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879900A - 一种体外分子吸附循环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体外分子吸附循环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879900A
CN1879900A CN 200510050121 CN200510050121A CN1879900A CN 1879900 A CN1879900 A CN 1879900A CN 200510050121 CN200510050121 CN 200510050121 CN 200510050121 A CN200510050121 A CN 200510050121A CN 1879900 A CN1879900 A CN 187990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ialyser
toxin
albumin
blood
circul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 200510050121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缪志俊
陈缤烨
陈岭
俞伊娜
李丹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 200510050121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879900A/zh
Publication of CN187990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87990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External Artificial Organs (AREA)

Abstract

一种体外分子吸附循环系统,包括体外血液循环管路、白蛋白液循环管路;体外血液循环管路上包括血液泵、智能透析器,智能透析器内设置有对蛋白结合毒素和水溶性毒素具有选择性的模拟膜,模拟膜为中空纤维膜结构参数如下:膜壁厚:10-30μm,膜总表面积:2.1-2.4m2,膜上孔的孔径:允许分子量为60000道尔顿-66000道尔顿以内的分子通过。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1.壁厚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大大降低了破膜率。2.模拟膜上孔的孔径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可缩短治疗时间。3.减少了抗凝剂的使用量,从而降低了出血危险。4.模拟膜的膜面积采用合理的数学模型控制在合理范围内,膜分离性能好。

Description

一种体外分子吸附循环系统
(一)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医疗设备,一种体外分子吸附循环系统,尤其涉及能同时清除蛋白结合毒素和水溶性毒素、暂时性替代人体肝脏功能的体外人工肝支持系统。
(二)背景技术
肝衰竭中,因肝脏解毒功能不足,大量蛋白结合毒素和水溶性毒素在患者血液中累积。应用目前的医学分离技术可以将水溶性毒素分离,然而以配体方式结合的蛋白结合毒素,通常的血液净化方法无法对其进行有选择性和有效地清除。
临床数据证明,蛋白结合毒素会引发人体内多种内源和外源毒性反应,因此,开发一种能同时清除血液中蛋白结合毒素和水溶性毒素的人工肝支持系统已迫在眉睫。
现有的人工肝支持系统一般采用以下两种方式:
1、非生物型人工肝支持系统
该类型人工肝支持系统是通过常规的血浆置换、血液/血浆灌流和血液透析等手段清除血液中毒素,达到减轻肝脏负担、再生肝细胞以恢复肝脏功能的目的。
血浆置换:是用健康供体血浆替换患者体内含毒素的血浆,使血液净化以达到人工肝治疗的目的。该人工肝支持系统主要由血液成分分离器、血液泵和血液通路组成。治疗时,输入口和输出口与患者血管连接,将患者血液从体内引出,通过血液成分分离器分离血浆和细胞成分,弃去带毒血浆后,将细胞成分、补充白蛋白、供体血浆和平衡液等回输体内,从而使患者血液得到净化,实现人工肝解毒的目的。血浆置换的缺点是副作用大,解毒治疗效果有限,单独使用会丢弃血浆中许多对人体有益的物质,对健康供体血浆的需求量大,造成浪费等;而且大部分蛋白结合毒素不光存在于血浆中,同时还分布在组织中,血浆置换后,毒素很快又重新在新鲜血浆中进行分布。
血液/血浆灌流:即血液吸附,通过体外循环吸附器清除血液中毒素,使血液净化以达到人工肝治疗的目的。该人工肝支持系统主要由吸附器、血液泵和血液通路组成。治疗时,输入口和输出口与患者血管连接,将患者血液从体内引出,利用吸附器中的活性炭、离子交换树脂等材料对血液中毒素进行吸附净化,实现人工肝解毒的目的。血液/血浆灌流的缺点是不能有效吸附小分子毒素,活性炭对蛋白结合毒素吸附能力很差。除毒性物质被清除外,也清除一些肝细胞生长因子和激素。若吸附剂的生物相容性差,还会导致补体系统激活引起系统炎性反应。
血液透析:是借助一种特制的半透膜选择性清除血液中毒素,使血液净化以达到人工肝治疗的目的。该人工肝支持系统主要由透析器、血液泵和血液通路组成。治疗时,输入口和输出口与患者血管连接,将患者血液从体内引出,利用透析器中的半透膜对血液中毒素进行分离,实现人工肝解毒的目的。血液透析的缺点是蛋白结合毒素往往与非透过性的白蛋白分子进行高度结合,因此不能明显透过透析膜进入透析液。
2、生物型人工肝支持系统
该类型人工肝支持系统是将患者血液从体内引出,通过一个生物反应器的内管腔完成体外循环,循环过程中使用半透膜进行中小物质的交换,而利用已培养在内管腔壁的外源性肝细胞进行合成、解毒及生物转化等功能,以达到人工肝治疗的目的。生物型人工肝的缺点是体外培养的外源性肝细胞会引起异体排斥反应,且替代人体肝脏能力有限,现阶段临床效果尚不理想,费用昂贵。
国际专利号为WO 94/21363国际专利提出了这样一种体外人工肝支持系统,通过模拟膜、使用透析液白蛋白来除去蛋白结合毒素。该专利对模拟膜的描述是:膜必须符合以下三个条件:
1.壁厚足够薄,必须小于5微米,最好小于1微米,甚至是低于0.1微米和0.01微米。
2.膜上通道孔径足够大,不需要的分子必须能够顺利通过;同时必须也是足够小,阻止蛋白溶液A中的蛋白和透析液B中的PBS受体蛋白通过。当血液和血浆作为蛋白溶液进行透析时,通道可以通过分子量上限是66000道尔顿,比较好的膜蛋白透过率应该控制在0.1以下,优秀的膜0.01以下。
3.蛋白溶液A侧膜的化学和物理结构保证多余物质通过,可能的原理有亲水或疏水结构域有关。
但是临床实验表明:即使在壁厚为5微米的情况下,破膜率还是会在30%左右,可想而知在壁厚低于1微米甚至低于0.1微米和0.01微米的情况下,破膜率还会更高。但是壁厚太厚又会影响毒素的去除效果,所以必须将壁厚确定在一个合适的范围内。
该专利对通道孔径的描述为“通道可以通过分子量上限是66000道尔顿”,而没有明确提出通道可以通过分子量的下限,导致无法确定膜的分离性能。事实上实际操作中通道可以通过分子量下限的确定也是非常重要的,下限应该使蛋白结合毒素可以顺利通过通道。
该专利对膜面积也没有给出定义,而膜面积对分离性能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三)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体外人工肝支持系统使用的模拟膜破膜率高、膜的分离性没有合理界定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模拟膜破膜率低、膜的分离性界定在合理范围内、毒素分离性能好的体外人工肝支持系统。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体外分子吸附循环系统,包括体外血液循环管路、白蛋白液循环管路;
所述的体外血液循环管路上包括血液泵、智能透析器,所述的智能透析器内设置有对蛋白结合毒素和水溶性毒素具有选择性的模拟膜,所述的模拟膜将所述的智能透析器分隔成体外血液循环管路侧和白蛋白液循环管路侧,这里所述的智能透析器为高通量透析器,所述的模拟膜为选择性半透膜;
所述的白蛋白液循环管路上包括白蛋白液泵、毒素吸附器,所述的白蛋白液循环管路内布有透析液白蛋白:
所述的白蛋白液循环管路的输入端和输出端均连接在所述的智能透析器上;所述的模拟膜为中空纤维膜,其结构参数如下:膜壁厚:10-30μm,膜总表面积:2.1-2.4m2,膜上孔的孔径:允许分子量为60000道尔顿-66000道尔顿以内的分子通过。通常智能透析器内设置有多根中空纤维膜,可长可短,可粗可细,这里所说的膜总表面积是指智能透析器内各根有效中空纤维膜膜面积的总和。
进一步,所述的体外血液循环管路上还包括动脉壶、静脉壶和气泡监测器;所述的白蛋白循环管路上还包括漏血监测器、除泡器。
进一步,所述除泡器和毒素吸附器之间的白蛋白液循环管路上还设置有低通量透析器,所述的低通量透析器通过液管连接透析机,所述的透析机和所述的低通量透析器及连接两者的液管构成透析液循环管路,所述的透析液循环管路内布有透析液;
所述的低通量透析器内设置有对水溶性毒素具有选择性的透析膜,所述的透析膜将所述的低通量透析器分隔成白蛋白液循环管路侧和透析液循环管路侧。
具体应用时,可作为体外人工肝支持系统使用,包括体外血液循环管路、白蛋白液循环管路,体外血液循环管路内人体血液在循环,白蛋白液循环管路内配制的透析液白蛋白在循环;所述的体外血液循环管路上依次布置有动脉输出端、血液泵1、动脉壶2、智能透析器3、静脉壶4、气泡监测器5和静脉输入端,所述的智能透析器3内设置有对蛋白结合毒素和水溶性毒素具有选择性的模拟膜,所述的模拟膜将所述的智能透析器3分隔成体外血液循环管路侧和白蛋白液循环管路侧;
所述的白蛋白液循环管路上依次布置白蛋白输出端、漏血监测器6、白蛋白液泵7、除泡器8、低通量透析器9、毒素吸附器,该毒素吸附器包括吸附器10和过滤器11;所述的吸附器10为活性炭吸附柱或阴离子交换吸附柱。
进一步,所述中空纤维膜壁厚:15-20μm,膜总表面积:2.4m2
通过本发明所述的体外分子吸附循环系统(尤其作为人工肝支持系统),患者血液中大部分的蛋白结合毒素和水溶性毒素经智能透析器中的模拟膜以扩散方式进入白蛋白液循环管路,血液中的白蛋白以及各种有益物质则被保留而不会丢失。在这里,白蛋白液循环管路中的透析液白蛋白起到了特殊分子吸附剂的作用,以竞争方式结合了血液中的蛋白结合毒素;通过本人工肝支持系统的白蛋白液循环管路,透析液白蛋白中的水溶性毒素经低通量透析器中的透析膜以扩散方式进入透析液循环管路。透析液白蛋白中的毒素经毒素吸附器被吸附净化。此时,透析液白蛋白完成了再生过程,被引入智能透析器的透析液白蛋白入口以进行新的循环;通过本体外分子吸附循环系统的透析液循环管路,含水溶性毒素的透析液被常规透析机收集弃去,同时将经电解质、葡萄糖和pH平衡的新鲜透析液注入低通量透析器的透析液入口以进行新的循环。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1.壁厚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且不影响毒素分离效果,大大降低了破膜率。2.模拟膜上孔的孔径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尽可能实现毒素的高通量,可缩短治疗时间(通常需6-8小时,而使用本发明只需要5小时)、减轻病人痛苦。3.当血液长时间在体外循环时为了防止血液的凝结,必须加入抗凝剂,而抗凝剂的使用会增大病人出血的危险,本发明由于膜性能的改变缩短了治疗时间,减少了抗凝剂的使用量,从而降低了出血危险。4.模拟膜的膜面积采用合理的数学模型控制在合理范围内,膜分离性能好。
(四)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一所述的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实施例一所述的本发明体外血液循环管路侧人体白蛋白随时间的含量变化图及与使用费森尤斯的效果对比。
图3是实施例一所述的本发明体外血液循环管路侧游离胆红素随时间的含量变化图及与使用费森尤斯的效果对比。
图4是实施例一所述的本发明体外血液循环管路侧溴磺酚钠随时间的含量变化图及与使用费森尤斯的效果对比。
图5是实施例一所述的本发明体外血液循环管路侧苯酚随时间的含量变化图及与使用费森尤斯的效果对比。
图6是实施例一所述的本发明体外血液循环管路侧游离脂肪酸随时间的含量变化图及与使用费森尤斯的效果对比。
图7是实施例二所述的本发明。
图8-12是实施例二所述的本发明和使用费森尤斯的效果对比图。
图13-17是实施例三所述的本发明和使用费森尤斯的效果对比图。
图18-22是实施例四所述的本发明和使用费森尤斯的效果对比图。
图23-27是实施例五所述的本发明和使用费森尤斯的效果对比图。
图28-32是实施例六所述的本发明和使用费森尤斯的效果对比图。
(五)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一
参照图1,一种体外分子吸附循环系统,作为体外人工肝支持系统使用,包括体外血液循环管路、白蛋白液循环管路,体外血液循环管路内人体血液在循环,白蛋白液循环管路内配制的透析液白蛋白在循环;
所述的体外血液循环管路上依次布置有动脉输出端、血液泵1、动脉壶2、智能透析器3、静脉壶4、气泡监测器5和静脉输入端,所述的智能透析器3内设置有对蛋白结合毒素和水溶性毒素具有选择性的模拟膜,所述的模拟膜将所述的智能透析器3分隔成体外血液循环管路侧和白蛋白液循环管路侧。这里所述的智能透析器3为高通量透析器,所述的模拟膜为选择性半透膜;
所述的白蛋白液循环管路上依次布置白蛋白输出端、漏血监测器6、白蛋白液泵7、除泡器8、低通量透析器9、毒素吸附器,该毒素吸附器包括吸附器10和过滤器11;所述的吸附器10为活性炭吸附柱或阴离子交换吸附柱,一般来说,活性炭吸附柱采用血液灌流级医用活性炭填柱,柱体积为250ml或350ml,目前已商业化的产品如爱尔血液净化器材厂的YTS系列一次性血液灌流器和金宝公司的ADSORBA 250、ADSORBA 350等;阴离子交换吸附柱采用季铵型阴离子型聚苯乙烯-二乙烯苯树脂填柱,柱体积为250ml或350ml,目前已商业化的产品有丽珠医用生物材料有限公司的HA系列血液灌流器和旭医疗公司的BRS 350等。
所述的白蛋白液循环管路的输入端和输出端均连接在所述的智能透析器3上;
所述的模拟膜为中空纤维膜,其结构参数如下:膜壁厚:20μm,膜总表面积:2.4m2,膜上孔的孔径:允许分子量为60000道尔顿分子通过。(蛋白结合毒素的分子量较大的为50000道尔顿左右,而水溶性毒素的分子量比蛋白结合毒素的分子量小得多,在这里只要确保蛋白结合毒素能通过模拟膜,就能确保水溶性毒素通过)
在本实施例中,单根中空纤维膜的长度为30cm,单根中空纤维膜的膜内径为200μm,膜外径为240μm,这样可以得出单根中空纤维膜的周长为0.000754m,单根中空纤维膜的表面积为0.000226m2,为了使总表面积达到2.4m2,本实施例需要10610根中空纤维膜。
所述的低通量透析器9通过液管连接透析机12,所述的透析机12和所述的低通量透析器9及连接两者的液管构成透析液循环管路,透析液循环管路内配制好的透析液在循环;所述的低通量透析器9内设置有对水溶性毒素具有选择性的透析膜,所述的透析膜将所述的低通量透析器9分隔成白蛋白液循环管路侧和透析液循环管路侧。低通量透析器已完全商业化,现有的产品如费森尤斯公司的F8、金宝公司的Polyflux6L、贝尔克公司的BLS 512G和百特公司的CA 210G都可以运用其中。
通过本实施例所述的人工肝支持系统,受体血液中大部分的蛋白结合毒素和水溶性毒素经智能透析器3中的模拟膜以扩散方式进入白蛋白液循环管路,血液中的白蛋白以及各种有益物质则被保留而不会丢失。在这里,白蛋白液循环管路中的透析液白蛋白起到了特殊分子吸附剂的作用,以竞争方式结合了血液中的蛋白结合毒素;通过本人工肝支持系统的透析液循环管路,透析液白蛋白中的水溶性毒素经低通量透析器9中的透析膜以扩散方式进入透析液循环管路、透析液白蛋白中的毒素经毒素吸附器10、过滤器11被吸附净化。此时,透析液白蛋白完成了再生过程,被引入智能透析器3的透析液白蛋白入口以进行新的循环;通过本人工肝支持系统的透析液循环管路,含水溶性毒素的透析液被常规透析机收集弃去,同时将经电解质、葡萄糖和pH平衡的新鲜透析液注入低通量透析器9的透析液入口以进行新的循环。
本实施例的具体操作过程是:
1、接通电源;
2、将管路连接受体;
3、使用预充液对智能透析器3的模拟膜进行预充,预充时间15min,预充温度20℃;
4、设置血浆模拟液流速为150ml/min,透析液白蛋白流速为150ml/min,透析液流速为150ml/min。体外血液循环管路设置肝素帽,根据受体的个体差异适当补充肝素以防止血凝。
5、开启体外血液循环管路,按产品规格进行血液预充;开启白蛋白液循环管路和透析液循环管路,进行血液中蛋白结合毒素和水溶性毒素的分离、清除;
6、单次操作周期为90min,停机后断开管路和受体静脉的连接;
7、收集血浆模拟液中的人体白蛋白和蛋白结合毒素随治疗时间变化的浓度数据。
本实施例中预冲液配制:0.9wt%的NaCl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人体血清白蛋白后溶解待用。白蛋白浓度一般控制在1~50g/100ml以内,较佳浓度是6~40g/100ml,最佳浓度是8~30mg/100ml。步骤如下:将9g氯化钠溶于1000ml重蒸水中,再加入100g人体血清白蛋白溶解。
本实施例中血浆模拟液配制:正常、年轻、健康男性供体血浆中加入如下浓度模拟蛋白结合毒素物质,以达到高蛋白结合毒素浓度水平:
游离胆红素              110mg/l
溴磺酚钠                230mg/l
苯酚                    530mg/l
游离脂肪酸(辛酸)        750mg/l
步骤如下:将110mg游离胆红素、230mg溴磺酚钠、530mg苯酚和750mg辛酸溶于50ml 0.1mol/l的NaOH溶液中,再加入2.5g人体白蛋白(脱脂,Sigma公司)并溶解,用30wt%的醋酸调节pH至7.4;随后将上述50ml溶液加入至950ml健康供体血浆中。
本实施例中透析液白蛋白的配制:0.9wt%的NaCl溶液中加入蛋白结合毒素受体蛋白,本发明受体蛋白是人体血清白蛋白,一般来说,白蛋白的浓度范围是1~50g/100ml,较佳浓度是6~40g/100ml,更佳浓度是8~30g/100ml,最佳浓度是8~20g/100ml。本发明透析液白蛋白中还含有其他组分,如NaCl、KCl、MgCl2、CaCl2、乳酸钠和葡萄糖等,根据不同患者血液中的电解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一般来说,上述各组分的离子浓度范围和较佳浓度分别为:
Na+    一般130~145mmol/l     较佳135~140mmol/l
Ca2+   一般1.0~2.5mmol/l     较佳1.5~2.0mmol/l
K+     一般2.0~4.0mmol/l     较佳3.0~3.5mmol/l
Mg2+   一般0.2~0.8mmol/l     较佳0.4~0.6mmol/l
Cl-    一般100~110mmol/l     较佳104~108mmol/l
COOH-  一般30~40mmol/l       较佳33~38mmol/l
以下是一项透析液白蛋白的配比实例:每升透析液白蛋白中含:人体血浆10~20%(w/v)的血清白蛋白、6.10g氯化钠、4.00g醋酸钠、0.15g氯化钾、0.31g二水氯化钙、0.15g六水氯化镁和1.65g单水葡萄糖。
本实施例中透析液的配制:本发明透析液为重碳酸盐缓冲液,可清除同时进入白蛋白液循环管路的水溶性毒素,实现透析液白蛋白的初步再生。本发明重碳酸盐缓冲液由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按一定配比配制而成。一般来说,上述各组分的离子浓度范围和较佳浓度分别为:
Na+    一般1.1~1.9mmol/l     较佳1.1~1.5mmol/l
CO3 2-  一般0.1~0.9mmol/l     较佳0.1~0.5mmol/l
HCO3 -  一般0.1~0.9mmol/l     较佳0.5~0.9mmol/l
以下是一项重碳酸盐缓冲液的配比实例:每升重碳酸盐缓冲液中含85.86g+水碳酸钠和58.80g碳酸氢钠。
参照图2-6,在相同的实验条件下,智能透析器采用费森尤斯公司的HF 80时效果明显劣于本实施例所述的体外人工肝支持系统:由图2可以看出,采用本实施例所述的模拟膜后,白蛋白的截留率并没有发生多少改变,而由图3-4可以看出,各类蛋白结合毒素的去除率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费森尤斯HF 80的主要产品信息如下:
  型号   壁厚μm   表面积m2   血液预充ml   超滤系数ml/h/mmHg   膜材料   灭菌方式
  HF 80   40   1   110   55   聚砜   环氧乙烷
                           实施例二
参照图7,一种体外人工肝支持系统,包括体外血液循环管路、白蛋白液循环管路;
所述的体外血液循环管路上依次布置有血液泵1、动脉壶2、智能透析器3、静脉壶4和气泡监测器5,所述的智能透析器2内设置有对蛋白结合毒素和水溶性毒素具有选择性的模拟膜,所述的模拟膜将所述的智能透析器3分隔成体外血液循环管路侧和白蛋白液循环管路侧,这里所述的智能透析器3为高通量透析器,所述的模拟膜为选择性半透膜;
所述的白蛋白液循环管路上依次布置漏血监测器6、白蛋白液泵7、除泡器8、毒素吸附器该毒素吸附器包括吸附器10和过滤器11;
所述的白蛋白液循环管路的输入端和输出端均连接在所述的智能透析器3上;
所述的模拟膜为中空纤维膜,其结构参数如下:膜壁厚:30μm,膜总表面积:2.1m2,膜上孔的孔径:允许分子量为64000道尔顿的分子通过。
在本实施例中,单根中空纤维膜的长度为25cm,单根中空纤维膜的膜内径为200μm,膜外径为260μm,这样可以得出单根中空纤维膜的周长为0.000817m,单根中空纤维膜的表面积为0.000204m2,为了使总表面积达到2.1m2,本实施例需要10283根中空纤维膜。
其余结构、实施方式和元件选择与实施例一相同。
参照图8-12,在相同的实验条件下,智能透析器采用费森尤斯公司的HF 80时效果明显劣于本实施例所述的体外人工肝支持系统:由图8可以看出,采用本实施例所述的模拟膜后,白蛋白的截留率并没有发生多少改变,而由图9-12可以看出,各类蛋白结合毒素的去除率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相比较,省略了透析液循环管路,这样白蛋白液循环管路中的水溶性毒素不能得到十分有效的去除,故实施效果比实施例一差。
                           实施例三
模拟膜的结构参数如下:膜壁厚:25μm,膜总表面积:2.1m2,膜上孔的孔径:允许分子量为62000道尔顿的分子通过。
在本实施例中,单根中空纤维膜的长度为30cm,单根中空纤维膜的膜内径为200μm,膜外径为250μm,这样可以得出单根中空纤维膜的周长为0.000785m,单根中空纤维膜的表面积为0.000236m2,为了使总表面积达到2.1m2,本实施例需要8912根中空纤维膜。
参照图13-17,在相同的实验条件下,智能透析器采用费森尤斯公司的HF 80时效果明显劣于本实施例所述的体外人工肝支持系统:由图13可以看出,采用本实施例所述的模拟膜后,白蛋白的截留率并没有发生多少改变,而由图14-17可以看出,各类蛋白结合毒素的去除率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其余结构、实施方式和元件选择与实施例一相同。
                           实施例四
模拟膜的结构参数如下:膜壁厚:25μm,膜总表面积:2.3m2,膜上孔的孔径:允许分子量为60000道尔顿的分子通过。
在本实施例中,单根中空纤维膜的长度为35cm,单根中空纤维膜的膜内径为200μm,膜外径为250μm,这样可以得出单根中空纤维膜的周长为0.000785m,单根中空纤维膜的表面积为0.000275m2,为了使总表面积达到2.3m2,本实施例需要8367根中空纤维膜。
参照图18-22,在相同的实验条件下,智能透析器采用费森尤斯公司的HF 80时效果明显劣于本实施例所述的体外人工肝支持系统:由图18可以看出,采用本实施例所述的模拟膜后,白蛋白的截留率并没有发生多少改变,而由图19-22可以看出,各类蛋白结合毒素的去除率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其余结构、实施方式和元件选择与实施例一相同。
                           实施例五
模拟膜的结构参数如下:膜壁厚:30μm,膜总表面积:2.4m2,膜上孔的孔径:允许分子量为60000道尔顿的分子通过。
在本实施例中,单根中空纤维膜的长度为25cm,单根中空纤维膜的膜内径为200μm,膜外径为260μm,这样可以得出单根中空纤维膜的周长为0.000817m,单根中空纤维膜的表面积为0.000204m2,为了使总表面积达到2.4m2,本实施例需要11753根中空纤维膜。
参照图23-27,在相同的实验条件下,智能透析器采用费森尤斯公司的HF 80时效果明显劣于本实施例所述的体外人工肝支持系统:由图23可以看出,采用本实施例所述的模拟膜后,白蛋白的截留率并没有发生多少改变,而由图24-27可以看出,各类蛋白结合毒素的去除率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其余结构、实施方式和元件选择与实施例一相同。
                           实施例六
模拟膜的结构参数如下:膜壁厚:20μm,膜总表面积:2.3m2,膜上孔的孔径:允许分子量为64000道尔顿的分子通过。
在本实施例中,单根中空纤维膜的长度为30cm,单根中空纤维膜的膜内径为200μm,膜外径为240μm,这样可以得出单根中空纤维膜的周长为0.000754m,单根中空纤维膜的表面积为0.000226m2,为了使总表面积达到2.3m2,本实施例需要10168根中空纤维膜。
参照图28-32,在相同的实验条件下,智能透析器采用费森尤斯公司的HF 80时效果明显劣于本实施例所述的体外人工肝支持系统:由图28可以看出,采用本实施例所述的模拟膜后,白蛋白的截留率并没有发生多少改变,而由图29-32可以看出,各类蛋白结合毒素的去除率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其余结构、实施方式和元件选择与实施例一相同。

Claims (4)

1.一种体外分子吸附循环系统,包括体外血液循环管路、白蛋白液循环管路;
所述的体外血液循环管路上包括血液泵、智能透析器,所述的智能透析器内设置有对蛋白结合毒素和水溶性毒素具有选择性的模拟膜,所述的模拟膜将所述的智能透析器分隔成体外血液循环管路侧和白蛋白液循环管路侧;
所述的白蛋白液循环管路上包括白蛋白液泵、毒素吸附器,所述的白蛋白液循环管路内布有透析液白蛋白;
所述的白蛋白液循环管路的输入端和输出端均连接在所述的智能透析器上;
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模拟膜为中空纤维膜,其结构参数如下:膜壁厚:10-30μm,膜总表面积:2.1-2.4m2,膜上孔的孔径:允许分子量为60000道尔顿-66000道尔顿以内的分子通过。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体外分子吸附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体外血液循环管路上还包括动脉壶、静脉壶和气泡监测器;所述的白蛋白循环管路上还包括漏血监测器、除泡器。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体外分子吸附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除泡器和毒素吸附器之间的白蛋白液循环管路上还设置有低通量透析器,所述的低通量透析器通过液管连接透析机,所述的透析机和所述的低通量透析器及连接两者的液管构成透析液循环管路,所述的透析液循环管路内布有透析液;
所述的低通量透析器内设置有对水溶性毒素具有选择性的透析膜,所述的透析膜将所述的低通量透析器分隔成白蛋白液循环管路侧和透析液循环管路侧。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体外分子吸附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模拟膜的结构参数为:膜壁厚:15-20μm,膜总表面积:2.4m2
CN 200510050121 2005-06-17 2005-06-17 一种体外分子吸附循环系统 Pending CN1879900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200510050121 CN1879900A (zh) 2005-06-17 2005-06-17 一种体外分子吸附循环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200510050121 CN1879900A (zh) 2005-06-17 2005-06-17 一种体外分子吸附循环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879900A true CN1879900A (zh) 2006-12-20

Family

ID=3751839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200510050121 Pending CN1879900A (zh) 2005-06-17 2005-06-17 一种体外分子吸附循环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879900A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107032A (zh) * 2009-12-29 2011-06-29 重庆医科大学 作用于血液中低分子物质的大分子药物的体外给药装置及其应用
CN103263704A (zh) * 2013-05-09 2013-08-28 浙江大学 配备储浆袋的血浆置换吸附滤过净化系统及其应用方法
CN113694280A (zh) * 2021-09-02 2021-11-26 山东威高血液净化制品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实时监控体外透析器中毒素含量分布的方法
CN115445457A (zh) * 2014-02-06 2022-12-09 甘布罗伦迪亚股份公司 用于血液净化的膜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107032A (zh) * 2009-12-29 2011-06-29 重庆医科大学 作用于血液中低分子物质的大分子药物的体外给药装置及其应用
CN102107032B (zh) * 2009-12-29 2014-08-27 重庆医科大学 作用于血液中低分子物质的大分子药物的体外给药装置及其应用
CN103263704A (zh) * 2013-05-09 2013-08-28 浙江大学 配备储浆袋的血浆置换吸附滤过净化系统及其应用方法
CN103263704B (zh) * 2013-05-09 2015-10-28 浙江大学 配备储浆袋的血浆置换吸附滤过净化系统
CN115445457A (zh) * 2014-02-06 2022-12-09 甘布罗伦迪亚股份公司 用于血液净化的膜
CN113694280A (zh) * 2021-09-02 2021-11-26 山东威高血液净化制品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实时监控体外透析器中毒素含量分布的方法
CN113694280B (zh) * 2021-09-02 2023-05-05 山东威高血液净化制品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实时监控体外透析器中毒素含量分布的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120913B (zh) 用于模块化受控相容流路的钠和缓冲液源盒
JP3486190B2 (ja) 蛋白質含有液から蛋白質−結合物質を透析により分離する膜と方法
CN1147304C (zh) 用于腹膜透析或在连续肾替代疗法中置换的两部分形式的碳酸氢盐基溶液
CN105025951B (zh) 用于多功能体积流体控制的系统和方法
CN1071585C (zh) 血液过滤和血浆过滤的装置和方法
CN1761494A (zh) 通过选择性提取溶质体外处理血液的装置和方法
US8926543B2 (en) Immunoactivation blood perfusion filter for the treatment of malignant tumors
CN1767838A (zh) 含艾考糊精的生物相容性透析流体
WO1997047337A1 (fr) Methode pour recolter et regenerer le dialysat peritoneal, dispositif et accessoires necessaires
WO2016060209A1 (ja) 中空糸膜型体液濾過装置、及びタンパク質溶液の濾過方法
JP2012507373A (ja) 携帯型腹膜透析システム
CN1196688A (zh) 亲和性膜系统及其应用方法
EP2558177A1 (en) Anticoagulant-free dialysis systems and methods
EP2076297A2 (en) Fluid-conserving cascade hemofiltration
ES2348189T3 (es) Kit para el tratamiento de enfermedades relacionadas con inflamacion sistematica.
CN101862610A (zh) 一种清除胆红素的吸附膜及其制备方法
CN2810611Y (zh) 一种体外人工肝支持系统
CN1879900A (zh) 一种体外分子吸附循环系统
CN201123923Y (zh) 一种可治疗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症的混合型人工肝系统
CN2824949Y (zh) 一种体外分子吸附循环系统
Botella et al. Adsorption in hemodialysis
CN2822644Y (zh) 一种蛋白a免疫吸附系统
CN202078582U (zh) 一种组合型体外人工肝支持治疗系统
JP3980588B2 (ja) 血漿交換廃液浄化循環透析装置
de Francisco et al. Hemodiafiltration with on-line endogenous reinfusion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