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952583B - 热交换器以及具有该热交换器的空调机的室内机 - Google Patents

热交换器以及具有该热交换器的空调机的室内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952583B
CN1952583B CN2006101373885A CN200610137388A CN1952583B CN 1952583 B CN1952583 B CN 1952583B CN 2006101373885 A CN2006101373885 A CN 2006101373885A CN 200610137388 A CN200610137388 A CN 200610137388A CN 1952583 B CN1952583 B CN 195258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heat exchanger
transfer pipe
air
wind spe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610137388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952583A (zh
Inventor
北野龙儿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shiba Carrier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shiba Carrie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shiba Carrier Corp filed Critical Toshiba Carrier Corp
Publication of CN195258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95258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95258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95258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ir Filters, Heat-Exchange Apparatuses, And Housings Of Air-Conditioning Units (AREA)
  • Other Air-Conditioning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热交换器及空调室内机,能够阻止散热翅片的各个传热管列之间的热传导,得到对应于风速大小的通风阻力,力图使风速分布大致均匀,提高了热交换效率,提高了热交换性能。热交换器9包括在宽度方向上有多列c1、c2的传热管穿通孔a、并且相互之间以规定的间隔并排设置而使热交换空气在其相互间的间隙中流通的多块散热翅片b;以及在这些散热翅片上贯穿传热管穿通孔设置的、使热交换介质在其内部流通的传热管,还在散热翅片的宽度方向上邻接的传热管列之间设置隔热装置S,所述隔热装置S这样构成,它阻止传热管列相互间的热传导,同时使散热翅片相互间流通的热交换空气的风速快的部分的通风阻力大于风速慢的部分的通风阻力。

Description

热交换器以及具有该热交换器的空调机的室内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翅片管型的热交换器和具有该热交换器的空调机的室内机,特别涉及设置在构成热交换器的散热翅片上、用来阻止传热管列的相互间的热传导的隔热装置的改进技术。
背景技术
在具有室内机与室外机的空调机的室内机中,多采用翅片管型的热交换器。该热交换器含有:在宽度方向上具有并排的多个传热管插入孔、并在互相的间隙中使热交换空气流通的多块散热翅片;以及插入传热管插入孔从而曲折穿过翅片、并在管内使热交换介质(制冷剂)流通的传热管。
上述热交换器中的多列传热管列在由送风机吹出的热交换空气的入口侧列与出口侧列之间产生了温度差。因此,由高温传热管列向低温传热管列通过散热翅片进行传热,因而与热交换空气的热交换量减少,而导致性能降低。
与此对应,例如在特开2004-325044号公报及特开2004-85139号公报中,在散热翅片的宽度方向邻接的传热管列之间,设置了阻止传热管列相互间的热传导的隔热装置。上述隔热装置是设置在从散热翅片的上端到下端的整个翅片上,或者在散热翅片的必要部位设置同样长度的多个切口(以下称为切槽(cut))。
但是,在空调的室内机中,面向热交换器配置送风机。该送风机从空气吸入口(以下简称为吸入口)将室内空气吸入热交换器中,使其进行热交换,再从空气吹出口(以下简称为吹出口)向室内吹出。因此,在热交换器中存在着风速快的部分和慢的部分。
另一方面,在上述散热翅片上,整个散热翅片的通风阻力是均匀的。因此热交换器上流通的风速产生了风速差,从而导致热交换性能降低。针对这个问题,例如在特开平11-23179号公报中,使在散热翅片上设置的切口数稍有差异,从而改变通风阻力。
这样,虽然在过去,分别单独存在隔断通过散热翅片进行传热管的邻接列之间的热传导的装置、以及部份减少散热翅片的通风阻力的装置,但是并没有开发出兼有两者功能的装置。
另外,除了作为隔热装置的上述切槽外,还有两侧切口。因此,本申请人以两侧切口和切槽、以及减少作为降低上述的通风阻力的装置的切口数为例,来分析各种热传导率和通风阻力。结果在图7中表示。
如果设两侧切口的热传导率和通风阻力为100,则切槽情况的热传导率大致相同,但是通风阻力会下降到近90。在切口数减少的情况下,通风阻力减小,但是同时热传导率也会下降。换句话说,如果采用两侧切口,则热传导率不会下降,且在两侧部分之间的通风阻力也较高。
本发明是着眼于上述情况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根据上述结果,提供了一种热交换器、以及具有该热交换器而得到热交换性能高的空调的室内机,该热交换器阻止散热翅片的各个传热管列之间的热传导,同时得到与风速高的部分及小的部分相对应的通风阻力,力图使风速分布大致均匀,而提高热交换效率。
发明内容
为了到达上述目的,本发明的热交换器包括有在宽度方向上具有多个传热管插入孔、并且相互之间以规定的间隔并排放置以便在相互的间隙中流通热交换空气的多个散热翅片;以及在这些散热翅片上插入传热管插入孔设置的、并在内部流通热交换介质的传热管,在该热交换器中,在上述散热翅片的宽度方向上邻接的传热管列之间设置了一种隔热装置,其构成为阻止传热管列之间的热传导,同时使散热翅片相互间流通的热交换空气的风速高的部分的通风阻力大于风速低的部分的通风阻力。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空调室内机包括具有吸入口及吹出口的框体;在该框体内设置的热交换器;以及从吸入口吸入室内空气使其在热交换器中流通、并在此进行热交换后从吹出口向室内送风的送风机,在该空调的室内机中,上述热交换器包括:在宽度方向上具有多个传热管穿通孔、并且互相之间以固定的间隔并排放置而在互相的间隔中流通热交换空气的多块散热翅片;在这些散热翅片上贯穿所述传热管穿通孔设置的、并在内部流通热交换介质的传热管;以及在散热翅片的宽度方向上邻接的传热管列之间构成的隔热装置,该传热管列通过在所述散热翅片的所述传热管穿通孔中贯穿传热管而形成,该隔热装置阻止传热管列之间的热传导,同时使散热翅片相互间流通的热交换空气的风速高的部分的通风阻力大于风速低的部分的通风阻力。
如利用本发明,则具有的效果是,阻止了散热翅片的各个传热管列之间的热传导,同时得到与风速高的部分及风速低的部分相对应的通风阻力,力图使风速分布大致均匀,能够提高热交换效率,提高热交换性能等。
附图说明
图1表示具有本发明的热交换器的空调室内机相互不同状态的示意截面图。
图2是说明本发明的热交换器的第1实施例与它的比较例的热交换器的结构和作用的说明图。
图3是说明本发明的热交换器的第2实施例与它的比较例的热交换器的结构和作用的说明图。
图4是说明本发明的热交换器的第3实施例与它的比较例的热交换器的结构和作用的说明图。
图5是本发明的热交换器的第4实施例的结构图。
图6是本发明的热交换器的第5实施例的结构图。
图7是本发明的热交换器的热传导率与通风阻力的特性的比较图。
标号说明
a传热管插入孔
b散热翅片
c传热管列
9热交换器
S隔热部分(隔热装置)
Sa高气流损失的隔热部分(两侧切口)
Sb低气流损失的隔热部分(切槽)
2上面吸入口
3前面吸入口
4吹出口
1A前面板
1B后面本体
1框体
9A前方热交换器部件
9B后方热交换器部件
6平板
9E主热交换器部件
9C、9D辅助热交换器部件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来详细说明关于本发明的实施例。
图1(A)及图1(B)是构成空调的室内机的示意截面图,表示了相互不同的状态。
图1是包含前面板1A与后面本体1B的框体。该框体1具有在侧面来看形成弯曲的前面部分,上面部分与下面部分及左右两侧部分基本呈平板状。
在框体1的上面部分设置了上面吸入口2,在前面部分设置了前面吸入口3。沿着上述前面吸入口3的下部设置吹出口4。在上面吸入口2上嵌入格栅5,平时为开口状态,而在前面吸入口3上安装有可动式的平板6,该可动式的平板6可通过开关机构K自由开关。
对上述吹出口4上下平行地设置了上下部分2块的水平百叶栅7A、7B。上下部分水平百叶栅7A、7B分别与没有图示的驱动机构连接,利用控制部分(控制装置)8来分别控制转动,设定从吹出口4吹出的热交换空气的上下方向的风向,或者关闭吹出口4。
在框体1内设置了构成制冷循环的热交换器9。该热交换器9由前方热交换器部件9A与后方热交换器部件9B在侧面来看形成V字形。前方热交换器部件9A基本上与框体1的前面到上面的一部分平行、而弯曲形成的。后方热交换器部件9B是呈直线倾斜,而与上面吸入口2相对。
图中,虽然沿着前方热交换器部件9A的上部与后方热交换器部件9B,设置了辅助热交换器9C、9D,但是根据不同的规格,也有的热交换器可能不具有其中某一个辅助热交换器,或者都不具有。辅助热交换器部件9C、9D都必须要设置在前侧热交换器部件9A与后侧热交换器部件9B的上风侧。
于是,相对于辅助热交换器部件9C、9D来说,以前侧热交换器部件9A与后侧热交换器部件9B来构成主热交换器部件9E。总之,在各个热交换器部件9A~9E中,设置了如图2之后的附图所述那样的隔热部分(隔热装置)S,力图使风速分布均匀化,提高了热交换效率,且提高了热交换性能。
在上述热交换器9中的前方热交换器部件9A的前面侧上安装了电气集尘器11。该电气集尘器11与上述控制部分8电气连接,除了集尘器本来的作用外,还具有作为臭氧发生装置的功能。
在被上述热交换器9的前后热交换器部件9A、9B包围的空间配置送风机12。该送风机12包含:具有与热交换器9的宽度方向尺寸基本相同的轴向尺寸的横流式风机;以及与上述控制部分8电气连接来驱动横流式风机旋转的风扇电动机。
上述前方热交换器部件9A的下端与前面排水盘13a相对,后方热交换器部件9B的下端与和后面本体1B形成一体的后面排水盘13b相对。因此,前后的排水盘13a、13b能够分别接受来自热交换器部件9A、9B滴下的排出水,通过没有图示的排水软管将水排到外部。
在接近前面排水盘13a的位置处,一直到吹出口7,设置了构成面向送风机12的叶片的喷嘴的隔板构件14。由该隔板构件14与后面本体1B包围的空间成为连通喷嘴与吹出口4的吹出通路15。随着上述送风机12的驱动,在框体1内形成了从上面吸入口2及前面吸入口3、一直到上述吹出通路15的空气流通通路16。
另一方面,在上面吸入口2及前面吸入口3、与前面热交换器部件9A及上面热交换器部件9B之间,安装了过滤器17。在平板6为开放的状态下,从吹出口4上端将该过滤器17插入,根据需要能够自由地从同一部位取出。
上述平板6是这样构成,在关闭前面吸入口3的状态下,平板6的上端与两侧端面在沿着前面吸入口3的上端与两侧端面的位置。特别如图1(A)所示,平板6并不仅仅关闭前面吸入口3,而且平板下部6a将吹出口4的上部分与上部水平百叶栅7A一起同时双重关闭。
如果上述开关驱动机构K收到来自控制部分8的控制信号,则驱动源驱动连杆构件进行伸缩,而沿着前后方向移动平板6。具体来说,使平板6从前面吸入口3的关闭位置离开,而向前上方移动,将该前面吸入口3的上部分打开得很大,并保持位置姿势,形成称为[全开模式]的状态。
另外,虽然没有特别加以图示,但是平板6还能够从前面吸入口3的关闭位置稍微向前方移动,前面吸入口3稍稍地开放,同时下端覆盖吹出口4的上部,保持与上部水平百叶栅7A的前面相对的位置,形成上端比下端向前方突出的倾斜姿势,形成称为[半开模式]的状态。
这样的空调机的室内机如图1(A)所示,运转停止时形成平板6关闭前面吸入口3的[全闭模式]。因为上下部分水平百叶栅7A、7B关闭了吹出口4,所以灰尘不会从前面吸入口3与吹出口4进入。平板下部6a防止在上下部分水平百叶栅7A的表面附着灰尘。
例如,如果选择制冷运转,并按下运转开始按钮,则控制部分8驱动控制安装在室外机上的压缩机21,而开始制冷循环运转。同时驱动送风机12,开关驱动机构K与上下水平百叶栅7A、7B使平板6与上下部分水平百叶栅7A、7B呈如图1(B)中所示的[全开模式]的状态。
室内空气从上面吸入口2及前面吸入口3被吸入框体1内,并沿着空气流通通路16流通。于是,用电气集尘器11来集尘,用热交换器9来进行热交换,而使之变成冷气,通过吹出通路15,从吹出口4吹出。通过将冷气向室内吹出,从而进行室内的制冷。
由制冷运转开始、经过一定程度的时间后,室温下降到设定的温度之前,这种状态将持续。另外,不喜欢直接接触热交换空气的人,可以通过操作遥控器上具有的规定的功能按钮,来设定运转方式,使得不直接吹风。
也就是说,当操作该功能按钮时,信号被送往控制部分8,控制部分8进行控制,使得从制冷运转向弱制冷运转或再热除湿运转转移,或者从弱制冷运转或再热除湿运转向制冷运转转移,平板6从[全开模式]向[半开模式]转移。
空调机也能够进行制热运转,但是这里省略说明。
下面来详细地说明上述热交换器9具有的隔热部分S。
图2(A)是作为比较例子的热交换器Z-1的说明图,图2(B)是本发明的第1实施例的热交换器9-1、以及在该热交换器9-1上设置的隔热部分S的说明图。
无论是热交换器9-1或是Z-1中的哪一种,相互之间隔开规定的间隔并排设置在宽度方向上有着多个传热管穿通孔a的多块散热翅片b,传热管在这些散热翅片b的上述传热管穿通孔a上来回往复地贯穿。在上述各个散热翅片b之间的间隔处流通热交换空气,在传热管中流通作为热交换介质的制冷剂。
在上述散热翅片b的宽度方向上邻接的传热管列c1-c2之间设置着阻止传热管列c1-c2相互间的热传导的隔热部分d、S。作为比较例子的热交换器Z-1设置的隔热部分d是从散热翅片b的上端直到下端而设置的均匀形状的切槽。在这种情况下,因为散热翅片b的形状在整个面上是相同的,切槽d的形状也是相同的,所以散热翅片b在整个面上的通风阻力也是均等的。
但是,取决于面向热交换器Z-1设置的吸入口3的形状结构及送风机12的配置条件、或者框体1的构造及形状,在热交换器Z-1各部分上流通的热交换空气的风速是不一样的。图2(A)表示的例子是,根据上述送风机12等的配置条件,热交换器Z-1的上部分的风速快,下部分的风速慢,各部分的热交换效率产生差异,而使热交换性能降低。
对此,本发明的第1实施例的热交换器9-1基本上采用了如图2(B)所示的隔热部分S的结构。另外,除隔热部分S以外的热交换器9-1的结构及上述送风机12的配置条件等与上述图2(A)中所述的一样。也就是说,前提条件是,上部热交换器9u中流通的热交换空气的风速快,下部热交换器9d中流通的热交换空气的风速慢。
在散热翅片b的宽度方向上邻接的传热管列c1-c2之间设置的隔热部分S是这样构成,它阻止了传热管列c1-c2互相间的热传导,同时散热翅片b相互间流通的热交换空气的风速快的部分的通风阻力比风速慢的部分的通风阻力大。
另外要说明的是,因为上部热交换器部件9u中流通的热交换空气的风速快,所以要设置气流损失大的隔热部分Sa,来使风速下降。相反地,因为下部热交换器部件9d中流通的热交换空气的风速慢,所以具有气流损失小的隔热部分Sb,来使风速上升。上述高气流损失的隔热部分Sa的具体结构是例如单侧切口、或者两侧切口,上述低气流损失的隔热部分Sb的具体结构是切槽、或者切下的开口。
这样,因为对应于与热交换器9的上下热交换器部件9u、9d相对的风速的不同,组合设置了通风阻力不同的高气流损失与低气流损失的隔热部分Sa、Sb,所以使热交换器9-1整体上的风速分布大致均匀,得到大致均匀的热交换效率。于是,提高了具备有上述热交换器9-1的空调的热交换性能。
图3(A)表示的是本发明的第2实施例的热交换器9-2。
上述热交换器9-2在侧面来看呈V字形状,其包含有位于框体1的前面部分的前侧热交换器部件9A、以及位于后面部分的后侧热交换器部件9B。在前侧热交换器部件9A中,是在上下方向的偏中间部分加入切槽,而形成V字形,但是也可以如图1所示形成弯曲状。
上述的后方热交换器部件9B,在上述散热翅片b的宽度方向上邻接的传热管列c1-c2之间具备隔热部分S,该隔热部分S这样构成,它阻止传热管列相互间的热传导,同时后方热交换器部件9B的上部分的通风阻力比下部分的通风阻力大。具体来说,在上部分设置高气流损失的隔热部分Sa的两侧切口,在下部分设置低气流损失的隔热部分Sb的切槽。
也就是说,如先前图1(A)、图1(B)中所述的那样,因为在接近后方热交换器部件9B的上端部分设置了上面吸入口2,所以随着空调运转,在后方热交换器部件9B中流通的室内空气的风速变为后方热交换器部件9B的上端部分大于下端部分。
如图3(B)所示,因为从构成作为比较例子的热交换器Z-2的后方热交换器部件9B的上端直到下端处,设置了形状均匀的隔热部分d的切槽,所以上部分的风速变大,下部分的风速变小,而使风速分布上产生差异,导致不能保持整个后方热交换器部件9B有均匀的热交换效率。
与此不同,通过采用上述结构,如3(C)所示,后方热交换器部件9B的上部分的通风阻力变大,则风速降低,下部分的通风阻力变小,则风速提高。结果是在整个后方热交换器部件9B上得到大致均匀的风速分布,得到大致均匀的热交换效率。于是,提高了具备有上述热交换器9-2的空调的热交换性能。
图4(A)表示的是本发明的第3实施例的热交换器9-3。
如上所述,框体1的前提是,在前面及上面具备有吸入口3、2,面向上述前面吸入口3设置不开口的平板6,在打开前面吸入口3的状态下,从框体1的上部分吸入室内空气。
上述热交换器9-3在侧面来看呈V字形,其包含有位于框体1的前面部分的前方热交换器部件9A、以及位于后面部分的后方热交换器部件9B。在前方热交换器部件9A中,在上下方向的偏中间部分加入切槽,而形成V字形,但是也可以如图1所示形成弯曲状。
上述的后方热交换器部件9A,在上述散热翅片b的宽度方向上邻接的传热管列c-1、c-2之间具备隔热部分S,该隔热部分S这样构成,它阻止了传热管列c-1、c-2相互间的热传导,同时前方热交换器部件9A的上部分的通风阻力比下部分的通风阻力大。具体来说,在上部分设置高气流损失的隔热部分Sa的两侧切口,在下部分设置低气流损失的隔热部分Sb的切槽。
也就是说,如先前图1(B)中所述的那样,在打开前面吸入口3的状态下,平板6从前面吸入口3的上部分吸入更多的热交换空气,而从下部分吸入的热交换空气的量少。因此,随着空调的运转,前方热交换器部件9A的上部中流通的热交换空气的风速大于下部中流通的热交换空气的风速。
如图4(B)所示,构成作为比较例子的热交换器Z-3的前方热交换器部件9A的整个上部分与下部分,在传热管列c-1、c-2之间设置了形状均匀的隔热部分d的切槽,所以上部分的风速变大,下部分的风速变小,而使风速分布上产生差异,导致不能保持整个前方热交换器部件9A有均匀的热交换效率。
与此相对不同,通过采用上述结构,如4(C)所示,在打开平板6而使热交换空气流通的状态下,前方热交换器部件9A的上部分的通风阻力变大,则风速下降,下部分的通风阻力变小,则风速上升。结果是在整个前方热交换器部件9A上得到大致均匀的风速分布,能够保持均匀的热交换效率。于是,提高了具备有上述热交换器9-3的空调的热交换性能。
另外,平板6不但可以是如先前图1(A)、图1(B)中所述的可动式构件,而且也可以是平时开有前面吸入口的固定式构件。
图5表示的是本发明的第4实施例中的热交换器9-4A、9-4B。
这里,在图左侧的热交换器9-4A中,左侧列的传热管列c1全部形成小直径,而与此不同的是,只有右侧列下部设置了大直径的传热管列cG。在图右侧的热交换器9-4B中,只有左右列的下部设置了大直径的传热管列cG。
无论是热交换器9-4A或是9-4B中的哪一个,设置大直径的传热管列cG的部位与设置小直径的传热管列cG的部位相比,通风阻力要大,因而风速要小。所以,在传热管列c-1、c-2之间设置的隔热部分S采用的构造是,在插入大直径的传热管列cG的部位处的隔热部分Sb为低气流损失结构,在插入小直径的传热管列c的部位处的隔热部分Sa为高气流损失结构。具体来说,低气流损失的隔热部分Sb是切槽,高气流损失的隔热部分Sa是两侧切口。
设置了大直径的传热管列cG的部分的通风阻力变小,则风速上升,设置了小直径的传热管列c的部分的通风阻力变大,则风速下降。结果是整个热交换器9-4A、9-4B的风速分布大致均匀,能够保持大致均匀的热交换效率。于是,提高了具备有上述热交换器9-4A、9-4B的空调的热交换性能。
图6表示的是本发明的第5实施例的热交换器9-5。
上述热交换器9-5包含有:由前方热交换器部件9A及后方热交换器部件9B组成的主热交换器部件9E、以及在该主热交换器部件9E的上风侧部分设置的辅助热交换器部件9C。另外,在前方热交换器9A中,在上下方向的偏中间处插入切槽,而形成V字形,但是也可以如图1所示形成弯曲状。
这里,在构成上述主热交换器部件9E的前方热交换器部件9A的前面部分(上风侧)具有辅助热交换器部件9C。在前方热交换器部件9A中,在散热翅片b的宽度方向邻接的传热管列c-1、c-2之间具备隔热部分S,该隔热部分S这样构成,它阻止了传热管列c-1、c-2之间的热传导,同时在上风侧配置了辅助热交换器部件9C的部分的通风阻力比在上风侧没有辅助热交换器部件9C的部分的通风阻力小。
也就是说,因为在前方热交换器部件9A的上部前面配置了辅助热交换器部件9C,所以在该前方热交换器部件9A的上部,设置了低气流损失的隔热部分Sb,因为在该前方热交换器部件9A的下部前面没有辅助热交换器部件9C,所以在该前方热交换器部件9A的下部,设置了高气流损失的隔热部分Sa。具体来说,低气流损失的隔热部分Sb是切槽,高气流损失的隔热部分Sa是两侧切口。
这样,因为在前方热交换器部件9A的上部分、且上风侧安装了辅助热交换器部件9C,所以比起在不具有辅助热交换器部件9C的下部流通的热交换空气量,前方热交换器部件9A的上部中流通的热交换空气量少。因此,随着空调的运转,比起在前方热交换器部件9A的上部中流通的热交换空气的风速,下部中流通的热交换空气的风速快。
根据如上所述得到的结构,在前方热交换器部件9A的上部分的通风阻力变小,则风速上升,下部分的通风阻力变大,则风速下降。结果是在上风侧具有辅助热交换器部件9C的整个前方热交换器部件9A的风速分布大致均匀,能够保持大致均匀的热交换效率。于是,提高了具备有上述热交换器9-5的空调的热交换性能。
另外,本发明并非只限定于上述的实施例本身,也能够在不脱离这些要点的范围内进行变更。再者,也能够适当地组合在上述实施例中揭示的多个构成要素来实施。

Claims (5)

1.一种热交换器,包括
在宽度方向上具有并排的多个传热管穿通孔、并且互相之间以固定的间隔并排放置而在互相的间隔中流通热交换空气的多块散热翅片;以及
在这些散热翅片上贯穿所述传热管穿通孔设置,并在内部流通热交换介质的传热管,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散热翅片的宽度方向上邻接的传热管列之间设置隔热装置,通过将传热管贯穿在所述散热翅片的所述传热管穿通孔中而形成该传热管列,所述隔热装置这样构成,它阻止传热管列相互间的热传导,同时使所述散热翅片之间流通的热交换空气的风速快的部分的通风阻力大于风速慢的部分的通风阻力。
2.一种空调室内机,包括
具有空气吸入口及空气吹出口的框体;
在该框体内配置的热交换器;以及
从所述空气吸入口吸入室内空气并在所述热交换器中流通、在此进行热交换后从所述空气吹出口向室内送风的送风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热交换器包括
在宽度方向上具有并排的多个传热管穿通孔、并且互相之间以固定的间隔并排放置而在互相的间隔中流通热交换空气的多块散热翅片;
在这些散热翅片上贯穿所述传热管穿通孔设置,并在内部流通热交换介质的传热管;以及
在所述散热翅片的宽度方向上邻接的传热管列之间构成的隔热装置,所述隔热装置阻止传热管列相互间的热传导,同时使所述散热翅片之间流通的热交换空气的风速快的部分的通风阻力大于风速慢的部分的通风阻力。
3.如权利要求2中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热交换器包含在侧面来看呈V字形、并位于所述框体的前面部分的前方热交换器部件及位于后面部分的后方热交换器部件,
所述后方热交换器部件在所述散热翅片的宽度方向上邻接的传热管列之间具有隔热装置,所述隔热装置这样构成,它阻止传热管列相互间的热传导,同时使位于该后方热交换器部件的上部分的通风阻力大于下部分的通风阻力。
4.如权利要求2中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框体在前面及上面具有空气吸入口,
面向所述的前面空气吸入口设置不开口的平板,该平板在打开前面空气吸入口的状态下,从框体的上部分吸入室内空气,
所述热交换器包含在侧面来看呈V字形、并位于所述框体的前面部分的前方热交换器部件以及位于后面部分的后方热交换器部件,
所述前方热交换器部件在所述散热翅片的宽度方向上邻接的传热管列之间具有隔热装置,所述隔热装置这样构成,它阻止传热管列相互间的热传导,同时使位于该前方热交换器部件的上部分的通风阻力大于下部分的通风阻力。
5.如权利要求2中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热交换器包含由前方热交换器部件及后方热交换器部件列成的主热交换器、以及在该主热交换器部件的上风侧的一部分设置的辅助热交换器部件,
所述的主热交换器部件在所述散热翅片的宽度方向上邻接的传热管列之间具有隔热装置,所述隔热装置这样构成,它阻止传热管列相互间的热传导,同时使上风侧没有所述辅助热交换器部件的部分的通风阻力大于在上风侧配置了辅助热交换器部件的部分的通风阻力。
CN2006101373885A 2005-10-20 2006-10-19 热交换器以及具有该热交换器的空调机的室内机 Active CN195258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5-305856 2005-10-20
JP2005305856 2005-10-20
JP2005305856A JP4796814B2 (ja) 2005-10-20 2005-10-20 熱交換器と、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952583A CN1952583A (zh) 2007-04-25
CN1952583B true CN1952583B (zh) 2011-08-03

Family

ID=3805903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6101373885A Active CN1952583B (zh) 2005-10-20 2006-10-19 热交换器以及具有该热交换器的空调机的室内机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4796814B2 (zh)
CN (1) CN1952583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554741B2 (ja) * 2010-09-28 2014-07-23 日立アプライアンス株式会社 フィンチューブ熱交換器及びこれを備えた空気調和機
JP5447569B2 (ja) * 2012-03-26 2014-03-19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の熱交換器及び空気調和装置
KR102491602B1 (ko) * 2015-10-23 2023-01-25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공기조화기
CN107843030B (zh) * 2017-11-22 2024-04-26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室内换热器、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108036669B (zh) * 2017-11-22 2024-05-31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翅片组件、换热器及空调器室内机
CN107843139B (zh) * 2017-11-22 2024-07-26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翅片组件、换热器及空调器室内机
CN111219793A (zh) * 2018-11-26 2020-06-02 东芝开利空调(中国)有限公司 空调室内机
CN110006158A (zh) * 2019-03-05 2019-07-12 青岛海尔空调电子有限公司 空调出风装置和空调器
CN110006156A (zh) * 2019-03-05 2019-07-12 青岛海尔空调电子有限公司 空调出风装置和空调器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447085A (zh) * 2002-03-22 2003-10-08 东芝开利株式会社 热交换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091830B2 (ja) * 1995-05-22 2000-09-25 東芝キヤリア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
JP3233551B2 (ja) * 1995-05-22 2001-11-26 東芝キヤリア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
JPH10185359A (ja) * 1996-10-02 1998-07-14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フィン付き熱交換器
JP4511143B2 (ja) * 2003-09-05 2010-07-28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フィン付き熱交換器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4377678B2 (ja) * 2003-12-25 2009-12-02 東芝キヤリア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ユニット
US8156999B2 (en) * 2004-03-12 2012-04-17 Mitsubisih Denki Kabushiki Kaisha Indoor unit of air conditioner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447085A (zh) * 2002-03-22 2003-10-08 东芝开利株式会社 热交换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4796814B2 (ja) 2011-10-19
JP2007113846A (ja) 2007-05-10
CN1952583A (zh) 2007-04-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952583B (zh) 热交换器以及具有该热交换器的空调机的室内机
CN211695347U (zh) 换热装置和冷媒循环系统
JP5172772B2 (ja) 熱交換器及びそれを搭載した空気調和機
EP3608618B1 (en) Heat exchanger and refrigeration cycle device
CN101726053B (zh) 空调机的室内机
JPH07198167A (ja) 空気調和機の室外ユニット
JP3233551B2 (ja) 空気調和機
JPH10246506A (ja) 空気調和機用室内ユニット
JP2001311531A (ja)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ユニット
JP2005180772A (ja)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
KR19990031232A (ko) 공기조화기의 열교환기
CN101852481A (zh) 分体式空调室内机的前面板与正面框架结合结构
WO2020121615A1 (ja) 室内機および空気調和機
JP2006153334A (ja) 空気調和機用室外機
JP2008128553A (ja) 空気調和機の室外機
WO2019123743A1 (ja)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
CN101270943B (zh) 换热器和具有换热器的空调机
JP2008224200A (ja) 熱交換器
KR100256404B1 (ko) 공기조화기의 열교환기
JPH07260178A (ja) 空気調和機
JP2008202899A (ja) 熱交換器
KR100565508B1 (ko) 공기조화기의 실내기
JP3304536B2 (ja) 空気調和機
JPH11294901A (ja) 冷却器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7057180A (ja) 空気調和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