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516147A - 装有记录媒体的记录媒体装置及记录和/或再生装置 - Google Patents

装有记录媒体的记录媒体装置及记录和/或再生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516147A
CN1516147A CNA03159445XA CN03159445A CN1516147A CN 1516147 A CN1516147 A CN 1516147A CN A03159445X A CNA03159445X A CN A03159445XA CN 03159445 A CN03159445 A CN 03159445A CN 1516147 A CN1516147 A CN 151614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cord
auxiliary storage
storage medium
magnetic tape
mention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A03159445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加纳安章
广冈和幸
小关和哉
平本隆夫
清田雅弘
高山佳久
坂间满则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ony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ony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ony Corp filed Critical Sony Corp
Publication of CN151614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51614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15/00Driving, starting or stopping record carriers of filamentary or web form; Driving both such record carriers and heads; Guiding such record carriers or containers therefor; Control thereof; Control of operating function
    • G11B15/675Guiding containers, e.g. loading, ejecting cassettes
    • G11B15/67544Guiding containers, e.g. loading, ejecting cassettes with movement of the cassette parallel to its main side and subsequent movement perpendicular thereto, i.e. front loading
    • G11B15/67547Guiding containers, e.g. loading, ejecting cassettes with movement of the cassette parallel to its main side and subsequent movement perpendicular thereto, i.e. front loading the two movements being made by the cassette holder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15/00Driving, starting or stopping record carriers of filamentary or web form; Driving both such record carriers and heads; Guiding such record carriers or containers therefor; Control thereof; Control of operating function
    • G11B15/02Control of operating function, e.g. switching from recording to reproducing
    • G11B15/05Control of operating function, e.g. switching from recording to reproducing by sensing features present on or derived from record carrier or container
    • G11B15/06Control of operating function, e.g. switching from recording to reproducing by sensing features present on or derived from record carrier or container by sensing auxiliary features on record carriers or containers, e.g. to stop machine near the end of a tape
    • G11B15/07Control of operating function, e.g. switching from recording to reproducing by sensing features present on or derived from record carrier or container by sensing auxiliary features on record carriers or containers, e.g. to stop machine near the end of a tape on container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23/00Record carriers not specific to the method of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Accessories, e.g. contain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operation with the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apparatus ; Intermediate mediums; 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ir manufacture
    • G11B23/02Containers; Storing means both adapted to cooperate with the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means
    • G11B23/04Magazines; Cassettes for webs or filaments
    • G11B23/08Magazines; Cassettes for webs or filaments for housing webs or filaments having two distinct ends
    • G11B23/087Magazines; Cassettes for webs or filaments for housing webs or filaments having two distinct ends using two different reels or cores
    • G11B23/08707Details
    • G11B23/08714Auxiliary feature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23/00Record carriers not specific to the method of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Accessories, e.g. contain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operation with the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apparatus ; Intermediate mediums; 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ir manufacture
    • G11B23/02Containers; Storing means both adapted to cooperate with the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means
    • G11B23/04Magazines; Cassettes for webs or filaments
    • G11B23/08Magazines; Cassettes for webs or filaments for housing webs or filaments having two distinct ends
    • G11B23/087Magazines; Cassettes for webs or filaments for housing webs or filaments having two distinct ends using two different reels or cores
    • G11B23/08707Details
    • G11B23/08778Driving features, e.g. belt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2220/00Record carriers by type
    • G11B2220/90Tape-like record carriers

Landscapes

  • Management Or Editing Of Information On Record Carriers (AREA)

Abstract

装有磁带的盒式磁带,备有由存储磁带规格、磁带记录再生次数等记录媒体信息的存储部及以非接触方式即无线方式与记录再生装置侧进行记录媒体信息的输入输出的发送接收部构成的辅助存储媒体。辅助存储媒体,在安装时使其存储部及发送接收部中的发送接收部通过设在除用作对盒式磁带的记录再生装置的插入端的正面以外的至少一个侧面、即不妨碍磁带的上带操作的带盒本体的侧面上的开口部露向外部。辅助存储媒体,具有构成用于与记录再生装置之间进行记录媒体信息的输入输出的发送接收部的天线,并由记录再生装置侧的辅助记录再生部利用将记录媒体信息与电力重叠发送的无接点方式通过该天线供给电力。

Description

装有记录媒体的记录媒体装置及记录和/或再生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将记录信息信号的如磁带之类的带状记录媒体或光盘、磁盘等盘状记录媒体装在盒体内的记录媒体装置及记录和/或再生装置,更详细地说,涉及设有用于存储与装在盒体内的记录媒体有关的记录媒体信息的辅助存储体的记录媒体装置及使用该记录媒体装置的记录和/或再生装置。
背景技术
迄今为止,作为磁带录音机或磁带录像机等记录再生装置的记录媒体,广泛采用着在带盒本体内装有磁带的盒式磁带。在这种盒式磁带中,装有带宽为8mm的磁带的盒式磁带,获得了广泛的应用。对于这种盒式磁带,提供着两种型式,一种是作为用作计算机等信息处理装置的外围设备的记录再生装置的记录媒体使用并主要用于记录数字信号即计算机数据等数据信号的型式,另一种是作为磁带录像机的记录媒体使用并主要用于记录图象信号或声音信号的型式。上述用于记录数据信号的盒式磁带和用于记录图象信号或声音信号的盒式磁带,在结构上都是将带宽为8mm的磁带装在大小一致且外形形状大致相同的带盒本体内。因此,只凭肉眼观察极难判别用于记录数据信号的盒式磁带和用于记录图象信号或声音信号的盒式磁带。
同时,装在用于记录数据信号的盒式磁带及用于记录图象信号或声音信号的盒式磁带内的磁带,所采用的磁性媒体的规格各不相同。用于记录数据信号的盒式磁带所采用的磁带,与用于记录图象信号或声音信号的盒式磁带所采用的磁带相比,具有大的存储容量,而且对所记录的数据信号的差错率的容限要求也更为严格。因此,在将用于记录图象信号或声音信号的盒式磁带错误地当作用于记录数据信号的盒式磁带装入信息处理装置的记录再生装置使用时,由于记录容量不够,将发生不能记录到必要的数据或丢失数据的问题。
因此,作为装有带宽为8mm的磁带的盒式磁带,应采用备有用于存储例如与装在带盒本体内的磁带有关的记录媒体信息的辅助存储体的型式。在该辅助存储体上,除磁带规格以外还可以记录各种信息,所以能够扩展盒式磁带的使用范围。
这种盒式磁带,具有带盒本体,在该带盒本体内,以可转动的方式支承着卷绕磁带的卷带盘。磁带通过设在带盒本体正面的两侧的用于引出磁带的开口部引出到带盒本体的外部,并在一对卷带盘之间进行走带操作。此外,在带盒本体的正面侧,以可转动的方式安装着一个覆盖被引出的磁带的前盖。
另外,在与带盒本体正面相对的背面侧的一个角部,沿着背面侧的壁面设置着一个记录了与磁带有关的记录媒体信息的辅助存储体,该辅助存储体,由形成各种电路并沿着带盒本体的背面侧壁面配置的配线衬底、安装在该配线衬底的一个面上的存储元件、在配线衬底的另一个面上印刷形成的多个接点端子构成。这种辅助存储体,通过使存储元件朝向带盒本体的内部、使接点端子朝向带盒本体的外部并将配线衬底的两侧嵌合在沿着带盒本体的背面侧壁面设置的插入槽内而安装就位。
在存储元件内,存储着例如存储容量、装在该盒式磁带内的磁带规格、使用状况、在该磁带上记录的信息信号内容等各种记录媒体信息。接点端子,用作存储元件的输入输出端子,通过与连接于辅助记录再生部的连接器接触而进行电气连接。该辅助存储体,由记录再生装置所设有的辅助记录再生部读取记录在存储元件内的记录媒体信息,此外,还将更新后的新的记录媒体信息存储在存储元件内。
如上所述,安装了具有存储元件的辅助存储体的盒式磁带,在对存储在存储元件内的记录媒体信息进行再生或将记录媒体信息存储在存储元件内时,必须与记录再生装置的辅助存储记录再生部在电气上连接,因而每当将盒式磁带装入再生记录装置内时,就要使接点端子与连接器接触。因此,由于接点端子与连接器的反复接触,将使接点端子和连接器的接点恶化,因而有可能不能可靠地进行记录媒体信息的输入输出。
发明的公开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以非接触方式在存储了与记录媒体有关的记录媒体信息的辅助存储体与记录和/或再生装置侧的辅助记录再生部之间进行记录媒体信息的输入输出从而能可靠地进行记录媒体信息的输入输出的记录媒体装置。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使辅助存储体小型、简单化的记录媒体装置。
本发明的又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既可以使用在辅助存储体内具有发送接收部的盒式磁带又能使用在辅助存储体上具有接点端子的现有的盒式磁带的记录和/或再生装置。
本发明的再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装入记录媒体的过程中进行记录媒体信息的发送接收从而可以缩短装入时间的记录和/或再生装置。
本发明的记录媒体装置,备有收存记录信息信号的磁带等记录媒体的带盒本体。该带盒本体,备有由存储例如记录媒体规格、记录媒体的记录再生次数等与记录媒体有关的记录媒体信息的存储部及以非接触方式即无线方式与记录和/或再生装置之间进行该记录媒体信息的输入输出的发送接收部构成的辅助存储媒体。该辅助存储媒体,将存储部及发送接收部设在同一衬底上,因而能使结构简单化和小型化。此外,辅助存储媒体,在安装时使其存储部及发送接收部通过设在带盒本体的除用作对记录和/或再生装置的插入端的正面以外的至少一个侧面、即不妨碍记录媒体的装入操作的带盒本体的侧面上的开口部露向外部。
该辅助存储媒体,具有构成用于与记录和/或再生装置之间进行记录媒体信息的输入输出的发送接收部的天线,并由记录和/或再生装置侧的辅助记录再生部利用将调制信号与电力重叠发送的无接点方式通过该天线供给电力。
另外,本发明的辅助存储媒体,具有设有存储部的第1辅助衬底、形成构成发送接收部的一次线圈的第2辅助衬底、设有与上述一次线圈一起构成上述发送接收部的二次线圈的第3辅助衬底,并将上述第1辅助衬底、上述第2辅助衬底及上述第3辅助衬底相互层叠而形成一个整体。
该辅助存储媒体,按照与具有通过与记录和/或再生装置上设有的发送接收用接点端子接触而进行信息的发送接收的接点端子的接触式辅助存储媒体基本相同的外形形状形成,从而可以安装在装有具有通过与记录和/或再生装置中所设有的接点端子接触而进行信息的发送接收的接点端子的接触式辅助存储媒体的记录媒体装置的带盒本体内,以代替该接触式辅助存储媒体。
进一步,本发明的记录和/或再生装置,备有装入记录媒体装置的装入部、以非接触方式与存储了与记录媒体装置的记录媒体有关的记录媒体信息的辅助存储媒体之间进行记录媒体信息的输入输出的发送接收部、具有与其他记录媒体装置的辅助存储媒体所设有的接点端子接触的接点端子的辅助记录再生部。该辅助记录再生部,配置在将记录媒体装置装入该装入部时与记录媒体装置的辅助存储媒体相对的位置、例如不妨碍记录媒体的装入操作的位置。
该辅助记录再生部,采用将调制信号与电力重叠发送的无接点方式,为此,备有在与记录媒体装置的辅助存储媒体之间进行记录媒体信息的发送接收的同时供给用于驱动辅助记录媒体的驱动信号的发送接收部。
另外,发送接收部,在记录媒体的装入动作过程中与记录媒体装置的辅助存储媒体之间进行记录媒体信息的输入输出,从而可以缩短记录媒体的记录再生所需要的时间。
本发明的其他目的及由本发明所取得的具体优点,从如下所述的实施例的说明中可以看得更为清楚。
附图的简单说明
图1是应用了本发明的盒式磁带的斜视图。
图2是表示将盒式磁带的前盖打开后的状态的斜视图。
图3是表示盒式磁带的底面侧的斜视图。
图4是表示盒式磁带的装有辅助存储媒体的部分的俯视图。
图5是表示辅助存储媒体的俯视图。
图6是辅助存储部的断面图。
图7是表示盒式磁带的装有辅助存储媒体的部分的主要部分断面图。
图8是盒式磁带的背面图。
图9是表示辅助存储媒体的电路结构的框图。
图10是表示辅助存储媒体的另一例的分解斜视图。
图11是表示构成图10所示辅助存储媒体的第1~第4辅助衬底的正视图。
图12是表示辅助存储媒体的另一例的斜视图。
图13是表示安装了设有保护端子的辅助存储媒体的盒式磁带的斜视图。
图14是表示使用本发明的盒式磁带的记录再生装置的斜视图。
图15是上述记录再生装置的俯视图。
图16是示出将盒式磁带插入和保持在带盒保持部内并将带盒保持部牵拉到带盒装入位置侧的初始动作状态的带盒装入装置的侧视图。
图17是为说明将上述盒式磁带装入记录再生装置的操作而示出的主要部分断面图。
图18是表示辅助记录再生机构的侧视图。
图19是表示上述辅助记录再生机构的俯视图。
图20是表示构成上述辅助记录再生机构的配线衬底的底视图。
图21是构成辅助记录再生机构的发送接收部的框图。
图22是表示构成上述发送接收部的调制器及放大器的具体结构的电路图。
图23是表示记录再生装置的控制部的框图。
图24是为说明将盒式磁带装入记录再生装置的操作而示出的主要部分断面图。
图25是示出将带盒保持部移动到带盒装入位置侧并使带盒保持部倾斜后的状态的带盒装入装置的侧视图。
图26是示出使带盒保持部在带盒装入部内大致为水平状态的装入状态的带盒装入装置的侧视图。
图27是表示已将带盒保持部装入带盒装入部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28是示出将带盒保持部移动到带盒装入位置侧并使带盒保持部倾斜后的状态的带盒装入装置的主要部分断面图。
图29是为说明盒式磁带的错误装入状态而示出的主要部分断面图。
图30是用于说明从插入盒式磁带到进行记录再生的动作的流程图。
图31是用于说明将盒式磁带退出前的动作的流程图。
图32是表示辅助记录再生机构的另一例的侧视图。
用于实施发明的最佳形态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应用了本发明的盒式磁带及该盒式磁带的记录再生装置。
应用了本发明的盒式磁带,装有带宽为8mm的磁带。而且,盒式磁带1,用作计算机等信息处理装置的记录媒体,与主要用于记录图象信号或声音信号的磁带录像机用的盒式录像带相比,在结构上具有足够大的存储容量。这种在结构上用于记录数据信号的盒式磁带1,按照与在结构上主要用于记录图象信号或声音信号的装有带宽为8mm的磁带的磁带录像机用的盒式磁带大致一致的外形形状形成,盒式磁带1及磁带录像机用的盒式磁带,按同样的宽度、长度和厚度形成。
该盒式磁带1,如图1和图2所示,与上述磁带录像机用的盒式磁带一样,具有使上半部和下半部2、3对接接合的带盒本体4,在该带盒本体4内,以可转动的方式支承着一对卷带盘5、6。在该卷带盘5、6之间绕装着用作记录媒体的磁带7。该磁带7,采用能保持良好的记录特性并以足够大的存储容量记录由计算机等信息处理装置处理的信息信号的规格。
绕装在一对卷带盘5、6之间的磁带7,如图2所示,通过设在带盒本体4的正面的两侧的用于引出磁带的开口部8、9引出到带盒本体4的外部,并在一对卷带盘5、6之间进行走带操作。
在带盒本体4的正面侧,以可转动的方式安装着一个覆盖被引出到带盒本体4的正面侧的磁带7的盖体10。该盖体10,将在其两侧相对地伸出设置的转动片10a、10a以支承销11为枢轴支承在带盒本体4的正面的两侧,从而能以支承销11为中心在将图1所示的将带盒本体4的正面侧封闭的位置和图2所示的使正面侧敞开的位置之间转动操作。于是,通过使盖体10转动操作,可以打开或关闭带盒本体4的正面侧。此外,在盖体10上。还以同步转动的方式安装着一个覆盖带盒本体4的上表面的一部分的上盖12。
带盒本体4的由盖体10封盖的正面侧,如图3所示,设置着一个凹部13,用于使将磁带7从带盒本体4引出并将其装到装入盒式磁带1的记录再生装置内的走带路径上的上带机构进入。
在带盒本体4的上表面侧,设有一个可用肉眼观察绕装在一对卷带盘5、6之间的磁带7的状态的透视窗14。
另外,在带盒本体4的底面侧,如图3所示,设置着使在卷带盘5、6的中心部设有的轮毂部15、16暴露于外部并使通过与轮毂部15、16啮合而使卷带盘5、6转动操作的卷带盘驱动轴插过的卷带盘驱动轴插入孔17、18。此外,在带盒本体4的底面上与安装盖体10的正面侧相对的靠背面侧的两侧,设置着将该盒式磁带1装入记录再生装置时与该记录再生装置侧所设有的定位销啮合并使装入位置定位的定位孔19、20。另外,在带盒本体4的底面侧,如图3所示,在位于靠背面一侧的中央部还设置着一个面对着用于限制卷带盘5、6的自由转动的带盘锁定构件的操作部的带盘锁定构件操作孔21。在将该盒式磁带1装入记录再生装置时,设在记录再生装置侧的带盘锁定解除构件进入该带盘锁定构件操作孔21内,并通过移动带盘锁定构件的操作而将卷带盘5、6的锁定解除。进一步,在带盒本体4的底面侧,如图3所示,在位于靠正面一侧的中央部还设置着一个使设在记录再生装置侧的构成检测磁带7的终端的终端检测机构的发光元件插入的发光元件插入孔22。
在带盒本体4的底面上,如图3所示,在靠背面一侧的邻近定位孔19、20的角部,设置着指示磁带7的厚度或类型等规格的两个磁带规格识别孔23、24及一个错误记录防止孔25。其中,磁带规格识别孔23、24,用于指示磁带7所具有的可记录信息信号的磁性层的厚度、即所备有的与进行信息信号记录的记录再生装置的磁头对应的磁性记录媒体。而错误记录防止孔25则被设置为允许对磁带7进行信息信号记录的状态。即,错误记录防止孔25,处于被封闭的状态。
另外,在带盒本体4的底面侧,如图3所示,在靠背面一侧的邻近另一个定位孔20的另一个角部,设置着指示该盒式磁带1是用于记录计算机数据的磁带并与设置在装入该盒式磁带1的记录再生装置侧的用于禁止盒式磁带1的错误装入的错误装入禁止构件啮合的盒式磁带识别孔26。该识别孔26,形成比磁带规格识别孔23、24大的矩形形状。
定位孔19、20、磁带规格识别孔23、24和错误记录防止孔25、以及识别孔26,都设置在安装于带盒本体4内的卷带盘5、6的外周侧。即,设置在卷绕在卷带盘5、6上的磁带7的最大卷绕直径的外周侧。并且,磁带规格识别孔23、24、错误记录防止孔25、及识别孔26,设置在位于比设在带盒本体4的两侧的定位孔19、20的中心连接线更靠近带盒本体4的背面侧的位置。通过按这种方式设置磁带规格识别孔23、24、错误记录防止孔25、及识别孔26,可以防止因记录再生装置的检测机构的进入而对磁带7的走带操作造成的阻碍,因而能使检测机构对各孔23、24、25、26进行可靠的检测。
在带盒本体4内部,如图4所示,配置着一个记录磁带7的规格、使用状况、记录位置或所记录的信息信号内容、记录或再生的次数等各种信息即记录媒体信息的辅助存储媒体31。辅助存储媒体31,沿着下半部3的背面侧的壁面27的内侧面,配置在设有识别孔26的该下半部3的另一个角部侧。在该背面侧的壁面27的内侧面,设置着用于安装辅助存储媒体31的插入槽32、33。辅助存储媒体31,通过该插入槽32、33安装在带盒本体4内。
安装在该带盒本体4内的辅助存储媒体31,如图5和图6所示,具有在两面印刷形成配线的配线衬底34、安装在该配线衬底34的一个面上的存储元件35、在配线衬底34的一个面上形成的构成发送接收部40的环形天线37。辅助存储媒体31,如图4和图7所示,通过将配线衬底34的两侧嵌合于插入槽32、33而将天线37组装于下半部3,并使天线37指向带盒本体4的外部。按照这种方式,通过将存储元件35和天线37设置在同一个配线衬底34上,可以使辅助存储媒体31小型化、简单化。
在存储元件35内,例如,存储着装在该盒式磁带1内的磁带7的规格、使用状况、记录在该磁带7上的信息信号内容、磁带7的记录再生次数等各种记录媒体信息。天线37,在与用于读出存储在存储元件35内的记录媒体信息或更新存储在存储元件35内的记录媒体信息的记录再生装置侧的辅助记录再生机构101的天线107之间,以无线方式进行记录媒体信息的发送接收。此外,辅助存储媒体31,还配置着与天线37连接的调谐点调整用电容器39。天线37,如图7和图8所示,通过设在带盒本体4的背面侧的壁面27上的矩形开口部38露向外部。通过使天线37通过开口部38露向外部,可以与记录再生装置侧的辅助记录再生机构之间以无线方式进行记录媒体信息的发送接收,并可以读出存储在存储元件35内的记录媒体信息或更新存储在存储元件35内的记录媒体信息。
同时,在辅助存储媒体31内,在配线衬底34上构成一个如下的发送接收部40。该发送接收部40,如图9所示,备有盒式磁带1的用于接收从记录再生装置的辅助记录再生机构的发送接收部的天线发送来的电波的天线37、保护各电路的保护电路41、对接收信号进行放大的放大器42、通过对放大后的接收信号进行解调而对记录媒体信息进行再生的解调器43、控制记录媒体信息的写入和读出的控制电路44、由存储记录媒体信息的存储元件35构成的存储器45、利用从存储器45读出的记录媒体信息对载波进行调制的调制器46、对来自调制器46的调制信号进行放大并驱动天线37的放大器47、将接收信号变换为直流电压的整流电路48。
当对辅助存储媒体31的存储器45的记录媒体信息进行更新时,天线37将接收信号通过保护电路41供给放大器42。这里,保护电路41,用于保护辅助存储媒体的各电路使其不受例如过大电波的损害。放大器42,将接收信号放大后供给解调器43。解调器43,例如利用包络线检波方式对放大后的接收信号即振幅调制信号进行检波,从而将记录媒体信息的数据再生,并供给到控制电路44。
控制电路44,进行将记录媒体信息的数据存储在存储器45内的控制。具体地说,当对存储在存储器45内的例如对磁带的数据记录或再生次数进行更新时,首先,从记录再生装置的发送接收部发送更新记录次数的命令,接着发送记录次数的数据。然后,控制电路44,根据该命令对存储在存储器45内的记录次数数据进行重写、更新。
整流电路48,通过对接收信号进行全波整流并使其平滑,从而产生该辅助存储媒体31所需的直流电压,并供给各电路。
以下,说明将记录媒体信息从盒式磁带1读到记录再生装置的辅助记录再生机构的发送接收部的动作。当从盒式磁带1的存储器45读出记录媒体信息时,首先,从记录再生装置向盒式磁带1的辅助存储媒体31供给读出记录媒体信息的命令,控制电路44,根据该命令从存储器45读出所需要的数据,并供给调制器46。调制器46,按照规定的调制方法,利用所读出的数据对载波进行调制,并供给放大器47。放大器47,将调制信号放大并驱动天线37。
另外,该辅助存储媒体31,鉴于盒式磁带1的实际使用状况,在内部不装电池,而用以使各电路动作的电力,则由记录再生装置60供给。即,为了向盒式磁带1的辅助存储媒体31供给电力,由该记录再生装置的发送接收部以将调制信号和电力重叠后发送的无接点方式供给电力。
如上所述,当盒式磁带1用天线37以无线方式与记录再生装置侧的辅助记录再生机构之间进行记录媒体信息的输入输出时,无需设置接点部,因而不存在接点部恶化的问题,所以能可靠地进行记录媒体信息的输入输出。按照上述方式,辅助存储媒体31,可以由记录再生装置所设有的辅助记录再生机构或独立的辅助记录再生机构读取存储在存储元件35内的记录媒体信息,并进一步将更新后的记录媒体信息记录在存储元件35内。因此,如采用该盒式磁带1,则通过利用各种记录媒体信息可以大幅度地扩展使用范围,因而在使用大量的盒式磁带的情况下是极为有利的。
另外,对于开口部38,可以在开口部38上安装一个用于保护辅助存储媒体31的使其开闭的遮挡构件。此外,辅助存储媒体31,只要是在不阻碍磁带7的装入的位置,不一定非得设在在带盒本体4的背面侧的壁面27上,也可以设置在与壁面27正交的侧壁面的内侧面等处。
如上所述的盒式磁带1,当装入记录和/或再生装置时,由将盒式磁带1输送到装入位置的移动操作机构输送到进行记录再生的装入部。这时,盒式磁带1,由记录再生装置侧的用于将盖体10打开的开启机构转动操作,使在其中延伸磁带7的凹部13露向外部。这时,记录再生装置侧的带盒识别片与带盒本体4的识别孔26啮合,以检测装入情况。即,该识别孔26,用作装有辅助存储媒体31的盒式磁带1的识别孔。
同时,记录再生装置侧的卷带盘驱动轴进入卷带盘驱动轴插入孔17、18,并使卷带盘驱动轴与卷带盘5、6的轮毂部15、16啮合。进一步,盒式磁带1,使记录再生装置侧的锁定解除构件从带盘锁定构件操作孔21进入,并操作带盒本体4内的带盘锁定构件,从而将卷带盘5、6的锁定解除。然后,使设在带盒本体4的平面壁27上的辅助存储媒体31与记录再生装置侧的辅助记录再生机构彼此相对。在将盒式磁带1装入到记录再生装置的装入部时,通过使装入部侧的定位销与带盒本体4的定位孔19、20啮合,使盒式磁带1按定位状态装入到装入部,从而可以使带盒本体4的辅助存储媒体31与记录再生装置侧的辅助记录再生机构可靠地彼此相对,并处于能可靠地进行记录媒体信息的通信的状态。具体地说,如图9所示,在由辅助记录媒体3 1将记录媒体信息从盒式磁带1读到记录再生装置的辅助记录再生机构的发送接收部时,首先,从记录再生装置的辅助记录再生机构的发送接收部向盒式磁带1的辅助存储媒体31发送读出记录媒体信息的命令,控制电路44,根据该命令从存储器45读出所需要的数据,并供给调制器46。调制器46,按照规定的调制方法,利用所读出的数据对载波进行调制,并供给放大器47。放大器47,将调制信号放大并驱动天线37,从而将记录媒体信息发送到记录再生装置的辅助记录再生机构的发送接收部。
与此同时,记录再生装置侧的将磁带7拉向作为记录再生装置的旋转式磁头的上带机构进入盒式磁带1的凹部13,将磁带7从带盒本体4引出并进行将其引到规定的走带路径上的上带操作。
在装入记录再生装置的装入部后,进行记录媒体信息的读出,直到磁带7的上带操作结束为止。然后,当磁带7的上带操作结束时,使磁头旋转操作,并由磁头对记录在磁带7上的信息信号进行读出或进行信息信号的写入。并且,根据该记录媒体信息对记录再生装置进行控制。
这时,在将盒式磁带1装入记录再生装置时,如果由辅助记录再生机构检测到存储在辅助存储媒体31内的磁带7的记录再生次数已达规定的次数,则由记录再生装置侧的用于清洗磁带7的清洗机构对磁带7自动进行清洗。按照这种方式,每当将盒式磁带1装入记录再生装置时,可将盒式磁带1的状态更新,并总是管理最新的盒式磁带1的状态,所以能始终保持良好的状态。
另外,当该磁带7的记录再生动作结束时,由上述上带机构将磁带7收放到带盒本体4内。接着,当该上带操作结束时,将由记录再生装置侧的辅助记录再生机构更新后的记录媒体信息记录在辅助存储媒体31内。这时,对于更新后的记录媒体信息来说,是以无线的方式将更新后的记录媒体信息写入存储元件35。具体地说,如图9所示,天线37将接收信号通过保护电路41供给放大器42,放大器42将接收信号放大后供给解调器43。解调器43,对放大后的接收信号进行检波,从而将记录媒体信息再生,并供给到控制电路44。控制电路44,进行将记录媒体信息存储在存储器45内的控制,并进行记录媒体信息的更新。
如上所述的盒式磁带1,能以无线方式进行记录媒体信息的发送接收,所以,与采用接点端子的现有的盒式磁带相比,不存在接点端子恶化的问题,因而能可靠地进行记录媒体信息的发送接收。此外,该盒式磁带1的辅助存储媒体31,在同一个配线衬底34上构成存储元件35、天线37和各种电路,所以能够实现辅助存储媒体的小型、简单化。
上述的辅助存储媒体31,以与记录和/或再生装置完全不接触的方式进行记录媒体信息的发送接收及电力的供给,因而在结构上实现了小型化,但是,在结构上也可以设计成与具有通过与记录再生装置上设有的发送接收用接点端子接触而进行信息的发送接收的接点端子的接触式辅助存储媒体互换使用。
这种辅助存储媒体201,如图10和图11所示,备有设有存储器202的第1辅助衬底203、形成有构成发送接收部210的一次线圈204的第2辅助衬底205、设有与一次线圈204一起构成发送接受部的二次线圈206的第3辅助衬底207、设有与设在记录再生装置上的接点端子接触并用于保护该通信接点的多个保护端子208的第4辅助衬底209。
一次线圈204及二次线圈206,通过在层叠于第2辅助衬底205及第3辅助衬底207的铜箔上进行蚀刻而形成。保护端子208,也通过在层叠于第4辅助衬底209的铜箔上进行蚀刻形成。
该辅助存储媒体201,通过使第1和第4辅助衬底203、209位于外侧而将第2和第3辅助衬底205、207夹在中间并彼此层叠为一个整体形成。这时,第1辅助衬底205,如图10所示,在层叠时使存储器202位于外侧,第4辅助衬底209,如图12所示,在层叠时使保护端子208位于外侧。
该辅助存储媒体201,按照与通过接触端子和记录再生装置上设有的接点端子接触,进行信息的发送接收的接触式辅助存储媒体基本相同的外形形状形成。此外,保护端子208,也按照与通过和记录再生装置上设有的接点端子接触而进行信息的发送接收的接触式辅助存储媒体所设有的接触端子相同的大小及相同的形成位置设置。
另外,彼此层叠的第1~第4辅助衬底203、205、207及209,按相同的尺寸形成。
按上述方式形成的辅助存储媒体201,可以互换地装在采用通过使接触端子和记录再生装置上设有的接点端子接触而进行信息的发送接收的接触式辅助存储媒体的盒式磁带内。
通过设置如上所述的保护端子208,可以使保护端子208与使用装有接触式辅助存储媒体的盒式磁带的记录再生装置的接触端子接触,所以能防止记录再生装置侧的接触端子的磨损或损坏。
同时,为使安装着设有保护端子208的辅助存储媒体201的盒式磁带1与采用通过使接触端子和记录再生装置上设有的接点端子接触而进行信息的发送接收的接触式辅助存储媒体的盒式磁带有互换性,如图13所示,在设在带盒本体4的背面侧的壁面27上的使保护端子208露向外部的开口部38上设置用于将各保护端子208分开的间隔壁38a。通过设置这种间隔壁38a,可以使记录再生装置侧所设有的分别与多个保护端子208接触的多个接触端子可靠地与对应的各保护端子208接触,而彼此间不会发生接触。
另外,为能互换地装在采用接触式辅助存储媒体的盒式磁带内,只要外形形状基本相同即可,不一定非得设置保护端子208。因此,按照如上述图5和图6所示构成的辅助存储媒体31,也可以通过将配线衬底34的尺寸按照与接触式辅助存储媒体相同的外形形状形成,而可互换地安装在采用接触式辅助存储媒体的盒式磁带内。进一步,通过在配线衬底34上设置与使用装有接触式辅助存储媒体的盒式磁带与记录再生装置的接触端子接触的保护端子,可以防止记录再生装置侧的接触端子的磨损或损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对上述盒式磁带1使用的记录再生装置。该记录再生装置60的特征在于,可以用无线方式或用接点端子与盒式磁带的辅助存储媒体进行存储在辅助存储媒体内的记录媒体信息的发送接收。
该记录再生装置60,如图14和图15所示,备有插入和保持盒式磁带1的带盒保持部61、具有以可在带盒插入/退出位置和带盒装入位置之间移动的方式支承该带盒保持部61的一对侧板62、63的机架64。该记录再生装置60,如图15和图16所示,备有保持部移动操作机构66,该保持部移动操作机构66具有使该带盒保持部61在带盒插入/退出位置和带盒装入位置之间移动操作的驱动电动机65。
带盒保持部61,设有向相对的侧壁的外侧面伸出的各一对滑动导销67、68。该带盒保持部61,通过将该滑动导销67、68插入并支承于在机架64的相对的两侧垂直设置的一对侧板62、63上穿通设置的滑动导槽69、70,配置在一对侧板62、63之间。并且,带盒保持部61,通过由滑动导槽69、70对滑动导销67、68的移动方向进行导向,在带盒插入/退出位置和带盒可装入位置之间进行移动操作。
同时,位于装置本体的靠外侧的一个滑动导槽69,如图16所示,依次形成水平导槽69a及向在机架64的底板71上构成的带盒装入部99侧倾斜的倾斜导槽69b。另一方面,在装置本体的靠里侧的另一个滑动导槽70,如图16所示,依次形成从机架64的底板71向上方倾斜的倾斜导槽70a、水平导槽70b、及向带盒装入部99侧倾斜的倾斜导槽70c。由按如上方式形成的滑动导槽69、70导向而从带盒插入/退出位置侧向带盒可装入位置侧移动的带盒保持部61,其移动方式是,先使前端侧以插入一个滑动导槽69的滑动导销67为中心瞬间地向上方转动升起,然后使其与机架64的底板71成水平状态,接着向机架64的底板72下降。
另外,在机架64的底板72的前端侧、即盒式磁带1插入方向侧的前端的两侧,如图16所示,突出地设置着可以挡住插入该带盒保持部61的盒式磁带1的正面侧的一部分并限制盒式磁带1的插入位置的止挡片73、73。在带盒保持部61的底板72的设有其中的一个止挡片73的一侧,形成着一个朝上的用于使将插入保持在该带盒保持部61的盒式磁带1的盖体10锁定在关闭位置的锁定杆进行转动操作并将该盖体10的锁定解除的锁定解除片93。
保持部移动操作机构66,如图15和图16所示,备有配置在一对侧板62、63的内侧面的一对滑板75、76、通过限位弹簧77与其中一个滑板75联结的限位板78。一对滑板75、76,在上缘侧沿长度方向刻制形成齿条79,并通过将在侧板62、63上垂直设置的支承销82插入并支承于沿长度方向穿通形成的长孔81而在长孔81的范围内以可移动的方式支承。此外,一对滑板75、76,通过在两端安装有与齿条79、79啮合的齿轮83、84的驱动力传动轴85相互联接,从而彼此同步地沿同一方向进行滑动操作。在限位板78的上缘侧也刻制形成齿条87,并与在通过一边的侧板62安装的驱动电机65的输出轴65a上由装有的驱动齿轮86啮合。
另外,通过限位板78与其中一个滑板75联结的限位板78,通过将在一个滑板75上垂直设置的支承销89插入并支承于以长度方向为长径的长孔88而在长孔88的范围内以可相对于该滑板75移动的方式支承。因此,当在限位板78上加有过剩负荷时,限位弹簧77一边伸长一边容许滑板75、76移动,从而将过剩负荷吸收。
在一对滑板75、76上,还分别穿通设置着一对凸轮槽91、92。插入并支承于侧板62、63的滑动导槽69、70的带盒保持部61的滑动导销67、68,插过上述凸轮槽91、92。凸轮槽91、92,限制滑动导销67、68的移动方向,以使滑动导销67、68沿着滑动导槽69、70移动。
另外,在另一个侧板63的内侧面,如图15所示,设置着一个盖开启构件74,用于使从带盒可装入位置向带盒装入部99侧下降的盒式磁带1的盖体10克服弹性复位构件的复位弹力而转动操作,并将使带盒本体4的磁带7延伸的正面侧敞开,从而使该磁带7露向外部。
在机架64的底板72上,还设置着一个用于将由装入带盒装入部99的盒式磁带1的一对卷带盘5、6的带盘锁定构件进行的锁定解除的带盘锁定解除构件95。该带盘锁定解除构件95,当进行将盒式磁带1装入带盒装入部99的操作时,插入设在带盒本体4的底面部的带盘锁定构件操作孔21,并克服弹性复位装置的复位弹力而使带盘锁定构件向带盒本体4的背面侧移动,从而将各卷带盘5、6的锁定状态解除,以使该卷带盘5、6变为可转动的状态。
此外,在机架64的底板71上,如图14、图15和图16所示,还形成一个朝上的构成用于对装入带盒装入部99的盒式磁带1进行识别的带盒识别机构的带盒识别片96。该带盒识别片96,通过将底板71的一部分切割后翘起而形成。而且,在将盒式磁带1装入带盒装入部99时,进入设在带盒本体4的底面侧的识别孔26,并对装入该记录再生装置60的盒式磁带1是用于数据记录的磁带进行识别。而当装入的是例如没有识别孔26的磁带录像机用的盒式磁带时,该带盒识别片96挡住带盒本体的底面,并禁止该盒式磁带的进一步的装入操作,从而限制了错误的装入。带盒识别片96,按照由带盒保持部61保持并进行装入操作的盒式磁带的移动轨迹,将其前端侧稍微折曲而形成倾斜部96a。
进一步,在机架64的底板71上,还垂直地设置着用于支承装入带盒装入部99的盒式磁带1的底面侧的一对高度定位销97、97及与设在盒式磁带1的底面部的定位孔19、20啮合的一对定位销98、98。
另外,在带盒装入部99上,如图17~图19所示,配置着用于读出记录在盒式磁带1的辅助存储媒体31内的记录媒体信息或更新存储在辅助存储媒体31内的记录媒体信息的辅助记录再生机构101。该辅助记录再生机构101,如图17所示,设置在记录再生装置60的插入/退出孔71附近。即,辅助记录再生机构101,与盒式磁带1的辅助存储媒体31位置相对,因而设置在不妨碍磁带7的上带操作的位置。
上述辅助记录再生机构101,如图17~图19所示,备有安装着大致为L字形的连接器102的基座103。基座103,在一端设有用于使机架64侧的支轴104插入的轴孔105,并通过将支轴104插入该轴孔105而以可转动的方式支承。在装入盒式磁带1时,基座103转动到使连接器102与盒式磁带1的辅助存储媒体31彼此相对的位置。在基座103上,只在其一边安装连接器102。
这里示出的记录再生装置60,在结构上也可以使用采用了接触式辅助存储媒体的盒式磁带。因此,在连接器102上,设有在将现有的在辅助存储媒体上有接点端子的盒式磁带装入记录再生装置60的带盒装入部99时从开口部38进入并与接点端子接触的多个接点端子106。接点端子106,由可弹性变形的具有导电性的金属材料形成,并大致按日文的く字形形成,以便与盒式磁带1的接点端子36接触。多个接点端子106的设置数,与盒式磁带1的接点端子36的个数相对应,用于电源、记录媒体信息的写入、存储媒体的信息的读取等。
该记录再生装置60,当装入安装着设有保护端子208的辅助存储媒体201的盒式磁带1时,接点端子106与保护端子208接触。
另外,在基座103上,如图21的电路框图所示,配置着形成有构成用于以无线方式与盒式磁带1的辅助存储媒体31进行发送接收的发送接收部108等的电路的配线衬底107。在该配线衬底107上,与盒式磁带1的辅助存储媒体31所设有的构成发送接收部的天线37对应地,设置着同样构成发送接收部的环形天线109。该天线109,设置在当装入盒式磁带1时与盒式磁带1侧的天线37相对的位置。在该配线衬底107上,还与接点端子106的个数对应地设置着与接点端子106接触的电极106a。
该发送接收部108,如图21所示,备有对总体进行控制的中央处理装置(以下,称CPU。)110、对记录媒体信息进行调制的调制器112、对来自调制器112的调制信号进行放大并驱动天线109的放大器113、保护各电路的保护电路114、对来自盒式磁带1的辅助存储媒体31的接收信号进行放大的放大器115、通过对该放大后的接收信号进行解调并对存储在辅助存储媒体31内的记录媒体信息进行再生的解调器116。
在将上述记录媒体信息存储在盒式磁带1的辅助存储媒体31内、即将更新后的记录媒体信息存储在辅助存储媒体31内时,CPU110,将更新后的记录媒体信息通过接口电路111供给到调制器112。调制器112,根据规定的调制方式,利用记录媒体信息对载波进行调制,并将所得到的调制信号供给放大器113。放大器113,将该调制信号放大并驱动天线109,即,使电流流过天线109。按照这种方式,即可将基于记录媒体信息的电波发送到盒式磁带1的辅助存储媒体31的天线37。
而当读出存储在盒式磁带1的辅助存储媒体31内的记录媒体信息时,天线109,通过保护电路114将其供给放大器115。这里,保护电路114,用于保护辅助存储媒体的各电路使其不受例如过大电波的损害。放大器115,将该接收信号放大后供给解调器116。解调器116,对放大后的接收信号进行检波,从而将记录媒体信息再生,并通过接口电路111供给到CPU110。
同时,如上所述的盒式磁带1的辅助存储媒体31,鉴于盒式磁带1的实际使用状况,在内部不装电池,而用于使各电路动作的电力,则由记录再生装置60供给。即,为了向盒式磁带1的辅助存储媒体31供给电力,由发送接收部108以将调制信号和电力重叠发送的无接点方式将电力供给辅助存储媒体31。具体地说,当作为规定的调制方式采用了振幅调制时,调制器112及放大器113,如图22所示,由一个振幅调制及放大电路120构成,振幅调制及放大电路120,由包括晶体管Tr1、Tr2的差动放大电路构成。对差动放大电路的一个输入端、即晶体管Tr1的基极供给载波,而将另一个输入端、即晶体管Tr2的基极通过电容器及电阻以交流形式接地。此外,在连接两个晶体管Tr1Tr2的发射极的连接点与接地点之间,还插入一个用于振幅调制的晶体管Tr3, 并将来自接口电路111的数据供给到该晶体管Tr3的基极。振幅调制及放大电路120,由晶体管Tr3利用数据对图中未示出的载波振荡器的载波进行振幅调制,同时由晶体管Tr1、Tr2对所得到的调制信号进行放大。本发明,不限定于该具体例,例如,作为调制方式,可以采用PSK调制、QAM调制等各种调制方式。接着,天线109,对盒式磁带1侧的辅助存储媒体31的发送接收部40进行发送。当由辅助存储媒体31的天线37接收时,如图9所示,发送接收部40的整流电路48,通过对接收信号进行全波整流并使其平滑,从而产生该辅助存储媒体31所需的直流电压,并供给辅助存储媒体31的各电路。
另外,在配线衬底107上,如图21所示,还设有当装入如上所述的在辅助存储体上具有接点端子的盒式磁带时用于对该盒式磁带的辅助存储媒体供给电力的电源部121。电源部121,对记录再生装置60的各电路供给电源,同时通过接点端子106对现有的盒式磁带的辅助存储媒体供给电力。
如上所述的辅助记录再生机构101,在下文中将详细说明,当由保持部移动操作机构66将盒式磁带1移动到装入位置时,与盒式磁带1的辅助存储媒体31位置相对,并处于可以与在盒式磁带1的辅助存储媒体31或现有的在辅助存储体上具有接点端子的盒式磁带的辅助存储媒体进行记录媒体信息的发送接收的状态。这种辅助记录再生机构111,由于备有发送接收部108及接点端子106,所以,不仅能与盒式磁带1的辅助存储媒体31,而且能与现有的盒式磁带的辅助存储媒体进行发送接收。
同时,如由辅助记录再生机构101从盒式磁带1的辅助存储媒体31读出记录媒体信息,则延伸到盒式磁带1的凹部13的磁带7,如图23所示,由上带机构绕在旋转磁头装置上。然后,绕在旋转磁头装置136上的磁带7,一边与旋转磁头装置136滑动接触一边进行走带。这里,进行信息信号的记录再生的旋转磁头装置136,具有由安装着磁头137的旋转鼓及与旋转鼓同轴并安装在旋转鼓下侧的固定鼓构成的导带鼓138。该导带鼓138,由配置在导带鼓138下侧的驱动电机转动,并使磁头137旋转操作。这里,安装在旋转鼓上的磁头137,由对磁带7进行信息信号记录的一对记录头137a、137a及对记录在磁带7上记录的信息信号进行再生的一对再生头137b、137b构成。在这种旋转磁头装置136中,磁带7以规定的角度倾斜地走带。而在旋转磁头装置136附近,与其接近地配置着一个清洗磁头139。清洗磁头139,与走带中的磁带7滑动接触,并擦拭附着在磁带7的表面上的灰尘、指纹等脏物。并且,该记录再生装置60,在如下所述的控制部140的控制下,由旋转磁头装置136对磁带进行信息信号的记录,或对记录在磁带7上的信息信号进行再生。
该控制部140。如图23所示,备有进行信息信号输入输出的SCSI接口141、对从SCSI接口141输入的信息信号进行压缩的压缩/扩展电路142、暂时存储来自压缩/扩展电路142的信号的缓冲控制器143、对从缓冲控制器143供给的信号附加纠错码并进行调制解调的ECC·调制/解调电路144、对来自ECC·调制/解调电路144的信号进行放大并供给旋转磁头装置136的RF放大器145。
从外部设备、例如主机135对SCSI接口141供给数据信号。然后,SCSI接口141,将输入信号供给压缩/扩展电路142。此外,SCSI接口141,还将来自压缩/扩展电路142的信号供给外部设备、例如主机135。
压缩/扩展电路142,对由SCSI接口141供给的信号进行压缩,同时对来自缓冲控制器143的信号进行扩展。当由SCSI接口141供给的信号已经进行过压缩时,压缩/扩展电路142,不再对由SCSI接口141供给的信号进行压缩而将其供给缓冲控制器143。而当不需要对供给SCSI接口141的信号进行扩展时,不再对来自缓冲控制器143的信号进行扩展而将其供给SCSI接口141。这种不进行压缩/扩展的设定,例如可以由使用者预先设定,此外,也可以由后文所述的系统控制器参照设定。
缓冲控制器143,用于将来自压缩/扩展电路142的压缩后的信号或来自ECC·调制/解调电路144的信号暂时存储在缓冲存储器143a内。ECC·调制/解调电路144,对缓冲控制器143中的数据附加纠错码,同时进行调制处理,以使其适用于磁记录,并供给RF放大器145。然后,RF放大器145,对来自ECC·调制/解调电路144的信号进行放大,并将记录信号供给磁头137。
另外,控制部140,还备有对装置总体进行控制的系统控制器146。系统控制器146,对SCSI接口141、压缩/扩展电路142、缓冲控制器143、ECC·调制/解调电路144及RF放大器145进行控制,同时还控制构成上述保持部移动操作机构66的驱动电机65。即,系统控制器146,当检测元件148检测到已将盒式磁带1装入带盒保持部61时,由该检测元件148供给检测信号,并对驱动电机65进行驱动,当检测元件149检测到已将盒式磁带1输送到装入位置时,由该检测元件149供给检测信号,并使驱动电机65停止。
另外,系统控制器146,还对构成从位于装入位置的盒式磁带1引出磁带7而进行上带操作的上带机构的上带电机147进行控制。当盒式磁带1位于装入位置并由使用者进行例如记录或再生操作时,系统控制器146,驱动上带电机147,并由上带机构对磁带7进行上带操作,将其绕在导带鼓138上。然后,系统控制器146,驱动构成旋转磁头装置136的驱动电机,使磁头137进行旋转操作。
进一步,系统控制器146,控制上述辅助记录再生机构101,同时由辅助记录再生机构101供给记录媒体信息。当带盒式磁带1位于装入位置时,系统控制器146,驱动辅助记录再生机构101。即,系统控制器146,当安装盒式磁带1并驱动用于将磁带7从带盒本体4引出的上带电机147时,驱动辅助记录再生机构101。当记录媒体信息的读出结束、且磁带7的上带操作也已完成时,系统控制器146,根据来自辅助记录再生机构101的记录媒体信息,对旋转磁头装置136等进行控制。例如当构成记录媒体信息的磁带7的再生次数超过规定次数时,由靠近旋转磁头装置136设置的清洗磁头139对磁带7进行清洗。当记录或再生结束时,系统控制器146,在将绕在旋转磁头装置136上的磁带7收回到带盒本体4内的卸带操作动作中,更新记录媒体信息,并将其供给辅助记录再生机构101。按照这种方式,系统控制器146,可以在磁带7的上带或卸带操作中进行记录媒体信息的读出或更新,所以能缩短再生记录前的时间。
如上所述,控制部140,当检测到将盒式磁带1装入带盒保持部61时,由系统控制器146对驱动电机65进行驱动并操作保持部移动操作机构66,由保持部移动操作机构66将盒式磁带1移动到装入位置。在将盒式磁带1移动到装入位置时,系统控制器146,从盒式磁带1的辅助存储媒体31读出记录媒体信息。与此同时,如进行记录再生操作,则系统控制器146驱动上带电机147,由上带机构将磁带7绕在旋转磁头装置136的周围,并使导带鼓旋转操作。这时,系统控制器146,根据从辅助存储媒体31读出的记录媒体信息,对旋转磁头装置136等进行控制。
从主机135通过SCSI接口141输入的信息信号,在压缩/扩展电路142中进行压缩后,供给缓冲控制器143。存储在缓冲控制器143内的信号,供给到ECC·调制/解调电路144,在这里附加纠错码并进行调制后,通过RF放大器145供给构成磁头137的记录头137a、137a,通过对磁带7施加磁场,进行信息信号的记录。
而当读出记录在磁带7上的信息信号时,通过再生头137b、137b读出信息信号,由RF放大器145放大后的信号,由ECC·调制/解调电路144进行解调处理后,进行纠错处理。接着,在缓冲控制器143内暂时存储后,由压缩/扩展电路142对信息信号进行扩展处理,并通过SCSI接口141供给主机135。
在进行该记录或再生等的磁带7的走带过程中,如构成记录媒体信息的磁带7的再生次数超过规定次数,则系统控制器146使清洗磁头139对磁带7进行清洗。
当从记录再生装置60取出盒式磁带1时,首先,系统控制器146,驱动上带电机147,并由上带机构将绕在旋转磁头装置136上的磁带7收回到带盒本体4内。这时,系统控制器146,更新记录媒体信息,将其供给辅助记录再生机构101,并将更新后的记录媒体信息记录在盒式磁带1的辅助存储媒体31内。然后,当磁带7的上带操作结束时,系统控制器146,对驱动电机65进行驱动并操作保持部移动操作机构66,将盒式磁带1输送到取出位置。
为将盒式磁带1装入如上所述的记录再生装置60的带盒装入部99,如图16所示,首先,以盖体10侧作为插入端而将盒式磁带1插入带盒保持部61。这时,将盒式磁带1插入到被止挡片73、73挡住的位置。然后,将盒式磁带1定位并保持在与带盒保持部61对应的插入位置。这时,盒式磁带1,由在带盒保持部61的顶板93上设有的片簧94推压并支承。
在将盒式磁带1插入带盒保持部61时,由盖锁定解除片将盖体10的锁定解除。然后,使盖体10处在能克服弹性复位构件的复位弹力而转动操作的状态。
当由图23所示的检测元件148检测到盒式磁带1已插入并保持在带盒保持部61内时,使驱动电机65开始正转驱动。当驱动了驱动电机65时,将驱动力传递到与驱动齿轮86啮合的限位板78。该限位板78,通过限位弹簧77与一个滑板75联结,所以,滑板75与限位板78一起沿图16中的箭头P的方向即装置本体的里侧滑动。这时,通过驱动力传动轴85联接的另一滑板76,也同步地沿图16中的箭头P的方向滑动。
当一对滑板75、76沿图16中的箭头P的方向滑动时,通过由滑动导槽69、70对滑动导销67、68进行导向,使带盒保持部61沿同一方向移动操作。当使带盒保持部61沿图16中的箭头P的方向移动操作时,另一个滑动导销68由设在滑板75上的凸轮槽92移动操作,并导向另一个滑动导槽70的倾斜导槽70a使之向上方移动。这时,其中一个滑动导销67,位于一个滑动导槽69的水平导槽69a内,并沿水平方向移动。因此,带盒保持部61,以其中一个滑动导槽69为中心使前端侧向上升起地摆动。保持在该带盒保持部61内的盒式磁带1,在沿图16中的箭头P方向的水平方向移动后,进行转动,以使背面侧的下端部沿着图24中的箭头Y的方向下降到机架64的底板71侧。这时,定位销98及带盒识别片96的前端部,分别进入相对的设在盒式磁带1上的定位孔20及识别孔26。
进一步,当对驱动电机65进行驱动并使一对滑板75、76沿图16中的箭头P的方向滑动时,插入其中一个滑动导槽69的一个滑动导销67,如图25所示,由设在滑板75上的凸轮槽91从水平导槽69a移动到倾斜导槽69b,导向倾斜导槽69b后向机架64的底板71侧下降。这时,另一个滑动导销68,由于位于从水平导槽70b到倾斜导槽70c的部分,所以使带盒保持部61以另一个滑动导销68为中心摆动,使其后端侧下降。然后,如图25所示,使定位销98进入设在盒式磁带1上的定位孔20,并使带盒识别片96进入识别孔26,这时,保持在该带盒保持部61内的盒式磁带1进行转动,以使背面侧的下端部沿着图25中的箭头Y的方向向机架64的底板71侧下降,但由于带盒识别片96成为使其前端侧沿着盒式磁带1的移动轨迹倾斜的倾斜部96a,所以使带盒识别片96可以随着盒式磁带1的移动而平滑地进入带盒识别孔26。
如从图25所示的状态进一步对驱动电机65进行驱动并使一对滑板75、76沿图25中的箭头P的方向滑动,则如图26所示,各滑动导销67、68,分别沿凸轮槽91、92移动操作,并由朝向各滑动导槽69、70的下方的倾斜导槽69b、70c导向而向机架64的底板71侧下降。这时,带盒保持部61,如图25和图26所示,使前端侧从向上方倾斜的状态下降,所以,以其中一个滑动导销67为中心,沿着图25中的箭头R的方向转动下降。
当带盒保持部61沿着图25中的箭头R的方向转动下降时,盒式磁带1的盖体10的下端缘碰到盖开启构件74。于是,随着带盒保持部61的下降,盖体10受到盖开启构件74的推压操作,因而克服弹性复位构件的复位弹力而转动,从而将带盒本体4的正面部敞开。这时,由于盒式磁带1相对于盖开启构件74转动下降,所以,可以由固定设置的盖开启构件74可靠地对以可转动的方式安装于带盒本体4的盖体10进行转动操作。
另外,当带盒保持部61沿着图25中的箭头R的方向转动下降时,带盘锁定解除构件95,如图26所示,进入设在盒式磁带21的底面部的带盘锁定构件操作孔21,将带盘锁定机构对卷带盘5、6的锁定状态解除,以使该卷带盘5、6变为可转动的状态。
当从图26所示的状态进一步使驱动电机65正转驱动并使滑板74、75沿图16中的箭头P的方向滑动时,带盒保持部61,如图27所示,下降到最低位置,由高度定位销97、97及定位销98、98将盒式磁带1支承就位,并装入带盒装入部99。这时,带盒识别片96,如图27所示,通过识别孔26进入带盒本体4内。
而当带盒保持部61下降到带盒装入部99时,由盖开启构件74将盒式磁带1的盖体10转动到使带盒本体4的正面部完全敞开的位置。
然后,在将盒式磁带1输送到装入位置时,检测元件149,检测出盒式磁带1位于装入位置,并将该检测信号供给系统控制器146。在将盒式磁带1装入记录再生装置60的带盒装入部99时,记录再生装置60所设有的上带机构,进入设在带盒本体4的正面侧的上带用的凹部13,并将磁带7从带盒本体4引出并装到规定的走带路径上。
这时,如图28所示,构成辅助记录再生机构101的发送接收部108的天线109,与所装入的盒式磁带1的辅助存储媒体31的发送接收部40的天线37位置相对,因而能以非接触方式进行记录媒体信息的发送接收。此外,即使是在装入了现有的在辅助存储体上具有接点端于的盒式磁带的情况下,也能通过使盒式磁带的辅助存储媒体侧的接点端子与记录再生装置60侧的辅助记录再生机构101的接点端子106接触而进行记录媒体信息的发送接收。
另外,如图29所示,在将没有设置识别孔26的主要用于记录图象信号或声音信号的盒式磁带300装入备有如上所述的带盒识别片96的记录再生装置60时,带盒保持部61沿图16中箭头方向移动操作,在使由该带盒保持部61保持的盒式磁带300沿图29中的箭头X方向的水平方向的移动后,当进行转动以使背面侧的下端部沿着图29中的箭头Y的方向向机架64的底板71侧下降时,带盒识别片96的前端部将带盒本体301的底面顶住。因此,限制了盒式磁带300的继续下降,因而禁止其装入带盒装入部99。
同时,如上所述,图23所示的系统控制器146,从将盒式磁带1通过插入/退出孔插入记录再生装置60时起直到对磁带7进行记录再生,按如下方式控制记录再生装置60。即,如图23和图30所示,当在步骤S1中将盒式磁带1从记录再生装置的进行盒式磁带1的插入退出的插入/退出孔插入时,系统控制器146,在步骤S2中,判断盒式磁带1是否已由带盒保持部61保持。即,当由设在记录再生装置60的插入/退出孔近旁的检测元件148检测到已由带盒保持部61保持并将该检测信号供给系统控制器146时,系统控制器146,进入步骤S3,当没有供给该检测信号时,反复步骤S2的处理。
在步骤S3中,系统控制器146,驱动构成保持部移动操作机构66的驱动电机65,并如上所述,由保持部移动操作机构66按如上所述的方式将盒式磁带1从进行盒式磁带1的插入退出的插入/退出位置输送到装入盒式磁带1的装入位置。
在步骤S4中,系统控制器146,判断是否已将盒式磁带1移动到装入位置。即,当由设在盒式磁带1的装入位置近旁的检测元件149检测到已将盒式磁带1输送到装入位置并将该检测信号供给系统控制器146时,系统控制器146,进入步骤S5和步骤S6,当没有供给该检测信号时,反复进行步骤S4的处理。这时,如图29所示,在将没有设置识别孔26的主要用于记录图象信号或声音信号的盒式磁带300装入备有如上所述的带盒识别片96的记录再生装置60时,带盒识别片96的前端部将带盒本体301的底面顶住。因此,系统控制器146,使驱动电机65反向转动,从而将盒式磁带300从记录再生装置60退出。
然后,在步骤S5中,系统控制器146,进行记录媒体信息的读出。即,如图9和图21所示,首先,从记录再生装置60的辅助记录再生机构101的发送接收部108向盒式磁带1的辅助存储媒体31发送读出记录媒体信息的命令,盒式磁带1的辅助存储媒体31的控制电路44,根据该命令从存储器45读出所需要的数据,并供给调制器46。调制器46,按照规定的调制方法,利用所读出的数据对载波进行调制,并供给放大器47。放大器47,将调制信号放大并驱动天线37,将记录媒体信息发送到记录再生装置60的辅助记录再生机构101的发送接收部108。然后,记录再生装置侧的天线109,将接收到的记录媒体信息通过保护电路114供给放大器115。放大器115,将该接收信号放大后供给解调器116。解调器116,对放大后的接收信号进行检波,从而将记录媒体信息再生,并通过接口电路111供给到CPU110。CPU110,将其供给系统控制器146。
另外,当装入了现有的在辅助存储体上具有接点端子的盒式磁带时,通过辅助记录再生机构101的接点端于106发送存储在现有的盒式磁带的辅助存储媒体内的记录媒体信息。
与此同时,如图30所示,系统控制器146,在步骤S6中,驱动构成从位于装入位置的盒式磁带1引出磁带7而进行上带操作的上带机构的上带电机147,并由上带机构对磁带7进行上带操作,将其绕在导带鼓138上。
然后,系统控制器146,在步骤S7中,驱动旋转磁头装置136,并对磁带7进行信息信号的记录,或对记录在磁带7上的信息信号进行再生。即,当对磁带7进行信息信号的记录时,如图23所示,从主机135通过SCSI接口141输入的信息信号,在压缩/扩展电路142中进行压缩后,供给缓冲控制器143。存储在缓冲控制器143内的信号,供给到ECC·调制/解调电路144,在这里附加纠错码并进行调制后,通过RF放大器145供给构成磁头137的记录头137a、137a,通过对磁带7施加磁场,进行信息信号的记录。
而当对记录在磁带7上的信息信号进行再生时,通过再生头137b、137b读出信息信号,而由RF放大器145放大后的信号,由ECC·调制/解调电路144进行解调处理后,进行纠错处理。接着,在缓冲控制器143内暂时存储后,由压缩/扩展电路142对信息信号进行扩展处理,并通过SCSI接口141供给主机135。
这时,系统控制器146,当根据从盒式磁带1的辅助存储媒体31读出的记录媒体信息判明构成记录媒体信息的例如磁带7的再生次数超过规定次数时,使清洗磁头139对磁带7进行清洗。
另外,在将已装入带盒装入部99的盒式磁带1退出时,系统控制器146,按如下方式控制记录再生装置60。即,如图23和图31所示,系统控制器146,在步骤S11中,驱动上带电机147,并由上带机构将绕在旋转磁头装置136上的磁带7收回到带盒本体4内。
系统控制器146,在步骤S12中,根据磁带7的记录再生结果,对由系统控制器146读出的记录媒体信息进行更新。具体地说,对记录媒体信息更新记录或再生的次数、在磁带7上新记录的内容等。
与此同时,系统控制器146,在步骤S12中,将更新后的记录媒体信息发送到盒式磁带1的辅助存储媒体31。具体地说,系统控制器146,如图9和图21所示,将更新后的记录媒体信息供给CPU110。然后,CPU110,将更新后的记录媒体信息通过接口电路111供给到调制器112,调制器112,根据规定的调制方式,利用记录媒体信息对载波进行调制,并将所得到的调制信号供给放大器113。放大器113,将该调制信号放大而驱动天线109。盒式磁带1的辅助存储媒体31的天线37,将接收信号通过保护电路41供给放大器42,放大器42将接收信号放大后供给解调器43。解调器43,对放大后的接收信号进行检波,从而将记录媒体信息再生,并供给到控制电路44。控制电路44,进行将记录媒体信息存储在存储器45内的控制,并进行记录媒体信息的更新。
另外,当装入了现有的在辅助存储体上具有接点端子的盒式磁带时,通过辅助记录再生机构101的接点端子106将更新后的记录媒体信息发送到该盒式磁带的辅助存储媒体。
当该记录媒体信息的更新结束时,系统控制器146,如图31所示,在步骤S13中,驱动保持部移动操作机构66的驱动电机65,并操作保持部移动操作机构66,将盒式磁带1输送到取出位置。然后,在步骤S14中,由使用者将输送到记录再生装置60的插入/退出孔的盒式磁带1取出。
在如上所述的记录再生装置60中,在由保持部移动操作机构66将盒式磁带1移动操作到装入位置时,使辅助记录再生机构101与盒式磁带1的辅助存储媒体31位置相对,因此,能可靠地进行记录媒体信息的发送接收。此外,由于辅助记录再生机构101备有以无线方式进行记录媒体信息的发送接收的发送接受部108和接点端子106,所以,即使是装入了现有的在辅助存储媒体上具有接点端子的盒式磁带时,也能进行记录媒体信息的输入输出。进一步,由于系统控制器146可以在磁带7的上带或卸带操作过程中进行记录媒体信息的发送和接收,所以能缩短时间。
上述的记录再生再生装置,以即使是装入了在辅助存储体上具有接点端子的盒式磁带时也能进行记录媒体信息的输入输出的记录再生装置为例进行了说明,但在结构上也可以只以无线方式进行记录媒体信息的发送接收。
该只以无线方式进行记录媒体信息的发送接收的记录再生再生装置,可以是在辅助记录再生机构101上不设置接点端子106的结构。
在仅使用只以无线方式进行记录媒体信息的发送接收的盒式磁带1的记录再生装置60中,如图32所示,在基座103上,与所装入的盒式磁带1的背面侧相对地安装着一个大致为L字形的连接器102。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在记录再生装置侧不需要设置进入盒式磁带1并与该盒式磁带1内所装有的辅助存储媒体31接触的接点端子,所以,可将连接器102固定地安装在基座103上。
在该连接器102上,与上述一样,配置着形成有构成用于以无线方式与盒式磁带1的辅助存储媒体3 1进行发送接收的发送接收部108等的电路的配线衬底107。在该配线衬底107上,与盒式磁带1的辅助存储媒体31所设有的构成发送接收部的天线37对应地,设置着同样构成发送接收部的环形天线109。该天线109,设置在当装入盒式磁带1时与盒式磁带1侧的天线37相对的位置。
在上述的例中,举出了将本发明应用于装有磁带的盒式磁带的例,并说明了将该盒式磁带用作记录媒体的记录和/或再生装置,但是,本发明,不限定于此,也可以应用于装有使用了具有挠性的圆盘状衬底的磁盘的盒式磁盘或装有使用了金属的或具有一定厚度的刚性的圆盘状衬底的硬盘的盒式磁盘及将该盒式磁盘用作记录媒体的记录和/或再生装置。进一步,也可以应用于将装有光盘或磁性光盘的盒式光盘及将盒式光盘用于记录媒体的记录和/或再生装置,当应用于上述盒式磁带时,可以取得同样的优点。
产业上的可应用性
在本发明的记录媒体装置中,与记录和/或再生装置侧的辅助记录再生部进行记录媒体信息的输入输出的辅助存储部,能以非接触的方式与辅助记录再生部进行记录媒体信息的输入输出,所以,能防止像现有的在辅助存储部上具有接点端子的记录媒体装置那样由于与记录和/或再生装置的辅助记录再生部的接点端子反复地接触而造成的接点端子的恶化,因而能可靠地进行记录媒体信息的输入输出。
另外,本发明的记录和/或再生装置,其辅助记录再生机构具有以非接触的方式与记录媒体装置侧的辅助存储部进行记录媒体信息的输入输出的发送接收部、及与现有的在辅助存储部上具有接点端子的记录媒体装置的接点端子接触的接点端子,所以,无论是辅助存储部为无线式的记录媒体装置或辅助存储部为接触式的记录媒体装置,都可以使用。

Claims (8)

1.一种辅助存储媒体,其特征在于具有:设有存储部的第1辅助衬底、形成有构成发送接收部的一次线圈的第2辅助衬底、设有与上述一次线圈一起构成上述发送接收部的二次线圈的第3辅助衬底,并将该第1辅助衬底、第2辅助衬底及第3辅助衬底相互层叠而形成一个整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辅助存储媒体,其特征在于:上述辅助存储媒体,还层叠着设有与记录和/或再生装置所设有的接点端子接触并保护上述接点端子的保护端子的第4辅助衬底。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辅助存储媒体,其特征在于:上述辅助存储媒体,可以安装在装有具有通过与记录和/或再生装置所设有的接点端子接触而进行信息的发送接收的接点端子的接触式辅助存储媒体的记录媒体装置的带盒本体内,以代替上述接触式辅助存储媒体。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辅助存储媒体,其特征在于:上述辅助存储媒体,按照与具有通过与记录和/或再生装置所设有的接点端子接触而进行信息的发送接收的接点端子的接触式辅助存储媒体基本相同的外形形状形成。
5.一种记录和/或再生装置,其特征在于备有:装入记录媒体装置的装入部、在将上述记录媒体装置装入上述装入部时进行记录媒体的记录和/或再生的记录和/或再生部、及具有以非接触方式与存储了与上述记录媒体装置的记录媒体有关的记录媒体信息的辅助存储媒体进行上述记录媒体信息的输入输出的发送接收部并配置在当将上述记录媒体装置装入上述装入部时与上述记录媒体装置的辅助存储媒体相对的位置的辅助记录再生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记录和/或再生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装置,还具有与其他记录媒体装置的辅助存储媒体所设有的接点端子接触的接点端子。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记录和/或再生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辅助记录再生部,具有在与上述记录媒体装置的辅助存储媒体之间进行上述记录媒体信息的发送接收的同时供给用于驱动上述辅助记录媒体的驱动信号的发送接收部。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记录和/或再生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发送接收部,在上述记录媒体的装入动作过程中与上述记录媒体装置的辅助存储媒体进行上述记录媒体信息的输入输出。
CNA03159445XA 1998-09-21 1999-09-21 装有记录媒体的记录媒体装置及记录和/或再生装置 Pending CN1516147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6658898 1998-09-21
JP266588/1998 1998-09-21
JP1431/1999 1999-01-06
JP143199 1999-01-06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998023035A Division CN1231915C (zh) 1998-09-21 1999-09-21 装有记录媒体的记录媒体装置及记录和/或再生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516147A true CN1516147A (zh) 2004-07-28

Family

ID=26334646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A03159445XA Pending CN1516147A (zh) 1998-09-21 1999-09-21 装有记录媒体的记录媒体装置及记录和/或再生装置
CNB998023035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231915C (zh) 1998-09-21 1999-09-21 装有记录媒体的记录媒体装置及记录和/或再生装置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998023035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231915C (zh) 1998-09-21 1999-09-21 装有记录媒体的记录媒体装置及记录和/或再生装置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6680817B1 (zh)
EP (1) EP1041562B1 (zh)
KR (1) KR100680660B1 (zh)
CN (2) CN1516147A (zh)
DE (1) DE69941422D1 (zh)
WO (1) WO2000017880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0806237B1 (ko) * 1999-11-17 2008-02-22 소니 가부시끼 가이샤 통신 장치, 통신 시스템 및 통신 수단
KR20010103628A (ko) * 2000-05-08 2001-11-23 이데이 노부유끼 테이프 카세트와 정보저장장치
KR100432539B1 (ko) 2000-05-11 2004-05-24 후지 샤신 필름 가부시기가이샤 자기 테이프 카트리지 및 기록 매체 카트리지
JP4547779B2 (ja) * 2000-06-30 2010-09-22 ソニー株式会社 情報記録再生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
US6958887B2 (en) * 2002-03-28 2005-10-25 Fuji Photo Film Co., Ltd. Recording media cartridge having a memory accessible from multiple directions
US6702215B2 (en) 2002-07-03 2004-03-09 Quantum Corporation Repositionable memory element in a single reel tape cartridge
JP3948660B2 (ja) * 2002-08-27 2007-07-25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記録媒体カートリッジ
JP2004095093A (ja) * 2002-09-02 2004-03-25 Fuji Photo Film Co Ltd 記録媒体カートリッジ
JP2004362731A (ja) * 2003-05-12 2004-12-24 Sony Computer Entertainment Inc ディスク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ディスクカートリッジを装着する装置
US20050040272A1 (en) * 2003-08-19 2005-02-24 Argumedo Armando Jesus Cartridge with slanted memory chip and conforming wall

Family Cites Families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8809223D0 (en) * 1988-04-19 1988-05-25 British Broadcasting Corp Cassette for sequential access recording medium & apparatus for use therewith
WO1993000680A1 (de) * 1991-06-21 1993-01-07 Siemens Nixdorf Informationssysteme Ag Vorrichtung zum verfügbarmachen von den inhalt des massenspeichers eines maschinenlesbaren datenträgers beschreibenden und/oder ergänzenden daten
WO1993010536A1 (en) * 1991-11-22 1993-05-27 Irving Tsai Tape record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WO1994002912A1 (de) * 1992-07-23 1994-02-03 Deutsche Thomson-Brandt Gmbh Kontaktmittel, produkt mit diesem kontaktmittel und gerät zur aufnahme dieses produkts
MY117752A (en) 1993-04-14 2004-08-30 Victor Company Of Japan Tape cassette mounted with ic memory package and ic connecting system for the tape cassette.
JPH07117385A (ja) * 1993-09-01 1995-05-09 Toshiba Corp 薄型icカードおよび薄型icカードの製造方法
US6081857A (en) * 1993-12-17 2000-06-27 Storage Technology Corporation System and method for identifying and managing data storage volumes using electromagnetic transducers
FR2716281B1 (fr) * 1994-02-14 1996-05-03 Gemplus Card Int Procédé de fabrication d'une carte sans contact.
KR960706171A (ko) * 1994-09-06 1996-11-08 이데이 노부유끼 기록 매체 장치(recording medium device)
US6160679A (en) * 1995-06-30 2000-12-12 Sony Corporation Recording medium device for use with a tape cartridge having an auxiliary memory viewable through a cartridge discrimination opening
JP3360002B2 (ja) * 1996-03-14 2002-12-24 沖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接触式・非接触式兼用icカード及び接触式・非接触式兼用icカードリーダライタ
JPH10144048A (ja) * 1996-11-12 1998-05-29 Sony Corp カセットラベル、および、ビデオカセットテープ
JPH10149600A (ja) * 1996-11-20 1998-06-02 Sony Corp カセットテープ記録・再生装置
JPH10222957A (ja) * 1997-02-06 1998-08-21 Fuji Photo Film Co Ltd 磁気テープカートリッジ
US6100788A (en) * 1997-12-29 2000-08-08 Storage Technology Corporation Multifunctional electromagnetic transponder device and method for performing same
US6304416B1 (en) * 1998-03-20 2001-10-16 Hewlett-Packard Co. Two axis reading of memory chip in cartridge
US7123444B1 (en) * 1998-05-22 2006-10-17 Tanberg Data Asa Tape cassette having an optical signal receiver and a memory for storing information optically transmitted into the cassett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DE69941422D1 (de) 2009-10-29
EP1041562A4 (en) 2001-01-10
EP1041562A1 (en) 2000-10-04
EP1041562B1 (en) 2009-09-16
CN1231915C (zh) 2005-12-14
KR20010032327A (ko) 2001-04-16
KR100680660B1 (ko) 2007-02-08
WO2000017880A1 (fr) 2000-03-30
US6680817B1 (en) 2004-01-20
CN1288571A (zh) 2001-03-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231915C (zh) 装有记录媒体的记录媒体装置及记录和/或再生装置
US7499390B2 (en) Disc protection casing and drive for receiving the same
CN1658309A (zh) 记录介质安装装置
CN1249720C (zh) 盒式盘
CN1516186A (zh) 记录媒体的记录及/或再现装置
CN1213132A (zh) 磁带记录与/或重放装置及磁带弹出方法
CN1085379C (zh) 带有记忆端子和封闭件的记录媒体装置
CN101308664A (zh) 盘装置
CN1221943A (zh) 盒式磁带和磁带记录和/或再生装置
KR20010103628A (ko) 테이프 카세트와 정보저장장치
CN1143295C (zh) 盘盒装置
CN1253827C (zh) 存储媒体的运送装置及运送方法、以及记录和/或再生装置
CN1147834C (zh) 记录介质、记录/重放方法和记录/重放设备
CN1088236C (zh) 光盘和盘盒
CN1214388C (zh) 磁盘盒
CN1144009A (zh) 记录媒体的装载装置及记录和/或再生装置
CN1327568A (zh) 记录及/或再生装置及存储媒体的装载方法
US6865060B2 (en) Disk drive device having a lifting plate configured to lift a magnetic head supporting member
CN1154102C (zh) 光磁盘记录及/或再生装置
CN1273923C (zh) 记录及/或再现装置及存储媒体的装载方法
CN1251216C (zh) 记录和/或再现装置
JP5476787B2 (ja) 光ディスク装置
CN1860541A (zh) 盘片驱动装置
JP2009230785A (ja) ディスク回転安定化板、ディスク記録再生装置、及び、ディスク媒体分離方法
CN1540651A (zh) 托盘和记录再现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