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651007A - 一种杏灵滴丸(银杏酮酯滴丸)及其制备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杏灵滴丸(银杏酮酯滴丸)及其制备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651007A CN1651007A CN 200410102577 CN200410102577A CN1651007A CN 1651007 A CN1651007 A CN 1651007A CN 200410102577 CN200410102577 CN 200410102577 CN 200410102577 A CN200410102577 A CN 200410102577A CN 1651007 A CN1651007 A CN 1651007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ills
- drop
- polyethylene glycol
- drop pill
- fructus pruni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Landscapes
- Medicines Containing Plant Substan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是一种银杏酮酯滴丸剂及其制备方法,将含有银杏叶中提取的有效成分银杏酮酯及药用辅料加热熔融,保温条件下滴入冷却剂中,滴制成丸,收集滴丸,去蜡,包装即得。制得的成品含银杏叶中有效成分银杏酮酯,释放快,生物利用度高,适合工业化生产。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杏灵滴丸(银杏酮酯滴丸)剂及制备方法
发明内容
杏灵滴丸(银杏酮酯滴丸)为银杏科植物银杏的干燥叶经提取纯化制成的提取物为原料制成的中药丸剂。银杏叶提取物在治疗血瘀型胸痹及血瘀型轻度脑动脉硬化引起的眩晕;冠心病,心绞痛等方面疗效显著。现代研究结果表明:银杏药用价值最高的是叶片,银杏叶片中含有银杏内酯A、B、C、M、J和白果内酯,黄酮甙,芸香素,槲皮素,醇类,氨基酸,维生素,矿质元素等多种成份。其中主要活性物质是银杏黄酮类和萜类内酯等。黄酮、萜类内酯具有清除自由基、拮抗血小板活化因子,抑制血小板凝集、改善血液流变性、降低过氧化脂质的产生等作用,临床广泛用于动脉硬化及高血压所致冠心痛、心绞痛和脑血管痉挛等疾病的治疗。银杏叶提取物通过改善血液流变性、预防血栓形成和促进血栓溶解、增加缺血脑组织的血液灌注来改善脑功能。对心血管系统有防止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通过增强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促进自由基清除而产生抗脂质氧化作用,从而抗心肌缺血。银杏叶提取物能够保护神经元对抗谷氨酸的损伤、阻止谷氨酶诱发的下血脑弓状核神经元核面积的减少。
银杏叶提取物具有广泛的生理活性,国外的制剂产品有梯波宁(Tebonin)、强力梯波宁(Tebonin forte)、金纳多注射液、GBE761、Tanakan(rokan)、Hevert等滴剂、薄膜片剂、注射剂以及黄酮脂质软膏、银杏内酯B脂质体、静克敏等应用于临床及卫生保健。国内获准EGB药品生产批准文号的药厂有20余家,其中供口服的制剂主要为片剂、胶囊剂、颗粒剂、口服液等。但产品单一、粗糙、且类同产品较多,与国外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
本发明的杏灵滴丸(银杏酮酯滴丸)采用高分子固体分散法原理将银杏酮酯溶于加热熔融状态下的药用基质中,并立即滴入不相溶的液体中冷却,由于药物与冷却液之间的表面张力关系收缩冷凝成球形。这种方法所得到的药物在固体载体中能高度分散,溶出速度大大提高。
本发明的杏灵滴丸(银杏酮酯滴丸)与传统的片剂相比,具有表面积大、溶出速度快,胃肠刺激作用小,生物利用度高,服用方便等优点,且对其主要成分的研究与质量控制已达分子水平。
本发明使用的银杏叶中提取的银杏酮酯可以是市售的银杏酮酯,也可以是通过本领域已知的提取银杏酮酯的常规方法制备。例如:取银杏叶,粉碎,加12倍量70%乙醇,60℃回流提取2次,每次3h,合并提取液,60℃减压回收乙醇并浓缩至适量,加于已处理好的大孔吸附树脂柱上,依次用水和不同浓度的乙醇洗脱,收集相应的洗脱液,60℃减压回收乙醇并浓缩,浓缩液真空干燥,粉碎,即得。只要能够制得符合本发明滴丸剂标准的银杏酮酯均可。
因此,本发明提供一种杏灵滴丸(银杏酮酯滴丸)剂。根据本发明,具有的优点是,所述杏灵滴丸(银杏酮酯滴丸)中含有10-40%银杏酮酯,60-90%药用基质。所述的百分含量是基于丸剂的总干重。
根据本发明,有利的是银杏酮酯优选百分含量范围是10-40%,更优选的百分含量是15-25%。
根据本发明,所述的药用基质包括聚乙二醇、聚乙烯吡咯烷酮、泊洛沙姆、甘油明胶、硬脂酸钠等,可以优先选用聚乙二醇4000,聚乙二醇6000,聚乙二醇8000等的至少一种作为药用基质。
根据本发明,具有优点的是,聚乙二醇的优选型号为聚乙二醇6000。
根据本发明,有利的是,药用基质聚乙二醇的优选百分含量范围是65-95%,更优选的百分含量是75-85%。
本发明的杏灵滴丸(银杏酮酯滴丸)的生产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药用基质加热熔融,加入银杏酮酯,搅拌溶解均匀。保温滴入冷却制剂中。该生产方法还包括收集滴丸,去蜡,包装的步骤。
根据本发明,有利的是,冷却剂优选液体石蜡,也可选用液体石蜡,植物油,或甲基硅油等常规冷却液。
作为具体说明,本发明滴丸剂的生产方法是首先将聚乙二醇6000加热熔融,在80±2℃下加入市售的银杏酮酯,搅拌溶解均匀。再于80±2℃保温滴入20-25℃的冷却液中,经收集,去蜡,包装即得滴丸剂。、
根据本发明,更为有利的是,所述杏灵滴丸(银杏酮酯滴丸)与传统片剂相比,具有溶出速度快,吸收快,峰浓度高的优点。
除此之外,根据本发明,还有一个优点就是,具有稳定性好,有效期长,服用方便等优点。
本发明的杏灵滴丸(银杏酮酯滴丸)(批号20030201、20030202、20030203)与市售银杏叶片剂不同时间的溶出度测定,结果见表1。
表1:三批杏灵滴丸(银杏酮酯滴丸)与市售银杏叶片溶出度测定
批号 | 取样时间 | 溶出量(mg) | 溶出度(%) |
20030201 | 5min | 18.083 | 97.2 |
10min | 18.369 | 98.8 | |
15min | 18.348 | 98.6 | |
20030202 | 5min | 18.424 | 98.5 |
10min | 18.687 | 99.9 | |
15min | 18.868 | 100.9 | |
20030203 | 5min | 18.499 | 98.9 |
10min | 18.867 | 100.9 | |
15min | 18.861 | 100.9 | |
银杏叶片 | 5min | 7.179 | 37.4 |
10min | 16.609 | 86.5 | |
15min | 18.992 | 98.9 |
由以上比较结果可以看出,本发明的杏灵滴丸(银杏酮酯滴丸)比银杏叶片容易溶出,起效时间将更快一些。
家兔口服本发明的杏灵滴丸(银杏酮酯滴丸)和市售片剂后不同时间银杏内酯A、银杏内酯B、银杏内酯C及白果内酯的的血药浓度数据见表2,血药浓度时间曲线分别见图1~4。
Time 银杏内酯A(ng/ml) 银杏内酯B(ng/ml) 银杏内酯C(ng/ml) 白果内酯(ng/ml)
(h) 滴丸 片剂 滴丸 片剂 滴丸 片剂 滴丸 片剂
0.25 498.11 435.63 141.90 120.16 129.65 89.43 102.69 52.44
±483.98 ±726.2 ±131.2 ±238.6 ±127.9 ±122.7 ±88.6 ±86.5
0.5 1922.22 665.96 425.82 120.42 293.23 144.91 546.51 140.64
±2195.4 ±471.4 ±428.1 ±106.2 ±326.4 ±76.9 ±402.6 ±96.9
0.75 2755.46 1337.12 637.14 256.30 406.09 174.89 842.56 456.92
±1945.0 ±1007.8 ±556.0 ±161.4 ±287.1 ±145.6 ±569.0 ±493.0
1.0 3152.57 2314.90 670.12 402.17 448.69 136.80 1079.37 519.47
±1558.7 ±2137.3 ±470.8 ±249.1 ±289.2 ±120.9 ±575.7 ±519.8
1.5 2991.72 2496.57 577.69 446.83 287.92 170.28 1220.89 782.87
±1584.6 ±1572.1 ±383.5 ±216.7 ±132.4 ±147.8 ±600.3 ±466.6
2.0 2595.18 3063.99 419.08 573.11 187.78 219.62 1121.64 1352.94
±870.4 ±1265.6 ±175.2 ±272.1 ±113.1 ±233.8 ±418.6 ±736.9
3.0 1758.20 2163.72 313.39 413.29 143.17 176.15 1097.23 1023.43
±918.8 ±739.1 ±245.4 ±136.0 ±126.0 ±175.3 ±759.0 ±494.8
4. 1173.36 1707.55 192.67 320.81 89.45 116.87 638.83 791.83
±675.3 ±638.5 ±125.2 ±133.4 ±62.06 ±95.2 ±267.3 ±458.4
5.0 1003.85 1208.48 176.83 267.85 112.43 111.19 688.65 654.58
±727.7 ±618.8 ±155.1 ±106.3 ±125.5 ±144.7 ±475.2 ±392.3
6.0 648.75 917.86 119.98 202.43 72.54 74.05± 437.26± 459.28±
±566.8 ±557.5 ±141.1 ±113.0 ±87.3 89.0 346.4 205.2
9.0 362.69 613.69 58.42 144.96 36.05 66.78 207.24± 278.44±
±269.8 ±197.2 ±51.33 ±71.5 ±37.4 ±95.9 128.2 160.1
12.0 177.78 336.33 29.20 87.33 62.36 44.79 146.99 160.29
±125.1 ±174.5 ±25.7 ±81.3 ±105.0 ±68.4 ±164.0 ±206.6
表2结果表明,使用本发明制取的杏灵滴丸(银杏酮酯滴丸)进行生物利用度试验后发现,家兔口服银杏叶滴丸剂和片剂后银杏内酯A的t1/2(Ke)分别为2.1451和2.9512h,t1/2(ka)分别为0.4605和1.2940h,Tmax分别为1.3451和2.6883h,AUC分别为12826.34和12332.13ng.h/ml,相对生物利用度为104.01%;银杏内酯B的t1/2(Ke)分别为2.112和3.3614h,t1/2(ka)分别为0.3794和1.3505h,Tmax分别为1.2111和2.9259h,AUC分别为2613.80和2387.71ng.h/ml,相对生物利用度为109.47%;银杏内酯C的t1/2(Ke)分别为3.2416和2.0676h,t1/2(ka)分别为0.2554和1.1246h,Tmax分别为0.8235和2.2114h,AUC分别为1013.40和908.42ng.h/ml,相对生物利用度为111.57%;白果内酯的t1/2(Ke)分别为2.6027和2.4466h,t1/2(ka)分别为0.7868和1.3693h,Tmax分别为1.8415和2.7713h,AUC分别为5117.75和4648.46ng.h/ml,相对生物利用度为110.10%。结果表明本发明的杏灵滴丸(银杏酮酯滴丸)剂比片剂吸收快、峰浓度高。
本发明所得到的杏灵滴丸(银杏酮酯滴丸)经稳定性考察,证明稳定性好,其有效期可达两年(试验结果见表3、4)。
高温加速实验:将样品置于40±2℃,相对湿度75%±5%的恒温箱中,分别于1、2、3、6个月定期取样检测,并与0月结果比较,见表3:
表3:杏灵滴丸(银杏酮酯滴丸)稳定性试验分析(高温加速)
批号 | 取样时间(月) | 外观色泽 | 黄酮苷元峰面积比 | 平均丸重(mg) | 溶散时限 | 微生物限度 | 有关物质 | 含量(mg/丸) | ||
总黄酮醇苷 | 总萜内酯 | 总黄酮 | ||||||||
20030201 | 0 | 棕褐色滴丸 | 1.0 | 53.2 | 符合规定 | 符合规定 | 未检出 | 3.1 | 1.4 | 5.6 |
1 | 棕褐色滴丸 | 1.0 | 54.1 | 符合规定 | / | 未检出 | 3.1 | 1.4 | 5.5 | |
2 | 棕褐色滴丸 | 1.0 | 53.5 | 符合规定 | / | 未检出 | 3.2 | 1.3 | 5.6 | |
3 | 棕褐色滴丸 | 1.0 | 52.7 | 符合规定 | 符合规定 | 未检出 | 3.23.1 | 1.31.3 | 5.55.3 | |
6 | 棕褐色滴丸 | 1.0 | 53.1 | 符合规定 | 符合规定 | 未检出 | ||||
20030202 | 0 | 棕褐色滴丸 | 1.0 | 54.0 | 符合规定 | 符合规定 | 未检出 | 3.2 | 1.4 | 5.4 |
1 | 棕褐色滴丸 | 1.0 | 53.4 | 符合规定 | / | 未检出 | 3.2 | 1.4 | 5.5 | |
2 | 棕褐色滴丸 | 1.0 | 53.2 | 符合规定 | / | 未检出 | 3.1 | 1.3 | 5.4 | |
3 | 棕褐色滴丸 | 1.0 | 54.1 | 符合规定 | 符合规定 | 未检出 | 3.1 | 1.3 | 5.3 | |
6 | 棕褐色滴丸 | 1.0 | 53.6 | 符合规定 | 符合规定 | 未检出 | 3.1 | 1.3 | 5.2 | |
20030203 | 0 | 棕褐色滴丸 | 1.0 | 53.4 | 符合规定 | 符合规定 | 未检出 | 3.2 | 1.4 | 5.5 |
1 | 棕褐色滴丸 | 1.0 | 54.2 | 符合规定 | / | 未检出 | 3.1 | 1.3 | 5.4 | |
2 | 棕褐色滴丸 | 1.0 | 53.6 | 符合规定 | / | 未检出 | 3.1 | 1.3 | 5.3 | |
3 | 棕褐色滴丸 | 1.0 | 52.6 | 符合规定 | 符合规定 | 未检出 | 3.0 | 1.3 | 5.2 | |
6 | 棕褐色滴丸 | 1.0 | 53.1 | 符合规定 | 符合规定 | 未检出 | 3.1 | 1.3 | 5.3 |
注:第0、1、2、3、6个月样品的取样时间分别为2003年2月17日、2003年3月17日、2003年4月17日、2003年5月17日、2003年8月17日。样品为自制,处方、工艺见实施例1。
室温留样考察:将样品在模拟包装下,置于公司室温留样室(温度25℃±2℃,60±10%RH),分别于第3、6个月定期取样检测,并与0月结果比较,见表4:
表4:杏灵滴丸(银杏酮酯滴丸)稳定性试验分析(室温观察)
批号20030201 | 取样时间(月) | 外观色泽 | 黄酮苷元峰面积比 | 平均丸重(mg) | 溶散时限 | 微生物限度 | 有关物质 | 含量(mg/丸) | ||
总黄酮 | 总萜内酯 | 总黄酮醇苷 | ||||||||
0 | 棕褐色滴丸 | 1.0 | 53.2 | 符合规定 | 符合规定 | 未检出 | 3.1 | 1.4 | 5.6 | |
3 | 棕褐色滴丸 | 1.0 | 52.8 | 符合规定 | 符合规定 | 未检出 | 3.3 | 1.4 | 5.6 | |
6 | 棕褐色滴丸 | 1.0 | 53.3 | 符合规定 | 符合规定 | 未检出 | 3.2 | 1.4 | 5.5 | |
9 | 棕褐色滴丸 | 1.0 | 53.4 | 符合规定 | 符合规定 | 未检出 | 3.2 | 1.4 | 5.4 | |
12 | 棕褐色滴丸 | 1.0 | 53.5 | 符合规定 | 符合规定 | 未检出 | 3.2 | 1.3 | 5.3 | |
18 | 棕褐色滴丸 | 1.0 | 53.5 | 符合规定 | 符合规定 | 未检出 | 3.0 | 1.2 | 5.2 | |
20030202 | 0 | 棕褐色滴丸 | 1.0 | 54.0 | 符合规定 | 符合规定 | 未检出 | 3.2 | 1.4 | 5.4 |
3 | 棕褐色滴丸 | 1.0 | 54.2 | 符合规定 | 符合规定 | 未检出 | 3.3 | 1.4 | 5.6 | |
6 | 棕褐色滴丸 | 1.0 | 53.4 | 符合规定 | 符合规定 | 未检出 | 3.2 | 1.4 | 5.5 | |
9 | 棕褐色滴丸 | 1.0 | 53.5 | 符合规定 | 符合规定 | 未检出 | 3.2 | 1.3 | 5.4 | |
12 | 棕褐色滴丸 | 1.0 | 53.7 | 符合规定 | 符合规定 | 未检出 | 3.2 | 1.2 | 5.3 | |
18 | 棕褐色滴丸 | 1.0 | 53.7 | 符合规定 | 符合规定 | 未检出 | 3.1 | 1.0 | 5.1 | |
20030203 | 0 | 棕褐色滴丸 | 1.0 | 53.4 | 符合规定 | 符合规定 | 未检出 | 3.2 | 1.4 | 5.5 |
3 | 棕褐色滴丸 | 1.0 | 53.5 | 符合规定 | 符合规定 | 未检出 | 3.2 | 1.4 | 5.4 | |
6 | 棕褐色滴丸 | 1.0 | 53.2 | 符合规定 | 符合规定 | 未检出 | 3.2 | 1.4 | 5.5 | |
9 | 棕褐色滴丸 | 1.0 | 53.2 | 符合规定 | 符合规定 | 未检出 | 3.2 | 1.3 | 5.3 | |
12 | 棕褐色滴丸 | 1.0 | 53.1 | 符合规定 | 符合规定 | 未检出 | 3.2 | 1.3 | 5.2 | |
18 | 棕褐色滴丸 | 1.0 | 53.2 | 符合规定 | 符合规定 | 未检出 | 3.0 | 1.1 | 5.0 |
注:第0、3、6、9、12、18个月样品的取样时间分别为2003年2月17日、2003年5月17日、2003年8月17日、2003年11月17日、2004年2月17日、2004年8月17日。样品为自制,处方、工艺见实施例1。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描述:
杏灵滴丸(银杏酮酯滴丸)的制备:
实施例1 处方:银杏酮酯 10g(20%)
聚乙二醇6000 40g(80%)
制成 1000丸
制法:取处方量聚乙二醇6000加热熔融,在80±2℃下加入处方量银杏酮酯,搅拌溶解均匀,于80±2℃下保温滴入20-25℃的液体石蜡中,冷却凝固成丸,收集滴丸,去蜡,包装。
实施例2 处方:银杏酮酯 10g(10%)
聚乙二醇6000 90g(90%)
制成 1000丸
制法:取处方量聚乙二醇6000加热熔融,在80±2℃下加入处方量银杏酮酯,搅拌溶解均匀,于80±2℃下保温滴入20-25℃的液体石蜡中,冷却凝固成丸,收集滴丸,去蜡,包装。
实施例3 处方:银杏酮酯 10g(40%)
聚乙二醇6000 15g(60%)
制成 1000丸
制法:取处方量聚乙二醇6000加热熔融,在80±2℃下加入处方量银杏酮酯,搅拌溶解均匀,于80±2℃下保温滴入20-25℃的液体石蜡中,冷却凝固成丸,收集滴丸,去蜡,包装。
Claims (9)
1、一种杏灵滴丸(银杏酮酯滴丸)剂,其特征在于,该滴丸剂中含有10-40%银杏酮酯、60-90%药用基质。所述药用基质包括聚乙二醇、聚乙烯吡咯烷酮、泊洛沙姆、甘油明胶、硬脂酸钠或其组合物,所述百分含量是基于滴丸剂的总重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杏灵滴丸(银杏酮酯滴丸)剂,其特征在于,银杏酮酯百分含量的优选范围是10-40%,更优选的百分含量是15-25%,所述的百分含量是基于滴丸剂的总重量。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杏灵滴丸(银杏酮酯滴丸)剂,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药用基质包括聚乙二醇、聚乙烯吡咯烷酮、泊洛沙姆、甘油明胶、硬脂酸钠等,优选的药用基质为聚乙二醇。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杏灵滴丸(银杏酮酯滴丸)剂,其特征在于,聚乙二醇可以是聚乙二醇4000、聚乙二醇6000、聚乙二醇8000。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杏灵滴丸(银杏酮酯滴丸)剂,其特征在于,聚乙二醇优选的型号为聚乙二醇6000。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杏灵滴丸(银杏酮酯滴丸)剂,其特征在于,药用基质聚乙二醇百分含量的优选范围是65-95%,更优选的百分含量是75-85%,所述的百分含量是基于滴丸剂的总重量。
7、一种权利要求1至6任何一项所述的杏灵滴丸(银杏酮酯滴丸)剂的生产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滴丸剂的生产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步骤,将药用基质加热熔融,在80±2℃下加入银杏酮酯,搅拌溶解均匀。于80±2℃保温滴入20-25℃的冷却制剂中。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生产方法,其特征在于,该生产方法中所用冷却液优选液体石蜡,也可以是植物油或甲基硅油等常规冷却液
9、根据权利要求7和8所述的生产方法,其特征在于,该生产方法还包括收集滴丸,去蜡,包装的步骤。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 200410102577 CN1651007A (zh) | 2004-12-27 | 2004-12-27 | 一种杏灵滴丸(银杏酮酯滴丸)及其制备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 200410102577 CN1651007A (zh) | 2004-12-27 | 2004-12-27 | 一种杏灵滴丸(银杏酮酯滴丸)及其制备方法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651007A true CN1651007A (zh) | 2005-08-10 |
Family
ID=3486966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 200410102577 Pending CN1651007A (zh) | 2004-12-27 | 2004-12-27 | 一种杏灵滴丸(银杏酮酯滴丸)及其制备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651007A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4997742A (zh) * | 2015-07-01 | 2015-10-28 | 北京汉典制药有限公司 | 银杏酮酯滴丸及其制备方法 |
CN106265780A (zh) * | 2016-10-25 | 2017-01-04 | 北京汉典制药有限公司 | 银杏酮酯滴丸及其制备方法、系统 |
-
2004
- 2004-12-27 CN CN 200410102577 patent/CN1651007A/zh active Pending
Cited B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4997742A (zh) * | 2015-07-01 | 2015-10-28 | 北京汉典制药有限公司 | 银杏酮酯滴丸及其制备方法 |
CN104997742B (zh) * | 2015-07-01 | 2018-05-29 | 北京汉典制药有限公司 | 银杏酮酯滴丸及其制备方法 |
CN106265780A (zh) * | 2016-10-25 | 2017-01-04 | 北京汉典制药有限公司 | 银杏酮酯滴丸及其制备方法、系统 |
CN106265780B (zh) * | 2016-10-25 | 2019-12-03 | 北京汉典制药有限公司 | 银杏酮酯滴丸及其制备方法、系统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682883A (zh) | 肿节风固体分散体及其制备方法 | |
CN1660368A (zh) | 一种用于清热解毒的口服滴丸及其制备方法 | |
CN1651007A (zh) | 一种杏灵滴丸(银杏酮酯滴丸)及其制备方法 | |
CN1733062A (zh) | 复方红豆杉滴丸及其制备方法 | |
KR20120118082A (ko) | 기질 보강제 및 이들에 의해 제조된 점적 환제 | |
CN1742854A (zh) | 槐角制剂及新的制备方法 | |
CN1742926A (zh) | 耳聋左慈制剂及新的制备方法 | |
CN1660364A (zh) | 一种用于清热解毒的莲芝消炎滴丸及其制备方法 | |
CN100446804C (zh) | 一种治疗感冒清热的中成药甘露消毒胶囊及其制备工艺 | |
CN1297255C (zh) | 黄香滴丸及其制备方法 | |
CN1287771C (zh) | 杏仁止咳滴丸及其制备方法 | |
CN1284529C (zh) | 复方天麻滴丸 | |
CN1679669A (zh) | 远志滴丸及其制备方法 | |
CN101269177A (zh) | 脉络宁滴丸及其制备方法 | |
CN1660373A (zh) | 拳参滴丸及其制备方法 | |
CN1824176A (zh) | 一种消炎解热的中药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 |
CN1284530C (zh) | 复方羊角滴丸 | |
CN1301095C (zh) | 一种治疗感冒发热咳嗽的银柴滴丸及其制备方法 | |
CN1679671A (zh) | 复方黄连素滴丸及其制备方法 | |
CN1634472A (zh) | 熊胆川贝滴丸及其制备方法 | |
CN1682818A (zh) | 灯盏地龙滴丸及其制备方法 | |
CN1698831A (zh) | 一种治疗肝炎的茵栀黄滴丸及其制备方法 | |
CN1872111A (zh) | 一种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药物 | |
CN1748728A (zh) | 一种冬凌草滴丸及其制备方法 | |
CN1679672A (zh) | 冬凌草滴丸及其制备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02 |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 ||
WD01 |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