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945175A - 压缩机均油装置及冷冻机 - Google Patents
压缩机均油装置及冷冻机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945175A CN1945175A CNA2006101078367A CN200610107836A CN1945175A CN 1945175 A CN1945175 A CN 1945175A CN A2006101078367 A CNA2006101078367 A CN A2006101078367A CN 200610107836 A CN200610107836 A CN 200610107836A CN 1945175 A CN1945175 A CN 1945175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ompressor
- oil
- refrigerator
- pipe
- gas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31/00—Compressor arrangements
- F25B31/002—Lubrication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1/00—Fluid-circulation arrangements
- F25B41/20—Disposition of valves, e.g. of on-off valves or flow control valve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3/00—Arrangements for separating or purifying gases or liquids; Arrangements for vaporising the residuum of liquid refrigerant, e.g. by heat
- F25B43/02—Arrangements for separating or purifying gases or liquids; Arrangements for vaporising the residuum of liquid refrigerant, e.g. by heat for separating lubricants from the refrigerant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500/00—Problems to be solved
- F25B2500/16—Lubrica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Analytical Chemistry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Compression-Type Refrigeration Machines With Reversible Cycles (AREA)
- Compressor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冷冻机中以简单的结构稳定地在室外单元之间均匀分配冷冻机油的压缩机均油装置,本发明的压缩机均油装置(51)具有使用单元间均油管(55)连接设置在各室外机(2~4)的均油单元(52~54)的结构。各均油单元(52~54)具有连接于压缩机(10,11,30,31,40,41)的气液分离单元(63)、用于连接气液分离单元的第一流出端与该压缩机的吸入分支管(23A,23B)的油溢流管(64)及用于连接气液分离单元的第二流出端与吸入配管(23)的均油管(66)以及均油集合管(68),油溢流管(64)及均油管(66)上设置毛细管(65,67),均油集合管(68)上设置开闭阀(69~71)。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在多台室外机的压缩机之间均匀分配冷冻机油的压缩机均油装置及具有该压缩机均油装置的冷冻机。
背景技术
对于冷冻机而言,当使用多台压缩机来循环制冷剂时,由于各压缩机之间冷冻机油分配不均匀,因而可能导致特定压缩机的冷冻机油不足的问题。为了消除这种冷冻机油分配不均匀的状态,如日本“特开平10-238881号”公报中所公开的现有的冷冻机,在冷冻机中安装用于调节压缩机之间的冷冻机油均衡状态的压缩机均油装置。这种压缩机均油装置被装在多个并列布置的有两个压缩机的室外单元的冷冻机中,并具有用于连接同一个室外单元的两个压缩机油箱的均油管和用于连接各室外单元均油管的单元间均油管,单元间均油管在每一室外单元上均设有电子阀。当冷冻机油分配不均匀时,停止运行冷冻机油不足的压缩机并运行有多余冷冻机油的压缩机。开闭开闭阀连通这些压缩机,则由于处于停止状态的压缩机内部压力相对降低,因而冷冻机油从运行中的冷冻机油较多的压缩机流入到处于停止状态的压缩机。其结果,冷冻机油在这些压缩机之间达到均匀分配。
如此,若要利用现有的压缩机均油装置使室外单元之间的冷冻机油达到均匀分配,需要停止某一室外单元的压缩机来产生压缩机之间的压差。为此,需要每隔一定时间强制停止运行特定的室外单元,从而导致冷冻机运行不稳定并难以稳定室温。尤其,当所有室外单元都在运行时,如果强制停止一个以上室外单元,则很有可能导致工作能力不足。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如上所述的问题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以简单的结构稳定地在室外单元之间均匀分配冷冻机油的压缩机均油装置及具有该均油装置的冷冻机。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涉及压缩机均油装置,该压缩机均油装置用于冷冻机,该冷冻机通过气管及液管连接多台室外机与室内机,并通过吸入配管将制冷剂吸入到设在室外机的压缩机中,在对其进行加压之后排出而循环制冷剂,该压缩机均油装置使冷冻机中所述压缩机之间的冷冻机油保持均匀分配,该压缩机均油装置具有连接于所述压缩机的气液分离单元,所述气液分离单元具有主要流出冷冻机油的第一流出端和主要流出气体制冷剂但在所述气液分离单元中充满冷冻机油时流出冷冻机油的第二流出端,所述第一流出端通过第一减压单元连接到吸入配管中向压缩机供应制冷剂的部分,所述第二流出端连接于均油管,所述均油管在其路径中设置第二减压单元及开闭阀之后连接到设有压缩机的所述室外机的所述吸入配管中可以向所有所述压缩机供应制冷剂的部分,所述均油管的所述第二减压单元到所述开闭阀之间的部分和其他所述室外机的所述均油管的所述第二减压单元到所述开闭阀之间的部分通过配管连接。
并且,所述压缩机均油装置,在连接气液分离单元的压缩机中当该压缩机冷冻机油的油面低于连接在气液分离单元流入端的配管的连接高度时,混合有冷冻机油雾的制冷剂流入到气液分离单元,由气液分离单元从制冷剂分离冷冻机油雾,使冷冻机油雾回流到原来的压缩机;当压缩机冷冻机油的油面高于配管的连接高度时,冷冻机油流入到气液分离单元并流到均油管,该冷冻机油通过均油管或单元间均油管流入到开闭阀被打开的室外机的吸入配管而供应到该室外机的压缩机中。
附图说明
图1为依据本发明实施方式所提供的冷冻机及压缩机均油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表示气液分离单元容积范围的示意图;
图3为表示开闭阀开闭状态的时钟图;
图4为表示在图3的t1时间内压缩机均油装置冷冻机油的流动状态的示意图;
图5为表示压缩机均油装置气液分离单元作用的示意图;
图6为表示压缩机均油装置气液分离单元作用的示意图;
图7为表示在图3的t2时间内压缩机均油装置冷冻机油的流动状态的示意图;
图8为表示在图3的t3时间内压缩机均油装置冷冻机油的流动状态的示意图;
图9为表示开闭阀开闭状态的时钟图;
主要符号说明:1为冷冻机,2、3、4为室外机,5为集气管(气管),6为集液管(液管),7为室内机,10为第一压缩机,11为第二压缩机,23为吸入配管,51为压缩机均油装置,55为单元间均油管,63为气液分离单元,63B为第一流出端,63C为第二流出端,65为毛细管(第一减压单元),66为均油管,67为毛细管(第二减压单元),69、70、71为开闭阀,75为控制装置,ΔT1、ΔT2为间隔时间。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
图1中示出了依据本实施方式所提供的冷冻机的结构。冷冻机1有三台室外机(2~4)并列连接于集气管(气管)5及集液管(液管)6上,集气管5及集液管6上并列连接多台在房屋内使用的室内机7。另外,室外机(2~4)及室内机7的数量并不限定于图1中示出的数量。
室外机2上设有第一压缩机10和第二压缩机11。第一压缩机10及第二压缩机11的排出口上均连接排出配管14。排出配管14汇合为一个配管之后通过油分离器15连接到四通阀16的第一阀口16A。四通阀16具有四个阀口并可以进行转换,当接通第一阀口16A与第二阀口16B时,第三阀口16C与第四阀口16D相接通,当接通第一阀口16A与第四阀口16D时,第二阀口16B与第三阀口16C相接通。四通阀16的第二阀口16B通过室外热交换器17连接到液管6A。液管6A连接到集液管6上,在其管道上设有室外侧减压装置18。集液管6上连接从各室外机(2~4)延伸出来的液管6A,而且在室内机7侧分支为三个液管6B,这些液管6B被依次引入到三台室内机7内部而分别连接于各室内机7的室内侧减压装置20。
室内机7中室内侧减压装置20和室内热交换器21串行连接,室内热交换器21上连接集气管5的气管5B。
气管5B连接于集气管5上。集气管5在室外机2侧分支为三个气管5A,这些气管5A被依次引入到室外机(2~4)内部而连接到四通阀16的第四阀口16D。并且,四通阀16的第三阀口16C上连接吸入配管23。吸入配管23是经室内机7回收到室外机2的气体制冷剂在被吸入到第一压缩机10及第二压缩机11时所通过的配管,并且与从油分离器15延伸的油溢流管24汇合之后,对应于第一压缩机10及第二压缩机11分支为两个吸入分支管23A、23B。另外,油溢流管24在其管道上设有毛细管等减压单元25。
吸入配管23的各吸入分支管23A、23B分别连接到第一压缩机10及第二压缩机11。各吸入分支管23A、23B中只流通被吸入到对应的一个压缩机10、11的制冷剂。第一压缩机10及第二压缩机11中分别封入预定量的冷冻机油。并且,室外机3具有第三压缩机30及第四压缩机31,而且具有与室外机2相同的结构。室外机4具有第五压缩机40及第六压缩机41,而且具有与室外机2相同的结构。
在此,冷冻机1中设有分别连接于各压缩机10、11、30、31、40、41的压缩机均油装置51。压缩机均油装置51具有内置于室外机2的第一均油单元52、内置于室外机3的第二均油单元53、内置于室外机4的第三均油单元54,这些各均油单元(52~54)通过单元间均油管55相互连接。
第一均油单元52具有连接到离第一压缩机10的油箱底部具有预定高度位置的连接管62。该连接管62连接到气液分离单元63的流入端。气液分离单元63利用离心力等将混合有气体和液体的流体分离为气体和液体。气液分离单元63中主要流出液体的第一流出端上连接油溢流管64。油溢流管64在其管道上设置作为第一减压单元的毛细管65之后连接到吸入分支管23A,该吸入分支管23A中只流通被吸入到第一压缩机10的制冷剂。并且,虽然在图1中油溢流管64连接到设在吸入分支管23A配管上的储液器28上,但也可以连接到储液器28以外的配管部分。另外,气液分离单元63中主要流出气体制冷剂的第二流出端上连接均油管66。均油管66在其管道中途设置作为第二减压单元的毛细管67,而且连接到均油集合管(均油管)68。均油集合管68在连接第二压缩机11侧的均油管66并设置第一开闭阀69之后连接到吸入配管23上。
第二压缩机11在离油箱底部具有预定高度的位置连接连接管62,该连接管62连接到气液分离单元63的流入端。气液分离单元63的第一流出端上连接油溢流管64。油溢流管64上设有毛细管65,而且连接到吸入分支管23B的储液器28上,该吸入分支管23B中只流通被吸入到第二压缩机11的制冷剂。气液分离单元63的第二流出端上连接均油管66。该均油管66在设置毛细管67之后连接到均油集合管68。
同样,第二均油单元53设有在离第三压缩机30的油箱底部具有预定高度的位置通过连接管62而连接的气液分离单元63。气液分离单元63的第一流出端侧的油溢流管64在设置毛细管65之后连接到第三压缩机30的吸入分支管23A。气液分离单元63的第二流出端侧的均油管66在设置毛细管67之后连接到均油集合管68。并且,第四压缩机31侧也具有通过连接管62连接到第四压缩机31的气液分离单元63、油溢流管64、均油管66和毛细管65、67。油溢流管64连接到第四压缩机31的吸入分支管23B。均油集合管68在设置第二开闭阀70之后连接到室外机3的吸入配管23上。
第三均油单元54具有通过连接管62连接到第五压缩机40的气液分离单元63、油溢流管64、均油管66和毛细管65、67。油溢流管64连接到第五压缩机40的吸入分支管23A。并且,具有通过连接管62连接到第六压缩机41的气液分离单元63、油溢流管64、均油管66和毛细管65、67。油溢流管64连接到第六压缩机41的吸入分支管23B。均油集合管68在设置第三开闭阀71之后连接到室外机4的吸入配管23上。
单元间均油管55连接到第一均油单元52的均油集合管68上均油管66的连接点到第一开闭阀69之间的部分。并且,连接到第二均油单元53的均油集合管68上均油管66的连接点到第二开闭阀70之间的部分,第三均油单元54的均油集合管68上均油管66的连接点到第三开闭阀71之间的位置。
此外,各室外机(2~4)上分别设有控制装置75。室外机2的控制装置75用于控制各压缩机(10,11)、四通阀16、室外侧减压装置18、第一开闭阀69。同样,室外机3、4的控制装置75分别用于控制各对应的压缩机(30,31,40,41)、四通阀16、室外侧减压装置18、第二开闭阀70及第三开闭阀71。这些控制装置也可以集成为一个控制装置75。
在此,毛细管65、67对制冷剂或冷冻机油进行减压,使其压力低于各压缩机(10,11,30,31,40,41)的内部压力及气液分离单元63的内部压力,同时使制冷剂或冷冻机油的压力高于吸入配管23、吸入分支管23A、23B的内部压力。并且,设定毛细管65、67中的流路阻力,以使流通各均油单元52、53、54的制冷剂流量与通过室内热交换器17、室外热交换器21的主流路中流通的制冷剂流量之比为预定比率以下。并且,如果比较毛细管65和毛细管67,这些毛细管65、67被预先设定为通过控制流通油溢流管64的流量和流入到均油集合管68的流量,使各压缩机(10,11,30,31,40,41)的油面分别保持预定的水平。因此,毛细管65作为第一流量调节单元而使用,毛细管67作为第二流量调节单元而使用。
并且,相对于各压缩机(10,11,30,31,40,41)所需的最低油量,气液分离单元63的容积设定为小于预定容积。更具体地说容积位于如图2所示的气液分离单元的容积范围(R1)之间。本实施例中,气液分离单元容积范围(R1)的下限值对应于冷冻机油的5%容积。并且,气液分离单元容积范围(R1)的上限值对应于冷冻机油的20%容积。当气液分离单元63的容积低于下限值时,会降低液体与气体的分离性能,因而不可取。并且,当气液分离单元63的容积高于上限值时,气液分离单元63中会滞留多余的冷冻机油而使运行各压缩机(10,11,30,31,40,41)所需的冷冻机油不足,因而不可取。
下面说明本实施方式的作用。
首先,依次说明同时运行三台室外机(2~4)而进行制冷运行、制热运行时的制冷剂流动顺序。此外,也可以停止一台或两台室外机(2~4)或者只停止室外机(2~4)中的任意一台压缩机(10,11,30,31,40,41)而进行制冷运行或制热运行。
进行制冷运行时,转换各室外机(2~4)的四通阀16以连通第一阀口16A与第二阀口16B、第三阀口16C与第四阀口16D。从各压缩机(10,11,30,31,40,41)排出的高压气体制冷剂通过油分离器15分离混入到气体制冷剂中的冷冻机油之后,通过四通阀16被引导到室外热交换器17。室外热交换器17通过热交换将气体制冷剂液化而形成高压液体制冷剂。液体制冷剂汇流到集液管6之后被引导到运行中的室内机7中。在室内机7中,液体制冷剂由室内侧减压装置20进行减压之后流入到室内热交换器21。室内热交换器21通过热交换将低压液体制冷剂气化而形成低压气体制冷剂,此时通过从周围空气吸收气化热而对室内空间进行制冷。低压气体制冷剂通过集气管5从室内热交换器21分流到各室外机(2~4)而被回收。在各室外机(2~4)内部通过四通阀16被引导到吸入配管23,并通过吸入分支管23A、23B吸入到各压缩机(10,11,30,31,40,41)。并且,再次被加压而排到排出配管14。
在冷冻机1中执行制热运行时,通过转换各室外机(2~4)的四通阀16以连通第一阀口16A与第四阀口16D、第二阀口16B与第三阀口16C。从各压缩机(10,11,30,31,40,41)排出的高压气体制冷剂通过四通阀16汇流到集气管5,并被引导到运行中的室内机7的室内热交换器21。室内热交换器21将气体制冷剂液化而形成液体制冷剂,并利用此时释放的冷凝热对室内空间进行制热。液体制冷剂通过集液管6从室内热交换器21分流到各室外机(2~4)而被回收,并经过室外侧减压装置18及室外热交换器17变为低压气体制冷剂。气体制冷剂通过四通阀16并经过吸入配管23之后,由吸入分支管23A、23B吸入到压缩机(10,11,30,31,40,41)。并且,再次被加压而被排到排出配管14。
如上所述,在循环制冷剂而运行冷冻机1的期间,由压缩机均油装置51使各室外机(2~4)中的两台压缩机(10,11,30,31,40,41)之间和各室外机(2~4)之间的冷冻机油分配均匀。具体来讲,在保持各压缩机(10,11,30,31,40,41)起动的状态下,各控制装置75控制压缩机均油装置51的各开闭阀(69~71)的开闭动作。
图3中通过时钟图示出了开闭阀(69~71)的转换例子。
如图3所示,控制三个开闭阀(69~71)使其在每个预定时间间隔ΔT1只打开某一个开闭阀(69~71)。例如,在时间t1内只打开第一开闭阀69而关闭另外两个开闭阀70、71。由此形成图4中用粗线表示的流路。
首先,通过图4中示出的流路说明在同一台室外机(2~4)内通过流动冷冻机油而均匀分配各室外机(2~4)内的冷冻机油的作用。
例如,当室外机2的第一压缩机10内的冷冻机油较多而使其油面高于连接管62的连接位置时(下面称此状态为“冷冻机油多余”),如图5所示,只有冷冻机油通过连接管62流入到气液分离单元63的流入端63A。其结果,气液分离单元63被冷冻机油充满而使冷冻机油通过第一流出端63B及第二流出端63C分别向油溢流管64及均油管66流出。
流到油溢流管64的冷冻机油只回流到原来的第一压缩机10中,但流到均油管66的冷冻机油通过均油集合管68流入到室外机2的吸入配管23而被吸入到第一压缩机10及第二压缩机11中。如此,由于从第一压缩机10流出的冷冻机油的一部分流入到第二压缩机11,因而第一压缩机10的冷冻机油逐渐减少,而第二压缩机11的冷冻机油逐渐增加。其结果,第一压缩机10及第二压缩机11的冷冻机油量变得均匀。由于第二开闭阀70及第三开闭阀71被关闭,因而防止冷冻机油通过均油管66从室外机2流入到其他室外机3、4的现象。当第二压缩机11的冷冻机油较多而第一压缩机10的冷冻机油相对较少时,也按照如上所述的方法均匀分配冷冻机油。
如图6所示,当第一压缩机10内的冷冻机油较少而使其油面低于连接管62的连接位置时(下面称此状态为“冷冻机油在预定量以下”),气体制冷剂与混入到气体制冷剂中的冷冻机油的油雾通过连接管62流入到气液分离单元63。气液分离单元63分离油雾与气体制冷剂。并且,气体制冷剂通过第二流出端63C并经过均油管66之后流到均油集合管68,并通过室外机2的吸入配管23吸入到第一压缩机10及第二压缩机11。油雾通过第一流出端63B流到油溢流管64,并经过油溢流管64之后通过吸入分支管23A回流到原来的第一压缩机10中。因此,在第一压缩机10中被混入到气体制冷剂中的冷冻机油再次被回收到第一压缩机10。由此,阻止冷冻机油从第一压缩机10流出,从而防止第一压缩机10内的油面降低。当第二压缩机11的冷冻机油少于预定量时,按照如上所述的方法防止冷冻机油从第二压缩机11流出,从而防止油面降低。
其次,通过图4中示出的流路说明在室外机(2~4)之间流动冷冻机油,从而在室外机(2~4)之间均匀分配冷冻机油的作用。
当室外机3的第三压缩机30或第四压缩机31的冷冻机油多余时,例如,第三压缩机30的冷冻机油流入到气液分离单元63之后分别流到油溢流管64及均油管66。流到油溢流管64的冷冻机油只回流到原来的第三压缩机30。流到均油管66的冷冻机油,由于第二开闭阀70被关闭,因而不会流入到室外机3的吸入配管23。在此,由于室外机2侧的开闭阀69被打开,室外机2的均油集合管68的压力处于相对较低的状态,因而室外机3的均油集合管68的冷冻机油利用该压差通过单元间均油管55流动到室外机2的均油集合管68。该冷冻机油流入到室外机2的吸入配管23,并通过吸入配管23吸入到第一压缩机10及第二压缩机11。其结果,第三压缩机30及第四压缩机31中具有多余冷冻机油的压缩机的冷冻机油减少,而第一压缩机10及第二压缩机11的冷冻机油量增加。当第三压缩机30及第四压缩机31的冷冻机油在预定量以下时,含有油雾的制冷剂流入到气液分离单元63,冷冻机油通过油溢流管64回流到各自原来的压缩机30、31。由于通过均油管66引导到室外机2的流体仅为制冷剂,因而当冷冻机油少于预定量时不会从第三压缩机30及第四压缩机31向室外机2流出冷冻机油。
同样,当室外机4的第五压缩机40或第六压缩机41的冷冻机油多余时,多余的冷冻机油流到第三均油单元54的均油集合管68。由于第三开闭阀71被关闭而第一开闭阀69被打开,因而冷冻机油流动到压力相对较低的室外机2侧。冷冻机油经过单元间均油管55之后通过吸入配管23吸入到第一压缩机10及第二压缩机11。其结果,第五压缩机40及第六压缩机41中具有多余冷冻机油的压缩机的冷冻机油量减少,而第一压缩机10及第二压缩机11的冷冻机油量增加。当第五压缩机40及第六压缩机41的冷冻机油在预定量以下时,含有油雾的制冷剂流入到气液分离单元63,冷冻机油通过油溢流管64回流到各自原来的压缩机40、41。由于通过均油管66引导到室外机2的流体仅为制冷剂,因而当冷冻机油少于预定量时不会从第五压缩机40及第六压缩机41向室外机2流出冷冻机油。
通过这种方式,在第一压缩机10及第二压缩机11之间流动多余的冷冻机油,并且从室外机3、4向室外机2流动多余的冷冻机油,从而使冷冻机油多余的压缩机中的冷冻机油逐渐减少,而冷冻机油少于预定量的压缩机中的冷冻机油逐渐增加。其结果,当第一压缩机10及第二压缩机11的冷冻机油量较少时,第一压缩机10及第二压缩机11的冷冻机油量增加。
然后,在时间t2内只打开第二开闭阀70而关闭另外的开闭阀69、71。由此形成图7中用粗线表示的流路。即,室外机2、4中的多余冷冻机油通过单元间均油管55被引导到均油集合管68,然后通过吸入配管23回收到第三压缩机30及第四压缩机31。并且,在室外机3内部当第三压缩机30和第四压缩机31中存在冷冻机油多余的压缩机时,从该压缩机流出冷冻机油,然后通过气液分离单元63的第二流出端63C并经过均油集合管68分配到第三压缩机30及第四压缩机31。并且,冷冻机油少于预定量的压缩机(10,11,30,31,40,41)只向对应的均油集合管68流出制冷剂,而制冷剂中的油雾由气液分离单元63分离而通过油溢流管64分别回流到各自原来的压缩机(10,11,30,31,40,41)中。
如此,第三压缩机30及第四压缩机31之间流动多余的冷冻机油,并且从室外机2、4向室外机3流动多余的冷冻机油,从而使冷冻机油多余的压缩机的冷冻机油逐渐减少,而冷冻机油少于预定量的压缩机的冷冻机油逐渐增加。其结果,当第三压缩机30及第四压缩机31的冷冻机油量较少时,第三压缩机30及第四压缩机31的冷冻机油量增加。
并且,在时间t3内只打开第三开闭阀71而关闭另外的开闭阀69、70。由此形成图8中用粗线表示的流路。即,室外机2、3中的多余冷冻机油通过单元间均油管55被引导到室外机4的均油集合管68,然后通过吸入配管23回收到第五压缩机40及第六压缩机41。并且,在室外机4内部当第五压缩机40和第六压缩机41中存在冷冻机油多余的压缩机时,从该压缩机流出冷冻机油,然后通过气液分离单元63的第二流出端63C并经过均油集合管68分配到第五压缩机40及第六压缩机41。并且,冷冻机油少于预定量的压缩机(10,11,30,31,40,41)只向对应的均油集合管68流出制冷剂,而制冷剂中的油雾由气液分离单元63分离而通过油溢流管64分别回流到各自原来的压缩机(10,11,30,31,40,41)中。
如此,在第五压缩机40及第六压缩机41之间流动多余的冷冻机油,并且从室外机2、3向室外机4流动多余的冷冻机油,从而使冷冻机油多余的压缩机的冷冻机油逐渐减少,而冷冻机油少于预定量的压缩机的冷冻机油逐渐增加。其结果,当第五压缩机40及第六压缩机41的冷冻机油量较少时,第五压缩机40及第六压缩机41的冷冻机油量增加。
如上所述,以油雾形态流到压缩机均油装置51的冷冻机油通过油溢流管64回收到冷冻机油较少的压缩机(10,11,30,31,40,41),从而防止冷冻机油减少。另外,多余的冷冻机油通过单元间均油管55渐渐地供应到打开开闭阀(69~71)的室外机(2~4)的压缩机(10,11,30,31,40,41)中。因此,通过在每一间隔时间(ΔT1)控制开闭阀(69~71)的转换,从而使六个压缩机(10,11,30,31,40,41)的冷冻机油的油面趋于均匀。另外,通过单元间均油管55在室外机(2~4)之间流通冷冻机油时所需的压差,可以只通过开闭开闭阀(69~71)来实现,因此不需要为了均匀分配冷冻机油而开/关压缩机(10,11,30,31,40,41)。
本实施方式中,在具有多台室外机(2~4)的结构中设置压缩机均油装置51,并以预定的间隔时间依次转换开闭阀(69~71)的开闭动作,从而可以将多余的冷冻机油流动到其他压缩机(10,11,30,31,40,41),因此可以在不停止运行压缩机(10,11,30,31,40,41)的状态下均匀分配各压缩机(10,11,30,31,40,41)的冷冻机油。并且,可以减少压缩机(10,11,30,31,40,41)的开/关频率而稳定冷冻机运行。尤其,不需要仅为均匀分配冷冻机油而开/关压缩机(10,11,30,31,40,41),因而可以运行所有压缩机(10,11,30,31,40,41)而不会发生冷冻机1工作能力不足的现象。并且,由于在油溢流管64和均油管66中设置毛细管65、67,用于分别控制各管道的压力或流量,因此可以在稳定地运行冷冻机1的同时保持所有压缩机(10,11,30,31,40,41)的适当的油量。
下面,参照图9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变形例。
图9为表示开闭阀(69~71)的转换控制过程的时钟图。控制装置75交替运行只打开某一开闭阀(69~71)的第一模式和打开所有开闭阀(69~71)的第二模式。第一模式持续间隔时间ΔT1,此时其作用如上所述。第二模式持续间隔时间ΔT2。在此,第二模式的间隔时间ΔT2大于第一模式的间隔时间ΔT1。此时,由于所有开闭阀(69~71)全部打开,因而单元间均油管55的各端部几乎不产生压差,因此基本不存在通过单元间均油管55在室外机(2~4)之间流动冷冻机油的现象。因此,通过各室外机(2~4)内的冷冻机油的流动而控制冷冻机油的均匀分配。例如,室外机2中从冷冻机油多余的压缩机10、11流出冷冻机油,然后通过均油集合管68并经过室外机2的吸入配管23分配到两个压缩机10、11。对于冷冻机油少于预定量的压缩机10、11,通过连接管62以油雾形态流出的冷冻机油分别回收到原来的压缩机10、11。其结果,实现两个压缩机10、11之间的冷冻机油的均匀分配。室外机3、4也通过相同的方法进行均匀分配。
另外,本发明并非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而可以被广泛应用。
例如,各室外机(2~4)所具有的压缩机(10,11,30,31,40,41)并不限定于两台,还可以构成为一台或三台以上。
如图1所示的均油集合管68还可以构成为先汇合之后进行分支,然后分别与相同室外机(2~4)的吸入分支管23A、23B相连接。气液分离单元63的容量可以根据其冷冻机选择最合适的容积,只要能确保压缩机运行所需的流量即可,并不限定于所述气液分离单元容积范围R1。
第一减压单元及第二减压单元,可以采用膨胀阀或开闭阀以及其他减压单元替代毛细管65、67。
依据本发明,由于冷冻机油较少的压缩机不会流出冷冻机油,而冷冻机油较多的压缩机向其他室外机和/或其他压缩机流出冷冻机油,因而在具有多台室外机的冷冻机中可以使压缩机保持预定量的冷冻机油。并且,不需要进行现有的特殊的运行控制,也能使多个压缩机保持预定量的冷冻机油。因此,可以用简单的结构始终进行稳定的运行。
Claims (6)
1、一种压缩机均油装置,该压缩机均油装置用于冷冻机,该冷冻机通过气管及液管连接多台室外机与室内机,并通过吸入配管将制冷剂吸入到设在室外机的压缩机中,在对其进行加压之后排出而循环制冷剂,该压缩机均油装置使冷冻机中所述压缩机之间的冷冻机油保持均匀分配,其特征在于,压缩机均油装置具有连接于所述压缩机的气液分离单元,所述气液分离单元具有主要流出冷冻机油的第一流出端和主要流出气体制冷剂但在所述气液分离单元中充满冷冻机油时流出冷冻机油的第二流出端,所述第一流出端在其间设置第一减压单元之后连接到吸入配管中向压缩机供应制冷剂的部分,所述第二流出端连接于均油管,所述均油管在其路径中设置第二减压单元及开闭阀之后连接到设有压缩机的所述室外机的所述吸入配管中向所有所述压缩机供应制冷剂的部分,所述均油管的所述第二减压单元到所述开闭阀之间的部分和其他所述室外机的所述均油管的所述第二减压单元到所述开闭阀之间的部分通过配管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缩机均油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气液分离单元分别设置在所述一台室外机中的所述多台压缩机,分别连接于多个所述气液分离单元的多个所述均油管经过所述第二减压单元之后进行汇合。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压缩机均油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开闭阀构成为被依次打开。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压缩机均油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开闭阀交替进行只打开某一个所述开闭阀的模式和同时打开所有所述开闭阀的模式。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压缩机均油装置,其特征在于,同时打开所有所述开闭阀的时间大于只打开某一个所述开闭阀的时间。
6、一种冷冻机,其特征在于包含如权利要求1至5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压缩机均油装置、所述压缩机均油装置连接于所述压缩机的所述多台室外机以及通过所述液管及所述气管连接于所述室外机并具有热交换器的所述室内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5293170A JP4116030B2 (ja) | 2005-10-06 | 2005-10-06 | 圧縮機均油装置及び冷凍機 |
JP2005293170 | 2005-10-06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945175A true CN1945175A (zh) | 2007-04-11 |
CN100541056C CN100541056C (zh) | 2009-09-16 |
Family
ID=3802821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B2006101078367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541056C (zh) | 2005-10-06 | 2006-07-26 | 压缩机均油装置及冷冻机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4116030B2 (zh) |
KR (1) | KR101176454B1 (zh) |
CN (1) | CN100541056C (zh) |
Cited B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200360A (zh) * | 2011-01-28 | 2011-09-28 | 大连三洋压缩机有限公司 | 一种压缩机均油系统 |
CN102359741A (zh) * | 2011-10-14 | 2012-02-22 | 深圳麦克维尔空调有限公司 | 空调压缩机均匀分配润滑油的方法 |
CN102455084A (zh) * | 2010-10-18 | 2012-05-16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多个高压腔压缩机并联系统 |
CN103062841A (zh) * | 2013-01-18 | 2013-04-24 | 四川长虹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空调系统、控制系统及空调控制方法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4845945B2 (ja) * | 2008-09-19 | 2011-12-28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冷凍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4489890B2 (ja) | 2000-01-21 | 2010-06-23 | 東芝キヤリア株式会社 | マルチ形空気調和機 |
JP2001289519A (ja) | 2000-04-06 | 2001-10-19 |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 冷凍装置 |
-
2005
- 2005-10-06 JP JP2005293170A patent/JP4116030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6
- 2006-02-13 KR KR1020060013647A patent/KR101176454B1/ko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 2006-07-26 CN CNB2006101078367A patent/CN100541056C/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Cited By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455084A (zh) * | 2010-10-18 | 2012-05-16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多个高压腔压缩机并联系统 |
CN102200360A (zh) * | 2011-01-28 | 2011-09-28 | 大连三洋压缩机有限公司 | 一种压缩机均油系统 |
CN102200360B (zh) * | 2011-01-28 | 2013-08-14 | 大连三洋压缩机有限公司 | 一种压缩机均油系统 |
CN102359741A (zh) * | 2011-10-14 | 2012-02-22 | 深圳麦克维尔空调有限公司 | 空调压缩机均匀分配润滑油的方法 |
CN103062841A (zh) * | 2013-01-18 | 2013-04-24 | 四川长虹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空调系统、控制系统及空调控制方法 |
CN103062841B (zh) * | 2013-01-18 | 2015-08-19 | 四川长虹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空调系统、控制系统及空调控制方法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2007101090A (ja) | 2007-04-19 |
KR101176454B1 (ko) | 2012-08-30 |
KR20070038866A (ko) | 2007-04-11 |
CN100541056C (zh) | 2009-09-16 |
JP4116030B2 (ja) | 2008-07-09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246655C (zh) | 一种多路空调器及其操作方法 | |
CN1821664A (zh) | 多路空调及其控制方法 | |
CN1920448A (zh) | 具有蒸气注射系统的压缩机 | |
CN1796902A (zh) | 具有加湿功能的制冷/制热空调 | |
CN1815111A (zh) | 空调的热交换器 | |
CN1786624A (zh) | 空调 | |
CN1945175A (zh) | 压缩机均油装置及冷冻机 | |
CN102121760A (zh) | 一种平行流冷暖空调器及其处理方法 | |
CN201819476U (zh) | 带有余热回收装置的直流变频空调 | |
KR20090041848A (ko) | 공기 조화기 | |
CN112161495A (zh) | 内置换热套管和喷头的纵向翅片管换热器及其闭式冷却塔 | |
CN201569204U (zh) | 可平衡冷媒量的空调系统 | |
CN102278837B (zh) | 一种压缩机组均油系统 | |
CN102466376A (zh) | 螺杆式制冷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 |
CN1542341A (zh) | 空调器及其室外单元 | |
CN201392047Y (zh) | 多机并联分压蒸发冷(热)水机组 | |
CN1888747A (zh) | 空调器的油回收结构 | |
CN1773186A (zh) | 热交换器 | |
CN2807156Y (zh) | 一种具有新型节流元件的螺杆满液式冷水机组 | |
CN101178192A (zh) | 多级压缩空调器 | |
CN1661304A (zh) | 带有溢流式蒸发系统的模块化制冷装置 | |
CN201885488U (zh) | 螺杆式制冷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 |
CN214010061U (zh) | 内置换热套管和喷头的纵向翅片管换热器及其闭式冷却塔 | |
CN100501269C (zh) | 压缩机均油装置及冷冻机 | |
CN2844802Y (zh) | 制冷制热循环系统的制冷剂自动调节系统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90916 Termination date: 20150726 |
|
EXPY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