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810010A - 无线通信系统中波束成形的调整 - Google Patents

无线通信系统中波束成形的调整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810010A
CN1810010A CNA2004800131360A CN200480013136A CN1810010A CN 1810010 A CN1810010 A CN 1810010A CN A2004800131360 A CNA2004800131360 A CN A2004800131360A CN 200480013136 A CN200480013136 A CN 200480013136A CN 1810010 A CN1810010 A CN 181001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ntity
wave beam
wtru
communication
adjustment paramet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480013136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史蒂文·J·高伯格
金柏利·巧特考斯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terDigital Technology Corp
Original Assignee
InterDigital Technology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terDigital Technology Corp filed Critical InterDigital Technology Corp
Publication of CN181001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81001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408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beams, i.e. beam diversity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1/00Details of, or arrangements associated with, antennas
    • H01Q1/12Supports; Mounting means
    • H01Q1/125Means for position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3/00Arrangements for changing or varying the orientation or the shape of the directional pattern of the waves radiated from an antenna or antenna system
    • H01Q3/26Arrangements for changing or varying the orientation or the shape of the directional pattern of the waves radiated from an antenna or antenna system varying the relative phase or relative amplitude of energisation between two or more active radiating elements; varying the distribution of energy across a radiating apertur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10Polarisation diversity; Directional diversit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16/00Network planning, e.g. coverage or traffic planning tools; Network deployment, e.g. resource partitioning or cells structures
    • H04W16/24Cell structur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16/00Network planning, e.g. coverage or traffic planning tools; Network deployment, e.g. resource partitioning or cells structures
    • H04W16/24Cell structures
    • H04W16/28Cell structures using beam steer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4/00Supervisory, monitoring or testing arrangements
    • H04W24/10Scheduling measurement reports ; Arrangements for measurement repor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2/00Power management, e.g. TPC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power saving or power classes
    • H04W52/04TPC
    • H04W52/38TPC being performed in particular situations
    • H04W52/42TPC being performed in particular situations in systems with time, space, frequency or polarisation diversity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Optical Communication System (AREA)
  • 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 (AREA)

Abstract

一种用于调整一无线通信系统中两通信实体间的波束成形使用的方法及系统。该两实体可通信关于其各别的波束成形使用的控制信息。可提供用于至少一实体的一校正因子,其中该实体可降低或抑制其波束调整,以校正该实体的波束相关于与其通信的另一实体波束的量测调正误差。可根据通信周围的条件为基础,选择用于调整波束的调整参数。

Description

无线通信系统中波束成形的调整
技术领域
本发明有关无线通信系统。更具体说,本发明是有关无线电通信系统中波束成形的调整。
背景技术
一般而言,波束成形是传输或接收信号功率朝向一各别预期接收器或传输器的方向集中者。传输与接收信号两者,皆可由对照全向性形态的波束成形形态中受益。就一传输器方面,波束成形可减少实施传输所需的功率,且使可对非预期接收器造成干扰的功率降低。就一接收器方面,波束成形可增强需求的接收信号,且降低因更远离一传输主轴的其它传输器或信号源所造成的干扰。
请参考图1,波束成形通常与譬如微波电塔10、12等固定设施相关联。这是因为其可相对较容易地使微波电塔10、12的静态传输与接收波束互相对准,如图1所示。所述的电塔架设所在的结构,及利用的波束宽度,仅需充份稳定,使波束保持重叠,即可提供可靠的传输。倘若因结构或电气的不稳定性而造成电塔或波束不稳定,则波束将无法适当地重叠,如图2所示。然而,在这种情境下,由于波束是自两个固定位置传输出,且失准程度典型地相对较不严重,因此相对较容易校正。
然而,随着无线通信系统容量与涵盖需求快速地成长,基地台与无线传输/接收单元(WTRU)之间亦可使用波束成形。现在请参考图3,其中显示出使用波束成形的一基地台20、及使用一全向性形态的一WTRU22。忽略波束上可能的外部干扰(亦即,实物障碍),基地台20应具有一适度静态的形态定位。另一方面,WTRU22将可承受任何方向的旋转与位置运动。倘若WTRU22的传输形态确实为全向性(亦即,近似圆形),则旋转将对通信链接无任何影响。然而,位置运动将引发一问题,即其可改变WTRU22与基地台20通信链接的关系。譬如,在图3中,WTRU22起初是放射出全向性形态24,且接着改变位置并开始放射出全向性形态26。基地台20将因此而必须校正其波束,以保持接触。当然,极度改变者可能需要切换至另一基地台,这是称为转移(或交递),且可在现存无线通信系统中自然地发生。
现在请参考图4,基地台30是使用一全向性形态,且WTRU32是使用波束成形。在此,将引入又一问题,即由于WTRU是使用波束成形,因此现在位置运动及旋转将可使基地台30与WTRU32之间的形态重叠退化。譬如,在这种情境下,WTRU32起初是放射出波束形态34,且接着将因旋转或位置运动、或着该两者而改变定位,并开始放射波束形态36。然而,亦可使用上述的转移来处理这种状况,这是现存系统的一既存能力。请注意到,经常可在无线系统中发现到的一分区形态,可用来取代基地台30的全向性形态。其关键在于,基地台30可环绕着其位置提供完全涵盖,使得同时WTRU32的旋转及位置运动需要区块间的转移,而此为现存无线系统的一既存能力。
然而,如图5所示,当两实体(亦即一基地台及WTRU)皆使用波束成形时,一WTRU40的运动(请参阅虚线图案者)更可能中断形态的重叠。亦即,尽管波束成形可在使用适当调正形态时改善通信,但WTRU与基地台两者皆使用波束成形时将还可能失准,因此使链接的建立与保持更加费时且困难。
譬如,在图6中,「调整前」情况是显示两个失准的波束。在先前技术中,所述的波束起源的实体Xa、Xb(所述者可为一基地台或WTRU)两者可决定一调整,以较佳地调正所述的波束,但因该两者并不确知对方的工作情形,因此皆执行必须的调整。因此,净调整将造成一合成调正误差,其与原始误差大体上相等,但波束是指向不同方向,如「调整后」情况所示。当企图实施下次调整时,将发生相同情形,而因此造成波束发生,环绕着最佳化波束调正的一振荡形态。重要地请注意到,在复数个波束测量或实际调整之间,并无任何隐含的时序关系。因此,造成这种问题的唯一必要情况在于,某一实体所实施的测量及执行的合成调整,是与另一实体处发生的相同测量及合成调整的时间重叠。
因此,亟需一种用于无线通信系统中波束成形的调整的方法及系统。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一种用于调整一无线通信系统中两通信实体间的波束成形使用的方法及系统。该两实体可沟通关于其各别的波束成形使用的控制信息。可提供用于至少一实体的一校正因子,其中该实体可降低或抑制其波束调整,以校正该实体的波束相关于与其通信的另一实体的测量调正误差。
本发明的另一具体实施例可应用在,当所述的实体其中之一或两者并不确知另一个是否能够形成波束之时。因此,可计算得一校正因子,且提供某一实体使用,该因子的型式是使得不论另一实体是否能够形成波束、或着另一实体是否利用本发明,皆得以实行。
可使用任何调整波束用的适当调整参数、或其任何组合,来调整所述的波束。亦即,可通过调整一单一调整参数、复数个可用调整参数的一特殊组合、或所有可用参数,来调整一波束,以校正测量到的误差。另外高度与方位维度上可使用相同或不同的调整参数。类似地,两互相通信的实体可使用相同或不同的调整参数。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依据先前技术,具有适当调正的波束成形式传输的一固定传输器及一固定接收器。
图2是示出依据先前技术,具有已变得失准的波束成形式传输的一固定传输器及一固定接收器。
图3是示出依据先前技术的使用波束成形的一基地台、及使用一全向性形态的一WTRU。
图4是示出依据先前技术的使用一全向性形态的一基地台、及使用波束成形的一WTRU。
图5是示出依据先前技术的一基地台及一WTRU,其各别的波束可因该WTRU的运动而变得失准。
图6是示出依据先前技术,企图校正其各自波束的失准的两实体Xa、Xb(该两者可为一基地台或一WTRU)。
图7是图标出一传输形态方案范例的表格,其中一基地台及WTRU能够实施波束成形。
图8a是示出依据本发明一第一具体实施例,可校正各自波束在一方位维度上的失准的一基地台及一WTRU。
图8b是示出依据本发明一第一具体实施例,可校正各自波束在一高度维度上的失准的一基地台及一WTRU。
图9a是示出依据本发明一第二具体实施例,可校正各自波束在一方位维度上的失准的一基地台及一WTRU。
图9b是示出依据本发明一第二具体实施例,可校正各自波束在一高度维度上的失准的一基地台及一WTRU。
图10是示出一无线通信系统,其中操作于该系统内的无线实体可调整其波束,以加强该系统内的通信。
具体实施方式
在此,一无线传输/接收单元(WTRU)包括但不限于一使用者终端设备、移动电话基地台、固定或移动用户单元、呼叫器、或任何能够在一无线环境中操作的其它型式装置。在此讨论中,一基地台包括但不限于一节点B、网点控制器、存取点、或任何能够在一无线环境中操作的其它型式接口装置。
另外,重要的要注意到,如同任何形态的天线,附图显示的一波束轮廓,仅为信号在其形态内自最大能量衰减一特定量的描绘。信号实际上可延伸超越该轮廓,但将处于一额外衰减的位准。此中附图所显示的形态是描绘出可能发生通信的位准。这些位准事实上是受到传输器与接收器两者的能力所支配。当显示出重叠时,即意指适合在一般条件下提供可接受通信效果的形态。
为了简化起见,在此是显示及描述单维度传输形态。然而,重要的是要注意到,此中所显示及描述的波束失准、及据此实施的任何调整,不仅可存在于方位(即,水平)或高度(即,垂直)维度上,且亦可在该两者的一组合上。亦即,此中所显示及描述的失准波束,可在方位维度、高度维度、或其组合上失准。相似地,可在方位维度、高度维度、或其组合上执行,依据本发明且为了校正失准波束所作的调整。另外,此处的波束宽度可为水平波束宽度或垂直波束宽度。亦即,当通过调整波束宽度来调整该波束前,即可调整该波束的水平波束宽度、垂直波束宽度、或其组合。
为了方便说明,可在一基地台与WTRU之间描述本发明,但当然可依需求而在WTRU之间实现。一旦在一无线通信系统与一WTRU之间建立接触,该两者即可协商波束成形的使用。仅在WTRU的旋转与位置(方位与高度两者)视为充份稳定时,两实体才得协议波束成形。这可譬如为由WTRU与使用者的交互作用、WTRU中的运动传感器、或监视通信信道特征而建立的一WTRU设定。来自每一实体的实际波束成形程度是可用功率、距离、及超脱于收发器控制以外的缓和因子(譬如退化、多重路径、环境条件)的一函数,且相关于功率消耗、及来自与传递至其它收发器的干扰作较佳地最佳化。
图7中的图表可提供上链与下链两者相关于波束成形使用的四种方案范例。用于每一方向的方案,是应用需求,装置能力、无线电频率(RF)环境、及每一装置的物理稳定性等的一函数。在某些环境下,其在一给定方向上的运用可不相同。例如,高速标定(targeted)下载可由一紧凑下链波束,在发送器与接收器两者处最佳化地服务(方案72、74),而一上链认可(acknowledge)信道可由一全向性传输及波束成形接收器较佳地服务(方案76),以保证迅速且可靠地检测认可(ack)或否认(nack)控制信号。
在一第一具体实施例中,无线通信系统、及在其中操作的WTRU,将无法沟通及协商对其各自波束成形使用的控制。此为波束成形在网络或装置中的布置所造成,而所述的布置譬如并未在一给定区域中通报或协商其运用。两实体对波束成形的运用将因此出现问题,如先前结合图6解说的。
因此,于第一具体实施例中,在譬如方案72及74等情况下的波束成形控制,是以一非调整型式实施,以使失准波束的调整最佳化,且防止波束成为振荡形态,如结合先前技术解说的。现在请参考图8a的「调整前」部份,该附图是两个实体及其波束的平面图,其中两互相通信的实体80、82至少其中之一、例如80将实施一校正(亦即,一调整),该校正相等于其各别波束84、86失准角度的一分数(fraction)。亦即,实体80将实施一调整,且该调整为误差测量值的一分数。在这种情况下,于起初数次校正反复叠代之后,仍具有一定程度的失准。例如,倘若某一实体企图实施一完全校正,且另一个正实现本发明,则在达到需求调正程度之前的任何反复叠代,将造成一过冲(overshoot)状态,如图8a的「调整后」部份所示。另一选择为,倘若某一实体并未调整其波束、或两实体皆正使用本发明的程序,且调整的分数少于误差之半,则每一调整的波束皆下冲(undershoot)。倘若前句中的校正因子大于误差之半,则波束将过冲。校正因子与误差测量值的其它百分比组合,将造成下冲或过冲。然而,在所有情况下,失准的程度将随着每次叠代而逐渐下降,其中只要某一实体正实现本发明(亦即,执行一调整,且该调整为误差测量的一分数),即可收敛于一需求调正程度。一旦已达到需求的调正程度,则可结束调整,直到再次检测得低于该需求调正程度的一调正程度为止。当然,该需求调正程度可依据操作者的偏好而设定。
为了进一步阐述在第一具体实施例中如何达成波束调正,现在请参考以下所示的第一表。第一表中是显示出三种范例方案,其中使用的调整分数(即校正分数)为一半(0.5)。误差测量值与调整值是以角度计。在每一方案中,实体「A」正使用本发明,而实体「B」则否。
                             第一表
            方案1:重叠调整周期
  误差测量值   实体A调整   实体B调整
  0   32   16   32
  1   16   8   16
  2   8   4   8
  3   4   2   4
  4   2   1   2
  5   1   0.5   1
  6   0.5   0   0
             方案2:在A之前调整B
  误差测量值   实体A调整   实体B调整
  0   32   32
  1   0   0   0
       方案3:在B之前且较其更频繁地调整A
  误差测量值   实体A调整   实体B调整
  0   32   16
  1   16   8
  2   8   4   8
  3   4   2
  4   2   1
  5   1   0.5   1
  6   0.5   0   0
在第一方案中,实体A与B具有重叠调整周期。亦即,该两者是同时(或着几近如此者)测量失准(即误差)的程度,及调整其各别的波束,使其可重叠以将该两者之间的通信最佳化。然而,如以上解说的,该两者无法沟通关于其各自的波束成形使用。因此,为了避免发生一振荡形态,实体A可将其调整值减低至误差测量值的0.5倍。在叠代0时,一32度误差测量值将造成实体A执行一16度调整,且实体B执行一完全的32度调整。所述的调整将造成叠代1中的一16度误差测量值(亦即,图8a的调整后方案中所示的一过冲状态)。因此,在叠代1中实体A将再次对其波束调整误差测量值之半(即,8度),而实体B将再次对其波束调整相等于误差测量值的一总量(即,16度)。持续实施该形态直到叠代6为止,其中0.5度在本方案中是需求的调正程度。
第二方案是在调整实体A的前调整实体B。在叠代0时,实体B测量到一32度误差,且对其波束调整32度。因此,在叠代1中,当实体A执行其误差测量时,不致检测到一误差,且将不作调整。
第三方案中是在实体B的前且较其更频繁地调整实体A。在叠代0与1期间,实体B无任何动作,而实体A仅执行其误差测量及对其波束调整测量值的0.5倍,如上所解说的。在叠代2中,其具有一8度测量误差值。实体A将调整误差测量值之半(即,4度),且实体B将对其波束调整相等于误差测量值的一总量(即,8度)。持续实施这种形态,直到在叠代6中获致一需求调正程度为止。
在图8a中,可沿方位维度实施误差测量与调整。然而,如图8b所示,亦可能在高度维度上执行误差测量与调整。图8b为一立视图,其中是以散列标记显示一水平表面。在图8b中实施的误差测量及调整是与结合图8a及第一表描述者相同,但发生于高度维度上。
重要的是要注意到,必须在方位及高度维度上实施,为了达成一需求调正程度的误差测量及调整。为了阐述可在方位及高度维度两者上实施调整的一方案,现在请参考以下所示的第二表。误差测量及调整是以角度计。第二表是如同第一表的第一方案那样,其具有重叠调整周期,且实体A正使用本发明,而实体B则否。然而,在第二表中,方位与高度维度两者上皆失准。在方位与高度维度上收敛至一需求调正程度者是与以上解说的相同,其中实体A是执行方位及高度调整,所述的调整为其各别误差测量值的一分数(在这种情况下为0.5)。
在叠代1中,可测得一32度方位误差,及测得一40度高度误差。因此,假设两维度的一校正因子皆为0.5,则实体A可在方位维度上对其波束调整16度,而实体B则可在方位维度上调整其波束完全32度。相似地,实体A与B亦可在高度维度上分别调整其各别波束20度与40度。如第二表所示,实体A及B可在方位及高度维度两者上持续实施这种形态,直到在两维度上达成一需求调正程度为止(即,叠代6)。
                             第二表
                          重叠调整周期(方位及高度)
  方位误差测量值   实体A方位调整   实体B方位调整   高度误差测量值   实体A高度调整   实体A高度调整
  32   16   32   40   20   40
  16   8   16   20   10   20
  8   4   8   10   5   10
  4   2   4   5   2.5   5
  2   1   2   2.5   1.75   2.5
  1   0.5   1   1.75   .875   1.75
  0.5   0   0   .875   0   0
尽管在第二表中是于两维度上使用相同校正因子(即,0.5),然而重要地请注意到,可在方位与高度维度上使用不同的校正因子。更,尽管第二表中为了简化而显示出,两维度是于同一叠代(即,叠代6)达成收敛,然方位与高度维度仍可在不同的叠代中达成收敛。
尽管以上提供的范例是针对特殊方案来解说本发明,然而,当然有无限多种可能或不可能在两个无法沟通关于其各别波束成形使用的控制信息的实体之间,执行误差测量的方案。然而,不论方案为何,只要某一实体依据本发明减少其调整,波束即可收敛(即,获致一需求的调正程度)。
在以上的第一具体实施例说明中,实现本发明的实体可利用一校正因子0.5。亦即,在以上说明中,使用本发明的实体将减少其调整至任何误差测量值的0.5倍。尽管一0.5的校正因子是属较佳,然而使用本发明的实体所减低的误差测量值总量,可为0与1之间的任意数值。
在一第二具体实施例中,一无线通信系统及WTRU能够沟通与协商其各别波束成形使用的控制。在本具体实施例中,两实体可仅协议一适当校正因子。实体A与B可协议,无论任何理由,实体A皆执行等于误差测量值0.2倍的一调整,且实体B皆执行等于误差测量值0.8倍的一调整。因此,如第三表所示,在叠代0可测得一32度误差,而实体A将执行一6.4度的调整,且实体B执行一25.6度的调整。接着,在叠代1中,可测得一0误差,且无需进一步动作。图9a是由方位维度图标出这种情况,而图9b则以高度维度图标出。图9a是一平面图且图9b是一立视图,其中一水平表面是以散列标记显示。
                          第三表
                重叠调整周期
  误差测量值   实体A调整   实体B调整
  0   32   6.4   25.6
  1   0   0   0
在本具体实施例中,由于两实体可协商其各别的波束成形使用,因此每一实体所使用的特殊校正因子,皆可考虑影响其通信的因子。例如,可依据实体的能力、两互相通信实体间的夹角、及实体传输其各别波束时所使用的功率,来调整校正。
关于实体能力方面,基地台典型地具有较WTRU佳的相位数组天线,因此允许对波束实施较精细的调整。由于确实如此,因而亟需使基地台利用较WTRU者大的一较大校正因子,来使该基地台执行一较大分数的调整,其中该WTRU是与该基地台通信者。
关于两互相通信的实体间的夹角方面,尽管某一实体需要的一调整角度大于另一者,然具有该较大调整角度的实体可使用一较大校正因子。例如,对于在运行通过一基地台的一车辆中所使用的一WTRU,该WTRU需要调整其天线大约5或6度作为一校正,而该基地台则因为使用一较宽波束,以致于仅需要调整其波束1或2度,其中该基地台正与该WTRU通信。是以,在这种情况下,可通过使WTRU利用较基地台者大的一较大校正因子,以将主要的调整分派予该WTRU。
关于实体传输其各别波束时所使用的功率方面,可将一较大校正因子分派予以最大功率传输的实体。亦即,假设一基地台正以高于一WTRU者的一较高功率传输时,则希望由该基地台执行任何必要调整的主要部份,以避免WTRU信号进一步衰减,其中该WTRU正与该基地台通信。事实上,除非另一因子需要,否则希望仅命令WTRU限制其波束运动,且使基地台执行等于100%误差测量值的一调整。在这种情况下,WTRU的校正因子为0.0,而基地台的校正因子则为1.0。
依照本发明的误差测量及调整实施,可考虑执行误差测量及/或调整的实体的方位(方位及/或高度)。例如,倘若一天线是沿高度维度向下方转向45度以将其波束朝向地面聚焦,则高度维度上的任何测量及/或调整皆将考虑该天线的方位。还应注意到,尽管本发明是利用方位(即,水平)与高度(即,垂直)等术语来指称特殊方位,然而本发明可相同地应用于轴线自标称方位起的旋转。例如,可将天线刻意地装配成,使其特殊地用在相对于标称垂直或水平平面的一角度偏置处。譬如,交叉极化(cross polarization)的实现通常是设定为一45度角。同样地,随机布置或移动的设备,可能并未与正常下关联于以上术语的方位,形成一已知或固定关系。额外地,尽管宽度调整与瞄准线(boresight)的自由度,理想上可互相相对90度地实现,然而亦可能以除0以外,任何可控制的互相相对自由度来实现本发明。
可使用任何适当参数来调整波束,以实施依照本发明的波束调整。亦即,可通过调整任何能够调整复数失准波束的参数,来执行该(等)波束的校正,以使所述的者适当地重叠。
譬如,典型地可通过调整一波束的瞄准线(即,瞄准线的方位、传输一波束的功率或接收信号的增益(统称为功率增益)、或者一波束的宽度(即,波束宽度)来执行波束调整。当然,可通过调整全部所述的三个参数、或所述的者的一特殊组合,来调整波束。另外,两个互相通信的实体可或不可使用相同调整参数来调整其各别波束。
可在方位维度、高度维度、或其的一组合上实施调整参数。在某一维度上实施一调整,将可影响另一维度上的波束。例如,当调整一波束宽度(且并未调整功率及瞄准线)来校正在高度维度上失准的波束时,高度维度上的波束宽度增加或减少,将造成波束宽度在水平位置上的一等量减少或增加。更,可在高度与方位维度上使用相同或不同的调整参数。
可依据操作者的偏好而依据需求来选择,用于调整一波束或复数波束以校正失准的特定一调整参数或复数参数。亦即,在一具体实施例中,瞄准线调整是校正失准波束的主要参数,而功率及波束宽度则作为一次要角色,用于加强或辅助已藉调整一波束瞄准线所达成的任何调整。例如,在本具体实施例中,当需要在譬如一方位维度上执行譬如一7度的校正时,希望使用瞄准线来调整波束5度,且增加/减少(依据需要使波束加大或减小)功率、及/或增加/减少宽度来达成其余的2度。
在另一具体实施例中,所有参数皆可为主要的候选项,使其皆相同地为校正波束失准的可用选项。在这种情况下,可再次使用瞄准线、功率、及波束宽度作为可用参数,则当需要实施一校正时,得使用最有效的(复数)参数来执行该校正。例如,在瞄准线控制无法取得一精细分辨率的情况下(一特殊天线无法相关于瞄准线控制获取一高分辨率),可通过调整一波束的功率、或宽度、或着该两者的一组合,来实施必要的调整、或其中的大部份。
现在请参考图10,其显示一无线通信系统100,其中可调整波束,以加强操作于系统100内的无线实体(譬如基地台与WTRU)之间的无线通信。系统100包含复数个无线实体104、106、108、110、及至少一无线电网络控制器(RNC)102。当然,可依据实现本发明的系统型式来改变系统组成。在系统100中,无线实体104与106是基地台,而无线实体108与110则为WTRU。所述的实体能够使用波束成形传输及接收形态来互相通信,且包含一处理器(请参阅WTRU110的112a、及基地台104的112b),以测量其本身的波束、及与其通信的另一实体的波束的一调正误差。当两实体(例如104与110)正互相通信,且检测到其各别波束的一调正误差时,该两者至少其中的一将调整其波束,达该测量误差值的一分数,如上所解说者。可较佳地配置处理器112a、112b,以选择(复数)调整参数来执行任何将实施的波束调整。调整参数的选择可包含一个或更多参数,且较佳地根据通信周围的条件为基础,如以上所解说的。额外的(复数)处理器114a、114b可用于计算该分数,且将波束调整相等于该分数乘以该测量误差值所得的一总量。可使用一单一处理器、或一需求的众多处理器来执行本发明的功能。当两个互相通信的实体并未协商或着调整其各别的波束成形使用时,计算得的分数即较佳地为0.5,如上所解说的。
在一较佳具体实施例中,所述的无线实体可协商其各别的波束成形使用,且因此而通信,使得譬如每一实体用于调整其各别波束所使用的分数总和为1。尽管本具体实施例的说明是结合了WTRU110,然而其亦可相同地应用至任何无线实体(譬如,系统100中的任何WTRU及任何基地台)。如上所述,WTRU110包含一处理器112a,其是配置成测量辐射自WTRU110、及例如基地台104的另一无线实体的波束的一调正误差,其中WTRU110正与该另一无线实体通信。WTRU110亦包含一处理器114,其是配置成,可计算出一分数,且将其波束调整相等于该计算得分数乘以该测量误差值所得的一总量。
在本具体实施例中,由于两个互相通信实体可协商其各别的波束成形使用,因此最好使至少一实体根据通信条件为基础(亦即譬如根据两实体的距离及/或夹角、或着某一实体的天线相对另一者的能力)来实际地计算出一分数,且使某一实体仅使用相等于1减去该计算得分数的一分数。譬如,假设WTRU110正与基地台104通信,则WTRU110将根据通信的条件为基础计算出一分数,且将该分数传达予基地台104。基地台104接着将仅通过自1扣除WTRU110所提供的分数,而计算得一分数。如此将允许每一实体110、104的各别波束收敛,如结合图9a及图9b解说的。
为了在复数个无线实体之间执行波束成形协商,所述的实体较佳地包含一传输器及接收器,以沟通关于波束成形使用的一控制信息。亦即,继续以WTRU110作为一范例,WTRU较佳地包含一传输器116,其是配置成,可将包含有WTRU110藉以调整其波束的分数等任何型式的控制信息,传输至正与WTRU110通信的实体。WTRU110亦较佳地包含一接收器118,其是配置成可自正与WTRU110通信的无线实体接收任何型式的控制信息。该控制信息可包含正与WTRU110通信的实体所使用的分数。当然,WTRU110是否正接收或传输一分数,可根据WTRU110是否为根据通信周围的条件为基础来计算该分数的实体而定,其中这种实体是与以1减去另一实体所使用的分数者呈对立关系。
如上所述,本发明是以设施与移动装置(即,WTRU与基地台)方面的通信来说明。然而,复数个WTRU之间的波束成形使用是本发明的一当然延伸,且属于其核心范围内。例如,倘若可建立一或两个互相通信的WTRU使其静态地定位,则可如以上概述者实现本发明。倘若两个WTRU可互相相对地运动,则波束成形的使用及失准波束的校正亦与上述者相同,但将受WTRU相对运动影响。更,在本具体实施例中,如同上述具体实施例,可在方位维度、高度维度、或两者上执行误差测量及调整实施。
重要地请注意到,可依需求而在任何型式无线通信系统中实现本发明。譬如,可在全球移动电话通信系统-分时双工(UMTS-TDD)、分时同步分码多重存取(TDSCDMA)、CDMA2000(EV-DO及EV-DV)、任何型式的无线局域网络(WLAN)、或任何其它型式的无线通信系统中,实现本发明。更,尽管已就各具体实施例来描述本发明,然而熟于此项技术的人士将可明白到,属于以下本申请权利要求范围所概述的本发明范围内的其它变型。

Claims (36)

1.一种调整两通信实体间波束成形的使用的方法,其中关于波束成形使用的控制信息未在该两实体间通信,该方法的步骤包括:
选择该两通信实体其中之一来缩减一总量,其中该选定实体将调整其波束以响应辐射自该两实体的波束间的失准;
测量辐射自该两通信实体的波束的一调正误差;
选择至少一调整参数,以调整该选定实体的波束;及
利用该选定调整参数来调整该选定实体的波束。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两通信实体系一基地台及一WTRU。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两通信实体是两WTRU。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至少一调整参数是选自由瞄准线方位、波束宽度及功率增益所组成的一群组。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以下步骤:
重复所述的测量及调整步骤,直到所测量的误差低于一既定数值为止。
6.一种调整两通信实体间波束成形的使用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关于波束成形使用的控制信息是在该两实体间通信,该方法的步骤包括:
测量辐射自该两通信实体的波束的一调正误差;
为该两通信实体中的一第一者,选择至少一调整参数;
确认该第一实体的一第一校正因子;
为该两通信实体中的一第二者,选择至少一调整参数;
确认用于该第二实体的一第二校正因子;及
以等于该测量误差乘以所述的实体各别校正因子的一总量来调整该两通信实体的波束。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两通信实体是一基地台及一WTRU。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两通信实体是两WTRU。
9.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一实体的校正因子为零,以使该实体限制调整其波束。
10.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实体的至少一调整参数,是选自由瞄准线方位、波束宽度及功率增益所组成的一群组。
11.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第二实体的至少一调整参数,是选自由瞄准线方位、波束宽度及功率增益所组成的一群组。
12.一种调整两通信实体间波束成形的使用的方法,该方法的步骤包括:
为每一所述的实体选择用于方位维度上的一第一校正因子及一第一调整参数,其中该两第一校正因子的总和等于1;
为每一所述的实体选择用于高度维度上的一第二校正因子及一第二调整参数,其中该两第二校正因子的总和等于1;
测量辐射自该两互相通信实体的波束在方位维度上的一调正误差;
测量辐射自该两通信实体的波束在高度维度上的一调正误差;
依据该两实体各别的第一校正因子,利用该两第一调整参数来调整该两实体的波束,其中一误差是在方位维度上检测;及
依据该两实体各别的第二校正因子,利用该两第二调整参数来调整其波束,其中一误差是在高度维度上检测。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两第一调整参数是选自由瞄准线方位、波束宽度及功率增益所组成的一群组。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两实体的该两第一调整参数为相等。
15.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两实体的该两第一调整参数为不相同。
16.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两第二调整参数是选自由瞄准线方位、波束宽度及功率增益所组成的一群组。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两实体的该两第二调整参数为相等。
18.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两实体的该两第二调整参数为不相同。
19.一种调整两通信实体间波束成形的使用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关于波束成形使用的控制信息是在该两实体间通信,该方法的步骤包括:
为每一所述的实体选择一第一校正因子及至少一调整参数;
在每一实体,测量辐射自该两通信实体的波束的一调正误差;及
依据该两实体各别的校正因子及误差测量,利用所述的选定参数来调整所述的波束。
20.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至少一调整参数是选自由瞄准线方位、波束宽度及功率增益所组成的一群组。
21.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至少一调整参数为复数个调整参数。
22.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复数个调整参数是选自由瞄准线方位、波束宽度及功率增益所组成的一群组。
23.一种无线通信系统,其中可调整复数个波束,以加强操作于该系统内的无线实体间的无线通信,该无线通信系统包括:
复数个无线实体,所述的实体能够使用波束成形传输及接收形态来通信,且包含一处理器,用于测量其本身的波束及与其通信的另一实体的波束的一调正误差;及
其中该两通信无线实体至少其中之一是选择至少一调整参数,以调整其波束,达与该另一无线实体波束有关的其波束调正所测量误差的一分数。
24.如权利要求23所述的无线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该至少一通信无线实体的处理器是配置成,以等于该分数乘以该测量误差的一总量来调整该至少一无线实体的波束。
25.如权利要求23所述的无线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该至少一通信无线实体的处理器是配置成,选择至少一调整参数来执行该调整。
26.如权利要求25所述的无线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该至少一调整参数是选自由瞄准线方位、波束宽度及功率增益所组成的一群组。
27.一种无线传输/接收单元(WTRU),配置成使其波束与另一无线实体的波束保持调正,该另一无线实体是与该WTRU通信,该WTRU包括:
一第一处理器,配置成测量辐射自该WTRU的一第一波束与辐射自该另一无线实体的一第二波束的一调正误差;
其中该第一处理器尚配置成,选择至少一调整参数,以调整该第一波束;及
一第二处理器,配置成计算一第一分数,且利用该至少一选定参数,以等于该第一分数乘以该测量误差的一总量来调整该第一波束。
28.如权利要求27所述的WTRU,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一传输器,配置成将该WTRU用于调整其波束的该测量误差分数传输至与该WTRU通信的该无线实体。
29.如权利要求28所述的WTRU,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一接收器,配置成自与该WTRU通信的该无线实体处接收该实体用于调整其波束的一第二分数;及
其中当接收到第二分数时,该第二处理器是配置成,通过扣除1减去该第二分数来计算出该第一分数,以及等于该第一分数乘以该测量误差一总量来调整该第一波束。
30.如权利要求29所述的WTRU,其特征在于与该WTRU通信的该无线实体是另一WTRU。
31.如权利要求29所述的WTRU,其特征在于与该WTRU通信的该无线实体是一基地台。
32.如权利要求27所述的WTRU,其特征在于该至少一调整参数是选自由瞄准线方位、波束宽度及功率增益所组成的一群组。
33.一种调整两通信实体间波束成形的使用的方法,该方法的步骤包括:
利用波束成形传输与接收信号以缩减互相通信的两通信实体至少其一的一波束的至少一调整参数,其中辐射自该两实体的波束间的一调正程度是高于一既定时间长度的一既定位准。
34.如权利要求3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减小的该至少一调整参数为波束宽度。
35.如权利要求3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减小的该至少一调整参数为功率增益。
36.如权利要求3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减小的该至少一调整参数为波束宽度及功率增益。
CNA2004800131360A 2003-05-16 2004-04-19 无线通信系统中波束成形的调整 Pending CN1810010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7)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47115903P 2003-05-16 2003-05-16
US60/471,159 2003-05-16
US47558503P 2003-06-04 2003-06-04
US60/475,585 2003-06-04
US10/731,760 US7373176B2 (en) 2003-05-16 2003-12-09 Coordination of beam forming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s
US10/731,760 2003-12-09
PCT/US2004/012087 WO2004105284A2 (en) 2003-05-16 2004-04-19 Coordination of beam forming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s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810010A true CN1810010A (zh) 2006-07-26

Family

ID=3342523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A2004800131360A Pending CN1810010A (zh) 2003-05-16 2004-04-19 无线通信系统中波束成形的调整

Country Status (11)

Country Link
US (1) US7373176B2 (zh)
EP (1) EP1627516A4 (zh)
JP (1) JP2007503179A (zh)
KR (1) KR20060015259A (zh)
CN (1) CN1810010A (zh)
BR (1) BRPI0411159A (zh)
CA (1) CA2525993A1 (zh)
MX (1) MXPA05012356A (zh)
NO (1) NO20055992L (zh)
TW (2) TWI266547B (zh)
WO (1) WO2004105284A2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931509A (zh) * 2009-05-21 2010-12-29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减少无线通信系统中小区间干扰的设备和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0541358A (en) 2003-05-16 2005-12-16 Interdigital Tech Corp Coordination of backhaul beam forming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s
US7197337B2 (en) 2003-05-16 2007-03-27 Interdigital Technology Corporation Coordination of beam forming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s
US7373176B2 (en) 2003-05-16 2008-05-13 Interdigital Technology Corporation Coordination of beam forming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s
US7595756B2 (en) * 2005-11-01 2009-09-29 Rotani, Inc.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improving wireless communication by antenna polarization position
US8200164B2 (en) * 2005-12-01 2012-06-12 Intel Corporatio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associated methods and data structures
CA2866948C (en) 2006-02-28 2017-05-16 Helvetia Ip Ag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overlapping mimo antenna physical sectors
US8041313B2 (en) * 2008-04-04 2011-10-18 Futurewei Technologies,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US8520537B2 (en) 2008-08-08 2013-08-27 Futurewei Technologies,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synchronized and coordinated beam switching and scheduling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system
US8315657B2 (en) * 2008-09-22 2012-11-20 Futurewei Technologies,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enabling coordinated beam switching and scheduling
US8670717B2 (en) * 2008-11-27 2014-03-11 Futurewei Technologies,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enabling coordinated beam switching and scheduling
US8396006B2 (en) * 2009-01-13 2013-03-12 Futurewei Technologies,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enabling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with cell coordination
JP4858555B2 (ja) * 2009-02-19 2012-01-18 ソニー株式会社 通信装置、通信方法、および通信システム
US8396035B2 (en) * 2009-04-24 2013-03-12 Futurewei Technologies,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communications using time-frequency space enabled coordinated beam switching
US8379592B2 (en) * 2009-04-28 2013-02-19 Futurewei Technologies,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coordinating electronic devices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system
US10050686B2 (en) * 2012-08-31 2018-08-14 Nokia Solutions And Networks Oy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beamforming

Family Cites Families (2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FR2581798B1 (fr) 1985-05-10 1988-02-26 Alcatel Thomson Faisceaux Procede de pointage azimutal des antennes d'une liaison tropospherique
US5258764A (en) * 1991-09-26 1993-11-02 Santa Barbara Research Center Satellite orientation detection system
JP2885054B2 (ja) 1994-03-04 1999-04-19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摂動法
US6101399A (en) * 1995-02-22 2000-08-08 The Board Of Trustees Of The Leland Stanford Jr. University Adaptive beam forming for transmitter operation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ATE429084T1 (de) 1999-07-20 2009-05-15 Texas Instruments Inc Drahtloses netzwerk mit kalibrierung von steuerbaren antennen über unabhängigen kontrollpfad
US6225961B1 (en) * 1999-07-27 2001-05-01 Prc Inc. Beam waveguide antenna with independently steerable antenna beams and method of compensating for planetary aberration in antenna beam tracking of spacecraft
US6901062B2 (en) * 1999-12-01 2005-05-31 Kathrein-Werke Kg Adaptive antenna array wireless data access point
EP1266428B1 (en) * 2000-03-11 2004-10-13 Antenova Limited Dielectric resonator antenna array with steerable elements
GB0018859D0 (en) * 2000-08-01 2000-09-20 Fujitsu Ltd Apparatus for and method of receiving a transmission signal
US7215658B2 (en) 2001-01-19 2007-05-08 Nokia Corporation Apparatus, and associated method, for utilizing antenna information determinative of antenna operation in a wireless mesh network
US6417803B1 (en) * 2001-04-03 2002-07-09 The Boeing Company Beam alignment system and method for an antenna
US20030043435A1 (en) * 2001-08-27 2003-03-06 Oettinger Eric Gregory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re-acquisition after link disruption in an optical wireless link
KR100924245B1 (ko) 2001-07-10 2009-10-30 퀄컴 인코포레이티드 지향성 안테나의 방위각 및 고도 방향을 자동 결정하고 이를 캘리브레이션하는 시스템 및 방법
TW595857U (en) 2001-11-29 2004-06-21 Us 091219345
KR100689399B1 (ko) 2002-05-17 2007-03-08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이동통신시스템에서 스마트 안테나의 순방향 송신빔 형성장치 및 방법
US7386305B2 (en) * 2002-09-20 2008-06-10 Qualcomm Incorporated System and method for selectively forming and rotating a transmission beam
US20040116146A1 (en) 2002-12-13 2004-06-17 Sadowsky John S. Cellular system with link diversity feedback
US7373176B2 (en) 2003-05-16 2008-05-13 Interdigital Technology Corporation Coordination of beam forming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s
TW200541358A (en) * 2003-05-16 2005-12-16 Interdigital Tech Corp Coordination of backhaul beam forming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s
US7197337B2 (en) 2003-05-16 2007-03-27 Interdigital Technology Corporation Coordination of beam forming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s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931509A (zh) * 2009-05-21 2010-12-29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减少无线通信系统中小区间干扰的设备和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1627516A4 (en) 2006-12-06
EP1627516A2 (en) 2006-02-22
WO2004105284A3 (en) 2005-05-12
US7373176B2 (en) 2008-05-13
MXPA05012356A (es) 2006-02-02
JP2007503179A (ja) 2007-02-15
NO20055992L (no) 2006-01-13
KR20060015259A (ko) 2006-02-16
TWI266547B (en) 2006-11-11
CA2525993A1 (en) 2004-12-02
US20040229653A1 (en) 2004-11-18
TW200537949A (en) 2005-11-16
TW200427345A (en) 2004-12-01
BRPI0411159A (pt) 2006-07-11
WO2004105284A2 (en) 2004-12-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810010A (zh) 无线通信系统中波束成形的调整
CN1792102A (zh) 无线通信系统中回程波束成型的协调方法
CN1254929C (zh) 用于开环功率控制和比特速率选择的方法和设备
CN1248430C (zh) 在利用天线阵列的码分多址系统中的下行链路信号处理方法和设备
CN101044742A (zh) 无线通信系统中波束成形的调整
CN1147063C (zh) 通信终端装置和无线通信方法
CN1537367A (zh) 自适应阵列天线接收设备和天线阵列校正方法
CN1145239C (zh) 一种改进智能天线阵列覆盖范围的方法
CN1244300A (zh) 改进无线连接质量的方法
CN1246259A (zh) 定向无线通信的方法和装置
CN1148457A (zh) 用于确认过区切换的目标网孔的标识的方法和系统
CN100352298C (zh) 一种时分双工智能天线系统阵列通道的校正方法和装置
CN1554136A (zh) 自动确定和校准定向天线方位角和仰角方向的系统和方法
CN1522504A (zh) 无线基站设备和无线发送方法
CN1488205A (zh) 无线接收装置和定向接收方法
CN1507675A (zh) 数据传输方法和设备
WO2017118999A1 (en) A system and method for two-way ground and satellite based communication using millimeter waves
CN1901731A (zh) 无线通信中的分组调度方法和装置
CN1147178C (zh) 阵列天线无线通信装置及加权系数生成方法
CN1547333A (zh) 一种用于智能天线基站的宽波束形成的方法
CN1121805C (zh) 定向无线通信的方法和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G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DE

Ref document number: 1088476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REG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WD

Ref document number: 1088476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