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937540A - 一种链路负载分担的方法及转发设备 - Google Patents
一种链路负载分担的方法及转发设备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937540A CN1937540A CN 200610152455 CN200610152455A CN1937540A CN 1937540 A CN1937540 A CN 1937540A CN 200610152455 CN200610152455 CN 200610152455 CN 200610152455 A CN200610152455 A CN 200610152455A CN 1937540 A CN1937540 A CN 1937540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ort
- instance
- forwarding
- sub
- link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7
- 238000013507 mapp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2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0
- 238000012544 monito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0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9000002699 waste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7
- 239000010410 lay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2452 intercep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7704 transi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6855 network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2792 core lay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2467 final produc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760 hair shin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401 inhibi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257 mal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084 recover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977 unit ope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245 work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Landscapes
- Data Exchanges In Wide-Area Network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链路负载分担的方法,转发设备上的多个端口所在链路互为备份,多个链路可以同时处于工作状态,但服务于不同的对象。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转发设备,包括配置单元、子实例划分单元以及中心转发单元等。通过本发明技术方案,多条互为备份链路能够同时工作,避免了带宽浪费。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数据通信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链路负载分担的方法及转发设备方法。
背景技术
在目前运营商等对可靠性要求较高的网络中,双上行组网是常用的应用组网方式之一,当主用链路故障时,将流量切换到备用链路。在网络层次中,通常将位于靠近边缘层次设备上的链路为上行链路,靠近核心层次设备上的链路为下行链路,请参阅图1,其为现有一种双上行组网示意图。
图中交换设备30属于靠近边缘层次的设备,31端口所在链路以及32端口所在链路即为双上行链路。其中,端口31所在链路为主用链路,端口32所在链路为备用链路。同理,交换设备50上的端口52所在链路为主用链路,端口51所在链路为备用链路。以交换设备30为例,正常情况下,端口31处于转发状态,其所在链路即为主用链路;端口32处于阻塞状态,其所在链路即为备用链路。当端口31所在链路出现故障时,端口31切换到阻塞状态,端口32快速切换到转发状态,进而端口32所在链路变为主用链路。
由此可见,现有双上行组网方法起到了链路备份目的,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网络可靠性。但是,任何时候只有一条链路处于工作状态,另外一条链路处于阻塞状态、不工作,从而造成有限带宽资源的较大浪费。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问题是提供一种互为备份端口所在链路实现负载分担的方法以及转发设备,互为备份的多条链路可以同时工作于转发状态,不必一条链路处于工作状态时,其他备份链路必须阻塞。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链路负载分担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转发设备上包含至少两个互为备份端口的灵活链路组划分为至少两个子实例,所述不同灵活链路组子实例服务于不同虚拟局域网VLAN;所述多个灵活链路组子实例实施相互独立的转发策略;所述灵活链路组的互为备份端口并行工作于上述多个灵活链路组子实例。
优选的,所述每个灵活链路组子实例与其服务的VLAN对应关系通过以下步骤实现:映射至少一个转发实例至每个灵活链路组子实例;映射不同的VLAN至每个转发实例。
优选的,所述转发策略至少包括互为备份端口的各自主、备角色,每种转发策略中只有一个端口是主用角色。
优选的,所述每个灵活链路子实例的具体实现过程包括:至少当端口所在链路故障或用户手工配置端口角色时更新端口信息;重新选择互为备份端口的主、备角色;将新被选为主用角色的端口迁移至转发状态,新被选为备用角色的端口迁移至阻塞状态。
优选的,更新端口信息后延时预定时间再进行端口角色选择。
优选的,所述方法还包括:通过操作管理维护OAM或三层链路监控技术检测端口所在链路是否故障。
一种实现链路负载分担的转发设备,包括灵活链路组配置单元,用于将转发设备上至少两个互为备份端口配置为灵活链路组;子实例划分单元,用于将所述灵活链路组划分为多个子实例;VLAN映射单元,用于在所述不同灵活链路组子实例中映射不同的服务VLAN;与转发设备上各端口相关联的中心转发单元,用于为上述多个灵活链路组子实例提供相互独立的转发策略,并使互为备份端口并行工作于上述多个灵活链路组子实例。
优选的,所述VLAN映射单元具体包括第一映射子单元和第二映射子单元,其中,第一映射子单元用于在每个灵活链路子实例中映射至少一个转发实例,第二映射子单元用于在每个转发实例中映射不同的服务VLAN。
优选的,所述转发策略至少包括互为备份端口的各自主、备角色,每种转发策略中只有一个端口是主用角色。
优选的,所述中心转发单元具体包括与灵活链路组子实例数目相应套数的状态机系列,每套状态机系列用于为一个灵活链路组子实例提供独立的转发策略;
所述每套状态机系列具体包括:端口监控状态机PIM,用于检测端口及其所在链路状况,并至少在端口所在链路故障或用户手工配置端口角色后启动角色计算状态机PSS;角色计算状态机PSS,用于为所述互为备份端口选择各自的主、备角色;端口状态迁移状态机PST,用于将新被选为主用角色的端口迁移至转发状态,新被选为备用角色的端口迁移至阻塞状态。
优选的,所述状态机系列还包括具有定时器的延时状态机TDM;所述PIM在启动PSS之前先启动TDM,超过预定延时时间后再启动PSS。
优选的,所述互为备份的端口绑定有链路检测模块,所述链路检测模块用于通过OAM或三层链路监控技术检测端口所在链路是否故障。
以上技术方案可以看出,在本发明中将包括互为备份端口的灵活链路组划分为服务于不同虚拟局域网的灵活链路组子实例,又通过在不同灵活链路组子实例中实施不同的转发策略,使对不同子实例中的虚拟局域网得以实施不同的转发策略。同时,灵活链路组中各端口并行工作于多个子实例,于是,使得同一端口针对不同子实例服务的虚拟局域网具有不同工作状态(转发或阻塞)。进而,转发设备针对不同虚拟局域网报文予以转发的端口不同,由此实现了转发设备上互为备份端口所在链路的负载分担功能,使得互为备份的多条链路能够同时处于工作状态。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一种双上行组网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链路负载分担的方法实施例流程图;
图3为本发明每个灵活链路组子实例的具体实现流程图;
图4为本发明链路负载分担方法的一个更为具体实施方式流程图;
图5为应用图4所述具体实施方式的示例性组网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现负载分担的转发设备优选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2,其为本发明链路负载分担的方法实施例流程图。
步骤210:将转发设备上包含至少两个互为备份端口的灵活链路组划分为至少两个子实例。首先,需要确定灵活链路组(Smart Link)中的端口,通常将转发设备的多个上行端口作为一个灵活链路组。属于一个灵活链路组中的各端口所在链路是互为备份的链路,因此各端口也被认为是互为备份端口。可以为一台转发设备上的多个端口配置一个灵活链路组,也可以配置多个灵活链路组,只要保证一个端口只唯一属于一个灵活链路组即可。其次,将每个灵活链路组划分为多个灵活链路组子实例,需要注意,每个灵活链路组子实例包括的端口仍然是灵活链路组的全部原有端口。换而言之,灵活链路组包括的互为备份端口和每个灵活链路组子实例包括的互为备份端口完全是相同的。但是各个灵活链路组子实例之间是完全相互独立的,即一个子实例的具体运行状况不影响其他子实例的运行状态。所述转发设备包括但不限于交换机和路由器。
步骤220:在不同灵活链路组子实例中映射不同虚拟局域网VLAN,使每个灵活链路组服务的VLAN范围不同。不同转发设备可以属于不同用户,每个转发设备上的端口也可以服务于不同的VLAN,进而一个灵活链路组中各端口服务的VLAN有一个范围,例如VLAN10-20。在灵活链路组服务的VLAN范围内,在不同灵活链路组子实例中映射不同范围的VLAN,每个灵活链路组子实例映射的VLAN数目并没有限制,只要保证不同灵活链路组子实例服务的VLAN范围不同即可。
优选的,可以先在每个灵活链路组子实例映射至少一个转发实例,然后再在每个转发实例中映射VLAN。需要注意,每个转发实例中映射的VLAN数目并没有限制,只要保证不同转发实例中映射的VLAN不同即可。当然,最终目的还需保证不同灵活链路组子实例中对应的VLAN不同。
采用本步骤的优选方式,可以使得灵活链路组的运行方案便于日后修改。例如,最初用户配置第一灵活链路组子实例服务于VLAN1-5;第二灵活链路组子实例服务于VLAN8-10;第三灵活链路组子实例服务于VLAN11-20。随着实际环境变化,需要将VLAN11-15调出第三灵活链路子实例至第一子实例,如果不采用本步骤的优选实施方式的话,用户就对VLAN11-15的映射对象一一更改;而如果采用的优选实施方式,例如第三子实例中映射有两个转发实例,第一个转发实例中映射VLAN11-15,第二个转发实例映射VLAN16-20,那么在希望将VLAN11-15加入第一子实例服务范围时,直接更改第一转发实例的映射对象即可(由第三灵活链路组子实例变为第一灵活链路组子实例),而无需在一一更改VLAN11-15的映射对象。
步骤230:所述多个灵活链路组子实例实施相互独立的不同转发策略;
步骤240:灵活链路组的互为备份端口并行工作于上述多个灵活链路组子实例。
由于每个灵活链路组子实例是由多个互为备份端口(或者说端口所在链路)构成的,因此每个灵活链路组子实例的转发策略至少包括互为备份端口的各自主、备角色。为了防止网络环路出现,每个灵活链路组子实例的各端口所在链路中,只能有一条是主用链路,其余为备用链路。换而言之,每个灵活链路组子实例实施的转发策略在同一时间段内,只有一个端口是主用角色,其余端口为备用角色。
本发明所述多个灵活链路组子实例实施相互独立的不同转发策略,指的是正常状态(各端口所在链路非故障状态)下的情况。在互为备份的端口所在链路均无故障情况下,由于各灵活链路组子实例实施的转发策略不同,因此同一端口针对不同灵活链路组子实例服务的VLAN具有不同角色(主用或备用)。
进而,转发设备针对不同VLAN报文予以转发的当前使用端口不同,由此实现了转发设备上互为备份端口所在链路的负载分担功能,使得互为备份的多条链路能够同时处于工作状态。需要说明,所述多个灵活链路组子实施例实施不同转发策略,并不必须限于各灵活链路组子实施例实施的转发策略相互之间各不相同,在最低负载分担效果下,只要有两个子实例实施的转发策略不同即可。
当然,通常情况下,各子实例实施的转发策略通常是各不相同,这样能够达到最优的负载分担效果。
例如,某转发设备上的一个灵活链路组包括3个互为备份端口(端口1、2、3),这三个端口属于VLAN1-15,灵活链路组被划分为3个灵活链路组子实例,其中第一灵活链路组子实例服务于VLAN1-5,第二灵活链路组子实例服务于VLAN6-10,第三灵活链路组子实例服务于VLAN11-15。在第一灵活链路组子实例中实施的转发策略是端口1为主用端口(即主用角色),其余端口为备用端口;在第二灵活链路组子实例中实施的转发策略是端口2为主用端口(即主用角色),其余端口为备用端口;在第三灵活链路组子实例中实施的转发策略是端口3为主用端口(即主用角色),其余端口为备用端口。本领域技术人员知道,凡是主用端口则处于转发状态,被用端口处于阻塞状态,假设这三个端口所在链路均完好。那么,第一子实例服务于VLAN1-5,于是VLAN1-5的流量从端口1通过,即通过端口1转发;同理,VLAN6-10的流量从端口2通过,即通过端口2转发;VLAN11-15的流量从端口3通过,即通过端口3转发。由于各端口并行工作于上述三个灵活链路组子实例,因此,端口1、2、3所在的三条互为备份链路同时在工作,只是服务的VLAN范围不同。
本领域技术人员知道,之所以对链路进行备份的目的主要在于防止由于链路故障导致业务中断。因此,如果某个端口所在链路发生故障后,会由其他备份端口所在链路继续工作。换而言之,当某个端口所在链路发生故障后,各灵活链路组子实例原本实施的转发策略会根据实际情况发生变化。由于链路故障的情况多种多样,故障发生后各灵活链路组子实例实施的转发策略,很大程度上受客观条件的限制,因此不排除链路故障发生后会出现各灵活链路组子实例的新转发策略相同的极端情况。
例如,互为备份端口所在的各链路中,只有一个端口所在链路完好,其余端口所在链路都发生故障。那么,各灵活链路组子实例都只能选择那个唯一完好端口为主用端口(该端口所在链路为主用链路),其余故障端口都为备用端口(这些端口所在链路为备用链路)。
由此可见,在灵活链路组的多个子实例实施不同转发策略后,如果发生链路故障情况,那么各子实例的原有转发策略就会随之发生变化,发生变化后的各子实例新转发策略,可能不同也可能相同。因此,再次强调,本发明技术方案中所述多个灵活链路组子实例实施不同转发策略,仅限定的是各端口所在链路均可正常工作情况下的转发策略。换而言之,在常态(即各端口所在链路均完好)下,只要多个灵活链路组子实例实施不同转发策略,即可实现互为备份端口所在链路最基本的负载分担。
故障发生后,如果客观情况允许,优选的,各灵活链路组子实例实施的新转发策略不同,这样使得故障链路之外的其余非故障链路可以继续实现负载分担。
由此可见,通过本发明技术方案,实现了互为备份端口所在链路的负载分担,互为备份链路可以并行工作,而无需一条链路工作,其余链路必须完全阻塞,不同VLAN可以采用不同端口进行转发。由于不同灵活链路组子实例服务的VLAN范围不同,因此,互为备份链路并行工作时,也不会出现环路问题。对于任何一个VLAN而言,只有一个端口所在链路负载转发,其余端口所在链路均处于阻塞状态。
可以看出,各端口之所以可以并行工作于不同灵活链路组子实例,关键在于各灵活链路组子实例实施独立的转发策略。需要说明,虽然前面所述多个灵活链路组子实施例实施不同转发策略中的“转发策略”,指的是各端口无故障(即正常工作)情况下的转发策略,但是应当意识到,每个灵活链路组子实例还需要处理链路故障,因此,每个灵活链路组子在具体实现过程中需要考虑链路故障的处理。
下面请参阅图3,其本发明每个灵活链路组子实例的具体实现流程示意图。
步骤310:至少当端口所在链路故障或用户手工配置端口角色时更新端口信息。除此之外,还可能在链路故障恢复、链路速率发生变化或其他预定事件发生时,更新端口信息。例如,当某个端口坏了,则记录该端口已坏;当用户设置某个端口角色为主用时,则记录该端口被配置为主用。实质而言,更新端口信息指的就是对发生在某些端口上的事件信息进行记录更新,以便后续端口角色选择(步骤330)时予以参考。
优选的,将各端口和操作管理维护OAM或三层链路监控或其他链路检测技术绑定,即使在设备之间存在其他传输设备情况下,也可以检测出端口所在链路故障,而不仅仅局限于检测端口自身故障。
优选的,步骤320:更新端口信息后延时预定时间。为了防止端口链路状态的频繁变化导致备份链路组的频繁切换,增加抑制机制,即进行一定的延时之后再进行角色选择。
步骤330:重新选择互为备份端口的主、备角色。首先,对于端口自身故障或其所在链路故障的端口,被选为备用角色。对于其他所在链路非故障的端口,则根据实际情况有多种具体实施方式。例如,对于手工指定优先级的灵活链路组子实例,选择手工配置优先级最高的端口为主用,其他选择为备用;对于带宽模式的灵活链路组子实例,选择端口所在链路中速率最高的端口为主用,其他为端口为备用;对于端口可信度模式的灵活链路组子实例,选可信度最高的端口为主用,其他端口为备用。当然,也可以将上述多种方式结合起来使用。
步骤340:将新被选为主用角色的端口迁移至转发状态,新被选为备用角色的端口迁移至阻塞状态。当某个灵活链路组子实例的各端口主、备角色选择完毕之后,就会对那些前后角色有变化的端口进行状态迁移,将新被选为主用角色的端口由先前的阻塞状态迁移至转发状态,新被选为备用角色的端口由先前的转发状态迁移至阻塞状态。对于那些前后角色没有发生变化的端口就无需进行状态迁移。
通过上述步骤310至340即可实现一个灵活链路组子实例的独立实施方案。当灵活链路组中各端口所在链路均处于非故障情况,各子实例实施的转发策略可以取决于用户手工配置或转发设备根据链路状态自行选择,总之,只要此种情况下至少两个子实例实施的转发策略不同,即可达到链路负载分担目的。
为了更进一步的充分公开本发明技术方案,下面给出一个具体的实施方式。请参阅图4,其为本发明链路负载分担方法的一个更为具体实施方式流程图。同时,请一并参阅图5,其为应用图4所述具体实施方式的示例性组网示意图。
从图中可以看出,交换机30与交换机20、10以及40都存在数据链路,这三条链路是互为备份链路,相应的,端口31、32和33是互为备份端口。通下述步骤实现这三条链路之间的负载分担。
步骤410:配置交换机30上的灵活链路Smart Link组,其包括互为备份的上行端口31、32及33。配置文件举例如下:smart link group 30
步骤420:配置灵活链路组中上行端口服务的VLAN。配置交换机30上的31、32、33三个端口服务于VLAN 10-20。
步骤430:在Smart Link组中划分子实例。将交换机30上的Smart Link组划分为3个子实例,分别为子实例A,B,C。
配置文件举例如下(其中的group instance为smart link子实例):
smart link group 30
group instance A
group instance B
group instance C
步骤440:在Smart Link组子实例中映射STP实例。对于本发明而言,所述STP实例即为转发实例。映射STP实例10到子实例A,映射STP实例11-12到子实例B,映射STP实例13-15到子实例C。
配置文件举例如下
配置文件举例如下(其中的forwarding instance为STP实例):
smart link group 30
group instance A forwarding instance 10
group instance B forwarding instance 11 to 12
group instance C forwarding instance 13 to 15
步骤450:映射相应的VLAN到STP实例中。前述步骤420提到,经配置交换机30上的31、32、33三个端口服务于VLAN 10-20。于是将VLAN 10-20分配到各个STP实例。具体如下:映射VLAN 10-14到STP实例10,映射VLAN 15-16到STP实例11-12,映射VLAN 17-18到STP实例13,映射VLAN 19-20到STP实例14-15。
配置文件举例如下(其中的 forwarding instance为STP实例):
smart link group 30
group instance A forwarding instance 10
forwarding instance 10 vlan 10 to 14
group instance B forwarding instance 11 to 12
forwarding instance 11 vlan 15
forwarding instance 12 vlan 16
group instance C forwarding instance 13 to 15
forwarding instance 13 vlan 17 to 18
forwarding instance 14 vlan 19
forwarding instance 15 vlan 20
步骤460:在各Smart Link子实例实施不同的转发策略。所述转发策略至少包括各相应端口的角色。
由于各端口并行工作于多个Smart Link组子实例之下,因此经过410-450几个步骤之后,如果某个端口属于某个Smart Link组,则可能该端口属于多个Smart Link组的子实例,通过配置(或者交换机根据链路状况自行选择)不同子实例上该端口的角色可以实现端口在不同实例上的转发状态。举例如下:
在子实例A中,端口31为主端口,配置32,33为副端口;
在子实例B中,端口32为主端口,配置31,33为副端口;
在子实例C中,端口33为主端口,配置31,32为副端口;
配置文件举例如下(其中的master为主端口,slave为副端口):
port 31
smart link group 30 instance A master
smart link group 30 instance B slave
smart link group 30 instance C slave
port 32
smart link group 30 instance A slave
smart link group 30 instance B master
smart link group 30 instance C slaveport 33
smart link group 30 instance A slave
smart link group 30 instance B slave
smart link group 30 instance C master
步骤470:交换机30上的端口31、32、33并行工作于上三个灵活链路组子实例。交换机30上三个互为备份的端口所在链路流量情况如下所示,实现了负载分担的目的:
VLAN 10-14的流量从31端口通过;
VLAN 15-16的流量从32端口通过;
VLAN 17-20的流量从33端口通过;
通过上述优选具体实施方式可以看出,采用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实现互为备份端口所在链路的负载分担。进一步,由于在将VLAN映射到SmartLink组子实例的过程中,借助了现有转发实例(如STP),使得后续修改映射关系时更为方便。
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实现链路负载分担的转发设备,请参阅图6,其为本发明实现负载分担的转发设备优选实施例结构示意图。需要说明,由于本发明转发设备是在现有转发设备基础上改进的,因此对于和现有转发设备共同的组成部分不再叙述,只是给出与本发明相关的逻辑结构单元。本领域技术人员在结合本发明给出的转发设备逻辑结构图基础上,运用现有转发设备的相关技术,即可具体实现互为备份端口所在链路负载分担的转发设备。此外,由于前文所述实施例中已经对一些基本概念进行了详细解释,如灵活链路组、转发实例、转发策略、端口角色以及端口状态等,因此在以下转发设备中涉及的上述相同概念不再赘述,请参看前文。下面结合该转发设备工作原理,具体介绍其内部各组成部分。
图中所示转发设备包括第一端口61、第二端口62、第三端口63、第四端口64以及第五端口65。首先,由灵活链路组配置单元65将作为互为备份的各端口(至少两个端口)配置为一个灵活链路组。当然,在一个交换机上可以配置多个灵活链路组,这里为了叙述简洁,只以一个灵活链路组为例进行说明。假设第一端口61、第二端口62和第三端口63是三个可以进行相互备份的上行端口,于是灵活链路组配置单元65就将第一端口61、第二端口62和第三端口63这三个端口配置为一个灵活链路组。从用户角度看,交换机的该单元为用户提供了一个供其配置灵活链路组的交互接口,在并为其他单元提供配置后的信息。
在用户通过灵活链路组配置单元65配置了一个灵活链路组后,将配置信息传输至子实例划分单元64,由子实例划分单元64将所述灵活链路组划分为至少两个灵活链路子实例。从用户角度看,所述子实例划分单元64为用户提供了一个划分子实例的交互接口,通过该交互接口,用户得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配置子实例数目。
进一步,通过VLAN映射单元67在所述不同灵活链路组子实例中映射不同的服务VLAN。所述服务VLAN指的就是灵活链路组子实例服务的VLAN。可以将不同VLAN直接映射到不同灵活链路子实例中,也可以借助转发实例进行间接映射,以方便用户日后修改实现方案,具体前文所述原因。具体而言,通过第一映射子单元671在每个灵活链路子实例中映射至少一个转发实例,然后通过第二映射子单元672在每个转发实例中映射不同的服务VLAN。可见,通过VLAN映射单元67使得不同活链路组子实例服务于不同的VLAN范围。
另外一方面,通过与转发设备上各端口相关联的中心转发单元66,为不同灵活链路组子实例提供相互独立的不同转发策略,并使互为备份端口并行工作于上述多个灵活链路组子实例。
所述为灵活链路组多个子实例实施不同转发策略,仅限定的是各端口所在链路均可正常工作情况下的转发策略,所述转发策略至少包括互为备份端口的各自主、备角色,每种转发策略中只有一个端口是主用角色。换而言之,在常态(即各端口所在链路均完好)下,只要多个灵活链路组子实例实施不同转发策略,即可实现互为备份端口所在链路最基本的负载分担。如果发生链路故障情况,那么中心转发单元66为各子实例提供的原有转发策略就会随之发生变化,发生变化后的各子实例新转发策略,可能不同也可能相同。故障发生后,如果客观情况允许,优选的,中心转发单元66为各灵活链路组子实例提过的新转发策略不同,这样使得故障链路之外的其余非故障链路可以继续实现负载分担。
所述中心转发单元66具体包括与灵活链路组子实例数目相应套数的状态机系列,每套状态机系列用于为一个灵活链路组子实例提供独立的转发策略,例如,中心转发单元包括第一状态机系列661、第二状态机系列662以及第三状态机系列663。虽然不同套状态机系列为不同灵活链路组子实例提供的具体转发策略不同,但就其功能实现而言,在逻辑上是相同的。因此,下面一套状态机系列为例,详细说明每套状态机系列进一步的内部结构。
每套状态机系列具体包括端口监控状态机PIM(Port Information Machine)、角色计算状态机PSS(Port State Selection)以及端口状态迁移状态机PST(portstate transition state machine),优选的,还包括延时状态机TDM(Timer DelayMachine)。端口监控状态机PIM用于检测端口及其所在链路状况,并至少在端口所在链路故障或用户手工配置端口角色后启动角色计算状态机PSS。优选的,所述互为备份的端口绑定有链路检测模块,所述链路检测模块用于通过OAM或三层链路监控技术检测端口所在链路是否故障,由于链路检测模块的存在,即使在设备之间存在其他传输设备情况下,也可以检测出端口所在链路故障,而不仅仅局限于检测端口自身故障。
除此之外,还可以在链路速率变化或其他预定事件发生后启动PSS。如果存在TDM,那么PIM并不是直接立刻启动PSS,而是先启动具有定时器的TDM,只有超过预定延时时间后才启动PSS。TDM的存在,对于防止端口所在链路状态频繁变化导致灵活链路组子实例中各端口角色的频繁切换起到了抑制作用。
在启动PSS后,由PSS为其对应的灵活链路组子实例中的各互为备份端口选择各主、备角色。PSS会将端口自身故障或其所在链路故障的端口选为备用角色。对于其他所在链路非故障的端口,则根据实际情况有多种具体选择方式。例如,根据手工指定优先级,或者端口所在链路中速率,再或者根据端口可信度等,甚至也可以将上述多种选择方式结合使用。但最终只会选出一个端口是主用角色,其余端口均为备用角色。
在PSS为灵活链路组子实例中各端口选择好主、备用角色后,通过PST将选择前后角色变化的端口迁移至相应状态。具体而言,PSS遍历子实例中所有端口,分别判断这些端口在角色选择前后是否相同,将新被选为主用角色的端口迁移至转发状态,即开放端口,并记录所述端口的新状态;将新被选为备用角色的端口迁移至阻塞状态,即阻塞端口,并记录所述端口的新状态。
以上对本发明所提供的一种链路负载分担的方法以及转发设备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发明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发明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发明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Claims (12)
1、一种链路负载分担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将转发设备上包含至少两个互为备份端口的灵活链路组划分为至少两个子实例,所述不同灵活链路组子实例服务于不同虚拟局域网VLAN;
所述多个灵活链路组子实例实施相互独立的转发策略;
所述灵活链路组的互为备份端口并行工作于上述多个灵活链路组子实例。
2、如权利要求1所述负载分担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每个灵活链路组子实例与其服务的VLAN对应关系通过以下步骤实现:
映射至少一个转发实例至每个灵活链路组子实例;
映射不同的VLAN至每个转发实例。
3、如权利要求1所述负载分担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发策略至少包括互为备份端口的各自主、备角色,每种转发策略中只有一个端口是主用角色。
4、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意一项所述负载分担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每个灵活链路子实例的具体实现过程包括:
至少当端口所在链路故障或用户手工配置端口角色时更新端口信息;
重新选择互为备份端口的主、备角色;
将新被选为主用角色的端口迁移至转发状态,新被选为备用角色的端口迁移至阻塞状态。
5、如权利要求4所述负载分担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更新端口信息后延时预定时间再进行端口角色选择。
6、如权利要求4所述负载分担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通过操作管理维护OAM或三层链路监控技术检测端口所在链路是否故障。
7、一种实现链路负载分担的转发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灵活链路组配置单元,用于将转发设备上至少两个互为备份端口配置为灵活链路组;
子实例划分单元,用于将所述灵活链路组划分为多个子实例;
VLAN映射单元,用于在所述不同灵活链路组子实例中映射不同的服务VLAN;
与转发设备上各端口相关联的中心转发单元,用于为上述多个灵活链路组子实例提供相互独立的转发策略,并使互为备份端口并行工作于上述多个灵活链路组子实例。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转发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VLAN映射单元具体包括第一映射子单元和第二映射子单元,其中,第一映射子单元用于在每个灵活链路子实例中映射至少一个转发实例,第二映射子单元用于在每个转发实例中映射不同的服务VLAN。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转发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发策略至少包括互为备份端口的各自主、备角色,每种转发策略中只有一个端口是主用角色。
10、如权利要求7至9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转发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心转发单元具体包括与灵活链路组子实例数目相应套数的状态机系列,每套状态机系列用于为一个灵活链路组子实例提供独立的转发策略;所述每套状态机系列具体包括:
端口监控状态机PIM,用于检测端口及其所在链路状况,并至少在端口所在链路故障或用户手工配置端口角色后启动角色计算状态机PSS;
角色计算状态机PSS,用于为所述互为备份端口选择各自的主、备角色;
端口状态迁移状态机PST,用于将新被选为主用角色的端口迁移至转发状态,新被选为备用角色的端口迁移至阻塞状态。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转发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状态机系列还包括具有定时器的延时状态机TDM;
所述PIM在启动PSS之前先启动TDM,超过预定延时时间后再启动PSS。
12、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转发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互为备份的端口绑定有链路检测模块,所述链路检测模块用于通过OAM或三层链路监控技术检测端口所在链路是否故障。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B2006101524550A CN100450038C (zh) | 2006-09-29 | 2006-09-29 | 一种链路负载分担的方法及转发设备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B2006101524550A CN100450038C (zh) | 2006-09-29 | 2006-09-29 | 一种链路负载分担的方法及转发设备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937540A true CN1937540A (zh) | 2007-03-28 |
CN100450038C CN100450038C (zh) | 2009-01-07 |
Family
ID=3795482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B2006101524550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450038C (zh) | 2006-09-29 | 2006-09-29 | 一种链路负载分担的方法及转发设备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0450038C (zh) |
Cited By (1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615968A (zh) * | 2009-07-27 | 2009-12-30 | 北京华环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时分复用数据业务的传输方法及装置 |
CN101355519B (zh) * | 2008-09-12 | 2010-11-10 | 杭州华三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实现业务流负载分担的方法和装置 |
CN101577647B (zh) * | 2009-06-15 | 2011-07-13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支持多vlan的告警箱及其告警处理方法 |
CN102209001A (zh) * | 2011-07-14 | 2011-10-05 | 杭州华三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 以太网线性保护方法和装置 |
CN101640644B (zh) * | 2009-09-01 | 2011-11-16 | 杭州华三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 基于灵活链路组的流量均衡方法和设备 |
WO2011113395A3 (zh) * | 2011-04-27 | 2012-03-22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负载分担方法和装置 |
CN104780104A (zh) * | 2015-04-20 | 2015-07-15 | 杭州华三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 在Smart Link组网中的报文转发方法及装置 |
CN107154896A (zh) * | 2016-03-02 | 2017-09-12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以及转发设备 |
US9935881B2 (en) | 2012-09-28 | 2018-04-03 |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 Method and apparatus of load sharing |
CN109309627A (zh) * | 2017-07-27 | 2019-02-05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负荷分担方法、系统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
WO2020140789A1 (zh) * | 2019-01-02 | 2020-07-09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节点协同关系的控制方法及相关设备 |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6778492B2 (en) * | 2002-01-17 | 2004-08-17 | Cisco Technology, Inc. | Load balancing for fast reroute backup tunnels |
CN1177437C (zh) * | 2002-05-24 | 2004-11-24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实现快速转发并支持负载分担的方法 |
US7986618B2 (en) * | 2002-06-12 | 2011-07-26 | Cisco Technology, Inc. | Distinguishing between link and node failure to facilitate fast reroute |
JP3769544B2 (ja) * | 2003-01-31 | 2006-04-26 | 富士通株式会社 | 伝送帯域制御装置 |
JP2006174012A (ja) * | 2004-12-15 | 2006-06-29 | Nec Corp | 負荷分散装置を含むネットワーク物理接続関係探索方法 |
-
2006
- 2006-09-29 CN CNB2006101524550A patent/CN100450038C/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Cited By (1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355519B (zh) * | 2008-09-12 | 2010-11-10 | 杭州华三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实现业务流负载分担的方法和装置 |
CN101577647B (zh) * | 2009-06-15 | 2011-07-13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支持多vlan的告警箱及其告警处理方法 |
CN101615968A (zh) * | 2009-07-27 | 2009-12-30 | 北京华环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时分复用数据业务的传输方法及装置 |
CN101640644B (zh) * | 2009-09-01 | 2011-11-16 | 杭州华三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 基于灵活链路组的流量均衡方法和设备 |
WO2011113395A3 (zh) * | 2011-04-27 | 2012-03-22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负载分担方法和装置 |
CN102209001A (zh) * | 2011-07-14 | 2011-10-05 | 杭州华三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 以太网线性保护方法和装置 |
US9935881B2 (en) | 2012-09-28 | 2018-04-03 |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 Method and apparatus of load sharing |
CN104780104A (zh) * | 2015-04-20 | 2015-07-15 | 杭州华三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 在Smart Link组网中的报文转发方法及装置 |
CN104780104B (zh) * | 2015-04-20 | 2018-05-11 | 新华三技术有限公司 | 在Smart Link组网中的报文转发方法及装置 |
CN107154896A (zh) * | 2016-03-02 | 2017-09-12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以及转发设备 |
CN107154896B (zh) * | 2016-03-02 | 2021-03-05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以及转发设备 |
CN109309627A (zh) * | 2017-07-27 | 2019-02-05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负荷分担方法、系统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
CN109309627B (zh) * | 2017-07-27 | 2022-05-20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负荷分担方法、系统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
WO2020140789A1 (zh) * | 2019-01-02 | 2020-07-09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节点协同关系的控制方法及相关设备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0450038C (zh) | 2009-01-07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0450038C (zh) | 一种链路负载分担的方法及转发设备 | |
CN1997034B (zh) | 一种对链路聚合组进行保护的方法和系统 | |
CN100589427C (zh) | 一种以太网自动保护方法 | |
CN101674240B (zh) | 用于分布式系统的单节点双归的实现方法和装置 | |
CN102724069B (zh) | 热堆叠系统中双主用设备冲突检测方法、装置及网络设备 | |
CN101072237B (zh) | 以太环智能保护方法 | |
CN101047538B (zh) | 基于以太网交换的数据链路的无缝切换系统及其方法 | |
CN101594383B (zh) | 一种双控制器存储系统的服务和控制器状态监控方法 | |
CN101217424B (zh) | 聚合链路故障的检测方法和装置 | |
CN101047547B (zh) | 实现端口保护的方法和装置 | |
CN101582797B (zh) | 管理板、双机备份系统及方法 | |
CN1330473A (zh) | 反向复用业务中的备用冗余 | |
CN106533736A (zh) | 一种网络设备重启方法和装置 | |
CN101436975B (zh) | 一种在环网中实现快速收敛的方法、装置及系统 | |
CN101141282B (zh) | 一种网管系统及其管理方法 | |
CN102647304A (zh) | 地址解析协议表的同步方法及装置 | |
CN103139033A (zh) | 单主通信控制总线主设备冗余切换方法 | |
CN111901133B (zh) | 一种组播切换方法、装置、网络设备和存储介质 | |
JP5338428B2 (ja) | 通信装置及びその方法並びに通信システム及びその方法 | |
CN101499910B (zh) | 模块化交换机及其通信方法 | |
CN102244589A (zh) | 处理虚拟交换单元系统中链路故障的方法及对端设备 | |
CN112995002B (zh) | 一种交换机环网的设计方法、交换机及存储介质 | |
Coan et al. | A distributed protocol to improve the survivability of trunk networks | |
JP4405941B2 (ja) | 回線冗長化方法およびこれに用いる中継装置 | |
WO2014030732A1 (ja) | 通信システム、通信装置、プロテクション切り替え方法および切り替えプログラム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P03 |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
Address after: 310052 Binjiang District Changhe Road, Zhejiang, China, No. 466, No. Patentee after: NEW H3C TECHNOLOGIES Co.,Ltd. Address before: 310053 Hangzhou hi tech Industrial Development Zone, Zhejiang provinc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dustrial Park, No. 310 and No. six road, HUAWEI, Hangzhou production base Patentee before: HANGZHOU H3C TECHNOLOGIES Co.,Ltd. |
|
CP03 |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90107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