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788454A - 通信系统 - Google Patents

通信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788454A
CN1788454A CNA038265702A CN03826570A CN1788454A CN 1788454 A CN1788454 A CN 1788454A CN A038265702 A CNA038265702 A CN A038265702A CN 03826570 A CN03826570 A CN 03826570A CN 1788454 A CN1788454 A CN 178845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g
office
user
terminal
filter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03826570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0525224C (zh
Inventor
平野贤一
内田和宏
平岛胜彦
笠正道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tsu Ltd
Original Assignee
Fujitsu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tsu Ltd filed Critical Fujitsu Ltd
Publication of CN178845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78845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525224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525224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JMULTIPLEX COMMUNICATION
    • H04J3/00Time-division multiplex systems
    • H04J3/16Time-division multiplex systems in which the time allocation to individual channels within a transmission cycle is variable, e.g. to accommodate varying complexity of signals, to vary number of channels transmitted
    • H04J3/1694Allocation of channels in TDM/TDMA networks, e.g. distributed multiplex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2/00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12/66Arrangements for connecting between networks having differing types of switching systems, e.g. gateway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7/00Traffic control in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7/10Flow control; Congestion contro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7/00Traffic control in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7/10Flow control; Congestion control
    • H04L47/32Flow control; Congestion control by discarding or delaying data units, e.g. packets or fram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3/00Network architectures or network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for network security
    • H04L63/02Network architectures or network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for network security for separating internal from external traffic, e.g. firewalls
    • H04L63/0227Filtering polici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QSELECTING
    • H04Q11/00Selecting arrangements for multiplex systems
    • H04Q11/0001Selecting arrangements for multiplex systems using optical switching
    • H04Q11/0062Network aspects
    • H04Q11/0067Provisions for optical access or distribution networks, e.g. Gigabit Ethernet Passive Optical Network (GE-PON), ATM-based Passive Optical Network (A-PON), PON-R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Computer Security & Cryptography (AREA)
  • Computing System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mall-Scale Networks (AREA)
  • Data Exchanges In Wide-Area Networks (AREA)

Abstract

一种通信系统,消除向用户终端发布不需要的包的现象,并且提高传输效率。局侧通信接口部(11)进行局与用户之间的包的收发、或滤波设定数据的发送及滤波状态数据的接收。用户侧通信接口部(21)进行局与用户之间的包的收发、或滤波设定数据的接收及滤波状态数据的发送。终端地址管理部(22)从所连接的终端获取终端地址并进行管理。包滤波部(23)根据发布信息、登录信息、滤波设定数据的至少一方,对从局用装置(10)发送来的包进行针对终端的滤波处理。

Description

通信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通信系统,特别涉及在局与用户之间进行通信的通信系统。
背景技术
近年来,开始导入实现使用户通信网成为光学网络的FTTH(Fiber ToThe Home:光纤到家)的光用户系统。特别是PON(Passive OpticalNetwork:无源光学网络)系统具有能够削减光纤铺设费用的优点,所以具有在不久的将来被通用化并在市场上普及的趋势。
这种光接入系统是以低费用提供可视化需求、CATV、高速计算机通信等大容量通信服务时不可或缺的技术,作为下一代骨干网络正在进行开发。
图9是表示光接入系统的概况的图。对光接入系统(PON系统)100,在用户住宅110-1~110-n内配置进行光脉冲串传输的用户终端装置111-1~111-n,在局120内配置局用装置121。
向用户终端装置111-1~111-n连接个人计算机等终端4,向局用装置121连接进行网络与局用装置121的交换的交换机122。并且,用户终端装置111-1~111-n和局用装置121与星型耦合器130连接。
从局120向用户住宅110-1~110-n的下行信息从一条光纤通过星型耦合器130并通过分支成树枝状的光纤发送。并且,从用户住宅110-1~110-n向局120的上行信息,从分支成树枝状的光纤通过星型耦合器130并通过集中成一条的光纤发送。这样,光接入系统100被构成为利用星型耦合器130以1:n的方式连接局120与多个用户终端装置111-1~111-n的光分支型接入网。
在这种光接入系统中,具有以ATM(Asynchronous Transfer Mode:异步传输模式)技术为基础的、在局与用户之间收发固定长度的单元的BPON(Broadband PON:宽带PON),并按照ITU-T被标准化。传输速度有上行/下行均为150Mbps的对称方式,和上行为155Mbps、下行为520Mbps的非对称方式。
另一方面,近年来,在局与用户之间收发以太网(注册商标)的包的被称为EPON(Ethernet PON:以太网PON)的光接入系统备受注目。EPON现在正按照IEEE推进标准化,传输速度为上行、下行最大均为1Gbps(作为千兆比特级的PON,也被称为GEPON)。
EPON的控制不像BPON那样复杂,具有可以减小用户终端装置、抑制成本的优点。并且,作为面向企业的专用线服务,虽然BPON也具有有效的用途,但作为一般家庭的FTTH,可以预测下大力气(best effort)的因特网连接将成为主流,所以结构简单并抑制设备成本的EPON被认为作为光接入网络的主流系统将得到普及。
作为以往的PON系统的技术提出以下技术,在从局侧装置向用户侧装置的下行方向的包传输时,对每个信元进行同步确立控制,即使在产生包的失步时,也能够在短时间内确立同步(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平10-112718号公报(第0016~0021段、图1)
另一方面,现在正在推进标准化的EPON,在从局用装置向用户终端装置发布可变长度的以太网包时,与用户终端装置的登录状况无关地,所有的包经由用户终端装置,对被连接的所有终端以透过性方式发送包。因此,连不是发给自己的不需要的包也发布到终端上,所以在终端侧进行只使发给自己的包透过的滤波处理。
这样,在EPON的下行方向的传输中,连终端侧也进行了不需要的包的发布,所以用户终端装置与终端之间的网络的传输频带被不需要的包占据,存在降低传输效率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就是鉴于上述情况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消除向用户终端发布不需要的包的现象的提高传输效率的通信系统。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提供一种通信系统1,如图1所示,在局与用户之间进行通信,其特征在于,具有:局用装置10,包括进行局与用户之间的包的收发、或滤波设定数据的发送及滤波状态数据的接收的局侧通信接口部11;以及用户终端装置20,其由以下部分构成:用户侧通信接口部21,进行局与用户之间的包的收发、或滤波设定数据的接收及滤波状态数据的发送;终端地址管理部22,从所连接的终端获取终端地址并进行管理;以及包滤波部23,根据发布信息、登录信息、滤波设定数据的至少一方,对从局用装置10发送来的包进行针对终端的滤波处理。
此处,局侧通信接口部11进行局与用户之间的包的收发、或滤波设定数据的发送及滤波状态数据的接收。用户侧通信接口部21进行局与用户之间的包的收发、或滤波设定数据的接收及滤波状态数据的发送。终端地址管理部22从所连接的终端获取终端地址并进行管理。包滤波部23根据发布信息、登录信息、滤波设定数据的至少一方,对从局用装置10发送来的包进行针对终端的滤波处理。
如以上说明过的那样,本发明的通信系统在用户终端装置中,根据滤波设定数据,检索从局用装置发送来的包中包含的目的地地址是否与终端地址管理部管理的终端地址一致,如果存在一致的地址,则使包透过对应的终端,如果没有一致的地址,则将包废弃。由此,消除不需要的包被发布给终端的现象,可以防止传输频带被不需要的包占据,能够实现传输效率的提高。
本发明的上述及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通过与表示作为本发明示例的优选实施方式的附图相关的以下说明而变得更加明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通信系统的原理图。
图2是表示用户终端装置的结构的图。
图3是表示用户终端装置的结构的图。
图4是表示通信系统的结构的图。
图5是表示通信系统的结构的图。
图6是表示通信系统的结构的图。
图7是表示通信系统的结构的图。
图8是表示用户信息表的图。
图9是表示光接入系统的概况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图1是本发明的通信系统的原理图。本发明的通信系统1是在局与用户之间进行通信的系统,以后以EPON的光接入系统为对象进行说明。
在通信系统1中,用户终端装置20-1~20-n(在进行总称时表述为用户终端装置20)分别连接多个终端4-1-1~4-1-n、4-n-1~4-n-n(在进行总称时表述为终端4),用户终端装置20-1~20-n和局用装置10通过耦合器3连接,进行基于PON的以太网的可变长度包(帧)的相互通信。
局用装置10包括局侧通信接口(I/F)部11。局侧通信I/F部11进行局与用户之间的包的收发。并且,向用户终端装置20发送滤波设定数据,进行来自用户终端装置20的滤波状态数据的接收。
所谓滤波设定数据,是指用于从局用装置10远程设定用户终端装置20内的包滤波功能的发送数据,所谓滤波状态数据,是指表示用户终端装置20的包滤波功能的设定状态的接收数据(在后面的图4、图5中说明)。
另一方面,用户终端装置20由用户侧通信I/F部21、终端地址管理部22、包滤波部23、终端I/F部24构成。用户侧通信I/F部21进行局与用户之间的包的收发。并且,进行滤波设定数据的接收和滤波状态数据的发送。
终端地址管理部22通过终端I/F部24,从连接自身装置的终端4获取终端地址并进行管理。包滤波部23根据发布信息、登录信息、滤波设定数据的至少一方,对从局用装置10发送来的包进行针对终端4的滤波处理。
具体地讲,包滤波部23进行下述滤波处理,即,检索从局用装置10发送来的包中包含的目的地地址是否与终端地址管理部22管理的终端地址一致。并且,如果存在一致的地址,则使包透过对应的终端4,如果没有一致的地址,则将包废弃(非透过)(为了识别终端而使用地址,但只要能够进行终端的识别,可以使用任意信息)。
另外,上述的滤波动作是发布信息为单播的发布模式时、或作为滤波设定数据没有阻挡滤波这种指示时的滤波处理。具体将在后面叙述。
下面,说明用户终端装置20的结构和动作。图2是表示用户终端装置的结构的图。用户终端装置20a与终端4-1~4-n连接,由用户侧通信I/F部21、终端地址管理部22、包滤波部23、终端I/F部24和包缓冲器25-1、25-2构成。并且,用户侧通信I/F部21包括光/电转换部21a、PON终端部21b,包滤波部23包括滤波设定部23a、下行链路滤波器23b、上行链路滤波器23c。
现说明从局向用户的下行方向的动作(另外,在EPON中,从局向用户的下行方向的传输按照从局向用户任意分配的定时,发送可变长度包)。光/电转换部21a接收PON层光信号,并转换为电信号。
PON终端部21b以PON层为终端来抽取包,在转换为与用户终端装置对应的格式后,把包写入到包缓冲器25-1中。并且,PON终端部21b从包中抽取后述的发布信息,并发送给滤波设定部23a。
终端地址管理部22通过终端I/F部24,监视来自所连接的终端4-1~4-n的发送包,从包中获取终端地址值并登录到表中。
此时,查询所获取的终端地址值和已经保存的表中的值,在表中没有一致的值、而且所获取的终端地址值与允许通信的终端的地址值相等的情况下,判断为是新连接的终端,把该终端地址新保存在表中并进行管理(终端地址管理部22预先得知与用户终端装置20a连接并可以与局进行通信的、被允许通信的终端的地址值,在该范围内进行向表中的登录处理)。
滤波设定部23a根据来自PON终端部21b的发布信息,进行向下行链路滤波器23b的滤波设定。此处,发布信息包括多/广播、单播的发布模式(所谓多/广播,是指对所有终端4-1~4-n发布同一包。所谓单播,是指对终端4-1~4-n中的任意规定的一台发布包)。
具体地讲,发布信息在以太网中6字节的目的地MAC(Media AccessControl:介质访问控制)地址全部被设定为1时(或者第2个字节为奇数等),指多/广播的包。因此,滤波设定部23a在从PON终端部21b接收到是这种地址的通知时,对下行链路滤波器23b发出透过所有包的指示。
并且,在目的地MAC地址不是多/广播的通常地址值(单播)时,滤波设定部23a对下行链路滤波器23b发出基于目的地地址与终端地址的比较的滤波处理指示。
下行链路滤波器23b从包缓冲器25-1中读出包。并且,在发布信息的发布模式是多/广播时,进行使所接收到的包透过终端侧的滤波处理。另外,如果发布模式是单播,则只使目的地地址与终端地址一致的包透过终端侧,将除此以外的包废弃。
终端I/F部24在多/广播的情况下,把透过下行链路滤波器23b的包发送给所有终端4-1~4-n。在单播的情况下,只把已透过的包发送给对应的一台终端。
另外,在以太网中,通常不存在多播与广播的区别,所以在上述说明中示出了多/广播、单播这两种发布模式,但通过在局用装置10侧把用于区分多播与广播的信息附加到包上,也可以实现多播、广播、单播这三种发布模式。
在该情况下,对图2所示结构,多播是向所有终端4-1~4-n发布同一包,广播是在终端4-1~4-n被划分为几个宽带组的情况下,对属于对应宽带组内的所有终端发布包。
下行链路滤波器23b的动作与上述相同,多播、广播的包全部透过,如果是单播,则只使目的地地址与终端地址一致的包透过,将除此以外的包废弃。
并且,在终端I/F部24中,在多播的情况下,把透过下行链路滤波器23b的包发送给所有终端4-1~4-n。在广播的情况下,识别应该发送的宽带组,向对应宽带组内的所有终端发送包。在单播的情况下,向对应的一台终端发送所透过的包。
下面,说明从用户向局的上行方向的动作(另外,在EPON中,从用户向局的上行方向的传输根据由局指定的定时,进行可变长度包的发送)。终端I/F部24如果接收从终端4-1~4-n发送来的包,则发送给上行链路滤波器23c。
上行链路滤波器23c在包的发件人地址与来自终端地址管理部22的终端地址相同时,使包透过,并把包写入到包缓冲器25-2中,如果二者地址不同时则废弃(在发件人地址与终端地址不同时,视为连接不接受通信允许的终端,使之不能进行通信)。
PON终端部21b从包缓冲器25-2中读出包,并转换为局侧的格式输出。光/电转换部21a把所接收到的包转换为PON层光信号,发送给局用装置10。
这样,根据本发明,利用包滤波部23,在设置于终端4的前段的用户终端装置20中对不需要的包进行滤波。由此,不需要的包不会发布给终端4,可以防止被用户终端装置20与终端4之间的网络传输频带中的不需要的包占据,能够实现传输效率的提高。并且,根据多播、广播、单播这些发布模式,进行上述的滤波处理,所以能够实现高灵活性的包发布。
下面,说明根据登录信息进行包的滤波时的实施方式。图3是表示用户终端装置的结构的图。用户终端装置20b的结构与图2所示的装置结构相同。不同之处是从PON终端部21b向滤波设定部23a发送登录信息。
现说明从局向用户的下行方向的动作(关于各个构成要素的动作已在上面说明,所以只说明与登录信息相关的部分。并且,上行方向的动作与上述说明相同,所以省略其说明)。PON终端部21b以PON包为终端。此时,PON终端部21b进行用户终端装置20b是否登录在局侧的判断。
作为是否已登录的判断,如果已经由局用装置10指定上行方向传输时的包输出定时和频带分配,则判断为自身装置已登录在局中。并且,PON终端部21b向滤波设定部23a发送其判断结果即包括登录、未登录这一内容的登录信息。
滤波设定部23a在根据登录信息识别到自身装置没有登录时,向下行链路滤波器23b发送废弃所有的接收包的意思的指示。并且,在根据登录信息识别到自身装置已经登录时,指示下行链路滤波器23b进行基于目的地地址与终端地址的比较的滤波处理。
这样,根据本发明,通过进行未登录时的包废弃和登录后的包透过的滤波处理,可以防止向终端4进行不需要包的无用发布。
下面,说明根据滤波设定数据进行包的滤波处理时的实施方式。图4、图5是表示通信系统的结构的图。作为通信系统1-1,图4表示局用装置10c的结构,图5表示用户终端装置20c的结构。
局用装置10c由局侧通信I/F部11、层2开关12、包缓冲器13-1、13-2构成。并且,局侧通信I/F部11包括局侧滤波信息抽取/插入部11a、PON终端部11b、光/电转换部11c。
层2开关12进行朝向网络的上行方向的包以及来自网络的下行方向的包的转换处理。包缓冲器13-1积累发送给用户侧的包,包缓冲器13-2积累发送给网络侧的包。
光/电转换部11c把光的PON包转换为电信号,或者把电的PON包转换为光信号。PON终端部11b作为终端处理,进行从用户向局发送的包的格式转换、或者从局向用户发送的包的格式转换。
局侧滤波信息抽取/插入部11a生成从局侧远程设定用户终端装置20c内的下行链路滤波器23b和上行链路滤波器23c的滤波设定的滤波设定数据,并发送给PON终端部11b。
滤波设定数据通过PON终端部11b、光/电转换部11c发送给用户终端装置20c。并且,通过PON终端部11b接收从用户终端装置20c发送来的滤波状态数据。另外,局侧滤波信息抽取/插入部11a与维护终端5连接,由此操作者可以进行滤波内容的设定及读出。
另一方面,在图5的用户终端装置20c内新设置包括用户侧滤波信息抽取/插入部21c的用户侧通信I/F部21-1。用户侧滤波信息抽取/插入部21c通过PON终端部21b接收从局用装置10c发送来的滤波设定数据,并通知滤波设定部23a。并且,从滤波设定部23a接收表示下行链路滤波器23b和上行链路滤波器23c的滤波设定内容(当前的滤波器的动作状态)的滤波状态数据。滤波状态数据通过PON终端部21b、光/电转换部21a发送给局用装置10c。
此处,说明在滤波设定数据中包括阻塞滤波(非透过)的信息时的滤波处理的动作。局侧滤波信息抽取/插入部11a生成包括阻塞滤波的信息(例如阻塞下行链路滤波器23b)的滤波设定数据,滤波设定数据通过PON终端部11b、光/电转换部11a发送给用户终端装置20c。
滤波设定数据通过光/电转换部21a、PON终端部21b在用户侧滤波被信息抽取/插入部21c抽取,并发送给滤波设定部23a。滤波设定部23a确认要阻塞作为滤波设定数据的内容时,对下行链路滤波器23b发出阻塞指示。下行链路滤波器23b根据阻塞指示,将接收的包全部废弃(该情况下,在包的目的地地址与终端地址一致时也将包废弃)。
在上述示例中,可以形成为对下行链路滤波器23b的阻塞,但对上行链路滤波器23c,也可以阻塞从终端4发送的包,还可以阻塞两方的滤波。
并且,在局侧滤波信息抽取/插入部11a中,接收从用户终端装置20c发送来的滤波状态数据,并通过维护终端5显示,所以操作者总是能够监视下行链路滤波器23b和上行链路滤波器23c的状态(例如,是否是阻塞状态)。
另外,滤波设定数据和滤波状态数据这些控制信号,利用原有的主信号即包的传输时的空闲间隔发送,所以在包的通信量大时,不发送滤波设定数据和滤波状态数据。
因此,在局侧滤波信息抽取/插入部11a中,在包缓冲器13-1的当前积累量小于等于不溢出的设定值时,判断为下行方向的发送包的通信量不过密,此时,向用户终端装置20c发送滤波设定数据。同样,在用户侧滤波信息抽取/插入部21a中,在包缓冲器25-2的当前积累量小于等于不溢出的设定值时,判断为上行方向的发送包的通信量不过密,此时,向局用装置10c发送滤波状态数据。
如上面说明的那样,根据本发明,可以由局用装置10设定用户终端装置20c的滤波内容,操作者能够远程管理滤波内容,所以能够防止向终端4发布不需要的包,而且使维护变得简单,提高接入网的可靠性。
下面,说明在局侧不发送不需要的包的实施方式。在上述说明中,在用户侧进行滤波,从而防止不需要的包的发布,但在下面的示例中,在局侧生成用户侧可以识别是发给自己的包的包,并进行发送。
图6、图7是表示通信系统的结构的图。作为通信系统1-2,图6表示局用装置10d的结构,图7表示用户终端装置20d的结构。
局用装置10d由局侧通信I/F部11、层2开关12、包缓冲器13-1、13-2、用户信息管理部14、识别编号插入部15构成。并且,局侧通信I/F部11包括PON终端部11b、光/电转换部11c。
现说明用户信息管理部14和识别编号插入部15。用户信息管理部14管理从用户终端装置20d发送来的用户信息。用户信息由用户终端装置20d的识别编号和分别连接用户终端装置20d的终端地址构成。
图8是表示用户信息表的图,表示在用户信息管理部14内表示所管理的用户信息表14a的图像,记述用户终端装置的识别编号与终端地址的对应关系。
用户信息管理部14对在局侧应该发送包的终端,利用终端地址检索用户信息表14a,获取所期望的用户终端装置的识别编号。识别编号插入部15把识别编号插入包中,并发送给用户侧。
另一方面,图7的用户终端装置20d由用户侧通信I/F部21、终端地址管理部22、包滤波部23-1、上行链路滤波器23c、终端I/F部24、包缓冲器25-1、25-2构成。并且,用户侧通信I/F部21包括光/电转换部21a、PON终端部21b,包滤波部23-1包括下行链路滤波器23b。
用户侧通信I/F部21向局用装置10d发送自身装置的用户信息(用户终端装置的识别编号和所连接的终端的地址)。并且,包括下行链路滤波器23b的包滤波部23-1只使插入有与自身装置的识别编号相同的识别编号的包透过终端。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根据本发明,在局用装置10d把用户终端装置20d的识别编号附加到包上并进行发送,在用户终端装置20d中只使与自身装置的识别编号相同的包透过。由此,可以防止向终端发布不需要的包。
以上以将本发明应用于EPON的情况为中心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不限于以EPON为代表的光接入系统,可以广泛应用于需要具有使不需要的包不透过后级的处理部的滤波功能的通信系统。
以上仅示出了本发明的原理。另外,本行业人员可以进行多种变形、变更,本发明不限于上面示出并说明过的正确结构和应用例,相对应的所有变形例和均等物都被视为基于所附权利要求及其均等物的本发明范围。

Claims (24)

1.一种进行信息通信的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具有:
局用装置,包括进行局与用户之间的包的收发、或滤波设定数据的发送及滤波状态数据的接收的局侧通信接口部;以及
用户终端装置,由以下部分构成:用户侧通信接口部,进行局与用户之间的包的收发、或滤波设定数据的接收及滤波状态数据的发送;终端地址管理部,从所连接的终端获取终端地址并进行管理;以及包滤波部,根据发布信息、登录信息、滤波设定数据的至少一方,对从所述局用装置发送来的包进行针对终端的滤波处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包滤波部进行下述滤波处理,即,检索从所述局用装置发送来的包中包含的目的地地址是否与所述终端地址管理部管理的终端地址一致,如果存在一致的地址,则使包透过对应的终端,如果没有一致的地址,则将包废弃。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包滤波部作为发布信息识别多播、广播的包发布时,使包透过所有终端。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包滤波部根据登录信息,在识别为是发给在局侧没有登录的用户的包的接收时,将所述包废弃,仅使发给已在局侧登录的用户的包透过。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局侧通信接口部向所述用户终端装置发送包括阻塞滤波的信息的滤波设定数据,所述包滤波部在接收到所述滤波设定数据时,在包的目的地地址与终端地址一致的情况下,也将包废弃。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局侧通信接口部在为了向所述用户终端装置发送包而使用的包缓冲器的积累量小于等于不溢出的设定值时,发送滤波设定数据,所述用户侧通信接口部在为了向所述局用装置发送包而使用的包缓冲器的积累量小于等于不溢出的设定值时,发送滤波状态数据。
7.一种进行信息通信的局用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
局侧通信接口部,进行局与用户之间的包的收发、或包括阻塞用户侧的滤波的信息的滤波设定数据的发送及来自用户的滤波状态数据的接收;以及
包缓冲器,在收发包时存储包。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局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局侧通信接口部在所述包缓冲器的积累量小于等于不溢出的设定值时,发送滤波设定数据。
9.一种进行信息通信的用户终端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
用户侧通信接口部,进行局与用户之间的包的收发、或来自局的滤波设定数据的接收及滤波状态数据的发送;
终端地址管理部,从所连接的终端获取终端地址并进行管理;
包滤波部,根据发布信息、登录信息、滤波设定数据的至少一方,对从局发送来的包进行针对终端的滤波处理;以及
包缓冲器,在收发包时存储包。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用户终端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包滤波部进行下述滤波处理,即,检索从局发送来的包中包含的目的地地址是否与所述终端地址管理部管理的终端地址一致,如果存在一致的地址,则使包透过对应的终端,如果没有一致的地址,则将包废弃。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用户终端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包滤波部作为发布信息识别多播、广播的包发布时,使包透过所有终端。
12.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用户终端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包滤波部根据登录信息,在识别为是发给在局侧没有登录的用户的包的接收时,将所述包废弃,仅使发给已在局侧登录的用户的包透过。
13.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用户终端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包滤波部在接收到包括阻塞滤波的信息的滤波设定数据时,在包的目的地地址与终端地址一致的情况下,也将包废弃。
14.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用户终端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用户侧通信接口部在为了向局发送包而使用的所述包缓冲器的积累量小于等于不溢出的设定值时,发送滤波状态数据。
15.一种进行信息通信的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具有:
局用装置,由以下部分构成:用户信息管理部,管理表示用户侧的终端装置的识别编号与所连接的终端地址的对应关系的用户信息;以及局侧通信接口部,进行局与用户之间的包的收发,在发送包时把所述识别编号插入包中发送;以及
用户终端装置,由以下部分构成:用户侧通信接口部,进行局与用户之间的包的收发及用户信息的发送;包滤波部,进行仅使插入有与自身的识别编号相同的识别编号的包透过终端的滤波处理。
16.一种进行信息通信的局用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
用户信息管理部,管理表示用户侧的终端装置的识别编号与所连接的终端地址的对应关系的用户信息;以及
局侧通信接口部,进行局与用户之间的包的收发,在发送包时把所述识别编号插入包中发送。
17.一种进行信息通信的用户终端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
用户侧通信接口部,进行局与用户之间的包的收发、及表示用户侧的装置的识别编号与所连接的终端地址的对应关系的用户信息的发送;以及
包滤波部,进行仅使插入有与自身的识别编号相同的识别编号的包透过终端的滤波处理。
18.一种使用户通信网成为光学网络来进行可变长度包的通信的光接入系统,其特征在于,具有:
局用装置,包括进行局与用户之间的包的收发、或滤波设定数据的发送及滤波状态数据的接收的局侧通信接口部;
用户终端装置,由以下部分构成:用户侧通信接口部,进行局与用户之间的包的收发、或滤波设定数据的接收及滤波状态数据的发送;终端地址管理部,从所连接的终端获取终端地址并进行管理;以及包滤波部,根据发布信息、登录信息、滤波设定数据的至少一方,对从所述局用装置发送来的包进行针对终端的滤波处理;以及
耦合器,以1∶n方式连接所述局用装置与所述用户终端装置。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光接入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包滤波部进行下述滤波处理,即,检索从所述局用装置发送来的包中包含的目的地地址是否与所述终端地址管理部管理的终端地址一致,如果存在一致的地址,则使包透过对应的终端,如果没有一致的地址,则将包废弃。
20.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光接入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包滤波部作为发布信息识别多播、广播的包发布时,使包透过所有终端。
21.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光接入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包滤波部根据登录信息,在识别为是发给在局侧没有登录的用户的包的接收时,将所述包废弃,仅使发给已在局侧登录的用户的包透过。
22.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光接入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局侧通信接口部向所述用户终端装置发送包括阻塞滤波的信息的滤波设定数据,所述包滤波部在接收到所述滤波设定数据时,在包的目的地地址与终端地址一致的情况下,也将包废弃。
23.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光接入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局侧通信接口部在为了向所述用户终端装置发送包而使用的包缓冲器的积累量小于等于不溢出的设定值时,发送滤波设定数据,所述用户侧通信接口部在为了向所述局用装置发送包而使用的包缓冲器的积累量小于等于不溢出的设定值时,发送滤波状态数据。
24.一种使用户通信网成为光学网络来进行可变长度包的通信的光接入系统,其特征在于,具有:
局用装置,由以下部分构成:用户信息管理部,管理表示用户侧的终端装置的识别编号与所连接的终端地址的对应关系的用户信息;以及局侧通信接口部,进行局与用户之间的包的收发,在发送包时把所述识别编号插入包中发送;
用户终端装置,由以下部分构成:用户侧通信接口部,进行局与用户之间的包的收发和用户信息的发送;以及包滤波部,进行仅使插入有与自身的识别编号相同的识别编号的包透过终端的滤波处理;以及耦合器,以1∶n方式连接所述局用装置与所述用户终端装置。
CNB038265702A 2003-07-18 2003-07-18 通信系统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525224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03/009219 WO2005008965A1 (ja) 2003-07-18 2003-07-18 通信システム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A2009101517207A Division CN101599975A (zh) 2003-07-18 2003-07-18 通信系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788454A true CN1788454A (zh) 2006-06-14
CN100525224C CN100525224C (zh) 2009-08-05

Family

ID=3407412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038265702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525224C (zh) 2003-07-18 2003-07-18 通信系统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060067691A1 (zh)
JP (1) JP4294027B2 (zh)
CN (1) CN100525224C (zh)
GB (1) GB2417853B (zh)
WO (1) WO2005008965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0605855B1 (ko) * 2003-09-08 2006-07-31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방송 스위칭을 통한 방송 통신 융합 ftth망
US20060083240A1 (en) * 2004-10-19 2006-04-20 Padcom, Inc. Broadcasting data over multiple dissimilar wireless networks
KR100703379B1 (ko) * 2005-02-16 2007-04-03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무선 송수신 장치
JP4457964B2 (ja) * 2005-05-11 2010-04-28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Atm−ponシステムおよびonu自動接続方法
CN101064682B (zh) 2006-04-29 2010-08-0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光网络终端及其报文处理方法
JP4937004B2 (ja) * 2007-06-11 2012-05-23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通信システム、および局側通信装置
JP4460070B1 (ja) * 2008-12-26 2010-05-12 古河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加入者宅側光回線終端装置
EP2401828B1 (en) * 2009-02-24 2013-04-10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Dynamic scheduling using pon bandwidth allocation on lower aggregation levels
KR101412441B1 (ko) * 2009-08-21 2014-06-25 미쓰비시덴키 가부시키가이샤 Pon 시스템, 가입자측 종단 장치, 국측 종단 장치 및 파워 세이브 방법
US20140355989A1 (en) * 2010-05-17 2014-12-04 Cox Communications, Inc.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providing broadband communication
US8493986B2 (en) 2010-05-17 2013-07-23 Cox Communications, Inc. Service gateways for providing broadband communication
CN104081788B (zh) * 2011-12-02 2018-07-20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用于在统一光同轴网络上减少流量的装置和方法
WO2014131352A1 (en) * 2013-02-26 2014-09-04 Zte Corporation Channel map for optical network unit activation and rogue behavior prevention
JP6475649B2 (ja) * 2016-02-09 2019-02-27 日本電信電話株式会社 受動光ネットワークシステム及び映像配信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970461B2 (en) * 2000-11-29 2005-11-29 Nortel Networks Limited Access control enhancements for delivery of video and other services
JP2002217934A (ja) * 2001-01-16 2002-08-02 Nippon Telegr & Teleph Corp <Ntt> 光アクセスネットワークシステムおよびそのセンター側装置ならびに光加入者線終端装置
US7272137B2 (en) * 2001-05-14 2007-09-18 Nortel Networks Limited Data stream filter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JP3914036B2 (ja) * 2001-11-19 2007-05-16 富士通株式会社 Pon通信の親機及び子機
JP2003169067A (ja) * 2001-11-29 2003-06-13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光分岐ネットワークシステム
US20040001496A1 (en) * 2002-06-21 2004-01-01 Jon Yusko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PP auto-connect
JP2004032253A (ja) * 2002-06-25 2004-01-29 Hitachi Ltd ネットワーク通信装置および通信方式
JP2004186932A (ja) * 2002-12-03 2004-07-02 Fujitsu Ltd 光アクセスシステ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GB2417853B (en) 2008-07-30
JP4294027B2 (ja) 2009-07-08
WO2005008965A1 (ja) 2005-01-27
GB0522978D0 (en) 2005-12-21
JPWO2005008965A1 (ja) 2006-09-07
US20060067691A1 (en) 2006-03-30
CN100525224C (zh) 2009-08-05
GB2417853A (en) 2006-03-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788454A (zh) 通信系统
CN1578200A (zh) 千兆位性能的无源光网络中的组播传输方法及处理帧的方法
CN1193549C (zh) 具有网格化底板的系统以及用于通过该系统传输数据的过程
RU2262806C2 (ru) Способ распознавания функций оам в пассивной оптической сети ethernet
CN1286297C (zh) 一种实现用户位置标识传递的方法
CN101047450A (zh) 一种对光纤接入终端设备零配置业务发放的方法
CN1538694A (zh) 宽带网络中高可用性、直接、灵活及可缩放数据分组交换的系统和方法
CN101075962A (zh) 在二层网络交换设备中实现dhcp中继的装置及其方法
CN101048008A (zh) 无源光网络中iptv业务的频道切换系统和方法
CN101047446A (zh) 在无源光网络中配置以太网业务的装置、方法及管理实体
CN1806466A (zh) 在基于wdm的光子突发交换网络中连网的多个高速服务器的体系结构、方法和系统
CN103023769B (zh) Onu实现二层广播包和未知包转发的方法
CN1863013A (zh) 无源光网络中的网络终端装置及其数据处理方法
CN1520196A (zh) 利用电缓冲器的大容量光路由器
CN1859523A (zh) 不对称数字用户线和甚高速数字用户线混合接入的方法
CN1125544C (zh) 光监视传输信号控制设备
WO2009155832A1 (zh) 一种点到多点光接入系统,及其数据传送方法和设备
EP2111055A1 (en) Extended queue polling mechanism for ITU G.984 GPON system
CN101057451A (zh) 远程配置接口
CN1870587A (zh) 一种接入终端设备报文的管理方法及系统
CN1809041A (zh) 核心网络系统和光传输设备
EP1667365A1 (en) A digital subscriber line access multiplexing apparatus and a method for signal transferring
CN101034967A (zh) 一种多网络接口反向复用方法
CN101035112A (zh) 一种传送附加信息的装置及方法
CN1863084A (zh) 实现数字用户环路终端支持多种管理通道的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7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90805

Termination date: 2010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