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638584A - 有机电致发光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有机电致发光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638584A CN1638584A CNA2005100039695A CN200510003969A CN1638584A CN 1638584 A CN1638584 A CN 1638584A CN A2005100039695 A CNA2005100039695 A CN A2005100039695A CN 200510003969 A CN200510003969 A CN 200510003969A CN 1638584 A CN1638584 A CN 1638584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ontact hole
- display device
-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ce
- electroluminescence display
- manufacturing sam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10—OLED displays
- H10K59/12—Active-matrix OLED [AMOLED] displays
- H10K59/131—Interconnections, e.g. wiring lines or terminals
-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33/00—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 H05B33/12—Light sources with substantially two-dimensional radiating surfaces
- H05B33/26—Light sources with substantially two-dimensional radiating surface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mposition or arrangement of the conductive material used as an electrod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有机电致发光显示装置,该装置可以通过非对称分布连接阴极电极和阴极电源线的多个接触孔来补偿电源电压线的电压降。有机电致发光显示装置可以包括向象素供给电源电压的第一电源线,和向象素上侧上的电极供给电压的第二电源线(电源线可以包括重叠在电极上的区域)。第二电源线可以包括多个经其连接到电极的接触孔。多个接触孔可以关于第二电源线和电极的重叠区域的等分线非对称地分布。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有机电致发光显示装置,尤其涉及一种能够通过非对称地形成多个用于连结阴极电极和阴极电源线的接触孔而补偿电源电压线的电压降的有机电致发光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图1是表示传统有机电致发光显示装置的平面图。
如图1所示,有机电致发光显示装置100可以包括配置有多个象素的象素区160和分布在象素区160的上侧和左、右侧的用于供给电压的上电源电压线110。还可以包括分布在象素区160的下侧用于电源电压的下电源电压线130和与象素区160对应分布以连接上电源电压线110和下电源电压线130的象素电源电压线111。还可以包括用于输出选择信号的扫描驱动器140和用于输出数据信号的数据驱动器150。
另外,有机电致发光显示装置100可以另外包括与象素区160对应分布的阴极电极122,和形成在象素区160一侧的阴极电源线120(图1中未示出)。阴极电源线120可以配置有用于将阴极电源线120连接到阴极电极122的接触孔。
图2表示传统的有机电致发光显示装置中配置有用于将阴极电源线连接到阴极电极的一个接触孔的阴极电源线的平面结构。
如图2所示,可以在阴极电源线120上分布一个接触孔121,使得阴极电源线120经接触孔121连接到阴极电极122。从外端提供给阴极电源线120的阴极电压可以经接触孔121供给阴极电极122。
在具有前述结构的传统有机电致发光显示装置中,如果从扫描驱动器140和数据驱动器150向象素区160提供选择信号和数据信号,则电源电压可以从电源电压线110和130提供给象素电源电压线111。阴极电压可以从阴极电源线120提供给阴极电极122。可以驱动组成分布在象素区160上的象素的开关晶体管和驱动晶体管(图2中未示出),使得电致发光元件(图2中未示出)发光。
图3表示图1所示的有机电致发光显示装置中从电源电压线110和130供给象素区160的电源电压的传统分布。
如图3所示,象素区160中的电源电压的分布可以分割为提供较低电源电压的区域和提供较高电源电压的区域。这可以根据距电源组件的距离来选择,因为象素区160离电源电压供给组件越远,电压降越大。此电压降可以归因于导线中的电阻损耗(IR损耗)。另外,在阴极电源线中可以观察到相同的效果。
即,可以对临近电路的电源电压供给侧的部分供给高于导线其余部分的电源电压。类似的,可以对临近外端的部分供给高于更远部分的阴极电压。
常规存在的问题是象素区中亮度的不均匀性。这些问题会因为经历阴极电极电压降的部位也是象素区中具有较高电源电压的电压降的部位而变得更糟。因而,两个区域可能重叠。另外,还存在的传统问题是象素区的发光亮度可能会因为阴极电源线只在象素区一侧而变得更不均匀。
发明内容
因此,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通过至少在象素区的两侧分布阴极总线,由此补偿电源电压的电压降而提高亮度均匀性的有机电致发光显示装置。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能够通过非对称地形成多个用于连接阴极电极和阴极电源线的接触孔来补偿以避免由于电源电压的电压降所致的亮度不均匀性的有机电致发光显示装置。
例如,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有机电致发光显示装置,其可以包括象素区,在象素区上的多个象素分别包括第一和第二电极以及夹置在第一和第二电极之间的有机薄膜层。还可以包括用于向象素区的象素供给第一电平的电压的第一电源线和用于向第二电极供给第二电平的电压的第二电源线。还可以至少包括一个叠加在第二电极上的区域,其中,第二电源线包括多个接触孔,第二电源线经该接触孔连接到第二电极。多个接触孔可以关于第二电源线和第二电极的重叠区域的等分线非对称地分布。
所述的接触孔可以分布在至少两个或多个重叠区域上。在具有较高电压降的区域中接触孔的面积可以大于在具有较低电压降的区域中的接触孔面积。
另外,至少两个或多个接触孔可以分布在第二电源线的长轴方向,并且接触孔的长度可以在第二电源线的长轴方向上彼此不同。在具有较高电压降的区域中第二电源线的长轴方向上接触孔的长度可以长于具有较低电压降的区域中第二电源线的长轴方向上接触孔的长度。
另外,在第二电源线的长轴方向上至少可以形成三个或多个接触孔。在具有较高电压降的区域中沿第二电源线长轴方向分布的相邻接触孔之间的间隙可以不同于在具有较低电压降的区域中第二电源线长轴方向上分布的相邻接触孔之间的间隙。在具有较高电压降的区域中第二电源线的长轴方向上分布的两个相邻接触孔之间的间隙可以短于在具有较低电压降的区域中第二电源线的长轴方向上分布的两个相邻接触孔之间的间隙。
另外,在第二电源线的短轴方向上可以分布至少两个或多个接触孔。分布在第二电源线长轴方向上的接触孔长度可以彼此不同。在具有较高电压降的区域中第二电源线短轴方向上的接触孔总长度可以超过在具有较低电压降的区域中第二电源线短轴方向上接触孔的总长度。
在第二电源线短轴方向上分布的接触孔数量可以不同于分别在具有较高和较低电压降的区域中沿第二电源线长轴方向分布的接触孔数量。
另外,接触孔可以分布成使得在具有较高电压降的部分中相邻孔之间的间隙不同于在具有较低电压降的部分中相邻孔之间的间隙。接触孔可以布置成与具有较低电压降的部分相比,相邻接触孔之间的间隙在具有较高电压降的部分减小。
在第二电源线短轴方向上分布的接触孔数量分别等于分布在具有较高和较低电压降的区域中第二电源线长轴方向上的接触孔数量。接触孔可以这样分布,即在具有较高电压降部分的相邻孔之间的间隙不同于在较低电压降部分的相邻孔之间的间隙。与具有较低电压降的部分相比,接触孔可以分布成相邻接触孔之间的间隙在具有较高电压降的部分减小。接触孔的大小彼此相同。
在第二电源线短轴方向上分布的接触孔的数量可以分别等于在具有较高和较低电压降的区域内沿第二电源线长轴方向分布的接触孔的数量。接触孔可以分布成在具有较高电压降的部分处相邻接触孔之间的间隙不同于在具有较低电压降的部分处相邻接触孔之间的间隙。接触孔可以分布成使得与在具有较低电压降的部分相比,相邻接触孔之间的间隙在具有较高电压降的部分处减小。
另外,在第二电源线长轴方向或短轴方向上分布的接触孔大小可以彼此不同,并且多个接触孔可以布置成使接触孔的总长度从较高电压降的部分向较低电压降的部分减小。
另外,本发明还可以包括一种具有象素区的有机电致发光显示装置,其中象素区上的多个象素分别包括第一和第二电极以及夹置在第一和第二电极之间的有机薄膜层。显示装置还可以包括向象素区中的象素供给第一电平的电压的第一电源线和向第二电极供给第二电平的电压并且至少包括重叠在第二电极上的区域的第二电源线。
第二电源线分布在象素区的多个侧面中的至少两个侧面上,分布在两个侧面上的第二电源线中的至少一个第二电源线包括多个接触孔,第二电源线经接触孔连接到第二电极,多个接触孔关于第二电源线与第二电极的重叠区域的等分线非对称地分布。
另外,本发明可以包括一种带有象素区的有机电致发光显示装置,象素区上的多个象素分别包括第一和第二电极以及夹置在第一和第二电极之间的有机薄膜层。本显示装置还可以包括用于向象素区中的象素供给第一电平的电压的第一电源线;和用于向第二电极供给第二电平的电压的第二电源线。还可以包括至少一个叠加在第二电极上的区域。第二电源线可以分布在象素区多个侧面中的至少一个侧面上并配置有多个接触孔。多个接触孔的总周长可以长于第二电极与第二电源线重叠区域的周长。至少两个或多个接触孔可以分布在第二电源线长轴的方向。接触孔的长度在第二电源线的长轴方向上彼此不同。较高电压降区域中接触孔的面积可以大于较低电压降区域中接触孔的面积。
另外,在第二电源线的长轴方向上可以形成至少三个或多个接触孔,并且分布在较高电压降区域中第二电源线长轴方向上的两个相邻接触孔之间的间隙可以不同于分布在较低电压降区域中第二电源线长轴方向上的两个相邻接触孔之间的间隙。
分布在第二电源线短轴方向上的接触孔数量可以不同于分别分布在较低和较高电压降区域中第二电源线长轴方向的接触孔数量。接触孔可以布置成在较高电压降部分中相邻孔之间的间隙不同于分布在较低电压降部分中相邻接触孔之间的间隙。另外,接触孔可以布置成相邻接触孔之间的间隙在较高电压降的部分较小。每列中分布的接触孔数量可以彼此相等。分布在每列和每行中的接触孔大小可以彼此相同。分布在每列和每行中的接触孔的大小可以彼此不同,并且多个接触孔可以布置成接触孔的总长度从较高电压降的部分向较低电压降的部分减小。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传统有机电致发光显示装置的平面图;
图2是传统有机电致发光显示装置中包含接触孔的阴极电源线的平面图,其中阴极电源线经接触孔连结到阴极电极;
图3是图1所示有机电致发光显示装置中电源电压的分布简图;
图4A是在本发明包含两条阴极电源线的有机电致发光显示装置中电源电压的分布简图;
图4B是在本发明包含一条阴极电源线的有机电致发光显示装置中电源电压的分布简图;
图4C是在本发明包含两条阴极电源线的另一有机电致发光显示装置中电源电压的分布简图;
图5是根据本发明优选实施例的有机电致发光显示装置的平面图;
图6是根据本发明第一优选实施例的有机电致发光显示装置中包含多个接触孔的阴极电源线的平面图,其中阴极电源线经接触孔连接到阴极电极;
图7是根据本发明第二优选实施例的有机电致发光显示装置中包含多个接触孔的阴极电源线的平面图,其中阴极电源线经接触孔连接到阴极电极;
图8是根据本发明第三优选实施例的有机电致发光显示装置中包含多个接触孔的阴极电源线的平面图,其中阴极电源线经接触孔连接到阴极电极;
图9是根据本发明第四优选实施例的有机电致发光显示装置中包含多个接触孔的阴极电源线的平面图,其中阴极电源线经接触孔连接到阴极电极;
图10是根据本发明第五优选实施例的有机电致发光显示装置中包含多个接触孔的阴极电源线的平面图,其中阴极电源线经接触孔连接到阴极电极;
图11是根据本发明第六优选实施例的有机电致发光显示装置中包含多个接触孔的阴极电源线的平面图,其中阴极电源线经接触孔连接到阴极电极;
图12是根据本发明第六优选实施例的有机电致发光显示装置中包含多个接触孔的阴极电源线的平面图,其中阴极电源线经接触孔连接到阴极电极。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考附图结合优选实施例详细描述本发明。文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应的部件。
一般地,附图包括对有机电致发光显示装置200、上电源电压线210、象素电源电压线211、阴极电极220、第一阴极电源线221、第二阴极电源线222、接触孔223、224、225、226、227a和228a、228b和228c、下电源电压线230、扫描驱动器240和数据驱动器250的描述。
如图5所示,有机电致发光显示装置200可以包括其上分布有多个象素的象素区260、分布在象素区260的上侧和左、右侧以向象素区260供给电源电压的上电源电压线210,和分布在象素区260的下侧以向象素区260供给电源电压的下电源电压线230。还可以包括对应于象素区260分布的象素电源电压线211,使得象素电源电压线211连接到上电源电压线210和下电源电压线230。还可以包括用于向象素区260输出选择信号的扫描驱动器240和用于向象素区260输出数据信号的数据驱动器250。
另外,有机电致发光显示装置还可以包括分布在象素区260上部的阴极电极220;第一阴极电源线221,其分布在象素区260的一侧,使得第一阴极电源线221与阴极电极220重叠,以向阴极电极220提供阴极电压;和第二阴极电源线222,分布在象素区260的另一侧,使得第二阴极电源线222与阴极电极220重叠以向阴极电极220供给阴极电压。
每个第一和第二阴极电源线221和222可以包括多个接触孔223,第一和第二阴极电源线221和222经接触孔连接到阴极电极220。第一和第二阴极电源线221和222的多个接触孔223可以非对称的分布。接触孔中的至少两个或多个可以非对称的分布以补偿由阴极电源线产生的电压降,如图6、7、8、9、10、11和12所示。
图6是根据本发明第一优选实施例的有机电致发光显示装置中阴极电源线的平面结构图。图6只显示了与阴极电极220重叠的区域。
如图6所示,多个接触孔可以非对称的分布在各个阴极电源线221和222重叠到阴极电极220上的区域。多个接触孔223可以关于阴极电极和阴极电源线221和222的重叠区域的长轴方向上的等分线非对称的分布。即,接触孔223可以不分布在与重叠阴极电极220上的区域内的供给阴极电压的外端相邻的部位上,但多个接触孔223可以分布在与被提供阴极电压的外端分开的部位上。
多个接触孔223可以分布成行和列的矩阵形状,且相邻接触孔之间保持相同间距,各个接触孔的大小可以彼此相等,分布在每行和每列(即,长轴和短轴方向)中的接触孔数量可以相等。
在有机电致发光显示装置中,从上、下电源电压线210和230经象素电源电压线211供给象素区260的电源电压可以根据电源电压线210和230的位置而有不同的分布。即,电源电压可以由于在接近外端的部位较低的电压降而较高,而可以由于远离外端的部位处较高的电压降而较低。
如图3所示,当经电源电压线210和230对象素区260供给电源电压时,可以对分布在远离外端的象素区260上侧的象素提供较低电源电压,这是因为电源电压线210和230的电压降较大。类似的,可以对分布在象素区260下侧的象素提供较高的电源电压,这是因为电源电压线210和230的电压降较小。
因此,如图6所示,可以在阴极电源线221和222的具有较大电压降的部位形成多个接触孔223,并且可以在有机电致发光显示装置的阴极电源线221和222中具有电源电压线210和230的较小电压降部位处不形成接触孔223。即,在分布于阴极电源线221和222上的接触孔223中,可以在长轴和短轴方向上具有较大电压降的部位处形成至少两个或多个相同数量的接触孔223(短轴方向上相邻接触孔223之间的距离t53和t54可以彼此相等,长轴方向上相邻接触孔223之间的距离t51和t52也彼此相等)。因此,阴极电源线221和222处的电流密度可以集中在接触孔223的周围部分上,接触孔223中心部分的电流密度可以减小。
因此,通过对各个接触孔的周长求和而获得的接触孔的总长度可以增大,使得阴极电源线的电流迁移率可以增大。如果如同在阴极电致发光显示装置中一样形成多个接触孔,则可以因此防止阴极总线的电压降。优选的是,在阴极电极与阴极电源线彼此重叠的区域上分布的多个接触孔的周长总和大于阴极电极和阴极电源线的重叠区域的周长。
因此,阴极电源线的电压降可以很大,这是因为接触孔不象本发明中一样形成在阴极电源线221和222中的电源线有较小电压降的部分(如,接近外端的部分)。阴极电源线的电压降可以很小,这是因为可以在具有较大电源线电压降的部分(如,远离外端的部分)形成多个接触孔。
阴极电源线221和222的电压降可以通过在阴极电源线221和222上对应于与阴极电极220重叠的区域中象素区260上的电源电压线210和230的较大电压降部分分布多个接触孔223而得以降低。因而,经有机电致发光显示装置(图中未示出)的阳极提供给阴极的电流可以集中到分布在阴极电源线221和222上的多个接触孔223上,而通过在对应于具有较小的电源电压线210和230的电压降的部分不形成接触孔来增大阴极电源线221和222的电压降。
因此,在本发明的第一和第二优选实施例中,阴极电源电线的电压降可以通过在象素区的两侧形成阴极电源线得到补偿,并且通过在阴极电源线上非对称地形成多个接触孔而获得如图4C所示的电源电压分布。这样可以防止沿阴极电源线的电压降。从图4C中可以看出,可以通过在象素区的两侧布置阴极电压线并在阴极电源线上非对称地形成多个接触孔而以水平对称结构形成等位线。等位线之间的距离ΔV4可以大于图3所示传统等位线之间的距离ΔV1。
虽然阴极电源线可以分布在象素区的两侧,但可以获得如图4B所示的电源电压分布,即使接触孔如图1所示只分布在象素区的一侧,只要多个接触孔非对称的分布。因为阴极电源线的等位线之间的距离ΔV2大于如图3中所示传统等位线之间的距离ΔV1,电源电压的电压降可以得到补偿。
另外,如果阴极电源线分布在象素区的两侧,所以多个接触孔可以对称地分布。如图4A所示,电源电压的等位线可以水平对称分布,并且电源电压的等位线之间的距离ΔV3可以大于图3所示传统等位线之间的距离ΔV1。因此,电源电压的电压降可以通过在本发明象素的多个侧面中的至少一个侧面上非对称地分布多个接触孔得到补偿,从而防止阴极电源线的电压降。
可以看到,因为阴极电源线的电压降减小,本发明的等位线之间的距离ΔV2、ΔV3和ΔV4大于传统等位线之间的距离ΔV1。比较图4A、4B和4C到图3。即,多个接触孔非对称地分布时的距离ΔV3或ΔV4可以大于多个接触孔对称地分布时的距离ΔV2。而且,距离ΔV2可以大于传统等位线之间的距离ΔV1。
因此,电源电压线中的电压降可以通过引导阴极电源线中的电压降与电源电压线中的电压降相反而得到补偿。由此可以改善由于电源线的电压降所致的亮度非均匀性。
图7是根据本发明第二优选实施例的有机电致发光显示装置中包含多个接触孔的阴极电源线的平面图,其中阴极电源线经接触孔连接到阴极电极。
如图7所示,在阴极电源线221和222中与阴极电极220重叠的区域中可以非对称地分布多个接触孔224。多个接触孔224可以关于阴极电源线221和222中与阴极电极重叠的区域的长轴线中的等位线非对称地分布。即,接触孔224可以不分布在与被供给阴极电压的外端相邻的部分上,而接触孔224可以分布在离开被供给阴极电压的外端一定距离的地方。
在每列和每行中可以分布至少两个或多个接触孔,使得每行中接触孔的数量相等,并且每列中接触孔的数量相等。这可以通过矩阵式分布多个接触孔224来实现。
接触孔224离阴极电源线221和222的外端越远,接触孔224越大。相邻接触孔之间在长轴方向上的距离t61和t62可以相等。邻近与阴极电极重叠的阴极电源线中有较大电源电压降的区域231的短轴方向的接触孔224之间的距离t63可以短于邻近有较小电压降的区域232的短轴方向上接触孔224之间的距离t64。因此,包含在每行中的接触孔224的面积在具有较大电压降的区域231中可以大于如上所述的具有较小电压降的区域232中。
即,在具有较大电压降的区域231中接触孔的总周长和总面积可以大于在具有较小电压降的区域232中接触孔的总周长和总面积。这可以因为邻近有较大电压降的区域231的两个接触孔以及两接触孔之间的距离L61可以大于邻近具有较小电压降的区域232的两个接触孔以及两个接触孔之间的距离L62。
因此会产生根据大小的偏差以及接触孔224分布的距离的电压降,这是因为电流密度会从较小电压降的部位向较大电压降的部位增大。因此,阴极电源线221和222的电压分布会偏离电源电压线210和230的电压降,这是因为阴极电源线221和222会具有与电源电压线210和230的电压分布正好相反的电压分布。分布在阴极电极与阴极电源线彼此重叠的区域上的多个接触孔224的总周长可以大于阴极电极和阴极电源线的重叠区域的周长。
如图8所示,多个接触孔225可以非对称地分布在阴极电源线221和222中与阴极电极220重叠的区域中。多个接触孔225可以关于阴极电源线221和222中与阴极电极重叠的区域的长轴线中的等位线非对称地分布。即,接触孔225可以不分布在与阴极电极重叠的区域中邻近被供给阴极电压的外端的部分中,但多个接触孔225可以分布在离开被供给阴极电压的外端一定距离的地方。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优选实施例,多个接触孔225可以以行列的矩阵形状分布,使得分布在每行中的接触孔的数量相等,并且分布在每列中的接触孔的数量相等,接触孔的大小也彼此相等。
可以在阴极电源线的长轴方向分布三个或多个接触孔,并且在具有较大电压降的区域233中接触孔之间的距离t73可以小于在具有较小电压降的区域234中接触孔之间的距离t74。
因此,接触孔225之间的距离差异会产生电压降,这是因为电流密度从较小电压降的部位向较大电压降的部位增大。因此,阴极电源线221和222的电压分布可能偏离电源电压线210和230的电压降。这可能是因为阴极电源线221和222具有与电源电压线210和230正好相反的电压分布。分布在阴极电极和阴极电源线彼此重叠的区域上的多个接触孔225的总周长可以大于阴极电极和阴极电源线的重叠区域的周长。
如图9所示,多个接触孔226可以非对称地分布在阴极电源线221和222中与阴极电极220重叠的区域内。接触孔226可以关于阴极电源线221和222中与阴极电极重叠的区域的长轴线等位线非对称地分布。即,接触孔226可以不分布在邻近被施加阴极电压的外端的部分,而分布在远离被供给阴极电压的外端的部分。
虽然相邻接触孔226之间的距离可以在具有较高电压降的部位和具有较低电压降的部位之间相等,但分布在每列中的接触孔225的数量可以按照电源电压线210和230的电压降而不同。分布在每列上的接触孔的大小可以相等。在阴极电源线的短轴方向至少可以分布两个或多个接触孔,在阴极电源线的长轴方向上可以分布不同数量的接触孔。
因此,具有较高电压降的AA’区域中接触孔226的长度C1、C2、C3、C4、C5和C6的总和可以大于具有较低电压降的BB’区域中接触孔226的长度C1、C2和C3总和。这可以是因为如果分布在阴极电源线短轴方向中每列上的接触孔大小可以是C1、C2、C3、C4、C5和C6,则根据电源电压的电压降分布在阴极电源线长轴方向中的接触孔数量可以不同。
因此,电流密度增大,因为电源电压线210和230的电压降越大,阴极电源线短轴方向上分布的接触孔226数量可能越多。因而电流密度会减小,来偏离电源电压线210和230的电压降。这可以是因为电压降越小,接触孔226的数量越少。分布在阴极电极与阴极电源线重叠的区域中的多个接触孔226的总周长可以大于阴极电极和阴极电源线的重叠区域的周长。
如图10所示,多个接触孔227a和227b可以不对称地分布在阴极电源线221和222中重叠阴极电极20的区域中。多个接触孔227a和227b可以关于阴极电源线221和222中重叠阴极电极的区域的长轴线中的等位线非对称地分布。即,接触孔227a和227b可以不分布在相邻与阴极电极220重叠的区域中供给阴极电压的外端的部分,但多个接触孔227a和227b可以分布在远离被供给阴极电压的外端的部分。
接触孔可以在阴极电源线221和222的长轴方向布置成行。相邻接触孔之间的距离t91和t92可以彼此相同。接触孔的大小可以彼此不同。在阴极电源线的长轴方向上可以布置至少两个或多个接触孔。在较小电压降的区域中接触孔227b在阴极电源线221和222长轴方向的长度L66可以短于在较大电压降的区域中接触孔227a在阴极电源线221和222长轴方向的长度L65。
另外,在较大电压降区域中接触孔227a的面积可以大于在较小电压降区域中接触孔227b的面积。这可以是这样的情况,在较大电压降的区域中接触孔227a的面积为S1,并且在较小电压降区域中接触孔227b的面积为S2。分布在阴极电极和阴极电源线重叠的区域中的多个接触孔的总周长可以长于阴极电极和阴极电源线的重叠区域的周长。
因此,电压降可以根据接触孔227a和227b的大小而产生。这是因为电流密度会从较小电压降的部分向较大电压降的部分增大。因此,阴极电源线221和222的电压分布可能偏离电源电压线210和230的电压降。这可以因为阴极电源线221和222具有正好与电源电压线210和230相反的电压分布。
如图11所示,多个接触孔228a和228b和228c可以非对称地分布在阴极电源线22 1和22中与阴极电极220重叠的区域中。多个接触孔228a、228b和228c可以关于阴极电源线221和222中重叠阴极电极的区域的长轴线的等位线非对称地分布。即,接触孔228a、228b和228c可以布置成多个接触孔228a、228b和228c中相邻接触孔之间的距离彼此不同。接触孔可以处于距与阴极电极220重叠的区域中邻近供给阴极电压的外端部分一定距离处。
在阴极电源线221和222的长轴方向上成行分布三个或多个接触孔。接触孔可以都为相同的大小。在较小电压降的区域中接触孔228b和228c之间沿阴极电源线221和222的长轴方向的距离t16可以短于邻近较大电压降的区域的接触孔228a和228b之间在阴极电源线221和222的长轴方向上的距离t15。分布在阴极电极和阴极电源线重叠的区域中的多个接触孔228a、228b和228c的总周长可以长于阴极电极和阴极电源线的重叠区域的周长。
因此,因为电流密度从较小电压降的部分向较大电压降的部分增大,所以会根据接触孔228a、228b和228c的大小产生电压降。因此,阴极电源线221和222的电压分布会偏离电源电压线210和230的电压降,这是因为阴极电源线221和222可能具有正好与电源电压线210和230相反的电压分布。
如图12所示,在阴极电源线221和222中与阴极电极220重叠的区域中可以非对称地分布多个接触孔229。多个接触孔229可以关于阴极电源线221和222中与阴极电极重叠的区域的长轴线中的等位线非对称地分布。
在阴极电源线221和222的短轴方向可以分布两个或多个接触孔229。接触孔229至少在长轴方向的长度可以彼此不同。接触孔229的大小和阴极电源线短轴方向上相邻接触孔之间的距离可以彼此相等或彼此不等。分布在阴极电极和阴极电源线重叠的区域中的多个接触孔229的总周长可以长于阴极电极和阴极电源线的重叠区域的周长。
较大电压降的区域CC’的接触孔229的长度C7、C8、C9、C10、C11和C12之和可以大于较小电压降区域DD’的接触孔229的长度C7、C8和C9之和。这可以是因为如果分布在阴极电源线短轴方向每列中的接触孔的大小为C7、C8、C9、C10、C11和C12,则根据电源电压的电压降分布在阴极电源线长轴方向的接触孔的长度彼此不同。因此,较大电压降区域CC’的接触孔229的总面积也可能大于较小电压降区域DD’的接触孔229的总面积。
因此,阴极电源线221和222的电压密度可能偏离电源电压线210和230的电压降。这可能是因为阴极电源线221和222的电压密度具有与电源电压线210和230的电压降正好相反的电压分布。
虽然阴极电源线可以形成在象素区的两侧,并且多个接触孔可以非对称地分布在象素区两侧的阴极电源线处,但阴极电源线可以交替地分布在象素区以及至少象素区的一侧,并且多个接触孔可以关于阴极电源线非对称地分布。
非对称分布接触孔会造成阴极电源线的电压降偏离电源电压的电压降。此外,电源电压的电压降可以通过改变接触孔的大小和排列状态来补偿。这些有益的结果会因为阴极电源线处的电流密度朝着接触孔的周围集中而出现。
本发明使得象素区的亮度均匀,尤其在有机电致发光显示装置如此。此外,所提供的电流可以通过布置阴极电源线以利用电压降对付在相反方向上的电压降来得以控制。电压降可以通过调节接触孔之间的距离得以控制。电源线可以包括分布在象素区两侧上的阴极电源线。多个接触孔可以非对称地形成在阴极电源电压线处。
虽然以上参照特定实施例图示并描述了本发明,但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范围的前提下对它进行改变。
Claims (37)
1.一种有机电致发光显示装置,包括:
象素区,在象素区上分布多个象素,每个象素包括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以及夹置在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的有机薄膜层;
用于向多个象素供给第一电平的电压的第一电源线;和
用于向第二电极供给第二电平的电压的第二电源线,第二电源线至少设置在重叠于第二电极上的重叠区域,
其中,第二电源线包括多个接触孔,第二电源线经该接触孔连接到第二电极,多个接触孔可以关于第二电源线与第二电极的重叠区域的等分线非对称地分布。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有机电致发光显示装置,其中,至少两个或多个接触孔分布在第二电源线的长轴方向,并且接触孔的长度在第二电源线的长轴方向上彼此不同。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有机电致发光显示装置,其中,在具有较高电压降的区域中的接触孔长于在具有较低电压降的区域中的接触孔。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有机电致发光显示装置,其中,在具有较高电压降的区域中的接触孔面积大于在具有较低电压降的区域中的接触孔。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有机电致发光显示装置,其中,在第二电源线的长轴方向上形成至少三个或多个接触孔,和
在具有较高电压降的区域中两个相邻接触孔之间在长轴方向的第一间隙不同于在具有较低电压降的区域中相邻接触孔之间在长轴方向上的第二间隙。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有机电致发光显示装置,其中,第一间隙小于第二间隙。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有机电致发光显示装置,其中,分布在第二电源线长轴方向上的接触孔长度彼此不同,
在第二电源线的短轴方向上形成至少两个或多个接触孔,和
在较高电压降的区域中在短轴方向上接触孔的总长度大于在较低电压降的区域中短轴方向上接触孔的总长度。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有机电致发光显示装置,其中,分布在较高电压降的区域中第二电源线短轴方向上的接触孔数量不同于分布在较低电压降的区域中第二电源线的长轴方向上的接触孔数量。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有机电致发光显示装置,其中,接触孔布置成使得在具有较高电压降的部分中相邻孔之间的间隙等于具有较低电压降的部分中相邻孔之间的间隙。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有机电致发光显示装置,其中,在具有较高电压降的部分相邻接触孔之间的间隙不同于在具有较低电压降的部分相邻接触孔之间的间隙。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有机电致发光显示装置,其中,相邻接触孔之间的间隙在具有较高电压降的部分小于在具有较低电压降的部分。
12.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有机电致发光显示装置,其中,所有的接触孔在尺寸上近似相等。
1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有机电致发光显示装置,其中,分布在较高电压降区域中的第二电源线短轴方向上的接触孔数量等于分布在较低电压降的区域中第二电源线长轴方向上的接触孔数量。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有机电致发光显示装置,其中,接触孔布置成在较高电压降部分的相邻接触孔之间的第一间隙不同于在较低电压降部分的相邻接触孔之间的第二间隙。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有机电致发光显示装置,其中,第一间隙小于第二间隙。
1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有机电致发光显示装置,其中,分布在第二电源线长轴方向或短轴方向上的接触孔大小彼此不同,并且多个接触孔布置成使接触孔的总长度从较高电压降的部分向较低电压降的部分减小。
17.一种有机电致发光显示装置,包括:
包含多个象素分布的象素区,象素包括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以及夹置在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的有机薄膜层;
向第一电极供给第一电平的电压的第一电源线;和
向第二电极供给第二电平的电压并且包括至少一个重叠在第二电极上的区域的第二电源线,
其中,第二电源线分布在象素区的至少两个侧面上,
第二电源线包括多个将第二电源线连接到第二电极的接触孔,和
多个接触孔关于第二电源线和第二电极的重叠区域的等分线非对称地分布。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有机电致发光显示装置,其中,在第二电源线的长轴方向上分布至少两个或多个接触孔,并且接触孔的长度在第二电源线长轴方向上彼此不同。
19.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有机电致发光显示装置,其中,在较高电压降区域中接触孔的面积大于在较低电压降区域中接触孔的面积。
20.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有机电致发光显示装置,其中,在第二电源线的长轴方向上形成至少三个接触孔,并且在较高电压降区域中至少三个接触孔中的两个相邻接触孔之间的第一间隙不同于分布在较低电压降区域中第二电源线长轴方向上的至少三个接触孔中两个相邻接触孔之间的第二间隙。
21.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有机电致发光显示装置,其中,分别在具有较高和较低电压降的区域中,在第二电源线短轴方向上的接触孔数量不同于分布在第二电源线长轴方向上的接触孔数量。
22.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有机电致发光显示装置,其中,接触孔布置成较高电压降的部分中相邻接触孔之间的第一间隙不同于较低电压降部分中相邻接触孔之间的第二间隙。
23.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有机电致发光显示装置,其中,第一间隙小于第二间隙。
24.如权利要求23所述的有机电致发光显示装置,其中,分布在每列中的接触孔数量相等。
25.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有机电致发光显示装置,其中,分布在每列和每行中的接触孔数量相等。
26.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有机电致发光显示装置,其中,分布在每列和每行中的接触孔的尺寸彼此不同,接触孔的总长度在较高电压降的部分中的少于在较低电压降的部分中的。
27.一种有机电致发光显示装置,包括:
包含多个象素的象素区,象素包括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以及夹置在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的有机薄膜层;
用于向第一电极供给第一电平的电压的第一电源线;和
用于向第二电极供给第二电平的电压并且包括至少一个叠加在第二电极上的区域的第二电源线,
其中,第二电源线分布在象素区的至少一个侧面上并具有多个接触孔,和
多个接触孔的总周长大于重叠区域的周长。
28.如权利要求27所述的有机电致发光显示装置,其中,多个接触孔关于重叠区域的等分线非对称地分布。
29.如权利要求27所述的有机电致发光显示装置,其中,至少两个接触孔分布在第二电源线的长轴方向上,并且接触孔的长度在第二电源线的长轴方向上彼此不同。
30.如权利要求27所述的有机电致发光显示装置,其中,较高电压降的区域中的接触孔面积大于较低电压降的区域中接触孔的面积。
31.如权利要求27所述的有机电致发光显示装置,其中,在第二电源线的长轴方向上形成至少三个接触孔,并且较高电压降的区域中三个接触孔中的两个相邻接触孔之间的第一间隙不同于较低电压降的区域中三个接触孔中的另两个接触孔之间的第二间隙。
32.如权利要求27所述的有机电致发光显示装置,其中,分布在较高电压降区域中第二电源线短轴方向上的接触孔数量不同于分布在较低电压降区域中第二电源线长轴方向上的接触孔数量。
33.如权利要求27所述的有机电致发光显示装置,其中,接触孔分布成在较高电压降的部分中相邻接触孔之间的第三间隙不同于较低电压降部分中相邻接触孔之间的第四间隙。
34.如权利要求33所述的有机电致发光显示装置,其中,第三间隙小于第四间隙。
35.如权利要求33所述的有机电致发光显示装置,其中,分布在每列中的接触孔数量相同。
36.如权利要求27所述的有机电致发光显示装置,其中,分布在每列和每行中的每个接触孔大小均匀。
37.如权利要求29所述的有机电致发光显示装置,其中,分布在每列每行中的接触孔的大小彼此不同,较高电压降的部分中接触孔的总长度大于较低电压降部分中的总长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KR431/2004 | 2004-01-05 | ||
KR431/04 | 2004-01-05 | ||
KR1020040000431A KR100579195B1 (ko) | 2004-01-05 | 2004-01-05 | 유기전계발광표시장치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638584A true CN1638584A (zh) | 2005-07-13 |
CN100492652C CN100492652C (zh) | 2009-05-27 |
Family
ID=3479322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B2005100039695A Active CN100492652C (zh) | 2004-01-05 | 2005-01-05 | 有机电致发光显示装置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7227312B2 (zh) |
KR (1) | KR100579195B1 (zh) |
CN (1) | CN100492652C (zh) |
Cited By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979617B (zh) * | 2005-12-05 | 2010-10-06 | 统宝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 电源电路,显示装置,电子装置与电力传送方法 |
CN103594654A (zh) * | 2012-08-15 | 2014-02-19 | 力志国际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 有机发光二极管平面照明装置 |
CN106847146A (zh) * | 2015-12-03 | 2017-06-13 | 三星显示有限公司 | 显示装置 |
CN109473044A (zh) * | 2018-11-26 | 2019-03-15 |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 电源线布线结构及其柔性显示面板 |
CN109950297A (zh) * | 2019-04-12 | 2019-06-28 | 云谷(固安)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有机发光显示面板及装置 |
CN110544711A (zh) * | 2019-08-13 | 2019-12-06 | 深圳市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 显示面板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KR100784521B1 (ko) * | 2006-04-14 | 2007-12-11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전계발광소자 및 그 제조방법 |
KR100732811B1 (ko) * | 2006-07-19 | 2007-06-27 |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 유기전계발광 표시 장치 |
US20080018847A1 (en) * | 2006-07-21 | 2008-01-24 | Tpo Displays Corp. | Light source device |
KR100819947B1 (ko) * | 2006-11-27 | 2008-04-08 | 엘지.필립스 엘시디 주식회사 | 디스플레이 소자 모듈 |
JP2010139640A (ja) * | 2008-12-10 | 2010-06-24 | Canon Inc | 表示装置 |
KR101113451B1 (ko) | 2009-12-01 | 2012-02-29 | 삼성모바일디스플레이주식회사 | 유기 전계발광 표시장치 |
CN103250090B (zh) * | 2010-12-17 | 2016-01-06 | 索尼公司 | 照明单元、显示器和三维显示器 |
TWI478128B (zh) * | 2013-05-23 | 2015-03-21 | Au Optronics Corp | 發光二極體顯示面板 |
CN105280831A (zh) * | 2014-07-07 | 2016-01-27 | 棨研科技有限公司 | 有机发光二极管装置 |
KR102356592B1 (ko) | 2014-11-03 | 2022-01-28 |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 유기 발광 표시 장치 및 그 제조 방법 |
CN105977260B (zh) | 2016-05-20 | 2019-02-12 |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电源线结构、阵列基板及显示面板 |
KR102688970B1 (ko) * | 2016-09-19 | 2024-07-25 |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 표시 장치 |
KR102439673B1 (ko) | 2017-06-19 | 2022-09-05 |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 표시 장치 |
KR102617275B1 (ko) * | 2018-11-30 | 2023-12-27 |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 디스플레이 장치 |
CN111584500A (zh) * | 2020-04-27 | 2020-08-25 | 深圳市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显示面板 |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6825820B2 (en) * | 2000-08-10 | 2004-11-30 |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 Display device and electronic device |
US7136058B2 (en) * | 2001-04-27 | 2006-11-14 |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 Display apparatus, digital-to-analog conversion circuit and digital-to-analog conversion method |
-
2004
- 2004-01-05 KR KR1020040000431A patent/KR100579195B1/ko active IP Right Grant
-
2005
- 2005-01-04 US US11/028,299 patent/US7227312B2/en active Active
- 2005-01-05 CN CNB2005100039695A patent/CN100492652C/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1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979617B (zh) * | 2005-12-05 | 2010-10-06 | 统宝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 电源电路,显示装置,电子装置与电力传送方法 |
CN103594654A (zh) * | 2012-08-15 | 2014-02-19 | 力志国际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 有机发光二极管平面照明装置 |
CN103594654B (zh) * | 2012-08-15 | 2016-01-20 | 力志国际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 有机发光二极管平面照明装置 |
CN106847146A (zh) * | 2015-12-03 | 2017-06-13 | 三星显示有限公司 | 显示装置 |
CN106847146B (zh) * | 2015-12-03 | 2021-07-27 | 三星显示有限公司 | 显示装置 |
CN109473044A (zh) * | 2018-11-26 | 2019-03-15 |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 电源线布线结构及其柔性显示面板 |
CN109473044B (zh) * | 2018-11-26 | 2020-04-10 |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 电源线布线结构及其柔性显示面板 |
CN109950297A (zh) * | 2019-04-12 | 2019-06-28 | 云谷(固安)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有机发光显示面板及装置 |
CN109950297B (zh) * | 2019-04-12 | 2021-03-30 | 云谷(固安)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有机发光显示面板及装置 |
CN110544711A (zh) * | 2019-08-13 | 2019-12-06 | 深圳市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 显示面板 |
CN110544711B (zh) * | 2019-08-13 | 2022-09-27 | 深圳市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 显示面板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7227312B2 (en) | 2007-06-05 |
CN100492652C (zh) | 2009-05-27 |
KR100579195B1 (ko) | 2006-05-11 |
KR20050072007A (ko) | 2005-07-08 |
US20050162081A1 (en) | 2005-07-28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638584A (zh) | 有机电致发光显示装置 | |
JP4532519B2 (ja) | 有機電界発光表示装置 | |
CN1892322A (zh) | 显示基板、显示装置、及其方法 | |
CN1670787A (zh) | 利用薄膜晶体管的图像显示装置 | |
CN1681363A (zh) | 自发光显示器 | |
CN1728222A (zh) | 多路分配器、使用多路分配器的显示器及显示面板 | |
CN1716368A (zh) | 多路分配器、使用多路分配器的显示装置及其显示面板 | |
CN1797525A (zh) | 显示装置及其驱动方法 | |
CN1388505A (zh) | 显示器中的扫描结构,驱动显示器的方法,及其制造方法 | |
CN101051648A (zh) | 有机发光元件的彩色像素排列方式及其形成方法 | |
CN1703127A (zh) | 有机电致发光显示板及其制造方法 | |
CN1941050A (zh) | 显示设备及其驱动方法 | |
CN1551084A (zh) | 图像显示装置 | |
CN1766974A (zh) | 有机发光显示器 | |
CN101048023A (zh) | 像素和使用该像素的有机发光显示装置 | |
CN1741109A (zh) | 信号分离电路、使用其的发光显示器及其驱动方法 | |
CN1700400A (zh) | 场发射显示器及其制造方法 | |
CN1776795A (zh) | 有机发光显示器及其驱动方法 | |
CN1815536A (zh) | 显示装置及其驱动方法 | |
CN101043770A (zh) | 显示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 |
CN1742302A (zh) | 制造有机el显示器的方法 | |
CN1866527A (zh) | 薄膜晶体管阵列面板及其方法 | |
CN1828709A (zh) | 显示装置及其驱动方法 | |
CN1791290A (zh) | 显示装置 | |
CN1880984A (zh) | 改进的导光板、具有其的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ASS | Succession or assignment of patent right |
Owner name: SAMSUNG DISPLAY CO., LTD.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OWNER: SAMSUNG MOBILE DISPLAY CO., LTD. Effective date: 20121017 |
|
C41 |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 ||
TR01 |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21017 Address after: Gyeonggi Do, South Korea Patentee after: Samsung Display Co., Ltd. Address before: Gyeonggi Do, South Korea Patentee before: Samsung SDI Co., Lt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