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786616A - 热电联产系统 - Google Patents

热电联产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786616A
CN1786616A CNA2005101254237A CN200510125423A CN1786616A CN 1786616 A CN1786616 A CN 1786616A CN A2005101254237 A CNA2005101254237 A CN A2005101254237A CN 200510125423 A CN200510125423 A CN 200510125423A CN 1786616 A CN1786616 A CN 178661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hermal medium
heat exchanger
heat
circulation pipe
condition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510125423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0467980C (zh
Inventor
崔永燮
赵殷晙
李在元
黄尹提
柳润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G Electronics Inc
Original Assignee
LG Electronics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G Electronics Inc filed Critical LG Electronics Inc
Publication of CN178661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78661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467980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467980C/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5/00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using a combination of modes of operation covered by two or more of the groups F25B1/00 - F25B23/00
    • F25B25/02Compression-sorp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20/00Heat storage plant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Regenerative 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covered by groups F28D17/00 or F28D19/00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7/00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using particular sources of energy
    • F25B27/02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using particular sources of energy using waste heat, e.g. from internal-combustion engin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30/00Adapting or protecting infrastructure or their operation
    • Y02A30/27Relating to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technologies
    • Y02A30/274Relating to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technologies using waste energy, e.g. from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20/00Combustion technologies with mitigation potential
    • Y02E20/14Combined heat and power generation [CHP]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4Thermal energy storage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80/00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for sector-wide applications
    • Y02P80/10Efficient use of energy, e.g. using compressed air or pressurized fluid as energy carrier
    • Y02P80/15On-site combined power, heat or cool generation or distribution, e.g. combined heat and power [CHP] supply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热电联产系统,其中将诸如发动机之类的驱动源产生的废热用于压缩式空调和吸收式空调中的至少一个,从而能够提高制冷/制热能力。该热电联产系统包括:发电机、驱动源、压缩式空调、吸收式空调、以及废热回收器;该废热回收器适于回收该驱动源的废热,且适于将被回收的废热供应于该压缩式空调和该吸收式空调中的至少一个。该吸收式空调能够在其制冷运行过程中使用废热,从而可以提高废热的使用效率。

Description

热电联产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热电联产系统,尤其涉及这样一种将诸如发动机之类的驱动源的废热用于压缩式空调和吸收式空调至少其中之一从而能够实现系统效率提高的热电联产系统。
背景技术
一般来说,热电联产系统适于从单一的能源产生电和热。
这样的热电联产系统能够回收发动机或者汽轮机在发电运行过程中产生的冷却水的废热或者废气的热量,从而该热电联产系统能够实现比其它系统增加70-80%的能量效率。由于具有这样的优点,最近热电联产系统作为建筑物的电力和热量供应源而受到高度重视。特别是,热电联产系统能够高效率地使用能量,因为被回收的废热主要用于使有限空间变热/或变冷和对水进行加热。
一般来说,这样的热电联产系统包含:发动机;发电机,以使用该发动机输出的旋转力产生电;热泵型空调,其利用该发电机产生的电运行并在制冷模式和制热模式之间进行转换;蓄热罐,以加热水用于热水的供应;以及供热管线,以供应从该发动机排出的废气的热量和用于冷却该发动机的冷却水的热量。
该热泵型空调包含利用制冷剂管串联的压缩机、四通阀、室内热交换器、膨胀装置以及室外热交换器。
下面将对具有上述构造的传统热电联产系统的运行进行说明。
当发动机驱动时,发电机的转子被发动机的输出轴带动转动,以使发电机产生电。所产生的电用于运行包括热泵型空调和家用照明设备在内的各种电子设备。
同时,发动机所产生的废热通过供热管线供应至蓄热罐,从而将供应的废热用作热源以加热水,用于热水的供应。
当热泵型空调以制热模式运行时,压缩机被驱动以压缩制冷剂。此时,四通阀具有一个流路以允许被压缩的制冷剂依次通过室内热交换器、膨胀装置、室外热交换器以及压缩机进行循环。室外热交换器起冷凝器的作用以加热室内空气。
另一方面,当热泵型空调以制冷模式运行时,压缩机被驱动以压缩制冷剂。此时,四通阀具有一个流路以允许被压缩的制冷剂依次通过室外热交换器、膨胀装置、室内热交换器以及压缩机进行循环。室内热交换器起蒸发器的作用以冷却室内空气。
然而,上述的传统热电联产系统具有系统效率低的问题,因为发动机的废热被仅仅用于对水加热以供应热水。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的问题而创作了本发明,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热电联产系统,其中在热电联产系统中包括的热泵型空调的制热和制冷运行过程中利用该热电联产系统中包括的发动机的废热,以实现系统效率的提高。
根据一个方案,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热电联产系统,其包括:发电机;驱动源,其运行以驱动该发电机,从而使该发电机产生电,该驱动源在在该驱动源的运行过程中产生废热;压缩式空调,其包括压缩机、四通阀、室内热交换器、膨胀装置和室外热交换器;吸收式空调,其包括再生器、吸收器、四通阀、室内热交换器、膨胀装置以及室外热交换器;以及废热回收器,其适于回收该驱动源的废热,且适于将回收的废热供应于该压缩式空调和该吸收式空调中的至少一个。
该废热回收器可以包括:废气热交换器,其适于从该驱动源排出的废气中吸收热量;冷却水热交换器,其适于从用于冷却该驱动源的冷却水中吸收热量;以及热传递单元,其将热量从该废气热交换器和该冷却水热交换器中的至少一个传递给该压缩式空调或者该吸收式空调。
该热传递单元可以包括:热介质循环管,其适于将已经被该废气热交换器和该冷却水热交换器中的至少一个加热的热介质导入该再生器,从而使所述热介质将热量传递于该再生器;以及热介质循环泵,其适于泵送热介质,用于所述热介质的循环。
该热电联产系统还可以包括:冷却热交换器,其适于当该吸收式空调处于关闭状态时,冷却已经被该废气热交换器和该冷却水热交换器中的至少一个所加热的热介质;以及冷却热交换器循环管,其连接该热介质循环管,以引导热介质使其循环通过该冷却热交换器。
该热电联产系统还可以包括:阀门单元,其适于控制该热介质循环管和该冷却热交换器循环管,以便在该吸收式空调处于关闭状态时所述热介质通过该冷却热交换器循环管进行循环,当该吸收式空调处于开启状态时所述热介质通过该热介质循环管进行循环。
该热介质循环管可以引导已经被冷却水热交换器加热的热介质,以使所述的热介质在该废气热交换器中被再次加热,且然后在将热量传递给该再生器之后返回该冷却水热交换器。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案,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热电联产系统,其包括:发电机;驱动源,其运行以驱动该发电机,从而使该发电机产生电,该驱动源在在该驱动源的运行过程中产生废热;压缩式空调,其包括压缩机、四通阀、室内热交换器、膨胀装置以及室外热交换器;吸收式空调,其包括再生器、吸收器、四通阀、室内热交换器、膨胀装置和室外热交换器;废热回收器,其适于回收该驱动源的废热,且适于将被回收的废热供应至该压缩式空调和该吸收式空调中的至少一个;以及吸入侧过热热交换器,其适于将被该废热回收器回收的热量供应至该压缩式空调。
该废热回收器可以包括:废气热交换器,其适于从该驱动源排出的废气中吸收热量;冷却水热交换器,其适于从用于冷却该驱动源的冷却水中吸收热量;以及热传递单元,以将热量从该废气热交换器和该冷却水热交换器中的至少一个传递给该压缩式空调或者该吸收式空调。
该热传递单元可以包括:第一热介质循环管,其适于将已经被该废气热交换器和该冷却水热交换器中的一个加热的热介质导入该再生器,从而使所述热介质将热量传递给该再生器;以及第二热介质循环管,其适于将已经被该废气热交换器和该冷却水热交换器中的另一个加热的热介质导入该吸入侧过热热交换器,从而使所述热介质将热量传递于该吸入侧过热热交换器。
第一热介质循环管可以引导已被该废气热交换器加热的热介质,以使所述热介质在将热量传递给该再生器之后返回该废气热交换器。第二热介质循环管可以引导已经被该冷却水热交换器加热的热介质,以使所述热介质在将热量传递给该吸入侧过热热交换器之后返回该冷却水热交换器。
该热电联产系统还可以包括:冷却热交换器,其适于当该吸收式空调处于关闭状态时或者该压缩式空调以制冷模式运行时,冷却已经被该废气热交换器和该冷却水热交换器中的至少一个所加热的热介质;以及第一冷却热交换器循环管,其连接在该冷却热交换器和该第一热介质循环管之间;第二冷却热交换器循环管,其连接在该冷却热交换器和该第二热介质循环管之间。
该热电联产系统还可以包括:第一阀门单元,其适于引导所述热介质,以便在该压缩式空调的制冷运行过程中所述热介质通过该第二热介质循环管进行循环,在该压缩式空调的制热运行过程中所述热介质通过该第二热介质循环管进行循环。
该热电联产系统还可以包括:制冷剂循环管,其适于引导制冷剂以使该制冷剂被吸入该压缩机;旁通管,其适于在该压缩式空调的制热运行过程中使被吸向该压缩机的制冷剂通过该吸入侧过热热交换器绕行;以及第二阀门单元,其适于引导被吸向该压缩机的制冷剂,以使该制冷剂通过该制冷剂循环管和该旁通管中被选择的一个。
该热传递单元可以包括:第一热介质循环管,其适于引导已经被该冷却水热交换器加热的热介质,以使所述热介质被该废气热交换器再次加热,然后在将热量传递于该再生器之后返回该冷却水热交换器;以及第二热介质循环管,其连接第一热介质循环管以引导从该再生器排出的所述热介质,以使所述热介质在该压缩式空调的制热运行过程中通过该吸入侧过热热交换器绕行。
该热电联产系统还可以包括:第一阀门单元,其适于控制该第一热介质循环管和该第二热介质循环管,以便在该吸收式空调处于开启状态且该压缩式空调以制冷模式运行时所述热介质通过该第一热介质循环管进行循环,并且在该压缩式空调的制热运行过程中时从该再生器排出的热介质经过该第二热介质循环管通过该吸入侧过热热交换器进行循环。
所述的热电联产系统还可以包括:第三热介质循环管,其连接该第一热介质循环管以引导热介质,以使所述热介质在该吸收式空调处于关闭状态时绕开该再生器。
所述的热电联产系统还可以包括:第二阀门单元,其适于控制该第一热介质循环管和该第三热介质循环管,以便在该吸收式空调处于关闭状态时所述热介质通过该第三热介质循环管,并且当该吸收式空调处于开启状态时制冷剂通过该第一热介质循环管。
所述的热电联产系统还可以包括:冷却热交换器,其适于在该压缩式空调的制冷运行中冷却所述的热介质;以及冷却热交换器循环管,其连接该第二热介质循环管,以引导热介质使其通过该冷却热交换器进行循环。
所述的热电联产系统还可以包括:第三阀门单元,其适于控制该第二热介质循环管和该冷却热交换器循环管,以便在该吸收式空调处于关闭状态下时所述热介质在该压缩式空调的制冷运行过程中通过该冷却热交换器循环管进行循环,在该压缩式空调的制热运行过程中所述热介质通过该第二热介质循环管进行循环。
所述的热电联产系统还可以包括:制冷剂循环管,其适于引导该制冷剂以使该制冷剂被吸入该压缩机;旁通管,其适于在该压缩式空调的制热运行过程中,使被吸向该压缩机的制冷剂通过该吸入侧过热热交换器绕行;以及第四阀门单元,其适于引导被吸向该压缩机的制冷剂,以使该制冷剂通过该制冷剂循环管和该旁通管中被选择的一个。
附图说明
在配合附图阅读完下述的详细说明之后,本发明的上述目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会变得更加清楚明了。
在这些附图中:
图1为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热电联产系统的示意图,其示出了该热电联产系统中包括的吸收式空调处于开启状态时的情况;
图2为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热电联产系统的示意图,其示出了该热电联产系统中包括的吸收式空调处于关闭状态时的情况;
图3为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热电联产系统的示意图,其示出了该热电联产系统中包括的吸收式空调和压缩式空调以制热模式运行的情况;
图4为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热电联产系统的示意图,其示出了吸收式空调处于关闭状态且压缩式空调以制热模式运行的情况;
图5为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热电联产系统的示意图,其示出了吸收式空调以制热模式运行且压缩式空调处于关闭状态时的情况;
图6为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热电联产系统的示意图,其示出了吸收式空调和压缩式空调均处于制冷模式时的情况;
图7为根据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热电联产系统的示意图,其示出了热电联产系统中包括的吸收式空调和压缩式空调均以制热模式运行的情况;
图8为根据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热电联产系统的示意图,其示出了吸收式空调处于关闭状态且压缩式空调以制热模式运行的情况;
图9为根据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热电联产系统的示意图,其示出了吸收式空调以制热模式运行且压缩式空调处于关闭状态的情况;
图10为根据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热电联产系统的示意图,其示出了热电联产系统中包括的吸收式空调和压缩式空调均以制冷模式运行的情况;
图11为根据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热电联产系统的示意图,其示出了吸收式空调处于关闭状态且压缩式空调以制冷模式运行的情况。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考附图对根据本发明的热电联产系统的示范实施例进行说明。在下面的说明中,在提及相同的构件时使用相同的名称,且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来代表相同的构件,并不对这些构件进行重复描述。
图1为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热电联产系统的示意图,其示出了热电联产系统中包括的吸收式空调处于开启状态时的情况。图2为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热电联产系统的示意图,其示出了热电联产系统中包括的吸收式空调处于关闭状态时的情况。
如图1和图2所示,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热电联产系统包括:发电机2;以及驱动源,其运行以驱动发电机2用于产生电,并且该驱动源在运行过程中产生废热。该热电联产系统还包括:压缩式空调10,其包括压缩机3、第一四通阀4、第一室内热交换器5、第一膨胀装置6以及第一室外热交换器7;以及吸收式空调20,其包括:再生器(regenerator)11、吸收器12、第二四通阀13、第二室内热交换器14、第二膨胀装置15以及第二室外热交换器16。该热电联产系统还包括废热回收器,该废热回收器适于回收所述驱动源的废热,并将所回收的废热供应至压缩式空调10和吸收式空调20中的至少一个。
发电机2可以是直流发电机或者交流发电机。发电机2包括连接于驱动源的输出轴的转子以使发电机2在该输出轴的旋转过程中产生电。该驱动源包括发动机8、燃料电池等。下面将仅结合驱动源包括发动机8的情况进行说明。
发动机8包括发动机8内部中所限定的燃烧室。燃料管8a和排气管8b与发动机8连接。燃料管8a适于将诸如液化的气体或者液化的石油气等燃料供应至燃烧室内。排气管8b适于引导从燃烧室排出的废气。
压缩式空调10是热泵型空调。压缩式空调10通过输电线连接于发电机2,以使用从发电机2产生的电来驱动压缩机3。
第一室内风扇5a设置成靠近第一室内热交换器5,以强制室内空气经过第一室内热交换器5的周围。第一室内热交换器5和第一室内风扇5a构成压缩式空调10的室内单元。
第g室外风扇7a设置成靠近第一室外热交换器7,以强制室外空气经过第一室外热交换器7的周围。室外风扇7a和压缩机3、第一四通阀4、第一膨胀装置6以及第一室外热交换器7一起构成压缩式空调10的室外单元。
与压缩式空调10类似,吸收式空调20是热泵型空调。利用从废热回收器接受的热量,吸收式空调的再生器11从浓缩的溶液(高氨浓度的氨的水溶液)产生制冷剂蒸汽(纯氨蒸汽)和稀释的溶液(低氨浓度的氨的水溶液)。除了再生器11之外,吸收式空调20还包括冷凝器,其适于与室外空气进行热交换以冷凝再生器11所产生的制冷剂蒸汽。第二室外热交换器16在吸收式空调20的制冷运行过程中起冷凝器的作用,而第二室内热交换器14在吸收式空调20的制热运行过程中起冷凝器的作用。吸收式空调20还包括蒸发器,其适于与室外空气进行热交换以将制冷剂液体变成制冷剂气体。第二室内热交换器14在吸收式空调20的制冷运行过程中起蒸发器的作用,而第二室外热交换器16在吸收式空调20的制热运行过程中起蒸发器的作用。吸收式空调20的吸收器12使再生器11产生的稀释溶液吸收从蒸发器排出的制冷剂蒸汽,因此产生了浓缩的溶液。吸收式空调20还包括:溶液热交换器17,其适于使再生器11产生的制冷剂蒸汽与从吸收器12排出的浓缩溶液进行热交换,从而增加了制冷剂蒸汽的浓度。
第二室内风扇14a设置在靠近第二室内热交换器14的位置,以强制室内空气经过室内热交换器14的周围。第二室外风扇16a设置在靠近第二室外热交换器16的位置,以强制室外空气经过第二室外热交换器16的周围。
当吸收式空调20在制冷模式和制热模式之间转换时,吸收式空调20中包括的第二四通阀13改变制冷剂的流路。
溶液泵18和膨胀阀19设置在吸收器12和溶液热交换器17之间。溶液泵18将浓缩的溶液从吸收器12泵送到溶液热交换器17。膨胀阀19减小在溶液热交换器17中随着热交换而冷却的稀释溶液的压力,并将稀释溶液向吸收器12引导。
同时,废热回收器包括:废气热交换器21,其适于从发动机8排出的废气中吸收的热量;以及冷却水热交换器22,其适于从用于冷却发动机8的冷却水中吸收热量。废热回收器还包括热传递单元,该热传递单元适于将热量从废气热交换器21和冷却水热交换器22中的至少其中之一传递至压缩式空调10或吸收式空调20。
在下述的说明中,假设在第一实施例中被废热回收器回收的热量仅被传递至吸收式空调20,且压缩式空调10仅接受发电机2产生的电。
废气热交换器21通过排气管8b连接发动机8。排气管23连接废气热交换器21以引导通过废气热交换器21的废气,以将废气排至大气。
冷却水热交换器22通过冷却水循环管24连接发动机8。因此,在冷却发动机8时被加热的冷却水通过冷却水循环管24供应至冷却水热交换器22,然后在将热量传递给冷却水热交换器22之后通过冷却水循环管24返回发动机8。冷却水循环泵25设置在冷却水循环管24上,用于冷却水的循环。
热传递单元包括热介质循环管26,其适于将已经被废气热交换器21和冷却水热交换器22中的至少一个热交换器加热的热介质引导至再生器11,以允许热介质将热量传递到再生器11。该热传递单元还包括热介质循环泵27,其适于泵送热介质,使热介质循环。
下面将仅结合这样的情况进行说明:热介质循环管26引导在依次通过冷却水热交换器22和废气热交换器21时已经被加热的热介质,以将热介质导入再生器11,然后在将热量传递给再生器11后返回至冷却水热交换器22。
同时,该热电联产系统还包括冷却热交换器28,其适于在吸收式空调20处于关闭状态时对热介质进行冷却。冷却热交换器循环管29连接在冷却热交换器28和热介质循环管26之间,以允许热介质通过冷却热交换器28进行循环。
该热电联产系统还包括阀门单元,该阀门单元适于引导热介质以使其在吸收式空调20处于关闭状态时通过冷却热交换器循环管29进行循环,并在吸收式空调20处于开启状态时通过热介质循环管26进行循环。
该阀门单元包括设置于热介质循环管26一部分上的第一三通阀30,冷却热交换器循环管29的一端连接该第一三通阀30,以引导在依次经过冷却水热交换器22和废气热交换器21时已经被加热的热介质,以将所述热介质导入冷却热交换器28。该阀门单元还包括设置于热介质循环管26一部分上的第二三通阀31,冷却热交换器循环管29的另一端连接于第二三通阀31,以引导在经过冷却热交换器28时已经被冷却的热介质,使所述热介质被导入冷却水热交换器22。
该热电联产系统还包括控制器(未示出),该控制器不但用于控制压缩式空调10和吸收式空调20,而且用于进行控制操作,以使来自发电机2的电在只有压缩式空调10运行时仅供应至压缩式空调10,在仅有吸收式空调20运行时仅供应至吸收式空调20。
下面,将对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热电联产系统的运行进行说明。
当燃料通过燃料管8a供应至发动机8时,发动机8被驱动,这样发动机8的输出轴被转动,从而致使发电机2产生电。
在发动机8运行过程中从发动机8排出的废气在经过废气热交换器21时将热量释放给废气热交换器21,然后被排向大气。
在发动机8运行过程中,冷却水泵25被驱动,以使在冷却发动机8时被加热的冷却水通过冷却水循环管24供应至冷却水热交换器22。在将热量释放给冷却水热交换器22之后,冷却水通过冷却水循环管24返回发动机8。
发电机2产生的电用于驱动压缩式空调10的压缩机3。发电机2产生的电还被供应于吸收式空调20的再生器11。
同时,当吸收式空调20被启动以制热模式运行时,如图1所示,四通阀13被转换至制热模式。此外,第一三通阀30和第二三通阀31被控制以开启模式运行,且热介质循环泵27被驱动。
即,第一三通阀30和第二三通阀31关闭冷却热交换器循环管29,同时开启热介质循环管26。热介质循环泵27泵送所述的热介质。
热介质循环泵27泵送的热介质在经过冷却水热交换器22时被加热,然后被导入废气热交换器21。热介质被废气热交换器21再次加热,然后通过热介质循环管26导入再生器11。因此,热介质将热量传递至再生器11。
再生器11利用所传递的热量使容纳在再生器11中的浓缩溶液产生制冷剂蒸汽。此时,也产生了稀释的溶液,该稀释溶液是浓缩溶液中没有变成制冷剂蒸汽的剩余部分。
再生器11中产生的制冷剂被供应至溶液热交换器17。在与从吸收器12向溶液热交换器17供应的浓缩溶液进行热交换时,制冷剂在溶液热交换器17中被精馏。精馏的制冷剂在依序通过第二四通阀13、第二室内热交换器14、第二膨胀装置15、第二室内热交换器16以及第二四通阀13之后被导入吸收器12。在这种情况下,第二室内热交换器14起冷凝器的作用以加热室内的空气。
另一方面,当吸收式空调20启动以制冷模式运行时,第二四通阀13转换成制冷模式。在这种情况下,制冷剂的流路从制热模式的流路发生改变,而热介质的流路并未从制热模式的流路发生改变。即,在制冷模式下使用从热介质传递至再生器11的热量在再生器11中产生制冷剂蒸汽的原理与其在制热模式时相同。
换句话说,因为再生器11被构造为使用热源产生制冷剂蒸汽,所以只要吸收式空调20在运行中,无论吸收式空调20以何种模式(即制热或者制冷模式)运行再生器11总需要热介质的热量。
另一方面,当吸收式空调20关闭时,第一三通阀30和第二三通阀31被控制为在关闭模式下运行,从而开启冷却热交换循环管29。
在这种情况下,被热介质循环泵27泵送的热介质依次经过冷却水热交换器22和废气热交换器21,然后经过第一三通阀30进入冷却热交换器28。
进入冷却热交换器28的热介质在冷却热交换器28中释放热量,并在经由第二三通阀31通过热介质循环管26之后返回冷却水热交换器22。
图3为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热电联产系统的示意图,其示出了热电联产系统中包括的吸收式空调和压缩式空调均处于制热模式的情况。图4为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热电联产系统的示意图,其示出了吸收式空调处于关闭状态且压缩式空调以制热模式运行时的情况。图5为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热电联产系统的示意图,其示出了吸收式空调以制热模式运行且压缩式空调处于关闭状态时的情况。图6为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热电联产系统的示意图,其示出了吸收式空调和压缩式空调均处于制冷模式的情况。在图3至图6中,分别对应于图1和图2中相同构件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来代表。
如图3至图6所示,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热电联产系统包括:发电机2;以及驱动源,其运行以驱动发电机2用于产生电,该驱动源在运行过程中产生废热。该热电联产系统还包括:压缩式空调10,其包括压缩机3、第一四通阀4、第一室内热交换器5、第一膨胀装置6以及第一室外热交换器7;以及吸收式空调20,其包括:再生器11、吸收器12、第二四通阀13、第二室内热交换器14、第二膨胀装置15以及第二室外热交换器16。该热电联产系统还包括:废热回收器,其适于回收所述驱动源的废热并将所回收的废热供应至压缩式空调10和吸收式空调20中的至少一个;以及吸入侧过热热交换器44,其适于在压缩式空调10的制热运行过程中加热被吸入压缩机3中的制冷剂。
该废热回收器包括:废气热交换器21,其适于从驱动源(下面称为发动机8)排出的废气中吸收热量;以及冷却水热交换器22,其适于从用于冷却发动机8的冷却水中吸收热量。该废热回收器还包括热传递单元,该热传递单元适于将热量从废气热交换器21和冷却水热交换器22中的至少一个传递至压缩式空调10或者吸收式空调20。
该热传递单元包括:第一热介质循环管40,其适于将已经被废气热交换器21和冷却水热交换器22中的至少一个加热的热介质引导至再生器11,以允许热介质将热量传递至再生器11。该热传递单元还包括第二热介质循环管45,其适于将被废气热交换器21和冷却水热交换器22中的至少一个加热的热介质引导至吸入侧过热热交换器44,以允许热介质将热量传递给吸入侧过热热交换器44。
该热传递单元还包括:第一热介质循环泵41,其设置于第一热介质循环管40上,以泵送通过第一热介质循环管40的热介质;以及第二热介质循环泵46,其设置在第二热介质循环管45上,以泵送通过第二热介质循环管45的热介质。
除了第一热介质循环管40仅引导被废气热交换器21加热的热介质的循环之外,关于发电机2、驱动源、压缩式空调10、吸收式空调20、废气热交换器21以及冷却水热交换器22,第二实施例的热电联产系统具有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的结构和功能。因此,与第一实施例的构成部件分别对应的第二实施例的构成部件用相同的附图标记来代表,且不对这些构成部件进行详细的说明。
同时,该热电联产系统还包括冷却热交换器42,该冷却热交换器42适于下吸收式空调20处于关闭状态时冷却被废气热交换器21加热的热介质。第一冷却热交换循环管43连接于冷却热交换器42和第一热介质循环管40之间,以允许被废气热交换器21加热的热介质通过冷却热交换器42进行循环。
该热电联产系统还包括第一阀门单元,该第一阀门单元适于控制第一冷却热交换器循环管43和第一热介质循环管40的开启/关闭,以使热介质在吸收式空调20处于关闭状态时通过第一冷却热交换器循环管43进行循环,并且在吸收式空调20处于开启状态时通过第一热介质循环管40进行循环。
第一阀门单元包括:第一三通阀51,其设置于第一热介质循环管40的一部分,冷却热交换器循环管43的一端连接于该第一三通阀51;以及第二三通阀52,其设置于第一热介质循环管40的一部分,冷却热交换器循环管43的另一端连接于该第二三通阀52。
下面将仅结合这样的情况进行说明:第一热介质循环管40仅引导被废气热交换器21加热的热介质,以使所述热介质在将热量传递给再生器11之后返回废气热交换器21,且第二热介质循环管45仅引导被冷却水热交换器22加热的热介质,以使所述热介质在将热量传递给吸入侧过热热交换器44之后返回冷却水热交换器22。
第二冷却热交换器循环管47连接于冷却热交换器42和第二热介质循环管45之间,以允许在压缩式空调10的制冷运行过程中被冷却水热交换器22加热的热介质通过冷却热交换器42进行循环。
该热电联产系统还包括第二阀门单元,该第二阀门单元适于引导热介质以使所述热介质在压缩式空调10的制冷运行过程中通过第二冷却热交换器循环管47进行循环,且在压缩式空调10的制热运行过程中通过第二热介质循环管45进行循环。
第二阀门单元包括第三三通阀53,其设置于第二热介质循环管45的一部分上,第二冷却热交换器循环管47的一端连接于第三三通阀53,以引导在通过冷却水热交换器22时已经被加热的热介质,使所述热介质通过第二冷却热交换器循环管47进行循环。该第二阀门单元还包括第四三通阀54,其设置于第二热介质循环管45的一部分,第二冷却热交换器循环管47的另一端连接于第四三通阀54,以引导在通过冷却热交换器42时已经被冷却的热介质,使所述热介质通过冷却水热交换器22进行循环。
该热电联产系统还包括:制冷剂循环管48,其适于引导制冷剂以使制冷剂被吸入压缩机3;旁通管49,其适于使在压缩式空调10的制热运行过程中被吸向压缩机3的制冷剂通过吸入侧过热热交换器44绕行;以及第三阀门单元,其适于允许被吸向压缩机3的制冷剂通过制冷剂循环管48和旁通管49中被选择的一个。
第三阀门单元包括:第五三通阀55,其设置于制冷剂循环管48的一部分,旁通管49的入口连接于第五三通阀55,以将制冷剂导入旁通管49;以及第六三通阀56,其设置于制冷剂循环管48的一部分,旁通管49的出口连接于第六三通阀56,以引导从吸入侧过热热交换器44排出的制冷剂使所述制冷剂通过制冷剂循环管48进行循环。
该热电联产系统还包括控制器(未示出),该控制器不仅用于控制压缩式空调10和吸收式空调20,而且进行控制操作以使第二热介质循环泵54在压缩式空调10的制热运行过程中处于开启状态,以使第三和第四三通阀53和54在压缩式空调10的制热运行中以制热模式运行,并根据吸收式空调20的开启或者关闭状态来控制第一和第三三通阀51和52。
下面,将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热电联产系统的运行进行说明。
首先,如图3所示,当压缩式空调10和吸收式空调20以制热模式运行时,从发电机2产生的电被供应至再生器11和压缩机3。第一四通阀4和第二四通阀13以制热模式运行,且第一三通阀51、第二三通阀52、第三三通阀53、第四三通阀54、第五三通阀55和第六三通阀56以制热模式运行。第一热介质循环泵41和第二热介质循环泵54被驱动。
第一三通阀51和第二三通阀52关闭第一冷却热交换器循环管43同时开启第一热介质循环管40,而第三三通阀53和第四三通阀54关闭第二冷却热交换器循环管47同时开启第二热介质循环管45。第五三通阀55和第六三通阀56开启旁通管49,从而使向压缩机3供应的制冷剂通过旁通管49被导入吸入侧过热热交换器44。
第一热介质循环泵41和第二热介质循环泵54泵送热介质。
由第一热介质循环泵41泵送的热介质在通过废气热交换器21时被加热,然后通过第一热介质循环管40被导入再生器11。在将热量传递给再生器11之后,热介质返回废气热交换器21。
由第二热介质循环泵41泵送的热介质在通过冷却水热交换器22时被加热,然后通过第二热介质循环管45被导入吸入侧过热热交换器44中。在将热量传递给吸入侧过热热交换器44之后,热介质返回冷却水热交换器22。
导入吸入侧过热热交换器44中的制冷剂被通过第二热介质循环管45导入吸入侧过热热交换器44的热介质加热。被加热的制冷剂在被压缩机3压缩之后通过第一四通阀4和第一室内热交换器5。因为制冷剂在吸入侧热交换器44中被再次加热,所以所增加的热量从制冷剂中释放。因此,压缩式空调10的制热性能提高了。
另一方面,如图4所示,当压缩式空调10在吸收式空调20处于关闭状态时以制热模式运行时,发电机2产生的电仅被供应于压缩式空调10。这种情况下,第一三通阀51和第二三通阀52被控制为处于关闭状态。另一方面,第三三通阀53、第四三通阀54、第五三通阀55以及第六三通阀56被控制为处于制热模式。
因此,第一三通阀51和第二三通阀52开启第一冷却热交换器循环管43,从而使被废气热交换器21加热的热介质在通过第一三通阀51之后通过第一冷却热交换器循环管43被导入冷却热交换器42中。因此,热介质在冷却热交换器42中释放热量。
热介质随后通过第二三通阀52返回废气热交换器21。
另一方面,如图5所示,当吸收式空调20处于开启状态,且压缩式空调10处于关闭状态时,发电机2所产生的电仅被供应至吸收式空调20。这种情况下,第一三通阀51和第二三通阀和52被控制为处于开启模式,而第三三通阀53和第四三通阀54被控制处于关闭状态。
因此,第一三通阀51和第二三通阀52开启第一热介质循环管40同时关闭第一冷却热交换器循环管43,从而使被废气热交换器21加热的热介质被导入再生器11中,然后返回废气热交换器21。
另一方面,第三三通阀53和第四三通阀54开启第二冷却热交换器循环管47。因此,被冷却水热交换器22加热的热介质通过第二冷却热交换器循环管47导入冷却热交换器22中。热介质在冷却热交换器42中释放热量之后,通过第四三通阀54返回冷却水热交换器22。
如图6所示,当压缩式空调10和吸收式空调20均以制冷模式运行时,第一四通阀4和第二四通阀13以制冷模式运行。在这种情况下,第一三通阀51和第二三通阀52被控制为处于开启模式,第三三通阀53和第四三通阀54被控制为处于关闭状态,且第五三通阀55和第六三通阀56被控制以制冷模式运行。
在这种情况下,因为无论吸收式空调20以何种模式(制热模式或者制冷模式)运行,吸收式空调20均需要再生器11供应的热量,所以从废气热交换器21排出的热介质被引导以供应至再生器11,且从冷却水热交换器22排出的热介质被阻止供应至吸入侧过热热交换器44。
因此,因为第一热介质循环管40被第一三通阀51和第二三通阀52开启,所以在废气热交换器21中被加热的热介质通过第一热介质循环管40导入再生器11,以使热介质向再生器11传递热量。结果,在再生器中产生制冷剂蒸汽。
在再生器11中产生的制冷剂蒸汽依序经过第二四通阀13、第二室外热交换器16、第二膨胀装置15以及第二室内热交换器14,从而冷却了室内空气。
同时,因为第二冷却热交换器循环管47被第三三通阀53和第四三通阀54开启,所以在冷却水热交换器22中被加热的热介质通过第二冷却热交换器循环管47导入冷却热交换器42。热介质在冷却热交换器42中释放热量之后,返回冷却水热交换器22。
此外,因为旁通管49被第五三通阀55和第六三通阀56关闭,所以制冷剂不通过吸入侧过热热交换器44而直接吸入压缩机3。
被吸入压缩机3的制冷剂依序通过第一四通阀4、第一室外热交换器7、第一膨胀装置6以及第一室内热交换器5,从而冷却了室内的空气。
图7为根据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热电联产系统的示意图,其示出了热电联产系统中包括的吸收式空调和压缩式空调均以制热模式运行的情况。图8为根据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热电联产系统的示意图,其示出了吸收式空调处于关闭状态且压缩式空调以制热模式运行的情况。图9为根据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热电联产系统的示意图,其示出了吸收式空调以制热模式运行且压缩式空调处于关闭状态的情况。图10为根据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热电联产系统的示意图,其示出了吸收式空调和压缩式空调均以制冷模式运行的情况。图11为根据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热电联产系统的示意图,其示出了吸收式空调处于关闭状态且压缩式空调以制冷模式运行的情况。在图7至图11中,图1至图6分别对应的构件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来代表。
如图7至图11所示,根据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热电联产系统包括:发电机2;以及驱动源,其运行以驱动发电机2用于产生电,该驱动源在运行过程中产生废热。该热电联产系统还包括:压缩式空调10,其包括压缩机3、第一四通阀4、第一室内热交换器5、第一膨胀装置6以及第一室外热交换器7;以及吸收式空调20,其包括:再生器11、吸收器12、第二四通阀13、第二室内热交换器14、第二膨胀装置15以及第二室外热交换器16。该热电联产系统还包括:废热回收器,该废热回收器适于回收所述驱动源的废热并将所回收的废热供应至压缩式空调10和吸收式空调20中的至少一个;以及吸入侧过热热交换器62,其适于在压缩式空调10的制热运行过程中加热被吸入压缩机3中的制冷剂。
该废热回收器包括:废气热交换器21,其适于从驱动源(下面称为发动机8)排出的废气中吸收热量;以及冷却水热交换器22,其适于从用于冷却发动机8的冷却水中吸收热量。该废热回收器还包括热传递单元,该热传递单元适于将热量从废气热交换器21和冷却水热交换器22中的至少一个传递至压缩式空调10或者吸收式空调20。
该热传递单元包括:第一热介质循环管60,其适于将已经被废气热交换器21和冷却水热交换器22中的至少一个加热的热介质引导至再生器11,以允许热介质将热量传递至再生器11。该热传递单元还包括第二热介质循环管63,其连接第一热介质循环管60以使在压缩式空调10的制热运行过程中从再生器11排出的制冷剂通过吸入侧过热热交换器62绕行。
该热传递单元还包括热介质循环泵61,该热介质循环泵61设置于第一热介质循环管60上以泵送热介质实现热介质循环。
除了第一热介质循环管60引导被冷却水热交换器22加热的热介质使其被导入废气热交换器21用于重复加热热介质,然后在将热量传递给再生器11之后返回冷却水热交换器22之外,关于发电机2、发动机8、压缩式空调10、吸收式空调20、废气热交换器21以及冷却水热交换器22,第三实施例的热电联产系统具有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的结构和功能。因此,第一实施例的构成部件分别对应的第三实施例的构成部件用相同的附图标记来代表,且不对这些构成部件进行详细的说明。
即,第一热介质循环管60既连接废气热交换器21又连接冷却水热交换器22。
该热电联产系统还包括第一阀门单元,该第一阀门单元适于控制第一热介质循环管60和第二热介质循环管63的开启/关闭,以使热介质在压缩式空调10的制冷运行过程中通过第一冷却热交换器循环管43进行循环,并且在压缩式空调10的制热运行过程中从再生器11排出的热介质经过第二热介质循环管63通过吸入侧过热热交换器62进行循环。
该第一阀门单元包括:第一三通阀71,其设置于第一热介质循环管60的一部分,第二热介质循环管63的一端连接于该第一三通阀71;以及第二三通阀72,其设置于第一热介质循环管60的一部分,第二热介质循环管63的另一一端连接于该第二三通阀52,以允许从再生器11排出的热介质通过第二热介质循环管63进行循环。
第三热介质循环管64连接于第一热介质循环管60,以在吸收式空调20处于关闭状态时引导被废气热交换器21加热的热介质绕开再生器11。
该热电联产系统还包括第二阀门单元,该第二阀门单元适于控制第一热介质循环管60和第三热介质循环管64的开启/关闭,以便当吸收式空调20处于关闭状态时热介质通过第三热介质循环管64,在吸收式空调20处于开启状态时热介质通过第一热介质循环管60。
第二阀门单元包括第三三通阀73,该第三三通阀73设置于第一热介质循环管60的一部分,第三热介质循环管64的一端连接于第三三通阀73;以及第四三通阀74,该第四三通阀74设置于第一热介质循环管60的一部分,第三热介质循环管64的另一端连接于第四三通阀74,以引导从废气热交换器21排出的热介质使其通过第三热介质循环管64。
该热电联产系统还包括:冷却热交换器65,其适于在压缩式空调10的制冷运行过程中冷却热介质;以及冷却热交换器循环管66,其连接第二热介质循环管63以引导热介质使其通过冷却热交换器65进行循环。
该热电联产系统还包括第三阀门单元,该第三阀门单元适于开启/关闭第二热介质循环管63和冷却热交换器循环管66,以使热介质在压缩式空调10的制冷运行过程中通过冷却热交换器循环管66进行循环,并在压缩式空调10的制热运行过程中通过第二热介质循环管63进行循环。
该第三阀门单元包括:第五三通阀75,其设置于第二热介质循环管63的一部分,冷却热交换器循环管66连接于第五三通阀75;以及第六三通阀76,其设置于第二热介质循环管63的一部分,冷却热交换器循环管66的另一端连接于第六三通阀76,以将热介质导入冷却热交换器循环管66。
该热电联产系统还包括:制冷剂循环管67,其适于引导制冷剂以使其被吸入压缩式空调10的压缩机3;旁通管68,其适于使被吸向压缩机3的制冷剂通过吸入侧过热热交换器62绕行;以及第四阀门单元,其适于允许被吸向压缩机3的制冷剂通过制冷剂循环管67和旁通管68中的被选择的一个。
第四阀门单元包括:第七三通阀77,其设置于制冷剂循环管67的一部分,旁通管68的入口连接于第七三通阀77,以将制冷剂导入旁通管68;以及第八三通阀78,其设置于制冷剂循环管67的一部分,旁通管68的出口连接于第八三通阀78,以引导从吸入侧过热热交换器62排出的制冷剂使所述制冷剂通过制冷剂循环管67进行循环。
该热电联产系统还包括控制器(未示出),该控制器不仅用于控制压缩式空调10和吸收式空调20,而且进行控制操作以使热介质循环泵61在压缩式空调10的制热运行过程中处于开启状态,以使第三三通阀73和第四三通阀74在压缩式空调10的制热运行过程中以制热模式运行,并根据吸收式空调20的开启或者关闭状态来控制第一三通阀71和第三三通阀72。
下面,将对根据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热电联产系统的运行进行说明。
首先,如图7所示,当压缩式空调10和吸收式空调20以制热模式运行时,发电机2产生的电被供应至再生器11和压缩机3。第一四通阀4和第二四通阀13以制热模式运行,且第一三通阀71、第二三通阀72、第三三通阀73、第四三通阀74、第五三通阀75、第六三通阀76、第七三通阀77和第八三通阀78以制热模式运行。热介质循环泵61被驱动。
第一三通阀71和第二三通阀72开启第二热介质循环管63以使从再生器11排出的热介质通过第二热介质循环管63进行循环。第五三通阀75和第六三通阀76关闭冷却热交换器循环管66。第七三通阀77和第八三通阀78开启旁通管68,从而使向压缩机3供应的制冷剂通过旁通管68导入吸入侧过热热交换器62。
被热介质循环泵61泵送的热介质在通过冷却水热交换器22时被加热,然后被导入废气热交换器21中。热介质在废气热交换器21中被再次加热之后,导入再生器11。在将热量传递给再生器11之后,热介质通过吸入侧过热热交换器62以与吸入侧过热热交换器62进行热交换。此后,热介质返回冷却水热交换器22。
被导入吸入侧过热热交换器62的制冷剂被通过吸入侧过热热交换器62的热介质加热。被加热的制冷剂在被压缩机3压缩后通过第一四通阀4和第一室内热交换器5。因为制冷剂在吸入侧过热热交换器62中被再次加热,增加的温度的热量被从制冷剂释放。因此,压缩式空调10的制热性能提高了。
另一方面,如图8所示,当压缩式空调10在吸收式空调20处于关闭状态时以制热模式运行时,发电机2产生的电仅被供应至压缩式空调10。在这种情况下,第一三通阀71、第二三通阀72、第五三通阀75、第六三通阀76、第七三通阀77以及第八三通阀78被控制为处于制热模式。另一方面,第三三通阀73和第四三通阀74被控制为处于关闭模式。
即,第一三通阀71和第二三通阀72开启第二热介质循环管63以将热介质引导入第二热介质循环管63。第三三通阀73和第四三通阀74开启第三热介质循环管64以防止热介质被导入再生器11。第五三通阀75和第六三通阀76关闭冷却热交换器循环管66。第七三通阀77和第八三通阀78开启旁通管68。
因此,在冷却水热交换器22中被加热的热介质被导入废气热交换器21中,且在通过废气热交换器21时被再次加热。此后,热介质依次经过第三三通阀73、第三热介质循环管64以及第四三通阀74,通过第一三通阀71和第二热介质循环管63进入吸入侧过热热交换器62,然后返回冷却水热交换器22。
另一方面,如图9所示,当吸收式空调20以制热模式运行且压缩式空调10处于关闭状态时,发电机2产生的电仅被供应至吸收式空调20。
在这种情况下,第一三通阀71和第二三通阀72关闭第二热介质循环管63,第七三通阀77和第八三通阀78关闭旁通管68。
因此,在冷却水热交换器22中被加热的热介质依次经过废气热交换器21、再生器11、第一三通阀71、第二三通阀72,然后返回冷却水热交换器22。
另一方面,如图10所示,当压缩式空调10和吸收式空调20均以制冷模式运行,发电机2产生的电既被供应至压缩式空调10又供应于吸收式空调20。
在这种情况下,因为无论吸收式空调20以何种模式(制热或者制冷模式)运行,吸收式空调20都需要从再生器11供应的热源,所以依次通过冷却水热交换器22和废气热交换器21的热介质被供应至再生器11而不被导入吸入侧过热热交换器44。
即,第一三通阀71和第二三通阀72关闭第二热介质循环管63,而第七三通阀77和第八三通阀78关闭旁通管68。
因此,在冷却水热交换器22中被加热的热介质被导入废气热交换器21中,以使热介质在废气热交换器21中被再次加热。被加热的热介质被供应至再生器11,然后通过第一三通阀71和第二三通阀72返回冷却水热交换器22。
再生器11利用从热介质传递来的热量产生制冷剂蒸汽。产生的制冷剂蒸汽依次通过第二四通阀13、第二室外热交换器16、第二膨胀装置15以及第二室内热交换器14,从而冷却室内空气。
另一方面,如图11所示,当压缩式空调10以制冷模式运行且吸收式空调20处于关闭状态时,发电机2产生的电仅被供应至压缩式空调10。
在这种情况下,被冷却水热交换器22和废气热交换器21加热的热介质将热量释放给冷却热交换器65。
即,第三三通阀73和第四三通阀74开启第三热介质循环管64,第一三通阀71和第二三通阀72开启第二热介质循环管63,且第五三通阀75和第六三通阀76开启冷却热交换器循环管66。
因此,依次经过冷却水热交换器22和废气热交换器21的热介质,通过第三三通阀73导入第三热介质循环管64,通过第一三通阀71导入第二热介质循环管63,然后通过第五三通阀75导入冷却热交换器循环管66。
被导入冷却热交换器循环管66的热介质在将热量释放给冷却热交换器65之后通过第六三通阀76返回冷却水热交换器22。
根据本发明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热电联产系统具有各种的效果。
即,根据本发明的热电联产系统被构造为将诸如发动机之类的驱动源产生的废热用在压缩式空调和吸收式空调中的至少一个。因此,实现了制热/制冷能力的提高。因为吸收式空调能够利用其制冷运行过程中的废热,所以使用废热的效率提高了。
在根据本发明的热电联产系统中,发电机产生的电可以用在压缩式空调中,驱动源产生的废热可以用于吸收式空调。在这种情况下,具有提高废热利用效率和提高制冷/制热性能的有益效果。
因为被废气热交换器回收的废热的温度高于被冷却水热交换器回收的废热的温度,所以根据本发明的热电联产系统可以被构造为将废气热交换器回收的废热用于吸收式空调的再生器,其需要更高温度的热源,且将被冷却水热交换器回收的废热用于吸入侧过热热交换器。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实现一科提高废热利用效率的最佳系统。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热电联产系统可以被构造为:在冷却水热交换器中被加热的热介质在废气热交换器中被再次加热之后被供应至吸收式空调的再生器,且随后在与再生器热交换之后被用于吸入侧过热热交换器。在这种情况下,因为热介质在依次通过冷却水热交换器和废气热交换器之后被供应至再生器,所以供应给再生器的热量温度较高。已经与再生器热交换的热介质被用于吸入侧过热热交换器。因此,具有这样一种有益效果:可以实现一种提高废热利用效率的最佳系统。
尽管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已经基于示意的目的公开如上,但本领域技术人员将理解的是可以在不脱离所附权利要求书公开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进行各种修改、补充和替换。

Claims (20)

1、一种热电联产系统,其包括:
发电机;
驱动源,其运行以驱动该发电机,从而使该发电机产生电,该驱动源在在该驱动源的运行过程中产生废热;
压缩式空调,其包括压缩机、四通阀、室内热交换器、膨胀装置和室外热交换器;
吸收式空调,其包括再生器、吸收器、四通阀、室内热交换器、膨胀装置和室外热交换器;以及
废热回收器,其适于回收该驱动源的废热,且适于将回收的废热供应至该压缩式空调和该吸收式空调中的至少一个。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电联产系统,其中该废热回收器包括:
废气热交换器,其适于从该驱动源排出的废气中吸收热量;
冷却水热交换器,其适于从用于冷却该驱动源的冷却水中吸收热量;以及
热传递单元,其将热量从该废气热交换器和该冷却水热交换器中的至少一个传递给该压缩式空调或该吸收式空调。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热电联产系统,其中该热传递单元包括:
热介质循环管,其适于将已经被该废气热交换器和该冷却水热交换器中的至少一个加热的热介质导入该再生器,从而使所述热介质将热量传递给该再生器;以及
热介质循环泵,其适于泵送热介质,用于所述热介质的循环。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热电联产系统,其中该系统还包括:
冷却热交换器,其适于当该吸收式空调处于关闭状态时,冷却已经被该废气热交换器和该冷却水热交换器中的至少一个加热的热介质;以及
冷却热交换器循环管,其连接该热介质循环管,以引导所述热介质使所述热介质循环通过该冷却热交换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热电联产系统,其中该系统还包括:
阀门单元,其适于控制该热介质循环管和该冷却热交换器循环管,以便在该吸收式空调处于关闭状态时所述热介质循环通过该冷却热交换器循环管,并且当该吸收式空调处于开启状态时所述热介质循环通过该热介质循环管。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热电联产系统,其中该热介质循环管引导已经被该冷却水热交换器加热的热介质,以使所述热介质在该废气热交换器中被再次加热,且然后在将热量传递给该再生器之后返回该冷却水热交换器。
7、一种热电联产系统,其包括:
发电机;
驱动源,其运行以驱动该发电机,从而使该发电机产生电,该驱动源在在该驱动源的运行过程中产生废热;
压缩式空调,其包括压缩机、四通阀、室内热交换器、膨胀装置和室外热交换器;
吸收式空调,其包括再生器、吸收器、四通阀、室内热交换器、膨胀装置和室外热交换器;
废热回收器,其适于回收该驱动源的废热,且适于将回收的废热供应至该压缩式空调和该吸收式空调中的至少一个;以及
吸入侧过热热交换器,其适于将该废热回收器回收的热量供应至该压缩式空调。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热电联产系统,其中该废热回收器包括:
废气热交换器,其适于从该驱动源排出的废气中吸收热量;
冷却水热交换器,其适于从用于冷却该驱动源的冷却水中吸收热量;以及
热传递单元,以将热量从该废气热交换器和该冷却水热交换器中的至少一个传递给该压缩式空调或该吸收式空调。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热电联产系统,其中该热传递单元包括:
第一热介质循环管,其适于将已经被该废气热交换器和该冷却水热交换器中的一个加热的热介质导入该再生器,从而使所述热介质将热量传递给该再生器;以及
第二热介质循环管,其适于将已经被该废气热交换器和该冷却水热交换器中的另一个加热的热介质导入该吸入侧过热热交换器,从而使所述热介质将热量传递给该吸入侧过热热交换器。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热电联产系统,其中:
该第一热介质循环管引导已经被该废气热交换器加热的热介质,以使所述热介质在将热量传递给该再生器之后返回该废气热交换器;以及
该第二热介质循环管引导已经被该冷却水热交换器加热的热介质,以使所述热介质在将热量传递给该吸入侧过热热交换器之后返回该冷却水热交换器。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热电联产系统,其中该系统还包括:
冷却热交换器,其适于当该吸收式空调处于关闭状态时或者当该压缩式空调以制冷模式运行时,冷却已经被该废气热交换器和该冷却水热交换器中的至少一个加热的热介质;
第一冷却热交换器循环管,其连接在该冷却热交换器和该第一热介质循环管之间;以及
第二冷却热交换器循环管,其连接在该冷却热交换器和该第二热介质循环管之间。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热电联产系统,其中该系统还包括:
第一阀门单元,其适于引导所述热介质,以便在该压缩式空调的制冷运行过程中所述热介质通过该第二冷却热交换器循环管进行循环,并且在该压缩式空调的制热运行过程中所述热介质通过该第二热介质循环管进行循环。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热电联产系统,其中该系统还包括:
制冷剂循环管,其适于引导制冷剂以使该制冷剂被吸入该压缩机;
旁通管,其适于在该压缩式空调的制热运行过程中使被吸向该压缩机的制冷剂通过该吸入侧过热热交换器绕行;以及
第二阀门单元,其适于引导被吸向该压缩机的制冷剂,以使该制冷剂通过该制冷剂循环管和该旁通管中被选择的一个。
14、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热电联产系统,其中该热传递单元包括:
第一热介质循环管,其适于引导已经被该冷却水热交换器加热的热介质,以使所述热介质被该废气热交换器再次加热,然后在将热量传递给该再生器之后返回该冷却水热交换器;以及
第二热介质循环管,其连接第一热介质循环管以引导从该再生器排出的所述热介质,以使所述热介质在该压缩式空调的制热运行过程中通过该吸入侧过热热交换器绕行。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热电联产系统,其中该系统还包括:
第一阀门单元,其适于控制该第一热介质循环管和该第二热介质循环管,以便在该吸收式空调处于开启状态且该压缩式空调以制冷模式运行时所述热介质通过该第一热介质循环管进行循环,并且在该压缩式空调的制热运行过程中从该再生器排出的热介质经过该第二热介质循环管通过该吸入侧过热热交换器进行循环。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热电联产系统,其中该系统还包括:
第三热介质循环管,其连接该第一热介质循环管以引导热介质,以便所述热介质在该吸收式空调处于关闭状态时绕开该再生器。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热电联产系统,其中该系统还包括:
第二阀门单元,其适于控制该第一热介质循环管和该第三热介质循环管,以便在该吸收式空调处于关闭状态时所述热介质通过该第三热介质循环管,并且当该吸收式空调处于开启状态时所述热介质通过该第一热介质循环管。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热电联产系统,其中该系统还包括:
冷却热交换器,其适于在该压缩式空调的制冷运行过程中冷却所述热介质;以及
冷却热交换器循环管,其连接该第二热介质循环管,以引导所述热介质使所述热介质循环通过该冷却热交换器。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热电联产系统,其中该系统还包括:
第三阀门单元,其适于控制该第二热介质循环管和该冷却热交换器循环管,以便在该吸收式空调处于关闭状态下在该压缩式空调的制冷运行过程中所述热介质通过该冷却热交换器循环管进行循环,并且在该压缩式空调的制热运行过程中所述热介质通过该第二热介质循环管进行循环。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热电联产系统,其中该系统还包括:
制冷剂循环管,其适于引导该制冷剂以使该制冷剂被吸入该压缩机;
旁通管,其适于在该压缩式空调的制热运行过程中,使被吸向该压缩机的制冷剂通过该吸入侧过热热交换器绕行;以及
第四阀门单元,其适于引导被吸向该压缩机的制冷剂,以使该制冷剂通过该制冷剂循环管和该旁通管中被选择的一个。
CNB2005101254237A 2004-12-10 2005-11-14 热电联产系统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467980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KR1020040104362A KR100649596B1 (ko) 2004-12-10 2004-12-10 열병합 발전 시스템
KR1020040104362 2004-12-10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786616A true CN1786616A (zh) 2006-06-14
CN100467980C CN100467980C (zh) 2009-03-11

Family

ID=3621691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5101254237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467980C (zh) 2004-12-10 2005-11-14 热电联产系统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060123819A1 (zh)
EP (1) EP1669701A3 (zh)
KR (1) KR100649596B1 (zh)
CN (1) CN100467980C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252450A (zh) * 2011-05-26 2011-11-23 北京中新力源能源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燃气多供能系统
CN102620468A (zh) * 2012-04-13 2012-08-01 太原理工大学 太阳能喷射与变速压缩复合制冷装置
CN107367028A (zh) * 2017-08-15 2017-11-21 泰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温控系统及空调
CN111094028A (zh) * 2017-08-31 2020-05-01 株式会社电装 车辆用空调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0814615B1 (ko) * 2007-05-25 2008-03-18 엘에스전선 주식회사 흡수식 및 압축식 사이클을 이용한 열 병합발전시스템
US20090038324A1 (en) * 2007-08-07 2009-02-12 Syracuse University Power and Refrigeration Cascade System
GB2464121B (en) * 2008-10-03 2010-10-13 Energyexcel Llp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Integrating Absorption Cooling into a Refrigeration System
US8793075B2 (en) 2008-10-31 2014-07-29 The Invention Science Fund I, Llc Compositions and methods for therapeutic delivery with frozen particles
US8731840B2 (en) 2008-10-31 2014-05-20 The Invention Science Fund I, Llc Compositions and methods for therapeutic delivery with frozen particles
US8414356B2 (en) * 2008-10-31 2013-04-09 The Invention Science Fund I, Llc Systems, devices, and methods for making or administering frozen particles
US8725420B2 (en) 2008-10-31 2014-05-13 The Invention Science Fund I, Llc Compositions and methods for surface abrasion with frozen particles
US8721583B2 (en) 2008-10-31 2014-05-13 The Invention Science Fund I, Llc Compositions and methods for surface abrasion with frozen particles
US8788211B2 (en) 2008-10-31 2014-07-22 The Invention Science Fund I, Llc Method and system for comparing tissue ablation or abrasion data to data related to administration of a frozen particle composition
US8545855B2 (en) 2008-10-31 2013-10-01 The Invention Science Fund I, Llc Compositions and methods for surface abrasion with frozen particles
US8221480B2 (en) 2008-10-31 2012-07-17 The Invention Science Fund I, Llc Compositions and methods for biological remodeling with frozen particle compositions
US8563012B2 (en) 2008-10-31 2013-10-22 The Invention Science Fund I, Llc Compositions and methods for administering compartmentalized frozen particles
US8551506B2 (en) 2008-10-31 2013-10-08 The Invention Science Fund I, Llc Compositions and methods for administering compartmentalized frozen particles
US8551505B2 (en) 2008-10-31 2013-10-08 The Invention Science Fund I, Llc Compositions and methods for therapeutic delivery with frozen particles
US20100111857A1 (en) 2008-10-31 2010-05-06 Boyden Edward S Compositions and methods for surface abrasion with frozen particles
US9072688B2 (en) 2008-10-31 2015-07-07 The Invention Science Fund I, Llc Compositions and methods for therapeutic delivery with frozen particles
US9060934B2 (en) 2008-10-31 2015-06-23 The Invention Science Fund I, Llc Compositions and methods for surface abrasion with frozen particles
US9050070B2 (en) 2008-10-31 2015-06-09 The Invention Science Fund I, Llc Compositions and methods for surface abrasion with frozen particles
US8762067B2 (en) 2008-10-31 2014-06-24 The Invention Science Fund I, Llc Methods and systems for ablation or abrasion with frozen particles and comparing tissue surface ablation or abrasion data to clinical outcome data
US8731841B2 (en) 2008-10-31 2014-05-20 The Invention Science Fund I, Llc Compositions and methods for therapeutic delivery with frozen particles
US9060931B2 (en) 2008-10-31 2015-06-23 The Invention Science Fund I, Llc Compositions and methods for delivery of frozen particle adhesives
US9050317B2 (en) 2008-10-31 2015-06-09 The Invention Science Fund I, Llc Compositions and methods for therapeutic delivery with frozen particles
US8568363B2 (en) * 2008-10-31 2013-10-29 The Invention Science Fund I, Llc Frozen compositions and methods for piercing a substrate
US9050251B2 (en) 2008-10-31 2015-06-09 The Invention Science Fund I, Llc Compositions and methods for delivery of frozen particle adhesives
US9060926B2 (en) 2008-10-31 2015-06-23 The Invention Science Fund I, Llc Compositions and methods for therapeutic delivery with frozen particles
US8603495B2 (en) 2008-10-31 2013-12-10 The Invention Science Fund I, Llc Compositions and methods for biological remodeling with frozen particle compositions
US8409376B2 (en) 2008-10-31 2013-04-02 The Invention Science Fund I, Llc Compositions and methods for surface abrasion with frozen particles
US9072799B2 (en) 2008-10-31 2015-07-07 The Invention Science Fund I, Llc Compositions and methods for surface abrasion with frozen particles
WO2011069263A1 (en) * 2009-12-08 2011-06-16 Electromotion Energy Corporation Synergistic energy ecosystem
JP5636297B2 (ja) * 2011-01-24 2014-12-03 ヤンマー株式会社 コジェネレーションシステム
CN103017400B (zh) * 2013-01-14 2014-12-10 西安交通大学 适用于智能化城市能源综合调控的压缩/吸收式联合热泵
US10036347B1 (en) * 2013-07-19 2018-07-31 Raymond C. Sherry Standby energy generating system
KR20150017610A (ko) * 2013-08-07 2015-02-17 삼성테크윈 주식회사 압축기 시스템
CN105276856B (zh) * 2014-06-13 2019-05-28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燃气热泵式空气调节系统
CN106166979B (zh) * 2016-07-12 2019-10-18 上海电力学院 一种小型车载分布式能源站
CN110168293A (zh) * 2017-01-04 2019-08-23 山石科技有限公司 混合式化石燃料电动多功能热泵
CN115638566A (zh) * 2017-06-27 2023-01-24 英比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向封闭体提供加热和电能的联产系统
US11597255B2 (en) * 2020-03-25 2023-03-07 Pony Al Inc.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cooling vehicle components
WO2022155129A2 (en) * 2021-01-12 2022-07-21 Rheem Manufacturing Company Interlaced microchannel heat exchanger systems and methods thereto

Family Cites Families (1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380909A (en) * 1981-07-17 1983-04-26 Chevron Research Company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generation of electrical power and absorption-type heat pump air conditioning
DE3222406C2 (de) * 1982-06-15 1985-07-18 H. Krantz Gmbh & Co, 5100 Aachen Verfahren zur Wärmerückgewinnung
AT385112B (de) * 1983-11-10 1988-02-25 Voest Alpine Ag Kuehlanlage
US4565069A (en) * 1984-11-05 1986-01-21 Maccracken Calvin D Method of cyclic air conditioning with cogeneration of ice
US4646541A (en) * 1984-11-13 1987-03-03 Columbia Gas System Service Corporation Absorption refrigeration and heat pump system
US4802100A (en) * 1986-08-18 1989-01-31 Gas Research Institute Advanced cogeneration control system
US4813242A (en) * 1987-11-17 1989-03-21 Wicks Frank E Efficient heater and air conditioner
US5203161A (en) * 1990-10-30 1993-04-20 Lehto John M Method and arrangement for cooling air to gas turbine inlet
JPH06101932A (ja) * 1992-08-27 1994-04-12 Hitachi Ltd 排熱を利用する吸収ヒートポンプ及びコ−ジェネレ−ションシステム
JP2000205044A (ja) 1999-01-19 2000-07-25 Shigeaki Kimura コ―ジェネレ―ション装置
KR100604308B1 (ko) * 2000-07-10 2006-07-25 삼성테크윈 주식회사 열병합 발전 및, 냉난방 공급 시스템
US6651443B1 (en) * 2000-10-20 2003-11-25 Milton Meckler Integrated absorption cogeneration
JP4089187B2 (ja) 2001-08-31 2008-05-28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熱電供給システム
JP2003075017A (ja) * 2001-09-04 2003-03-12 Sanyo Electric Co Ltd 排熱利用冷凍システム
JP4156842B2 (ja) * 2002-01-16 2008-09-24 高砂熱学工業株式会社 冷熱生成システムの運転方法及び冷熱生成システム
JP2003222429A (ja) 2002-01-30 2003-08-08 Ebara Corp コジェネシステムに用いる冷凍装置
JP2004012101A (ja) 2002-06-11 2004-01-15 Daikin Ind Ltd 排熱利用システム
JP4288577B2 (ja) * 2003-03-24 2009-07-01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廃熱回収式空気調和装置
KR100644826B1 (ko) * 2004-12-10 2006-11-10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열병합 발전 시스템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252450A (zh) * 2011-05-26 2011-11-23 北京中新力源能源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燃气多供能系统
CN102620468A (zh) * 2012-04-13 2012-08-01 太原理工大学 太阳能喷射与变速压缩复合制冷装置
CN102620468B (zh) * 2012-04-13 2013-04-24 太原理工大学 太阳能喷射与变速压缩复合制冷装置
CN107367028A (zh) * 2017-08-15 2017-11-21 泰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温控系统及空调
CN111094028A (zh) * 2017-08-31 2020-05-01 株式会社电装 车辆用空调装置
CN111094028B (zh) * 2017-08-31 2023-06-06 株式会社电装 车辆用空调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060123819A1 (en) 2006-06-15
EP1669701A3 (en) 2011-11-23
EP1669701A2 (en) 2006-06-14
KR100649596B1 (ko) 2006-11-28
CN100467980C (zh) 2009-03-11
KR20060065875A (ko) 2006-06-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786616A (zh) 热电联产系统
CN1786617A (zh) 热电联合系统
CN100338411C (zh) 发电及空调系统
CN1786619A (zh) 热电联合系统
CN1737469A (zh) 具有除湿器的发电及空调系统
CN1880883A (zh) 热电联产系统
CN1789843A (zh) 用于控制热电联产系统的方法
CN1737461A (zh) 热电联产系统
CN1786618A (zh) 热电联合系统
CN1804508A (zh) 热电联合系统
CN100338414C (zh) 热电联产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517514A (zh) 具有制冷循环和兰金循环的蒸汽压缩制冷剂循环系统
CN1737458A (zh) 发电及空调系统
CN1610809A (zh) 制冷循环装置
CN1786620A (zh) 热电联合系统
CN1896643A (zh) 热电联产系统
CN1737456A (zh) 具有干燥器的发电和空调系统
CN1896644A (zh) 热电联产系统
CN1532082A (zh) 废热利用系统
CN1637352A (zh) 复合制冷采暖系统
CN1957211A (zh) 发动机热泵
CN1737465A (zh) 热电联产系统
CN1254080A (zh) 空调器
CN1224815C (zh) 冷冻装置
CN1131398C (zh) 热泵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7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90311

Termination date: 2009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