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826667A - 电线用着色喷嘴 - Google Patents

电线用着色喷嘴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826667A
CN1826667A CN 200480020837 CN200480020837A CN1826667A CN 1826667 A CN1826667 A CN 1826667A CN 200480020837 CN200480020837 CN 200480020837 CN 200480020837 A CN200480020837 A CN 200480020837A CN 1826667 A CN1826667 A CN 182666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electric wire
spray nozzle
coloured material
nozzle par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 200480020837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0541673C (zh
Inventor
镰田毅
杉村惠吾
斋藤圣
八木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azaki Corp
Original Assignee
Yazaki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azaki Corp filed Critical Yazaki Corp
Publication of CN182666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82666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541673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541673C/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可切实地朝向电线的外表面的所需位置每次定量地喷射着色材料的电线用着色材料。电线用着色喷嘴(31)将液体状的着色材料朝向电线的外表面每次定量地喷射、对该电线进行着色。电线用着色喷嘴(31)具有着色材料在内侧沿着箭头(Q)流动的圆筒状的第一喷嘴部件(37)和第二喷嘴部件(50)。第一喷嘴部件(37)和第二喷嘴部件(50)相互同轴连结。第二喷嘴部件(50)比第一喷嘴部件(37)更靠近电线。第二喷嘴部件(50)的内径d小于第一喷嘴部件(37)的内径D。第二喷嘴部件(50)的靠近第一喷嘴部件(37)的端面(50a)从第一喷嘴部件(37)的内面向第一喷嘴部件(37)的内侧突出。端面(50a)沿着与箭头(Q)垂直(交叉)的方向平坦地形成。

Description

电线用着色喷嘴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对电线进行着色时使用的电线用着色喷嘴,所述电线具有导电性的芯线和覆盖该芯线的绝缘性的包覆部。
背景技术
在作为移动体的汽车等上搭载有各种电子仪器。因此,上述汽车等,为了将来自电源等的电力或来自电脑等的控制信号等向上述电子仪器输送而配置有配线束(ワイャハ一ネス)。该配线束具有多条电线和安装在该电线端部等上的连接器等。
电线具有导电性的芯线和包覆该芯线的由绝缘性的合成树脂构成的包覆部。电线是所谓的绝缘线。连接器具有接头部件和收容该接头部件的连接器壳体。接头部件由导电性的金属板等形成,被安装在电线的端部,与该电线的芯线电连接。连接器壳体由绝缘性的合成树脂构成,形成为盒子状。通过连接器壳体与上述的电子仪器等结合,各电线通过接头部件与上述的电子仪器电连接,配线束向上述的电子仪器输送所需的电力或信号。
在组装上述配线束时,首先将电线切断成规定的长度,然后,去掉该电线端部等的包覆部(剥皮)、安装接头部件。根据需要将电线彼此相连接。然后,将接头部件插入连接器壳体内。这样组装成上述的配线束。
上述的配线束的电线需要根据芯线的大小和包覆部的材质(根据是否有耐热性等材质的变化)识别使用目的等。另外,所谓的使用目的是例如气囊、ABS(Antilock Brake System)或车速信息等的控制信号或者动力传动系统等的使用电线的汽车系统(System)。
因此,用于配线束的电线,在将构成上述包覆部的合成树脂向芯线的周围挤出包覆时,向构成包覆部的合成树脂中混入所需颜色的着色材料,将该包覆部形成为所需的颜色(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至3)。这种情况下,在改变电线的外表面的颜色时,需要停止进行上述的挤出、包覆的挤出包覆装置,在这种情况下,每次变换电线的颜色时都需要停止挤出包覆装置,导致生产电线所需的时间和劳力增加。有使电线的生产效率降低的趋势。
或者,在挤出包覆装置进行挤出包覆的状态下,改变向合成树脂混入的着色剂的颜色。在这种情况下,在刚改变着色剂的颜色之后,构成包覆部的合成树脂的颜色,形成变更着色剂前的包覆部的颜色和变更着色剂后的颜色的混合色。因此,具有电线材料合格率降低的趋势。
为了防止上述的电线生产效率降低以及电线材料合格率降低,本发明者提出了以下方案,即,先生产单色电线,根据需要在电线的外表面形成所需的颜色、组装配线束(参照专利文献4)。并且,本发明者提出了以下的电线着色装置,即,在对制造后的单色的电线着色时,将液状的着色材料朝向电线的外表面每次定量地滴射,通过使该着色材料的液滴附着在电线的外表面上,对电线着上所需的颜色(参照专利文献5)。
专利文献1:特开平5-111947号公报
专利文献2:特开平6-119833号公报
专利文献3:特开平9-92056号公报
专利文献4:特愿2001-256721号
专利文献5:特愿2002-233729号
发明内容
向上述电线的外表面每次定量地滴射的着色材料,是着色剂(工业用有机物质)溶解、分散在水或者其他溶剂中形成的液体状物质。有机物质有染料和颜料(大部分是有机物、合成品),有时染料作为颜料使用或颜料作为染料使用。
因此,在上述方案中的电线的着色装置中,若反复进行从着色喷嘴等滴射上述着色材料,则上述染料或颜料等将附着在喷嘴上,附着的染料或颜料逐渐增加。一旦着色材料附着在着色喷嘴上,则将难以从着色喷嘴向所需的方向滴射着色材料,同时,不容易每次定量地滴射着色材料。
这种情况下,当然不容易对电线的所需位置进行着色,同时,附着有电线的着色材料的位置的面积(大小)分散。这样,上述染料或颜料等附着在喷嘴上,难以朝向电线的外表面的所需位置切实地每次定量地滴射着色材料。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可以切实地朝向电线的外表面的所需位置每次定量地滴射着色材料的电线用着色喷嘴。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实现上述目的,技术方案1所述的本发明的电线用着色喷嘴,朝向电线的外表面每次定量地滴射液体状的着色材料,使上述着色材料的液滴附着在上述电线的外表面上、对该电线进行着色,其特征在于,具有:收容部,该收容部收容上述着色材料;第一喷嘴部,该第一喷嘴部形成为圆筒状并且上述着色材料在内侧流动,同时,与上述收容部内部连通;第二喷嘴部,该第二喷嘴部形成为内径比第一喷嘴部小的圆筒状,并且设置在比上述第一喷嘴部更靠近上述电线的位置,与该第一喷嘴部连结,同时,上述着色材料在其内侧流动,在上述第二喷嘴部和上述第一喷嘴部之间,形成从上述第一喷嘴部的内面朝向内侧突出的台阶部。
技术方案2所述的本发明的电线用着色喷嘴,在技术方案1所述的电线用着色喷嘴中,其特征在于,上述台阶部,在与上述着色材料在上述第一喷嘴部和第二喷嘴部内流动的方向垂直的方向上平坦地形成。
技术方案3所述的本发明的电线用着色喷嘴,在技术方案1所述的电线用着色喷嘴中,其特征在于,上述台阶部在与如下两个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平坦地形成,即,上述着色材料在上述第一喷嘴部和第二喷嘴部内流动的方向、以及与上述着色材料流动方向垂直的方向。
技术方案4所述的本发明的电线用着色喷嘴,在技术方案3所述的电线用着色喷嘴中,其特征在于,上述台阶部设置在上述第一喷嘴部和上述第二喷嘴部中的至少一方上。
技术方案5所述的本发明的电线用着色喷嘴,在技术方案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电线用着色喷嘴中,其特征在于,上述第一喷嘴部和第二喷嘴部相互同轴连结。
技术方案6所述的本发明的电线用着色喷嘴,在技术方案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电线用着色喷嘴中,其特征在于,设将上述第一喷嘴部和上述第二喷嘴部合起来的上述着色材料的流动方向的长度为L,设上述第二喷嘴部的上述着色材料的流动方向的长度为l,则满足8≤L/l≤10。
技术方案7所述的本发明的电线用着色喷嘴,在技术方案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电线用着色喷嘴中,其特征在于,设上述第一喷嘴部的内径为D,上述第二喷嘴部的内径为d,则满足4≤D/d≤6。
技术方案8所述的本发明的电线用着色喷嘴,在技术方案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电线用着色喷嘴中,其特征在于,设将上述第一喷嘴部和第二喷嘴部合起来的上述着色材料的流动方向的长度为L,设上述第二喷嘴部的上述着色材料的流动方向的长度为l,则满足8≤L/l≤10,设上述第一喷嘴部的内径为D,上述第二喷嘴部的内径为d,则满足4≤D/d≤6。
技术方案9所述的本发明的电线用着色喷嘴,在技术方案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电线用着色喷嘴中,其特征在于,上述第二喷嘴部由聚醚醚酮构成。
技术方案10所述的本发明的电线用着色喷嘴,朝向电线的外表面每次定量地滴射液体状的着色材料,使上述着色材料的液滴附着在上述电线的外表面上、对该电线进行着色,其特征在于,具有:收容部,该收容部收容上述着色材料;第一喷嘴部,该第一喷嘴部形成为圆筒状并且上述着色材料在内侧流动,同时,与上述收容部内部连通;第二喷嘴部,该第二喷嘴部形成为圆筒状并且设置在比上述第一喷嘴部更靠近上述电线的位置,在与该第一喷嘴部连结的同时,在内侧流动上述着色材料,上述第二喷嘴部由聚醚醚酮构成。
根据技术方案1所述的本发明,通过第一喷嘴部和第二喷嘴部内、朝向电线的外表面滴射的着色材料的一部分,与朝向第一喷嘴部的内侧突出的台阶部冲撞。并且,与台阶部冲撞的着色材料在第一喷嘴部和第二喷嘴部之间产生旋涡。着色材料被上述的旋涡等搅拌。
并且,由于第二喷嘴部的内径小于第一喷嘴部的内径,因此如果着色材料从第一喷嘴部进入第二喷嘴部内,则将被急速加压。
另外,本说明书所说的着色材料是着色剂(工业用有机物质)溶解、分散在水或者其他溶剂中而形成的液体状物质。作为有机物质有染料和颜料(大部分是有机物、合成品),有时染料作为颜料使用或颜料作为染料使用。作为更具体的示例,本说明书中所述的着色材料指着色液和涂料。着色液是指染料溶解或分散在溶剂中而形成的物质,涂料是指颜料分散在分散液中而形成的物质。因此,如果用着色液对包覆部的外表面进行着色,则染料将渗入到包覆部内,如果用涂料对包覆部的外表面进行着色,则颜料将不渗入到包覆部内而是粘接在外表面上。即,本说明书中所说的对电线的外表面进行着色,是用染料对电线的外表面的一部分染色和向电线的外表面的一部分涂覆颜料。
另外,上述溶剂和分散液最好是与构成包覆部的合成树脂具有亲合性的物质。这种情况下,染料切实地渗入包覆部内或颜料切实地与包覆部的外表面粘接。
而且,本说明书中所述的滴射是指液体状的着色材料从着色喷嘴以液滴的状态、即滴的状态朝向电线的外表面加力、射出。
根据技术方案2所述的本发明,台阶部沿着与着色材料流动的方向垂直的方向平坦地形成。因此,着色材料一旦与台阶部冲撞,则在着色材料中将切实地产生旋涡。然后着色材料被切实地搅拌。并且,台阶部最好沿着与着色材料所流动的方向垂直的方向平坦地形成。在这种情况下,通过与台阶部冲撞,可切实地产生旋涡、切实地搅拌着色材料。
根据技术方案3所述的本发明,台阶部沿着与着色材料的流动方向以及与上述着色材料所流动的方向垂直的方向的双方向交叉的方向平坦地形成。因此,通过台阶部,随着朝向前端喷嘴部的内径逐渐缩小。这样,流过喷嘴部内的着色材料不会被急速地加压,而是逐渐地加压。
根据技术方案4所述的本发明,台阶部设置在上述第一喷嘴部和上述第二喷嘴部中的至少一个上。因此,流过喷嘴部内的着色材料不会被急速加压,而是可以切实地逐渐加压。
根据技术方案5所述的本发明,第一喷嘴部和第二喷嘴部是同轴的。因此,着色材料一旦与台阶部冲撞,则将在第一喷嘴部的整个圆周上产生同样的旋涡,着色材料被搅拌。
根据技术方案6所述的本发明,第一喷嘴部和第二喷嘴部合起来的长度L大于等于第二喷嘴部的长度l的8倍、小于等于10倍。因此,在从第一喷嘴部内进入第二喷嘴部内后,着色材料一旦被射出,则在以保持液滴的方式被加压的同时,还以向所需的方向射出的方式被加压。
根据技术方案7所述的本发明,第一喷嘴部的内径D大于等于第二喷嘴部的内径d的4倍、小于等于6倍。因此,在从第一喷嘴部内进入第二喷嘴部内后,着色材料一旦被射出,则在以保持液滴的方式被加压的同时,还以向所需的方向射出的方式被加压。
根据技术方案8所述的本发明,第一喷嘴部和第二喷嘴部合起来的长度L大于等于第二喷嘴部的长度l的8倍、小于等于10倍。第一喷嘴部的内径D大于等于第二喷嘴部的内径d的4倍、小于等于6倍。因此,从第一喷嘴部内进入第二喷嘴部内后,着色材料一旦被射出,则在以保持液滴的方式被加压的同时,还以向所需的方向射出的方式被加压。
根据技术方案9所述的本发明,第二喷嘴部由聚醚醚酮构成。因此,着色材料不容易附着在第二喷嘴部上。
根据技术方案10所述的本发明,第二喷嘴部由聚醚醚酮形成。因此,着色材料不容易附着在第二喷嘴部上。
如上所述,在技术方案1所述的本发明中,着色材料与台阶部冲撞、被搅拌。因此,着色材料中的染料或颜料的浓度保持相同。因此可以防止浓度变得非常浓的着色材料附着在着色喷嘴上。
并且,如果从第一喷嘴部内进入第二喷嘴部内,则着色材料被急速加压。因此,从第二喷嘴部朝向电线的外表面滴射的着色材料,被强力地朝向电线的外表面射出。因此,可以防止着色材料附着在第二喷嘴部上。
这样,由于可以防止着色材料附着在第二喷嘴部上,因此,可以切实地从第二喷嘴部对电线的外表面每次定量地滴射着色材料。并且,由于可以防止着色材料附着在第二喷嘴部上,因此,当然也可以防止附着在第二喷嘴部等上的着色材料,对被滴射的着色材料的滴射方向造成影响。因此,可以切实地对电线的外表面的所需位置每次定量地滴射着色材料,可以使电线的外表面的所需位置形成为所需的颜色,同时,可以使着色的位置保持为所需的面积(大小)。
在技术方案2所述的本发明中,由于台阶部沿着与着色材料流动的方向垂直的方向平坦地形成,因此着色材料被切实地搅拌。这样,可以防止着色材料附着在第二喷嘴部上,可以切实地对电线的外表面的所需位置每次定量地滴射着色材料。因此,可以将电线的外表面的所需位置形成为所需的颜色,同时,可以使着色的位置保持为所需的面积(大小)。
在技术方案3所述的本发明中,可以不对流过喷嘴部内的着色材料进行急速地加压,而是可以逐渐地加压。因此,可以在喷嘴部内不产生气泡地对着色材料进行加压,同时可以进行加速。因此,由于从喷嘴部对电线的外表面滴射的着色材料不含有气泡,因此,可切实地形成一体、作为一个液滴滴射。因此,可以切实地使着色材料附着在电线的所需位置上,可以防止着色材料飞散等并附着在不需要的位置上。因此,可以切实地对电线的外表面的所需位置进行着色。
在技术方案4所述的本发明中,可以不对流过喷嘴部内的着色材料进行急速加压,而是可以逐渐加压。因此,可以在喷嘴部内不产生气泡地对着色材料进行加压,同时可以进行加速。因此,由于从喷嘴部对电线的外表面滴射的着色材料不含有气泡,因此,可切实地形成一体、作为一个液滴滴射。因此,可以切实地使着色材料附着在电线的所需的位置上,可以防止着色材料飞散等并附着在不需要的位置上。因此,可以切实地对电线的外表面的所需的位置进行着色。
在技术方案5所述的本发明中,由于第一喷嘴部和第二喷嘴部是同轴,因此着色材料被更切实地搅拌为相同。这样,可以防止着色材料附着在第二喷嘴部件上,可以切实地对电线的外表面的所需位置每次定量地滴射着色材料。因此,可以将电线的外表面的所需位置形成为所需的颜色,同时,可以使着色的位置保持为所需的面积(大小)。
在技术方案6所述的本发明中,着色材料一旦被射出,则在以保持液滴的方式被加压的同时,还以向所需的方向射出的方式被加压。因此,着色材料朝向电线的外表面以液滴的状态、即滴的状态被切实地射出。并且,着色材料朝向电线的外表面的所需位置被切实地射出。因此,可以切实地对电线的外表面的所需位置每次定量地滴射着色材料,可以将电线的外表面的所需位置形成为所需的颜色,同时,可以使着色的位置保持为所需的面积(大小)。
在技术方案7所述的本发明中,着色材料一旦被射出,则在以保持液滴的方式被加压的同时,还以向所需的方向射出的方式被加压。因此,着色材料朝向电线的外表面以液滴的状态、即滴的状态被切实地射出。并且,着色材料朝向电线的外表面的所需位置被切实地射出。因此,可以切实地对电线的外表面的所需位置每次定量地滴射着色材料,可以将电线的外表面的所需位置形成为所需的颜色,同时,可以使着色的位置保持为所需的面积(大小)。
在技术方案8所述的本发明中,着色材料一旦被射出,则在以保持液滴的方式被加压的同时,还以向所需的方向射出的方式被加压。因此,着色材料朝向电线的外表面以液滴的状态、即滴的状态被切实地射出。并且,着色材料朝向电线的外表面的所需位置被切实地射出。因此,可以切实地对电线的外表面的所需位置每次定量地滴射着色材料,可以将电线的外表面的所需位置形成为所需的颜色,同时,可以使着色的位置保持为所需的面积(大小)。
在技术方案9所述的本发明中,第二喷嘴部由聚醚醚酮构成,着色材料难以附着在第二喷嘴部上。因此,当然也可以防止附着在第二喷嘴部等上的着色材料对被滴射的着色材料的滴射方向造成影响。因此,可以切实地对电线的外表面的所需位置每次定量地滴射着色材料,可以将电线的外表面的所需位置形成为所需的颜色,同时,可以使着色的位置保持为所需的面积(大小)。
在技术方案10所述的本发明中,第二喷嘴部由聚醚醚酮构成,着色材料难以附着在第二喷嘴部上。因此,当然也可以防止附着在第二喷嘴部等上的着色材料,对被滴射的着色材料的滴射方向造成影响。因此,可以切实地对电线的外表面的所需位置每次定量地滴射着色材料,可以将电线的外表面的所需位置形成为所需的颜色,同时,可以使着色的位置保持为所需的面积(大小)。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电线着色装置的结构的侧视图。
图2是沿着图1中II-II线的电线着色装置的着色组件的剖视图。
图3是表示图2所示的着色组件的各着色喷嘴与电线的位置关系的说明图。
图4是表示图2所示的着色组件的各着色喷嘴的结构的剖视图。
图5是表示图4所示的着色喷嘴的第一喷嘴部件和第二喷嘴部件等的剖视图。
图6(a)是用图1所示的电线着色装置进行着色的电线的立体图。(b)是图6(a)所示的电线的俯视图。
图7是说明从图4所示的着色喷嘴滴射着色材料的状态的说明图。
图8是表示从图4所示的着色喷嘴滴射着色材料时,着色喷嘴的各位置与着色材料的压力以及速度的关系的说明图,(a)是表示着色喷嘴的各位置的说明图,(b)是表示着色喷嘴的各位置与着色材料的压力的关系的说明图,(c)是表示着色喷嘴的各位置与着色材料的速度关系的说明图。
图9是表示图5所示的着色喷嘴的第一喷嘴部件和第二喷嘴部件等的变形例的剖视图,(a)是表示第一喷嘴部件和第二喷嘴部件的变形例整体的剖视图,(b)是第一喷嘴部件和第二喷嘴部件的变形例的要部的剖视图。
图10是表示图5所示的着色喷嘴的第一喷嘴部件和第二喷嘴部件等的其他变形例的剖视图,(a)是表示第一喷嘴部件和第二喷嘴部件的其他变形例整体的剖视图,(b)是表示第一喷嘴部件和第二喷嘴部件的其他变形例的要部的剖视图。
图11是表示图5所示的着色喷嘴的第一喷嘴部件和第二喷嘴部件等的另外的变形例的剖视图,(a)是表示第一喷嘴部件和第二喷嘴部件的另外的变形例整体的剖视图,(b)是表示第一喷嘴部件和第二喷嘴部件的另外的变形例的要部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图1至图8就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电线用着色喷嘴(以下只称为着色喷嘴)31进行说明。图4等所示的着色喷嘴31构成图1等中所示的电线的着色装置(以下只称为着色装置)1。着色装置1是将电线3切断成规定的长度,并在该电线3的外表面3a的一部分上形成标记6的装置。即,着色装置1对电线3的外表面3a进行着色、即做标记(Marking)。
电线3构成安装在作为移动体的汽车等上的配线束。如图6(a)所示,电线3具有导电性的芯线4和绝缘性的包覆部5。芯线4是由多条线材捻成的。构成芯线4的线材由导电性的金属构成。并且,芯线4也可以由一条线材构成。包覆部5例如由聚氯乙烯(PVC)等的合成树脂构成。包覆部5覆盖芯线4。因此,电线3的外表面3a就是包覆部5的外表面。
并且,包覆部5例如是白色等的单色P。另外,也可以向构成包覆部5的合成树脂中混入所需的着色材料,使电线3的外表面3a为单色P,还可以不向构成包覆部5的合成树脂中混入着色材料,将合成树脂本身的颜色作为单色P。在不向构成包覆部5的合成树脂中混入着色材料、单色P为合成树脂本身的颜色的情况下,包覆部5、即电线3的外表面3a称为无着色。这样,无着色是指不向构成包覆部5的合成树脂中混入着色材料,电线3的外表面3a是合成树脂本身的颜色。
在电线3的外表面3a上形成具有多个点7的标记6。点7为颜色B(在图6中用平行斜线表示)。颜色B与单色P不同。如图6(b)所示,点7的平面形状是圆形。设置多个点7,按照事先设定的图案、沿着电线3的纵向排列。在图示例中,点7被沿着电线3的纵向等间隔地排列。并且,事先确定相邻的点7的中心间的距离。
将多条上述结构的电线3捆扎在一起,同时,将连接器等安装在端部等上、构成上述的配线束。连接器与汽车等的各种电子仪器的连接器连接结合,配线束、即电线3将各种信号或电力向各电子仪器输送。
并且,通过将上述的标记6的各点7的颜色B变换成各种颜色,可以区别各电线3。在图示例中,虽然所有的点7的颜色B是相同的,但可以根据需要对每个点7变换颜色B,使各个点7的颜色B不同。标记6的各点7的颜色B用于识别配线束的电线3的线种、系统(system)。即,上述的标记6的各点7的颜色B是为了识别配线束的各电线3的线种以及使用目的而使用的。
如图1所示,着色装置1具有作为装置本体的机架10、引导辊11、作为移动机构的送出辊12、作为电线矫正机构的矫正组件13、作为松弛吸收机构的松弛吸收组件14、着色组件15、通道16、作为测定机构的编码器17、作为加工机构的切断装置18和作为控制机构的控制装置19。
机架10设置在工厂等的地板上。机架10向水平方向延伸。引导辊11可自由转动地安装在机架10的一端部。引导辊11卷绕长的尺寸且没有形成标记6的电线3。引导辊11将电线3按照矫正组件13、松弛吸收组件14、着色组件15、通道16、编码器17以及切断装置18的顺序送出。
一对送出辊12设置在机架10的另一端部。该一对送出辊12可自由转动地支撑在机架10上并且沿着垂直方向进行排列。送出辊12通过无图示的马达等以相同的转速相互向相反方向转动。一对送出辊12将电线3夹在相互之间,并且,从引导辊11开始沿着该电线3的纵向拉伸。
送出辊12作为沿着电线3的纵向拉伸移动该电线3的拉伸机构。这样,送出辊12通过沿着电线3的纵向移动电线3,以此使着色组件15的后述的着色喷嘴31和电线3沿着电线3的纵向相对移动。因此,电线3从引导辊11朝向送出辊12沿着图1中的箭头K移动。箭头K表示电线3的移动方向。
矫正组件13设置在引导辊11的送出辊12侧上,设置在引导辊11和送出辊12之间。即,矫正组件13设置在从引导辊11开始的电线3的移动方向K的下游侧,从送出辊12开始的电线3的移动方向K的上游侧。矫正组件13具有板状的组件本体20、多个第一辊21和多个第二辊22。组件本体20被固定在机架10上。
第一和第二辊21、22被分别可自由转动地支撑在组件本体20上。多个第一辊21沿着水平方向(上述的移动方向K)排列,并设置在电线3的上方。多个第二辊22沿着水平方向(上述的移动方向K)排列,并设置在电线3的下方。如图1所示,第一辊21和第二辊22排列成锯齿状。
矫正组件13通过送出辊12将从引导辊11送出的电线3夹在第一辊21和第二辊22之间。并且,矫正组件13使电线3成为直线状。并且,矫正组件13通过将电线3夹在第一辊21和第二辊22之间,向电线3施加摩擦力。即,矫正组件13向电线3施加与送出辊12拉伸电线3的方向(上述的移动方向K)朝向相反的第一作用力H1。该第一作用力H1小于送出辊12拉伸电线3的力。因此,矫正组件13向电线3施加沿着纵向的张力。
松弛吸收组件14设置在矫正组件13的送出辊12侧,设置在矫正组件13和送出辊12之间。即,松弛吸收组件14设置在从矫正组件13开始的电线3的移动方向K的下游侧,从送出辊12开始的电线3的移动方向K的上游侧。松弛吸收组件14设置在矫正组件13和着色组件15的后述着色喷嘴31之间。
如图1所示,松弛吸收组件14具有一对引导辊支撑支架23、一对引导辊24、移动辊支撑支架25、移动辊26和作为加力机构的汽缸27。引导辊支撑支架23固定在机架10上。引导辊支撑支架23从机架10起向上方竖立设置。一对引导辊支撑支架23沿着电线3的移动方向K相互留有间隔地排列。
一对引导辊24被可自由旋转地支撑在引导辊支撑支架23上。引导辊24被设置在电线3的下方,通过在外周面与电线3接触,使电线3不从移动方向K脱落地引导电线3。因此,引导辊24引导电线3的移动方向K。
移动辊支撑支架25被固定在机架10上。移动辊支撑支架25从机架10起向上方竖立设置。移动辊支撑支架25被设置在一对引导辊支撑支架23之间。
移动辊26被可自由转动地支撑在移动辊支撑支架25上,同时,被沿着垂直方向可自由移动地支撑。移动辊26被设置在电线3的上方。移动辊26通过沿着垂直方向被可自由移动地支撑,以此沿着与电线3的移动方向K垂直(交叉)的方向可自由移动地支撑着。并且,移动辊26被设置在引导辊24之间的中央。
汽缸27具有汽缸本体28和可从该汽缸28本体自由伸缩的伸缩杆29。汽缸本体28被固定在移动辊支撑支架25上,设置在电线3的上方。伸缩杆29从汽缸本体28向下方伸长。即,伸缩杆29从汽缸本体28向靠近电线3的方向伸出。
在伸缩杆29上安装有移动辊26。通过向汽缸本体28内供给加压的气体,汽缸27利用第二作用力H2(图1所示)将伸缩杆29、即移动辊26沿着与移动方向K垂直(交叉)的方向、向下方加力。因此,汽缸27利用第二作用力H2将移动辊26向靠近电线3的方向加力。第二作用力H2小于第一作用力H1。
切断装置18的后述的一对切断刀48、49相互接近,在为了切断电线3而使电线3停止时,若电线3由于惯性沿着箭头K前进,则该电线3将在一对引导辊24之间松弛。此时,上述的松弛吸收组件14,由于汽缸27利用第二作用力H2对移动辊26加力,因此汽缸27的伸缩杆29伸长,移动辊26变位到例如图1中双点划线所示的位置。然后,松弛吸收组件14对在上述引导辊24之间松弛的电线3沿着与移动方向K垂直(交叉)的方向加力,吸收松弛,保持拉伸电线3的状态。
着色组件15被设置在松弛吸收组件14的送出辊12侧,设置在松弛吸收组件14和送出辊12之间。即,着色组件15被设置在从松弛吸收组件14开始的电线3的移动方向K的下游侧,从送出辊12开始的电线3的移动方向K的上游侧。因此,着色组件15、即后述的着色喷嘴31被设置在送出辊12和矫正组件13之间。
如图2所示,着色组件15具有组件本体30、多个着色喷嘴31、多个着色材料供给源32(图中只图示一个,其他的省略)以及加压气体供给源33。组件本体30被固定在机架10上。组件本体30支撑多个着色喷嘴31。
上述结构的着色喷嘴31将来自后述的着色材料供给源32的着色材料对电线3的外表面3a每次定量地滴射。着色喷嘴31使滴射的着色材料的液滴附着在电线3的外表面3a上,对该电线3的外表面3a的至少一部分进行着色(做标记)。该着色喷嘴31的具体结构在后面进行说明。
并且,着色喷嘴31一旦被安装在组件本体30上,则沿着电线3的移动方向K排列多个,同时,沿着以电线3为中心的周方向排列多个。在图示例中,组件本体30沿着电线3的移动方向K排列五个着色喷嘴31。组件本体30沿着以电线3为中心的周方向排列三个着色喷嘴31。
并且,如图3所示,各着色喷嘴31在电线3的最上部3b位于后述的第一喷嘴部件37的轴心R(图3中单点划线所示)的延长线上的状态下、被支撑在组件本体30上。另外,着色喷嘴31沿着轴心R滴射着色材料。因此,着色喷嘴31对电线3的最上部3b每次定量地滴射着色材料。并且,上述结构的着色喷嘴31作为着色机构。
着色材料供给源32收容着色材料,同时,朝向色喷嘴31的流入管36内供给着色材料。着色材料供给源32对应各着色喷嘴31。着色材料供给源32向着色喷嘴31供给的着色材料的颜色B可以相互不同,也可以相互相同。
加压气体供给源33向着色材料供给源32内供给经过加压的气体。加压气体供给源33,通过将经过加压的气体向着色材料供给源32内供给,以此若着色喷嘴31的阀体44从第一喷嘴部件37的基端部37a分离,则流路39内的着色材料迅速从第一喷嘴部件37和第二喷嘴部件50滴射。
上述结构的着色组件15根据来自控制装置19的命令,向任意的着色喷嘴31的线圈40施加电压,阀体44从第一喷嘴部件37的基端部37a分离。并且,着色组件15将任意的着色喷嘴31的流路39内的着色材料每次定量地、即一滴滴地向电线3滴射。
在本说明书中,使用粘度小于等于10mPa·s(毫帕斯卡秒)的着色材料。上述的着色材料是着色剂(工业用有机物质)溶解、分散在水或者其他溶剂中形成的液体状物质。作为有机物质,有染料和颜料(大部分是有机物、合成品),有时染料作为颜料使用或颜料作为染料使用。作为更具体的示例,着色材料指着色液和涂料。
着色液是指染料溶解或分散在溶剂中而形成的物质,涂料是指颜料分散在分散液中而形成的物质。因此,如果着色液附着在电线3的外表面3a上,则染料将渗入到包覆部5内,如果涂料附着在电线3的外表面3a,则颜料将不渗入到包覆部5内而是与外表面3a粘接。即,着色组件15用染料对电线3的外表面3a的一部分进行染色或将颜料涂敷在电线3的外表面3a上。因此,对电线3的外表面3a进行着色是指用染料对电线3的外表面3a的一部分进行染色、以及将颜料涂在电线3的外表面3a的一部分上。
并且,上述溶剂和分散液最好是与构成包覆部5的合成树脂具有亲合性的物质。这种情况下,染料切实地渗入包覆部5内或颜料切实地与外表面3a粘接。
而且,上述的滴射是指液体状的着色材料,从着色喷嘴31以液滴的状态、即滴的状态被向电线3的外表面3a加力、射出。
通道16设置在着色组件15的送出辊12侧,设置在着色组件15和送出辊12之间。即,通道16被设置在从着色组件15开始的电线3的移动方向K的下游侧,从送出辊12开始的电线3的移动方向K的上游侧。通道16形成为筒状,电线3在其内侧通过。在通道16上连结有真空泵等的无图示的吸入机构。吸入机构吸入通道16内的气体,防止着色材料中的溶剂和分散液等向着色装置1的外部弥漫。
编码器17设置在从送出辊12开始的电线3的移动方向K的下游侧。如图1所示,编码器17具有一对转子47。转子47可绕轴心自由转动地进行被支撑。转子47的外周面与被夹在一对送出辊12之间的电线3的外表面3a接触。一旦芯线4、即电线3沿着箭头K运动(移动),则转子47转动。即,转子47与沿着箭头K的芯线4、即电线3运动(移动)一起绕轴心转动。当然,沿着箭头K的芯线4、即电线3的运动(移动)量与转子47的转数成比例。
编码器17与控制装置19连接。转子47每转动规定的角度,编码器17就向控制装置19输出脉冲波状的信号。即,编码器17将对应于沿着箭头K的电线3移动量的信息向控制装置19输出。这样,编码器17测定对应于电线3移动量的信息,并将对应于电线3移动量的信息朝向控制装置19输出。通常在编码器17中,通过电线3与转子47的摩擦输出对应于电线3的移动量的脉冲波信号。但是,在由于电线3的外表面3a的状态,移动量和脉冲波数不一定一致的情况下,也可以在其他地方获得速度信息,并反馈该信息、进行比较运算。
切断装置18被设置在从编码器17的一对转子47开始的电线3的移动方向K的下游侧。切断装置18具有一对切断刀48、49。一对切断刀48、49沿着垂直方向排列。一对切断刀48、49沿着垂直方向相互接近或分离。一对切断刀48、49一旦相互接近,则将由一对送出辊12送出的电线3夹在相互之间、进行切断。一旦一对切断刀48、49相互分离,则当然将从上述电线3离开。
控制装置19是具有众所周知的RAM、ROM、CPU等的计算机。控制装置19与送出辊12、编码器17、切断装置18、着色喷嘴31等连接,通过控制这些部件的动作,对着色装置1整体进行控制。
控制装置19事先储存标记6的图案。控制装置19一旦从编码器17获得规定的脉冲波状的信号、即对应于电线3移动量的信息,则将向事先确定的着色喷嘴31的线圈40上施加一定时间电压,从该着色喷嘴31朝向电线3每次定量地滴射着色材料。控制装置19按照事先储存的标记6的图案,一旦电线3的移动速度加快,则缩短从着色喷嘴31滴射着色材料的时间间隔;一旦电线3的移动速度变慢,则延长从着色喷嘴31滴射着色材料的时间间隔。这样,控制装置19根据事先储存的图案,对电线3进行着色。控制装置19根据编码器17所测定的电线3的移动速度、使着色喷嘴31每次滴射定量的着色材料。
并且,控制装置19通过来自编码器17的信息,一旦判断电线3进行了规定量的移动,则停止送出辊12,然后使一对切断刀48、40相互接近、切断电线3。
如图4所示,着色喷嘴31具有圆筒状的喷嘴本体34、收容在该喷嘴本体34内的插入部件35、流入管36、作为第一喷嘴部的第一喷嘴部件37、阀机构38、作为第二喷嘴部的第二喷嘴部件50以及连接管51。
插入部件35形成为圆筒状,并且在内侧形成使着色材料通过的流路39。在流路39内充满了从着色材料供给源32等供给的着色材料。插入部件35形成收容本发明书中所述的液体状的着色材料的收容部。流入管36与流路39连通,将来自着色材料供给源32的着色材料向流路39内引导。
第一喷嘴部件37形成为圆筒状,同时,与流路39内部连通,将流路39内的着色材料向着色喷嘴31外部引导。第一喷嘴部件37的内径D小于喷嘴本体34的内径、即流路39的外径。第一喷嘴部件37被与喷嘴本体34同轴设置。第一喷嘴部件37由不锈钢形成。
阀机构38具有线圈40、阀本体41和螺旋弹簧42。线圈40被设置在流路39的外侧、埋设在插入部件35内。线圈40被从外部施加电压。阀本体41具有导电性本体部43和阀体44。本体43一体地具有圆柱状的圆柱部45和与该圆柱部45的一端连接的圆盘状的圆板部46。
本体部43,在圆板部46与第一喷嘴部件37的基端部37a相对、圆柱部45的纵向与喷嘴本体34的纵向平行的状态下,被收容在流路39内。并且,本体部43、即阀本体41沿着圆柱部45的纵向、即喷嘴本体34的纵向、可自由移动地设置。
阀体44被安装在本体部43的圆板部46上。即,阀体44被收容在插入部件35内。阀体44与第一喷嘴部件37的基端部37a相对。阀体44与第一喷嘴部件37的基端部37a接触分离。所谓接触分离是指接近、离开。
阀体44一旦与第一喷嘴部件37的基端部37a接触,则将与该基端部37a之间保持水密,防止流路39内的着色材料进入第一喷嘴部件37内。并且,阀体44一旦从第一喷嘴部件37的基端部37a离开,则允许着色材料通过第一喷嘴部件37和第二喷嘴部件50内、朝向电线3的外表面3a滴射。
这样,阀体44在图4中双点划线所示的开的位置和图4中实线所示的关的位置与基端部37a接触、分离。在开的位置上,阀体44从基端部37a离开、使着色材料通过第一喷嘴部件37和第二喷嘴部件50内、朝向电线3滴射。在关的位置上,闭体44与基端部37a接触,并限制着色材料通过第一喷嘴部件37和第二喷嘴部件50内部、朝向电线3滴射。
螺旋弹簧42将圆板部46向阀体44与第一喷嘴部件37的基端部37a接近的方向加力。
第二喷嘴部件50形成为圆筒状。第二喷嘴部件50由聚醚醚酮(Polyether ether ketone,以下称为PEEK)构成。第二喷嘴部件50的外径与第一喷嘴部件37的外径相等。
并且,如图5所示,第二喷嘴部件50的内径d小于第一喷嘴部件37的内径D。第二喷嘴部件50与第一喷嘴部件37同轴设置,同时,与该第一喷嘴部件37连结。
第二喷嘴部件50配置为比第一喷嘴部件37更靠近电线3。并且,第一喷嘴部件37和第二喷嘴部件50之间形成水密状态。在第二喷嘴部件50和第一喷嘴部件37的内侧,着色材料沿着第一喷嘴部件37的纵向的箭头Q流动。箭头Q为着色材料的流动方向。
因此,第二喷嘴部件50的靠近第一喷嘴部件37的端面50a,从第一喷嘴部件37的内面朝向第一喷嘴部件37的内侧突出。并且,端面50a沿着相对于箭头Q垂直(交叉)的方向平坦地形成。端面50a形成本说明书中所述的台阶部,并形成在第一喷嘴部件37和第二喷嘴部件50之间。
连接管51由氟树脂形成、形成为圆筒状。连接管51的内径与第一喷嘴部件37和第二喷嘴部件50的外径大致相等。连接管51嵌合在第一喷嘴部件37和第二喷嘴部件50双方的外侧,连结该第一喷嘴部件37和第二喷嘴部件50。并且,连接管51使第二喷嘴部件50可从第一喷嘴部件37自由装卸。
上述结构的着色喷嘴31将来自着色材料供给源32的着色材料通过流入管36导入流路39内。并且,在没有向线圈40施加电压的状态下,通过螺旋弹簧42的作用力,阀体44与第一喷嘴部件37的基端部37a接触,着色材料位于流路39内。
另外,在着色喷嘴31中,一旦对线圈4施加电压,则安装在圆板部46上的阀体44将抵抗螺旋弹簧42的作用力从第一喷嘴部件37的基端部37a离开,使流路39内的着色材料沿着箭头Q通过第一喷嘴部件37和第二喷嘴部件50的内侧。然后,着色喷嘴31从第二喷嘴部件50滴射着色材料。并且,根据来自控制装置19的命令,线圈40被施加事先确定的一定时间的电压。因此,着色喷嘴31朝向电线3的外表面3a每次定量地滴射着色材料。
而且,对于上述的着色喷嘴31,如果设将沿着箭头Q的第一喷嘴部件37和第二喷嘴部件50合起来的长度为L,设沿着箭头Q的第二喷嘴部件50的长度为l,则满足以下公式1所示的关系。
8≤L/l≤10......公式1
并且,上述着色喷嘴31的第一喷嘴部件37的内径D和第二喷嘴部件50的内径d,满足以下公式2所示的关系。
4≤D/d≤6......公式2
在上述结构的着色装置1中,在电线3的外表面3a上形成标记6、即对电线3的外表面3a进行着色时,首先,将引导辊11安装在机架10上。使一对切断刀48、49相互分离,使卷在引导辊11上的电线3依次通过矫正组件13、松弛吸收组件14、着色组件15和通道16,夹持在一对送出辊12之间。并且,将着色喷嘴31安装在着色组件15的组件本体30的规定位置,将着色材料供给源32与各着色喷嘴31进行连结。而且,将加压气体供给源33与着色材料供给源32进行连结,利用吸入机构吸出通道16内的气体。
并且,驱动送出辊12转动,从引导辊11拉伸电线3,使其沿着该电线3的纵向移动,同时,通过矫正组件13向电线3施加第一作用力H1的摩擦力,伸展该电线3。并且,利用汽缸27从第二作用力H2对移动辊26、即电线3加力。
并且,规定顺序的脉冲波状信号从编码器17向控制装置19输入后,控制装置19对事先确定的着色喷嘴31的线圈40一定间隔地施加一定时间的电压。这样,着色喷嘴31对电线3的外表面3a每次定量地滴射着色材料。
然后,上述的溶剂或分散液从附着在电线3的外表面3a上的着色材料上蒸发,用染料对电线3的外表面3a进行染色或将颜料涂在外表面3a上。从附着在电线3的外表面3a上的着色材料蒸发的溶剂或分散液,从通道16内被吸入机构吸走。这样,电线3的外表面3a被着色。
根据来自编码器17等的信息,控制装置19一旦作出送出了规定长度的电线3的判断,该控制装置19将停止送出辊12。这样,电线3尤其是在松弛吸收组件14的一对引导辊24之间松弛,被第二作用力H2加力的移动辊26变位到图1中双点划线所示的位置。这样,松弛吸收组件14的汽缸27的伸缩杆29伸长。并且,松弛吸收组件14吸收电线3的松弛。
并且,一对切断刀48、49相互接近,将电线3夹持在这此切断刀48、49之间进行切断。这样,得到了图6等中所示的在外表面3a上形成有标记6的电线3。
并且,一旦将液体状的着色材料从上述的着色喷嘴31朝向电线3的外表面3a每次定量地滴射,则沿着轴心R的箭头Q流经第一喷嘴部件37和第二喷嘴部件50内的着色材料的一部分,与第二喷嘴部件50的端面50a冲撞。并且,与端面50a冲撞的着色材料的一部分,产生图7中箭头S所示的旋涡,对着色材料进行搅拌。并且,第二喷嘴部件50内的着色材料的浓度被保持相同。
并且,在将液体状的着色材料从上述的着色喷嘴31朝向电线3的外表面3a每次定量地滴射时,一旦着色材料从流路39进入第一喷嘴部件37内,则如图8(b)所示,该着色材料的压力升高。并且,着色材料的压力在第一喷嘴部件37内处于大致一定的状态。如果着色材料的一部分与端面50a冲撞,则该着色材料的压力急剧升高。此外,如果从第二喷嘴部件50对电线3的外表面3a等滴射,则着色材料的压力将急剧降低。
并且,在将液体状的着色材料从上述的着色喷嘴31朝向电线3的外表面3a每次定量地滴射时,如图8(c)所示,一旦着色材料从流路39进入第一喷嘴部件37内,则该着色材料的流速(速度)降低。并且,着色材料的流速(速度)在第一喷嘴部件37内保持大致一定,同时,流速随着朝向第二喷嘴部件50逐渐降低成为一定。
如果着色材料的一部分与端面50a冲撞,则该着色材料的流速(速度)急剧降低。并且,如果从第二喷嘴部件50朝向电线3的外表面3a等滴射,则着色材料的速度保持快速状态不变。这样,一旦着色材料进入第二喷嘴部件50内,则该着色材料的压力和流速(速度)急剧提高或加快。并且,压力提高并且流速加快的液体状的着色材料被朝向电线3的外表面3a滴射。
根据本实施方式,着色材料与第二喷嘴部件50的端面50a冲撞、被搅拌。并且,由于第一喷嘴部件37和第二喷嘴部件50被同轴设置,端面50a与箭头Q垂直(交叉),因此着色材料切实地被搅拌。因此,着色材料中的染料或颜料的浓度保持相同。所以,可以防止浓度极浓的着色材料附着在着色喷嘴50上。
并且,若从第一喷嘴部件37内进入第二喷嘴部件50内,则着色材料被急速加压。因此,从第二喷嘴部件50朝向电线3的外表面3a滴射的着色材料被强力朝向电线3的外表面3a射出。所以,可以防止着色材料附着在第二喷嘴部件50上。
这样,由于可以防止着色材料附着在第二喷嘴部件50上,因此可以切实地从第二喷嘴部件50朝向电线3的外表面3a每次定量地滴射着色材料。并且,由于可以防止着色材料附着在第二喷嘴部件50上,因此当然可以防止附着在第二喷嘴部件50等上的着色材料对被滴射的着色材料的滴射方向造成影响。因此,可以对电线3的外表面3a的所需位置切实地每次定量滴射着色材料,可以使电线3的外表面3a的所需位置形成所需的颜色,同时,可以将着色的位置(上述的点7)保持位所需的面积(大小)。
在沿着电线3的纵向使电线3和着色喷嘴31相对移动期间,着色喷嘴31对电线3每次定量地滴射着色材料。这样,在电线3和着色喷嘴31的相对移动中,对电线3进行着色。因此,为了对电线3进行着色,不需要停止电线3,所以,不会降低作业效率。并且,由于在电线3和着色喷嘴31的相对移动中,对电线3每次定量地滴射着色材料,所以可以对电线3的任意位置进行着色,因此当然也可以对电线3连续地进行着色。
编码器17测定电线3的移动量,控制装置19根据电线3的移动量来控制着色喷嘴31。因此,电线3的移动速度一旦加快,则可以缩短滴射着色材料的间隔,若电线3的移动速度变慢,则可以延长滴射着色材料的间隔。这样,即使电线3的移动速度变化,也可以将附着在电线3的外表面3a上的着色材料的间隔保持一致。
因此,即使电线3的移动速度发生变化,也可以根据事先设定的图案,使着色材料附着在电线3的外表面3a上。即,即使电线3的移动速度发生变化,也可以根据事先设定的图案,对电线3进行着色。
以下,本发明的发明者们对上述结构的着色喷嘴31的效果进行了实际确认。首先,使上述D/d的值保持一定,对使上述L/l的值进行各种变化时的着色材料对第二喷嘴部件50的附着状况以及滴射状况进行了确认。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表1使D/d一定时的基于L/l的变化的着色材料的状况
L/l   着色材料对第二喷嘴部件50的附着情况   从第二喷嘴部件50滴射的着色材料的量的标准离差   评价
  比较例A   5   稍微附着   离差大   ×
  比较例B   6   稍微附着   离差大   ×
  比较例C   7   几乎无附着   离差大   ×
  本发明的产品A   8   几乎无附着   几乎无离差   ○
  本发明的产品B   9   几乎无附着   几乎无离差   ○
  本发明的产品C   10   几乎无附着   几乎无离差   ○
  比较例D   11   几乎无附着   着色材料的液滴分散   ×
在上述表1所示的实验中,使用粘度为10mPa·s(毫帕斯卡秒)左右的着色材料,使D/d的值为5。并且,改变第二喷嘴部件50的长度,使用L/l的值为5的比较例A、L/l的值为6的比较例B、L/l的值为7的比较例C、L/l的值为11的比较例D。而且,使用L/l的值为8的本发明产品A、L/l的值为9的本发明产品B、L/l的值为10的本发明产品C。
根据表1,可以看出在比较例A和比较例B中,着色材料稍微附着在第二喷嘴部件50上。这是由于第一喷嘴部件37内的容积和第二喷嘴部件50内的容积的差较小,因此,即使着色材料从第一喷嘴部件37进入第二喷嘴部件50中,该着色材料的压力也不会充分上升、该着色材料不会被充分地压缩(加压)。所以,对从第二喷嘴部件50滴射的着色材料不能施加充分的力量。因此,在比较例A和比较例B中,着色材料稍微附着在第二喷嘴部件50上。
并且,可以看出在比较例A和比较例B中,从第二喷嘴部件50滴射的着色材料的液滴的量(体积)的离差较大。这是由于如上所述着色材料没有被充分压缩(加压),因此对从第二喷嘴部件50滴射的着色材料不能施加充分的力量。因此,在比较例A和比较例B中,从第二喷嘴部件50滴射的着色材料的液滴的量(体积)的离差变大。
并且,在比较例C中,可以看出着色材料几乎没有附着在第二喷嘴部件50上,同时,从第二喷嘴部件50滴射的着色材料的液滴的量(体积)的离差较大。这是由于着色材料没有被充分压缩(加压),因此,对从第二喷嘴部件50滴射的着色材料不能施加充分的力量。因此,在比较例A和比较例B中,从第二喷嘴部件50滴射的着色材料的液滴的量(体积)的离差变大。
而且,在比较例D中,可以看出着色材料几乎没有附着在第二喷嘴部件50上。这是由于第一喷嘴部件37内的容积和第二喷嘴部件50内的容积的差较大,因此即使着色材料从第一喷嘴部件37进入第二喷嘴部件50,该着色材料也被充分压缩(加压)。所以,可对从第二喷嘴部件50滴射的着色材料施加充分的力量。因此,在比较例D中,着色材料几乎没有附着在第二喷嘴部件50上。
并且在比较例D中,可以看出从第二喷嘴部件50滴射的着色材料的液滴分散。这是由于如上所述着色材料被过分地压缩(加压),因此对从第二喷嘴部件50滴射的着色材料施加过分大的力量,同时,从第二喷嘴部件50滴射时的着色材料要急剧膨胀。因此,在比较例D中,从第二喷嘴部件50滴射的着色材料的液滴分散。
与上述的比较例A、B、C、D相对照,可以看出在本发明产品A、B、C中着色材料几乎没有附着在第二喷嘴部件50上。这是由于第一喷嘴部件37内的容积和第二喷嘴部件50内的容积的差足够大,但不过大,因此一旦着色材料从第一喷嘴部件37进入第二喷嘴部件50,则该着色材料将被充分压缩(加压),但不会被过分压缩(加压)。因此,可对从第二喷嘴部件50滴射的着色材料施加充分的力量。因此,在本发明产品A、B、C中,着色材料几乎没有附着在第二喷嘴部件50上。
并且,可以看出在本发明的产品A、B、C中,从第二喷嘴部件50滴射的着色材料的液滴的量(体积)几乎没有离差。这是由于如上所述着色材料被充分压缩(加压),但不被过分压缩(加压),因此,可对从第二喷嘴部件50滴射的着色材料施加充分的力量。因此,在本发明的产品A、B、C中,从第二喷嘴部件50滴射的着色材料的液滴没有分差,该液滴的量(体积)几乎没有离差。
这样,根据图1所示的结果,可以看出通过满足上述公式1,着色材料几乎没有附着在第二喷嘴部件50上,同时,滴射的着色材料的液滴的量也没有离差。因此,通过满足公式1,着色材料一旦从第一喷嘴部件37进入第二喷嘴部件50内,则在射出时,在以保持液滴的方式被加压的同时,还以向所需的方向射出的方式被加压。
因此,着色材料以液滴的状态、即滴的状态被切实地朝向电线3的外表面3a射出,同时,被切实地朝向电线3的外表面3a的所需位置射出。因此,可以切实地将着色材料朝向电线3的外表面3a的所需位置每次定量地滴射,可以将电线3的外表面3a的所需位置形成所需的颜色,同时,可以将着色处、即上述的点7保持为所需的面积(大小)。
另外,使上述的L/l的值一定,确认了使上述D/d的值进行各种改变时的着色材料对第二喷嘴部件50的附着状况以及滴射状况。结果如以下的表2所示。
[表2]
表2使L/l一定时的基于D/d的变化的着色材料的状况
D/d   着色材料对第二喷嘴部件50的附着情况   从第二喷嘴部件50滴射的着色材料的量的标准离差   评价
  比较例E   2   稍微附着   离差大   ×
  比较例F   3   稍微附着   离差大   ×
  本发明的产品D   4   几乎无附着   几乎无离差   ○
  本发明的产品E   5   几乎无附着   几乎无离差   ○
  本发明的产品F   6   几乎无附着   几乎无离差   ○
  比较例G   7   几乎无附着   着色材料的液滴分散   ×
在上述表2所示的实验中,使用粘度为10mPa·s(毫帕斯卡秒)左右的着色材料,使L/l的值为9。并且,改变第二喷嘴部件50的内径,使用D/d的值为2的比较例E、D/d的值为3的比较例F、D/d的值为7的比较例G。而且,D/d的值为4的本发明的产品D、D/d的值为5本发明的产品E、D/d的值为6的本发明的产品F。
根据表2,可以看出在比较例E和比较例F中,着色材料稍微附着在第二喷嘴部件50上。这是由于第一喷嘴部件37内的容积和第二喷嘴部件50内的容积的差较小,因此即使着色材料从第一喷嘴部件37进入第二喷嘴部件50,该着色材料也不会被充分压缩(加压)。因此,从第二喷嘴部件50滴射的着色材料的压力没有充分上升、该着色材料没有被施加充分的力量。因此,在比较例E和比较例F中,着色材料稍微附着在第二喷嘴部件50上。
并且,可以看出在比较例E和比较例F中,从第二喷嘴部件50滴射的着色材料的液滴的量(体积)的离差较大。这是由于如上所述着色材料没有被充分地压缩(加压),因此从第二喷嘴部件50滴射的着色材料没有被施加充分的力量。因此,在比较例E和比较例F中,从第二喷嘴部件50滴射的着色材料的液滴的量(体积)的离差增大。
并且,在比较例G中,可以看出着色材料几乎没有附着在第二喷嘴部件50上。由于第一喷嘴部件37内的容积和第二喷嘴部件50内的容积的差较大,因此,即使着色材料从第一喷嘴部件37进入第二喷嘴部件50,该着色材料也将被充分压缩(加压)。因此,从第二喷嘴部件50滴射的着色材料被施加充分的力量。因此,在比较例G中,着色材料几乎没有附着在第二喷嘴部件50上。
并且,在比较例G中,可以看出从第二喷嘴部件50滴射的着色材料的液滴分散。这是由于如上所述着色材料被过分地压缩(加压),因此,从第二喷嘴部件50滴射的着色材料被施加过大的力量,同时,从第二喷嘴部件50滴射的着色材料要急剧膨胀。因此,在比较例G中,从第二喷嘴部件50滴射的着色材料的液滴分散。
与上述的比较例E、F、G相对照,可以看出在本发明的产品D、E、F中,着色材料几乎没有附着在第二喷嘴部件50上。这是由于第一喷嘴部件37内的容积和第二喷嘴部件50内的容积的差充分大,但不过大,因此一旦着色材料从第一喷嘴部件37进入第二喷嘴部件50,则该着色材料将被充分压缩(加压),同时,不会被过分压缩(加压)。因此,可对从第二喷嘴部件50滴射的着色材料施加充分的力量。因此,在本发明的产品D、E、F中,着色材料几乎没有附着在第二喷嘴部件50上。
并且,可以看出在本发明的产品D、E、F中,从第二喷嘴部件50滴射的着色材料的液滴的量(体积)几乎没有离差。这是由于如上所述着色材料被充分压缩(加压)但不被过分压缩(加压),因此从第二喷嘴部件50滴射的着色材料被施加充分的力量。因此,在本发明的产品D、E、F中,从第二喷嘴部件50滴射的着色材料的液滴没有分散,该液滴的量(体积)几乎没有离差。
这样,根据图2所示的结果,可以看出通过满足上述公式2,着色材料几乎没有附着在第二喷嘴部件50上,同时,滴射的着色材料的液滴的量几乎没有离差。因此,通过满足公式2,着色材料一旦从第一喷嘴部件37内侵入到第二喷嘴部件50内,则在射出时,在以保持液滴的方式被加压的同时,还以向所需的方向射出的方式被加压。
因此,着色材料以液滴的状态即滴的状态被切实地朝向电线3的外表面3a射出,同时,被切实地朝向电线3的外表面3a的所需位置射出。因此,可以切实将着色材料朝向电线3的外表面3a的所需位置每次定量地滴射,可以使电线3的外表面3a的所需位置形成所需的颜色,同时,可以将着色处、即上述的点7保持为所需的面积(大小)。
接着,确认了各种材质构成满足上述公式1和公式2的第二喷嘴部件50时,着色材料对第二喷嘴部件50的附着状况以及滴射状况。结果如以下的表3所示。
[表3]
表3基于材质的变化的着色材料的附着状况
  第二喷嘴部件的材质   着色材料对第二喷嘴部件的附着状况 评价
  比较例H   不锈钢   附着很多   ×
  比较例I   陶瓷   附着很多   ×
  比较例J   氟树脂   附着很多   ×
  本发明的产品   PEEK   几乎没有附着   ○
在上述表3所示的实验中,使用粘度为10mPa·s(毫帕斯卡秒)左右的着色材料,使D/d的值为5、L/l的值为9。并且,使用第二喷嘴部件50由不锈钢构成的比较例H、第二喷嘴部件50由陶瓷构成的比较例I、第二喷嘴部件50由氟树脂构成的比较例J。而且,使用第二喷嘴部件50由上述PEEK构成的本发明的产品。
根据表3,可以看出在比较例H、比较例I以及比较例J中,着色材料在第二喷嘴部件50上附着很多。与上述的比较例H、I、J相对照,在本发明的产品中可以看出着色材料几乎没有附着在第二喷嘴部件50上。
这样,根据表3所示的结果可以看出,通过用PEEK构成第二喷嘴部件50,着色材料几乎没有附着在第二喷嘴部件50上。通过用PEEK构成第二喷嘴部件50,着色材料不容易附着在第二喷嘴部件50上。因此,当然可以防止附着在第二喷嘴部件50等上的着色材料对被滴射的着色材料的滴射方向造成影响。因此,可以切实地对电线3的外表面3a的需要位置每次定量地滴射着色材料,可以使电线3的外表面3a的所需位置形成所需的颜色,同时,可以将着色后的位置、即上述的点7保持为所需的面积(大小)。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将从第一喷嘴部件37的内面向内侧突出、并且沿着与箭头Q垂直的方向平坦的端面50a作为台阶部进行设置。但是,在本发明中,如图9至图11所示,也可以将从第一喷嘴部件37的内面向内侧突出的锥形面60作为台阶部进行设置。另外,在图9至图11中,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使用相同的符号、省略说明。
锥形面60与第一喷嘴部件37的内面和第二喷嘴部件50的内面连接,设置在喷嘴部件37、50之间。如图9至图11所示,锥形面60在喷嘴部件37、50的剖面上,在与上述箭头Q和与该箭头Q垂直的方向双方交叉的方向上平坦地形成。
在图9(a)和图9(b)所示的例子中,将锥形面60只设置在第二喷嘴部件50上。在图10(a)和图10(b)所示的例子中,将锥形面60只设置在第一喷嘴部件37上。在图11(a)和图11(b)所示的例子中,将锥形面60设置在第一喷嘴部件37和第二喷嘴部件50双方(遍及第一喷嘴部件37和第二喷嘴部件50)上。这样,在本发明中,将作为台阶部的锥形面60设置在第一喷嘴部件37和第二喷嘴部件50中的至少一方上即可。
如图9至图11所示,在设置作为台阶部的锥形面60的情况下,也要满足上述公式1和公式2双方,用PEEK构成第二喷嘴部件50。
根据图9至图11所示的例子,在上述的实施方式的效果的基础上,锥形面60沿着与箭头Q和与该箭头Q垂直的方向交叉的方向平坦地形成。因此,锥形面60,随着朝向第二喷嘴部件50的前端,喷嘴部件37、50的内径逐渐缩小。
因此,沿着箭头Q流入喷嘴部件37、50内的着色材料,由锥形面60逐渐加压,同时,被逐渐加速。因此,流过喷嘴部件37、50内的着色材料不被急速加压,可防止产生气泡。因此,从喷嘴部件37、50朝向电线3的外表面3a滴射的着色材料不含有气泡,所以切实地成为一体,作为一个液滴被滴射。因此,可以切实地将着色材料附着在电线3的所需位置,可以防止着色材料飞散等并附着在不需要的位子。因此,可以切实地对电线3的外表面3a的所需位置进行着色。
上述的实施方式等中所示的例满足公式1和公式2双方。但是,在本发明中,满足上述公式1和公式2中的至少一个即可。并且,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使第一喷嘴部件37和第二喷嘴部件50相互独立。但是,在本发明中,也可以使第一喷嘴部件37和第二喷嘴部件50成为一体。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等中所示的例子中,满足公式1和公式2双方并且第二喷嘴部件50由PEEK构成。但是,在本发明中,在第二喷嘴部件50由PEEK构成的情况下,不满足上述公式1和公式2也可以。而且,在本发明中,在满足上述公式1和公式2中的至少一方的情况下,也可以不用PEEK构成第二喷嘴部件50。
而且,在本发明中,作为着色液和涂料,也可以使用各种丙烯酸类涂料、油墨(染料类、颜料类、)、UV油墨等各种物质。
另外,上述的实施方式只不过是表示本发明的代表性的方案,本发明并不局限于实施方式。即在不超出本发明的思想的范围内可以进行各种变形。

Claims (10)

1.一种电线用着色喷嘴,朝向电线的外表面每次定量地滴射液体状的着色材料,使上述着色材料的液滴附着在上述电线的外表面上、对该电线进行着色,其特征在于,具有:
收容部,该收容部收容上述着色材料;
第一喷嘴部,该第一喷嘴部形成为圆筒状并且上述着色材料在内侧流动,同时,与上述收容部内部连通;
第二喷嘴部,该第二喷嘴部形成为内径比第一喷嘴部小的圆筒状,并且设置在比上述第一喷嘴部更靠近上述电线的位置,与该第一喷嘴部连结,同时,上述着色材料在其内侧流动,
在上述第二喷嘴部和上述第一喷嘴部之间,形成从上述第一喷嘴部的内面朝向内侧突出的台阶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线用着色喷嘴,其特征在于,上述台阶部,在与上述着色材料在上述第一喷嘴部和第二喷嘴部内流动的方向垂直的方向上平坦地形成。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线用着色喷嘴,其特征在于,上述台阶部在与如下两个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平坦地形成,即,上述着色材料在上述第一喷嘴部和第二喷嘴部内流动的方向、以及与上述着色材料流动方向垂直的方向。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线用着色喷嘴,其特征在于,上述台阶部设置在上述第一喷嘴部和上述第二喷嘴部中的至少一方上。
5.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电线用着色喷嘴,其特征在于,上述第一喷嘴部和第二喷嘴部相互同轴连结。
6.如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电线用着色喷嘴,其特征在于,设将上述第一喷嘴部和上述第二喷嘴部合起来的上述着色材料的流动方向的长度为L,设上述第二喷嘴部的上述着色材料的流动方向的长度为l,则满足8≤L/l≤10。
7.如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电线用着色喷嘴,其特征在于,设上述第一喷嘴部的内径为D,上述第二喷嘴部的内径为d,则满足4≤D/d≤6。
8.如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电线用着色喷嘴,其特征在于,设将上述第一喷嘴部和第二喷嘴部合起来的上述着色材料的流动方向的长度为L,设上述第二喷嘴部的上述着色材料的流动方向的长度为l,则满足8≤L/l≤10,
设上述第一喷嘴部的内径为D,上述第二喷嘴部的内径为d,则满足4≤D/d≤6。
9.如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电线用着色喷嘴,其特征在于,上述第二喷嘴部由聚醚醚酮构成。
10.一种电线用着色喷嘴,朝向电线的外表面每次定量地滴射液体状的着色材料,使上述着色材料的液滴附着在上述电线的外表面上、对该电线进行着色,其特征在于,具有:
收容部,该收容部收容上述着色材料;
第一喷嘴部,该第一喷嘴部形成为圆筒状并且上述着色材料在内侧流动,同时,与上述收容部内部连通;
第二喷嘴部,该第二喷嘴部形成为圆筒状并且设置在比上述第一喷嘴部更靠近上述电线的位置,在与该第一喷嘴部连结的同时,在内侧流动上述着色材料,
上述第二喷嘴部由聚醚醚酮构成。
CNB2004800208377A 2003-06-19 2004-06-07 电线用着色喷嘴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541673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175258/2003 2003-06-19
JP2003175258 2003-06-19
JP131474/2004 2004-04-27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826667A true CN1826667A (zh) 2006-08-30
CN100541673C CN100541673C (zh) 2009-09-16

Family

ID=3753292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4800208377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541673C (zh) 2003-06-19 2004-06-07 电线用着色喷嘴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0541673C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069476A (zh) * 2022-06-19 2022-09-20 江西利明电线电缆有限公司 一种电力电缆表面油墨涂抹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ZA71956B (en) * 1970-03-14 1971-12-29 Standard Telephones Cables Ltd Cables
ES2158844T3 (es) * 1991-03-01 2001-09-16 Procter & Gamble Pulverizacion de liquidos.
BR9809732A (pt) * 1997-06-06 2000-07-11 Minnesota Mining & Mfg Estrutura de caneta impressora a jato de tinta, processo de prover um sistema de união em uma caneta impressora de jato de tinta, impressora a jato de tinta, e, sistema impressor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069476A (zh) * 2022-06-19 2022-09-20 江西利明电线电缆有限公司 一种电力电缆表面油墨涂抹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0541673C (zh) 2009-09-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261312C (zh) 漏气保用轮胎支架
AU719590B2 (en) Two-part stream dispensing for high viscosity materials
CN104070823B (zh) 液体喷射装置以及液体喷射装置中的液体供给方法
CN1826667A (zh) 电线用着色喷嘴
EP1712271A3 (de) Vorrichtung zum Homogenisieren und/oder Dispergieren Fliessfähiger Stoffe
CN1133887C (zh) 用于制造可分离光学纤维带的集中涂面模具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CN1646842A (zh) 电磁阀
JP4370325B2 (ja) 電磁弁の駆動方法、電磁弁駆動装置及び電線着色装置
JP5049525B2 (ja) 電線用着色インク
CN1993186A (zh) 着色喷嘴
CN100350515C (zh) 电线的生产系统
CN1813318A (zh) 配线束的安装方法
WO2007088720A1 (en) Flexibel, pressurised liquid tank enclosed by an outer case
JP2009023169A (ja) クランプ部材および記録装置
EP1710064A3 (de) Vorrichtung und Verfahren zum Verarbeiten von Baumaterial
JP4431141B2 (ja) 電線着色装置及び電線着色方法
CN114405721B (zh) 一种林业保护用防虫驱虫石灰涂抹装置
CN212949195U (zh) 全彩3d打印设备
JP4477933B2 (ja) 電線用着色ノズル
CN112814343B (zh) 一种环氧地坪施工涂覆机
CN211194530U (zh) 一种耐摩耐热尼龙材料的生产设备
EP1741761A3 (en) Carbon black paint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JP2008238156A (ja) 高圧均質化装置の噴射弁、および噴射弁ユニット
CN202377154U (zh) 滚压线自动涂胶治具
JP4482290B2 (ja) 電線用着色ノズル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90916

Termination date: 2020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