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463003A - 盘装置 - Google Patents
盘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463003A CN1463003A CN 03123975 CN03123975A CN1463003A CN 1463003 A CN1463003 A CN 1463003A CN 03123975 CN03123975 CN 03123975 CN 03123975 A CN03123975 A CN 03123975A CN 1463003 A CN1463003 A CN 1463003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mentioned
- dish
- gear
- motion bar
- postur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Feeding And Guiding Record Carriers (AREA)
- Automatic Disk Changers (AREA)
- Toys (AREA)
- Transmission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盘装置,其目的在于当传送机构被设定在离开盘的传送力切断位置上时,使该传送机构不会由于振动等原因而无意中返回到与盘相碰的传送力传输位置一侧。其中,当移动零件(6)向X2侧移动,传送机构(20)位于传送力传输位置时,活动杆(90)向逆时针方向转动,传送辊轮(24)向X侧突出。若移动零件(6)向X1侧移动,传送机构(20)离开盘,则由于固定基座(2A)的顶接部(94)的作用,使活动杆(90)顺时针方向旋转,并且,突部(90a)被保持在限制部(95)上,阻止活动杆(90)向逆时针方向旋转。并且,这时弹性加力零件(91)的作用力不会被用于使第1移动零件(6)向X2方向返回,传送机构(20)可稳定地保持在离开盘的位置上。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设置了向盘的周缘部施加传送力使其向驱动位置移动的传送机构的盘装置,尤其涉及当盘移动到上述驱动位置上时能使上述传送机构准确地退让到碰不到盘的位置上的盘装置。
现有技术
在车载用盘装置中,设置从两侧夹持盘的周缘部用的导向零件以及传送机构,当盘从插入口被插入时,盘的周缘部的一个侧部由上述导向零件进行导向,盘的周缘部的另一侧部受到从上述传送机构来的传送力使盘进行移动。
图11和图12是仅分别表示过去的盘装置的传送机构的俯视图。设置在该盘装置100上的传送机构,被安装在移动零件110上,在该移动零件110上,沿盘的传送方向(Y1-Y2方向)并排地支承了传送辊轮101、102、103、104并使其旋转自如。在传送辊轮101和102之间,传送辊轮102和103之间,传送辊轮103和104之间,分别设置了传动齿轮105、106、107,并使其啮合到与各传送辊轮101、102、103、104一起旋转的齿轮上。若利用马达M的旋转力分别驱动上述传动齿轮105、106、107旋转,则各传送辊轮101、102、103、104分别同步向同一方向旋转,向盘的周缘部施加传送力。
上述传动齿轮107的轴107a对活动杆111进行轴支承使其转动自由,该活动杆111的前部对上述传送辊轮104进行支承。并且,在活动杆111和移动零件110之间安装螺旋弹簧112,平常对活动杆111施加逆时针方向的力。在活动杆111上连结由斜线部分表示的形状的连结零件113的一端,该连结零件113的另一端连结到形成扇形状的凸轮117上。上述凸轮117由上述传动齿轮106的轴106a进行支承并使其转动自如,在凸轮117的圆弧上形成一体化的凸起118。
在移动零件110上对由斜线部分所示的形状的姿势控制零件119进行支承,使其能向X1-X2方向移动。上述姿势控制零件119的X1侧的前端从上述移动零件110的侧方突出,与支承移动零件110的基座上所形成的限制片120相对置。并且,在姿势控制零件119和移动零件110之间安装螺旋弹簧121,利用该螺旋弹簧121的弹力来对姿势控制零件119的前端施加力量,使其平常从移动零件110的侧方突出。
图11表示传送机构被设定在能传送盘的位置上时的状态。在该状态下,从各传送辊轮101、102、103、104向盘的周缘部施加传送力,使盘向预定的驱动位置移动。这时,上述活动杆111受到逆时针方向的旋转力,所以,利用传送辊轮104能向盘的周缘部准确地施加传送力。
在盘被设置到上述驱动位置上后,利用设置在上述基座上的马达M的动力来使移动零件110向X1方向移动,各传送辊轮101~104退让到不与盘的周缘部相碰的位置上。利用这时的移动零件110的移动力,使姿势控制零件119的X1侧的前端与限制片120相搭接,姿势控制零件119在移动零件110上向X2方向相对移动。于是,上述凸起118与姿势控制零件119的一部分相搭接,向顺时针方向旋转,使凸轮117向顺时针方向旋转。利用该凸轮117的旋转力使连结零件113向Y1方向移动,利用该连结零件113的移动力,使活动杆111抵制螺旋弹簧112的作用力而向顺时针方向旋转。利用该转动动作使传送辊轮104向进一步离开盘的方向退让,达到图12所示的退让姿势。
但是,在图11、12所示的盘装置中,传送机构如图12所示,当移动到离开盘的周缘部的位置上时,由于螺旋弹簧112、121的弹性恢复力的作用,使姿势控制零件119平常向X1方向突出。因此,如图12所示,姿势控制零件119和限制片120相接触时,由于上述弹性恢复力的反作用力,使欲向X2方向恢复的力继续作用到移动零件110上。
当对上述马达M进行通电时,由于与马达驱动线圈间的电磁力而产生负荷作用于马达M的转子上,所以,上述移动零件110难于向X2方向移动。
但是,例如,上述盘装置安装在具有无线电收音机的车载用音响设备内的情况下,通过用户的操作从盘再生模式切换到无线电接收模式等上,对盘装置的上述马达M的通电可能中断。这时,马达M的转子负荷消失,所以,尤其车载用的盘装置中,当受到车辆行驶时的振动和来自外部的冲击时,在螺旋弹簧112,121的弹性恢复力的作用下,上述移动零件110会返回到X2方向。这时,因为活动杆111向逆时针方向转动,所以,设置在该活动杆111上的传送辊轮104可能碰到位于驱动位置上的盘的周缘部上。并且,由于行驶时的振动和外部冲击等,在上述移动零件110上产生晃荡,或者活动杆111上产生晃荡,发生机械噪声(连续敲击声)。
并且,存放多张盘的选盘式盘装置,使上述传送机构的传送辊轮101~104进行旋转用的动力、以及从上述多张盘中选出需要的盘的选择机构的动力,均由公用的马达供给,采用切换方法,使得当上述移动零件110达到X1侧时,上述马达的动力传递到上述选择机构上。在这种盘装置中,如果无意中上述移动零件110向X2方向移动,那么,动力不能准确地从上述马达传递到上述选择机构,有可能停止上述盘的选择动作。
发明的内容
本发明正是为解决上述问题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这样一种盘装置,即在使传送机构离开驱动位置上的盘的周缘部的动作完成时,能使该传送机构稳固地保持在离开盘的位置上,防止该位置无意中出现变动。
并且,本发明的目的还在于提供这样的盘装置,即在利用公用马达来驱动上述传送机构和上述盘选择机构的情况下,能稳定地切换从上述马达起的动力传输路径。
本发明是一种盘装置,其中设置了:
传送机构,用于把传送力施加到盘的周缘部上来把上述盘传送到驱动位置上;
移动零件,用于支承上述传送机构;以及
设定机构,用于在上述盘被传送到上述驱动位置上时,使上述移动零件移动到第1方向,使上述传送机构离开上述盘的周缘部,
该盘装置的特征在于:在上述移动零件上,设置了:
能转动的活动杆,它能使上述传送机构的至少一部分,在对上述盘进行弹压的弹压姿势以及离开上述盘的退让姿势之间移动;以及
加力零件,用于对上述活动杆施加面向上述弹压姿势的力,
在支承上述移动零件并使其能移动的基座上,设置了:
顶接部,用于在上述移动零件向上述第1方向移动时碰到上述活动杆的一部分,利用上述移动零件的移动力使上述活动杆向退让姿势转动;以及
阻制部,用于使转动的上述活动杆的一部分保持在退让姿势上,阻止上述活动杆返回到上述弹压姿势。
并且,最好是:当上述活动杆转动到上述退让姿势上时,上述活动杆的一部分相对于上述限制部受到向上述移动零件的移动方向相交叉的方向的弹压,因此,使上述活动杆返回到上述弹压姿势去的作用力不会使上述移动零件返回到与上述第1方向相反的第2方向。
本发明,当移动零件向第1方向移动,传送机构脱离设置在驱动位置上的盘时,利用移动零件的移动力来使上述活动杆进行旋转,传送机构的至少一部分移动到上述退让姿势上。并且,在此状态下,活动杆受上述基座的限制,不能返回到上述弹性姿势。
所以,对上述活动杆施加向弹压姿势的作用力的加力零件的弹性反作用力,不会使移动零件向第2方向移动,在设定机构的马达的通电被切断等情况下,能防止上述移动零件晃荡,或者意外地返回到第2方向。
上述本发明,例如,上述顶接部和上述限制部连续形成在上述基座上所设置的缺口部的缘部上,当上述移动零件向上述第1方向上移动时,形成在上述活动杆上的突部与上述顶接部相顶接,活动杆旋转到上述退让姿势上,并且,随着上述移动零件向上述第1方向移动,上述突部越过上述顶接部而保持在上述限制部上。
并且,也可这样构成:上述传送机构具有在盘的传送方向上并排设置的多个传送辊轮,该传送辊轮的至少一个由上述活动杆支承并能转动自如,在上述弹压姿势和上述退让姿势之间进行移动。
再者,例如设置了由上述设定机构来改变其对置间隔的一对上述移动零件,在一个移动零件上设置了上述传送机构,在另一个移动零件上,与上述传送机构相对置,设置了用于对盘的周缘部进行导向的导向零件。
或者,也可以在一对移动零件上分设置传送辊轮等传送机构。
并且,也可以设置:
存盘部,其用于在把上述本发明应用于所谓盘更换装置时,保持盘的多个盘保持部被设置成在上述盘的厚度方向上被积层;
盘选择机构,用于使上述存盘部内的任一盘保持部,向保持在该盘保持部内的盘能够由上述传送机构进行传送的位置上移动;
驱动马达,用于有选择地驱动上述盘选择机构和上述传送机构,以及
切换机构,其作用是:随着设置了上述传送机构的移动零件向上述第1方向或者与上述第1方向相反的第2方向移动,把上述驱动马达的动力有选择地传输到上述盘选择机构或上述传送机构上。
在此,如上所述,因为移动零件不会在向第1方向移动的位置上被无意地进行动作,所以,当传送机构离开盘时,能防止在上述马达和盘选择机构之间动力被切断。
上述切换机构中设置了:
传动齿轮,其与上述传送机构相连结,
继动齿轮(中継歯車),其与上述盘选择机构相连结;
空转齿轮,其有选择地与上述传动齿轮和继动齿轮相啮合;以及
控制零件,它介于上述移动零件和上述空转齿轮之间,当上述移动零件向上述第1方向或第2方向移动时,使上述空转齿轮有选择地移动到与上述继动齿轮相啮合的位置上或者移动到与上述传动齿轮相啮合的位置上。
再者,也可以这样构成:在上述切换机构中设置了一种锁紧零件,该锁紧零件由上述控制零件向向与上述继动齿轮相结合或分离的方向被驱动,在上述控制零件的控制下当上述空转齿轮移动到与上述继动齿轮相啮合的位置上时,上述锁紧零件离开上述继动齿轮;当上述空转齿轮移动到与上述传动齿轮相啮合的位置上时,上述锁紧零件与上述继动齿轮相卡合,这样对该继动齿轮进行锁紧。
附图的简要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盘装置内部结构的立体图。
图2是图1所示的盘装置的俯视图。
图3是图2所示的盘装置的III-III线的剖视图。
图4是表示当传送机构位于传送力传输位置上时的状态的部分俯视图。
图5是表示当传送机构位于传送力切断位置上时的状态的部分俯视图。
图6是表示当传送机构位于传送力切断位置上时的状态的从与图5相反的一侧观看的部分仰视图。
图7是表示切换机构的立体图。
图8是表示切换机构的侧视图。
图9是表示从底面侧观看切换机构的仰视图。
图10是表示设置在切换机构上的旋转体的俯视图。
图11是表示过去的盘装置的传送机构位于传送力传输位置上时的状态的部分俯视图。
图12是表示过去的盘装置的传送机构位于传送力切断位置上时的状态的部分俯视图。
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盘装置的内部结构的立体图。图2是图1的俯视图。图3是图2的III-III线的剖视图,图4和图5分别是传送机构位于传送力传输位置时、和位于传送力切断位置时的部分俯视图。图6是从背面观看图5所示的传送机构时的放大俯视图。图7~图10是表示切换机构的说明图。
图1和图2所示的盘装置1,是直径为8cm的盘(小径盘)和直径为12cm的盘(大径盘),例如是CD(小型激光盘)或DVD(数字通用盘)等能录放的。并且,直径为12cm的盘,在盘装置1的内部能存放多张。
在装置主体的正面(图中箭头Y2侧)上,设置了液晶显示盘和具有各种开关类的头部(无图示),在上述头部上设置了向横向延伸的缝隙状插入口。在该盘装置1的Y1侧的里部上,设置了能在高度方向上重叠存放许多张大径盘的存盘部3。大径盘在上述存盘部3上所设置的许多个盘保持部41内分别各保存一张,而且,是在高度方向上以重叠状态进行存放。
如图1和图2所示,在上述头部上所设置的插入口和上述存盘部3之间,设置了:用于送入和取出盘D的下述传送机构20、导向零件11、以及对由上述传送机构20进行传送的盘D进行驱动的驱动装置50等。在盘装置1的基座2上,设置了第1移动零件6和第2移动零件7并使其能向宽度方向(X1-X2方向)移动。在第1移动零件6上形成了齿条6a;在第2移动零件7上形成了与上述齿条6a相对置的齿条(无图示)。在上述基座2上,设置了由设定马达M进行旋转驱动的连结齿轮8,该连结齿轮8与上述第1移动零件6的齿条6a和第2移动零件7的齿条两者进行啮合。若用设定马达M来使上述连结齿轮8进行旋转,则上述第1移动零件6和第2移动零件7进行同步,向互相接近的方向和离开的方向进行移动。
这样,利用上述连结齿轮8、与该连结齿轮8互相啮合的第1移动零件6a以及第2移动零件7的上述齿条,构成一种设定机构,用于设定第1移动零件6和第2移动零件7的间隔。
在上述第2移动零件7上设置了导向零件11,其延伸方向是盘D的插入、退出方向,即图示的Y1-Y2方向。在上述导向零件11的对置侧(图示X1侧)的面上,形成了向图示Y方向延伸的导向用长槽11a。该长槽11a的截面形状如图3所示,图示X1侧的开口端侧较宽,X2侧较窄,呈V字形状。
在第2移动零件7的Y2侧端部上,设置了检测杆12。上述检测杆12被支承的状态是:以轴13为中心,能在图2中的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上进行旋转,而且,由于无图示的加力零件而在平常受到逆时针方向的作用力。
并且,在检测杆12上,弯曲形成了位于导向零件11的退出侧的端部上的检测片12a。在导向零件11的长槽11a内移动的盘D的外周缘,把上述检测片12a按压到外侧(X2方向)时,检测杆12向顺时针方向转动。
在上述检测杆12的另一端上,用一体化的方法形成了向图2的纸面里侧方向上弯曲的按压片12b,该按压片12b与插入检测开关14的传动机构(アクチユエ一タ)相对置。并且,当检测杆12向顺时针方向转动时,由上述按压片12b把上述插入检测开关14切换到接通状态。
并且,当检测杆12向逆时针方向转动,上述检测片12a处于对导向零件11的长槽11a排出一侧(Y2侧)端部进行覆盖的状态时,上述按压片12b离开插入检测开关14的传动机构,插入检测开关14被切换到断开状态。
在上述第1移动零件6的表面上,与上述导向零件11相对置而设置了一种传送机构20,该传送机构20具有在盘D的插入、排出方向(Y方向)上并排的第1~第4传送辊轮21、22、23、24。在上述第1~第4传送辊轮21、22、23、24上,上下形成了从中心向外周侧厚度逐渐减薄的凸缘,盘D的周缘部保持在上述凸缘之间的V形槽内。
在该实施方式中,上述导向零件11和上述传送机构20在盘面方向上互相对置,形成一对夹持零件,该夹持零件分别从X方向的两侧来夹持盘D的周缘部。
在盘装置1内,在与上述设定马达M不同的位置上设置了驱动马达M1。该驱动马达M1的动力,通过减速齿轮系进行减速,而且,通过传动齿轮25、26、27而传递到与各传送辊轮21、22、23、24形成一体的齿轮,第1~第4传送辊轮21、22、23、24,全部按相同方向被旋转驱动。当上述第1~第4传送辊轮21、22、23、24按顺时针方向旋转时,盘D向装置里部方向(Y1方向)被传入;当按逆时针方向旋转时,盘D向外部方向被传出。这时,盘的传送方式是在导向零件11的长槽11a内进行滚动。
这样,上述传送机构20由各传送辊轮21、22、23、24和传动齿轮25、26、27构成。
如图4所示,在上述第1移动零件6上设置了一种能以传动齿轮25的轴25a为支点,能在一定角度范围内转动的转动杆28。在各传送辊轮21~24中位置最靠近Y2侧的第1传送辊轮21,由转动杆28的前部进行支承。如图4所示,上述转动杆28上,在上述轴25a和第1传送辊轮21的轴之间形成了钩搭部28b,拉力螺旋弹簧等加力零件9的一端钩搭在该钩搭部28b上,该加力零件9的另一端钩搭在第1移动零件6的钩搭部6b上,转动杆28平常在顺时针方向上受力。
在上述第1移动零件6上设置了一种插入检测开关29,该开关在上述转动杆28向逆时针方向转动一定角度时变成接通状态。并且,在转动杆28上向外突出的一体化的转动片28a,用于切换上述插入检测开关29。当上述转动杆28沿逆时针方向旋转时,在上述转动片28a的作用下,上述插入检测开关29被切换到接通状态。
而且,在上述基座2上,设置了用于检测第2移动零件7的X方向移动位置的线性位置检测器。该线性位置检测器,例如是线性可变电阻器,根据其直线性变化的电阻值,可以检测出上述第2移动零件7的位置,其结果,能随时检测出导向零件11和传送机构20的对置间隔Wx。
如图4所示,在上述第1移动零件6上设置了一种活动杆90,它能以传动齿轮27的轴27a为支点在一定角度范围内进行转动。在各传送辊轮21~24中,位置最靠近Y1侧的上述第4传送辊轮24,由该活动杆90的前部进行支承,能转动自如。活动杆90,由拉力螺旋弹簧等形成的弹性加力零件91的一端钩搭在其X2侧的周缘上所形成的钩搭片27b上,该弹性加力零件91的另一端钩搭在第1移动零件6上所形成的钩搭片6b上;活动零件90平常受到逆时针方向的作用力。
在上述活动杆90上,夹着轴27a,在与上述第4传送辊轮24相反的一侧弯曲形成了一体化的突部90a。该突部90a向图4的纸面里侧(Z2侧)弯曲,从第1移动零件6向Z2方向突出。在第1移动零件6上,在上述轴27a的周围形成了扇形的开口6d,上述突部90a穿通该开口6d。活动杆90在弹性加力零件91的作用下,当在图4的逆时针方向上转动时,上述突部90a顶接到开口6d的X1侧的端部上,限制活动杆90的旋转动作。在此状态下,第4传送辊轮24保持在对传送过程中的盘D的周缘部进行弹压的弹压姿势上。
一方面,在构成上述基座2的一部分的固定基座2A的X1侧的端部上,设置了姿势控制部92。该姿势控制部92与固定基座2A设计成一个整体,具有向X2侧开口的缺口部93。
如图4和图6所示,该缺口部93,具有当第1移动零件6向X1方向移动时把上述突部90a向X1方向直线导向的导向部93a。在上述导向部93a的X1侧的端部上形成了向Y方向延伸的顶接部94。在上述缺口部93上形成了与上述顶接部94相连接,从该顶接部94起进一步向X1侧延伸的保持槽93b。该保持槽93b的缘部与上述顶接部94进行直交,形成向X1-X2方向延伸的限制部95。
当第1移动零件6从图4的传送力传输位置向X1方向移动时,与上述活动杆90设计成一个整体的上述突部90a,与上述顶接部94相顶接,利用以后的第1移动零件6向X1方向的移动力来把上述突部90a按压到上述顶接部94上,在上述第1移动零件6上,活动杆90向图4的顺时针方向(图6的逆时针方向)转动,上述第4传送辊轮24保持在退让姿势上,远远离开驱动位置上的盘D。
并且,在第1移动零件6到达图5所示的向X1方向的移动终端,即传送力切断位置之前,上述突部90a越过上述顶接部94,进入上述保持槽93b内,受到弹性加力零件91的作用力的上述活动杆90的突部90a被弹压保持在上述限制部95上。如图6所示,上述限制部95向第1移动零件6的移动方向X方向延伸,所以,从上述突部90a向上述限制部95施加的弹性按压力F1面向与上述X方向直交的Y2方向。所以在突部90a保持在上述保持槽93b内的状态下,活动杆90保持在不向图5中的逆时针方向(图6的顺时针方向)返回的状态。并且,从活动杆90向第1移动零件6施加的上述弹性按压力F1作用于和第1移动零件6的移动方向进行直交的方向上,所以,在上述弹性按压力F1的作用下,向X2方向的返回力不会作用于上述第1移动零件6上。
在上述存盘部3内,设置了一种盘保持部41,它被夹持在上述导向零件11和传送机构20之间,用于保持被送入的大径盘D的装置里侧的外周缘。该盘保持部41在盘D的厚度方向上设置了许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6个),被布置成上下重叠的状态。
在上述基座2上,垂直地设置了多个导向支柱42,并使其能转动自如地被支承。在所有的导向支柱42的基端部上固定了小齿轮43,在基座2上设置了与所有的上述小齿轮43互相啮合的环状齿轮44。上述环状齿轮44由上述驱动马达M1进行驱动,所有的导向支柱42全都同步地被旋转驱动。
在所有的导向支柱42的外周上,形成了螺旋槽42a。该螺旋槽42a,在导向支柱42的上部和下部上,间距小(密),在中间部分间距大(稀)。在上述盘保持部41的用于插入上述导向支柱42的穿通孔的内周缘上,设置了与螺旋槽42互相啮合的突起(无图示)。因此,当上述导向支柱42旋转时,各个盘保持部41借助于上述螺旋槽42a而在上下(Z方向)上移动。
如上所述,螺旋槽42a,在导向支柱42的上部和下部,间距小,所以,盘保持部41在上部和下部存放时的重叠密度大。并且,螺旋槽42a在导向支柱42的中间部分,间距大,所以,在导向支柱42的中间部分,预定的盘保持部41能离开上下相邻的其他盘保持部41而上下移动。利用盘保持部41的向上下的移动动作,选择任一盘保持部41,如图1所示,被选择的盘保持部41向上述导向零件11和高度与传送机构20相同的选择位置41A移动后停止。
在该实施方式中,利用上述导向支柱42,小齿轮43和环状齿轮44,构成一种盘选择机构,用于对盘保持部41进行升降驱动,对所需的盘D进行保持。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上述基座2上,设置了一种切换机构70,用于有选择地把驱动马达M1的动力切换为驱动传送机构20的动力和驱动上述盘选择机构的动力。
参照图7~图10,详细说明该切换机构70。
如图7所示,在上述驱动马达M1的输出轴上设置了蜗轮31,由该蜗轮31进行驱动的2级齿轮32,在基座2上利用支承轴32c进行支承并使其旋转自如。该2级齿轮32使大径齿轮32a和小径齿轮32b形成一个整体。上述大径齿轮32a是蜗轮,它与上述驱动马达M1的蜗轮31互相啮合。
在上述2级齿轮32附近,设置了由2级齿轮构成的继动齿轮45。该继动齿轮45由固定在基座2上的轴45c进行支承并能旋转自如。大径齿轮45a和小径齿轮45b形成一个整体。并且,上述大径齿轮45a与上述环状齿轮44互相啮合。
在上述2级齿轮32和上述继动齿轮45之间,设置了空转齿轮33。该空转齿轮33对固定在上述基座2上的滑动轴34进行支承,使其能转动自如,并且,能向上述滑动轴34的轴方向滑动自如。上述2级齿轮32的小径齿轮32b形成较长的轴向尺寸,在上述空转齿轮33在上述滑动轴34上在轴方向上向上下滑动期间,上述空转齿轮33和上述小径齿轮32b始终保持互相啮合状态。
如图8所示,在上述基座2上,用螺钉等来固定上述固定基座2A并使其相互间留出间隔。如图1和图2以及图4~图6所示,上述第1移动零件6位于该固定基座2A之上,第2移动零件7位于上述固定基座2A以下,其支承状态是分别能向上述X1-X2方向移动。
在上述固定基座2A的下面,利用轴38a来支承传动齿轮38,并使其旋转自如。对上述继动齿轮45进行支持的轴45c和上述轴38a位于同一轴线上。并且,上述继动齿轮45的小径齿轮45b以及上述传动齿轮38,间距圆的直径相同,并且,齿的模式(モジユ一ル)也相同。
如图1和图2所示,驱动皮带轮81a在上述固定基座2A的上面,其被支承的状态是能旋转自如,在该驱动皮带轮81a的两侧,夹送轮81b和81c的被支承状态是旋转自如。并且,上述传动齿轮38的旋转力,通过设置在固定基座2A下面的齿轮系和带齿的皮带等的动力传输部而施加到上述驱动布带轮81a上。并且,在上述第1移动零件6上对皮带轮82和83进行支承使其旋转自如。对另一边的皮带轮82设置了一体化的齿轮84,该齿轮84与上述传送机构20的传动齿轮25进行啮合。
上述驱动皮带轮81a和皮带轮82及83是带齿的皮带轮,在各皮带轮之间挂上带齿的皮带85。如图2所示,上述带齿的皮带85从皮带轮82通过空间由夹送轮81b和驱动皮带轮81a进行夹持,被卷绕到上述驱动皮带轮81a的Y1侧的外周上,再由驱动皮带轮81a和夹送轮81c进行夹持,通过空间卷绕在皮带轮83上。并且,从皮带轮83通过空间在皮带轮82上卷绕一周。
因此,第1移动零件6在上述固定基座2A上进行移动,不管该位置在什么地方,都能平时从上述传动齿轮38经过驱动皮带轮81a,通过带齿皮带85,把动力传输到上述皮带轮82上。并且,能从齿轮84通过传动齿轮25,向传送机构20的各个传送辊轮21、22、23、24传输动力。
在图8的状态下,空转齿轮33沿滑动轴34上升,与传动齿轮38相啮合。这时,驱动马达M1的动力从蜗轮31通过2级齿轮32传输到空转齿轮33上,再传输到传动齿轮38上,对上述传送机构20的各个传送辊轮21~24进行驱动。并且,当空转齿轮33沿滑动轴34下降时,空转齿轮33与继动齿轮45的小径齿轮45b相啮合。这时驱动马达M1的动力从蜗轮31通过2级齿轮32传输到空转齿轮33,再传输到继动齿轮45。然后从继动齿轮45的大径齿轮45a把动力传输到盘选择机构的环状齿轮44。
上述空转齿轮33通过控制零件60来控制Z方向的位置。如图10所示,该控制零件60具有圆筒形状的旋转体61,在旋转体61上穿通轴孔62而形成。另一方面,如图9(从图7的里侧观看的仰视图)所示,轴37固定在基座2上,上述轴孔62中插入上述轴37,上述旋转体61由基座2支承并且旋转自如。
如图10所示,在上述旋转体61的外周面上,形成了螺旋槽61a,并且如图7所示,在上述旋转体61的上部,形成了部分齿轮63。在上述旋转体61的Z1侧上部,形成了一体化的锷部64,在该锷部64上形成了孔65。
另一方面,在旋转体61的Z2侧的下部,形成了圆筒状的姿势切换突起66。如图9所示,姿势切换突起66是圆柱形状,而且,形成在与上述轴孔62相比是偏心的位置上,具有离开上述轴孔62的中心的半径较长的大径部66a、以及离开上述中心的半径较短的小径部66b。
在上述切换机构70上设置了一种切换零件71,用于向Z1-Z2方向对上述空转齿轮33进行升降驱动。上述切换零件71是圆筒形状,在圆筒部分的内侧,形成了卡合凸起(无图示)。切换零件71外插在上述旋转体61上,上述卡合凸起与旋转体61的外周的上述螺旋槽61a相卡合。
并且,在上述切换零件71上,向上述滑动轴34延伸形成了臂杆72。在空转齿轮33上形成了向Z2侧延伸的一体化支持体33a。该支持体33a与上述臂杆72相连结。因此,当臂杆72向Z方向动作时,与该动作相对应,空转齿轮33也同样能向Z方向动作。
当上述旋转体61从上方(Z1侧)来看向逆时针方向旋转时,利用形成在旋转体61上的螺旋槽61a来提升切换零件71,被设定在空转齿轮33与驱动马达38相啮合的状态下。并且,当旋转体61向顺时针方向旋转时,利用上述螺旋槽61a来使切换零件71下降,被设定在空转齿轮33与继动齿轮45的小径齿轮45b相啮合的状态。
并且,在该切换机构70上设置了图9所示的大致为3角形状的锁紧零件35。该锁紧零件35由基座2进行支承,以支承轴32c为支点转动自如。在锁紧零件35上形成了导向路35b,该导向路35b由上述滑动轴34进行导向。并且,在锁紧零件35上形成了长孔状的切换孔35c,在该切换孔35c内插入了上述姿势切换突起66。再者,在锁紧零件35上,形成了向圆环状齿轮44延伸的一体化横杆部36。在该横杆部36上形成了与上述继动齿轮45的大径齿轮45a相对置的锁紧爪36a。
在图7中,当旋转体61向逆时针方向(图9中的顺时针方向)旋转时,姿势切换突起66的大径部66a在上述切换孔35c内面向锁紧爪36a侧,所以,锁紧爪36a进行旋转,其方向是与继动齿轮45的大径齿轮45a的齿合部相嵌合。因此,进行锁紧使继动齿轮45不旋转,随之,盘选择机构的圆环状齿轮44也被销紧不能转动。并且,当旋转体61向顺时针方向(图9中的逆时针方向)旋转时,姿势切换突起66的小径部66b在切换孔35c内,面向锁紧爪36a侧,所以,锁紧爪36a向离开大径齿轮45a的方向旋转,解除继动齿轮45的锁紧。
如图2所示,在上述第1移动零件6上,形成了齿条式传动装置16。在该齿条16上设定上述旋转体61的部分齿轮63,使其在规定位置上互相啮合。并且,扭簧80的端部分别与上述孔65和上述支持轴32c相结合,这样,当控制零件60的旋转体61向顺时针方向(图9中的逆时针方向)旋转时的旋转端,以及向逆时针方向旋转时的旋转端这两个位置上,该旋转体6 1的旋转姿势保持稳定。
当上述第1移动零件6的上述传送机构20把大径盘D夹持在与导向零件11之间,向能传送的传送力传输位置移动时,上述齿条式传动装置16的位置比部分齿轮63更靠近X2侧。这时,上述控制零件60的旋转体61如图7所示,变成向逆时针方向旋转的状态,利用上述扭簧80使其旋转姿势稳定。
上述第1移动零件6向X1方向移动,而且,第2移动零件7向X2方向移动,设置在第1移动零件6上的上述传送机构20、和设置在上述第2移动零件7上的导向零件11的对置间隔Wx,从上述传送力传输位置起大于盘D的直径,当上述传送机构20和导向零件11到达不夹持大径盘D的传送力切断位置上时,齿条式传动装置16与部分齿轮63相啮合,旋转体61在图7中,向顺时针方向(图9中的逆时针方向)旋转。这时,也利用扭簧80来使旋转体61的旋转姿势保持稳定。
这样,在上述切换机构70中,当上述导向零件11和上述传送机构20的对置间隔Wx,位于能传送大径盘D的传送力传输位置上时,如图8和图9所示,驱动马达M1的动力传输到传送机构20的传动齿轮25、26、27上,对各个传送辊轮21、22、23、24进行驱动。并且,这时利用锁紧零件35来锁紧上述圆环状齿轮44使其不能转动。并且,上述对置间隔Wx从能传送大径盘D的上述传送力传输位置起进一步扩宽,当位于传送力切断位置时,驱动马达M1的动力不能向各传送辊轮21~24传输,而向圆环状齿轮44传输。这时,解除由锁紧零件35对圆环状齿轮44的锁紧状态。
如图2所示,在上述基座2上设置了驱动单元50。该驱动单元50具有驱动底盘51和夹持底盘52。两夹持底盘51、52从X1侧向X2侧延伸形成。驱动底盘51和夹持底盘52在平行状态下进行组合,上述驱动底盘51位于采用上述导向零件11和上述传送机构20的盘D的传送路径的下侧;上述夹持底盘52位于上述传送路径的上侧。
如图3所示,在上述驱动底盘51上,设置了主轴马达53,在其上侧设置了由上述主轴马达53进行旋转驱动的转台54。并且,在驱动底盘51上,安装了光头55,并使其能在X1-X2方向上移动。在夹持底盘52上,对夹持器56进行支承使其旋转自如,上述夹持器56受到板簧57向转台54侧的作用力。
在图2中,用点划线表示驱动单元50向驱动位置移动的状态。从上述插入口插入的盘D,依靠传送机构20和导向零件11而被传送到停止在图2所示的驱动位置上的驱动单元50内,抵达其中心孔D1能与转台54相嵌合的位置上。然后,在驱动底盘51上升的同时,夹持底盘52下降,盘D被设置在由夹持器56将其夹持在转台54上的驱动位置上。
并且,使上述圆环状齿轮44旋转,使上述存盘部3的盘保持部41上下移动,使某一盘D向选择位置41A移动,在进行这种选择动作时,上述驱动单元50向插入口侧(Y2侧)退让移动,和盘保持部41一起升降的盘D不会碰到上述驱动单元50。
以下说明上述盘装置1的动作。
在等待接受盘D的插入的待机状态下,驱动单元50处于图2所示的驱动位置上,而且,上述导向零件11和传送机构20的对置间隔Wx,被设定为小于小径盘的直径(8cm)。盘从插入口向Y1方向插入,检测杆12和转动杆28中的某一个向外方扩张,当插入检测开关14、29中的某一个变成接通状态时,利用无图示的CPU(中央运算装置)等控制部来判断出盘D已插入,上述设定机构的连结齿轮8进行旋转,第1移动零件6和第2移动零件7向互相离开的方向移动,上述对置间隔Wx被设定为能送入直径8cm的小径盘的尺寸;或者设定为能送入大径盘D的尺寸。
这时,同时驱动马达M1起动,或者,在此之前驱动马达M1起动,利用向顺时针方向旋转的各个传送辊轮21、22、23、24的传送力,使小径盘或大径盘D在被导向零件11和传送机构20夹持的状态下被送入到Y1方向。
而且,当被插入的盘是直径8cm的小径盘时,在上述对置间隔Wx被设定为与直径8cm的盘相对应的尺寸时,检测杆12和旋转杆28二者中仅一个向外方扩张,2个插入检测开关14、29中仅一个变成检测状态(接通状态)。两个插入检测开关14、29不会同时变成检测状态。所以在此情况下,上述对置间隔Wx保持在能夹持直径8cm的小径盘的间隔上。
另一方面,当从插入口插入的是直径12cm的大径盘D时,在上述对置间隔Wx被设定在与直径8cm的盘相对应的尺寸时,检测杆12和旋转杆28,利用大径盘D的外周缘而同时向外方扩张,2个插入检测开关14、29一起变成检测状态(接通状态)。因此,这时,判断为大径盘D已插入,利用设定马达M的驱动力来使连结齿轮8向顺时针方向旋转,第1移动零件6和第2移动零件7同步地向互相离开的方向移动。并且,上述导向零件11和传送机构20的对置间隔Wx,被设定为能夹持传送大径盘D的间隔,该导向零件11和传送机构20到达传送力传输位置。上述对置间隔Wx由上述线性位置传感器进行检测。
如图2所示,在上述导向零件11上分别设置了插入检测开关131、132,各个插入检测开关131、132的传动机构出现在导向零件11的长槽11a内。在导向零件11的长槽11a内移动的盘D的周缘部,当插入检测开关131、132一起被切换到接通状态时,检测出上述盘D已到达上述驱动位置,然后进入夹持动作,以便夹持盘D。也就是说,图3所示的驱动底盘51上升,夹持底盘52下降,盘D借助夹持器56而被按压到转台54上,利用上述板簧57的弹力来夹持盘D。
当大径盘或小径盘到达上述驱劝位置,完成夹持时,设定马达M再次起动,上述导向零件11和传送机构20的对置间隔Wx进一步扩大,扩大到该导向零件11和传送机构20均离开盘D的外周缘的传送力切断位置。该传送力切断位置是导向零件11和传送机构20的对置间隔Wx扩大到最大的位置。
当设置了传送机构20的第1移动零件6向X1方向移动时,图4~图6所示的活动杆90的突部90a进入到形成在上述固定基座2A上的导向部93a内,利用位于导向部93a内端的顶接部94来按压上述突部90a,活动杆90向图4的顺时针方向转动。然后,当第1移动零件6如图5所示,移动到作为X1侧的最终位置的传送力切断位置时,如图6所示,上述突部90a保持在上述保持槽93b内,变成第2传送辊轮24已向X1侧大幅度移动的退让位置,活动杆90保持在该状态下。
这时,如图6所示,利用弹性加力零件91的作用力,施加弹压力F1,使突部90a相对于上述限制部95面向Y2方向,所以,利用上述弹性加力零件91的弹性作用力,使向X2方向的返回力不会作用于上述第1移动零件6上。
因此,例如,向设定马达M的通电被切断,该设定马达M内的转子负荷降低的状态下,当受到外部来的振动或冲击时,上述第1移动零件6在上述弹性加力零件91的作用力下不会向X2方向返回,并且,也能防止第1移动零件6向X1-X2方向晃荡。
并且,设置在活动杆90上的第4传送辊轮24如图5所示,在远离驱动位置的盘D的周缘部的位置上保持稳定,所以,该传送辊轮24和其他传送辊轮21、22、23也不会碰到驱动中的盘D的周缘部。
如上所述,在图6所示的实施方式中上述限制部95向X方向延伸,所以,从上述突部90a施加到限制部95上的弹压力F1作用于固定基座2A上,面向Y2方向,这样,向X2方向的返回力不会作用于第1移动零件6上。但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也可以是该限制部95相对于上述X方向产生倾斜,以便图6所示的限制部95的X2侧的缘部面向Y1侧;X1侧的端部面向Y2侧。
当这样倾斜时,由于上述弹性加力零件91的作用力,在突部90a弹压限制部95时,该弹压力F1不是作用Y2方向,而是倾斜地作用于逆时针方向。因此,其反作用力,使第1移动零件6被按压到X1方向,即离开盘D的方向,在传送机构20从位于驱动位置上的盘D的周缘部进一步远离的位置上,能稳定地保持上述第1移动零件6的位置。
而且,第2移动零件7与第1移动零件6相连动,向X方向移动,所以,像上述各实施方式那样,在第1移动零件6向X1侧移动的状态下,若保持该位置,则第2移动零件7也在向X2侧移动的位置保持稳定。于是,设置在第2移动零件7上的导向零件11也在远离盘D的周缘部的位置上保持稳定。
并且,由于图7~图10所示的切换机构70的切换作用,使第1移动零件6和第2移动零件7接近,当盘D被传送机构20和导向零件11夹持时,驱动马达M1的动力施加到传送机构20的各个传送辊轮21~24上,这样,能在Y1-Y2方向上传送盘D。
并且,当第1移动零件6如图5所示,移动到X1侧的终端时,利用上述切换机构70来切换动力传输路径,驱动马达M1的动力不能传输到传送机构20上,该动力传输到图9所示的圆环状齿轮44,能够驱动上述盘选择机构。
也就是说,在驱动单元50移动到图2的Y2侧的状态下,而且盘D未设置在上述驱动单元50上的状态下,若使上述驱动马达M1动作,则上述圆环状齿轮44被驱动,盘保持部41上下移动,任一个盘保持部41移动到选择位置41A。
当进行该动作时,向X2方向的弹性返回力对第1移动零件6不起作用,第1移动零件5稳定在图5所示的位置上,所以,当上述盘选择机构动作时,能防止上述切换机构70误动作而切换驱动马达M1的动力传输路径。
并且,若利用上述盘选择机构,来使某一盘保持部41移动到上述选择机构41A而停止,则上述驱动马达M1被驱动,第1移动零件6向X2方向移动;第2移动零件7向X1方向移动,停止在选择位置41A上的盘保持部41内所保持的盘D被上述导向零件11和传送机构20进行夹持。
这时,随着第1移动零件6向X2方向移动,设置在活动杆90上的突部90a从固定基座2A的缺口部93向X2方向伸出。于是活动杆90由于弹性加力零件91的作用力而如图4所示,变成向逆时针方向旋转的弹压姿势。在此状态下,第2传送辊轮24大幅度向X2方向移动,所以,位于选择位置41A的盘保持部41内所保持的盘D的周缘部,被受到上述弹性加力零件91的作用力的上述传送辊轮24牢靠地按压住。
这时,利用上述切换机构70来切换驱动马达M1的动力传输路径,驱动马达M1的动力施加到上述传送机构20的各个传送辊轮21~24上,所以,各个传送辊轮21~24的旋转力,尤其是上述第1传送辊轮24的传送力准确地施加到盘保持部41内所保持的盘D上。盘D被传送,从选择位置41A的盘保持部41向Y2方向伸出。并且,能把上述被选择的盘D安装到图2所示的向点划线位置移动的驱动单元50的转台54上并对其进行驱动。
发明的效果
若采用以上说明的本发明,则移动零件向第1方向移动,传送机构离开设置在驱动位置上的盘,这时利用移动零件的移动力使活动杆旋转,传送机构的至少一部分移动到退让姿势上。并且,在此状态下,由于设置在上述基座上的限制部进行限制,所以活动杆不能从退让姿势返回到弹压姿势。
因此,加力零件对活动杆施加向弹压姿势的作用力,利用加力零件的弹性反作用力,能使移动零件不会再不必要地向第2方向移动,能使传送机构稳定地保持在离开盘的位置上。并且,即使在切断了设定机构的马达的通电的情况下,也能防止上述移动零件晃荡。
并且,利用安装了上述传送机构的移动零件的移动力,使驱动马达的动力有选择地传输到传送机构和盘选择机构上,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也能如上所述使移动零件的位置保持稳定。所以当盘选择机构被驱动时,不会出现由于外部振动等原因而造成动力从驱动马达向上述盘选择机构的传输被切断的问题。
Claims (8)
1、一种盘装置,其中设置了:
传送机构(21、22、23、24、25、26、27),用于把传送力施加到盘的周缘部上,把上述盘传送到驱动位置上;
移动零件(6),用于支承上述传送机构;以及
设定机构(6a、8),用于在上述盘被传送到上述驱动位置上时,使上述移动零件向第1方向(X1方向)移动,使上述传送机构离开上述盘的周缘部;
该盘装置的特征在于:在上述移动零件上,设置了:
能转动的活动杆(90),它能使上述传送机构的至少一部分(24),在对上述盘进行弹压的弹压姿势以及离开上述盘的退让姿势之间移动;以及
加力零件(91),用于对上述活动杆向上述弹压姿势施加力,
在支承上述移动零件并使其能移动的基座(2A)上,设置了:
顶接部(94),用于在上述移动零件向上述第1方向移动时碰到上述活动杆的一部分(90a),利用上述移动零件的移动力使上述活动杆向退让姿势转动;以及
限制部(95),用于保持转动到退让姿势上的上述活动杆的一部分(90a),阻止上述活动杆返回到上述弹压姿势。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盘装置,其特征在于:当上述活动杆转动到上述退让姿势上时,上述活动杆的一部分(90a)相对上述限制部,被弹压向与上述移动零件的移动方向相交叉的方向(Y2方向),因此,使上述活动杆返回到上述弹压姿势去的作用力不会作为使上述移动零件返回到与上述第1方向相反的第2方向(X2方向)去的力而起作用。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盘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顶接部和上述限制部连续形成在上述基座上所设置的缺口部(93)的缘部上,当上述移动零件向上述第1方向移动时,形成在上述活动杆上的突部(90a)与上述顶接部相顶接,活动杆旋转到上述退让姿势上,并且,随着上述移动零件向上述第1方向移动,上述突部越过上述顶接部而被保持在上述限制部上。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盘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传送机构具有在盘的传送方向(Y方向)上并排设置的多个传送辊轮(21、22、23、24),该传送辊轮的至少一个(24)由上述活动杆支承并能转动自如,在上述弹压姿势和上述退让姿势之间进行移动。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盘装置,其特征在于:设置了由上述设定机构来改变其对置间隔的一对上述移动零件(6、7),在一个移动零件(6)上设置了上述传送机构,在另一个移动零件(7)上与上述传送机构相对置,设置了用于对盘的周缘部进行导向的导向零件(11)。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盘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
存盘部(3),其用于保持盘的多个盘保持部(41)被设置成在上述盘的厚度方向(Z方向)上被积层的状态;
盘选择机构(42、43、44),用于使上述存盘部内的任一盘保持部,向保持在该盘保持部内的盘能够由上述传送机构进行传送的位置(41A)移动;以及
驱动马达(M1),用于有选择地驱动上述盘选择机构和上述传送机构;
且设置了这样一种切换机构(70),其作用是:随着设置了上述传送机构的移动零件(6)向上述第1方向(X1方向)或者与上述第1方向相反的第2方向(X2方向)移动,把上述驱动马达(M1)的动力有选择地传输到上述盘选择机构或上述传送机构上。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盘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上述切换机构(70)中设置了:
传动齿轮(38),其与上述传送机构相连结,
继动齿轮(45),其与上述盘选择机构相连结;
空转齿轮(33),其有选择地与上述传动齿轮和继动齿轮相啮合;以及
控制零件(60),其介于上述移动零件(6)和上述空转齿轮之间,当上述移动零件(6)向上述第1方向或第2方向移动时,使上述空转齿轮有选择地移动到与上述继动齿轮相啮合的位置上或者移动到与上述传动齿轮相啮合的位置上。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盘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上述切换机构中设置了一种锁紧零件(35),该锁紧零件由上述控制零件进行驱动,以便与上述继动齿轮相结合或分离,当上述空转齿轮移动到与上述继动齿轮相啮合的位置上时,上述锁紧零件在上述控制零件的控制下离开上述继动齿轮;当上述空转齿轮移动到与上述传动齿轮相啮合时的位置与上述继动齿轮相卡合,这样对该继动齿轮进行锁紧。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2155516A JP3869759B2 (ja) | 2002-05-29 | 2002-05-29 | ディスク装置 |
JP2002155516 | 2002-05-29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463003A true CN1463003A (zh) | 2003-12-24 |
CN1234123C CN1234123C (zh) | 2005-12-28 |
Family
ID=2977202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 03123975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234123C (zh) | 2002-05-29 | 2003-05-29 | 盘装置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3869759B2 (zh) |
CN (1) | CN1234123C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0463067C (zh) * | 2005-09-30 | 2009-02-18 | 阿尔派株式会社 | 盘收纳型盘装置 |
CN101308682B (zh) * | 2007-05-16 | 2011-06-08 | 阿尔派株式会社 | 盘装置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5068375B2 (ja) * | 2008-11-17 | 2012-11-07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ディスク装置 |
-
2002
- 2002-05-29 JP JP2002155516A patent/JP3869759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3
- 2003-05-29 CN CN 03123975 patent/CN1234123C/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0463067C (zh) * | 2005-09-30 | 2009-02-18 | 阿尔派株式会社 | 盘收纳型盘装置 |
CN101308682B (zh) * | 2007-05-16 | 2011-06-08 | 阿尔派株式会社 | 盘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234123C (zh) | 2005-12-28 |
JP3869759B2 (ja) | 2007-01-17 |
JP2003346407A (ja) | 2003-12-05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237532C (zh) | 盘驱动器的夹持装置及其盘驱动器的支承方法 | |
CN1168050C (zh) | 硬币封装机 | |
CA2668706C (en) | Coil spring forming apparatus and coil spring formed thereby | |
CN101046596A (zh) | 相机用焦面快门 | |
CN1384498A (zh) | 盘装置 | |
CN1234123C (zh) | 盘装置 | |
CN1029268C (zh) | 唱盘装置 | |
JP5006006B2 (ja) | 紙葉類断裁装置 | |
CN1771175A (zh) | 零件供给器及端子压接装置 | |
CN110104492A (zh) | 图像读取装置 | |
JP5472934B2 (ja) | 冊子の頁捲り装置 | |
CN1119322A (zh) | 用于提升光盘播放机的主轴组件的装置 | |
CN107803017A (zh) | 扑克机及其理牌装置及理牌方法 | |
CN1129128C (zh) | 磁记录/重放设备 | |
CN1275250C (zh) | 盘装置 | |
CN1490816A (zh) | 光盘驱动器 | |
CN1578980A (zh) | 盘驱动装置 | |
CN1114454A (zh) | 在自动换片器中进给唱片的方法和装置 | |
CN1221964C (zh) | 用于播放一张盘片的系统 | |
JP2011051727A (ja) | 部品供給装置 | |
JP7232033B2 (ja) | シート整列装置、シート給送装置、及び、画像読取装置 | |
JP2002028894A (ja) | スライス装置 | |
CN106218240B (zh) | 打印装置 | |
CN1042371C (zh) | 选择式盘重放装置 | |
CN1945714A (zh) | 盘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51228 Termination date: 201705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