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780068A - 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连接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780068A CN1780068A CNA2005101254951A CN200510125495A CN1780068A CN 1780068 A CN1780068 A CN 1780068A CN A2005101254951 A CNA2005101254951 A CN A2005101254951A CN 200510125495 A CN200510125495 A CN 200510125495A CN 1780068 A CN1780068 A CN 1780068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mentioned
- contact
- cam
- housing
- object th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2—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or for holding them in engagement
- H01R13/629—Addition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e.g. aligning or guiding means, levers, gas pressure electrical locking indicators, manufacturing tolerances
- H01R13/62905—Addition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e.g. aligning or guiding means, levers, gas pressure electrical locking indicators, manufacturing tolerances comprising a camming member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7—Coupling devices for flexible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9—Coupling devices for flexible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structures connecting to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2—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or for holding them in engagement
- H01R13/639—Additional means for holding or locking coupling parts together, after engagement, e.g. separate keylock, retainer strap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S—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S439/00—Electrical connectors
- Y10S439/93—Coupling part wherein contact is comprised of a wire or brush
Landscapes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Abstract
一种连接器,利用具有凸轮部(24)的操作构件(13)操作装入壳体(10)的触头(11)。触头具有保持在壳体的保持部(22)、用以与扁形电缆(17)连接的接点部(18)、使接点部可动地与保持部结合的轴部(16)、从轴部(16)向与接点部相反侧延伸、由凸轮部操作以轴部为支点向扁形电缆压接接点部的操作部(19)、承载凸轮部的凸轮承载部(23)及用以与印刷电路板连接的端子部(21)。保持部及凸轮承载部与操作部对置配置。优选:端子部具有夹持壳体底部(25)的夹持部(26),与接点部对置配置。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通过操作操作构件从而进行连接对象物的连接及脱离的连接器。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便携设备高功能化的发展,连接器也被要求高速传递特性。为此,寻求一种能够与高速传送性优异的具有微波传送带结构的扁形电缆连接的连接器。
例如,特开2002-190360号公报上,公布了一种具备壳体、装入壳体的第1触头、用以操作第1触头的操作构件的连接器。第1触头具有固定片部、可动片部和连接它们的连结部。固定片部固定在壳体上。可动片部一端具有接点部,另一端与操作构件配合。
若在与接点部对置配置印刷布线板的状态,操作操作构件,则可动片以连结部为支点转动,使接点部与印刷布线板的一面压接。这样,连接器连接上印刷布线板。还有,在印刷布线板相反面压接第2触头的接点部。
第1触头是只从一侧与印刷布线板压接的结构,因而连接时始终对第1触头施加单向的反力。由于受到这种反力,而必须将固定片部和壳体的固定结构制作结实。不过,为了在印刷布线板相反面配置第2触头而使其固定结构被限制,担心在第1触头的固定中产生问题。
另外,特开平10-154556号公报中,公布了一种具备壳体、装入壳体的连接器、用以操作触头的操作杆的连接器。其触头具有分别与扁平电线两面接触的可动部分及固定部分。固定部分其局部贯通插入壳体上形成的孔中而被固定。可动部分是与操作杆配合脱离的部分。
操作杆通过操作而与可动部分配合,则可动部分的端部从固定部分端部离开。可动部分及固定部分之间配置扁平电线,若在该状态使将操作构件从可动部分脱离,则依靠触头的弹性复原力而使可动部分及固定部分端部分别与扁平电线两面压接。
根据该构造,则不能使固定部分端部与扁平电线以充分的弹性进行压接。其理由是因为触头的固定部分必须与壳体紧紧固定。
发明内容
为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牢固地固定触头且以充分的弹性与连接对象物压接的连接器。
本发明的其他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连接对象物两面压接触头的上述连接器。
根据本发明的一方式,获得一种连接器,包括壳体、装入上述壳体中的第1触头、与上述第1触头平行地装入上述壳体中的第2触头及具有用以操作上述第1触头的凸轮部的操作构件,这种连接器其特征在于:上述第1触头具有:保持在上述壳体的保持部、用以与第1连接对象物连接的接点部、使上述接点部与上述保持部可动地结合的轴部、从上述轴部向与上述接点部相反一侧延伸且利用凸轮操作以上述轴部为支点使上述接点部向上述第1连接对象物压接的操作部、承载上述凸轮部的凸轮承载部及用以与第2连接对象物连接的端子部,上述保持部及上述凸轮承载部与上述操作部对置配置。
上述端子部,可以:具有夹持上述壳体局部的夹持部,且与上述接点部对置配置。
上述第2触头,可以:具有承载上述凸轮部的凸轮承载部和上述第2触头的凸轮承载部附近的端子部。
上述第2触头的凸轮承载部可以:具有防止上述构件脱离的限位部。
优选:上述第1触头的接点部被压接在上述第1连接对象物的一面上,上述第2触头具有压接在上述第1连接对象物相反面上的接点部。
根据本发明的其他方式,获得一种连接器,包括在第1方向上并排设置的第1及第2触头、保持上述第1及第2触头的壳体及具有用以操作上述第1触头的凸轮部的操作构件,这种连接器其特征在于:上述第1触头,固定在上述壳体上,并且,包括固定部、可动部和轴部,上述固定部向与上述第1方向正交的第2方向延伸,上述可动部在与上述第1及第2方向正交的第3方向与上述固定部对置,上述轴部,使上述可动部和上述固定部在上述第2方向的中间相互结合、且使上述可动部在向上述第2及第3方向扩展的平面内可动地形成;上述可动部,在上述轴部一侧具有用以与第1连接对象物连接的接点部、且在另一侧具有与上述凸轮部配合的操作部;上述固定部,在上述轴部一侧具有与第2连接对象物连接的端子部、且在另一侧具有承载上述凸轮部的凸轮承载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的从前方看的斜视图。
图2是图1的连接器的从后方看的斜视图。
图3是同时表示图1的连接器与扁形电缆的未连接时的剖面斜视图。
图4是同时表示图1的连接器与扁形电缆在不同位置的未连接时的剖面斜视图。
图5是表示图1的连接器上连接有扁形电缆的状态的与图3同样的图。
图6是表示图1的连接器上连接有扁形电缆的状态的与图4同样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及图2,关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连接器进行概述。
图示的连接器,包括:第1方向(左右方向)A1长的大致板状的由绝缘体构成的壳体10、保持在壳体10上的多个第1触头11及多个第2触头12、配备在壳体10后部的绝缘性驱动器即操作构件13。第1及第2触头11、12在第1方向A1上交替配置。当然,触头11、12分别是对导电板施以冲裁加工而制作。
还参照图3及图4,关于连接器的细节构造进行详细叙述。
如图3所示,第1触头11固定在壳体10上,包括向与第1方向A1正交的第2方向(前后方向)A2延伸的固定部14和在与第1及第2方向A1、A2正交的第3方向(上下方向)A3与固定部14隔开间隔对置的可动部15。可动部15,与固定部14实质上平行地向第2方向A2延伸。可动部15与固定部14,在第2方向A2的中间部经由向第3方向延伸的短轴部16相互结合。轴部16,利用其弹性使可动部15在向第2方向A2及第3方向A3扩展的平面内可动地形成。
图3及图4所示的连接器中,可动部15和固定部14平行,不过也可以不平行。
可动部15,在轴16一侧、即前侧下面具有用以与作为第1连接对象物的扁形电缆17的一面即上面压接的接点部18,且在另一侧、即后侧具有与操作构件13配合的操作部19。固定部14,在轴部16前侧具有与作为第2连接对象物的印刷电路板(没有图示)连接的端子部21、且在后侧具有压入壳体10的保持部22和承载操作构件13的向上的凸轮承载部23。保持部22及凸轮承载部23与操作部19在第3方向A3对置配置。还有,扁形电缆17具有微波传送带结构,具备分别露出里外面的多个接触部。
还有,扁形电缆17也能够适用不具备微波传送带结构的形式。
操作构件13具有以向第1方向A1延伸的轴心能够转动的凸轮部24。实际上,凸轮部24与可动部15的操作部19配合,且由固定部14的凸轮承载部23承载。即,凸轮部24配置在操作部19和凸轮承载部23之间。
端子部21与接点部18对置配置,且露出壳体10前部下面,利用软钎焊等与印刷电路板表面连接。端子部21上形成夹持壳体10局部即底壁25的夹持部26。
再有,在第1触头11的轴部16前侧形成用以定位扁形电缆17的定位部27。定位部27,从固定部14向可动部15往上方突出,与插入端子部21和接点部18之间的扁形电缆17端部抵接,使之定位。从而,防止扁形电缆17与轴部16抵接。
还有,可以在壳体10上设置用以防止扁形电缆7向轴部16抵接的定位部40。
另方面,如图4所示,第2触头12具有比第1触头简单的结构。第2触头12,在第1触头11旁边、向第2方向A2延伸,其中间部具有压入壳体10的保持部31。该触头12的前部在其上面形成接点部32。第2触头12的接点部32是用以与扁形电缆17的相反面即下面压接的部分。
第2触头12后部形成有与第2连接对象物即印刷电路板(没有图示)连接的端子部33。端子部33露出壳体10后部下面。另外,在第2触头12的保持部31和端子部33之间,在端子部33附近形成向上的凸轮承载部34。第2触头12的凸轮承载部34也与第1触头11的凸轮部23同样,承载操作构件13的凸轮部24。再有,第2触头12的端子部33与凸轮承载部34之间形成向往上方突出的限位部35。限位部35达到防止操作构件13脱离的作用。
接下来,关于往上述连接器上连接扁形电缆的作业进行说明。
首先,将扁形电缆17插入壳体10的插入口36。其结果,扁形电缆17的端部配置在第1触头11的接点部18与端子部21之间。在该状态下,第1触头11的接点部18与扁形电缆17上面对置,第2触头12的接点部32与扁形电缆17的下面对置。扁形电缆17插入时其端部与定位部27配合,因此,防止扁形电缆17向轴部16抵接。
接下来,若如白箭头37所示向后方推操作构件13,则利用操作构件13的凸轮部24操作第1触头11,获得图5及图6所示的状态。即,操作部19随着凸轮部24的转动而被抬高,其结果是,第1触头11的接点部18压下扁形电缆17而压在端子部21上。即,第1触头11的接点部18与扁形电缆17的上面压接。同时,扁形电缆17的里面与第2触头12的接点部32压接。第2触头12为单臂梁状,其接点部32从壳体10的底壁25稍稍离开,因此,第2触头12的弹性复原力也能够利用。从而,扁形电缆17与第1及第2触头11、12以良好的状态进行电连接。凸轮部24转动时,也能够利用限位部35防止操作构件13脱离。
第1及第2触头11、12在第1方向A1交替配置,因此,这些接点部18、32相对于扁形电缆17与在第1方向A1偏移位置的部分接触。这意味着能够独立设置接点部18、32的位置,而不必使扁形电缆17的接触部的间距与触头的间距相符。从而,能够扩展扁形电缆17的接触宽度、提高接触可靠性。
另外,第1及第2触头11、12独立,且任意一个均具有弹性,因此,能够吸收各部件的尺寸和组装上等的公差。从而,很难发生接触不良。
在连接扁形电缆17的状态,第1触头11的接点部18受到负载而从第2触头12的接点部32离开,不过,由于保持部22被压入壳体10的特定部分且其特定部分依靠相邻的第2触头12的负载而被按压,因而不会发生压接的脱开。
操作操作构件13时,第1触头11利用夹持部26而防止浮起。另外,在第2方向A2,将端子部21及夹持部26配置在凸轮部24相反侧,因此,也能够防止连接器从第2连接对象物浮起。另外,第2触头12的端子部33设置在凸轮部24附近,因此,利用它也提高了防止连接器浮起的效果。
还有,图示的连接器分别具备多个第1触头11及第2触头12,不过,它们只要分别至少具备1个即可。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连接器能够使用于例如便携设备等使用的具有微波传送带结构的扁形电缆的连接。
Claims (6)
1.一种连接器,包括:壳体、装入上述壳体中的第1触头、与上述第1触头平行地装入上述壳体中的第2触头、及具有用以操作上述第1触头的凸轮部的操作构件,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1触头具有:
保持在上述壳体上的保持部;
用以与第1连接对象物连接的接点部;
使上述接点部与上述保持部可动地结合的轴部;
从上述轴部向与上述接点部相反一侧延伸,利用凸轮部操作以上述轴部为支点使上述接点部向上述第1连接对象物压接的操作部;
承载上述凸轮部的凸轮承载部;以及
用以与第2连接对象物连接的端子部,
并且,上述保持部及上述凸轮承载部、与上述操作部对置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上述端子部具有夹持上述壳体局部的夹持部,且该端子部与上述接点部对置配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上述第2触头,具有承载上述凸轮部的凸轮承载部、和上述第2触头的凸轮承载部附近的端子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上述第2触头的凸轮承载部具有防止上述构件脱离的限位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上述第1触头的接点部与上述第1连接对象物的一面压接,上述第2触头具有与上述第1连接对象物的相反面压接的接点部。
6.一种连接器,包括:在第1方向上并排设置的第1及第2触头、保持上述第1及第2触头的壳体、及具有用以操作上述第1触头的凸轮部的操作构件,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1触头固定在上述壳体上,并且具有:
固定部,其向与上述第1方向正交的第2方向延伸,
可动部,其在与上述第1及第2方向正交的第3方向上与上述固定部对置,以及
轴部,其使上述可动部和上述固定部在上述第2方向的中间相互结合,并且,使上述可动部在向上述第2及第3方向扩展的平面内可动;
并且,上述可动部,在上述轴部一侧具有用以与第1连接对象物连接的接点部、且在另一侧具有与上述凸轮部配合的操作部;
上述固定部,在上述轴部一侧具有与第2连接对象物连接的端子部、且在另一侧具有承载上述凸轮部的凸轮承载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4339388A JP4528605B2 (ja) | 2004-11-24 | 2004-11-24 | コネクタ |
JP2004-339388 | 2004-11-24 | ||
JP2004339388 | 2004-11-24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780068A true CN1780068A (zh) | 2006-05-31 |
CN100435429C CN100435429C (zh) | 2008-11-19 |
Family
ID=3662691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B2005101254951A Active CN100435429C (zh) | 2004-11-24 | 2005-11-17 | 连接器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4528605B2 (zh) |
KR (1) | KR100739934B1 (zh) |
CN (1) | CN100435429C (zh) |
TW (1) | TWI276264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4951085B2 (ja) | 2010-04-08 | 2012-06-13 |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 コネクタ |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DD244445A1 (de) * | 1985-11-07 | 1987-04-01 | Mikroelektronik Zt Forsch Tech | Klemm- und positioniervorrichtung fuer kontaktelemente |
JP3472666B2 (ja) | 1996-07-24 | 2003-12-02 |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 コネクタ |
JP3964583B2 (ja) * | 1999-10-26 | 2007-08-22 | 日本圧着端子製造株式会社 | フレキシブル基板用コネクタ |
JP2002190360A (ja) * | 2000-12-20 | 2002-07-05 | Smk Corp | プリント配線板用コネクタ |
US7044773B2 (en) * | 2002-08-01 | 2006-05-16 | Ddk Ltd. | Connector |
-
2004
- 2004-11-24 JP JP2004339388A patent/JP4528605B2/ja active Active
-
2005
- 2005-08-15 TW TW094127677A patent/TWI276264B/zh active
- 2005-08-18 KR KR1020050075820A patent/KR100739934B1/ko active IP Right Grant
- 2005-11-17 CN CNB2005101254951A patent/CN100435429C/zh active Activ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0435429C (zh) | 2008-11-19 |
TW200618421A (en) | 2006-06-01 |
JP4528605B2 (ja) | 2010-08-18 |
KR100739934B1 (ko) | 2007-07-16 |
JP2006147487A (ja) | 2006-06-08 |
TWI276264B (en) | 2007-03-11 |
KR20060057997A (ko) | 2006-05-29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565150Y (zh) | 具固持机构的集成电路封装组件 | |
CN1248367C (zh) | 由插入式插座和插头部件构成的插头连接器 | |
CN1728473A (zh) | 基板对基板连接用同轴连接器 | |
CN1853316A (zh) | 夹层型电连接器 | |
CN1734848A (zh) | 电连接器 | |
CN1893199A (zh) | 连接器 | |
CN1913238A (zh) | 电连接器 | |
CN1700521A (zh) | 电路板用连接器端子 | |
CN1893189A (zh) | 端子和使用该端子的接头 | |
CN1960064A (zh) | 正交连接器 | |
CN1109377C (zh) | 高密度边卡连接器 | |
EP1511124A3 (en) | Electrical connector having enhanced electrical performance | |
CN101053124A (zh) | 印刷电路板的嵌入式连接器 | |
CN1691420A (zh) | 电气接插件 | |
CN1508910A (zh) | 能减少其上安装有连接器之装置厚度的连接器 | |
CN1992440A (zh) | 凸轮结构及使用该凸轮结构的连接器 | |
CN1269263C (zh) | 具有简化的卡插入/拔出方向的端部结构的连接器 | |
CN1607698A (zh) | 连接器 | |
CN1216440C (zh) | 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 | |
CN1780068A (zh) | 连接器 | |
CN1640217A (zh) | 层叠插座触头 | |
CN1805219A (zh) | 一种连接装置 | |
CN1206774C (zh) | 用于电讯和数据技术设备的连接板或分离板的接地总线及保护插头 | |
CN1235118C (zh) | 卡适配器 | |
CN1744385A (zh) | 电气接线盒和音叉状端子的连接结构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