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637905A - 载盘设备 - Google Patents

载盘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637905A
CN1637905A CNA2004100869583A CN200410086958A CN1637905A CN 1637905 A CN1637905 A CN 1637905A CN A2004100869583 A CNA2004100869583 A CN A2004100869583A CN 200410086958 A CN200410086958 A CN 200410086958A CN 1637905 A CN1637905 A CN 163790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isc
clamping
cam
slide block
clamping oper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410086958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真坂幸成
上野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ioneer Corp
Original Assignee
Pionee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ioneer Corp filed Critical Pioneer Corp
Publication of CN163790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63790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17/00Guiding record carriers not specifically of filamentary or web form, or of supports therefor
    • G11B17/02Details
    • G11B17/04Feeding or guiding single record carrier to or from transducer unit
    • G11B17/05Feeding or guiding single record carrier to or from transducer unit specially adapted for discs not contained within cartridges
    • G11B17/051Direct insertion, i.e. without external loading means

Landscapes

  • Feeding And Guiding Record Carriers (AREA)
  • Holding Or Fastening Of Disk On Rotational Shaft (AREA)

Abstract

一种载盘设备,包括将盘片(1)加载于转盘(2)上的举升部分(5)、将加载的盘片(1)夹持于转盘(2)上的卡盘(2a)、以及检测卡盘(2a)开始盘片夹持操作的夹持操作开始位置与卡盘(2a)完成盘片夹持操作的夹持操作终点位置之间的中间位置的第三开关(B)。在完成初始盘片夹持操作后,卡盘(2a)通过第三开关(B)返回中间位置并重试盘片夹持操作。

Description

载盘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装载诸如CD(小型盘)或DVD(数字化视频光盘)的盘片的载盘设备。
背景技术
作为现有技术的示例,日本专利待公开No.2003-16710公开了以下内容。盘片记录/再现系统通过内置载盘设备将盘片加载至记录/再现位置,并在记录/再现后,将盘片退出该系统外。
载盘设备利用传感器开关等检测盘片插入机壳中,通过驱动机构将盘片加载至转盘上,并通过夹持部分将盘片夹持在转盘上。通过另一个传感器开关检测到盘片夹持操作的完成时,转盘旋转盘片,并且记录/再现部分向/从旋转的盘片记录/再现预定的信息。在完成记录/再现后,载盘设备通过反向进行上述操作将盘片退出至该系统外。
然而,存在这样一种情况,即在夹持部分将盘片夹持在转盘上时,若由于某种原因导致盘片未装载于预定位置而在盘片与转盘之间出现位置偏离,无法可靠地夹持盘片。
发明内容
因此,将由本发明解决的问题的一个示例为提供一种载盘设备,能够通过重试夹持部分的盘片夹持操作实现更加可靠地夹持盘片。
下面将对本发明进行介绍。尽管为说明方便将作为注解数字附属地标出附图中的附图标记,但本发明不限于所示的部件。
本发明的上述目的可通过一种载盘设备实现,其设置有:载盘机构,诸如举升部分(5),将盘片(1)加载于转盘(2)上;盘片夹持机构,诸如卡盘(2a),将加载的盘片(1)夹持于转盘(2)上;以及中间位置检测器,诸如第三开关(B),检测所述盘片夹持机构(2a)开始盘片夹持操作的夹持操作开始位置与所述盘片夹持机构(2a)完成盘片夹持操作的夹持操作终点位置之间的中间位置。在完成初始盘片夹持操作后,所述盘片夹持机构(2a)返回由所述中间位置检测器(B)检测的中间位置并重试盘片夹持操作。
附图说明
图1为显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载盘设备处于待命状态的平面图;
图2为显示载盘设备处于盘片加载开始状态的平面图;
图3为显示载盘设备处于盘片加载完成状态的平面图;
图4为显示载盘设备处于盘片夹持完成状态的平面图;
图5为显示载盘设备处于盘片退出完成状态的平面图;
图6A至6D分别为用于载盘设备的次底盘、第一夹持器、第二夹持器、以及举升部分的平面图;
图7A至7I分别为用于载盘设备的夹持臂、开关臂、第一滑触头、定心臂、第二滑触头、接合臂、盘片导向器、退盘杆、以及拉入杆等各个环节的平面图;
图8A至8D分别为显示由待机和盘片加载至盘片夹持过程以及相应的盘片待机状态、盘片加载完成状态、盘片夹持操作状态、以及盘片夹持完成状态的纵截面图;
图8E至8H分别为显示盘片夹持再试过程以及相应的盘片夹持完成状态、盘片返回中间位置的状态、再夹持操作状态、及盘片夹持完成状态的纵截面图;以及
图8I至8L分别为显示盘片退出过程以及相应的盘片释放前状态、盘片释放状态、盘片释放完成状态、以及盘片退出完成状态的纵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参照附图介绍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
载盘设备最初处于图1所示的状态。如图2至4所示,载盘设备向转盘2上加载盘片1并利用图4所示的转盘2的夹持部分通过使盘片1与转盘2彼此相对靠紧的夹持操作夹持盘片1。
如图1至4所示,载盘设备设置于盘片记录/再现系统的扁平盒形机壳3内。
机壳3在其下部具有底盘4。图6A所示的次底盘4a安装在底盘4上,并且设置为偏向机壳3的后侧。具有盘片1的插槽(未示出)的面板3a安装于机壳3的前面上。
图6D所示的举升部分5设置于底盘4上的次底盘4a的前边缘与面板3a之间。除转盘2外,举升部分5具有用于旋转转盘的马达、光头、用于使光头往复运动的机构等(未示出)。根据此实施例的举升部分5、用于使光头往复运动的机构等起着根据本发明的载盘机构的作用。在转盘2的中心,安装有与盘片1的夹持部分几乎相同的圆柱形卡盘2a。根据本实施例的卡盘2a起着根据本发明的盘片夹持机构的作用。卡盘2a具有配合于盘片1中心的夹持孔1a的弹性片。当盘片1配合于卡盘2a时,弹性片被移动,并压配合于盘片1的夹持孔1a,且可旋转地夹持盘片1。
如图1至4所示,举升部分5设置于底盘4上,使得转盘2几乎位于底盘4的中心,而面板3a一侧上面的两点经万向接头6a和6b接合于底盘4。每个万向接头6a和6b例如由旋进底盘4a的阶梯螺丝的杆、如图6D所示由举升部分5凸出从而夹住杆的叉7、以及插在杆与叉7之间的橡胶套构成。作为凸轮随动件的销8和9由与举升部分5的支点相对的一侧分别朝向底盘4的右侧和后侧凸出。销8和9由将在下面介绍的两凸轮保持位置,使得举升部分5可以沿垂直方向使用两个万向接头6a和6b作为支点在底盘4上移动。
如图1至5所示,机壳3包括驱动机构10、作为驱动源用于为驱动机构10提供动力的马达11、以及作为用于将马达11的动力传送至驱动机构10的减速齿轮的齿轮系12,其中驱动机构10包括载盘机构和盘片夹持机构,而盘片夹持机构由用于通过一系列的操作执行盘片1的加载、夹持和退出的连接件、凸轮等构成。根据本实施例的驱动机构10起根据本发明的驱动机构的作用。
马达11安装于底盘4上面板3a一侧。设置多个齿轮12使得主导一侧的齿轮与马达11输出轴上的蜗杆啮合。
驱动机构10包括具有图7A至7I所示的各种凸轮的各种连接件。
图7C所示的连接件为第一滑块13,其具有齿条13a和多种凸轮13b、13c、13d、13e、13f和13g,并经图6B所示的第一夹持器14夹持于底盘4上,从而沿图1至5所示的机壳3的前/后方向延伸。第一滑块13可以通过使用第一夹持器14作为导向装置沿前/后方向滑动。形成在第一滑块13中的齿条13a的齿与上述多个齿轮12的最后一个齿轮啮合。当马达11向前或反向旋转时,第一滑块13在底盘4上沿前/后方向线性地往复运动。伴随着第一滑块13的往复运动,其它各个连接件互锁地移动,并且操作从而加载/退出盘片1并夹持/释放盘片1。
图7G所示的连接件为盘片导向器15,并如图1至5所示的固定,从而在底盘4的左端并在靠近面板3a的位置沿前/后方向延伸。具有盘片1边缘配合于其中的近似U形截面的导向槽15a形成在盘片导向器15中。无论第一滑块13如何移动,盘片导向器15静止于底盘4上,并引导盘片1的加载/退出。
图7I所示的连接件为拉入杆16,并且如图1至5所示,由支轴销16a轴向支撑于底盘4上的右端并位于靠近面板3a的位置。作为接触的第一辊16b附于拉入杆16的顶端。在第一辊16b的圆周面中形成其中配合盘片1外缘的凹槽。
拉入杆16经作为图7F所示的连接件的接合臂17与第一滑块13相接合。接合臂17经支轴销17a由安装于底盘4上的第一夹持器14可摆动地支撑。接合臂17具有作为凸轮从动件的两个销17b和17c。销17b配合于第一滑块13上的第一凸轮13b,另一个销17c配合于拉入杆16的第二凸轮16c。如图1至4所示,当第一滑块13通过马达11的前进旋转滑动到面板3a一侧时,拉入杆16经接合臂17使用支轴销16a作为支点顺时针摆动,第一辊16b在面板3a一侧上与盘片1的外缘接触,由此将盘片1推入机壳3的纵深一侧。盘片1载运至机壳3的后侧,同时在与拉入杆16相反的左侧由盘片导向器15支撑。当通过反向旋转马达11使各个连接件执行反向的操作时,盘片1退出机壳3外侧。如图1至5所示,接合臂7通过拉伸弹簧18接合于安装在底盘4上的第一夹持器14。通过拉伸弹簧18,如图2和3所示,第一辊16b使拉入杆16沿将盘片1推进机壳3的方向活动。
图7A所示的连接件为夹持臂19,并通过支轴销19a轴向支撑在次底盘4a,如图1至5所示。作为接触的第二辊19b附于夹持臂19的顶端。其中配合盘片1外缘的凹槽形成于第二辊19b的外周面中。如图2和3所示,当盘片1通过利用第一辊16b压迫并利用盘片导向器15引导而载入盘片1时,第二辊19b沿前/后方向在与第一辊16b和盘片导向器15相对的一侧夹持盘片1的外缘。夹持臂19总是沿着通过由次底盘4a悬下的拉伸弹簧20向盘片1的外缘推第二辊19b的方向活动。作为凸轮从动件的销19c安装于夹持臂19的后端。如图3所示,当销19c与将在下面介绍的第二滑块21的第四凸轮21b接触时,夹持臂19停止摆动并停止盘片1的加载。
图7E所示的连接件为具有各个凸轮并如图1至5所示地在底盘4上沿水平方向滑动,同时通过安装于底盘4上如图6C所示的第二滑块22引导的第二滑块21。作为凸轮从动件的销21c安装在第二滑块21的右端,并配合于形成在第一滑块13下表面中的第三凸轮13c。因此,第二滑块21与第一滑块13的运动互锁地运动。将在下面介绍的起定心臂23凸轮的凸轮从动件功能的销21d安装在第二滑块21的左端。
图7D所示的连接件为具有近似L的形状并如图1至5所示通过支轴销23a轴向支撑在靠近次底盘4a左侧位置的定心臂。具有与导向槽15a类似形状的导向槽23b形成在定心臂23的端部,从而与盘片导向器15的导向槽15a排成一线。与安装于第二滑块21左端的销21d相接触的第五凸轮23c设置于定心臂23的另一端。定心臂23通过由次底盘4a悬下的拉伸弹簧24总是沿着第五凸轮23c与第二滑块21的销21d相接触的方向活动。如图1至3所示,当第五凸轮23c与销21d相接触并停止时,定心臂23的导向槽23b与盘片导向器15的导向槽15d排成一线。如图2和3所示,当盘片1由第一辊16b压迫时,盘片1由导向器15中的导向槽15a滑入定心臂23的导向槽23b,并通过定心臂23的导向槽23b、第一辊16b和第二辊19b这三个部件在机壳3中定心。具体而言,盘片1在盘片1中心的夹持孔1a刚好处于卡盘2a上时停止。
将盘片1定心后,卡盘2配合盘片1的夹持孔1a,并且转盘2如下所述地旋转盘片1。此时,定心臂23、第一辊16b和第二辊19b的三个部件必须由盘片1的外缘脱开,从而使盘片1的旋转不受干扰。
脱开第一辊16b的操作如图4所示通过第一滑块13的第一凸轮13b执行。当第一滑块13如图4所示向前行进至最前位置时,接合臂17和拉入杆16通过第一和第二凸轮13b和16c与销17b和17c之间的啮合互锁地运动,第一辊16b从盘片1的外缘稍微分开。
脱开第二辊19b的操作如图4所示通过形成于第二滑块21中的第四凸轮21b执行。如图3所示,在第二辊19b与已定心的盘片1的外缘相接触的情况下,夹持臂19上作为凸轮从动件的销19c进入第四凸轮21b中的孔。如图4所示,当第一滑块13向前行进至最前位置时,第二滑块21通过第三凸轮13c的活动滑动至左侧,销19c进入第四凸轮21b,因此,夹持臂19围绕支轴销19a为中心逆时针摆动,第二辊19b从盘片1的外缘稍微分开。
脱开定心臂23中导向槽23b的操作如图4所示通过形成于定心臂23中的第五凸轮23c执行。如图3所示,在已定心的盘片1的外缘配合导向槽23b的情况下,第二滑块21左端的销21d与定心臂23的第五凸轮23c相接触。如图4所示,当第一滑块13向前移动至最前位置时,第二滑块21通过第三凸轮13c的活动滑动至左侧,定心臂23通过第五凸轮23c与销21d之间的滑动活动围绕支轴销23a为中心沿顺时针方向摆动,导向槽23b与盘片1的外缘稍微分开。
由于定心臂23引导盘片直至举升部分5完成盘片的夹持,盘片被适当地定心,而利用举升部分5的盘片夹持操作可以精确执行。定心臂23由作为用于举升举升部分5的部件的第二滑块21直接移动,使得定心的精度变得更高且盘片可以稳定地夹持。
如图7H所示的连接件为作为用于退出盘片1的部件并如图1至5所示通过支轴销25a轴向支撑于次底盘4a上的退盘杆25。作为接触的第三辊25b附于退盘杆25的顶端。其中配合盘片1外缘的凹槽形成于第三辊25b的外围。当退盘杆25围绕支轴销25a为支点摆动时,第三辊25b沿着近似前/后方向在机壳3中移动。如图2和3所示,当通过利用第一辊16a压迫并利用盘片导向器15和定心臂23引导而加载时,第三辊25b沿第一辊16b的前/后方向由相对一侧,即由机壳3的后侧,与盘片1的外缘相接触。退盘杆25通过由次底盘4a悬下的拉伸弹簧26总是沿盘片1的外缘压迫第三辊25b的方向活动。
如图1至5所示,退盘杆25的后端凸出至第一滑块13,销25c安装于突出端。另一方面,第一滑块13设置有作为凸起的凸轮13f和13g的接触壁,从而沿滑动方向从两侧夹持销25c。
如图1所示,当记录/再现系统处于待机状态时,退盘杆25通过拉伸弹簧26连接于次地盘4a,销25c在凸轮13f和13g的接触壁之间处于空闲状态时,第三辊25b在最前位置等待。当盘片1通过图2所示的操作插入机壳3中且第一滑块13如图3所示向前移动时,在第三辊25b由盘片1的外缘压迫且与盘片1相接触的情况下,退盘杆25使用支轴销25a为支点沿顺时针方向摆动。在将盘片1定心且通过卡盘2a夹持于图3所示的状态并且第一滑块13如图4所示向前移动到最前位置时,在后侧的凸轮13g的接触壁与销25c相接触,使得退盘杆25摆动一点,从而使第三辊25b与盘片1的外缘脱开。脱开第三辊25b的操作与脱开第一和第二辊16b和19b以及定心臂23的操作同时进行。如图5所示,在将盘片1退出机壳3外时,第一滑块13向后移动而前侧的凸轮13f的接触壁与销25c相接触,使得退盘杆25利用支轴销25a作为支点逆时针摆动。因此,盘片1由第三辊25b推动并退出机壳3外,同时由定心臂23和盘片导向器15的导向槽23b和15a以及第一辊16b引导。根据此实施例的退盘杆25起到根据本发明的执行释放夹持在转盘上的盘片的释放操作的释放机构的作用。
利用退盘杆25的构造,在插入盘片1时,退盘杆25不是由马达11驱动而是由盘片1推动而工作。因此,不必获得与拉入杆16的同步且不会由于不同步而发生咔哒声等,使得退盘杆25的工作平稳且稳定。夹持盘片1后,通过马达11的驱动,退盘杆25可以可靠地由盘片1的外缘脱开。另外,可以在退出盘片时通过马达11的驱动操作退盘杆25,使得盘片1可以以稳定的速度平稳地退出。
图7B所示的连接件为开关臂27,并且如图1至5所示由支轴销27a轴向支撑于底盘4上。在开关臂27中,第八凸轮27b形成为凸轮槽,而安装于退盘杆25的销25d配合于凸轮槽中。作为用于检测马达11开/关状态的单元的第一开关A安装于电路板上,从而驱动开关臂27。如图2所示,当盘片1插入机壳3时且退盘杆25经第三辊25b摆动时,开关臂27通过第八凸轮27b的活动由第一开关A脱开且获得关闭状态。由此,马达11开始向前旋转,并通过上述各连接件的工作将盘片1有力地加载入机壳3中并通过卡盘2夹持。另外,退盘开关28附于面板3a。当操作者操作退盘开关28时,马达11开始反向旋转,并且通过伴随第一滑块13后向行进的前侧凸轮13f垂直侧壁的压迫活动,退盘杆25反向摆动,且盘片1通过第三辊25b受迫退出机壳3外侧。在退出操作中,当开关A通过开关臂27打开而开关B和C由关闭状态开启且通过下述第九凸轮13e的移动再次打开时,马达11停止反向旋转。简言之,反向旋转的停止时间为第一滑块13处于盘片待机位置后侧的位置时。
如图1至5及图7C和7E所示,在第一和第二滑块13和21的表面一侧,形成将配合由举升部分5凸起的销8和9的第六和第七凸轮13d和21a。由于第一和第二滑块13和21对称滑动,因此凸轮13d和21a对称出现。为此,将介绍第六凸轮13d。
如图8A至8D所示,第六凸轮13d具有平行于底盘4朝向机壳3前面线性延伸的第一凸轮槽“a”、由第一凸轮槽“a”后端倾斜向上延伸的第二凸轮槽“b”、由第二凸轮槽“b”后端线性向后延伸的第三凸轮槽“c”、由第三凸轮槽“c”后端倾斜向下延伸的第四凸轮槽“d”、以及由第四凸轮槽“d”后端线性向后延伸的第五凸轮槽“e”。
如图1所示,当载盘设备处于待机状态时,如图8A所示,举升部分5的销8处于第一凸轮槽“”a”中,且举升部分5停止于下降位置。当第一滑块13如图2所示开始向前行进时,举升部分5的销8如图8B所示在第一凸轮槽“a”中相对滑动。在与第一滑块13的向前行进一起如图3所示地进行盘片1的定心时,销8如图8C所示由第一凸轮槽“a”移动至第二凸轮槽“b”,通过使用两个万向节6a和6b为支点,举升部分5在底盘4上向上移动,且卡盘2a进入盘片1的夹持孔1a中。当第一滑块13继续向前行进且销8进入第三凸轮槽“c”中时,举升部分5如图8C所示的一长两短点划线(双点划线)所示地升至最高位置,盘片1与机壳3顶面中开口的周边接触,卡盘2a配合盘片1的夹持孔1a,从而夹持盘片1。当第一滑块13如图4所示向前移动至最前位置时,销8进入第四凸轮槽“d”并微微下降。其后,销8如图8D所示进入第五凸轮槽“e”,卡盘2a连同举升部分5由最高位置下降一点,盘片1由机壳3的顶面移动开。此时,如图4所示,第一、第二和第三辊16b、19b和25b、以及定心臂23由盘片1外缘脱开。在此状态中,举升部分5未示出的光头扫描盘片1。当盘片1由机壳3退出外侧时,通过第一滑块13的向后滑动,销8由第五凸轮槽“e”相对滑动至第一凸轮槽“a”从而如图8I、8J、8K和8L所示地反向图8A至8D所示过程,使得举升部分5下降且盘片1由卡盘2a上释放。如图8J所示,用于退盘的凸出29设置于机壳3中的预定位置,当举升部分5下降时,盘片1与凸出29接触,且盘片1通过举升部分5的下降力由卡盘2a脱开。
如图7C所示,第九凸轮13e设置于第一滑块13的侧面。如图1至5所示,第九凸轮13e的凸轮面平行于第一滑块13的滑动方向形成。作为用于检测通过卡盘2a夹持盘片1完成的单元的第二开关C安装于电路板上,使其面对凸轮面。当卡盘2a如图4和8D所示配合盘片1的夹持孔1a时,第二开关C的杆由第九凸轮13e的凸轮面脱开,第二开关C关闭,马达11停止,且第一滑块13停止于最前位置。
如上所述,存在这样一种情况,即盘片1在图8C的过程中未由卡盘2a完全夹持。为防止这种情况,在载盘设备中,进行用于重试通过卡盘2a夹持盘片1的操作的测量。
即,通过在表示如图8C所示通过卡盘2a夹持盘片1的操作的开始位置的夹持操作开始位置与表示如图8D所示的夹持操作结束位置的夹持操作终点位置之间设置中间位置,在夹持操作终点位置与中间位置之间重试夹持操作。夹持操作终点位置和中间位置表示包括作为载盘设备部件的连接件和凸轮在内的驱动机构的特定位置和状态。如图1至5所示,具体而言,根据本发明中间位置通过安装第三开关B作为中间位置检测器来设置,用于沿第一滑块13的第九凸轮13e检测中间位置。第一滑块13为位移部件,其根据本发明随着使盘片1和卡盘2a彼此相对接近设置的夹持操作而移动。因此,第三开关B也可以通过诸如第一滑块13、举升部分5等与盘片1的夹持相关的部件操作。第三开关B可以按照与第二开关C类似的方式附于电路板上。
理想地,第三开关B设置为使得中间位置设置于图8D所示的夹持盘片1的夹持操作终点位置与表示图8J所示的释放盘片1的释放操作的起始位置的释放操作开始位置之间。图8J所示的释放操作开始位置为通过卡盘2a夹持的盘片1与用于退盘的凸出29相接触的位置。通过在夹持操作终点位置与释放操作开始位置之间设置中间位置,可以通过重试防止开始由卡盘2a夹持的盘片1由卡盘2a脱落。
尽管根据本发明可以将第三开关B设置于远离作为用于检测夹持操作终点位置的夹持操作终点位置检测器的第二开关C的位置,优选如图1至5所示,将第三开关B设置于第二开关C附近。利用此构造,检测第三与第二开关B与C之间间隔中的中间位置的定时可以更加容易地调整。通过设置开关B和C使其彼此相邻,可以使用第九凸轮13e作为用于开/关开关C的部件。另外,通过以第九凸轮13e作为公共部件开/关开关B和C,可以将中间位置设置于开关B与C之间。即,通过调整开关B距开关C的距离,可以将由盘片夹持完成状态至重试盘片夹持操作的周期确定为实际机构移动量。因此,例如,与由盘片夹持完成状态起反向旋转马达11预定时间的情况相比,可以更加可靠地进行重试。
在该实施例中,中间位置设置于图8F所示位置并与驱动机构中图3所示状态与图4所示状态之间的中间状态相对应。
当如图8A至8D所示地完成通过卡盘2a夹持盘片1的操作时,第九凸轮13e如图4所示由第二和第三开关C和B脱开。结果,开关C和B关闭,马达11反向旋转使得第一滑块13由图8E所示的夹持操作终点位置向后行进至图8F的中间位置,而卡盘2a开始重试夹持操作。当第一滑块13向后行进且第二和第三开关C和B都如图3所示在图8F的中间位置打开时,马达11切换至向前旋转而第一滑块13如图8G所示向前行进并到达图8H所示的夹持操作终点位置。这样就可以完成夹持操作的重试。
下面将介绍具有上述构造的载盘设备的活动。
在盘片记录/再现系统的机壳3中,在盘设备在图1和8A所示的状态中等待。
如图2所示,当盘片1由操作者从机壳3前面上面板3a中未示出的插槽插入时,盘片1的外缘与第一辊16b、第二辊19b和盘片导向器15接触,并配合于第一辊16b、第二辊19b和盘片导向器15的凹槽中。按此方式,盘片1通过该三个点支撑。
同时,盘片1的外缘与退盘杆25顶端的第三辊25b相接触,而由盘片1推动的退盘杆25逆着拉伸弹簧26的张力围绕支轴销25a沿顺时针方向摆动。通过销25d和第八凸轮27b的活动,开关臂27围绕支轴销27a为支点沿逆时针方向摆动,而开关杆27由第一开关A脱开。因此,马达11开始向前旋转使得第一滑块13由图2和8A所示的位置向前行进至图3的位置。
在第一滑块13向前行进至图3的位置的过程中,接合臂17通过第一凸轮13b和销17b的活动围绕支轴销17a为中心沿顺时针方向摆动,拉入杆16通过第二凸轮16c和销17c的活动围绕支轴销16a为中心顺时针摆动,而拉入杆16顶端的第一辊16b向机壳3的后侧推盘片1。在将盘片1推至图3的位置后,动力的传递由第一凸轮13b和销17b阻断,拉入杆16停止摆动。
在通过拉入杆16加载盘片1时,沿横向位于与第一辊16b相对一侧的盘片导向器15和定心臂23通过导向槽15a和23b引导盘片1的外缘,而夹持臂19的第二辊19b由机壳3的后侧支撑盘片1的外缘。因此,盘片1在通过其外缘中三点的支撑的同时加载至机壳3中。
当第一辊13由图2所示的位置向前行进至图3所示的位置时,第二滑块21由于第三凸轮13c与销21c之间的啮合而基本静止。如图3所示,由盘片1活动的夹持臂19在销19c进入静止的第二滑块21的第四凸轮21b中的凹槽时停止。定心臂23通过拉伸弹簧24的张力而围绕支轴销23a顺时针活动。当第五凸轮23c与静止的第二滑块21的销21d接触时,定心臂23在导向槽23b与盘片导向器15的导向槽15a连通的情况下停止。当第三辊25b与盘片1的外缘接触时,退盘杆25逆着拉伸弹簧26的张力停止。在此情况下,销25c停止于第一滑块13的凸轮13f和13g的两接触壁之间。
当盘片1如图3所示由拉入杆16的压迫中释放出来时,盘片1停止于其由第一和第二辊16b和19b以及定心臂23的导向槽23b三个部件支撑刚好位于举升部分5的转盘2上方的状态。通过该操作,转盘2上的卡盘2a面对盘片1的夹持孔1a并完成盘片1的定心。
第一滑块13也在定心盘片1期间向前移动,在定心完成后,如图3和8C所示,举升部分5开始通过举升部分5的销8和9与第一和第二滑块13和21的第六和第七凸轮13d和21a的啮合而上升,转盘2的卡盘2a配合盘片1的夹持孔1a,由此夹持盘片1。通过使举升部分5的销8和9在第六和第七凸轮13d和21a中由第一凸轮槽“a”经第二凸轮槽“b”相对行进至第三凸轮槽“c”,举升部分5利用两万向节6a和6b为支点上升至最高位置,卡盘2a朝向机壳3的顶面压迫盘片1并配合盘片1的夹持孔1a,由此夹持盘片1。
第一滑块13继续向前行进,刚好在到达图4和8D所示的最前位置前,举升部分5的销8和9在第六和第七凸轮13d和21a中由第三凸轮槽“c”经第四凸轮槽“d”相对行进至第五凸轮槽“e”。通过该操作,卡盘2a在夹持盘片1的同时下降,盘片1由机壳3的顶面脱开。
当第一滑块13到达最前位置时,第二开关C离开第九凸轮13e并关闭,而马达11停止。
刚好在第一滑块13到达图4和8D所示的最前位置前,当举升部分5的销8和9在第六和第七凸轮13d和21a中由第四凸轮槽“d”相对行进至第五凸轮槽“e”时,如图4所示,接合臂17和拉入杆16通过第一和第二凸轮13b于16c与销17b和17c之间的啮合而互锁地移动,第一辊16b微微从盘片1的外缘脱开。同步地,第三凸轮13c和销21c彼此啮合,第二滑块21滑向左侧,销19进入第四凸轮21b,由此使夹持臂19围绕支轴销19a为中心逆时针摆动。第二辊19b微微由盘片1的外缘脱开。同时,第五凸轮23c和销21d彼此啮合,定心臂23围绕支轴销23a为中心顺时针摆动,导向槽23b微微由盘片1的外缘脱开。
如图4和8E所示,当第一滑块13停止于最前位置而第二开关C关闭时,马达11反向旋转,由此开始夹持盘片1的操作的重试。
通过第二开关C的关闭使马达11反向旋转,第一滑块13由图8E的夹持操作终点位置向后移动至图8F的中间位置,卡盘2a暂时地下降。
第一滑块13移动回来,第九凸轮13e如图3所示打开第三开关B,从而检测中间位置,卡盘2a通过反向停止马达11而停止于下降一定程度的位置,该程度为由卡盘2a夹持的盘片1未与凸出29相接触。
当第三开关B打开时,马达11再次切换至向前旋转,第一滑块13如图8G所示向前移动并到达图8H的夹持操作终点位置。在此过程中,卡盘2a再次上升至最高位置。当在最后一次夹持操作中盘片1的夹持不确定时,盘片1完全夹持。
当第一滑块13达到图8H的夹持操作终点位置时,完成夹持操作的重试。如图4所示,第一、第二和第三辊16b、19b和25b由盘片1的外缘脱开,定心臂23的导向槽23b脱开,盘片1仅由转盘2的卡盘2a夹持。
在此情况下,导向槽23b、第一辊16b、第二辊19b和第三辊25b将盘片1夹持于定心位置,直至通过卡盘2a完成盘片1的卡合。完成卡合后,第二辊19b和导向槽23b通过第二滑块21由盘片1脱开,第一和第三辊16b和25b通过第一滑块13由盘片1的外缘分开。另外,第一和第二滑块13和21经盘片1的卡合完成状态执行定心取消操作,由此防止导向槽23b、第一辊16b、第二辊19b、以及第三棍25b在卡合前由盘片1脱开。由此,可以可靠地将盘片1定心。
其后,转盘2通过驱动未示出的转盘旋转马达而旋转,且由卡盘2a夹持的盘片1旋转。未示出的举升部分5的光头扫描旋转盘片1,由此向/从盘片1记录/再现信息。
在操作者操作面板3a上的退盘开关28时开始将盘片1退出机壳3外。
通过操作退盘开关28,马达11开始反向旋转,而第一滑块13开始由图4的位置向后移动。
通过第一滑块13的向后行进,如图8I、8J、8K和8L所示,举升部分5的销8和9按照与图8A至8D相反的顺序由第五凸轮槽”e”相对滑动至第一凸轮槽”a”,从而降下举升部分5并由卡盘2a上释放盘片1。如图8J所示,当举升部分5下降时,盘片1与退出凸出29相接触并离开卡盘2a。在盘片1由卡盘2a脱开时,导向槽23b、第一辊16b、第二辊19b和第三辊25b与盘片1的外缘接触从而夹持盘片1。
当盘片1在第一滑块13向后行进期间由卡盘2a上释放时,如图5所示,第一滑块13前侧的凸轮1 3f的接触壁与退盘杆25的销25c相接触,退盘杆25使用支轴销25a为支点逆时针摆动,盘片1由第三辊25b推向机壳3的前面。
第二滑块21通过第三凸轮13c与销21c之间的啮合滑向右侧,销19c由第四凸轮21b上释放,夹持臂19放开。夹持臂19由拉伸弹簧20托拽,并与第二辊19b一起返回待机位置。
随着第二滑块21滑向右侧,定心臂23通过第五凸轮23c与销21d之间的啮合围绕支轴销23a为中心逆时针摆动,由此使导向槽23b与盘片导向器15的导向槽15a连通。
另外,通过第一凸轮13b与销17b之间的啮合,拉入杆16与退盘杆25一同摆动,第一辊16b沿着盘片1的外缘移动。
因此,盘片1由定心臂23的导向槽23b、盘片导向器15的导向槽15a和第一辊16b引导,同时由退盘杆25的第三辊25b推动并如图5所示退出机壳3外。
如图5所示,完成盘片1的退出后,与退盘杆25互锁操作的开关臂27打开开关A。其后,当第一滑块13的第九凸轮13e关闭开关C和B时,停止马达11的反向旋转,且第一滑块13停止于最后位置。
马达11再次开始向前旋转,从而使第一滑块13向前行进,并且在第九凸轮13e打开第二开关C和第三开关B后停止,如图1所示。因此,载盘设备返回初始待机位置并等待盘片1的下一次插入。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在向转盘2上加载盘片1并通过使盘片1和转盘2彼此靠紧的夹持操作利用作为转盘2的夹持部分的卡盘2a夹持盘片1的载盘设备中,通过在夹持盘片1的夹持操作开始位置与夹持操作终点位置之间设置中间位置,在夹持操作终点与中间点之间进行夹持操作的重试。因此,通过适当调整中间点,可以良好地执行夹持盘片1的夹持操作。
根据本发明,通过设置多个用于检测中间点的开关,可以多次执行重试操作,并且载盘设备可以更加精密地控制。
本发明可以按其它特定形式实施而不脱离其实质或根本特性。本实施例因此在各方面都应被视作是用于说明而非限制,本发明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所指出而非上述描述,且在权利要求等效的意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因此应包含于其中。

Claims (7)

1.一种载盘设备,包括将盘片(1)加载于转盘(2)上的载盘机构(5)、将加载的盘片(1)夹持于转盘(2)上的盘片夹持机构(2a)、以及检测所述盘片夹持机构(2a)开始盘片夹持操作的夹持操作开始位置与所述盘片夹持机构(2a)完成盘片夹持操作的夹持操作终点位置之间的中间位置的中间位置检测器(B),其中
在完成初始盘片夹持操作后,所述盘片夹持机构(2a)返回通过所述中间位置检测器(B)检测的中间位置并重试盘片夹持操作。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载盘设备,其中所述盘片夹持机构(2a)具有执行将夹持于转盘(2)上的盘片(1)释放的释放操作的释放机构(25),该释放操作在盘片夹持操作的夹持操作开始位置与夹持操作终点位置之间进行,所述中间位置设置于所述盘片夹持机构(2a)的盘片夹持操作的夹持操作终点位置与释放操作的释放操作开始位置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载盘设备,还包括检测盘片夹持操作的夹持操作终点位置的夹持操作终点位置检测器(C),所述中间位置检测器(B)设置为邻近所述夹持操作终点位置检测器(C)。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载盘设备,还包括检测盘片夹持操作的夹持操作终点位置的夹持操作终点位置检测器(C),所述中间位置检测器(B)设置为邻近所述夹持操作终点位置检测器(C)。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载盘设备,其中所述终点位置检测器(B)和所述夹持位置终点检测器(C)分别通过使用与所述盘片夹持机构(2a)的盘片夹持操作一起位移的位移部件(13)检测中间位置和夹持操作终点位置。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载盘设备,其中所述终点位置检测器(B)和所述夹持位置终点检测器(C)分别通过使用与所述盘片夹持机构(2a)的盘片夹持操作一起位移的位移部件(13)检测中间位置和夹持操作终点位置。
7.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载盘设备,还包括驱动所述载盘机构(5)和所述盘片夹持机构(2a)的驱动机构(10),其中
所述驱动机构(10)包括所述位移部件(13)。
CNA2004100869583A 2003-10-20 2004-10-20 载盘设备 Pending CN1637905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3360056A JP4452056B2 (ja) 2003-10-20 2003-10-20 ディスク搬送装置
JP360056/2003 2003-10-20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637905A true CN1637905A (zh) 2005-07-13

Family

ID=3450989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A2004100869583A Pending CN1637905A (zh) 2003-10-20 2004-10-20 载盘设备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7356825B2 (zh)
JP (1) JP4452056B2 (zh)
CN (1) CN1637905A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5235261A (ja) * 2004-02-17 2005-09-02 Alpine Electronics Inc ディスク排出方法および装置
JP2005285238A (ja) * 2004-03-30 2005-10-13 Pioneer Electronic Corp ディスク装置
JP4224424B2 (ja) * 2004-05-10 2009-02-12 株式会社ソニー・コンピュータエンタテインメント ディスク装置
TWI320924B (en) * 2005-02-02 2010-02-21 Teac Corp Disc device
US7770190B2 (en) * 2005-02-18 2010-08-03 Teac Corporation Disk unit having at least one limit switch for detecting a size of an inserted disk
JP4325568B2 (ja) * 2005-02-18 2009-09-02 ティアック株式会社 ディスク装置
JP4687261B2 (ja) * 2005-06-10 2011-05-25 ソニー株式会社 ディスク駆動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JP4470861B2 (ja) * 2005-11-09 2010-06-02 ソニー株式会社 ディスク搬送機構及びディスクドライブ装置
JP4265596B2 (ja) * 2005-11-14 2009-05-20 ティアック株式会社 ディスク装置
WO2007074815A1 (ja) * 2005-12-27 2007-07-05 Pioneer Corporation ディスク装置
JP2007265576A (ja) * 2006-03-29 2007-10-11 Teac Corp ディスク装置
JP4687566B2 (ja) * 2006-05-24 2011-05-25 ティアック株式会社 ディスク装置
JP4882547B2 (ja) * 2006-06-29 2012-02-22 ティアック株式会社 ディスク装置
JP4784415B2 (ja) * 2006-07-06 2011-10-05 ティアック株式会社 ディスク装置
JP4281769B2 (ja) * 2006-08-25 2009-06-17 船井電機株式会社 ディスクローディング装置
JP2008084350A (ja) * 2006-09-25 2008-04-10 Pioneer Electronic Corp 搬送装置、ディスク装置、および、撮像装置
JP2008140455A (ja) * 2006-11-30 2008-06-19 Toshiba Corp 光ディスク装置
JP4388570B2 (ja) * 2007-09-06 2009-12-24 株式会社ソニー・コンピュータエンタテインメント ディスク搬送装置及びディスク装置
US20090125922A1 (en) * 2007-10-09 2009-05-14 Yokoe Hiroyuki Disc drive apparatus
CN101751955B (zh) * 2008-12-05 2011-07-20 谷林电器(深圳)有限公司 能监视光盘状态的光盘播放器
TWI389102B (zh) * 2009-05-04 2013-03-11 Quanta Storage Inc 吸入式光碟機
KR101286640B1 (ko) * 2011-08-18 2013-07-22 도시바삼성스토리지테크놀러지코리아 주식회사 광 디스크 드라이브
US8887183B2 (en) * 2011-11-18 2014-11-11 Panasonic Corporation Optical disc device and lens cleaner
KR101309706B1 (ko) * 2011-11-23 2013-09-17 도시바삼성스토리지테크놀러지코리아 주식회사 광 디스크 로딩 장치 및 이를 적용하는 광 디스크 드라이브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7130262A (en) * 1981-02-05 1982-08-12 Pioneer Electronic Corp Auto loading record player
JPH0831235B2 (ja) * 1988-07-28 1996-03-27 パイオニア株式会社 ディスクローディング装置
US5150349A (en) * 1989-10-19 1992-09-22 Clarion Co., Ltd. Disc loading structure
JP2815525B2 (ja) * 1992-08-19 1998-10-27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オートチェンジャー装置
JP3471539B2 (ja) * 1996-10-25 2003-12-02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ディスク装置
CN1120488C (zh) * 1997-03-03 2003-09-03 阿尔派株式会社 碟盘装置和使用该装置的碟盘定位设置/判别方法
JP3904773B2 (ja) * 1999-10-01 2007-04-11 パイオニア株式会社 円盤体収納装置及び情報再生装置並びに情報記録装置
JP3737062B2 (ja) 2001-04-27 2006-01-18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ディスク装置
US6839898B2 (en) * 2001-04-27 2005-01-04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Disk drive
JP2003151196A (ja) * 2001-11-14 2003-05-23 Alpine Electronics Inc ディスク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05122864A (ja) 2005-05-12
US7356825B2 (en) 2008-04-08
US20050086674A1 (en) 2005-04-21
JP4452056B2 (ja) 2010-04-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637905A (zh) 载盘设备
CN100403431C (zh) 光盘装置
CN1637903A (zh) 载盘设备
US7844979B2 (en) Disc player
CN1637904A (zh) 载盘设备
US6993777B2 (en) Recording medium loading apparatus
CN1161774C (zh) 盘片盒的装载装置
CN101221790B (zh) 光盘装置
US7881176B2 (en) Floating lock device
US6468020B1 (en) Apparatus for transferring a movable body
JP3850631B2 (ja) ディスク装置
CN1258183C (zh) 打开盒快门的装置和方法
JP4232736B2 (ja) スロットイン型ディスク装置
CN1253358A (zh) 光盘驱动装置及其方法
CN2639991Y (zh) 盘片重放装置
JP3403161B2 (ja) ディスクプレーヤ
JP3817553B2 (ja) 情報記録媒体再生装置
JP5216538B2 (ja) ディスク再生装置
JP2007042189A (ja) ディスク装置のローディング機構
CN1607587A (zh) 盘片装载装置
JP2002175657A (ja) ディスクプレーヤのローディング機構
CN1098812A (zh) 唱盘放音装置
JP2006172570A (ja) ディスク装置のローディング機構
JP2000353351A (ja) ディスク装着装置
JP2008071437A (ja) ディスク収納型ディスク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