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534640A - 光拾取器的象散性的测定方法、调整方法和测定装置 - Google Patents

光拾取器的象散性的测定方法、调整方法和测定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534640A
CN1534640A CNA2004100043520A CN200410004352A CN1534640A CN 1534640 A CN1534640 A CN 1534640A CN A2004100043520 A CNA2004100043520 A CN A2004100043520A CN 200410004352 A CN200410004352 A CN 200410004352A CN 1534640 A CN1534640 A CN 153464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beam
astigmatism
mentioned
working direction
achiev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410004352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ʷ
滝口仁史
大内秀和
熊丸靖
Ҳ
山田直树
村上哲也
桑原庆成
石井耕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ioneer Corp
Original Assignee
Pionee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ioneer Corp filed Critical Pioneer Corp
Publication of CN153464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53464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7/12Heads, e.g. forming of the optical beam spot or modulation of the optical beam
    • G11B7/135Means for guiding the beam from the source to the record carrier or from the record carrier to the detector
    • G11B7/1392Means for controlling the beam wavefront, e.g. for correction of aberration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7/12Heads, e.g. forming of the optical beam spot or modulation of the optical beam
    • G11B7/135Means for guiding the beam from the source to the record carrier or from the record carrier to the detector
    • G11B7/1362Mirror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7/12Heads, e.g. forming of the optical beam spot or modulation of the optical beam
    • G11B7/22Apparatus or processes for the manufacture of optical heads, e.g. assembly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Optical Head (AREA)
  • Testing Of Optical Devices Or Fibers (AREA)
  • Moving Of The Head For Recording And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是要提供一种光拾取器的象散性调整方法,它能够在聚光于光盘上的光束之光点即使不是真圆的情况下也能够简便地纠正象散现象。本发明的象散性调整方法是,先求得光束在RAD方向聚光时的焦点位置与光束在TAN方向聚光时的焦点位置之间的焦点间距离L0。然后,再求得自RAD方向倾斜了45度的方向上聚光时的焦点位置与自TAN方向倾斜了45度的方向上聚光时的焦点位置之间的焦点间距离L45,从而根据所求得的焦点间距离L0和L45来测定象散性。之后,根据焦点间距离L0和L45来调整反射镜的设置角度,从而纠正象散性。

Description

光拾取器的象散性的测定方法、调整方法和测定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将由物镜聚光的光束照射在记录介质上的光拾取器的象散性测定方法、象散性调整方法、和象散性测定装置。
背景技术
用于对CD或DVD等的光盘进行记录再生的光拾取器应该能够始终正确地把用于信息记录或再生的光束聚光于光盘表面的信息凹点。为此,必须尽可能地减少光拾取器中光学系统的象差,具体地说是应该尽力减少象散现象。
要测定光拾取器的象散性,一般可考虑使用激光干涉计。可是,这个测定方法需要把激光干涉计的光轴正确对准光拾取器的光轴,在测定中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熟练技能,因此不适合在生产工序中用来调整光拾取器的光学系统。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已有人在特开2002-15435号公报中提出了一种在生产工序中能实行简便调整的光拾取器的象散性调整方法。根据该公报的图11所介绍的调整方法,被聚光于光拾取器焦点附近的光束之点象(沿着正交于光移动方向之方向的光束的截面形状)作为图像数据被输入,进而对该点象的真圆度(纵横幅度的比)实行图像处理从而对其进行测定。然后,通过对入射于物镜的光束的入射角度进行变化以便使得点象的真圆度达到最大(接近于1),从而来补正(消除)光拾取器的象散现象。
然而,上述象散性调整方法之前提条件是通过改变光束的入射角从而使得最终获得的点像为真圆(或大体上为真圆)。也就是,因为上述的调整方法是把真圆的点像作为其调整基准(目标)的,但由于构成光拾取器的透镜存在着固有的象差,对于那些即使调整了光束的入射角也无法使聚光后的点像成为真圆的拾取器,则难以借助上述调整来把象散现象减少到最低程度。换言之,为了借助上述象散性调整方法实行最佳的象散性调整,必须采用象差少的高质量光学元件以高的精度来构成光拾取器以便使得点像成为真圆。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所完成的,其目的是要提供改进了的光拾取器象散性测定方法和象散性测定装置,这些方法和装置不依存构成光拾取器的光学系统之精度,即使被物镜聚光的光束之点象形状不是真圆,也可实行象散性测定。本发明之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利用上述测定方法来简便地补正(消除)象散现象的光拾取器象散性调整方法。
本发明之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把经由物镜聚光的光束照射于记录介质上的光拾取器之象散性测定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第1工序,在垂直于光束前进方向的第1方向上,求得光束的光点直径成为最小时的光束前进方向上的第1位置;第2工序,在垂直于光束前进方向且也垂直于上述第1方向的第2方向上,求得光束的光点直径成为最小时的光束前进方向上的第2位置;第3工序,求得光束前进方向上的第1位置与第2位置之差的第1距离;第4工序,在垂直于光束前进方向且自上述第1方向倾斜了45度的第3方向上,求得光束的光点直径成为最小时的光束前进方向上的第3位置;第5工序,在垂直于光束前进方向且也垂直于上述第3方向的第4方向上,求得光束的光点直径成为最小时的光束前进方向上的第4位置;第6工序,求得光束前进方向上的第3位置与第4位置之差的第2距离。尤其是,根据上述第1距离和上述第2距离来测定上述光拾取器的象散性。
本发明之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把经由物镜聚光的光束照射于记录介质上的光拾取器之象散性调整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第1工序,在垂直于光束前进方向的第1方向上,求得光束的光点直径成为最小时的光束前进方向上的第1位置;第2工序,在垂直于光束前进方向且也垂直于上述第1方向的第2方向上,求得光束的光点直径成为最小时的光束前进方向上的第2位置;第3工序,求得光束前进方向上的第1位置与第2位置之差的第1距离;第4工序,在垂直于光束前进方向且自上述第1方向倾斜了45度的第3方向上,求得光束的光点直径成为最小时的光束前进方向上的第3位置;第5工序,在垂直于光束前进方向且也垂直于上述第3方向的第4方向上,求得光束的光点直径成为最小时的光束前进方向上的第4位置;第6工序,求得光束前进方向上的第3位置与第4位置之差的第2距离;第7工序,根据上述第1距离和上述第2距离来测定上述光拾取器的象散性。尤其是,根据上述第7工序中得到的测定结果来调整上述光拾取器的象散性。
本发明之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把经由物镜聚光的光束照射于记录介质上的光拾取器之象散性测定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测定手段,该测定手段测定:在垂直于光束前进方向的第1方向上,光束的光点直径成为最小时的光束前进方向上的第1位置;在垂直于光束前进方向且也垂直于上述第1方向的第2方向上,光束的光点直径成为最小时的光束前进方向上的第2位置;在垂直于光束前进方向且自上述第1方向倾斜了45度的第3方向上,光束的光点直径成为最小时的光束前进方向上的第3位置;在垂直于光束前进方向且也垂直于上述第3方向的第4方向上,光束的光点直径成为最小时的光束前进方向上的第4位置。该装置还包括演算手段,该演算手段求得:上述光束前进方向上的第1位置与第2位置之差的第1距离、和上述光束前进方向上的第3位置与第4位置之差的第2距离。尤其是,根据上述第1距离和上述第2距离来测定光拾取器的象散性。
附图说明
图1是说明图,表示了根据本发明之实施形态的象散性测定方法以及调整方法。
图2是曲线图,表示了点像直径的测定方法。
图3是曲线图,表示了散焦量与光点直径之间的关系。
图4是曲线图,进一步表示了点像直径的测定方法。
图5是曲线图,进一步表示了散焦量与光点直径之间的关系。
图6是方块图,表示了根据本发明之实施例的象散性调整装置。
图7是方块图,表示了根据本发明之实施例的图像处理装置之构成。
图8是方块图,表示了根据本发明之实施例的对象程序。
图9是流程图,表示了根据本发明之实施例的象散性调整装置之操作。
图10是流程图,进一步表示了根据本发明之实施例的象散性调整装置之操作。
图11(a)和图11(b)是说明图,说明了散焦量。
图12是曲线图,表示了散焦量与光点直径之间的关系。
图13是曲线图,进一步表示了散焦量与光点直径之间的关系。
图14(a)和图14(b)是图表,表示了焦点间距离与干涉计测定的象散性之间的相关性。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参照附图来说明本发明的最佳实施例。图1说明了测定光拾取器5的象散性、根据测定结果来调整其象散性的方法。
如图所示,光盘记录再生装置的光拾取器5包括:作为对光盘实行信息记录再生的光束的光源的激光二极管51、改变光束光路的反射镜53、和对光束实行聚光的物镜54。从激光二极管51发出的光束在反射镜53上反射后被物镜54聚光,从而其焦点被系结在相当于未图示的光盘的记录面上。
在实施象散性测定及调整时,光拾取器5把光束照射至作为投影面的盖玻片11a,从而投射光束之点像。此时,摄像装置13对投射在盖玻片11a上的点像进行摄像。
接着,将说明象散性调整方法的操作顺序。首先,调整物镜54的位置。然后,一边适宜地改变光束焦点和盖玻片11a之间的距离(以下,称为“散焦量”),一边借助摄像装置13对投影在盖玻片11a上的光束之点像Pn依次进行摄像。然后,对已摄像了的各点像Pn实行点像直径的测定(将在以下得到说明)。
如图2所示,对依次摄像了的各点像Pn测定其RAD方向(第1方向)上的直径X1和其TAN方向(与第1方向正交的第2方向)上的直径Y1。这里,所谓RAD(Radial)方向是指已被装填的光盘的半径方向,所谓TAN(Tangential)方向是指其切线方向。
然后,采用上述点像Pn的测定结果,再如图3所示,求得各特性曲线fx1,fy1以表示散焦量与各光点直径X1,Y1的关系。接着,根据特性曲线fx1求得值DF1(相当于光点直径X1成为最小时的散焦量),并根据特性曲线fy1求得值DF2(相当于光点直径Y1成为最小时的散焦量)。之后,求得这两种值的差,即L0=DF2-DF1。这样所求得的值L0也就是光束在RAD方向上聚光时的焦点位置与在TAN方向上聚光时的焦点位置之间的距离(以下称为”焦点间距离”)。
然后,对已被摄像了的各点像Pn测定其第3方向(自第1方向倾斜了45度的方向)上的直径X2和其第4方向(与第3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直径Y2。之后,按照与上述同样的演算,求得焦点间距离L45
即,如图4所示,对各点像Pn测定其第3方向(自PAD方向倾斜了45度的方向)上的光点直径X2和其第4方向(自TAN方向倾斜了45度的方向)上的光点直径Y2。然后,如图5所示,求得各特性曲线fx2,fy2以表示散焦量与各光点直径X2,Y2的关系。接着,根据特性曲线fx2求得值DF3(相当于光点直径X2成为最小时的散焦量),并根据特性曲线fy2求得值DF4(相当于光点直径Y2成为最小时的散焦量)。之后,求得这两种值的差,即L45=DF4-DF3
这里,已经得到证实:焦点间距离L0以及L45与采用光拾取器5的干涉计测定的象散性有着非常高的相关性。也就是,通过求得焦点间距离L0以及L45即可测定出光拾取器5的象散性。
然后,用上述象散性测定方法求得的测定结果被用来调整光拾取器5的象散性。具体是根据焦点间距离L0和L45的值来调整反射镜53在RAD和TAN方向上的设置角,从而改变入射于物镜54的光束的入射角因而纠正象散性。
然而,在实行本象散性调整方法之前,首先应根据计算来求得焦点间距离L0,L45与反射镜53的设置角之间的关系式,然后采用多个光拾取器通过实际安装来最后确立所需的关系式。之后,在象散性调整之时,利用所求得的关系式来求得反射镜53应有的角度(对应于所求得的焦点间距离L0,L45),从而根据该角度来调整反射镜53的角度。
根据本实施形态的光拾取器象散性测定方法及调整方法,需要求得光束在RAD方向上聚光时的焦点位置与在TAN方向上聚光时的焦点位置之间的焦点间距离L0。此时,因为焦点间距离L0中没有包含象散现象的45度之成分,为了求得该45度之成分,还需要求得自RAD方向倾斜了45度的方向上的焦点位置与自TAN方向倾斜了45度的方向上的焦点位置之间的焦点间距离L45。因为焦点间距离L0,L45与各象散现象的0度成分及45度成分有着相关性,所以可通过求得这些焦点间距离来测定出光拾取器5的象散性。
同时,因为是根据这些焦点间距离来测定象散性的,即使对无象差(象散性为零)的光束的光点形状为椭圆的光拾取器也能以良好的精度来实行象散性测定或调整。
此外,因为是采用预先确立的关系式来求得对应于焦点间距离的反射镜应有之角度,并且是根据该角度来调整反射镜的角度从而纠正象散性,所以能够以仅一次的调整工序来对象散性作最佳之调整,从而简化了调整操作。
[实施例]
以下,将参照附图来对本发明的最佳实施例进行说明。然而,本实施例在于说明用于DVD(Digital Versatile Disc)记录再生装置的光拾取器的象散性之自动调整。
图6是方块图,显示了光拾取器5和实行象散性调整的装置之构成。如图所示,该象散性调整装置包括图像处理装置1,自光拾取器5照射的光束的点像作为图像数据被输入至该图像处理装置。该象散性调整装置又包括控制部3,它根据被输入的点像来测定象散性,且根据该测定结果来输出为调整象散性的指令信号。此外,该象散性调整装置还包括用来把输出自控制部3的指令信号转换成模拟值的DA转换器4a,4b,4c,对输出自DA转换器的指令值信号进行放大的放大器5a,5b,5c,和摇动式促动器6a,6b。
这里,控制部3为计算机系统,它包括MPU(微处理器单元)、存储器、和实行图像数据及指令信号等的数据之输入输出的输入输出部。根据预先设定在上述存储器中的系统程序来实行象散性的测定及调整。
光拾取器5包括:激光二极管51、半透明反射镜55、准直透镜52、反射镜53、和物镜54等。
作为激光光源的激光二极管51向半透明反射镜55射出用于对DVD进行记录再生的光束。该半透明反射镜55具有让入射光的一部分通过而使其另一部分反射的特性,它把来自激光二极管51的光束反射至准直透镜52,从而使反射光变成平行光。为此,准直透镜52和物镜54之间则形成了光学性的无限系统。反射镜53用于把来自准直透镜52的平行光束全反射至物镜54。物镜54用于使光束在DVD的(形成有信息凹点的)信息记录面上形成焦点。在本实施例的象散性调整中,上述光束被聚光照射在图像处理装置1的盖玻片11上。
图像处理装置1包括:对来自光拾取器5的光束之点像进行投影的盖玻片11、对投影的点像进行扩大并实行成像处理的成像光学系12、把扩大了的点像转换成电信号的CCD(Charge Coupled Device)单元13。
图7显示了图像处理装置1的构成。盖玻片11由平板状的透明玻璃组成,具有能保持光学距离的厚度(相当于从DVD表面到信息记录面的光学距离,例如用于DVD的聚天然焦之厚度0.6mm)。盖玻片11的背面通过蒸镀半透明反射镜面11a来形成。这样,可借助来自半透明反射镜面11a的反射光来实施聚焦伺服,而借助透过半透明反射镜面11a的透过光来投影点像。
成像光学系统12包括:物镜121、反射镜122、凸透镜123,124、和成像透镜125。在成像光学系统12中,被投影在半透明反射镜面11a上的点像经由物镜121被聚光,然后经由反射镜122改变其光路。之后,借助焦点距离为互不相同的凸透镜123,124将点像进行放大。接着,利用成像透镜125使点像成像在CCD单元13上。这里,CCD单元13用来把已成像了的点像转换成电信号从而被输出至控制部3。
DA转换器4a,4b,4c把来自控制部3的指令信号转换成模拟值并输出给各放大器5a,5b,5c。放大器5a,5b根据来自DA转换器4a,4b的指令值信号输出为驱动摇动式促动器6a,6b的驱动电压。同时,放大器5c根据来自DA转换器4c的指令值信号输出为驱动物镜54的促动器541的驱动电压。
摇动式促动器6a,6b是其台架可摇动到基于驱动电压之角度的电动式角度可变装置,它们与反射镜53相连接。摇动式促动器6a沿着RAD方向摇动反射镜53,从而沿着RAD方向改变光束的光轴。摇动式促动器6b沿着TAN方向摇动反射镜53,从而沿着TAN方向改变光束的光轴。
促动器541被安装在光拾取器5中,用来使物镜54沿光轴方向移动从而改变散焦量。
图8是方块图,表示了设定在控制部3中的对象程序。这里,设定在控制部3中的对象程序包括测定手段S1、演算手段S2、和象散性调整手段S3。事实上,象散性测定手段包括测定手段S1和演算手段S2。
以下,将对于具有上述构成的本发明之象散性调整装置之操作进行说明。首先,图8所示的测定手段S1及演算手段S2测定光拾取器5的象散性。然后,象散性调整手段S3根据所求得的象散性来驱动摇动式促动器6a,6b从而调整入射于物镜54的光束之入射角进而纠正象散性。
进行象散性调整时的各步骤,可参照图9~10所示的流程图来详细说明。
首先,在步骤S101中,测定手段S1将计数器变量n初期化为1。然后,在步骤S102中,向DA转换器4c输出指令信号从而驱动促动器541,从而把光拾取器5的物镜54的焦点散焦至所定的测定开始位置。在这里,所谓散焦量是一种相对距离,其基准是平行光束经由物镜54聚光时的焦点位置上的半透明反射镜面11a。接着,如图11(a)所示,当平行光束的焦点位置在未到达盖玻片11的半透明反射镜面11a而靠近光拾取器5(far)时,散焦量的符号取作负(-)。另一方面,如图11(b)所示,当该焦点位置超过半透明反射镜面11a而靠近图像处理装置1(near)时,散焦量的符号取作正(+)。然而,本实施例的象散性测定在开始时的散焦量、也就是离开半透明反射镜面11a的距离为例如-1.7μm(但不应限定于该值)。此时,测定手段S1根据被事先记忆在促动器541中的驱动电压值与物镜54的散焦量之间的关系式将指令信号输出至DA转换器4c,从而驱动促动器541以便形成所定的散焦量。
然后,在步骤S103中,将该散焦量记忆在排列变量DF(n)中。接着,在步骤103中,将测定开始时的散焦量记忆在排列变量DF(1)中。
之后,在步骤S104中,图像处理装置1将投影在半透明反射镜面11a上的光束之点像在成像光学系统12中进行放大,进而成像在CCD单元13上。接着,测定手段S1将投影在半透明反射镜面11a上的点像作为图像数据来接受。
然后,在步骤S105中,测定手段S1测定图2所示的RAD方向上的点像Pn之直径X1。并且,在步骤S106中,将该光点直径X1记忆在排列变量X1(n)中。
之后,在步骤S107中,测定手段S1测定TAN方向上的点像Pn之直径Y1。并且,在步骤S108中,将该光点直径Y1记忆在排列变量Y1(n)中。
然后,在步骤S109中,如图4所示,测定(RAD+45度)方向上的点像Pn之直径X2。并且,在步骤S110中,将该光点直径X2记忆在排列变量X2(n)中。
接着,在步骤S111中,测定手段S1测定(TAN+45度)方向上的点像Pn之直径Y2。并且,在步骤S112中,将该光点直径Y2记忆在排列变量Y2(n)中。
之后,在步骤S113中,将该散焦量与测定结束时的散焦量的值进行比较。在这里,测定结束时的散焦量为例如+1.3μm。
如果该散焦量小于测定结束时的散焦量,则在步骤S114中将散焦量增加所定量,例如增加0.3~0.5μm。这种散焦量的增加可以按如上所述方式来实施。即,由控制部3输出指令信号,然后由促动器541按照该指令信号在光轴方向上驱动物镜54。之后,在步骤S115中,将变量n增加+1,且在步骤S116中,将该增加了的散焦量记忆在排列变量DF(n)中。之后,在步骤S104~S112中再次测定点像Pn的直径。
之后,一边增加散焦量一边进行上述测定,且在步骤S113中一旦判定出该散焦量大于或等于测定结束时的位置时,则开始实行图10所示的步骤S117以后之步骤。
在步骤S117~S120中,如图12所示,利用散焦量DF(n)、RAD方向的光点直径X1(n)、和TAN方向的光点直径Y1(n)的测定结果来求得各光点直径成为最小时的散焦量。
具体地说,在步骤S117中,测定手段S1根据最小2乘法,求得近似于散焦量DF(n)与RAD方向光点直径X1(n)之间关系的二次回归曲线fx1。然后,在步骤S118中,与步骤S117同样,求得近似于散焦量DF(n)与TAN方向光点直径Y1(n)之间关系的二次回归曲线fy1。
然后,在步骤S119中,根据已求得的回归曲线fx1,来求得值DF1(相当于光点直径X1(n)显示出最小值时的散焦量)。又,在步骤S120中,根据已求得的回归曲线fy1,来求得值DF2(相当于光点直径Y1(n)显示出最小值时的散焦量)。
此后,在步骤S121~S124中,如图13所示,根据散焦量DF(n)、(RAD+45度)方向上的光点直径X2(n)、和(TAN+45度)方向上的光点直径Y2(n)之测定结果,来求得各光点直径成为最小时的散焦量。
具体地说,在步骤S121中,测定手段S1求得近似于散焦量DF(n)与(RAD+45度)方向光点直径X2(n)之间关系的二次回归曲线fx2。然后,在步骤S122中,求得近似于散焦量DF(n)与(TAN+45度)方向光点直径Y2(n)之间关系的二次回归曲线fy2。
然后,在步骤S123中,根据已求得的回归曲线fx2来求得值DF3(相当于光点直径X2(n)显示出最小值时的散焦量)。又,在步骤S124中,根据已求得的回归曲线fy2,来求得值DF4(相当于光点直径Y2(n)显示出最小值时的散焦量)。
之后,在步骤S125中,演算手段S2根据以下算式(1)求得焦点间距离L0(值DF2与值DF1之差)。具体地说,该焦点间距离L0是光束在RAD方向聚光时的焦点与光束在TAN方向(垂直于RAD方向)聚光时的焦点之间的距离。
L0←DF2-DF1      …(1)
同时,在步骤S126中,演算手段S2根据算式(2)求得焦点间距离L45(值DF4与值DF3之差)。具体地说,该焦点间距离L45是光束在(RAD+45度)方向聚光时的焦点与光束在(TAN+45度)方向(垂直于RAD+45度之方向)聚光时的焦点之间的距离。
L45←DF4-DF3     …(2)
之后,在步骤S127中,演算手段S2根据算式(3)所示的一次函数F1对焦点间距离L0进行变换,从而求得象散现象的0度成分AS0
AS0←F1(L0)=-0.1871L0-0.0266     …(3)
接着,在步骤S128中,演算手段S2根据算式(4)所示的一次函数F2对焦点间距离L45进行变换,从而求得象散性的45度成分AS45
AS45←F2(L45)=-0.1967L45+0.0318  …(4)
上述变换函数F1,F2被事先记忆在控制部3的存储器中,当象散性测定的对象为同样型式的光拾取器时,就可以使用同样的变换函数F1,F2
在步骤S129中,演算手段S3根据算式(5)计算出象散现象的0度成分AS0和45度成分AS45的2次方平均值,从而求得象散性量ASmag。同时,在步骤S130中,根据算式(6)来求得象散性角度AS0
AS mag ← AS 0 2 + AS 45 2 · · · ( 5 )
AS0←1/2arctan{AS45/AS0}     …(6)
图14(a)是一种图表,显示出测定了多个光拾取器的测定结果,该图表中的记号表示了采用本发明象散性测定方法求得的焦点间距离L0与采用干涉计测定的象散现象之0度成分(RAD和TAN方向的象散性)之间的交点。如该图表所示,焦点间距离L0与干涉计测定值有着非常高的相关性(例如,相关系数为0.96)。上述算式(3)中的变换函数F1是通过这种测定、将焦点间距离L0与干涉计测定值之间的关系用一次函数作了近似处理后得到的。即,先求得焦点间距离L0,然后用变换函数F1进行变换,所获得的变换值基本上相当于干涉计所测定的象散性成分。
图14(b)也是一种图表,也显示出测定了多个光拾取器的测定结果,该图表中的记号表示了采用本发明象散性测定方法求得的焦点间距离L45与采用干涉计测定的象散性45度成分(RAD+45度方向和TAN+45度方向的象散性)之间的交点。如该图表所示,焦点间距离L45与干涉计测定值有着非常高的相关性(例如,相关系数为0.99)。上述算式(4)中的变换函数F2是通过这种测定、将焦点间距离L45与干涉计测定值之间的关系用一次函数作了近似处理后得到的。即,先求得焦点间距离L45,然后用变换函数F2进行变换,所获得的变换值基本上相当于干涉计所测定的象散性成分。这里,象散性的单位是λ(干涉计用的测定光的波长),焦点间距离L0,L45根据变换函数F1,F2被换算成其象散性的单位为λ的值。
这样,经由图像处理装置1所输入的点像通过测定手段S1和演算手段S2可被求得焦点间距离L0和L45,从而测定出与此相当的象散性。
然后,图8所示的象散性调整手段S3根据所求得的焦点间距离L0,L45之值来驱动摇动式促动器6a,从而使反射镜53在RAD方向上作变化量为ΔθRAD的角度变化。同时,驱动摇动式促动器6b,从而使反射镜53在TAN方向上作变化量为ΔθTAN的角度变化。然而,反射镜53的角度变化量,也可按如上所述之方式,通过事先确立的焦点间距离与反射镜设置角度之间的关系式来求得。
此外,L0,L45和反射镜53的设置角度之间的关系式可被事先记忆在控制部3的存储器中,当象散性测定的对象为同样型式的光拾取器时,就可以使用同样的关系式。
这样,象散性调整手段S3根据上述关系式来计算出焦点间距离L0和L45,从而计算出反射镜53的最佳角度并根据该最佳角度实行调整,进而纠正象散性。在此种象散性调整结束之后,反射镜53被粘结剂等固定。
在本实施例中,虽然象散性测定时的散焦范围为-1.7~+1.3μm,但本发明不应受此限定。例如,可以通过实验来求得散焦范围,但前提条件是在本发明象散性测定方法所获得的焦点间距离与干涉计的象散性测定值之间确保足够的相关性(例如,相关系数为0.8以上)。
此外,本发明的像散性调整不但可应用于DVD记录再生装置的光拾取器中,也可应用于其他光盘例如CD(Compact Disc)、磁光盘(MO;Magneto Optical Disk)等记录再生装置的光拾取器中。
这样,借助本实发明的光拾取器的象散性调整装置,可先求得光束在RAD方向聚光时的焦点位置与光束在TAN方向聚光时的焦点位置之间的焦点间距离L0。然后,再求得自RAD方向倾斜了45度的方向上聚光时的焦点位置与自TAN方向倾斜了45度的方向上聚光时的焦点位置之间的焦点间距离L45。因为焦点间距离L0以及L45与各象散现象的0度成分以及45度成分具有相关性,所以能够通过求得这些焦点间距离来测定光拾取器5的象散性。
同时,因为可以通过求得焦点间距离L0,L45来测定象散现象的0度成分以及45度成分,所以能够从象散现象的成分来求得象散性的量(绝对值)以及象散性的角度。
此外,因为是根据焦点间距离L0,L45来测定象散性的,即使对无象差(象散性为零)的光束的光点形状为椭圆的光拾取器也能以良好的精度来实行象散性测定或调整。
再者,因为是根据上述象散性的测定结果而从焦点间距离与反射镜设置角度之间的关系式(事先通过计算和实验来确立的)来把反射镜调整到其应有之角度从而纠正象散性,所以能够以仅一次的调整工序来对象散性作最佳之调整,从而简化了调整操作。
另外,通过对光点直径作图像处理且进行测定,可以实现象散性测定或调整的自动化。

Claims (5)

1、一种把经由物镜聚光的光束照射于记录介质上的光拾取器之象散性测定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1工序,在垂直于光束前进方向的第1方向上,求得光束的光点直径成为最小时的光束前进方向上的第1位置;
第2工序,在垂直于光束前进方向且也垂直于上述第1方向的第2方向上,求得光束的光点直径成为最小时的光束前进方向上的第2位置;
第3工序,求得光束前进方向上的第1位置与第2位置之差的第1距离;
第4工序,在垂直于光束前进方向且自上述第1方向倾斜了45度的第3方向上,求得光束的光点直径成为最小时的光束前进方向上的第3位置;
第5工序,在垂直于光束前进方向且也垂直于上述第3方向的第4方向上,求得光束的光点直径成为最小时的光束前进方向上的第4位置;
第6工序,求得光束前进方向上的第3位置与第4位置之差的第2距离,
根据上述第1距离和上述第2距离来测定上述光拾取器的象散性。
2、一种把经由物镜聚光的光束照射于记录介质上的光拾取器之象散性调整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1工序,在垂直于光束前进方向的第1方向上,求得光束的光点直径成为最小时的光束前进方向上的第1位置;
第2工序,在垂直于光束前进方向且也垂直于上述第1方向的第2方向上,求得光束的光点直径成为最小时的光束前进方向上的第2位置;
第3工序,求得光束前进方向上的第1位置与第2位置之差的第1距离;
第4工序,在垂直于光束前进方向且自上述第1方向倾斜了45度的第3方向上,求得光束的光点直径成为最小时的光束前进方向上的第3位置;
第5工序,在垂直于光束前进方向且也垂直于上述第3方向的第4方向上,求得光束的光点直径成为最小时的光束前进方向上的第4位置;
第6工序,求得光束前进方向上的第3位置与第4位置之差的第2距离;
第7工序,根据上述第1距离和上述第2距离来测定上述光拾取器的象散性,
根据上述第7工序中得到的测定结果来调整上述光拾取器的象散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拾取器的象散性调整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上述第1距离和上述第2距离来调整入射于上述物镜的光束的入射角。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光拾取器的象散性调整方法,其特征在于:上述光束的直径为光点像的直径。
5、一种把经由物镜聚光的光束照射于记录介质上的光拾取器之象散性测定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测定手段,该测定手段测定:
在垂直于光束前进方向的第1方向上,光束的光点直径成为最小时的光束前进方向上的第1位置;
在垂直于光束前进方向且也垂直于上述第1方向的第2方向上,光束的光点直径成为最小时的光束前进方向上的第2位置;
在垂直于光束前进方向且自上述第1方向倾斜了45度的第3方向上,光束的光点直径成为最小时的光束前进方向上的第3位置;
在垂直于光束前进方向且也垂直于上述第3方向的第4方向上,光束的光点直径成为最小时的光束前进方向上的第4位置;
该装置还包括演算手段,该演算手段求得:
上述光束前进方向上的第1位置与第2位置之差的第1距离、和上述光束前进方向上的第3位置与第4位置之差的第2距离,
根据上述第1距离和上述第2距离来测定光拾取器的象散性。
CNA2004100043520A 2003-02-18 2004-02-13 光拾取器的象散性的测定方法、调整方法和测定装置 Pending CN1534640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3039652A JP3611211B2 (ja) 2003-02-18 2003-02-18 光ピックアップの非点収差測定方法、非点収差調整方法、及び非点収差測定装置
JP39652/2003 2003-02-18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534640A true CN1534640A (zh) 2004-10-06

Family

ID=3302376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A2004100043520A Pending CN1534640A (zh) 2003-02-18 2004-02-13 光拾取器的象散性的测定方法、调整方法和测定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7170831B2 (zh)
JP (1) JP3611211B2 (zh)
CN (1) CN1534640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465136B (zh) * 2007-12-17 2011-06-15 夏普株式会社 伺服参数的检测方法及利用该方法的光拾取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522260B1 (en) * 2004-09-29 2009-04-21 Carl Zeiss Smt Ag Method for correcting astigmatism in a microlithography projection exposure apparatus, a projection objective of such a projection exposure apparatus, and a fabrication method for micropatterned components
JP2013069353A (ja) * 2010-06-21 2013-04-18 Sanyo Electric Co Ltd 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
CN102998093B (zh) * 2012-11-05 2015-05-20 中山大学 一种快速自动测焦装置及测量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673241A (en) * 1991-11-08 1997-09-30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Focus detection mechanism and optical head and optical storage device that use it
JP3547038B2 (ja) * 1998-10-06 2004-07-28 パイオニア株式会社 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
JP2002015435A (ja) 2000-06-30 2002-01-18 Pioneer Electronic Corp 光学ピックアップユニットの非点収差調整方法ならびに装置
JP4242108B2 (ja) * 2001-06-04 2009-03-18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光ピックアップヘッドおよび情報記録再生装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465136B (zh) * 2007-12-17 2011-06-15 夏普株式会社 伺服参数的检测方法及利用该方法的光拾取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7170831B2 (en) 2007-01-30
JP3611211B2 (ja) 2005-01-19
JP2004253019A (ja) 2004-09-09
US20040240336A1 (en) 2004-12-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46888C (zh) 高密度光学聚焦物镜及其光拾取器
CN1282956C (zh) 光盘装置和光拾取器
WO2005104111A1 (ja) 共焦点光学系開口位置検出装置、共焦点光学系開口位置制御装置、光ヘッド装置、光情報処理装置および共焦点光学系開口位置検出方法
CN1165895C (zh) 光学读出装置中的慧差校正方法和装置
CN1604204A (zh) 光盘装置
CN1084016C (zh) 光检测装置
CN1779818A (zh) 光拾取器装置
CN1296925C (zh) 位移检测方法、位移检测装置及其校正方法、及信息记录媒体母盘的记录装置
CN1165044C (zh) 光读取装置
CN1180222A (zh) 用于信息记录介质重放的光学拾波器
CN1534640A (zh) 光拾取器的象散性的测定方法、调整方法和测定装置
CN1122981C (zh) 聚焦装置及使用这种装置的光盘装置
CN1499497A (zh) 光盘设备
CN1179330C (zh) 光学拾取器
CN1601625A (zh) 信息装置和光学拾波器
CN1305052C (zh) 光学扫描装置
CN1835095A (zh) 聚焦伺服设备
CN1828745A (zh) 衍射光栅、光拾取器和光盘装置
CN1252696C (zh) 光学拾波器单元的象散调整方法
JP3948523B2 (ja) 光学ピックアップのフォーカスポジション調整方法、及びフォーカスポジション調整装置
CN1841531A (zh) 光学拾取器、光学记录再现设备及循轨误差信号检测方法
CN1291394C (zh) 光拾取装置和光盘设备
CN1647168A (zh) 光拾取器
CN1252688C (zh) 光扫描装置
JP5396420B2 (ja) 光ディスク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