CN1959474A - 摄影装置 - Google Patents

摄影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959474A
CN1959474A CNA2006101382028A CN200610138202A CN1959474A CN 1959474 A CN1959474 A CN 1959474A CN A2006101382028 A CNA2006101382028 A CN A2006101382028A CN 200610138202 A CN200610138202 A CN 200610138202A CN 1959474 A CN1959474 A CN 195947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ader control
light
control layer
camera
lay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610138202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0476517C (zh
Inventor
荻原龙彦
西川尚之
伊藤嘉广
奥村哲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non Corp
Fujifilm Corp
Original Assignee
Fujinon Corp
Fujifilm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non Corp, Fujifilm Corp filed Critical Fujinon Corp
Publication of CN195947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95947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476517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476517C/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7/00Details of cameras or camera bodi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7/02Bodies
    • G03B17/04Bodies collapsible, foldable or extensible, e.g. book type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7/00Control of exposure by setting shutters, diaphragms or filters, separately or conjointly
    • G03B7/08Control effected solely on the basis of the response, to the intensity of the light received by the camera, of a built-in light-sensitive device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9/00Exposure-making shutters; Diaphragms
    • G03B9/02Diaphragm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5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04N23/55Optical par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Mounting thereof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70Circuitry for compensating brightness variation in the scene
    • H04N23/72Combination of two or more compensation control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Studio Devices (AREA)
  • Diaphragms For Cameras (AREA)
  • Liquid Crystal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摄影装置,包括布置在被摄影体光的光轴上并且控制被摄影体光透过量的光量控制部件。光量控制部件包括光量控制层和一对透光电极。光量控制层响应在其中产生的电场而伸缩,从而改变被摄影体光的透过量。电极布置成将光量控制层夹于其间,并且响应于电压的施加,在光量控制层中产生电场,从而使光量控制层伸缩。

Description

摄影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摄影装置,该摄影装置根据摄影操作生成影像数据,并且包括成像装置和摄影光学系统,成像装置通过读取在成像表面上形成的被摄影体影像而生成影像数据,摄影光学系统在成像表面上形成被摄影体光。
背景技术
通常,在摄影装置中,设置光阑、ND滤光器等,用来根据环境照明情况调节被摄影体光量,该摄影装置包括在成像表面上形成被摄影体光的摄影光学系统,并且根据摄影操作来生成影像数据。例如这样布置这种光阑,通过插入带有开口的板,使得开口可以位于光轴周围,以能够调节光量。这种光阑的另一实例是通过用多个围绕光轴的光圈叶片限定开口而得到,并且通过有效地改变开口的大小来控制通过光轴的光量。可选择地,使用常规的ND滤光器,通过将其插入光轴中,以减弱从其中通过的光量。在这种光量调节工具的帮助下,用户可以根据环境照明情况进行拍摄,以得到合乎要求的高质量静态影像数据。
有些摄影装置具有活动图像拍摄功能,因此,借助于光量调节工具的帮助,用户也可以获得合乎要求的高质量活动图像影像数据。
这里,应当注意到,在常规的活动图像摄影中,声音数据是与活动图像影像数据一起记录的。
然而,当驱动光圈叶片和ND滤光器时所产生的机械声音,时常会正好经由布置在摄影装置中的麦克风记录下来。
对用户而言不希望存在这种机械声音,因此,期望减小这种声音。
其间,提出了将调光玻璃作为调节光透过量的工具(例如,参见日本专利申请公报No.2001-83554)。
日本专利申请公报No.2001-83554中披露的调光玻璃,由夹在玻璃表面之间的包括光吸收色素和溶剂的聚合物凝胶微粒形成。响应于温度上的变化,通过吸收及释放溶剂,聚合物凝胶微粒可逆地伸缩,因此,光作用色素的单位面积改变,以控制光的透过光量。据此,通过聚合物凝胶微粒的伸缩,这种调光玻璃能控制光的透过光量而不产生机械声音。
因此,可以预期,在摄影装置中使用这种调光玻璃作为光量控制工具,能够控制光的透过量而不产生机械声音。
然而,由于日本专利申请公报No.2001-83554中披露的调光玻璃是基于温度变化的,所以,需要在摄影装置中布置温度控制部件,会带来了装置的成本和尺寸增加的问题。据此,使用调光玻璃作为摄影装置中的光量调节工具并不理想。
发明内容
考虑到上述情况提出本发明,以及,本发明提供一种摄影装置,其能够调节光量并减小声音。
本发明的第一摄影装置,包括成像装置和摄影光学系统,并且根据摄影操作生成影像数据,该成像装置通过读取在其成像表面上形成的被摄影体影像而生成影像数据,摄影光学系统在成像表面上形成被摄影体光,该摄影装置包括:
光量控制部件,其布置在被摄影体光的光路上,并且控制被摄影体光的透过量,该光量控制部件包括:
光量控制层,其根据在光量控制层中产生的电场进行伸缩,从而改变被摄影体光的透过量;以及
一对透光电极,布置成将光量控制层夹于中间,并且,响应于电压的施加,在光量控制层中产生电场,从而使光量控制层伸缩。
根据第一摄影装置,在不使用光圈叶片和ND滤光器的情况下,使用通过电场控制被摄影体光透过量的光量控制部件,实现了具有光圈和快门功能的摄影装置。另外,由于光量控制部件不包括光圈叶片、快门和其他机械的产生声音的装置,所以,该光量控制部件可以实现减小由光圈、快门等产生的声音。此外,由于装置不存在机械部件性能退化问题,所以,提高了装置的可靠性。而且,由于根据光量控制层中形成的电场改变光的透过量,所以,能实现高速光圈和快门功能。
较好的是,本发明的第一摄影装置具有由液晶弹性体制成的光量控制层,在该液晶弹性体中分散有光吸收色素。
由于光量控制层由液晶弹性体制成,所以,光量控制层容易响应电场进行伸缩。另外,由于在液晶弹性体中分散有光吸收色素,所以,光吸收色素的单位面积响应光量控制层的伸缩而改变。据此,第一摄影装置能容易地控制被摄影体光的透过量。
优选的是,本发明的第一摄影装置具有粘附在光量控制层上并且随光量控制层伸缩的电极。
由于电极随光量控制层伸缩,电场遍布于光量控制层。
本发明的第二摄影装置,包括成像装置和摄影光学系统,并且根据摄影操作生成影像数据,该成像装置通过读取在其成像表面上形成的被摄影体影像而生成影像数据,该摄影光学系统在成像表面上形成被摄影体光,该摄影装置包括:
光量控制部件,其布置在被摄影体光的光路上,并且控制被摄影体光的透过量,该光量控制部件包括:
伸缩层,其响应在伸缩层中产生的电场进行伸缩;以及
一对透光电极,布置成将伸缩层夹于中间,并且粘附在伸缩层上,以随伸缩层的伸缩而伸缩,并且响应于电压的施加,在伸缩层中产生电场,从而使伸缩层进行伸缩;以及
光量控制层,其粘附在电极的至少一个外表面上,并且通过跟随伸缩层的伸缩,使被摄影体光透过量改变。
根据第二摄影装置,在不使用光圈叶片和ND滤光器的情况下,使用通过电场控制被摄影体光透过量的光量控制部件,实现了具有光圈和快门功能的摄影装置。另外,由于光量控制部件不包括光圈叶片、快门以及其他机械的产生声音的装置,所以,光量控制部件可以实现减小由光圈、快门等产生的声音。此外,由于装置不存在机械部件老化的问题,所以,提高了装置的可靠性。而且,由于光的透过量响应伸缩层中形成的电场而改变,可以实现高速光圈和快门功能。
此外,与第一摄影装置相比,伸缩层与光量控制层的设置,使得在光量控制层中能分散大量光吸收色素,从而提高了在控制透过光量上的自由度。
较好的是,本发明的第二摄影装置具有由液晶弹性体制成的伸缩层。
由于伸缩层由液晶弹性体制成,并因此容易响应电场伸缩,能容易地控制被摄影体光的透过量。
更好的是,本发明的第二摄影装置具有由弹性聚合物制成的光量控制层,在弹性聚合物中分散有光吸收色素。
由于光量控制层响应电场而伸缩,所以,容易改变光吸收色素的单位面积。
如上所述,本发明的摄影单元能调节光量并减小声音。
附图说明
参照附图对本发明进行描述,其中:
图1是原理说明图,说明在根据本发明一种实施方式的第一摄影装置中所使用的光量控制部件;
图2是作为第一摄影装置实例的数码相机的外观轴侧图;
图3是数码相机的另一外观轴侧图;
图4是从其后上方斜向观看的数码相机外观轴侧图;
图5是根据本发明实施方式沿光轴的剖视图,示出缩进在的数码相机内的镜头筒;
图6是沿光轴的剖视图,示出在后组镜头设置于广角的情况下,根据本实施方式的镜头筒;
图7根据本发明实施方式的镜头筒沿光轴的剖视图,示出在后组镜头设置于远距侧的情况;
图8是光量控制部件及其安装部件的正视图;
图9是光量控制部件及其安装部件的侧视图;
图10是说明图2中所示数码相机的示意性内部构造的方框图;
图11图示所施加的电压与光透过率之间的关系;以及
图12A和图12B是原理说明图,说明在根据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的第二摄影装置中所使用的光量控制部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描述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图1是原理说明图,说明在根据本发明一种实施方式的第一摄影装置中所使用的光量控制部件。
图1中所示的光量控制部件100,具有光量控制层101,光量控制层101响应在其中产生的电场进行伸缩,以改变被摄影体光的透过量。光量控制层101由液晶弹性体(以下称为LC弹性体)101a以及分散在LC弹性体101a中的光吸收色素101b组成。
LC弹性体101a是具有橡胶弹性并且依据电场而伸缩的液晶聚合物。色素101b是黑色色素,如无机颜料、黑色有机颜料、多类有机颜料的混合物、黑色有机染料、以及多类有机染料的混合物。此种多类有机颜料混合物的实例是彼此色彩互补的有机颜料或者三原色有机颜料,而有机染料的混合物则可以是彼此色彩互补的有机染料或者三原色有机染料。具体地,可以采用NKX-1336(日本Kanko Shikiso有限公司的产品)等作为黑色色素的混合物。
另外,光量控制部件100具有一对电极102a和102b,其粘附在光量控制层101上,并且与光量控制层101一起伸缩。
如图1A所示,在断开用于施加电场的电源开关103的初始状态下,光量控制层101具有预定宽度。如图1B所示,电源开关103的接通,使得光量控制部件100与电源104_2电连接,导致在电极102a与102b之间产生电场。所得到的电场使得光量控制层101以及电极102a和102b伸长。伸长的光量控制层101致使吸收被摄影体光的色素在单位面积上减小,并因此增大被摄影体光的透过量。通过随后断开电源开关103,使光量控制部件100退回初始状态。这种可变的电压控制,使光量控制部件100能响应于所产生的电场而伸缩,并且改变被摄影体光的透过量。
下面,描述作为第一摄影装置实例的数码相机。
图2和图3都是从上方斜向观看的数码相机1外观轴侧图。
在图2中,数码相机1的镜头筒10是缩回的,而在图3中镜头筒10则是伸出的,摄影镜头结合在镜头筒10中。
参照图2和图3,数码相机1的正面11设有:闪光发射窗12,通过它向被摄影体发出闪光;取景窗13,通过它可以看见被摄影体;以及声音记录麦克风14。数码相机的顶面15设有快门释放按钮16。
图4是从其后上方斜向观看时数码相机1的外观轴侧图。
参照图4,数码相机1的背面21设有电源按钮22和模式开关23。电源按钮22接通或者断开数码相机1的电源,而模式开关23则在拍摄模式与重放模式之间切换。
数码相机1的背面21还设有选单/确定按钮24,在拍摄模式下,选单/确定按钮24在静态影像拍摄与活动图像拍摄之间切换;而在重放模式下,选单/确定按钮24选择并执行在静态影像重放和活动图像重放中所使用的选单设定。
此外,数码相机1的背面21设有广角变焦键25、远距变焦键26、LCD屏(液晶显示屏)27、光学取景器目镜窗28、以及扬声器29。广角变焦键25用来将焦距设定至广角侧,而远距变焦键26则用来将焦距设定至远距侧。LCD屏27用来显示被摄影体影像、由选单按钮24选择并执行的选单等等。光学取景器目镜窗28是用户在拍摄时通过它来观看被摄影体的窗口。扬声器29重放由麦克风14记录的声音。
图5是沿光轴的剖视图,示出缩在根据第一摄影装置实施方式的数码相机1中的镜头筒10。
在镜头筒10的内部空间中,将包括前组镜头301、后组镜头302、以及对焦镜头303的一组拍摄镜头,按描述次序从镜头筒10的前侧到后侧布置,使得它们的光轴成一条直线。
图6是在后组镜头302设置于广角的情况下,沿光轴所取的根据本实施方式的镜头筒10的剖视图。图7是在后组镜头302设置于远距侧的情况下,沿光轴所取的根据本实施方式的镜头筒10的剖视图。
在上述拍摄镜头中,后组镜头302在图6所示的广角端与图7所示的远距端之间沿光轴移动,使得焦距改变。对焦镜头303沿光轴移动以调整对焦。下文将详细描述的光量控制部件100,用于调节被摄影体光的光量,设置在前组镜头301与后组镜头302之间。在对焦镜头303的后侧,设置CCD(电荷耦合装置)304,其读取被摄影体光以生成影像数据。CCD 304是本发明的“成像装置”的实例。
此外,镜头筒10设有固定在相机机身上的固定圆筒50、以及相对固定圆筒50可转动的驱动圆筒52。在固定圆筒50的外周面上,周向方式形成凸出50a,并且在驱动圆筒52的内周面上形成凹槽。凸出50a与凹槽的接合,限制驱动圆筒52相对固定圆筒50沿光轴的移动。在驱动圆筒52的外周面上,设置齿轮51,其承受从电机(未示出)传送来的转动驱动作用力,从而使驱动圆筒52转动。
此外,在驱动圆筒52中,形成沿光轴延伸的键槽52a。固定在回转移动圆筒53上的销状凸轮从动部54,穿过固定圆筒50中形成的螺旋形凸轮槽,适配在键槽52a中。据此,驱动圆筒52的回转,促使回转移动圆筒53在光轴方向上沿凸轮槽转动方式移动。
直线移动框55设置在回转移动圆筒53内侧。将直线移动框55与回转移动圆筒53接合,以相对回转移动圆筒53可转动,但由于直线移动框55接合在固定圆筒50的键槽50b中,所以,限制了直线移动框55的转动。据此,当驱动圆筒52的转动促使回转移动圆筒53沿光轴转动方式移动时,随着回转移动圆筒53的运动,直线移动框55沿光轴直线方式移动。
销状凸轮从动部63,固定于对后组镜头302进行保持的后组镜头保持框302a。使凸轮从动部63与回转移动圆筒53的凸轮槽及直线移动框55沿光轴延伸的键槽55a二者接合。据此,随着驱动圆筒52的转动,回转移动圆筒53沿光轴转动行进,促使后组镜头单元305沿回转移动圆筒53的凸轮槽的形状在光轴方向上直线方式移动。
此外,镜头筒10设有直线移动圆筒56,其保持前组镜头301。直线移动圆筒56具有固定在其上的凸轮从动部57,使凸轮从动部57与回转移动圆筒53的凸轮槽和直线移动框55沿光轴延伸的键槽55a二者接合。所以,随着驱动圆筒52的转动,回转移动圆筒53沿光轴转动行进,促使直线移动圆筒56沿回转移动圆筒53凸轮槽的形状在光轴方向上直线方式移动。
以如上所述的机理使镜头筒10伸出。或者,驱动圆筒52的反向转动,使镜头筒10缩回。
另外,在完成镜头筒10的伸出之后,回转移动圆筒53可以在维持前组镜头301位置的同时进一步转动。在使镜头筒10伸出之后,后组镜头单元305在光轴的方向上沿回转移动圆筒53的凸轮槽移动,以调节景角(field angle),亦即焦距。
同时,用接合在丝杆61螺纹中的对焦镜头保持框62,保持拍摄镜头的对焦镜头303。因此,通过电机(未示出)使丝杆61转动,促使对焦镜头303沿光轴移动,从而调节对焦。
下面,将对光量控制部件100及其安装部件进行说明。
图8是光量控制部件100及其安装部件的正视图。
图9是光量控制部件100及其安装部件的侧视图。
光量控制部件100包括圆形光量控制层101、以及电极102a和102b,在光量控制层101的一部分上形成有凸出部分。光量控制层101夹在电极102a和102b之间。光量控制部件100的安装部件是销件105、光圈挡片106、螺钉107、以及保持框108。
光量控制部件100置于保持框108上,保持框108具有大体形成在其中心处的开口。仅仅利用销件105,将光量控制部件100的凸出部分销在保持框108上,使得光量控制部件100可以伸缩。利用螺钉107,将圆形光圈挡片106(带有大致形成在其中心的开口)安装在保持框108上。
现在,返回参照图6继续进行说明。
光量控制部件100由光量控制部件保持框302b保持,使得光量控制部件100与光量控制部件保持框302b能随后组镜头单元305一起沿光轴移动,后组镜头单元305由后组镜头302和后组镜头保持框302a构成。
下面,将要描述根据第一摄影装置的实施方式的数码相机1的内部配置。
图10是说明图2中所示数码相机1的示意性内部构造的方框图。
数码相机1包括主CPU(主中央处理单元)110,其控制数码相机1的整个处理。
主CPU 110包括由可重写非易失性存储器组成的EEPROM(电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110_1、以及存储程序的ROM(只读存储器),由主CPU 110根据此程序控制数码相机1的操作。
数码相机1包括操作部20和电源104。响应于图2和图4中所示设置在数码相机1背面和顶面上的操作部件的操作,操作部20发出相应指令。电源104响应于电源的接通为各方框供电。
数码相机1包括构成摄影光学系统的成像部30。如上所述,成像部30包括CCD 304和结合了光量控制部件100的镜头筒10,在下文对其操作进行详细描述。
数码相机1包括CDSAMP120、A/D(模/数)转换部121、白平衡/γ处理部122、光学控制CPU 123、以及时钟脉冲发生器(CG)124。CDSAMP 120执行例如从CCD 304输出的模拟影像信号的减噪,然后,该模拟影像信号经A/D转换部121转换成数字影像信号。白平衡/γ处理部122在被摄影体影像中执行白色调整和γ校正。光学控制CPU 123,响应于来自主CPU 110的指令,通过对电机(未示出)进行控制,促使镜头筒10伸出,并且在镜头筒10内移动拍摄镜头。CG 124,响应于来自主CPU 110的指令,经由光学控制CPU 123输出定时信号。以从CG 124输出的定时信号同步,相继执行CCD 304、A/D转换部121、以及白平衡/γ处理部122中的处理。
此外,数码相机1包括AF(自动对焦)检测部111,其检测有关影像的对焦信息,而AE(自动曝光)检测部112检测有关影像的亮度信息。
另外,数码相机1具有缓冲存储器125、YC(亮度色度)处理部126、YC/RGB(亮度色度/红绿蓝)转换部127、驱动器128和总线130。缓冲存储器125临时存储在白平衡/γ处理部122中处理的RGB影像数据。YC处理部126将经由总线130输入的数字影像信号转换为用Y(亮度)和C(色度)代表的YC信号,然后由YC/RGB转换部127将YC信号转换为RGB信号。同时,基于先来先服务(first-come-first-served)原则,向YC/RGB转换部127提供存储在缓冲存储器125中的低分辨率直通影像(实况影像)。直通影像数据为RGB信号格式,不需要YC/RGB转换部127中的处理,并这样经由执行直通影像高速处理的驱动器128向LCD屏27传输,并且,将所得到的直通影像显示在LCD屏27上。
另外,数码相机1具有压缩/解压缩部131、I/F(接口)132、存储卡133、以及闪光发射控制部134。响应于来自主CPU 110的指令,压缩/解压缩部131将转换的YC信号的影像数据压缩,而I/F 132提供与不同通讯标准兼容的通讯接口,使得压缩过的影像数据能存储在存储卡133中。闪光发射控制部134通过闪光发射窗12发出闪光。
此外,数码相机1设有音频处理部141、音频重放部142。音频处理部141将由麦克风采集的声音转换为声音数据,而音频重放部142则利用扬声器29重放声音数据。
下面,对数码相机1的拍摄操作进行描述。
在下面的描述中,假设用户进行活动图像拍摄。
响应于用户按下打开电源按钮22,操作部20接受接通电源操作,以及,主CPU 110初始化存储在ROM中的程序,以及,在LCD屏27上显示图像,并进入准备设定拍摄条件的状态。
此时,如果用户设定模式开关23为拍摄模式,并且利用选单按钮24选择活动图像拍摄模式,主CPU促使CCD 304在预定间隔向CDSAMP 120输出在CCD 304上形成的代表被摄影体影像的影像数据。所输出的影像数据在从A/D转换部121开始的后继阶段中经过信号处理,并且将所得到的直通影像显示在LCD屏27上。这是形成使被摄影体影像看起来就像活动影像的机制,其中被摄影体影像由拍摄镜头获得并且在拍摄镜头景角范围内,将被摄影体影像显示在LCD屏27上。
当用户使用广角变焦键25和远景变焦键26任意之一指令景角时,这种指令经由主CPU 110传送到光学控制CPU 123。如图6和图7所示,通过对电机(未示出)进行控制,光学控制CPU 123促使镜头筒10伸展,并且根据景角沿光轴移动后组镜头302和对焦镜头303,如图5、图6和图7中所示。
同时,当根据LCD屏27上显示的直通影像执行拍摄操作时,始终由AF检测部111检测聚焦位置,并且通过对焦机构将对焦镜头303移动至聚焦位置,使得由数码相机1获得的被摄影体影像能立即显示为直通影像。
此时,如果用户利用选单按钮24设定至“记录开始”,则由AE检测部112检测场亮度。
基于检测到的场亮度,响应于来自主CPU的指令,光学控制CPU123向光量控制部件100的电极施加电场。电场的施加促使LC弹性体101a和色素101b组成的光量控制层101以及粘附在光量控制层101上的电极伸长。电场施加的控制,使光量控制层101能伸缩,得到根据场亮度和光阑调节的最适宜的被摄影体光透过量。
同时,CCD 304上形成的代表被摄影体影像的影像数据,连续向CDSAMP 120输出,输出的影像数据在CDSAMP 120中经过降噪处理,并提供给A/D转换部121。A/D转换部121生成模拟转换到数字的RGB信号的影像数据,该影像数据然后在白平衡/γ处理部122中经过白平衡调整和伽玛校正,并存储在缓冲存储器125中。将存储在缓冲存储器125中的影像数据供给YC处理部126,使其转换成YC信号,然后在压缩/解压缩部131中进行压缩。同时,主CPU 110将拍摄时的声音数据与活动图像影像数据结合起来,以经由I/F 132记录在存储卡133中。
记录在存储卡133中的活动图像影像数据在压缩/解压缩部131中经过解压缩,然后在YC/RGB转换部127中被转换成RGB信号。将转换成的RGB信号经由驱动器128传送至LCD屏27,使其显示在LCD屏27上,作为表示活动图像影像数据的活动图像影像。
当用户用选单按钮24设定拍摄条件至“记录结束”时,活动图像影像和声音的记录结束。
在以上描述中,将光量控制部件100描述为控制光圈直径的光阑。然而,光量控制部件100也可以作为快门,通过增大分散在光量控制层中的黑色色素的量,机械方式控制快门速度以及光圈直径。
图11图示所施加的电压与光透过率(transmittance)之间的关系。
如图11所示,当所施加的电压为零时,光量控制层101的透过率为零,于是,所施加的电压与光的透过率按一次等式成比例。
据此,在光量控制部件100中利用具有图11所示特性的光量控制层101,能将光透过率减小至零,并且机械方式控制快门速度和光圈直径。因此,由于省去了对机械零件诸如光圈叶片的需要,可以实现减噪和提速。
下面,对根据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第二摄影装置的数码相机进行说明。
在描述第二摄影装置的过程中,只描述第二摄影装置与第一摄影装置之间的差异。
图12A和图12B是原理说明图,说明在根据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第二摄影装置中所使用的光量控制部件。
图12A和图12B所示的光量控制部件100_2具有由液晶弹性体101c组成的伸缩层109,液晶弹性体101c响应在其中产生的电场而伸缩。
另外,伸缩层夹在一对透光电极102c和102d之间,电极102c和102d粘附在伸缩层109上,并且由弹性聚合物部件制成,能够响应伸缩层109的伸缩而伸缩。
此外,设置光量控制层101_2,将其粘附在电极102c的外表面上,并且,响应伸缩层109的伸缩而伸缩,从而控制被摄影体光的透过量。将在第一摄影装置的实施方式中使用的黑色色素101b分散在光量控制层101_2中。
如图12A所示,在断开用于施加电场的电源开关103_2的初始状态下,伸缩层109具有预定宽度。如图12B所示,电源开关103_2的接通,促使伸缩层109与电源104_3电连接,导致电极102c与102d之间产生电场。所得到的电场促使伸缩层109以及电极102c和102d伸长。
伸长的电极102c还促使光量控制层101_2伸长,导致吸收被摄影体光的色素的单位面积减小,并因此增大被摄影体光透过量。通过随后断开电源开关103_2,使光量控制部件100_2退回初始状态。这种对电压的可变控制,使得光量控制部件100_2能响应于所产生的电场进行伸缩,并且改变被摄影体光透过量。
这样,利用第二摄影装置的实施方式中所采用的光量控制部件100_2,取代图6至图8所示的光量控制部件100,用户可以执行活动图像拍摄,同时减小拍摄时的声音。
如上所述,本发明可以实现能调节光量以及减小声音的摄影装置。在以上描述中,在第一摄影装置实施方式的光量控制层中,以及在第二摄影装置实施方式的伸缩层中,应用了LC弹性体。然而,取代LC弹性体,也可以应用通过在电极之间施加高压而伸缩的电致伸缩聚合物。

Claims (6)

1.一种摄影装置,包括成像装置和摄影光学系统,并且根据摄影操作生成影像数据,该成像装置通过读取在其成像表面上形成的被摄影体影像生成影像数据,该摄影光学系统在所述成像表面上形成被摄影体光,所述摄影装置包括:
光量控制部件,其布置在所述被摄影体光的光路上,并且控制所述被摄影体光的透过量,所述光量控制部件包括:
光量控制层,响应在所述光量控制层中产生的电场进行伸缩,从而改变所述被摄影体光的透过量;以及
一对透光电极,布置成将所述光量控制层夹于其间,并且,响应于电压的施加,在所述光量控制层中产生电场,从而使所述光量控制层伸缩。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影装置,其中,所述光量控制层由液晶弹性体制成,在所述液晶弹性体中分散有光吸收色素。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影装置,其中,所述电极粘附在所述光量控制层上,并且随着所述光量控制层伸缩。
4.一种摄影装置,包括成像装置和摄影光学系统,并且根据摄影操作生成影像数据,该成像装置通过读取在其成像表面上形成的被摄影体影像生成影像数据,该摄影光学系统在所述成像表面上形成被摄影体光,所述摄影装置包括:
光量控制部件,其布置在所述被摄影体光的光路上,并且控制所述被摄影体光的透过量,所述光量控制部件包括:
伸缩层,其响应在所述伸缩层中产生的电场进行伸缩;以及
一对透光电极,布置成将所述伸缩层夹于其间,并且粘附在所述伸缩层上,以随所述伸缩层的伸缩而伸缩,并且响应于电压的施加,在所述伸缩层中产生电场,从而导致所述伸缩层伸缩;以及
光量控制层,其粘附在所述电极的至少一个外表面上,并且通过随着所述伸缩层的伸缩而伸缩,使所述被摄影体光的透过量改变。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摄影装置,其中,所述伸缩层由液晶弹性体制成。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摄影装置,其中,所述光量控制层由弹性聚合物制成,在所述弹性聚合物中分散有光吸收色素。
CNB2006101382028A 2005-11-01 2006-11-01 摄影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476517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5318619 2005-11-01
JP2005318619A JP2007127719A (ja) 2005-11-01 2005-11-01 撮影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959474A true CN1959474A (zh) 2007-05-09
CN100476517C CN100476517C (zh) 2009-04-08

Family

ID=3799642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6101382028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476517C (zh) 2005-11-01 2006-11-01 摄影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7668453B2 (zh)
JP (1) JP2007127719A (zh)
CN (1) CN100476517C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585122B2 (en) * 2006-03-15 2009-09-08 Nokia Corporation Aperture construction for a mobile camera
EP2307796A4 (en) * 2008-06-24 2012-08-08 Kilolambda Tech Ltd WINDOW OF LIMITATION OF LIGHT
KR102065116B1 (ko) * 2011-07-14 2020-01-10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광 투과량 조절 소자, 이를 포함한 영상 기기 및 그 제조 방법
WO2013016729A1 (en) * 2011-07-28 2013-01-31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Optical tactile sensor
KR20150113538A (ko) * 2014-03-31 2015-10-08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마이크로 조리개 및 카메라 모듈
KR102089660B1 (ko) * 2019-03-25 2020-03-16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광 투과량 조절 소자, 이를 포함한 영상 기기 및 그 제조 방법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645304A (en) * 1981-08-25 1987-02-24 Kyocera Corporation Liquid crystal device having interdigitated electrodes with shade member
US5537144A (en) * 1990-06-11 1996-07-16 Revfo, Inc. Electro-optical display system for visually displaying polarized spatially multiplexed images of 3-D objects for use in stereoscopically viewing the same with high image quality and resolution
SE509569C2 (sv) * 1995-10-26 1999-02-08 Hoernell International Ab Vätskekristallslutarkonstruktion
JP3915339B2 (ja) 1999-09-10 2007-05-16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調光ガラス
US7405884B2 (en) * 2000-12-21 2008-07-29 Olympus Corporation Optical apparatus
JP2003205496A (ja) * 2001-12-28 2003-07-22 Sumitomo Rubber Ind Ltd 液晶アクチュエータ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液晶アクチュエータデバイス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070098393A1 (en) 2007-05-03
JP2007127719A (ja) 2007-05-24
US7668453B2 (en) 2010-02-23
CN100476517C (zh) 2009-04-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683968B2 (en) Image-taking apparatus
CN1959474A (zh) 摄影装置
CN1893562A (zh) 数字照相机
CN101068311A (zh) 摄像装置及其程序
CN101031033A (zh) 摄像装置以及摄像方法
CN1671185A (zh) 附带显示器的装置、信息处理方法及执行该方法的程序
CN1725808A (zh) 摄像装置和图像恢复方法
CN1721973A (zh) 透镜单元和具备该透镜单元的照相机
CN1419161A (zh) 被摄体像调整装置以及摄像装置
CN101063791A (zh) 可实时浏览的照相机
CN1241056C (zh) 摄影装置及其摄影装置的控制方法
CN1808261A (zh) 成像装置
CN1629714A (zh) 进行附加扫描的照相机的自动对焦方法
JP2007127718A (ja) 撮影装置
CN1637454A (zh) 透镜镜筒单元
JP2007127720A (ja) 光学鏡胴、光制御器、および撮影装置
US20070047935A1 (en) Image-taking apparatus
CN1690754A (zh) 摄像装置及透镜单元控制方法
CN1782854A (zh) 防水外壳
JP2003101853A (ja) デジタルカメラ
JP4837351B2 (ja) 撮影装置
CN1707344A (zh) 成像器件和便携终端器件
CN1066602C (zh) 投影装置
CN100346226C (zh) 图像摄影装置
EP1933199A3 (en) Lens apparatus and camera system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90408

Termination date: 2018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