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496856A - 孔版印刷机 - Google Patents

孔版印刷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496856A
CN1496856A CNA2003101000941A CN200310100094A CN1496856A CN 1496856 A CN1496856 A CN 1496856A CN A2003101000941 A CNA2003101000941 A CN A2003101000941A CN 200310100094 A CN200310100094 A CN 200310100094A CN 1496856 A CN1496856 A CN 149685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rinting ink
printing
ink
groove
outer circ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310100094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277691C (zh
Inventor
中村明
内藤拓
芝原卓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Riso Kagaku Corp
Original Assignee
Riso Kagaku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Riso Kagaku Corp filed Critical Riso Kagaku Corp
Publication of CN149685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49685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277691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277691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rinting Methods (AREA)

Abstract

一种孔版印刷机,其包括:一个辊轮,其可以旋转并有一个由油墨不渗透部件形成的外圆周壁,并且其外圆周壁的表面上装有蜡纸;一个油墨供给装置,其有一个位于辊轮的外圆周壁上的最大印刷区域上游的印刷位置上的油墨供给单元,并从该油墨供给单元向外圆周壁的表面供给油墨;一个按压滚筒,其将送进的印刷介质按压在外圆周壁上。

Description

孔版印刷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孔版印刷机,其将印刷介质按压到安装有蜡纸的辊轮上,同时传送印刷介质,并且将从蜡纸的孔渗出的油墨转印到印刷介质上。
背景技术
传统的孔版印刷机的印刷方法包括内按压印刷方法(inner pressprinting method)(参照日本特开平公开号7-132675)和外按压印刷方法(outer press printing method)(参照日本特开平公开号2001-246828)。
以下是内按压印刷方法的简要说明。如图1所示,传统的内按压印刷方法孔版印刷机包括辊轮100和纸装滚筒101,它们可以旋转并且可以安装它们以使其外圆周表面部分相互贴近。辊轮100的外圆周表面有一个夹紧蜡纸104一端的蜡纸夹紧部件100a,并且辊轮100除了蜡纸夹紧部件100a以外的其它部分的外圆周壁是很柔软的并且由油墨渗透丝网102形成。
油墨供给机构105位于辊轮100的内部。如图2所示,该油墨供给机构105有一个内压印滚筒106,该滚筒是一个油墨供给滚筒并可旋转按装在滚筒支撑部件107内。内压印滚筒106可在压印位置和等待位置之间移动。在压印位置时,沿图2所示的箭头a方向施加一个力给滚筒支撑部件107,使内压印滚筒106按压丝网102的内圆周表面。在等待位置时,滚筒支撑部件107沿图2所示的箭头b方向转动,使内压印滚筒106与丝网102的内圆周表面分开。当印刷纸111被传递过来并位于等待位置时,内压印滚筒106在剩余的时间内逐渐接近压印位置。内压印滚筒106还有一个功能,即允许印刷压力作用在丝网102的内圆周表面上。
进一步,滚筒支撑部件107由作为中心的支撑轴108旋转地支撑着并且其安装有刮墨滚筒109(doctor roller)和驱动杆110。刮墨滚筒109呈圆柱形并由滚筒支撑部件107固定在内压印滚筒106的附近。驱动杆110由滚筒支撑部件107旋转地支撑并安装在内压印滚筒106的外圆周表面和刮墨滚筒109在相互贴近的一侧形成的上部空间。油墨103从一个没有未显示的油墨供给单元供给该上部空间。
下面,按顺序说明印刷操作的要点。具有孔形成的图像的蜡纸104安装在丝网102的外圆周表面上。然后,在印刷模式下,辊轮100和纸装滚筒101沿图1所示的箭头方向同步转动。此后,印刷纸111从辊轮100和纸装滚筒101之间送进。
一旦送入印刷纸111,内压印滚筒106按压丝网102并在按压丝网102的同时随着辊轮100旋转。油墨103流过刮墨滚筒109和内压印滚筒106之间的间隙,并将其提供给内压印滚筒106的外圆周表面上。通过内压印滚筒106的旋转,使用的油墨103不断地提供给丝网102的内表面上。
进一步地,当内压印滚筒106按压丝网102时,丝网102由于压力而向其外圆周表面伸展并在压力作用下与纸装滚筒101接触。然后,将传递到辊轮100和纸装滚筒101之间的印刷纸111传递到内压印滚筒106和纸装滚筒101之间,同时与丝网102和蜡纸104接触并被压紧。由于这种接触和压力,在丝网102上的油墨103经蜡纸104的孔传送在印刷纸111上,这样,一个油墨图像被印刷在印刷纸111上。
下面说明外按压印刷方法。如图3所示,传统的外按压印刷方法的孔版印刷机有一个辊轮120。在辊轮120的外圆周表面上有一个夹紧蜡纸104一端的蜡纸夹紧部分120a,辊轮120除了纸张夹紧部件120a以外的其它部分的外圆周壁由穿孔的油墨可渗透膜形成(油墨渗透膜)。
油墨供给机构125位于辊轮120的内部。该油墨供给机构125有一个旋转支撑的橡胶滚筒126和与该橡胶滚筒126相邻的刮墨滚筒127。油墨128储存在由橡胶滚筒126和刮墨滚筒127包围的外圆周空间。提供在旋转的橡胶滚筒126的外圆周的油墨128通过橡胶滚筒126和刮墨滚筒127之间的间隙。这样,只有具有规定厚度的油墨128提供在橡胶滚筒126上,并且具有预定厚度的油墨128提供到辊轮120的外圆周壁120b的内表面上。
进一步,按压滚筒130位于辊轮120的外部面向橡胶滚筒126的位置。按压滚筒130能够在按压滚筒130按压辊轮120的外圆周壁120b的压印位置和按压滚筒130与辊轮120的外圆周壁120b分开的等待位置之间移动。印刷纸111被传递并接近等待位置的同时,按压滚筒130在剩余的时间内逐渐接近压印位置。橡胶滚筒126被紧固在支撑部件上,该支撑部件能够旋转地支撑辊轮120的外圆周壁120b。在辊轮120没有被按压滚筒130按压的状态下,在橡胶滚筒126的外圆周表面和辊轮120的外圆周壁120b的内表面之间有一个间隙。当辊轮120的外圆周壁120b被按压滚筒130按压时,辊轮120的外圆周壁120b弯曲以使辊轮120的外圆周壁120b的内表面逐渐接触橡胶滚筒126的外圆周表面。
下面,按顺序说明外按压印刷方法中印刷操作的要点。具有孔形成的图像的蜡纸104被装在辊轮120的外圆周壁120b的外表面上。然后,在印刷模式下,辊轮120的外圆周壁120b沿图3所示的箭头方向旋转,并且印刷纸111被送到辊轮120和按压滚筒130之间。
一旦印刷纸111被送入,按压滚筒130按压辊轮120的外圆周壁120b,外圆周壁120b向它的内圆周弯曲。由于这种推移,外圆周壁120b压紧了橡胶滚筒126,橡胶滚筒126随辊轮120旋转。油墨128通过刮墨滚筒127和橡胶滚筒126之间的间隙,并将其提供到橡胶滚筒126的外圆周表面上。由于橡胶滚筒126的旋转,提供的油墨128不断提供给外圆周壁120b的内表面上。
进一步,当按压滚筒130按压辊轮120的外圆周壁120b时,将传送在辊轮120和按压滚筒130之间的印刷纸111传送到橡胶滚筒126和按压滚筒130之间,同时与蜡纸104接触并被按压。由于这种接触和压力,在外圆周壁120b上的油墨128经蜡纸104的孔被传送到印刷纸111上,这样,一个油墨图象被印刷在印刷纸111上。
发明内容
然而,在外按压印刷方法和内按压印刷方法的传统孔版印刷机中,油墨池分别形成在内压印滚筒106和刮墨滚筒109之间的外圆周空间以及橡胶滚筒126和刮墨滚筒127之间的外圆周空间。然后,油墨池中的油墨103和油墨128提供给辊轮100的丝网102以及辊轮120的外圆周壁120b。这样,当印刷在较长时间内没有进行时,就会存在一个问题,即储存在油墨池中的油墨103和油墨128与空气长时间接触,导致油墨103和油墨128性能恶化。
进一步,由于提供油墨的不同的滚筒必须布置在辊轮100和120内,所以存在一个问题,即很难实现辊轮100和120既小又轻。
本发明可以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孔版印刷机,在该孔版印刷机中,即使在较长时间不进行印刷时,油墨的性能也不会恶化,并且实现辊轮既小轻。
根据本发明的孔版印刷机有一个辊轮、一个油墨供给装置和一个按压滚筒。辊轮可以旋转并有一个由油墨不能渗透膜形成的外圆周壁。在滚筒的外圆周壁上装有蜡纸。油墨供给装置有一个油墨供给单元,其位于辊轮的外圆周壁上的最大印刷区域的印刷位置上游,油墨供给装置从油墨供给单元向外圆周壁的表面供给油墨。按压滚筒将送入的印刷介质按压在外圆周壁上。
在这种孔版印刷机中,当印刷介质被供给同时辊轮的外圆周壁旋转并且油墨从油墨供给单元提供给辊轮的外圆周壁的表面上时,印刷介质在被按压滚筒按压的同时被传送到蜡纸和辊轮的外圆周壁上。同时,在辊轮的外圆周壁和蜡纸之间的油墨在被按压滚筒的按压力挤压的同时向印刷方向的下游扩散。与此同时,扩散的油墨从蜡纸的孔中渗出并传递到印刷介质上,这样,油墨图像被印刷到印刷介质上。提供在辊轮上的油墨保持在辊轮的外圆周壁和蜡纸之间近似密封的空间内。因此,与空气的接触减小到最小,并且,不再需要在辊轮中布置提供油墨的各种滚筒。
在优选实施例中,在最大印刷区域外侧的位置上的外圆周壁上布置有油墨渗漏防止槽,该油墨渗漏防止槽被蜡纸遮盖。在这种孔版印刷机中,当外圆周壁和蜡纸之间的油墨渗漏到最大印刷区域外,渗漏的油墨就会流到油墨渗漏防止槽中。
油墨渗漏防止槽被分别布置在与印刷方向垂直的最大印刷区域外的右边和左边的位置上。在这种孔版印刷机中,从与印刷垂直的方向上的外圆周壁的最大印刷区域渗漏出的油墨流入油墨渗漏防止槽。
油墨渗漏防止槽也可以布置在最大印刷区域下游的印刷位置上。在这种孔版印刷机中,沿外圆周壁的最大印刷区域的下游印刷方向渗漏出的油墨流入油墨渗漏防止槽。
油墨渗漏防止槽也可以布置在与印刷方向垂直的最大印刷区域外的右边和左边和最大印刷区域下游的印刷位置上。在这种孔版印刷机中,从与印刷方向垂直的外圆周壁的最大印刷区域渗漏出的油墨,以及从外圆周壁的最大印刷区域下游的印刷方向渗漏出的油墨,流入油墨渗漏防止槽。
油墨渗漏防止槽也可以布置在最大印刷区域上游的油墨供给单元的更上游的印刷位置上。在这种孔版印刷机中,从外圆周壁的油墨供给机构的上游印刷方向上渗漏出的油墨流入油墨渗漏防止槽。
可以设置多个油墨渗漏防止槽。在这种孔版印刷机中,当油墨从内圆周侧的油墨渗漏防止槽溢出时,溢出的油墨流入外圆周侧的油墨渗漏防止槽。进一步,在形成其总容量相当于一个油墨渗漏防止槽的多个油墨渗漏防止槽的情况下,每个油墨渗漏防止槽的宽度都很窄。
可以设置一个油墨回收装置用于回收从外圆周壁的最大印刷区域外流出的油墨。在这种孔版印刷机中,过量的油墨从外圆周壁被除去从而使回收利用油墨得以实现。
油墨回收装置可以在外圆周壁的最大印刷区域下游的印刷位置有一个油墨回收槽,回收储存在油墨回收槽中的油墨。在这种孔版印刷机中,由于按压滚筒的挤压而从印刷的下游侧流出的油墨从外圆周壁上被除去,从而使回收利用油墨得以实现。
在油墨回收槽中,可以设置一个油墨能够通过的防止陷入元件。在这种孔版印刷机中,蜡纸不被压入油墨回收槽。此外,蜡纸不粘贴油墨回收槽的边缘,这样,就不会封堵粘贴位置上的油墨。因此,由于按压滚筒的挤压,油墨能顺利地流进油墨回收槽。此外,当按压滚筒压过油墨回收槽时,蜡纸不会被压进油墨回收槽。
防止陷入元件可以与外圆周壁的圆周表面齐平。在这种孔版印刷机中,按压滚筒大约移动一个圆周长。
油墨回收装置可以利用渗漏防止槽作为油墨回收槽回收储存在油墨渗漏防止槽中的油墨。在这种孔版印刷机中,储存在油墨渗漏防止槽中的油墨可以确定地被除去。
油墨供给单元可以沿与外圆周壁上的印刷相垂直的方向设置,并几乎均匀地沿与印刷相垂直的方向供给油墨。在这种孔版印刷机中,当由于按压滚筒的压力使油墨在印刷方向的下游扩散时,油墨均匀地沿与印刷相垂直的方向扩散。
油墨供给单元可以从位于外圆周壁上印刷的垂直方向上以一定间隔的多个油墨供给口供给油墨。在这种孔版印刷机中,当按压滚筒压过油墨供给口时,蜡纸不会被压入油墨供给口。
孔版印刷机可以包括油墨容量调整装置,它可以控制与印刷相垂直的方向上的油墨供给单元的油墨的供给量,并且根据蜡纸上打孔的百分比控制油墨容量调整装置。
在这种孔版印刷机中,油墨的供给量随高的打孔百分比的面积增加,随低打孔百分比面积减少。因此,只有所需的油墨容量供给所需的区域。
孔版印刷机可以包括油墨容量调整装置,该装置可以控制与印刷相垂直的方向上油墨供给单元的油墨的供给量,孔版印刷机根据要被送入的印刷介质的尺寸控制油墨容量调整装置。
在这种孔版印刷机中,油墨供给当前印刷介质所在的区域,油墨不供给当前印刷介质不在的区域。因此,油墨只供给所需的区域。
油墨供给装置和油墨回收装置可以总是在印刷模式下被驱动。在这种孔版印刷机中,在印刷模式下,油墨从油墨供给单元连续地供给外圆周壁,从外圆周壁上流进油墨渗漏防止槽中的油墨总是被回收。此外,足够容量的油墨总是保持在外圆周壁上。
按压滚筒的宽度可以设置成分别与印刷相垂直的右侧和左侧位置上的油墨渗漏防止槽之间的宽度,以便按压滚筒按压这两个油墨渗漏防止槽的各自外边缘的内侧。在这种孔版印刷机中,当按压滚筒按压油墨渗漏防止槽时,不会封堵油墨渗漏防止槽。在油墨回收装置由于吸允力而回收油墨渗漏防止槽中的油墨的情况下,按压滚筒不会按压油墨渗漏防止槽的外边。
此外,在本说明书中,辊轮的外圆周壁的最大印刷区域的上游印刷位置是指印刷时辊轮的外圆周壁上油墨流动的方向上最大印刷区域的上游区域;印刷下游区域是指,印刷时辊轮的外圆周壁上油墨流动的方向上最大印刷区域的下游区域。
附图说明
图1是传统的内按压印刷方法印刷的主要部分的示意图;
图2是传统的内按压印刷方法的油墨供给装置的示意图;
图3是传统的外按压印刷方法印刷的主要部分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孔版印刷机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辊轮的透视图;
图6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沿图5中线6-6截取的剖面图;
图7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沿图5中线7-7截取的剖面图;
图8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能够看到油墨供给单元的辊轮的平面图;
图9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沿图8中线9-9截取的剖面图;
图10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显示油墨扩散机构部分的剖面图;
图11是显示油墨供给单元的辊轮的平面图,揭示了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油墨供给单元的一个改进模式;
图12是沿图11中线12-12截取的剖面图,揭示了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油墨供给单元的另一个改进模式;
图13是显示油墨供给单元的辊轮的平面图,揭示了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油墨供给单元的第二个改进模式;
图14是沿图13中线14-14截取的剖面图,揭示了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油墨供给单元的第二个改进模式;
图15是辊轮的一个部分的平面图,揭示了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油墨供给单元的第三个改进模式;
图16是沿图15中线16-16截取的剖面图,揭示了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油墨供给单元的第三个改进模式;
图17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辊轮的透视图;
图18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沿图17中线18-18截取的剖面图;
图19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沿图17中线19-19截取的剖面图;
图20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辊轮的分解的外圆周壁的示意图;
图21是辊轮的分解的外圆周壁的示意图,揭示了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油墨渗漏防止槽的第一个改进模式;
图22是辊轮的分解的外圆周壁的示意图,揭示了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油墨渗漏防止槽的第二个改进模式;
图23是辊轮的分解的外圆周壁的示意图,揭示了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油墨渗漏防止槽的第三个改进模式;
图24是辊轮的分解的外圆周壁的示意图,揭示了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油墨渗漏防止槽的第四个改进模式;
图25是辊轮的分解的外圆周壁的示意图,揭示了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油墨渗漏防止槽的第五个改进模式;
图26是辊轮的分解的外圆周壁的示意图,揭示了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油墨渗漏防止槽的第六个改进模式;
图27A是蜡纸被压进油墨渗漏防止槽状态下的剖面图;
图27B是蜡纸没有被压进第六个改进模式的油墨渗漏防止槽状态下的剖面图;
图28是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的辊轮的透视图;
图29是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的沿图28中线29-29截取的剖面图;
图30是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的沿图28中线30-30截取的剖面图;
图31是油墨回收装置的示意图,揭示了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的油墨回收装置的第一个改进模式;
图32是油墨回收装置的示意图,揭示了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的油墨回收装置的第二个改进模式;
图33是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的辊轮的透视图;
图34是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的沿图33中线34-34截取的剖面图;
图35是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的沿图33中线35-35截取的剖面图;
图36A-36C揭示了本发明的第三和第四实施例的油墨渗漏防止槽的第一个改进模式;图36A是油墨渗漏防止槽附近区域的剖面图;图36B是一个平面图,部分地揭示了油墨渗漏防止槽的附近区域;图36C是一个剖面图,揭示了蜡纸的状态;
图37A-37B揭示了本发明的第三和第四实施例的油墨渗漏防止槽的第二个改进模式;图37A是油墨渗漏防止槽附近区域的剖面图;图37B是一个平面图,部分地揭示了油墨渗漏防止槽的附近区域;
图38是本发明的第五个实施例的辊轮的分解的外圆周壁的示意图;
图39是本发明的第六个实施例的辊轮的剖面图;
图40是本发明的第六个实施例的说明图,揭示了最大印刷区域被分成六个区域;
图41是本发明的第六个实施例的控制方框图;
图42是一个控制方框图,揭示了本发明的第六个实施例的一个改进模式;
图43是本发明的第七个实施例的辊轮和按压滚筒的正视图;
图44是辊轮和按压滚筒的正视图,揭示了本发明的第七个实施例的一个改进模式。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根据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
如图4所示,孔版印刷机由以下部件构成:初始读取单元1、蜡版制作单元2、印刷单元3、进纸单元4、送纸单元5和蜡版处理单元6。
初始读取机构1包括一个初始定位盘10,其上堆放将要印刷的原件;反射型初始传感器11和12,感应在初始定位盘10上的原件的存在;初始传送滚筒13和14,输送在初始定位盘10上的原件;一个步进马达15,驱动和转动初始传送滚筒13和14;一个接触图像传感器16,光读取(optically read)由初始传送滚筒13和14输送过来的原件的图像数据并将该数据转换成电信号;一个初始卸料盘17,其上堆放由初始定位盘10输送过来的原件。堆放在初始定位盘10上的原件由初始传送滚筒13和14输送,接触图像传感器16读取输送的原件的图像数据。
蜡版制作单元2包括一个蜡纸托架19,装载长的、能滚动的蜡纸18;一个热印刷头20,布置在传送方向上蜡纸托架19的下游;一个压印盘滚筒21,布置在热印刷头20相对的位置上;一对蜡纸传送滚筒22和22,布置在传送方向上压印盘滚筒21和热印刷头20的下游;一个写入脉冲马达23,驱动和转动压印盘滚筒21和蜡纸传送滚筒22;以及一个蜡纸切割器24,布置在传送方向上蜡纸传送滚筒22和22的下游。
长的蜡纸18由压印盘滚筒21和蜡纸传送滚筒22的转动而被传送。根据图像传感器16读取的图像数据,热印刷头20的每个点状加热元件分别执行加热操作,因此,蜡纸18由于其热灵敏性被打孔而制成蜡版。然后,制成的蜡纸18被蜡纸切割器24切割而制成具有规定长度的蜡纸18。
印刷单元3包括一个辊轮26,由主马达25的驱动力驱动而沿图4所示的箭头A方向转动;一个蜡纸夹持部分27,布置在辊轮26的外圆周表面上并夹持蜡纸18的一端;一个蜡纸确认传感器28,感应蜡纸18是否卷绕,其安装在辊轮26的外圆周表面上;一个数据位置探测传感器30,探测辊轮26的数据位置;以及一个旋转译码器31,探测主马达25的旋转。根据数据位置探测传感器30的探测输出,由旋转译码器31输出的一个输出脉冲被探测到,从而能够使辊轮26的旋转位置被探测到。
此外,印刷单元3包括一个按压滚筒35,其位于辊轮26的下面。该按压滚筒35可以在压印位置和等待位置之间移动,其中压印位置是按压滚筒35由于螺线管式装置36的驱动力而按压辊轮26的外圆周壁的位置,等待位置是按压滚筒35与辊轮26的外圆周壁分开的位置。按压滚筒35在印刷模式时间内(包括试印刷)总是处于压印位置,在印刷模式以外的时间内则处于等待位置。
此后,从蜡版制作单元2传送过来的蜡纸18的一端被蜡纸夹持部分27夹持,当蜡纸18被夹持时,辊轮26旋转以使蜡纸18卷绕和安装在辊轮26的外圆周壁上。然后,由进纸单元4输送过来的印刷纸37(印刷介质)与辊轮26旋转同步被按压在由按压滚筒35卷绕和安装在辊轮26的外圆周壁上的蜡纸18上。这样,油墨56从蜡纸18的孔转移到印刷纸37上,这样,图像就被印刷出来。
进纸单元4包括一个进纸托盘38,其上堆放印刷纸37;第一进纸滚筒39和40,只从进纸托盘38输送最上面的印刷纸37;一对第二进纸滚筒41和41将第一纸送进滚筒39和40输送过来的印刷纸37与辊轮26的旋转同步地输送到辊轮26和按压滚筒35之间;一个进纸传感器42,感应印刷纸37是否在第二进纸滚筒41和41之间输送。安装第一进纸滚筒39和40的目的是通过一个进纸离合器43使主马达25的旋转被选择性地转递到其上。
送纸单元5包括一个移纸爪44,从辊轮26上将已印刷的印刷纸37移走;一条输送通道45,通过它输送由移纸爪44从辊轮26上移走的印刷纸37;一个接收纸托盘46,其上堆放从输送通道45传送过来的印刷纸37。
蜡版处理单元6包括一个已处理蜡版的输送装置47,一个蜡版处理箱48和一个已处理蜡纸的压缩元件49。已处理蜡版的输送装置47引导辊轮26的外圆周表面上未夹持的所用蜡纸18的一端,并在蜡纸脱离辊轮26的同时传送已被引导的使用过的蜡纸18。蜡版处理箱48装载由已处理蜡版的输送装置47传送的蜡纸18。已处理蜡纸的压缩元件49推动由已处理蜡版的输送装置47传送给蜡版处理箱48的蜡纸18到蜡版处理箱48的底部。
如图5-7所示,辊轮26有一个支撑轴50,其固定在机体H上(如图4所示);一对侧轮52和52,其由支撑轴50通过轴承51旋转地支撑;一个圆柱形外圆周壁53,其固定在一对侧轮52和52之间。外圆周壁53连同一对侧轮52和52一起被主马达25的转动力驱动和旋转。外圆周壁53也是刚性的从而不会由于按压滚筒35的压力而变形,外圆周壁53由油墨不渗透膜形成,该油墨不渗透膜不会让油墨56通过。此外,外圆周壁53的外圆周表面经过含氟树脂喷涂过程处理,比如聚四氟乙烯(注册商标)喷涂处理,并形成了平坦的圆柱形表面。
蜡纸夹持部分27安装在外圆周壁53上沿支撑轴50的轴向方向形成的夹持件53a(clamping 53a)的一个凹入部分。蜡纸夹持部分27的一端由外圆周壁53旋转地支撑。蜡纸夹持部分27在非夹持状态下突出于外圆周壁53,如图7中的虚线所示,在夹持状态下不突出于外圆周壁53,如图7中的实线所示。因此,蜡纸夹持部分27能够夹持蜡纸18而不突出于外圆周壁53。
外圆周壁53沿图5和图7中的箭头A方向旋转,其上的印刷开始点被设置在蜡纸夹持部分27附近的一个位置,外圆周壁53稍微旋转就可以看到该位置。因此,旋转方向A等同于印刷方向M,并且,印刷开始点的下面区域被设置成印刷区域。在第一个实施例中,最大印刷区域被设置成可印刷A3尺寸印刷纸的区域。此外,油墨供给装置54的油墨供给单元55A处于在印刷方向M上外圆周壁53的最大印刷区域的上游位置。
如图5-9所示,油墨供给装置54包括一个油墨容器57,其内储存油墨56;一个油墨泵58,其吸入储存在油墨容器57内的油墨56;第一管59,其供给由油墨泵58吸入的油墨56;支撑轴50,其与第一管59的另一端相连接,并且其内部有油墨通道60和在与其相对成180℃角的位置上的孔61;一个旋转接头63(rotary joint),其被旋转地支撑在支撑轴50的外圆周侧,并且在其内部有与孔61相连的通孔62;第二管64,其一端与旋转接头63相连,其另一端和外圆周壁53相连;油墨供给单元55A,其与第二管64的另一端的开口相通。第一管59、支撑轴50和第二管64之类的构成了供给油墨的一个管道,该管道位于辊轮26的外圆周壁53表面和蜡纸18之间而不会使油墨暴露在空气中。
油墨供给单元55A包括一个油墨扩散槽65,其将油墨56从第二管64沿与印刷N方向相垂直的方向扩散;多个通孔66,其沿与印刷N方向相垂直的方向以一定间隔开口于油墨扩散槽65内;一个油墨供给口55a,其与多个通孔66相通并开口于外圆周壁53的表面。油墨供给机构55A被蜡纸18覆盖以在辊轮26的外圆周壁53的表面和蜡纸18之间供给油墨而不会使油墨暴露在空气中。
如图8和图9所示,油墨扩散槽65和多个通孔66以及油墨供给口55a由油墨供给凹入部分67和油墨分配元件68形成。油墨供给凹入部分67沿外圆周壁53上与印刷方向M的垂直方向形成(即与印刷N垂直),油墨分配元件68在油墨供给凹入部分67的内部形成。油墨供给口55a沿与印刷方向N的垂直方向形成,并在外圆周壁53上沿与印刷方向N的垂直方向几乎均匀地供给油墨56。
下面简要阐述具有上述结构的孔版印刷机的操作。
首先,当选择蜡版制作模式时,在蜡版制作单元2中,蜡纸18通过压印盘滚筒21和蜡纸传送滚筒22的旋转而被传送。然后,根据由初始读取机构1读取的图像数据,热印刷头20的多个加热元件选择地执行热操作,从而蜡纸18由于其热灵敏性被打孔而制成蜡版。因此,制成的蜡纸18在规定的位置被切割而制成具有规定尺寸的蜡纸18。
在印刷单元3中,在蜡版制作单元2中制成的蜡纸18的一端被辊轮26的蜡纸夹持部分27夹持,当蜡纸18被夹持时,辊轮26旋转。然后,蜡纸18卷绕和安装在辊轮26的外圆周壁上。
接着,当选择印刷模式时,在印刷单元3中,辊轮26被驱动和旋转,油墨供给装置54开始驱动。然后,油墨56从油墨供给口55a供给外圆周壁53。此后,供给的油墨56保持在外圆周壁53和蜡纸18之间,按压滚筒35从等待位置移动到压印位置。
在进纸单元4中,印刷纸37与辊轮26的旋转同步地送进辊轮26和按压滚筒35之间。被送进的印刷纸37被按压滚筒35按压在辊轮26的外圆周壁53上并由辊轮26的外圆周壁53的旋转而被传送,即,当印刷纸37紧密接触蜡纸18时,印刷纸37被传送。
进一步,如图10所示,当印刷纸37被传送时,保持在辊轮26的外圆周壁53和蜡纸18之间的油墨56由于按压滚筒35的压力而受到挤压,沿印刷方向M向下游扩散。然后,扩散的油墨56从蜡纸18的孔渗出并转移到印刷纸37上。从而,印刷纸37经过辊轮26的外圆周壁53和按压滚筒35之间的处理,油墨图像被印刷在印刷纸37上。通过辊轮26的外圆周壁53和按压滚筒35之间的印刷纸37的一端被移纸爪44从辊轮26上剥离,从辊轮26上剥离的印刷纸37通过输送通道45被传送到并被堆放在接收纸托盘46上。
一旦设定量的印刷纸印刷完成后,辊轮26的外圆周壁53的旋转便会停止,油墨供给装置54也会停止运行。从而,油墨向外圆周壁53的供给就会停止。按压滚筒35从压印位置返回到等待位置并进入等待模式。
当选择蜡版处理模式开始新的蜡版制作或类似的制作时,辊轮26的蜡纸夹持部分27移动到非夹持的位置,当辊轮26旋转时,未被夹持的蜡纸18的一端被已处理蜡版的输送装置47引导,然后被储存在蜡版处理箱48内。
正如到目前为止所阐述的,在孔版印刷机中,油墨56供给到辊轮26的外圆周壁53并通过按压滚筒35的压力的挤压而扩散到外圆周壁53上,并且由于按压滚筒35的压力,扩散的油墨56从蜡纸18的孔转移到印刷纸37上。因此,当印刷模式完成以后,供给到辊轮26上的油墨56保持在辊轮26的外圆周壁53和蜡纸18之间近似密封的空间内,因此,与空气的接触变为最小。从而,即使在长时间内没有进行印刷时,油墨56的性能也不会恶化,油墨56的性能恶化肯定地被阻止了。此外,不需要象传统实施例那样在辊轮26内布置供给油墨的各种滚筒。因此,辊轮26可以做成既体积小又重量轻的装置。
此外,由于辊轮26的外圆周壁53由油墨不渗透膜形成,因此其材质可以从较大的范围内选取。此外,由于结构简单,辊轮26的制造成本会很低。此外,由于辊轮26的强度很容易提高,从而防止由印刷压力的波动而导致的不均匀图像。
此外,由于油墨56与空气的接触基本上限制到最小,油墨56以最佳的条件被使用而几乎不会恶化。而且,由于不需要关注防止油墨56恶化,因此在选择油墨56方面有很高的灵活性。
在第一个实施例中,油墨供给单元55A包括沿与印刷方向N的垂直方向形成的油墨供给口55a并通过油墨供给口55a沿与印刷方向N的垂直方向几乎均匀地供给油墨56。因此,当油墨56因按压滚筒35的压力的挤压而沿印刷方向的下游扩散时,油墨56可以沿与N垂直的方向扩散而不会发生不均匀现象。因此,在与印刷方向N的垂直方向上的不均匀密度必然会被防止。
在第一个实施例中,由于蜡纸夹持部分27未突出于辊轮26的外圆周壁53的表面,所以驱动按压滚筒35会很容易。这意味着不需要为辊轮26的每一次旋转在压印位置和等待位置之间移动按压滚筒35,以使按压滚筒35不会碰到蜡纸夹持部分27。由于这个原因,诸如来自按压滚筒35的噪音等的缺失和由于波动(rebounding)而产生的图像恶化会被消除。
图11和图12揭示了油墨供给单元的第一个改进模式。图11是说明油墨供给单元的辊轮的平面图,图12是沿图11的线12-12截取的剖面图。
如图11和图12所示,第一个改进模式的油墨供给单元55B包括第一分支通道69a,其与第二管64的另一端相连;两条第二分支通道69b,其从第一分支通道69a的两端沿两个方向分支而成;四个第三分支通道69c,其从第二分支通道69b的每一条的两端沿两个方向分支而成;油墨供给口55b,其与从这四个第三分支通道69c的两端沿两个方向分支而成的并沿与印刷方向N相垂直的方向上以一定间距间隔的分支通道孔相通,并且其充当开口于外圆周壁53表面的油墨扩散供给部分。
第一个改进模式的油墨供给单元55B也沿外圆周壁53与印刷方向N相垂直的方向上从油墨供给口55b几乎均匀地供给油墨。因此,当油墨56由于按压滚筒35的压力的挤压而沿印刷方向M向下游扩散时,油墨56沿与印刷方向N相垂直的方向扩散而不会出现不均匀现象。因此,沿与印刷方向N相垂直的方向上的不均匀密度必然会被防止。
图13和图14揭示了油墨供给单元的第二个改进模式。图13是说明油墨供给单元的辊轮的平面图,图14是沿图13中的线14-14截取的剖面图。
如图13和图14所示,第二个改进模式的油墨供给单元55C包括一个油墨扩散槽65,其将油墨从第二管64沿与印刷N方向相垂直的方向扩散;一狭缝70,其沿油墨扩散槽65的与印刷N方向相垂直的方向开口;一个油墨供给口55c,其与狭缝70相通,并且其充当开口于外圆周壁53表面的油墨扩散供给部分。
第二个改进模式的油墨供给单元55C也沿外圆周壁53上与印刷方向N相垂直的方向上从油墨供给口55c几乎均匀地供给油墨56。因此,与第一个改进模式相似,当油墨56由于按压滚筒35的压力的挤压而沿印刷方向M向下游扩散时,油墨56沿与印刷方向N相垂直的方向扩散而不会出现不均匀现象。因此,沿与印刷方向N相垂直的方向上的不均匀的印刷密度必然会被防止。
图15和图16揭示了油墨供给单元的第三个改进模式。图15是揭示油墨供给单元的辊轮的一个部分的平面图,图16是沿图15中的线16-16截取的剖面图。
如图15和图16所示,第三个改进模式的油墨供给单元55D包括一个油墨扩散槽65,其将油墨从第二管64沿与印刷N方向相垂直的方向扩散;多个油墨供给口55d,做为油墨扩散供给部分,其一端沿与印刷N方向相垂直的方向以一定间距开口于油墨扩散槽65内,其另一端开口于外圆周壁53的表面。油墨扩散槽65和油墨供给口55d由油墨供给凹入部分67形成,并在外圆周壁53上沿与印刷N方向相垂直的方向形成,油墨分配部件68位于凹入部分67的内部。
第三个改进模式的油墨供给单元55D在油墨被均匀地扩散到油墨供给口55d周围的状态下将油墨56供给外圆周壁53上。因此,当把外圆周壁53看作与印刷方向N相垂直的方向上的一个整体时,油墨56在与印刷方向N相垂直的方向上几乎均匀地供给。因此,与第一个改进模式相似,当油墨56由于按压滚筒35的压力的挤压而沿印刷方向M向下游扩散时,油墨56沿与印刷方向N相垂直的方向扩散而不会出现不均匀现象。因此,沿与印刷方向N相垂直的方向上的不均匀的印刷密度必然会被防止。
进一步地,由于第三个改进模式的油墨供给单元55D,当按压滚筒35压到油墨供给口55d时,按压滚筒35不会压进油墨供给口55d。因此,按压的噪音和按压滚筒35的震动就会被防止。
图17-20揭示了本发明的第二个实施例。图17是辊轮的透视图,图18是沿图17中的线18-18截取的剖面图,图19是沿图17中的线19-19截取的剖面图,图20是辊轮的分解的外圆周壁的示意图。
如图17-20所示,在第二个实施例中,油墨渗漏防止槽71位于辊轮26的外圆周壁53的最大印刷区域S的外部的位置并被蜡纸18覆盖。进一步地,这些油墨渗漏防止槽71位于与印刷方向N相垂直的方向上的最大印刷区域S的右边和左边以及外边。而且,油墨渗漏防止槽71沿印刷方向M并且跨过印刷方向M上的最大印刷区域S宽度范围的区域连续形成。更特别的是,为了防止油墨56从油墨扩散槽65和油墨供给口55a渗漏出,即使油墨56沿水平方向扩散,油墨渗漏防止槽71的端部优先布置在辊轮旋转方向上的至少和油墨供给位置相同的位置上。此外,油墨渗漏防止槽71布置在油墨扩散槽65和油墨供给单元55A的油墨供给口55a的宽度以外大约10mm处。须注意,其余部分的结构同前述的第一个实施例相同。因此,与第一个实施例相同的部分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并且省略细节阐述。
在第二个实施例中,同第一个实施例相类似,即使在较长时间内没有进行印刷,油墨56也不会恶化。而且,能使辊轮26既体积小又重量轻。
此外,在第二个实施例中,油墨渗漏防止槽71位于与印刷方向N相垂直的方向上的最大印刷区域S的右边和左边以及外边。因此,从与印刷方向N相垂直的方向上外圆周壁53的最大印刷区域S渗漏出的油墨56进入油墨渗漏防止槽71,因此,从外圆周壁53的侧面的渗漏必然会被防止。
图21是辊轮的分解的外圆周壁的示意图,揭示了第二个实施例的油墨渗漏防止槽的第一个改进模式。
如图21所示,第一个改进模式的油墨渗漏防止槽72位于最大印刷区域S的下游的印刷位置。正是在这个位置上,油墨渗漏防止槽72同样被蜡纸18覆盖。油墨渗漏防止槽72沿与印刷方向N相垂直的方向(与油墨供给口55a平行)并且跨过印刷方向N上的最大印刷区域S宽度范围连续形成。
在第一个改进模式中,从外圆周壁53的最大印刷区域S下游的印刷方向上渗漏出的油墨56进入油墨渗漏防止槽72。因此,从外圆周壁53的端部的油墨渗漏必然会被防止。
图22是辊轮的分解的外圆周壁的示意图,揭示了第二个实施例的油墨渗漏防止槽的第二个改进模式。
如图22所示,第二个改进模式的油墨渗漏防止槽71和72是第一个实施例和第二个实施例的结合,并形成为一个近似倒转的U形,以包围除了印刷方向上最大印刷区域S的上游一侧以外的最大印刷区域S的外围。
在第二个改进模式中,在与印刷方向N相垂直的方向上从外圆周壁53的最大印刷区域S渗漏出的油墨56进入油墨渗漏防止槽71,在印刷方向的下游从最大印刷区域S渗漏出的油墨56进入油墨渗漏防止槽72。因此,从外圆周壁53的侧边和端部的油墨渗漏更加必然地被防止。
图23是辊轮的分解的外圆周壁的示意图,揭示了第二个实施例的油墨渗漏防止槽的第三个改进模式。
如图23所示,油墨渗漏防止槽71、72和90形成为一个近似四边形的形状,以包围最大印刷区域S的整个外围。特别地,与第二个改进模式相比,油墨渗漏防止槽90被加在最大印刷区域S上游的印刷位置,并处于油墨供给口55a和蜡纸夹持部分27之间。油墨渗漏防止槽90位于被蜡纸18覆盖的位置并沿与印刷方向N相垂直的方向形成直线形状。
在第三个改进模式中,由于从外圆周壁53的最大印刷区域S上游的印刷方向渗漏的油墨56进入油墨渗漏防止槽90,从外圆周壁53的上部的油墨渗漏必然会被防止。特别地,在第三个改进模式中,从最大印刷区域S的任何方向的油墨渗漏会被防止。由于从外圆周壁53的上部的油墨渗漏被防止,从而可以防止由油墨56弄脏蜡纸夹持部分27而导致的夹持不好、蜡纸安装不好,以及蜡纸18褶皱。
图24是辊轮的分解的外圆周壁的示意图,揭示了第二个实施例的油墨渗漏防止槽的第四个改进模式。
如图24所示,与第三个改进模式相类似,油墨渗漏防止槽71、72和90形成包围最大印刷区域S的整个外围的形状。然而,与第三个改进模式相比,油墨渗漏防止槽90形成波浪形状而不是直线形状。
在第四个改进模式中,与第三个改进模式相类似,从外圆周壁53的最大印刷区域S上游的印刷方向渗漏的油墨56进入油墨渗漏防止槽90。因此,从外圆周壁53的上部的油墨渗漏必然会被防止。此外,当按压滚筒35压过油墨渗漏防止槽90时,按压滚筒35不会压进油墨渗漏防止槽90。因此,按压噪音和按压滚筒35的震动会被防止。
图25是辊轮的分解的外圆周壁的示意图,揭示了第二个实施例的油墨渗漏防止槽的第五个改进模式。
如图25所示,与第三个改进模式相类似,油墨渗漏防止槽71、72和90形成包围最大印刷区域S的整个外围的形状。然而,与第三个改进模式相比,在印刷方向N相垂直的方向上,油墨渗漏防止槽90的左半边和右半边在印刷方向M的位置上形成微小错位。
在第五个改进模式中,与第三个改进模式相类似,从外圆周壁53的最大印刷区域S上游的印刷方向渗漏的油墨56进入油墨渗漏防止槽90。因此,从外圆周壁53的上部的油墨渗漏必然会被防止。此外,与第四个改进模式相类似,当按压滚筒35压过油墨渗漏防止槽90时,按压滚筒35事实上不会压进油墨渗漏防止槽90。因此,按压噪音和按压滚筒35的震动会被防止。
图26是辊轮的分解的外圆周壁的示意图,揭示了第二个实施例的油墨渗漏防止槽的第六个改进模式。
如图26所示,与第三个改进模式相类似,油墨渗漏防止槽71、72和90形成近似四边形的形状以包围最大印刷区域S的整个外围。然而,与第三个改进模式相比,在最大印刷区域S的右边和左边以及外边位置上以及上游位置上的每个油墨渗漏防止槽71、72和90,其宽度很窄并形成于外围周边的内部或和外部。
在第六个改进模式中,与第三个改进模式相类似,从外圆周壁53的最大印刷区域S上游的印刷方向渗漏的油墨56同样进入油墨渗漏防止槽90。因此,从外圆周壁53的上部的油墨渗漏必然会被防止。
进一步,在第六个改进模式中,当油墨渗漏防止槽71a、71b、72、90a和90b中的油墨56由于吸入被回收(在下面的实施例中进行阐述),所以,蜡纸18被按压进油墨渗漏防止槽71a、71b、72、90a和90b内的缺陷会被防止。特别是,如图27A所示,当油墨渗漏防止槽71和90宽度很宽时,由于吸入力或类似的力,蜡纸18会被按压进油墨渗漏防止槽71和90。然后,在压印位置的上游,吸入力在油墨渗漏防止槽71和90上的作用停止,从而产生一个问题,即不能完成油墨回收。与此相反,如图27B所示,当具有很小宽度的油墨渗漏防止槽71a、71b、90a和90b成对布置,蜡纸18不会被按压进油墨渗漏防止槽71a、71b、90a和90b。因此,油墨回收能够完成而没有任何阻碍。而且,由于油墨渗漏防止槽71a、71b、90a和90b布置在两个位置上,可以确保近似相同总量的储藏油墨。
在第六个改进模式中,油墨渗漏防止槽71a、71b、90a和90b成对形成。然而照例,依据蜡纸18的韧性,油墨渗漏防止槽71a、71b、90a和90b可以是三个或更多。而且,在第六个改进模式中,在印刷方向上最大印刷区域S下游的油墨渗漏防止槽72是单个布置,但也可以是成对布置。
图28-30揭示了本发明的第三个实施例。图28是辊轮的透视图,图29是沿图28中的线29-29截取的剖面图,图30是沿图28中的线30-30截取的剖面图。
如图28-30所示,在第三个实施例中,与第一个实施例相比,增加了一个用于回收从外圆周壁53的最大印刷区域S渗漏的油墨56的油墨回收装置73A。
该油墨回收装置73A包括油墨渗漏防止槽72,其形成于外圆周壁53的最大印刷区域S下游的印刷位置;一个第三管74,油墨渗漏防止槽72的一端开口于其上;旋转接头63,其连接于第三管74的另一端,并且其上形成有通孔75;支撑轴50,其旋转地支撑旋转接头63并有与形成于其上的通孔75和油墨通道76b连通的孔76a;一个第四管77,其一端与支撑轴50相连;一个过滤器80,其插入第四管77的中间并诱捕纸张微粒(paper particles)之类的东西;一个油墨泵78(比如齿轮泵),其位于第四管77的中间并吸入第四管77中的油墨56;一个回收容器79,其与第四管77的另一端相连。
油墨渗漏防止槽72位于同第二个实施例的第一个改进模式的位置相同的位置。油墨渗漏防止槽72位于最大印刷区域S下游的印刷位置,并沿与印刷方向N相垂直的方向连续地形成。然而,第三管74的一端与油墨渗漏防止槽72相连。因此,油墨渗漏防止槽72通过利用用于回收油墨的凹入部分81和形成在凹入部分81内的管固定部件82而形成。在此使用的旋转接头63同样是为油墨供给装置54而使用的。支撑轴50由于用于油墨供给装置54的油墨通道而有一个成对的管结构。结构的其它部分同前述的第一个实施例相同。因此,相同的结构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并且省略其详细阐述。
在第三个实施例中,与第一个实施例相类似,即使在较长时间内没有进行印刷,油墨56也不会恶化。而且,辊轮26体积小,重量轻。
在第三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个油墨回收装置73A,其回收从外圆周壁53的最大印刷区域S的外部渗漏的油墨56。因此,过量的油墨56会从辊轮26的外圆周壁53上被除去,从而实现油墨56的回收利用。此外,由于储存在油墨渗漏防止槽72中的油墨可以被除去,从而可以防止油墨56从油墨渗漏防止槽72中溢出。
在第三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供给油墨的油墨容器57和回收油墨的油墨回收容器79。因此,回收的油墨可以再循环利用。
在第三个实施例中,过滤器80接在油墨回收装置73A的第四管77的通道上。不含有纸张之类的微粒的油墨确定地返回到回收容器79中。因此,回收的油墨的质量得到改善。然而,对于回收油墨过滤器80不是必要的,所以过滤器80可以省略。此外,虽然为第四个实施例的第一个和第二个改进模式的油墨回收装置83提供了过滤器80,但是,过滤器80可以省略。
在第三个实施例中,当油墨供给装置54和油墨回收装置73A被控制以使它们总是在印刷模式下被驱动时,油墨就会在印刷模式下从油墨供给机构55A连续地供给外圆周壁53。然后,从外圆周壁53流进油墨渗漏防止槽72的油墨56总是被回收。因此,尽可能防止油墨56在外圆周壁53上聚积起来。而且,足够量的油墨56可以总保持在外圆周壁53上。因此,即使当大量的和持续的印刷进行时,也能够获得具有理想油墨密度印刷的纸。顺便提一句,油墨渗漏防止槽72可以安装在第二个实施例中。
此外,虽然第一个实施例中的作为油墨供给装置54的油墨供给单元55A被用在了第三个实施例中,但是,第一个至第三个改进模式的油墨供给单元55B、55C、55D(图11-16)可以用在第三个实施例中。虽然第二个实施例的第一个改进模式的油墨渗漏防止槽72被用在了第三个实施例中,但是,油墨渗漏防止槽71、71a、71b、72、90、90a、90b(图22-27B)可以用在第三个实施例中。
图31是油墨回收装置的示意图,揭示了第三个实施例的油墨回收装置的第一个改进模式。
如图31所示,在第一个改进模式的油墨回收装置73B中,第四管77的另一端与供油墨回收的油墨容器57相连,而不与回收容器相连。因此,回收的油墨可以立即被循环利用。
图32是油墨回收装置的示意图,揭示了第三个实施例的油墨回收装置的第二个改进模式。
如图32所示,在第二个改进模式的油墨回收装置73C中,第四管77的一端与供油墨回收的油墨容器57相连,能使油墨容器57中的压力降低的真空(减压)泵82被用作油墨泵。在这种情况下,回收的油墨可以同样被立即循环利用。
图33-35揭示了本发明的第四个实施例。图33是的辊轮的透视图,图34是沿图33中的线34-34截取的剖面图,图35是沿图33中的线35-35截取的剖面图。
如图33-35所示,在第四个实施例中,与第三个实施例的唯一区别是油墨回收装置73A的油墨渗漏防止槽71和72的结构。与第二个实施例的第二个改进模式相类似(参见图22),第四个实施例的油墨渗漏防止槽72形成于最大印刷区域S下游的印刷位置,并且沿与印刷方向N相垂直的方向上连续形成。同时,第四个实施例的油墨渗漏防止槽71形成于与印刷方向N相垂直的方向上最大印刷区域S的右边、左边以及外边的位置,并且沿印刷方向M连续形成。结构的其它部分同前述的第三个实施例相同。因此,相同的结构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并且其详细阐述被省略。
在第四个实施例中,与第一个实施例相类似,即使在较长时间内没有进行印刷,油墨56也不会恶化。而且,辊轮26体积小,重量轻。此外,与第三个实施例相类似,过量的油墨56会从辊轮26的外圆周壁53上被除去,从而实现油墨56的循环利用。
此外,由于储存在油墨渗漏防止槽71和72中的油墨56被回收,必然地会防止油墨56从油墨渗漏防止槽71和72中溢出。此外,与第三个实施例的情况相比,从外圆周壁53的侧面渗漏出的过量的油墨56可以被回收,并且进一步防止从侧面的渗漏。照例,在第四个实施例中,油墨回收装置73A可以有与图31和图32所示的结构相同的结构。
图36A-36C揭示了第三个和第四个实施例的油墨渗漏防止槽的第一个改进模式。图36A是油墨渗漏防止槽附近区域的剖面图;图36B是一个平面图,部分地揭示了油墨渗漏防止槽的附近区域;图36C是一个剖面图,揭示了蜡纸的状态。
如图36A-36C所示,由于作为防止陷入元件的螺旋环元件92被固定在油墨渗漏防止槽72内,所以,第一个改进模式不同于第三个实施例和第四个实施例的油墨渗漏防止槽72。具体地,螺旋环部件92由于其弹性将其压入油墨渗漏防止槽72内而被紧固于油墨渗漏防止槽72。螺旋环部件92的上表面高度被设置成与外圆周壁53表面相同或略低。由于其它结构相同,因此,相同的结构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并且其详细阐述被省略。
在第一个改进模式中,如图36A所示,蜡纸18不会被油墨回收装置的吸力陷入油墨渗漏防止槽72。因此,可以防止由蜡纸18产生的油墨渗漏防止槽72的油墨回收通路阻塞物而导致回收效率降低。而且,如图36C所示,蜡纸18不会粘贴在油墨渗漏防止槽72的边上,因此,不会封堵粘贴位置的油墨。因此,由于按压滚筒35的挤压,油墨能顺利地流进油墨渗漏防止槽72,从而,油墨不会从外圆周壁53的端部渗漏出。而且,由于当按压滚筒35压过油墨渗漏防止槽72时不会压进油墨渗漏防止槽72,所以,按压的噪音和按压滚筒35的震动的情况会被防止。
图37A和37B揭示了本发明的第三个和第四个实施例的油墨渗漏防止槽的第二个改进模式。图37A是油墨渗漏防止槽附近区域的剖面图;图37B是一个平面图,部分地揭示了油墨渗漏防止槽的附近区域;
如图37A和37B所示,由于作为防止陷入元件的冲孔金属93(punching metal)覆盖了油墨渗漏防止槽72的表面,所以,第二个改进模式不同于第三个实施例和第四个实施例的油墨渗漏防止槽72。冲孔金属93具有许多孔93a,通过孔93a,油墨可以从外部自由地流进油墨渗漏防止槽72。冲孔金属93的表面形成弓形的形状并且与辊轮的外圆周壁53平齐。由于其它结构与第三个和第四个实施例的结构相同,因此,相同的结构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并且其详细阐述被省略。
在第二个改进模式中,如图37A所示,蜡纸18不会被油墨回收装置的吸力压入油墨渗漏防止槽72。因此,可以防止由蜡纸18产生的油墨渗漏防止槽72的油墨回收通路的阻塞物导致的回收效率的降低。而且,蜡纸18不会粘贴在油墨渗漏防止槽72的边上,因此,不会封堵粘贴位置的油墨。因此,由于按压滚筒35的挤压,油墨能顺利地流进油墨渗漏防止槽72,从而,油墨不会从外圆周壁53的端部渗漏出。而且,由于当按压滚筒35压过油墨渗漏防止槽72时不会压进油墨渗漏防止槽72,所以,按压的噪音和按压滚筒35的震动会被防止。
图38是辊轮的分解的外圆周壁的示意图,揭示了本发明的第五个实施例。如图38所示,在第五个实施例中,油墨回收装置73D有一个位于辊轮的外圆周壁53的最大印刷区域S下游印刷位置上的油墨回收槽94,并且油墨回收装置73D的结构有利于回收储存在油墨渗漏防止槽94中的油墨。特别地,当从最大印刷区域S的外部渗漏出的油墨通过使用第三个和第四个实施例中的油墨渗漏防止槽72被回收时,从最大印刷区域S的外部和下游渗漏出的油墨通过使用第五个实施例中的油墨渗漏防止槽94被回收。
与第二个实施例的第三个改进模式的结构相比,第五个实施例有一个结构,在这个结构中,油墨渗漏防止槽94取代了同一个位置上的油墨渗漏防止槽72。油墨渗漏防止槽94包括开口部分94a,其位于印刷方向M上成两排布置,并在与印刷方向N相垂直的方向上以一定间距布置。
对于除油墨渗漏防止槽94以外的结构,前面阐述的油墨回收装置73A-73C中的任何一个油墨回收装置都可以应用。与图38所示的第四个实施例相同的部分用同样的附图标记表示以作说明。
在第五个实施例中,与第四个实施例相类似,由于按压滚筒的挤压而从印刷方向下游流出的油墨从辊轮的外圆周壁53上被除去,从而实现油墨的循环利用。
进一步,在第五个实施例中,蜡纸18不会被油墨回收装置73D的吸力压入油墨回收槽94。因此,可以防止由蜡纸18产生的油墨回收槽94的油墨回收通路的阻塞物而导致的回收效率的降低。而且,蜡纸18不会粘贴在油墨回收槽94的边上,因此,不会封堵粘贴位置的油墨。因此,由于按压滚筒35的挤压,油墨能顺利地流进油墨回收槽94,从而,油墨不会从外圆周壁53的端部渗漏出。而且,由于当按压滚筒35压过油墨回收槽94时不会压进油墨回收槽94,所以,按压的噪音和按压滚筒35的震动会被防止。
图39-41揭示了本发明的第六个实施例。图39是的辊轮的剖面图;图40是一个说明图,揭示了最大印刷区域被分成六个区域;图41是一个控制方框图。
如图39所示,在第六个实施例中,向油墨供给机构55A的油墨供给通过以等间距布置在与印刷方向N相垂直的方向上的油墨供给通道83a-83F完成。控制阀84a-84f分别附加在油墨供给通道83a-83F上,其中,每个控制阀控制着油墨的流量。当外圆周壁53的最大印刷区域在与印刷方向N相垂直的方向上被分成六个区域时,六组油墨供给通道83a-83F和控制阀84a-84f被布置在已分割区域的上游位置,每组油墨供给通道和控制阀负责为每个已分割的区域E1-E6(如图40所示)供给油墨。特别地,六个控制阀84a-84f起着油墨容量调节装置的作用,以控制与印刷方向N相垂直的方向上油墨供给单元55A的油墨供给。控制阀84a-84f的开/关分别由阀控制器85控制。
同时,如图41所示,第六个实施例有一个打孔比例分析机构86,其根据来自初始读取机构1的图像数据探测已分割的区域E1-E6中的每个区域的针孔百分比。控制单元87根据打孔百分比向阀控制器85输出一个指令以控制开/关状态。为了明确起见,对于高打孔百分比的情况,控制单元87输送一个指令将阀打开的大一些,对于低打孔百分比的情况,控制单元87输送一个指令将阀打开的小一些。需注意,结构的其它部分与第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相同。因此,相同的部分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并且其详细阐述被省略。
在第六个实施例中,与第一个实施例相类似,即使在较长时间内没有进行印刷,油墨56也不会恶化。而且辊轮26的体积小,重量轻。
而且,第六个实施例有多个控制阀84a-84f,用以控制与印刷方向N相垂直的方向上油墨供给机构55A的油墨供给量,并且每个控制阀84a-84f都得到控制以符合蜡纸18的打孔百分比。因此,对于高打孔百分比的区域,油墨供给容量将提高,对于低打孔百分比的区域,油墨供给容量将减少,因此只向需要的区域供给所需的油墨56的量。因此,可以尽可能地防止过量的油墨供给。特别地,能够达到有效的油墨扩散,并且油墨渗漏的可能性被减小了。
图42是一个控制方框图,揭示了第六个实施例的一个改进模式。
在这个改进模式中,提供了一个纸张尺寸探测装置88,其探测在进纸托盘上的印刷纸的纸张大小(纸张宽度)。控制单元87根据来自纸张尺寸探测装置88的探测结果(纸张大小)向阀控制器85输出一个指令以控制开/关状态。为了明确起见,控制单元87发送一个指令以打开位于已分割并且已经有印刷纸的区域中的控制阀,关闭位于已分割并且没有印刷纸的区域中的控制阀。由于结构的其它部分与第六个实施例的结构相同,所以,其详细阐述被省略。
在第六个实施例的改进模式中,提供了多个控制阀,其控制与印刷方向相垂直的方向上油墨供给机构的油墨供给量,并且每个控制阀得到控制以符合将被送进的印刷纸的大小。因此,油墨56供给已经有印刷纸的区域,不供给没有提供印刷纸的区域。因此,油墨56只供给需要的区域,并且,尽可能地防止过量的油墨供给。特别地,将达到有效的油墨扩散,并且油墨渗漏的可能性被减小了。顺便提一句,根据第六个实施例的打孔百分比而进行的控制,以及根据第六个实施例的改进模式的蜡纸大小而进行的控制可以一起进行。
图43是辊轮和按压滚筒的前视图,揭示了本发明的第七个实施例。如图43所示,在第七个实施例中,按压滚筒35的宽度D设置成油墨渗漏防止槽71和71之间的宽度,其中油墨渗漏防止槽71和71分别位于与印刷方向N相垂直的方向上最大印刷区域S的右边、左边以及外边的位置上,这样,按压滚筒35按压这两个油墨渗漏防止槽71和71的各自外部边缘的内侧。特别地,按压滚筒35的宽度D设置成介于最大印刷区域的宽度和位于右侧和左侧的油墨渗漏防止槽71和71外部边缘间的尺寸之间的一个尺寸。
在第七个实施例中,由于按压滚筒35并没有在其整个宽度上按压油墨渗漏防止槽71和71,所以可以防止油墨渗漏防止槽71和71中的油墨由于按压滚筒35的压力从油墨渗漏防止槽71和71中溢出。在油墨回收装置通过吸力作用下回收油墨渗漏防止槽71和71中油墨的情况下,按压滚筒35不会按压油墨渗漏防止槽71和71的外部。因此,从油墨渗漏防止槽71和71的外部渗漏出的油墨不会被按压滚筒35按压,从而,渗漏的油墨由于油墨回收装置的吸力而更可能被重新回收到油墨渗漏防止槽71和71中。
图44是辊轮和按压滚筒的前视图,揭示了第七个实施例的一个改进模式。如图44所示,在第七个实施例的改进模式中,位于最大印刷区域S的右边、左边以及外边的位置上的油墨渗漏防止槽71a和71b成对形成。按压滚筒35的宽度D设置成这样的尺寸,是使按压滚筒35的每个右边缘和每个左边缘按压位于右侧和左侧位置上的内圆周侧上的油墨渗漏防止槽71a和外圆周侧上的油墨渗漏防止槽71b之间的区域。
对于这种结构,当按压滚筒35挤压内圆周侧上的油墨渗漏防止槽71a和71a之间的区域时,按压滚筒35移动。因此,油墨均匀地扩散到右侧和左侧上的油墨渗漏防止槽71a和71a之间的区域,从而可以进一步防止不均匀的印刷密度。同时,由于按压滚筒35不会按压位于外圆周侧上的油墨渗漏防止槽71b和71b,所以,从油墨渗漏防止槽71b和71b的外部渗漏的油墨不会被按压滚筒35按压。因此,渗漏的油墨由于油墨回收装置的吸入而更可能被重新回收到油墨渗漏防止槽71b和71b。

Claims (20)

1.一种孔版印刷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个辊轮,其可以旋转并具有一个由油墨不渗透膜形成的外圆周壁,并且其外圆周壁的表面上装有蜡纸;
一个油墨供给装置,其具有一个位于辊轮的外圆周壁上的最大印刷区域上游的印刷位置上的油墨供给机构,并从该油墨供给机构向外圆周壁的表面供给油墨;以及
一个按压滚筒,其将送进的印刷介质按压在外圆周壁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孔版印刷机,其特征在于,至少一个油墨渗漏防止槽被布置在最大印刷区域外部位置的外圆周壁上,并被蜡纸覆盖。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孔版印刷机,其特征在于,油墨渗漏防止槽被布置在与印刷方向垂直的最大印刷区域外的右边和左边的位置上。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孔版印刷机,其特征在于,油墨渗漏防止槽被布置在最大印刷区域下游的印刷位置上。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孔版印刷机,其特征在于,油墨渗漏防止槽被布置在与印刷方向垂直的最大印刷区域外的右边和左边和最大印刷区域下游的印刷位置上。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孔版印刷机,其特征在于,油墨渗漏防止槽布置在最大印刷区域上游的油墨供给单元的更上游的印刷位置上。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孔版印刷机,其特征在于,布置多个所述的油墨渗漏防止槽。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孔版印刷机,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一个油墨回收装置,用于回收从外圆周壁的最大印刷区域外渗漏出的油墨。
9.根据权利要求8的所述孔版印刷机,其特征在于,油墨回收装置在外圆周壁的最大印刷区域下游的印刷位置上有一个油墨回收槽并回收储存在油墨回收槽中的油墨。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孔版印刷机,其特征在于,油墨回收槽中设置一个油墨可以流经的防止陷入元件。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孔版印刷机,其特征在于,防止陷入元件与辊轮的外圆周壁的圆周表面齐平。
12.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孔版印刷机,其特征在于,油墨回收装置将油墨渗漏防止槽作为油墨回收槽而回收储存在油墨渗漏防止槽中的油墨。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孔版印刷机,其特征在于,油墨供给单元沿与外圆周壁上的印刷相垂直的方向设置,并几乎均匀地沿与印刷相垂直的方向供给油墨。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孔版印刷机,其特征在于,油墨供给单元从位于外圆周壁上印刷的垂直方向上相互间隔的多个油墨供给口供给油墨。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孔版印刷机,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油墨容量调整装置,其控制与印刷相垂直的方向上油墨供给单元的油墨的供给量,其中,油墨容量调整装置根据蜡纸的打孔百分比进行控制。
16.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孔版印刷机,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油墨容量调整装置,其控制与印刷相垂直的方向上油墨供给单元的油墨供给量,其中,油墨容量调整装置根据将被送进的印刷介质的尺寸进行控制。
17.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孔版印刷机,其特征在于,油墨供给装置和所述油墨回收装置总是在印刷模式下被驱动。
1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孔版印刷机,其特征在于,按压滚筒的宽度设置成分别安装在与印刷相垂直方向上的右侧和左侧以及外侧位置上的油墨渗漏防止槽之间的宽度,以使按压滚筒按压两个油墨渗漏防止槽的各自外边缘的内侧。
1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孔版印刷机,其特征在于,油墨供给单元被蜡纸封闭以使在辊轮的外圆周壁的表面和蜡纸之间供给油墨而不会使油墨暴露在空气中。
2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孔版印刷机,其特征在于,油墨供给装置包括一管道,用于在辊轮的外圆周壁的表面和蜡纸之间供给油墨而不会使油墨暴露在空气中。
CN 200310100094 2002-10-07 2003-10-08 孔版印刷机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277691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2293497 2002-10-07
JP2002293497 2002-10-07
JP2003277242 2003-07-22
JP2003322419 2003-09-16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496856A true CN1496856A (zh) 2004-05-19
CN1277691C CN1277691C (zh) 2006-10-04

Family

ID=3425618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200310100094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277691C (zh) 2002-10-07 2003-10-08 孔版印刷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277691C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0377890C (zh) * 2003-08-27 2008-04-02 理想科学工业株式会社 模版印刷机
CN100436152C (zh) * 2005-08-02 2008-11-26 理想科学工业株式会社 孔版印刷机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5297199A (ja) * 2004-04-06 2005-10-27 Riso Kagaku Corp 孔版印刷装置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0377890C (zh) * 2003-08-27 2008-04-02 理想科学工业株式会社 模版印刷机
CN100436152C (zh) * 2005-08-02 2008-11-26 理想科学工业株式会社 孔版印刷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277691C (zh) 2006-10-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310771C (zh) 孔版印刷方法和用于孔版印刷的水性油墨
CN1280103C (zh) 喷墨打印机用连接组件及喷墨打印机
CN1226146C (zh) 废液处理设备及与其合并的液体喷射装置
CN1113753C (zh) 打印机墨盒
CN1116987C (zh) 墨盒
CN1286575C (zh) 分散浆料的涂敷装置
CN1880079A (zh) 喷液头、喷液装置以及喷液头的制成方法
CN1231359C (zh) 薄片进送装置和记录装置
CN1607098A (zh) 具有维护装置的图像记录装置
CN100339232C (zh) 模板印刷机和油墨回收、防图像不均匀、油墨调配的方法
KR20040032059A (ko) 공판 인쇄 장치
CN1660575A (zh) 液体涂布装置、记录装置
CN101045388A (zh) 清洁刮片及其制造方法和用于液体排放头的清洁装置
CN1289684A (zh) 介质盒和带有可拆卸介质盒的图像记录装置
CN1212233C (zh) 被固定件输送装置、具有它的液体固定装置及其吸引部件
CN1766761A (zh) 图像生成装置的臭氧排气结构
CN1277691C (zh) 孔版印刷机
CN1218579A (zh) 锂箔粘贴方法和装置以及锂电极制作方法
CN101073943A (zh) 液滴排出装置
CN1488515A (zh) 以双面印刷方式可操作的印刷机
CN100351099C (zh) 模版印刷机
CN1784616A (zh) 偏光膜制造装置
CN1265057C (zh) 纸浆模成型体、其制造方法和制造装置
CN1955375A (zh) 造纸机的靴形压榨装置及纸的制造方法
CN100341711C (zh) 模版印刷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7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61004

Termination date: 2009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