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805306B - 移动站装置和移动站装置的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移动站装置和移动站装置的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805306B
CN1805306B CN2006100011622A CN200610001162A CN1805306B CN 1805306 B CN1805306 B CN 1805306B CN 2006100011622 A CN2006100011622 A CN 2006100011622A CN 200610001162 A CN200610001162 A CN 200610001162A CN 1805306 B CN1805306 B CN 180530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tation apparatus
mobile station
signal
channel
antenna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610001162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805306A (zh
Inventor
石井启之
中村武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TT Docomo Inc
Original Assignee
NTT Docomo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TT Docomo Inc filed Critical NTT Docomo Inc
Publication of CN180530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80530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80530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805306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13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 H04B7/0615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 H04B7/0619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using feedback from receiving side
    • H04B7/0621Feedback content
    • H04B7/0634Antenna weights or vector/matrix coefficien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13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 H04B7/0615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 H04B7/0619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using feedback from receiving side
    • H04B7/0652Feedback error handling
    • H04B7/0654Feedback error handling at the receiver, e.g. antenna verification at mobile sta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 (AREA)

Abstract

一种移动站装置,其与无线基站装置进行通信,该无线基站装置根据由所述移动站装置通知的反馈信息,控制从两个天线发送的信号的相位,应用了发送该信号的闭环型发送分集控制。所述移动站装置具备控制部,其按照从所述无线基站装置接收到的信号的信道类别,决定是否反映来自所述两个天线的信号的相位推定结果。

Description

移动站装置和移动站装置的控制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移动站装置和移动站装置的控制方法,特别是涉及应用发送分集进行无线通信的移动站装置和移动站装置的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一般地说,在无线通信中发生「衰减」,由于衰减而使传输品质,即比特错误率特性大大恶化。
作为修正由于该衰减而引起的传输品质恶化的方法,一般公知「发送分集」。下面,对作为该发送分集的一种的「闭环型发送分集模式1」进行说明(例如,参照3GPP,“TS25.214V5.8.0 Physical layer procedures(FDD)”。)。
图1表示闭环型发送分集中的无线基站装置(发送部)的结构,图2表示移动站装置(接收部)的结构。
如图1所示,在无线基站装置200(发送部)中,首先,根据来自移动站装置100的反馈控制(FBI)比特,天线权重生成器183生成复数权重
【公式1】 W 1 = A 1 e i φ 1
【公式2】 W 2 = A 2 e i φ 2 .
然后,加权部181将各个复数权重
【公式3】 W 1 = A 1 e i φ 1
【公式4】 W 2 = A 2 e i φ 2
与由信道编码器180进行编码后的双系统的发送数据系列相乘,使用由扩频码生成器184生成的扩频码,扩频部182进行扩频处理。
然后,从两个天线以相同的载波相位发送作为共用导频信道的CPICH(common pilot channel)。从两个天线发送的CPICH以同一扩频编码进行扩频,并通过改变导频符号实现了正交化。
另一方面,如图2所示,在移动站装置100(接收部)中,CPICH使用逆扩频部110对来自两个天线的CPICH进行逆扩频,而后,相位比较部120比较分离后的信号的接收载波相位差。然后,FBI比特生成部160生成控制接收载波相位差的FBI比特,并通过上行链路的专用的物理信道DPCH(Dedicated Physical Channel)的DPCCH(Dedicated Physical Control Channel)进行发送。
在无线基站装置200(发送部),把根据来自该移动站装置100的FBI比特所生成的发送天线权重乘以两个天线的发送数据系列来进行发送。这样,使用来自移动站的FBI比特控制两个天线的发送载波相位,由此可以减少由衰减而引起的接收信号功率下降而产生的比特错误。
3GPP中已标准化的闭环型发送分集模式1是以π/4载波相位的分辨率控制第二天线的专用物理信道DPCH的发送载波相位,以使在移动站接收中,来自两个天线的接收信号的相位大致相同的方法。下面,对把闭环型发送分集模式1应用于专用物理信道DPCH时的动作进行详细地说明。
时隙n的两个天线的发送振幅为
【公式5】 A 1 , n = A 2 , n = 1 2
发送载波相位为
【公式6】φ1,n=0
【公式7】φ2,n={±π/4,±3π/4}。
移动站装置100在相位比较部120推定由两个天线发送的CPICH的接收载波相位,在FBI比特生成部160生成时隙n的FBI比特。接收载波相位的推定值
【公式8】θ1,n CP
【公式9】θ2,n CP
在偶数时隙n时为
【公式10】 if - π / 2 ( θ 1 , n CP - θ 2 , n CP ) ≤ π / 2 thenbn=0、otherwise bn=1;
在奇数时隙n时为
【公式11】 if 0 ≤ ( θ 1 , n CP - θ 2 , n CP ) ≤ π thenbn=0、otherwise bn=1。
无线基站装置200根据FBI比特的解码结果
【公式12】 n(没有FBI比特错误时为【公式13】
Figure 061011622_1
n=bn),如下决定第二天线的DPCH的时隙(n+1)的暂定发送载波相位
【公式14】
Figure 061011622_2
2,(n+1)
在n为偶数时为
【公式15】if
Figure 061011622_3
n=0 then 
Figure 061011622_4
2,(n+1)=0、otherwise 
Figure 061011622_5
2,(n+1)=π,
在n为奇数时为
【公式16】if  n=0 then 
Figure 061011622_7
2,(n+1)=π/1、otherwise 
Figure 061011622_8
2,(n+1)=-π/2。
然后,根据时隙n以及(n+1)的暂定载波相位,最后如下式
【公式18】φ2,(n+1)=(
Figure 061011622_9
2,n+
Figure 061011622_10
2,(n+1))/2
那样地求出时隙(n+1)的第二天线的发送载波相位
【公式17】φ2,(n+1)
这里,有时在上行链路的FBI比特中发生错误,这时,因为通过与来自移动站装置100的控制命令不同的载波相位,由无线基站装置200进行了发送,所以不进行适当的相位控制,错误率增大。为了解决这样的问题,在移动站装置100中进行推定DPCH各时隙的发送权重(发送载波相位)的天线检验。例如,在TS25.214 Annex A.1 Antenna verification中刊载了天线检验的一个例子。
一般地说,在上行链路中,为了稳定的品质而进行发送功率的控制,作为结果,FBI比特也以一定的概率产生错误,所以进行了上述天线检验处理的一个方面更能提高下行链路的特性。
另一方面,上述天线检验的功能是在上行链路中,对因FBI比特错误而引起的相位控制的错误进行修正,但在实际中,当在上行链路中FBI比特没有出错,通过恰当的相位进行了下行链路的发送时,有时判定为相位控制中存在错误。这种情况下,尽管是以恰当的相位进行了发送,但因为在移动站装置100一侧以错误相位的判定信息进行接收,所以错误率增大。换句话说,在存在上述的天线检验错误的情况下,下行的无线特性恶化。
此外,作为移动站装置的移动站装置的控制方法,可以进行上述天线检验,也可以不进行。在不进行天线检验的情况下,移动站装置假设自身在上行链路中已发送的FBI比特没有出错,来进行下行链路的接收。
上面是对将发送分集应用于下行的专用物理信道DPCH时的动作进行了说明,但在下面,对把闭环型发送分集模式1应用于作为下行链路的公用信道的HS-PDSCH(High Speed Physical Downlink Shared Channel)时的动作进行说明。
HS-PDSCH是进行下行链路的高速数据传输的传输方式HSDPA(例如,参照3GPP,“TS25.848 V4.0.0 Physical Layer Aspects of UTRA High SpeedDownlink Packet Access”)中的,输送数据的公用物理信道,作为其他的物理信道,存在作为公用控制信道的HS-SCCH(High Speed Shared Channel)、对各个移动站单独设定的辅助专用信道A-DPCH(Associated Dedicated PhysicalChannel)等。
HSDPA中的发送分集与专用信道的情况相同,根据来自两个天线的CPICH的相位差生成FBI比特,并通过上行链路的DPCH发送FBI比特,在下行链路中,控制来自第二天线的HS-PDSCH的相位。但是,移动站装置的天线检验因为在HS-PDSCH中不存在专用的导频符号,所以不使用HS-PDSCH,而是使用A-DPCH的专用导频符号进行天线检验。
如上所述,HSDPA中的发送分集的天线检验是使用作为辅助专用信道的A-DPCH的专用导频来进行的。
但是,HS-PDSCH与A-DPCH相比,TTI长度、调制方式等不同,并且,因为所映射(mapping)的HS-DSCH与A-DPCH中映射的DCH相比,编码方法、编码率等方面大不相同,所以在使用A-DPCH的专用导频进行了HS-PDSCH的天线检验的情况下,有可能发生恶化。具体地说,上述A-DPCH的专用导频品质不够好,天线检验错误增大,作为结果存在品质特性完全恶化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发明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防止各信道的,由于天线检验错误而引起的特性恶化的移动站装置和移动站装置的控制方法。
一种移动站装置,其与无线基站装置进行通信,该无线基站装置根据由所述移动站装置通知的反馈信息,控制从两个天线发送的信号的相位,应用了发送该信号的闭环型发送分集控制。所述移动站装置具备控制部,其按照从所述无线基站装置接收到的信号的信道类别,决定是否反映来自所述两个天线的信号的相位推定结果。
一种移动站装置,其与无线基站装置进行通信,该无线基站装置根据由所述移动站装置通知的反馈信息,控制从两个天线发送的信号的相位,应用了发送该信号的闭环型发送分集控制。所述移动站装置具备控制部,其按照从所述无线基站装置接收到的导频信号的特性,决定是否反映来自所述两个天线的信号的相位推定结果。
一种移动站装置,其与无线基站装置进行通信,该无线基站装置根据由所述移动站装置通知的反馈信息,控制从两个天线发送的信号的相位,应用了发送该信号的闭环型发送分集控制。所述移动站装置具备控制部,其按照所述反馈信息的可靠度,决定是否反映来自所述两个天线的信号的相位推定结果。
一种移动站装置的控制方法,所述移动站装置与根据由所述移动站装置通知的反馈信息,控制从两个天线发送的信号的相位,应用了发送该信号的闭环型发送分集控制的无线基站装置进行通信。所述移动站装置的控制方法具备以下的步骤:按照从所述无线基站装置接收到的信号的信道类别、从所述无线基站装置接收到的导频信号的特性、或所述反馈信息的可靠度,决定是否反映来自所述两个天线的信号的相位推定结果。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的闭环型发送分集的发送部的结构框图。
图2是现有的闭环型发送分集的接收部的结构框图。
图3是第1~第6实施例的移动站装置的结构框图。
图4是表示第1实施例的移动站装置的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图5是表示第2实施例的移动站装置的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图6是表示第3实施例的移动站装置的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图7是表示第4实施例的移动站装置的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图8是表示第5实施例的移动站装置的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图9是表示第6实施例的移动站装置的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本发明的第1~第6实施例进行说明,但本发明也可以应用于由无线基站装置和与该无线基站装置进行通信的移动站装置构成的移动通信系统。上述无线基站装置根据由移动站装置通知的反馈信息,控制从两个天线发送的信号的相位,应用发送该信号的闭环型发送分集控制。移动站装置具备控制部(例如,天线检验功能ON/OFF控制部70),其根据后述的规定条件,决定是否反映来自两个天线的信号的相位推定(以下称为「天线检验」。)结果。
<第1实施例>
在第1实施例中,对所谓的对HS-PDSCH等公用信道的解码不进行天线检验,而对A-DPCH等专用信道的解码进行天线检验的,根据信道类别切换天线检验ON/OFF的移动站装置和移动站装置的控制方法进行说明。
(移动站装置)
如图3所示,第1实施例的移动站装置1(接收部)具备:CPICH用逆扩频部10、DPCH用逆扩频部11、HS-PDSCH用逆扩频部12、相位比较部20、天线检验部21、第一发送天线的信道推定部30、第二发送天线的信道推定部31、DPCH用第一发送天线的RAKE合成部40、DPCH用第二发送天线的RAKE合成部41、HS-PDSCH用第一发送天线的RAKE合成部42、HS-PDSCH用第二发送天线的RAKE合成部43、DCH用信道解码部50、HS-DSCH用信道解码部51、FBI比特生成部60以及天线检验功能ON/OFF控制部70。
CPICH用逆扩频部10对于接收信号,使用规定的扰频码和CPICH的信道化代码进行CPICH的逆扩频,并把通过上述逆扩频求出的CPICH符号向相位比较部20、天线检验部21、第一发送天线的信道推定部30以及第二发送天线的信道推定部31进行输出。这里,所谓接收信号是指在天线接收到之后,进行了低噪音放大器的放大、频率转换、自动增益放大器的线性放大、交直流检波、A/D转换以及路德奈奎斯特滤波器的频带限制等的信号。
DPCH用逆扩频部11对于接收信号,使用规定的扰频码和DPCH的信道化代码进行DPCH的逆扩频,并把逆扩频后的DPCH符号向DPCH用第一发送天线的RAKE合成部40和DPCH用第二发送天线的RAKE合成部41进行输出。此外,DPCH用逆扩频部11把DPCH符号中的专用导频符号向天线检验部21进行输出。此外,DPCH用逆扩频部11也可以把上述专用导频符号向第一发送天线的信道推定部30和第二发送天线的信道推定部31进行输出。
HS-PDSCH用逆扩频部12对于接收信号,使用规定的扰频码和HS-PDSCH的信道化代码进行HS-PDSCH的逆扩频,并把逆扩频后的HS-PDSCH符号输出给HS-PDSCH用第一发送天线的RAKE合成部42和HS-PDSCH用第二发送天线的RAKE合成部43。
相位比较部20使用由CPICH用逆扩频部10输入的CPICH符号,判定来自第一发送天线的信号与来自第二发送天线的信号的相位差,并将该判定结果向FBI比特生成部60进行输出。
天线检验部21使用由CPICH用逆扩频部10输入的CPICH符号和由DPCH用逆扩频部11接收到的专用导频符号进行天线检验,推定已和来自第二发送天线的信号相乘的加权系数。然后,把上述加权系数的推定结果,即天线检验结果向DPCH用第二发送天线的RAKE合成部41和天线检验功能ON/OFF控制部70进行输出。
第一发送天线的信道推定部30使用由CPICH用逆扩频部10输入的CPICH符号求出来自第一发送天线的信号的信道推定值,并把上述第一天线的信道推定值输出到DPCH用第一发送天线的RAKE合成部40和HS-PDSCH用第一发送天线的RAKE合成部42。这里,来自第一发送天线的信号的信道推定值不仅可以使用CPICH符号,而且还可以使用由DPCH用逆扩频部11输入的专用导频符号来进行计算。
第二发送天线的信道推定部31使用由CPICH用逆扩频部10输入的CPICH符号,来求出来自第二发送天线的信号的信道推定值,并把上述第二发送天线的信道推定值输出到DPCH用第二发送天线的RAKE合成部41和HS-PDSCH用第二发送天线的RAKE合成部43。这里,来自第二发送天线的信号的信道推定值不仅使用DPICH符号,而且还可以使用由DPCH用逆扩频部11接收到的专用导频符号来进行计算。
DPCH用第一天线的RAKE合成部40由DPCH用逆扩频部11接收来自第一发送天线的DPCH符号,由第一发送天线的信道推定部30接收来自第一发送天线的信号的信道推定值,并与来自上述第一发送天线的DPCH符号相关地进行RAKE合成,然后把RAKE合成后的信号向DPCH用信道解码部50进行输出。
DPCH用第二天线的RAKE合成部41由DPCH用逆扩频部11接收来自第二发送天线的DPCH符号,由第二发送天线的信道推定部31接收来自第二天线的信号的信道推定值,由天线检验部21接收天线检验结果,并与来自上述第二发送天线的DPCH符号相关地进行RAKE合成,然后把RAKE合成后的信号向DPCH用信道解码部50进行输出。这里,在进行上述RAKE合成时,反映已和发送信号相乘的发送天线权重,此外,在上述天线权重中反映了天线检验的结果。
HS-PDSCH用第一发送天线的RAKE合成部42由HS-PDSCH用逆扩频部12接收来自第一发送天线的HS-PDSCH符号,由第一发送天线的信道推定部30接收来自第一发送天线的信号的信道推定值,与来自上述第一发送天线的HS-PDSCH符号相关地进行RAKE合成,然后把RAKE合成后的信号向HS-PDSCH用信道解码部51进行输出。
HS-PDSCH用第二发送天线的RAKE合成部43由HS-PDSCH用逆扩频部12接收来自第二发送天线的HS-PDSCH符号,由第二发送天线的信道推定部31接收来自第二发送天线的信号的信道推定值,由天线检验ON/OFF控制部70接收天线检验结果,并与来自上述第二发送天线的DPCH符号相关地进行RAKE合成,然后把RAKE合成后的信号向DPCH用信道解码部50进行输出。这里,在进行上述RAKE合成时,反映已和发送信号相乘的发送天线权重,此外,在上述天线权重中反映了天线检验的结果。另外,天线检验ON/OFF控制部70在将天线检验设定为OFF的情况下,无法接收天线检验结果,所以HS-PDSCH用第二天线的RAKE合成部43使用已把天线检验设为OFF时的天线权重来进行RAKE合成。
DPCH用信道解码部50从DPCH用第一发送天线的RAKE合成部40接收RAKE合成后的来自第一发送天线的DPCH符号,并从DPCH用第二发送天线的RAKE合成部41接收RAKE合成后的来自第二发送天线的DPCH符号,在合成了来自上述第一发送天线的DPCH符号和来自第二发送天线的DPCH符号以后进行信道解码。这里,所谓信道解码例如是指卷积解码或trubo解码,取决于发送侧的信道编码方法。
HS-PDSCH用信道解码部51从HS-PDSCH用第一发送天线的RAKE合成部42接收RAKE合成后的来自第一发送天线的HS-PDSCH符号,从HS-PDSCH用第二发送天线的RAKE合成部43接收RAKE合成后的来自第二发送天线的HS-PDSCH符号,在合成了来自上述第一发送天线的HS-PDSCH符号和来自第二发送天线的HS-PDSCH符号之后进行信道解码。这里,HS-PDSCH中映射的HS-DSCH因为在发送一侧使用trubo码进行编码,所以信道解码为trubo解码。
FBI比特生成部60由相位比较部20接收与来自第一发送天线的信号和来自第二发送天线的信号的相位差有关的判定结果,来生成FBI比特。
天线检验ON/OFF控制部70由天线检验部21接收天线检验结果。这里,天线检验ON/OFF控制部70进行在DPCH的解调中反映天线检验结果;在HS-PDSCH的解调中不反映天线检验结果的控制,并且不将天线检验结果发送给HS-PDSCH用第二发送天线的RAKE合成部43。在该情况下,作为结果,进行对作为专用信道的DPCH进行天线检验,而对作为公用信道的HS-PDSCH不进行天线检验的控制。
此外,在图3中,进行对作为公用信道的HS-PDSCH发送或不发送天线检验结果的控制,但也可以进行对作为专用信道的DPCH发送或不发送天线检验结果的控制。即,天线检验功能ON/OFF控制部70不进行对HS-PDSCH用第二发送天线的RAKE合成部43发送或不发送天线检验结果的控制,而是可以进行对DPCH用第二发送天线的RAKE合成部41发送或不发送天线检验结果的控制。
(移动站装置的控制方法)
然后,使用图4,对第1实施例的移动站装置1的移动站装置的控制方法进行说明。
首先,在步骤S101,移动站装置1判定解调·解码的对象是否为公用信道,当判定解调·解码的对象是公用信道时进入步骤S102,判定不是公用信道时进入步骤S103。这里,所谓公用信道,例如是HS-PDSCH(HS-DSCH作为传送信道),所谓非公用信道例如是指DPCH。
其次,在步骤S102,移动站装置1与该信道相关地,不反映天线检验结果地来进行解调·解码。
另一方面,在步骤S103,移动站装置1与该信道相关地,反映天线检验结果地来进行解调·解码。
这里,在为公用信道的情况下和不是公用信道的情况下,进行反映或不反映天线检验结果的控制,但并不限定于公用信道,根据其他的信道类别也可以进行同样的控制。
(作用和效果)
根据第1实施例的移动站装置和移动站装置的控制方法,可以根据信道类别进行反映或不反映天线检验结果的控制。如此,反映了天线检验结果的一方对特性良好的信道反映天线检验结果,而不反映天线检验结果的一方对特性良好的信道不反映天线检验结果,由此可以降低各信道的错误率。
具体地说,在信道类别为High Speed Physical Downlink Shared Channel等共用分组信道时,不反映天线检验结果,在信道类别为Associated DedicatedPhysical Channel或Dedicated Physical Channel等专用信道时,可以反映天线检验结果。
<第2实施例>
由天线检验错误而引起的特性恶化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A-DPCH的专用导频品质。在第2实施例中,基于专用导频符号SIR,对切换天线检验ON/OFF的移动站装置和移动站装置的控制方法进行说明。
(移动站装置)
如图3所示,第2实施例的移动站装置1(接收部)具备:CPICH用逆扩频部10、DPCH用逆扩频部11、HS-PDSCH用逆扩频部12、相位比较部20、天线检验部21、第一发送天线的信道推定部30、第二发送天线的信道推定部31、DPCH用第一发送天线的RAKE合成部40、DPCH用第二发送天线的RAKE合成部41、HS-PDSCH用第一发送天线的RAKE合成部42、HS-PDSCH用第二发送天线的RAKE合成部43、DCH用信道解码部50、HS-DSCH用信道解码部51、FBI比特生成部60以及天线检验功能ON/OFF控制部70。
天线检验ON/OFF控制部70取得在DPCH中映射的专用导频符号SIR。然后,天线检验功能ON/OFF控制部70在专用导频符号SIR大于规定阈值时,把天线检验结果发送给HS-PDSCH用第二发送天线的RAKE合成部43,在SIR与规定阈值相同或者SIR为规定阈值以下时,则不把天线检验结果发送给HS-PDSCH用第二发送天线的RAKE合成部43。这里,专用导频符号SIR例如通过天线检验部21生成,并被通知给天线检验ON/OFF控制部70。
关于移动站装置1的其他功能,因为与第1实施例相同,所以这里省略其说明。
(移动站装置的控制方法)
接着,使用图5对第2实施例的移动站装置1的移动站装置的控制方法进行说明。
首先,在步骤S201,移动站装置1判定解调·解码的对象是不是公用信道,当判定解调·解码的对象是公用信道时进入步骤S202,当判定不是公用信道时进入步骤S203。这里,所谓公用信道,例如是指HS-PDSCH(HS-DSCH作为传送信道),所谓非公用信道,例如是指DPCH。
其次,在步骤S202,移动站装置1将专用导频符号SIR与规定阈值进行比较,在SIR小于规定阈值时进入步骤S203,在SIR与规定阈值相等或者SIR大于规定阈值时则进入步骤S204。
在步骤S203,移动站装置1对该信道不反映天线检验结果地进行解调·解码。
另一方面,在步骤S204,移动站装置1对该信道反映天线检验结果地进行解调·解码。
此外,在步骤S201,虽然进行了是否为公用信道的判断,但也可以省略该判断。另外,可以对每个信道设定步骤S202中的规定的阈值。
此外,这里虽然根据专用导频符号SIR进行了反映或不反映天线检验结果的判定,但如果为下行专用导频的无线品质的指标值,也可以使用SIR以外的值。
而且,虽然说明了在步骤S202,在SIR与规定的阈值相等时进入步骤S204,但也可以在等同的情况下进入步骤S203。
(作用和效果)
根据第2实施例的移动站装置和移动站装置的控制方法,通过根据专用导频符号SIR进行反映或不反映天线检验结果的控制,由此能够进行在天线检验精度高的情况下反映天线检验结果,在天线检验精度低的情况下不反映天线检验结果的控制。因此,可以够防止各信道中的,由于天线检验错位而引起的特性恶化,可以提高下行链路的特性,例如BLER、传输速度。
<第3实施例>
如上所述,由天线检验错误而引起的特性恶化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A-DPCH的专用导频品质。在第3实施例中,对根据专用导频符号的功率偏移值,切换天线检验ON/OFF的移动站装置和移动站装置的控制方法进行说明。
(移动站装置)
如图3所示,第3实施例的移动站装置1(接收部)具备:CPICH用逆扩频部10、DPCH用逆扩频部11、HS-PDSCH用逆扩频部12、相位比较部20、天线检验部21、第一发送天线的信道推定部30、第二发送天线的信道推定部31、DPCH用第一发送天线的RAKE合成部40、DPCH用第二发送天线的RAKE合成部41、HS-PDSCH用第一发送天线的RAKE合成部42、HS-PDSCH用第二发送天线的RAKE合成部43、DCH用信道解码部50、HS-DSCH用信道解码部51、FBI比特生成部60以及天线检验功能ON/OFF控制部70。
天线检验ON/OFF控制部70取得在DPCH中所映射的专用导频符号的功率偏移值。然后,天线检验ON/OFF控制部70在专用导频符号的功率偏移值大于规定阈值时,把上述天线检验结果向HS-PDSCH用第二发送天线的RAKE合成部43进行发送,而在功率偏移值与规定阈值相等或者功率偏移值为规定阈值以下时,不把天线检验结果发送到HS-PDSCH用第二发送天线的RAKE合成部43。这里,专用导频符号的功率偏移值在发送侧是适用于上述专用导频符号的功率偏移值,并通过上位层的信号传输通知给移动站装置1。
关于移动站装置1的其他功能,因与第1实施例相同,所以在这里省略其说明。
(移动站装置的控制方法)
然后,使用图6,对第3实施例的移动站装置1的移动站装置的控制方法进行说明。
首先,在步骤S301,移动站装置1判定解调·解码的对象是不是公用信道,当判定解调·解码的对象是公用信道时进入步骤S302,当判定不是公用信道时进入步骤S303。这里,所谓公用信道,例如是指HS-PDSCH(HS-DSCH作为传送信道),所谓非公用信道,例如是指DPCH。
其次,在步骤S302,移动站装置1将专用导频符号的发送功率偏移值与规定的阈值进行比较,在发送功率偏移值小于规定的阈值时进入步骤S303,在发送功率偏移值与规定阈值相等或者发送功率偏移值大于规定阈值时进入步骤S304。
然后,在步骤S303,移动站装置1对该信道不反映天线检验结果地进行解调·解码。
另一方面,在步骤S304,移动站装置1对该信道反映天线检验结果地进行解调·解码。
此外,在步骤S301,虽然进行了是否为公用信道的判断,但也可以省略该判断。此外,也可以对每个信道设定步骤S302中的规定阈值。
而且,虽然说明了在步骤S302,在发送功率偏移值与规定阈值相等时进入步骤S304,但在等同的情况下也可以进入步骤S303。
(作用和效果)
根据第3实施例的移动站装置和移动站装置的控制方法,通过根据专用导频符号的发送功率偏移值,进行反映或不反应天线检验结果的控制,由此可以进行在天线检验精度高时反映天线检验结果,在天线检验精度低时不反映天线检验结果的控制。因此,能够防止各信道中的,由天线检验错误而引起的特性恶化,能够提高下行链路的特性,例如BLER、传输速度。
<第4实施例>
如上所述,由天线检验错误而引起的特性恶化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A-DPCH的专用导频品质。在第4实施例中,对根据上行链路中的FBI比特的可靠度,切换天线检验ON/OFF的移动站装置和移动站装置的控制方法。
(移动站装置)
如图3所示,第3实施例的移动站装置1(接收部)具备:CPICH用逆扩频部10、DPCH用逆扩频部11、HS-PDSCH用逆扩频部12、相位比较部20、天线检验部21、第一发送天线的信道推定部30、第二发送天线的信道推定部31、DPCH用第一发送天线的RAKE合成部40、DPCH用第二发送天线的RAKE合成部41、HS-PDSCH用第一发送天线的RAKE合成部42、HS-PDSCH用第二发送天线的RAKE合成部43、DCH用信道解码部50、HS-DSCH用信道解码部51、FBI比特生成部60以及天线检验功能ON/OFF控制部70。
天线检验ON/OFF控制部70取得在DPCH中映射的上行链路中的FBI比特的可靠度。然后,天线检验ON/OFF控制部70在上行链路的FBI比特的可靠度大于规定阈值时,把上述天线检验结果向HS-PDSCH用第二发送天线的RAKE合成部43进行发送,而在可靠度与规定阈值相等或者可靠度在规定阈值以下时,不将天线检验结果发送给HS-PDSCH用第二发送天线的RAKE合成部43。
这里,上行链路的FBI比特可靠度可以由移动站装置1进行计算,也可以由无线基站装置进行通知。
关于移动站装置1的其他功能,因与第1实施例相同,所以在这里省略其说明。
(移动站装置的控制方法)
然后,使用图7对第4实施例的移动站装置1的移动站装置的控制方法进行说明。
首先,在步骤S401,移动站装置1判定解调·解码的对象是否为公用信道,在判定解调·解码的对象是公用信道时进入步骤S402,在判定不是公用信道时进入步骤S403。这里,所谓公用信道,例如是指HS-PDSCH(HS-DSCH作为传送信道),所谓非公用信道,例如是指DPCH。
其次,在步骤S402,移动站装置1将上行链路的FBI比特的可靠度与规定阈值进行比较,在可靠度小于规定阈值时进入步骤S403,在可靠度与规定阈值相等或者可靠度大于规定阈值时进入步骤S404。
然后,在步骤S403,移动站装置1对该信道不反映天线检验结果地进行解调·解码。
另一方面,在步骤S404,移动站装置1对该信道反映天线检验结果地进行解调·解码。
此外,在步骤S401,虽然进行了是否为公用信道的判断,但也可以省略该判断。此外,也可以对每个信道设定步骤S402中的规定阈值。
而且,虽然说明了在步骤S402中,在可靠度与规定阈值相等时进入步骤S404,但在等同的情况下也可以进入步骤S403。
(作用和效果)
根据第4实施例的移动站装置和移动站装置的控制方法,通过根据上行链路的FBI比特的可靠度进行反映或不反应天线检验结果的控制,由此可以进行在天线检验精度高时反映天线检验结果,在天线检验精度低时不反映天线检验结果的控制。因此,能够防止各信道中的,由天线检验错误而引起的特性恶化,能够提高下行链路的特性,例如BLER、传输速度。
<第5实施例>
在上行链路的错误率大,上行的FBI比特错误增大的环境下,还是天线检验的效果大,进行天线检验十分有意义。因此,通过按照上行链路的环境来控制天线检验的ON/OFF,可以实现特性的改善。在第5实施例中,对根据衰减频率,切换天线检验ON/OFF的移动站装置和移动站装置的控制方法进行说明。
(移动站装置)
如图3所示,第5实施例的移动站装置1(接收部)具备:CPICH用逆扩频部10、DPCH用逆扩频部11、HS-PDSCH用逆扩频部12、相位比较部20、天线检验部21、第一发送天线的信道推定部30、第二发送天线的信道推定部31、DPCH用第一发送天线的RAKE合成部40、DPCH用第二发送天线的RAKE合成部41、HS-PDSCH用第一发送天线的RAKE合成部42、HS-PDSCH用第二发送天线的RAKE合成部43、DCH用信道解码部50、HS-DSCH用信道解码部51、FBI比特生成部60以及天线检验功能ON/OFF控制部70。
天线检验ON/OFF控制部70推定传播环境下的衰减频率。然后,天线检验ON/OFF控制部70在衰减频率大于规定阈值时,把天线检验结果发送给HS-PDSCH用第二发送天线的RAKE合成部43,而在衰减频率与规定阈值相等或者衰减频率小于规定阈值时,不将天线检验结果发送给HS-PDSCH用第二发送天线的RAKE合成部43。
关于移动站装置1的其他功能,因与第5实施例相同,所以这里省略其说明。
(移动站装置的控制方法)
然后,使用图8对第5实施例的移动站装置1的移动站装置的控制方法进行说明。
首先,在步骤S501,移动站装置1判定解调·解码的对象是否为公用信道,在判定解调·解码的对象是公用信道时进入步骤S502,在判定不是公用信道时则进入步骤S503。这里,所谓公用信道,例如是指HS-PDSCH(HS-DSCH作为传送信道),所谓非公用信道,例如是指DPCH。
其次,在步骤S502,移动站装置1推定衰减频率,在衰减频率大于规定的阈值时,判定上行链路的FBI比特的可靠度小,并进入步骤S503,在衰减频率与规定阈值相等或者衰减频率小于规定阈值时,判定上行链路中的FBI比特的可靠度大,并进入步骤S504。
然后,在步骤S503,移动站装置1对该信道不反映天线检验结果地进行解调解码。
另一方面,在步骤S504,移动站装置1对该信道反映天线检验结果地进行解调解码。
此外,在步骤S501,虽然进行了是否为公用信道的判断,但也可以省略该判断。此外,也可以对每个信道设定步骤S502中的规定阈值。
而且,虽然说明了在步骤S502中,在衰减频率与规定阈值相等时进入步骤S504,但在等同的情况下也可以进入步骤S503。
(作用和效果)
根据第5实施例的移动站装置和移动站装置的控制方法,通过按照衰减频率进行反映或不反映天线检验结果的控制,由此可以进行在天线检验精度高时反映天线检验结果,在天线检验精度低时不反映天线检验结果的控制。因此,能够防止各信道中的,由天线检验错误而引起的特性恶化,能够提高下行链路的特性,例如BLER、传输速度。
<第6实施例>
如上所述,通过按照上行链路的环境控制天线检验的ON/OFF,由此可以实现特性的改善。在第6实施例中,对根据移动站装置1进行通信的无线基站装置的数量,切换天线检验ON/OFF的移动站装置和移动站装置的控制方法进行说明。
(移动站装置)
如图3所示,第6实施例的移动站装置1(接收部)具备:CPICH用逆扩频部10、DPCH用逆扩频部11、HS-PDSCH用逆扩频部12、相位比较部20、天线检验部21、第一发送天线的信道推定部30、第二发送天线的信道推定部31、DPCH用第一发送天线的RAKE合成部40、DPCH用第二发送天线的RAKE合成部41、HS-PDSCH用第一发送天线的RAKE合成部42、HS-PDSCH用第二发送天线的RAKE合成部43、DCH用信道解码部50、HS-DSCH用信道解码部51、FBI比特生成部60以及天线检验功能ON/OFF控制部70。
天线检验ON/OFF控制部70在移动站装置1正在与单台无线基站装置进行通信的情况下,把天线检验结果发送给HS-PDSCH用第二发送天线的RAKE合成部43,而在正在与多台无线基站装置进行通信的情况下,不将天线检验结果发送给HS-PDSCH用第二发送天线的RAKE合成部43。
关于移动站装置1的其他功能,因与第1实施例相同,所以这里省略其说明。
(移动站装置的控制方法)
接着,使用图9,对第6实施例的移动站装置1的移动站装置的控制方法进行说明。
首先,在步骤S601,移动站装置1判定解调·解码的对象是否为公用信道,在判定解调·解码的对象为公用信道时进入步骤S602,在判定不是公用信道时进入步骤S604。这里,所谓公用信道,例如是指HS-PDSCH(HS-DSCH作为传送信道),所谓非公用信道,例如是指DPCH。
然后,在步骤S602,移动站装置1在该移动站正在与多台无线基站装置进行通信时,判定上行链路中的FBI比特的可靠度小,并进入步骤S603;在该移动站正在与单台无线基站装置进行通信时,判定上行链路中的FBI比特的可靠度大,并进入步骤S604。这里,一般在上行链路中,在该移动站装置正在与多个无线基站装置进行通信的情况下,数据部分的比特或解码后的接收结果由位于上述多个无线基站装置上位的无线控制装置进行合成,但FBI比特不进行上述的合成。上行链路的无线品质由数据部分的无线品质,例如BLER等控制,所以作为结果,和该移动站装置正在与单台无线基站装置进行通信的情况相比,正在与多台无线基站装置进行通信的情况FBI比特的错误率变高,即,可以认为可靠度将降低
然后,在步骤S603,移动站装置1对该信道不反映天线检验结果地进行解调·解码。
另一方面,在步骤S604,移动站装置1对该信道反映天线检验结果地进行解调·解码。
此外,在步骤S601,虽然进行了是否为公用信道的判断,但也可以省略该判断。
(作用和效果)
根据第6实施例的移动站装置和移动站装置的控制方法,根据该移动站装置1是否正在与多台无线基站装置进行通信,来进行反映或不反映天线检验结果的控制,由此可以进行在天线检验精度高时反映天线检验结果,在天线检验精度低时不反映天线检验结果的控制。因此,能够防止各信道中的,由天线检验错误而引起的特性恶化,能够提高下行链路的特性,例如BLER、传输速度。
<其他实施例>
例如,在第1~第6实施例中,虽然对3GPP的高速分组传输方式HSDPA进行了叙述,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HSDPA,也可以适用于使用了其他移动通信系统的发送分集的通信方式。例如,可以列举出在3GPP2的CDMA2000方式、TDD方式等其他的通信方式。

Claims (7)

1.一种移动站装置,其与无线基站装置进行通信,该无线基站装置根据由所述移动站装置通知的反馈信息,控制从两个天线发送的信号的相位,应用了发送该信号的闭环型发送分集控制,其特征在于,
所述移动站装置具备控制部,按照从所述无线基站装置接收到的信号的信道类别,决定是否把来自所述两个天线的信号的相位推定结果反映在所述接收到的信号的解调中,
所述控制部在所述信道类别为公用分组信道时不反映所述相位的推定结果,在所述信道类别是专用信道时反映所述相位的推定结果。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公用分组信道是高速物理下行链路公用信道。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移动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专用信道是辅助专用物理信道或专用物理信道。
4.一种移动站装置,其与无线基站装置进行通信,该无线基站装置根据由所述移动站装置通知的反馈信息,控制从两个天线发送的信号的相位,应用了发送该信号的闭环型发送分集控制,其特征在于,
所述移动站装置具备控制部,在从所述无线基站装置接收到的导频信号的SIR或所述导频信号的功率偏移值高于规定的阈值时,把来自所述两个天线的信号的相位推定结果反映在接收到的信号的解调中,在所述SIR或所述功率偏移值低于所述规定的阈值时,不把所述推定结果反映在所述接收到的信号的解调中。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移动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频信号是专用信道的专用导频信号。
6.一种移动站装置,其与无线基站装置进行通信,该无线基站装置根据由所述移动站装置通知的反馈信息,控制从两个天线发送的信号的相位,应用了发送该信号的闭环型发送分集控制,其特征在于,
所述移动站装置具备控制部,其按照所述反馈信息的可靠度,决定是否把来自所述两个天线的信号的相位推定结果反映在接收到的信号的解调中,
所述反馈信息的可靠度由进行通信的无线基站装置的数量来判定,
在所述移动站装置没有与多个无线基站装置进行通信时,反映相位的推定结果,在所述移动站装置与多个无线基站装置进行通信时,不反映相位的推定结果。
7.一种移动站装置的控制方法,所述移动站装置与根据由所述移动站装置通知的反馈信息,控制从两个天线发送的信号的相位,应用了发送该信号的闭环型发送分集控制的无线基站装置进行通信,其特征在于,
所述移动站装置的控制方法具备以下的步骤:按照从所述无线基站装置接收到的信号的信道类别,决定是否把来自所述两个天线的信号的相位推定结果反映在所述接收到的信号的解调中,
在所述信道类别为公用分组信道时不反映所述相位的推定结果,在所述信道类别是专用信道时反映所述相位的推定结果。
CN2006100011622A 2005-01-13 2006-01-13 移动站装置和移动站装置的控制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80530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6)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5006603 2005-01-13
JP2005006603 2005-01-13
JP2005-006603 2005-01-13
JP2006004200A JP4751724B2 (ja) 2005-01-13 2006-01-11 移動局装置及び移動局装置の制御方法
JP2006-004200 2006-01-11
JP2006004200 2006-01-11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805306A CN1805306A (zh) 2006-07-19
CN1805306B true CN1805306B (zh) 2012-02-22

Family

ID=3620139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6100011622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805306B (zh) 2005-01-13 2006-01-13 移动站装置和移动站装置的控制方法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8005440B2 (zh)
EP (1) EP1681784B1 (zh)
JP (1) JP4751724B2 (zh)
CN (1) CN1805306B (zh)
DE (1) DE602006017009D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614798B2 (ja) * 2005-03-16 2011-01-19 富士通株式会社 移動局および重み付け制御方法
JP4594822B2 (ja) * 2005-08-09 2010-12-08 株式会社エヌ・ティ・ティ・ドコモ 受信装置、移動通信システムにおける通信制御方法
DE102005053783A1 (de) * 2005-11-09 2007-05-10 T-Mobile International Ag & Co. Kg Verfahren zum Betreiben eines mobilen Kommunikationssystems und entsprechendes mobiles Kommunikationssystem
JP4805047B2 (ja) * 2006-07-20 2011-11-02 株式会社エヌ・ティ・ティ・ドコモ 移動局及びハンドオーバ制御方法
DE602006018731D1 (de) * 2006-08-18 2011-01-20 Ntt Docomo Inc Sender/Empfänger und Verfahren zur Kommunikation mit einem Fernsender/-Empfänger anhand von räumlichen Phasenkodes
CN101558580B (zh) * 2006-12-15 2013-06-05 富士通株式会社 移动站及移动站中的天线校验控制方法
US8036603B2 (en) * 2007-03-15 2011-10-11 Magnolia Broadband Inc. Method, apparatus and system for providing feedback to a transmit diversity device
US9608689B2 (en) * 2013-05-14 2017-03-28 Qualcomm Incorporated Dynamic trigger algorithm for antenna switch diversity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358357A (zh) * 2000-01-18 2002-07-10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无线通信装置和无线通信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1179230B1 (en) * 1999-05-19 2004-07-28 Nokia Corporation Transmit diversity method and system
JP3478242B2 (ja) 2000-05-18 2003-12-15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Cdma移動通信システムの移動機
US6839326B1 (en) * 2000-09-26 2005-01-04 Nokia Corporation Antenna phase estimation algorithm for WCDMA closed loop transmitter antenna diversity system
US6611675B1 (en) * 2000-09-26 2003-08-26 Nokia Mobile Phone Ltd. Antenna verification method for advanced closed loop mode-one transmitter antenna diversity
US6947707B2 (en) * 2001-06-29 2005-09-20 Nokia Corporation Apparatus, and associated method, for verifying closed-loop feedback antenna weightings at a communication station utilizing transmit diversity
US7035343B2 (en) * 2002-01-31 2006-04-25 Qualcomm Inc. Closed loop transmit diversity antenna verification using trellis decoding
US7116944B2 (en) * 2002-02-07 2006-10-03 Lucent Technologie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feedback error detection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systems
DE10220930A1 (de) 2002-05-10 2003-11-27 Siemens Ag Verfahren zur Signalisierung
KR100899735B1 (ko) 2002-07-03 2009-05-27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이동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적응적 전송 안테나 다이버시티장치 및 방법
US6922560B1 (en) * 2002-08-20 2005-07-26 National Semiconductor Corporation Method and system for antenna verification for closed loop transmit diversity
JP4192572B2 (ja) * 2002-11-27 2008-12-10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携帯情報端末
WO2004075434A1 (en) 2003-02-19 2004-09-02 Koninklijke Philips Electronics N.V. Method for processing antenna verification.
GB0311856D0 (en) * 2003-05-22 2003-06-25 Nokia Corp Transmissions from a station with multiple antennae
JP4265301B2 (ja) 2003-06-20 2009-05-20 株式会社島津製作所 無細胞タンパク質合成装置及び合成方法
US7551597B2 (en) * 2004-05-06 2009-06-23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fast downlink information of uplink out-of-synchronization
JP4664010B2 (ja) 2004-06-17 2011-04-06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メッシュデータ作成方法、及び、メッシュデータ作成装置
US7319868B2 (en) * 2004-09-27 2008-01-15 Telefon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Derivation of optimal antenna weights during soft handover
KR100713507B1 (ko) * 2005-01-28 2007-05-02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폐쇄형 송신 다이버시티 안테나 검증 장치 및 방법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358357A (zh) * 2000-01-18 2002-07-10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无线通信装置和无线通信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JP特开2004-179931A 2004.06.24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4751724B2 (ja) 2011-08-17
US8005440B2 (en) 2011-08-23
EP1681784A2 (en) 2006-07-19
US20060176858A1 (en) 2006-08-10
CN1805306A (zh) 2006-07-19
EP1681784B1 (en) 2010-09-22
DE602006017009D1 (de) 2010-11-04
JP2006222937A (ja) 2006-08-24
EP1681784A3 (en) 2009-04-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805306B (zh) 移动站装置和移动站装置的控制方法
JP3877713B2 (ja) 移動通信システムにおける適応的伝送アンテナダイバーシティ装置及び方法
KR100493079B1 (ko) 고속 순방향 패킷 접속 방식을 사용하는 광대역 부호 분할다중 접속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순방향 채널 품질을 보고하는장치 및 방법
JP4453491B2 (ja) 移動局
US7920639B2 (en) Reception device, communication control method in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KR100811843B1 (ko) 광대역 부호분할 다중접속 통신시스템에서 고속공통제어채널 통신 장치 및 방법
US20050213543A1 (en) Transmitting apparatus, receiving apparatus, and re-transmission control method
CN102224689B (zh) 用于支持多小区高速下行链路分组数据接入的无线通信系统的信道质量指示符传输功率控制方法和装置
US20110122957A1 (en) Adaptive modulation scheme and data rate control method
CN101300769B (zh) 用于增强型专用信道的专用控制信道检测
KR20030041728A (ko) 부호분할다중접속 이동통신시스템에서 물리 제어 채널을위한 부호화 장치 및 방법
JP2005510173A (ja) 符号分割多重接続移動通信システムにおける逆方向送信電力制御装置及び方法
JP2004254285A (ja) 受信装置、送信装置及び受信方法
US6724828B1 (en) Mobile switching between STTD and non-diversity mode
US20040101071A1 (en) Radio base station apparatus, decoding apparatus used therefor which uses TFCI decoding characteristics, and decoding method therefor
US6795508B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obtaining transmit diversity using switched antennas
EP1587236B1 (e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receiving method, and mobile station
WO2003028250A1 (fr) Émetteur-récepteur en diversité de site, station de base et station mobile
US7305609B2 (en) M-ary modulation for wireless systems
US7333551B2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data in a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using space-time trellis code
EP1802003B1 (en) Mobile communication method, mobile station and base station
US9054858B2 (en) Transmission and detection in multiple-antenna transmission systems
US7031398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obtaining transmit diversity using switched antennas
KR100866759B1 (ko) Td-scdma 시스템에서의 전력 제어 방법 및 이에적용되는 장치
JP4672047B2 (ja) 通信端末の通信方法及び通信端末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20222

Termination date: 20190113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