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416636A - 数据分配管理装置与数据分配管理方法 - Google Patents

数据分配管理装置与数据分配管理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416636A
CN1416636A CN01806320A CN01806320A CN1416636A CN 1416636 A CN1416636 A CN 1416636A CN 01806320 A CN01806320 A CN 01806320A CN 01806320 A CN01806320 A CN 01806320A CN 1416636 A CN1416636 A CN 141663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ata
terminal installation
sending
reply
managem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0180632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229954C (zh
Inventor
柳生理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filed Critical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ublication of CN141663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41663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229954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229954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7/00Traffic control in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7/10Flow control; Congestion contro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7/00Traffic control in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7/10Flow control; Congestion control
    • H04L47/24Traffic characterised by specific attributes, e.g. priority or QoS
    • H04L47/2416Real-time traffic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7/00Traffic control in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7/10Flow control; Congestion control
    • H04L47/24Traffic characterised by specific attributes, e.g. priority or QoS
    • H04L47/2441Traffic characterised by specific attributes, e.g. priority or QoS relying on flow classification, e.g. using integrated services [IntServ]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7/00Traffic control in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7/10Flow control; Congestion control
    • H04L47/26Flow control; Congestion control using explicit feedback to the source, e.g. choke packe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9/00Network arrangements, protocols or services independent of the application payload and not provided for in the other groups of this subclass
    • H04L69/16Implementation or adaptation of Internet protocol [IP], of 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 [TCP] or of user datagram protocol [UDP]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9/00Network arrangements, protocols or services independent of the application payload and not provided for in the other groups of this subclass
    • H04L69/16Implementation or adaptation of Internet protocol [IP], of 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 [TCP] or of user datagram protocol [UDP]
    • H04L69/163In-band adaptation of TCP data exchange; In-band control procedur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5/00Network arrangements, protocols or services for supporting real-time applications in data packet communication
    • H04L65/1066Session management
    • H04L65/1101Session protocol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Security & Cryptography (AREA)
  • Data Exchanges In Wide-Area Networks (AREA)
  • Communication Control (AREA)

Abstract

数据分配管理装置(10)设置在需要对已发送数据作送达确认的发送装置(C1)和接收装置(C2)之间的传输线路上,其线路(2)的传输延迟小于线路(3)的传输延迟,它可进行将来自发送装置(C1)的数据向接收装置(C2)转送的转送处理和用以产生并返送对该经转送数据的送达确认应答的返送处理,其SG分配管理部分(16)判断发送装置(C1)返送的数据是否为延迟相关的协议,仅在作出是延迟相关的协议之判断时,才进行送达确认应答的返送处理。

Description

数据分配管理装置与数据分配管理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数据分配管理装置,该装置设置在需要对发送数据的送达确认的发送装置和作为该发送装置的通信对方的接收装置之间,它和所述发送装置之间的传输延迟小于和所述接收装置之间的传输延迟,它至少可进行如下两项处理:即把来自所述发送装置的数据向所述接收装置转送的转送处理,以及用以生成并返送对该经转送数据的送达确认应答的返送处理;本发明具体涉及可以改善依存于数据分配时送达确认应答的接收定时的速度性能恶化的数据分配管理装置与数据分配管理方法。
技术背景
图22是说明采用传统的数据分配管理装置的数据分配管理系统之结构的框图(参阅情报处理学会研究报告98-DPS-89-12)。如图22所示,该数据分配管理系统中设有:发送装置C11,接收装置C12,以及分别经由基于TCP(传输控制协议)进行通信的线路L11、L12和该发送装置C11与接收装置C12连接的发送网关100。线路L12是一种传输延迟大于线路L11的传输线路,例如卫星线路。
如图22所示,发送装置C11设有:输出数据包的数据包输出部分111,以及接收由发送网关100生成的临时到达确认应答的临时到达确认应答接收部分101。发送网关100除了有缓冲区101和分配管理表102以外,还设有:接收由发送装置C11传送的数据包并将该数据包存入缓冲区101的存储部分103,经由线路L12接收存储于缓冲区101的数据包输出到接收装置C12的输出部分104,生成对发送到接收装置C12的数据包的临时送达确认应答的临时送达确认应答生成部分105,将所生成的临时送达确认应答发送到发送装置C11的临时送达确认应答发送部分106,接收自发送装置C12传送过来的送达确认应答的送达确认应答接收部分107,从接收的SYN(连接要求)包取得通信信息、作为分配信息记录在分配管理表102中的分配信息记录控制部分108,以及进行数据包重发处理的重发处理部分109。并且,接收装置C12中设有:接收来自发送网关100的数据包的数据包接收部分121,以及对发送网关100输出送达确认应答的送达确认应答输出部分122。
数据包从发送装置C11发送后,发送网关100随即将接收到的数据包临时存入缓冲区101,同时将该数据包加到分配管理表102中。发送网关100将发送装置C11发送过来的数据包经由线路L12转送给接收装置C12,同时生成对该数据包的临时到达确认应答的数据包并将该临时到达确认应答发送给发送装置C11。
接收装置C12在收到来自发送网关100的数据包后,随即生成对该接收数据包的送达确认应答,并将该送达确认应答发送给发送网关100。该送达确认应答包含关于对应数据包的数据以及关于该数据包到达确认状况的数据。接到来自接收装置C12的送达确认应答后,发送网关100将保持在发送网关100内的数据包、对应该送达确认应答的数据包清除。
在将数据包从发送网关100向接收装置C12发送的过程中,该数据包的转送失败、接收装置C12因此不能收到该数据包的场合,发送网关100连续三次接收来自接收装置C12侧的同一送达确认应答,重发该数据包。
这样,传统的数据分配管理系统中,发送网关100,通过在进行从发送网关100到接收装置C12的数据包发送的同时,向发送装置C11返回临时确认应答(tmpACK),防止了因线路L12的传送成本导致的TCP窗口尺寸的减小,消除了吞吐量的降低,并抑制了速度性能恶化。
又,一旦接收到来自发送装置的数据包,发送网关100就生成临时送达确认应答,在收到来自接收装置的送达确认应答(ACK)之前保存该数据包,当发送网关100接收到三个同样的送达确认应答(Duplicate ACK)时,即判定该数据包的发送失败,再将该保存的数据包发送出去。
但存在的问题是,传统的数据分配管理系统中,没有考虑到不受传输延迟影响的协议的数据段,或者没有考虑一旦使用临时送达确认应答其传输效率就恶化的协议数据段,由于对应于所有数据段将临时送达确认应答返回了发送装置C11,因此加大了发送网关100和发送装置C11的处理负荷,相反地造成了速度性能恶化的情况。
加之如上所述,对应于所有数据段将临时送达确认应答返回至发送装置C11侧,即使收到了来自发送装置C11侧的错误的数据段和那些被视为BGP等窗口型以外数据段的数据段,由于临时送达确认应答都要返回发送装置C11侧,通信中存在生成矛盾的场合,在这种场合,发送网关100和发送装置C11的处理负荷会增大,结果生成了使速度性能恶化的问题。
另外,由于接收装置C12发送的送达确认应答在发送网关100处全部被取消而不转送给发送装置C11,在接收装置C12发送给发送装置C11的数据段包含接收装置C12发送的送达确认应答、即采用所谓“PiggyBack(搭载)”手段的场合,会出现接收装置C12给发送装置C11的数据段不能到达发送装置C11的问题。
因此,本发明旨在提供这样的数据分配管理装置与数据分配管理方法,它们可以解决发送装置与接收装置之间存在的通信上的矛盾,同时可减轻生成与发送临时送达确认应答方面的负荷,进一步实现高速且准确的数据分配。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数据分配管理装置是这样的数据分配管理装置,它设置在进行需要对已发送的数据作送达确认应答的通信的第一终端装置和作为该第一终端装置的通信对方的第二终端装置之间的传输线路上,它至少可进行如下两项处理:即把来自所述第一终端装置的数据向所述第二终端装置转送的转送处理,以及用以生成并返送对该经转送数据的送达确认应答的返送处理;其特征在于设有:判断所述第一终端装置发送的数据是否为传输延迟相关的协议的判断装置;以及当所述判断装置作出“是传输延迟相关的协议”的判断时,使所述送达确认应答的返送处理得以执行的管理控制装置。
依据本发明,判断装置对所述第一终端装置发送的数据是否为传输延迟相关的协议作出判断;管理控制装置只在所述判断装置作出“是传输延迟相关的协议”的判断时,使所述送达确认应答的返送处理得以执行;在不受传输延迟影响的协议的场合或一旦采用临时送达确认应答协议效率便下降等的场合,就不进行返送处理。
本发明又一形态的数据分配管理装置是这样的数据分配管理装置,它设置在进行需要对送到的数据作送达确认应答的通信的第一终端装置和作为该第一终端装置的通信对方的第二终端装置之间的传输线路上,它至少可进行如下两项处理:即把来自所述第一终端装置的数据向所述第二终端装置转送的转送处理,以及生成并送返对该经转送数据的送达确认应答的返送处理;其特征在于设有:判断所述第一终端装置发送的数据之目的地是否经过错误多发线路的判断装置;以及当所述判断装置作出“经由错误多发线路”的判断时,使所述送达确认应答的返送处理得以执行的管理控制装置。
依据此发明形态,判断装置对所述第一终端装置发送的数据之目的地是否经过错误多发线路作出判断;管理控制装置在所述判断装置作出“经由错误多发线路”的判断时,使所述送达确认应答的返送处理得以执行,从而防止因错误导致的吞吐量的下降。
本发明又一形态的数据分配管理装置的特征在于:在上述发明装置中,所述判断装置进一步对所述第一终端装置发送的数据是否为存在错误相关而使吞吐量下降之可能性的协议作出判断;所述管理控制装置在所述判断装置作出“经由错误多发线路、且是错误相关而使吞吐量下降之可能性的协议”的判断时,使所述送达确认应答的返送处理得以执行。
依据此发明形态,所述判断装置对所述第一终端装置发送的数据是否为存在错误相关而使吞吐量下降之可能性的协议作出判断;所述管理控制装置在所述判断装置作出“经由错误多发线路、且是存在错误相关而使吞吐量下降之可能性的协议”的判断时,使所述送达确认应答的返送处理得以执行;对每个协议都作关于进行送达确认应答的返送处理的判断。
本发明又一形态的数据分配管理装置的特征在于:在上述发明装置中,所述判断装置至少对是否为与所述传输延迟相关的协议或者是否经由错误多发线路作出判断;所述管理控制装置在所述判断装置作出“是与所述传输延迟相关的协议或者经由错误多发线路”的判断时,使所述送达确认应答的返送处理得以执行。
依据此发明形态,所述判断装置至少对是否为与所述传输延迟相关的协议或者是否经由错误多发线路作出判断;所述管理控制装置在所述判断装置作出“是与所述传输延迟相关的协议或者经由错误多发线路”之判断时,使所述送达确认应答的返送处理得以执行,从而回避仅由传输延迟造成的影响、回避仅由错误造成的影响以及回避由传输延迟和错误造成的影响。
本发明又一形态的数据分配管理装置的特征在于:在上述发明装置中,设有判断所述第一终端装置发送的数据是否为关于通信开始的数据的通信开始判断装置,所述管理控制装置在所述通信开始判断装置作出“是关于通信开始的数据”之判断时,实施使所述送达确认应答的返送处理不执行的管理控制。
依据此发明形态,通信开始判断装置对所述第一终端装置发送的数据是否为关于通信开始的数据作出判断,所述管理控制装置在所述通信开始判断装置作出“是关于通信开始的数据”的判断时,实施使所述送达确认应答的返送处理不执行的管理控制。
本发明又一形态的数据分配管理装置的特征在于:在上述发明装置中,设有判断所述第一终端装置发送的数据是否为关于通信结束的数据的通信结束判断装置,所述管理控制装置在所述通信结束判断装置作出“是关于通信结束的数据”的判断时,实施使所述送达确认应答的返送处理不执行的管理控制。
依据此发明形态,通信结束判断装置对所述第一终端装置发送的数据是否为关于通信结束的数据作出判断,所述管理控制装置在所述通信结束判断装置作出“是关于通信结束的数据”的判断时,实施使所述送达确认应答的返送处理不执行的管理控制。
本发明又一形态的数据分配管理装置的特征在于:在上述发明装置中,设有判断所述第一终端装置发送的数据是否为在所述第二终端装置中可被有效接收的数据的接收判断装置,所述管理控制装置在所述接收判断装置作出“不是在所述第二终端装置中可被有效接收的数据”的判断时,实施使所述送达确认应答的返送处理不执行的管理控制。
依据此发明形态,接收判断装置对所述第一终端装置发送的数据是否为在所述第二终端装置中可被有效接收的数据作出判断,所述管理控制装置在所述接收判断装置作出“不是在所述第二终端装置中可被有效接收的数据”的判断时,实施使所述送达确认应答的返送处理不执行的管理控制。
本发明又一形态的数据分配管理装置的特征在于:在上述发明装置中,设有从所述第一终端装置和所述第二终端装置接收的任意数据的标头信息取得关于所述第一终端装置和所述第二终端装置之间的通信信息的信息取得装置,以及将所述信息取得装置取得的关于通信的信息加以保存的信息保存装置;所述判断装置、所述通信开始判断装置、所述通信结束判断装置或所述接收判断装置,基于所述关于通信的信息作出判断。
依据此发明形态,信息取得装置从所述第一终端装置和所述第二终端装置接收的任意数据的标头信息取得关于所述第一终端装置和所述第二终端装置之间的通信信息,信息保存装置将所述信息取得装置取得的关于通信的信息加以保存;所述判断装置、所述通信开始判断装置、所述通信结束判断装置或所述接收判断装置,根据基于所述关于通信的信息作出的判断来使送达确认应答的返送处理得以执行,其结果,在一旦使用临时送达确认应答就使协议效率下降的场合不进行返送处理。
本发明又一形态的数据分配管理装置的特征在于:在上述发明装置中,设有将从所述第一终端装置和所述第二终端装置接收的通信建立时的数据保存的至少一个数据缓冲区,所述管理控制装置基于存于所述至少一个数据缓冲分区和所述至少一个数据缓冲区中的数据的内容,对通信建立后所述返送处理进行管理。
依据此发明形态,所述至少一个数据缓冲区将从所述第一终端装置和所述第二终端装置接收的通信建立时的数据加以保存,所述管理控制装置根据存于所述至少一个数据缓冲分区和所述至少一个数据缓冲区中的数据的内容,对通信建立后所述返送处理进行管理。
本发明又一形态的数据分配管理装置的特征在于:在上述发明装置中,所述至少一个数据缓冲区是在所述第一终端装置和所述第二终端装置的每个连接处设置的多个数据缓冲区。
依据此发明形态,把所述至少一个数据缓冲区作为在所述第一终端装置和所述第二终端装置的每个连接处设置的多个数据缓冲区,以连接单位进行通信管理。
本发明又一形态的数据分配管理装置的特征在于:在上述发明装置中,还设有按每个所述连接管理所述至少一个数据缓冲区的管理表。
依据此发明形态,按照管理表按每个所述连接管理所述至少一个数据缓冲区。
本发明又一形态的数据分配管理装置的特征在于:在上述发明装置中,所述至少一个数据缓冲区是按每个协议类别区分的多个数据缓冲区。
依据此发明形态,所述至少一个数据缓冲区设置为按每个协议类别区分的多个数据缓冲区,按每个协议类别进行通信管理。
本发明又一形态的数据分配管理装置的特征在于:在上述发明装置中,还设有按每个协议类别管理所述至少一个数据缓冲区的管理表。
依据此发明形态,用管理表按每个协议类别管理所述至少一个数据缓冲区。
本发明又一形态的数据分配管理装置的特征在于:在上述发明装置中,还设有结果保存装置,接收所述第二终端装置传送来的送达确认应答并保存该送达确认应答的结果。
依据此发明形态,结果保存装置接收所述第二终端装置传送来的送达确认应答并保存该送达确认应答的结果。
本发明又一形态的数据分配管理装置的特征在于:在上述发明装置中,还设有判断在从所述第二终端装置接收到的送达确认应答内是否包含对应于所述第一终端装置的数据的数据包含判断装置,所述管理控制装置在所述数据包含判断装置作出“所述送达确认应答内不包含对应于所述第一终端装置的数据”的判断时,将所述结果保存装置保存的送达确认应答消除。
依据此发明形态,数据包含判断装置判断在从所述第二终端装置接收到的送达确认应答内是否包含对应于所述第一终端装置的数据,管理控制装置在所述数据包含判断装置作出“所述送达确认应答内不包含对应于所述第一终端装置的数据”的判断时,将所述结果保存装置保存的送达确认应答消除。
本发明又一形态的数据分配管理装置的特征在于上述发明装置中还设有:管理关于所述第一终端装置和所述第二终端装置之间通信的信息的管理装置;保存从所述第一终端装置转送至所述第二终端装置的数据的缓冲区;对从所述第二终端装置发送的送达确认应答时间进行计时的计时器;有未能从所述第二终端装置接收的所述送达确认应答的数据段存在时,根据所述管理装置管理的关于通信的信息和所述计时器计时的送达确认应答的时间,将该数据段从所述缓冲区取出并重发给所述第二终端装置的重发控制装置。
依据此发明形态,管理装置对关于所述第一终端装置和所述第二终端装置之间通信的信息加以管理;缓冲区对从所述第一终端装置转送至所述第二终端装置的数据加以保存;计时器对从所述第二终端装置发送的送达确认应答的时间进行计时;重发控制装置在有未能从所述第二终端装置收到的所述送达确认应答的数据段存在时,依据关于所述管理装置管理的通信的信息和经所述计时器计时的送达确认应答的时间,将该数据段从所述缓冲区取出并重发给所述第二终端装置。
本发明又一形态的数据分配管理装置的特征在于设有决定装置和返送处理实施装置,在执行需要对发送数据的送达确认应答的通信的第一终端装置和作为该第一终端装置的通信对方的第二终端装置之间的传送路径上设置的、至少可执行将来自所述第一终端装置的数据向所述第二终端装置转送的转送处理和生成、返送对应于该经转送的数据的送达确认应答的返送处理的数据分配管理装置中,所述决定装置基于接收的各数据段的数据内容确定是否进行生成、返送对各数据段的所述送达确认应答的返送处理;所述返送处理实施装置实施所述决定装置确定的返送处理。
依据此发明形态,所述决定装置基于接收的各数据段的数据内容确定是否进行生成、返送对各数据段的所述送达确认应答的返送处理;所述返送处理实施装置实施所述决定装置确定的返送处理。
本发明又一形态的数据分配管理装置的特征在于:在上述发明装置中,还设有将关于是否进行所述决定装置确定的所述送达确认应答的返送处理的决定信息加以保存的决定信息保存装置。
依据此发明形态,决定信息保存装置将关于是否进行所述决定装置确定的所述送达确认应答的返送处理的决定信息加以保存。
本发明又一形态的数据分配管理装置的特征在于:在上述发明装置中,还设有在所述返送处理实施装置把所述送达确认应答发送到了所述第一终端装置的场合,将表示该送达确认应答已返送完毕的返送完毕信息加以保存的返送完毕信息保存装置。
依据此发明形态,在所述送达确认应答被发送到了所述第一终端装置的场合,返送完毕信息保存装置将表示该送达确认应答已返送完毕的返送完毕信息加以保存,例如作为标志保存。
本发明又一形态的数据分配管理装置的特征在于:在执行需要对发送数据的送达确认应答的通信的第一终端装置和作为该第一终端装置的通信对方的第二终端装置之间的传送路径上设置的、至少可执行将来自所述第一终端装置的数据向所述第二终端装置转送的转送处理和生成、返送对应于该经转送的数据的送达确认应答的返送处理的数据分配管理装置中,在生成所述送达确认应答时使用对所述第一终端装置、所述第二终端装置或所述第一终端装置与所述第二终端装置双方所发送数据的控制数据。
依据此发明形态,进行返送处理的场合,在生成所述送达确认应答时使用第一终端装置、第二终端装置以及第一终端装置和第二终端装置双方所发送数据的控制数据。
本发明又一形态的数据分配管理装置的特征在于:在上述发明中设有保存装置,该装置将所述第一终端装置、所述第二终端装置或所述第一终端装置和所述第二终端装置双方所发送数据的控制数据加以保存,在生成所述送达确认应答时使用所述保存装置中保存的控制数据。
依据此发明形态,保存装置将所述第一终端装置、所述第二振动装置或所述第一终端装置和所述第二终端装置双方所发送数据的控制数据加以保存,在生成所述送达确认应答时使用该保存的控制数据。
本发明又一形态的数据分配管理装置的特征在于:在上述发明装置中设有取得装置,该装置从所述第一终端装置、所述第二终端装置或所述第一终端装置与所述第二终端装置双方所发送数据的控制数据中取得生成所述送达确认应答时所用的数据,所述取得装置在生成所述送达应答时使用所取得的数据。
依据此发明形态,取得装置从所述第一终端装置、所述第二终端装置或所述第一终端装置与所述第二终端装置双方所发送数据的控制数据中取得生成所述送达确认应答时所用的数据,并在生成所述送达确认应答时使用该取得的数据。
本发明又一形态的数据分配管理装置的特征在于:在上述发明装置中,还设有将所述取得装置取得的控制数据加以保存的保存装置,在生成所述送达确认应答时使用所述保存装置所保存的控制数据。
依据此发明形态,保存装置将所述取得装置取得的控制数据加以保存,在生成所述送达确认应答时使用所述保存装置保存的控制数据。
本发明又一形态的数据分配管理装置的特征在于:在上述发明装置中,用过一次的送达确认应答在生成下一送达确认应答时被再次使用。
依据此发明形态,用过一次的送达确认应答在生成下一送达确认应答时被再次使用。
本发明又一形态的数据分配管理装置的特征在于:在上述发明装置中还设有信息结合装置,在生成所述送达确认应答时,该装置在从所述第二终端装置向所述第一终端装置发送的数据中加入对应该数据从所述第二终端装置向所述第一终端装置发送的送达确认应答,经所述信息结合装置结合的数据被发送给所述第一终端装置。
依据此发明形态,在生成所述送达确认应答时,信息结合装置在从所述第二终端装置向所述第一终端装置发送的数据中加入对应该数据从所述第二终端装置向所述第一终端装置发送的送达确认应答,并将经所述信息结合装置结合的数据发送给所述第一终端装置,例如用PiggyBack方法将第一终端装置发送的数据可靠地发送到第二终端装置。
本发明又一形态的数据分配管理装置的特征在于:在上述发明装置中还设有段数判断装置,该装置存有表示尚待接收数据段个数的预定数,尚待接收数据段不是最终数据段而是为在所述第二终端装置中生成“尚待接收”送达确认应答而应计数的数据段,进一步判断该预定数的尚待接收数据段是否存在;所述管理控制装置在所述段数判断装置作出“存在所述尚待接收数据段”的判断时,生成送达确认应答并向所述第一终端装置发送该送达确认应答。
依据此发明形态,段数判断装置存有表示尚待接收数据段个数的预定数,尚待接收数据段不是最终数据段而是所述第二终端装置中为生成“尚待接收”送达确认应答而应计数的数据段的尚待接收数据段的规定个数,进一步判断该规定个数的尚待接收数据段是否存在;所述管理控制装置在所述段数判断装置作出“存在所述尚待接收数据段”的判断时,生成送达确认应答并向所述第一终端装置发送该送达确认应答。
本发明又一形态的数据分配管理装置的特征在于:在上述发明装置中还设有对象段决定装置,该装置包含与送达确认应答的发送定时有关的时间变量,每经过该时间变量所示的时间,该装置确定作为送达确认应答生成对象的数据段;所述管理控制装置生成对应于所述对象段决定装置确定的送达确认应答生成对象段之接收状态的所述送达确认应答,并向所述第一终端装置发送该送达确认应答。
依据此发明形态,对象段决定装置包含与送达确认应答的发送定时有关的时间变量,每经过该时间变量所示的时间,该装置确定作为送达确认应答生成对象的数据段;所述管理控制装置生成对应于所述对象段决定装置确定的作为送达确认应答生成对象的数据段之接收状态的所述送达确认应答,并向所述第一终端装置发送该送达确认应答。
本发明又一形态的数据分配管理装置的特征在于:在上述发明装置中还设有对象段决定装置,该装置包含与送达确认应答的发送定时有关的接收段数变量,每接收该接收段数变量所示的段数,该装置确定作为送达确认应答生成对象的数据段;所述管理控制装置生成对应于所述对象段决定装置确定的作为送达确认应答生成对象的数据段之接收状态的所述送达确认应答,并向所述第一终端装置发送该送达确认应答。
依据此发明形态,对象段决定装置包含与送达确认应答的发送定时有关的接收段数变量,每接收该接收段数变量所示的段数,该装置确定作为送达确认应答生成对象的数据段;所述管理控制装置生成对应于所述对象段决定装置确定的作为送达确认应答生成对象的数据段之接收状态的所述送达确认应答,并向所述第一终端装置发送该送达确认应答。
本发明又一形态的数据分配管理装置的特征在于:在上述发明装置中,所述管理控制装置对于从传输延迟量大于预定传输延迟量的传输线路接收的数据执行该数据的转送处理,而对于从传输延迟量小于所述预定传输延迟量的传输线路接收的数据则执行该数据的转送处理和用以生成并返送对该经转送数据的送达确认应答的返送处理。
依据此发明形态,管理控制装置对于从传输延迟量大于预定传输延迟量的传输线路接收的数据执行该数据的转送处理,而对于从传输延迟量小于所述预定传输延迟量的传输线路接收的数据则执行该数据的转送处理和用以生成并返送对该经转送数据的送达确认应答的返送处理。
本发明又一形态的数据分配管理装置的特征在于:在上述发明装置中,它和所述第一终端装置之间的传输延迟小于它和所述第二终端装置之间的传输延迟。
依据此发明形态,在和所述第一终端装置之间的传输延迟小于和所述第二终端装置之间的传输延迟的场合,解决了发送与接收之间的通信方面的矛盾,可以高速且准确地进行从第一终端装置向第二终端装置的数据分配。
本发明的数据分配管理方法是这样的数据分配管理方法,它应用在进行需要对已发送的数据的送达确认应答的通信的第一终端装置和作为该第一终端装置的通信对方的第二终端装置之间的传输线路上,它至少可进行如下两项处理:即把来自所述第一终端装置的数据向所述第二终端装置转送的转送处理,以及生成并返送对该经转送数据的送达确认应答的返送处理;其特征在于包含:判断所述第一终端装置发送的数据是否为传输延迟相关的协议的判断步骤;以及当所述判断装置作出“是传输延迟相关的协议”的判断时,使所述送达确认应答的返送处理得以执行的管理控制步骤。
依据本发明,判断步骤对所述第一终端装置发送的数据是否为传输延迟相关的协议作出判断;管理控制步骤在所述判断步骤作出“是传输延迟相关的协议”的判断时,使所述送达确认应答的返送处理得以执行。
本发明又一形态的数据分配管理方法是这样的数据分配管理方法,它应用在进行需要对送到的数据作送达确认应答的通信的第一终端装置和作为该第一终端装置的通信对方的第二终端装置之间的传输线路上,它至少可进行如下两项处理:即把来自所述第一终端装置的数据向所述第二终端装置转送的转送处理,以及生成并返送对该经转送数据的送达确认应答的返送处理;其特征在于包含:判断所述第一终端装置发送的数据之目的地是否经过错误多发线路的判断步骤;以及当所述判断装置作出“经由错误多发线路”的判断时,使所述送达确认应答的返送处理得以执行的管理控制步骤。
依据此发明形态,判断步骤对所述第一终端装置发送的数据之目的地是否经过错误多发线路作出判断;管理控制步骤在所述判断步骤作出“经由错误多发线路”的判断时,使所述送达确认应答的返送处理得以执行,从而防止因错误导致的吞吐量的下降。
本发明又一形态的数据分配管理方法的特征在于:在上述发明方法中,所述判断步骤进一步对所述第一终端装置发送的数据是否为存在错误相关而使吞吐量下降之可能性的协议作出判断;并对是否经由错误多发线路作出判断,所述管理控制步骤在所述判断步骤作出“经由错误多发线路、且为错误相关而使吞吐量下降之可能性的协议”的判断时,使所述送达确认应答的返送处理得以执行。
依据此发明形态,所述判断步骤对所述第一终端装置发送的数据是否为存在错误相关而使吞吐量下降之可能性的协议作出判断;所述管理控制步骤在所述判断装置作出“经由错误多发线路、且是存在错误相关而使吞吐量下降之可能性的协议”的判断时,使所述送达确认应答的返送处理得以执行;对每个协议都作关于进行送达确认应答的返送处理的判断。
本发明又一形态的数据分配管理方法的特征在于:在上述发明方法中,所述判断步骤至少对是否为与所述传输延迟相关的协议或者是否经由错误多发线路作出判断;所述管理控制步骤在所述判断步骤作出“是与所述传输延迟相关的协议或者经由错误多发线路”的判断时,可使所述送达确认应答的返送处理得以执行。
依据此发明形态,所述判断步骤至少对是否为与所述传输延迟相关的协议或者是否经由错误多发线路作出判断;所述管理控制步骤在所述判断步骤作出“是与所述传输延迟相关的协议或者经由错误多发线路”之判断时,使所述送达确认应答的返送处理得以执行,从而回避仅由传输延迟造成的影响、回避仅由错误造成的影响以及回避由传输延迟和错误造成的影响。
本发明又一形态的数据分配管理方法的特征在于:在上述发明方法中,包含判断所述第一终端装置发送的数据是否为关于通信开始的数据的通信开始判断步骤,所述管理控制步骤在所述通信开始判断步骤作出“是关于通信开始的数据”的判断时,实施使所述送达确认应答的返送处理不执行的管理控制。
依据此发明形态,通信开始判断步骤对所述第一终端装置发送的数据是否为关于通信开始的数据作出判断,所述管理控制步骤在所述通信开始判断步骤作出“是关于通信开始的数据”的判断时,实施使所述送达确认应答的返送处理不执行的管理控制。
本发明又一形态的数据分配管理方法的特征在于:包含判断所述第一终端装置发送的数据是否为关于通信结束的数据的通信结束判断步骤,所述管理控制步骤在所述通信结束判断步骤作出“是关于通信结束的数据”的判断时,实施使所述送达确认应答的返送处理不执行的管理控制。
依据此发明形态,通信结束判断步骤对所述第一终端装置发送的数据是否为关于通信结束的数据作出判断,管理控制步骤在所述通信结束判断步骤作出“是关于通信结束的数据”的判断时,实施使所述送达确认应答的返送处理不执行的管理控制。
本发明又一形态的数据分配管理方法的特征在于:在上述发明方法中,包含判断所述第一终端装置发送的数据是否为在所述第二终端装置中可被有效接收的数据的接收判断步骤,所述管理控制步骤在所述接收判断步骤作出“不是在所述第二终端装置中可被有效接收的数据”的判断时,实施使所述送达确认应答的返送处理不执行的管理控制。
依据此发明形态,接收判断步骤对所述第一终端装置发送的数据是否为在所述第二终端装置中可被有效接收的数据作出判断,所述管理控制步骤在所述接收判断步骤作出“不是在所述第二终端装置中可被有效接收的数据”的判断时,实施使所述送达确认应答的返送处理不执行的管理控制。
附图的简单说明
图1是表示包含本发明实施例1的数据分配管理装置的数据分配管理系统的结构的框图;图2是用图1所示的数据分配管理装置的数据分配管理处理次序的流程图;图3是图2所示的包检验处理次序的流程图;图4示出了一例图1所示的协议管理表的内容;图5示出了一例图1所示的分配管理表的内容;图6是表示对应于步骤S36的ACK接收通知和临时ACK包生成处理次序的流程图;图7是图2所示的tmpACK利用控制处理次序的详细流程图;图8示出了一例在tmpACK发送中所需的数据段变量设为“1”时的协议;图9是传统的通信连接时连接信息的获取管理次序的顺序图;图10是本发明实施例1的通信连接时连接信息的获取管理次序的顺序图;图11是表示传统的通信建立后临时ACK生成处理次序的顺序图;图12是表示本发明实施例1的通信建立后临时ACK生成处理次序的顺序图;图13是表示图1所示的数据分配管理装置的接收确认处理和重发控制处理次序的流程图;图14是概要表示本发明实施例1的数据分配管理装置的总体处理的流程图;图15是表示本发明实施例2的数据分配管理装置的tmpACK利用控制处理次序的详细流程图;图16是表示本发明实施例3的数据分配管理装置的tmpACK利用控制处理次序的详细流程图;图17是表示本发明实施例4的采用两个数据分配管理装置的使双向通信成为可能的数据分配管理系统之结构的框图;图18是表示本发明实施例5的数据分配管理装置之结构的框图;图19是概要表示本发明实施例5的数据分配管理装置的总体处理的流程图;图20是说明路由线路判定表之内容的示图;图21是表示对于容易发生突发错误的线路的电子欺骗处理所适用的处理次序的流程图;图22是表示包含传统的数据分配管理装置的数据分配管理系统之结构的框图。
发明的最佳实施例
以下参照附图就本发明的数据分配管理装置与数据分配管理方法进行详细说明。实施例1
图1是表示包含本发明实施例1的数据分配管理装置的数据分配管理系统的结构的框图。如图1所示,该数据分配管理系统中,发送装置C1经由线路2和数据分配管理装置10连接,数据分配管理装置10经由线路3和接收装置C2连接。线路3是卫星线路等传输延迟较大的线路,线路2的传输延迟比线路3小。
数据分配管理装置10中,设有发送网关SG、分配管理表1、协议管理表5、发送缓冲区6和接收缓冲区7。发送网关SG中设有:进行和发送装置C1之间的输入输出处理的通信部分17;进行和接收装置C2之间的输入输出处理的通信部分11;为生成临时送达确认应答(tmpACK)而保存收到的数据包的tmpACK缓冲区4;对应于发送到接收装置C2的数据包判断是否进行tmpACK发送的tmpACK使用判断部分12;根据从发送装置C1收到的数据包生成tmpACK的tmpACK生成部分13;完成每个数据包的送达确认应答的超限时间(SGTimer)的计时,使该送达确认应答等待的超时事件发生的SGTimer计时部分14;将关于是否给发送装置C1发送了tmpACK的信息和关于来自接收装置C2的信息写入分配管理表1的分配数据记录部分15;以及对应于SGTimer值和分配管理表1的内容管理数据包分配的SG分配管理部分16。
再有,图1中的发送缓冲区6、接收缓冲区7和tmpACK缓冲区4,分别表示为单独的缓冲区,但是本发明并不以此为限,它们可以部分或全部地装成一个缓冲区。并且,不论以单个缓冲区安装还是装成同一个缓冲区,设有可以和包含对应于管理目的的控制信息等的信息同时使用的管理表(未作图示),通过按可识别包数据的存放位置的要求进行安装,可以实现管理和检索的高效率化。
现在参照图2~图8,就数据分配管理装置10的数据分配管理的处理过程进行说明。首先,发送网关SG的通信部分17、11在接收数据包后,将所接收的该数据包暂时保存在接收缓冲区7中;SG分配管理部分16进行图2所示的分配处理。
图2中,首先tmpACK使用判断部分12,对所收到的数据包进行检验,按照该检验结果,发送网关SG确定对持有的接收数据包的tmpACK可用标志的ON、OFF,必要时,将包含tmpACK可用标志的ON、OFF在内的接收数据包的信息登录在分配管理表1中(步骤S11)。
之后,根据tmpACK控制标志判断是否进行tmpACK利用控制(步骤S12)。不进行tmpACK利用控制时(步骤S12,否),就这样结束此处理过程;进行tmpACK利用控制时(步骤S12,是),则实施tmpACK利用控制处理(步骤S13),然后结束此处理过程。
图3是表示图2所示的步骤S11中包检验处理次序的流程图。图3中,首先判断接收到的数据包的标头是否IP标头以及IP地址是否有效(步骤S21)。换言之,即判断该接收到的数据包的发送源和目的地是否有效。接收到的数据包的发送源和目的地不正确时(步骤S21,否),将tmpACK可用标志设为“OFF”  (步骤S22),将所接收的数据包转送至目的地(步骤S23),然后回到步骤S11。再有,在采用设置在上述单独缓冲区或同一缓冲区中的管理表(未作图示)的场合,该tmpACK可用标志也可作为该管理表内的信息加以保存。
当接收到的数据包的发送源和目的地有效时(步骤S21,是),tmpACK使用判断部分12,用协议管理表5判断IP标头的协议是否延迟相关(步骤S24)。当IP标头的协议为延迟相关时(步骤S24,是),进一步参照TCP标头判断是否发送端口和目的端口双方,或者发送端口和目的端口中的任一方为延迟相关(步骤S25)。当IP标头的协议非延迟相关时(步骤S24,否)以及TCP标头的发送端口和/或目的端口非延迟相关时(步骤S25,否),将tmpACK可用标志设于“OFF”(步骤S22),进而将所接收的数据包转送至目的地(步骤S23),然后返回步骤S11。
图4是说明采用tmpACK使用判断部分12的协议管理表5内的判断表之一例的示图。图4中,“参照标头”项目D1给出了用以判断作为判断对象的数据包的标头部分。又,“协议名称”项目D2给出了表示参照标头项目D1中指定的标头部分中数据的协议类别。另外,“可否采用电子欺骗”项目D3给出了关于是否为应采用tmpACK的返送处理的协议的信息。以下基于该判断表的步骤S24、S25就具体判断处理进行说明。首先,在步骤S24中,当参照表示所接收的数据包的IP标头协议的字节串而判定TCP的数据已被接收时,以及在步骤S25中,当参照TCP标头部分的发送端口编号而判定不是BGP时,tmpACK使用判断部分12可判断能利用tmpACK的返送处理。另一方面,当接收到BGP数据时,可判断不能利用tmpACK的返送处理。
并且,在步骤S24中,当IP标头的协议部分中的高阶协议在发送网关SG处被判定为非延迟相关的协议时(步骤S24,否),如上所述tmpACK可用标志被置为“OFF”(步骤S22),所接收的数据包被转送目的地(步骤S23),然后回到步骤S11。另一方面,当在步骤S24中高阶协议被判定为延迟相关的协议时,即使在步骤S25中基于TCP标头的发送端口编号被判定为非延迟相关的协议时,如上所述,tmpACK可用标志也被置为“OFF”(步骤S22),所接收的数据包被转送目的地(步骤S23),然后回到步骤S11。
当在步骤S24、S25中被判定为延迟相关的协议时,参照所接收的数据包的标头部分的代码位的值,判断是否为通信开始时的数据包(步骤S26)。设置开始时包缓冲区(未作图示)作为专用缓冲区。或者,也可采用接收缓冲区7和发送缓冲区6等缓冲区作为开始时包缓冲区(未作图示)。再有,保存在开始时包缓冲区(未作图示)中的数据包也可以这样管理,附上每个发送装置、每个接收装置、每个进行通信的发送装置与接收装置的组合、以及每个进行通信的装置与通信端口作为一个通信而定义为同一装置时的通信或每个通信种类的标记(tag)。
非通信开始时的数据包时(步骤S26,否),判断所接收的数据包是否为已经在分配管理表1登录的通信(步骤S27)。在步骤S27中,IP标头中的发送源IP与TCP标头中的发送端口的组合以及目的地IP与目的端口的组合将同一通信作为同一管理单位,并判断为已登录的通信。
图5示出了一例图1所示的分配管理表。在图5中,项目D11~D15给出的是关于管理单位为同一的通信的信息;项目D16~D18给出的是关于在管理单位为同一的通信中由发送网关SG接收到的数据包的信息。项目D11中给出了所管理的通信的发送源IP地址;项目D12中给出了目的地IP地址;项目D13中给出了发送端口的编号;项目D14中给出了目的端口的编号;项目D14中分别给出了发送源和目的地最新的发送窗口尺寸和接收窗口尺寸。又,项目D16中给出了此通信中发送网关SG所接收的数据段的顺序号;项目D17中给出关于tmpACK发送的信息。项目D17中给出的是在对应于发送源的一定条件齐备时等附有条件的场合,将关于是否为能发送数据包的信息和是否发送了tmpACK的信息等作为值来使用的信息。又,项目D18中给出的是对于来自目的地的送达确认应答(RRACK)的信息;图5中,所对应的数据包含有两个值,即表示RRACK收到的“ACK已收”的值和表示等待RRACK到达的状态“ACK等待”的值。
例如,如图5所示,行DD1中给出了从发送源的发送装置“10.74.3.177”的发送端口“FTP.DATA”向接收地的接收装置“10.74.3.200”的目的端口“1301”的通信中,发送源的发送窗口尺寸和接收窗口尺寸均为16K;并表示顺序号为“398”的数据包为“不能”tmpACK发送,即该数据包是在任何条件下也不进行tmpACK发送的数据包,当前正处于等待来自目的地的送达确认应答的状态。
SG分配管理部分16能利用从分配管理表1的上述项目和必要时增加的项目进行如下各项工作:对数据包的tmpACK的管理,对接收确认和根据接收结果的重发的控制,对向发送源的tmpACK和来自目的地的送达确认应答RRACK的发送速度的控制,对向目的地的转送速度的控制,以及对发送网关SG的发送缓冲区6和接收缓冲区7的管理。
发送网关SG,利用此分配管理表1,参照接收的数据包的IP标头中的发送源IP地址和目的地IP地址,以及TCP标头中的发送端口编号和目的端口编号,判断分配管理表1内是否存在IP标头中的发送源IP和TCP标头中的发送端口的组合,以及目的地IP和目的端口的组合所表示的通信。如判断结果为“是未在分配管理表1中登录的通信”,则转到步骤S28。
并且,判断为“已在分配管理表1中登录的通信”时,转到步骤S31,判断所接收的数据包是否为目的地接收窗口内的数据包;如是目的地接收窗口内的数据包(步骤S31,是),转到步骤S32;如不是目的地接收窗口内的数据包(步骤S31,否),则将tmpACK可用标志置于“OFF”,在分配管理表1中登录关于数据包的信息,将tmpACK可用标志设为“OFF”(步骤S39),将所接收的数据包转送至目的地(步骤S23),然后返回S11。
另一方面,在步骤27中,如判定为“不是已在分配管理表1中登录的通信”,则进行关于是否为属于开始时包缓冲区(未作图示)中保存的任一通信的判断(步骤S28)。如判定为不属于开始时包缓冲区(未作图示)中保存的任一通信(步骤S28,否),则将tmpACK可用标志设于“OFF”  (步骤S22),将所接收的数据包转送目的地(步骤S23),然后返回步骤S11。
在步骤S28中,如判定“是开始时缓冲区(未作图示)中的通信”,则进一步判断是否为窗口内的数据包(步骤S31);如判定“是窗口内的数据包”(步骤S31,是),则进一步判断是否为通信结束的数据包(步骤S32)。如果是通信结束的数据包(步骤S32,是),则进行“已接收数据包”项目的登录;将由于同一通信内的数据包的项目而成为tmpACK可用且未完成tmpACK发送的数据包全部设为非tmpACK可用,将发送网关SG的tmpACK可用标志设为“OFF”,将FIN已接收标志设为“ON”(步骤S40),将所接收的数据包转送至目的地(步骤S23),然后返回步骤S11。
另一方面,在步骤S32中如判断为“不是通信结束的数据包”,则转到步骤S34。并且,在步骤S28中,如判断为“不是开始时包缓冲区(未作图示)中的通信”,将发送网关SG的tmpACK可用标志设于“OFF”(步骤S22),所接收的数据包转送至目的地(步骤S23),然后返回步骤S11。
在步骤S34中,判断数据包是否为窗口探针(window probe),如判定是窗口探针(步骤S34,是),则将发送网关SG的tmpACK可用标志设为“OFF”(步骤S39),将所接收数据包转送至目的地(步骤S23),然后返回步骤S11。
另一方面,在步骤S34中如作出“不是窗口探针”的判断,则进行关于所接收数据包是否为来自接收装置C2的送达确认应答的判断(步骤S35)。如果所接收数据包是来自接收装置C2的送达确认应答(步骤S35,是),则将所接收数据包保存在tmpACK缓冲区4中,使得将来自接收装置C2的送达确认应答通知发送网关SG的SG分配管理部分16的事件发生(步骤S45),将tmpACK可用标志设于“ON”(步骤S36),然后返回步骤S11。此步骤S36中的数据包的保存和ACK接收通知,通过图6所示的ACK接收通知和ACK用数据包生成处理来加以完成。即首先发生的是,通知接收到来自接收装置C2的ACK的事件(步骤S45)。由于该事件的发生,后述的图13所示的接收确认处理和重发处理得以实施。之后,判断存入tmpACK缓冲区4的数据包是否已完成数据转送(步骤S46)。如已完成数据转送(步骤S46,是),则将数据包换为临时ACK用的数据包(步骤S47),然后结束本处理。另一方面,如未完成数据转送,(步骤S46,否),则判断是否以PiggyBack方法在ACK上附加了数据(步骤S48);如已在ACK上附加了数据(步骤S48,是),则将数据包保存作临时ACK用(步骤S49),然后结束本处理;如果未在ACK上附加数据(步骤S48,否),则就这样结束本处理。
再有,在步骤S36的处理中,通过实际安装手段,例如可以只保存IP标志和IP数据部分等必要的部分。并且还可以这样处理,通过顺序编号等手段,判断所接收的数据包是否为已作为tmpACK生成用数据包登录的数据包之后的数据包,将最新即最后的数据包作为temACK生成用数据包登录。并且,步骤S35中,如所接收的数据包不是来自接收装置C2的送达确认应答(步骤S35,否),将所接收的数据包作为tmpACK生成用数据包保存在tmpACK缓冲区4中,以可在tmpACK生成时利用该数据包。
在步骤S35中,如判定所接收的数据包不是来自接收装置C2的送达确认应答,则将信息登录到分配管理表1,将tmpACK可用标志设于“ON”(步骤S37),将所接收数据包转送到目的地(步骤S23),然后返回步骤S11。再有,将tmpACK可用标志设为“ON”的数据包保存在发送缓冲区6中。进行步骤S37的处理时,也可以通过实际安装这样进行设定:即作为最新数据包到达时刻的信息,在每个关于分配管理表1中各数据包的信息输入项上设定关于是否为tmpACK可用的信息。
另一方面,在步骤S26中,如判定为通信开始的数据包,则进行关于通信开始数据包(包括当前判断中的数据包)是否按次序被有效发送与接收(步骤S29)。通过一系列的操作,只是将经确认按正确顺序到达的通信开始时用的数据包保存在开始时包缓冲区(未作图示)中(步骤S30)。因此,在该步骤S29的判断中只要完成如下任一项即可:检验所接收的数据包是否最初通信开始时用的数据包,或者检验是否应接着同一通信中最后接收的通信开始时用数据包之后被接收的数据包。之后,判断所接收的数据包是否来自接收装置C2的送达确认应答(步骤S41),如判定为是来自接收装置C2的送达确认应答(步骤S41,是),则在完成上述步骤S36的处理后返回步骤S11。另一方面,如判定为不是来自接收装置C2的送达确认应答(步骤S41,否),则将发送网关SG的tmpACK可用标志设为“OFF”(步骤S42),随后将所接收的数据包转送目的地(步骤S23),然后返回步骤S11。
另一方面,在步骤S29中,在判定发送网关SG没有按正确顺序接收通信开始的数据包的场合,如果存在属于和已接收数据包同一的通信的数据包,则将它们从开始时包缓冲区(未作图示)中清除(步骤S38),将所接收的数据包转送其目的地(步骤S23),然后返回步骤S11。
接着,参照图7所示的流程图,说明图2所示的步骤S13的tmpACK利用控制处理的详细次序。图7示出了关于不采用延迟临时ACK方法时的tmpACK的生成和发送的处理。这里所说延迟临时ACK和TCP上的延迟ACK方法一样意指,通过等待一定时间或接收一定个数的数据包后再生成和发送临时ACK(tmpACK),以促进发送网关SG的处理以及和发送网关SG之间的流量的削减。
图7中,首先参照由图3所示一系列处理设定的FIN已接收标志的值,判断通信结束的数据包是否接收完毕(步骤S51)。如判断为FIN包接收完毕(步骤S51,是),就这样返回步骤S13。另一方面,如判断FIN包未接收完毕(步骤S51,否),则判断tmpACK缓冲区4中保存的数据包是否为SYN数据包与ACK数据包((SYN+ACK)包)。如为(SYN+ACK)包(步骤S52,是),则将未转送的(SYN+ACK)包转送到目的地即发送装置C1(步骤S53),其后,将该已转送的(SYN+ACK)包从tmpACK缓冲区4中清除(步骤S59),然后返回步骤S13。再有,该未转送的数据(包),指的就是PiggyBACK包。另一方面,步骤S52中,如判断tmpACK缓冲区4中保存的数据包不是(SYN+ACK)包时(步骤S52,否),则判断是否已收到tmpACK的发送所需的数据段(步骤S54)。
步骤S52的处理,参照分配管理表1,用tmpACK的发送所需的段数变量来判断tmpACK发送所需的数据段是否已被接收。这里,tmpACK发送所需的段数变量,指的是发送网关SG所持有的不小于0的值,该值表示对应于从发送装置C1接收的数据段,发送网关SG为了生成和发送tmpACK,其后还需要接收多少个数据段。例如,该段数变量为1的场合,发送网关SG为了生成和发送对于第N个数据段的tmpACK,至少要在接收发送网关SG中接收第N+1个数据段,且该第N+1个数据段不是FIN的数据段,这是进行对于第N数据段的tmpACK的生成与发送处理的必要条件。因此,该发送tmpACK所需的段数变量,是表示发送网关SG在N之外还应接收多少个数据段的值。
这里,以发送tmpACK所需的段数变量为1时的协议为例参照图8进行说明。首先,发送网关SG确认从发送装置C1接收了直到数据(n+1)的全部数据段,并向接收装置C2发送。进而,发送网关SG生成对应于数据(n+1)的tmpACK即ACK(n+2)。
之后,发送网关SG,在确认数据(n+2)被接收的时刻t1,向发送装置C1发送tmpACK即ACK(n+2)。另一方面,接收装置C2接收数据(n+1),生成ACK(n+2),并向发送网关SG发送。
之后,发送网关SG从发送装置C1取得数据(m),将该数据(m)向接收装置C2发送,并等待接收数据(m+1)。然后,发送网关SG确认数据(m+1)为FIN数据段,就不再进行tmpACK的生成与发送。并且,发送网关SG向接收装置C2发送(时刻t2)。
之后,接收装置C2接收数据(m),生成ACK(m+1),发送给发送网关。对应于此,发送网关SG接收ACK(m+1),向发送装置C1发送ACK(m+1)(时刻t3)。
再回到图7,在步骤54中,如判断未接收到发送tmpACK所需的数据段,将tmpACK缓冲区4中的未转送ACK数据包转送给发送装置C1(步骤S53),再从tmpACK缓冲区4中清除所转送的ACK数据包(步骤S59),然后返回步骤S13。
另一方面,在步骤S54中,如判定已收到发送tmpACK所需的数据段,确定来自发送装置C1成为tmpACK生成对象的数据段(步骤S55)。在该步骤S55的处理中,使用分配管理表1并参照发送网关SG中的接收状况、tmpACK的发送状况以及发送装置C1和接收装置C2之间的TCP协议的SACK选项等进行处理。例如,在发送tmpACK所需的段数变量为1且无SACK选项的场合,在分配管理表1的输入项中处于ACK接收等待状态的、未发送tmpACK的且其顺序号小于自身顺序号的、在发送网关SG上所有被接收的数据段中,确定顺序号第二大的数据段为tmpACK的生成对象。
再有,在发送tmpACK所需的段数变量为1且有SACK选项的场合也可以这样处理:在分配管理表1的输入项中处于ACK接收等待状态的、未发送tmpACK的且其顺序号小于自身顺序号的数据段中未被发送网关SG接收的保持连续顺序号的数据段集合不大于4的数据段中,确定顺序号第二大的数据段为tmpACK的生成对象。
在步骤S55的处理后,用这样的数据段生成tmpACK,该数据段的编号这样确定:将保存在tmpACK生成缓冲区4中的数据段的送达确认应答编号,换成在步骤S55中确定的作为tmpACK的生成对象的数据段的顺序号上增加1所得的编号。在带SACK选项的TCP的场合也可以这样处理:在步骤S55中确定考虑了SACK选项的tmpACK的生成对象,在步骤S56中生成增加了SACK选项的送达确认应答。
在步骤S56的处理后,将tmpACK发送给发送装置C1(步骤S57),将对应于所发送的tmpACK的所有输入分配管理表1的数据段的信息变更为tmpACK发送完毕(步骤S58),然后返回步骤S13。
这里,参照图9和图10所示的顺序图,考察通信连接时的连接信息的取获取与管理。图9是表示传统的通信连接时连接信息的获取和管理次序的顺序图;图10是本实施例1的通信连接时连接信息的获取管理次序的顺序图。再有,获取和管理通信连接时的连接信息,主要对应于图3所示的步骤S29、S30的处理。
如图9所示,传统的数据分配管理装置中,收到来自发送装置的SYN包时,将该SYN包转送接收装置侧,同时判定是否为SYN包;如果是SYN包,则从该SYN包取出关于连接管理的管理信息保存在缓冲区中。该管理信息涉及,例如接收最初的SYN包时从该SYN包获得的,发送源和目的地IP地址、端口编号等连接识别和连接管理所需的信息。再有,从中取出管理信息的包只限于SYN包。其后,传统的数据分配管理装置,接收由接收装置发送的对SYN包的ACK包,并将它作为SYNACK转送给发送装置,同时判断其是否为SYN包,并进行管理信息的取出和保存。在此时刻,传统的数据分配管理装置,接收来自发送装置的对SYNACK的ACK,并将对SYNACK的ACK转送接收装置侧,同时基于缓冲区中保存的管理信息判断其是否为SYN包,并进行管理信息的取出和保存。之后,在通信已建立的时刻,从发送装置侧发送数据,基于缓冲区所保存的管理信息判定该数据是否为SYN包,基于该判断结果,保存已收到的数据包,并基于管理信息生成临时ACK。
对此,本实施例1中,如图10所示,接收来自发送装置C1的SYN包后,即和传统装置相同进行关于是否为SYN包的判断,如为SYN包就将该SYN包保存在缓冲区中;但是,此时不进行从SYN包取出管理信息的操作,而将SYN包保存在缓冲区中。其后,数据分配管理装置10接收来自接收装置C2的对SYN包的ACK包,并将它作为SYNACK转送发送装置C1,同时判断是否为和缓冲区所存的包有同一通信的、正确顺序的SYN包;如为正确顺序的SYN包,将该SYN包保存在缓冲区中。在该时刻,数据分配管理装置10,接收来自发送装置C1的对SYNACK的ACK,将该对于AYNACK的ACK转送接收装置C2,同时判断是否为和缓冲区所存的包有同一通信的、正确顺序的SYN包。只是在经判断认为是正确顺序的SYN包时,即通信建立时,才从该SYN包取出管理信息并保存在缓冲区中。之后,在该通信建立后,从发送装置C1侧发送数据,并基于保存在缓冲区中的管理信息判断该数据是否为SYN包,再基于该判断结果,从接收的数据包取出管理信息保存在缓冲区中,然后基于该管理信息生成临时ACK。
因此,在本实施例1中,在通信建立前的通信开始时不进行从SYN包取出管理信息的处理,而将SYN包自身保存在缓冲区中,从而可简化通信开始时的处理。
以下,参照如图11和图12所示的顺序图,对通信建立后的临时ACK生成处理进行讨论。图11是表示传统的通信建立后临时ACK生成处理次序的顺序图;图12是表示本发明实施例1的通信建立后临时ACK生成处理次序的顺序图。再有,建立通信后的临时ACK生成处理主要和图3所示的步骤S36中的处理相对应。
如图11所示,传统的数据分配管理装置在通信建立后,数据从发送装置发送后,该数据随即被转送接收装置,同时用缓冲区中保存的管理信息新生成对于该数据的临时ACK并由发送装置发出。接收该临时ACK的发送装置,将下一个数据发送给传统的数据分配管理装置。另一方面,接收到来自传统的数据分配管理装置的数据,接收装置重新生成ACK,并将它发送给传统的数据分配管理装置。
与此形成对照,本实施例1中,如图12所示,一接收到来自接收装置C2的SYNACK,即生成临时ACK包,并将该临时ACK包作为临时ACK包的模型加以复制,并为生成临时ACK而预先保存在tmpACK缓冲区4中。通信建立后,当数据从发送装置C1发送过来时,将该数据转送接收装置C2,同时重新生成对于该数据的临时ACK。具体而言,就是对复制后保存在tmpACK缓冲区中ACK包的顺序号、确认应答编号、代码位标志等进行必要的更换,以生成临时ACK。再有,该tmpACK缓冲区4中保存的临时ACK包中包含数据部分的场合(PiggyBack的场合),在临时ACK发送后将该数据清除。并且,下一个ACK到达时,替换tmpACK缓冲区4中所存的包。但是,由于没有必要将tmpACK缓冲区4中保存的包限于一个,可以在积存到若干个时留下一个后集中清除,或者采用在最后加以消除的方法。
因此,本实施例1中,将临时ACK包作为模型加以复制,并将它保存在tmpACK缓冲区中,这可以简化以后临时ACK包的生成,而且可以消除已经生成的原临时ACK包和这之后生成的临时ACK包之间的矛盾。
接着参照图13所示的流程图,就发送网关SG的SG分配管理部分16的接收确认处理以及根据其结果的重发控制处理的次序进行说明。该接收确认处理和重发控制处理,跟图2所示的包检验处理和tmpACK利用控制处理并行进行。
如图13所示,首先对表示来自接收装置C2的送达确认应答到达的事件(参照步骤S45)是否被接收作出判断(步骤S61)。该事件是在步骤S11中包检验处理中发生的事件。送达确认应答到达后(步骤S69,是),判断是否为来自接收装置C2的开始通知9步骤S69),如是开始通知(步骤S69,是),则结束本处理。另一方面,如判定不是来自接收装置C2的开始通知(步骤S69,否),则将对应于所接收送达确认应答所示数据段的结果存入分配管理表1(步骤S70)。例如,在无SACK选项的通信的场合,将分配管理表1的输入项中的、处于ACK接收等待状态的且其顺序号比所接收的送达确认应答所示的数据段小的全部数据段设定为ACK接收完毕。另一方面,在有SACK选项的通信的场合,将分配管理表1的输入项中的、处于ACK接收等待状态的且其顺序号比所接收的送达确认应答所示的数据段小的数据段,以及不在SACK选项中的数据段全部设定为ACK接收完毕。
在步骤S70的处理后,将分配管理表1的输入项中ACK接收完毕的数据段从发送缓冲区6中清除(步骤S71)。
另一方面,在步骤S61中,如判定接收来自接收装置C2的送达确认应答的事件为未收到时,则进一步判断是否发生重发超时(步骤S62)。如未发生重发超时(步骤S62,否),就这样结束本处理。另一方面,如判定为发生了重发超时(步骤S62,是),则给分配管理表1中发生超时的数据段的输入项重发次数加一,将重发标志设于“ON”(步骤S63),并进行关于分配是否结束的判断(步骤S64)。检测到普通TCP通信中有分配结束的数据包交换的场合,或者反复出现重发超时、而发送网关SG通过重发重试来结束分配的场合,则判定为分配结束(步骤S64,是),进行分配结束处理(步骤S65),然后结束本处理。再有,重发的超时值以及重试的次数,必须设定得充分地长于发送装置C1和接收装置C2上的超时值和重试次数。
步骤S65中进行因分配结束状态不同而异的处理。检测到普通TCP通信中有分配结束数据包交换的场合,在tmpACK缓冲区4、发送缓冲区6、接收缓冲区7上,把要结束的通信中的数据段全部清除,分配管理表1的输入项也清除。
另一方面,在步骤S64中,如判定为未结束分配,则进行步骤S66~S68的重发处理。具体而言,就是在步骤S66中,对分配管理表1的重发标志设为“ON”的项目进行发送缓冲区6的数据段重发,从而使分配管理表1的重发标志置为“OFF”。在步骤S66的处理后,将重发计时器复位(步骤S67),使发送网关SG的重发次数计数器的计数加一(步骤S68),然后结束本处理。
以下,参照图14所示的流程图,就本实施例1的整体处理作概略说明。如图14所示,首先在步骤S24、S25中,判断IP标头的协议是否为延迟相关协议,或者TCP标头的发送端口和/或目的端口是否为延迟相关(步骤S101)。例如,对UDP(用户数据报协议)上的某一个应用,也可以用以电子欺骗为对象的协议判定表进一步详细判断。
当IP标头的协议不是延迟相关或者TCP标头的发送端口和/或目的端口不是延迟相关时(步骤S101,否),将所接收的包转送目的地(步骤S107),然后结束本处理。另一方面,当IP标头的协议为延迟相关协议且TCP标头的发送端口和/或目的端口为延迟相关时(步骤S101,是),与步骤S27相对应,判断所接收的数据包是否属于在分配管理表1中管理完毕的通信(步骤S102)。
当所接收的数据包不属于在分配管理表1中管理完毕的通信时(步骤S102,否),与步骤S28、S29相对应,进一步判断是否为有效通信开始时包(步骤S108)。如是有效通信开始时包(步骤S108,是),则在进行与步骤S30、S36、S37相对应的通信建立处理后(步骤S110),将所接收的包转送目的地(步骤S107),然后结束本处理。另一方面,当不是有效通信开始时包时(步骤S108,否),则进行错误处理(步骤S109)。该错误处理的内容是,收到在目的地未被有效接收的包时,将数据从分配管理表1和开始时包缓冲区中清除,然后中止电子欺骗处理。之后,转到步骤S107,进行将所接收包转送目的地的处理,然后结束本处理。
另一方面,当所接收的数据包属于在分配管理表1中的管理完毕的通信时(步骤S102,是),则判断所接收的包是否为有效包(步骤S103)。该判断是包括步骤S21、S31的判定处理的TCP所作的语法检查。如判定为非有效包(步骤S103,否),则进行错误处理(步骤S109),并进一步将所接收到包转送目的地(步骤S107),然后结束本处理。
如判定是有效包(步骤S103,是),则进一步判断所接收的包是否为通信结束包(步骤S104)。该项判断和步骤S32的判定处理相对应。具体说,就是通过包的FIN标志和最初的FIN包被接收时成为“ON”状态的FIN接收标志进行判断。这里,如果是通信结束包(步骤S104,是),则进行通信结束处理(步骤S111),进行了向目的地的转送后(步骤S107),结束本处理。该通信结束处理和步骤S40相对应;如是与结束有关的包,在接收了最初的FIN包的时刻将FIN接收标志设于“ON”,在用和TCP相同的方法判断通信结束之前,向目的地转送包(执行进入下一处理的处理)。通信结束后,和等待处理(Time Wait处理)一样,将信息从缓冲区和分配管理表1中清除。
如不是通信结束包(步骤S104,否),则进一步判断是否为延迟相关的目的地(步骤S105)。这项关于是否为延迟相关的目的地的判断,与步骤S25、S41相对应,判断例如跟数据发送源(发送装置C1)的重发超时时间(RTO)相比,数据分配管理装置10和目的地(接收装置C2)之间的RTT是否更长,如RTT更长时就判定为延迟相关目的地。如不是延迟相关目的地(步骤S105,否),则图6所示进行ACK接收通知和临时ACK用包生成的处理(步骤S112),然后结束本处理。另一方面,如果是延迟相关的目的地(步骤S105,是),则在进行了和步骤S13或图7相对应的临时ACK(tmpACK)利用控制处理(步骤S106)后,将所接收的包转送目的地(步骤S107),然后结束本处理。实施例2
接着,就本发明的实施例2进行说明。在本实施例2中,进行图7所示的tmpACK利用控制处理,以用时间延迟ACK的方法进行tmpACK的生成处理和发送处理。
图15是表示本发明实施例2的数据分配管理装置的tmpACK利用控制处理次序的流程图。图15中,参照通过图2所示的一系列处理设定的FIN接收完毕标志的值,判断通信结束数据包是否接收完毕(步骤S201)。如判定为FIN包接收完毕(步骤S201,是),则就这样返回步骤S13。
另一方面,如判定不是FIN包接收完毕时(步骤S201,否),则判断表示临时ACK用的延迟时间经过的标志是否出现(步骤S202)。如临时ACK用的延迟时间已经过(步骤S202,是),则将延迟临时ACK计时器和相关的标志复位(步骤S203),并判断发送tmpACK所需的数据段是否已接收(步骤S204)。
在步骤S202中,如判定临时ACK用的延迟时间未过,则判断在发送网关SG中是否有面向发送装置C1的未转送数据(步骤S206);如没有用PiggyBack等方法的未转送数据(步骤S206,否),则返回步骤S13;如存在未转送数据(步骤S206,是),则转到步骤S207。
在步骤S207中,判断保存在tmpACK缓冲区4中的数据包是否为(SYN+ACK)包,如是(SYN+ACK)包,则将未转送的(SYN+ACK)包转送目的地(步骤S205),之后将该未转送的(SYN+ACK)包从tmpACK缓冲区4中清除(步骤S213),然后返回步骤S13。该未转送的包就是所谓的PiggyBack包。
另一方面,在步骤S207中,如判断tmpACK缓冲区4中保存的数据包不是(SYN+ACK)包,则判断是否已收到发送tmpACK所需的数据段(步骤S208)。在步骤S204和步骤S208的处理中,参照分配管理表1并采用发送tmpACK所需的段数变量,判断发送tmpACK所需的数据段是否已收到。
在步骤S204中,如判定发送tmpACK所需的数据段未收到,则将tmpACK缓冲区4中的未转送ACK包转送发送装置C1(步骤S205),之后将该未转送的ACK包从tmpACK缓冲区4中清除(步骤S213),然后返回步骤S13。该未转送的包就是所谓的PiggyBack包。
另一方面,在步骤S204、S208中,如判定已收到发送tmpACK所需的数据段,则确定成为tmpACK生成对象的来自发送装置C1的数据段(步骤S209)。在该步骤S209的处理中,利用分配管理表1并参照发送网关SG上的接收状况、tmpACK的发送状况及发送装置C1与接收装置C2之间的TCP协议的SACK选项等。
例如,在发送tmpACK所需的段数变量为1且无SACK选项的通信的场合,在分配管理表1的输入项的tmpACK可发送的、tmpACK未发送的、ACK接收等待的、自身顺序号小的数据段中,确定其顺序号比最后的顺序号靠前一位的数据段为tmpACK生成和发送的对象。并且,例如,发送tmpACK所需的段数变量为1,且有SACK选项的通信的场合,在tmpACK可发送的、tmpACK未发送的、ACK接收等待的、自身顺序号小的数据段中,顺序号连续的、未接收数据段组不大于4的、发送网关SG中已接收数据段中,确定其顺序号比最后的顺序号靠前一位的数据段为tmpACK生成和发送的对象。
在步骤S209的处理之后,作为tmpACK生成这样的一个数据段,该数据段就是将其送达确认应答号改成在步骤S209中确定的作为tmpACK生成对象的数据段的顺序号上加1所得的编号的tmpACK缓冲区4中保存的数据段。在附有SACK选项的TCP的场合,在步骤S209中确定对SACK选项加以考虑的tmpACK的生成对象,然后在步骤S210中生成增加了SACK选项的送达确认应答。
在步骤S210的处理后,将tmpACK发送给发送装置C1(步骤S211),将已发送的tmpACK所对应的所有输入了分配管理表1的数据段的信息更改设定为tmpACK发送完毕(步骤S212),然后返回步骤S13。实施例3
以下,就本发明的实施例3进行说明。在本实施例3中,进行图7所示的tmpACK利用控制处理,以进行采用基于接收包数的延迟ACK方法的tmpACK的生成处理和发送处理。
图16是表示本发明实施例3的数据分配管理装置的tmpACK利用处理次序的流程图。图16中,参照通过图2所示的一系列处理设定的FIN接收完毕标志的值,判断通信结束数据包是否接收完毕(步骤S301)。如判定为FI N包接收完毕(步骤S301,是),就这样返回步骤S13。
另一方面,如没有判定为FIN包接收完毕(步骤S301,否),则判断是否接收到延迟份额数量的数据段(步骤S102)。如接收到了延迟份额数量的数据段(步骤S302,是),则将延迟临时ACK计时器和相关标志复位(步骤S307),并判断是否已接收发送tmpACK所需的数据段(步骤S308)。
在步骤S302中,如判定为未接收到延迟份额个数的数据段,则判断在发送网关SG中是否存在面向发送装置C1的未转送数据(步骤S303);如不存在未转送数据(步骤S303,否),则返回步骤S13;如存在未转送数据(步骤S303,是),则转到步骤S304。
在步骤S304中,判断tmpACK缓冲区4所存的数据包是否为(SYN+ACK)包,如是(SYN+ACK)包,则将未转送的(SYN+ACK)包转送目的地(步骤S306),其后将该未转送(SYN+ACK)包从tmpACK缓冲区4中清除(步骤S313),然后返回步骤S13。该未转送的包就是所谓的PiggyBack包。
另一方面,在步骤S304中,如判定tmpACK缓冲区4中保存的数据包不是(SYN+ACK)包,则判断是否收到发送tmpACK所需的数据段(步骤S305)。在步骤S305和步骤S308的处理中,参照分配管理表1并借助发送tmpACK所需的段数变量来判断是否接收到了发送tmpACK所需的数据段。
在步骤S305中,如判定未接收到发送tmpACK所需的数据段,则将tmpACK缓冲区4中的未转送的ACK包转送发送装置C1(步骤S306),其后将该未转送的ACK包从tmpACK缓冲区4中清除(步骤S313),然后返回步骤S13。该未转送的包就是所谓的PiggyBack包。
另一方面,在步骤S305、S308中,如判定已收到发送tmpACK所需的数据段,则确定成为tmpACK生成对象的来自发送装置C1的数据段(步骤S309)。在该步骤S309的处理中,利用分配管理表1并参照发送网关SG的接收状况、tmpACK的发送状况以及发送装置C1与接收装置C2之间的TCP协议的SACK选项等进行处理。
例如,在发送tmpACK所需的段数变量为1且为无SACK选项通信的场合,在分配管理表1的输入项中tmpACK发送可能的、tmpACK未发送的、ACK接收等待的且自身编号小的全部数据段中的为发送网关SG已接收的数据段中,确定一个顺序号比编号最后的数据段的前一个数据段作为tmpACK的生成与发送对象。并且,例如发送tmpACK所需的段数变量为1且为有SACK选项通信的场合,tmpACK发送可能的、tmpACK未发送的、ACK接收等待的且自身编号小的数据段中具有连续顺序号的未接收数据段组不多于4的、为发送网关SG已接收的数据段中,确定一个顺序号比编号最后的数据段的前一个数据段作为tmpACK的生成与发送对象。
在步骤S309的处理后,生成这样的一个数据段作为tmpACK,该数据段就是将其送达确认应答号改成在步骤S309中确定的作为tmpACK生成对象的数据段的顺序号上加1所得的编号的tmpACK缓冲区4中保存的数据段。在附有SACK选项的TCP的场合,在步骤S309中确定对SACK选项加以考虑的tmpACK的生成对象,然后在步骤S310中生成增加了SACK选项的送达确认应答。
在步骤S310的处理后,将tmpACK发送给发送装置C1(步骤S311),将已发送的tmpACK所对应的所有输入了分配管理表1的数据段的信息更改设定为tmpACK发送完毕(步骤S312),然后返回步骤S13。
上述实施例1~3中,图7、图15和图16所示的关于tmpACK的生成与发送的一系列处理由如下事件引发:接收数据包、参照tmpACK可用标志等与tmpACK利用控制有关的事件和由跟延迟临时ACK有关的计时器和计数器引起的事件。
所谓延迟临时ACK其作用是,如上所述,和TCP上延迟ACK的方法相同,通过等待一定时间或接收到一定包数后生成和发送临时ACK,促使发送网关SG的处理和发送网关SG与发送装置C1之间流量的削减。
因此,所谓与延迟临时ACK相关的计时器和计数器引起的事件,例如实施例2中所示的,就是在采用基于等待一定时间后进行延迟临时ACK的生成和发送的方法的延迟临时ACK之结构的场合,tmpACK使用判定部分12凭借其设有的用来计测延迟临时ACK发生定时的计时器,以及可设定超时时间变量或常量及由此确定的“ON”、“OFF”等值的延迟临时ACK时间经过标志,每隔一定时间向tmpACK生成部分13通知延迟临时ACK用的等待时间到达的事件。
并且,如实施例3中所示,在采用基于等待接收一定包数后进行延迟临时ACK的生成和发送的方法的延迟临时ACK之结构的场合,设有每个通信的接收包数计数器,并设有用来设定与延迟所需的包数和字节数相关的变量(或常量)以及由此确定的“ON”、“OFF”值的延迟临时ACK所需个数接收完毕标志,每接收一定个数或字节数的包发生所述事件。
再有,至于临时ACK的生成,也可以选择图7、图15与图16所示的实施例1~3中的处理,其方法是:使发送网关SG附上关于延迟时间指定、延迟个数的指定或是否使用延迟临时ACK等与延迟临时ACK的生成和发送相关的标志。
上述实施例1~3中,使发送网关SG,根据协议的类型和种类,只是对确定使用在发送网关中生成并送返送达确认应答功能的通信才进行上述临时送达确认应答的生成与返送处理。
并且,判断是否为接收装置C2中有效接收的数据段,使发送网关SG只是对在接收装置C2中有效接收的数据段进行上述临时送达确认应答的生成与返送处理。
另外,利用根据使用目的和每个通信来高效管理缓冲区的功能,在发送网关SG中保存来自接收装置C1的ACK数据段和其他信息,并用所存内容生成上述的临时送达确认应答,通过上述处理将包括从接收装置C2向发送装置C1发送的ACK在内的数据段转送发送装置C1,而不是被消除。
并且,发送网关SG中,在生成给发送装置C1的临时送达确认应答时导入延迟,这样可减轻发送网关SG和发送装置C1的处理负荷,并可抑制发送网关SG和发送装置C1之间的拥挤。
结果,可以实现具有高可靠性的高速通信,该通信考虑了对不受传输延迟影响的协议和数据段或因使用临时送达确认应答而效率下降的协议和数据段,它不跟接收装置C2上的接收确认发生矛盾,使全部数据被可靠转送,并可减轻发送装置C1与发送网关SG的处理负荷。实施例4
以下,就本发明的实施例4进行说明。在上述实施例1~3中,在传输延迟大的线路3和传输延迟小的线路2之间设置数据分配管理装置10,但是在本实施例4中,用分别具有发送与接收功能的终端装置作为发送装置C1和接收装置C2,在发送装置C2侧设置相当于数据分配管理装置10的数据分配管理装置,从而可改善在两个传输方向上存在的延迟。
如图17所示,在延迟大的线路3的两端设置分配管理装置10、20,经由延迟小的线路2a、2b将终端装置C21、C22分别连接各数据分配管理装置10、20。这里,终端装置C21、C22设有数据的发送功能与接收功能。数据分配管理装置10和图1中所示的数据分配管理装置10相同,从终端装置C21发送的发送数据经由线路3被转送至终端装置C22,同时进行面向终端装置C21的临时送达确认应答的返送处理。数据分配管理装置20和数据分配管理装置10相同,将终端装置C22发送的发送数据经由线路3转送给终端C21,同时进行面向终端装置C22的临时送达确认应答的返送处理。但是,在从延迟大的线路3接收数据的场合,数据分配管理装置10、20只进行该数据的转送处理。例如,数据分配管理装置20,在从数据分配管理装置10接收数据的场合,只进行将该数据转送给终端装置C22的处理,而不进行临时的送达确认应答的返送处理。由此,可以实现两个传输方向上的延迟得以改善的通信。实施例5
以下,就本发明实施例5进行说明。在上述实施例1~4中所涉及的全都是用以处理卫星线路等的传输延迟的数据分配管理装置,但是,本实施例5适用于会发生突发错误等特定错误的无线线路。
图18是表示本发明实施例5的数据分配管理装置之结构的框图。该数据分配管理装置中还设有路由线路判定表8,上述的实施例1~4中所示的SG分配管理部分16进行后面图19所示的处理,本实施例的其他结构和动作跟实施例1~4的相同。
图19是表示本发明实施例5的数据分配管理装置的概要处理次序的流程图。图19中,首先参照路由线路判定表8,判断到转送目的地是否要通过突发错误等错误的多发线路(步骤S400)。如图20所示,路由线路判定表8包括“目的地”、“路由线路”和表示错误多或少的“错误”等项目,存放了关于跟应转送目的地和路由线路相对应的错误多或少的信息。这里,如参照路由线路判定表8判定不通过错误多发线路(步骤S400,否),SG分配管理部分16将所接收的包转送目的地(步骤S407),然后结束本处理。另一方面,如判定为要通过错误多发线路(步骤S400,是),则转到步骤S401。
接着,对应于步骤S24、S25,判断IP标头的协议是否为错误相关协议,或者TCP标头的发送端口和/或目的端口是否为错误相关(步骤S401)。例如,对UDP(用户数据报协议)上的某一个应用,可以用以电子欺骗为对象的协议判定表进一步详细判断。
当IP标头的协议不是错误相关或者TCP标头的发送端口和/或目的端口不是错误相关时(步骤S401,否),将所接收的包转送目的地(步骤S407),然后结束本处理。另一方面,当IP标头的协议为错误相关协议且TCP标头的发送端口和/或目的端口为错误相关时(步骤S401,是),与步骤S27相对应,判断所接收的数据包是否属于在分配管理表1中管理完毕的通信(步骤S402)。
当所接收的数据包不属于在分配管理表1中管理完毕的通信时(步骤S402,否),与步骤S28、S29相对应,进一步判断是否为有效通信开始时包(步骤S408)。如是有效通信开始时包(步骤S408,是),则在进行与步骤S30、S36、S37相对应的通信建立处理后(步骤S410),将所接收的包转送目的地(步骤S407),然后结束本处理。另一方面,当不是有效通信开始时包时(步骤S408,否),则进行错误处理(步骤S409)。该错误处理的内容是,收到在目的地未被有效接收的包时,将数据从分配管理表1和开始时包缓冲区中清除,然后中止电子欺骗处理。之后,转到步骤S407,进行将所接收包转送目的地的处理,然后结束本处理。
另一方面,当所接收的数据包属于在分配管理表1中的管理完毕的通信时(步骤S402,是),则判断所接收的包是否为有效数据包(步骤S403)。该判断是包括步骤S21、S31的判定处理的TCP所作的语法检查。如判定为非有效包(步骤S403,否),则进行错误处理(步骤S409),并进一步将所接收到包转送目的地(步骤S407),然后结束本处理。
如判定为有效包(步骤S403,是),则进一步判断所接收的包是否为通信结束包(步骤S404)。该项判断和步骤S32的判定处理相对应。具体说,就是通过包的FIN标志和最初的FIN包被接收时成为“ON”状态的FIN接收标志进行判断。这里,如果是通信结束包(步骤S404,是),则进行通信结束处理(步骤S411),在作了向目的地的包转送后(步骤S407),结束本处理。该通信结束处理和步骤S40相对应;如是与结束有关的包,在接收了最初的FIN包的时刻将FIN接收标志设于“ON”,在通过和TCP相同的方法判定为通信结束之前,一直向目的地转送包(执行进入下一处理的处理)。通信结束后,和等待处理(TimeWait处理)一样,将信息从缓冲区和分配管理表1中清除。
如不是通信结束包(步骤S404,否),则进一步判断是否为错误相关的目的地(步骤S405)。在这项关于是否为错误相关目的地的判断中,与步骤S25、S41相对应,判断例如跟发送装置C1和数据分配管理装置10之间的线路的位误码率(BER)相比,数据分配管理装置10和目的地(接收装置C2)之间的BER是否更高,如BER更高,则判定为错误相关目的地。如不是错误相关目的地(步骤S405,否),则进行图6所示的ACK接收通知和临时ACK用包生成的处理(步骤S412),然后结束本处理。另一方面,如果是错误相关的目的地(步骤S405,是),则在进行了和步骤S13或图7相对应的临时ACK(tmpACK)利用控制处理(步骤S406)后,将所接收的包转送目的地(步骤S407),然后结束本处理。
但是,上述的处理也适用于会因突发错误等错误而吞吐量低下的无线线路等那样的线路,通过进行电子欺骗处理,可以防止这种吞吐量的低下。在这种情况下,通过进行图21所示的处理防止伴随突发错误的吞吐量下降,并可通过缓冲区管理进行电子欺骗处理,防止吞吐量的下降。如图21所示,数据分配管理装置10首先判断用于通信的线路是否为突发错误易生线路(步骤S521)。该判断,参照上述路由线路判定表8进行。
其后,如是突发错误易生线路(步骤S521,是),则将转送数据暂时保存(步骤S522),以准备电子欺骗处理。之后,在一定期间内判断是否接收到来自目的地的ACK(步骤S523)。如未接收到ACK(步骤S523,是),则进行电子欺骗处理(步骤S524),从而防止吞吐量的下降,然后结束本处理。所述电子欺骗处理,相当于进行临时ACK转送的上述步骤S13的处理。
另一方面,如不是突发错误易生线路(步骤S521,否),并且如在一定期间内收到来自目的地的ACK(步骤S523,否),则结束本处理。再有,也可以将此处理和对于上述延迟相关线路的电子欺骗处理相结合。
此外,步骤S405中的错误相关判断也可以这样进行,即通过预先设定为错误相关目的地,假如动态地取得TCP的CRC错误等来加以判断。错误中,除了稳态热噪声引起的错误还有突发错误,因此也可以对应于各自的特定错误进行处理。并且,上述实施例5所示的对错误相关的对应处理,可以适当地结合上述的实施例1~4中所示的对传输延迟的对应处理。
如上说明,依据本发明,判断装置对所述第一终端装置发送的数据是否为与传输延迟相关的协议作出判断;管理控制装置只在所述判断装置作出“是与传输延迟相关的协议”的判断时,才使所述送达确认应答的返送处理得以执行;在不受传输延迟影响的协议的场合或一旦采用临时送达确认应答协议效率便下降等的场合,就不进行返送处理;因此具有如下效果:可迅速、可靠地转送数据,可减轻第一终端装置及有关数据分配管理装置的负荷,可实现高可靠性的高速通信。
依据本发明又一形态,判断装置对到所述第一终端装置发送的数据之目的地是否经由错误多发线路作出判断;管理控制装置在所述判断装置作出“经由错误多发线路”的判断时,使所述送达确认应答的返送处理得以执行,从而防止因错误导致的吞吐量的下降;因此具有如下效果:可迅速、可靠地转送数据,可减轻第一终端装置及有关数据分配管理装置的负荷,可实现高可靠性的高速通信。
依据本发明又一形态,所述判断装置对所述第一终端装置发送的数据是否为存在因错误相关而使吞吐量下降之可能性的协议作出判断;所述管理控制装置在所述判断装置作出“经由错误多发线路、且是存在因错误相关而使吞吐量下降之可能性的协议”的判断时,使所述送达确认应答的返送处理得以执行;对每个协议都作关于进行送达确认应答的返送处理的判断;因此具有如下效果:可迅速、可靠地转送数据,可减轻第一终端装置及有关数据分配管理装置的负荷,可实现高可靠性的高速通信。
依据本发明又一形态,所述判断装置至少对是否为与所述传输延迟相关的协议或者是否经由错误多发线路作出判断;所述管理控制装置在所述判断装置作出“是与所述传输延迟相关的协议或者经由错误多发线路”之判断时,使所述送达确认应答的返送处理得以执行,从而回避仅由传输延迟造成的影响、回避仅由错误造成的影响以及回避由传输延迟和错误造成的影响;因此具有如下效果:可迅速、可靠地转送数据,可减轻第一终端装置及有关数据分配管理装置的负荷,可实现高可靠性的高速通信。
依据本发明又一形态,通信开始判断装置对所述第一终端装置发送的数据是否为关于通信开始的数据作出判断,所述管理控制装置在所述通信开始判断装置作出“是关于通信开始的数据”的判断时,实施使所述送达确认应答的返送处理不执行的管理控制;因此具有如下效果:(在不受传输延迟影响的协议或一旦使用临时送达确认应答协议效率就下降的场合,则不进行返送处理;)可迅速、可靠地转送数据,可减轻第一终端装置及有关数据分配管理装置的负荷,可实现高可靠性的高速通信。
依据本发明又一形态,通信结束判断装置还对所述第一终端装置发送的数据是否为关于通信结束的数据作出判断,所述管理控制装置在所述通信结束判断装置作出“是关于通信结束的数据”的判断时,实施使所述送达确认应答的返送处理不执行的管理控制;因此具有如下效果:可迅速、可靠地转送数据,可减轻第一终端装置及有关数据分配管理装置的负荷,可实现高可靠性的高速通信。
依据本发明又一形态,接收判断装置对所述第一终端装置发送的数据是否为在所述第二终端装置中可被有效接收的数据作出判断,所述管理控制装置在所述接收判断装置作出“不是在所述第二终端装置中可被有效接收的数据”的判断时,实施使所述送达确认应答的返送处理不执行的管理控制,以进行与在第二终端装置侧的接收确认无矛盾的通信;因此具有如下效果:可迅速、可靠地转送数据,可减轻第一终端装置及有关数据分配管理装置的负荷,可实现高可靠性的高速通信。
依据本发明又一形态,信息取得装置从所述第一终端装置和所述第二终端装置接收的任意数据的标头信息取得关于所述第一终端装置和所述第二终端装置之间通信的信息,信息保存装置将所述信息取得装置取得的关于通信的信息加以保存;所述判断装置、所述通信开始判断装置、所述通信结束判断装置或所述接收判断装置,根据基于所述关于通信的信息作出的判断来使送达确认应答的返送处理得以执行,但是在即使发生传输延迟和传输错误也不影响吞吐量的协议,或者一旦使用临时送达确认应答就使协议效率下降的场合,则不进行返送处理;因此具有如下效果:可迅速、可靠地转送数据,可减轻第一终端装置及有关数据分配管理装置的负荷,可实现高可靠性的高速通信。
依据本发明又一形态,所述至少一个数据缓冲区将从所述第一终端装置和所述第二终端装置接收的通信建立时的数据加以保存,所述管理控制装置基于存于所述至少一个数据缓冲分区和所述至少一个缓冲区中的数据的内容,对通信建立后所述返送处理进行管理;因此具有如下效果:可进行高效的通信管理,从而可实现高可靠性的高速通信。
依据本发明又一形态,所述至少一个数据缓冲区设置为在所述第一终端装置和所述第二终端装置的每个连接的多个数据缓冲区,以连接为单位进行通信管理;因此具有如下效果:可进行高效的通信管理,从而可实现高可靠性的高速通信。
依据本发明又一形态,按照管理表以每个所述连接管理所述至少一个数据缓冲区;因此具有如下效果:可进行高效的通信管理,从而可实现高可靠性的高速通信。
依据本发明又一形态,所述至少一个数据缓冲区设置为按每个协议类别区分的多个数据缓冲区,按每个协议类别进行通信管理;因此具有如下效果:可进行高效的通信管理,从而可实现高可靠性的高速通信。
依据本发明又一形态,按照管理表以每个协议类别管理所述至少一个数据缓冲区;因此具有如下效果:可进行高效的通信管理,从而可实现高可靠性的高速通信。
依据本发明又一形态,结果保存装置接收所述第二终端装置传送来的送达确认应答并将该送达确认应答的结果保存;因此具有如下效果:可进行高效的通信管理,从而可实现高可靠性的高速通信。
依据本发明又一形态,数据包含判断装置判断在从所述第二终端装置接收到的送达确认应答内是否包含对应于所述第一终端装置的数据,管理控制装置在所述数据包含判断装置作出“所述送达确认应答内不包含对应于所述第一终端装置的数据”的判断时,将所述结果保存装置保存的送达确认应答消除;因此具有如下效果:可高效且灵活地进行送达确认应答的生成与发送,从而可实现高可靠性的高速通信。
依据本发明又一形态,管理装置对关于所述第一终端装置和所述第二终端装置之间通信的信息加以管理;缓冲区对从所述第一终端装置转送至所述第二终端装置的数据加以保存;计时器对从所述第二终端装置发送的送达确认应答的时间进行计时;重发控制装置在有未能从所述第二终端装置收到所述送达确认应答的数据段存在时,依据关于所述管理装置管理的通信的信息和所述计时器计时的送达确认应答的时间,将该数据段从所述缓冲区取出并重发给所述第二终端装置;因此具有如下效果:可进行可靠的重发控制,从而可实现高可靠性的高速通信。
依据本发明又一形态,所述决定装置基于接收的各数据段的数据内容确定是否进行生成、返送对各数据段的所述送达确认应答的返送处理;所述返送处理实施装置实施由所述决定装置确定的返送处理;因此具有如下效果:可进行高效的管理控制,从而可实现高可靠性的高速通信。
依据本发明又一形态,决定信息保存装置将关于是否进行所述决定装置确定的所述送达确认应答的返送处理的决定信息加以保存;因此具有如下效果:可进行高效的管理控制,从而可实现高可靠性的高速通信。
依据本发明又一形态,在所述送达确认应答被发送到了所述第一终端装置的场合,返送完毕信息保存装置将表示该送达确认应答已返送完毕的返送完毕信息加以保存,例如作为标志保存;因此具有如下效果:可进行高效的管理控制,从而可实现高可靠性的高速通信。
依据本发明又一形态,在进行返送处理的场合,所述第一终端装置、所述第二终端装置或者所述第一终端装置与所述第二终端装置双方发送的数据的控制数据被用来生成所述送达确认应答;因此具有可实现高可靠性的高速通信的效果。
依据本发明又一形态,保存装置将所述第一终端装置、所述第二终端装置或所述第一终端装置与所述第二终端装置双方所发送数据的控制数据加以保存,在生成所述送达确认应答时使用该保存的控制数据;因此具有如下效果:可高效地生成送达确认应答,从而可实现高可靠性的高速通信。
依据本发明又一形态,取得装置从所述第一终端装置、所述第二终端装置或所述第一终端装置与所述第二终端装置双方所发送数据的控制数据中取得生成所述送达确认应答时所用的数据,并在生成所述送达确认应答时使用所取得的数据;因此具有如下效果:可高效地生成送达确认应答,从而可实现高可靠性的高速通信。
依据本发明又一形态,保存装置将所述取得装置取得的控制数据加以保存,在生成所述送达确认应答时使用所述保存装置保存的控制数据;因此具有如下效果:可高效地生成送达确认应答,从而可实现高可靠性的高速通信。
依据本发明又一形态,用过一次的送达确认应答在生成下一送达确认应答时被再次使用;因此具有如下效果:可高效地生成送达确认应答,从而可实现高可靠性的高速通信。
依据本发明又一形态,在生成所述送达确认应答时,信息结合装置在从所述第二终端装置向所述第一终端装置发送的数据中加入对应该数据从所述第二终端装置向所述第一终端装置发送的送达确认应答,并将经所述信息结合装置结合的数据发送给所述第一终端装置,例如用PiggyBack方法将第一终端装置发送的数据可靠地发送到第二终端装置;因此具有可实现高可靠性的高速通信的效果。
依据本发明又一形态,段数判断装置存有不是最终数据段而是所述第二终端装置中尚待接收的、为生成送达确认应答应计数的尚待接收数据段的规定个数,进一步判断该规定个数的尚待接收数据段是否存在;所述管理控制装置在所述段数判断装置作出“存在所述尚待接收数据段”的判断时,生成送达确认应答并向所述第一终端装置发送该送达确认应答;因此具有如下效果:可高效且灵活地进行送达确认应答的生成与发送,从而可实现高可靠性的高速通信。
依据本发明又一形态,对象段决定装置存有与送达确认应答的发送定时有关的时间变量,每经过该时间变量所示的时间,该装置确定作为送达确认应答生成对象的数据段;所述管理控制装置生成对应于所述对象段决定装置确定的作为送达确认应答生成对象的数据段之接收状态的所述送达确认应答,并向所述第一终端装置发送该送达确认应答;因此具有如下效果:可高效且灵活地进行送达确认应答的生成与发送,从而可实现高可靠性的高速通信。
依据本发明又一形态,对象段决定装置包含与送达确认应答的发送定时有关的接收段数变量,每接收该接收段数变量所示的段数,该装置确定作为送达确认应答生成对象的数据段;所述管理控制装置生成对应于所述对象段决定装置确定的作为送达确认应答生成对象的数据段之接收状态的所述送达确认应答,并向所述第一终端装置发送该送达确认应答;因此具有如下效果:可高效且灵活地进行送达确认应答的生成与发送,从而可实现高可靠性的高速通信。
依据本发明又一形态,管理控制装置对于从传输延迟量大于预定传输延迟量的传输线路接收的数据执行该数据的转送处理,而对于从传输延迟量小于所述预定传输延迟量的传输线路接收的数据则执行该数据的转送处理和用以生成并返送对该经转送数据的送达确认应答的返送处理;因此具有如下效果:例如即使在第一终端装置侧和第二终端装置侧设有两个数据分配管理装置、经由传输延迟大的传输线路进行双向通信的场合,也可实现高可靠性的高速通信。
依据本发明又一形态,在和所述第一终端装置之间的传输延迟小于和所述第二终端装置之间的传输延迟的场合,解决了发送与接收之间的通信方面的矛盾,高速且准确地进行从第一终端装置向第二终端装置的数据分配;因此具有特别适用于传输延迟大的卫星线路等的效果。
依据本发明又一形态,判断步骤对所述第一终端装置发送的数据是否为传输延迟相关的协议作出判断;管理控制步骤在所述判断步骤作出“是传输延迟相关的协议”的判断时,使所述送达确认应答的返送处理得以执行;因此具有如下效果:可迅速且可靠地转送数据,可减轻第一终端装置和数据分配管理装置的负荷,从而可实现高可靠性的高速通信。
依据本发明又一形态,判断步骤对到所述第一终端装置发送的数据之目的地是否经过错误多发线路作出判断;管理控制步骤在所述判断步骤作出“经由错误多发线路”的判断时,使所述送达确认应答的返送处理得以执行,从而防止因错误导致的吞吐量的下降;因此具有如下效果:可迅速且可靠地转送数据,可减轻第一终端装置和数据分配管理装置的负荷,从而可实现高可靠性的高速通信。
依据本发明又一形态,所述判断步骤对所述第一终端装置发送的数据是否为存在错误相关而使吞吐量下降之可能性的协议作出判断;所述管理控制步骤在所述判断装置作出“经由错误多发线路、且是存在错误相关而使吞吐量下降之可能性的协议”的判断时,使所述送达确认应答的返送处理得以执行;对每个协议都作关于进行送达确认应答的返送处理的判断;因此具有如下效果:可迅速且可靠地转送数据,可减轻第一终端装置和数据分配管理装置的负荷,从而可实现高可靠性的高速通信。
依据本发明又一形态,所述判断步骤至少对是否为与所述传输延迟相关的协议或者是否经由错误多发线路作出判断;所述管理控制步骤在所述判断步骤作出“是与所述传输延迟相关的协议或者经由错误多发线路”之判断时,使所述送达确认应答的返送处理得以执行,从而回避仅由传输延迟造成的影响、回避仅由错误造成的影响以及回避由传输延迟和错误造成的影响;因此具有如下效果:可迅速且可靠地转送数据,可减轻第一终端装置和数据分配管理装置的负荷,从而可实现高可靠性的高速通信。
依据本发明又一形态,通信开始判断步骤对所述第一终端装置发送的数据是否为关于通信开始的数据作出判断,所述管理控制步骤在所述通信开始判断步骤作出“是关于通信开始的数据”的判断时,实施使所述送达确认应答的返送处理不执行的管理控制;因此具有如下效果:可迅速且可靠地转送数据,可减轻第一终端装置和数据分配管理装置的负荷,从而可实现高可靠性的高速通信。
依据此本发明又一形态,通信结束判断步骤对所述第一终端装置发送的数据是否为关于通信结束的数据作出判断,管理控制步骤在所述通信结束判断步骤作出“是关于通信结束的数据”的判断时,实施使所述送达确认应答的返送处理不执行的管理控制;因此具有如下效果:可迅速且可靠地转送数据,可减轻第一终端装置和数据分配管理装置的负荷,从而可实现高可靠性的高速通信。
依据本发明又一形态,接收判断步骤对所述第一终端装置发送的数据是否为在所述第二终端装置中可被有效接收的数据作出判断,所述管理控制步骤在所述接收判断步骤作出“不是在所述第二终端装置中可被有效接收的数据”的判断时,实施使所述送达确认应答的返送处理不执行的管理控制;因此具有如下效果:可迅速且可靠地转送数据,可减轻第一终端装置和数据分配管理装置的负荷,从而可实现高可靠性的高速通信。
工业应用的可能性
如上所述,本发明的数据分配管理装置,设置在进行需要对已发送的数据作送达确认应答的通信的发送装置和作为该发送装置的通信对方的接收装置之间的传输线路上,它和所述发送装置之间的传输延迟小于和所述接收装置之间的传输延迟;本发明的数据分配管理装置及其数据分配管理方法至少可进行如下两项处理:即把来自所述发送装置的数据向所述接收装置转送的转送处理,以及用以生成并返送对该经转送数据的送达确认应答的返送处理。

Claims (58)

1.一种数据分配管理装置,它设置在进行需要对已发送数据的送达确认应答的通信的第一终端装置和作为该第一终端装置的通信对方的第二终端装置之间的传输线路上,它至少可进行如下两项处理:即把来自所述第一终端装置的数据向所述第二终端装置转送的转送处理,以及生成并返送对该经转送数据的送达确认应答的返送处理;
其特征在于设有:判断所述第一终端装置发送的数据是否为与传输延迟相关的协议的判断装置;以及
当所述判断装置作出“是与传输延迟相关的协议”之判断时,使所述送达确认应答的返送处理得以执行的管理控制装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数据分配管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设有判断所述第一终端装置发送的数据是否为关于通信开始的数据的通信开始判断装置;以及
所述管理控制装置在所述通信开始判断装置作出“是关于通信开始的数据”之判断时,实施使所述送达确认应答的返送处理不执行的管理控制。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数据分配管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设有判断所述第一终端装置发送的数据是否为关于通信结束的数据的通信结束判断装置;以及
所述管理控制装置在所述通信结束判断装置作出“是关于通信结束的数据”之判断时,实施使所述送达确认应答的返送处理不执行的管理控制。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数据分配管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设有判断所述第一终端装置发送的数据是否为在所述第二终端装置中可被有效接收的数据的接收判断装置,以及
所述管理控制装置在所述接收判断装置作出“不是在所述第二终端装置中可被有效接收的数据”之判断时,实施使所述送达确认应答的返送处理不执行的管理控制。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数据分配管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设有从所述第一终端装置和所述第二终端装置接收的任意数据的标头信息取得关于所述第一终端装置和所述第二终端装置之间的通信信息的信息取得装置,以及
将所述信息取得装置取得的关于通信的信息加以保存的信息保存装置;
所述判断装置、通信开始判断装置、通信结束判断装置或接收判断装置,根据关于所述通信的信息进行判断。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数据分配管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设有用以保存从所述第一终端装置和所述第二终端装置接收的通信建立时数据的至少一个数据缓冲区;
所述管理控制装置根据存于所述至少一个数据缓冲分区和所述至少一个数据缓冲区中的数据内容,对通信建立后的所述返送处理进行管理。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数据分配管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至少一个数据缓冲区是在每个所述第一终端装置和所述第二终端装置之间的连接处设置的多个数据缓冲区。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数据分配管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设有按每个所述连接来管理所述至少一个数据缓冲区的管理表。
9.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数据分配管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至少一个数据缓冲区是按每个协议类别区分的多个数据缓冲区。
10.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数据分配管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设有按每个协议类别管理所述至少一个数据缓冲区的管理表。
11.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数据分配管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设有接收所述第二终端装置传送来的送达确认应答并将该送达确认应答的结果保存的结果保存装置。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数据分配管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设有判断在从所述第二终端装置收到的送达确认应答内是否包含对应于所述第一终端装置的数据的数据包含判断装置;
所述管理控制装置在所述数据包含判断装置作出“所述送达确认应答内不包含对应于所述第一终端装置的数据”之判断时,将所述结果保存装置中保存的送达确认应答消除。
13.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数据分配管理装置,其特征在于还设有:
对关于所述第一终端装置和所述第二终端装置之间通信的信息进行管理的管理装置;
将保存从所述第一终端装置转送到所述第二终端装置的数据加以保存的缓冲区;
对从所述第二终端装置发送的送达确认应答的时间计时的计时器;以及
有未能从所述第二终端装置收到所述送达确认应答的数据段存在时,依据关于所述管理装置管理的通信的信息和所述计时器计时的送达确认应答的时间,将该数据段从所述缓冲区取出重发给所述第二终端装置的重发控制装置。
1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数据分配管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设有段数判断装置,该装置存有非最终数据段而为所述第二终端装置中尚待接收的、为生成送达确认应答而应计数的尚待接收数据段的规定个数,进一步判断该规定个数的尚待接收数据段是否存在;
所述管理控制装置在所述段数判断装置作出“存在所述尚待接收数据段”之判断时,生成送达确认应答并向所述第一终端装置发送该送达确认应答。
15.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数据分配管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设有对象段决定装置,该装置包含与送达确认应答的发送定时有关的时间变量,每经过该时间变量所示的时间,该装置确定作为送达确认应答生成对象的数据段;
所述管理控制装置生成对应于所述对象段决定装置确定的作为送达确认应答生成对象的数据段之接收状态的所述送达确认应答,并向所述第一终端装置发送该送达确认应答。
1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数据分配管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设有对象段决定装置,该装置包含与送达确认应答的发送定时有关的接收段数变量,每接收该接收段数变量所示的段数,该装置确定作为送达确认应答生成对象的数据段;
所述管理控制装置生成对应于所述对象段决定装置确定的作为送达确认应答生成对象的数据段之接收状态的所述送达确认应答,并向所述第一终端装置发送该送达确认应答。
1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数据分配管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管理控制装置对于从传输延迟量大于预定传输延迟量的传输线路接收的数据执行该数据的转送处理,对于从传输延迟量小于所述预定传输延迟量的传输线路接收的数据,执行该数据的转送处理和用以生成并返送对该经转送数据的送达确认应答的返送处理。
1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数据分配管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它和所述第一终端装置之间的传输延迟小于它和所述第二终端装置之间的传输延迟。
19.一种数据分配管理装置,设置在进行需要对送到的数据作送达确认应答的通信的第一终端装置和作为该第一终端装置的通信对方的第二终端装置之间的传输线路上,它至少可进行如下两项处理:即把来自所述第一终端装置的数据向所述第二终端装置转送的转送处理,以及生成并送返对该经转送数据的送达确认应答的返送处理;
其特征在于设有:判断到所述第一终端装置发送的数据之目的地是否经过错误多发线路的判断装置;以及
当所述判断装置作出“经由错误多发线路”之判断时,使所述送达确认应答的返送处理得以执行的管理控制装置。
20.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数据分配管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判断装置进一步对所述第一终端装置发送的数据是否为存在因错误相关而使吞吐量下降之可能性的协议作出判断;
所述管理控制装置在所述判断装置作出“是经由错误多发线路、且因错误相关而存在使吞吐量下降的可能性的协议”之判断时,可使所述送达确认应答的返送处理得以执行。
21.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数据分配管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判断装置至少对是否为与所述传输延迟相关的协议或者是否经由错误多发线路作出判断;
所述管理控制装置在所述判断装置作出“是与所述传输延迟相关的协议或经由错误多发线路”之判断时,使所述送达确认应答的返送处理得以执行。
22.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数据分配管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设有判断所述第一终端装置发送的数据是否为关于通信开始的数据的通信开始判断装置;
所述管理控制装置在所述通信开始判断装置作出“是关于通信开始的数据”之判断时,实施使所述送达确认应答的返送处理不执行的管理控制。
23.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数据分配管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设有判断所述第一终端装置发送的数据是否为关于通信结束的数据的通信结束判断装置;
所述管理控制装置在所述通信结束判断装置作出“是关于通信结束的数据”之判断时,实施使所述送达确认应答的返送处理不执行的管理控制。
24.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数据分配管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设有判断所述第一终端装置发送的数据是否为在所述第二终端装置中可被有效接收的数据的接收判断装置;
所述管理控制装置在所述接收判断装置作出“不是在所述第二终端装置中可被有效接收的数据”之判断时,实施使所述送达确认应答的返送处理不执行的管理控制。
25.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数据分配管理装置,其特征在于设有:
从所述第一终端装置和所述第二终端装置收到的任意数据的标头信息取得关于所述第一终端装置和所述第二终端装置之间通信的信息的信息取得装置;以及
将所述信息取得装置取得的关于通信的信息加以保存的信息保存装置;
所述判断装置、通信开始判断装置、通信结束判断装置或接收判断装置,根据所述关于通信的信息作出判断。
26.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数据分配管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设有用以保存从所述第一终端装置和所述第二终端装置收到的通信建立时数据的至少一个数据缓冲区;
所述管理控制装置根据存于所述至少一个数据缓冲分区和所述至少一个缓冲区中的数据内容,对通信建立后的所述返送处理进行管理。
27.如权利要求26所述的数据分配管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至少一个数据缓冲区是在每个所述第一终端装置和所述第二终端装置之间的连接处设置的多个数据缓冲区。
28.如权利要求26所述的数据分配管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设有按每个所述连接管理所述至少一个数据缓冲区的管理表。
29.如权利要求26所述的数据分配管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至少一个数据缓冲区是按每个协议类别区分的多个数据缓冲区。
30.如权利要求26所述的数据分配管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设有按每个协议类别管理所述至少一个数据缓冲区的管理表。
31.如权利要求25所述的数据分配管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设有接收所述第二终端装置传送来的送达确认应答并将该送达确认应答的结果保存的结果保存装置。
32.如权利要求31所述的数据分配管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设有判断从所述第二终端装置收到的送达确认应答内是否包含对应于所述第一终端装置的数据的数据包含判断装置;
所述管理控制装置在所述数据包含判断装置作出“所述送达确认应答内不包含对应于所述第一终端装置的数据”之判断时,将所述结果保存装置保存的送达确认应答消除。
33.如权利要求25所述的数据分配管理装置,其特征在于还设有:
管理关于所述第一终端装置和所述第二终端装置之间通信的信息的管理装置;
保存自所述第一终端装置转送到所述第二终端装置的数据的缓冲区;
对从所述第二终端装置发送的送达确认应答的时间进行计时的计时器;以及
有未能从所述第二终端装置收到所述送达确认应答的数据段存在时,依据关于所述管理装置管理的通信的信息和所述计时器计时的送达确认应答的时间,将该数据段从所述缓冲区取出并重发给所述第二终端装置的重发控制装置。
34.如权利要求23所述的数据分配管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设有段数判断装置,该装置存有非最终数据段而为所述第二终端装置中尚待接收的、为生成送达确认应答应计数的尚待接收数据段的规定个数,进一步判断该规定个数的尚待接收数据段是否存在;
所述管理控制装置在所述段数判断装置作出“存在所述尚待接收数据段”之判断时,生成送达确认应答并向所述第一终端装置发送该送达确认应答。
35.如权利要求25所述的数据分配管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设有对象段决定装置,该装置存有与送达确认应答的发送定时有关的时间变量,每经过该时间变量所示的时间,由该装置决定送达确认应答生成对象的数据段;
所述管理控制装置生成对应于由所述对象段决定装置确定的送达确认应答生成对象段之接收状态的所述送达确认应答,并向所述第一终端装置发送该送达确认应答。
36.如权利要求25所述的数据分配管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设有这样的对象段决定装置,该装置存有与送达确认应答的发送定时有关的接收段数变量,每接收该接收段数变量所示的段数,由该装置决定送达确认应答生成对象的数据段;
所述管理控制装置生成对应于由所述对象段决定装置确定的送达确认应答生成对象段之接收状态的所述送达确认应答,并向所述第一终端装置发送该送达确认应答。
37.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数据分配管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管理控制装置对于从传输延迟量大于预定传输延迟量的传输线路接收的数据执行该数据的转送处理,对于从传输延迟量小于所述预定传输延迟量的传输线路接收的数据执行该数据的转送处理和用以生成并返送对该经转送数据的送达确认应答的返送处理。
38.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数据分配管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它和所述第一终端装置之间的传输延迟小于它和所述第二终端装置之间的传输延迟。
39.一种数据分配管理装置,它设置在进行需要对已发送的数据作送达确认应答的通信的第一终端装置和作为该第一终端装置的通信对方的第二终端装置之间的传输线路上,它至少可进行如下两项处理:即把来自所述第一终端装置的数据向所述第二终端装置转送的转送处理,以及生成并返送对该经转送数据的送达确认应答的返送处理;
其特征在设有于:根据所接收的各数据段的窗口信息决定是否使生成并返送对于各数据段的所述送达确认应答的返送处理得以执行的决定装置;以及
用以实施所述决定装置决定的返送处理的返送处理实施装置。
40.如权利要求39所述的数据分配管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设有将关于是否进行所述决定装置决定的所述送达确认应答的返送处理的决定信息加以保存的决定信息保存装置。
41.如权利要求39所述的数据分配管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设有在所述返送处理实施装置已将所述送达确认应答发送到所述第一终端装置时,将表示该送达确认应答已返送完毕的返送完毕信息加以保存的返送完毕信息保存装置。
42.如权利要求39所述的数据分配管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管理控制装置对于从传输延迟量大于预定传输延迟量的传输线路接收的数据执行该数据的转送处理,对于从传输延迟量小于所述预定传输延迟量的传输线路接收的数据执行该数据的转送处理和用以生成并返送对该经转送数据的送达确认应答的返送处理。
43.如权利要求39所述的数据分配管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它和所述第一终端装置之间的传输延迟小于它和所述第二终端装置之间的传输延迟。
44.一种数据分配管理装置,它设置在进行需要对已发送的数据作送达确认应答的通信的第一终端装置和作为该第一终端装置的通信对方的第二终端装置之间的传输线路上,它至少可进行如下两项处理:即把来自所述第一终端装置的数据向所述第二终端装置转送的转送处理,以及生成并返送对该经转送数据的送达确认应答的返送处理;
其特征在于:在生成所述送达确认应答时使用所述第一终端装置、所述第二终端装置或所述第一终端装置与所述第二终端装置双方所发送数据的控制数据。
45.如权利要求44所述的数据分配管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设有用以保存所述第一终端装置、所述第二终端装置或所述第一终端装置与所述第二终端装置双方所发送数据的控制数据的保存装置;
在生成所述送达确认应答时使用所述保存装置保存的控制数据。
46.如权利要求44所述的数据分配管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设有用以从所述第一终端装置、所述第二终端装置或所述第一终端装置与所述第二终端装置双方所发送数据的控制数据取得所述送达确认应答生成时所用数据的取得装置;
在生成所述送达确认应答时使用所述取得装置取得的数据。
47.如权利要求44所述的数据分配管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生成所述送达确认应答时使用所述保存装置所保存的控制数据。
48.如权利要求44所述的数据分配管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将用过一次的送达确认应答在生成下一个送达确认应答再次使用。
49.如权利要求44所述的数据分配管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设有信息结合装置,该装置在生成所述送达确认应答时由所述第二终端装置向所述第一终端装置发送的数据中,加入对应该数据由所述第二终端装置向所述第一终端装置发送的送达确认应答;
将通过所述信息结合装置结合的数据发送给所述第一终端装置。
50.如权利要求44所述的数据分配管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管理控制装置对于从传输延迟量大于预定传输延迟量的传输线路接收的数据执行该数据的转送处理,对于从传输延迟量小于所述预定传输延迟量的传输线路接收的数据执行该数据的转送处理和用以生成并返送对该经转送数据的送达确认应答的返送处理。
51.如权利要求44所述的数据分配管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它和所述第一终端装置之间的传输延迟小于它和所述第二终端装置之间的传输延迟。
52.一种数据分配管理方法,它应用在进行需要对送到的数据作送达确认应答的通信的第一终端装置和作为该第一终端装置的通信对方的第二终端装置之间的传输线路上,它至少可进行如下两项处理:即把来自所述第一终端装置的数据向所述第二终端装置转送的转送处理,以及生成并返送对该经转送数据的送达确认应答的返送处理;
其特征在于包含:判断所述第一终端装置发送的数据是否为传输延迟相关的协议的判断步骤;以及
当所述判断装置作出“是传输延迟相关的协议”之判断时,使所述送达确认应答的返送处理得以执行的管理控制步骤。
53.一种数据分配管理方法,它应用在进行需要对送到的数据作送达确认应答的通信的第一终端装置和作为该第一终端装置的通信对方的第二终端装置之间的传输线路上,它至少可进行如下两项处理:即把来自所述第一终端装置的数据向所述第二终端装置转送的转送处理,以及生成并返送对该经转送数据的送达确认应答的返送处理;
其特征在于:包含判断所述第一终端装置发送的数据之目的地是否经过错误多发线路的判断步骤;以及
当所述判断装置作出“经由错误多发线路”的判断时,使所述送达确认应答的返送处理得以执行的管理控制步骤。
54.如权利要求53所述的数据分配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判断步骤进一步对所述第一终端装置发送的数据是否为存在因错误相关而使吞吐量下降之可能性的协议作出判断;
所述管理控制步骤在所述判断步骤作出“是经由错误多发线路且存在因错误相关而使吞吐量下降之可能性的协议”之判断时,可使所述送达确认应答的返送处理得以执行。
55.如权利要求53所述的数据分配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判断步骤至少对是否为与所述传输延迟相关的协议或是否经由错误多发线路作出判断;
所述管理控制步骤在所述判断步骤作出“是与所述传输延迟相关的协议或经由错误多发线路”的判断时,可使所述送达确认应答的返送处理得以执行。
56.如权利要求53所述的数据分配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
包含判断所述第一终端装置发送的数据是否为关于通信开始的数据的通信开始判断步骤;
所述管理控制步骤在所述通信开始判断步骤作出“是关于通信开始的数据”之判断时,实施使所述送达确认应答的返送处理不执行的管理控制。
57.如权利要求53所述的数据分配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
包含判断所述第一终端装置发送的数据是否为关于通信结束的数据的通信结束判断步骤;
所述管理控制步骤在所述通信结束判断步骤作出“是关于通信结束的数据”之判断时,实施使所述送达确认应答的返送处理不执行的管理控制。
58.如权利要求53所述的数据分配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
包含判断所述第一终端装置发送的数据是否为在所述第二终端装置中可被有效接收的数据的接收判断步骤;
所述管理控制步骤在所述接收判断步骤作出“不是在所述第二终端装置中可被有效接收的数据”之判断时,实施使所述送达确认应答的返送处理不执行的管理控制。
CNB018063209A 2000-11-14 2001-11-13 数据分配管理装置与数据分配管理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229954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6)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347290/00 2000-11-14
JP2000347290 2000-11-14
JP347290/2000 2000-11-14
JP340932/01 2001-11-06
JP2001340932A JP3377994B2 (ja) 2000-11-14 2001-11-06 データ配信管理装置およびデータ配信管理方法
JP340932/2001 2001-11-06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416636A true CN1416636A (zh) 2003-05-07
CN1229954C CN1229954C (zh) 2005-11-30

Family

ID=2660397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018063209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229954C (zh) 2000-11-14 2001-11-13 数据分配管理装置与数据分配管理方法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2) US7483997B2 (zh)
EP (1) EP1249987A4 (zh)
JP (1) JP3377994B2 (zh)
CN (1) CN1229954C (zh)
WO (1) WO2002041603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944954A (zh) * 2013-01-23 2014-07-23 A10网络股份有限公司 基于延迟的确认减少对tcp代理会话的缓存使用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30158959A1 (en) * 2002-02-15 2003-08-21 Jay Jayapalan Establishment of communications using point to point protocols such that duplicate negotiations are avoided
US7283469B2 (en) * 2002-04-30 2007-10-16 Nokia Corporation Method and system for throughput and efficiency enhancement of a packet based protocol in a wireless network
CA2393502A1 (en) * 2002-07-15 2004-01-15 Mark J. Frazer System and method for reliable transport in a computer network
JP4215055B2 (ja) * 2003-11-19 2009-01-28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及び受信確認信号送信制御方法並びにそれに用いる無線局
JP4562694B2 (ja) * 2006-06-20 2010-10-13 富士通株式会社 再送制御方法及び装置
US20070299965A1 (en) * 2006-06-22 2007-12-27 Jason Nieh Management of client perceived page view response time
US20090293068A1 (en) * 2006-08-07 2009-11-26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Data transfer apparatus, mobile terminal apparatus, data transfer method, and data transfer program
US20090129346A1 (en) * 2006-11-06 2009-05-21 Hong Tengywe E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Monitoring TCP Sessions in a Mobile Data Network and Developing Corresponding Performance Metrics
JP2008172521A (ja) * 2007-01-11 2008-07-24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通信装置および通信システム
US8270404B2 (en) * 2008-02-13 2012-09-18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System, method, and computer program product for improved distribution of data
US8265056B2 (en) * 2008-02-19 2012-09-11 Qualcomm Incorporated Packet decoding for H-ARQ transmission
MX2011003486A (es) * 2008-10-08 2011-04-21 Sharp Kk Sistema de transmision inalambrica y metodo de transmision inalambrica.
KR20120002424A (ko) * 2010-06-30 2012-01-05 한국전자통신연구원 통신 노드 및 통신 방법
US9450708B2 (en) * 2013-04-05 2016-09-20 Texas Instruments Incorporated System and method for avoiding hidden node collisions in a communication network
JP5564603B1 (ja) * 2013-06-07 2014-07-30 ソフトバンクモバイル株式会社 中継ノード
CN105940717B (zh) * 2014-03-04 2019-04-05 日本电气株式会社 容断/容迟/容中断网络中使用的节点设备和通信方法
US10200162B2 (en) * 2016-05-27 2019-02-05 Qualcomm Incorporated HARQ feedback in shared RF spectrum band
EP3994862B1 (en) * 2019-07-03 2023-08-16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Packet acknowledgement techniques for improved network traffic management

Family Cites Families (2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3978B2 (ja) * 1986-10-28 1995-01-18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一斉通信方式
AU8636391A (en) * 1990-10-10 1992-05-20 British Telecommunications Public Limited Company Network traffic management
US6473793B1 (en) 1994-06-08 2002-10-29 Hughes Electronics Corpor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electively allocating and enforcing bandwidth usage requirements on network users
US5862316A (en) * 1996-07-01 1999-01-19 Sun Microsystems, Inc. Multiprocessing system having coherency-related error logging capabilities
SE511881C2 (sv) * 1997-08-08 1999-12-13 Ericsson Telefon Ab L M Förfarande och arrangemang för överföring av paketinformation i ett digitalt telekommunikationssystem
US6449700B2 (en) * 1997-09-05 2002-09-10 Sun Microsystems, Inc. Multiprocessing computer system employing a cluster protection mechanism
JPH11163947A (ja) 1997-09-22 1999-06-18 Toshiba Corp ゲートウェイ装置、無線端末装置、ルータ装置および通信ネットワークのゲートウェイ制御方法
JPH11112576A (ja) 1997-10-06 1999-04-23 Hitachi Ltd インターネットワーク装置のコネクション制御方法
JP3437070B2 (ja) * 1997-10-20 2003-08-18 富士通株式会社 加入者無線アクセスシステム
US6192029B1 (en) * 1998-01-29 2001-02-20 Motorola,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erforming flow control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system
US6105122A (en) * 1998-02-06 2000-08-15 Ncr Corporation I/O protocol for highly configurable multi-node processing system
JP3448481B2 (ja) 1998-03-05 2003-09-22 Kddi株式会社 非対称回線用tcp通信高速化装置
US6466574B1 (en) * 1998-06-05 2002-10-15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Quality of service improvement of internet real-time media transmission by transmitting redundant voice/media frames
US6452915B1 (en) * 1998-07-10 2002-09-17 Malibu Networks, Inc. IP-flow classification in a wireless point to multi-point (PTMP) transmission system
US6681254B1 (en) * 1998-09-10 2004-01-20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Method of controlling the flow of information between senders and receivers across links being used as channels
SE513327C2 (sv) 1998-10-07 2000-08-28 Ericsson Telefon Ab L M System och metod för datakommunikation
US6868072B1 (en) * 1999-03-19 2005-03-15 Broadcom Corporation Home phone line network architecture
US6694470B1 (en) * 1999-05-21 2004-02-17 Panasonic Communications Co., Ltd. Retransmission procedure and apparatus for handshaking protocol
US6640325B1 (en) * 1999-06-04 2003-10-28 Advanced Micro Devices, Inc. Immediate negative acknowledgement for a communication network
CN100384180C (zh) * 1999-06-30 2008-04-23 倾向探测公司 用于监控网络流量的方法和设备
US7010607B1 (en) * 1999-09-15 2006-03-07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Method for training a communication link between ports to correct for errors
US6643259B1 (en) * 1999-11-12 2003-11-04 3Com Corporation Method for optimizing data transfer in a data network
US6574195B2 (en) * 2000-04-19 2003-06-03 Caspian Networks, Inc. Micro-flow management
US6934749B1 (en) * 2000-05-20 2005-08-23 Ciena Corporation Tracking distributed data retrieval in a network device
US7010614B2 (en) * 2000-07-05 2006-03-07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System for computing cumulative amount of data received by all RDMA to determine when a complete data transfer has arrived at receiving device
US6928471B2 (en) * 2001-05-07 2005-08-09 Quest Software,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measurement, analysis, and optimization of content delivery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944954A (zh) * 2013-01-23 2014-07-23 A10网络股份有限公司 基于延迟的确认减少对tcp代理会话的缓存使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3377994B2 (ja) 2003-02-17
JP2002217988A (ja) 2002-08-02
EP1249987A1 (en) 2002-10-16
WO2002041603A1 (fr) 2002-05-23
US7483997B2 (en) 2009-01-27
CN1229954C (zh) 2005-11-30
US20030105877A1 (en) 2003-06-05
US20090106448A1 (en) 2009-04-23
EP1249987A4 (en) 2010-06-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229954C (zh) 数据分配管理装置与数据分配管理方法
CN1310529C (zh) 发送/接收服务高速共享控制信道组信息的设备和方法
CN1153427C (zh) 数据中继处理方法和装置
CN1863168A (zh) 发射和接收系统,发射器,发射发法,接收器,接收方法
CN1839594A (zh) 准确控制特设网络中的传输信息
CN101053272A (zh) 在软移交期间的有效热噪声增量控制
CN1535518A (zh) 用于确保无线网络中的介质接入的方法
CN1416247A (zh) 用于连接服务器和客户机的方法和路由器
CN1914862A (zh) 集群系统、集群成员、故障恢复方法及程序
CN1503526A (zh) 地址转换装置和地址转换规则的管理方法
CN1656738A (zh) 在连接多个数据通信网络的中间网络元件处的接入控制
CN1910870A (zh) 负载分散方法、节点和控制程序
CN1714522A (zh) 在通信系统中建立通信链路和检测移动节点之间的干扰的方法和设备
CN1472918A (zh) 分组通信系统以及路径mtu发现方法
CN101047633A (zh) 一种实现多路径传输的方法、装置和系统
CN1374781A (zh) 分组通信方法与分组通信系统并分组发送装置和分组接收装置以及分组接发装置
CN101040557A (zh) 通信控制方法、无线电通信系统、基站和移动站
CN1257631C (zh) 一种基于互联网的短消息传送系统及数据传送的方法
CN101061675A (zh) 通信系统和通信装置
CN1503581A (zh) 基站、移动台和用于控制在其间的通信的通信控制装置
CN1505429A (zh) 移动终端设备及终端间包通信方法
CN1620768A (zh) 对高速下行链路分组接入系统使用定时器避免拖延时间的系统和方法
CN1714521A (zh) 通信系统中建立通信链路及处理sp时隙连接冲突的方法和设备
CN1451217A (zh) 数据传输
CN1770663A (zh) 媒体存取控制单元、移动无线装置及映像数据的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7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51130

Termination date: 2009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