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715060A - 图像记录设备 - Google Patents

图像记录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715060A
CN1715060A CNA2005100810974A CN200510081097A CN1715060A CN 1715060 A CN1715060 A CN 1715060A CN A2005100810974 A CNA2005100810974 A CN A2005100810974A CN 200510081097 A CN200510081097 A CN 200510081097A CN 1715060 A CN1715060 A CN 171506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rint cartridge
support
hammerlock
image recorder
ink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510081097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0429080C (zh
Inventor
伊藤慎悟
杉浦俊夫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rother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Brother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rother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Brother Industries Ltd
Publication of CN171506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71506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429080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429080C/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03Ink cartridges
    • B41J2/1752Mounting within the printe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03Ink cartridges
    • B41J2/1752Mounting within the printer
    • B41J2/17523Ink connec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03Ink cartridges
    • B41J2/17526Electrical contacts to the cartridge

Landscapes

  • Ink Jet (AREA)

Abstract

一种图像记录设备,包括:墨盒,墨盒具有贮墨部分和墨流出口;支架,墨盒以可拆卸的方式连接到该支架上;记录部分,通过与支架结合的墨管向该记录部分供墨;墨盒结合部分,该墨盒结合部分在支架底部上,当把墨盒连接到支架上时,该墨盒结合部分与墨流出口连通,用来从墨盒中吸墨;锁臂体,该锁臂体设置在支架底部上,该锁臂体具有接合凸缘,该接合凸缘以不可移动的方式保持墨盒;以及推压件,该推压件由弹簧弹性体形成,该推压件能够与锁臂体接合。推压件推压锁臂体的接合凸缘,从而使接合凸缘与连接于支架的墨盒接合。

Description

图像记录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图像记录设备,更具体地说,涉及从墨盒向记录部分供墨时使用的一种供墨结构。
背景技术
传统上,当墨盒放置在记录头上时,相对高度方向而言,喷墨打印机变得很庞大。为此,已知的喷墨打印机包括墨盒例如与记录头分离的盒型墨容器(JP-A-2003-300330(见图1、6))。
在该打印机中,墨盒具有贮墨部分以及形成于贮墨部分底部表面中的墨流出口。在打印机主体的顶部面敞开的支架(墨盒放置部分)底部部分上设置可插入墨盒的墨流出口的供墨针。在一端处与供墨针相连的墨管连接至滑架上的记录头,该滑架可在主扫描方向上往复移动。
然而,JP-A-2003-300330却没有装备用于以不可移动的方式保持与支架相连的墨盒的装置。因此,在图像记录设备倾斜等情形下时,供墨针可能会脱离墨盒的墨流出口,随之使外部的空气进入墨盒。随后,在供墨时,空气随着通过墨管的墨一起进入记录头。结果,产生破坏所记录图像的问题,例如,在图像记录操作中记录头喷墨不精确。
如JP-A-2003-300330所述,在支架底部,垂直地设置用于建立与大气连通的针部(针状凸起部分),该支架大致平行于供墨针。
在从密封的墨盒的贮墨部分吸出墨时,贮墨部分呈负压力状态(即,等于或低于大气压力的压力),于是不能继续供墨操作。因此,贮墨部分通过形成于墨盒内的大气开放孔向大气开放。在该情形下,设置该结构使得在墨盒大体地连接于支架时,附着于内凹部分的密封薄膜等首先破裂,该密封薄膜形成于墨盒底部表面上,用于向大气开放墨盒;并使得在墨流出口与供墨针连接之前,存储在墨盒内的贮墨部分中的墨的液体表面受大气压力的限制,从而向墨管或记录头的内部平稳地供墨。
为此目的,必须调节或引导插入的墨盒的姿态,使得墨盒插入支架时,至少墨盒的底部表面能平行于支架的底部表面插入,并且至少密封膜能接近针部(针状凸起),以与大气相通,从而打破密封膜。相关技术领域没有考虑这种装置。
发明内容
所构思的本发明用于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墨盒支架的图像记录设备,墨盒能适当地插入该墨盒支架而不破坏所记录图像的质量。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图像记录设备,该图像记录设备包括:墨盒,墨盒具有贮墨部分和从中取出墨的墨流出口;支架,墨盒以可拆卸的方式连接到该支架上;记录部分,通过与支架结合的墨管向该记录部分供墨;墨盒结合部分,该墨盒结合部分设置在支架底部上,当把墨盒连接到支架上时,该墨盒结合部分与墨流出口连通,用来从墨盒中吸墨;锁臂体,该锁臂体设置在支架底部上,该锁臂体具有接合凸缘,该接合凸缘以不可移动的方式保持连接于支架的墨盒;以及推压件,该推压件由弹簧弹性体形成,该推压件能够与锁臂体接合,其中推压件推压锁臂体的接合凸缘,从而使接合凸缘与连接于支架的墨盒接合。
因此,除锁臂体的接合凸缘之外,弹簧弹性体制成的推压件所产生的推压力作用在墨盒上,于是增加了使墨盒不能移动的力。因而,即使在锁臂体刚性较小的情形下,也能牢固地固定并保持墨盒。因此,很容易制作支架,而且能制作地较紧凑。
有一个优点是防止空气进入墨盒或记录头,否则,从图像记录设备的主体无意中移开或倾斜墨盒会使得空气进入墨盒或记录头,从而,该优点防止记录图像的质量变坏。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推压件包括第一端部、第二端部和中间部分。第一端部锁紧至该锁臂体的接合凸缘的背面。形成在中间部分与第二端部之间的弯曲部分锁紧至支架基部上设有的限制区域。
因此,弹簧弹性体能随后与支架连接,随之简化了装配操作,并能任意设置弹簧弹性体形式的弹性模量。
支架形成为单模制件,使得该支架具有容纳槽,这些容纳槽能容纳多个墨盒。在支架底部上与容纳槽邻近处垂直地设置锁臂体。
因此,还产生可将支架和锁臂体形成为合成树脂制成的单模制件的优点,以及避免必须增强锁臂体刚性的优点。因而,即使在锁臂体形成较薄时,也不产生不便。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墨盒在其与支架面对的表面中具有墨流出口以及从外部吸入空气的空气入口。由于有容纳槽,墨盒以可拆卸的方式从上部连接到图像记录设备的主体上,从而便于更换墨盒的操作。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图像记录设备进一步包括:中壳体;以及下壳体,其中支架固定地插入下壳体和中壳体之间。在支架和中壳体中至少一个上形成引导肋,用于将要插入的墨盒直接引导到容纳槽中,该引导肋离空气引入部分比离墨盒结合部分近。
因此,在墨盒从上面插入时,能引导墨盒至正确位置,随之可靠地防止外部空气进入墨盒的贮墨部分,并防止所记录图像质量的变坏。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在支架和中壳体中至少一个上设置防止墨盒错误插入的调节部分。
因此可靠地防止了错误操作(错误插入),从而防止图像记录设备等的主体的部件发生断裂,否则,墨盒错误的插入方向可引发错误操作(错误插入)。
附图说明
从以下与附图一起的详细说明中,本发明的这些和其它的目的与优点将更加完全地显而易见,在这些附图中:
图1为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图像记录设备的透视图;
图2为图像记录设备的侧视剖视图;
图3为图像读取装置移开时的图像记录设备的透视图;
图4为上盖体30移开时的图像记录设备的透视图;
图5为对应于图4的平面图;
图6为贮墨部分的放大透视图;
图7为支架的透视图;
图8为从另一方向观察支架的透视图;
图9为支架的平面图;
图10为沿着图5所示X-X线的放大的剖视图;
图11为沿着图7所示XI-XI线的放大的侧视图;
图12为沿着图7所示XII-XII线的放大的剖视图;
图13为弹簧弹性体的透视图;
图14的视图示出了在墨盒插入时弹簧弹性体的操作;
图15的透视图示出了在墨盒台阶部分中的内凹部分193;
图16为根据第二实施例的弹簧弹性体的透视图;以及
图17的视图示出了根据第二实施例在墨盒插入时弹簧弹性体的操作。
具体实施方式
将参考图1至17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
将参考图1至15解释第一实施例。图1为用于本实施例的一个多功能机器的前视透视图;图2为该多功能机器的侧视剖视图;图3为从前面观察移开图像读取装置12时的该多功能机器的透视图;图4为从后面观察移开上盖件时的该多功能机器的透视图;图5为记录部分等的平面图;图6为从后面观察的记录部分的透视图。
第一实施例的一种图像记录设备1对应于多功能装置(MFD),该多功能装置具有打印机功能、复印机功能、扫描功能和传真功能。如图1所示,馈纸盒3布置在该设备的外壳2的底部部分上,能穿过形成在外壳2前侧(图1中的左侧)的开口部分2a插入该馈纸盒3。外壳用作合成树脂制成的记录设备主单元。
在第一实施例中,在纸张堆积(堆叠)成多层时,所形成的馈纸盒3能容纳纸张P-用作记录介质,并切成例如A4尺寸、信纸尺寸、适于书写法律文件的尺寸或明信片尺寸,以使得纸张较短侧沿垂直于纸张输送方向(次扫描方向或X轴方向)(见图1)的方向(垂直于图1中纸张的方向,主扫描方向,或Y轴方向)延伸。把支撑如适于书写法律文件的尺寸的长纸张P的末端部分的辅助支撑件3a连接至馈纸盒3的前端,以使得馈纸盒3能在X轴方向上移动。图2示出了布置辅助支撑件3a所处的位置,在该位置支撑件伸出在记录设备主体2之外。在使用适合于馈纸盒3(它不从开口部分2a突出至外壳2的外部)的A4等尺寸的纸张P时,容纳部分3b能容纳辅助支撑件3a,以不防碍馈纸。
分离纸张的倾斜部分8设置于馈纸盒3里的内部较深位置(图2中的右侧较深位置)。臂6a连接至外壳2,该臂6a的上端部能在垂直方向上枢转。通过馈纸辊6和倾斜部分8,一张一张分开地输送堆积(堆叠)在馈纸盒3上的记录介质纸张P,该馈纸辊6连接于臂6a的下端和倾斜部分8。通过一个垂直-水平导向的U型转向通路(馈纸通路)9,馈送如此分开的纸张P至记录部分7,该记录部分7设在高于馈纸盒3(升高位置)的后面位置。如以下将要详细描述的那样,记录部分7由滑架5等形成,该滑架5配置有执行打印机功能并能往复移动的喷墨记录头4。
在馈纸盒3的上侧形成纸张输出部分10,在纸张的记录面向上时,在该纸张输出部分10之上输出记录部分7所记录的纸张P。与纸张输出部分10相互连通的纸张输出口10a向外壳2的前面敞开。
用于通过复印功能和传真功能读取原稿的图像读取装置12设置于外壳2的顶端。设置图像读取装置12的底壁11,使底壁11能从上面叠置在上盖体30上,而其间基本不留下任何间隙。设置图像读取装置12,使其能够通过未示出的一枢轴部分绕外壳2的一侧边在垂直方向上能重新盖紧地旋转。而且,把覆盖着图像读取装置12上表面的原稿盖体13的后端连接至图像读取装置12的后端,以使其能绕轴12a垂直枢转。
配有各种控制按钮、一个液晶显示部分等的控制面板部分14设置于外壳2之上、图像读取装置12之前的一个位置处。记录部分7、纸张输出部分10、以及设在纸张输出部分10一侧的贮墨部分15在平面图中位于图像读取装置12和控制面板部分14的投影区域内。在容纳部分3b容纳辅助支撑件3a的情形下,馈纸盒3在X轴方向的长度变得基本等于图像读取装置12和控制面板部分14在X轴方向上的总长度。因此,图像记录设备1具有一个大致为矩形棱柱的形状,从顶部看时,该矩形棱柱基本为正方形。因此,即使在包装该图像记录设备以便作为产品运输该设备时,也便于包装操作,因而能使包装盒小型化。
通过向上打开原稿盖体13可将原稿置于载片玻璃板16上,载片玻璃板16放置在图像读取装置12的上表面上。用于读取原稿的图像扫描器(CIS:接触式图像扫描器)17设在载片玻璃板16的下面,使得图像扫描器17能在与图2的纸张平面垂直的方向(即,主扫描方向或图3至5中的Y轴方向)上往复移动。
如图2、4和5所示,主框架21的一对左右侧板21a支撑记录部分7,该主框架21由金属板等制成。记录部分7包括:水平导向的在Y轴方向(主扫描方向)上延伸的板状引导件22、23;滑架5,在其跨于引导件22和引导件23时被以可移动的方式支撑(支持),并能往复移动;设置为平行于引导件23的一个上表面的正时皮带24,该引导件23设置于纸张输送方向(箭头A的方向)的下游,用于往复驱动装有记录头4的滑架5;CR(滑架)电机25(本实施例中为直流电机,但可实施为其它电机,如步进电机),用于驱动正时皮带24;板状压盘26,用于支撑沿记录头4下表面传输的纸张P;以及编码器带47等,该编码器带47布置成沿着主扫描方向延伸,并探测滑架5相对于Y轴方向(主扫描方向)的位置。布置该狭长的编码器带47,使得其检测表面(在该表面里,在Y轴方向上以给定的间隔形成狭缝)对准垂直方向。
其间插有压盘26的一对对准辊27布置在相对于输送方向的上游,并且该对对准辊27向记录头4的下表面馈送纸张P。与纸张P的上表面接触的齿轮(未示出)以及位于纸张下表面侧的排纸辊28放置在压盘26的下游。记录后的纸张P输送至纸张输出部分10(见图2)。
在要输送的纸张P的宽度(即,纸张P的较短侧)之外,墨接收部分(未示出)设置在纸的一端(靠近本实施例中图4所示的左侧板21a的区域)。在纸的另外一端(靠近图4中右侧板21a的区域)还设有维护单元(未示出)。通过这一构造,在设置在墨接收部分内的冲洗位置处,记录头4周期性地喷墨,以防止在记录操作的过程中出现堵塞,并且墨接收部分接收如此喷射的墨。在维护单元区域,滑架5保持在待用位置,在该位置清洗记录头4的喷嘴表面,或者执行恢复操作等,以在每一颜色的基础上选择性地吸墨,或用于从设在记录头4之上的未示出的阻尼箱的内部消除气泡。
还设置金属板制成的下盖体29,以从引导件23的下表面覆盖纸张输出部分10之上的空间,该引导件23设置在相对于向纸张输出口10a输送纸张的方向的下游,该纸张输出口10a设置在外壳2(见图2和4)的前端。设置上盖体30,该上盖体30适当地向上与下盖体29分开,以覆盖滑架5及滑架5往复移动所沿通路之上的空间。
将在下面详细描述的贮墨部分15向外壳2之上的空间(下壳体)敞开。布置贮墨部分15内的向上敞开的盒形支架50,使得该支架固定地位于内凹容纳部分2b之内,该内凹容纳部分2b形成于外壳2的底部(见图10),并使得框架体51(中壳体)以环绕的方式固定支架50的上外周缘,该框架体51连接于上盖体30的一侧(见图3和6)。
如下面将要描述的那样,构造贮墨部分15的支架50,使之能够:在X轴方向上成一直线容纳大致呈长方形盒子形状的墨盒19并能够从上方拆卸和安装墨盒。在图2至图4中,为各种颜色即黑色(BK)墨盒、青色(C)墨盒、洋红色(M)墨盒和黄色(Y)墨盒分配附图标记19a至19d。这些墨盒19各自储存用于彩色记录的四种颜色的墨,并且从顶部较高高度看时,每个墨盒具有较小的面积。
通过多个(本实施例中为4个)供墨管(墨管)20(见图7)从各个墨盒19(各个墨盒用附图标记19a至19d标明)向喷墨记录头4供墨。在采用多于4种颜色的墨(6至8种颜色等)时,构造的基本要求为使得贮墨部分15能容纳在数目上等于墨颜色的墨盒,并能增加供墨管20,使其数目与墨盒数目一致。各个供墨管20的顶端连接于结合件34的结合部分35,该结合件34位于滑架5的底部。
如图4与图5所示,多个(本实施例中为4个)供墨管20的基部捆束在贮墨部分15的一个端部15a,如此捆束的基部沿Y轴方向在下盖体29的上表面上方从一侧端(图5中的右端)延伸至另一端(图5中的左端)。此时,所有供墨管20的基部在基本水平的下盖体29的上表面上布置成一行。下盖体29的上表面支撑至少一些(位于中点处等的)供墨管20。
扭曲所有供墨管20a,使其中间部分沿着下盖体29的垂直水平导向的分隔件32的一个纵向表面(大致垂直的表面)延伸。在纵向分隔件32的所述一个纵向表面和纵向板状固定体33之间,固定(保持或夹持)在垂直方向上对齐的所有供墨管20的中间部分,该板状固定体33由合成树脂制成,并通过螺钉等紧固,以与所述一个纵向表面相对。固定(保持)所有供墨管20的区域位于固定体33与纵向分隔板32的一个纵向表面之间,该处区域对应于中间固定部分。构造该中间固定部分,使得所有供墨管20的中间部分在垂直方向上对齐,并固定(保持或夹持)在向下/向上导向的U形固定体(未示出)中。
柔性扁平电缆40用于从设置在记录设备主体2上的未示出的控制部分传输指令信号,该指令信号用来使得安装在滑架5上的记录头4从记录头的喷嘴里选择性地喷出墨滴。柔性扁平电缆40放置在当滑架5在Y轴方向(主扫描方向)上往复运动时供墨管20通过的区域(可移动区域、自由区域或无约束区域),并大致平行于供墨管20的延伸方向。柔性扁平电缆40的顶端部分40b向上延伸至并结合至滑架5的所述结合件(见图4)。
设置供墨管20的弯曲的中间部分与柔性扁平电缆40的弯曲的中间部分,使得这些凸出的弯曲部分在滑架5往复移动方向上反向面对。换言之,设置供墨管20相对于滑架5的结合部分35延伸的方向,使该方向与柔性扁平电缆40相对于滑架5延伸的方向相对。而且,弯曲形成的扁平电缆40,使得能在中间部分40a处反转该柔性扁平电缆40,该中间部分40a在上下盖件30、29之间所定义的空间内(见图4)。
通过该结构,相对于垂直方向,能大致相互齐平(大致在同一个水平面内)地布置供墨管20和柔性扁平电缆40。因此,能使得整个图像记录设备1较薄。
参考图3至14,将详细描述墨盒19和支架50的结构。
每个墨盒19采用盒形时,墨盒19的内部形成用于填充墨的墨室41。如图10所示,墨室41内设置浮子42。所设该浮子42能绕铰链42a的中心倾斜,并随残留墨的高度(墨上表面的高度)而改变其姿态。通过使用连接于支架50的传感器(未示出)来探测浮子42末端的位置,通过探测该位置能确定墨盒19中残留的墨的高度。图10所示的浮子42的位置对应于墨已耗尽的状态。充满墨时,浮子42呈垂直姿态。
在墨盒19的下部,并排形成供墨口43和空气塔52,该供墨口43与墨室41相互连通。该供墨口43向下敞开,并且,具有常闭第一阀体45的墨密封圈44容纳于供墨口43中。在墨密封圈44的中心设置墨流出口46(这些元件对应于实施例的“墨流出口”),第一阀体45常闭该墨流出口46。墨接收部分49(对应于实施例的“墨流出口部分”)的顶端部分从下面插入到墨流出口46中,该墨接收部分49如下面将要描述的那样从支架50的底板向上突出。
空气塔52形成垂直穿透墨室41的圆柱形。空气塔52的上端部分所设高度使之面向墨室41的顶壁41a,而且其所设位置高于初始加注时的墨的上表面。因此,除非墨盒19倾斜,所设置的墨室41中的墨不会进入空气塔52中。
空气入口53设置在空气塔52的下部。空气入口53的内径设计成为大于空气塔52剩余部分的内径,并且其中具有常闭第二阀体55的空气密封圈54容纳于空气入口53中。第二阀体55具有杆形主体部分57和密封边缘58,该杆形主体部分垂直地穿透形成于空气密封圈54内的空气孔56,沿主体部分57的外周设置该密封边缘58,并且该密封边缘58在与空气孔56的开口的上表面密封接触时,该密封边缘58关闭空气孔56以及空气入口53。
如图10所示,在墨盒19与支架50连接之前,第二阀体55的主体部分57的下端部分从墨盒19的下表面保持突出。而且,在空气密封圈54的底部表面上设置圆柱形唇缘,从而围绕第二阀体55的下端部分。
随后将描述容纳墨盒19的支架50。由合成树脂通过注模形成的制件构成的该支架50整体上包括:底壁64;纵向侧壁61;一对端壁62、63,该端壁62、63在垂直于侧壁61两端的方向上延伸;分隔壁65,该分隔壁65平行于端壁62、63。支架50形成盒形,其上表面及一侧敞开。锁紧凸缘169形成于图7所示的近端侧壁62,该锁紧凸缘169包括一个引导部分69a和一个防拆卸肋69b,该防拆卸肋69b用于相对于外壳2固定支架50,该支架50连接于该外壳2。如图8所示,底壁64的右边缘(悬伸部分64a)侧向突出,而且要插入外壳2的插入部分641整体地形成于该右边缘的顶端部分。
如图7至9所示,在支架50内设置三个分隔壁65,从而将支架50的内部分隔成4个墨盒保持室68。在本实施例中,使得从图7至9左边开始的三个墨盒保持室68的宽度尺寸大致彼此相等,且右端的保持室68稍宽于其它三个保持室68。储存消耗量较大的黑色墨的墨盒19a容纳在该较宽的墨盒保持室68中。板状(扁平状)吸墨剂(未示出)放置在支架50的底壁64的上表面上,以遍布在所述多个墨盒保持室68(本实施例中所有的墨盒保持室)上。
分别为每个分隔壁65和一个端壁62设置具有弹性的锁臂体67。如图7至9、图11、图12和图14所示,锁臂体67从端壁62的上壁以及各个分隔壁65的上壁在图中整体地向上延伸。可与比每个墨盒19的拉紧部分191低的台阶部分(接合部分)192接合的凸缘67a整体地形成于锁臂体67的顶端部分,从而防止拆卸连接于支架50的墨盒19。在该情形中,如图15所示,在台阶部分(接合部分)192的上表面的一部分处形成内凹部分193。在接合凸缘67a与内凹部分193接合或分离时,可提供喀哒声效果。
在支架50的底壁64上设置适于接合凸缘67a外形的开口64b。该开口为一释放孔,使得在模制接合凸缘67a时能打开金属模具。
如图7与8所示,每一个墨盒保持室68(容纳槽)的底壁64具有支持面部分(空气引入部分)69,其面向墨盒19中的空气塔52的部分在图中向上突出。空气进入孔70(空气引入)开孔于支持面部分69的中心。该空气进入孔70上部的直径大于其下部的直径。第二阀体55的下端部分将紧靠空气进入孔70的上部。在墨盒19以正常方向的方位与墨盒保持室68连接时,第二阀体55紧靠空气进入孔70的台阶部分,于是,该第二阀体55在图中向上提升。从而,打开了被该第二阀体55关闭的空气孔56。
支持面部分69的高度大致等于吸墨剂的厚度加上放置于吸墨剂上表面的压盘的厚度(吸墨剂与压盘均未示出)所确定的尺寸。
针对于每一个墨盒保持室68,圆柱形墨接收部分(墨盒结合部分)49整体地形成于底壁64处,该底壁64面对墨盒19的供墨口43。墨接收部分49的顶端的外部尺寸设置成稍大于墨流出口46的内部尺寸。沿着墨流出口46的孔缘形成引导锥(见图10)。采用一定程度的压配合将墨接收部分49压入墨密封圈44时,墨接收部分49进入墨流出口46。
与各个墨接收部分49和从悬伸部分64a向上突出的各个圆柱形结合管71连通的多个墨流通道(未示出)形成于支架50的底壁64的下表面,因此各个墨盒19中的墨能供应至供墨管20。通过用薄膜密封地覆盖向下开口的沟槽部分的下表面部分,形成每个墨流通道,该向下开口的沟槽部分以内凹的方式形成于底壁64的下表面。
现在将描述通过每个锁臂体67实施的、用于墨盒19的钢硬弹性锁紧件。锁臂体67采用平行于墨盒19的主体部分一个外侧面的扁平横截面轮廓(见图7、8和14)。在高于锁臂体67的接合凸缘67a处,形成短小突出部分72。用户用手指挤压该短小突出部分72,从而从墨盒19的台阶部分(接合部分)192脱离接合凸缘67a,从而解除接合。而且,在短小突出部分72的背部和结合凸缘67a的背部形成锁紧凹槽74,该锁紧凹槽74能锁住下面要描述的弹簧弹性体73的上端部分73a。支架50的底壁64上垂直地设置支撑板75,从上面观察时,大致与锁臂体67成直角,该支撑板75独立于锁臂体67以及分隔壁65。一对调节凸起物76(限制部分)从支撑板75的外表面水平地突出(见图7至9),该对调节凸起物76保持弹簧弹性体73的下端部(下部弯曲部分)的位置,并且该对调节凸起物76一旦接收来自弹性变形的反作用力时就限制弹簧弹性体73。
如图11、12和14所示,通过弯曲金属制成的弹性杆至预定形状,形成用作推压件的弹簧弹性体73。在本第一实施例中,前述上端部分73a向下弯曲成字母L的形状,并形成于垂向较长的弹性变形部分73b的一个上端。通过弹性变形部分73b的下端部分(下部弯曲部分),稍微向上导向的线性工作部分73c连续地连接于弹性变形部分73b。使弹簧弹性体73的上端部分73a与锁臂体67的锁紧凹槽74配合。布置垂向较长的弹性变形部分73b,使之沿锁臂体67的侧部延伸。该弹性变形部分73b插入一对调节凸起物76之间,使得该工作部分73c面向墨盒保持室68(见图7至9中的实线)。
在锁臂体67垂直竖立时,而墨盒保持室68中没有放置墨盒19时,该弹簧弹性体73的该弹性变形部分73b保持线性,并保持在非作用状态,在该状态下,无弹性驱动力作用于锁臂体67。
通过上述结构,在把墨盒19垂直插入墨盒保持室68的初始阶段,弹簧弹性体73弹性变形,使得:如图14所示,墨盒19的一个侧表面(纵向表面)194向外推动(在图14的向左方向上)锁臂体67的结合凸缘67a;并使得锁臂体67的自由端离开墨盒19的一个侧表面193。在该情形下,因为没有外力作用在弹簧弹性体73的工作部分73c上,弹性变形部分73b是线性的(见图14中所示的双点划线)。
当继续插入操作时,这样通过墨盒19的下端面在弹簧弹性体73的工作部分73c上向下提供外力。于是,弯曲应力作用在弹性变形部分73b的下端部分(下部弯曲部分),该弯曲应力试图扩大弹性变形部分73b的轴线与工作部分73c的轴线形成的角度。通过该对调节凸起物76调节弹性变形部分73b下端部分的位置与方向,而且,也通过该锁紧凹槽74调节弹性变形部分73b的上端部分73a。根据材料的强度,该对调节凸起物76的位置和该锁紧凹槽74的位置对应于关于梁的简支点。因此,位于支点之间的弹性变形部分73b产生弓形弹性变形,使得弹性变形部分73b的垂直中间部分接近墨盒19。而且,根据材料的强度,锁臂体67的上端(锁臂体67靠近结合凸缘67a的区域)对应于悬臂梁的自由端。通过传至弹簧弹性体73的弯曲应力,锁臂体67的结合凸缘67a自动向与接合部分(台阶部分)192接合的方向偏转。从而,牢固地保持接合状态。因此,在墨盒19夹在锁臂体67的接合凸缘67a和工作部分73c之间时,定位并保持墨盒19的上部和下部。从而没有必要加强合成树脂制成的锁臂体67的刚性。即使在以减小的厚度形成锁臂体67时,也不会引起不便。进而能在随后把弹簧弹性体73连接到支架50上。因此简化装配操作,而且,可任意设置弹簧弹性体73的弹性模量和形状。
相反地,在移开墨盒19时,用户的手指克服弹簧弹性体73的推压力,在使之脱离墨盒19的方向上推动锁臂体67的短小突出部分72,于是结合凸缘67a脱离墨盒19的接合部分(台阶部分)192,并能从接合状态中释放。而且,弹簧弹性体73的工作部分73c作用在墨盒19的下表面,以向上推动下表面,从而连接或移开墨盒19的操作非常简单。
图6、7和8示出了引导各个墨盒19的装置,这些装置使墨盒在垂直方向上降低,并从上面直接进入支架50。装置之一对应于多个突向各个墨盒保持室68的垂向较长的第一引导肋80。这些第一引导肋形成于靠近用作空气引入部分的空气进入孔70的位置处,位于侧壁61和分隔壁65的属于支架50的那些内表面上。
其它装置对应于第二引导肋81,其中所形成的第二引导肋81平行于沿着框架体51内表面的第一引导肋80,固定布置该框架体51使框架体51靠近支架50的外部上缘,并且从上面观察时,该框架体51大致呈长方形。在插入墨盒19而其纵向侧表面维持与引导肋80、81的可滑动接触时,第二阀体55与支持面部分69的空气进入孔70连通,并能在打开第一阀体45稍早之前打开该第二阀体55。该设置的原因如下。在不使用墨盒19时,墨室41的内压设置成低于大气压力。如果试图同时打开第二阀体55与第一阀体45,或试图在打开第二阀体55之前打开第一阀体45,那么通过供墨管20从记录头4吸收墨,这随之打破了形成于记录头4的喷嘴部分的弯月面。为此,通过先打开第二阀体55来防止弯月面的破裂。
为提高上述运作效果,优选布置第一引导肋80的位置更靠近空气进入孔70,而不是更靠近与另一直线的中点垂直的直线,该另一直线连接墨接收部分49至空气进入孔70。通过该布置,墨盒19插入支架50中,而墨盒19的至少靠近空气进入孔70的一部分通过第一和第二引导肋80、81,保持在正确位置。
在墨盒19保持连接于墨盒保持室68的情形下,已进入墨流出口46的墨接收部分49在图中向上推动第一阀体45,从而打开墨流出口46(见图10)。从而,供墨口43与墨接收部分49结合,以使得墨室41里的墨能通过供墨口43进入墨接收部分49。在该情形下,墨密封圈44与供墨口43的内周和墨接收部分49的外周密封接触,从而密封出现于供墨口43的内周和墨接收部分49的外周之间的空隙。如图10所示,在向内弯曲时,空气密封圈54的唇缘与支持面部分69的上表面弹性接触,从而密封了出现在空气塔52的内周与支持面部分69之间的空隙。
通过支架50的墨流通道和供墨管20,已流出墨盒19的墨供给至记录头4。随着墨的外流,墨室41的内压降低。在这点上,由于空气从气流通道流入墨盒19,墨室41的内压保持在与大气压力大致相等的水平上。
如图6和8所示,为防止墨盒19的插错,针对每一墨盒保持室68,从上面观察时,沿框架体51的内表面形成具有大致三角形形状的调节突出物82(调节部分)。在各个墨盒19的外部构造的纵向侧表面基本以直角相互交叉的角部中,预先设置靠近第二阀体55和空气孔56的角部83,使其内凹较深(见图8和9)。相反地,同一墨盒的靠近第一阀体45和墨流出口46的角部预先设置为内凹较浅。对应于这些角部,在每个墨盒保持室68的内表面上靠近支持面部分69的角落处设置一对调节突出物82。通过这些角部和突出物,该墨盒19能正确地、深入地插向支架50的底壁64,并仅在墨盒19的插入方位正确时(即,空气孔56面对空气进入孔70,并且墨流出口46面对墨接收部分49),锁臂体67锁住该墨盒19。用户能容易理解,在墨盒19反向放置时,该墨盒19将被调节突出物82卡住,并且锁臂体67不能锁住该墨盒19。框架体51设置有对应于各个墨盒保持室68的分隔件84(见图6)。
参考图16和17,描述第二实施例。除了弹簧弹性体173之外该结构与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相同。用相同的附图标记标识相同的部件。下文将略去对这些相同部件的解释。
如图16所示,通过以预定的形状弯曲金属弹簧杆,形成作为推压件的弹簧弹性体173。该弹簧弹性体173具有上端部分173a、弹性变形部分173b、以及下端部分173c,弹性变形部分173b中的一个在另一个上面延伸,该下端部分173c连接至弹性变形部分173b并从弹性变形部分173b处开始弯曲。弹性变形部分173b具有弯曲部分P1。
如图17所示,弹簧弹性体173的上端部分173a配合到锁臂体67的锁紧凹槽74中。弹性变形部分173b沿着锁臂体的侧部延伸。弹性变形部分73b插入一对调节凸起物76之间,使得下端弯曲部分173c面向墨盒保持室68。当把墨盒插入墨盒保持室68时,下端部分173c大致与支架的底部表面平行地延伸一个长度,从而不干涉墨盒。
不管墨盒19是否位于墨盒保持室68中,弹性变形部分173b的弯曲部分P1都与分隔件84接触。弹簧弹性体173沿图17所示的箭头“A”的方向推压锁臂体67的接合凸缘67a,使得锁臂体67在箭头“A”的方向上弹性变形。弹性变形部分173b的弯曲部分P1与分隔件84接触处的弹簧接触面84a是图6所示分隔件84的后表面。
在将墨盒19垂直插入墨盒保持室68的初始步骤中,墨盒19的一个侧表面194(纵向表面)(在图17中的向左方向上)向外推锁臂体67的接合凸缘67a。锁臂体67的自由端弹性变形,从而克服弹簧弹性体173的推压力而远离所述一个侧表面194。
当继续插入时,接合凸缘67a与台阶部分(接合部分)192接合。定位墨盒19,使得锁臂体67的接合凸缘67a挤压墨盒19。从而随后把弹簧弹性体173连接到支架50上。为此简化了装配操作,能够任意设置弹簧弹性体173的弹性模量形状。
在移开墨盒19时,用户的手指克服弹簧弹性体173的推压力,在使之脱离墨盒19的方向上推动锁臂体67的短小突出部分72,于是,接合凸缘67a脱离墨盒19的接合部分(台阶部分)192,并能从接合状态中释放。从而能够很容易地执行连接或移开墨盒19的操作。
本发明不限于通过上述描述和附图已解释的实施例。例如,以下实施例属于本发明的技术范围。而且,在不同于以下实施例的技术范围内,通过不同方式的改进,能实施本发明。
例如,该对调节突出物82可设置于靠近支架50的内表面的上缘处。

Claims (16)

1.一种图像记录设备,包括:
墨盒,墨盒具有贮墨部分和从中取出墨的墨流出口;
支架,墨盒以可拆卸的方式连接到该支架上;
记录部分,通过与支架结合的墨管向该记录部分供墨;
墨盒结合部分,该墨盒结合部分设置在支架底部上,当把墨盒连接到支架上时,该墨盒结合部分与墨流出口连通,用来从墨盒中吸墨;
锁臂体,该锁臂体设置在支架底部上,该锁臂体具有接合凸缘,该接合凸缘以不可移动的方式保持连接于支架的墨盒;以及
推压件,该推压件由弹簧弹性体形成,该推压件能够与锁臂体接合,其中推压件推压锁臂体的接合凸缘,从而使接合凸缘与连接于支架的墨盒接合。
2.根据权利要求1的图像记录设备,其中当墨盒插入支架并沿插入方向移动时,推压件使锁臂体在与墨盒插入方向交叉的接合凸缘接合的方向上弹性变形。
3.根据权利要求2的图像记录设备,其中弹簧弹性体包括第一端部、第二端部和中间部分,
其中第一端部锁紧至该锁臂体的接合凸缘的背面;
其中形成在中间部分与第二端部之间的弯曲部分锁紧至支架基部上设置的限制部分;并且
其中第二端部形成为面向要插入墨盒的外表面。
4.根据权利要求1的图像记录设备,其中不管墨盒是否插入支架,推压件都使锁臂体在接合凸缘与墨盒插入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弹性变形。
5.根据权利要求4的图像记录设备,其中弹簧弹性体包括第一端部、第二端部和中间部分,
其中第一端部锁紧至该锁臂体的接合凸缘的背面;
其中形成在中间部分与第二端部之间的第一弯曲部分锁紧至支架基部上设置的限制部分;
其中第二弯曲部分形成在中间部分上;并且
其中在接合凸缘的相对侧,第二弯曲部分与沿锁臂体设置的板件接触,从而弹簧弹性体使锁臂体弹性变形。
6.根据权利要求5的图像记录设备,其中第二弯曲部分接触的板件是支架的一个端面。
7.根据权利要求5的图像记录设备,其中第二弯曲部分接触的板件是要连接到支架上的框架体的分隔件。
8.根据权利要求1的图像记录设备,其中支架形成为单模制件,并且
其中该支架具有容纳槽,这些容纳槽能容纳用于多种类型墨的多个墨盒。
9.根据权利要求8的图像记录设备,其中在支架底部上与每一容纳槽邻近处垂直地设置锁臂体。
10.根据权利要求8的图像记录设备,其中每一墨盒在其与支架面对的表面中具有墨流出口以及从外部引入空气的空气入口,而且
其中支架的每一容纳槽在其底部表面中都具有要与墨流出口相连的墨盒结合部分以及要与空气入口相连的空气引入部分。
11.根据权利要求10的图像记录设备,进一步包括:
中壳体;以及
下壳体,其中支架固定地插入下壳体和中壳体之间,而且
其中在支架和中壳体中至少一个上形成引导肋,用于将要插入的每一墨盒直接引导到对应的容纳槽中,该引导肋离空气引入部分比离墨盒结合部分近。
12.根据权利要求10的图像记录设备,其中在支架和中壳体中至少一个上设置防止每一墨盒错误插入的调节部分。
13.根据权利要求1的图像记录设备,其中支架形成为单模制件,使得支架具有能容纳墨盒的容纳槽,而且
其中在支架底部上与容纳槽邻近处垂直地设置锁臂体。
14.根据权利要求13的图像记录设备,其中墨盒在其与支架面对的表面中具有墨流出口以及从外部引入空气的空气入口,而且
其中支架的容纳槽在其底部表面中具有要与墨流出口相连的墨盒结合部分以及要与空气入口相连的空气引入部分。
15.根据权利要求14的图像记录设备,进一步包括:
中壳体;以及
下壳体,其中支架固定地插入下壳体和中壳体之间,而且
其中在支架和中壳体中至少一个上形成引导肋,用于将要插入的墨盒直接引导到容纳槽中,该引导肋离空气引入部分比离墨盒结合部分近。
16.根据权利要求14的图像记录设备,其中在支架和中壳体中至少一个上设置防止墨盒错误插入的调节部分。
CNB2005100810974A 2004-06-30 2005-06-29 图像记录设备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429080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4193884 2004-06-30
JP2004-193884 2004-06-30
JP2004193884 2004-06-30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715060A true CN1715060A (zh) 2006-01-04
CN100429080C CN100429080C (zh) 2008-10-29

Family

ID=34941791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5100810974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429080C (zh) 2004-06-30 2005-06-29 图像记录设备
CNU2005201113272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889724Y (zh) 2004-06-30 2005-06-30 图像记录设备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U2005201113272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889724Y (zh) 2004-06-30 2005-06-30 图像记录设备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7393082B2 (zh)
EP (1) EP1612049B1 (zh)
CN (2) CN100429080C (zh)
DE (1) DE602005018574D1 (zh)
HK (1) HK1087383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570889A (zh) * 2021-07-06 2023-01-06 上海傲睿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分离式喷墨打印机及其墨盒装卸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637602B2 (en) * 2006-03-03 2009-12-29 Silverbrook Research Pty Ltd Printer with ink flow shutoff valve
US7645034B2 (en) * 2006-03-03 2010-01-12 Silverbrook Research Pty Ltd Pulse damped fluidic architecture
JP4839931B2 (ja) * 2006-03-31 2011-12-21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インクカートリッジ保持部材
US7946694B2 (en) * 2006-08-17 2011-05-24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Liquid ejecting apparatus
JP4784762B2 (ja) * 2006-12-14 2011-10-05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記録装置
DE102014103987A1 (de) 2014-03-24 2015-09-24 Francotyp-Postalia Gmbh Druckergerät
US10493765B2 (en) 2017-03-27 2019-12-03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Liquid cartridge capable of reducing leakage of liquid from liquid storage chamber
JP6942988B2 (ja) 2017-03-27 2021-09-29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液体カートリッジ及びシステム
JP6950228B2 (ja) 2017-03-27 2021-10-13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液体カートリッジ及びシステム
JP7031132B2 (ja) 2017-03-27 2022-03-08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液体カートリッジ及びシステム
JP2018161874A (ja) 2017-03-27 2018-10-18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液体カートリッジ
WO2019026135A1 (en) * 2017-07-31 2019-02-07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SYSTEM COMPRISING A PRINTING FLUID CARTRIDGE AND PRINTING FLUID CONSUMPTION DEVICE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500664A (en) * 1991-01-25 1996-03-19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nk jet recording apparatus and detachably mountable ink jet cartridge
JP3108171B2 (ja) * 1991-12-11 2000-11-13 株式会社リコー 記録装置及びカートリッジ
US5359357A (en) * 1992-03-19 1994-10-25 Fuji Xerox Co., Ltd. Ink-jet recording apparatus
US5825387A (en) * 1995-04-27 1998-10-20 Hewlett-Packard Company Ink supply for an ink-jet printer
US5777646A (en) * 1995-12-04 1998-07-07 Hewlett-Packard Company Self-sealing fluid inerconnect with double sealing septum
JP3416904B2 (ja) * 1997-09-19 2003-06-16 東芝テック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
WO2001005596A1 (fr) * 1999-07-14 2001-01-25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Cartouche d'encre, imprimante a jet d'encre, procede de remplacement d'une cartouche d'encre
US6196665B1 (en) * 1999-12-03 2001-03-06 Transact Technologies, Inc. Latch for an ink cartridge
MXPA03002490A (es) * 2002-03-20 2004-10-15 Seiko Epson Corp Cartucho para tinta y soporte de cartucho para tinta.
JP2003300330A (ja) * 2002-04-08 2003-10-21 Seiko Epson Corp インク供給システム、インクタンクおよび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570889A (zh) * 2021-07-06 2023-01-06 上海傲睿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分离式喷墨打印机及其墨盒装卸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0429080C (zh) 2008-10-29
HK1087383A1 (en) 2006-10-13
EP1612049B1 (en) 2009-12-30
EP1612049A1 (en) 2006-01-04
US7393082B2 (en) 2008-07-01
CN2889724Y (zh) 2007-04-18
DE602005018574D1 (de) 2010-02-11
US20060001707A1 (en) 2006-01-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889724Y (zh) 图像记录设备
US7425064B2 (en) Image-forming device
US7811014B2 (en) Ink-jet recording apparatus
CN100401207C (zh) 成像设备
US7654515B2 (en) Image forming device with two attached cassettes and one transportation device
EP1621357B1 (en) Platen for marginless image recording and image recording apparatus with such a platen mounted therein
CN1689828B (zh) 图像记录装置
CN1950211A (zh) 墨水箱、记录头以及喷墨记录装置
US7909441B2 (en) Image recording apparatus
JP4609666B2 (ja) インクカートリッジの収納装置に対する保護装置
CN1923648A (zh) 供纸装置和包括它的图像记录设备
US20070252864A1 (en) Ink-Jet Recording Apparatus
US7562959B2 (en) Ink-jet printing device
CN100379661C (zh) 图像记录设备
US7841690B2 (en) Image recording apparatus
CN1781708A (zh) 记录设备和记录方法
US7877040B2 (en) Image recording apparatus
US7922281B2 (en) Protection device for an ink cartridge storage unit
WO2013132810A1 (ja) 液体噴射装置
US7850294B2 (en) Accommodation device for ink cartridge
WO2013128924A1 (ja) 液体噴射装置
JP6179066B2 (ja) 液体噴射装置
JP2006044236A (ja) 画像記録装置
JP2020049908A (ja) インク供給ユニット、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及び製造方法
JP2013180397A (ja) 液体噴射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G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DE

Ref document number: 1087383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REG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GR

Ref document number: 1087383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81029

Termination date: 20210629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