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745921A - 横置式感应加热装置及横置式感应加热系统 - Google Patents
横置式感应加热装置及横置式感应加热系统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745921A CN1745921A CNA2005100539408A CN200510053940A CN1745921A CN 1745921 A CN1745921 A CN 1745921A CN A2005100539408 A CNA2005100539408 A CN A2005100539408A CN 200510053940 A CN200510053940 A CN 200510053940A CN 1745921 A CN1745921 A CN 1745921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late
- induction heating
- rolling sheets
- inductor
- type induct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6/00—Heating by electric, magnetic or electromagnetic fields
- H05B6/02—Induction heating
- H05B6/10—Induction heating apparatus, other than furnaces, for specific appl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1—MECHANICAL METAL-WORKING WITHOUT ESSENTIALLY REMOVING MATERIAL; PUNCHING METAL
- B21B—ROLLING OF METAL
- B21B1/00—Metal-rolling methods or mills for making semi-finished products of solid or profiled cross-section; Sequence of operations in milling trains; Layout of rolling-mill plant, e.g. grouping of stands; Succession of passes or of sectional pass alternations
- B21B1/22—Metal-rolling methods or mills for making semi-finished products of solid or profiled cross-section; Sequence of operations in milling trains; Layout of rolling-mill plant, e.g. grouping of stands; Succession of passes or of sectional pass alternations for rolling plates, strips, bands or sheets of indefinite length
- B21B1/24—Metal-rolling methods or mills for making semi-finished products of solid or profiled cross-section; Sequence of operations in milling trains; Layout of rolling-mill plant, e.g. grouping of stands; Succession of passes or of sectional pass alternations for rolling plates, strips, bands or sheets of indefinite length in a continuous or semi-continuous process
- B21B1/26—Metal-rolling methods or mills for making semi-finished products of solid or profiled cross-section; Sequence of operations in milling trains; Layout of rolling-mill plant, e.g. grouping of stands; Succession of passes or of sectional pass alternations for rolling plates, strips, bands or sheets of indefinite length in a continuous or semi-continuous process by hot-rolling, e.g. Steckel hot mill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1—MECHANICAL METAL-WORKING WITHOUT ESSENTIALLY REMOVING MATERIAL; PUNCHING METAL
- B21B—ROLLING OF METAL
- B21B15/00—Arrangements for performing additional metal-working operations specially combined with or arranged in, or specially adapted for use in connection with, metal-rolling mill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1—MECHANICAL METAL-WORKING WITHOUT ESSENTIALLY REMOVING MATERIAL; PUNCHING METAL
- B21B—ROLLING OF METAL
- B21B37/00—Control devices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etal-rolling mills or the work produced thereby
- B21B37/74—Temperature control, e.g. by cooling or heating the rolls or the product
-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6/00—Heating by electric, magnetic or electromagnetic fields
- H05B6/02—Induction heating
- H05B6/10—Induction heating apparatus, other than furnaces, for specific applications
- H05B6/101—Induction heating apparatus, other than furnaces, for specific applications for local heating of metal piec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General Induction Heating (AREA)
- Metal Roll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近似均匀地对被轧板材板宽中央部的板表面和板厚中央进行加热、并能防止板表面过度升温的横置式感应加热装置。在利用交流电源4供电的感应器2、3对被轧板材1加热的横置式感应加热装置中,使感应器2、3在被轧板材1的板宽方向上的铁心宽度小于被轧板材1的板宽,并配置在被轧板材1的板宽中心线上,设电流渗透深度为δ(m)、被轧板材1的电阻率为ρ(Ω-m)、被轧板材1的磁导率为μ(H/m)、交流电源4的加热频率为f(Hz)、圆周率为π、被轧板材1的板厚为tw(m)时,设定交流电源4的加热频率,使下述式(1)的电流渗透深度δ满足下述式(2)。
δ={ρ/(μ·f·π)}1/2 ……(1)(tw/δ)}/2<1.03 ……(2)
0<{cosh(tw/δ)+cos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有关配置在钢铁热轧生产线上的横置式感应加热装置及采用多台横置式感应加热装置组成的横置式感应加热系统。
背景技术
以往,有一种对整幅板宽进行加热的电磁式感应加热装置作为对被轧板材的板宽中央部位的再加热手段。(例如,参照特开平10-128428)号公报。
在这种电磁式感应加热装置中,为了使由于集肤效应只在表面形成的高温这部分热能充分地向板的内部扩散并使表面的温度低于板厚中央的温度,就要一定的时间,这样,板厚方向上的温度分布才会变得合适。
[专利文献1]特开平10-128424号公报(第5页、图1)
发明内容
现有的电磁式感应加热装置中,加热频率越高,感应电流就越是集中在被轧板材的表面流动,使表面产生过度升温。
另外,板的厚度越厚,表面相对内部的过度升温更大。
因此存在的问题是,在精轧前需要足够的时间使板厚方向的温度分布适当,加热设备的设置场所也受到限制。
又因对整幅板宽进行加热,所以存在的问题是,在只想对板宽的中央部分加热时,会无谓地浪费电力。
另外,在钢铁热轧生产线的上道至下道工序中设置多台横置式感应加热装置时,被轧板材的前端通过上道工序的感应加热装置后,有时电源会跳闸。
本发明是为解决上述问题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对被轧板材的板宽中央部的板表面和板厚中央近似均匀地进行加热、不使板的表面过度升温的横置式感应加热装置。
本发明之又一目的为提供一种在钢铁热轧生产线的上道至下道工序中设置多台横置式感应加热装置的横置式感应加热系统,这种横置式感应加热系统在被轧板材的前端通过上道工序的感应加热装置后能防止电源跳闸。
本申请的横置式感应加热装置是在钢铁热轧生产线粗轧机和精轧机之间配置由铁心和卷绕在铁心上的线圈组成的感应器,使其当中隔着被轧板材相向对置,利用交流电源供电的上述感应器对输送辊道输送的上述被轧板材进行加热,在所述横置式感应加热装置中,使上述感应器在上述被轧板材板宽方向上的铁心宽度小于上述被轧板材的板宽,并配置在上述被轧板材的板宽中心线上,设电流渗透深度为δ(m)、上述被轧板材的电阻率为ρ(Ω-m)、上述被轧板材的磁导率为μ(H/m)、上述交流电源的加热频率为f(Hz)、圆周率为π、上述被轧板材的板厚为tw(m)时,
设定上述交流电源的加热频率,使下述式(1)的电流渗透深度δ满足下述式(2),对上述被轧板材的板宽中央部的板表面和板厚中央近似均匀地进行加热。
δ={ρ/(μ·f·π)}1/2 ……(1)
1.0<{cosh(tw/δ)+cos(tw/δ)}/2<1.03 ……(2)
另外,本申请的横置式感应加热系统是一种在上述钢铁热轧生产线的上道至下道工序中设置多台上述横置式感应加热装置的横置式感应加热系统,多台上述横置式感应加热装置的感应器逐个分别与交流电源连接,从钢铁热轧生产线的上道工序开始,设上述各个交流电源的加热频率为F1、F2、…Fn、并且K=1.05~1.20时,上述各交流电源的加热频率设定成满足“F1>F2×K>…>Fn×Kn-1”的关系式。
根据本申请的横置式感应加热装置,由于使感应器在被轧板材板宽方向上的铁心宽度小于被轧板材的板宽,并配置在被轧板材的板宽中心线上,选择加热频率使前述的式(1)的电流渗透深度δ满足前述的式(2),从而能对被轧板材的板宽中央部的板表面和板厚中央近似均匀地进行加热,能防止板表面的过度升温。
另外,根据本申请的横置式感应加热系统,能防止被轧板材的前端通过上道工序的感应加热装置后电源跳闸。
附图说明
图1为表示实施形态1涉及的横置式感应加热装置的构成和利用该装置感应加热的被轧板材板宽方向距离和平均升温值间关系的示意图。
图2为表示实施形态1涉及的横置式感应加热装置的板厚(tw)对渗透深度(δ)的比率(tw/δ)、和板表面发热密度对板厚中央发热密度的比率(板表面/板中央发热密度)间关系的示意图。
图3为图2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图。
图4为说明横置式及电磁式感应加热装置的对于板厚方向的发热密度分布用的示意图。
图5为说明实施形态2涉及的横置式感应加热装置的构成和动作的示意图。
图6为表示利用实施形态2涉及的横置式感应加热装置和电磁式感应加热装置加热前后板温变化的示意图。
图7为表示实施形态3涉及的横置式感应加热装置的线圈接线的示意图。
图8为表示实施形态3涉及的横置式感应加热装置中、被轧板材和上方的感应器铁心及下方的感应器铁心间的间距与电损耗的示意图。
图9为表示实施形态4涉及的横置式感应加热装置的构成的示意图。
图10为表示在实施形态4涉及的横置式感应加热装置中、使被轧板材和感应器铁心间的间距变化时板厚方向升温分布的示意图。
图11为表示在实施形态4涉及的横置式感应加热装置中、(板上表面发热密度)/(板下表面发热密度)的比率对于(上间距)/(下间距)的比率的示意图。
图12为说明实施形态5涉及的横置式感应加热系统的构成和动作用的示意图。
标记说明
1、8、17被轧板材 2、3、19a、20a感应器 2a、3a、9a、10a铁心 2b、3b、9b、9c、10b、10c线圈 7a、7b、18a、18b、18c输送辊道8、17被轧板材19第1感应加热装置 20第2感应加热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形态1
图1为表示本发明实施形态1的横置式感应加热装置的构成和利用该横置式感应加热装置感应加热的被轧板材板宽方向距离和平均升温值间关系的示意图。
图2为表示在图1(a)示出的实施形态1涉及的横置式感应加热装置中板厚(tw)对渗透深度(δ)的比率(tw/δ)、和板表面发热密度对板厚中央发热密度的比率(板表面/板中央发热密度)间关系的示意图,图3为将图2的主要部分放大后的示意图。
图1至图3中,利用输送辊道(图中未示出)将被轧板材1在钢铁热轧生产线的粗轧机(图中未示出)和精轧机(图中未示出)之间输送。
然后,将一对(一组)感应器2、3上下对向配置,使得当中隔着被轧板材1。感应器2、3分别由被轧板材1的板宽方向上的铁心宽度不于轧板材1的板宽的铁心2a、3a、及卷绕在铁心2a、3a上的线圈2b、3b构成。
从交流电源4向各线圈2b、3b供给高频电能,利用铁心2a、3a产生的磁通对被轧板材1进行感应加热。
感应器2、3的铁心宽度由加热方式决定,现取小于等于从被轧板材1的板宽减去300mm后的值,再有,将感应器2、3设置在被轧板材1的板宽中心线上使被轧板材1的板宽端部至铁心2a、3a的距离至少离开150mm以上。
还有,所谓‘被轧板材1的板宽端部至铁心2a、3a的距离,是指在和被轧板材1的板面平行的方向上,被轧板材1的板宽端部和铁心2a或铁心3a的外表面间的距离(即图1中的A或A’所示的距离)。
通过这样,利用实验可以确认,几乎能消除板宽端部的过度升温,同时如图1(b)所示,对包括板宽中央部在内的铁心宽度区域部分进行加热。
还有,所谓将感应器2、3配置在被轧板材1的中心线上,是指将感应器2、3配置在板宽中央部上,使铁心2a、3a的一部分处于板宽中心线上,也包括将感应器2、3的中心配置成和板宽中心线一致。在钢铁热轧生产线上,被轧板材1的板宽变动范围较大,为600~1900mm。
因此,感应器2、3的铁心2a、3a的铁心宽度最好设定在300~700mm的范围内。
下述的式(1)为在本发明实施形态1的横置式感应加热装置中,表示计算利用感应加热的电流渗透深度δ(m)的算式。
δ={ρ/(μ·f·π)}1/2 ……(1)
式中,ρ为被轧板材1的电阻率(Ω-m),μ为被轧板材1的磁导率(H/m),f为交流电源4的加热频率(Hz),π为圆周率。
图2及图3表示式(1)的电流渗透深度δ和被轧板材1的板厚tw的比率、及板表面和板厚中央部的发热密度比率间的关系。
这里,板表面发热密度对板厚中央发热密度之比可采用被轧板材1的板厚tw和电流渗透深度δ如下述的式(3)进行表示。
板表面发热密度/板厚中央发热密度=
{cosh(tw/δ)+cos(tw/δ)}/2 ……(3)
加热前的板厚方向的温度分布由于散热的影响,板表面的温度比板厚中央的温度低。
因而,通过将板表面发热密度对板厚中央发热密度之比(即板表面发热密度/板厚中央发热密度)设在1.03以下,能在板厚方向上进行近似均匀的加热,防止板表面过度升温。
为了满足上述关系只要选择频率使得被轧板材1的板厚tw和电流渗透深度δ之间的关系满足下述式(2)即可。
1.0<{cosh(tw/δ)+cos(tw/δ)}/2<1.03 ……(2)
在钢铁热轧生产线上,按照规定的加热温度处理的被轧板材1的电阻率ρ大约为120μΩ-cm左右,相对磁导率为1。
因此,对于被轧板材1的板厚tw的加热频率如果选择比tw=25mm时413Hz、tw=30mm时287Hz、tw=40mm时161Hz要低的适当的加热频率,则板表面发热密度对板厚中央发热密度之比为1.03以下,能在板厚方向上进行近似均匀的加热,防止板表面过度升温。
图4为说明横置式感应加热装置及电磁式感应加热装置的对于板厚方向的发热密度分布用的示意图。
图中,5表示电磁式感应加热装置的特性,6表示横置式感应加热装置的特性。
电磁式感应加热装置如特性5所示,理论上在板厚中心处发热密度为0,在板表面集中发热。
与此相反,横置式感应加热装置通过适当地选定频率,从而能如特性6所示,在板厚方向的距离上使发热分布近似均匀。
实施形态1中,是对将一对(一组)感应器2、3配置在被轧板材1的板宽中心线上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沿被轧板材1的前进方向将多组(例如两组)感应器2、3配置在板宽方向上同一位置或左右移位的位置上,通过这样能与不同宽度的被轧板材1相对应,按照最佳的加热方式进行加热。
另外,实施形态1中,是对感应器2、3的磁极分别为单极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如采用两极或两极以上的多极,预计也能获得同样的效果。
还有,实施形态1中,是对交流电源4产生高频电能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50Hz或60Hz的市电频率也能满足式(2)的要求。
如上所述,本实施形态的横置式感应加热装置是将由铁心2a、3a、及分别卷绕在上述铁心2a、3a上的线圈2b、3b组成的感应器2、3配置在钢铁热轧生产线的粗轧机和精轧机之间使它们对置,当中隔着被轧板材1,并利用由交流电源4供电的感应器2、3对输送辊道输送的被轧板材1进行加热,在这样的横置式感应加热装置中,使感应器2、3在被轧板材1的板宽方向的铁心宽度小于被轧板材1的板宽,并配置在被轧板材1的板宽中心线上,设电流渗透深度为δ(m)、被轧板材1的电阻率为ρ(Ω-m)、被轧板材1的磁导率为μ(H/m)、交流电源4的加热频率为f(Hz)、圆周率为π、上述被轧板材的板厚为tw(m)时,设定交流电源4的加热频率,使下述式(1)的电流渗透深度δ满足下述式(2)。
δ={ρ/(μ·f·π)}1/2 ……(1)
1.0<{cosh(tw/δ)+cos(tw/δ)}/2<1.03 ……(2)
其结果,本发明实施形态的横置式感应加热装置能近似均匀地对被轧板材板宽中央部的板表面和板厚中央加热,并能防止板表面过度升温。
实施形态2
图5为说明本发明实施形态2涉及的横置式感应加热装置的构成和动作的示意图。
如图5(a)所示,在钢铁热轧生产线的粗轧机(图中未示出)和精轧机(图中未示出)之间利用输送辊道7a、7b输送被轧板材8。
然后,将分别具有两个(多个)磁极的一对感应器9、10对向配置,使其当中隔着被轧板材8。
感应器9、10分别由被轧板材8的板宽方向的铁心宽度小于被轧板材8的板宽的铁心9a、10a、及卷绕在各磁极上的线圈9b、9c、10b、10c构成。
对各线圈9b、9c、10b、10c供给来自交流电源(图中未示出)的高频电能,利用各铁心9a、10a的磁极产生的磁通对被轧板材8进行感应加热。
和实施形态1一样,感应器9、10的铁心宽度为小于等于从被轧板材8的板宽减去300mm后的值,将铁心9a、10a配置在被轧板材8的板宽中心线上。
上述构成中,在按照交流电源(图中未示出)的频率(即加热频率)为150Hz、被轧板材8的厚度为40mm、输送速度为60mpm、平均升温量为20℃的设定条件进行加热时,如图5(c)所示,正在加热中的板表面和板厚中央近似均匀地升温。
这里,在电磁感应式加热装置中,用电磁线圈按照和横置式相同的条件对被轧板材加热时,在被轧板材通过电磁线圈的过程中,板厚中央几乎不升温,而板表面明显升温。
相对于平均升温值为20℃的设定值,板表面在瞬间(急速地)过度升温为52℃,约2.6倍。
被轧板材8的发热分布如图5(b)所示,从和感应器9、10对向的部位开始扩展,根据情况直至配置在感应器9、10前后的输送辊道7a、7b为止。
因此,在被轧板材8上流动的电流有可能在和输送辊道7a、7b的接触点产生火花。
为防止上述现象的发生,例如用陶瓷涂料等电气绝缘材料涂覆在输送辊道7a、7b的表面,防止被轧板材8上流动的电流流入输送辊道7a、7b。
图6为表示利用横置式感应加热装置和电磁式感应加热装置在加热前后的板温变化的示意图。
用电磁式感应加热装置,在板表面及板厚中央为了达到升温设定湿度20℃,输送速度为60mpm时,需要20秒以上,换算成距离需要20m。
与此相反,用横置式感应加热装置能在数秒以内达到。
实施形态3
图7为表示本发明实施形态3涉及的横置式感应加热装置的线圈接线的示意图。
图7中,交流电源4和实施形态1相同,被轧板材8及感应器9、10和实施形态2相同。
图7(a)中,各感应器9、10的线圈9b、9c、10b、10c串联连接,并接交流电源4及匹配电容器11。
另外,图7(b)中,配置在被轧板材8上方的感应器(上感应器)9的线圈9b、9c串联连接,配置在下方的感应器(下感应器)10的线圈10b、10c串联连接。
然后,被轧板材8上方的线圈9b、9c和下方的线圈10b、10c与交流电源4并联连接。
如图7(a)所示,在感应器9、10的线圈9b、9c、10b、10c全部串联连接时,即使感应器9、10未对称配置在被轧板材8的上下,流过所有线圈9b、9c、10b、10c的电流也都相同,各感应器9、10的电损耗相等。
另一方面,如图7(b)所示,在感应器9的线圈9b、9c和感应器10的线圈10b、10c并联连接时,由于靠近被轧板材8一侧的线圈阻抗变小,流过较多的电流,所以靠近被轧板材8一侧的感应器电损耗变大。
图8为表示被轧板材8和上方的感应器9的铁心及下方的感应器10的铁心间间距与电损耗关系的示意图。
图8中,(a)表示上下感应器9、10的铁心和被轧板材8之间的间距相等、为90mm的情形,(b)表示上感应器9的铁心和被轧板材8之间的间距为50mm、下感应器10的铁心和被轧板材8之间的间距为130mm、而且线圈9b、9c、10b、10c的连接如图7(a)所示的情形,(c)表示上下感应器9、10和被轧板材8之间的间距和(b)相同、而线圈9b、9c和线圈10b、10c如图7(b)所示并联连接的情形。
图8为按照任何一种被轧板材8的平均升温量都相同的条件进行比较的结果。
在上下各感应器9、10的铁心9a、10a和被轧板材8之间的间距相等时,则如图8(a)所示,各铁心9、10的电损耗相等。
与上不同的是,如图7(a)所示,上方的线圈9b、9c和下方的线圈10b、10c串联连接时,即使感应器9、10对被轧板材8没有对称配置,但由于在所有的线圈9b、9c、10b、10c中流过的电流相同,所以各感应器9、10的电损耗几乎相同。
另外,如图7(b)所示,上方的线圈9b、9c和下方的线圈10b、10c并联连接时,则如图8(c)所示,间距小的感应器9一侧的损耗变大,并且比如图7(a)所示连接的情形损耗大。
如上所述,当上方的线圈9b、9c和下方的线圈10b、10c并联连接时,因靠近被轧板材8一侧的线圈9b、9c中流过的电流较多,接近该侧的感应器9的电损耗变大,线圈的冷却能力显得不足,所以有可能限制在线圈中流过的电流,并限制被轧板材8的升温值
相反,如图7(a)所示,通过将所有的线圈9b、9c、10b、10c串联连接能使各感应器9、10的电损耗几乎相同。
实施形态4
图9为表示本发明实施形态4涉及的横置式感应加热装置的构成的示意图。
图9中,被轧板材8、感应器2、3及交流电源4和实施形态1相同。
图9中,配置能沿被轧板材1板宽方向移动的台车12。各感应器2、3通过升降手段13、14当中隔着被轧板材1对向配置在台车12上,各自能够分别升降。
感应器2、3的线圈2a、3a通过配置在台车12上的匹配电容器15、16接交流电源4。还有,匹配电容器15、16也可以与台车12分开设置。
在上述构成的横置式感应加热装置中,通过利用升降手段13、14使配置在被轧板材1上下的感应器2、3升降,从而能随意地调整各感应器2、3和被轧板材1之间的间距。
图10为表示在实施形态4涉及的横置式感应加热装置中、使被轧板材1和上下配置的感应器2、3的铁心2a、3a之间的间距变化时在板厚方向的升温分布的示意图。
如上下的间距不同,则不管上下的线圈2b、3b是串联连接还是并联连接,都有这样一种倾向,即间距小的一侧板面升温大。
图11为表示在实施形态4涉及的横置式感应加热装置中,(板上表面发热密度)/(板下表面发热密度)的比率对于(上间距)/(下间距)的比率的示意图。
图11中,如上下的间距不同,则间距小的一侧板表面升温大。
这样,由于在上下间距不同时,被轧板材1在厚度方向的升温就不同,所以根据被轧板材1的板厚,通过用升降手段13、14调整各感应器2、3的位置,使上下间距相同,从而在板的上下面上产生同样的升温。
通过感应器2、3前,被轧板材1在板厚方向的温度分布取决于在加热炉内利用燃气进行加热的工况、支承被轧板材1的滑道(图中未示出)的吸热、或在从加热炉中推出后的输送途中输送辊道(图中未示出)的吸热等情况,温度分布存在被轧板材1下方温度低于上方的倾向。
这种被轧板材1的上下面的温度差可能使板的质量不稳定,并影响机械加工性能。
但是,根据上述的构成,因为能用升降手段12、13使上下各感应器2、3升降,来调整各感应器2、3和被轧板材1之间的间距,通过将下方的间距调整得比上方的间距小,而使板下面的温度升得比板上面高,所以能使板的上下面形成均匀的温度。
实施形态5
图12为说明本发明实施形态5涉及的横置式感应加热系统的构成和动作用的示意图。
本实施形态5涉及的横置式感应加热系统的特征在于,从钢铁热轧生产线的上道工序开始至下道工序,配置多台具有实施形态1的构成的横置式感应加热装置。
还有,图12表示在钢铁热轧生产线的上道工序一侧配置第1感应加热装置19、在下道工序一侧配置第2感应加热装置20的情况。
另外,图12(a)表示被轧板材17的前端(板头)开始通过第1感应加热装置19的感应器19a之间时的情形,图12(b)表示被轧板材17的末尾(板尾)开始通过第1感应加热装置19的感应器19a之间时的情形。
图12中,被轧板材17靠输送辊道18a~18c从图的左方输送到图的右方。
沿被轧板材17的前进方向,从上道工序开始配置第1感应加热装置19和第2感应加热装置20。
而且,感应加热装置19、20分别有各自的交流电源(图中未示出)。设与生产线上道工序一侧的感应加热装置19连接的交流电源(图中未示出)的频率为F1,设与生产线下道工序一侧的感应加热装置20连接的交流电源(图中未示出)的频率为F2。
再设从上道工序一侧开始与第n台感应加热装置连接的交流电源(图中未示出)的频率为Fn,在K=1.05~1.20时,上道工序一侧的交流电源(图中未示出)和下道工序一侧的交流电源(图中未示出)的频率设定成满足下述的式(4)。
F1>F2×K>…>Fn×Kn-1 ……(4)
横置式感应加热装置在被轧板材17不处于上下感应器19a、20a之间的无负载状态下,阻抗增大。
因而,在将跟踪负载的谐振频率而运行的变频器作为交流电源使用时,如图12所示,与有负载时相比,频率降低。
被轧板材17从上道工序开始输送的前端通过感应器19a、20a之际,如将上道工序一侧的感应加热装置19的加热频率设定得低于下道工序一侧的感应加热装置20的加热频率,则在板的前端通过后的感应加热装置19和板的前端正在通过中的下道工序的感应加热装置20的加热频率在一瞬间变成一致。
因此,有可能在相邻的感应加热装置19、20间发生磁性干扰,而使加热温度不稳定、或电源跳闸。
但通过将生产线上道工序一侧的交流电源(图中未示出)的频率设得比下道工序一侧的交流电源(图中未示出)的频率高,从而能防止被轧板材17的前端通过上道工序一侧的感应加热装置19后产生的电源跳闸。
如上所述,本发明实施形态的横置式感应加热系统是一种将多台实施形态1所述的横置式感应加热装置设置在钢铁热轧生产线从上道工序开始至下道工序之间的横置式感应加热系统,由于多台横置式感应加热装置的感应器分别逐个与交流电源连接,从钢铁热轧生产线的上道工序开始设上述各交流电源的加热频率为F1、F2、…Fn,而且在K=1.05~1.20时,上述各交流电源的加热频率设定成能满足“F1>F2×K>…>Fn×Kn-1”,所以能将钢铁热轧生产线上道工序一侧的交流电源的频率高于下道工序一侧的交流电源的频率,能防止被轧板材前端通过上道工序一侧的感应加热装置后产生的电源跳闸。
工业上的实用性
本发明适用于能对被轧板材板宽中央部分的板表面和板厚中央进行近似均匀的加热、并不让板表面过度升温的横置式感应加热装置及横置式感应加热系统。
Claims (10)
1.一种横置式感应加热装置,在钢铁热轧生产线粗轧机和精轧机之间配置由铁心和卷绕在铁心上的线圈组成的感应器,使其当中隔着被轧板材相向对置,利用交流电源供电的所述感应器对输送辊道输送的所述被轧板材进行加热,其特征在于,
使所述感应器在所述被轧板材板宽方向上的铁心宽度小于所述被轧板材的板宽,并配置在所述被轧板材的板宽中心线上,设电流渗透深度为δ(m)、所述被轧板材的电阻率为ρ(Ω-m)、所述被轧板材的磁导率为μ(H/m)、所述交流电源的加热频率为f(Hz)、圆周率为π、所述被轧板材的板厚为tw(m)时,
设定所述交流电源的加热频率,使下述式(1)的电流渗透深度δ满足下述式(2),
δ={ρ/(μ·f·π)}1/2 ……(1)
1.0<{cosh(tw/δ)+cos(tw/δ)}/2<1.03 ……(2)对所述被轧板材的板宽中央部的板表面和板厚中央近似均匀地进行加热。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横置式感应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感应器的磁极由多个构成。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横置式感应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各线圈串联连接。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横置式感应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各感应器其结构做成利用升降手段能分别沿所述被轧板材的板厚方向移动。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横置式感应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各感应器其结构做成利用升降手段能分别沿所述被轧板材的板厚方向移动。
6.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横置式感应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
沿所述被轧板材的前进方向至少设置两组所述各感应器,所述输送辊道配置在所述感应器之间。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横置式感应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各感应器的铁心设置在所述被轧板材的板宽中心线上。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横置式感应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输送辊道用电气绝缘材料涂覆在其表面。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横置式感应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各感应器的铁心宽度取小于等于从所述被轧板材的板宽减去300mm后的值,并且在和所述被轧板材的表面平行的方向上,所述被轧板材的板宽端部和所述铁心外表面间的距离为大于等于150mm。
10.一种横置式感应加热系统,将多台权利要求1所述的横置式感应加热装置设置在所述钢铁热轧生产线的上道工序至下道工序间,其特征在于,
多台所述横置式感应加热装置的感应器逐个分别与交流电源连接,从钢铁热轧生产线的上道工序开始设所述各个交流电源的加热频率为F1、F2、…Fn、并且K=1.05~1.20时,各所述交流电源的加热频率设定成满足F1>F2×K>…>Fn×Kn-1的关系式。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4261017A JP4369332B2 (ja) | 2004-09-08 | 2004-09-08 | トランスバース型誘導加熱装置及びトランスバース型誘導加熱システム |
JP2004261017 | 2004-09-08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745921A true CN1745921A (zh) | 2006-03-15 |
CN100406147C CN100406147C (zh) | 2008-07-30 |
Family
ID=3615575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B2005100539408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406147C (zh) | 2004-09-08 | 2005-03-08 | 横置式感应加热装置及横置式感应加热系统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4369332B2 (zh) |
KR (1) | KR100633520B1 (zh) |
CN (1) | CN100406147C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7255370B2 (ja) * | 2019-06-07 | 2023-04-11 | 富士電機株式会社 | 誘導加熱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SE393819B (sv) * | 1975-04-03 | 1977-05-23 | Uddeholms Ab | Vermningsanleggning for metallband |
JPS531339A (en) * | 1976-06-26 | 1978-01-09 | Toyo Aluminium Kk | Induction heating coil |
JPS5832383A (ja) * | 1981-08-20 | 1983-02-25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誘導加熱装置 |
JPH0638563Y2 (ja) * | 1990-03-29 | 1994-10-12 | 日新製鋼株式会社 | 熱間圧延設備のテーブルローラ |
JPH1094818A (ja) * | 1996-09-26 | 1998-04-14 | Sumitomo Metal Ind Ltd | 鋼材の脱スケール方法および装置 |
EP1359230B1 (en) * | 2000-12-18 | 2008-05-07 | JFE Steel Corporation | Production method for steel plate and equipment therefor |
-
2004
- 2004-09-08 JP JP2004261017A patent/JP4369332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5
- 2005-03-07 KR KR1020050018729A patent/KR100633520B1/ko active IP Right Grant
- 2005-03-08 CN CNB2005100539408A patent/CN100406147C/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4369332B2 (ja) | 2009-11-18 |
KR100633520B1 (ko) | 2006-10-13 |
JP2006075859A (ja) | 2006-03-23 |
KR20060043465A (ko) | 2006-05-15 |
CN100406147C (zh) | 2008-07-30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701638A (zh) | 横置式感应加热装置 | |
CN1897786A (zh) | 多腔等离子体处理系统 | |
CN1220221C (zh) | 磁场中热处理炉及用其进行热处理的方法 | |
CN1016253B (zh) | 多线感应加热方法及装置 | |
JP7172082B2 (ja) | モータコアの焼鈍装置及びモータコアの焼鈍方法 | |
CN1683270A (zh) | 微波焙烧炉 | |
CN1949407A (zh) | 铁氧体材料的制造方法、铁氧体磁心、以及烧成炉系统 | |
CN1277448C (zh) | 高频感应加热线圈体 | |
CN1745921A (zh) | 横置式感应加热装置及横置式感应加热系统 | |
CN108605388B (zh) | 热处理装置以及热处理方法 | |
JP2024529016A (ja) | 電極塗布層の加熱乾燥プロセス及び装置 | |
CN1127885C (zh) | 感应加热设备 | |
RU2009114680A (ru) | Печь для термообработки с индукционным нагревом | |
CN101064447A (zh) | 发电机或电动机的转子 | |
WO2010065469A3 (en) | Purification of materials non-electrically conductive in the solid state and electrically conductive in the molten state with electric induction power | |
CN101801125A (zh) | 感应加热器、感应加热热处理设备及感应加热热处理方法 | |
JP2017183097A (ja) | 熱処理装置および熱処理方法 | |
DE102011003122B4 (de) | Induktive Heizvorrichtung für einen Bäckereiofen | |
JP2004204262A (ja) | 円筒物用誘導加熱装置 | |
JP2009068049A (ja) | 焼鈍方法及び焼鈍装置 | |
KR101325155B1 (ko) | 소결기의 통기봉 장치 | |
JP6351126B2 (ja) | 延伸製品を熱処理する方法及び装置 | |
CN1135573C (zh) | 磁特性优良的单方向性硅钢板的制造方法 | |
KR101605414B1 (ko) | 고품질의 그라파이트 시트 제조방법 | |
CN108603722A (zh) | 用于对摩擦元件尤其是制动衬块进行热处理的烘箱以及相关联的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80730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