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448927A - 光拾取器装置及光盘装置 - Google Patents
光拾取器装置及光盘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448927A CN1448927A CN03107421A CN03107421A CN1448927A CN 1448927 A CN1448927 A CN 1448927A CN 03107421 A CN03107421 A CN 03107421A CN 03107421 A CN03107421 A CN 03107421A CN 1448927 A CN1448927 A CN 1448927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mentioned
- laser
- wavelength
- optical axis
- ligh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7/12—Heads, e.g. forming of the optical beam spot or modulation of the optical beam
- G11B7/135—Means for guiding the beam from the source to the record carrier or from the record carrier to the detector
- G11B7/1392—Means for controlling the beam wavefront, e.g. for correction of aberration
- G11B7/13922—Means for controlling the beam wavefront, e.g. for correction of aberration passive
-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7/12—Heads, e.g. forming of the optical beam spot or modulation of the optical beam
- G11B7/125—Optical beam sources therefor, e.g. laser control circuitry specially adapted for optical storage devices; Modulators, e.g. means for controlling the size or intensity of optical spots or optical traces
- G11B7/127—Lasers; Multiple laser arrays
- G11B7/1275—Two or more lasers having different wavelengths
-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7/12—Heads, e.g. forming of the optical beam spot or modulation of the optical beam
- G11B7/135—Means for guiding the beam from the source to the record carrier or from the record carrier to the detector
- G11B7/1353—Diffractive elements, e.g. holograms or gratings
-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7/12—Heads, e.g. forming of the optical beam spot or modulation of the optical beam
- G11B7/135—Means for guiding the beam from the source to the record carrier or from the record carrier to the detector
- G11B7/1359—Single prisms
-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7/12—Heads, e.g. forming of the optical beam spot or modulation of the optical beam
- G11B7/135—Means for guiding the beam from the source to the record carrier or from the record carrier to the detector
- G11B7/1365—Separate or integrated refractive elements, e.g. wave plates
-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7/12—Heads, e.g. forming of the optical beam spot or modulation of the optical beam
- G11B7/135—Means for guiding the beam from the source to the record carrier or from the record carrier to the detector
- G11B7/1381—Non-lens elements for altering the properties of the beam, e.g. knife edges, slits, filters or stops
-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7/12—Heads, e.g. forming of the optical beam spot or modulation of the optical beam
- G11B7/135—Means for guiding the beam from the source to the record carrier or from the record carrier to the detector
- G11B7/139—Numerical aperture control means
-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2007/0003—Recording, reproducing or erasing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structure or type of the carrier
- G11B2007/0006—Recording, reproducing or erasing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structure or type of the carrier adapted for scanning different types of carrier, e.g. CD & DVD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Optical Head (AREA)
Abstract
本发明以提供可以进行低密度光盘的记录再生以及高密度光盘的记录再生,且形成了薄型的光拾取器装置以及使用了该光拾取器装置的光盘装置。光拾取器装置的特征为:具有短波长LDA(11)、长波长LDB(12)、光束分离器(41)、将光轴变换成垂直于光盘的光轴的上反棱镜(23)、物镜(32),且与物镜(32)一体地配置复合滤光片(33),对峙并相互平行地配置了复合滤光片(33)的面和上反棱镜(23)的斜面。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为了在光记录介质上记录信息或者从光记录介质中再生信息而使用的光拾取器装置以及使用了该光拾取器装置的光盘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计算机装置在小型化和高性能化方面已经取得了显著的进步。另一方面,光记录介质也因其存储容量的大容量化和易于使用而广泛普及开来并广泛地应用于计算机装置的存储装置。进而,伴随着计算机装置的小型化,使用光记录介质的光盘装置也同样地达成了大幅度的小型化。
在小型化光盘装置方面,小型化光拾取器装置是最重要的。因此,出现了在小型化方面有用的各种各样的提案。例如,已经有报告使用三角形状的上反棱镜提供薄的光盘装置的例子(例如,参照特开平11-134701号公开专利)或改善波面像差的效果(例如,参照特开2000-195085号公开专利2)。
此外,作为光记录介质的光盘也同时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作为低密度的光盘,CD-ROM已经普及,作为其记录系统,CD-R/RW也已经普及。与此同时,高密度的光盘也被开发出来,紧随着再生系统的DVD-ROM,记录系统的DVD-R/RW以及DVD-RAM也已经开始普及。
这里,本发明的所谓光盘是指可以利用光束再生或者记录信息的光记录介质的总称,是不管记录密度的疏密或所使用的光束的波长如何以及是否并用磁性的不同方式、不问是否收纳在壳罩内的实际封装如何、进而也不管外径的大小或名片状的矩形外形等怎样的形状的、广义含意地使用的光盘。
但是,由于已经普及了众多种类的媒介,故市场要求能够对应这些介质并可伴随便携式计算机装置的普及进一步薄型化光盘装置。
发明内容
因此,为了对应这样的市场要求,本发明之目的在于提供可以进行低密度光盘的记录再生以及高密度光盘的记录再生,且形成了薄型化的厚度的光拾取器装置以及使用该光拾取器装置从而形成薄型化了的框架厚度的光盘装置。
本发明是为解决上述课题而进行的工作,本发明的光拾取器装置的特征在于具有:出射具有第1波长的第1激光的第1光源、出射具有第2波长的第2激光的第2光源、将第1激光的光轴和第2激光的光轴导向共用的光轴的光束分离器、将共用的光轴变换成垂直于光盘的光轴的上反棱镜、使第1激光和第2激光分别会聚到光盘上的物镜,且与物镜一体地配置控制第1激光和第2激光各自的光束直径和偏光方向的复合滤光片,对峙并相互平行地配置了复合滤光片的面和上反棱镜的斜面。
根据本发明,可以进行低密度光盘的记录或者再生以及高密度光盘的记录或者再生,且可以提供形成了薄型化的厚度的光拾取器装置,以及使用该光拾取器装置薄型化了的光盘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所示是光拾取器的整体的斜视图;
图2是构成LDB的单元的分解斜视图;
图3是说明上反棱镜和物镜单元的关系的图;
图4是说明短波长系统的动作的图;
图5是说明集成棱镜的动作的图;
图6是说明长波长系统的动作的图;
图7所示是有关光束分离器的实施形态2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使用图面对本发明的实施形态进行说明。这里,为了减化下面的说明,用DVD光盘(以下简称为DVD)作为高密度光盘的例子、用CD光盘(以下简称为CD)作为低密度光盘的例子进行说明。但这并不是说就只限定于这些例示的介质进行解释。例如,也可以将红色波长系列的DVD光盘作为低密度光盘,将兰色波长系列的DVD光盘作为高密度光盘等等。
(实施形态1)
图1所示是光拾取器整体的斜视图。图1中,1以及2是光记录介质,1是DVD(DVD光盘),2是CD(CD光盘)。同时圆盘形状地形成作为光盘的DVD1、CD2并同心圆(更为准确地说是螺旋线)状地形成有信息光道。在从光盘侧看时,称信息光道的排列方向为接线方向(切线方向),半径方向(径向方向)为道跟踪方向。
其整体我们称之为光拾取器9,其具有以下的主要构成部件。即,11是LDA(半导体激光器A),出射DVD用光源的短波长激光。12是LDB(半导体激光器B),出射CD用光源的长波长激光。从LDA11出射的短波长激光被反射镜42改变方向,入射到CLA(平行光透镜A)21中。被CLA21从发散光变换成了平行光的短波长激光入射到光束分离器41上。从LDA12出射的长波长激光经集成棱镜13入射到CLB22中。被CLB22从发散光变换成了平行光的长波长激光也入射到光束分离器41上。
光束分离器41具有对短波长的激光透过P偏振光的光、反射S偏振光的光,或者对长波长的激光全部反射这样的、随光的波长和偏光方向而或透过或反射的功能。更为具体地说,就是使用形成了平行平板的高透过性树脂材料或者光学玻璃(下面简称为光透过构件),并在其一侧的面上通过成膜具有随光的波长和偏光方向而或透过或反射的功能的光学薄膜来实现上述功能。
入射到光束分离器41中的两种波长的激光被导向同一光轴(参照图3H)并入射到上反棱镜23中。在此前的光路中,两种波长的激光大致平行于光盘的面地并排行进。两种波长的激光在上反棱镜23的内部反射并改变进路,同时,将FFP(法菲尔德图案)的光强分布近似整形为圆形,并相对于光盘面垂直地出射(参照图3F)。
从上反棱镜23出射的两种波长的激光入射到物镜单元31,由物镜单元31调整成对应了各自的波长的激光束的直径并变换成会聚光,垂直地入射到光盘面上。
51是PDA(作为感光装置的光电探测器A),接收并检测被光束分离器41提取出来的LDA11以及LDB12的出射光的一部分。被PDA51检测出来的光被反馈给通过控制IC61进行的LDA11以及LDB12的发光功率的控制。53是HFM(高频模块),用于高频调制LDA11。这里,也可以与控制IC61一起实际安装HFM53。VOLA(调谐器A)62和VOLB(调谐器B)63是分别调整LDA11以及LDB12的发光功率用的可变电阻器(调谐器)。
包含被光盘的记录层反射的信号成分的返回反射光沿着上述的相反路线入射到光束分离器41中。在光束分离器中41中再次反射两种波长的返回反射光。这样,包含被光盘的记录层反射的信号成分的返回反射光经由CLB22和集成棱镜13被PDB52检测出来。PDB52是作为感光装置的光电探测器B,用于对应各自的波长检测包含被各种规格光盘的记录层反射的信号成分的返回反射光。
另一方面,调节器8可变换位置地支撑着物镜单元13。这是因为为了使光束对焦在光盘的信息记录层上(聚焦)而需要进行微小的道跟踪方向的追踪。以上说明过的构成部件搭载在承载架7上。因此,超过道跟踪方向的追踪控制的移动将使承载架7整体在光盘的半径(径向)方向对应移动。
下面,顺序地说明各构成要素。LDA11是出射DVD用光源的短波长激光的半导体激光器A。即使是薄型化了其厚度的光拾取器装置,在形状、特性方面一般地也都使用市场上销售的通用半导体激光器。
图2是构成LDB的单元的分解斜视图。图2中,LDB12是出射CD用光源的长波长激光的半导体激光器B。一般地,LDB12也和LDA11同样地使用市场上销售的通用半导体激光器。因而,可以与LDA11一并,将最昂贵的必须部件调整到最便宜的价格,提供廉价的光拾取器装置。
此外,LDB12包含集成棱镜13、基础构件19和PDB52构成一个单元。其既可以中介于规定了相互的位置的构件相互构成一个整体,也可以由承载架7兼做隔断构件,或者,还可以相互直接地固定在一起。一般地,LDB12的发光点(图示省略)的位置,其中心点一致于晶体管基座12a的圆形外周的中心点。发光点的光轴方向的高度可以由自晶体管基座12a的上面起始的高度来定义。发光光束的偏光面可以由对应连结形成在晶体管基座12a上的刻记12b(V字状的位置确定沟槽)的假想线的角度(通常为平行)来定义。
基础构件19形成有基础刻记19a(V字状的位置确定沟)。通过使连结基础刻记19a的假想线和连结刻记12b的假想线一致地进行装配,基础构件19也可以表示发光光束的偏光面。基础构件19的材质可以从Al、Zn、Fe、黄铜等热传导性和加工性优异且易于获得的金属材料中选择。中介于基础构件19可以更有效地促进从晶体管基座12a的LDB12的放热。进而,也可以代替晶体管基座12a使用基础构件19在安装对象的构件(在本发明的例子中是承载架7)上简易地安装LDB12。因为这样可以不拘泥于晶体管基座12a的形状地、做成适合于承载架7的安装位置的形状的构造。
集成棱镜13由第1到第4导光构件构成。各导光构件的材料可以使用高透过性树脂材料或者光学玻璃。尤其是SFL-1.6或BK-7光学玻璃,因为其具有高折射率,故具有既可以较大地得到衍射光栅或膜的设计余量,而又不易于产生透过时的波长偏移的特征。其中,因BK-7-1.5易于获得且加工性优异而更为合适。
第1导光构件14形成平行平板状且形成有衍射光栅。这是为了使LDB12的出射光产生衍射。使用这样得到的0级光和±1级光生成在道跟踪控制中使用的主以及副光束(下面总称为3光束)。
第2导光构件15形成为具有近似直角三角形的断面的近似三角柱状。近似直角三角形的斜面形成规定的反射面。该反射面具有透过CD用长波长的3光束、反射DVD用短波长的返回光的选择功能。且其既可以是偏光光束分离器膜,也可以是波长选择膜。
第3导光构件16形成为具有近似梯形的断面的近似梯形柱状。相向重合的平行平面的一方接合在第2导光构件15上。平行平面的另一方形成规定的分离面。该分离面具有透过CD用长波长的3光束、反射CD用长波长的返回光,并透过DVD用短波长的返回光的选择性分离功能。其也可以是一并具有波长选择功能的偏光光束分离器膜。
第4导光构件17也形成为具有近似梯形的断面的近似梯形柱状。相向重合的平行平面的一方接合在第3导光构件16上。平行平面的另一方形成规定的衍射光栅。该衍射光栅相对于CD用长波长的返回光具有作为用于生成信号检测光的反射型衍射光栅的功能。
第5导光构件18形成为具有直角三角形的断面的近似三角柱状。构成直角的各个面为集成棱镜13的基准面。这里,关于在这些导光构件和形成在各斜面上的各自的制膜构成或衍射光栅,在公开专利2806293号、公开专利3085148号以及特开2001-312835号公开专利上已经详细地进行了技术开示,在此,援用这些专利略去其重复的说明。
图3是说明上反棱镜和物镜单元的关系的图,是从径向方向(表示为R)观察到的图1的调节器8部分的图。图3中,为了易于了解其构造,部分夸大地进行了图示。首先,上反棱镜23被形成为具有带有钝角顶角的近似二等边三角形的断面的三角柱状。两种波长的激光被光束分离器41引导到同一光轴H。该棱镜23被配置成构成各边的面分别相对于光轴H倾斜规定的角度。
从上反棱镜23的第1斜面24入射到内部的平行光折射行进。如果到达第3斜面26,则全部反射到内部。如果到达第2斜面25,则再次全部反射到内部。如果再次到达第3斜面26则折射透过并从上反棱镜23的第3斜面26朝向透镜单元31行进。
此时,通过使在第1斜面24的入射角度和在第3斜面26的出射角度不同,可以使上反棱镜23作为失真(anamorphic)棱镜工作。即,虽然LDA11或LDB12的FFP(Far Field Pattern)具有通过半导体激光器的发射发散角度的各向异性形成的椭圆形的光强分布,但通过使其通过上反棱镜23,可以将之变换成近似圆形的光强分布。
这样,半导体激光器出射的激光可以会聚成微小的光点。特别是由于在使用LDA11的短波长激光进行记录时可以不浪费所出射的激光地将之利用于记录光点的形成,故可以不对LDA11要求高功率半导体激光器地利用一般的通用半导体激光器,可以将最昂贵的必须部件调整到最便宜的价格,提供廉价的光拾取器装置。
还是在图3中,31是物镜单元,是与透镜保持架34一体地构成了物镜32和复合滤光片33而成构件。透镜保持架34由图1的调节器8可进行微小变位地支撑着。
DVD1在从表面(光盘下面)算起深度t1=0.6mm处形成记录层。另一方面,CD在从表面(光盘下面)算起深度t1=1.2mm处形成记录层。因此,相对于同一光轴F的平行光,物镜32的作用是将DVD1短波长对焦在深度0.6mm的记录层上,将CD的长波长对焦在深度1.2mm的记录层上。这样,即使是光源的波长和到达记录层的介质厚度不同也可以准确地进行工作。即,物镜32是作为所谓的特殊物镜而工作。
复合滤光片33从接近光源侧开始顺序地整体构成了数值孔径滤光片35、衍射光栅36、以及1/4波长片37,是与物镜32一起配置在透镜保持架34上的构件。数值孔径滤光片35是为了共用一个物镜32并使之满足DVD1和CD2两者规格而控制透过的激光的光束直径的构件。即,相对于DVD短波长,如用虚线给出的那样,透过全部全域,实现数值孔径数(以下简称为NA)0.6。另一方面,相对于CD长波长,如用单点划线给出的那样,透过中心部的区域,实现NA=0.5。此时,周边部的光被数值孔径滤光片35的材料吸收(或者反射)。
衍射光栅36是蚀刻具有光学各向异性的光透过性的树脂材料或者光学晶体而形成的具有偏光依存性的透过型衍射光栅。在本实施形态中,设定的光栅深度使光栅可以相对于DVD短波长作为偏光依存性透过型衍射光栅工作,而相对于CD长波长则不作为衍射光栅工作,而是成为了一个光透过构件。如前所述的那样,这是因为要利用设置在第4导光构件17上的反射型衍射光栅使CD长波长生成信号检测光。
1/4波长片37是按DVD短波长和CD长波长的中间波长设计的,对于两种激光近似起1/4波长片的作用。
这样,如果使前述的衍射光栅36的选择偏光方向、LDA11的线偏振光和LDB12的线偏振光(如P偏振光)正交,则光源朝向光盘的光(下面简称为往路光)将不受衍射光栅36的影响地透过并入射到1/4波长片37上。在透过1/4波长片37的过程中,线偏振光的往路光被变换成位相旋转了90度的圆偏振光,被物镜32会聚成像在光盘的记录层上。
被光盘的记录层反射了的光(下面简称为复路光)以相反的顺序经由物镜32到达1/4波长片37。在透过1/4波长片37的过程中,圆偏振光的复路光被变换成相对于往路光位相旋转了90度的线偏振光(例如S偏振光)。此时,相对于往路光的线偏振光(P偏振光),复路光的线偏振光(S偏振光)具有90度的角度,与前述的衍射光栅36的选择偏光方向一致。这样,DVD短波长的复路光受衍射光栅36的衍射作用出射过复合滤光片33。
这里,由于物镜32和复合滤光片33是与透镜保持架34整体构成的,故即使物镜32进行聚焦偏移或道跟踪偏移的动作,也可以维持物镜32与复合滤光片33的良好的位置关系,所以,可以构成不易受到透镜偏移的影响的光拾取器装置。此外,由于是相互平行、相向重合地构成了上反棱镜23的第3斜面26和复合滤光片33,故可以既允许物镜32的聚焦偏移,又可以接近物镜32和复合滤光片33进行配置,可以构成薄型的光拾取器装置。
下面,对上述这样构成的本发明的光拾取器装置说明其动作。为了便于说明,分开说明DVD短波长系统和CD长波长系统。图4是说明短波长系统的动作的图。这里,为了易于理解,图4给出了从图1的Z方向看到的从光源到光束分离器41的区间图和从图1的R方向看到的从光束分离器41到光盘的区间图。
首先,从DVD短波长系统开始说明。从LDA11出射的DVD短波长的激光(下面简称为往路光A101,用双点划线表示)经由反射镜42入射到CLA21。被CLA21从发散光变换成了平行光的往路光A101入射到光束分离器41。折射并透过了光束分离器41内的往路光A101入射到上反棱镜23。此时,往路光A101如前述的那样,重复折射和反射,光轴的朝向被从光轴H变换到光轴F。此外,与此同时,利用第1斜面24的入射角度和第3斜面26的出射角度之比,光强分布被从椭圆分布变换到近似圆分布。以下,将该变换比率简称为光束整形倍率。
接着,往路光A101入射到复合滤光片33。此时,如前述的那样,往路光A101被数值孔径滤光片35整形为相当于NA=0.6的光束直径,不受衍射光栅36的影响地行进,经由1/4波长片37,被变换成圆偏振光。进而,被物镜32会聚到DVD1上。并且,往路光A101以NA=0.6对焦于DVD1的深度0.6mm的记录层上。
往路光A101被记录层反射,再次行进于相反的光路。即,成为了复路光A102(用实线表示)。复路光A102被物镜32再次变换成平行光并入射到复合滤光片33。经由1/4波长片37,其被变换成旋转了90度的线偏振光(S偏振光),受衍射光栅36的衍射作用,复路光A102进而又行进于相反的光路。复路光A102被上反棱镜23将光轴的朝向从光轴F变换到光轴H。
因为复路光A102相对于往路光A101是旋转了90度的线偏振光,故在光束分离器41的表面处反射,从往路上分离朝向LDB12。复路光A102在CLB22再次成为会聚光并入射到集成棱镜13。即,DVD短波长系统因复路光A102不能返回到往路光A101的出发点而为非再归系光学系统。
图5是说明集成棱镜的动作的图,图5(a)是说明DVD短波长的动作的图,图5(b)是说明CD长波长的动作的图。接着,在图4和图5(a)中,复路光A102从端面入射到第4导光构件17,透过第3导光构件16,到达第2导光构件15的斜面。该斜面形成如波长选择膜的反射面,复路光A102在反射了之后再次透过第3导光构件16和第4导光构件17,入射到PDB52,进行DVD1的信号检测。这里,由于从衍射光栅36到检测位置PDB52的光路长度长,故利用一点点的衍射效果就可以得到足够的分离效果。就是说,因为衍射光栅36的制作变得容易而可以谋求降低成本。
当要记录DVD1时,需要检测出LDA11的准确的光功率并进行光功率控制。因此,将PDA51配置在光束分离器41附近,用于在往路光A101入射到光束分离器41内时检测被光束分离器41的表面(入射面)微弱地反射的往路光A101的一部分。即,是监测光A103,在图4中用虚线表示。
此外,在使用发射发散角度的各向异性(平面形状比)大的半导体激光器时,通过将前述的上反棱镜23的光束整形倍率设定在1.1~1.3之间,可以在使用LDA11的短波长激光进行记录时,不浪费出射的激光束地将之利用于记录光点的形成。在DVD短波长系统的记录再生中,控制像散是非常重要的。在使上反棱镜23具有光束整形功能时,通过使入射到上反棱镜23的平行光的平行度微小地变化,可以进行像散的控制。
更为具体地,就是通过使LDA11和DVD用平行光管CLA21的比微小地变化,可以进行像散的调整。此外,在上反棱镜23没有光束整形功能(光束整形比为1.0)时,通过在光束分离器41上附加楔形棱镜,也可以调整DVD短波长系统的像散。此时,楔形棱镜作为像散校正构件而工作。当然,也可以整体地整形附加了楔形棱镜的光束分离器41。
下面,说明CD长波长系统。图6是说明长波长系统的动作的图。这里,与图4同样地,给出了从图1的Z方向看到的从光源到光束分离器41的区间图和从图1的R方向看到的从光束分离器41到光盘的区间图。在图5(b)和图6中,从LDB12出射的CD长波长的激光(下面简称为往路光B111,用双点划线表示)在透过集成棱镜13的第1导光构件14的过程中,可以生成3束光束。进而,往路光B111顺次透过第2导光构件15、第3导光构件16以及第4导光构件17并从第4导光构件17的端面射出。
往路光B111从集成棱镜13射出之后入射到CLB22。被CLB22从发散光变换成平行光。然后,往路光B111在光束分离器41的表面被反射并入射到上反棱镜23中。此时,往路光B111与前述的DVD用短波长同样地,重复折射和反射,光轴的朝向被从光轴H变换到光轴F。此外,与此同时,在上反棱镜23被付与了光束整形功能时,对应于光束整形比,光强分布被从椭圆分布变换到圆分布。
进而,往路光B111入射到复合滤光片33。此时,往路光B111受到数值孔径滤光片35限制,光束直径成为规定的束径。往路光B111因波长不同而不受衍射光栅36的影响地行进。然后,经由1/4波长片37被变换成圆偏振光。进而,被物镜32会聚到CD2上。并且,往路光B111按照规格以NA=0.5对焦于CD2的深度1.2mm的记录层上。
往路光B111被记录层反射,再次行进于相反的光路。即,成为了复路光B112(用实线表示)。复路光B112被物镜32再次变换成平行光并入射到复合滤光片33。经由1/4波长片37,被变换成相对于往路光B111旋转了90度的线偏振光并透过衍射光栅36,复路光B112进而又行进于相反的光路上。复路光B112被上反棱镜23将光轴的朝向从光轴F变换到光轴H。进而,复路光B112在光束分离器41的表面处反射并再次朝向LDB12。复路光B112在CLB22再次成为会聚光并入射到集成棱镜13。
即,CD长波长系统因复路光B112可以返回到往路光B111的出发点而为再归系的光学系统。此外,因往路光A101、复路光A102、往路光B111以及复路光B112均通过从光束分离器41经由物镜32到达光盘的区间,故该区间为共用的光学系统,具有共用的光轴。
复路光B112从端面入射到第4导光构件17,透过第4导光构件17,到达第3导光构件16的斜面。该斜面形成有如偏光光束分离膜,可以反射偏光面旋转了90度的复路光B112(S偏振光)。进而,透过第4导光构件17到达第4导光构件17的斜面。该斜面形成有反射型衍射光栅,复路光B112分离生成信号检测光并被反射。复路光B112在第3导光构件16的斜面处再次反射并从第4导光构件17的另一端面射出。复路光B112入射到PDB52,进行CD2的信号检测。
这里,当要记录CD2时,需要检测出LDB12的准确的光功率并进行光功率控制。因此,CD2也使用PDA51。当在光束分离器41表面反射往路光B111时,用于检测从光束分离器41的表面(反射面)微弱地入射到光束分离器41的内部的往路光B111的一部分。即,是监测光B113,在图6中用虚线表示。这样,在CD长波长系统中也可以检测出准确的光功率并进行光功率的控制。
(实施形态2)
在以上的说明中,作为光束分离器41,是以作为形成了平行平板的形态进行的说明。或者是在平行平板的光束分离器41上组合了楔形的棱镜的形态进行的说明。因此,下面将说明不同的形状地形成了光束分离器41的实施形态。图7所示是有关光束分离器的实施形态2的图,是将图4、图6中的光束分离器41置换成实施形态2的光束分离器43的情况。因其他的构成要素与图4、图6的记载完全相同,故附加同样的符号并略去其重复的说明。
与集成棱镜13同样地,光束分离器43的材料可以使用高透过性树脂材料或光学玻璃(下面简称为光透过构件)。光束分离器43形成为具有四边形的断面的四角柱状,其内部形成分离面44。或者,也可以贴合具有分离面44的三角柱形成四角柱。与光束分离器41同样地,成膜光学薄膜并形成具有随光的波长和偏光方向或透过或反射的功能的分离面44。
更为具体地就是,分离面44形成波长选择膜,作为分离短波长的激光和长波长的激光的波长选择装置而工作。其波长选择膜对于短波长的激光(DVD用波长635~670nm)透过90%以上,对于长波长的激光(CD用波长780nm)反射90%以上。因而,在从LDA11出射的短波长的往路光A101被平行光透镜21变换成了平行光束后,往路光A101透过分离面44,入射到上反棱镜23中。此时,分离面44的剩余的10%以下的光反射并形成监测光A103入射到PDA51中。
另一方面,在从LDB12出射的长波长的往路光B111被平行光透镜22变换成了平行光束后,往路光B111在分离面44处反射,入射到上反棱镜23中。此时,分离面44的剩余的10%以下的光透过并形成监测光B113入射到PDA51中。
如上述这样,由于可以利用PDA51直接监视往路光A101、往路光B111的光出射能量的一部分,故可以通过PDA51实现准确的记录功率的控制。此外,因为分离面44为被高透过性树脂材料或光学玻璃掵冻肿诺墓乖欤
士梢匀菀椎亟行形成在分离面44的波长选择膜的成膜设计。因而,可以制作容易且低成本地进行分离面的形成。
此外,如图7夸大给出的那样,通过相对于光轴设定微小地倾斜了四角柱的面的角度,可以将在光束分离器43的表面反射的表面反射光导向到对光学系统没有影响的方向(特别是注意不能使之返回到LDA11或LDB12)。这样,无需在光束分离器43的表面形成防反射膜等,可以廉价地形成光束分离器43。
另外,如图7夸大给出的那样,可以沿着一方的往路光的光轴形成延伸了四边形断面的一部分的边的(在图7的例子中为复路光A102或者往路光B111的光轴方向)形状。这样,可以利用光束分离器43的折射率调整光路长度。
如以上详细地说明过的这样,可以提供具有能够进行记录或者再生CD长波长系统、且也可以在DVD短波长系统中进行再生以及记录的光学系统的光拾取器装置。此外,由于是将至少一方的光学系统取为再归系光学系统、将另外一方的光学系统取为非再归系光学系统,并与再归系统一起共用了非再归系统的检测系统,故可以在减少检测系统的元件数目的同时,也能够削减承载架安装空间,可以廉价地提供小型的光拾取器装置。
此外,由于是相互平行且相向重合地构成了上反棱镜23的第3斜面26和复合滤光片33,故可以既允许物镜32的聚焦偏移,又可以接近物镜32和复合滤光片33进行配置,可以构成薄型的光拾取器装置。这样,本发明将能够提供可以进行低密度光盘的记录再生以及高密度光盘的记录再生,且形成了薄型化了厚度的光拾取器装置以及使用该光拾取器装置薄型化了的光盘装置。
按照本发明,可以提供能够进行低密度光盘的记录再生以及高密度光盘的记录再生,且形成了薄型化了厚度的光拾取器装置以及使用该光拾取器装置进行了薄型化的光盘装置。
Claims (19)
1.一种光拾取器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出射具有第1波长的第1激光的第1光源、出射具有第2波长的第2激光的第2光源、将上述第1激光的光轴和上述第2激光的光轴导向共用的光轴的光束分离器装置、将上述共用的光轴变换成垂直于光盘的光轴的上反棱镜、使上述第1激光和上述第2激光分别会聚到光盘上的物镜,且
与上述物镜一体地配置控制上述第1激光和上述第2激光各自的光束直径和偏光方向的复合滤光片,对峙并相互平行地配置了上述复合滤光片的面和上述上反棱镜的斜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记述的光拾取器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第1波长或者上述第2波长的至少某一方的光源具有出射可在光盘上进行记录的激光的光输出。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记述的光拾取器装置,其特征在于:与上述共用的光轴成规定的倾斜角度地配置上述上反棱镜,将光束整形倍率设定在1.1~1.3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记述的光拾取器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第2波长具有比上述第1波长长的波长,在上述第1波长入射到上述光束分离器装置侧的位置上配置了像散校正构件。
5.一种光盘装置,其特征在于:使用了权利要求1所记述的光拾取器装置。
6.一种光拾取器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出射具有第1波长的第1激光的第1光源、出射具有第2波长的第2激光的第2光源、将上述第1激光的光轴和上述第2激光的光轴导向共用的光轴的光束分离器装置、将上述共用的光轴变换成垂直于光盘的光轴的上反棱镜、使上述第1激光和上述第2激光分别会聚到光盘上的物镜,且
上述第1波长或者上述第2波长的至少某一方的光源具有出射可在光盘上进行记录的激光的光输出,与上述物镜一体地配置控制上述第1激光和上述第2激光各自的光束直径和偏光方向的复合滤光片,对峙并相互平行地配置了上述复合滤光片的面和上述上反棱镜的斜面。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记述的光拾取器装置,其特征在于:与上述共用的光轴成规定的倾斜角度地配置上述上反棱镜,将光束整形倍率设定在1.1~1.3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记述的光拾取器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第2波长具有比上述第1波长长的波长,在上述第1波长入射到上述光束分离器装置侧的位置上配置了像散校正构件。
9.一种光盘装置,其特征在于:使用了权利要求6所记述的光拾取器装置。
10.一种光拾取器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出射具有第1波长的第1激光的第1光源、出射具有第2波长的第2激光的第2光源、将上述第1激光的光轴和上述第2激光的光轴导向共用的光轴的光束分离器装置、将上述共用的光轴变换成垂直于光盘的光轴的上反棱镜、使上述第1激光和上述第2激光分别会聚到光盘上的物镜、对应于上述第1波长和上述第2波长检测来自光盘的反射光的感光装置、将来自光盘的反射光分别按上述第1波长和上述第2波长导向上述感光装置的集成棱镜,且
整体地配置上述第2光源、上述集成棱镜和上述感光装置,
上述第2光源具有出射可在光盘上进行记录的激光的光输出,与上述物镜一体地配置控制上述第1激光和上述第2激光各自的光束直径和偏光方向的复合滤光片,
对峙并相互平行地配置了上述复合滤光片的面和上述上反棱镜的斜面。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记述的光拾取器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光束分离器装置在形成了平行平板的光透过构件的一面上成膜了光学薄膜。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记述的光拾取器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光束分离器装置形成为在内部具有成膜了光学薄膜的分离面的、断面为四边形的四角柱。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记述的光拾取器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光束分离器装置为在特定的光轴方向延伸了上述四边形的一部分边的形状。
14.一种光盘装置,其特征在于:使用了权利要求10所记述的光拾取器装置。
15.一种光拾取器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出射具有第1波长的第1激光的第1光源、出射具有第2波长的第2激光的第2光源、将上述第1激光的光轴和上述第2激光的光轴导向共用的光轴的光束分离器、将上述共用的光轴变换成垂直于光盘的光轴的上反棱镜、使上述第1激光和上述第2激光分别会聚到光盘上的物镜、对应于上述第1波长和上述第2波长检测来自光盘的反射光的感光装置、将来自光盘的反射光分别按上述第1波长和上述第2波长导向上述感光装置的集成棱镜,且
整体地配置上述第2光源、上述集成棱镜和上述感光装置,
上述第1光源和上述第2光源同时具有出射可在光盘上进行记录的激光的光输出,与上述物镜一体地配置控制上述第1激光和上述第2激光各自的光束直径和偏光方向的复合滤光片,
对峙并相互平行地配置了上述复合滤光片的面和上述上反棱镜的斜面。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记述的光拾取器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光束分离器装置附加了像散校正构件。
17.根据权利要求15所记述的光拾取器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光束分离器装置形成为在内部具有成膜了光学薄膜的分离面的、断面为四边形的四角柱。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记述的光拾取器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光束分离器装置为在特定的光轴方向延伸了上述四边形的一部分边的形状。
19.一种光盘装置,其特征在于:使用了权利要求15所记述的光拾取器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2096525 | 2002-03-29 | ||
JP096525/2002 | 2002-03-29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448927A true CN1448927A (zh) | 2003-10-15 |
Family
ID=2844976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03107421A Pending CN1448927A (zh) | 2002-03-29 | 2003-03-20 | 光拾取器装置及光盘装置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20030185137A1 (zh) |
KR (1) | KR20030078654A (zh) |
CN (1) | CN1448927A (zh) |
TW (1) | TW200306550A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KR100587368B1 (ko) * | 2003-06-30 | 2006-06-08 | 엘지.필립스 엘시디 주식회사 | Sls 결정화 장치 |
JP2005141892A (ja) * | 2003-10-16 | 2005-06-02 | Nec Corp | 光ヘッド装置および光学式情報記録又は再生装置 |
CN100351930C (zh) * | 2003-10-23 | 2007-11-28 |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 光学头及光信息介质驱动装置 |
US7573800B2 (en) * | 2004-01-29 | 2009-08-11 | Panasonic Corporation | Optical pickup and optical disk apparatus |
US20050171954A1 (en) * | 2004-01-29 | 2005-08-04 | Yahoo! Inc. | Selective electronic messaging within an online social network for SPAM detection |
JP2007213755A (ja) * | 2006-01-13 | 2007-08-23 | Sony Corp | 光ディスク装置、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及び非点収差の抑制方法 |
JP2007317284A (ja) * | 2006-05-25 | 2007-12-06 | Hitachi Ltd | 光ディスク装置 |
JP4784410B2 (ja) * | 2006-06-22 | 2011-10-05 | ソニー株式会社 | 光ピックアップ及び光ディスク装置 |
EP2150954A4 (en) * | 2007-05-04 | 2011-01-12 | Lg Electronics Inc | OPTICAL DETECTION, RECORDING / REPRODUCING APPARATUS, AND RECORDING / REPRODUCING METHOD |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2311816A (ja) * | 1989-05-27 | 1990-12-27 | Sharp Corp | ビーム変換装置 |
US5373492A (en) * | 1992-02-28 | 1994-12-13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Optical information recording/reproducing apparatus |
JPH1031144A (ja) * | 1996-07-18 | 1998-02-03 | Asahi Optical Co Ltd | コリメートレンズの接着構造 |
KR100238077B1 (ko) * | 1997-01-28 | 2000-01-15 | 윤종용 | 평판을 사용하여 cd-r디스크에 호환하는 dvd디스크의 광픽업 |
TW495749B (en) * | 1998-08-03 | 2002-07-21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 Optical head |
KR100315637B1 (ko) * | 1999-03-31 | 2001-12-12 | 윤종용 | 씨디-알더블유의 재생/기록이 가능한 디브이디-롬 광학계 |
JP4843844B2 (ja) * | 1999-12-27 | 2011-12-21 | ソニー株式会社 | 光ヘッド、受発光素子、及び光記録媒体記録再生装置 |
US6554320B2 (en) * | 2000-11-01 | 2003-04-29 | Parker-Hannifin Corporation | Quick connect/disconnect coupling |
JP2003296959A (ja) * | 2002-03-26 | 2003-10-17 | Samsung Electro Mech Co Ltd | 波長選択性開口制限素子と波長選択性ビームスプリッタ及びそれを備えた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 |
-
2003
- 2003-02-25 TW TW092103928A patent/TW200306550A/zh unknown
- 2003-03-20 CN CN03107421A patent/CN1448927A/zh active Pending
- 2003-03-20 KR KR10-2003-0017345A patent/KR20030078654A/ko not_active Application Discontinuation
- 2003-03-26 US US10/396,327 patent/US20030185137A1/en not_active Abandoned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0306550A (en) | 2003-11-16 |
KR20030078654A (ko) | 2003-10-08 |
US20030185137A1 (en) | 2003-10-02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0354660C (zh) | 光学元件、光学头、光学信息记录和再现装置、计算机、图像记录装置、图像再现装置、服务器和汽车导航系统 | |
EP1955323B1 (en) | Multilayer optical information recording medium, optical head, and optical drive | |
CN1246847C (zh) | 可兼容不同厚度光记录介质的光拾取装置 | |
CN1148240A (zh) | 光头设备 | |
CN1384494A (zh) | 反射型复合棱镜及采用其的光学拾取装置 | |
CN1137475C (zh) | 光头和光盘设备 | |
CN1448927A (zh) | 光拾取器装置及光盘装置 | |
CN1201306C (zh) | 与可读写光盘兼容的数字通用盘的光记录和拾取头 | |
CN100337276C (zh) | 具有伺服控制的全息rom读出器 | |
CN1198154C (zh) | 光拾取装置 | |
CN1129124C (zh) | 光学头装置及其读取方法 | |
CN1165044C (zh) | 光读取装置 | |
CN1917054A (zh) | 能够检测并补偿球面像差的光学拾取设备 | |
CN1855254B (zh) | 光拾取装置 | |
CN1146882C (zh) | 光拾取器 | |
CN1133160C (zh) | 光拾取器 | |
TW200937409A (en) | Optical pickup and optical disc device | |
CN1176461C (zh) | 光学构件和使用该光学构件的光拾波器 | |
CN1925035A (zh) | 兼容的光学拾取器以及光学记录和/或再现设备 | |
CN1183525C (zh) | 用于光盘驱动器的光拾取器 | |
CN1388961A (zh) | 光学扫描装置 | |
CN1350686A (zh) | 激光头 | |
CN100350479C (zh) | 用于光学记录介质的光学拾波器以及记录和/或再现装置 | |
CN101147197B (zh) | 多层光学信息记录介质、光头、以及光学驱动器 | |
CN1373475A (zh) | 激光头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AD01 | Patent right deemed abandoned | ||
C20 |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deemed to be abandoned or is abandon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