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672001A - 带有两组束管的冷凝换热器 - Google Patents

带有两组束管的冷凝换热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672001A
CN1672001A CNA038182521A CN03818252A CN1672001A CN 1672001 A CN1672001 A CN 1672001A CN A038182521 A CNA038182521 A CN A038182521A CN 03818252 A CN03818252 A CN 03818252A CN 1672001 A CN1672001 A CN 167200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ube
heat exchanger
tube bundle
bundle
axi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03818252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0350198C (zh
Inventor
J·勒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iannoni France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ublication of CN167200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67200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350198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350198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7/00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tubular conduit assemblies for both heat-exchange media,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a conduit wall
    • F28D7/02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tubular conduit assemblies for both heat-exchange media,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a conduit wall the conduits being helically coiled
    • F28D7/024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tubular conduit assemblies for both heat-exchange media,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a conduit wall the conduits being helically coiled the conduits of only one medium being helically coiled tubes, the coils having a cylindrical configurat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39/00Evaporators; Condensers
    • F25B39/04Condens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HFLUID HEATERS, e.g. WATER OR AIR HEATERS, HAVING HEAT-GENERATING MEANS, e.g. HEAT PUMPS, IN GENERAL
    • F24H1/00Water heaters, e.g. boilers, continuous-flow heaters or water-storage heaters
    • F24H1/22Water heaters other than continuous-flow or water-storage heaters, e.g. water heaters for central heating
    • F24H1/40Water heaters other than continuous-flow or water-storage heaters, e.g. water heaters for central heating with water tube or tubes
    • F24H1/43Water heaters other than continuous-flow or water-storage heaters, e.g. water heaters for central heating with water tube or tubes helically or spirally coiled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换热器,其包括一对管束(21,31),一个环绕圆柱形燃烧器(40)的主管束(21)和另一个副管束(31),要被加热的液体可在管束中流动,主管束排出的燃烧气体中的水蒸汽在副管束上发生冷凝,其中构成该管束的管子具有压平的横截面和螺旋形的外形,从而使燃烧气体可以在盘管之间流动,主管束(21)中是从外侧流到内侧,副管束(31)中的流动方向相反,两个管束都设置在同一壳体(1)中。所述换热器特征在于副管道的轴向尺寸(l2)比主管道的轴向尺寸(l1)小的多,从而可在所述副管束(31)的端部形成一个可用空间来设置排放管头(7)。本发明还涉及一种气体或燃油锅炉,特别适于家用,高效、节省空间且重量轻。

Description

带有两组束管的冷凝换热器
本发明的换热器具体用于配置在适于家用的煤气锅炉中,从而可提供中央采暖回路和/或提供卫生用水。
更准确地说,本发明的主题换热器是一种双换热器,由一个直接暴露在燃烧器产生的热气中的主换热器、以及一个暴露在从主换热器中排出的、温度明显较低的气体中的副换热器构成。
水或者任何可被加热的液体以与烟气的流动方向相反的方向在该双换热器中循环,准确地说,即首先穿过副换热器,在其中进行预加热,然后进入主换热器,在那里进行加热。
仅仅为了说明,从燃烧器中直接排出的燃气温度可以是1000℃量级的。
在穿过主换热器后,其温度通常在100到180℃之间。
这些热气含有一定量的水蒸汽,其在与副换热器壁接触时会发生冷凝,此时其温度低于露点,为60℃量级。
这种冷凝过程为在副换热器中循环的水提供了额外的热量,这些热量相当于蒸发过程中释放的潜热。
如在文献EP 0 078 027中所描述的,这种类型的双换热器使得该装置的收益大大提高。
在文献WO 94/16272中描述了一种换热器部件,包括一个由热传导性能非常好的材料制成的管,其中冷却液流体,例如被加热的水,在该管中循环流动。
这种管被弯成螺旋状,且具有一个平的椭圆形横截面,其主轴线基本垂直于螺旋体的轴线,同时该管的每个转弯处都具有平的面,这些面与相邻拐弯处的平面隔开相同高度的间隙,此高度比所述横截面的厚度略小,两个相邻弯处之间的间距由管壁上的凸台所构成的横向构件来进一步限定尺寸。
这篇文献还描述了具有多个上述元件的换热器,其以不同的方式构成,形成了各种实施方案。
以这种方式设计的换热器元件保证了在穿过该管状元件附近的热气与在该管中循环流动的、要被加热的液体之间可以进行大量的热交换。
事实上,在热气流穿过拐弯处之间的间隙时,其与换热器部件的相对展开的壁面进行接触。
更具体来说,本发明的目的是提出一种上述类型的冷凝换热器,它的热交换元件是如在WO 94/16272中公开的多束平管,如需要可参考该文献。
最接近本发明主题的现有技术对应于上述文献的图22所示出的实施方案。
所讨论的装置由两组平行的束管组成,主要的一组由1表示,次要的一组由1′表示。
这辆束管相互靠近地设置,轴线互相平行,且固定安装在一个外壳8内(对比文件中成为“壳体”)。
热气体由外部装置9提供,并通过输送管90和管头80进入主交换器1的中央部分(箭头J0)。热气体径向穿过后者,从内侧到外侧(箭头J1),然后穿过副换热器,仍然是径向的,但这次是从外侧到内侧(箭头J2)。
最后,冷却的气体通过管头81离开该双换热器(箭头J3)。
本发明的目的是改进WO 94/16272的图22中示意性地示出的装置,以使其更加紧凑。
实际上,这类装置的安装者总会遇到一个问题,就是容纳该装置的可用空间通常不大。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出一种相对较轻的装置,从而对安装者而言,该装置的运输、定位以及固定都更加方便。
本发明的构思源于发明人观察到的一个现象:副换热器中回收的能量总是小于主换热器吸收的能量。
从这个观察出发,可以推导出:相对于主换热器,副换热器的热交换表面可以减小,该热交换表面与管束的长度成比例。
这样,如果减小副管束的轴向尺寸,则在其一端可以形成一个可利用空间,从而可以利用该空间来安装燃烧过的、已冷却的气体的排出管头。
因此,相对于WO 94/16272中图22的已知实施方案来说,这种管头的轴向尺寸不是加到该装置的轴向尺寸上,而是安装在该装置之内。
另外,副换热器的管长减小,该装置自然比所述的具有相同管长的主交换器及副交换器的装置更为轻便。
最后,还是为了改进紧凑性,根据本发明,采用一种安装在主管束之内的圆柱形燃烧器。
这样,该燃烧器的轴向尺寸也包含在外壳的轴向尺寸内。
因此本发明的主题是一种与燃气燃烧器或燃油燃烧器相连的冷凝换热器,其由两组相邻布置的平行管束组成,且固定安装在一个不透气的外壳内,这两个管束通过一个“转换”收集器互相连通,该收集器具有可以使要被加热的液体特别是冷水能够循环流动的装置,首先在构成所述副管束的管中流动,然后通过所述转换收集器流到构成主管束的管内,围绕这两个管束的所述外壳尽可能地靠近各管束,该外壳具有一个用于燃烧气体的排放管头,其位于所述副管束的附近,该换热器的结构,使得燃烧器产生的热气可以径向或者近似径向地流动穿过弯管之间的缝隙,首先流过主管束,接着流过副管束,然后从所述管头排出该换热器。
根据本发明:
-所述燃烧器是一个圆柱形燃烧器,其直径比主管束的直径小,且同轴安装在主管束内,沿整个主管束的轴线长度或者几乎整个轴线长度延伸;
-所述副管束的轴向尺寸比所述主管束的轴向尺寸小,从而可在较短的副管束的延长部分上形成一个对着主管束的端部的可用空间;
-该可用空间上布置有一个围壁,其与副管束的内部空间相连通;
-所述管头与所述围壁的壁面相连从而可以与其连通,且管头定向成与副管束的轴线横交,从而使其轴向上的体积可以容置于围壁之内。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可选的附加技术特征:
-构成各管束的每个管子具有直线的两端端部,这两端的轴线位于同一平面内,该平面与管束构成的螺旋体相切,端部开口从换热器的侧部朝向外部;主管束的端部位于副管束附近,反之亦然,所述端部具有圆柱形开口,其从外壳壁面上固定地、密封地穿出,在外壳的一侧,其伸进一个被称作“进出口”的壁面收集器,该壁面收集器可以连到一个要被加热的液体的供应管道和一个用于已加热液体的排放管道;在外壳的另一侧,伸进所述转换收集器。
-外壳一方面包括一个一定长度的、具有不变横截面的薄壁管,其横截面近似卵形的轮廓由两条侧面的直线段连接两个半圆端部而形成,另一方面包括一对闭合板或者“端面”,端面的轮廓对应于所述横截面的轮廓,且沿垂直于所述管长轴线的方向延伸,各堵住两开口之一,所述管长的每一半圆柱形部分与所述管束之一同轴且部分环绕(超过一半)所述管束;
-被称为“前端面”的所述端面之一具有一个开口,其可以容纳一个门板,该门板支撑所述燃烧器、并且藉之可作拆卸操作;
-该门板还在其外侧支撑一个风扇,或者支撑一个简单的管头,从而可以向燃烧器提供可燃气体混合物;
-各端面都配备有一个隔热盘,该盘面向所述主管束的内部空间;
-两个管束具有相同的直径;
-两个管束的轴线是水平的且互相平行;
-两个管束上下布置,且它们的轴线位于相同的垂直平面内;
-副管束位于主管束的上方,在两个管束之间插入一个倾斜的槽,用于防止副管束上形成的冷凝液落到主管束上或者燃烧器中;
-两个管束并排设置,其轴线位于相同的水平面内;
-所述排放管头的轴线位于包含两管束轴线的平面中;
-所述排放管头的轴线垂直于包含两管束轴线的平面;
-所述围壁的壁面为一圆柱形套管,且与副管束同轴,其一端缘固定到换热器的外壁上,另一端缘安装有一个环形凸缘,副管束支撑在该凸缘上,所述排放管头也是圆柱形的,与所述套管相连,且垂直于其轴线;
-外壳具有一个倾斜的底部,其带有一个出口,用于收集并排放副管束上形成的冷凝液。
通过阅读下述说明以及代表了可行的各实施方案的附图,本发明的其它特征及优点将变得更加显明,其中所述各实施方案是以非限定性的实例给出的。
-图1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案的正面示意图,其为图2中线I-I处的垂直剖面图;
-图2是图1所示装置的左视图;
-图3和4分别是图1、图2缩小比例的简化视图,这些图表示运转过程,特别是气体的流动路径;
-图5-8分别类似于图1-4,表示了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案;
-最后,图9和10是该装置的一个备选方案的示意图,分别为侧视图和正剖面图。
图1-4所示的装置包括一个薄壁的中空壳体或外壳,由附图标记1表示,比如由不锈钢薄钢板制成。
如图2中所示,从侧面看去,该壳体1呈卵形,其轮廓线由两条侧面的直线段连接高低半圆部分而形成。
该壳体由一段长度的、具有所述卵形的管14构成,图2中低、高半圆部分由标记142、143表示,侧面的平面部分由附图标记140、141表示,这个一定长度的管的两端由相同形状的盖或“端面”封闭,在图1中由15a和15b表示。
在本文的余下部分中,“前端面”指的是图1中的左端面15a,“后端面”指的是相对的端面15b。
这两个端面15a和15b通过公知的适当方式,例如焊接来气密安装在中央管部分14上。
如图1所示,该外壳的底部16向出口17方向倾斜,下文将对其作用进行解释。
在外壳1内安装有两束平管,其为所引用的国际申请中描述的类型,每一管束分别构成主换热器20和副换热器30的热交换元件。
主管束由21表示,副管束由31表示。
各管束都由一套并置的同轴管件构成,主换热器20具有水平轴线X1X1′,副换热器30具有水平轴线X2X2′。
这两个水平轴线在图2中的同一垂直平面V中,副管束31位于主管束21的正上方。
管束21和31的内部空间分别由2和3表示。
一个气体或燃油燃烧器40与主换热器20相连。其为一个管状的圆柱形燃烧器,在整个长度上有多个径向小孔,从而形成了可燃气体混合物的通道,例如空气+丁烷或者空气+燃油,管壁的外表面构成了燃烧表面。
在该示例中,可燃气体混合物通过一个公知类型的风扇输入到装置中,该风扇也构成了装置的一部分。
然而,不用混合物供应套管的话,该风扇使用单独的装置(已知类型的)也不偏离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其中,该风扇可以偏离主换热器的轴线X1X1′。
燃烧器40以一个比管束21小很多的直径同轴地安装在管束21中,即沿着轴线X1X1′安装。
前端面15a上有一个以轴线X1X1′为中心的圆形开口150,以使燃烧器可以进入并设置在壳体内的适当位置上。
在风扇4的出口处设有一个安装板41,从而使该组件可以固定到前端面上,例如通过螺钉(图中未示)安装。
在维修保养换热器而对燃烧器进行清洁时,这种结构使燃烧器很容易拆卸。
各端面15a和15b朝向空间2的内部分别对正设置有一个隔离盘5及6,由例如一种陶瓷基材料制成。
这些元件的功能是保护壳体1在该水平位置上的壁面不会被燃烧产生的强大热量所损坏。
该盘5、6可通过任意适合的公知方式安装在端壁15a和15b上。
当然,盘5在其中心部分也穿有一个类似于开口150的孔,来让燃烧器穿过。
需要指出的是(参见图1)盘6并不是直接顶在后端面15b上的。正相反,其通过垫圈61来与后端面15b保持一定距离。
管束31由一定数量的螺旋管件组成,该管件与管束21的相同。
仅仅是为了说明,各元件由一个压平的管件构成,具有卵形的横截面,弯成四圈。盘绕的形状具有185mm的内直径,和235mm的外直径;管压平部分的厚度是7.2mm,两个弯折部分之间的间隙为0.8mm。
因此各元件的轴向尺寸是32mm。
在该示例中,主管束21由并置的十个元件构成。
根据本发明的主要特征,构成副管束31的元件数量较少。该例中为六(而不是十)。
因而管束21的长度l1等于320mm(32×10),管束31的长度l2等于192mm(32×6),或两者的差为128mm。
在图1-4所示的实施方案中,副管束31的端部之一顶在前端面15a上。
由于长度差l1-l1,因此在管束31和后端面15b之间形成了一个自由空间。
在这个空间中,安装有一个围壁,其由以轴线X2X2′为中心的圆柱形套筒9构成,可通过例如焊接来将其一端的边缘固定到后端面15b上。其另一端具有一个环形的平面凸缘90,该平面凸缘90沿垂直于轴线X2X2′的方向延伸。
该凸缘可作为副管束31的另一端的支撑。该装置包括一个管头7,用于排出燃烧过的、已冷却的废气。
还有一个圆柱形管状套筒,具有一个垂直轴线ZZ′,且与套筒9相连,其安装在套筒9上,且内部空间相连通。
管头7连到一个排出燃烧废气及烟的排气管道上,例如烟囱管道(图中未示)上。
在该例中,构成主管束及副管束的元件并联安装。
然而,将一部分或所有用于管束的元件进行串联安装也不偏离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各元件的端部的形状及方向如图1以及所引用国际申请的图1和图24所示。
盘管的各端部是一个管状部分,其开口是圆柱形的,此开口与管的平截面的其余部分之间的过渡部分是渐变的(如“哨子”形)。
这两个端部(朝向外侧)的轴线位于相同的平面内,此平面与螺旋形盘管相切。
此平面在这里是水平的。
构成主管束的元件的端部210、211位置向上,而相反,副管束31(上方的)的元件端部310、311位置朝下。
从头到尾的布置是以如下方式进行的:管束之一的入口靠近另一管束的出口,反之亦然。
各卷绕的管状元件通过将其圆柱形开口部分之一与外壳垂直平面侧壁140、141上的适当的圆形孔相接合,而被固定于外壳之内。
在此区域上设有适当的密封装置。
可以提供若干有利的附加部件(图中未示),以保证各元件在外壳内的位置以及定心保持良好。
还需注意的是,根据WO 94/16272中所描述的布置方式,构成一个卷管束的各个平管在其较宽的面上具有一系列的凸起(在其平壁面上印出),起到垫圈的作用,可以更准确地设定用于分隔两个弯折部分之间的间隙的尺寸。
对应于管束21和31的该凸起的附图标记分别为212和312。
构成换热器的各盘管的端部向固定在外壳1外壁面上的收集器打开,更准确地说该收集器固定在平面部分140、141上,从而可以完全围绕容纳盘管端部的开口部分。
在面140上固定有一个被称作“进出口”的收集器,由附图标记100表示,而在相对的面141上固定有一个“转换”收集器11。
在这两种情况中,它们都是具有长方平行管形状的壳体,且具有必要的开口。它们通过例如图2中101表示的螺栓来装配到外壳1上,或者直接通过焊接来安装。当然在此区域也要进行密封。
收集器100内部被一个水平壁面13分开。
收集器100在壁面13之上的部分具有一个连接管12,用于连到提供要被加热的冷水的管道上;此外,这部分还连接到副管束31的入口端组件上。
反过来,收集器100处在壁面13之下空间中的下部具有一个管10,用于连接热水出口管道,该部分连接到构成主管束21的元件的出口端组件上。
相对的收集器11没有分隔壁面。其确保了副管束31的出口端与主管束21的入口端之间的连接。
在外壳内两个换热器之间安装有一个槽8,其固定到前端面15a上。它是一个板,略微弯曲,具有朝上的凹陷,且向下向后倾斜(参见图1)。
如图8所示,该槽仅占据外壳的中央部分,而不占用在侧面的燃烧气体通道,正如从下文中可以看出的。
板8的自由后端向下弯曲且带有一个更倾斜的、悬垂在该空间上的缘边80,如上所述,其将隔离盘6与后端面15b隔开(参见图1)。
为了安装该装置,外壳1的部分14由两个可装配在一起的半壳组成,例如通过焊接,沿着对应于垂直平面V的连接面进行装配。
这使得可以将两个半壳装配到两组管束上,预先进行合适的相互定位。
在最终组装之前,圆形的隔离盘5和槽8被固定到前端面15a的内表面上。隔离盘6和套筒9以及其管头7(套筒预先固定到管头上)装配到另一端面15b的内表面上。
在上部分中,构成外壳部分14的两个半壳具有一个半圆形的开口,当两个半壳装在一起时,该开口环绕着管头7,端面15b则已经定位好了。然后,将端面15a就位之后,对组件进行焊接,包括在外壳14的平面上围绕管头7进行焊接,从而在该区域进行有效密封。
最后,燃烧器当然要配备一个合适的点火装置,例如一个靠近燃烧表面的电极。为了避免不必要的繁琐,未在图中示出所涉及的公知装置。
下面参考附图3和4来对该装置的运行情况进行说明。
已处于运转状态的风扇4将可燃气体混合物输入到管状燃烧器40的内部。该混合物从燃烧器壁面上的小孔穿出。当燃烧器点火后,进行燃烧,在整个燃烧器表面上产生火焰F。
同时,要被加热的水开始循环流动。图4中EF表示的冷水通过管12到达该装置,流入收集器100的上部,并进入上管束31的入口端组件。然后从出口端离开上管束31,进入收集器11,在那里转向,如箭头T所示,流入下管束21的入口端并在其内循环流动。最终,已加热的水从该管束的出口端组件流出,到达收集器100的的下部,然后通过管10离开,如箭头EC所示。
在空间2中由火焰F产生的燃烧气体向着主管束21的外侧流动。这些气体径向穿过分隔平管的间隙,进行大量的热交换,并从而剧烈地加热内部流动的水,且在穿过副换热器时进行预加热(下文将对其进行解释)。
当离开主管束时,由于热交换而使燃烧气体冷却。但这些气体的温度仍然高于进入装置的水的温度(等于周围环境温度)。
仅仅是为了说明,其温度可以是100到150℃量级。
这些热气体沿着外壳的内壁向上流动。其穿过槽8的侧边,然后流经副管束31,这次是从外向内流动,再穿过压平管束的弯折部分。在这次流动中,燃烧气体中水蒸汽的至少一部分发生冷凝,因为冷水或温水流经的副管束的壁面温度低于燃烧产物的露点。除了由于在副管束中流动的水与燃烧气体之间的温度差所产生的正常热量转换之外,还观察到了与冷凝现象(一种放热相变过程)相关的蒸发潜热传递所产生的附加热量转换。
通过这种方式可在副管束中循环的水到达主管束之前对其进行预热。
被大幅度冷却的燃烧气体处于副管束内的空间3中,然后通过围壁9进入排放管道7中。
从副管束31的管中流出的冷凝液体受重力作用进入槽8中,从而使其不会妨碍燃烧器的运转。由于槽有一定斜度,因此这些液体就直接流到后端,沿着向下弯曲的缘边80落到隔离盘6的后面,从而进入外壳倾斜底部16。然后沿着该倾斜底部,液体到达冷凝排放口17,该排放口与适当的排放管道(图中未示)相连。
图5-7所示的第二实施方案与上述内容完全类似。为此可采用相同的附图标记来表示相似的或一样的部件。
除了以下两点,其它结构与第一实施方案相同:
首先,该装置具有一个大致水平的、非垂直的布局。实际上,两个管束并排设置,而不是一个在另一个的上面,因而其轴线X1X1′和X2X2′在同一水平面H内。
在上述示例中,转换收集器11位于上方,而进出口收集器100变成向下(参见图6)。
显然倒过来也是可行的。
燃烧气体的排放管头还是朝向上。
其次,该管头7的(垂直)轴线YY′垂直于包含两管束轴线的平面(而不是包含在该平面中)。
在此实施方案中,不用槽来收集冷凝液体,因为形成冷凝液的副管束横向偏移布置,而不是位于主管束及燃烧器的正上方了。外壳底部16是倾斜的,冷凝液直接落到底部上,从而通过排放通道17排出。
图7和8示出了在该装置中气体的循环过程。其类似于第一实施方案,除了在外壳内的从主管束离开到达副管束的燃烧气流变成了水平方向,而非垂直方向。
在上述的两个实施方案中,构成两个管束的管状元件是相同的。然而这不是必须得,管盘可以是不同的,特别是直径可以不同。
此外,容纳围壁9和管头7的空间设置在副管道与后端面之间。
这种布置也不是必须的,比如可以是如图9和10所示的另一种备选方案。
在该图中,对于和前述实施方案相似但是不完全相同的元件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但加了一个撇号。
这样,在这些附图中,可以看到主管束21′的直径大于副管束31′直径。
包围两管束的外壳的形状在此也进行了修改。侧面140′和141′不再是平行的了,而是互相倾斜的,从而可略微的向上会聚。
此时,外壳9′和管头7′插在前端面15′A和副管束31′之间。
显然前面两个实施方案中的一个与图9和10所示的备选方案结合所产生的混合布置方式也不脱离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包括:
-或者以第一或第二实施方案的安装方式安装该装置,主管束及副管束具有不同的直径(不移动外壳及管头),
-或者将管头移动成类似于图10所示的结构,(同时保持两管束的直径相同)。
根据本发明的装置非常紧凑且重量轻,而产出方面也非常有效率。
尽管其非常适于家用来加热水,然而也可以在其它领域进行应用,特别是在工业领域,可以用来加热各种液体。

Claims (15)

1.冷凝换热器,与气体或燃油燃烧器(40)相连,该换热器包括两组平行的管束,一组管束(21)称为“主管束”,另一组管束(31)称为“副管束”,每个管束都包括一根管或者首尾相连形成螺旋管盘的一组管,其中管壁由导热性良好的材料制成,且具有压平的卵形横截面,横截面的主轴线垂直于或者基本垂直于螺旋管盘的轴线,同时两个相邻弯管之间间隙的宽度都相同,且比所述横截面的厚度小得多,这两组管互相靠近设置在一起,固定安装在不透气的外壳(1)中,然后通过“转换”收集器(11)来相互连通,该收集器设有可以使要被加热的液体特别是液态水能够循环流动的装置,液体首先在构成所述副管束(31)的管中流动,然后通过所述转换收集器(11)流到构成主管束(21)的管内,围绕这两个管束的所述外壳(1)靠近各管束并与各管束有间隔,该外壳(1)具有用于燃烧气体的排放管头(7),其位于所述副管束(31)的附近,该换热器的结构使得燃烧器(40)产生的热气可以径向或者近似径向地流动穿过弯管之间的缝隙,首先流过主管束(21),然后是副管束(31),然后从所述管头(7)排出该换热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燃烧器(40)是圆柱形燃烧器,其直径小于主管束(21)的直径,且与同轴安装在主管束内,沿整个主管束的轴线长度或者实质上整个轴线长度延伸;
-所述副管束(31)的轴向尺寸(l2)小于所述主管束(21)的轴向尺寸(l1),从而可在较短的副管束的延长部分上形成对着主管束的端部的可用空间;
-该可用空间上布置有围壁(9),其与副管束的内部空间(3)相连通;
-所述管头(7)与所述围壁(9)的壁面相连从而可以与其连通,且管头定向成与副管束(31)的轴线(X2X2′)横交,从而使其轴向上的体积可以容置于围壁(9)之内。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构成各管束(21,31)的管具有直线端部(210-211,310-311),这两个端部的轴线位于同一平面内,该平面与管束构成的螺旋体相切,端部开口从换热器的侧部朝向外部;主管束的端部位于副管束附近,反之亦然,所述端部具有圆柱形开口,其固定地、密封地穿出外壳(1)的壁面,在外壳的一侧伸进被称作“进出口”的壁面收集器(100),从而可以连到要被加热的液体的供应管道和用于已加热液体的排放管道,在外壳的另一侧,伸进所述转换收集器(11)。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1)一方面包括一定长度的、具有不变横截面的薄壁管(14),该横截面近似卵形的轮廓由两条侧面的直线段连接两个端部部分而形成,另一方面包括一对闭合板或者“端面”(15a,15b),端面的轮廓对应于所述横截面的轮廓,且沿垂直于所述管轴线的方向延伸,各堵住两开口之一,所述薄壁管(14)的半圆柱形部分(142,143)与所述管束(21,31)之一同轴且部分环绕(超过一半)所述管束。
4.如权利要求3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被称为“前端面”的所述端面之一(15a)具有开口(150),其可以容纳一个支撑所述燃烧器(40)并允许拆卸操作的门板(41)。
5.如权利要求4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门板(41)的外侧还支撑风扇(4),或者支撑简单的管头,其可以为燃烧器提供可燃气体混合物。
6.如权利要求3-5之一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各端面(15a,15b)配备有隔热盘(5,6),各盘面向所述主管束(21)的内部空间(2)。
7.如权利要求1-6之一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两个管束具有相同的直径。
8.如权利要求1-7之一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两个管束(21,31)的轴线(X1X1′,X2X2′)是水平的且互相平行。
9.如权利要求8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两个管束(21,31)的轴线(X1X1′,X2X2′)位于同一垂直平面(V)内。
10.如权利要求9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副管束(31)位于主管束(21)的上方,在两个管束之间插有倾斜的槽(8),用于防止副管束(31)上形成的冷凝液落到主管束(21)上或者燃烧器(40)中。
11.如权利要求8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两个管束(21,31)并排设置,其轴线(X1X1′,X2X2′)位于同一水平面(H)内。
12.如权利要求1-11之一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放管头(7)的轴线(ZZ′)位于包含两管束的轴线(X1X1′,X2X2′)的平面中。
13.如权利要求1-11之一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放管头(7)的轴线(YY′)垂直于包含两管束轴线(X1X1′,X2X2′)的平面。
14.如权利要求1-13之一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围壁(9)的壁面为圆柱形管,且与副管束(31)同轴,其一端缘固定到换热器的外壁(15b)上,另一端缘安装有环形凸缘(90),副管束(31)支撑在该凸缘上,所述排放管头(7)也是圆柱形的,与所述管(9)相连,且垂直于其轴线(X2X2′)。
15.如权利要求1-11之一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外壳(1)具有倾斜的底部(16),其带有出口连接通道(17),用于收集并排放副管束(31)上形成的冷凝液。
CNB038182521A 2002-07-30 2003-06-06 带有两组束管的冷凝换热器 Expired - Lifetime CN100350198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FR0209647A FR2843189B1 (fr) 2002-07-30 2002-07-30 "echangeur de chaleur a condensation a double faisceau de tubes"
FR02/09647 2002-07-30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672001A true CN1672001A (zh) 2005-09-21
CN100350198C CN100350198C (zh) 2007-11-21

Family

ID=3012952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038182521A Expired - Lifetime CN100350198C (zh) 2002-07-30 2003-06-06 带有两组束管的冷凝换热器

Country Status (12)

Country Link
US (1) US7267083B2 (zh)
EP (1) EP1532407B1 (zh)
JP (1) JP3882024B2 (zh)
KR (1) KR100879189B1 (zh)
CN (1) CN100350198C (zh)
AT (1) ATE340976T1 (zh)
AU (1) AU2003258786A1 (zh)
CA (1) CA2493393C (zh)
DE (1) DE60308696T2 (zh)
FR (1) FR2843189B1 (zh)
RU (1) RU2317491C2 (zh)
WO (1) WO2004016995A1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413614A (zh) * 2018-05-10 2018-08-17 宁波市哈雷换热设备有限公司 全预混冷凝式换热装置
CN108826687A (zh) * 2018-05-10 2018-11-16 宁波市哈雷换热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全预混冷凝式换热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FR2854229A1 (fr) * 2003-04-25 2004-10-29 Realisation Mecaniques Engenee Echangeur de chaleur a condensation
WO2005108875A1 (ja) * 2004-05-11 2005-11-17 Noritz Corporation 熱交換器および温水装置
US7228711B2 (en) * 2004-11-12 2007-06-12 Carrier Corporation Tubes with elongated cross-section for flooded evaporators and condensers
DE102006001590A1 (de) * 2006-01-11 2007-07-12 Viessmann Werke Gmbh & Co Kg Heizkessel
FR2913105B1 (fr) 2007-02-28 2009-05-08 Mer Joseph Le "echangeur de chaleur a condensation comprenant deux faisceaux primaires et un faisceau secondaire"
ITVR20070042A1 (it) * 2007-03-15 2008-09-16 I C I Caldaie S P A Caldaia a condensazione
CA2613405A1 (en) * 2007-12-11 2009-06-11 Benjamin Arquiza Harina Revcrein tank
FR2925657B1 (fr) * 2007-12-19 2010-01-29 Mer Joseph Le Dispositif et procede pour stabiliser la pression et le debit d'un melange gazeux alimentant un bruleur cylindrique a combustion de surface
US7824178B1 (en) 2008-02-12 2010-11-02 Lochinvar Corporation Air transfer arm for boiler
FR2928442B1 (fr) * 2008-03-06 2010-12-17 Mer Joseph Le Installation de production d'eau chaude sanitaire
ITPD20080239A1 (it) * 2008-07-31 2010-02-01 Zilmet S P A Scambiatore di calore per caldaie a condensazione
US8656867B2 (en) * 2009-08-18 2014-02-25 Intellihot Green Technologies, Inc. Coil tube heat exchanger for a tankless hot water system
FR2955929B1 (fr) * 2010-02-01 2014-04-18 Mer Joseph Le Echangeur de chaleur a condensation pour plusieurs fluides et dispositif de production de fluides chauds comprenant un tel echangeur
DK2569644T3 (da) 2010-05-11 2014-05-26 Brüel & Kjaer Sound & Vibration Measurement As Fiberoptisk accelerometer
KR101199621B1 (ko) * 2010-08-12 2012-11-08 주식회사 경동나비엔 콘덴싱 보일러
CN102901222B (zh) * 2012-09-21 2016-04-20 苏州成强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强制翅片直管双环状冷凝供热换热器
CN102901224A (zh) * 2012-09-21 2013-01-30 苏州成强换热器有限公司 一种强制螺旋翅片盘管及翅片蛇形管冷凝供热换热器
ITTO20130927A1 (it) * 2013-11-15 2015-05-16 Elbi Int Spa Scambiatore di calore, in particolare per una caldaia a condensazione
US9631808B2 (en) * 2014-11-21 2017-04-25 Honeywell International Inc. Fuel-air-flue gas burner
US10767900B2 (en) * 2015-05-14 2020-09-08 Lochinvar, Llc Burner with flow distribution member
FR3047549B1 (fr) 2016-02-09 2019-05-10 Sermeta Deflecteur pour echangeur de chaleur a condensation et echangeur muni d'un tel deflecteur
EP3327373A1 (de) 2016-11-29 2018-05-30 Bosch Termoteknik Isitma ve Klima Sanayi Ticaret Anonim Sirketi Heizgerät
CN107796012A (zh) * 2017-11-29 2018-03-13 苏州格瑞码能源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改良的换热器
JP7441084B2 (ja) 2020-03-16 2024-02-29 三浦工業株式会社 ボイラ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621681A (en) * 1977-11-09 1986-11-11 Q-Dot Corporation Waste heat boiler
US4357910A (en) * 1980-11-28 1982-11-09 Blockley Eugene T Multi-pass helical coil thermal fluid heater
US4393815A (en) * 1981-04-16 1983-07-19 Pedersen Niels R Heating plant
EP0078207A3 (fr) 1981-10-22 1983-06-29 Chaffoteaux & Maury Perfectionnements aux dispositifs pour récupérer des calories des fumées sortant des chaudières à gaz
FR2700608B1 (fr) 1993-01-15 1995-04-07 Joseph Le Mer Elément échangeur de chaleur, procédé et dispositif pour le fabriquer.
US5307802A (en) * 1993-09-13 1994-05-03 Placek Edward A High efficiency steam generator
US5687678A (en) * 1995-01-26 1997-11-18 Weben-Jarco, Inc. High efficiency commercial water heater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413614A (zh) * 2018-05-10 2018-08-17 宁波市哈雷换热设备有限公司 全预混冷凝式换热装置
CN108826687A (zh) * 2018-05-10 2018-11-16 宁波市哈雷换热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全预混冷凝式换热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FR2843189B1 (fr) 2004-10-15
RU2005105348A (ru) 2005-10-27
AU2003258786A1 (en) 2004-03-03
FR2843189A1 (fr) 2004-02-06
CA2493393A1 (fr) 2004-02-26
EP1532407B1 (fr) 2006-09-27
CA2493393C (fr) 2010-09-14
DE60308696D1 (de) 2006-11-09
CN100350198C (zh) 2007-11-21
US7267083B2 (en) 2007-09-11
US20060102106A1 (en) 2006-05-18
JP3882024B2 (ja) 2007-02-14
KR100879189B1 (ko) 2009-01-16
DE60308696T2 (de) 2007-08-09
KR20050050639A (ko) 2005-05-31
WO2004016995A1 (fr) 2004-02-26
ATE340976T1 (de) 2006-10-15
RU2317491C2 (ru) 2008-02-20
JP2005534891A (ja) 2005-11-17
EP1532407A1 (fr) 2005-05-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0350198C (zh) 带有两组束管的冷凝换热器
CN1809715A (zh) 具有气体/空气换热器的冷凝热交换器
CN1910408A (zh) 用于锅炉和热水供应系统的通用热交换器
CN1950648A (zh) 换热器和热水装置
CN1190635C (zh) 冷凝式锅炉的热交换器
CN102345861B (zh) 热效率提高的燃烧设备
JP2010101598A (ja) ハイブリッド温水装置
CN105972617A (zh) 热力后燃烧装置
CN104903646A (zh) 用于燃烧燃料的燃烧器及包括该燃烧器的设备
CN1605812A (zh) 用于燃气锅炉的潜热吸收装置
CN1192189C (zh) 矿物燃料加热的直流式锅炉
CN106091389A (zh) 一种双通道燃烧热交换器
US6261090B1 (en) Gas combustor and combustor system for combustion of smoke, off gases and other emissions
JP2007508518A (ja) 適正化した排ガス値を有する固体燃料、特にわら梱用ガス化ボイラ
RU2327083C1 (ru) Водогрейный котел
JPH10128160A (ja) 流動層燃焼装置のサイクロン装置
JP2002089970A (ja) 給湯器
US11680704B2 (en) High-efficiency two-chamber boiler using turbulent reverse flow of combustion gases
RU2327082C1 (ru) Водогрейный котел
CN218237428U (zh) 分体式燃气室燃炉
CN219510764U (zh) 一种折流换热蒸汽发生器
RU51178U1 (ru) Водогрейная газотрубная установка для сжигания отходов растительного происхождения
CN208567538U (zh) 一种内置于炉内的热能回收型外冷式dx气氛发生器
RU2241902C1 (ru) Отопительный жаротрубный котел для газообразного и жидкого топлива
RU2252367C1 (ru) Водогрейный котел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090619

Address after: French Morlaix

Co-patentee after: R.

Patentee after: J. Lemme

Address before: French Morlaix

Patentee before: J. Lemme

ASS Succession or assignment of patent right

Owner name: GIANNONI FRANCE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OWNER: LE MER JOSEPH

Effective date: 20110125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OWNER: GIANNONI ROCCO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10125

Address after: French Morlaix

Patentee after: GIANNONI FRANCE

Address before: French Morlaix

Co-patentee before: R.

Patentee before: J. Lemme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71121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