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508246A - 一种高产d-核糖的微生物菌株 - Google Patents

一种高产d-核糖的微生物菌株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508246A
CN1508246A CNA021564957A CN02156495A CN1508246A CN 1508246 A CN1508246 A CN 1508246A CN A021564957 A CNA021564957 A CN A021564957A CN 02156495 A CN02156495 A CN 02156495A CN 1508246 A CN1508246 A CN 150824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ibose
subtilis
bacterial strain
bacillus pumilus
strai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02156495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213142C (zh
Inventor
高润香
李文濂
宋如生
彭春燕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engzhi Life Sci & Tech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engzhi Life Sci & Tech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engzhi Life Sci & Tech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engzhi Life Sci & Tech Co Ltd
Priority to CN 02156495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213142C/zh
Publication of CN150824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50824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213142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213142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Micro-Organisms Or Cultivation Processes Thereof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能够高产D-核糖的属于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和短小芽孢杆菌(Bacillus pumilus)的微生物菌株。本发明的微生物菌株营养要求粗放、原材料来源广泛、发酵过程易于控制,具有工业化应用潜力,能够在发酵培养基中大量积累D-核糖,发酵液中D-核糖的含量最高可达96.8mg/ml。

Description

一种高产D-核糖的微生物菌株
(一)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高产D-核糖的微生物菌株,更具体地说,本发明涉及能够高产D-核糖的枯草芽孢杆菌和短小芽孢杆菌。
(二)背景技术
D-核糖是生物体内遗传物质-核酸的重要组成成分,又是生物体内能量代谢的重要参与者,在核苷类物质、蛋白质、脂肪代谢中处于枢纽位置,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
在工业上,D-核糖既是维生素B2的合成原料,又可用于抗病毒、抗肿瘤药物的合成,在治疗心肌局部缺血和防治因运动而引起的肌肉僵硬、肌肉酸痛方面也具有良好的作用。近年来,随着D-核糖在医疗保健领域的广泛应用,其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各国科学家都争先恐后地致力于建立适合规模化大生产的D-核糖的制备方法。
D-核糖的制备方法包括从天然物质中提取分离、化学合成和微生物发酵等方法。从天然物中提取分离D-核糖,提取过程繁杂、制造成本高,不适合规模化生产。就合成法而言,人们先后尝试了从D-阿拉伯糖(Gehrke and Aichner,1927)、D-葡萄糖酸(Steiger,1936)、D-葡萄糖(Korczynski A et al.1979)、L-谷氨酸和D-木糖(Lacourt Gadras,et al.1992)合成D-核糖,20世纪八十年代以前,国内外主要采用由葡萄糖化学合成法进行D-核糖的工业化生产,即由葡萄糖经氧化、置换、转化、再置换、酸化、内酯化、还原等七步反应制得D-核糖,该法不仅步骤复杂、所用设备多、收率低、制造成本高,而且其所涉及的贡电极还原反应还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进入20世纪九十年代后,人们开始使用微生物发酵法生产D-核糖,发酵法在常温常压下进行,原材料来源广泛,又避免了化学合成法的环境污染,被称为生产D-核糖的最佳方法。发酵法生产中广泛采用的是芽孢杆菌属的微生物。
K.Sasajima等(K.Sasajima and M.Yoneda,Agr.Biol.Chem.,35(4),509-517)发现,芽孢杆菌属的转酮醇酶缺陷型菌株具有产生D-核糖的能力,他们获得了在培养基中积累D-核糖35mg/ml的变异菌株,并经过菌种的数次改良,获得了最高产糖72.3mg/ml的高产菌株(美国专利3,970,522,1976),但他们优选的发酵培养基中,以干酵母为主要氮源,并加入三种芳香族氨基酸,是一种不十分经济的配方选择。
日本公开特许公报平1-157396(1989)和美国专利4,904,587(1990)公开了一种采用芽孢杆菌突变株发酵生产D-核糖的方法,其发酵培养基中要使用由特定方法制备的、各种氨基酸含量在一定范围内的玉米浆。尽管其发酵培养基中积累的D-核糖最高可达95.2mg/ml,但由于芳香族氨基酸的量控制着所使用的菌株的发酵,需要控制培养基中芳香族氨基酸的含量,才能使突变株积累大量的D-核糖,因此,这种方法工艺复杂、成本高。
因此,目前还没有一种适宜于工业化发酵生产的、营养要求粗放、原材料来源广泛、发酵过程易于控制的高产D-核糖的理想菌株。
(三)发明内容
【要解决的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在以玉米浆为主要氮源的发酵培养基上大量积累D-核糖、营养要求粗放、原材料来源广泛、发酵过程易于控制的具有工业化应用潜力的D-核糖高产菌株。
【技术方案】
本发明发明人以芽孢杆菌属的菌种为出发菌株,采用诱变剂处理菌体细胞,获得了转酮醇酶缺陷型突变株,对这些突变菌株进行进一步的诱变,终于获得了能够以玉米浆为主要氮源、营养要求粗放、原材料来源广泛、适合大规模生产的D-核糖高产新菌株。
作为出发菌株,本发明发明人采用了芽孢杆菌属的野生型菌株,如短小芽孢杆菌(Bacillus pumilus)和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
对出发菌株的处理中,诱变剂采用了紫外线或亚硝基胍等物理、化学诱变剂。
对短小芽孢杆菌P和枯草芽孢杆菌S,按常规诱变法,用紫外线、亚硝基胍、甲基磺酸乙酯等物理化学诱变剂,连续或相间对菌体细胞进行诱变,诱变后,涂布培养于完全培养基平板上,32~35℃下培养36~48小时,待菌落长好后,用无菌牙签分别点种于基本培养基和补充了莽草酸的补充培养基平板上,32~35℃下培养36~48小时,挑选在补充培养基上生长良好,而在基本培养基上不能生长的菌株,从而获得了15株需要莽草酸的变异菌株。
用于诱变后突变株鉴定的培养基为:
基本培养基(%):葡萄糖0.5,硫酸铵0.4,磷酸氢二钾1.4,磷酸二氢钾0.6。硫酸镁0.02,硫酸锰0.001,生物素0.0004,琼脂2.0。
补充培养基:在基本培养基中添加5μg/ml的莽草酸。
为了分析变异菌株的代谢产物,选用种子培养基(%):葡萄糖2.0,玉米浆1.5,酵母膏0.5,磷酸氢二钾0.3,磷酸二氢钾0.1,硫酸镁0.05,硫酸锰0.005(pH7.0);发酵培养基(%):葡萄糖15,玉米浆2.0,酵母膏0.5,硫酸铵0.5,硫酸锰0.005,碳酸钙2.0(pH7.0)进行摇瓶发酵试验。
在往复式摇床(频率95次/分、冲程8.5cm)上,种子培养基和发酵培养基装量均为50ml/500ml三角瓶,接种量为10%,培养温度32~38℃的条件下,通过摇瓶发酵试验,对所获得的变异菌株及其亲株的发酵代谢产物通过层析法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这些变异株中,只有P8、S6、S19三株在其发酵液中积累的产物与D-核糖标准品的Rf值一致,而它们的亲株及其它12株变异株均不积累D-核糖。
为进一步了解能够积累D-核糖的变异株的遗传特征,我们采用Sasajima等(Agr.Biol.Chem.,38(7),1297~1303,1974)的方法,对P8、S6、S19及其亲株,按如下程序测定了其转酮醇酶活性。
(1)细胞抽提液(A)的制备程序
将需要测定转酮醇酶活性菌株的斜面培养物,接种于由山梨醇2.0%,L-谷氨酸钠0.1%,(NH4)2SO4 0.5%,MgSO4·7H2O 0.1%,KH2PO40.1%,K2HPO4·3H2O 0.3%,FeSO4·7H2O 0.00l%,ZnSO4·7H2O0.001%,MnSO4·4-6H2O 0.001%,生物素4μg/ml,盐酸硫胺素3μg/ml,莽草酸100μg/ml(pH7.0)组成的培养基中。35℃培养24小时,离心收集菌体(4000r/min,30min),用含有0.01M巯基乙醇的0.01M tris-HCl缓冲液(pH7.5)洗菌体二次。并使菌体悬浮在该缓冲液中,使菌体悬液在650nm处的吸光度为10。按50r/mL的量加入蛋白溶菌酶,37℃保温60分钟,离心(13000r/min,20min),取上清液作为细胞抽提液(A),用作被测酶溶液。
(2)分析转酮醇酶活性的溶液
反应液A(1.11ml):20μmol的D-核糖5-磷酸,0.5μmol的NADH,足够的D-核糖5-磷酸-异构酶和D-核酮糖5-磷酸3-差向酶,0.66单位的含有足够丙糖磷酸异构酶的a-甘油磷酸脱氢酶,0.43μmol的硫胺素焦磷酸和40μmol的tris-HCl缓冲液(pH7.5)。
反应液B(0.89ml):20μmol的MgCl2,0.43μmol的硫胺素焦磷酸和40μmol的tris-HCl缓冲液(pH7.5)和10μl的酶溶液。
(3)转酮醇酶活性分析的程序
每种反应液30℃预热10分钟,然后混合反应液(总体积2.0ml),在30℃条件下,用200-10型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日本日立产品)测定340nm处吸光率变化。
(4)酶活性的计算
酶溶液中的酶活(μmol/min/mg蛋白)用如下公式表达:
- ΔA 340 nm × V Σ × d × E × p
其中-ΔA340nm是一分钟混合反应液在340nm处吸光率减少的速率;V是混合反应液的总体积(2ml);∑是NADH在340nm处的摩尔消光系数(6.22cm2/μmol);d是光径(1cm);E是酶溶液的体积(0.01ml);P是酶溶液中蛋白质的重量(mg/ml)。
     表二变异株及其亲株转酮醇酶活性的测定结果
菌株     转酮醇酶活性μmol/min/mg蛋白
B.pumilus P     0.196
P8     0.000
B.subtilis S     0.148
S6     0.000
S19     0.000
测定结果表明P8、S6、S19这三株变异株完全丧失了转酮醇酶活性,确实属于转酮醇酶变异株。
根据细菌代谢途径分析,戊糖只能通过戊糖磷酸途径分解利用。戊糖磷酸途径重要酶类有D-核糖-5-磷酸异构酶,D-核酮糖-5-磷酸3-差向酶及转酮醇酶等。戊糖磷酸途径发生变异的菌株,有关酶也将发生相应变化。K.Sasajima等曾获得了转酮醇酶变异株和D-核酮糖-5-磷酸-3-差向酶变异株。转酮醇酶变异株具有积累D-核糖的能力,而不能合成D-赤藓糖-4-磷酸,因而不可能合成作为三种芳香族氨基酸、辅酶Q、维生素K和甲酸前体的莽草酸,要满足转酮醇酶变异株生长的需要,就必须提供莽草酸(或三种芳香族氨基酸)。
而我们诱变获得的需要莽草酸的变异株除了能够积累D-核糖的转酮醇酶变异株外,还有在培养基中不积累D-核糖的变异株,这些变异株很可能是芳香族氨基酸合成途径中到莽草酸各反应的酶缺失的变异株。对P8、S6、S19这三株变异株,按常规诱变方法,用紫外线、亚硝基胍、甲基磺酸乙酯等物理化学诱变剂,连续或相间处理,并通过摇瓶发酵的方法,筛选获得了数十株D-核糖高产突变菌株,其中优选的是枯草芽孢杆菌S1905、S1907、S6023和S6057,短小芽孢杆菌P8009、P8018和P8069。按常规法从发酵液中提取获得的结晶,经红外图谱检测及X-衍射图谱检测,其图谱与核糖标准品的完全吻合,从而确定了突变株在培养基中积累的产物确实是D-核糖。
通过对这些菌株进行认真研究,发现它们与亲株P8、S6、S19一样,都属于转酮醇酶缺陷型突变株。为了找到高产菌株共有的特征,发明人对上述优选菌株和枯草芽孢杆菌S1901、S1906、S6038和S6045,短小芽孢杆菌P8008、P8025和P8039等五十多株突变体进行了研究,发现所有高产突变株都具有如下特征:
1.不能利用D-葡萄糖酸、L-阿拉伯糖或D-核糖及其它戊糖;
2.在其生长发育过程中,必需使用三种芳香族氨基酸(L-Trp,L-Tyr和L-Phe)或作为其生物合成系统中间体的莽草酸;
3.转酮醇酶活性为0;
4.在以玉米浆为主要氮源的发酵培养基上,能够大量积累D-核糖。
按照中国专利法和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本发明的短小芽孢杆菌P8069和枯草芽孢杆菌S6023已于2002年12月5日保藏在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CGMCC),保藏号分别为CGMCC0845和CGMCC0846。
用于本发明的高产突变株的种子培养基和发酵培养基没有特别限定,只要含有可同化的碳源、氮源和必需生长因子的培养基都适用于本发明的菌株。可以用于培养本发明的微生物的的营养源包括碳源、氮源、无机盐和微量营养物,其中碳源包括D-葡萄糖、D-果糖、D-山梨醇、D-甘露糖、淀粉水解糖、淀粉等;氮源包括有机氮、和无机氮,有机氮如玉米浆、酵母膏、干酵母、鱼粉、肉膏、蛋白胨等,无机氮包括氨水、氨气、硫酸胺、硝酸铵、氯化铵、碳酸胺、磷酸胺等;另外,培养基中还含有各种金属离子、维生素、氨基酸和特殊微生物生长所必需的其他物质,例如三种芳香族氨基酸(L-Trp,L-Tyr和L-Phe)或莽草酸,这些成分可预先一次性加入培养基中,或者间歇或连续地加入培养基中。
对于本发明优选的微生物,可以采用如下培养基(w/v%):葡萄糖20.0,玉米浆2.6,硫酸铵0.7,碳酸钙2.2,硫酸锰0.005,pH6.7~7.0。
本发明的微生物可以在pH6.0~7.0,温度30~38℃下有氧培养。
发酵培养方式可采用通气振荡培养、搅拌培养或其它的通气培养方式,但对于摇瓶发酵来说,优选的方式为往复式振荡培养。
摇瓶培养条件(温度装液量、振荡频率冲程)随菌种不同而异,也随培养基成分的变化有所不同。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根据具体情况能够掌握。
在这些菌株的发酵过程中,可以采用发酵行业通用的改变细菌细胞膜通透性的方法,如在这些变异株的对数生长前期,将一定量的抗生素,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优选的是青霉素、苯氧基甲基青霉素或磺基苄基青霉素等加入发酵培养基中。
本发明菌株包括能够高产D-核糖的属于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subtilis)和短小芽孢杆菌(Bacillus pumilus)的微生物菌株。尤其是具有以下特征的菌株:
a.不能利用D-葡萄糖酸、L-阿拉伯糖或D-核糖及其它戊糖;
b.在其生长发育过程中,必需三种芳香族氨基酸(L-Trp,L-Tyr和L-Phe)或莽草酸;
c.转酮醇酶活性为0;
d.在以玉米浆为主要氮源的发酵培养基上,能够大量积累D-核糖。
本发明的微生物菌株还包括以上所述菌株的能够高产D-核糖的短小芽孢杆菌、枯草芽孢杆菌突变体、变异体或其各种后代、衍生物。
本发明最优选的菌株是枯草芽孢杆菌CGMCC0846和短小芽孢杆菌CGMCC0845。
【有益效果】
本发明所获得的D-核糖高产菌株是转酮醇酶变异菌株,具有营养要求粗放、原材料来源广泛、发酵过程易于控制的特点,它们能够在以玉米浆为主要氮源的发酵培养基中积累85mg/ml以上的D-核糖,其中最高可达96.80mg/ml,分别是其亲株的2-3倍。是具有工业化应用潜力的高产D-核糖理想的优良菌株。
(四)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以非限制性实施例进一步说明本发明。
实施例1
用紫外线照射数次短小芽孢杆菌(B.pumilus)突变株P8,得到突变株P8009,其转酮醇酶的活性为0。以肉汤培养基为斜面培养基,按无菌操作法接种后,在36℃条件下培养24小时,即为斜面菌种;取一环生长良好的斜面菌种,接入装有50ml种子培养基的500ml三角瓶中,种子培养基由葡萄糖2.0%(重量体积含量w/v,下同),玉米浆2.0%,酵母膏0.05%,磷酸氢二钾0.3%,磷酸二氢钾0.1%,硫酸镁0.05%组成(pH7.0),在往复式摇床(频率90次/分,冲程8.5cm)36℃条件下培养18小时后,按10%的接种量接入装有50ml发酵培养基的1000ml三角瓶中,发酵培养基由葡萄糖20.0%(w/v),玉米浆2.5%,硫酸铵0.6%,硫酸锰0.005%,碳酸钙2.0%组成(pH7.0)。在往复式摇床(频率105次/分,冲程8.5cm),36℃条件下进行发酵培养。培养9.5小时后,按0.05μ/ml的量将青霉素钠盐加入发酵摇瓶中,保持发酵培养条件不变,发酵72小时后,将摇瓶中培养基的体积定容恢复至50ml,经测定发酵液中含有90.20mg/ml的D-核糖,而其亲株P8在相同的条件下,培养72小时,发酵液中D-核糖的含量仅为35.90mg/ml。
实施例2
用亚硝基胍反复诱变枯草芽孢杆菌(B.subtilis)突变株S6,得到突变株S6057,其转酮醇酶的活性为0。除发酵培养基配方调整为葡萄糖20.0%(w/v),玉米浆2.2%,干酵母0.2%,硫酸铵0.6%,硫酸锰0.005%,碳酸钙2.0%(pH7.0)外,其它条件均与实施例1相同。在36℃发酵培养72小时,发酵液中D-核糖的含量为88.90mg/ml。而其亲株S6在相同的条件下,培养72小时,发酵液中D-核糖的含量为35.60mg/ml。
实施例3
用紫外线数次照射枯草芽孢杆菌(B.subtilis)突变株S19,获得转酮醇酶活性为0的突变株S1905。以肉汤培养基为斜面培养基,按无菌操作法接种后,在36℃条件下培养24小时,即为斜面菌种;取一环生长良好的斜面菌种,接入装有50ml种子培养基的500ml三角瓶中,种子培养基由葡萄糖2.0%,酵母膏0.4%,磷酸氢二钾0.3%,磷酸二氢钾0.1%,硫酸镁0.05%组成的(pH7.0),在往复式摇床(频率90次/分,冲程8.5cm)36℃条件下培养16小时后,按10%的接种量接入装有50ml发酵培养基的1000ml三角瓶中,发酵培养基由葡萄糖20.0%(w/v),玉米浆2.5%,干酵母0.1%,硫酸铵0.5%,硫酸锰0.005%,碳酸钙2.2%组成(pH7.0)。在往复式摇床(频率105次/分,冲程8.5cm),36℃条件下进行发酵培养。培养8小时后,按0.08u/ml的量将青霉素钠盐加入发酵摇瓶中,保持发酵培养条件不变,发酵72小时,将摇瓶中培养基的体积定容恢复至50ml,经测定发酵液中含有85.70mg/ml的D-核糖,而其亲株P8在相同的条件下,培养72小时,发酵液中D-核糖的含量仅为28.50mg/ml。
实施例4
用紫外线及亚硝基胍处理短小芽孢杆菌(B.pumilus)突变株P8,得到突变株P8018,其转酮醇酶的活性为0。以肉汤培养基为斜面培养基,按无菌操作法接种后,在36℃条件下培养24小时,即为斜面菌种;取一环生长良好的斜面菌种,接入装有50ml种子培养基的500ml三角瓶中,种子培养基由葡萄糖2.0%,玉米浆2.0%,酵母膏0.1%,磷酸氢二钾0.3%,磷酸二氢钾0.1%,硫酸镁0.05%组成的(pH7.0),在往复式摇床(频率90次/分,冲程9.0cm)36℃条件下培养18小时后,按10%的接种量接入装有50ml发酵培养基的1000ml三角瓶中,发酵培养基由葡萄糖20.0%(w/v),玉米浆2.5%,硫酸铵0.6%,硫酸锰0.005%,碳酸钙2.0%组成(pH7.0)。在往复式摇床(频率105次/分,冲程9.0cm),36℃条件下进行发酵培养。培养9.5小时后,按0.05u/ml的量将青霉素钠盐加入发酵摇瓶中,保持发酵培养条件不变,发酵72小时后,将摇瓶中培养基的体积定容恢复至50ml,经测定发酵液中含有93.70mg/ml的D-核糖,而其亲株P8在相同的条件下,培养72小时,发酵液中D-核糖的含量仅为39.60mg/ml。
实施例5
用紫外线和硫酸二乙酯处理短小芽孢杆菌(B.pumilus)反复处理突变株P8,得到突变株P8069,即短小芽孢杆菌CGMCC0845,其转酮醇酶的活性为0。以肉汤培养基为斜面培养基,按无菌操作法接种后,在36℃条件下培养24小时,即为斜面菌种;取一环生长良好的斜面菌种,接入装有50ml种子培养基的500ml三角瓶中,种子培养基由山梨醇2.0%(w/v),玉米浆2.0%,酵母膏0.1%,磷酸氢二钾0.3%,磷酸二氢钾0.1%,硫酸镁0.05%组成的(pH7.0),在往复式摇床(频率90次/分,冲程8.5cm)36℃条件下培养18小时后,按10%的接种量接入装有50ml发酵培养基的1000ml三角瓶中,发酵培养基由葡萄糖20.0%,玉米浆2.6%,硫酸铵0.7%,硫酸锰0.005%,碳酸钙2.2%组成(pH7.0)。在往复式摇床(频率105次/分,冲程8.5cm),36℃条件下进行发酵培养。培养8小时后,按0.08u/ml的量将青霉素钠盐加入发酵摇瓶中,保持发酵培养条件不变,发酵72小时后,将摇瓶中培养基的体积定容恢复至50ml,经测定发酵液中含有95.80mg/ml的D-核糖,而其亲株P8在相同的条件下,培养72小时,发酵液中D-核糖的含量仅为45.70mg/ml。
实施例6
用紫外线及硫酸二乙酯处理枯草芽孢杆菌(B.subtilis)突变株S19,得到突变株S1907,其转酮醇酶的活性为0。以肉汤培养基为斜面培养基,按无菌操作法接种后,在36℃条件下培养24小时,即为斜面菌种;取一环生长良好的斜面菌种,接入装有50ml种子培养基的500ml三角瓶中,种子培养基由葡萄糖2.0%,玉米浆2.0%,酵母膏0.1%,磷酸氢二钾0.3%,磷酸二氢钾0.1%,组成(pH7.0),在往复式摇床(频率90次/分,冲程8.5cm)36℃条件下培养16小时后,按10%的接种量接入装有50ml发酵培养基的1000ml三角瓶中,发酵培养基由葡萄糖20.0%(w/v),玉米浆2.6%,干酵母0.05%,硫酸铵0.6%,硫酸锰0.005%,碳酸钙2.2%组成(pH7.0)。在往复式摇床(频率105次/分,冲程8.5cm),36℃条件下进行发酵培养。培养10小时后,按0.08u/ml的量将青霉素钠盐加入发酵摇瓶中,保持发酵培养条件不变,发酵72小时后,将摇瓶中培养基的体积定容恢复至50ml,经测定发酵液中含有91.50mg/ml的D-核糖,而其亲株S6在相同的条件下培养72小时,发酵液中D-核糖的含量仅为40.26mg/ml。
实施例7
用紫外线及亚硝基胍处理枯草芽孢杆菌(B.subtilis)突变株S6,得到突变株S6023,即枯草芽孢杆菌CGMCC0846,其转酮醇酶的活性为0。以肉汤培养基为斜面培养基,按无菌操作法接种后,在36℃条件下培养24小时,即为斜面菌种;取一环生长良好的斜面菌种,接入装有50ml种子培养基的500ml三角瓶中,种子培养基由葡萄糖2.0%,酵母膏0.3%,玉米浆0.05%,磷酸氢二钾0.3%,磷酸二氢钾0.1%,硫酸镁0.05%组成(pH7.0),在往复式摇床(频率90次/分,冲程8.5cm)36℃条件下培养18小时后,按10%的接种量接入装有50ml发酵培养基的1000ml三角瓶中,发酵培养基由葡萄糖20.0%(w/v),玉米浆2.6%,硫酸铵0.7%,硫酸锰0.005%,碳酸钙2.2%组成(pH7.0)。在往复式摇床(频率105次/分,冲程8.5cm),36℃条件下进行发酵培养。培养9小时后,按0.08u/ml的量将青霉素钠盐加入发酵摇瓶中,保持发酵培养条件不变,发酵72小时后,将摇瓶中培养基的体积定容到50ml,经测定发酵液中含有96.80mg/ml的D-核糖,而其亲株S6在相同的条件下培养72小时,发酵液中D-核糖的含量仅为46.30mg/ml。
实施例8
用亚硝基胍反复诱变枯草芽孢杆菌(B.subtilis)突变株S6,得到突变株S6057,其转酮醇酶活性为0。在与实施例7相同的条件下,发酵72小时,发酵液中D-核糖的含量为92.70mg/ml。而其亲株S6在相同的条件下培养72小时,发酵液中D-核糖的含量仅为46.30mg/ml。

Claims (6)

1.一种能够高产D-核糖的属于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和短小芽孢杆菌(Bacillus pumilus)的微生物菌株。
2.按照权利要求1的菌株,其具有以下特征:
a.不能利用D-葡萄糖酸、L-阿拉伯糖或D-核糖及其它戊糖;
b.在其生长发育过程中,必需三种芳香族氨基酸(L-Trp,L-Tyr和L-Phe)或莽草酸;
c.转酮醇酶活性为0;
d.在以玉米浆为主要氮源的发酵培养基上,能够大量积累D-核糖。
3.按权利要求2的菌株,其是能够高产D-核糖的短小芽孢杆菌突变体、变异体或其各种后代、衍生物。
4.按权利要求2的菌株,其是能够高产D-核糖的枯草芽孢杆菌突变体、变异体或其各种后代、衍生物。
5.按权利要求2的菌株,其是枯草芽孢杆菌CGMCC0846。
6.按权利要求2的菌株,其是短小芽孢杆菌CGMCC0845。
CN 02156495 2002-12-18 2002-12-18 一种高产d-核糖的微生物菌株 Expired - Lifetime CN1213142C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02156495 CN1213142C (zh) 2002-12-18 2002-12-18 一种高产d-核糖的微生物菌株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02156495 CN1213142C (zh) 2002-12-18 2002-12-18 一种高产d-核糖的微生物菌株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508246A true CN1508246A (zh) 2004-06-30
CN1213142C CN1213142C (zh) 2005-08-03

Family

ID=3423623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02156495 Expired - Lifetime CN1213142C (zh) 2002-12-18 2002-12-18 一种高产d-核糖的微生物菌株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213142C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555504B (zh) * 2009-05-26 2012-01-11 郑州拓洋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一种利用短小芽孢杆菌转酮醇酶变异株发酵生产d-核糖的方法
CN101294176B (zh) * 2008-06-16 2012-10-17 常茂生物化学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用核糖醇发酵液生物转化制备l-核糖的方法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294176B (zh) * 2008-06-16 2012-10-17 常茂生物化学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用核糖醇发酵液生物转化制备l-核糖的方法
CN101555504B (zh) * 2009-05-26 2012-01-11 郑州拓洋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一种利用短小芽孢杆菌转酮醇酶变异株发酵生产d-核糖的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213142C (zh) 2005-08-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045908A (zh) 一种富硒酿酒酵母、富硒酵母产品及其生产方法
CN102268385B (zh) 一种用于发酵生产环磷酸腺苷的节杆菌及其应用
CN101078006A (zh) 一株高产四甲基吡嗪的短小芽孢杆菌
CN101914478A (zh) 一种枯草芽孢杆菌及其应用
CN100338221C (zh) 从含有戊糖的底物制备乳酸
CN105969702B (zh) 粘质沙雷氏菌rz 21-c6及其应用
CN102676406B (zh) 一种用于发酵生产核糖核酸的热带假丝酵母菌及其应用
CN1213142C (zh) 一种高产d-核糖的微生物菌株
CN103060244B (zh) 一种海洋芽孢杆菌及利用该菌生产过氧化氢酶的方法
CN1176205C (zh) 一种乙酸渗漏型丙酮酸高产菌及其选育方法和用该菌发酵法生产丙酮酸
CN1229490C (zh) 可高产果胶酶的塔宾曲霉及在固态发酵生产中的应用
CN1225552C (zh) 生产核黄素的微生物和利用其生产核黄素的方法
CN1313596C (zh) 一株高生物量富锌酵母及其发酵方法
CN1027084C (zh) 生产l-山梨糖的方法
CN1355318A (zh) 制备天然活性脱落酸的方法
CN1271200C (zh) 一株高生物量富铁酵母及其发酵方法
CN112226380B (zh) 一株降解纤维素生防芽孢杆菌及其应用和制剂
CN1223674C (zh) 生产核黄素的微生物和利用其生产核黄素的方法
CN1827771A (zh) 一种微生物多糖及其生产方法和应用
CN113249257A (zh) 一株变形假单胞菌j-t3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13337432A (zh) 一种产吡咯喹啉醌的食甲基菌及其应用
CN1667115A (zh) 一种黑曲霉菌株及其在果胶酶固态发酵生产中的应用
CN1053697C (zh) 发酵生产d-核糖新菌株及用该菌株制备d-核糖的方法
RU2080382C1 (ru) Штамм бактерий clostridium acetobutylicum-продуцент н-бутилового спирта и ацетона
US4749652A (en) Lactic acid proces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E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cordation of patent licensing contract

Assignee: JIANGXI CHENGZHI BIOLOGICAL ENGINEERING Co.,Ltd.

Assignor: Chengzhi Life Sci. & Tech. Co.,Ltd.

Contract record no.: 2011360000083

Denomination of invention: Microbial strain for high-yield D-ribos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50803

License type: Exclusive License

Open date: 20040630

Record date: 20110901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50803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