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789864A - 使用热电联产系统的冷却/加热设备 - Google Patents

使用热电联产系统的冷却/加热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789864A
CN1789864A CNA200510136996XA CN200510136996A CN1789864A CN 1789864 A CN1789864 A CN 1789864A CN A200510136996X A CNA200510136996X A CN A200510136996XA CN 200510136996 A CN200510136996 A CN 200510136996A CN 1789864 A CN1789864 A CN 178986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producing medium
exhaust
cooling
col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510136996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崔昶民
姜胜晫
崔源宰
林亨洙
黄尹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G Electronics Inc
Original Assignee
LG Electronics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G Electronics Inc filed Critical LG Electronics Inc
Publication of CN178986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78986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1/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non-reversible cycl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7/00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using particular sources of energy
    • F25B27/02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using particular sources of energy using waste heat, e.g. from internal-combustion engin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9/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B2313/008Refrigerant heat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700/00Sensing or detecting of parameters; Sensors therefor
    • F25B2700/21Temperatures
    • F25B2700/2115Temperatures of a compressor or the drive means therefor
    • F25B2700/21152Temperatures of a compressor or the drive means therefor at the discharge side of the compressor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30/00Adapting or protecting infrastructure or their operation
    • Y02A30/27Relating to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technologies
    • Y02A30/274Relating to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technologies using waste energy, e.g. from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20/00Combustion technologies with mitigation potential
    • Y02E20/14Combined heat and power generation [CHP]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Heat-Pump Type And Storage Water Heaters (AREA)
  • Compression-Type Refrigeration Machines With Reversible Cycles (AREA)

Abstract

公开一种使用热电联产系统的冷却/加热设备。该设备包括:排放侧制冷剂加热单元,将发动机产生的排气热量供应给连接到包括在冷却/加热单元内的压缩机的排放侧制冷剂管路;抽取侧制冷剂加热单元,将用于冷却发动机的冷却水的热量和排气热量供应给连接到压缩机的抽取侧制冷剂管路;排放侧制冷剂温度传感器,感应流过排放侧制冷剂管路的制冷剂的温度;和分流单元,当排放侧制冷剂温度传感器所感应到的制冷剂温度不低于预定温度时,分流通过排放侧制冷剂加热单元供应到排放侧制冷剂管路的排气热量,以切断排气热量的供应或者调解所供排气热量的量。适当地将排气热量和冷却水热量分配给压缩机的抽取和排放侧,由此有可能获得加热性能上的提高和系统效率上的提高。

Description

使用热电联产系统的冷却/加热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热电联产(cogeneration)系统,其中发动机所产生的电和废热都被利用,更具体地,涉及一种使用热电联产系统的冷却/加热设备,其中将发动机在加热操作中所产生的废热供应给压缩机的抽取和排放侧二者,以提高加热性能。
背景技术
通常,热电联产系统适于从单一的能量源产生电和热。
这样的热电联产系统可以回收发动机或涡轮在发电操作中所产生的废气的热或者冷却水的废热,由此热电联产系统的能量效率可以比其他系统提高70-80%。由于这样的优点,热电联产系统近来成为建筑物的电热供给源的亮点。特别地,热电联产系统展示了高效率的能量利用率,因为回收的废热主要用于加热/冷却封闭的空间并用来加热水。
图1是示出使用常规热电联产系统的加热/冷却设备的示意配置图。
如图1所示,常规热电联产系统包括燃气发动机1,以及由燃气发动机1所输出的驱动力驱动的发电机3,用来发电。发电机3所产生的电用于多种设备,包括冷却/加热单元20、照明设备、以及其他电气产品。
在冷却/加热单元20的加热操作期间,使用燃气发动机1所产生的废热,即冷却水在冷却燃气发动机1时所产生的冷却水的热以及燃气发动机1所产生的排气的热。
这里,冷却/加热单元20是热泵型的,因此冷却/加热单元20不仅可以用作冷却单元,也可以用作加热单元,在此状态下,使冷却/加热单元20中建立的制冷剂循环中的制冷剂流动方向反向。如同通常的热泵型配置,冷却/加热单元20包括压缩机21、4通阀23、室外热交换器25、室外风扇26、膨胀装置27、以及室内热交换器29。
具体地,空气预热热交换器30设置在室外热交换器25侧,以在冷却/加热单元20的加热操作期间,使用燃气发动机1的废热预加热通过室外热交换器25周围的空气。
为了将废热供应给冷却/加热单元20,热电联产系统还包括冷却水热交换器5,用来回收用于冷却燃气发动机1的冷却水的热量,还在排放管7处设置排气热交换器9,用来回收排气的热量。
冷却水热交换器5和排气热交换器9通过热传输管路11连接到冷却/加热单元20的空气预热热交换器30,热传输介质流过热传输管路11,从而在冷却/加热单元20的加热操作期间将废热供应给空气预热热交换器30。这样,热电联产系统回收了发动机热量和排气热量,使用回收的热量,通过空气预热热交换器30预加热了室外空气,并且使得预加热后的空气与室外热交换器25进行热交换,由此防止冷却/加热单元20的加热性能的退化,该退化可能出现在室外空气温度较低的情况下。
当冷却/加热单元20工作于冷却模式时,热传输介质的流动路径改变为与散热管路13相通,该散热管路13连接到热传输管路11,因为没有必要供应废热。在此情况下,废热通过包括热交换器15和散热风扇16的散热器17被排放到大气中,或者供应给并用于热水器、热水供应器或其他系统。
在图1中,参考字符P表示泵,每个泵都用于使热传输介质流过热传输管路11的相关部分,参考字符V表示阀,每个阀都用于切换热传输管路11和散热管路13之间的热传输介质的流动路径。
然而,在使用上述常规热电联产系统的冷却/加热设备中存在一个问题,即不可能获得加热性能上的提高,因为燃气发动机1所产生的废热仅仅供应给空气预热热交换器30来对室外热交换器25进行预加热。
发明内容
本发明致力于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使用热电联产系统的冷却/加热设备,其中,发动机所产生的排气的热量和冷却水的热量在加热操作期间被适当地分配给压缩机的抽取和排放侧,由此获得加热性能的提高和系统效率的提高。
根据一个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使用热电联产系统的冷却/加热设备,包括:发动机,其驱动发电机来发电;冷却/加热单元,其包括至少一个压缩机、4通阀、室外热交换器、膨胀装置和室内热交换器,用来建立热泵型制冷剂循环;和排放侧制冷剂加热单元,其将发动机产生的排气的热量供应给连接到压缩机的排放侧制冷剂管路;排放侧制冷剂温度传感器,其感应流过排放侧制冷剂管路的制冷剂的温度;和分流单元,当排放侧制冷剂温度传感器所感应到的制冷剂温度不低于预定温度时,其分流通过排放侧制冷剂加热单元供应到排放侧制冷剂管路的排气热量,以切断排气热量的供应或者调节所供应的排气热量的量。
排放侧制冷剂加热单元可包括:设置在发动机的排放管中的至少一个排气热交换器,用来与流过排放管的排气进行热交换;排放侧制冷剂加热管路,其接收从排气热交换器回收的热量;和排放侧制冷剂加热热交换器,在其中,在排放侧制冷剂加热管路和排放侧制冷剂管路之间进行热交换。
至少一个排气热交换器可包括:第一排气热交换器,设置在发动机的排放管中;和第二排气热交换器,设置在发动机的排放管中,在排气的流动方向上设置在第一排气热交换器的下游。
分流单元可包括分流和散热单元,其分流并向外辐射排气热量。
冷却/加热设备可进一步包括:抽取侧制冷剂加热单元,其将用于冷却发动机的冷却水的热量和发动机所产生排气的热量供应给连接到压缩机的抽取侧制冷剂管路。
抽取制冷剂加热单元可包括:第三排气热交换器,设置在发动机的排放管中,用来与流过排放管的排气进行热交换;冷却水管路,冷却水流动通过该冷却水管路以吸收来自发动机的热量;冷却水热交换器,冷却水管路延伸通过该冷却水热交换器;抽取侧制冷剂加热管路,其接收第三排气热交换器和冷却水热交换器所回收的热量;和抽取侧制冷剂加热热交换器,在其中,在抽取侧制冷剂加热管路和抽取侧制冷剂管路之间进行热交换。
分流单元可通过抽取侧制冷剂加热单元的抽取侧制冷剂加热管路分流排气热量。
分流单元可包括:分流管路,其从排放侧制冷剂加热管路分支,并连接到抽取侧制冷剂加热管路;和阀单元,其设置在分流管路的分支或连接点处,用于根据排放侧制冷剂温度传感器所感应的制冷剂温度来调节流过分流管路的热传输介质的流速。
冷却/加热设备可进一步包括:连接到抽取侧制冷剂加热单元的散热单元,用于调节供应给抽取侧制冷剂管路的热量的量或者切断所述热量的供应。
根据另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使用热电联产系统的冷却/加热设备,包括:发动机,其驱动发电机来发电;冷却/加热单元,其包括至少一个压缩机、4通阀、室外热交换器、膨胀装置和室内热交换器,用来建立热泵型制冷剂循环;和排放侧制冷剂加热单元,其将发动机产生的排气的热量供应给连接到压缩机的排放侧制冷剂管路;抽取侧制冷剂加热单元,其将用于冷却发动机的冷却水的热量和发动机所产生的排气的热量供应给连接到压缩机的抽取侧制冷剂管路;排放侧制冷剂温度传感器,其感应流过排放侧制冷剂管路的制冷剂的温度;和分流单元,当排放侧制冷剂温度传感器所感应到的制冷剂温度不低于预定温度时,其分流通过排放侧制冷剂加热单元供应到排放侧制冷剂管路的排气热量,以切断排气热量的供应或者调节所供应的排气热量的量。
所述排放侧制冷剂加热单元可包括:设置在发动机的排放管中的第一排气热交换器,用于与流过排放管的排气进行热交换;和设置在发动机的排放管中的第二排气热交换器,其在排气流动方向上设置于第一排气热交换器的下游,用于与流过排放管的排气进行热交换。所述抽取侧制冷剂加热单元可包括设置在发动机的排放管中的第三排气热交换器,其在排气的流动方向上设置于第二排气热交换器的下游,用于与流过排放管的排气进行热交换。
分流单元包括:分流管路,其从排放侧制冷剂加热单元的热传输管路分支,并连接到抽取侧制冷剂加热单元的热传输管路;和阀单元,其设置在分流管路的分支或连接点处,用于根据排放侧制冷剂温度传感器所感应的制冷剂温度来调节流过分流管路的热传输介质的流速。
冷却/加热设备可进一步包括:连接到抽取侧制冷剂加热单元的散热单元,用于调节供应给抽取侧制冷剂管路的热量的量或者切断所述热量的供应。
由于根据本发明的使用热电联产系统的冷却/加热设备设置成适当地在加热操作期间将发动机所产生排气的热量和冷却水的热量分配到压缩机的抽取和排放侧,有可能获得加热性能上的提高和系统效率上的提高。
附图说明
在阅读下面的详细描述同时结合附图参考之后,本发明的上述目的、其他特征以及优点将变得显而易见,在附图中:
图1是示出使用热电联产系统的常规冷却/加热设备的示意配置框图;
图2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示例实施例的使用热电联产系统的冷却/加热设备的示意配置框图;
图3是示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热电联产系统在正常状况下工作的状态的示意配置框图;
图4是示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热电联产系统在制冷剂过热状况下工作的状态的示意配置框图;
图5是示出根据本发明另一示例实施例的使用热电联产系统的冷却/加热设备的示意配置框图,其中使用了多个室内热交换器;
图6是示出根据本发明另一示例实施例的使用热电联产系统的冷却/加热设备的示意配置框图,其中使用了多个冷却/加热单元;和
图7是示出根据本发明另一示例实施例的使用热电联产系统的冷却/加热设备的示意配置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来描述根据本发明的使用热电联产系统的冷却/加热设备的示例实施例。
尽管可以有多个实施例实现根据本发明的使用热电联产系统的冷却/加热设备,下面的描述将是结合最优选的实施例给出的。由于冷却/加热设备的基本配置与上述常规冷却/加热设备相同,因此这里不会给出对其详细的描述。
图2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示例实施例的使用热电联产系统的冷却/加热设备的示意配置框图。
如图2所示,热电联产系统,包括在根据本发明所示出的实施例的冷却/加热设备中,包括:发动机50,其使用诸如天然气或石油气的矿物燃料进行工作;发电机52,其使用发动机50的驱动力来发电。热电联产系统还包括第一排气热交换器71、第二排气热交换器72、第三排气热交换器83,对它们按这种顺序在排放管54中进行配置,以回收发动机50所产生的排气的热量。热电联产系统进一步包括冷却水管路81和冷却水热交换器82,其回收用来冷却发动机50的冷却水的热量。
冷却/加热设备还包括冷却/加热单元60,其利用发动机50产生的废热来使用热泵型制冷剂循环。冷却/加热单元60包括至少一个压缩机61、4通阀62、室外热交换器63、膨胀装置64、以及室内热交换器65,如同根据冷却/加热单元的制冷剂循环中的制冷剂流的反转而可用作冷却单元和加热单元的通用热泵型冷却/加热单元一样。
特别地,热电联产系统包括制冷剂加热单元,适于将用于冷却发动机50的冷却水的热量和发动机50所产生的排气的热量供应到连接到冷却/加热单元60中的压缩机61的抽取侧的抽取侧制冷剂管路66,并且将发动机50所产生的排气的热量供应到连接到压缩机的排放侧的排放侧制冷剂管路67。
制冷剂加热单元包括:排放侧制冷剂加热单元70,适于将发动机50所排放的排气的热量供应给冷却/加热单元60中的压缩机61的排放侧制冷剂管路67;抽取侧制冷剂加热单元80,适于将用于冷却发动机50的冷却水的热量以及发动机50所排放的排气的热量供应到冷却/加热单元60中的压缩机61的抽取侧制冷剂管路66。
第一和第二排气热交换器71和72都设置在排放管54中,用来与流过排放管54的排气进行热交换,都包括在排放侧制冷剂加热单元中。第三排气热交换器83设置在排放管54中,用来与流过排放管54的排气进行热交换,包括在抽取侧制冷剂加热单元80中。第三排气热交换器83设置在第二排气热交换器72的下游,而第二排气热交换器72设置在第一排气热交换器71的下游。
除了第一和第二排气热交换器71和72之外,排放侧制冷剂加热单元70包括:排放侧制冷剂加热管路73,其接收从第一和第二排气热交换器71和72回收的热量;排放侧制冷剂加热热交换器74,在其中,在排放侧制冷剂加热管路73和压缩机61的排放侧制冷剂管路67之间进行热交换。
抽取侧制冷剂加热单元80包括冷却水管路81,冷却水流过该冷却水管路81以吸收来自发动机50的热量;冷却水热交换器82,冷却水管路81延伸通过该冷却水热交换器82。抽取侧制冷剂加热单元80还包括:抽取侧制冷剂加热管路84,其接收由第三排气热交换器83和冷却水热交换器82所回收的热量;抽取侧制冷剂加热热交换器85,在其中,在抽取侧制冷剂加热管路84和压缩机61的抽取侧制冷剂管路66之间进行热交换。
散热单元86设置于抽取侧制冷剂加热管路84中。散热单元86辐射热量,以防止热量供应到压缩机61的抽取侧制冷剂管路66,从而使热量以适当控制的量供应到抽取侧制冷剂管路66。散热单元86包括:散热管路88,通过3通阀89连接到抽取侧制冷剂加热管路84,以使抽取侧制冷剂加热管路84中的热传输介质绕过抽取侧制冷剂加热热交换器85;散热热交换器87,设置在散热管路88中。
散热热交换器87可以连接到另一系统,诸如热水供应器或热水器,以便使用回收的废热。
具体地,根据所示出的实施例,热电联产系统还包括排放侧制冷剂温度传感器75,适于感应流经压缩机61的排放侧制冷剂管路67的制冷剂的温度。热电联产系统进一步包括分流单元76,当排放侧制冷剂温度传感器75所感应的制冷剂的温度不低于预定温度时,适于分流通过排放侧制冷剂加热单元70供应到排放侧制冷剂管路67的一部分或所有的排气热量。
优选地,分流单元76设置成通过抽取侧制冷剂加热单元80的抽取侧制冷加热管路84分流排气热量。
也就是说,分流单元76包括:分流管路77,其从排放侧制冷剂加热管路73分支,连接到抽取侧制冷剂加热管路84;阀单元78,设置在分流管路77的分支点或连接点处,适于根据排放侧制冷剂温度传感器75所感应的制冷剂温度来调节流过分流管路77的热传输介质的流速。阀单元78可以包括3通阀。在所示出的例子中,两个阀单元78分别设置在分流管路77的分支点和连接点处。简便起见,下面的描述将结合只设置一个阀单元78的例子来给出。
热电联产系统可包括独立的分流和散热单元176,如图7所示,以代替连接到抽取侧制冷剂加热管路84的分流单元76。
在此情况下,分流和散热单元176包括:分流管路177,其在排放侧制冷剂加热热交换器74的上游位置从排放侧制冷剂加热管路73分支,并在排放侧制冷剂加热热交换器74的下游位置连接到排放侧制冷剂加热管路73;3通阀178,设置在分流管路177的分支点或连接点处,适于调节流过分流管路177的热传输介质的流速;分流热交换器179,设置在分流管路177中,适于向外辐射热传输介质的热量。在所示出的例子中,两个阀单元178分别设置在分流管路177的分支点和连接点处。
由于本实施例的热电联产系统包括若干热交换器,包括第一排气热交换器71、第二排气热交换器72、排放侧制冷剂加热热交换器74、第三排气热交换器83、冷却水热交换器82、以及抽取侧制冷剂加热热交换器85,所以有可能通过根据给出的设计条件,适当地实现具有热交换功能的水加热热交换器或水加热容器,其从上面的热交换器接收热量,从而甚至在加热操作期间操作热水器或其他加热消费产品。
为了便于参考,图2中的参考字符P表示泵,每个泵都用于使热传输介质流过相关管路。
现在将根据本发明所示出的实施例描述具有上述配置的热电联产系统的工作。
图3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所示出的实施例的热电联产系统在正常状况下工作的状态的示意配置框图。图4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所示出的实施例的热电联产系统在制冷剂过热状况下工作的状态的示意配置框图。
在热电联产系统中使用来自发动机50的驱动力所产生电可以用于需要电的组件,诸如冷却/加热单元60的压缩机61和控制器等。
在冷却/加热单元60中,执行加热操作,制冷剂循环依次通过压缩机61、4通阀62、室内热交换器65、膨胀装置64、以及室外热交换器63。
通过抽取侧制冷剂管路66引入到压缩机61的制冷剂被用于冷却发动机50的冷却水的热量和发动机50所产生的排气的热量进行预加热。预加热后的制冷剂随后引入到压缩机61中。
冷却水热量和排气热量分别通过冷却水热交换器82和第三排气热交换器83被传输到抽取侧制冷剂加热热交换器85。
压缩机61通过排放侧制冷剂管路67所排放的制冷剂在流经排放侧加热热交换器74的时候被加热。加热后的制冷剂随后引入到室内热交换器65。
这样,使用发动机50的废热在压缩机抽取和排放侧处对制冷剂进行预加热,由此制冷剂被引入到用作冷凝器的室内热交换器65,其状态保持在或多或少增加的温度。因此,更高温度的热量可以供应给房间,由此有可能获得加热性能上的提高。
而且,压缩机61的抽取侧使用冷却水热量和第三排气热量,其温度低于供应给压缩机61的排放侧的主排气热量和次排气热量。因此,有可能防止制冷剂过度增温,这样,防止了压缩机61被过度加热。另一方面,流经压缩机61的排放侧的制冷剂通过排放侧制冷剂加热热交换器74吸收相对高温的热量,然后被引入到室内热交换器65。因此,有可能防止压缩机61由于压力过度增加而带来损坏。
特别地,热传输介质的流动路径在排放侧制冷剂加热管路73和抽取侧制冷剂加热管路84之间切换。
也就是说,当排放侧制冷剂温度传感器75所感应的制冷剂温度不低于预定温度时,热传输介质的流动路径通过阀单元78切换到分流管路77,如图4所示。在此情况中,相应地,将流过排放侧制冷剂加热管路73的热传输介质通过分流管路77分流到抽取侧制冷剂加热管路84而不流过排放侧制冷剂加热热交换器74。这样,有可能防止制冷剂由于温度的过度增加而退化。
当然,从压缩机61排放的制冷剂的温度可以通过控制流过排放侧制冷剂加热热交换器74的热传输介质的流速而由阀单元78进行调节。而且,有可能通过施加通过排放侧制冷剂加热管路73供应的排气热量到抽取侧制冷剂加热热交换器85而加热要引入到压缩机61的制冷剂。
当也希望防止发动机冷却水热量和排气热量供应给抽取侧制冷剂加热热交换器85或希望调节供应给抽取侧制冷剂加热热交换器85的发动机冷却水热量和排气热量的量时,可以使用散热单元86的3通阀89来实现。也就是说,可以使用3通阀89向外辐射适当量的发动机冷却水热量和排气热量。
当散热单元86的3通阀89中限定的流动路径在流过排放侧制冷剂加热管路73的热传输介质通过分流管路77分流到抽取侧制冷剂加热管路84的条件下切换到散热管路88时,允许热传输介质在流过散热管路88和散热热交换器87的同时向外辐射热量,然后循环通过抽取侧制冷剂加热管路84。因此,有可能调节传输到排放侧制冷剂加热热交换器74和抽取侧制冷剂加热热交换器85的热量的量。
这样,有可能使用散热单元86对系统的整体部分执行散热功能,散热单元86安装在排放侧制冷剂加热单元70和抽取制冷剂加热单元80中的仅一个之中。
同时,防止发动机50所产生的排气的热量和用于冷却发动机50的冷却水的热量在冷却/加热单元60的冷却操作期间或者在冷却/加热单元60停止冷却或加热操作的状况下供应给冷却/加热单元60。这是通过切换阀单元78和3通阀89来实现的。在此状态中,发动机50的废热不会供应给排放侧制冷剂加热热交换器74或抽取侧制冷剂加热热交换器85,因此制冷剂在制冷剂保持正常温度的状况下循环通过制冷剂循环。因此,冷却操作通常是在这种状态下执行的。
另一方面,图5是示出根据本发明另一示例实施例的使用热电联产系统的冷却/加热设备的示意配置框图,其中,使用了多个室内热交换器。在此情况中,多个室内热交换器65A、65B和65C串联设置或并联设置在单独的冷却/加热单元60中,分别用来冷却/加热多个封闭空间。
图5所示的配置的组成元件与图2所示的配置相同。相应地,这些组成元件都分别通过与图2相同的参考标号来表示,并且将不再给出其描述。相似地,后面将会描述的图6的组成元件,对应于图2,也是分别通过相同的参考标号来表示的,并且不会给出其描述。
图6是示出根据本发明另一示例实施例的使用热电联产系统的冷却/加热设备的示意配置框图,其中,使用了多个冷却/加热单元。在此情况中,在抽取侧和排放侧制冷剂管路66和67处分别设置了分配器90和95,用于将热量分配给多个冷却/加热单元60A、60B和60C。
同时,上述热交换器可以具有多种热传输配置,例如,通过热导体执行热传输的热传输配置,或者通过呈现在热交换器中的流体来执行热传输的热传输配置,其依据给定的设计条件或给定的要求。
从上面的描述可以显而易见地看出,根据本发明的使用热电联产系统的冷却/加热设备设置成在加热操作期间适当地将发动机产生的排气的热量和冷却水的热量分配给压缩机的抽取和排放侧,由此获得加热性能上的提高和系统效率上的提高。
而且,根据本发明,使用分流单元和散热单元适当地控制供应给压缩机的抽取和排放侧的热量的量。由此,有可能简化系统的散热结构。此外,由于制冷剂被适当加热,有可能防止制冷剂退化。
尽管出于说明性目的公开了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但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清楚,各种修改、添加和替换都是可能的,而不背离如所附权利要求中公开的本发明的范围和精神。

Claims (13)

1.一种使用热电联产系统的冷却/加热设备,包括:
发动机,其驱动发电机来发电;
冷却/加热单元,其包括至少一个压缩机、4通阀、室外热交换器、膨胀装置和室内热交换器,用来建立热泵型制冷剂循环;和
排放侧制冷剂加热单元,其将发动机产生的排气的热量供应给连接到压缩机的排放侧制冷剂管路;
排放侧制冷剂温度传感器,其感应流过排放侧制冷剂管路的制冷剂的温度;和
分流单元,当排放侧制冷剂温度传感器所感应到的制冷剂温度不低于预定温度时,其分流通过排放侧制冷剂加热单元供应到排放侧制冷剂管路的排气热量,以切断排气热量的供应或者调节所供应的排气热量的量。
2.根据权利要求1的冷却/加热设备,其中,排放侧制冷剂加热单元包括:
设置在发动机的排放管中的至少一个排气热交换器,用来与流过排放管的排气进行热交换;
排放侧制冷剂加热管路,其接收从排气热交换器回收的热量;和
排放侧制冷剂加热热交换器,其中在排放侧制冷剂加热管路和排放侧制冷剂管路之间进行热交换。
3.根据权利要求2的冷却/加热设备,其中,至少一个排气热交换器包括:
第一排气热交换器,设置在发动机的排放管中;和
第二排气热交换器,设置在发动机的排放管中,在排气的流动方向上位于第一排气热交换器的下游。
4.根据权利要求1的冷却/加热设备,其中,分流单元包括分流和散热单元,其分流并向外辐射排气热量。
5.根据权利要求1到3中任一项的冷却/加热设备,进一步包括:
抽取侧制冷剂加热单元,其将用于冷却发动机的冷却水的热量和发动机所产生排气的热量供应给连接到压缩机的抽取侧制冷剂管路。
6.根据权利要求5的冷却/加热设备,其中,抽取制冷剂加热单元包括:
第三排气热交换器,设置在发动机的排放管中,用来与流过排放管的排气进行热交换;
冷却水管路,冷却水流动通过该冷却水管路以从自发动机吸收热量;
冷却水热交换器,冷却水管路延伸通过该冷却水热交换器;
抽取侧制冷剂加热管路,其接收第三排气热交换器和冷却水热交换器所回收的热量;和
抽取侧制冷剂加热热交换器,其中在抽取侧制冷剂加热管路和抽取侧制冷剂管路之间进行热交换。
7.根据权利要求6的冷却/加热设备,其中,分流单元通过抽取侧制冷剂加热单元的抽取侧制冷剂加热管路分流排气热量。
8.根据权利要求7的冷却/加热设备,其中,分流单元包括:
分流管路,其从排放侧制冷剂加热管路分支,并连接到抽取侧制冷剂加热管路;和
阀单元,其设置在分流管路的分支点或连接点处,用于根据排放侧制冷剂温度传感器所感应的制冷剂温度来调节流过分流管路的热传输介质的流速。
9.根据权利要求6的冷却/加热设备,进一步包括:
连接到抽取侧制冷剂加热单元的散热单元,用于调节供应给抽取侧制冷剂管路的热量的量或者切断所述热量的供应。
10.一种使用热电联产系统的冷却/加热设备,包括:
发动机,其驱动发电机来发电;
冷却/加热单元,其包括至少一个压缩机、4通阀、室外热交换器、膨胀装置和室内热交换器,用来建立热泵型制冷剂循环;和
排放侧制冷剂加热单元,其将发动机产生的排气的热量供应给连接到压缩机的排放侧制冷剂管路;
抽取侧制冷剂加热单元,其将用于冷却发动机的冷却水的热量和发动机所产生的排气的热量供应给连接到压缩机的抽取侧制冷剂管路;
排放侧制冷剂温度传感器,其感应流过排放侧制冷剂管路的制冷剂的温度;和
分流单元,当排放侧制冷剂温度传感器所感应到的制冷剂温度不低于预定温度时,其分流通过排放侧制冷剂加热单元供应到排放侧制冷剂管路的排气热量,以切断排气热量的供应或者调节所供应的排气热量的量。
11.根据权利要求10的冷却/加热设备,其中:
所述排放侧制冷剂加热单元包括:设置在发动机的排放管中的第一排气热交换器,用于与流过排放管的排气进行热交换;和设置在发动机的排放管中的第二排气热交换器,其在排气流动方向上位于第一排气热交换器的下游,用于与流过排放管的排气进行热交换;并且
所述抽取侧制冷剂加热单元包括设置在发动机的排放管中的第三排气热交换器,其在排气的流动方向上设置于第二排气热交换器的下游,用于与流过排放管的排气进行热交换。
12.根据权利要求10的冷却/加热设备,其中,分流单元包括:
分流管路,其从排放侧制冷剂加热单元的热传输管路分支,并连接到抽取侧制冷剂加热单元的热传输管路;和
阀单元,其设置在分流管路的分支点或连接点处,用于根据排放侧制冷剂温度传感器所感应的制冷剂温度来调节流过分流管路的热传输介质的流速。
13.根据权利要求10到12中任一项的冷却/加热设备,进一步包括:
连接到抽取侧制冷剂加热单元的散热单元,用于调节供应给抽取侧制冷剂管路的热量的量或者切断所述热量的供应。
CNA200510136996XA 2004-12-13 2005-12-13 使用热电联产系统的冷却/加热设备 Pending CN1789864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KR1020040105034A KR100591320B1 (ko) 2004-12-13 2004-12-13 코제너레이션 시스템을 이용한 냉난방 장치
KR1020040105034 2004-12-13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789864A true CN1789864A (zh) 2006-06-21

Family

ID=3584040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A200510136996XA Pending CN1789864A (zh) 2004-12-13 2005-12-13 使用热电联产系统的冷却/加热设备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7481071B2 (zh)
EP (1) EP1669696A3 (zh)
KR (1) KR100591320B1 (zh)
CN (1) CN1789864A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051468A (zh) * 2012-12-10 2015-11-11 莱内姆系统有限公司 热泵能量供应优化方法和系统
CN110998200A (zh) * 2017-06-27 2020-04-10 英比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产生热和电的联产系统和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SE528293C2 (sv) * 2005-01-28 2006-10-10 Compower Ab Uppvärmningsanordning för att alstra värme och elektricitet
US7503184B2 (en) * 2006-08-11 2009-03-17 Southwest Gas Corporation Gas engine driven heat pump system with integrated heat recovery and energy saving subsystems
JP5001749B2 (ja) * 2007-08-17 2012-08-15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コージェネレーション装置
KR101381374B1 (ko) * 2008-01-07 2014-04-04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열병합 발전 시스템
KR101416935B1 (ko) 2008-01-07 2014-07-08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열병합 발전 시스템
KR101532781B1 (ko) * 2008-08-27 2015-07-01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공기조화시스템
US9267414B2 (en) 2010-08-26 2016-02-23 Modine Manufacturing Company Waste heat recovery system and method of operating the same
US20130047616A1 (en) * 2011-08-23 2013-02-28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Electrical power cogeneration system
US10036347B1 (en) * 2013-07-19 2018-07-31 Raymond C. Sherry Standby energy generating system
US9803584B2 (en) 2015-04-01 2017-10-31 Briggs & Stratton Corporation Combined heat and power system
WO2019018446A1 (en) 2017-07-17 2019-01-24 Fractal Heatsink Technologies, LLC SYSTEM AND METHOD FOR MULTI-FRACTAL THERMAL DISSIPATOR
KR102382721B1 (ko) * 2017-09-27 2022-04-05 한온시스템 주식회사 자동차의 통합 열관리 시스템
JP2020201019A (ja) * 2019-06-13 2020-12-17 三菱重工エンジン&ターボチャージャ株式会社 コジェネレーションシステム、制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Family Cites Families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321797A (en) * 1978-10-06 1982-03-30 Air & Refrigeration Corp. Quick connector and shut-off valve assembly for heat recovery system
JPH01222172A (ja) * 1987-11-10 1989-09-05 Yamaha Motor Co Ltd エンジン冷暖房機の冷媒加熱装置
JPH0390430A (ja) * 1989-05-01 1991-04-16 Zexel Corp 自動車用ヒートポンプ装置
JPH0419216A (ja) * 1990-05-10 1992-01-23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エンジン駆動空気調和装置
JPH06272992A (ja) * 1993-03-16 1994-09-27 Osaka Gas Co Ltd 空気調和装置
US5729985A (en) * 1994-12-28 1998-03-24 Yamaha Hatsudoki Kabushiki Kaisha Air condition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air conditioning
JPH08233404A (ja) * 1995-02-28 1996-09-13 Yamaha Motor Co Ltd 空気調和装置
KR970007272A (ko) * 1995-07-31 1997-02-21 유상부 에너지 발란스형 소형 열병합 발전장치
JPH1183237A (ja) * 1997-07-10 1999-03-26 Yamaha Motor Co Ltd エンジン駆動式ヒートポンプ装置
JP4201062B2 (ja) * 1997-10-25 2008-12-24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ハイブリッド方式冷媒圧縮式熱移動装置
JP4167308B2 (ja) * 1997-12-18 2008-10-15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冷媒循環式熱移動装置
DE19813674C1 (de) * 1998-03-27 1999-04-15 Daimler Chrysler Ag Vorrichtung und Verfahren zum Heizen und Kühlen eines Nutzraumes eines Kraftfahrzeuges
JP2003063236A (ja) * 2001-08-27 2003-03-05 Denso Corp 車両用空調装置
US6807820B2 (en) * 2002-03-06 2004-10-26 Denso Corporation Heat storage system for vehicle, with adsorbent
US6865901B2 (en) * 2002-05-29 2005-03-15 Webasto Thermosysteme International Gmbh System with an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a fuel cell and a climate control unit for heating and/or cooling the interior of a motor vehicle and process for the operation thereof
US6708511B2 (en) * 2002-08-13 2004-03-23 Delaware Capital Formation, Inc. Cooling device with subcooling system
JP2004268752A (ja) * 2003-03-10 2004-09-30 Denso Corp 熱管理システム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051468A (zh) * 2012-12-10 2015-11-11 莱内姆系统有限公司 热泵能量供应优化方法和系统
CN110998200A (zh) * 2017-06-27 2020-04-10 英比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产生热和电的联产系统和方法
CN110998200B (zh) * 2017-06-27 2022-10-04 英比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产生热和电的联产系统和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7481071B2 (en) 2009-01-27
KR100591320B1 (ko) 2006-06-19
EP1669696A2 (en) 2006-06-14
US20060144067A1 (en) 2006-07-06
EP1669696A3 (en) 2011-11-23
KR20060066435A (ko) 2006-06-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789864A (zh) 使用热电联产系统的冷却/加热设备
CN100338413C (zh) 热电联产系统
CN100344921C (zh) 热电联产系统
CN100338412C (zh) 热电联产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US7275382B2 (en) Cogeneration system
US7145258B2 (en) Electricity generating and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US20060037347A1 (en) Electricity generating and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CN1737460A (zh) 热电联产系统
CN1737344A (zh) 热电联产系统及其废气热交换器装置
CN1737466A (zh) 热电联产系统
CN1737456A (zh) 具有干燥器的发电和空调系统
CN1737461A (zh) 热电联产系统
KR20080011747A (ko) 열병합 발전시스템
CN1737467A (zh) 热电联产系统
CN1737465A (zh) 热电联产系统
CN1786644A (zh) 用于热电联产系统的废气热交换器
CN1436978A (zh) 空气调节装置
CN1854643A (zh) 热电联产系统
KR100644829B1 (ko) 열병합 발전 시스템
KR100634811B1 (ko) 열병합 발전 시스템
CN1737468A (zh) 具有热水器的发电及空调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