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473553A - 防集聚纳米银抗菌敷料 - Google Patents

防集聚纳米银抗菌敷料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473553A
CN1473553A CNA021285020A CN02128502A CN1473553A CN 1473553 A CN1473553 A CN 1473553A CN A021285020 A CNA021285020 A CN A021285020A CN 02128502 A CN02128502 A CN 02128502A CN 1473553 A CN1473553 A CN 147355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ilver
nano
fabric
aggregation
dress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A02128502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朱红军
朱骊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QINGHUAYUANXING NANO MEDICIN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 Ltd SHENZHEN CITY
Original Assignee
QINGHUAYUANXING NANO MEDICIN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 Ltd SHENZHEN C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QINGHUAYUANXING NANO MEDICIN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 Ltd SHENZHEN CITY filed Critical QINGHUAYUANXING NANO MEDICIN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 Ltd SHENZHEN CITY
Priority to CNA02128502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473553A/zh
Publication of CN147355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473553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edicinal Preparation (AREA)
  • Agricultural Chemicals And Associated Chemicals (AREA)
  • Chemical Or Physical Treatment Of Fib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哺乳类动物,例如人,外伤使用的抗菌敷料,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防集聚纳米银抗菌敷料,尤其是利用防集聚技术制备的含防集聚纳米银的抗菌敷料。其包括一种织物和在该织物上沉积的防集聚纳米银复合颗粒,其中该纳米银复合颗粒牢固地附着在织物的纤维元间和纤维上,粒径为1-100纳米左右。该复合颗粒的核心为金属银,表层为氧化银,其中氧化银的量可以占整个银复合颗粒的10-80%(重量百分比)。并且敷料的单位面积的含银量小于50μg/mm2

Description

防集聚纳米银抗菌敷料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哺乳类动物,例如人,外伤使用的抗菌敷料,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防集聚纳米银抗菌敷料,尤其是利用防集聚技术制备的含防集聚纳米银的抗菌敷料。
背景技术
目前,在医院被广泛使用的和市售的创伤敷料一般是浸渍型。例如,将医用纱布浸渍在按一定比例配制的抗菌药液如洁尔灭,呋喃类药物中。这些创伤敷料,由于其药物稳定性问题,其产品在一定时间后药性失效,起不到或不能很好的起到治疗的功效,一般只能起到对创伤的保护作用。因此,很有必要提供一种敷料,在保护创伤的同时对创伤部位有治疗作用,以使创伤部位能很快痊愈。
US6087549公开了一种多层创伤敷料,其包括多层纤维材料,该纤维材料含有非金属化的纤维和至少部分涂有金属材料的纤维,每层彼此相临并且金属化的纤维与非金属化的纤维具有一定的比值,其中所述层形成金属化纤维与非金属化纤维比值的梯度,比值最高的层与创伤部位接触。该金属化的纤维优选是涂有银。采用自身催化无电化学还原,氧化作用的涂层技术,将银涂在有三维立体结构的聚酰胺织物上。
在目前众多市售产品中,美国的Acticoat和silverlon是两种性能较好的含银创伤敷料。Acticoat是以Ag+和固态银的方式释出银。1吋2的镀银层的银总面积为2吋2。其镀银层中不含Ag2O,且其释出的银为金属银和Ag+。Silvelon是将三维立体结构的织物浸入涂料溶液中,而后进行自身催化无电化学的还原、氧化反应而将银涂在织物上。将制得的各种含银量的载银织物,按含银量的高→低顺序,以梯度形式依次叠层,使含银量最高的层与伤口接触,而后依次降低。其1吋2的银镀层,其银的总面积达100吋2。银的组成为99%金属银和1%氧化银。释出100%的银离子(Ag+)。由于该两种产品的敷料均是将银涂布到织物上,这就产生了银与织物表面的粘附性能问题,例如不宜清洗,剪裁时有散落现象,易产生表面涂层与基底织物脱落,分层等现象。而且为了达到良好的抗菌性能,使得这种敷料的含银量很高,这无形中提高了敷料的制造成本。
关于纳米银的现有技术,已有一些报道。如在日本专利昭54-151669中,公开了一种杀菌性布,用含有铜、银(平均粒径6微米)的化合物单独或混合物的树脂溶液处理纱线,使该溶液均匀涂附在纱线的表面后再织成杀菌性布,该产品可作胶靴的衬里,帆布鞋和袜子。
中国发明专利CN-87100231A,题目为“抗菌防臭纤维纱线及制造方法”,公开日为1987年11月18日,其公开了一种抗菌纱线,将腈纶纱线先后与铜、碱性绿-4复合交联,产品对金葡球菌,MRSA、白葡球菌、白色念珠菌等10个菌种有抑菌功能,其可用作抗菌防臭的内衣裤、袜、鞋垫和医药工业、食品工业的工作服。
日本专利平3-136649,申请日为1989年10月24日,其公开了一种预防奶牛乳房炎的抗菌布。其将银离子与聚丙烯腈以配位键形式复合,产品对链球菌、葡萄菌等6种菌种有抑制作用,可用作擦拭奶牛乳房乳头以预防奶牛的乳房炎的抗菌布。
公开号为CN1128188A的中国专利申请,公开了尺寸可控纳米银的制备方法。其将0.1M-8M的AgNO3溶液进行活化后加入浓氨水后再加入H2O2溶液,将生成的沉淀抽滤、洗涤、烘干即得银白色的纳米级银粉。该专利申请虽未说明有还原反应,但其所用原料为AgNO3(Ag+)而成品为纳米级银粉(Ag0)。由 必然存在还原反应。其还原反应是发生在“将0.1-8M的AgNO3溶液进行活化”中的“活化”阶段。按化学的常规知识可知其使用的还原剂应该是能在下面步骤的浓氨水,H2O2的碱性氧化溶液所消溶的还原剂,如金属Zn粉等。该专利的产品为不含Ag2O的纯银粉。
公开号为CN1266761A的中国专利申请,公开了一种纳米级银粉的制备方法,将[Ag(NH3)2]+水溶液加入还原剂、保护剂,将[Ag(NH3)2]+还原成纳米级银粉。将滤出的Ag粉浸入钝化剂油酸中,而后滤出Ag粉,真空干燥即得纳米级Ag粉。其产品为纯Ag粉,不含氧化银。
蒋建华的专利号为ZL92109288.1,名称为“长效广谱抗菌织物的制造方法”的专利公开了一种在织物上沉积超细粒元素银的制造方法。蒋建华的专利号为ZL94118576.1,名称为“长效广谱抗菌颗粒及其制品的制作方法”的专利公开了将灯心草科植物茎髓的颗粒经化学和物理处理,使超细粒的银牢固地附着在颗粒的表面。
本发明人与蒋建华的公开号为CN1241662A,名称为“纳米银长效广谱抗菌功能性织物及其制造方法”的中国发明专利公开了一种纳米银长效广谱抗菌功能织物,其是在织物上附着有超微粒银,超微粒银的表面是氧化银,核心为金属银。本发明人的另一公开号为CN1322474A,名称为防集聚广谱抗菌纳米银微粉及其产业化制作工艺的中国发明专利公开了一种防集聚纳米银微粉,其是在天然多孔植物材料在附着有超微粒银,其粒度为1-100纳米,该超微粒银的表层为2-8纳米的氧化银,核心为元素银。在这些专利中,本发明人已认识到表层氧化银的存在,但没有发现氧化银的量是可控的,并且本发明的氧化银含量可高达80%(基于银的总量)。
本发明人的其它专利申请还有CN00121287A、CN1322874A、CN1328819A、CN1328827A、CN1335426A等。
发明概述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克服现有创伤敷料的不足,而设计的一种新型防集聚纳米银敷料,它能有效地杀灭多种致病菌,加速创伤面的愈合,缩短治疗周期。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是研发一种抗菌敷料,其具有广谱抗菌性能,其可以作为医用功能性产品和抗菌保健型产品。
本发明的再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含纳米银的抗菌敷料,其具有广谱抗菌性能,在水性介质中能持地续释放出银离子。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含防集聚纳米银的抗菌敷料,在本发明的抗菌敷料上所含有的纳米银复合颗粒是防集聚的,大部分颗粒是弥散分布的,大部分颗粒的粒径为25-30纳米。该复合颗粒的表层是氧化银,其在水介质中能释放出银离子,而不释放出元素银。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含防集聚纳米银的抗菌敷料,在本发明的抗菌敷料上所含有的纳米银复合颗粒的表层是氧化银,并且氧化银的含量是可控的。
本发明的再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能防止活性极强的银质超微粒子之间发生集聚的方法,用该方法可以生产出本发明的含防集聚纳米银的抗菌敷料。
因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创伤敷料,提供了一种防集聚纳米银抗菌敷料,其包括一种织物和在织物上沉积的防集聚纳米银复合颗粒,其中复合纳米银颗粒牢固地附着在织物的纤维元间和纤维上,该复合颗粒的粒径为1-100纳米左右。这是因为在制备过程中,采用了防集聚技术。该技术能在纳米银的形成过程中防止活性极强的银纳米粒子之间发生集聚,以得到尺寸均匀,稳定的纳米银复合颗粒。该复合颗粒的核心为金属银,表层为氧化银,其中氧化银的量是可以控制的,根据需要,氧化银可以占整个银复合颗粒的10-80%(重量百分比)。其在水或含水介质中能持续地释放出银离子,即为一种缓释型的复合银颗粒(Ag+Ag2O)。该敷料的单位面积含银总量小于约50μg/mm2
在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防集聚纳米银抗菌敷料,其包括一种织物和在该织物的至少一个面上的植物纤维体载体上沉积有防集聚纳米银复合颗粒的微粉,该微粉的粒度为0.5-100微米,防集聚纳米银复合颗粒的粒径为1-100纳米,其中大部分的颗粒的粒径为25-30纳米左右。该复合颗粒的核心为金属银,表层为氧化银,其中氧化银的量是可以控制的,根据需要,氧化银的含量可以控制在整个银复合颗粒的10-80%(重量百分比)。其在水或含水介质中能持续地释放出银离子,即为一种缓释型的复合银颗粒(Ag+Ag2O)。该微粉的含银量为约0.1-200毫克/每克载体。该敷料上含微粉量为0.5-10μg/mm2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的没有利用防集聚技术制备的纳米银的扫描电镜照片。
图2是根据本发明的防集聚技术制备的防集聚纳米银质粒子的高倍率二次电子图象。
图3是根据本发明的防集聚技术制备的防集聚纳米银质粒子的三维空间分布图像照片。
图4是灯草复合纳米银微粉对大肠杆菌01-50的杀菌曲线。
图5是灯草复合纳米银微粉对大肠杆菌01-1175的杀菌曲线。
发明详细描述
在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防集聚纳米银抗菌敷料,其包括一种织物和在该织物上沉积的防集聚纳米银复合颗粒,其中该纳米银复合颗粒牢固地附着在织物的纤维元间和纤维上,粒径为1-100纳米左右。该复合颗粒的核心为金属银,表层为氧化银,其中氧化银的量可以占整个银复合颗粒的10-80%(重量百分比)。并且敷料的单位面积的含银量小于约50μg/mm2
本发明的防集聚纳米银抗菌敷料上的防集聚钠米银复合颗粒的表面为一层均匀的氧化银,氧化银占整个银颗粒的重量百分比为10-80%,根据需要,可以调节氧化银的含量,例如可以根据需要得到氧化银含量约为10%、20%、30%、40%、50%、60%、70%或80%等的不同的复合颗粒。
可用于本发明抗菌敷料的织物可以是天然动、植物或合成纺织材料,例如棉、毛、麻、丝、粘胶纤维、醋酯纤维、聚酯纤维、聚酰胺纤维、聚烯烃纤维、锦纶、尼龙、涤纶、腈纶或丙纶等,可以单独使用其中的一种,也可以使用上述产品的混纺织品,可以是针织物、机织物或无纺织物。优选的织物是透气性较好的棉织物,更优选纱布。
本发明的抗菌敷料中,单位面积的含银量小于约50μg/mm2。优选为0.1-50μg/mm2,更优选为0.5-20μg/mm2。在本发明的抗菌敷料中,单位面积的含银量可以大于50μg/mm2,如高至100μg/mm2,但是,若含银量过高,则制造成本提高,因此,本发明敷料优选单位面积的含银量小于50μg/mm2。此外,单位面积的含银量可以很小,如低于0.1μg/mm2,但若含银量过低,可能会对敷料的治疗性能有影响。综合考虑,本发明的抗菌敷料中单位面积的含银量应小于50μg/mm2,优选为0.1-50μg/mm2,更优选为0.5-20μg/mm2
本发明的防集聚纳米银抗菌敷料是按下述方法制备的:1)配剂A,以水溶液A的总体积计,其含有硝酸银0.005-3M,氨水
0.002-1.5M,碱金属氢氧化物0.01-0.2M;2)配剂B,以水溶液B的总体积计,其含有弱还原剂0.1-5M,硝酸
0.02-0.2M,乙醇2-10M;3)将10体积份配剂A与1体积份配剂B混合,搅拌均匀后放置10-40
分钟待用,将该药剂均匀喷渍到织物上,放入反应釜中,并加入分散剂,氧化剂进行反应至足以使银颗粒表面产生至少一部分氧化银。
本发明方法的反应原理如下:
上述的还原和氧化反应是本发明纳米银复合颗粒制备的关键。在本发明中,首先是将银离子还原成金属银,在此过程中,本发明选用了[Ag(NH3)2]+作为原料溶液,这是因为由实验证明[Ag(NH3)2]+比较稳定,使还原反应不受溶液中其它杂质,如CO3 -、SO4 2-或Cl-等离子的影响。银铵络离子溶液是将硝酸银溶于氨水中配制的,其反应式为 。得到[Ag(NH3)2]+溶液后,加入还原剂,将织品浸渍于原料溶液中。
在本发明的方法中,其另一关键所在是要防止新生成的表面活性很强的纳米级粒径的银质颗粒之间发生集聚作用,从而防止生成粒径较大的银质粒子。防集聚技术的作用是为使纳米银复合颗粒尽可能以单个粒子存在,并尽可能地在纳米银粒子生成瞬间避免这些活性极大的粒子之间在溶液中由于热运动而发生相互碰撞,由此产生粒子之间的集聚而产生大尺寸的粒子堆积,甚至粒径超过纳米级的允许范围,而降低银复合颗粒的活性。为了达到该目的,在制备过程中加入了分散剂。在本发明中,所用的分散剂是本领域公知的常规防集聚剂,例如,异丙醇、十二烷基苯磺酸钠、琥珀酸酯磺酸钠、胶质钯或胶体钯、OP-10三烷基磷酸酯类如磷酸三丁酯、磷酸三辛酯、磷酸三异戊酯、硫代磷酸三异辛酯等。可以连续地或间歇地加入分散剂。
粒径为1-100纳米的纳米超微粒子与同质的宏观微粒相比,前者的比表面极大,且与粒径大小成反比。由于粒径的减小,使处于表面层的原子数迅速增加,导致原配位不足,不饱和键外露增多,原子的表面能增高,致使这些纳米级的超微粒子的化学活性极强,因而当这些超微粒子刚刚生成的瞬间,不可避免的要发生相互碰撞,则此发生碰撞的两个,甚至多个超微粒就会发生集聚,由此导致生成粒径较大,能大于原粒径几倍,几十,几百倍的大粒子,甚至由于集聚作用而变成宏观尺寸的粒子,相应的其化学活性就大大降低,最终将失去纳米材料的性质。由此可见,本发明在银的还原过程中加入分散剂对制备纳米超微粒子的方法成功与否是至关重要的。
本发明的抗菌敷料属于纳米材料学中在有机基质上分散了无机纳米微粒的有机--无机纳米复合材料。无机材料则为粒径为1~100纳米的超微粒银。关于纳米材料的界定,除了粒径为1~100纳米外,还必须具备有此种纳米材料与宏观尺寸的同质材料相比,在某些重要性能上前者有远优于后者的特异功能。即要同时具有粒径1~100纳米和特异性能,两者缺一不可,否则就不能界定为纳米材料。由此可见,本发明采用适当的化学和物理手段达到防止新生成的超微粒子间的集聚作用。这种防集聚技术对于以化学法为主,物理法为辅的制作1~100纳米超微粒子的方法成功与否是至关重要的。为了确证防集聚技术的效果,我们对采用和未采用该技术的银质样品进行扫描电子显微镜检测并照相,其效果是明显的,请参看扫描电镜照片图1、图2、和图3。
扫描电镜照片图1为未采用防集聚技术的产品,图像中球状微粒的堆积物,其粒径远大于球状微粒的粒径。有少量的纳米级细颗粒,但团聚现象严重。如果采用本发明的防集聚技术(图2和图3),加入分散剂,则可以防止这些纳米级的粒子集聚,由于减少了集聚,因此大量的颗粒都是弥散的,尺寸均匀的纳米级颗粒。图2是根据本发明的防集聚技术制备的防集聚纳米银质粒子的高倍率二次电子图象。图3是根据本发明的防集聚技术制备的防集聚纳米银质粒子的三维空间分布图像照片,从中可以更清楚地看出,纳米银质粒子弥散分布于纤维上及纤维元之间。
本发明防集聚纳米银抗菌敷料的抗菌机理为经典的抗菌机理:
Figure A0212850200121
由上可见纳米银质微粒的通过最经典的抗菌机理,把菌体中赖以生存的酶中的-SH基团置换成-SAg使酶丧失活性导致病菌死亡,且其生成物是酶2SAg和H2O,不存在二次致病因素。另一理论认为,纳米银复合颗粒中银离子与细胞中肽聚醣结合,从而阻断了致病菌与氧的结合。还有人认为是银离子与致病菌中DNA的双螺旋体结合终止了致病菌的复制。
经国家北京新药安全评价研究中心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检验中心药理科,用小鼠、豚鼠和大耳白家兔为试验对象。用含防集聚纳米银的微粉为实验药品经皮肤急性毒性试验,刺激性试验,过敏性试验和小鼠急性毒性实验,最大耐受量测定试验,和蓄积毒性试验,尤其是小鼠(9只)单次灌胃给予抗菌微粉量为最大耐受量925毫克/公斤,相当于人拟用临床量的1000倍以上,给药后连续观察14天,末发现中毒症状及死亡,且生长情况较好。由此证实,含防集聚纳米银的微粉无毒性,无刺激性,无过敏性,无耐药性。
在本发明的方法中,所进行的氧化处理的温度可根据所需氧化银的量,所用织物的不同而不同,只要加热至足以使银颗粒表面产生至少一部分氧化银即可,但要低于织物的燃点。氧化反应时间可根据所需氧化银含量,织物的量的不同而不同。织物的量大,氧化银的含量高,则加热时间长,反之,则氧化反应时间短。例如,对棉织物而言,加热至产品呈棕黄色即可。氧化剂的量可以根据所需氧化银的含量,氧化剂种类的不同而不同。氧化银的含量越高,则所需氧化剂的量越多。
本发明的抗菌敷料的宽度可依据市售织物的尺寸的不同而不同。一般来说,幅宽大约1米左右,也可以更小。敷料的长度可以为任意长,根据需要,可以为1-20米或更长。可以将敷料卷成卷材,使用时,根据创伤面的大小剪裁成不同的尺寸。这正是本发明抗菌敷料与现有技术的区别之一。现有技术中的抗菌敷料,由于是在织物表面涂有银层,银层容易与织物分离,因而不能卷成卷材,因此,本发明的防集聚纳米银抗菌敷料使用起来很方便,而且携带方便,既可在医院等常规环境下使用,也可在野外等非常环境下使用。
在本发明的另一方面,还提供了一种防集聚纳米银抗菌敷料,其包括功能层和吸收层。功能层包括一种织物和在该织物上沉积的防集聚纳米银复合颗粒,其中该纳米银复合颗粒牢固地附着在织物的纤维元间和纤维上,粒径为1-100纳米左右。该复合颗粒的核心为金属银,表层为氧化银,其中氧化银的量可以占整个银复合颗粒的10-80%(重量百分比)。并且敷料的单位面积的含银量小于约50μg/mm2,优选为约0.1-50μg/mm2,更优选为约0.5-20μg/mm2。这种抗菌敷料主要用于分泌液多的创伤部位。吸收层可以由纤维材料制成,利用常规的针刺法将功能层与吸收层复合在一起,然后,将复合敷料卷成卷材,使用时,根据创伤面的大小剪裁成不同的尺寸。
在本发明的再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自粘型防集聚纳米银抗菌敷料,其包括隔离层、功能层、吸收层和胶粘层。功能层包括一种织物和在该织物上沉积的防集聚纳米银复合颗粒,其中该纳米银复合颗粒牢固地附着在织物的纤维元间和纤维上,粒径为1-100纳米左右。该复合颗粒的核心为金属银,表层为氧化银,其中氧化银的量可以占整个银复合颗粒的10-80%(重量百分比)。并且敷料的单位面积的含银量小于约50μg/mm2,优选为约0.1-50μg/mm2,更优选为约0.5-20μg/mm2。可以利用常规的针刺法将功能层与吸收层复合在一起,再将胶粘层与吸收层结合,然后加上隔离层。该自粘型敷料可以有不同的形状,不同的尺寸。
在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防集聚纳米银抗菌敷料,该敷料包括一种织物和在该织物的至少一个面上的一种植物纤维载体上沉积有防集聚纳米银复合颗粒的微粉,所述微粉的直径为0.5-100微米,单位面积织物的含微粉量为0.5-10μg/mm2。采用熔喷方法将医用热熔胶喷射到织物的至少一个面上,再采用熔喷方法将防集聚纳米银微粉喷射到医用热熔胶上,经自然冷却后医用热熔胶和纳米银微粉形成一层抗菌膜。该敷料也可以加工成卷材,使用时,根据创伤面的大小剪裁成不同的尺寸。
在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防集聚纳米银抗菌敷料,其包括功能层和吸收层。该功能层包括一种织物和在该织物的至少一个面上的一种植物纤维载体上沉积有防集聚纳米银复合颗粒的微粉,所述微粉的直径为0.5-100微米,单位面积织物的含微粉量为0.5-10μg/mm2。采用熔喷方法将医用热熔胶喷射到织物的至少一个面上,再采用熔喷方法将防集聚纳米银微粉喷射到医用热熔胶上,经自然冷却后医用热熔胶和纳米银微粉形成一层抗菌膜。然后利用常规的针刺法将功能层与吸收层复合在一起,再将复合敷料卷成卷材,使用时,根据创伤面的大小剪裁成不同的尺寸。
在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自粘型防集聚纳米银抗菌敷料,包括隔离层、功能层、吸收层和胶粘层。织物粘贴在医用胶粘材料上,在织物的上部是采用熔喷方法将医用热熔胶喷射到纤维材料上,再采用熔喷方法将防集聚纳米银微粉喷射到医用热熔胶上,经自然冷却后医用热熔胶和纳米银微粉形成一层抗菌膜,然后用传统制作创伤敷料工艺制成各种形状不同的纳米银创伤敷料,隔离层是粘贴在医用胶贴材料的边缘上。该产品可以制作成贯通型、岛型、四边形或者也可以制成卷材。
这种防集聚纳米银抗菌敷料中采用的织物可以是天然纤维或者合成纤维,天然纤维可以是棉、麻、毛、丝、木纤维,合成纤维可以是丙纶、涤纶和维纶等,优选棉。织物可以是针织物、机织物或无纺布。该产品中单位面积织物所含的纳米银微粉的含量为0.5-10μg/mm2,优选1-3μg/mm2
本发明的防集聚纳米银微粉是以天然植物纤维为载体,其上附着有防集聚纳米银复合颗粒,该复合颗粒的粒径为1-100纳米,其中大部分的颗粒的粒径为25-30纳米左右,平均粒径为20-40纳米左右;该复合颗粒的核心为金属银,表层为氧化银,其中氧化银的量可以占整个银复合颗粒的10-80%(重量百分比)。载体上附着的防集聚纳米银复合颗粒的银含量为0.1-200毫克/每克载体。
本文所用述语“大部分”的颗粒的粒径为25-30纳米左右是指50%以上的纳米银复合颗粒的粒径为25-30纳米。
本发明的防集聚抗菌敷料中所用的微粉的载体选自天然多孔隙植物纤维,如灯芯草、棉、毛、麻、丝、竹和木的纤维浆料,以及芦花、丝瓜络植物的茎。优选的是灯芯草。
本发明的防集纳米银微粉的制备方法,与上述的制备敷料的方法大至相同,只是用天然植物代替一般的纺织品,并在最后将所得的产物粉碎成微粉。微粉的尺寸为0.5-100微米。采用该方法制备的纳米银微粉应用在本产品中,使该产品具有不怕水、稳定性好、药效高、耐洗涤、药效长的优势。
进一步地,本发明的产品可以作为治疗烧烫伤的医用(外)材料,和治疗外伤患者的皮肤感染和皮肤浅部真菌感染以及外科手术切口术后预防和治疗切口感染的材料,具有广谱抗菌性,长效性,杀灭耐药性致病菌,亲水性—遇水杀菌力更强、耐洗涤、无毒性、无刺激性、无过敏性、无耐药性等优异功能。尤其重要的是野外作业、爆炸伤、贯通伤、刀伤、灼伤,海水污染创面的战伤、洪水、火灾、地震等不良环境条件下的现场防治外伤感染。更重要的是本发明的产品能用于防治顽固性褥疮感染、烧烫伤创面感染、糖尿病,血管阻塞或其他原因引发的慢性溃疡等疑难性感染,也可作为日常生活保健用品,开创了纳米技术在人体抗感染领域应用的产业化范例。
下面通过非限定实施例来进一步说明本发明。
实施例
在本发明中若非特指,所有的份、量均为以总重量为基础的重量单位,“M”为克分子浓度。
实施例1按以下量配制药液(按10公斤织物计)
配剂A、AgNO2 0.3M,NH2·H2O 0.15M,NaOH 0.1M加去离子水至总体积为50升;配剂B葡萄糖4M,HNO3 0.1M,煮沸1-5分钟,冷却后加入乙醇使成10M,体积为5升;
将10份配剂A+1份配剂B(V/V)混匀后放置10-40分钟后即可供10公斤棉织物喷渍用,喷渍后使药液和棉织物混合均匀,进入反应釜,连续加入分散剂(OP-10),氧化剂(在充分通风条件下)进行化学和物理处理,至织物呈棕黄色,然后经清洗、离心脱水、干燥即得本发明的防集聚纳米银抗菌敷料。其中氧化银含量为40%。纳米银复合颗粒的粒径为1-100纳米左右。
实施例2
按以下量配制药液(按10公斤织品计)
配剂A:AgNO3 0.1M,NH2·H2O 0.08M,NaOH 0.05M加去离子水至总体积为50升;
配剂B:抗坏血酸0.12M,HNO3 0.11M,煮沸1-5分钟,冷却后加入乙醇使成6M,体积为5升;
将10份配剂A+1份配剂B(V/V)混匀后放置10-40分钟后即可供10公斤纱布喷渍用,喷渍后使药液和纱布混合均匀,进入反应釜,加入十二烷基苯磺酸钠作为分散剂,氧化剂(在通风下),加热保温,至纱布物呈棕黄色,然后经清洗、离心脱水、干燥即得本发明的防集聚纳米的银抗菌敷料。其中氧化银含量为60%。纳米银复合颗粒的粒径为1-100纳米左右。
实施例3按以下量配制药液(按10公斤载体计)
配剂A:AgNO3 0.5M,NH3·H2O 0.3M,NaOH 0.1M,加去离子水至总体积50升;
配剂B:葡萄糖4M,HNO3 0.1M,煮沸1-5分钟,冷却后加入乙醇使成10M,体积为5升。
将灯芯草洗净,加入98%浓度的医用酒精和蒸馏水(二者比例为1∶15),将灯芯草浸没,真空提取至灯芯草无水溶性有机成分和杂质,烘干得固体灯芯草。
将10份A+1份B(V/V)混匀后放置30分钟后即可供浸渍用,放入10公斤处理好的灯芯草。浸渍后增压均质使药液和载体混合均匀,进入反应釜,在通风和适当搅拌条件下连续地加入分散剂0P-10,氧化剂,并加热至150℃,至灯芯草呈棕黄色,然后经清洗、干燥、粉碎即得本发明的含防集聚纳米银的微粉,粒度为0.5-100微米。其中氧化银含量为80%。实验测得纳米银复合颗粒的粒径大部分在25纳米左右。采用熔喷方法将该微粉喷射到喷有医用热熔胶的纱布上,经自然冷却后在纱布上形成一层抗菌膜,再用常规方法,加工成自粘型抗菌敷料。
实施例4(实验例)1实验药品1.1灯草复合纳米银微粉(nano-silver particle on pith of common rush):
深圳市清华源兴纳米医药科技有限公司产品。批号:NW一2,银含量:6.28%1.2黄连素(berberine hydrochloride):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批号:0713-9906,效价:98.14%1.3双黄连(Shuang huang lian):哈尔滨医药有限公司中药二厂。批号:Z-33。1.4灯心草微粉(Deng xin cao):深圳市清华源兴纳米医药科技有限公司提供。效价:100%。2实验菌株2.1标准菌株:
大肠杆菌ATCC25922、铜绿假单胞菌ATCC27853、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9213
每次实验均用上述三种NCCLS规定标准的质控菌进行质量控制。质控菌随时进行分离鉴定,每周用药敏纸片法检测抑菌浓度,并同NCCLS提供的标准进行核对。2.2临床菌株:
计划对300株临床分离各种致病菌进行其对灯草复合纳米银敏感性测定。3.培养条件和实验方法3.1用平皿法测定最低抑菌浓度(MIC)3.1.1培养基:●用M-H培养基对革兰阴性杆菌、葡萄球菌的MIC进行测定;●在MH培养基中加入5%脱纤维羊血,制成血培养基,用于链球菌属的MIC测定;●在脑心浸液中加入5%脱纤维羊血,使呈巧克力色,制成“巧克力”培养基,用于肺炎链球菌的MIC测定;3.1.2细菌培养与菌液稀释:●将分纯后的革兰阴性杆菌和葡萄球菌接种于10ml膏汤,37℃培养18-24小时;●将分纯后的链球菌接种于含2%小牛血清的膏汤中,35℃培养24小时;●将分纯后的肺炎链球菌接种于含2%血清的脑心浸液中,在5%CO2培养箱中37℃培养24小时。将培养菌液适当稀释,使应用菌液为5×105CFU/ml。3.1.3细菌接种:
应用Denley多点接种仪,将菌液接种于含抗菌药物并去除水汽的平板上,过夜孵育。3.1.4药液的稀释:
采用平皿稀释法。药物终浓度是70、60、55、50、45、40、35、30、25、20、15、10、5、4、3、2、1、0.5、0.25、0.125μg/ml。3.1.5结果记录与处理:
细菌培养18-24小时后,观察细菌生长情况,以未见细菌生长的最低药物浓度为MIC。统计MIC50,MIC90值及MICrange。3.2用试管法测定最低杀菌浓度(MBC)
将分纯后的新鲜菌接种于10ml膏汤,37℃培养18-24小时,菌应用液为5×105CFU/ml。将不同浓度的药液与菌液在试管中混合,过夜培养后,以目测未见细菌生长的最低药液浓度为MIC,留下未见长菌管及最高浓度的混浊管,继续培养6小时,取0.1ml接种于不含抗菌药物的平板上,过夜培养,以无细菌生长的最低药物浓度为MBC。3.3采用活菌菌落计数法绘制杀菌曲线
将分纯后的新鲜菌接种于10ml膏汤,37℃培养18-24小时,将适当稀释的菌液与适当浓度的药物混合,使菌液为5×105CFU.ml-1。于培养即刻、1、2、4、6、8、12和24小时定点取样,用点滴平皿活菌菌落计数法滴定,以培养时间为横坐标,活菌菌落数的对数为纵坐标绘制杀菌曲线。4.采用平皿稀释法测定影响MIC的因素4.1细菌接种量的影响:
观察细菌接种量分别为104、105、106、107 CFU/ml时,对灯草复合纳米银微粉MIC的影响。4.2培养基pH的影响:
观察培养基pH分别为5.0、6.0、7.0、,7.5、8.0、8.5、9.0时,对灯草复合纳米银微粉MIC的影响。4.3培养基中血清蛋白含量的影响:
观察培养基中人血清含量分别为0、25%、50%、75%时,对灯草复合纳米银微粉MIC的影响。结果
共对313株临床分离致病菌进行了灯草复合纳米银体外抗菌活性实验。其中大肠杆菌31株、克雷伯肺炎杆菌18株、绿脓杆菌20株、阴沟肠杆菌19株、枸橼酸杆菌21株、变形杆菌29株、不动杆菌20株、产气杆菌20株、粪链球菌18株、溶血性链球菌15株、金葡球菌42株、表葡球菌30株、肺炎链球菌30株。1.体外最低抑菌浓度(MIC)测定结果:
共测定了灯草复合纳米银微粉和其他三种对照药双黄连、黄连素和灯草微粉对313株临床分离致病菌的体外最低抑菌浓度。从MIC结果可以看出灯草复合纳米银微粉对包括绿脓杆在内的革兰阴性菌和对甲氧西林耐药的葡萄球菌均具有一定的抗菌活性,MIC90在10-25μg/ml。但实验结果也显示了灯草复合纳米银微粉对链球菌属没有满意作用,MIC90在55->70μg/ml1。其它三种对照药除黄连素对个别革兰阳性菌有一定的抗菌活性外,对其致病菌都没有明显的抗菌作用,MIC90均>70μg/ml。MIC结果见表1。表1.灯草复合纳米银微粉和其他三种对照药对313株临床分离致病菌
             的体外最低抑菌浓度测定结果
                               MIC(μg/ml)致病菌(株数)
                    灯草复合纳米  双黄连  黄连素    灯草微
                       银微粉                         粉大肠杆菌(31)        MIC50   10       >70    >70       >70
                MIC90   10       >70    >70       >70
                MICr     10-15    >70    >70       >70克雷伯肺炎杆菌(18)  MIC50   15       >70    >70       >70
                MIC90   25       >70    >70       >70
                MICr     10-25    >70    >70       >70绿脓杆菌(20)        MIC50   10       >70    >70       >70
                MIC90   10       >70    >70       >70
                MICr     10-15    >70    >70       >70阴沟肠杆菌(19)      MIC50   15       >70    >70       >70
                MIC90   20       >70    >70       >70
                MICr     10-25    >70    >70       >70枸橼酸杆菌(21)      MIC50   10       >70    >70       >70
                MIC90   10       >70    >70       >70
                MICr     5-20     >70    >70       >70变形杆菌(29)        MIC50   10       >70    >70       >70
                MIC90   25       >70    >70       >70
                MICr     10-30    >70    >70       >70不动杆菌(20)        MIC50   5        >70    >70       >70
                MIC90   10       >70    >70       >70
                MICr     5-25     >70    >70       >70产气杆菌(20)        MIC50   25       >70    >70       >70
                MIC90   25       >70    >70       >70
                MICr     10-30    >70    >70       >70粪链球菌(18)        MIC50   >70     >70    >70       >70
                MIC90   >70     >70    >70       >70
                MICr     20->70  >70    >70       >70溶血性链球菌(15)    MIC50   30       >70    >70       60
                MIC90   60       >70    >70       >70
                MICr     15->70  >70    20->70    60->70金葡球菌(42)        MIC50   15       >70    30         >70
                MIC90   15       >70    40         >70
                MICr     10-20    >70    5->70     >70表葡球菌(30)        MIC50   10       >70    25         >70
                MIC90   10       >70    >70       >70
                MICr     3-15     >70    10->70    >70肺炎链球菌(30)      MIC50   55       >70    >70       >70
                MIC90   55       >70    >70       >70
                MICr     30-55    >70    25->70    >70
在预实验中我们选用了一些临床常用抗菌药物对部分致病菌进行了体外抗菌活性实验。比较灯草复合纳米银微粉对常用抗菌药物耐药的细菌的抗菌作用结果见表2。表2灯草复合纳米银微粉对常用抗菌药物耐药的细菌的抗菌作用结果
致病菌(数量)    抗菌药物      MIC(μg/ml)        实验药MIC(μg/ml)
变形杆菌(2)    左氧沙星       8-32        10
产气杆菌(2)    哌拉西林       256->256        25
溶血性链球菌(3)    红霉素       32->256        40-60
阴沟肠杆菌(3)    哌拉西林       256->256        10-25
阴沟肠杆菌(6)    头孢噻肟       64->256        10-25
阴沟肠杆菌(1)    左氧沙星       8        25
变形杆菌(1)    头孢噻肟       64        25
产气杆菌(1)    阿米卡星       >256        25
产气杆菌(2)    左氧沙星       16        10
注:预实验所用方法为平皿二倍稀释法,药物浓度范围256-0.016μg/ml。2.对灯草复合纳米银微粉MIC值的影响因素:2.1接种不同菌量对灯草复合纳米银微粉MIC值的影响:
共测定了30株致病菌(15株大肠杆菌和15株金葡球菌)在接种量分别是104、105、106、107CFU/ml时对灯草复合纳米银微粉MIC值的影响。从本次实验结果中可以看出,细菌接种量在104-107之间,灯草复合纳米银微粉对大肠杆菌和金葡球菌的MIC结果没有明显影响,MIC90分别是10μg/ml、10μg/ml、10μg/ml、15μg/ml和15μg/ml、15μg/ml、15μg/ml、15μg/m1。测定结果见表3。
表3不同接种菌量对灯草复合纳米银微粉MIC值的影响
                          接种量(CFU/ml)致病菌(株数)
                     104      105       106     107大肠杆菌(15)    MIC50   10        10         10       15
            MIC90   10        10         10       15金葡球菌(15)    MIC50   10        15         15       15
            MIC90   15        15         15       152.2不同pH值培养基对灯草复合纳米银微粉MIC值的影响:
测定菌同上,测定培养基pH分别为pH5.0、pH6.0、pH7.0、pH7.5、pH8.0、pH8.5、pH9.0时灯草复合纳米银微粉对大肠杆菌和金葡球菌的MIC值的影响。测定结果显示培养基pH值范围在5-9之间时,灯草复合纳米银微粉对大肠杆菌MIC值没有影响MIC90均是10μg/ml。但培养基pH值在5和≥8时,既偏酸或碱时,灯草复合纳米银微粉对金葡球菌的MIC值有一定的影响,MIC90分别是10μg/ml、20μg/ml、15μg/ml、15μg/ml、10μg/ml、10μg/ml、10μg/ml。但因为其MIC90差别均在2倍MIC范围内,故总体来看,不同pH值培养基对灯草复合纳米银微粉MIC值的影响不大。具体实验结果见表4。
表4.不同pH值培养基对灯草复合纳米银微粉MIC值的影响
                                培养基pH值致病菌(株数)
                    pH5.0 pH6.0 pH7.0 pH7.5 pH8.0 pH8.5 pH9.0大肠杆菌(15)    MIC50  10    10    10    10    10    10    10
            MIC90  10    10    10    10    10    10    10金葡球菌(15)    MIC50  10    20    15    15    10    10    10
            MIC90  10    20    15    15    10    10    102.3含不同浓度人血清的培养基对灯草复合纳米银微粉MIC值的影响:
测定菌同上。培养基中人血清含量分别是0、25%、50%、75%。实验结果显示,含有不同人血清的培养基使得灯草复合纳米银微粉对大肠杆菌的MIC值有明显的影响,随着培养基中人血清含量的增加,灯草复合纳米银微粉对大肠杆菌的MIC值也明显升高。MIC90分别是10μg/ml、25μg/ml、30μg/ml、30μg/ml。但培养基人血清的含量不同并不影响灯草复合纳米银微粉对金葡球菌的MIC值,MIC90均是200μg/ml。测定结果见表5。表5.不同血清含量的培养基对灯草复合纳米银微粉MIC值的影响致病菌(株数)                  人血清含量(%)
                   0       25        50      75大肠杆菌(15) MIC50    10      25        30      30
         MIC90    10      25        30      30金葡球菌(15) MIC50    15      20        20      20
         MIC90    20      20        20      203.体外最低杀菌浓度(MBC)测定结果:
共测定了灯草复合纳米银微粉对52株致病菌的体外最低杀菌所需浓度。实验结果显示灯草复合纳米银微粉对临床分离大肠杆菌和金葡球菌具有杀菌作用。其中对大肠杆菌的MBC是MIC的2.5-3倍,对金葡球菌的MBC是MIC的1.5-2倍。结果见表6。
表6.灯草复合纳米银微粉对52株临床分离致病菌的体外最低杀菌浓度测定结果致病菌(株数)    MIC50      MBC50     MIC90     MBC90   MBC/MI
           (μg/ml)    (μg/ml)   (μg/ml)   (μg/ml)    C大肠杆菌(26)      10          30         15         40      2.5-3金葡球菌(26)      25          40         25         50      1.5-24.杀菌曲线:
对大肠杆菌01-50和大肠杆菌01-1175进行的体外杀菌实验结果证明应用40和60μg/ml的灯草复合纳米银微粉对大肠杆菌具有很好的杀菌作用,分别在6和4小时可以将细菌全部杀死。杀菌曲线见图6和图7。结论1.灯草复合纳米银微粉对常见革兰阴性菌在体外有一定的抗菌作用。对临床上治疗棘手的绿脓杆菌也有与对其它革兰阴性菌相同的抗菌作用。2.灯草复合纳米银微粉对葡萄球菌在体外有一定的抗菌作用。对甲氧西林耐药葡萄球菌的作用与对甲氧西林敏感菌的作用强度相同。3.细菌接种量在104-107之间,灯草复合纳米银微粉对大肠杆菌和金葡球菌的MIC结果没有明显影响。3.不同pH(5-9)值培养基对灯草复合纳米银微粉抑菌MIC值的影响不大。4.含有不同浓度人血清(25-75%)的培养基明显影响灯草复合纳米银微粉对大肠杆菌的MIC值,随着培养基中人血清含量的增加,MIC值也明显升高。5.杀菌实验结果证明灯草复合纳米银微粉为杀菌材料。
实施例5(实验例)一.实验材料:1.培养基:1).LB肉汤液体培养基2).营养琼脂培养基3).M-H液体及固体培养基4).Sabouraud’s Agar2.试验样品及来源:纳米银抗菌敷料(深圳市清华源兴纳米医药科技有限公司提供)3.试验菌株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枯草杆菌,八叠球菌,蜡样杆菌,草分枝杆菌;大肠杆菌,变形杆菌,肺炎克雷伯氏菌,绿脓杆菌;化脓链球菌,肠球菌;红色毛癣菌,石膏样小孢子菌,须癣毛癣菌,白色念珠菌,热带念珠菌,日本清酒酵母,黑曲霉菌。二.实验方法:1).试验菌液的制备:对于细菌和酵母菌,将试验菌株经活化、分离后,取单个菌落接种到M-H或LB液体培养基中,37口震荡培养16-24小时,得浓度为109个细胞/ml的菌液备用;对于真菌,将试验菌株经活化、分离后,取单个菌落接种到含有Sabouraud’s Agar培养基的斜面中,28℃培养3-5天,用无菌水洗下孢子,离心,制备成109个细胞/ml的菌液备用。2).试验样品制备:
洗涤:取吸附有纳米银的纱布(约100mm×200mm)一块,加入500ml自来水,手洗2分钟,挤干水分,即为洗涤一次。重复操作,将纱布分别做洗涤10次、20次、50次,自然干燥,备用。
浸泡:取吸附有纳米银的纱布(约100mm×200mm)一块,  浸泡在500ml自来水中,置于4℃冰箱,6天后取出,自然干燥,备用。
制备:将洗涤、浸泡处理过的纳米纱布及空白对照(普通纱布)剪成
8mm×8mm的正方形备用。3).试验方法:将上述制备好的菌液按1%的比例加入到检定培养基中,摇匀,倒平板(15ml培养基/平板),待凝固后将制备好的纱布放入平板中,轻轻压实,并滴加少量无菌水,4℃冰箱扩散2小时后,置37℃培养24-48小时,测定抑菌圈直径(mm)。三.纳米抗菌纱布的体外抑菌试验结果:
    试验菌株     不同样品的抑菌圈直径(mm)
洗涤10次 洗涤20次 洗涤50次 浸泡6天 纱布原样 普通纱布
金黄色葡萄球菌   20.4   18.0   18.6   17.9   19.1    -
表皮葡萄球菌   23.9   22.4   23.0   22.6   24.9    -
枯草杆菌   25.7   24.2   25.8   25.1   28.2    -
八叠球菌   25.9   23.5   24.7   24.5   27.2    -
蜡样杆菌   19.2   17.1   18.7   18.1   18.4    -
草分枝杆菌   26.1   26.6   26.5   27.7   29.5    -
大肠杆菌   17.5   16.3   16.7   17.3   17.2    -
变形杆菌   17.0   14.4   15.7   16.2   17.9    -
肺炎克雷伯氏菌   15.8   16.7   17.6   17.4   18.8    -
绿脓杆菌   15.5   14.9   15.2   16.0   16.0    -
化脓链球菌   10.0   9.8   9.6   9.7   9.8    -
肠球菌   12.9   12.5   13.2   9.7   12.7    -
红色毛癣菌   12.6   13.0   12.1   12.6   12.1    -
石膏样小孢子菌   14.9   15.0   14.7   16.0   16.0    -
须癣毛癣菌   16.1   16.9   16.6   18.0   18.6    -
白色念珠菌   11.9   15.7   14.5   12.9   14.3    -
热带念珠菌   14.4   12.7   15.1   16.3   16.3    -
日本清酒酵母   12.6   13.5   13.3   13.8   12.7    -
黑曲霉菌   18.4   12.1   16.6   15.8   15.9    -
结论:纳米抗菌纱布对革兰氏阳性和阴性细菌、肠球菌、链球菌以及真菌均有抑制作用;经10次、20次、50次洗涤的纳米纱布,仍具有抑菌作用,其抑菌效果与未经洗涤的样品相比较,无明显差异。
实施例6(实验例)一.实验材料:
1.培养基:
1).LB肉汤液体培养基
2).营养琼脂培养基
3).Sabouraud’s Agar
2.试验样品及来源:
纳米银抗菌纱布(深圳清华源兴纳米医药科技有限公司提供)
SILVERLON接触式抗菌创伤敷料(SILVERLON Contact
                              Wound Dressing,Product
                              #WCD-44-10)
ActicoatTM烧伤敷料(ActicoatTM Burn Dressing,Product Code
                              #20101D)
ActicoatTM湿度控制敷料(ActicoatTM Moisture Control Dressing,
                              Product Code#20211D)
3.试验菌株
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枯草杆菌,八叠球菌;
大肠杆菌,变形杆菌,肺炎克雷伯氏菌,绿脓杆菌;
须癣毛癣菌,白色念珠菌,热带念珠菌,黑曲霉菌。二.实验方法:1).试验菌液的制备:对于细菌和酵母菌,将试验菌株经活化、分离后,取单个菌落接种到M-H或LB液体培养基中,37℃震荡培养16-24小时,得浓度为109个细胞/ml的菌液备用;对于真菌,将试验菌株经活化、分离后,取单个菌落接种到含有Sabouraud’s Agar培养基的斜面中,28℃培养3-5天,用无菌水洗下孢子,离心,制备成109个细胞/ml的菌液备用。2).试验样品制备:
洗涤:取吸附有纳米银的纱布(约100mm×200mm)一块,加入500ml自来水,手洗2分钟,挤干水分,即为洗涤一次。重复操作,将纱布分别做洗涤10次、50次,自然干燥,备用。
浸泡:取吸附有纳米银的纱布(约100mm×200mm)一块,浸泡在500ml自来水中,置于4℃冰箱,3天后取出,自然干燥,备用。
制备:将洗涤、浸泡处理过的纳米银敷料、各种抗菌敷料,以及空白对照(普通纱布)、剪成8mm×8mm的正方形备用。3).试验方法:将上述制备好的菌液按1%的比例加入到检定培养基中,摇匀,倒平板(15ml培养基/平板),待凝固后将制备好的各种样品放入平板中,轻轻压实,并在样品表面滴加少量无菌水,4℃冰箱扩散2小时后,置37℃培养24-48小时,测定抑菌圈直径(mm)。各种抗菌材料的体外抑菌试验结果:
试验菌株                           各种抗菌材料的抑菌圈直径(mm)
纱布洗10次 纱布洗50次 纱布浸泡3天 纱布未经洗涤 Silverlon创伤敷料 Acticoat烧伤敷料 Acticoat湿度控制敷料 阴性对照
金黄色葡萄球菌 23.8 23.0 21.2 22.1 23.8 24.0 21.1 -
表皮葡萄球菌 27.0 27.0 26.8 27.2 24.7 28.0 24.2 -
枯草杆菌 24.6 24.2 22.6  25.8 24.2 25.5 21.9 -
八叠球菌 25.9 27.6 25.4 26.8 26.8 27.6 24.2 -
大肠杆菌 15.2 16.0 16.3 15.6 13.8 14.9 14.9 -
变形杆菌 14.2 14.1 13.4 13.9 12.7 13.6 12.5 -
肺炎克雷伯氏菌 14.7 11.7 14.5 15.6 14.0 14.5 12.8 -
绿脓杆菌 16.0 16.1 15.2 16.6 14.5 14.9 14.0 -
须癣毛癣菌 14.4 13.2 13.5 14.6 14.0 14.6 14.1 -
白色念珠菌 10.7 10.3 8.9 8.6 9.7 11.2 9.0 -
热带念珠菌 10.7 8.9 8.8 8.1 9.1 9.4 8.9 -
黑曲霉菌 14.1 12.5 11.1 11.7 12.5 15.2 12.2 -
结论:
所测试的各种纳米抗菌材料对革兰氏阳性细菌和阴性细菌、以及真菌均有抑制作用;烧伤敷料对革兰氏阳性细菌的抑制活性略优于其它材料;各种抗菌材料对革兰氏阴性细菌和真菌的抑菌效果没有明显差异;经10次和50次洗涤的纳米纱布的抑菌作用与未经洗涤的样品相比较,无明显差异。分别测量防集聚纳米银抗菌敷料与Acticoat与S.Silverlon产品的银含量防集聚纳米银抗菌敷料与Acticoat与S.Silverlon产品的银含量对比表
样品     含Ag%   单位面积含Ag量(μg/mm2)     A1.A2.S与本发明敷料的单位面积含Ag量之比
      本公司产品纳米银纱布(NS纱布) 1.27 0.8255
       Acticoat湿度控制敷料Product Code#20101D 2.53 16.355 20.31
        Acticoat烧伤敷料Product Code#20101D 19.70 10.94 13.25
      S.Silverlon创伤敷料Code WCD44 22.11 106.4 128.9
由上述实验可知,本发明的防集聚纳米银抗菌敷料的抗菌性能与对比敷料的性能一致,但本发明抗菌敷料的银含量明显少于对比敷料。并且,本发明的抗菌敷料还可以清洗,清洗后的性能与未清洗的性能相同。

Claims (26)

1、一种防集聚纳米银抗菌敷料,其包括一种织物和在该织物上沉积的防集聚纳米银复合颗粒,其特征在于所述防集聚纳米银复合颗粒牢固地附着在织物的纤维元间和纤维上,所述防集聚纳米银颗粒的粒径范围为1-100纳米,其核心为金属银,表层为氧化银,其中氧化银的量占整个银复合颗粒的10-80%(重量百分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集聚纳米银抗菌敷料,其特征在于所述敷料是采用防集聚方法生产的,在其生产过程中加入了分散剂以防止新生成的表面活性很强的纳米银粒子集聚。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集聚纳米银抗菌敷料,其特征在于所述敷料上单位面积的含银量小于50μg/mm2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防集聚纳米银抗菌敷料,其特征在于所述敷料上单位面积的含银量为0.1-50μg/mm2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集聚纳米银抗菌敷料,其特征在于所述织物是针织物、机织物或无纺布。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集聚纳米银抗菌敷料,其特征在于所述织物是棉、毛、麻、丝、粘胶纤维、醋酯纤维、聚酯纤维、聚酰胺纤维、聚烯烃纤维、锦纶、尼龙、涤纶、腈纶、丙纶或其混合物。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防集聚纳米银抗菌敷料,其特征在于所述织物是棉织物。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防集聚纳米银抗菌敷料,其特征在于所述棉织物是纱布。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集聚纳米银抗菌敷料,其特征在于该敷料上的银质粒子是以银铵络离子[Ag(NH3)2]+为原材料制备的。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集聚纳米银抗菌敷料,其特征在于该敷料上的银质粒子是采用还原氧化方法制备的。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集聚纳米银抗菌敷料,其特征在于该敷料能在含水介质中以动态平衡的方式持续释放出银离子,而无零价银释出。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集聚纳米银抗菌敷料,其特征在于该敷料足以在含水介质中产生5-40毫米的抑菌环。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集聚纳米银抗菌敷料,其特征在于所述氧化银的含量占整个银复合颗粒的10-60%(重量百分比)。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集聚纳米银抗菌敷料,其特征在于所述氧化银的含量占整个银复合颗粒的10-40%(重量百分比)。
15、一种防集聚纳米银抗菌敷料,包括功能层和吸收层,其特征在于所述功能层包括一种织物和在该织物上沉积的防集聚纳米银复合颗粒,其中所述防集聚纳米银复合颗粒牢固地附着在织物的纤维元间和纤维上,所述防集聚纳米银颗粒的粒径范围为1-100纳米,其核心为金属银,表层为氧化银,其中氧化银的量占整个银复合颗粒的10-80%(重量百分比)。
16、一种防集聚纳米银抗菌敷料,包括隔离层、功能层、吸收层和胶粘层,其特征在于所述功能层包括一种织物和在该织物上沉积的防集聚纳米银复合颗粒,其中所述防集聚纳米银复合颗粒牢固地附着在织物的纤维元间和纤维上,所述防集聚纳米银颗粒的粒径范围为1-100纳米,其核心为金属银,表层为氧化银,其中氧化银的量占整个银复合颗粒的10-80%(重量百分比)。
17、一种防集聚纳米银抗菌敷料,该敷料包括一种织物和在该织物的至少一个面上的一种植物纤维载体上沉积有防集聚纳米银复合颗粒的微粉,其特征在于所述防集聚纳米银颗粒的粒径范围为1-100纳米,其核心为金属银,表层为氧化银,其中氧化银的量占整个银复合颗粒的10-80%(重量百分比)。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防集聚纳米银抗菌敷料,其特征在于所述防集聚纳米银复合颗粒的大部分颗粒尺寸为25-30纳米。
19、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防集聚纳米银抗菌敷料,其特征在于所述防集聚纳米银复合颗粒的平均尺寸为20-40纳米。
20、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防集聚纳米银抗菌敷料,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载体上附着的防集聚纳米银复合颗粒的银含量为0.1-200毫克/每克载体。
21、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防集聚纳米银抗菌敷料,其特征在于单位面积织物的含微粉量为0.5-10μg/mm2
22、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防集聚纳米银抗菌敷料,其特征在于所述微粉的直径为0.5-100微米。
23、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防集聚纳米银抗菌敷料,其特征在于所述载体是灯芯草、棉、毛、麻、丝、竹、木、芦花或丝瓜络植物的茎。
24、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防集聚纳米银抗菌敷料,其特征在于所述载体是灯芯草。
25、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防集聚纳米银抗菌敷料,其特征在于所述织物是棉织物。
26、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防集聚纳米银抗菌敷料,其特征在于所述棉织物是纱布。
CNA021285020A 2002-08-09 2002-08-09 防集聚纳米银抗菌敷料 Pending CN1473553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A021285020A CN1473553A (zh) 2002-08-09 2002-08-09 防集聚纳米银抗菌敷料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A021285020A CN1473553A (zh) 2002-08-09 2002-08-09 防集聚纳米银抗菌敷料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473553A true CN1473553A (zh) 2004-02-11

Family

ID=3414374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A021285020A Pending CN1473553A (zh) 2002-08-09 2002-08-09 防集聚纳米银抗菌敷料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473553A (zh)

Cited By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0427149C (zh) * 2005-09-22 2008-10-22 南通大学 纳米银生物仿生敷料的制备方法
CN101947330A (zh) * 2010-09-03 2011-01-19 长沙海润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银离子抗菌医用敷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1664564B (zh) * 2009-09-11 2012-10-03 姚辉 双黄连定形水凝胶药用敷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2978967A (zh) * 2012-12-11 2013-03-20 海安县恒源丝织品有限公司 透气保暖面料
CN101500620B (zh) * 2006-06-29 2013-06-05 博欧赛·格赛什·阿福特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伤口敷料
CN106572921A (zh) * 2014-07-31 2017-04-19 强生消费者公司 两段式伤口敷料组件
CN106572922A (zh) * 2014-07-31 2017-04-19 强生消费者公司 伤口敷料组件
CN106922732A (zh) * 2017-03-31 2017-07-07 中海油天津化工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 一种以丝瓜络为基质的杀菌材料的制备方法及用途
CN108797100A (zh) * 2018-07-09 2018-11-13 合肥洁诺医疗用品有限公司 一种医疗卫生用品用抗菌透湿无纺布
CN111607894A (zh) * 2020-06-02 2020-09-01 安信纳米生物科技(珠海)有限公司 一种负压引流用无纺棉敷料及其制备方法
WO2020180242A1 (en) * 2019-03-07 2020-09-10 Agency For Science, Technology And Research A composite and a method of preparing the same
CN116918831A (zh) * 2023-07-25 2023-10-24 山东鑫永恒新材料有限公司 一种载银抑菌抗菌缓释材料及制备方法

Cited By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0427149C (zh) * 2005-09-22 2008-10-22 南通大学 纳米银生物仿生敷料的制备方法
CN101500620B (zh) * 2006-06-29 2013-06-05 博欧赛·格赛什·阿福特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伤口敷料
CN101664564B (zh) * 2009-09-11 2012-10-03 姚辉 双黄连定形水凝胶药用敷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1947330A (zh) * 2010-09-03 2011-01-19 长沙海润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银离子抗菌医用敷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2978967A (zh) * 2012-12-11 2013-03-20 海安县恒源丝织品有限公司 透气保暖面料
CN106572922A (zh) * 2014-07-31 2017-04-19 强生消费者公司 伤口敷料组件
CN106572921A (zh) * 2014-07-31 2017-04-19 强生消费者公司 两段式伤口敷料组件
CN106572922B (zh) * 2014-07-31 2020-04-21 强生消费者公司 伤口敷料组件
US10940050B2 (en) 2014-07-31 2021-03-09 Johnson & Johnson Consumer Inc. Wound dressing assembly
CN106922732A (zh) * 2017-03-31 2017-07-07 中海油天津化工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 一种以丝瓜络为基质的杀菌材料的制备方法及用途
CN106922732B (zh) * 2017-03-31 2020-05-29 中海油天津化工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 一种以丝瓜络为基质的杀菌材料的制备方法及用途
CN108797100A (zh) * 2018-07-09 2018-11-13 合肥洁诺医疗用品有限公司 一种医疗卫生用品用抗菌透湿无纺布
WO2020180242A1 (en) * 2019-03-07 2020-09-10 Agency For Science, Technology And Research A composite and a method of preparing the same
CN111607894A (zh) * 2020-06-02 2020-09-01 安信纳米生物科技(珠海)有限公司 一种负压引流用无纺棉敷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16918831A (zh) * 2023-07-25 2023-10-24 山东鑫永恒新材料有限公司 一种载银抑菌抗菌缓释材料及制备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79646C (zh) 防集聚广谱抗菌纳米银微粉及产业化制作工艺
US10667521B2 (en) Antimicrobial material comprising synergistic combinations of metal oxides
US6379712B1 (en) Nanosilver-containing antibacterial and antifungal granules and methods for preparing and using the same
CN1643206A (zh) 具有纳米银粒子的抗微生物纱线及其生产方法
CN106012677B (zh) 纳米银复合羟基磷灰石超长纳米线抗菌纸
CN1473553A (zh) 防集聚纳米银抗菌敷料
CN1147640C (zh) 纳米银抗菌织物的制备方法
CN1183285C (zh) 一种防集聚广谱抗菌纳米银纱线的产业化制作方法
CN102121174A (zh) 一种含抗菌抗病毒母粒的无纺布及其生产方法和装置
CN1241662A (zh) 纳米银长效广谱抗菌功能性织物及其制造方法
KR20120046714A (ko) 은이 화학적 및/또는 물리적으로 결합된 셀룰로오스 매트릭스의 항균성 면 섬유 제조방법 및 이로부터 얻어진 항균성 면 섬유
CN112442893A (zh) 一种特高效纳米铜抗菌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306117A (zh) 纳米银抗菌柔性材料及其制造方法和应用
CN108651519A (zh) 一种多孔石墨烯抑菌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217059C (zh) 纳米银系抗菌织物的制备工艺及应用
US11224227B2 (en) Antimicrobial material comprising synergistic combinations of metal oxides
CN1379146A (zh) 复合型(Ag+Ag2O)防集聚纳米银抗菌非织造布及工业化生产工艺
CN1156624C (zh) 防集聚广谱抗菌纳米银针、纺织品及产业化生产工艺
CN107964785B (zh) 一种装载纳米铜抗菌蚕丝制品及其制备方法
JP7438503B2 (ja) 即時殺菌性能を有する抗菌複合素材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KR20150059898A (ko) 항균성 키토산-은 나노 복합물의 제조방법 및 이를 이용한 항균성 종이의 제조방법
TWI327610B (en) Composite fiber and the fabricating method thereof
KR102397497B1 (ko) 기능성분을 함유하여 미세먼지 흡착, 항균, 탈취기능을 갖도록 제공되는 안면보호용 마스크
CN1507782A (zh) 一种载附纳米银的天然植物复合抗菌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WO2023001911A1 (en) Biodegradable and reusable cellulosic microporous superabsorbent material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