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913977A - 气体喷出装置及喷雾装置 - Google Patents

气体喷出装置及喷雾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913977A
CN1913977A CN 200580004058 CN200580004058A CN1913977A CN 1913977 A CN1913977 A CN 1913977A CN 200580004058 CN200580004058 CN 200580004058 CN 200580004058 A CN200580004058 A CN 200580004058A CN 1913977 A CN1913977 A CN 191397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gas
lid
gas bomb
carbonic aci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 200580004058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云野哲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AJOR TSUSHIN KK
Original Assignee
MAJOR TSUSHIN KK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AJOR TSUSHIN KK filed Critical MAJOR TSUSHIN KK
Publication of CN191397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91397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ntainers And Packaging Bodies Having A Special Means To Remove Conten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气体喷出装置及喷雾装置,备有:开口部(13)被盖体(14)封住、内部充填着压缩气体的储气瓶(5);突入形成在盖体(14)上的穿孔(14a)而将盖体(14)封闭的尖锐体(6);在一端与上述储气瓶(5)的盖体(14)相对地保持上述尖锐体(6)、并能接近或离开上述盖体(14)地进行配置的保持体(7);将保持体(7)向盖体(14)一侧推压的施力部件(8);将保持体(7)向离开盖体(14)的方向操作,将尖锐体(6)从穿孔(14a)中拔出而打开储气瓶(5)的操作部件(9);收纳储气瓶(5)和保持体(7),并且设有把从盖体(14)的穿孔(14a)喷出的压缩气体导向外方的气体流路(11)的外壳(10)。

Description

气体喷出装置及喷雾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把充填在储气瓶内的压缩气体喷出的气体喷出装置,以及采用可更换外盒的储气瓶,将液体呈雾状喷出的喷雾装置。
本申请以在日本国2004年2月4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号2004-28607、2004年11月24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号2002-339324、2004-339325为基础,要求优先权。这些申请在本申请中作为参照而采用。
背景技术
在现有技术中,将附着在精密仪器、照片底片等上的灰尘吹掉的除尘器被广泛采用。这些除尘器,通常是在高压下把作为喷射材料料的液化气充填到喷射罐内而形成的。在喷射罐的顶部,形成了喷嘴,该喷嘴兼作为用于开闭操作阀门的喷出钮。在喷嘴的一端,在细部连接有喷出气体用的喷出管。将喷出钮按下时,液化气在罐内气化,借助此时的压力,从与喷嘴连接着的喷出管喷出。
作为目的成分的喷射材料使用的液化气体,作为氟氢烃(代替フロン)广泛采用HFC(含氢氟烃)134a、HFC152a等。在喷射罐内,在高压下保存为液态。
但是,若该HFC排放到大气中,则会引起温室效应。所以,在为了实现气候变化框架条约的目的而采用的京都议定书中,该HFC也被作为排出量应限制的温室效应气体提出,另外,在整个产业界也提倡削减其排出量。例如,HFC134a的温室效应是二氧化碳的1300倍,即使是HFC152a,其温室效应也是二氧化碳的130倍。所以,要求从使用HFC的产品,改换为采用其它压缩气体的产品。
在将液体呈雾状喷出的喷雾装置中,例如有将液体与液化碳酸气体一起封入储气瓶内的喷雾罐。该种喷雾罐,在储气瓶内,形成有供液化碳酸气体和液体流过的导管,该导管从储气瓶的底部一直延伸到形成在储气瓶上部的喷嘴。借助液化碳酸气气化时的压力,液体在导管内上升,通过喷嘴,与气化了的气体一起呈雾状喷出。
该喷雾罐,虽然可以简便地将压缩气体喷出,但是,由于液化气是在高压下充填,所以,需要有进行压缩气体的喷出控制的复杂机构。
另外,还有一种喷雾装置,在该喷雾装置中,在充填着喷雾液体的液体罐上,设有外盒连接器,把可更换外盒的小型储气瓶,安装到该外盒连接器上,将液体喷出。在这种喷雾装置中,供液体流过的导管,从充填了流体的罐的底部,一直延伸到罐上部,同时,充填在储气瓶内的气体喷出的喷出喷嘴,朝向导管前端的附近。在朝向导管前端从喷出喷嘴喷出压缩气体时,导管内成为负压,液体在导管内上升,借助从喷出喷嘴喷出的气体,被喷射成雾状。当储气瓶内的气体用完了时,把储气瓶从外盒连接器上卸下,安装上未使用过的储气瓶,可以反复使用。
在该储气瓶内充填着液化气和液体的喷雾装置中,虽然可以简便地将液体喷雾,但是,当液化气或液体用完时,不能再利用,成为一次性的,比较浪费。
另外,在采用可更换外盒的储气瓶的喷雾装置中,储气瓶是作为单体使用,所以,在使用前开口部是封闭的,要用安装在外盒连接器上的开口针等开口。因此,一旦将储气瓶安装到外盒连接器上后,在充填的气体未用完前不能卸下。另外,如果不注意从外盒连接器上卸下,则高压的气体一下子从开口部冲出,将有储气瓶飞出等的危险。另外,如果手指尖等触摸到打开的开口部,则由于充填在储气瓶内的液化碳酸气体气化时的气化热,将会引起冻伤等的危险。
另外,在储气瓶安装到了外盒连接器上后,如果从外盒连接器上取下,则充填着的碳酸气将全部放出,因此不能再利用残存的碳酸气体。
另外,即使在储气瓶安装到外盒连接器上之前,如果不小心坠落而使开口部损伤时,则充填着的碳酸气体也将从开口部喷出,除了造成储气瓶飞出、冻伤等的危险外,储气瓶本身也不能再利用。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3-146393号公报
发明内容
为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气体喷出装置,该气体喷出装置,采用充填了压缩气体的小型储气瓶,通过进行压缩气体的喷出控制,可用简单的构造实现压缩气体的喷出控制。
另外,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喷雾装置,该喷雾装置采用可更换的储气瓶外盒,该外盒即使安装到装置本体上也能安全地取下,可以再利用。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气体喷出装置备有:开口部被盖体封住、充填着压缩气体的储气瓶;突入到形成在上述盖体上的穿孔中而将上述盖体封闭的尖锐体;在一端与上述储气瓶的盖体相对地保持上述尖锐体、并能接近或离开上述盖体地进行配置的保持体;将上述保持体向上述储气瓶的盖体侧推压的施力部件;将上述保持体向离开上述盖体的方向操作、将上述尖锐体从上述穿孔中拔出而打开上述储气瓶的操作部件;外壳,该外壳收纳上述储气瓶及保持体、并且设有把从上述盖体的穿孔喷出的上述压缩气体导向外方的气体流路。
本发明的气体喷出装置中,为了抑制温室效应,压缩气体是采用不引起温室效应的碳酸气体。
另外,本发明的喷雾装置备有储气瓶盒(ガスボンベカ一トリツジ)和液体罐;上述储气瓶盒具有:开口部被盖体封住、充填着压缩气体的储气瓶;突入到形成在上述盖体上的穿孔中而将上述盖体封闭的尖锐体;在一端与上述储气瓶的盖体相对地保持上述尖锐体、并能接近或离开上述盖体地进行配置的保持体;将上述保持体向上述储气瓶的盖体侧推压的施力部件;将上述保持体向离开上述盖体的方向操作而打开上述储气瓶的操作部件;收纳上述储气瓶及保持体、并且设有形成气体流路的结合部的外壳,所述气体流路把从上述盖体的穿孔喷出的上述压缩气体导向外方;上述液体罐具有:充填有液体的罐部;把充填在上述罐部内的液体送到罐部外的液管;通过与上述外壳的结合部连接、而可装卸地与上述储气瓶盒连接的连接部;插入上述连接部内,前端朝向上述液管的排出口附近、并且与上述气体流路相连的喷嘴部件;把上述液体与上述压缩气体一起呈雾状喷出。
另外,本发明的喷雾装置备有:充填有液体的罐部;把充填在上述罐部内的液体送到罐部外的液管;与上述液管连接、排出在液管内流动的液体的排出部;开口部被盖体封住、充填有压缩气体的储气瓶;突入到形成在上述盖体上的穿孔中而将上述开口部封闭的尖锐体;在一端与上述储气瓶的盖体相对地、并能接近或离开上述盖体地保持上述尖锐体的保持体;将上述保持体向上述储气瓶的盖体侧推压的施力部件;将上述保持体向离开上述盖体的方向操作而打开上述储气瓶的操作部件;设有上述压缩气体的气体流路、并且收纳上述储气瓶及保持体的收纳体,在所述压缩气体的气体流路中,从上述储气瓶的穿孔喷出的上述压缩气体的喷出口朝向上述液体的排出部附近;将上述液体与上述压缩气体一起呈雾状喷出。
发明效果
根据上述的气体喷出装置,在压缩气体充填在由金属筒构成的储气瓶内、并且压缩气体的喷雾停止的状态下,保持体被推向储气瓶一侧,尖锐体的尖端部将储气瓶的盖体封闭,防止压缩气体的喷出。因此,气体喷出装置,只要通过相对于盖体插拔尖锐体这样的简单的构造,就可切实地进行压缩气体的喷出控制。
根据上述的喷雾装置,在液体的喷雾停止了的状态,保持体被推向储气瓶一侧,尖锐体将储气瓶的盖体封闭,防止压缩气体的喷出。因此,对于该喷雾装置,即使在将储气瓶外盒和液体罐装在一起之后,也不会有压缩气体喷出、因气化热引起冻伤等的危险,可以把储气瓶盒从液体罐上安全地取下。
另外,根据该喷雾装置,当压缩气体残留在储气瓶内时,可以将它安装到原来的液体罐上,或者安装到其它的液体罐上,可再次利用储气瓶。
另外,根据该喷雾装置,由于保持体被施力部件推向储气瓶一侧,盖体被尖锐体穿孔而封闭,所以,在安装到流体罐的连接部上之前,即使储气瓶盒坠落等,也不会有储气瓶内的碳酸气体喷出、因气化热引起冻伤等的危险,可以安全地使用。
另外,根据该喷雾装置,在压缩气体充填到由金属筒构成的储气瓶内、并且压缩气体的喷雾停止的状态下,保持体被推向储气瓶一侧,尖锐体的尖端部将储气瓶的盖体封闭,防止压缩气体的喷出。因此,该喷雾装置,只要通过相对于盖体插拔尖锐体这样的简单的构造,就可切实地进行压缩气体的喷出控制。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气体喷出装置的外观立体图。
图2是本发明的气体喷出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本发明的气体喷出装置的剖面图。
图4是本发明的气体喷出装置的、从上面看的剖面图。
图5是表示气体喷出停止状态下的、气体喷出装置的内部的立体图。
图6是表示气体喷出状态下的、气体喷出装置的内部的立体图。
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另一个气体喷出装置的外观立体图。
图8是表示本发明的另一个气体喷出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9是表示本发明的另一个气体喷出装置中使用的杆部件的图。
图10是说明本发明的另一个气体喷出装置的组装方法的立体图。
图11是说明本发明的另一个气体喷出装置的组装方法的立体图。
图12是本发明的喷雾装置的外观立体图,(A)表示储气瓶外盒和液体罐分开的状态,(B)表示储气瓶外盒与液体罐安装在一起的状态。
图13是本发明的喷雾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14是表示液体罐和储气瓶外盒分离状态的喷雾装置的剖面图。
图15是表示液体罐和储气瓶外盒结合状态的喷雾装置的剖面图。
图16是表示本发明的另一个喷雾装置的立体图。
图17是表示本发明的另一个喷雾装置的储气瓶外盒的分解立体图。
图18是表示本发明的另一个喷雾装置的储气瓶外盒的立体图。
图19是表示本发明的另一个喷雾装置的储气瓶外盒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气体喷出装置和喷雾装置。首先说明气体喷出装置,再说明喷雾装置。
气体喷出装置1,例如在精密仪器的制造、组装、处理半导体、照片等的底片时,作为除尘用的除尘器使用。如图1和图2所示,该气体喷出装置1备有:充填着作为压缩气体的碳酸气体的碳酸气体储气瓶5、保持着开闭碳酸气体储气瓶5的尖锐体6的保持体7、将保持体7向碳酸气体储气瓶5的开口部侧弹压的扭转螺旋弹簧8、将保持体7向离开碳酸气体储气瓶5的开口部的方向操作而放出碳酸气体的操作部件9、收纳碳酸气体储气瓶5及保持体7并且设有把从碳酸气体储气瓶5喷出的碳酸气导向外方的气体流路11的外壳10。
碳酸气体储气瓶5,在大致筒状的金属筒体内充填有液化碳酸气体,并且碳酸气体储气瓶5在金属筒体的一端侧形成有开口部13。开口部13被盖体14覆盖着,防止金属筒体内的碳酸气体喷出。盖体14通过后述的保持在保持体7上的尖锐体6形成穿孔14a,同时,尖锐体6突入到穿孔14a中,将开口部13封闭。
对于该碳酸气体储气瓶5,通过将突入盖体14内的尖锐体6拔出时,碳酸气体将从盖体14的穿孔14a喷出。另外,对于碳酸气体储气瓶5,通过使尖锐体6突入到穿孔14a内,开口部13被封闭,可防止碳酸气体喷出。
保持着尖锐体6、开闭碳酸气体储气瓶5的保持体7,如图3所示,形成为大致凸字形剖面,具有突部15和凸缘部17,所述突部15,被突入到碳酸气体储气瓶5的盖体14的尖锐体6穿过,保持着该尖锐体6;在所述凸缘部17上形成有卡定槽16,将保持体7向碳酸气体储气瓶5一侧推压的扭转螺旋弹簧8,卡定在该卡定槽16内。
被尖锐体6穿过并保持着该尖锐体6的突部15,可自由滑动地支承在形成于后述的外壳10上的引导壁41上,该引导壁41引导突部15的、接近或离开碳酸气体储气瓶5的方向上的滑动。另外,保持体7,通过与后述操作部件9抵接,可抵抗扭转螺纹弹簧8的弹力向离开碳酸气体储气瓶5的方向操作突部15。
将碳酸气体储气瓶5的盖体14封闭的尖锐体6,其尖端部6a从保持体7的底面部7a突出,突入碳酸气体储气瓶5的盖体14内。这样,尖锐体6在盖体14上开设穿孔14a,同时,通过封闭该穿孔14a,防止充填在碳酸气体储气瓶5内的碳酸气体流出。
在保持体7的、与碳酸气体储气瓶5相向的端部,形成了凸缘部17。推压保持体7的压缩弹簧等的扭转螺旋弹簧8,与该凸缘部17卡合。在该扭转螺旋弹簧8与保持体7卡合的状态下,保持体7收纳在后述的外壳10内,这样,扭转螺旋弹簧8的一端与外壳10的内壁抵接,另一端卡定在凸缘部17的卡定槽16内。这样,扭转螺旋弹簧8将保持体7向碳酸气体储气瓶5的盖体14一侧推压。
具有上述构造的保持体7,在收纳在外壳10内时,碳酸气体储气瓶5的盖体14与形成有尖锐体6的底面部7a相向。由于保持体7被扭转螺旋弹簧8推向碳酸气体储气瓶5一侧,所以,尖锐体6将盖体14穿孔,同时,尖端部6a突入穿孔14a内,将碳酸气体储气瓶5封闭。
若借助操作部件9,保持体7抵抗扭转螺旋弹簧8的弹力,朝向碳酸气体储气瓶5的相反侧移动,则由于尖锐体6的尖端部6a从盖体14中拔出,所以可以使碳酸气体喷出。喷出的碳酸气体,流过外壳10的气体流路11,喷出到外方。当操作部件9的按压力释放时,保持体7被扭转螺旋弹簧8的弹力推压到碳酸气体储气瓶5侧,尖锐体6的尖端部6a,突入到形成在碳酸气体储气瓶5的盖体14上的穿孔14a内,制止碳酸气体的喷出。
另外,把保持体7朝碳酸气体储气瓶5一侧推压的扭转螺旋弹簧8,它推压保持体7的力,大于从盖体14的穿孔14a插入到碳酸气体储气瓶5内的尖锐体6的尖端部6a、被充填在储气瓶5内的碳酸气体推压的力。即,保持在保持体7上的尖锐体6,即使在从盖体14的穿孔14a突入到碳酸气体储气瓶5内的情况下,也不会被储气瓶5内的气体压力从穿孔14a推出。因此,对于气体喷出装置1,在通过操作部件9操作保持体7之前,可以防止充填在碳酸气体储气瓶5内的碳酸气体漏出。
通过操作保持体7而使碳酸气体储气瓶5内的碳酸气体喷出的操作部件9,具有杆部件20和操作钮21。杆部件20与保持体7的突部15连接,可转动地支承在外壳10上。操作钮21用于按压操作杆部件20的一端20a。
杆部件20,如图2和图4所示,将板状体的另一端20b切削成与外壳10的引导壁41的形状相应的大致圆弧形,形成缺口部22。该缺口部22的相向的侧缘部22a、22a,位于上述保持体7的凸缘部17的下方,当杆部件20的另一端20b向上方转动时,与从凸缘部17突出的压下突起30抵接,将保持体7往上方推压。另外,在杆部件20的一对外侧面20c、20c上,分别突设着转动突部24,该转动突部24支承在形成于外壳10上的转动支承部42上。转动突部24由圆柱形的突起构成,可转动地支承在后述转动支承部42的凹部上。另外,杆部件20,在其一端侧的主面部上,穿设有卡合孔25,操作钮21的一端与该卡合孔25卡合。
与该杆部件20的卡合孔25卡合的操作钮21,具有操作部27和推压轴28。操作部27设在外壳10的上面部,供使用者按压操作。推压轴28在外壳10内可上下移动地支承着,并且,其一端28a与杆部件20的卡合孔25卡合。推压轴28的另一端28b突出到外壳10的上面部,与操作部27连接着。另外,推压轴28,在其一端28a形成有卡合突起29,该卡合突起29与穿设在上述杆部件20主面部上的卡合孔25卡合,这样,与杆部件20连接。
在被扭转螺旋弹簧8常时地朝碳酸气体储气瓶5一侧推压的保持体7的凸缘部17上,突设有压下突起30,该操作部件9中,杆部件20的、靠近转动突部24的另一端20b,被该压下突起30压下,这样,如图3所示,另一端20b以转动突部24为支点向下方转动,同时,一端20a侧朝上方转动。因此,与杆部件20的一端20a卡合着的操作钮21,其操作部27常时地被往上方推。
当操作部27被使用者按下时,在操作部件9中,被推压轴28推压的杆部件20的一端20a,以转动突部24为支点向下方转动,并且,另一端20b向上方转动。因此,形成在杆部件20的另一端20b上的一对侧缘部22a,从下方与凸缘部17的压下突起30抵接,保持体7抵抗扭转螺旋弹簧8的弹力上升,离开碳酸气体储气瓶5的盖体14。这样,支承在保持体7上的尖锐体6的尖端部6a,从碳酸气体储气瓶5的盖体14中拔出,因此可以使碳酸气体喷出。
收纳碳酸气体储气瓶5及保持体7的外壳10,是由ABS树脂等的热可塑性树脂形成的大致筒状体构成,形成有收纳碳酸气体储气瓶5的下侧收纳部31、和收纳保持体7的上侧收纳部32。另外,外壳10形成为使用者可用一只手操作的大小。该外壳10,在上侧收纳部32中形成有碳酸气体的流路11。
下侧收纳部31,具有与碳酸气体储气瓶5大致相同的高度和直径,将碳酸气体储气瓶5不晃动地收纳着。
收纳保持体7的上侧收纳部32,可以与下侧收纳体31成为一体,或者也可以自由拆装地形成。上侧收纳部32,在内部形成有引导保持体7的突部15的移动的引导壁41、支承杆部件20的转动突起24、24的一对转动支承部42、42、供扭转螺旋弹簧8的一端卡合的卡定部43。
引导壁41,从上侧收纳部32的下面部32a突设,将保持体7的突部15可滑动地支承着。在被该引导壁41包围、供保持体7的突部15插入的凹部41a中,穿设着贯通孔44,保持在保持体7上的尖锐体6穿过该贯通孔44。贯通孔44,是在预先通过尖锐体6对碳酸气体储气瓶5的盖体14进行穿孔的同时、下面部32a被尖锐体6穿通而形成的。因此,贯通孔44形成为与尖锐体6相同的直径,另外,下面部32a采用滑动性好、具有反弹性的聚乙烯等材料,以此引导尖锐体6的移动,同时,在将尖锐体6从盖体14的穿孔14a中拔出时,在贯通孔44与尖锐体6之间不形成间隙,可以防止碳酸气体流入上侧收纳部32内。
转动支承部42、42,从上侧收纳部32的下面部32a突设,形成将杆部件20的转动突部24、24可自由转动地支承着的支承凹部。
卡定部43,形成在上侧收纳部32的上面部32b上,扭转螺旋弹簧8的一端部,卡定在形成于保持体7的凸缘部17上的卡定槽16内,该扭转螺旋弹簧8的另一端部与卡定部43抵接。这样,保持体7被扭转螺旋弹簧8朝碳酸气体储气筒5一侧推压。
另外,上侧收纳部32,在下面侧的内侧形成有螺纹孔35,该螺纹孔35用于螺纹固定碳酸气体储气瓶5的开口部13附近。这样,在碳酸气体储气瓶5收纳在外壳10内时,开口部13支承螺纹孔35中,可不晃动地收纳。
另外,在上侧收纳部32中,形成有把从碳酸气体储气瓶5喷出的碳酸气体导向外方的气体流路11。气体流路11与收纳在外壳10内的碳酸气体储气瓶5的盖体14相连,从盖体14的穿孔14a喷出的碳酸气体流过该气体流路11。另外,上侧收纳部32,突设有使该气体流路11朝向外方的、喷出碳酸气体的喷出部36。喷出部36如图2所示,安装着可装卸的喷出喷嘴37。通过连接喷出喷嘴37,可以以强大的气流喷出碳酸气体。
在上侧收纳部32的上面部32b,设有被操作部件9的推压轴28穿过的通孔47。通孔47支承着推压轴28,同时,引导推压轴28的上下方向的移动。
在上侧收纳部32的上面部32b上,设置有供限制部件49穿过并卡合的通孔50。该限制部件49,通过限制保持体7的上升,限制尖锐体6从盖体14中的拔出量,从而控制碳酸气体的喷出。穿过该通孔50的限制部件49,由轴部49a和调节部49b构成。轴部49a插入上侧收纳部32内,与保持体7的上面部7b抵接。调节部49b设在上侧收纳部32的上面部32b的外方,用于调节轴部49a的插入深度。另外,在通孔50的内周面刻有螺纹槽,嵌合着同样地刻有螺纹槽的限制部件49的轴部49a。
限制部件49,通过使配设在上侧收纳部32的上面部32b外部的调节部49b旋转,调节轴部49a的插入深度,可调节轴部49a的前端与保持体7的上面部7b抵接的位置。这样,限制部件49,通过旋转操作调节部49b,即使在操作部件9使保持体7上升时,限制部件49的轴部49a也与保持体7的上面部7b抵接,可使保持体7的上升受到限制,所以,可以调节碳酸气体的流量,防止喷出过量的碳酸气体。
下面,说明具有上述构造的气体喷出装置1的使用时的动作。在使用时,气体喷出装置1如图1所示,喷出喷嘴37结合在设在外壳10的上侧收纳部32中的喷出部36上,气体流路11与喷出喷嘴37相连。
这时,如图5所示,对于收纳在外壳10的下侧收纳部31内的碳酸气体储气瓶5,保持体7被扭转螺旋弹簧8朝下方推压。这样,在气体喷出装置1中,被保持体7保持着的尖锐体6的尖端部6a,突入盖体14中而预先将盖体开口,同时,穿孔14a被该尖锐体6的尖端部6a封闭,防止碳酸气体的喷出。
这时,被扭转螺旋弹簧8常时朝碳酸气体储气瓶5侧推压的保持体7的压下突起30,将操作部件9的杆部件20压下,所以,如图3所示,杆部件20的另一端20b以转动突部24为支点朝下方转动,并且,一端20a侧朝上方转动。因此,与杆部件20的一端20a卡合着的操作钮21,其操作部27被常时地朝上方推压。
接着,使用者握住气体喷出装置1的外壳10,将形成在喷出喷嘴37前端的喷出口37a朝向喷出对象。当使用者按压操作部件9的操作钮21时,如图6所示,推压轴28的一端28a朝下方移动,与该推压轴28卡合着的杆部件20的一端20a,以转动突部24为支点朝下方转动,同时,另一端20b朝上方转动。因此,由于形成在杆部件20的另一端20b上的一对侧缘部22a,从下方与凸缘部17的压下突起30抵接,所以,保持体7抵抗扭转螺旋弹簧8的弹力上升,离开碳酸气体储气瓶5的盖体14。这样,支承在保持体7上的尖锐体6的尖端部6a,从碳酸气体储气瓶5的盖体14的穿孔14a中拔出,储气瓶5内的压缩碳酸气体喷出。
喷出了的碳酸气体,通过设在外壳10的下侧收纳部31中的气体流路11,流向安装在喷出部36上的喷出喷嘴37,从喷出喷嘴37的喷出口37a喷出。
另外,预先使限制部件49的调节部49b旋转,调节轴部49a的插入深度,调节轴部49a的前端与保持体7的上面部7b的抵接位置,这样,即使在通过操作部件9使保持体7上升时,限制部件49的轴部49a也将与保持体7的上面部7b抵接,可限制保持体7的上升,所以,可以调节碳酸气体的流量,防止喷出过量的碳酸气体。
当使用者解除了对操作部件9的操作钮21的按压时,保持体7被扭转螺旋弹簧8的弹力朝碳酸气体储气瓶5一侧推压。因此,被保持体7保持着的尖锐体6,其尖端部6a突入碳酸气体储气瓶5的盖体14的穿孔14a内,将碳酸气体储气瓶5封闭。这样,停止碳酸气体从喷出喷嘴37喷出。
另外,被朝向碳酸气体储气瓶5一侧推压的保持体7的压下突起30,推压杆部件20的另一端20b,其一端20a侧以转动突起24为支点朝上方转动。因此,与杆部件20的一端20a卡合着的操作钮21,其推压轴28朝上方移动,操作部27被向上侧收纳部32的上面部32b的上方推压。
这样,在气体喷出装置1中,在碳酸气体充填在金属筒体构成的碳酸气体储气瓶5内、并且碳酸气体的喷雾停止的状态下,保持体7被推向碳酸气体储气瓶5一侧,尖锐体6的尖端部6a将碳酸气体储气瓶5的盖体14封闭,防止碳酸气体的喷出。因此,气体喷出装置1,只要用尖锐体6相对于盖体14插拔这样简单的构造,就可以切实地进行碳酸气体的喷出控制。
另外,本发明的气体喷出装置,也可以具有以下的构造。在下面说明的气体喷出装置100中,与上述气体喷出装置1中相同的部件,注以相同的标记,其详细说明从略。
该气体喷出装置100,如图7和图8所示,备有:填充着作为压缩气体的碳酸气体的碳酸气体储气瓶5、保持着用于开闭碳酸气体储气瓶5的尖锐体106保持着的保持体107、将保持体107向碳酸气体储气瓶5的开口部侧推压的扭转螺旋弹簧8、将保持体107向离开碳酸气体储气瓶5的开口部的方向操作而放出碳酸气体的操作部件109、收纳碳酸气体储气瓶5、保持体107及操作部件109并且设有把从碳酸气体储气瓶5喷出的碳酸气体导向外方的气体流路111的外壳110。
在碳酸气体储气瓶5中,如上所述,在金属筒体内填充有液化碳酸气体,同时,保持体107的尖锐体106突入盖体14的穿孔14a而开口,同时,可防止碳酸气体的喷出。
保持着尖锐体106、开闭碳酸气体储气瓶5的保持体107,如图8所示,具有突部115、凸缘部117和贯穿部118。突部15,被突入碳酸气体储气瓶5的盖体14的尖锐体106穿过,保持着该尖锐体106。在凸缘部117上形成有卡定槽116,将保持体107向碳酸气体储气瓶5侧推压的扭转螺旋弹簧8,卡定在该卡定槽116内。贯穿部118贯穿扭转螺旋弹簧8。
被尖锐体106穿过并保持着该尖锐体106的突部115,可滑动地支承在形成于后述外壳110上的保持体引导壁141上,该引导壁141引导突部115向接近或离开碳酸气体储气瓶5方向的移动。另外,保持体107,通过与后述操作部件109抵接,可抵抗扭转螺旋弹簧8的弹力、向从碳酸气体储气瓶5离开的方向操作突部115。
将碳酸气体储气瓶5的盖体14封闭的尖锐体106,其尖端部106a从突部115的底面部115a伸出,突入碳酸气体储气瓶5的盖体14。这样,尖锐体106在盖体14上开设穿孔14a,同时,通过封闭该穿孔14a,防止填充在碳酸气体储气瓶5内的碳酸气体流出。
在保持体107的、与碳酸气体储气瓶5相向的端部,形成有凸缘部117。推压保持体107的压缩弹簧等的扭转螺旋弹簧8与该凸缘部117卡合。在该扭转螺旋弹簧8与保持体107卡合的状态下,保持体107收纳在后述的外壳110的上侧收纳部132内。这样,扭转螺旋弹簧8的一端与外壳110的顶板145抵接,另一端卡在凸缘部117的卡定槽116内。这样,扭转螺旋弹簧8将保持体107向碳酸气体储气瓶5的盖体14一侧推压。
另外,在凸缘部117上,朝下方形成有与操作部件109的杆部件120抵接的突起部119。借助突起部119与杆部件120的抵接,将扭转螺旋弹簧8的弹力传递给杆部件120,另外,将被操作部件109转动操作的杆部件120的推压力传递给保持体107。
经由凸缘部117突设在突部115的相反侧的贯穿部118,穿过扭转螺旋弹簧8,这样,将该扭转螺旋弹簧8卡合保持在保持体107上。贯穿部118的前端部118a的直径小,形成了贯穿、卡定在后述顶板145上的凸缘部118b。
具有上述构造的保持体107,在收纳在外壳110内时,碳酸气体储气瓶5的盖体14,与形成有尖锐体106的突部115的底面部115a相向。由于保持体107被扭转螺旋弹簧8朝向碳酸气体储气瓶5一侧推压,所以,尖锐体106将盖体14穿孔,同时尖端部106a突入穿孔14a内,将碳酸气体储气瓶5封闭。
在借助操作部件109的操作,保持体107抵抗扭转螺旋弹簧8的弹力,朝向碳酸气体储气瓶5的相反侧移动时,由于尖锐体106的尖端部106a从盖体14中拔出,所以,可以使碳酸气体喷出。喷出的碳酸气体,流过外壳110的气体流路111,向外方喷出。当操作部件109的按压力解除时,保持体107被扭转螺旋弹簧8的弹力推压到碳酸气体储气瓶5一侧,尖锐体106的尖端部106a,突入到形成在碳酸气体储气瓶5的盖体14上的穿孔14a内,制止碳酸气体的喷出。
另外,将保持体107朝碳酸气体储气瓶5一侧推压的扭转螺旋弹簧8,它推压保持体107的力,大于从盖体14的穿孔14a插入到碳酸气体储气瓶5内的尖锐体106的尖端部106a、被填充在储气瓶内的碳酸气体推压的力。即,保持在保持体107上的尖锐体106,即使在从盖体14的穿孔14a突入到碳酸气体储气瓶5内的状态下,也不会被高压储气瓶内的气体压力从穿孔14a推出。因此,气体喷出装置100,在保持体107被操作部件109操作之前,可以防止填充在碳酸气体储气瓶5内的碳酸气体漏出。
通过操作保持体107而使碳酸气体储气瓶5内的碳酸气体喷出的操作部件109,具有杆部件120和推压轴121。杆部件120与保持体107的突部115卡合,可转动地支承在外壳110上。推压轴121用于按压操作杆部件120的一端120a。
杆部件120,如图8和图9所示,将板状体的另一端120b切削成与外壳110的保持体引导壁141的形状相对应的大致圆弧形,形成第1缺口部122。该第1缺口部122的相向的侧缘部122a、122a,位于上述保持体107的凸缘部117的下方,当杆部件120的另一端120b向上方转动时,与从凸缘部117突出的突起部119抵接,将保持体107往上方推压。另外,在杆部件120的一对外侧面120c、120c上,分别突设着转动突部124,该转动突部124支承在形成于外壳110上的支承壁142的狭缝部142a上。转动突部124由圆柱形的突起构成,可转动地支承在后述支承壁142的狭缝部142a上。另外,杆部件120,在其一端120a侧的主面部上,穿设着第2缺口部125,推压轴121的一端与第2缺口部125卡合。第2缺口部125,是将杆部件120的一端120a侧,切削成为与推压轴引导壁143的形状相应的大致圆弧形而形成的。第2缺口部125被推压轴121穿过,同时,第2缺口部125的相向的侧缘部125a、125a被从推压轴121上伸出的推压片129推压,在推压轴121被按压操作时,侧缘部125a、125a被推压片129按压,一端120a朝下方转动。
与该杆部件120的第2缺口部125卡合的推压轴121,具有轴部127、支承片128和推压片129。轴部127通过设在外壳110的上侧收纳部132上的盖150的喷出钮151由使用者按压操作。支承片128可在外壳110内上下移动。推压片129与杆部件120的一端120a抵接,按压操作杆部件120。轴部127,其上端与盖150的喷出钮151抵接,其下端部贯穿形成在外壳110上的推压轴引导壁143,引导壁143引导推压轴121的长度方向的移动。另外,支承片128是剖面是大致T字形的片从推压轴121的大致中间部沿长度方向突出而形成的。导轨144沿推压轴121的移动方向立设在外壳110上,该支承片128可移动地与该导轨144卡合,推压轴121的移动也由该导轨144引导。另外,推压片129,在轴部127的大致中间部沿长度方向、可与上述杆部件120的侧缘部125a、125a抵接地、挟着轴部127朝相反方向突出形成。当推压轴121被按压操作时,该推压片129与杆部件120的侧缘部125a、125a抵接,使杆部件120的一端120a向下方转动。
在被扭转螺旋弹簧8常时地朝碳酸气体储气瓶5一侧推压的保持体107的凸缘部117上,突设着突起部119,在该操作部件109中,杆部件120的、靠近转动突部124的另一端120b侧,被该突起部119压下,这样,另一端120b以转动突部124为支点向下方转动,并且,一端120a侧朝上方转动。因此,推压片129被设在杆部件120的一端120a侧的侧缘部125a、125a推压,推压轴121常时地被向上方推。
当盖150的喷出钮151被使用者按下时,在操作部件109中,由于推压轴121的轴部127被喷出钮151朝下方按压,所以,轴部127的下端部穿过推压轴引导壁143的凹部143a,另外,支承片128被导轨144引导着朝下方移动,同时,推压片129将杆部件120的侧缘部125a、125a向下方推压。这样,杆部件120的一端120a,以转动突部124为支点向下方转动,并且,另一端120b向上方转动。因此,形成在杆部件120的另一端120b上的一对侧缘部122a,从下方与凸缘部117的突起部119抵接,保持体107抵抗扭转螺旋弹簧8的弹力上升,离开碳酸气体储气瓶5的盖体14。这样,支承在保持体107上的尖锐体106的尖端部106a,从碳酸气体储气瓶5的盖体14中拔出,因此可以使碳酸气体喷出。
收纳碳酸气体储气瓶5、保持体107及操作部件109的外壳110,是用ABS树脂等的热可塑性树脂形成的大致筒状体构成的,形成有收纳碳酸气体储气瓶5的下侧收纳部131、和收纳保持体107的上侧收纳部132。另外,外壳110做成为使用者可用一只手操作的大小。该外壳110,在上侧收纳部132中,形成有碳酸气体的流路111。
下侧收纳部131,具有与碳酸气体储气瓶5大致相同的高度和直径,将碳酸气体储气瓶5不晃动地收纳着。
收纳保持体107及操作部件109的上侧收纳部132,可以与下侧收纳部131成为一体,或者也可以自由拆装地形成。上侧收纳部132,在下面部132a具有保持体引导壁141、一对支承壁142、142、推压轴引导壁143、导轨144、144、顶板145。保持体引导壁141用于引导保持体107的突部115的移动。一对支承壁142、142用于支承杆部件120的转动突部124、124。推压轴引导壁143用于引导推压轴121的移动。导轨144、144与推压轴121的支承片128卡合。顶板145配设在支承壁142、142上端、与扭转螺旋弹簧8的一端卡定。另外,盖150配设在下面部132a上,上侧收纳部132被该盖150覆盖。
保持体引导壁141,从上侧收纳部132的下面部132a的上面侧突出设置,将保持体107的突部115可滑动地支承着。在被该保持体引导壁141包围、供保持体107的突部115插入的凹部141a上,穿设着贯通孔146,保持在保持体107上的尖锐体106穿过该贯通孔146。贯通孔146,是在尖锐体106对碳酸气体储气瓶5的盖体14穿孔的同时,下面部132a被尖锐体106穿过而形成的。因此,贯通孔146形成为与尖锐体106相同的直径,另外,下面部132a采用滑动性好、具有反弹性的聚乙烯等的材料,以此可引导尖锐体106的移动,同时,在将尖锐体106从盖体14的穿孔14a拔出时,在贯通孔146与尖锐体106之间不形成间隙,可以防止碳酸气体流入上侧收纳部132内。
支承壁142、142,从上侧收纳部132的下面部132a的上面侧突设,形成了将杆部件120的转动突部124、124可自由转动地支承着的狭缝部142a。支承壁142、142的上侧面开放,杆部件120的转动突部124、124从该开放端插入狭缝部142a中。另外,支承壁142、142,在上侧面突设了若干个与顶板145卡合的卡合突部142b。
推压轴引导壁143,形成在上侧收纳部132的下面部132a的上面侧,将推压轴121的轴部127可自由滑动地支承着,以此引导推压轴121的移动。推压轴引导壁143,形成有与推压轴121的轴部127的直径相应的大致圆形凹部143a,轴部127在该凹部143a内滑动,以此引导推压轴121的移动。
导轨144、144,从上侧收纳部132的下面部132a的上面侧突设,形成为大致L字形的剖面。导轨144、144的L字形的一边相对,配置成大致コ字形,该コ字形沿长度方向备有狭缝并且其开放侧朝向推压轴121的相反方向。推压轴121的、形成为大致T字形剖面的支承片128卡合在该狭缝部分内,以此可滑动地支承推压轴121。
在顶板145上形成有若干个通孔145a,突设在支承壁142、142上侧面上的多个卡合突部142b穿过这些通孔145a。通过使卡合突部142b穿过这些通孔145a而将顶板145支承在支承壁142、142上。扭转螺旋弹簧8的一端部,与形成在保持体107的凸缘部117上的卡定槽116卡合,其另一端部与该顶板145抵接。这样,保持体107被扭转螺旋弹簧8朝碳酸气体储气瓶5一侧推压。另外,在顶板145上还形成有开口部145b。保持体107的贯穿部118的前端部118a穿过该开口部145b,同时,贯穿部118的凸缘部118b卡定在该开口部145b上。
另外,上侧收纳部132,在下面部132a的下面侧内侧形成有卡合孔135,该卡合孔135用于螺纹固定碳酸气体储气瓶5的开口部13附近。该卡合孔135形成有螺纹槽,碳酸气体储气瓶5的开口部13与该螺纹槽螺合。这样,在碳酸气体储气瓶5收纳在外壳110内时,开口部13支承在卡合孔135上,可不晃动地进行收纳。这时,碳酸气体储气瓶5,在盖体14与上侧收纳部132的下面部132a之间,形成将碳酸气体向气体流路111引导的间隙。
另外,在上侧收纳部132上,形成有把从碳酸气体储气瓶5喷出的碳酸气体导向外方的气体流路111。气体流路111从上侧收纳部132的下面部132a开始朝向外方延伸设置有导管147,该导管147的一端朝向卡合孔135内,隔着预定的间隙与螺合在卡合孔135内的碳酸气体储气瓶5的盖体14相连。另外,导管147的另一端朝向外方,这样,气体流路111可以把从盖体14在穿孔14a喷出的碳酸气体喷到外部。
设在上侧收纳部132上的盖150,是一端开放的中空圆筒形壳体,安装在上侧收纳部132上,以此收纳配设在下面部132a上的保持体107、操作部件109等的部件,另外,使形成有气体流路111的导管147的前端朝向外方。
在盖150的封闭的上面部150a上,形成有用于操作推压轴121的喷出钮151。在盖150的外周部形成有缺口部152,导管147的前端部穿过该缺口部152。在盖150的上面部150a上,形成有配设着喷出钮151的开口部153。该开口部153是将上面部150a切成矩形而形成的,该开口部153的一端侧朝向上面部150a的外周部。设在该开口部153上的喷出钮151,借助形成在开口部153封闭端侧的图未示的铰链部,可自由转动地与盖150连接。喷出钮151与推压轴121的轴部127的一端抵接,当使用者操作该喷出钮151时,使推压轴121朝下方移动。另外,喷出钮151,通过经由杆部件120而受到扭转螺旋弹簧8的弹力的推压轴121向上方推压。
缺口部152,是将盖150的外周的一部分切成为大致圆弧形而形成的,其下端朝向盖150的开放端。通过将盖150从上侧收纳部132的上面安装到外壳110上,气体流路111的导管147的前端部从开放端侧卡合在该缺口部152内。
如图10及图11所示,该气体喷出装置100这样地进行组装:在上侧收纳部132中安装碳酸气体储气瓶5,并安装下侧收纳部131,另外,在把保持体107及操作部件109组装到设置有保持体引导壁141、支承壁142、142、推压轴引导壁143、导轨144、144、顶板145及导管147的下面部132a上后,将盖150以覆盖上侧收纳部132的方式安装到外壳110上,组装完成。
另外,气体喷出装置100,在组装了保持体107和操作部件109的状态下,可以进行碳酸气体储气瓶5的开闭动作的确认。即,在气体喷出装置100中,由于用安装在支承壁142、142上的顶板145卡定保持体107和扭转螺旋弹簧8,以此可以在安装盖150前进行动作确认,所以,与通过盖卡定保持体及扭转螺旋弹簧并在盖上盖之后进行碳酸气体储气瓶的开闭动作确认时相比,可以省去为了确认内部构造的问题点等而卸下盖150的麻烦。
下面,说明具有上述构造的气体喷出装置100的使用时的动作。在使用时,气体喷出装置100如图7所示,喷出喷嘴156结合在设在外壳110的上侧收纳部132上的导管147上,气体流路111与喷出喷嘴156相连。
这时,对于收纳在外壳110的下侧收纳部131内的碳酸气体储气瓶5,保持体107被扭转螺旋弹簧8朝下方推压。这样,在气体喷出装置100中,由保持体107保持着的尖锐体106的尖端部106a突入盖体14内、将盖体开口,同时,穿孔14a被该尖锐体106的尖端部106a封闭,防止碳酸气体的喷出。
并且,此时,被扭转螺旋弹簧8常时地朝碳酸气体储气瓶5侧推压的保持体107的突起部119,将操作部件9的杆部件120压下,所以,杆部件120的另一端120b以转动突部124为支点朝下方转动,同时,一端120a朝上方转动。因此,与杆部件120的侧缘部125a及推压片129卡合着的推压轴121,其轴部127被常时地朝上方推压。
接着,使用者握住气体喷出装置100的外壳110,将形成在喷出喷嘴156前端的喷出口156a朝向喷出对象。当使用者按压盖150的喷出钮151时,推压轴121的推压片129朝下方移动,与该推压片129卡合着的杆部件120的一端120a,以转动突部124为支点朝下方转动,同时,另一端120b朝上方转动。因此,由于形成在杆部件120的另一端120b上的一对侧缘部122a,从下方与凸缘部117的突起部119抵接,所以,保持体107抵抗扭转螺旋弹簧8的弹力上升,离开碳酸气体储气瓶5的盖体14。这样,支承在保持体107上的尖锐体106的尖端部106a,从碳酸气体储气瓶5的盖体14的穿孔14a中拔出,高压储气瓶内的压缩碳酸气体喷出。
喷出的碳酸气体,通过设在外壳110的上侧收纳部132上的气体流路111,流到安装在导管147上的喷出喷嘴156,从喷出喷嘴156的喷出口156a喷出。
当使用者解除了对操作部件109的喷出钮151的按压时,保持体107被扭转螺旋弹簧8的弹力朝碳酸气体储气瓶5一侧推压。因此,被保持体107保持着的尖锐体106,其尖端部106a突入碳酸气体储气瓶5的盖体14的穿孔14a内,将碳酸气体储气瓶5封闭。这样,停止碳酸气体从喷出喷嘴156喷出。
另外,被朝向碳酸气体储气瓶5侧推压的保持体107的突起部119,推压杆部件120的另一端120b,其一端120a侧以转动突起124为支点朝上方转动。因此,与杆部件120的一端120a卡合着的推压轴121,其轴部127朝上方移动,与轴部127抵接的盖150的喷出钮151,也被推上到上面部150a侧。
这样,对于气体喷出装置100,在碳酸气体被填充到由金属筒体构成的碳酸气体储气瓶5内、并且碳酸气体的喷雾停止的状态下,保持体107被推向碳酸气体储气瓶5一侧,尖锐体106的尖端部106a将碳酸气体储气瓶5的盖体14封闭,防止碳酸气体的喷出。因此,气体喷出装置100,只要通过相对于盖体14插拔尖锐体106这样简单的构造,就可以切实地进行碳酸气体的喷出控制。
下面,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喷雾装置。与上述气体喷出装置1相同的部件,注以相同标记,其详细说明从略。该喷雾装置200,如图12所示,备有储气瓶外盒202和液体罐203。在储气瓶外盒202内收纳着碳酸气体储气瓶5,该碳酸气体储气瓶5内填充着将液体呈雾状喷出的碳酸气体。液体罐202可自由装卸地安装在储气瓶外盒202上。图12(A)表示液体罐203与储气瓶外盒202分开的状态。图12(B)表示液体罐203安装在储气瓶外盒202上的状态。
该储气瓶外盒202,如图13及图14所示,备有:填充着碳酸气体的碳酸气体储气瓶5、保持着开闭碳酸气体储气瓶5的尖锐体6的保持体7、将保持体7向碳酸气体储气瓶5的开口部侧推压的扭转螺旋弹簧8、将保持体7向离开碳酸气体储气瓶5的开口部的方向操作而放出碳酸气体的操作部件9、收纳碳酸气体储气瓶5及保持体7的外壳210。
碳酸气体储气瓶5、尖锐体6、保持体7、扭转螺旋弹簧8、操作部件9以及它们的构成部件,与上述气体喷出装置1中的结构相同,所以,注以相同的标记,其详细说明从略。
收纳碳酸气体储气瓶5及保持体7的外壳210,是由ABS树脂等的热可塑性树脂形成的大致筒状体而构成的,形成有收纳碳酸气体储气瓶5的下侧收纳部211、和收纳保持体7的上侧收纳部212。另外,外壳210形成为使用者可用一只手操作的大小。该外壳210,在下侧收纳部211与上侧收纳部212之间,设有结合部213,该结合部213形成了碳酸气体的流路,并且被后述液体罐203的连接部222插入。
下侧收纳部211,具有与碳酸气体储气瓶5大致相同的高度和直径,将碳酸气体储气瓶5不晃动地收纳着。
收纳保持体7的上侧收纳部212,可以与下侧收纳体211成为一体,或者也可以能够拆装地形成。上侧收纳部212,在内部形成有引导保持体7的突部15的移动的引导壁41、支承杆部件20的转动突起24、24的一对转动支承部42、42、与扭转螺旋弹簧8的一端卡定的卡定部43。
引导壁41,从上侧收纳部212的下面部212a突设,将保持体7的突部15可滑动地支承着。在被该引导壁41包围、供保持体7的突部15插入的凹部41a上,穿设着贯通孔44,保持在保持体7上的尖锐体6穿过该贯通孔44。贯通孔44,是在通过尖锐体6对碳酸气体储气瓶5的盖体14进行穿孔的同时、通过尖锐体6穿通下面部212a而形成的。因此,贯通孔44形成为与尖锐体6相同的直径,另外,下面部212a采用滑动性好、具有反弹性的聚乙烯等材料,以此可引导尖锐体6的移动,同时,在将尖锐体6从盖体14的穿孔14a拔出时,在贯通孔44与尖锐体6之间不形成间隙,可以防止碳酸气体流入上侧收纳部212内。
转动支承部42、42,从上侧收纳部212的下面部212a突设,形成将杆部件20的转动突部24、24可转动地支承着的支承凹部。
卡定部43,形成在上侧收纳部212的上面部212b上,扭转螺旋弹簧8的一端部卡定在形成于保持体7的凸缘部17上的卡定槽16内,该扭转螺旋弹簧8的另一端部与卡定部43抵接。这样,保持体7被扭转螺旋弹簧8朝碳酸气体储气瓶5侧推压。
另外,上侧收纳部212,在下面侧的内侧形成有螺纹孔35,该螺纹孔35用于螺纹固定碳酸气体储气瓶5的开口部13附近。这样,在碳酸气体储气瓶5收纳在外壳210内时,开口部13由螺纹孔35支承,可不晃动地进行收纳。
另外,在上侧收纳部212上,开设有窗部216,该窗部216使碳酸气体储气瓶5的盖体14朝向与液体罐203的结合部213。被保持体7保持着的尖锐体6,通过该窗部216插入上侧收纳部212,将碳酸气体储气瓶5的盖体14开口及封闭。该窗部216与插入有液体罐203的连接部222的结合部213相连,形成了将喷出的碳酸气体通过窗部216导向结合部213的气体流路217。
在该上侧收纳部212的下方,形成了可供液体罐203装卸的结合部213。结合部213,是将上侧收纳部212的下部侧面以可供液体罐203的连接部222嵌合的方式切割而形成的,例如是圆形的凹部。另外,结合部213与气体流路217连接,并使气体流路217朝向外方。该气体流路217是由上侧收纳部212的窗部216、和隔着规定的间隙与该窗部216相向的上侧收纳部212的下面部212a形成的。在液体罐203的连接部222嵌合在该结合部213内时,使气体流路217与贯穿连接部222内的喷嘴223连通,把从碳酸气体储气瓶5喷出的碳酸气体,送到液体罐203一侧。
结合在该结合部213上的液体罐203,具有:填充着喷出的液体的罐部220、把填充在罐部220内的液体送到罐部220外部的液管221、安装在储气瓶外盒202的结合部213上的连接部222、设在连接部222内并且通过结合部213与气体流路217连接的喷嘴223。
填充有液体的罐部220,例如由圆筒形容器构成,填充有装修用的涂料、墨水、化妆水、液状粉底、酱油等液态调味料等的液体。在罐部220的上面部220a上,设置着备有喷嘴223的连接部222,运送液体的液管221在罐部220内延伸、并朝向该连接部222的喷嘴223的喷出口223a。
液管221,从罐部220的底部220b一直延伸到上面部220a,设在上侧前端的排出口221a,朝向罐部220的上面部220a的上方。液管221的排出口221a,朝向稍稍偏于大致圆形的罐部220的上面部220a中心的位置,在靠近后述喷嘴223前端部的位置突出。
安装到储气瓶外盒202上的连接部222,朝向偏向罐部220的上面部220a中心地突出的、上述液管221的排出口221a的偏置方向的相反侧伸出。该连接部222,具有与储气瓶外盒202的结合部213的形状对应的形状,例如,形成为可嵌合在作为圆形凹部的结合部213内的圆柱形,并无间隙地安装在结合部213上。
另外,连接部222,沿伸出方向形成有中空部224,喷嘴223嵌装在该中空部224内。在将连接部222安装到结合部213上时,喷嘴223通过结合部213与朝向外方的气体流路217连接,碳酸气体可从喷嘴223喷出。
嵌装在连接部222的中空部224内的喷嘴223,沿着与设在罐部220内的液管221的延伸方向大致直交的方向延伸,设在前端的喷出口223a,配置在靠近液管221的排出口221a的位置。当碳酸气体从储气瓶外盒202的气体流路217流入喷嘴223时,从前端的喷出口223a将碳酸气体喷出。这时,由于喷嘴223的喷出口223a与液管221的排出口221a很接近,所以,液管221的排出口221a内成为负压,填充在罐部220内的液体在液管221中上升,从排出口221a排出。从排出口221a排出的液体,混入到从喷嘴223喷出的碳酸气体内而成为雾状,与碳酸气体一起喷出。喷出的液体由于混入到碳酸气体内,所以雾沫变细,在喷雾液状的粉底等时,容易与肌肤溶合。另外,可以均匀地喷射涂料、液态的调味料等。
下面,说明具有上述构造的喷雾装置200使用时的动作。在使用时,喷雾装置200,如图15所示,在罐部220内填充了液状粉底等的液体的液体罐203的连接部222,安装到储气瓶外盒202的结合部213上。这样,嵌装在连接部222内的喷嘴223与形成在储气瓶外盒202上的气体流路217相连。
这时,如图15所示,对于收纳在储气瓶外盒202的下侧收纳部211内的碳酸气体储气瓶5,保持体7被扭转螺旋弹簧8往下方推压,以此被保持体7保持着的尖锐体6的尖端部6a,突入盖体14将其开口,同时,通过该尖锐体6的尖端部6a将穿孔14a封闭,防止碳酸气体的喷出。
另外,这时,被扭转螺旋弹簧8常时地朝碳酸气体储气瓶5一侧推压的保持体7的压下突起30,将操作部件9的杆部件20压下,如图15所示,杆部件20的另一端20b以转动突部24为支点朝下方转动,同时,一端20a侧朝上方转动。因此,与杆部件20的一端20a卡合着的操作钮21,其操作部27常时地被推向上方。
接着,使用者握住储气瓶外盒202的外壳210,将喷出喷嘴223的喷出口223a朝向喷出对象。当使用者按压操作部件9的操作钮21时,如图6所示,推压轴28的一端20a朝下方移动,与该推压轴28卡合着的杆部件20的一端20a,以转动突部24为支点朝下方转动,并且,另一端20b朝上方转动。因此,由于形成在杆部件20的另一端20b上的一对侧缘部22a,从下方与凸缘部17的压下突起30抵接,所以,保持体7抵抗扭转螺旋弹簧8的弹力上升,离开碳酸气体储气瓶5的盖体14。这样,支承在保持体7上的尖锐体6的尖端部6a,从碳酸气体储气瓶5的盖体14的穿孔14a中拔出,高压储气瓶内的压缩碳酸气体喷出。
喷出的碳酸气体,通过设在外壳210的下侧收纳部211上的窗部216,流入气体流路217,再流入安装在结合部213上的连接部222的喷嘴223,从喷嘴223的喷出口223a喷出。由于喷嘴223的喷出口223a与液管221的排出口221a很接近,所以,在碳酸气体从喷嘴223喷出时,液管221内成为负压,液管221内的液体向排出口221a上升。从排出口221a排出的液体,混入到从喷嘴223喷出的碳酸气体内而成为雾状,与碳酸气体一起喷出。
这时,在喷雾装置200中,液管221的排出口221a,朝向稍稍偏离大致圆形的罐部220的上面部220a中心的位置,嵌装在连接部222内的喷嘴223的喷出口223a,朝向液管221的排出口221a的偏置方向喷出碳酸气体,所以,喷雾的液体,不被液体罐203的罐部220的上面部220a遮挡,可以均匀地喷射到喷雾对象上。
另外,预先使限制部件49的调节部49b旋转,调节轴部49a的插入深度,调节轴部49a的前端与保持体7的上面部7b的抵接位置,这样,即使在通过操作部件9而使保持体7上升时,限制部件49的轴部49a也将与保持体7的上面部7b抵接,可使保持体7的上升受到限制,所以,可以调节碳酸气体的流量,防止喷出过量的碳酸气体。
当使用者解除了对操作部件9的操作钮21的按压时,保持体7被扭转螺旋弹簧8的弹力朝碳酸气体储气瓶5一侧推压。因此,被保持体7保持着的尖锐体6,其尖端部6a突入碳酸气体储气瓶5的盖体14的穿孔14a中,将碳酸气体储气瓶5封闭。这样,停止碳酸气体从喷出喷嘴223的喷出,停止液体的喷出。
另外,被朝向碳酸气体储气瓶5一侧推压的保持体7的压下突起30,推压杆部件20的另一端20b,该另一端20b以转动突起24为支点朝上方转动。因此,与杆部件20的一端20a卡合着的操作钮21,其推压轴28朝上方移动,操作部27被推压到上侧收纳部212的上面部212b的上方。
这样,气体喷出装置200,在液体喷雾停止的状态下,保持体7被推向碳酸气体储气瓶5一侧,尖锐体6的尖端部6a将碳酸气体储气瓶5的盖体14封闭,防止碳酸气体的喷出。因此,对于喷出装置200,即使在储气瓶外盒202与液体罐203装在一起后,也不会有碳酸气体喷出、因气化热而引起冻伤等的危险,可以将储气瓶外盒302安全地从液体罐203上取下。
另外,对于喷雾装置200,当在碳酸气体储气瓶5内残存有碳酸气体时,可以安装到原来的液体罐203上,或者,也可以安装到另外的液体罐303上,可再次利用储气瓶外盒202。
根据该喷雾装置200,保持体7被扭转螺旋弹簧8推向碳酸气体储气瓶5一侧,盖体14被尖锐体6穿孔、封闭,所以,在安装到液体罐203的连接部222上之前,即使储气瓶外盒202坠落等,也不会有碳酸气体储气瓶5内的碳酸气体喷出、因气化热而引起冻伤等的危险,可以安全地使用。
在本发明的喷雾装置中,储气瓶外盒与液体罐是可装卸的,但也可以将储气瓶外盒与液体罐形成为一体。这时也同样地,在碳酸气体填充到由金属筒体构成的储气瓶内并且碳酸气体的喷雾停止的状态下,保持体7被推向高压储气瓶5一侧,尖锐体6的尖端部6a将高压储气瓶5的盖体封闭,防止碳酸气体的喷出。因此,该喷雾装置,只要通过相对于盖体14插拔尖锐体6这样的简单的构造,就可以切实地进行碳酸气体的喷出控制。
另外,本发明的喷雾装置,也可以具有以下的构造。在下面说明的喷雾装置300中,与上述气体喷出装置1、100或喷雾装置200中相同的部件,注以相同标记,其详细说明从略。
该喷雾装置300,如图16所示,备有储气瓶外盒302和液体罐303。在储气瓶外盒302内收纳着碳酸气体储气瓶5,该碳酸气体储气瓶5内填充着使液体呈雾状喷出的碳酸气体。液体罐303可装卸地安装在储气瓶外盒302上。该储气瓶外盒302,如图16及图17所示,备有:填充着作为压缩气体的碳酸气体的碳酸气体储气瓶5、保持着用于开闭碳酸气体储气瓶5的尖锐体106的保持体107、将保持体107向碳酸气体储气瓶5的开口部侧推压的扭转螺旋弹簧8、将保持体107向离开碳酸气体储气瓶5的开口部的方向操作而放出碳酸气体的操作部件109、收纳碳酸气体储气瓶5、保持体107及操作部件109并且设有把从碳酸气体储气瓶5喷出的碳酸气体导向外方的气体流路111的外壳110。
设在储气瓶外盒302内的碳酸气体储气瓶5、尖锐体106、保持体107、扭转螺旋弹簧8、操作部件109、气体流路111、外壳110以及它们的构成部件,与上述气体喷出装置1、100或喷雾装置200相同,所以,注以相同的标记,其详细说明从略。
其中,形成在储气瓶外盒302的外壳110上的导管147,其一端朝向卡定孔135内,并隔开规定的间隙与螺合在卡定孔135内的碳酸气体储气瓶5的盖体14相连;其另一端伸出到外方,插入设在后述的液体罐303上的连接孔312内,这样,使气体流路111与液体罐303的喷嘴313连接,可以使碳酸气体从喷嘴313的喷出口313a喷出。
该储气瓶外盒302,如图18及图19所示,与上述气体喷出装置100同样地进行组装:在上侧收纳部132中安装碳酸气体储气瓶5,并安装下侧收纳部131,另外,把保持体107及操作部件109组装到设置着保持体引导壁141、支承壁142、142、推压轴引导壁143、导轨144、144、顶板145及导管147的下面部132a上,然后,将盖150以覆盖上侧收纳部132的方式安装到外壳110上,完成组装。
另外,对于储气瓶外盒302,在组装了保持体107和操作部件109的状态下,可以进行碳酸气体储气瓶5的开闭动作的确认。即,储气瓶外盒302,通过由安装在支承壁142、142上的顶板145卡定保持体107和扭转螺旋弹簧8,以此可在安装盖150之前进行动作确认,所以,与用盖卡定保持体及扭转螺旋弹簧、并在盖上盖之后进行碳酸气体储气瓶的开闭动作确认时相比,可以省去为了确认内部构造的问题点等而逐一卸下盖150的麻烦。
通过导管147与储气瓶外盒302连接的液体罐303,具有:填充着要喷出的液体的罐部310、把填充在罐部310内的液体送到罐部310外的液管311、插入储气瓶外盒302的导管147的连接孔312、设在连接孔312内并且通过导管147与气体流路111连接的喷嘴313。
填充有液体的罐部310,例如由圆筒形的容器构成,填充着装修用的涂料、墨水、化妆水、液状粉底、酱油等液态调味料等的液体。在罐部310的上面部310a上,设置与喷嘴313连接的连接孔312,向该喷嘴313的喷出口313a运送液体的液管311在罐部310内延伸。
液管311,从罐部310的底部310b一直延伸到上面部310a,设在上侧前端的排出口311a,朝向罐部310的上面部310a的上面。液管311的排出口311a,朝向稍稍偏于大致圆形的罐部310的上面部310a中心的位置,在靠近后述的喷嘴313的前端部的位置突出。
被储气瓶外盒302的导管147插入的连接孔312,朝向偏于罐部310的上面部310a中心地伸出的、上述液管311的排出口311a的偏置方向相反侧伸出。该连接孔312,具有与储气瓶外盒302的导管147的形状相对应的形状,例如,形成为可供圆筒状的导管147嵌合的圆形凹部状,与导管147无间隙地连接。
另外,连接孔312,在导管147的插入侧相反侧,嵌装着喷嘴313。当导管147插入连接孔312时,喷嘴313通过导管147与气体流路111连接,碳酸气体可从喷嘴313喷出。
嵌装在连接孔312内的喷嘴313,沿着与设在罐部310内的液管311的延伸方向大致直交的方向延伸,设在前端的喷出口313a,配置在靠近液管311的排出口311a的位置。当碳酸气体从储气瓶外盒302的气体流路111流入喷嘴313时,从前端的喷出口313a将碳酸气体喷出。这时,由于喷嘴313的喷出口313a与液管311的排出口311a很接近,所以,液管311的排出口311a内成为负压,填充在罐部310内的液体在液管311中上升,从排出口311a排出。从排出口311a排出的液体,混入到从喷嘴313喷出的碳酸气体内而成为雾状,与碳酸气体一起喷出。喷出的液体由于混入到碳酸气体内,所以雾沫变细,在喷雾液状的粉底等的情况下,容易与肌肤溶合。另外,可以均匀地喷射涂料、液态的调味料等。
下面,说明使用具有上述构造的喷雾装置300时的动作。在使用时,喷雾装置300,如图16所示,设在外壳110的上侧收纳部132中的导管147,被插入到连接孔312内,气体流路111与喷嘴313相连。
这时,对于收纳在外壳110的下侧收纳部131内的碳酸气体储气瓶5,保持体107被扭转螺旋弹簧8向下方推压,这样,在喷雾装置300中,被保持体107保持着的尖锐体106的尖端部106a,突入盖体14内将其开口,同时,通过该尖锐体106的尖端部106a将穿孔14a封闭。防止碳酸气体的喷出。
另外,这时,被扭转螺旋弹簧8常时地朝碳酸气体储气瓶5一侧推压的保持体107的突起部119,将操作部件109的杆部件120压下,杆部件120的另一端120b以转动突部124为支点朝下方转动,并且,一端120a朝上方转动。因此,与杆部件120的侧缘部125a及推压片129卡合着的推压轴121,其轴部127被常时地推向上方。
接着,使用者握住喷雾装置300,将形成在喷嘴313前端的喷出口313a朝向喷出对象。当使用者按压盖150的喷出钮151时,推压轴121的推压片129朝下方移动,与该推压片129卡合着的杆部件120的一端120a,以转动突部124为支点朝下方转动,并且,另一端120b朝上方转动。因此,由于形成在杆部件120的另一端120b上的一对侧缘部122a,从下方与凸缘部117的突起部119抵接,所以,保持体107抵抗扭转螺旋弹簧8的弹力上升,离开碳酸气体储气瓶5的盖体14。这样,支承在保持体107上的尖锐体106的尖端部106a,从碳酸气体储气瓶5的盖体14的穿孔14a中拔出,高压储气瓶内的压缩碳酸气体喷出。
喷出的碳酸气体,通过设在外壳110的上侧收纳部132内的导管147,流到与气体流路111连接的喷嘴313,从喷嘴313的喷出口313a喷出。
由于喷嘴313的喷出口313a与液管311的排出口311a很接近,所以,液管311的排出口311a内成为负压,填充在罐部310内的液体在液管311内上升,从排出口311a排出。从排出口311a排出的液体,混入到从喷嘴313喷出的碳酸气体内而成为雾状,与碳酸气体一起喷出。
当使用者解除了对操作部件109的喷出钮151的按压时,保持体107被扭转螺旋弹簧8的弹力推向碳酸气体储气瓶5一侧。因此,被保持体107保持着的尖锐体106,其尖端部106a突入碳酸气体储气瓶5的盖体14的穿孔14a,将碳酸气体储气瓶5封闭。这样,停止碳酸气体从喷嘴313的喷出。
另外,被朝向碳酸气体储气瓶5一侧推压的保持体107的突起部119,推压杆部件120的另一端120b,其一端120a以转动突起124为支点朝上方转动。因此,与杆部件120的一端120a卡合着的推压轴121,其轴部127朝上方移动,与轴部127抵接着的盖150的喷出钮151,也被向上面部150a侧推压。
这样,在喷雾装置300中,在碳酸气体填充在由金属筒体构成的碳酸气体储气瓶5内、并且碳酸气体的喷雾停止的状态下,保持体107被推向碳酸气体储气瓶5一侧,尖锐体106的尖端部106a将碳酸气体储气瓶5的盖体14封闭,防止碳酸气体的喷出。因此,该喷雾装置300,只要通过相对于盖体14插拔尖锐体106这样简单的构造,就可以切实地进行碳酸气体的喷出控制。
另外,在喷雾装置300中,在液体喷雾停止的状态下,保持体107被推向碳酸气体储气瓶5一侧,尖锐体106的尖端部106a将碳酸气体储气瓶5的盖体14封闭,防止碳酸气体的喷出。因此,喷雾装置300,即使在储气瓶外盒302与液体罐303装在一起后,也不会有碳酸气体喷出、因气化热而引起冻伤等的危险,可以将储气瓶外盒302安全地从液体罐303上取下。
另外,在喷雾装置300中,当碳酸气体储气瓶5内残存着碳酸气体时,可以安装在原来的液体罐303上,或者,也可以安装在另外的液体罐303上,可再次利用储气瓶外盒302。
另外,根据该喷雾装置300,保持体107被扭转螺旋弹簧8朝碳酸气体储气瓶5侧推压,盖体14被尖锐体106穿孔、封闭,所以,在安装到液体罐303的连接孔312上之前,即使储气瓶外盒302坠落等,也不会有碳酸气体储气瓶5内的碳酸气体喷出、因气化热而引起冻伤等的危险,可以安全地使用。
喷雾装置300也同样地,储气瓶外盒与液体罐是可自由装卸的,而且也可以将储气瓶外盒与液体罐形成为一体。这时也同样地,在碳酸气体填充在由金属筒体构成的高压储气瓶内并且碳酸气体的喷雾停止的状态下,保持体7被推向储气瓶5一侧,尖锐体6的尖端部6a将高压储气瓶5的盖体14封闭,防止碳酸气体的喷出。因此,该喷雾装置,只要通过相对于盖体14插拔尖锐体6这样的简单的构造,就可以切实地进行碳酸气体的喷出控制。
权利要求书
(按照条约第19条的修改)
1.一种气体喷出装置,其特征在于,备有:
开口部被盖体封住、充填着压缩气体的储气瓶;
突入到形成在上述盖体上的穿孔中而将上述盖体封闭的尖锐体;
在一端与上述储气瓶的盖体相对地保持上述尖锐体、并能接近或离开上述盖体地进行配置的保持体;
防止上述保持体的旋转、引导上述尖锐体的直线移动的引导壁;
将上述保持体向上述储气瓶的盖体侧推压的施力部件;
将上述保持体向离开上述盖体的方向操作、将上述尖锐体从上述穿孔中拔出而打开上述储气瓶的操作部件;
外壳,该外壳收纳上述储气瓶及保持体、并且设有把从上述盖体的穿孔喷出的上述压缩气体导向外方的气体流路。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体喷出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限制部件,该限制部件与上述保持体的另一端侧抵接,限制上述保持体向离开上述储气瓶的盖体的方向移动;该限制部件,通过限制上述操作部件对上述储气瓶的开闭,限制上述压缩气体的喷出量。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体喷出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盖体,被上述尖锐体突入而形成上述穿孔。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体喷出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上述气体流路中,设有将上述压缩气体喷出的喷出喷嘴。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体喷出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施力部件,是一端与上述保持体抵接的扭转螺旋弹簧;上述外壳,形成有支承上述扭转螺旋弹簧的另一端的顶板。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体喷出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操作部件由操作杆和按压部件构成;
上述操作杆,在以设在长度方向的一部分上的支点为界的一端侧,与上述保持体抵接,将上述保持体朝向离开上述盖体的方向操作而打开上述储气瓶;
上述按压部件,通过与该操作杆的、以上述支点为界的另一端侧卡合并被按压操作,以此使上述操作杆朝向上述保持体离开上述盖体的方向转动;
在上述外壳上,设有盖部件,该盖部件形成有按压操作上述按压部件的按压钮。
7.一种喷雾装置,其特征在于,备有储气瓶盒和液体罐;
上述储气瓶盒具有:
开口部被盖体封住、充填着压缩气体的储气瓶;
突入到形成在上述盖体上的穿孔中而将上述盖体封闭的尖锐体;
在一端与上述储气瓶的盖体相对地保持上述尖锐体、并能接近或离开上述盖体地进行配置的保持体;
防止上述保持体的旋转、引导上述尖锐体的直线移动的引导壁;
将上述保持体向上述储气瓶的盖体侧推压的施力部件;
将上述保持体向离开上述盖体的方向操作而打开上述储气瓶的操作部件;
收纳上述储气瓶及保持体、并且设有形成气体流路的结合部的外壳,所述气体流路把从上述盖体的穿孔喷出的上述压缩气体导向外方;
上述液体罐具有:
充填有液体的罐部;
把充填在上述罐部内的液体送到罐部外的液管;
通过与上述外壳的结合部连接、而可装卸地与上述储气瓶盒连接的连接部;
插入上述连接部内,前端朝向上述液管的排出口附近、并且与上述气体流路相连的喷嘴部件;
把上述液体与上述压缩气体一起呈雾状喷出。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喷雾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施力部件,是一端与上述保持体抵接的扭转螺旋弹簧;上述外壳,形成有支承上述扭转螺旋弹簧另一端的顶板。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喷雾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操作部件由操作杆和按压部件构成;
上述操作杆,在以设在长度方向的一部分上的支点为界的一端侧,与上述保持体抵接,将上述保持体朝向离开上述盖体的方向操作而打开上述储气瓶;
上述按压部件,通过与该操作杆的、以上述支点为界的另一端侧卡合并被按压操作,以此使上述操作杆朝向上述保持体离开上述盖体的方向转动;
在上述外壳上,设有钮盒,该钮盒形成有按压操作上述按压部件的按压钮。
10.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喷雾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盖体,被上述尖锐体突入而形成上述穿孔。
11.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喷雾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限制部件,该限制部件与上述保持体的另一端侧抵接,限制上述保持体向离开上述储气瓶的盖体的方向移动;该限制部件,通过限制上述操作部件对上述储气瓶的开闭,而限制上述液体的喷雾量。
12.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喷雾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液管的排出口,在上述罐部的上面部,朝向为偏向上述喷嘴部件的喷出方向。
13.一种喷雾装置,其特征在于,备有:
充填有液体的罐部;
把充填在上述罐部内的液体送到罐部外的液管;
与上述液管连接、排出在液管内流动的液体的排出部;
开口部被盖体封住、充填有压缩气体的储气瓶;
突入到形成在上述盖体上的穿孔中而将上述开口部封闭的尖锐体;
在一端与上述储气瓶的盖体相对地、并能接近或离开上述盖体地保持上述尖锐体的保持体;
防止上述保持体的旋转、引导上述尖锐体的直线移动的引导壁;
将上述保持体向上述储气瓶的盖体侧推压的施力部件;
将上述保持体向离开上述盖体的方向操作而打开上述储气瓶的操作部件;
设有上述压缩气体的气体流路、并且收纳上述储气瓶及保持体的收纳体,在所述压缩气体的气体流路中,从上述储气瓶的穿孔喷出的上述压缩气体的喷出口朝向上述液体的排出部附近;
将上述液体与上述压缩气体一起呈雾状喷出。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喷雾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施力部件,是一端与上述保持体抵接的扭转螺旋弹簧;上述外壳,形成有支承上述扭转螺旋弹簧另一端的顶板。
15.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喷雾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操作部件由操作杆和按压部件构成;
上述操作杆,在以设在长度方向的一部分上的支点为界的一端侧,与上述保持体抵接,将上述保持体朝向离开上述盖体的方向操作而打开上述储气瓶;
上述按压部件,通过与该操作杆的、以上述支点为界的另一端侧卡合并被按压操作,以此使上述操作杆向上述保持体离开上述盖体的方向转动;
在上述外壳上,设有钮盒,该钮盒形成有按压操作上述按压部件的按压钮。
16.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喷雾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盖体,被上述尖锐体突入而形成上述穿孔。
17.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喷雾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限制部件,该限制部件与上述保持体的另一端侧抵接,限制上述保持体向离开上述储气瓶的盖体的方向移动;该限制部件,通过限制上述操作部件对上述储气瓶的开闭,而限制上述液体的喷雾量。
18.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喷雾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液管的排出口,在上述罐部的上面部,朝向为偏向上述喷嘴部件的喷出方向。

Claims (18)

1.一种气体喷出装置,其特征在于,备有:
开口部被盖体封住、充填着压缩气体的储气瓶;
突入到形成在上述盖体上的穿孔中而将上述盖体封闭的尖锐体;
在一端与上述储气瓶的盖体相对地保持上述尖锐体、并能接近或离开上述盖体地进行配置的保持体;
将上述保持体向上述储气瓶的盖体侧推压的施力部件;
将上述保持体向离开上述盖体的方向操作、将上述尖锐体从上述穿孔中拔出而打开上述储气瓶的操作部件;
外壳,该外壳收纳上述储气瓶及保持体、并且设有把从上述盖体的穿孔喷出的上述压缩气体导向外方的气体流路。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体喷出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限制部件,该限制部件与上述保持体的另一端侧抵接,限制上述保持体向离开上述储气瓶的盖体的方向移动;该限制部件,通过限制上述操作部件对上述储气瓶的开闭,限制上述压缩气体的喷出量。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体喷出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盖体,被上述尖锐体突入而形成上述穿孔。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体喷出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上述气体流路中,设有将上述压缩气体喷出的喷出喷嘴。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体喷出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施力部件,是一端与上述保持体抵接的扭转螺旋弹簧;上述外壳,形成有支承上述扭转螺旋弹簧的另一端的顶板。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体喷出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操作部件由操作杆和按压部件构成;
上述操作杆,在以设在长度方向的一部分上的支点为界的一端侧,与上述保持体抵接,将上述保持体朝向离开上述盖体的方向操作而打开上述储气瓶;
上述按压部件,通过与该操作杆的、以上述支点为界的另一端侧卡合并被按压操作,以此使上述操作杆朝向上述保持体离开上述盖体的方向转动;
在上述外壳上,设有盖部件,该盖部件形成有按压操作上述按压部件的按压钮。
7.一种喷雾装置,其特征在于,备有储气瓶盒和液体罐;
上述储气瓶盒具有:
开口部被盖体封住、充填着压缩气体的储气瓶;
突入到形成在上述盖体上的穿孔中而将上述盖体封闭的尖锐体;
在一端与上述储气瓶的盖体相对地保持上述尖锐体、并能接近或离开上述盖体地进行配置的保持体;
将上述保持体向上述储气瓶的盖体侧推压的施力部件;
将上述保持体向离开上述盖体的方向操作而打开上述储气瓶的操作部件;
收纳上述储气瓶及保持体、并且设有形成气体流路的结合部的外壳,所述气体流路把从上述盖体的穿孔喷出的上述压缩气体导向外方;
上述液体罐具有:
充填有液体的罐部;
把充填在上述罐部内的液体送到罐部外的液管;
通过与上述外壳的结合部连接、而可装卸地与上述储气瓶盒连接的连接部;
插入上述连接部内,前端朝向上述液管的排出口附近、并且与上述气体流路相连的喷嘴部件;
把上述液体与上述压缩气体一起呈雾状喷出。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喷雾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施力部件,是一端与上述保持体抵接的扭转螺旋弹簧;上述外壳,形成有支承上述扭转螺旋弹簧另一端的顶板。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喷雾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操作部件由操作杆和按压部件构成;
上述操作杆,在以设在长度方向的一部分上的支点为界的一端侧,与上述保持体抵接,将上述保持体朝向离开上述盖体的方向操作而打开上述储气瓶;
上述按压部件,通过与该操作杆的、以上述支点为界的另一端侧卡合并被按压操作,以此使上述操作杆朝向上述保持体离开上述盖体的方向转动;
在上述外壳上,设有钮盒,该钮盒形成有按压操作上述按压部件的按压钮。
10.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喷雾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盖体,被上述尖锐体突入而形成上述穿孔。
11.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喷雾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限制部件,该限制部件与上述保持体的另一端侧抵接,限制上述保持体向离开上述储气瓶的盖体的方向移动;该限制部件,通过限制上述操作部件对上述储气瓶的开闭,而限制上述液体的喷雾量。
12.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喷雾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液管的排出口,在上述罐部的上面部,朝向为偏向上述喷嘴部件的喷出方向。
13.一种喷雾装置,其特征在于,备有:
充填有液体的罐部;
把充填在上述罐部内的液体送到罐部外的液管;
与上述液管连接、排出在液管内流动的液体的排出部;
开口部被盖体封住、充填有压缩气体的储气瓶;
突入到形成在上述盖体上的穿孔中而将上述开口部封闭的尖锐体;
在一端与上述储气瓶的盖体相对地、并能接近或离开上述盖体地保持上述尖锐体的保持体;
将上述保持体向上述储气瓶的盖体侧推压的施力部件;
将上述保持体向离开上述盖体的方向操作而打开上述储气瓶的操作部件;
设有上述压缩气体的气体流路、并且收纳上述储气瓶及保持体的收纳体,在所述压缩气体的气体流路中,从上述储气瓶的穿孔喷出的上述压缩气体的喷出口朝向上述液体的排出部附近;
将上述液体与上述压缩气体一起呈雾状喷出。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喷雾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施力部件,是一端与上述保持体抵接的扭转螺旋弹簧;上述外壳,形成有支承上述扭转螺旋弹簧另一端的项板。
15.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喷雾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操作部件由操作杆和按压部件构成;
上述操作杆,在以设在长度方向的一部分上的支点为界的一端侧,与上述保持体抵接,将上述保持体朝向离开上述盖体的方向操作而打开上述储气瓶;
上述按压部件,通过与该操作杆的、以上述支点为界的另一端侧卡合并被按压操作,以此使上述操作杆向上述保持体离开上述盖体的方向转动;
在上述外壳上,设有钮盒,该钮盒形成有按压操作上述按压部件的按压钮。
16.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喷雾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盖体,被上述尖锐体突入而形成上述穿孔。
17.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喷雾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限制部件,该限制部件与上述保持体的另一端侧抵接,限制上述保持体向离开上述储气瓶的盖体的方向移动;该限制部件,通过限制上述操作部件对上述储气瓶的开闭,而限制上述液体的喷雾量。
18.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喷雾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液管的排出口,在上述罐部的上面部,朝向为偏向上述喷嘴部件的喷出方向。
CN 200580004058 2004-02-04 2005-02-04 气体喷出装置及喷雾装置 Pending CN1913977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028607/2004 2004-02-04
JP2004028607 2004-02-04
JP339325/2004 2004-11-24
JP339324/2004 2004-11-24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913977A true CN1913977A (zh) 2007-02-14

Family

ID=3772253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200580004058 Pending CN1913977A (zh) 2004-02-04 2005-02-04 气体喷出装置及喷雾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913977A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619449B (zh) * 2012-04-18 2018-04-01 Mtg股份有限公司 噴霧器
CN110090143A (zh) * 2018-01-31 2019-08-06 珍巴多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蒸汽式美容仪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619449B (zh) * 2012-04-18 2018-04-01 Mtg股份有限公司 噴霧器
CN110090143A (zh) * 2018-01-31 2019-08-06 珍巴多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蒸汽式美容仪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0351090C (zh) 液体容器,形成液体容器用构件和制造液体容器的方法
CN1113753C (zh) 打印机墨盒
CN2601172Y (zh) 墨盒
CN1689931A (zh) 封装和分配液体,特别是化妆品的组合装置
CN1293949C (zh) 蓄压式液体喷出器
CN1101165C (zh) 包装和涂抹装置及其更换件
CN1309655C (zh) 可变形的分配阀
CN1150090C (zh) 墨槽、喷墨墨盒、供墨装置、喷墨打印装置和供墨方法
CN1251935C (zh) 涂抹装置、系统和方法
CN1313270C (zh) 液体喷射装置及其液体容器座
CN1277685C (zh) 液体盒
CN1254419C (zh) 用于包装和分配尤其是采用样品形式的产品的组件
CN1671603A (zh) 容器的回流防止塞、容器及挤出装置
CN101048094A (zh) 包含具有密封装置的胶囊的系统
CN1868370A (zh) 用于涂抹化妆品的涂抹器和装置
CN1660575A (zh) 液体涂布装置、记录装置
CN1550423A (zh) 用于包装和分配尤其是采用样品形式的产品的装置
CN1750981A (zh) 捆包和形成捆包的方法和设备
CN1475409A (zh) 用于管式流体容器的阀机构
CN1572512A (zh) 用于喷墨记录装置的墨盒
CN1753732A (zh) 液体喷射适配器及液体供给贮液器
CN2703648Y (zh) 墨盒
CN1913977A (zh) 气体喷出装置及喷雾装置
CN1747794A (zh) 分配泵
CN1803455A (zh) 喷嘴板的制造方法、喷嘴板、液滴喷头及液滴喷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G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DE

Ref document number: 1097799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REG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WD

Ref document number: 1097799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