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698597A - 丹参酮ⅱa滴丸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 Google Patents

丹参酮ⅱa滴丸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698597A
CN1698597A CN 200510039106 CN200510039106A CN1698597A CN 1698597 A CN1698597 A CN 1698597A CN 200510039106 CN200510039106 CN 200510039106 CN 200510039106 A CN200510039106 A CN 200510039106A CN 1698597 A CN1698597 A CN 169859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anshinone
drop pill
coolant
group
cerebr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 200510039106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吕炜锋
奚涛
任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 200510039106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698597A/zh
Publication of CN169859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69859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edicines Containing Plant Substan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丹参酮IIA滴丸及其制备工艺,以及该丹参酮IIA滴丸的应用,属于中药领域。本发明的丹参酮IIA滴丸,由下列重量份的原料组成:丹参酮IIA1份,基质1-50份。所述丹参酮IIA滴丸的制备方法是:按所述滴丸的组分的含量,将丹参酮IIA加入熔融的基质中,混合均匀,加入制滴丸装置,保温,滴入冷却剂中,除去冷却剂,选粒,即可。本发明的丹参酮IIA滴丸可做为治疗脑缺血性疾病药物应用。由本发明制得的丹参酮IIA滴丸,不仅有利于运输、存贮、携带和使用,而且服用后崩解迅速,奏效快,便于脑血管病人的治疗与预防,尤其是对于改善脑血循环,防治脑缺血性疾病有很好治效果。

Description

丹参酮IIA滴丸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医药配制品及其生产方法,以及该制品的应用,具体地说涉及一种丹参酮IIA滴丸及其制备工艺,以及丹参酮IIA滴丸的应用,属于中药领域。
背景技术
丹参是常用的中药材,具有活血祛淤,安神宁心等功效,丹参药材中含有多种活性成分,其药理作用各有差异,由于提取工艺的差别,得到的丹参提取物含有的活性成分和比例各不相同。
现有中药成药的片剂、町剂、糖浆剂、干糖浆剂、冲剂、颗粒剂皆为浸膏制剂,这种浸膏制剂是以淀粉为添加载体,当其中的溶媒浓度有偏差,原料质量不等时,其出膏率即不同,成品的有效成分亦参差不齐,影响到药品的质量与疗效。由于浸膏制剂含有大量与药效无关的成分,必然使剂量加大,也不利于药效集中而迅速的发挥,此外,上述剂型还存在服用不方便的问题。
现售的各种丹参制剂由于剂型及制备工艺的限制,在疗效上仍不能令人满意,人们对疗效更好且服用方便的丹参制剂存在很大的需求。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丹参制剂在使用时剂量大、奏效慢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药精、量少、奏效捷速、服用方便的丹参酮IIA滴丸,有效地解决了问题。
本发明还提供了该丹参酮IIA滴丸的制备方法及应用。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丹参酮IIA滴丸,其特征在于它由下列重量份的原料组成:丹参酮IIA 1份,基质1-50份。
本发明中所说的基质是制备滴丸的常规物质,包括但不仅限于聚乙二醇6000、聚乙二醇4000、聚乙二醇1500、聚乙二醇1000、硬脂酸钠、甘油明胶、泊洛沙姆、硬脂酸及单硬脂酸甘油酸中的一种或几种。
本发明中所说的丹参酮IIA滴丸的制备方法是:
将丹参生药材粉碎,用乙醇加热回流提取,温度控制在50-80℃,然后减压回收乙醇,得醇浸膏;将醇浸膏用热水洗涤除去水溶性物质,然后加入苯加热溶解,苯溶液上中性氧化铝柱,用苯洗脱,收集丹参酮IIA洗脱液,蒸馏除去苯,得丹参酮IIA粗品;按滴丸配方的组分和含量,将丹参酮IIA加入熔融的基质中,混合均匀,加入制滴丸装置,保温85℃至90℃,滴入5℃至15℃的冷却剂中,然后除去冷却剂,选粒,即得丹参酮IIA滴丸。
本发明中所说的丹参酮IIA滴丸的另一种制备方法是:将丹参生药材粉碎,用乙醇加热回流,温度控制在50-80℃,然后减压回收乙醇,得醇浸膏,用甲醇溶解,过滤除去不溶性物质,浓缩滤液,上Sephadex LH-20,70%甲醇洗脱,收集橘红色段洗脱液,蒸馏除去甲醇,得丹参酮IIA粗品;按滴丸配方的组分和含量,将丹参酮IIA加入熔融的基质中,混合均匀,加入制滴丸装置,保温85℃至90℃,滴入5℃至15℃的冷却剂中,然后除去冷却剂,选粒,即得丹参酮IIA滴丸。
为了达到较好的提取效果,在上述制备过程中,向粉碎的丹参生药材中加入2-6倍体积(g/ml)的60%-70%乙醇回流提取。
上述制备方法中为达到更好的疗效,还可将丹参酮IIA粗品经重结晶纯化,使含量达70%以上。
常规地,滴丸的剂量或丸重,可根据生产需要通过调节滴丸装置的滴液定量阀门来控制,优选的丸重为0.020-0.045克。
在上述制备方法中所说的冷却剂包括但不仅限于二甲基硅油、液体石蜡、植物油或冰水。
本发明的丹参酮IIA滴丸作为治疗脑缺血性疾病药物的应用。经实验表明丹参酮IIA能有效地改善脑血循环,很显然本发明的滴丸能用于防治脑缺血性疾病。
本发明的丹参酮IIA滴丸,经亚急性毒性试验观察,未发现毒性。在制备过程中,有效成分丹参酮IIA的纯度相应提高,丸重仅0.020-0.045克,不仅有利于运输、存贮、携带和使用,而且服用后崩解迅速,奏效快,便于脑血管病人的治疗与预防,尤其是对于改善脑血循环,防治脑缺血性疾病有很好治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丹参酮IIA滴丸和尼莫地平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脑梗塞范围的影响的比较。
图2是本发明丹参酮IIA滴丸和尼莫地平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脑水肿的影响的比较。
图3是本发明丹参酮IIA滴丸和尼莫地平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脑组织脂质过氧化物(LPO)的影响的比较。
图4是本发明丹参酮IIA滴丸和尼莫地平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脑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影响的比较。
图5是本发明丹参酮IIA滴丸和尼莫地平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脑组织一氧化氮(NO)含量的影响的比较。
图6是本发明丹参酮IIA滴丸和尼莫地平对全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脑组织Na+-K+-ATP酶活性的影响的比较。
图7是本发明丹参酮IIA滴丸和尼莫地平对神经细胞缺氧缺糖损伤后细胞死亡率的影响的比较。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通过实施例来进一步阐述本发明药物的制备方法。
实施例1:丹参酮IIA滴丸的制备
将丹参酮IIA细粉5g加入50g熔融的聚乙二醇6000中,搅匀,以二甲基硅油为冷却剂,滴制法制丸1000粒,除去冷却剂,即得。
实施例2:丹参酮IIA滴丸的制备
丹参生药材500g粉碎成粉末,加1000ml的60%乙醇加热回流提取3次,每次30-120分钟,合并提取液,减压回收乙醇,得醇浸膏;将醇浸膏用热水洗涤除去水溶性物质,然后加入苯加热溶解,苯溶液上中性氧化铝柱,用苯洗脱,收集紫红色段丹参酮IIA洗脱液,蒸馏除去苯,得丹参酮IIA粗品;得丹参酮IIA粗品15g左右,重结晶,使其含量达75%;
取制得的丹参酮IIA 5g加入45g熔融的聚乙二醇4000中,搅匀,加入制滴丸装置,保温85℃,滴入5℃的二甲基硅油中制丸1000粒,收集放进糖衣罐纱布袋,吸尽冷却剂,选粒,即得丹参酮IIA滴丸。
实施例3:丹参酮IIA滴丸的制备
丹参生药材500g粉碎成粉末,加3000ml的70%乙醇加热回流提取3次,合并提取液,减压回收乙醇,得醇浸膏;甲醇溶解,过滤除去不溶性物质,浓缩滤液,上Sephadex LH-20,70%甲醇洗脱,收集橘红色段丹参酮IIA洗脱液,除去甲醇,得丹参酮IIA粗品15g左右;
按以下组分和含量:丹参酮IIA            5g
                  聚乙二醇6000         30g
                  聚乙二醇4000         20g
将制得的丹参酮IIA加入熔融的聚乙二醇4000中,搅匀,上滴丸装置,保温90℃,滴入15℃的二甲基硅油中制丸1000粒,收集放进糖衣罐纱布袋,吸尽冷却剂,选粒,即可。
实施例4:制法与实施例2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组分为:丹参酮IIA 5g、单硬脂酸甘油酸30g;制丸时冷却剂为冰水。
实施例5:制法与实施例2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组分为:丹参酮IIA 5g、聚乙二醇600030g、泊洛沙姆5g。
实施例6:制法与实施例2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组分为:丹参酮IIA 5g、单硬脂酸甘油酸20g、泊洛沙姆5g;制丸时冷却剂为冰水。
实施例7:制法与实施例2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组分为:丹参酮IIA 5g、聚乙二醇15005g。
实施例8:制法与实施例2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组分为:丹参酮IIA 5g、硬脂酸钠50g、甘油明胶50g。制丸时冷却剂为植物油。
实施例9:制法与实施例2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组分为:丹参酮IIA 5g、聚乙二醇6000100g、聚乙二醇100050g、硬脂酸100g;制丸时冷却剂为液体石蜡。
实施例10:本发明丹参酮IIA滴丸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实验方法:
SD大鼠,雌雄各半,体重300±50g,江宁青龙山动物繁殖场提供。许可证号:SCXK(苏)2002-0018。动物随机分为5组,即丹参酮IIA高剂量组(25.0mg/kg/d)、低剂量组(12.5mg/kg/d),尼莫地平组(6.0mg/kg/d),模型组及假手术组,每组n=8;其中假手术组及模型组均灌胃给予等体积的生理盐水。各组动物均于手术前连续灌胃给药3d,每天一次。所用的滴丸均按实施例2制备。该实验方法适用于下述(1)-(7)。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动物模型的制备:
第3天给药后1h参考Longa等人的方法,采用颈内动脉线栓法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模型。将大鼠用20%的乌拉坦(1.0g/kg)ip麻醉,仰卧固定在手术台上,颈部正中切口,逐步分离右侧颈总动脉、颈外动脉和颈内动脉,并穿线备用。结扎并游离颈外动脉主干,暂时夹闭颈总动脉和颈内动脉,将直径为0.23mm、头端烧圆的尼龙线经颈外动脉插入颈内动脉至大脑中动脉起始端,进线深度距颈内、颈外动脉分叉处18-20mm左右可感到阻力,阻断右侧大脑中动脉血流。脑缺血期间,保持大鼠直肠温度在37±0.5℃,2h后抽出尼龙线予以再灌注24h。假手术组进线深度10mm左右,不阻塞大脑中动脉。
(1)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神经功能的影响
神经行为缺陷的评分方法:大鼠在脑缺血2h再灌注24h后,按照Longa的五分制评分标准进行分级评分:无明显神经损伤症状为0分;不能完全伸展对侧前爪为1分;向对侧转圈为2分;向对侧倾倒为3分;不能自发行走,意识丧失为4分。
如表1所示:假手术组未出现明显神经损伤症状,而其余各组均出现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障碍。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神经行为评分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低剂量丹参酮IIA组的神经行为评分明显降低(P<0.05);高剂量组丹参酮IIA和尼莫地平组的神经行为评分显著降低更加显著(P<0.01)。
表1  丹参酮IIA和尼莫地平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神经功能的影响的比较
( X±SD,n=8)
  组别   0   1   2   3   4   平均
  假手术组   8   0   0   0   0   0
  模型组   0   0   1   6   1   3.00±0.53△△
  低剂量组   0   2   3   3   0   2.13±0.83*
  高剂量组   1   2   4   1   0   1.63±0.92**
  尼莫地平组   0   4   2   2   0   1.75±0.87**
与模型组相比*P<0.05,**P<0.01;与假手术组相比△△P<0.01.
结果表明,丹参酮IIA能够显著改善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的神经功能。
(2)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脑梗塞范围的影响
脑梗塞范围的测定:大鼠在脑缺血2h再灌注24h后,迅速断头取脑,剔除低位脑干、小脑及嗅球。在电子天平上称重后将脑组织做冠状切片,厚度为2mm左右,然后立即置于2%的TTC(PB配置)溶液当中,37℃避光孵育30min。经染色后,正常脑组织呈玫瑰红色,而脑梗塞区呈白色,将白色组织仔细分离,分别称重,以梗塞区质量与脑切片总质量的百分比作为梗塞范围。
如图1(其中 X±SD,n=8)所示,假手术组无脑梗死灶,而各给药组和模型组动物脑均有不同程度的损伤,在脑组织切片的中央上方2mm处观察到脑梗塞迹象。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的脑梗塞范围(24.46±5.07%)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低剂量组的脑梗塞范围(18.67±3.60%)明显降低,两者差异显著(P<0.05);高剂量组(14.62±4.76%)和尼莫地平组(15.41±4.49%)的脑梗塞范围降低更显著(P<0.01)。
结果表明本发明药物能够明显减少脑组织的梗死范围。
(3)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脑水肿的影响
脑水肿的测定:以脑组织含水量作为脑水肿指标。脑梗塞范围测量完毕以后,将脑组织置于105℃烤箱内烘干至恒重,对照大脑湿重求出脑组织含水量:脑组织含水量(%)=(1-脑组织干重/脑组织湿重)×100%。
如图2(其中 X±SD,n=8)所示,各组动物脑相对百分含水量如下:假手术组为77.68±1.06%,模型组为80.22±0.68%,丹参酮IIA低剂量组为79.59±0.91%,丹参酮II A高剂量组为78.45±0.43%,尼莫地平组为78.38±1.30%。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的脑含水量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低剂量组的脑含水量有降低趋势,但未达到统计学显著(P>0.05);高剂量组和尼莫地平组的脑含水量均显著降低(P<0.01)。
结果表明丹参酮IIA能够明显减轻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的脑水肿程度。
(4)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脑组织脂质过氧化物(LPO)的影响
脑组织脂质过氧化物(LPO)的测定:大鼠在脑缺血2h再灌注24h后断头处死,在冰盘上快速取脑,剔除低位脑干、小脑及嗅球,自大脑纵裂将脑切开。取右半脑秤重,按1∶9(w/v)加入冰冷生理盐水,制成10%的脑组织匀浆。将匀浆液以3000r/min离心10min,取上清液。采用硫代巴比妥酸法(TBA法)测定丙二醛(MDA)的含量,通过MDA来反映LPO水平。组织蛋白测定用考马斯亮蓝蛋白测定法。操作均按试剂盒说明书进行,结果以nmol/mgprot表示。
如图3(其中 X±SD,n=8)所示,大鼠在脑缺血2h再灌注24h后,脑组织MDA含量升高,模型组(6.98±0.74nmol/mgprot)和假手术组(4.47±0.33nmol/mgprot)相比差异显著(P<0.01)。与模型组比较,低剂量组的脑组织MDA含量(6.21±1.81nmol/mgprot)有降低趋势,但未达到统计学显著(P>0.05);高剂量组(4.92±0.87nmol/mgprot)和尼莫地平组(5.44±0.56nmol/mgprot)的MDA含量均显著降低(P<0.01)。
结果表明丹参酮IIA能使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的脑组织过氧化程度受到明显抑制。
(5)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脑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影响
脑组织SOD活性的测定:取上述(4)方法制得的脑匀浆上清液,用黄嘌呤氧化酶法测定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以每毫克组织蛋白在1ml反应液中SOD抑制率达50%时所对应的SOD量为一个SOD活力单位(U),操作按试剂盒说明书进行。结果以U/mgprot表示。
如图4(其中 X±SD,n=8)所示,大鼠在脑缺血2h再灌注24h后,与假手术组(312.79±32.17U/mgprot)相比,模型组脑组织SOD活性(244.80±25.80U/mgprot)明显下降,两者差异显著(P<0.01)。与模型组比较,低剂量组的脑组织SOD活性(259.06±39.61U/mgprot)有上升趋势,但未达到统计学显著(P>0.05);高剂量组(316.59±28.88U/mgprot)和尼莫地平组(296.04±20.08U/mgprot)的脑组织SOD活性显著上升(P<0.01)。
结果表明丹参酮IIA能使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的脑组织清除自由基的能力有显著提高。
(6)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脑组织一氧化氮(NO)含量的影响
脑组织NO含量的测定:取上述方法制得的脑匀浆上清液,采用硝酸还原酶化学比色法。NO在体内很快转变为NO3 -,应用硝酸还原酶特异性地将NO3 -还原为NO2 -,通过显色深浅来测定其浓度的高低,操作严格按说明书进行。其结果以μmol/mgprot表示。
如图5(其中 X±SD,n=8)所示,大鼠在脑缺血2h再灌注24h后,与假手术组(0.86±0.32μmol/mgprot)相比,模型组脑组织NO含量(1.38±0.41μmol/mgprot)明显上升,两者差异显著(P<0.05)。与模型组比较,低剂量组的脑组织NO含量(1.33±0.65μmol/mgprot)有略有下降趋势,但未达到统计学显著(P>0.05);高剂量组(0.95±0.20μmol/mgprot)和尼莫地平组(0.91±0.40μmol/mgprot)的脑组织NO含量显著下降(P<0.05)。
结果表明丹参酮IIA能抑制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脑组织NO浓度的升高。
(7)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海马区超微结构的影响
在2000倍电镜下观察大鼠海马组织超微结构。假手术组:线粒体形态完好,内外膜和脊清晰完整,超微结构未见异常。模型组:线粒体肿胀、破损,内膜和嵴消失、溶解,甚至空泡化,内质网扩张,核糖体减少,损伤严重。低剂量组:线粒体肿胀,部分破损,其它尚完整,显示保护作用。尼莫地平组:线粒体部分肿胀破损,其它比较完整,显示保护作用。高剂量组:线粒体部分肿胀破损,大部分保持完整形态,内质网扩张不明显,显示保护作用。
由实施例1、3-9制得的丹参酮IIA滴丸用于本实验,结果与本实施例基本相同。
实验例11.本发明丹参酮IIA滴丸对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实验方法与实施例10基本相同,参考Longa等人方法制备全脑缺血再灌注动物模型
(1)对全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脑组织MDA和SOD的影响
大鼠在全脑缺血30分钟再灌注60分钟后,脑组织MDA含量明显升高,而SOD活性下降,模型组和假手术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与模型组比较,高剂量组(25mg/kg/d)和尼莫地平组的脑组织MDA含量均显著下降(P<0.01),SOD活性均明显上升(P<0.05)。提示丹参酮IIA能使全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的脑组织过氧化程度受到明显抑制,同时对机体清除自由基的能力有显著提高(表2)。
表2  丹参酮IIA和尼莫地平对全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脑组织MDA和SOD的影响的比较
( X±SD)
  组别   N   剂量(mg/kg/d)   MDA(nmol/mgprot)   SOD(U/mgprot)
  假手术组   6   -   3.32±0.27   139.35±11.04
  模型组   7   -   4.30±0.71   122.21±14.28
  高剂量组   6   12.5   4.08±0.61   131.28±19.00
  低剂量组   6   25.0   3.07±0.57**   139.17±11.91*
  尼莫地平组   6   6.0   3.50±0.41**   139.36±12.78*
与模型组相比*P<0.05,,*P<0.01,与假手术组相比P<0.05.
(2)对全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脑组织Na+-K+-ATP酶活性的影响
如图6(其中 X±SD,n与表2相同)所示,大鼠在脑缺血30min再灌注60min后,与假手术组(5.06±0.54μmolPi/mgprot/h)相比,模型组脑组织Na+-K+-ATP酶的活性(4.18±0.54μmolPi/mgprot/h)明显下降,两者差异显著(P<0.05)。与模型组比较,低剂量组(4.57±0.52μ molPi/mgprot/h)和尼莫地平组(4.61±0.16μmolPi/mgprot/h)的脑组织SOD活性有上升趋势,但未达到统计学显著(P>0.05);高剂量组的脑组织SOD活性(5.40±0.65μmolPi/mgprot/h)显著上升(P<0.01)。
结果表明丹参酮IIA对全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的脑组织Na+-K+-ATP酶活性具有很好的保护作用。
(3)对全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脑组织病理组织学的影响
光镜下观察可见,假手术组大鼠神经细胞、神经胶质细胞及毛细血管形态正常,结构完整,核仁清晰,胞浆染成淡红色。模型组细胞形态异常,出现核不清,神经元部分出现嗜神经元现象,部分固缩、退变,仅剩细胞轮廓,少数细胞出现嗜酸性变。低剂量组血管扩张、充血,少数神经元固缩,部分出现嗜神经元现象。尼莫地平组神经元部分固缩,尼氏小体减少,血管扩张、充血,但病变较轻。高剂量组与模型组相比,神经元细胞变性明显减轻。说明丹参酮IIA对全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的脑组织细胞形态具有很好的保护作用。
(4)对全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脑皮质超微结构的影响
在2000倍电镜下观察大鼠脑皮质区的超微结构。假手术组:线粒体形态完好,内外膜和脊清晰完整,超微结构无明显异常。模型组:线粒体肿胀、破损,部分内膜和嵴消失、溶解,留下大块空白区域,内质网扩张,核糖体减少,损伤严重。低剂量组:线粒体肿胀,内膜和嵴部分破损,但部分体积较小的线粒体外膜完整,内膜与嵴正常。尼莫地平组:线粒体部分肿胀破损,嵴部分破损,外膜尚完整。高剂量组:少数线粒体发生肿胀,嵴破损消失,大部分保持完整形态,损伤较轻。说明丹参酮IIA对全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的脑皮质区超微结构具有很好的保护作用,且高剂量组的保护作用尤为明显。
由实施例1、3-9制得的丹参酮IIA滴丸用于本实验,结果与本实施例基本相同。
实施例12.离体培养实验,显示丹参酮IIA滴丸对原代大鼠神经细胞拟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1)对神经细胞缺氧缺糖损伤后形态学的影响
正常对照组神经细胞胞体饱满,细胞周围光晕明显,折光性强,突起完整,交织成网状。缺氧缺糖12小时再复氧复糖24小时后,神经细胞逐渐退化,胞体肿胀变圆,立体感降低,细胞突起缩短,胞体折光性下降,网络退化,部分细胞崩解死亡。丹参酮IIA组和尼莫地平组神经细胞突起清晰,胞体呈锥形、圆形,神经细胞形态趋于正常,仅少数的细胞肿胀、坏死,细胞突起很少断裂,相互连接,网络存在。
(2)对神经细胞缺氧缺糖损伤后细胞死亡率的影响
如图7(其中尼莫地平组,4ug/ml;丹参酮IIA低剂量组,5ug/ml;丹参酮IIA高剂量组,15ug/ml)所示,神经细胞在缺氧缺糖12h再复氧复糖24h后,与正常对照组(11.8±2.1%)相比,模型组细胞死亡率(38.7±7.8%)明显上升,两者差异显著(P<0.01)。与模型组比较,低剂量组细胞死亡率(26.2±4.9%)明显下降(P<0.05);高剂量组(23.2±4.9%)和尼莫地平组(21.5±5.0%)的细胞死亡率显著下降(P<0.01)。
表明丹参酮II A对神经细胞缺氧缺糖损伤具有很好的保护作用。
(3)对神经细胞缺氧缺糖损伤所致LDH和NO含量的影响
原代培养的大脑皮层神经细胞缺氧缺糖损伤后,LDH和NO的含量明显增加,正常对照组与模型组差异显著(P<0.01)。与模型组比较,丹参酮IIA 5μg/ml和15μg/ml两个剂量都能明显降低LDH的含量(P<0.05或P<0.01);15μg/ml剂量还能明显降低NO的含量(P<0.05),5μg/ml剂量组的NO含量也有下降趋势,但未达到统计学显著(表3)。
表.3丹参酮II A和尼莫地平对神经细胞缺氧缺糖损伤所致LDH和NO含量的影响的比较(X±SD,n=6).
  组别   剂量(μg/ml)   LDH(U/L)   NO(μg/L)
  对照组   -   85.29±22.56   4.17±1.25
  模型组   -   160.14±43.52△△   7.94±1.94△△
  低剂量组   5   120.10±20.89*   5.36±3.35
  高剂量组   15   107.92±22.32**   4.96±0.90*
  尼莫地平   4   111.40±21.32**   4.76±1.99*
与模型组相比*P<0.05,**P<0.01,与对照组相比△△P<0.01
由实施例1、3-9制得的丹参酮IIA滴丸用于本实验,结果与本实施例基本相同。
实验例13:崩解(溶散)时限及溶出速率检测对照
检测指标及方法
1)崩解(溶散)时限:照崩解时限检查法(中国药典2000年版二部附录XA)检查
2)溶出速率:
取样品,照溶出度测定法(中国药典2000年版二部附录XC),以盐酸溶液(稀盐酸24ml加水至1000ml)600ml为溶剂,转速每分钟100转,依法操作,经5、10、20、30和45分钟时,取溶液1ml立即经不大于0.8μm的微孔滤膜滤过,取滤液经HPLC测定其中丹参酮IIA的含量,计算出溶出度。HPLC色谱条件:选用ODC-C18柱,流动相甲醇∶水(75∶25),流速0.5ml/min,检测波长270nm.
市售复方丹参片检测结果:1)崩解时间:37分钟;2)溶出速率:(见表4)
                    表4  市售复方丹参片溶出速率
  时间(分钟)   5   10   20   30   45
  溶出度(%)   21.6   33.2   52.5   65   81.
实施例1样品检测结果:1)溶解时间:3分钟;2)溶出速率:(见表5)
                    表5  实施例1样品溶出速率
  时间(分钟)   5   10   20   30   45
  溶出度(%)   83.1   91.2   100   99.8   101
实施例2样品检测结果:1)溶解时间:4分钟;2)溶出速率:(见表6)
                    表6  实施例2样品溶出速率
  时间(分钟)   5   10   20   30   45
  溶出度(%)   81   86.2   99.9   100.1   100
实施例3样品检测结果:1)溶解时间:5分钟;2)溶出速率:(见表7)
                    表7  实施例3样品溶出速率
  时间(分钟)   5   10   20   30   45
  溶出度(%)   79.5   87   99.6   100   100.3
实施例4样品检测结果:1)溶解时间:6分钟;2)溶出速率:(见表8)
                    表8  实施例4样品溶出速率
  时间(分钟)   5   10   20   30   45
  溶出度(%)   80.1   88.6   99.8   99.9   99.9
实施例5样品检测结果:1)溶解时间:5分钟;2)溶出速率:(见表9)
                    表9  实施例5样品溶出速率
  时间(分钟)   5   10   20   30   45
  溶出度(%)   81.2   89.5   97.8   99.4   100
实施例6样品检测结果:1)溶解时间:7分钟;2)溶出速率:(见表10)
                    表10  实施例6样品溶出速率
  时间(分钟)   5   10   20   30   45
  溶出度(%)   71.8   83.1   95.5   99.6   100.1
由实施例7-9制得的丹参酮IIA滴丸用于本实验,结果也基本相同,这表明,本发明药物溶解迅速,溶出度高,奏效快。

Claims (7)

1、一种丹参酮IIA滴丸,其特征在于它由下列质量份的原料组成:丹参酮IIA 1份,基质1-50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丹参酮IIA滴丸,其特征在于,所说的基质是聚乙二醇6000、聚乙二醇4000、聚乙二醇1500、聚乙二醇1000、硬脂酸钠、甘油明胶、泊洛沙姆、硬脂酸及单硬脂酸甘油酸中的一种或几种的混合物。
3、一种制备权利要求1所说的丹参酮IIA滴丸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将丹参生药材粉碎,用乙醇加热回流提取,温度控制在50-80℃,然后减压回收乙醇,得醇浸膏;将醇浸膏用热水洗涤除去水溶性物质,然后加入苯加热溶解,苯溶液上中性氧化铝柱,用苯洗脱,收集丹参酮IIA洗脱液,蒸馏除去苯,得丹参酮IIA粗品;
按权利要求1所说的组分和含量,将丹参酮IIA加入熔融的基质中,混合均匀,加入制滴丸装置,保温85℃至90℃,滴入5℃至15℃的冷却剂中,然后除去冷却剂,选粒,即得丹参酮IIA滴丸。
4、一种制备权利要求1所说的丹参酮IIA滴丸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将丹参生药材粉碎,用乙醇加热回流,温度控制在50-80℃,然后减压回收乙醇,得醇浸膏,用甲醇溶解,过滤除去不溶性物质,浓缩滤液,上SephadexLH-20,70%甲醇洗脱,收集橘红色段洗脱液,蒸馏除去甲醇,得丹参酮IIA粗品;
按权利要求1所说的组分和含量,将丹参酮IIA加入熔融的基质中,混合均匀,加入制滴丸装置,保温85℃至90℃,滴入5℃至15℃的冷却剂中,然后除去冷却剂,选粒,即得丹参酮IIA滴丸。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说的丹参酮IIA粗品经重结晶纯化,含量达70%以上。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说的冷却剂是二甲基硅油、液体石蜡、植物油或冰水。
7、权利要求1所述的丹参酮IIA滴丸作为治疗脑缺血性疾病药物的应用。
CN 200510039106 2005-04-26 2005-04-26 丹参酮ⅱa滴丸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Pending CN1698597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200510039106 CN1698597A (zh) 2005-04-26 2005-04-26 丹参酮ⅱa滴丸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200510039106 CN1698597A (zh) 2005-04-26 2005-04-26 丹参酮ⅱa滴丸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698597A true CN1698597A (zh) 2005-11-23

Family

ID=3547495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200510039106 Pending CN1698597A (zh) 2005-04-26 2005-04-26 丹参酮ⅱa滴丸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698597A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133194A (zh) * 2011-03-11 2011-07-27 中国药科大学 一种丹参酮ⅱa固体分散体微丸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CN104434825A (zh) * 2014-11-04 2015-03-25 中国药科大学 一种丹参酮ⅱa滴丸及其制备方法
CN112007005A (zh) * 2020-09-10 2020-12-01 金华市人民医院 一种治疗冠心病的丹参酮缓释滴丸及其制备方法
CN113350303A (zh) * 2021-07-05 2021-09-07 北京汉典制药有限公司 紫叶丹滴丸及其制备方法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133194A (zh) * 2011-03-11 2011-07-27 中国药科大学 一种丹参酮ⅱa固体分散体微丸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CN104434825A (zh) * 2014-11-04 2015-03-25 中国药科大学 一种丹参酮ⅱa滴丸及其制备方法
CN112007005A (zh) * 2020-09-10 2020-12-01 金华市人民医院 一种治疗冠心病的丹参酮缓释滴丸及其制备方法
CN113350303A (zh) * 2021-07-05 2021-09-07 北京汉典制药有限公司 紫叶丹滴丸及其制备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748774A (zh) 补脑制剂及新的制备方法
CN1824240A (zh) 参术健脾制剂及新的制备方法
CN1698597A (zh) 丹参酮ⅱa滴丸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775279A (zh) 妇康制剂及新的制备方法
CN1775271A (zh) 抑亢制剂及新的制备方法
CN1879799A (zh) 参桂调经制剂及新的制备方法
CN1824095A (zh) 小活络制剂及新的制备方法
CN1714819A (zh) 一种治疗冠心病的药物组合物
CN1943690A (zh) 一种具有清理胃肠、泻热润便作用的中药组合物
CN1824259A (zh) 一种治疗女性痛经的中药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850253A (zh) 千金保孕制剂及新的制备方法
CN1857574A (zh) 耳聋通窍制剂及新的制备方法
CN1943694A (zh) 一种用于肾虚水肿,腰膝酸软等疾病的中药组合物
CN1827159A (zh) 调经制剂及新的制备方法
CN1775258A (zh) 暖宫孕子制剂及新的制备方法
CN1772234A (zh) 治疗妇科疾病的中药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824109A (zh) 辽源七厘制剂及新的制备方法
CN1775268A (zh) 安肾制剂及新的制备方法
CN1824111A (zh) 散寒活络制剂及新的制备方法
CN1698632A (zh) 含三七三醇皂苷的通舒肠溶制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824014A (zh) 降压制剂及新的制备方法
CN1733104A (zh) 治疗妇科疾病的桂枝茯苓制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775259A (zh) 知柏地黄制剂及新的制备方法
CN1772108A (zh) 治疗妇女更年期综合症的中西药复方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634481A (zh) 金银花软胶囊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