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899576A - 一种治疗前列腺疾病的复方中药制剂 - Google Patents

一种治疗前列腺疾病的复方中药制剂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899576A
CN1899576A CNA2006100759084A CN200610075908A CN1899576A CN 1899576 A CN1899576 A CN 1899576A CN A2006100759084 A CNA2006100759084 A CN A2006100759084A CN 200610075908 A CN200610075908 A CN 200610075908A CN 1899576 A CN1899576 A CN 189957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lood
kidney
radix
medicine
rhizoma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610075908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0420481C (zh
Inventor
卫永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B200610075908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0420481C/zh
Publication of CN189957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89957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420481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420481C/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Medicines Containing Plant Substances (AREA)
  • Pharmaceuticals Containing Other Organic And Inorganic Compounds (AREA)
  • Medicines Containing Material From Animals Or Micro-Organis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治疗前列腺疾病的复方中药制剂,包括治疗急性前列腺炎,慢性前列腺炎,良性前列腺增生症疾病等,其配方包括:马齿苋、虎杖、紫花地丁、黄芪、续断、桑寄生、狗脊、白术、牛膝、白芍、制大黄、皂角刺、香薷、浮萍、桂枝、姜黄、牡丹皮、白及、白蔹、白薇、紫草、甘草、补骨脂、骨碎补、沉香、木香、乳香(制)、没药(制)、胡黄连、苍术、栀子、小茴香、砂仁、石决明等。本发明总结吸收了历代中医名家及经典医籍著作中治疗前列腺疾病的理论及实践精华,结合现代人体质特点,研制出一种治疗前列腺疾病的复方中药颗粒剂。为临床治疗前列腺疾病提拱了一种治疗效果显著,安全无毒的口服用制剂。

Description

一种治疗前列腺疾病的复方中药制剂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中药复方新制剂,具体涉及一种治疗急性前列腺炎,慢性前列腺炎,良性前列腺增生症的复方中药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前列腺是男性内生殖器附属腺体组织。位于膀胱与尿生殖膈之间,包绕尿道起始部。其大小和形状略似栗子,底朝上,尖朝下,体的后面较平坦,邻近直肠。前列腺后缘有一对射精管穿入,开口于尿道前列腺部。前列腺的排泄管也开口于尿道前列腺部。前列腺分泌弱酸性液体,是精液的组成部分。精液是精子和前列腺,精囊,尿道球腺所分泌的液体混合物。前列腺分泌物约占精液的20%。前列腺液是一种无色的,PH值约为6.5的液体,含有较多的酸性磷酸酶和纤维蛋白溶解酶。前列腺分泌物为精子运动提供了一部分能量,同时也降低了阴道酸度而有利于精子的存活。
前列腺炎是指前列腺非特异性感染所致的急、慢性炎症,引起的前列腺局部和全身的症状和体征。急、慢性前列腺炎病理改变实质是:前列腺实质感染、充血、肿胀、炎细胞侵润,腺上皮坏死,甚至小脓肿形成。
急性前列腺炎,可出现高热,会阴部坠胀痛,尿频,尿急,尿痛,甚者形成脓肿,自后尿道,直肠或会阴部穿出破溃。急性前列腺炎病,证属中医:“悬痈”、“便毒”、“淋浊”范畴。
慢性前列腺炎分为细菌性前列腺炎和前列腺病二种。细菌性前列腺炎多由急性转变而来。前列腺病可由病毒感染,泌尿系结石、前列腺慢性充血等引起。慢性前列腺炎病,证属中医“遗精”“淋浊”范畴。
良性前列腺增生症是前列腺尿道周围区细胞的良性腺瘤性增生。由于包绕后尿道的前列腺组织增生,压迫后尿道,引起排尿困难,夜尿频数等一系列症状的疾病。严重者可引起尿潴留,肾积水、尿路感染,肾功能受损。
良性前列腺增生症疾病属中医“癃闭”证范畴。前列腺疾病除良性前列腺增生症严重者需手术治疗外,属轻、中度及不宜手术者大多采用长期服药治疗。
据最新统计资料表明:我国35岁以上男子,约有35-40%左右患有不同程度的前列腺疾病。另据2005年11月14日《医药经济报》报导:在临床上治疗前列腺疾病的主要药物有:5a还原酶抑制剂;a1-肾上腺炎能受体拮抗剂和植物性药物。
由于前列腺疾病属于慢性疾病,患者需长期服药,有的甚至终身服药,目前治疗前列腺疾病的药物仍以合资,进口药统领市场,这些药物价格昂贵,且不少患者还同时需服用2种以上的药物,普通患者难以长期负担,可见治疗男性前列腺疾病的药物市场有巨大空间可进一步挖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前列腺疾病背景技术中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通过对前列腺疾病解剖、生理、病因病机、治则及方、药系统研究的基础上,采用理、法、方、药结合研究与临床疗效密切联系的研究思路,总结吸收入了历代中医名家及经典医籍著作中治疗前列腺疾病的理论及实践之精华,并结合现代人体质特点,发明研制出一种治疗前列腺疾病的复方中药颗粒剂。为临床治疗前列腺疾病提供了一种治疗效果显著,安全无毒的口服用制剂。
中医治疗前列腺疾病的理论基础:
急性前列腺炎属中医“悬痈证”、“便毒证”、“淋浊证”范畴;慢性前列腺炎属中医:“遗精证”、“淋浊证”范畴;良性前列腺增生症属中医“癃闭证”范畴。
本发明研究认为:
前列腺疾病的病位在:前列腺、肾、膀胱、命门及冲脉。
急、慢性前列腺炎,良性前列腺增生症见症虽异,其气化失常的病理机制则一致即为:正气已伤,邪气仍实属虚实夹杂证候。
本者:正气,病因,旧病;标者:邪气,见证,新病。
正虚:上、下气海之宗气,肾气虚损。
邪实:湿热,瘀血,痰饮,性分泌物引流不畅而
滞留,菌毒,炎症性梗阻,肿块结石之湿热瘀浊之毒乘虚侵入命门及冲脉。
心肺,脾胃,肝肾之气化出入两方面失调是前列腺疾病之关键病理机制。
在治疗上补脏通腑,具体应用八法之中的温、补、和三法补益宗气、肾气虚损。
同时益气不忘补肾,补肾重在填精,化瘀重在通络。
在祛邪方面:通腑升清降浊,祛瘀生新,清解命门及冲脉即前列腺内部及外部气、血分之湿热瘀积之毒,具体应用八法中的清、消、下、汗四法以祛邪,祛邪为扶正,以调整失调的脏腑、阴阳气血,出入升降之关系使前列腺疾病得以最终康复。
清中寓补,补中寓通,清利不伤阴,补益不呆滞。
在生理解剖方面:
关于前列腺的解剖形态和在体内的位置,中医古典医籍中,早有详细的描述和记载。在明代·翟良所著的珍本医籍《经络全书》一书中,中医称前列腺为一脂膜。具体是包裹膀胱下口,状如棉球,并有丰富的络系与脾之大络,各脏腑之脂膜,具相通联。联系较密切应为位于两乳间即所藏宗气之膻中之脂膜及位于两肾之间所藏元气既命门之脂膜。
前列腺经络筋脉归属:
前列腺属足太阳膀胱经,又属足少阴肾经、冲脉之会;冲、任、督三脉之会;足太阴脾筋、足阳明胃筋聚阴器;足厥阴肝筋脉结阴器络诸筋;宗筋会于毛际即:小腹下,横骨间,丛毛之际也。足少阳胆脉绕毛际
前列腺疾病发生的原因和条件:
前列腺发生疾病的原因和条件,又称之为致病因素。中医统称为邪气。致病因素破坏了前列腺生理的动态平衡,导致了疾病或病证的发生。致病因素根据其病邪的来源及致病特点分为:外感性致病因素(从外入侵机体的致病因素);内伤性致病因素(降低了人体正气,从内部来影响脏腑功能的因素);其它致病因素又称继发性致病因素三种。
1、湿热痰火下注:湿热多受于外,亦可由内而生。
感于外者,或因外阴不洁,阴器浊瘀未净,辄与交媾,致淫精邪毒,感融精宫为患。交媾不洁,精泄时毒从精道乘人体宗、元气之虚损,直透命门以灌冲脉,所以内入骨髓,外达皮毛,凡冲脉所到之处,毒邪无处不有。
生于内者,多因过食肥甘酒热之品,脾胃运化失常,积湿成热,湿热流入膀胱。若湿热久蕴,煎熬水液尿液凝结,日积月累,聚为沙石则为石淋。或蕴痰化火,湿热痰火,流注于下,扰动精宫,可发生精液自遗。正如《杂病源流犀烛·遗泄源流》:“有因饮酒厚味太过,痰火为殃者,有因脾胃湿热,气不化清,而分注膀胱者,亦混浊稠厚,阴火一动,精随而出。”湿火结于肝肾之路,毒之未成者为痰,而痰之已结者为毒。湿热阻精道,病在二阴之间,故前阻小便,后阻大便。
2、尿路阻塞:瘀血败精,或肿块结石,阻塞尿路,小便难以排出,因而形成癃闭。即张景岳所说:“或以败精,或以稿血,阻塞水道不通也。”
3、败精阻窍:败精阻窍所致阳强,症见欲念时起,阳强不倒,茎硬刺痒,小腹拘急,苔薄腻,脉弦细。《证治汇补·白浊》:“精烛窒塞窍道而结着。”《证治汇补·便浊》:“精浊者,因败精流于溺窍,滞而难出,故注中如刀割火灼而溺自清,惟窍端时有秽物,如疮脓目眵,淋漓不断,与便溺绝不相混。”
4、肝气郁滞,血脉瘀阻;
郁怒伤肝,肝气失于疏泄,久则血失流畅,脉络瘀阻,或气郁化火,气火郁于下焦,以致膀胱气化不利,从而影响了三焦水液的运行及气化功能,致使水道的通调受阻。目从经脉的分布来看,肝脉绕阴器,抵少腹,故经气阻滞,影响膀胱气化。《灵枢经脉》篇指出:“肝足厥阴之脉,是主肝所生病者。遗溺闭癃。”
5、下焦蓄血:各种原因发生之瘀血,积于膀胱,阻于尿道。《仁斋直指附遗方论》:“下焦蓄血,其与虚劳内损,则便溺自遗而不知。”
6、禀赋不足:先天不足,禀赋素亏,下元虚惫,精关不固。如《景岳全书·遗精》篇说:“有素禀不足,而精易滑者,此先天元气单薄也。”
7、恣情纵欲:青年早婚,性生活过度或少年频犯手淫,导致肾精亏耗。
8、劳心过度,劳神太过,心阴暗耗,心阳独亢,心火不能下交于肾,肾水不能上济于心,心肾不交,水亏火旺。
9、肾元亏虚:年老体弱或久病体虚,肾阳不足,命门火衰,所谓:“无阳则阴无以生”致膀胱气化无权,而溺不得出。或因下焦积热,日久不愈、津液耗损,导致肾阴不足,所谓:“无阴则阳无以化”。
肾与膀胱互为表里,其间经脉连属,水道相通,关系至为密切。肾虚与膀胱湿热在前列腺发病中占有重位置,二者互相影响,以致病情缠绵难愈。
《类证治裁·闭癃遗溺》说:“夫膀胱仅主藏溺;主出溺者,三焦气化耳。”
                            前列腺疾病发生、发展和变化机理
前列腺发生急、慢性炎症时病理改变的实质:
前列腺炎性实质感染、充血、肿胀、炎细胞浸润、腺上皮坏死,甚至小脓肿形成。前列腺表面失去光滑及平整、不对称,质地失去正常弹性和均匀。呈纤维化或不规则的、炎性硬结。
前列腺发生良性增生症时病理改变的实质:
前列腺两侧叶扩大,或中间沟消失,增生的前列腺两侧叶或中间叶,凸向尿道或膀胱,引起排尿困难,夜尿频数等一系列症状。严重时可引起尿潴留、肾积水、尿路感染、肾功能受损。
前列腺发生疾病时对机体全身的影响。
前列腺疾病可合并神经衰弱症,变态反应性结膜炎,关节炎及性欲减退症,射精痛,射精过早症并影响到精液质量,在排尿后或大便时还可出现尿道口流白或出现血精。
全身其它部位病灶对前列腺的影响。
呼吸道、消化道、皮肤、扁桃体感染使细菌沿血行感染前列腺或邻近病变经淋巴系统涉及到前列腺而发病。中医学在汉代华佗所著的《中藏经》一书中早已认识到前列腺疾病属于全身性的病证,如“五脏不通,六腑不和,三焦痞涩,营卫耗失”等皆可导致前列腺发生疾病。
肾脏生成尿是连续不断的过程,而排尿则是间歇进行的,这是因为尿生成后,即经输尿管的蠕动送入膀胱贮存,只有达到400-700ml时,才能引起反射性的排尿动作,将膀胱内的尿液通过尿道排出体外。支配膀胱和尿道的神经有:盆神经、腹下神经和阴部神经三对;三对神经都含有传入和传出纤维,来自腰骶部和脊髓,为排尿反射的初级中枢,脑干和大脑皮质为排尿反射的高级中枢。在神经系统的调节和支配下,膀胱逼尿肌收缩,膀胱内括约肌松驰,促成排尿;尿道海绵体肌收缩。可将残留于尿道的尿液排出体外;腹肌和膈肌强有力的收缩,协助克服排尿阻力,前列腺疾病正是排尿和贮尿方面发生障碍。导致排尿异常。
由骶部脊髓发出的盆神经属于副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兴奋时促成排尿。
由腰部脊髓发出的腹下神经属于交感神经,交感神经兴奋时,膀胱逼尿肌松驰,膀胱内括约肌收缩,抑制尿的排放。
阴部神经属于躯体神经,直接受意志和反射控制,兴奋时可引起外括肌收缩。
阴茎的勃起
阴茎是由三条长柱形的海绵体构成。其海绵体内有许多血窦,它们与动脉分支相通。阴茎内的小动脉由盆神经属于副交感神经,和腹下神经属于交感神经所支配的。当副交感神经兴奋时,阴茎内血管扩张,引起勃起。交感神经兴奋可引起阴茎疲软。射精:精液由阴茎射出的过程称为射精。射精是通过生殖管道各部分一系列协调的动作来完成的。射精分为二个阶段:首先由于附睾输精管的平滑肌按一定顺序收缩。将精子由附睾驱到后尿道。与此同时,膀胱括约肌收缩,防止精液进入膀胱或尿液进入尿道。在尿道内,精子和前列腺、精囊的分泌物混合。共次是把精液射到体外。这是靠阴茎基部的坐骨海绵体肌和球海绵体肌都是骨骼肌的收缩而实现的。在射精时,若输精管等处收缩顺序紊乱或膀胱括约肌没有同时收缩,则精子可进入膀胱而不由尿道射出。射精是一个反射动作。传入冲动来源于阴茎头。其基本中枢位于脊髓下部,由脊髓传出的冲动经由腹下神经和腹下神经丛的交感神经到达输精管,精囊、前列腺等处的平滑肌。引起初步射精。然后中枢传出的冲动,经由阴部内神经传到坐骨海绵体肌和球海绵体肌,引起强烈的而有节律的收缩。把精液射出尿道,从而最后完成射精动作。
中医古典医籍《医学心悟·赤白浊》总结了历代治尿浊经验,确定了立法遣方原则,说“浊之因有两种:一由肾虚败精流注,二由湿热渗入膀胱。肾气虚,补肾之中必兼利水,盖肾经有二窍。溺窍开则精窍闭也。”
《证治要诀·白浊》已经指出白浊有“精浊窒塞窍道而结者”。《证治汇补·便浊》则明确地将精浊与便浊加以区别“精浊者,由败精流于溺窍,滞而难出,故注中如刀割火灼而溺自清,唯窍端时有秽物,如疮脓目眵,淋漓不断,与便溺绝不相混。”“热邪客于肾部,干于足厥阴经庭孔,郁结极甚,而气血不能宣通,则痿痹而神无所用。”
“肾为水脏,主气化而司开合,肾气充沛,气化正常,则能化气行水而小便畅利。
肾气不足,关门失灵,该合不合,则形成遗尿;该开不开,而形成癃闭。见证虽异,其气化失常的病理机制则一致。盖溺虽出于膀胱,而启闭由于肾,启闭之以时,犹关节之以利。肾主藏五脏六腑之精而敷布周身百节也。故以启闭之机关,可验屈伸之机关,以屈伸之机关可揣启闭之机关,失溺不节必机关有倔强之萌者矣。
诸经皆贯于肾而络于腰脊。
“腹内之脂膜,遍彻腔中,统系于脊。”
《经络全书》:“五脏六腑,俱相联络,而著于脊,又不可不知。”《内经》关于督脉生病为遗尿,肝所生病为遗尿之旨,清·林佩琴在《类证治裁·闭癃遗溺》中阐发说:“小便不禁,虽膀胱见症,实肝与督脉三焦主病也。”尤其强调“治水先治气,治肾先治肺”的论点。“膀胱仅主藏溺;主出溺者,三焦气化耳。”
“气升则水自降下,盖气承载其水也。”二阴之和畅,皆气化之自然。湿热程度不同则有小便难和小便不通之区别“湿热阻精道,病在二阴之间,故前阻小便,后阻大便,病不在大肠、膀胱也。”
小便不利有三:
1、津液偏渗于肠胃,大便注泻,小便涩少者。
即金匮所云上虚(上气海)不能制下也。即在上之气不施,则注入大肠而为泄;在下之气(下气海)不施,则急胀濇涩,苦不出而为淋。《针炙大成》岐伯曰:补虚泻实,神归其室,久塞其空,谓之良工。治宜分利。
2、热搏下焦,随湿而不行者即湿火结于肝、肾之路,土湿木陷,郁而为热,化生虫证,蚀于前阴。即所谓忍精提气,欲泄而不泄,化为脓血是也。盖诸筋属于肝,独宗筋属胃。湿热瘀浊之积阻于下焦肝肾之路,致气血不能宜通而痹阻,使气化之出不能施其化,下焦不能如渎。宜渗必愈。
3、中焦脾胃气滞,不能通调,水道不能下输膀胱者。顺气令施化而出。
“若得气海之气施化,则大便注泄,气海之气不及,则隐闭不通,故日气化则能出矣。”《本经》气化之义:其入其出皆有气化;非单以出者言气化也。
肾气下通于阴,肝又能调节尿道之开启。
“气大衰而阴器不起不用,欲求其势之雄壮坚举,不亦难乎,治惟有通补阳明(胃)而已。”
气虚而闭者:真阳下竭,元海无根,水火不交,阴阳否膈,所以气自气,气不化水,水自水而水蓄不行,气不化水则水腑枯竭者有之,水蓄不行,浸渍腐败者有之。
《景岳全书·肿胀》:“温补即所以化气,气化而痊愈者,愈出自然;消伐所以逐邪,逐邪而暂愈者,愈出勉强。此其一为真愈,一为假愈,亦岂有假愈而果愈者哉!”
肝主筋膜,束络机关,随神而运。
《灵枢》曰:“厥阴根于大敦,结于玉茎,络于膻中。”精神须赖气充。《谢映庐医案·癃闭门》:“小便之通与不通,全在气之化与不化。然而气化二字难言之矣,有因湿热郁闭而气不化者;有因上窍吸而下窍之气不化者;有因阴无阳不生者;有因无阴而阳不化者;有因中气下陷而气虚不化;有因冷结关元而气凝不化;有因脾虚而九窍不和者。古法森立,难以枚举,总之治病必求其本。”
“水不自行,赖气以动”。故前列腺疾病是全身气化功能障碍的一种表现,涉及的脏腑亦多。但其病本在肾脏及宗、元之气。肾者,胃之关也;肾司开阖,肾气从阳则开,阳太盛则关门大开,水直下而为消。肾气从阴则阖,阴太盛而关门常阖,水不通为肿。经又以肾本肺标,相输俱受为言,然则前列腺疾病以脾肺肾为三纲矣。膀胱和三焦的气化不利,可导致本病的发生和发展。前列腺疾病的治疗,根据“腑以通为用“的原则,着重于通,但通之之法,又有虚实的不同。实证治宜清湿热,散瘀结,利气机而通水道;虚证治宜补脾肾,助气化,而达到气化得行,而小便自通的目的。同时还要根据病因,审因论治,根据病变在前列腺、在膀胱、在会阴部位、在肾、在脾、在肺的致病实质特性,进行辩证施治。
                                前列腺疾病的辨证求因
一、中医对人体气的认识:
1、人体之气的含义:
1.1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极微细的物质。如水谷之精气,呼吸之气等。
1.2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如心气、脾气、肾气、胃气、经气等。
2、人体气是物质和机能的综合体:
人体是一个生生不息的有机体,生命的存在,既是在于它不断地与周围环境进行物质交换,而物质交换的进行又必须依靠气的各种机能活动,功能是以物质为基础的,所以物质和机能是密不可分的统一体。
3、人体气的生成、存在形式:
人体之气的生成有先天与后天两个方面。由先天之精化生而来的为先天之气,又称“元气”,是生命活动的原动力;由后天水谷之精微化生而来的气,为后天之气。在生命活动中,先天之气与后天之气是相互依存不可分离的。
人体之气在体内存在的形式是“如水之流”。如《灵枢·脉变》说:“气不得无行也,如水之流……,其流溢元气,内溉脏腑,外濡腠理。”
4、人体之气的运行规律:气的运动称“气机”人体内气的运行,常指营气和卫气而言。气是活动能力很强的精微物质,它像微粒流一样不停地运行于全身,并保持有出有入的新陈代谢。在其运动流行过程中,不同的气,运动形式也不尽相同。如营气行于脉内,卫气行于脉外,宗气行于脉之内外。气的运行基本形式是:升、降、出、入。《素问·六微旨大论》说:“升、降、出、入,无器不用。”说明人体各脏器都在进行着“升、降、出、入”活动。升降出入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形式。“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即升、降、出、入一旦停止,则生命活动也将完结。
5、中医以气的变化来解释人体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
宋·扬士瀛在《仁斋直指方》中指出:“人以气为主,……。阴阳之所以升降者,气也;血脉之所以流行者,亦气也。营卫之所以运转者,气也;五脏六腑之所以升降者,亦此气也。盛则盈,衰则虚,顺则平,逆则病。”
6、临床治疗诸疾病常以治气为首:
《类经》说:“夫百病皆生于气,正以气之为用无所不至,一有不调则无所不病,故其在外有六气之侵,在内则有九气之乱。而凡病之为虚为实,为热为寒,至其变态莫可名状,欲求其本,则止一气字足以尽之。”《医方考》说:“良医以气为首务也。”
二、中医对肾的认识:
肾在脏腑系统中,是一个极为重要的脏器。《甲乙经》说:“肾者引也,能引气通于骨髓。”《危言》说:“肾者神也,妙万物而为言也。”肾被称为“先天之本”,其主要生理功能为藏精、主水、主骨生髓,又主纳气,与人体的生长发育与生殖机能有关,是诸脏腑阴阳之根本。
中医学所说的肾脏与现代解剖学之肾脏基本相同,但从生理功能、病理变现来看,则有较大的区别。中医学所说的肾与现代医学之泌尿、生殖以及神经、生长、发育、内分泌等系统的生理功能有关。
肾藏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的生理、病理:
主生殖:生理:肾藏精,藏男女媾精之精,是生育繁殖的根本物质。青春期(十四五岁)→肾中精气充盛→天癸达一定水平→男子排精,女子月经按时而下,阴阳和,故能有子,即生殖机能成熟。
病理:肾精亏损:性功能衰弱,如阳萎、性欲低下,或丧失生育能力,即不育或不孕。
主生长、发育:生理:肾藏精,肾中精气逐渐充盛,则从幼年、青年、壮年,身体逐渐壮实,筋骨强健。到老年,肾中精气自然衰减,身体衰老,发脱齿摇。
病理:幼年肾精亏,则生长发育迟缓,智力低下;在成年期,肾精亏损,则未老先衰,或头晕耳鸣,记忆力减退,腰膝酸软。
肾主水液,在调节人体水液代谢中起主导作用:
生理:肾中阳气对水液的蒸腾气化作用,贯穿在水液代谢的始终,对水液代谢平衡起着主导作用。肾的气化作用主要表现在:升清降浊;司膀胱的开合;促进肺、脾、肝、三焦的功能。气化作用正常,则小便通利,水液代谢平衡。
病理:肾阳不足,气化功能失常,开合失其常度,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种病证:肾虚,肾气不化,合多开少,尿少或尿闭,出现水肿;肾阳不足,下焦虚寒,肾气不固,膀胱失约,小便量多;肾阳不足,升清功能失常,清浊不分,小便频数,味甘甜。
肾主纳气,维持呼吸平稳:
生理:肺的呼吸功能,需靠肾主纳气功能的协助,才能平衡、深沉。肾中精气充盛,吸入之气经肺的肃降作用下达于肾,由肾摄纳。
病理:肾的精气不足,摄纳无权,吸入之气迅速浮上,则见喘促,呼多吸少、动则喘甚,张口抬肩。
肾主骨、生髓,通于脑:
生理:肾主骨功能正常,则骨坚固有力,骨质致密耐久立。即肾藏精,精生髓,髓养骨。
病理:肾精不足,骨失养,则骨脆弱,发育迟缓等。
生理:牙齿属骨骼的一部分,肾精足,则牙齿坚固,不易脱落。即齿为骨之余,亦靠骨髓营养。
病理:肾精亏则牙齿容易脱落。
生理:肾精足,生髓旺盛,则脑的功能正常,耳目聪明,精力充沛,记忆力强。即脑为髓之海,精足髓旺,脑得其滋养。
病理:精少髓亏,脑失其养,则记忆力减退,无精打采,脑转耳鸣。
肾其华在发的生理:
肾精足,则头发乌黑发亮,粗壮结实。即头发靠血滋养,但其根本生机在肾,肾的精华显露在头发上。
病理:肾精亏,则头发花白,容易脱落。
肾开窍于耳和二阴的生理:
肾精足,则听觉功能正常,能分辨各种声音。即肾的精气上通于耳,维持耳的功能正常。
病理:肾精亏,则耳鸣耳聋,听力减退。
生理:肾的功能正常则前阴小便和后阴肛门的功能正常。肾气充沛,膀胱气化正常、小便正常。
肾的精气旺盛,生殖功能正常。
肾阳温脾阳,大便排泄方能正常。
即肾的上窍为耳,下窍为二阴。肾对其它脏腑器官有温养气化作用。肾助膀胱气化,又能温煦脾阳。
病理:肾病气化开合失常,出现尿少、水肿或多尿。
生殖功能失常则阳萎早泄,月经不调。肾阳虚则久泄滑脱。
三、中医对肾的阴阳为各脏腑阴阳之根本的认识:
生理:肾阳对脾、肝、肺、膀胱等脏腑阳气有温煦推动作用,肾阴对各脏腑阴液有滋润、濡养作用,从而维持各脏腑阴阳平衡。即肾藏真阴而寓元阳,为水火之宅。病理:肾的阴阳虚衰,则影响到其它脏腑,如脾阳亦虚,肺阴亦受损等。
四、中医对膀胱的认识:
膀胱的生理:贮存尿液:津液藏焉。排泄尿液:气化则能出矣。其生理功能与肾密切相关。
膀胱的病理:膀胱的病理与肾功能失常有密切关系。
气化功能失常:小便不利,尿少,甚至癃闭。
膀胱失其约束:尿频、尿量多,甚至失禁不能自控。
湿热毒邪侵入膀胱:则尿急、尿痛、尿淋涩。
五、中医对三焦的认识:
三焦的生理:
1、主持诸气,总司人体的气化:主要在于通行元气,推动五脏六腑的功能活动。三焦又是气的升降出入的道路。
2、疏通水道,使水液流行通利:水液代谢,虽和肺、脾、肾、膀胱等协同作用有关,但必须以三焦为通道,才能正常升降出入。
三焦病理:通过上焦、中焦、下焦所包括的脏腑病变反映出来。
三焦的气机阻塞,水液流行升降不通利,泛滥于肌肤则为水肿,停留于腹腔则为腹水。
六、现代医学研究提供的肾实质实验依据:
实验研究证明,中医学所说的肾,除和现代医学的肾脏有关外,还与垂体、肾上腺、甲状腺、性腺,以及免疫调节、微循环、机体代谢有关,而肾虚则与神经内分泌系统功能失调有关。如肾阳虚时,存在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及下丘脑-垂体-性腺系统功能低下的病理变化。通过尸体解剖证实,肾阳虚患者的肾上腺,甲状腺、睾丸、卵巢、等都有功能低下的形态学改变。肾阳虚动物造型也证实,胸腺、肾上腺、卵巢、睾丸等重量下降。组织退化。有的实验指出,肾阳虚病人的神经,体液系统均处于反应性过低的状态。该类病人二十四小时尿17-羟皮质类固醇的排泄量明显低于正常,这种物质由肾上腺皮质分泌并随尿排出一部分。肾阳虚病人排泄量减少,即说明其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兴奋性低下,而经过温肾阳治疗后,即可回升至正常范围。
肾阴虚的病理生理学基础主要是大脑皮层兴奋机能相对增高。交感神经功能偏亢,下丘脑-垂体机能亢进等。此外,肾阴虚病人,神经血管反应性偏高,但不持久,容易疲劳衰退,呈现不稳定状态。而在阴阳两虚病人,无论在神经系统或体液系统均表现为过高的反应性。但也不能持久,容易疲劳衰退,呈现更明显的调节机能脆弱。
七、前列腺疾病分为急性前列腺炎,慢性前列腺炎及良性前列腺增生症。前列腺中医解剖学称包裹膀胱下口一脂膜。急性前列腺炎证候属于中医“悬痈”“淋浊”;慢性前列腺炎证候属中医“遗精”“淋浊”;良性前列腺增生症证候属中医“癃闭”。前列腺疾病的病变部位在:前列腺即一脂膜、肾、膀胱、命门及冲脉。病因是各种致病因子乘人体宗气、肾气之虚而侵入人体而发病。前列腺疾病属正气已伤,邪气仍实之证候。具体讲是脏虚腑实,气虚血瘀。湿热痰瘀浊毒之邪伤及命门精宫及冲脉。宗气,肾气虚损为前列腺疾病之本;湿热痰瘀,浊毒侵害命门精宫及冲脉为前列腺疾病之标。三焦即上焦心肺、中焦脾胃、下焦肝肾气化失调,水道不利是前列腺疾病发生、发展及转化的关键。扶正祛邪即补益宗气、肾气虚损以增加脏腑功能,促进精、气、血、津液的相互化生和转化和通腑降浊、活血化瘀、散结消肿解除体内气、血分之湿热瘀浊之毒并重是治疗的主要环节。正、虚、标、本互为因果。急、慢性前列腺炎,良性前列腺增生症属于不同的前列腺疾病,但同属前列腺病症,三者的病因基本相同。见症虽异,但三者在疾病的生成、发展、转化的病理过程中其气化在出入两方面的失司,气机在升、降、出、入方面的失调的病理机制则一致。病不同而病理机制相同,可用同一种治法方药治疗的中医称之为“异病同治。”
                         前列腺疾病中医治则及具体治疗方法:
1、宗气,又称“大气”。宗有本始的意思,故在《灵枢·五味》中称为“大气”。《医门法律·大气论》也说:“大气即宗气之别名。宗者,尊也,主也,十二经脉奉之为尊主也。”宗气,由肺吸入的清气与脾胃化生的水谷精微之气相合而成,聚积于胸中,称“上气海”即膻中,是全身之气运动流行的本始。宗气的功能,《灵枢·邪客》中说:“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焉。”即宗气能推动肺的呼吸和心血在脉管中的运行。《素问·平人气象论》说:“胃之大络,名日虚里,……出于左乳下,其动应衣,脉宗气也。”胃为水谷之海,脏腑经络皆赖以滋养,所以其为脉之宗气。说明从心脏搏动的强弱可以诊察宗气的盛衰。宗气不仅对呼吸和心脏的搏动有推动作用,而且与言语、声音,肢体运动等机能密切相关。故又称宗气为“动气”。清·周学海在《读书随笔》中指出:“宗气者,动气也。凡呼吸声音,以及肢体运动,筋骨强弱者。宗气之功用也。”由于气的来源与分布有所不同,具体功能也有差别,故通常将气归纳为元气、宗气、中气、营气、卫气等。正如张景岳所说:“锺于未生之初者,曰先天之气;成于已生之后者,曰后天之气;气在阳者即阳气;在阴者即阴气;在表曰卫气;在里曰营气在上焦曰宗气;在下焦曰元阴元阳之气,皆无非其别名耳。”
2、肾气,也就是元气。元气,又称“原气”,“真气”。包括元阴元阳。元,有原始、基本的意思。真,也有本源,根本之意。所以元气是人体气中最重要,最根本的气。元气来源于肾,由先天之精化生而来,藏于脐下三寸的“丹田”。人体出生后则依赖后天水谷精微之气的补充和滋养,并通过三焦而分布全身,内而脏腑器官,外达腠理肌肤,无外不到,所以《灵枢·刺节真邪》说:“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者也。”《难经·六十六难》说:“脐下肾间动气者,人之生命也,十二经之根本也,故名日原。三焦者元气之别使也,主通行三气,经历于五脏六腑。”可见元气不仅有与谷气并而充身的作用,同时人体各脏腑器官得到元气的激发才能各自发挥不同的功能,所以元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始动力。元气是否充沛是人体健康与否的重要保障。
3、命门与前列腺疾病的关系:
命门,是精气和神气寄存之所,是元气的根本所在,因此称命门为人体生命之门。命门为元气的根本,对各脏腑组织器官具有温煦生化作用,能促进各脏腑组织的功能活动,并与人体的生殖机能和性功能有关。正如张介宾在《类经图翼·真阴论》所说:“命门之火,谓之元气,命门之水谓之元精。五液充则形体赖而强壮,五气治,则营卫赖以和调。此命门之水火,即十二脏之化源。故心赖之,则君主以明;肺赖之,则治节以行;脾胃赖之,济仓廪之富;肝胆赖之,资谋虑之本;膀胱赖之,则三焦气化;大小肠赖之,则传导自分。”《景岳全书》:“命门为原气之根,为水火之宅。五脏之阴气,非此不能滋,五脏之阳气,非此不能发。”《难经·三十六难》:“命门者,诸神精之所舍,原气之所系;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从临床实际来看,命门不足即命门火衰的临床表现与肾阳不足的见症基本一致;在治疗方面,补命门之火的药物又多具有补肾阳的作用,但命门火衰除见到肾阳虚的症状外,还可见到性功能衰弱和生殖功能减退的表现。
4、冲脉与前列腺疾病之间的关系:
冲脉,属中医奇经八脉即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之一。奇经八脉,简称“奇经”。《难经·二十七难》说:“脉有奇经八脉者,不拘于十二经”,是在十二经脉以外“别道而行”的八条经脉。
冲脉,冲即冲调之意。为总督诸经气血之要冲,能调节十二经气血,故有“十二经之海”和“血海”之称。冲脉在女子为生养之本。
冲脉的循行部位:
起于胞中,并同时分成三支:一支沿腹腔后壁,上行于脊柱内;一支沿腹腔前壁挟脊上行,散布于胸中,再向上行,经喉,环绕口唇;一支下出会阴,分别沿腹内侧下行到大趾间。
5、根据以上论述及前列腺疾病在生理解剖、病因病机、辨证、辨病的病理改变实质特点,制定前列腺疾病中医治疗法则:
扶正祛邪、调整阴阳、调整脏腑功能、调理气血关系而治病求本。
6、前列腺疾病中医药治疗具体治疗方法:
益宗气、肾气虚损,补肾温调命门之少火,填精滋阴养血;通腑升清降浊,祛瘀通络生新,清解命门及冲脉即前列腺内部和外部气、血分之湿热瘀浊痰积之毒。
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一种治疗急性前列腺炎,慢性前列腺炎、良性前列腺增生症疾病的中药复方颗粒剂其制备方法,是由39味中药组成,其各组成药物,及以克为单位计的含量如下:
马齿苋50    虎杖50    紫花地丁50    黄芪30
续断30      桑寄生30  狗脊30        白术10
牛膝10      白芍10    地骨皮20      鳖甲10
龟甲10      鸡内金10  土鳖虫10      制大黄6
皂角刺6     香薷6     浮萍6         桂枝6
姜黄6       牡丹皮6   白及6         白蔹6
白薇6       紫草6     甘草10        补骨脂6
骨碎补6     沉香6     木香6         乳香(制)6
没药(制)6   胡黄连6   苍术6         栀子6
小茴香6     砂仁6     石决明6
二、中药复方颗粒剂功效:益肾气、宗气虚损,补肾温调命门之少火,填精滋阴养血;通腑升清降浊,祛瘀通络生新,清解命门及冲脉即前列腺内部和外部气、血分之湿热瘀浊痰积之毒。
三、中药复方颗粒剂主治范围:
急性前列腺炎、慢性前列腺炎、良性前列腺增生症、泌尿生殖系统感染及前列腺疾病所致的性功能衰弱症。
四、中药复方颗粒剂方解:
4.1君(主)药:马齿苋:{性味归经}酸寒。归肝大肠经。
{功能主治}益气调气,主杀诸虫,善解痈肿热毒。通热淋、血淋、兼能消痞,入血破瘀消肿。
虎杖:{性味归经}微苦,微寒。归肝、胆、肺经。
{功能主治}行血疗风,善解暑毒,从血生化之源以除结热。为治疗老人及气血受伤之淋浊证之要药。
紫花地丁:{性味归经}苦、辛、寒。归心、肝经。
{功能主治}清热利湿,解毒消肿。主治疔肿恶疮,兼疗痈疽发背、无名肿毒;长于泄湿退热。
三药合并,为方之主药。三药协同共奏益气调气,杀诸虫,清热利湿,解毒通淋,破瘀消肿之功。从血生化之源以除结热,为治疗气、血、石、膏、劳五淋证候主药。
4.2臣(辅)药
黄芪、续断、桑寄生、狗脊、白术、牛膝、白芍、地骨皮、鳖甲、龟甲、鸡内金。
益肾气、宗气虚损,补肾温调命门少火,填精滋阴养血。以辅助主药解毒消肿之功。
4.3佐药
土鳖虫、制大黄、皂角刺、香薷、浮萍、姜黄、牡丹皮、白及、白蔹、白薇、紫草、补骨脂、骨碎补、沉香、木香、乳香(制)、没药(制)、胡黄连、苍术、栀子、砂仁、石决明。通腑升清降浊,祛瘀通络生新,清解命门及冲脉即前列腺内部和外部气,血分之湿热瘀浊痰积之毒。
4.4使药
桂枝、小茴香、甘草升宗气虚陷而降逆,调和诸药,引诸药直达前列腺之病所。
马齿苋《本草经集注》。《本草图经》:马齿苋,又名五行草,以其叶青,梗赤,花黄,根白,子黑也。本品为马齿苋科植物马齿苋的干燥地上部分。夏、秋二季采收,除去残根及杂质,洗净,略蒸或烫后晒干。
性味即药物的基本作用:酸,寒。
归经即药物作用的选择部位:肝,大肠经。
{功用}:清热解毒,散血消肿。
{主治}:热痢脓血,热淋,血淋,带下,痈肿恶疮,丹毒,瘰疬。《中药大辞典》。
历代本草学对马齿苋功用主治的认识和记载:
本草学:古来相沿把记载药物的书籍称本草学。国外称药物学。
药性:我国本草把药物的作用称为药性。
药物作用的趋向:升、降、浮、沉。
《唐本草》:“主诸肿瘘疣目,…..诸淋。”.
《蜀本草》:“……阴肿。”
《开宝本草》:“……利大小便,去寒热,杀诸虫,止渴,破症结痛疮。”
《滇南本草》:“益气,清暑热,宽中下气,润肠,消积滞,杀虫,疗疮红肿疼痛。”
《本草经疏》:“马齿苋,辛寒通利,故寒热去,大小便利也。苦能杀虫,寒能除热,故主杀诸虫……”
《本草正义》:“马齿苋,最解痈肿热毒,……兼能消痞,寒滑以利导之,而湿热可泄,又兼能入血破瘀”。
《本草纲目》:
马齿苋,时珍说:“其叶比并如马齿,而性滑利似苋,故名。”;“其性耐久难燥,故有长命之称。”散血消肿,利肠滑胎,解毒通淋,治产后虚汗。颂曰:多年恶疮,百方不瘥或痛焮不已者。诸气不调;小便热淋;阴肿痛极;反花恶疮;蛀脚疮;足趾甲疽;疮久不瘥;身面瘢痕;小儿脐疮。时珍曰:马齿苋所主诸病,皆只取其散血消肿之功也。
虎杖,本品为蓼科植物虎杖的干燥根茎和根。春、秋二季采挖,除去须根,洗净,趁鲜切短段或厚片,晒干。
{性味与归经}微苦,微寒。归肝、胆、肺经。
{功能主治}祛风利湿,散瘀定痛,止咳化痰。用于关节痹痛,湿热黄疸,经闭,症瘕,水火烫伤,跌扑损伤,痈肿疮毒,咳嗽痰多。
虎杖在临床上所治疗的病证:
败血症;慢性支气管炎;咳嗽咯血;便血;痢疾;急性黄疸性传染性肝炎;胆结石;淋病;白浊;痿症;手足战摇;关节炎;症瘕;闭经;赤白带下;产后血闭;产后血晕;霉菌性阴道炎;褥疮;下肢溃疡;痈;急性阑尾炎;慢性骨髓炎;痔瘘;跌打损伤;烫伤;咽喉痛;急性扁桃腺炎;脚癣;产后腹痛;脓疱疮;积聚;湿痹;白细胞减少症。涉及到35种疾病的治疗。
虎杖之主治主要以行血疗风,解暑毒,从血生化之源以除结热,为治疗老人及气血受伤之淋证要药。
紫花地丁《中国药典》278页
本品为紫花地丁的干燥全草。春、秋二季采收,除去杂质,晒干。
苦、辛、寒。归心、肝经。
清热利湿解毒,凉血消肿,用于疔疮肿毒,痈疽发背,毒蛇咬伤。
[成分]紫花地丁全草含甙类、黄酮类;蜡[为蜡酸]
1、《本经逢原》:“地丁,有紫花白花二种。治疗肿恶疮,兼疗痈疽发背,无名肿毒。”
2、《要药分剂》:“紫花地丁,《纲目》止疗外科症,但古人每用治黄疸、喉痹,取其泻湿热之功也;大方家亦不可轻弃”。
3、《本草正义》:“地丁,专为痈肿疔毒通用之药,然辛凉散肿,长于退热,惟血热滞,红肿之外疡宜之,若谓通治阴疽发背寒凝之证,殊是不妥。”
黄芪(《纲目》)《本经》列为上品。元素:味甘,气温,平,气薄味厚,可升可降,阴中阳也。入手足太阴气分,又入手少阳、足少阴命门。之才:茯苓为之使。(若有君无使,是独行无功也。)元素:黄芪甘温纯阳,其用有五:补诸虚不足;益元气;壮脾胃;去肌热;排脓止痛,活血生血,内托阴疽,为疮家圣药。又曰:补五脏诸虚,治脉弦自汗,泻阴火,祛虚热,无汗则发之,有汗则止之。好古:黄芪治气虚盗汗,并自汗及肤痛,是皮表药;治咯血,柔脾胃,是中州之药;治伤寒尺脉不至,补肾脏元气,是里药,乃上中下内外三焦之药也。杲:黄芪即补三焦,又实卫气……又黄芪与人参、甘草三味为除躁热肌热之圣药,脾胃一虚,肺气先绝,必用黄芪。温分肉,益皮毛,实腠理,不令汗出,以益元气补三焦。机:以其内
固营血,外护皮气,滋助阴阳。
桑寄生:《本草纲目》
主治:腰痛,小儿背强,痈肿,充肌肤,坚发齿,长须眉,安胎《本经》。去女子崩中内伤不足,产后余疾,下乳汁,主金疮,去痹《别录》。助筋骨,益血脉(大明)主怀妊漏血不止,令胎牢固(甄权)。同时桑寄生主治膈气,下血后丹田元气虚乏,腰膝沉重少力。而谓(桑寄生)能补胸中大气何也?寄生根不着土,寄生树上,最善吸空中气,以自滋生,故其所含之气化,实与胸中大气为同类。(张锡纯)续断《本经》上品之才:地黄为使。
《药品化义》:“续断,苦养血脉,辛养皮毛,善理血脉伤损,接续筋骨断折,故名续断。”
《本草汇言》:“续断,补续血脉之药也,大抵所断之血脉非此不续,所伤之筋骨非此不养,所滞之关节非此不利,久服常服,而益气力,有补伤生血之效,补而不滞,行而不泄,故女科、外科取用多也。”
《本草正义》:“续断,其气温和,气味俱厚,故兼入气血,能宣行百脉,通利关节,凡经络筋骨血脉诸病,无不主之,而通痹起痿,尤有特长。其效甚宏,其用颇广,加以呈功颇捷,而性又柔和,无燥烈刚暴之弊。”
《本草求真》:“续继,实疏通气血筋骨第一药也。”
《本草正》:“续断,佐之以甘,如:甘草、地黄、人参、山药之类,其效尤捷。”
《药性论》:“主绝伤,去诸温毒,能宣通经脉。”
《别录》:“止痛,生肌肉,恶血,腰痛,关节缓急。”
《滇南本草》:“补肝,强筋骨,走经脉,止经中(筋骨)酸痛”……
狗脊,《本经》列为中品。《吴普本草》、《别录》按狗脊治病之功效释名为:强膂、扶筋。狗脊,性味:苦甘,温。归肝、肾经。苦能燥湿,甘能益血,气温能补肾养气。盖湿除而气血周,气周而溺不决,轿补而筋自强,筋强而风不作,是补而能走之药也。
狗脊治疗主证是:下焦肝肾阴气之虚;湿热伤阴各种肝病;肾脏风毒。腰背强痛,脚弱,失弱,周痹及关节痹俱治;大关节之外,留滞邪气恶血,伤于下部经脉而致机关不利。男女宗筋寒热纵缩之病均可用狗脊治疗。狗脊,性专主降,降中有升。有邪无邪均能活利关节机关。狗脊能益气滋肾养血,上不至天,下不至地,而盘旋于中下之际,温而不燥,走而不泄。颇有温和中正气象,功效甚宏,诚虚弱衰老恒用,有利无弊之中药。
通调百脉,强腰膝,利关节,而驱痹,起痿废,入骨,因摄下元冲带,坚强督、任。
引经向导。
白术:《本草纲目》458页。苦甘,温。归脾、胃经。
冲脉为病,逆气里急,脐腹痈。(好古)
元素曰:白术除湿益燥,和中补气。其功用有九:温中;去脾胃中湿;除胃中热;强脾胃,进饮食;和胃生津液;止肌热;四肢困倦,嗜卧,目不能开,不思饮食;止渴;安胎,凡中焦不受湿不能下利,必须白术以逐水益脾。
张仲景说:“脾恶湿,湿胜则气不得施化,津何由生,故曰膀胱者津液之府,气化则能出焉。用白术以除其湿,则气得周流而津液生矣。”
白术,在本发明复方制剂中用生白术。生白术的炮制为: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厚片,干燥。
生白术的药效特点《本经逢原》:“白术,生用有除湿益燥,消痰利水,治风寒湿痹,死肌痉疸,散腰脐间血,及冲脉为病,逆气里急之功。”
《本草求真》更一步指出:“盖补脾之药不一,白术专补脾阳,生则较熟性更鲜,补不腻滞,……”
白术,其气芳烈,其味甘浓,其性纯阳,为除风,痹之上药,安脾胃之神品。(《本草经疏》)“乃扶植脾胃,散湿除痹,消食除痞之要药也”(《本草汇言》)“白术味苦而甘,即能燥湿实脾,更能缓脾生津。且其性最温,服此能以健食消谷,为脾脏补气第一要药也(《本草求真》)“为其具土德之全,为后天资生之要药,故能于金、木、水、火四脏,皆能有所补益也”《医学衷中参西录》故能振动脾阳,而又疏通经络,然又最富脂膏,故虽苦温能燥,而亦滋津液,且以气盛者,流行迅利,本能致津液通气也。……术本多脂,万无伤阴之虑。(《本草义》)
风寒湿三邪合而成痹,痹者,拘挛而痛。死肌者,湿毒浸肌肉也。痉者,风寒乘虚客于肝、脾、肾所致也。疸者,脾胃虚而湿热瘀滞也。《内经》说:“地之湿气,感则害人皮肉筋骨。”白术有除风寒湿三邪之功,故能祛之所致之疾也。白术能利腰脐间血者,血属阴,湿为阴邪,下流客之,使腰脐血滞而不通利,湿去则诸证无不愈矣。
脾虚不健,白术补之;胃虚不纳,白术助之。中气不足证;脾阳乘陷证;脾虚下脱证;胃虚不运,脾虚蕴湿证。以上诸证,用白术总能治之。
白术统血而收阴,回阳而敛汗。健脾和胃,运气利血。温中之剂无白术,愈而复发,溃疡之证用白术,可以托脓。
盖土旺则能胜湿,故患痰饮者,肿满者,湿痹者,皆赖之白术也;土旺则清气善升,而精微上奉,浊气善降,而糟粕下输,故呕泻者,不可缺也。
脾胃统摄一身血,而腰脐乃其分野,借其养正之功,而瘀血不敢稽留矣。
牛膝
牛膝,苦、酸,平。归肝、肾经。
补肝肾,强筋骨,逐瘀通经,引血下行。《中国药典》54页。生牛膝:[功用主治]散瘀血,消痈肿。
治淋病,尿血,喉痹,痈肿,跌打损伤。
《纲目》:“牛膝所主之病,生用则能去恶血……。”
《药品化义》:“牛膝,生用则宣,主治癃闭管涩,白浊茎痛、瘀血阻滞、症瘕凝结,取其活血下行之功也。”
《本经逢原》:“牛膝,生用祛恶血……。”
《本草通玄》:“按五淋诸证,极难见效,惟牛膝一两,入射香少许煎服,连进数剂即安。性主下行,且能滑窍。”
《本草正义》:“牛膝,疏利泄降,所主皆气血壅滞之病,……”。
疏通壅滞之专职:治湿流关节之痿痹,四肢拘挛,膝痛不可屈伸。痿痹有湿阻,血衰二层。湿阻者,唯在驱邪使之流通;血衰者,亦必滋养而助营运。
牛膝曲而能达。无微不至,逐邪者,因倚为君,养正者也,亦赖以辅佐,所以痿弱痹著,骨痛筋挛诸证,皆不可一日无此也。
牛膝能主热伤火烂:
逐血气者,即所以通其壅滞,治伤热火烂,亦所以助其流通,且即此知牛膝之性,偏于寒凉。
牛膝治湿热壅窒,中气不宣;
热盛伤阴之男子阴消。
壅滞即疏,正气自旺:地道不通,老人失溺,癃闭,遗尿,溺床之候。
下行为顺,则气血自潜,脑痛即止。
牛膝宣通经隧脉络之壅滞,则关节自利,腰脊痛止。
破瘀导滞皆在疏通为牛膝功效之真谛。
通利以止白发;导湿热之功用以治阳萎、腰膝软弱;
味苦,性降,清热降火之外,已无余义。
古今主治,利腰膝,通经络,破瘀活血,消积导滞,清利二便。
肝肾阴虚,而机关不利者宜之。
开泄宣通,导之下达,但其性直下,虽能通经络而利机关,亦唯股膝足胫诸证,最为捷应,根茎下达,因不能横行而上升也。
白芍《中国药典》78页
白芍,苦、酸,微寒。归肝、脾经。功能:养血柔肝,缓中止痈痛,敛阴收汗。
《本草正义》:“白芍,能益太阴之脾阴,而收涣散之大气,亦补益肝阴,面安靖甲乙之横逆。……养肝、脾两脏之真阴,而收摄两脏之逆气,斯邪气退藏,正气裨益,腹痛及心胃痛皆除,中气和调,寒热自解,疝瘕自定,皆白芍养肝、柔脾之功用也。……补血益肝脾真阴,而收摄脾气之散乱,肝气之恣横,则白芍也。”《药品化义》:“白芍,能补复能泄,专行血海,……男子一切肝病,采宜用之调和血气。”
《本草崇原》:“芍药,气味苦平。风木之邪,伤其中土,致脾络不能从经脉而外行,则腹痛痈,芍药疏通经脉,则邪气在腹而痛者可治也。芍药禀木气而治肝,禀大气而治心,故除血痹。除血痹则坚积亦破也。血痹为病则身发寒热;坚积为病,则或疝或瘕,芍药能调血中气,故能皆治之。止痛者,止疝瘕之痛者也。肝主疏泄,故利小便。益气者,益血中之气也。益气则血亦行矣。”
地骨皮:甘寒。入肺、肝、肾经。
“地骨皮,甘淡而寒,下焦肝肾虚热者宜之,此皆三焦气血之药,所谓热淫于内,泻以甘寒也。”(《本草纲目》)
“地骨皮,其性辛寒,善入血分,凡不因风寒而热在精髓阴分者最宜。此味凉而不俊,可理虚劳,气轻而辛,故亦清肺。”(《本草正》)。
“地骨皮,外祛无定虚邪,内除有汗骨蒸,上理头风,中去胸胁气,下利大小肠,通能奏效。牡丹皮能去血中热,地骨皮能去气中热,宜别而用。”(《药品化义》)
“地骨皮,虽入肾而不冷肾,止入肾而冷骨耳,凉肾必致泄肾而伤胃,凉骨反能益肾生髓,……”(《本草新编》)。
“且骨皮入肾,三焦二经外,不入肝,更不入肺,即肺中伏火亦能降泄,则不必凝于肝风不能熄也。总之,肾药兼治肝,乙癸同源也。肾药兼治肺,金水相涵也。”
(《要药分剂》)
“地骨皮,益阴气以退三焦之浮阳,但令阴气得为阳守,所程治效,总完一个阴气耳。其有不病于阴弱阳盛,止由阴气不足而亦用此为滋益之元者。故于各证之治,须当识此义也。”(《本草述钧元》)
鳖甲:咸,平。入肝、脾经。
“退劳热在骨及阴虚往来寒热之上品。”(《本草经疏》)
“鳖甲,入肝,统主厥阴血分为病,……厥阴血闭邪结,渐至寒热,为症瘕、为痞胀、为疟疾、为淋沥、为骨蒸者,咸得主之。”(《本草汇言》)
“鳖甲,至丹溪乃揭出补阴补气以为言,可谓探其要领矣。”(《本草述》)
“鳖甲,善能攻坚,又不损气,阴阳上下有痞滞不除者,皆宜用之。但宜研末调服,……”
(《本草新编》)
龟版(《日华子本草》),异名:龟甲(《本经》)
咸甘、平。入肝、肾经。
“龟、鳖二甲,二者咸至阴之物,鳖甲走肝益肾以除热,龟甲通心入肾以滋阴,用者不可不祥辨也。”(《本草经疏》)
“大凡滋阴降火之药,多是寒凉损胃,惟龟甲益大肠,止泻泻,使人进食。”(《本草通玄》)
“病系肾水虚,致相火无依,此非气柔贞静者,不能息其炎上之火。又取其汁润滋阴,味咸养脉……病由真脏衰,致元阴不生,非此味浊纯阴者,不能补其不足之阴。古云,寒养肾精,职此义耳。”(《药品化义》)
(《本经》):“阴浊,湿痹”;(《日华子本草》:“治血麻痹”;
(《本草衍义》):“补心”;(《本草蒙签》)专补阴衰,善滋肾损;
鸡内金:甘平。入脾、胃经。
(《医学衷中参西录》):“鸡内金,若再与白术等分并用,为消化瘀滞之要药,更为健补脾胃之妙品,脾胃健壮,益能运化药力以消积也。不但能消脾胃之积,无论脏腑何处有积,鸡内金皆能消之,是以男子痃癖,女子症瘕,饮服之,皆能治愈。又凡虚劳之证,其经络多瘀滞,加鸡内金于滋补药中,以化其经络之瘀滞,而病始可愈。盖以能助归、芍以通经,又能助健补脾胃之药,多进饮食以生血也。”
《要药分剂》鸡内金“能入肝而除肝热,入脾而消脾积,故后世也治疳病也。”
《本草经疏》:“其气通达大肠、膀胱二经。今世又以治诸疳疮多效。”
《日华子本草》:“止泄精,并尿血……。”
《纲目》:“……疗大人(小便)淋漓……”。
《陆川本草》:“生肌收口。治消化性溃疡。”
《医林集要》:“治小便淋沥,痛不可忍。”
《吉林中草药》:“治遗精。”
《纲目》鸡内金同绵絮治:“发背已溃。”
《吉林中草药》:“治骨结核、肠结核。”
土鳖虫《本经》中品,咸,寒,有毒。入心肝脾经。逐瘀,破积,通络,理伤。
1.“土鳖虫,及足厥阴经药也。夫血者,身中真阴者,灌溉百骸,周流经络者也。血若凝滞,则经络不通,阴阳之用互乘,而寒热洗洗生焉。咸寒能入血散坚,故主心腹血积,症瘕血闭诸证。血和而营卫通畅,寒热自除,经脉均匀……”。(《本草经蔬》)
2.“土鳖虫善化瘀血,最补损伤。”(《长沙药解》)
3.“消水肿,败毒”(《本草再新》)
4.“具有逐瘀破积,续血通络,搜剔极周之功效。以刀断之,中有计如浆,断接即连,仍能行走,为续血妙药。借有顺血顺接之功,故有因气虚血瘀积而阻断经络者,非土鳖虫不能除的作用。”(高允旺《偏方治大病》12页)
5“血积症瘕,破坚,下血闭,生子大良。”(《本经》)《本草纲目》1492页
6.张仲景治杂病方及久瘕积结,有大黄蛰虫丸,又有鳖甲丸,及妇人药并用之,以其有破坚下血之功也。
弘景曰:形扁扁如鳖,故名士鳖。
制大黄:
大黄:苦寒。入胃、大肠,肝经。
泻热毒,破积滞,行瘀血。
1.“《经》曰,实则泄之。大黄气味大苦大寒,性禀直遂,长于下通,故为泻伤寒、温病、热病、湿热、热结中下二焦,二便不通,及湿热胶痰滞于中下二焦之要药,祛邪止暴,有拨乱反正之殊功。”(《本草经疏》)
2.“大黄主通利结毒也,故能治胸、腹满、腹痛及便闭,小便不利,旁结发黄瘀血肿脓。”(《药征》)
3.“大黄,迅速善走,真达下焦,深入血分,无坚不破,荡涤积垢,有犁庭扫穴之功。生用者其力全,迅如走丸,一过不留,除邪而不伤正气。”(《本草正义》)
4.“通宣一切气,调血脉,利关节,泄壅滞水气,四肢冷热不调,温瘴热痰,利大小便,并敷一切疮痈毒”(《日华子本草》)
5.“下瘀血,血闭,寒热,破症瘕积聚,留饮宿食,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谷道,调中化食,安和五脏。”(《本经》)
皂刺:
辛,温。搜风,拨毒,消肿,排脓。《医学入门》:“皂刺,凡疽痈未破者,能开窍;已破者能引药达疮所,乃诸恶疮癣及疠风要药也。《本草汇言》:“疡毒药中为第一要剂。”
香薷:辛,微温。
入肺、胃经。发汗解暑,行水散湿,温胃调中。
1.“阳气为阴邪所遏,宜用此药,以发越阳气,散水和脾。其治水之功,果有奇效。”(《纲目》)
2.“散水肿者,除湿利水之功也。”(《本草经疏》)
3.“香薷,和脾治水之药,伤暑用之,即消蓄水;霍乱用之,即定烦燥;水肿用之,即行小便。其辛温利水,有彻上彻下之效;甘温和脾,有拨浊回清之功;所以肺得之则清气化行而蕴热自下:脾得之则浊气不干而水道流行也。”(《本草汇信》)
4.“主升而后降,故热服则发散暑邪,冷饮则解热利小便,治水甚捷。”(《本经逢源》)浮萍:
辛、寒。入肺经。发汗,祛风,行水,清热,解毒。治水肿,癃闭。
1.“浮萍,轻浮最甚,故上宣肺气,外达皮毛,发汗泄热,下通水道,不仅专入气分,而兼治血热,即善清火,而又导热下行,其效良捷。虽曰发汗,性非温热,必无过汗之虑。”(《张寿颐》)
2.时珍:紫背浮萍。辛,寒,无毒。“又治恶疾疠疮遍身者,浓煮汁渍浴半日,多效,此方甚奇古也。”(《本草纲目》)
3.小便不利、膀胱水气流滞。浮萍日干为末。饮服方寸匕日二服。(《千金翼》)
4.中水毒病:手足指冷至膝肘,即是。以浮萍日干为末,饮服方寸匕良。(《千金方》)
5.扬梅癣:水萍煎汁,浸洗半日。数日一作。(《集简方》)
浮萍不沉水,可以胜酒。(刘元素)
桂枝
辛甘,温。入膀胱、心、肺经。功用:发汗解肌,温经通脉。和营,通阳,利水,下气,行瘀,补中。(《本经疏证》)
1.“桂枝辛甘发散为阳,寒伤营血,亦不可少之药。”(《本经逢原》)
2.“桂枝,入肝家而行血分,走经络而达荣郁。善解风邪,最调木气,升清阳之脱陷,降浊阴之冲逆,舒筋脉之急挛。利关节之壅阻。入肝胆而散遏抑,极止痛楚,通经络而开痹涩,甚去湿寒。能止奔豚,更安惊悸。”(《长沙药解》)
3.“桂枝,立中州之阳气,疗脾虚胃馁而腹疼。宣通经络,上达肩臂。温辛胜水,则抑降肾气,下定奔豚,开肾家之痹着,若是阳微溲短,斯为通溺良材。”(张寿颐)
4.“桂枝之开发脾阳本能也。”(曹家达)
姜黄:辛苦,温,入脾,肝经。破血,行气,通经,止痛。
1.“破血除风热,消痈肿,其能事也。”(《本草经疏》)
2.“此药入脾,即治气中之血,复兼血中之气耳。”(《本草求真》)
3.“破血立通,下气最速,凡一切结气积气,症瘕瘀血,血闭痈痈,并皆有效,以其气血兼理耳。”(《陈藏器》)
4“姜黄,益火生气,辛温达火化气,气生化则津液行于三阴三阳,清者注于肺,浊者注于经,溜于海,而血自行,是理气散结而兼泄血也。”(《本草求真》)
白蔹:691
亦名:见肿消(《南京民间草药》)
苦甘辛凉。入心、肝、脾经。
清热解毒,散结,生肌,止痛。
1.“故主痈肿疽疮,散结止痛。总之为疔肿痈痈家要药,乃确论也。”(《本草经疏》)
“阴中肿痛,亦湿火结于肝肾之路,总之皆苦泄宣通之作用。亦泄导湿热之浊垢,凉血破血,化瘀生新之义”(《本草逢原》)
白及:苦甘凉。入肺经。
补肺,止血、消肿,生肌,敛疮。
1.“主痈疽,败疽伤阴死肌。”(《本草经疏》)
2.“能坚敛肺脏,封填破损,痈肿可消,溃败可托,死肌可去,脓血可洁,有托旧生新之妙用也。”(《本草汇言》)
3.“与正气相调,则微邪自退也。”(《本草经百种录》)
4.“白及,此入药涩中有散,补中有破,故书又载去腐、逐瘀、生新。”(《本草求真》)
“白及最粘,大能补肺,可为上损善后之药”(《重庆堂随笔》)
“白及,与白敛相近,故每相须而用。”(《本草便读》)
牡丹皮:辛苦,凉。入心肝肾经。清热凉血和血消瘀。
1.“古方惟以此治相火”(《纲目》)
2.“统治一切血气为病”(《本草汇言》)
3.“能和血、凉血、生血,除烦热,善行血滞。滞去而邪热自解,故亦退热。用此者,用其行血滞而不峻。”(《本草正》)
4.“盖肾恶燥,燥则水不归元,宜用辛以润之,凉以清之,丹皮为力;肾欲坚,以火伤之则不坚,宜从其性以补之,……”(《得配本草》)
5.“故阴虚热入血分而患赤痢者,最为妙品”(《重庆堂随笔》)
6.“牡丹皮入气,通血脉中壅滞,与桂枝颇同,特桂枝气温,故所通者血脉中寒滞,牡丹皮气寒,故所通者血脉中热结。”(《本经疏征》)
紫草:苦,寒。入心包络、肝经。
凉血,活血,清热,解毒。
1.清理血分之热,古以治脏腑之热结,痈疡之便秘。(《本草正义》)
2.桂枝汤化太阳之气,气化则毒不留。(《本草崇原集说》)
3.“为凉血之要药,故主心腹邪热,之气在内能损中气,邪热散则能补中益气。苦寒性滑,故利九窍而通利水道也。腹肿胀满痛者,湿热瘀滞于脾胃,则中焦受邪而为病,湿热解而从小便出,则前证自除也。”(《本草经疏》)
4.“紫草,其功长于凉血活血,利大小肠。得木香,白术佐之,尤为有益。”(《纲目》)
白薇:苦咸,寒。入肺、胃、肾经。清热,凉血。
1.所主诸症,皆由热淫于内之所发。《经》曰,热淫于内,治以咸寒。此药味苦咸而气大寒,宜其悉主也。(《本草经疏》)
2.益真阴不足除热之功。(《本草经疏》)
3.实有滋阴益精之效力。邪热去而阴精充,正气自旺。(《陶隐居》)
4.“阴虚有热,自汗、盗汗者,久疟伤津者,病后阴液未复而余热未清者,皆为必不可少之药。而妇人血热,又为恒用之品矣。”(《本草正义》)
甘草:甘草梢(《珍珠囊》)
《医学入门》:“性寒”。
《功用主治》清火,解毒。治阴茎中疼痛及淋浊。
《医学启源》:“善去茎中痛。”
《本草备要》:“淋浊证用之。”
《朱震享》:“欲达下焦,须用(甘草)梢子
补骨脂辛,温。入肾经。补肾助阳。
1.主五脏之劳,七情之伤所生病。
2.涩以固脱。
3.肾虚冷而生风。
4.“收敛神明,使心胞之火与命门之火相通,故元阳坚固,骨髓充实,涩以治脱也。”(《纲目》)
5.“补骨脂,能暖水脏,阴中生阳,壮火益土之要药也。其主五劳七伤,盖缘劳伤之病,多起于脾肾两虚,以其能暖水脏,补火以生土,则肾中真阳之气得补而上升,则能腐熟水谷,蒸糟粕而化精微,脾气散精上归于肺,以荣养五脏,故主五脏之劳,七情之伤所生病。”(《本草经疏》)
6.“风虚冷者,因阳气衰败,则风冷乘虚而客之,以致骨髓伤败,肾冷精流,肾主骨而藏精,髓乃精之本,真阳之气不固,即前证见矣,固其本而阳气升,则前证自除。男子以精为主,妇人以血为主,妇人血气者,亦犹男子阳衰肾冷而为血脱气陷之病,同乎于男子之肾冷精流也。”(《本草经疏》)
7.温补脾肾,大有固胎之功,盖胎籍脾气以长,籍肾气以举。(《本草经读》)
8.五劳七伤所致风虚冷,风虚冷而致骨髓伤败,肾冷精流。(《本草思辩录》)骨碎补,苦,温。入肝、肾经。补肾,活血,止血。从肾虚骨萎而治也。
1.能温养下元,引升浮之热,藏于下焦窟宅,是以可治上热下冷。骨中毒气,风血疼痛。(张寿颐)
2.阴虚于下,而肝胆浮阳挟痰上凝之齿痛,牙槽不利,及阴寒逼浮阳上浮之喉癣诸症,用此亦颇有效。(张寿颐)
3.入肾治骨,并能治骨伤碎,主破血,止血,不使瘀结者留滞,不使流动者忘行。(《本经续疏》)
4.痢后下虚,不善调养,或运行,或房劳,或外感,致两足痿软,或痛或痹遂成痢风,则以肾之虚寒而言,此药温肾,能起骨萎宜矣。(《症治要诀》)
没药:苦平。入肝。
1、《纲目》:“乳香活血,没药散血,皆能止痛消肿,生肌,故二药每每相兼而用。”
2、《医学入门》:“东垣云,没药在治疮散血之科。此药推陈致新,故能破宿血,消肿止痛,为疮家奇药也。”
木香:辛苦,温。入肺、肝、脾经。
木香专调滞气。
“用之于滋补药中,恐滋腻重滞,窒而不灵,加此以疏通其气,则运行捷而消食健脾,是亦善于佐使之良法。疝瘕积聚,滞下肠癖,此为必须之药。”(《本草正义》)
沉香养诸气,保和卫气,降真气也。
沉香:辛苦,温。入肾、脾、胃经。
1、补命门精冷。(《本经逢原》)
2、同木香冶强忍入房,或过忍尿,以致胞转不通。(《本经逢原》)
3、温肾而通心。
4、“沉水香专于化气,诸气郁结不伸者宜之。温而不燥,行而不泄,扶脾达肾,摄火归原。主大肠虚秘,小便气淋,及痰及血出于脾者,为之要药。”(《本经逢原》)
5、李杲:“养诸气,用为使,最相宜。”
胡黄连:
苦、寒。入肝、胃、大肠经。
1、“梅毒疳疮等证,湿火结聚,非此不能直达病所,……”(《本草正义》)
2、“胡黄连直达下焦,善搜淫火之毒”(《本经逢原》)
3、“一切湿热、邪热、阴分伏热所生诸病,莫不消除。”(《本草经疏》)胡黄连,直达下焦病所,善搜淫火梅毒疳疮湿火结聚之毒。
乳香:辛苦,温。入心、肝、脾经。
1、“血因气逆,则血凝而不通;毒因气滞,则血聚而不散,以致痛处异常。乳香香窜入心,即能使血宣通而筋自伸,复能入肾温补,使气与血互相通活,俾气不令血阻,血亦不被气碍,故云功能生血,究皆行气活血之品耳。没药气味苦平,功专破血散瘀,止有推陈之力,而无致新之妙。“(《本草求真》)
2、“乳香、没药二药并用,为宣通脏腑,流通经络之要药。“(《医学衷中参西录》)乳香、没药行气活血散瘀,止痛消肿,生肌推陈致新,为宣通脏腑,流通经络要药,疮家之奇药。
补命门:小茴香大补命门,升达于膻中之上,开胃下气。不刚不燥,伸其固有之阳,开其障蔽之气,行于下而不昌于上。命门火固,则脾胃能化水谷而气血生,诸寒皆散,肝胆亦治命门之火,肝木气行,则水湿不留,虚风不作而诸气自条达升降合度。
大补肝阴:石决明咸平,入肝、肾经。
“石决明大补肝阴,肝经不足者,断不可少。”(《要药分剂》)
“石决明,乃足厥阴经药也。”(《本草经疏》)
砂仁:辛,温。脾、胃经。
1、砂仁与木香同用,治气病尤速。(《本草汇言》)
2、润肾燥。(《纲目》)
3、醒脾调胃,引诸药归宿丹田,取其达下之旨(《纲目》)
4、开脾胃之要药,和中气之正品,若兼肾虚,气不归元,非此为向导不济。(《本草经疏》)
5、通畅三焦,温行六腑,暖肺醒脾,养胃养肾,舒达肝胆不顺不平之气。(《本草汇言》)
6、其香气能和五脏,随所引药通行诸经(《药品化义》)
7、能辅诸补药,行气血于不滞也。补药尤能消化,易于生精生气。(《本草新编》)
8、专治肝肾为持长,虽似温升,而开泄下降是共本色。
9、能破滞解结,则虽湿热实积,亦不妨藉为引导,直入下焦而通瘀滞。(《本草正义》)泄水开郁苍术:
以敛脾精,精生于谷故也。
1、“脾精不禁,小便漏浊淋不止,腰背酸痛,宜用苍术以敛脾精,精生于谷故也。”(《仁斋直指方》)
2、朱震亨“苍术治湿,上、中、下皆有可用。又能总解诸郁,痰、火、湿、食、气、血六郁,皆因传化失常,不得升降,病在中焦,故药必兼升降,将欲升之,必先降之,将欲降之,必先升之,故苍术为足阳明经药,气味辛烈,强胃健脾,发谷之气,能径入诸药,疏泄阳明之湿,通行敛涩。
3、“白术守而不走,苍术走而不守,故白术善补,苍术善行。共消食纳谷,止呕住泄亦用白术,而泄水开郁,苍术持长。”(《玉秋药解》)
栀子,苦寒。
泻火除烦,清热利尿,归心、肺、三焦经。
1、《药性论》:“杀土鳖虫毒,去热毒风,利五淋,主中恶,通小便,解五种黄病,明目,治时疾除热及消渴口干,目赤肿痈。”
2、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治……肾炎水肿。”
3、《本草衍义》:“栀子虽寒无毒,治胃中热气,即亡血、亡津液,脏腑无润养,内生虚热,非此物不可去。”
4、《汤液本草》:“或用栀子利小便,实非利小便,清肺也,肺气清而化,膀胱为津液之府,小便得此气化而出也。”
5、解苍术微燥。《本草纲目》。
6、《丹溪心法》:“山栀子仁,大能降火,从小便泄去。”
其性能屈曲下降,人所不知。亦治痞块中火邪。”;“古方多以山栀子为热药中向导,则邪易伏,病易退,正易复而病安。”
                      五、中药复方颗粒剂药物配伍根据及疗愈原理
以马齿苋、虎杖、紫花地丁三味中药,益气调气,杀诸虫,清热利湿,解毒通淋,破瘀消肿。从血生化之源以除结热,是治疗前列腺疾病证候主药,针对前列腺的病因、病理实质特点而起主要治疗作用。
以黄芪、桑寄生、续断补益宗气;以狗脊补益下焦肝肾阴气之虚,湿热伤阴各种肝病;以白术治疗中气不足证,脾阳乘陷证,脾虚下脱证,胃虚不运,脾虚蕴湿证;以牛膝治肝肾阴虚,机关不利;以白芍补血益肝脾真阴,而收涣散之宗气,专行血海,治男子一切肝病;
以地骨皮,益阴气以退三焦之浮阳,令阴气得为阳守,可理虚劳,治肝肾之虚热在精髓阴分者;以鳖甲,退骨中劳热及阴虚寒热往来,统主厥阴血分为病,善能攻坚,又补阴补气;以龟甲,通心入肾专补阴衰,善滋肾损,寒养肾精;以鸡内金与白术同用,为消化瘀积之要药,健补脾胃之妙品,以化其虚劳之人经络中之瘀滞,并治遗精、尿血、小便淋沥;
以士鳖虫,咸寒入血软坚,善化瘀血通络,最补损伤,消水肿,能败毒,因气虚血瘀而阻断经络者,非士鳖虫不能除;以制大黄,直达下焦,深入血分,泻湿热胶痰之毒,破中下二焦之积滞,行瘀血,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谷道,祛邪以安和五脏;以皂刺,搜风、拔毒、消肿、排脓,为治疡毒药中第一要剂,引诸药真达疮所;香薷,以发越阳气,除湿利水和脾,助肺清气化行,助脾拔浊回清;浮萍,辛寒发汗,祛风行水,清热,解毒,解水毒,扬梅疮癣恶疾疠疮之毒,专入气分,兼治血热;以桂枝,和营,通阳,利水,下气,行瘀,补中开发脾阳,升清阳之脱陷,降浊阴之冲逆,舒筋脉之急挛,利关节之壅阻,治阳微溲短,为通溺良药;以姜黄,气血兼理,益少火以生气、化气,气生化则津液行于三阴三阳,理气散结助血运行;以白蔹,泄导湿热之浊垢,化瘀生新,治阴中肿痛,为治痈疽疔肿要药;以白及,补肺止血,消肿生肌,去腐逐瘀,生新,用白及则:痈肿可消,溃败可托,死肌可去,脓血可洁;以白薇,滋阴益精,除阴虚津伤之虚热,热淫于内,治以白薇之咸寒,邪热去而阴精充,正气自旺;以牡丹皮,治相火为病,通血脉中热结,坚肾润燥;以紫草,清理血分之热,治脏腑之热结,痈疡之便秘,为凉血要药,利九窍而通利小便,使湿热之邪从小便而出;以甘草清热解毒,治阴茎中疼痛及淋浊之证,调和诸药;以补骨脂,治五脏劳伤,七情所伤而生之病,使心胞之火与命门之火相通,使肾中元阳坚固,骨髓充实,涩以治脱,壮火益士要药;以骨碎补,温养下元,去骨中毒气、风血疼痛、上热下冷,温肾而起骨萎;以乳香、没药活血,止痛、消肿、生肌;以沉香养诸气,保和卫气,降真气,补命门精冷,温肾而通心,专于化气,诸气郁结不伸者宜之,为大肠虚秘,小便气淋及脾虚不能统摄而出血者为之要药;以沉香、木香合用,治强忍入房,或过忍小便,以致胞转不通;以胡黄连,真达下焦,善搜淫火、湿热诸梅毒、疳疮之毒,此药能直达病所;以小茴香,大补命门,而升达于膻中,开胃下气,使诸气条达升降合度;以石决明,大补肝阴;以砂仁舒肝胆气滞,引诸药归宿丹田,直入肝肾而通湿热瘀积;以苍术,泄水开郁以敛脾精,精生于谷;以栀子,清士鳖虫之毒,解苍术之微燥,润养脏腑,泻火除烦,清热利尿,凉血解毒,治痞块中火邪,为热药中向导,甚清肺,小便得此气化而出也。
六、复方中药颗粒剂现代医学药理作用疗效机理:
现代医学研究及长期临床医疗实践证实了疗效机理是:增强呼吸及血液循环系统的功能和动力,使泌尿生殖系统为主的机体脏腑、组织、器官得到充分的血氧供应,同时及时排出机体代谢的各种产物和毒素,从面保障了机体新陈代谢的正常运行;增强了机体防御免疫机能,增强了呼吸道、汗腺、胃肠道、肾脏、肝脏的解毒,排毒功能,提高了机体的抗病、抗疲、抗衰能力;增强了组织器官抗损伤的修复能力;增强了生命物质基础的吸收及利用转化;双向调节神经、内分泌及体液系统;恢复肾、肾上腺、甲状腺、性腺、微循环、机体代谢的功能活动,使其恢复正常范围。
抗菌消炎、抑制病毒、解热、解毒、止血、利尿消肿,迅速改善毒血、水毒、尿毒、菌毒症状;调节脊髓中枢的机能紊乱,逐步恢复男子性机能、生育机能。
协调生殖管道各部分(膀胱逼尿肌、膀胱内括约肌、尿道海绵体肌、腹肌和膈肌)一系列协调动作的完成,解除贮尿和排尿的障碍。
七、现有技术优特点简介:
本发明制剂,是在中医治疗前列腺疾病实践经验理论指导下研发的。以辨病施治与辨证施治相结合;从整体观念出发,不但重视局部,而且更重视整体,把两者辨证地结合起来应用于临床的治疗。以辨证施治和整体治疗观为指导思想,研究前列腺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规律,阐明前列腺疾病的本质,为前列腺疾病的防治提供了充分的理论基础。
发明人在对前列腺解剖生理、病因、病机、辨证施治、治则治法,方药的合理组方选药系统研究基础上,提出了以攻补兼施即扶正与祛邪同时应用的方法来治疗前列腺疾病。
扶正可使正气加强,有助于抗御和驱除病邪;而祛邪,排除了病邪的侵犯和干扰,终止了对正气的损伤,则有利于正气的保存和恢复。
根据治则及前列腺疾病的具体治疗方法,以“法”统方,“方从法出”,按法处方用药,“理、法、方、药、君、臣、佐、使”,统一和协;“汗、下、和、温、清、消、补”。七种治疗方法合理综合运用是本发明最终治愈前列腺疾病的治疗精髓及核心,突出了整体治疗,辨证施治,扶正祛邪,异病同治,治病必求于本的宗旨。发明的复方中药颗粒剂,具有高效性、安全性,有较大的治疗指数和效价比。
中药复方中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的作用特点及多个有效部位结合在一起,即符合中医理论,又符合中药现代化。中药成分复杂,很难产生耐药性,制剂针对病机而设,属治本之剂。
创新的研究思路,严格的配伍、炮制,主次分明的用量,确定了治疗用药的综合性和长期性,适用于不同前列腺疾病患者的各个时期的治疗。制剂药源丰富,制备工艺简单,成本低廉,疗效确切,市场前景广阔,极具开发价值。
中药复方中各个单味药之间,在功效上存在着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等复杂关系。它们相得益彰,相辅相成,而且治疗范围广,毒副作用小。由于复方具有多因素、多靶点、动态、合并用药、综合表现药效的特点,所以其作用常呈调整性、双向性,在人体内的作用过程包括了各组成药物间,各有效成份间,药物与机体、机能状态间、药物与体内微生物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具体实施方式
治疗前列腺疾病的复方中药制剂及其制备方法具体实施如下:
马齿苋50    虎杖50    紫花地丁50    黄芪30
续断30      桑寄生30  狗脊30        白术10
牛膝10      白芍10    地骨皮20      鳖甲10
龟甲10      鸡内金10  土鳖虫10      制大黄6
皂角刺6     香薷6     浮萍6         桂枝6
姜黄6       牡丹皮6   白及6         白蔹6
白薇6       紫草6     甘草10        补骨脂6
骨碎补6     沉香6     木香6         乳香(制)6
没药(制)6   胡黄连6   苍术6         栀子6
小茴香6     砂仁6     石决明6
全方由39味中药组成,其所含剂量单位为配制颗粒剂所列品名及重量份比。
中药复方颗粒剂功效:益肾气、宗气虚损,补肾温调命门之少火,填精滋阴养血;通腑升清降浊,祛瘀通络生新,清解命门及冲脉即前列腺内部和外部气、血分之湿热瘀浊痰积之毒。
中药复方颗粒剂主治范围:
急性前列腺炎、慢性前列腺炎、良性前列腺增生症、泌尿生殖系统感染及前列腺疾病所致的性功能衰弱症。
以上39味中药,粉碎成细粉,过筛,充分混匀,制成颗粒状制剂即可。
颗粒剂在生产与贮藏期间应符合下列有关规定:
1、配制颗粒剂时可加入适宜的辅料,矫味剂和芳香剂。
2、制成细粉,加适量的辅料,混匀,制成颗粒,干燥,辅料用量应予以控制,不超清膏量的5倍。
3、颗粒剂应干燥、颗粒均匀、色泽一致,无吸潮、软化、结块,潮解等现象。
4、颗粒剂应密封贮藏。
[粒度]:取颗粒剂一包,称定重量,置药筛内过筛,过筛时,将筛保持水平状态,左右往返3分钟,不能通过一号筛和能通过四号筛的颗粒和粉未总和不得超过80%。
[水份]:照水分测定法(附录IXH)测定。
[溶化性]:取供试品10克,加热水20倍,搅拌5分钟,立即观察可溶性颗粒剂应全部溶化,充许有轻度浑浊。
[装量差异]:6克以±5%。
[检查法]:应符合(附录XIITC)检查。
[微生物限度]:应符合(附录XIIIC)检查。
[用法用量]:口服冲服,成人一次一袋(6-12克),一日3次。
[规格]:每袋装6-12克。
[贮藏]:密闭,防潮。

Claims (1)

1、一种治疗前列腺疾病的复方中药制剂,是由多种中药按剂量配制成的口服用制剂,其特征在于:全方由39味中药组成,其各组成药物,及以克为单位计的含量如下:
马齿苋50     虎杖50     紫花地丁50  黄芪30
续断30       桑寄生30   狗脊30      白术10
牛膝10       白芍10     地骨皮20    鳖甲10
龟甲10       鸡内金10   土鳖虫10    制大黄6
皂角刺6      香薷6      浮萍6       桂枝6
姜黄6        牡丹皮6    白及6       白蔹6
白薇6        紫草6      甘草10      补骨脂6
骨碎补6      沉香6      木香6       乳香(制)6
没药(制)6    胡黄连6    苍术6       栀子6
小茴香6      砂仁6      石决明6。
CNB2006100759084A 2006-04-24 2006-04-24 一种治疗前列腺疾病的复方中药制剂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420481C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B2006100759084A CN100420481C (zh) 2006-04-24 2006-04-24 一种治疗前列腺疾病的复方中药制剂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B2006100759084A CN100420481C (zh) 2006-04-24 2006-04-24 一种治疗前列腺疾病的复方中药制剂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899576A true CN1899576A (zh) 2007-01-24
CN100420481C CN100420481C (zh) 2008-09-24

Family

ID=3765568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6100759084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420481C (zh) 2006-04-24 2006-04-24 一种治疗前列腺疾病的复方中药制剂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0420481C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822313A (zh) * 2010-05-10 2010-09-08 天津农学院 一种改善革胡子鲶鱼肝功能的中药添加剂
CN101579410B (zh) * 2008-05-15 2011-11-23 北京北大维信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治疗前列腺肥大的药物组合物
CN102743525A (zh) * 2012-06-07 2012-10-24 无为县陡沟镇中心卫生院 一种治疗肾气不足引起的前列腺增生症的中药汤剂
CN103749993A (zh) * 2013-11-25 2014-04-30 黑龙江职业学院 肉牛养殖用防治牛腮黄的添加料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200171114A1 (en) * 2017-08-22 2020-06-04 Qubest Bio Co., Ltd. Composition for treating benign prostate hyperplasia and functional health food comprising aucklandiae radix extract and costunolide as active ingredients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19408A (zh) * 1997-12-07 1999-06-16 孙树春 安神通神胶囊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579410B (zh) * 2008-05-15 2011-11-23 北京北大维信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治疗前列腺肥大的药物组合物
CN101822313A (zh) * 2010-05-10 2010-09-08 天津农学院 一种改善革胡子鲶鱼肝功能的中药添加剂
CN101822313B (zh) * 2010-05-10 2012-10-03 天津农学院 一种改善革胡子鲶鱼肝功能的中药添加剂
CN102743525A (zh) * 2012-06-07 2012-10-24 无为县陡沟镇中心卫生院 一种治疗肾气不足引起的前列腺增生症的中药汤剂
CN103749993A (zh) * 2013-11-25 2014-04-30 黑龙江职业学院 肉牛养殖用防治牛腮黄的添加料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0420481C (zh) 2008-09-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43502A (zh) 一种祛病回春固本延寿新药
CN1290558C (zh) 一种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的复方中药制剂
CN102836379B (zh) 一种降脂解酒的中药复方制剂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CN102145064A (zh) 一种治疗老年性阴道炎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660355A (zh) 一种治疗跌打损伤、风湿骨痛的中药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899576A (zh) 一种治疗前列腺疾病的复方中药制剂
CN104208418A (zh) 一种固精缩尿补肾的金樱子保健口服液及其制备方法
CN101062377A (zh) 一种通经活络、祛风散寒、消炎止痛的膏药及其制备方法
CN101032580A (zh) 一种治疗风湿性疾病的药物
CN103933509B (zh) 用于治疗淡水鱼水霉病的药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5381352A (zh) 一种治疗妇科炎症的外用中药洗液
CN101579471B (zh) 治疗中医消渴证的药物
CN1660386A (zh) 一种保健酒及制备方法
CN104223297B (zh) 一种延缓衰老的五味子保健口服液及其制备方法
CN101417067B (zh) 一种具有抗肿瘤作用的药物组合物
CN1232270C (zh) 一种治疗肝癌、胰腺癌的医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4906403A (zh) 一种降压降脂的罗布麻叶保健口服液及其制备方法
CN104432386B (zh) 一种防治腰膝酸软、筋骨无力的桑寄生口服液及其制备方法
CN103860948B (zh) 用于治疗气滞热壅证急性乳腺炎的中药及其制备方法
CN1257748C (zh) 治疗呼吸血液循环系统虚衰性疾病的新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05560894A (zh) 一种治疗过敏性唇炎的中药组合物及制备方法
CN104225423B (zh) 一种治疗前列腺炎的药物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745808A (zh) 一种慢性前列腺炎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631413A (zh) 一种治疗慢性结肠炎的药物及制备方法
CN108042744A (zh) 一种用于治疗前列腺疾病的中药组合物及制备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7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80924

Termination date: 20120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