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813483A - 通过纳入多个无线通信系统转引通信连接的方法 - Google Patents

通过纳入多个无线通信系统转引通信连接的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813483A
CN1813483A CNA038033127A CN03803312A CN1813483A CN 1813483 A CN1813483 A CN 1813483A CN A038033127 A CNA038033127 A CN A038033127A CN 03803312 A CN03803312 A CN 03803312A CN 1813483 A CN1813483 A CN 181348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ireless communication
communication system
connect
terminal equipment
subscriber termin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03803312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0556177C (zh
Inventor
罗济军
M·迪林格尔
Original Assignee
Siemens AG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iemens AG filed Critical Siemens AG
Publication of CN181348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81348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556177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556177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10Connection setup
    • H04W76/19Connection re-establishmen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0Communication routing or communication path finding
    • H04W40/02Communication route or path selection, e.g. power-based or shortest path routing
    • H04W40/04Communication route or path selection, e.g. power-based or shortest path routing based on wireless node resources
    • H04W40/08Communication route or path selection, e.g. power-based or shortest path routing based on wireless node resources based on transmission power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0Communication routing or communication path finding
    • H04W40/24Connectivity information management, e.g. connectivity discovery or connectivity update
    • H04W40/246Connectivity information discover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0Communication routing or communication path finding
    • H04W40/24Connectivity information management, e.g. connectivity discovery or connectivity update
    • H04W40/28Connectivity information management, e.g. connectivity discovery or connectivity update for reactive rout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0Communication routing or communication path finding
    • H04W40/34Modification of an existing route
    • H04W40/36Modification of an existing route due to handover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D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IMING AT THE REDUCTION OF THEIR OWN ENERGY USE
    • Y02D30/0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Y02D30/7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Communication Control (AREA)
  • Data Exchanges In Wide-Area Networks (AREA)
  • Circuits Of Receivers In General (AREA)
  • Small-Scale Network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说明一种用于转引与用户终端设备的已有通信连接的方法,该用户终端设备具有用于与多个无线通信系统通信的设备。在具有多个无线通信系统的环境中,在通向第一无线通信系统的已有通信连接受干扰或中断之后,通过纳入至少一个其它的无线通信系统来尝试转引通信连接。

Description

通过纳入多个无线通信系统转引通信连接的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转引(Weiterführung)与用户终端设备的已有通信连接的方法,该用户终端设备具有用于与多个无线通信系统通信的设备。
在无线通信系统中可能一再出现情况是,在这些情况下不能建立通向用户终端设备的通信连接、已有的通信连接显著地恶化或甚至于中断。
GB 2 173 377描述了一种用于在蜂窝式无线通信系统中建立通向移动电话的通信连接的方法,其中,如果在某个无线小区中已经占用了无线通信系统的全部的无线信道,则通过该无线通信系统的相邻交叠的无线小区来建立通信连接。该方法因此规定了在同一无线通信系统之内选出替代的通信路径。
如果在无线通信系统之内已有的通信连接急剧地恶化或中断,例如由于通信连接的像衰落那样的强烈干扰、用户终端设备的高流动性、或无线通信系统之内的高的通信负荷,以及如果在无线通信系统之内没有用于转引通信连接的合宜的替代方案,这种方法于是就失败。
本发明的任务是提供一种用于转引与用户终端设备的已有通信连接的改进的方法,该方法保证转引通信连接的最大可能高度的安全性。
按独立权利要求的特征来解决该任务。自从属权利要求中可以获知本发明有利的改进方案。
在此涉及用户终端设备,这些用户终端设备具有用于与多个无线通信系统通信的设备。根据本发明在具有多个无线通信系统的环境中,在通向第一无线通信系统的已有通信连接中断之后,通过纳入至少一个其它的无线通信系统来尝试转引(重新选择路由)通信连接。因此在本发明的范围内以有利的方式来利用用户终端设备的可能性,这些用户终端设备具有用于与多个无线通信系统通信的设备,也就是在最简单的情况下所谓的双模终端设备,或在一般的情况下多模终端设备。
如果来自和/或通向第一无线通信系统之内的这种终端设备的已有通信连接受干扰或中断,则可以通过访问第二,或甚至于其它的无线通信系统来尝试继续进行通信连接。于是存在着更大的概率,可以提供转引通信连接用的改善的通信路径,尤其当供支配的无线通信系统在用户终端设备的供应方面具有诸如网络覆盖、发射功率、传输容量、通信信道等等的显著的功能差别时,则是如此。于是可以完全或甚至于仅部分地通过替代的无线通信系统来进行转引。因此也就是可以通过替代的无线通信系统,例如直接从用户终端设备向通信连接的目的地来转引通信连接,但是也可以通过替代的无线通信系统,将通信连接仅仅从用户终端设备转引给原来无线通信系统的合适的交换节点,并从那里进一步在原来的无线通信系统中向通信连接的目的地转引。
可以优选考虑在已有的通信连接受干扰或中断之后,进行用于平行地通过第一无线通信系统和至少一个其它的无线通信系统来转引通信连接的请求。因此可以以有效的方式同时查询转引用的多个或全部的替代方案,以便用作为转引通信连接的抉择用的,即以何种方式和通过哪个无线通信系统完全或部分地转引通信连接的抉择用的基础。
通过供支配无线通信系统中的哪一个来进行转引通信连接的抉择,可以替代或多重地受到在不同的合适的抉择参数上的支持。因此尤其可以通过纳入至少一个其它的无线通信系统,由时间信息控制地来进行关于转引通信连接的抉择,也就是可以将规定的时标或持续时间作为抉择的基础。优选可以依赖于直至无线通信系统回答请求时为止的持续时间,来进行关于转引通信连接的抉择。因此可以总的(global),或对于每个无线通信系统独有地给定持续时间。如果在该持续时间之内在用户终端设备方面没有出现相应的无线通信系统对请求的肯定回答,则可以作出通过替代的无线通信系统来转引通信连接的抉择。
替代或附加于基于时间信息的上述抉择,可以依赖于通信连接的通信连接参数的比较,诸如依赖于作为替代方案的供支配无线通信系统的可期望的发射功率的,或可期望的通信负荷的比较,来进行关于转引通信连接的抉择。在此可以争取,尽可能使得对于各自无线通信系统所产生的附加负荷最小化。
为了实现一种转引通信连接的特别有效的方法,可以规定通过访问地址表来进行转引通信连接,该地址表建立不同无线通信系统中的用户终端设备的地址数据的关系。因此已经在通过替代的无线通信系统可能转引通信连接之前,在替代的无线通信系统之内给用户终端设备分配相应的地址数据,并在地址表的范围内执行这些地址数据的明确的相互分配,以便简化提供替代的连接路径。
在无线通信系统的地址存储器之间,可以有规则和/或事件控制地,交换用户终端设备的地址数据用于生成地址表。例如可以在无线通信系统的合适的中央设备中,像在交换装置中那样,准备好这种地址存储器。例如用户终端设备在无线通信系统之一中第一次投入运行时、在用户终端设备在无线通信系统的子单元之间进行变换时、或在用户终端设备和无线通信系统之间的通信连接中断之后、或在无线通信系统彼此之间的通信连接中断之后,可以进行事件控制的交换。
用户终端设备寻址的一种特别有利的方式规定,在无线通信系统的至少之一中通过一种组合来形成用户终端设备的地址数据,该组合由用于识别无线通信系统本地子单元的地址数据(例如首部),和用于识别无线通信系统本地子单元之内的用户终端设备的其它地址数据组成。因此在无线通信系统本地子单元之内,仅仅通过地址数据的识别用户终端设备本身的部分,来进行用户终端设备的寻址就足够了。在本地子单元之内可以舍弃地址数据的识别本地子单元的部分。
如已经阐述过的那样可以规定,要么完全地,要么也仅部分地通过替代的无线通信系统来进行转引通信连接,也就是仅仅通过无线通信系统的设备来进行转引通信连接,或通过多个无线通信系统的设备来进行转引通信连接。
原则上可以将所有类型的这种无线通信系统规定为替代的无线通信系统。在本发明专门的实施形式中,将至少一个特定(Ad-Hoc)无线通信系统和至少一个蜂窝式无线通信系统用作通信系统。
以下借助图1至9来阐述本发明特殊的实施形式。
图1展示了双模用户终端设备的示图,
图2展示了特定无线通信系统中的通信连接的示意图,
图3和4展示了通过替代的通信路径转引通信连接,
图5展示了用户终端设备的改善寻址的示图,
图6展示了在用户终端设备、特定系统的检查层次和蜂窝式系统的交换设备之间传送本地地址数据的信令流程,
图7展示了在不同无线通信系统的至少必要的发射功率之间的关系的示意图,
图8展示了用于转引通信连接的某个通信路径的抉择图,
图9展示了按图8方法的信令流程的实例。
图1展示了一个双模用户终端设备MT,该双模用户终端设备MT可以用不同的访问技术来访问两个无线通信系统,例如访问所谓的无线局部网WLAN(无线局域网)形式的特定无线通信系统,例如像HIPERLAN/2系统或IEEE802.11系统,和访问例如按GSM标准或按UMTS标准的蜂窝式无线通信系统,例如像UMTS/FDD系统。用户终端设备MT为此具有访问(无线访问)特定无线通信系统的第一设备RAT1,和访问蜂窝式无线通信系统的第二设备RAT2。用户终端设备因此可以通过两个不同的无线接口来访问两个不同的无线通信系统。
图2展示了具有用户终端设备MT1至MT4的特定无线通信系统,其中,通过特定无线通信系统的其它的用户终端设备MT2将已有的通信连接,从源终端设备MT1(源点)引向目的地终端设备MT3(目的地)。所有的用户终端设备MT1至MT4同时位于UMTS/FDD通信系统的范围(UMTS/FDD有效区域)中,使得原则上对于用户终端设备MT1至MT4也可以访问蜂窝式UMTS/FDD通信系统。
图3和4现在展示了以下的情况,在用户终端设备MT1和MT2之间的线路上,中断了用户终端设备MT1(源点)和MT3(目的地)之间的、图2中示出的已有的特定通信连接。现在存在着在替代的通信路径上转引(重新选择路由)通信连接的可能性,其中,根据本发明这也可以通过纳入UMTS/FDD系统来进行。但是不必自动地通过UMTS/FDD无线通信系统来进行转引通信连接,而是可以使得该抉择依赖于多个参数。
因此可以首先一方面将RACH数据(RACH脉冲串)形式的用于建立通信连接的请求发送到UMTS/FDD系统上,而且平行于此地在特定无线通信系统之内发送出寻呼信号形式的相似的请求。按照相应的无线通信系统的回答是否、何时和以何种内容到达而不同,则可以抉择,哪个新的通信路径(重新选择路由)对于转引通信连接是最有利的。尤其可以规定,如果没有、或未及时接收到特定无线通信系统的所期望的回答,则通过UMTS/FDD系统建立通信连接。如果的确存在着两个无线通信系统的回答,则可以权衡,哪个通信路径对于整个系统提供最大的优点。这在以下借助图8来详述。
如图3和图4展示的那样,在纳入UMTS/FDD系统的条件下在通过替代的通信路径转引通信连接时,可以要么规定,仅仅在UMTS/FDD系统之内转引替代的通信连接(重新选择路由)(图3),使得又只有单个无线通信系统的设备参与。但是也可以规定,将UMTS/FDD系统之内的替代的通信连接(重新选择路由)仅仅引至特定无线通信系统的一个其它的用户终端设备MT4为止(图4),该用户终端设备MT4同样装备了既访问特定无线通信系统,也访问蜂窝式UMTS/FDD系统的设备RAT1,RAT2,并因而在转引通信连接的范围中作为交换节点来起作用。于是在特定无线通信系统之内,可以将替代的通信连接(重新选择路由)从该用户终端设备向目的地终端设备MT3(目的地)转引。
如已提及的那样,可以将不同的参数考虑作为抉择和/或有效建立替代通信路径的基础。这种参数优选是关于直至无线通信系统回答用户终端设备MT1的请求时为止的持续时间的时间信息。为此可以通过计时器来安排规定的最大持续时间,其中,这里TBL应表示特定无线通信系统回答的持续时间,而TBC应表示蜂窝式UMTS/FDD系统回答的持续时间。
如果多个替代的通信路径是可能的,则也可以将可能的替代通信连接的费用函数,也就是将给出关于可能替代通信连接中的哪一些要求最小工作量的,或带来最大用处的推断的参数,考虑作为这一个或另一个无线通信系统的,或无线通信系统之内多个可能通信路径之一的抉择基础。
一种参数是所谓的通信连接增益(链路增益),也就是沿通信路径的路径损失的倒数。通信连接增益与该通信连接的必要的发射功率相联系,因为路径损失越小,必要的发射功率则越小。通过考虑该参数,应该使得有关无线通信系统的由替代通信连接产生的附加干扰尽可能最小化。相似地,也可以将由替代通信连接产生的、与在各自无线通信系统中已经存在的通信负荷相比外加的通信负荷,考虑作为其它的参数。也可以在替代通信连接质量(服务质量QoS)的参数的基础上,进行通过多个可能无线通信系统中的某个来转引通信连接的抉择。
以下应该示出上述抉择系统结构的实例。设GL是特定系统中的通信连接增益,而GC是蜂窝式UMTS/FDD系统中的通信连接增益。如已阐述的那样,路径损失越小,也就是通信连接增益越高,必要的发射功率则越小。这可以通过以下的方程来表达:
P TxL + G L = P RxL P TxC + G C = P RxC - - - ( 1 )
式中,PTxL表示至少必要的发射功率,而PRxL表示特定系统中的至少必要的接收功率,以及PTxL和PRxL表示蜂窝式UMTS/FDD系统的相应参数。对于在转引通信连接(重新选择路由)范围中的抉择过程,可以由接收功率来代替方程(1)右侧的变量,对于替代的通信连接可以期望这些接收功率。从它们中也可以用方程(1)来确定可以期望的至少必要的发射功率。
基于在发射功率和对无线通信系统中最大负荷的要求之间的直接的交互作用,可以用以下方程的形式来描述用于转引通信连接的某个通信路径的抉择算法:
CR=sign[PTxL+HL-(PTxC+HC)]         (2)
式中,对于通信路径的选择,HL表示特定系统的重新选择路由滞后,而HC表示蜂窝式UMTS/FDD系统的重新选择路由滞后,该选择应防止在多个近似等值的通信路径之间持续的跳跃(乒乓效应)。CR是选择某个通信路径的指令。在图3和4的情况下开始时将CR设置到值-1上,以便指明,相应的通信连接原来在特定系统之内分布。如果在特定系统中的通信连接中断和方程(2)的重新计算之后得出,现在CR具有值+1,则通过蜂窝式UMTS/FDD系统转引通信连接。
为了说明用于在建立通信路径的多个无线通信系统之间作出选择的该算法,图7展示了至少必要的发射功率和重新选择路由滞后的两个值之间的关系,根据方程(1)从通信连接增益中得出这些至少必要的发射功率。图7中尤其示出了发射功率的那个区域,在其中进行蜂窝式UMTS/FDD系统中的通信路径的建立。图8中说明了在本发明方法的范围中应用方程(2)的前提。
为了可以确定重新选择路由滞后的合适值H,必须考虑各自无线通信系统的系统负荷的参数。系统负荷的参数描述特定无线通信系统中的,或蜂窝式UMTS/FDD系统中的当前负荷(例如涉及通信负荷、干扰情况、发射功率等等)。系统负荷参数的当前值的知识允许,预言由可能的替代通信路径产生的可期望的系统负荷,在转引通信连接的范围中可以考虑这些替代的通信路径。在每个无线通信系统中,或在无线通信系统的每个可能考虑的本地子设备中,通过各自通信系统的访问算法来进行系统负荷的这种考虑。
一旦批准了无线通信系统或相应子设备中的通信路径,就可以通过该替代的通信路径来转引中断的通信连接。此时可以根据访问算法所基于的信息来匹配相应滞后的值H。重新选择路由滞后的值H与两个无线通信系统中的系统负荷有关:某个无线通信系统中的系统负荷越高,相应重新选择路由滞后的相应值H则越低。因此可以通过纳入替代的无线通信系统,更容易地通过替代的通信路径来进行改变用于转引通信连接的通信路径。
图8中示出了用于转引通信连接的某个通信路径的抉择图,该通信路径考虑了迄今所述的方法步骤。首先从用户终端设备MT1出发,存在着通过特定系统的通信连接。在时间TRI结束之后用户终端设备MT1查明,通信连接已中断。用户终端设备MT1随即将请求RACH和寻呼信号发送到两个无线通信系统上。
用户终端设备于是计算出特定系统的回答时间TBL和蜂窝式UMTS/FDD系统的TBC。在此可以不同长地确定回答时间。因此,对于特定系统的TBL尤其可以比对于蜂窝式系统的TBC规定较短的持续时间。如果未进行无线通信系统的及时回答,通信连接则保持中断。如果在规定的时间TBL或TBC之内仅有一个无线通信系统回答,则可以通过该无线通信系统来转引通信连接。
如果在规定的时间TBL或TBC之内两个无线通信系统回答,则可以通过应用按方程(2)的算法来进行通信路径的选择。因此在该情况下,附加于回答时间地还考虑了链路增益参数。
图9中示出了按图8方法的信令流程的实例。由用户终端设备MT1发送寻呼信号到特定超局域网(Hyperlan)/2(H/2)系统的另外的用户终端设备MT上,同时发送RACH请求到蜂窝式UMTS/FDD系统的无线网络控制器RNC上。在两种情况下,随同传输源终端设备MT1(源点Src.)的和目的地终端设备(目的地Des.)的本地地址数据。在特定系统的给定时间TBL之内未实现该系统的回答信号,更确切地说在那里例如查明了资源的短缺时间。与此相反地,在蜂窝式系统中更新访问系统的数据库,并在对于蜂窝式系统给定的持续时间TBC之内实现了肯定的回答信号(确认ACK)。因此可以通过蜂窝式系统进行转引通信连接(重定到蜂窝式系统的路径)。
为了在特定无线通信系统的参与之下尽可能简化通信连接的转引,可以像图5中示出的那样来规定用户终端设备的改善的寻址。用户终端设备MT1至MT4各自具有每个无线通信系统之内的电话号码或类似物形式的独有的地址数据,也就是蜂窝式UMTS/FDD无线通信系统之内的通用的地址数据(通用的地址)和特定无线通信系统之内的本地的地址数据(本地的地址)。如图5所示,本地的地址数据可以优选由两部分组成,即识别无线通信系统本地子设备的和对于该子设备之内的所有用户终端设备相同的第一部分(首部),和识别该子设备之内的各自用户终端设备的第二部分。于是在子设备之内,仅仅通过地址数据的第二部分来寻址用户终端设备就足够了。
由中央的检查层次(Kontrollinstanz)(中央控制器CC)来管理特定无线通信系统。通过合适的算法来进行该检查层次的确定,该算法选出某个用户终端设备作为检查层次,以便协调用户终端设备的数据传输特性,这些用户终端设备位于该被选作为检查层次的用户终端设备的附近。按照用户终端设备的上述两部分的寻址,第一部分(首部)对于特定无线通信系统的某个检查层次分别是单义的。
每个用户终端设备保有它的本地地址数据,只要用户终端设备是激活的,即只要它分配给了某个检查层次CC。用户终端设备利用本地的地址数据,以便在特定系统之内互相识别,和以便建立通向特定系统的另外用户终端设备的通信连接。本地地址数据的发放,尤其是按有限时间的发放,在这是合宜的场合可以保证用户终端设备在特定系统之内的广泛的匿名性。在发放本地的地址数据时注意了,对于有可能附加地添加的用户终端设备保留足够的寻址可能性。
替代像蜂窝式无线通信系统那样的供支配的无线通信系统,该检查层次也可以传送由检查层次协调的那些用户终端设备的地址数据,尤其是本地的地址数据。在本情况下可以将这些地址数据,尤其是本地的地址数据传输到中央地址数据存储器上,或传输到像交换设备(例如MSC)的相应的中央数据管理单元(例如VLR)上。
随后可以由某些事件控制地来更新传输到蜂窝式UMTS/FDD无线通信系统上的地址数据:如果在特定系统之内新添加了用户终端设备,则由检查层次将本地的地址数据传输到UMTS/FDD系统的相应的设备(例如MSC)上。如果在检查层次和一个或多个用户终端设备之间出现了通信连接的丢失,使得单个的或多个用户终端设备不再激活地分配给该检查层次,则由新的检查层次给这些用户终端设备分配新的本地地址数据,并将这些新的本地地址数据相应地传送到蜂窝式无线通信系统上。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不是有规则地,而是在随机的基础上进行更新存储在蜂窝式无线通信系统中的本地的地址数据,因为决定性的事件同样不按照任何时间上规则的样板来到达。
图6展示了在用户终端设备MT、特定系统的检查层次CC和UMTS/FDD系统的交换设备MSC之间这样传送本地的地址数据的信令流程。在求出所属的检查层次CC之后,首先由用户终端设备MT传输通用的地址数据到检查层次CC上。该检查层次CC给用户终端设备MT分配本地的地址数据ADD LOC,并将这些本地的地址数据ADD LOC与通用的地址数据ADD UNI一起传送到交换设备MSC上。传输通用的地址数据,以便在交换设备MSC中允许单义地分配和更新地址数据。出于数据保护的原因,也可以加密钥地实现将通用的地址数据传送到检查层次上。
在交换设备MSC中进行更新所存储的数据。将该过程向检查层次CC返回确认(确认),该检查层次CC又发送确认到用户终端设备MT上。以此创造了,通过纳入UMTS/FDD系统来转引(重新选择路由)在特定系统之内对于用户终端设备MT已有的通信连接的前提。整个的地址数据也可以由UMTS/FDD系统返回传输到用户终端设备上,以便在那里建立地址数据的安全性备份,例如用于检查层次CC丢失了通向UMTS/FDD系统的通信连接的情况。于是可以动用用户终端设备中的地址数据的安全性备份,以便实现转引(重新选择路由)已有的通信连接。
对于有效访问在蜂窝式无线通信系统之内所存储的地址数据,因此可以设置具有用户终端设备的地址数据的地址表,正如它在图5中示出的那样。在这种地址表中,将用户终端设备的本地和通用的地址数据相互建立关系。在蜂窝式无线通信系统之内,由于所传送的本地地址数据的知识,和由于无论如何存在着的通用的地址数据而可以生成这种地址表。例如可以由蜂窝式无线通信系统的交换设备(MSC)在所分配的数据管理单元(VLR)中存储这些地址表。如果现在通过纳入UMTS/FDD系统应该进行转引在特定系统中已有的通信连接,像在图3和4中示范性地示出的那样,则通过已经存在的地址表方便了建立经过UMTS/FDD系统的替代通信路径。
如果现在对于用户终端设备MT中断了特定系统中的已有的通信连接(在图3和4的情况下,用户终端设备MT1和目的地终端设备MT3之间的通信连接),则如已阐述的那样发送请求到UMTS/FDD系统上,并且此时随同传输有关用户终端设备MT1和目的地终端设备MT3的本地地址数据。UMTS/FDD系统的交换设备MSC于是可以从所存储的地址表中读出有关用户终端设备MT1,MT3的通用地址数据,并在这些通用地址数据的基础上启动转引(重新选择路由)通信连接。如果可以建立通过UMTS/FDD系统的替代的通信路径,则与关于可能通信连接的、像链路增益参数和滞后参数那样的专门参数一起,将确认传送到有关的用户终端设备MT1上。
因此尤其在像特定系统那样的无线通信系统中,本发明提供了中断或受干扰通信连接用的算法和处理过程。于是可以在迄今通信路径的任何合适的位置上,来实现通过替代通信路径转引通信连接。因此在每一个在很大程度上任意的位置上,通信路径可以尤其离开特定系统,而在另外的、同样在很大程度上任意的位置上重新进入该特定系统。
此外在覆盖较大面积范围的那个无线通信系统中,尤其像在蜂窝式系统的VLR中那样,可以安排地址数据库,其中,可以按特定系统用户终端设备的地址格式(Schema)不同来更新该数据库,并可以规定地址数据的分配和地址管理。通过引入尤其特定系统的地址数据,可以方便建立替代的通信路径(重新选择路由),这些地址数据由用于识别特定系统子设备的首部和识别用户终端设备MT的地址数据组成。通过引入规定的持续时间和滞后值、或类似的参数,可以在多个替代的通信路径之间进行其它的选择,并可以稳定该通信路径,也就是防止通信路径的太经常的变换(乒乓效应)。

Claims (12)

1.用于转引与用户终端设备的已有通信连接的方法,该用户终端设备具有用于与多个无线通信系统通信的设备,
其特征在于,
在具有多个无线通信系统的环境中,在通向第一无线通信系统的已有通信连接受干扰或中断之后,通过纳入至少一个其它的无线通信系统来初始化通信连接的转引。
2.按权利要求1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的已有通信连接受干扰或中断之后,平行地通过第一无线通信系统和至少一个其它的无线通信系统进行用于转引所述通信连接的请求。
3.按权利要求2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通过纳入至少一个其它的无线通信系统,由时间信息控制地进行关于转引所述通信连接的抉择。
4.按权利要求3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依赖于直至所述无线通信系统回答所述请求时为止的所述的持续时间,来进行所述关于转引通信连接的抉择。
5.按权利要求2至4之一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依赖于所述通信连接的通信连接参数的比较,来进行所述替代或附加地关于转引通信连接的抉择。
6.按权利要求5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在规定的持续时间之内存在着多个无线通信系统的回答时,依赖于所述通信连接的发射功率数据,来进行关于转引所述通信连接的抉择。
7.按权利要求1至6之一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通过访问地址表来进行转引所述的通信连接,这些地址表将不同无线通信系统中的所述用户终端设备的地址数据相互建立关系。
8.按权利要求7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为生成所述的地址表,有规则和/或事件控制地在所述无线通信系统的地址存储器之间交换所述用户终端设备的地址数据。
9.按权利要求7或8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无线通信系统的至少一个系统内由一种组合来形成所述用户终端设备的地址数据,该组合由用于识别所述无线通信系统的本地子设备的地址数据,和用于识别所述无线通信系统本地子设备之内的用户终端设备的其它地址数据组成。
10.按权利要求1至9之一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通过一个无线通信系统的设备来进行转引所述的通信连接。
11.按权利要求1至9之一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通过多个无线通信系统的设备来进行转引所述的通信连接。
12.按权利要求1至11之一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将至少一个特定无线通信系统和至少一个蜂窝式无线通信系统用作通信系统。
CNB038033127A 2002-02-05 2003-02-04 通过纳入多个无线通信系统转引通信连接的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556177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DE10204624.7 2002-02-05
DE10204624A DE10204624C1 (de) 2002-02-05 2002-02-05 Verfahren zur Weiterführung einer Kommunikationsverbindung unter Einbeziehung mehrerer Funk-Kommunikationssysteme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813483A true CN1813483A (zh) 2006-08-02
CN100556177C CN100556177C (zh) 2009-10-28

Family

ID=2761832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038033127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556177C (zh) 2002-02-05 2003-02-04 通过纳入多个无线通信系统转引通信连接的方法

Country Status (13)

Country Link
US (1) US20050085231A1 (zh)
EP (1) EP1472900B1 (zh)
JP (1) JP4106336B2 (zh)
KR (1) KR20040079436A (zh)
CN (1) CN100556177C (zh)
AT (1) ATE297105T1 (zh)
AU (1) AU2003223833A1 (zh)
DE (2) DE10204624C1 (zh)
ES (1) ES2246472T3 (zh)
PL (1) PL370540A1 (zh)
PT (1) PT1472900E (zh)
RU (1) RU2310291C2 (zh)
WO (1) WO2003067901A2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027818B2 (ja) * 2003-02-21 2007-12-26 株式会社エヌ・ティ・ティ・ドコモ マルチホップ通信システム、無線制御局、無線局及びマルチホップ通信方法
US20050216227A1 (en) * 2004-03-23 2005-09-29 Jogesh Warrior Method of operating sensor net and sensor apparatus
US7890301B2 (en) * 2004-06-24 2011-02-15 Agilent Technologies, Inc. Method for cluster head selection in networks accessed by mobile devices
KR100981937B1 (ko) * 2004-10-01 2010-09-13 노키아 코포레이션 이동 장치들의 콘텍스트 기반 접속
JP4830879B2 (ja) * 2006-02-13 2011-12-07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無線データ通信システム
DE102006021831A1 (de) * 2006-05-10 2007-11-15 Rohde & Schwarz Gmbh & Co. Kg Funkübertragungssystem und Verfahren für dessen Betrieb
US7904078B2 (en) 2006-05-19 2011-03-08 Sony Ericsson Mobile Communications Ab Mobile peer-to-peer networks
WO2008088243A1 (en) * 2007-01-15 2008-07-24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Changing communication paths
US8631174B2 (en) * 2010-04-21 2014-01-14 General Electric Company Systems,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facilitating communications between an external controller and fieldbus devices
JP5867035B2 (ja) * 2011-12-06 2016-02-24 富士通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端末、無線通信システム、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RU2684477C1 (ru) * 2017-10-19 2019-04-09 Федеральное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ое бюджетное образовательное учреждение высшего образования "Владивостокский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ый университет экономики и сервиса" (ВГУЭС) Система радиосвязи с повышенной разведзащищенностью

Family Cites Families (2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2173377A (en) * 1985-03-29 1986-10-08 Int Standard Electric Corp Alternate cell routing for cellular mobile radio
US4989230A (en) * 1988-09-23 1991-01-29 Motorola, Inc. Cellular cordless telephone
US5371782A (en) * 1991-05-02 1994-12-06 At&T Corp.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electing a preferred service provider during a call setup in a public cordless telephone system
FI106671B (fi) * 1995-03-13 2001-03-15 Nokia Mobile Phones Ltd Matkaviestinkokonaisuus, matkaviestinpäätelaite ja menetelmä yhteyden muodostamiseksi matkaviestinpäätelaitteelta
US5987011A (en) * 1996-08-30 1999-11-16 Chai-Keong Toh Routing method for Ad-Hoc mobile networks
US6625135B1 (en) * 1998-05-11 2003-09-23 Cargenie Mellon University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incorporating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s
FI981407A (fi) * 1998-05-11 1999-11-12 Nokia Networks Oy Handover ja verkkosovitus radiojärjestelmässä
US5999815A (en) * 1998-07-08 1999-12-07 Motorola,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implementing diversity for a dual-mode communication unit
JP2000156679A (ja) * 1998-11-19 2000-06-06 Ando Electric Co Ltd 通信システムの収容装置
EP1492375B1 (en) * 1999-06-04 2008-01-23 NTT DoCoMo, Inc. Multicasting of data in an IP-based mobile communications network
DE19957642C2 (de) * 1999-11-30 2002-03-28 Bosch Gmbh Robert Verfahren zur Übertragung von Daten mittels Funkübertragungssystemen zwischen Sende-/Empfangsstationen und Rechner zur Zuordnung von Funkübertragungssystemen für eine Übertragung von Daten zwischen Sende-/Empfangsstationen
US6445921B1 (en) * 1999-12-20 2002-09-03 Koninklijke Philips Electronics N.V. Call re-establishment for a dual mode telephone
JP3450776B2 (ja) * 1999-12-28 2003-09-29 株式会社エヌ・ティ・ティ・ドコモ 移動無線パケット通信システムにおける移動端末機の位置管理方法及びその移動無線パケット通信システム
KR20020064977A (ko) * 1999-12-30 2002-08-10 모션트 커뮤니케이션즈 인코포레이티드 보완/이종 망과/사이에 통신하는 가입자 유니트 사이에서데이터 메시지를 전송하는 시스템 및 방법
DE10004278C1 (de) * 2000-02-01 2001-06-28 Siemens Ag Verfahren zur Intersystem-Verbindungsweiterschaltung
JP3636637B2 (ja) * 2000-05-30 2005-04-06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経路最適化方法
KR100392643B1 (ko) * 2000-12-07 2003-07-23 에스케이 텔레콤주식회사 듀얼모드 단말기의 이동성 지원을 위한 핸드오프 결정지원 방법
US6704301B2 (en) * 2000-12-29 2004-03-09 Tropos Network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to provide a routing protocol for wireless devices
US8019335B2 (en) * 2001-01-29 2011-09-13 Nokia Corporation Identifying neighboring cells in telecommunication network
US20040203787A1 (en) * 2002-06-28 2004-10-14 Siamak Naghian System and method for reverse handover in mobile mesh Ad-Hoc networks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S2246472T3 (es) 2006-02-16
DE50300606D1 (de) 2005-07-07
EP1472900B1 (de) 2005-06-01
RU2004126701A (ru) 2005-05-27
DE10204624C1 (de) 2003-08-21
JP4106336B2 (ja) 2008-06-25
JP2005517368A (ja) 2005-06-09
EP1472900A2 (de) 2004-11-03
RU2310291C2 (ru) 2007-11-10
WO2003067901A3 (de) 2003-11-13
PT1472900E (pt) 2005-10-31
WO2003067901A2 (de) 2003-08-14
ATE297105T1 (de) 2005-06-15
PL370540A1 (en) 2005-05-30
KR20040079436A (ko) 2004-09-14
AU2003223833A8 (en) 2003-09-02
US20050085231A1 (en) 2005-04-21
CN100556177C (zh) 2009-10-28
AU2003223833A1 (en) 2003-09-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0699980B1 (ko)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대역 등급 획득 및 할당을 위한방법 및 장치
CN1284406C (zh) 用于传送小区切换信息的系统网络和方法
KR100312538B1 (ko)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의 핸드 오프 제어 장치 및 그 방법
US8478265B2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adaptive/predictive location-based roaming optimization
US6374108B1 (en) Assigning an IP address to a mobile station while roaming
CN101801051B (zh) 一种接入ap的选择方法和设备
US5898923A (en) Registration method in a cellular mobile radio system
US7697482B2 (en) Load redistribution method and system for reducing interference in a wireless network
CN1303184A (zh) 在无线通信网络中引导数据消息的方法和系统
CN1252206A (zh) 移动通信系统中的越区切换和呼叫建立
CN1973561A (zh) 移动通信系统中未许可的无线电接入网络
AU1914192A (en) Method for establishing an inbound call to the mobile telephone in a cellular mobile telephone network
CN1171710A (zh) 数字蜂窝系统中灵巧天线的反向兼容性
Golrezaei et al. Wireless video content delivery through distributed caching and peer-to-peer gossiping
CN1658571A (zh) 在接入路由器中管理网络信息
CN1813483A (zh) 通过纳入多个无线通信系统转引通信连接的方法
WO2005053347A1 (en) Method and network system for establishing peer to peer communication between two users equipments camping in different cells
CN1142699C (zh) 用于有条件地选择网络的消息发送系统和方法
CN1127230C (zh) 应答确定方法,通信方法和无线收发信机
CN1650661B (zh) 在蜂窝移动无线系统中控制接入权的方法
CN100452899C (zh) 基于负荷分担的无线基站系统中的传输优化
JPH04507177A (ja) セルラー電話システムのための改善されたマイクロセルシステム
JPH05503616A (ja) セルラー電話システム用扇形走査機能付ゾーンマイクロセル
CN1478368A (zh) 对无线通信系统的至少一个用户设备进行测位的方法和所属的无线通信系统
CN1220568A (zh) 从同一覆盖地区内的无线通信系统中选择一个系统的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ASS Succession or assignment of patent right

Owner name: NOKIA SIEMENS COMMUNICATION CO., LTD.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OWNER: SIEMENS AG

Effective date: 20080404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080404

Address after: Munich, Germany

Applicant after: Nokia Siemens Networks GmbH

Address before: Munich, Germany

Applicant before: Siemens AG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56 Change in the name or address of the patentee

Owner name: NOKIA COMMUNICATION GMBH + CO. KG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NAME: NOKIA SIEMENS NETWORKS GMBH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Munich, Germany

Patentee after: NOKIA SIEMENS NETWORKS GMBH & CO. KG

Address before: Munich, Germany

Patentee before: Nokia Siemens Networks GmbH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91028

Termination date: 2020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