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755118A - 压缩机 - Google Patents

压缩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755118A
CN1755118A CN 200510107174 CN200510107174A CN1755118A CN 1755118 A CN1755118 A CN 1755118A CN 200510107174 CN200510107174 CN 200510107174 CN 200510107174 A CN200510107174 A CN 200510107174A CN 1755118 A CN1755118 A CN 175511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compression
key element
pressure
compress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 200510107174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0545454C (zh
Inventor
小笠原弘丞
西川刚弘
须田章博
�原正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anyo Electri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anyo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anyo Electr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Sanyo Electric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75511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75511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545454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545454C/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pplications Or Details Of Rotary Compressors (AREA)
  • Rotary Pumps (AREA)

Abstract

一种压缩机,其改善冷媒泄漏、实现提高压缩机的性能。其具有,收纳于压缩机的密闭容器内的驱动要素和由该驱动要素的转动轴驱动的压缩要素。该压缩要素具有:在内部构成压缩空间的气缸;连通该气缸的压缩空间的吸入口和排出口;压缩部件,其与转动轴的轴向交叉的一面在上止点和下止点之间连续倾斜,同时配置于气缸内并转动,且压缩从吸入口吸入的流体(冷媒),并由排出口排出;叶片,其配置在吸入口和排出口之间与作为压缩部件的一面的上面接触,把气缸内的压缩空间划分成低压室和高压室。该压缩机把压缩部件的一面配置于驱动要素的相反侧。

Description

压缩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压缩、排出冷媒和空气等流体的压缩机。
背景技术
直到现在,例如在冷冻机中使用由压缩机压缩冷媒,使冷媒在回路内循环的方式。作为这种压缩机的形式,有被称为转动压缩机的转动式压缩机(例如,参照特开平5-99172号公报,文献1)和涡旋式压缩机、螺旋式压缩机。
上述转动式压缩机,具有结构比较简单、制造成本低的优点,可是有振动和转矩变动大的问题。另外,涡旋式压缩机和螺旋式压缩机,虽然转矩变动小,但是有难于加工、成本高的问题。
因此,还开发了在气缸内设置作为转动的压缩部件的斜板,用叶片(vane)划分在该斜板上下构成的压缩空间的压缩流体的方式(例如,特表2003-532008号公报,文献2)。根据该方式的压缩机,具有结构比较简单、能够构成振动小的压缩机的优点。
可是,如上述文献2的结构中,由于在整个气缸内形成高压室和低压室在压缩部件(斜板)的上下毗邻的形式,因此,具有由于高低压差增大,冷媒泄漏造成效率不良的问题。
特别,当把压缩部件的一面配置在驱动要素侧时,压缩空间内的冷媒容易从转动轴和该转动轴的轴承之间泄漏,导致压缩机性能降低。
另外,在上述文献2那样结构的压缩机中,也与现在的上述文献1的压缩机相同,在密闭容器内下部构成集油盘,形成从该集油盘通过油泵向压缩要素供油,这样,例如,在把压缩要素配置于驱动要素上侧等把压缩要素设置于远离集油盘的位置时,通过油泵供油困难,产生供油不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解决上述现有的技术课题,实现改善冷媒泄漏、提高压缩机的性能。
进而,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在把压缩要素配置于驱动要素上侧的压缩机中,顺利进行向压缩要素的滑动部等供油。
本申请的第一方面的压缩机具有收纳于密闭容器内的驱动要素和由该驱动要素的转动轴驱动的压缩要素。该压缩要素具有:在内部构成压缩空间的气缸;连通于该气缸内的压缩空间的吸入口和排出口;压缩部件,其与转动轴的轴向交叉的一面在上止点和下止点之间连续倾斜,同时配置于气缸内并转动,且压缩从吸入口吸入的流体,并由排出口排出;叶片,其配置在吸入口和排出口之间,与压缩部件的一面接触、把气缸内的压缩空间划分成低压室和高压室。该压缩机把压缩部件的一面配置于与驱动要素相反侧。
本申请的第二方面的压缩机,在上述第一方面中把压缩要素配置于驱动要素的上侧。
本申请的第三方面的压缩机,在第二方面中,具有从密闭容器内下部的集油盘向压缩要素供油用的油泵,由排出口向密闭容器内排出流体,同时使叶片的背压的值比经吸入口吸入的液体的压力高,比密封容器内的压力低。
本申请的第四方面的压缩机,在第一方面中把压缩要素配置于驱动要素的下侧。
本申请的第五方面的压缩机,在第四方面中具有从排出口延伸到密闭容器内下部的集油盘的油面上的配管。
本申请的第六方面的压缩机,具有收纳于密闭容器内的驱动要素和由该驱动要素的转动轴驱动的压缩要素。该压缩要素具有:在内部构成压缩空间的气缸;连通该气缸内的压缩空间的吸入口和排出口;压缩部件,其与转动轴的轴向交叉的一面在上止点和下止点之间连续倾斜,同时配置于气缸内并转动,且压缩从吸入口吸入的流体由排出口排出的;叶片,其配置在吸入口和排出口之间,与压缩部件的一面接触,把气缸内的压缩空间划分成低压室和高压室。该压缩机把压缩要素配置于驱动要素的上侧,从密闭容器内下部的集油盘通过油泵向压缩要素供油。
本申请的第七方面的压缩机,在第六方面中,把转动轴的轴承设置于压缩要素的上侧和/或下侧以及驱动要素的下侧。
本申请的第八方面的压缩机,在上述第六或第七方面中,由排出口向密闭容器内排流体,同时使压缩部件的另一面侧的压力的值比经吸入口吸入的流体压力高,比密闭容器内的压力低。
本申请的第九方面的压缩机,在第八方面中,把压缩部件的一面配置于驱动要素的相反侧,同时使叶片的背压的值比压缩部件的另一面侧的压力高,比密闭容器内的压力低。
根据上述第一方面,把压缩部件的一面配置于驱动要素的相反侧,因而难以发生从轴承泄漏气体,能够实现提高性能。
特别,如上述第二方面把压缩要素配置于驱动要素上侧时,也难以发生气体泄漏,因此,能够避免转动轴周面成为高压的不良状况。这样,就能够如上述第三方面,从密闭容器内下部的集油盘,通过油泵向压缩要素供油。
进而,如上述第三方面把叶片的背压的值形成为比经吸入口吸入的流体的压力高、比密闭容器内的压力低,因此,通过油泵能够顺利利用压差向滑动部供油。
另外,在如上述第四方面在上述驱动要素的下侧配置压缩要素时,如上述第五方面具有从排出口延伸到密闭容器内下部的集油盘油面上的配管,因此,通过该配管把从排出口排出的流体导向油面,因此,能够减少排出的流体的脉动。
根据上述第六方面,在驱动要素的上侧配置压缩要素,从密闭容器内下部的集油盘通过油泵向压缩要素供油,因而,如上述第八方面把压缩部件的另一面侧的压力的值形成为比经吸入口吸入的流体的压力高、比密闭容器内的压力低,因此,即使在把压缩要素配置于驱动要素上侧时,也能够进行供油。
另外,如上述第七方面,在压缩要素的上侧和/或下侧以及驱动要素的下侧设置转动轴的轴承,因此,能够稳定支承转动轴,有效减少压缩机中产生的振动。
特别如上述第九方面,把压缩部件的一面配置在驱动要素的相反侧,因此,难以从轴承发生气体泄漏,能够提高轴承的密封性。进而,形成叶片的背压的值为比压缩部件的另一面侧的压力高、比密闭容器内的压力低,因此能够利用压差供油。
综上所述,在把压缩要素配置于驱动要素上侧的压缩机中,能够顺利进行供油,能够实现改善可靠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压缩机的纵剖面图;
图2是图1的压缩机的另一纵剖侧面图;
图3是图1的压缩机的又一纵剖侧面图;
图4是图1的压缩机的压缩要素的立体图;
图5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压缩机的压缩要素的纵剖侧面图;
图6是图5的压缩机的另一纵剖侧面图;
图7是图5的压缩机的又一纵剖侧面图;
图8是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的压缩机的压缩要素的纵剖侧面图;
图9是图8的压缩机的另一纵剖侧面图;
图10是图8的压缩机的又一纵剖侧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另外,以后说明的各实施例的压缩机C。例如构成冷冻机的冷媒回路,起吸入压缩冷媒、向回路内排出的作用。
(实施例1)
图1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压缩机C的纵剖侧面图,图2表示图1的压缩机C的另一纵剖侧面图,图3表示图1的压缩机C的又一个纵剖侧面图,图4表示图1的压缩机1的压缩要素3的立体图。
在各图,1是密闭容器,在该密闭容器1内,分别在上侧收纳压缩要素3,在下侧收纳驱动要素2。即,在驱动要素2的上侧配置压缩要素3。
驱动要素2是电动机,其具有:固定于密闭容器1的内壁、卷绕了定子线圈的定子4;在该定子4的内侧、中央具有转动轴5的转子6。
压缩要素3具有:固定于密闭容器1的内壁、位于转动轴5的上端侧的支持部件77;用螺栓安装于该支持部件77的下侧的气缸78;配置于该气缸78内的压缩部件89;叶片11、排出阀12;用螺栓安装于气缸78下侧的主支持部件79。主支持部件79的下面中央部同心状地向下方凸出而形成转动轴5的主轴承13。另外,主支持部件79的上面封闭气缸78的下开口部。
上述支持部件77具有:外周面固定于密闭容器1的内壁的主部件85;贯通该主部件85的中央形成的副轴承83;用螺栓固定于主部件85的下面中央部的凸出部件84。该凸出部件84的下面84A为平滑面。
支持部件77的凸出部件84内形成缝隙16,在该缝隙16内上下往复移动自由插入上述叶片11。在该缝隙16的上部形成背压室17,同时在缝隙16内配置螺旋弹簧18,其作为靠压手段向下方按压叶片11的上面。
而且,气缸78的上开口部由支持部件77封闭,这样,在气缸78内部(气缸78内的压缩部件89和支持部件77的凸出部件84之间)构成压缩空间21。另外,在支持部件77的主部件85和凸出部件84内形成吸入通路24。同时,在密闭容器1上安装吸入管26,与该吸入通路24的一端连接。在气缸78上形成连通于压缩空间21的吸入口27和排出口28,吸入通路24的另一端与吸入27连通。另外,叶片11位于该吸入口27和排出口28之间(图4)。
上述转动轴5,由在主支持部件79形成的主辆承13和在支持部件77形成的副轴承83以及在下端形成的副轴承86支承并转动。即,转动轴5穿过上述主支持部件79、气缸78和支持部件77的中央,上下方向的中央部由主轴承13转动自由地轴支承。另外,转动轴5的上方用副轴承83转动自由地轴支承,同时上端用支持部件77覆盖。进而,转动轴5的下方由副轴承86轴支承。该副轴承86设置于驱动要素2的下侧,呈中心部具有穿过转动轴5用的孔的大体圆环形状,外周边沿轴心方向立起,固定于密闭容器1的内壁。在该副轴承86上各处形成上下连通的孔87。另外,在副轴承86上形成的凸部88,防止从驱动要素2等传递到转动轴5的振动通过副轴承86向密闭容器1传递,发挥吸振作用。
如此,把转动轴5的轴承设置于压缩要素3的上侧(副轴承83)和下侧(主轴承13)以及驱动要素2的下侧(副轴承86),可以稳定支承转动轴5,能够有效降低压缩机C产生的振动。这样,就能够实现提高压缩机C的振动特性。
另外,由于把压缩空间21配置在驱动要素2的相反侧的压缩部件89的上面93,难以从主轴承13发生气体泄漏,能够提高主轴承13的密封性。进而,通过用支持部件77封闭转动轴5的上端,因此也提高副轴承83的密封性,并且,能够避免转动轴5的周面成为高压的不良状况。
在现有技术中,当在密闭容器1的上侧配置压缩要素3时,把密闭容器1内下部的集油盘36的油送到压缩要素3的压缩部件89等滑动部是困难的。
即在转动轴5的周面上,由于高压气体进入形成高压,因此,不能够顺利通过油孔44、45进行供油。该油孔44、45设置于转动轴5上方、从油通路42贯通成为转动轴5的轴向的压缩要素3的侧面形成。
但是,由于用支持部件77封闭转动轴5的上端,提高副轴承83的密封性,能够实现改善转动轴5的周面成为高压的不良状况,因而,能够通过油泵40向设在密闭容器1上侧的压缩部件89等滑动部供油,能够实现供油量的最优化。
而且,压缩部件89与上述转动轴5的上部形成一体,配置在气缸78内。该压缩部件89由转动轴5驱动转动,用于压缩从吸入口27吸入的流体(冷媒)、由排出口28排向密闭容器1内,作为整体呈现与转动轴5同心的大体圆柱形。
另外,压缩部件89与转动轴5的轴向交叉的上面93(一面),从成为最高的上止点经成为最低的下止点返回到下止点的从上止点到下止点之间,呈现连续倾斜的形状。
该压缩部件89的呈现连续倾斜的形状的一面,被配置于压缩部件89成为与收纳于密闭容器1内下侧的驱动要素2相反侧面的上面93。
另一方面,叶片11配置吸入27和排出口28之间,同时与压缩部件89的上面93接触,把气缸78内的压缩空间21划分成低压室LR和高压室HR。另外,螺旋弹簧18经常向上面93侧靠压该叶片11。
气缸78的下开口部由主支持部件79封闭,在压缩部件89的下面(另一面)与主支持部件79之间(压缩空间21的背面侧)形成空间54。该空间54形成为由压缩部件89和主支持部件79密封的空间。而且,从压缩部件89和气缸78之间的间隙向该空间54内流入微量压缩空间21内的冷媒,因此,空间54的压力的值成为比经吸入口27吸入的低压冷媒高、比密闭容器1内的高压冷媒的压力低(中间压)。
这样,由于形成空间54的压力为中间压,能够避免压缩部件89由空间54的压力在上侧强力按压,压缩部件89的上面93与成为承受面的凸出部件84的下面84A显著摩损的不良状况。这样,能够改善压缩部件89的上面93的耐久性。
进而,由于形成作为压缩部件89的另一面侧的空间54的压力为中间压,空间54的压力比密闭容器1内的压力低,因而,利用该压力差,也能够顺利向空间54的周边部的压缩部件89和主轴承13附近供油。
另一方面,上述的背压室17不像现有技术那样形成高压,作为密闭空间该背压室17的压力的值形成为比经吸入口27吸入的冷媒(冷媒)的压力高,且比密闭容器1内的压力低。在现有技术中,使背压室17的一部分与密闭容器1内连通,背压室17内形成为高压,与螺旋弹簧18一起向下方靠压叶片11。但是,在本实施例,压缩要素3位于密闭容器1的上方,因此,如果把背压室17形成为高压,恐怕会向叶片11附近供油不足。
在此,不使背压室17与密闭容器1内连通而形成密闭的空间,会从叶片11的间隙向该背压室17内只流入微量压缩空间21的低压室侧和高压室侧的冷媒。因此,背压室17形成比经吸入口27吸入的冷媒的压力高且比密闭容器1内的压力低的中间压。这样,背压室17内的压力比密闭容器1内低,因而,利用上述压力差,能够把转动轴5内的油通路42上升,从油孔44、45流出的油也送到叶片11的周边部。
这样,即使在把压缩要素3设置于密闭容器1内上侧时,也能够顺利进行向压缩部件89和叶片11等的滑动部供油,能够提高压缩机C的可靠性。
另外,在压缩部件89的周面与气缸78内壁之间构成微小的间隙,这样,压缩部件89自由转动。而且,在该压缩部件89的周面与气缸78的内壁之间也可用油密封。
在上述排出口28的外侧,位于气缸78的压缩空间21的侧面安装上述排出阀12,同时,在气缸78和支持部件77上形成连通该排出阀12和密闭容器1内上侧的排出管95。即,在气缸78内被压缩的冷媒从排出口28通过排出阀12、排出管95排向密闭容器1内上部。
另外,在气缸78和支持部件77的上述排出阀12的大致对称的位置,形成在轴心方向(上下方向)贯通该气缸78和支持部件77的连通孔120。在密闭容器1的侧面对应上述连通孔120的下部的位置安装排出管38。如上述从排出管95排入密闭容器1上部的冷媒通过连通孔120,从排出管38向压缩机C的外部排出。另外,在转动轴5的下端设置油泵40,其一端伸入密闭容器1内下部的集油盘36内。而且,通过该油泵40吸上的油通过在转动轴5内中心形成的油通路42和从油通路42贯穿转动轴5的轴方向的压缩要素3的侧面形成的油孔44、45,送到压缩要素3的滑动部等。在密闭容器1内,例如,封入规定量CO2(二氧化碳)、R-134a、或者HC系的冷媒。
用以上的结构,当对驱动要素2的定子4的定子线圈通电时,转子6按仰视顺时针方向转动。该转子6的转动通过转动轴5向压缩部件89传动,这样,压缩部件89在气缸78内按仰视顺时针方向转动。此时,压缩部件89的上面93的上止点位于排出口28的叶片11侧,在叶片11的吸入口27侧由气缸78、支持部件77、压缩部件89和叶片11包围的空间(低压室)内通过吸入管26和吸入通路24,从吸入口27吸入冷媒回路内的冷媒。
而且,从该状态,当压缩部件89转动时,从上止点通过叶片11和吸入口27的阶段通过上面93的倾斜使上述空间的体积变狭窄,空间(高压室)内的冷媒被压缩。而且,在上止点通过排出口28之前,从排出口28连续排出被压缩的冷媒。另一方面,上止点通过吸入口27之后,在叶片11的吸入口27侧由气缸78、支持部件79、压缩部件89和叶片包围的空间(低压室)的体积扩大,因而冷媒回路内的冷媒通过吸入管26和吸入通路24,从吸入口27吸入到压缩空间21内。
冷媒从排出口28通过排出阀12和排出管95排向密闭容器1内上部。
而且,排到密闭容器1内的高压冷媒通过密闭容器1的上部,经形成于支持部件77和气缸78的连通孔120,由排出管38排到冷媒回路。另一方面,分离的油沿连通孔120流下,还从密闭容器1和定子4之间流下,回流入集油盘36。
另外,在实施例,由于把背压室17形成为密闭空间,因此,作为叶片11的背压施加的背压室17的压力的值比经吸入口27吸入的冷媒压力高、比密闭容器1内的压力低,但是,不局限于如此把背压室17形成为密闭空间的情况,例如,也可以形成用细微的通路(喷咀)连通背压室17和密闭容器1内的结构。此时,因为密闭容器1内的冷媒通过喷咀流入背压室17,所以在通过该喷咀的过程冷媒压力降低。这样,背压室17的值形成为比经吸入口27吸入的冷媒压力高、比密闭容器1内的压力低。因而利用压差能够顺利向叶片11的周边部供油。另外,通过调节喷咀的径,也能够自由设定流入背压室17内的冷媒的压力。
另外,压缩部件89的另一面侧的空间54也和背压室18同样,作为密闭间空间空间54的压力也形成为比经吸入口27吸入的低压冷媒高、比密闭容器1内的高压冷媒的压力低的中间压,然而,该空间54也可以由细微的通路(喷咀)与密闭容器1内连通。此时,密闭容器1内的冷媒通过喷咀流入空间54,因此,在通过该喷咀的过程冷媒的压力降低。这样,使空间54的值比经吸入口27吸入的冷媒的压力高、比密闭容器1内的压力低,因而能够避免压缩部件89的上面93与作为承受面的凸出部件84的下面84A显著摩损的不良状况。由此,能够提高压缩部件89的上面93的耐久性。进而,通过把空间54形成为上述中间压,利用压差,也能够顺利向作为空间54周边部的压缩部件89和主轴承13附近供油。另外,通过调节喷咀的径,也能够自由设定流入空间54内的冷媒的压力。
另外,在本实施例,形成在压缩要素3的上侧(副轴承83)和下侧(主轴承13)以及驱动要素2的下侧(副轴承86)三个部位设置转动轴5的轴承的结构,然而,也可以形成在压缩要素3的上侧和驱动要素2的下侧,或者,在压缩要素3的下侧和驱动要素2的下侧两个部位设置转动轴5的轴承的结构。在此时,也能够充分支承转动轴5。
(实施例2)
以下,参照图5~图7说明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图5~图7是这种压缩机C的纵剖侧面图,各图分别表示不同的剖面。另外,在图5~图7中与上述图1~图4所示相同编号的部件发挥相同或类似的效果,因而省略说明。
在本实施例,在容器1内分别在上侧收纳驱动要素2、在下侧收纳压缩要素3。即,把压缩要素3配置于驱动要素2的下侧。
压缩要素3由固定于密闭容器1的内壁的主支持部件107、用螺栓安装于该主支持部件107的下侧的气缸108、配置在该气缸108内的压缩部件109、叶片11、排出阀12和用螺栓安装于气缸108下侧的副支持部件110等构成。主支持部件107的上面中央部同心状地向上方凸出并形成转动轴5的主轴承13。另外,外周边沿轴心方向(上方向)立起,该立起的外周边如上述固定于密闭容器1的内壁。
而且,气缸108的上开口部由主支持部件107封闭,这样,在设于气缸108内的压缩部件109的上面(另一面)和主支持部件107之间(压缩部件109的另一面侧)构成用该压缩部件109和主支持部件107封闭的密闭空间115。
上述副支持部件110具有:本体、贯通本体中央形成的副轴承23、用螺栓固定于上面中央部的凸出部件112构成。该凸出部件112的上面112A为平滑面。
另外,气缸108的下开口部由副支持部件110的凸出部件112封闭,这样,在气缸108内部(压缩部件109和副支持部件110的凸出部件112之间的气缸108内部)构成压缩空间21。
在副支持部件110的凸出部件112内形成缝隙16,在该缝隙16内上下往复移动自由地插入上述叶片11。在该缝隙16的下部形成背压室17,同时在缝隙16内配置螺旋弹簧18,其作为靠压手段向上方按压叶片11的下面。
另外,在气缸108和副支持部件110的凸出部件112内形成吸入通路24,同时在密闭容器1上安装没图示的吸入管,并与该吸入通路24的一端连接。在该气缸108上形成连通压缩空间21的吸入口27和排出口28,吸入通路24的另一端与吸入口27连通。另外,上述叶片11位于该吸入口27和排出口28之间。
转动轴5由在主支持部件107形成的主轴承13和在副支持部件110形成的副轴承23支承并转动。即,转动轴5穿过上述支持部件107、气缸108以及副支持部件110的中央,由主轴承13转动自由地轴承支承上下方向中央部,同时下端用副支持部件110的副轴承23转动自由地轴支承。而且,压缩部件109在上述转动轴5的由中央下方的位置形成一体,配置于气缸108内。
该压缩部件109配置于上述气缸108内,由转动轴5驱动转动,用于压缩从吸入口27吸入的流体(在本实施例是冷媒),并从排出口28通过排出阀12和排出管95排向密闭容器1内,作为整体呈与转动轴5同心的大体圆柱状。压缩部件109呈现一侧的料厚部与另一侧的料薄部连续的形状,与转动轴5的轴向交叉的下同113(一面)形成为在料厚部低、在料薄部高的倾斜面。即,下面113从最高的上止点,经最低的下止点返回上止点,在从上止点到下止点之间呈连续倾斜的形状(没图示)。
该压缩部件109呈现连续倾斜的形状的一面配置在压缩部件109的收纳于密闭容器1内的上侧的驱动要素2相反侧的面即下面113。
另外,本实施例的排出管95是从排出口28延伸到密闭容器1内下部的集油盘36的油面上的配管,在气缸108内被压缩的冷媒,从排出口28通过排出阀12、排出管95排向密闭容器1内的油面上。
另外,压缩部件109的下面113的形状呈现从上止点到下止点之间连续倾斜形状。该压缩部件109呈现连续倾斜形状的一面配置在压缩部件109的收纳于密闭容器1内上侧的驱动要素2相反侧的面即下面113。
另一方面,叶片11,如上述配置于吸入口27和排出口28之间,同时与压缩部件109的下面113接触,把气缸108内的压缩空间21划分为低压室LR和高压室HR。另外,螺旋弹簧18经常向下面113侧靠压该叶片11。
另外,上述空间115,如上述成为由压缩部件109和主支持部件107密封的空间,然而,因为从压缩部件109和气缸108之间的间隙流入微量压缩空间21内的冷媒,所以,空间115的压力成为比经吸入口27吸入的低压冷媒高、比密闭容器1内的高压冷媒的压力低的中间压。
这样,由于把空间115的压力形成为中间压,就能够避免压缩部件109由空间115的压力在上侧强力按压,并避免压缩部件109的下面113与成为承受面的凸出部件112的上面112A显著摩损的不良状况。这样,能够改善压缩部件109的下面113的耐久性。
另外,由于把成为压缩部件109的另一面侧的空间115的压力形成为中间压,空间115的压力比密闭器1内的压力降低,因而,利用该压力差,能够顺利向作为空间115周边的压缩部件109和主轴承13附近供油。
进而,由于把压缩空间21配置成为驱动要素2的相反侧的压缩部件109的下面113,所以难以发生从主轴承13气体泄漏,能够提高主轴承13的密封性。另外,成为压缩空间21的压缩部件109的下面113侧的副轴承23位于集油盘36内,因而,也能够用油避免从副轴承23泄漏气体,也能够提高副轴承23的密封性,且避免转动轴5的周面成为高压的不良状况。这样,也能够利用压力差顺利进行供油。
另外,与上述实施例相同,上述的背压室17不像现有技术那样形成高压,作为密闭空间、该背压室17的压力的值形成为比经吸入口27吸入的冷媒的压力高,且比密闭容器1内的压力低。这样,背压室17内的压力比密闭容器1内低,因而利用上述压力差也能够把沿着转动轴5内的油通路42上升,从油通路42贯穿成为转动轴5的轴方向的压缩部件109的侧面形成的没图示的油孔流出的油送到叶片11的周边部。
另外,在压缩部件109的周面与气缸108的内壁之间构成微小的间隙,这样,压缩部件109自由转动。而且,该压缩部件109的周面和气缸108的内壁之间也用油密封。
而且,在排出口28的外侧,位于气缸108的压缩空间21的侧面安装排出阀12,同时在成为排出阀12外侧的气缸108内和主支持部件107中形成排出管95,排出管95的上端在集油盘36的油面上开口。
如此,由于把从排出口28排出的冷媒气体通过排出管95导向油面上,能够降低排出的冷媒的脉动。
如以上详细叙述,在本实施例,也能够顺利向压缩部件109和叶片11等滑动部供油,能够改善压缩机C的可靠性。另外,在实施例1,形成在压缩要素3的上侧(副轴承83)和下侧(主轴承13)以及驱动要素2的下侧(副轴承86)三个部位设置转动轴5的轴承的结构,但在本实施例,用主轴承13和副轴承23两个轴承能够充分轴支转动轴5,因而,能够减少零件数,以低成本构成压缩机。
另外,在本实施例,与上述实施例同样把背压室17形成为密闭空间,因此,把作为叶片11的背压施加的背压室17的压力的值形成比经吸入口27吸入的冷媒的压力高、比密闭容器1内的压力低,然而,不局限于如此把背压室17形成为密闭空间的情况,例如,也可以形成通过细微的通路(喷咀)连通背压室17和密闭容器1内的结构。此时,密闭容器1内的冷媒通过喷咀流入背压室17,因此,在通过该喷咀的过程,冷媒压力降低。这样,把背压室17的值形成为比经吸入口27吸入的冷媒的压力高、比密闭容器1内的压力低,因而,利用压差能够顺利向叶片11的周边部供油。另外,通过调整喷咀的径也能够自由设定流入背压室17内的冷媒的压力。
另外,压缩部件109的另一面侧的空间115也和背压室17相同,作为密闭空间,空间115的压力也形成为比径吸入口27吸入的低压冷媒高、比密闭容器1内的高压冷媒的压力低的中间压,也可以形成由细微的通路(喷咀)连通该空间115与密闭容器1内的结构。此时,密闭容器1内的冷媒通过喷咀流入空间115,因此,在通过该喷咀的过程冷媒压力降低。这样使空间115压力的值成为比经吸入口27吸入的冷媒的压力高、比密闭容器1内的压力低,因而,能够避免压缩部件109的下面113与成为承受面的凸出部件112的上面112A显著摩损的不良状况。由此,能改善压力部件109的下面113的耐久性。进而,通过把空间115形成为上述的中间压,利用压差,也能够顺利向作为空间115的周边部的压缩部件109和叶片11附近供油。另外,通过调节喷咀的径也能够自由设定流入空间115内的冷媒的压力。
(实施例3)
以下,图8~图10表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的压缩机C,图8~图10是第三实施例的压缩机C的纵剖侧面图,各图分别表示不同的剖面。另外,在图8~图10中附加与上述图1~图7所示相同编号的部件,发挥相同或者相似的效果,因而省略说明。
此时,在密闭容器1内的下侧收纳驱动要素2、上侧收纳压缩要素3,把压缩要素3的压缩空间21作为压缩部件109的驱动要素2侧的下面侧,该压缩部件109的下面(一面)113形成为在从上止点到下止点之间连续倾斜的形状。
另外,在主支持部件107和气缸108内形成缝隙16,在该缝隙16内自由上下往复移动地插入叶片11。在该缝隙16的下部形成背压室17,同时在缝隙16内配置螺旋弹簧18,其作为靠压手段向上方推压叶片11的下面。而且,叶片11与压缩部件109的下面113接触,把气缸108内的压缩空间21划分成低压室和高压室。另外,该螺旋弹簧18经常向下面113侧靠压该叶片11。
而且,背压室17,如上述各实施例,作为密闭空间、该背压室17的压力的值形成为比经吸入口27吸入的冷媒(冷媒)的压力高、且比密闭容器1内的压力低。这样,通过不使背压室17与密闭容器1内连通而成为密闭的空间,可以向该背压室17从叶片11只流入微量压缩空间21的低压室侧和高压室侧的冷媒。因此,背压室17成为比经吸入口27吸入的冷媒的压力高、且比密闭容器1内的压力低的中间压。这样,背压室17内的压力比密闭容器1内低,因而,利用上述压力差,能够把转动轴5内的油通路42上升、从油孔44、45流出的油也送到叶片11的周边部。
另一方面,成为压缩部件109的另一面侧的空间115,形成为由压缩部件109和主支持部件107密封的空间。这样,从压缩部件109和气缸108之间的间隙,流入微量的压缩空间21内的冷媒,因此,空间115的压力成为比经吸入口27吸入的低压冷媒高、比密闭容器1内的高压冷媒的压力低的中间压。
如此,由于把空间115的压力形成为中间压,能够避免由于空间115的压力在上侧强力按压压缩部件109,还可以避免压缩部件109的下面113与成为承受面的凸出部件112的上面112A显著摩损的不良状况。由此,能够改善压缩部件109的下面113的耐久性。
另外,由于把成为压缩部件109的另一面侧的空间115的压力形成为中间压,空间115的压力比密闭容器1内的压力低,因而,利用该压力差,也能够顺利向空间115的周边部的压缩部件109和主轴承13附近供油。
另外,由于在本实施例也和上述各实施例相同,把背压室17形成为密闭空间,作为叶片11的背压施加的背压室17的压力的值形成为比经吸入口27吸入的冷媒的压力高、比密闭容器1内的压力低,然而,不局限于如此把背压室17作为密闭容器的情况,例如,也可以由细微的通路(喷咀)连通背压室17和密闭容器1内。此时,密闭容器1内的冷媒通过喷咀流入背压室17,因此在通过该喷咀的过程,冷媒的压力降低。这样,背压室17形成为比经吸入口27吸入的冷媒的压力高、比密闭容器1内的压力的值,因而,利用压差能够顺利向叶片11的周边部供油。另外,通过调节喷咀的径,也能够自由设定流入背压室17内的冷媒压力。
另外,压缩部件89的另一面侧的空间115也和背压室17相同,作为密闭空间,空间115的压力也成为比经吸入口27吸入的低压冷媒高、比密闭容器1内的高压冷媒的压力低的中间压,然而也可以由细微的通路(喷咀)使该空间115与密闭容器1内连通。此时,密闭容器1内的冷媒通过喷咀流入空间115,因此,在通过该喷咀的过程冷媒的压力降低。这样,空间115形成为比经吸入口27吸入的冷媒的压力高、比密闭容器1内的压力低的值,因而,能够避免压缩部件89的上面93与作为承受面的凸出部件84的下面84A显著摩损的不良状况。由此,能够改善压缩部件89的上面93的耐久性。进而,由于把空间115形成为上述中间压,利用压差,也能够顺利进行向空间115的周边部的压缩部件89和主轴承13附近供油。另外,通过调节喷咀的径,也能够自由设定流入空间115内的冷媒的压力。
另外,在上述各实施例,以使用在冷冻机的冷媒回路压缩冷媒的压缩机为例进行说明,然而,不限于此,本发明对于吸入压缩空气并排出的所谓空气压缩机也有用。

Claims (9)

1.一种压缩机,其具有收纳于密闭容器内的驱动要素和由该驱动要素的转动轴驱动的压缩要素,该压缩要素具有:在内部构成压缩空间的气缸;连通该气缸内的压缩空间的吸入口和排出口;压缩部件,其与上述转动轴的轴向交叉的一面在上止点和下止点之间连续倾斜,同时配置于上述气缸内并转动,且压缩从上述吸入口吸入的流体由上述排出口排出;叶片,其配置在上述吸入口和排出口之间且与上述压缩部件的一面接触,并把上述气缸内的压缩空间划分成低压室和高压室,
其特征在于,把上述压缩部件的一面配置于上述驱动要素的相反侧。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把上述压缩要素配置于上述上述驱动要素的上侧。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具有从上述密闭容器内下部的集油盘向上述压缩要素供油用的油泵;
由上述排出口向上述密闭容器内排出流体,同时使叶片的背压的值比经上述吸入口吸入的流体的压力高,比上述密闭容器内的压力低。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把上述压缩要素配置于上述驱动要素的下侧。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具有从上述排出口延伸到上述密闭容器内下部的集油盘的油面上的配管。
6.一种压缩机,其具有收纳于密闭容器内的驱动要素和由该驱动要素的转动轴驱动的压缩要素,
该压缩要素具有:在内部构成压缩空间的气缸;连通该气缸内的压缩空间的吸入口和排出口;压缩部件,其与上述转动轴的轴向交叉的一面在上止点和下止点之间连续倾斜,同时配置于上述气缸内并转动,且压缩从上述吸入口吸入的流体,并由上述排出口排出;叶片,其配置于上述吸入口和排出口之间与上述压缩部件的一面接触,把上述气缸内的压缩空间划分成低压室和高压室,
其特征在于,把上述压缩要素配置于上述驱动要素的上侧,从上述密闭容器内下部的集油盘通过油泵向上述压缩要素供油。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在上述压缩要素的上侧和/或下侧以及上述驱动要素的下侧设置上述转动轴的轴承。
8.如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由上述排出口向上述密闭容器内排出流体,同时使上述压缩部件的另一面侧的压力的值比经上述吸入口吸入的流体的压力高,比上述密闭容器内的压力低。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把上述压缩部件的一面配置于上述驱动要素的相反侧,同时使上述叶片的背压的值比上述压缩部件的另一面侧的压力高、比上述密闭容器内的压力低。
CNB2005101071749A 2004-09-30 2005-09-28 压缩机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545454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4286707 2004-09-30
JP2004286707A JP2006097629A (ja) 2004-09-30 2004-09-30 圧縮機
JP2004286716 2004-09-30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8102152200A Division CN101372965B (zh) 2004-09-30 2005-09-28 压缩机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755118A true CN1755118A (zh) 2006-04-05
CN100545454C CN100545454C (zh) 2009-09-30

Family

ID=36237677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5101071749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545454C (zh) 2004-09-30 2005-09-28 压缩机
CN2008102152200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372965B (zh) 2004-09-30 2005-09-28 压缩机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8102152200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372965B (zh) 2004-09-30 2005-09-28 压缩机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2006097629A (zh)
CN (2) CN100545454C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862925B2 (ja) * 2009-07-31 2012-01-25 株式会社富士通ゼネラル ロータリ圧縮機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437823A (en) * 1979-03-13 1984-03-20 Upravlenie Sanitarno-Tekhnicheskikh Rabot Rotary machine with an axially moving partition
US5169299A (en) * 1991-10-18 1992-12-08 Tecumseh Products Company Rotary vane compressor with reduced pressure on the inner vane tips
EP0754273B1 (en) * 1993-03-02 1998-01-14 Empresa Brasileira De Compressores S/A - Embraco Mechanical oil pump for a variable speed hermetic compressor
KR100417584B1 (ko) * 2001-06-04 2004-02-05 주식회사 엘지이아이 압축기의 실린더 조립체
CN100376799C (zh) * 2001-09-27 2008-03-26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压缩机
CN1510276A (zh) * 2002-12-25 2004-07-07 乐金电子(天津)电器有限公司 防止旋转式压缩机冷媒泄漏的压缩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372965A (zh) 2009-02-25
CN100545454C (zh) 2009-09-30
CN101372965B (zh) 2011-05-25
JP2006097629A (ja) 2006-04-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0267C (zh) 涡旋式压缩机
CN1115489C (zh) 压缩机的防逆转装置
CN1034830C (zh) 涡式压缩机
CN1576605A (zh) 功率可调节的涡旋压缩机
CN1137097A (zh) 改进了内部润滑系统的旋转斜盘型制冷压缩机
CN1637296A (zh) 压缩机
CN1755117A (zh) 压缩机
CN1467378A (zh) 涡旋式压缩机
CN1826468A (zh) 冷冻装置
CN100340768C (zh) 涡旋压缩机
CN1912388A (zh) 压缩机和等速万向节
CN1755118A (zh) 压缩机
CN1077242C (zh) 流体机械
CN1769708A (zh) 涡卷压缩机
CN1955475A (zh) 回转压缩机
CN1757923A (zh) 旋转叶片式压缩机的压缩部件
CN100491731C (zh) 压缩机
CN1619152A (zh) 密封的涡旋压缩机
KR101988719B1 (ko) 편심부 하면에 오일 그루브가 구비된 압축기
CN100424359C (zh) 涡旋式压缩机的油供给装置
CN1081751C (zh) 流体机械
CN1427153A (zh) 带有容积式油泵的压缩机机轴
CN1759249A (zh) 涡旋式压缩机
CN1755115A (zh) 压缩机
JP2006132347A (ja) 圧縮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90930

Termination date: 20190928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