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405002A - 油墨盒及其油墨盒的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油墨盒及其油墨盒的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405002A CN1405002A CN02144008.5A CN02144008A CN1405002A CN 1405002 A CN1405002 A CN 1405002A CN 02144008 A CN02144008 A CN 02144008A CN 1405002 A CN1405002 A CN 1405002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ink cartridge
- ink
- printing ink
- recess
- concave surfac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03—Ink cartridges
- B41J2/17513—Inner structure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03—Ink cartridges
- B41J2/1752—Mounting within the printer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03—Ink cartridges
- B41J2/17553—Outer structure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66—Ink level or ink residue control
Landscapes
- Ink Jet (AREA)
- Pens And Brushes (AREA)
- Polyesters Or Polycarbonates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种可使喷头进行稳定的油墨喷射动作、可将油墨基本上完全使用到最后的油墨盒以及可简单且可靠地制造这种油墨盒的方法。油墨盒包括:具有油墨收容凹部(320)的本体外壳(230)、将油墨收容凹部(320)的开口部包覆的可挠性膜(302),将油墨收容在油墨收容凹部(320)与可挠性膜(302)之间。可挠性膜(320)在油墨收容凹部(320)中几乎没有油墨的状态下具有沿着该油墨收容凹部的形状。又,制造时在将油墨收容凹部(320)的开口部包覆并使可挠性膜(302)膨胀后通过对油墨收容凹部(320)内部进行减压,同时加热可挠性膜(302),将可挠性膜(302)成形为与油墨收容凹部(320)内面相仿的形状。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可安装在记录装置中的油墨盒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作为向记录装置供给油墨用的油墨盒,大多采用在设置于壳体内的多孔质体中含浸有油墨或在可挠性的袋中收容有油墨的方法等。又,在日本专利特开昭58-53473号公报、特公表3-505999号公报、美国专利4509062号说明书等中记载有将1个面开口的壳体的开口部包覆并贴上可挠性的薄膜、在壳体与薄膜之间收容油墨的方法。
在此,油墨盒最好可在与油墨盒连接的喷墨头上可进行稳定的喷射动作,可将油墨基本上用完到最后。
然而,在传统的油墨盒中,当油墨量充足时,虽然可将油墨的供给压力维持在所定值,在喷墨头上可进行稳定的喷射动作,但油墨量一旦减少,则油墨的供给压力会变化,不能持续进行稳定的供给动作。又,不能将油墨基本上用完到最后。
为此,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可在喷头上进行稳定的喷射动作、并可将油墨基本上用完到最后的油墨盒,以及提供可简单且可靠地制造这种油墨盒的方法。
本发明内容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的油墨盒的特征在于,包括:具有凹面部、并具有收容油墨用的油墨收容凹部的本体外壳;将该油墨收容凹部的该凹面部的开口侧包覆的可挠性膜,在油墨收容凹部内实际上没有油墨的状态下,该可挠性膜具有实际上沿着所述凹面部的形状。
采用本发明这种结构的油墨盒,由于可挠性膜随着油墨的减少不会向油墨施加压力而变形,因此可将向喷墨头供给的油墨压力大致保持一定,可稳定地进行喷墨头的油墨喷射动作。又,可减少油墨使用的残留量(是指油墨残留量极少时不能进行供给的残留量)。
在此,最好是所述凹面部的至少一部分是一种随着与所述凹面部的开口侧分离而使剖面积逐渐变小的大致球面形状。
随着油墨残留量的减少,可挠性膜容易沿着凹面部,可减少油墨使用的残留量,可将供给到最后的油墨压力大致保持一定。
最好是所述凹面部的开口侧为大致圆形或椭圆形。随着油墨残留量的减少易于向凹面部变形,可将供给的油墨压力始终保持一定。
最好是所述本体外壳具有与所述油墨收容凹部连通、形成有对该油墨收容凹部内减压用的减压口的壁部,所述凹面部具有沿着该凹面部的至少一部分形成相互连续、并与所述减压口连连续的凹部。
在将油墨注入油墨收容凹部之前,将油墨收容凹部内的空气从减压口排出,使可挠性膜与凹面部密合,但此时,一旦可挠性膜不规则地挠曲,则未密封的部位残留着空气。由于相互连续的凹部与减压口连续,因此即使可挠性膜不规则地挠曲,也能将空气基本上完全排出,使可挠性膜与凹面部几乎完全密合,可不残留空气地注入油墨。
在此,最好是所述凹部是一种沿着所述凹面部形成弯曲状的槽。通过形成弯曲状的槽,可将空气基本上完全排出。
最好是所述凹部是一种形成于皱纹状的多个凸部间的凹部。通过形成于皱纹状的多个凸部间的凹部,可将空气基本上完全排出。
最好是所述减压口具有在将油墨充填在油墨收容凹部的状态下作为向外部供给油墨用的油墨供给口的功能。利用凹部便于将油墨导向油墨供给口。
又,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的油墨盒的制造方法的特征在于,包括:设置有具有凹面部的收容油墨用的油墨收容凹部的本体外壳的准备工序;由可挠性膜将该油墨收容凹部的该凹面部的开口侧包覆的工序;以及对由该可挠性膜包覆的该油墨收容凹部的内部进行减压、同时通过从外侧对所述可挠性膜进行加热、将该可挠性膜沿着该油墨收容凹部的该凹面部的表面变形的工序。
可简单且可靠地将油墨盒的本体外壳的油墨收容凹部的开口部包覆的可挠性膜制成具有技术方案1的作用效果的形状。
在此,最好是所述油墨收容凹部的所述凹面部弯曲成球面状。在加热·变形工序中,可使可挠性膜沿着该球面状凹面部的表面均一地延伸。
最好是所述可挠性膜由具有耐热特性的耐热层和具有热熔化特性的热熔化层构成,由可挠性膜将该油墨收容凹部的该开口部包覆的前述工序是使该热熔化层与围住所述本体外壳的该油墨收容凹部的该凹面部的开口侧的边缘部接触,通过对该凸缘部进行加热,将该热熔化层热熔化在该边缘部上,所述加热·变形工序从该耐热层一侧对该可挠性膜进行加热。
由于热熔化层热熔化后贴附在油墨收容凹部的边缘部上,并且,在一边加热可挠性膜一边变形时,耐热层不会熔化,因此可沿着凹面部的形状变形为所需要的形状。
又,最好是所述本体外壳具有使所述油墨收容凹部内部与外部连通的连通口,所述加热·变形工序通过从该连通口吸出该油墨收容凹部内的空气,对由该可挠性膜包覆的该油墨收容凹部的内部进行减压。
可简单地对由该可挠性膜包覆的该油墨收容凹部的内部进行减压。
又,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的油墨盒的制造方法的特征在于,包括:设有具有凹面部的收容油墨用的油墨收容凹部的本体外壳的准备工序;由可挠性膜将该油墨收容凹部的该凹面部的开口侧包覆的工序;配置与由该可挠性膜包覆的该凹面部的开口侧对向、具有所需形状的表面的模型的工序;以及提高由该可挠性膜包覆的该油墨收容凹部的内部压力或对可挠性膜与模型间的空间进行减压、同时通过对所述可挠性膜进行加热、将该可挠性膜沿着该模型的该表面变形的工序。
可简单且可靠地将油墨盒的本体外壳的油墨收容凹部的开口部包覆的可挠性膜膨胀成具有技术方案1的作用效果的形状。
最好是所述模型具有与凹面部对称的形状。可简单且可靠地将可挠性膜膨胀成具有技术方案1的作用效果的形状。
采用技术方案1所述的油墨盒,可稳定地进行喷墨头的油墨喷射动作。又可减少油墨的使用残留量。
采用技术方案2所述的油墨盒,可稳定地进行喷墨头的油墨喷射动作。
采用技术方案3所述的油墨盒,可稳定地进行喷墨头的油墨喷射动作。
采用技术方案4所述的油墨盒,可不残留空气地注入油墨。
采用技术方案5所述的油墨盒,可不残留空气地注入油墨。
采用技术方案6所述的油墨盒,可不残留空气地注入油墨。
采用技术方案7所述的油墨盒,可容易地将油墨导向供给口。
采用技术方案8所述的油墨盒制造方法,可简单且可靠地制造设置具有由可挠性膜包覆开口部的油墨收容凹部的本体外壳的油墨盒。
采用技术方案9所述的油墨盒制造方法,因可均一地延伸可挠性膜,故可防止产生易损伤的部分。
采用技术方案10所述的油墨盒制造方法,可简单地由可挠性膜将油墨收容凹部的开口包覆,并可使其形状变形为沿着凹面部的形状。
采用技术方案11所述的油墨盒制造方法,可简单地对由可挠性膜包覆的该油墨收容凹部的内部进行减压。
采用技术方案12所述的油墨盒制造方法,可简单且可靠地制造设置具有由可挠性膜包覆开口部的油墨收容凹部的本体外壳的油墨盒。
采用技术方案13所述的油墨盒制造方法,可简单地由可挠性膜将油墨收容凹部的开口包覆,并可使其形状变形为沿着凹面部的形状。
附图的简单说明
图1为表示本发明实施形态中的安装有油墨盒的组合机整体结构的立体图。
图2为表示在图1的组合机中将其平板型的读取装置的上盖打开状态的立体图。
图3为表示图1的组合机剖面结构的模式图。
图4为表示从图1的组合机中将该平板型的读取装置取出状态的立体图。
图5为表示盖体下面的立体图。
图6为表示将前盖打开状态的立体图。
图7为表示从将平板型的读取装置取出的图4状态进一步将盖体和前盖取出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8为模式说明打印机打印机构结构的立体图。
图9为模式说明油墨盒收纳部结构的平面图。
图10为表示油墨盒收纳部中的1个油墨盒安装部结构的立体图。
图11为表示设置在油墨盒安装部的底面下的针保护、针保护锁定件和防油墨盒脱出用的机构的结构立体图。
图12为从其后上方侧看油墨盒的立体图。
图13为从其前上方侧看油墨盒的立体图。
图14为表示将油墨盒的盖板打开时的本体外壳和盖板的立体图。
图15为表示在本体外壳上贴合可挠性薄膜前的状态立体图。
图16为说明设置在本体外壳的凹面部的传感机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17为说明图16的传感机构动作的动作说明图。
图18为本体外壳的仰视图。
图19为本实施形态的油墨盒的平面概略图。
图20为图19的油墨盒的A-A向视图。
图21为图19的油墨盒的B-B剖面图。
图22为图19的油墨盒的C-C剖面图。
图23为图19的油墨盒的D-D剖面图。
图24为图19的油墨盒的E-E剖面图。
图25为图19的油墨盒的F-F剖面图。
图26为图19的油墨盒的G-G剖面图。
图27为图19的油墨盒的H-H剖面图。
图28为图19的油墨盒的I-I剖面图。
图29为说明在将油墨盒插入油墨盒安装部的前面开口部时的油墨盒高度与形成于油墨盒安装部的隔壁的鼓出部、以及形成于油墨盒安装部的顶面的曲线状凸壁的关系图。
图30为表示在将油墨盒插入油墨盒安装部的前面开口部时、油墨盒前面壁使防脱出锁定用凸部退避的状态的平面图。
图31为图30的剖面图。
图32为表示使油墨盒的导向用槽与导向用凸壁卡合后移动、通过锁定解除部推开针保护锁定解除片、针保护锁定构件将针保护板的锁定解除状态的剖面图。
图33为表示将针保护板的锁定解除后、油墨盒前面壁推压针保护板使针保护板退避后、油墨导出用的中空针插入油墨供给孔内状态的剖面图。
图34为表示将油墨导出用的中空针插入油墨供给孔油墨盒后、油墨盒的前面与正压施加构件的橡胶盖抵接、同时防脱出锁定用凸部与防脱出锁定用凹部卡合状态的剖面图。
图35为图34的平面图。
图36为表示将油墨盒真容密封包装的状态的说明图。
图37为表示本实施形态的将可挠性薄膜与开口周缘部贴合、使可挠性薄膜膨胀的方法的概略工序图,(a)为表示可挠性薄膜与开口周缘部贴合的工序,(b)为表示使可挠性薄膜膨胀的工序图。
图38为表示使可挠性薄膜膨胀的工序的变更例的图。
图39(a)为表示将带有止回阀的橡胶栓和油墨注入用橡胶栓嵌入到油墨供给孔和油墨注入孔的途中、将油墨收容部内的空气抽出而将油墨注入的工序的图,(b)为表示将油墨注入用橡胶栓嵌入到油墨注入孔的边缘状态的图。
图40为表示盖板的球面状外侧弯曲部的边缘(油墨收容周缘部)和开口周缘部的内侧边缘与可挠性薄膜的位置关系的剖面说明图。
图41为表示本实施形态的油墨盒的变更例的立体图。
图42为表示与图41的油墨盒对应、将油墨盒安装部内的针保护锁定解除片的位置变更后的变更例的平面图。
图43(a)为表示按照实施形态第1变更例的油墨盒的平面图。
图43(b)为表示图43(a)的油墨盒的立体图。
图44(a)为表示按照实施形态第2变更例的油墨盒的平面图。
图44(b)为表示图44(a)的油墨盒的立体图。
图45(a)为表示按照实施形态第3变更例的油墨盒的平面图。
图45(b)为表示图45(a)的油墨盒的立体图。
图46(a)为表示按照实施形态第4变更例的油墨盒的平面图。
图46(b)为表示图46(a)的油墨盒的立体图。
图47(a)为表示按照实施形态第5变更例的油墨盒的平面图。
图47(b)为表示图47(a)的油墨盒的立体图。
图48(a)为表示按照实施形态第6变更例的油墨盒的平面图。
图48(b)为表示图48(a)的油墨盒的立体图。
图49(a)为表示按照实施形态第7变更例的油墨盒的平面图。
图49(b)为表示图49(a)的油墨盒的立体图。
图50(a)为表示按照实施形态第8变更例的油墨盒的平面图。
图50(b)为表示图50(a)的油墨盒的立体图。
图51(a)为表示按照实施形态第9变更例的油墨盒的平面图。
图51(b)为表示图51(a)的油墨盒的立体图。
图52(a)为表示按照实施形态第10变更例的油墨盒的平面图。
图52(b)为表示图52(a)的油墨盒的立体图。
图53(a)为表示按照实施形态第11变更例的油墨盒的平面图。
图53(b)为表示图53(a)的油墨盒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图1至图40说明本发明实施形态的油墨盒。
首先,参照图1至图11说明本实施形态的油墨盒及安装有本实施形态的记录装置。
如图1所示,本实施形态的记录装置是一种具有扫描功能、复印功能、传真功能等的组合机1。该组合机1具有在油墨喷射记录装置20上配置有平板型的读取装置10的薄型便携式结构。在读取装置10上设有操作板12。油墨喷射记录装置20具有给纸盘22。在组合机1上设置有电话机24和天线26。电话机24在使用子机通话功能时具有作为母机的作用,并可与公众电话线路径连接。又,利用天线26也可与子机进行无线通信。
另外,在油墨喷射记录装置20的内部除了设有记录动作的记录部之外还设置有电源、控制组合机1动作用的主基板、为实现传真功能和电话功能而控制与公众电话线路径的连接用的NCU基板以及2个媒体基板28(图7)。在油墨喷射记录装置20的前面形成有2个媒体长方形孔29。通过将外部记忆媒体插入某一个媒体长方形孔29,可将外部记忆媒体装脱自如地安装在对应的媒体基板28上。读取由收纳在外部记忆媒体中的数字式摄象机等摄象的数据并供给印刷等。
如图2所示,平板型的读取装置10具有读取装置框体14。读取装置框体14具有放置原稿用的原稿玻璃板15。在原稿玻璃板15的下侧配置有可扫描的密接形图象传感器(CIS)16。又,覆盖原稿玻璃板15上面用的上盖17相对于读取装置框体14可开闭。
在读取装置框体14的前侧上面具有操作板12,使用者可将组合机1的动作(复印动作、传真动作以及扫描动作等)的指示输入。
另外,平板型的读取装置10相对于油墨喷射记录装置20可通过未图示的安装装置取出。
如图3所示,位于读取装置10下侧的油墨喷射记录装置20具有壳体30。给纸盘22从壳体30内向后方上侧伸出。在给纸盘22上设置有给纸滚柱23,可逐张进行用纸的供给。在接受来自给纸盘22的用纸的位置设置有作为记录部的打印机打印机构60。在打印机打印机构60的前面规定有排纸部D,可将由打印机打印机构60记录的用纸排出。另外,在排纸部D上可装取自如地安装排纸盘34。在排纸部D下侧的壳体30的底面上配置有安装本实施形态的油墨盒200(图12)用的油墨盒收纳部P。这样,油墨盒收纳部P被配置在比打印机打印机构60低的位置。
如图4所示,壳体30由盖体40从上方包覆。该盖体40具有从上方将打印机打印机构60包覆的打印机构盖部42以及在从上方将油墨盒收纳部P包覆的同时、在上侧对排纸部D进行规定的收纳盖部44。打印机构盖部42的前面开口,并对用纸排出口46进行规定。油墨盒收纳盖部44的位置处于从用纸排出口46送来的由打印机打印机构60记录的用纸的搬送路径径的下面即废止盘34的下面。
油墨盒收纳盖部44如图3所示具有作为油墨盒收纳部P的顶板44的功能。如后所述,在该顶板44与油墨盒收纳部底壁32之间形成有油墨盒收纳部P,可将油墨盒200从其前面开口部0插入深处。另外,前面开口部0由可开闭的前盖50包覆。该前盖50具有关闭时与油墨盒收纳盖部44连接成平面状的上面壁52以及从上面壁52向垂直下方延伸的前面壁54。
又,如图5所示,在油墨盒收纳盖部44的下面形成有4个沿着4个油墨盒200上面形状的曲线状凸壁47。又,在油墨盒收纳盖部44上形成有在打开前盖50时接受设置在前盖50上的一对支臂56(图6)用的一对切口48。
如图6所示,前盖50具有一对支臂56。在油墨盒收纳部P内的底壁32上并列有如后所述的5个隔壁110,转动轴57从其中位于两端的2个隔壁110中伸出。前盖50的一对支臂56相对于转动轴57可转动,使用者可自由地开闭前盖50。
在前盖50的里侧形成有7个纵向延伸的纵肋58。各纵肋58从前盖50的前面壁54一直延伸到上面壁52的局部。该7个纵肋58中的4个纵肋58的位置与安装着的油墨盒200宽度方向的中央相对应。这样,即使处在某一个油墨盒200的半指状态(未完全插入油墨盒收纳部P内而是插入在途中一半位置的状态),只要关闭前盖50,对应的纵肋58也可自动地将该油墨盒200推入深处而可靠地进行插入。另外,为了增大该7个纵肋8的强度,在前盖50的背面也形成有相对于该7个纵肋58正交状横向延伸的多个未图示的横肋。
另外,为了将油墨盒200引向前面开口部0,油墨盒收纳部的底壁32与盖部44相比延伸至盖部44的跟跟前侧,在该部分与各隔壁110对应的位置上形成有俯视为半圆形或1/4圆形的凹陷部102。利用该凹陷部102,使底壁32的宽度小于收纳在油墨盒收纳部P中的油墨盒200的捏手部202。这样,可用手指容易地将收纳在油墨盒收纳部P中的油墨盒200捏住。
图7表示将盖体40和前盖50从油墨喷射记录装置20取出的状态。从图中可以看出,壳体30的上面开口。又在其前面形成有油墨盒收纳部P的前面开口部0。另外,在油墨喷射记录装置内与媒体长方形孔29对应的位置上配置有2个媒体基板28。又,在媒体基板28的后侧配置有后述的正压泵36。
在油墨盒收纳部P中的用纸宽度方向上并列有黑色(K)油墨盒200k安装用的黑色(K)油墨盒安装部Sk、青绿色(C)油墨盒200c安装用的青绿色(C)油墨盒安装部Sc、黄色(Y)油墨盒200y安装用的黄色(Y)油墨盒安装部Sy、以及深红色(M)油墨盒200m安装用的深红色(M)油墨盒安装部Sm。
下面,将黑色(K)油墨盒200k、青绿色(C)油墨盒200c、黄色(Y)油墨盒200y和深红色(M)油墨盒200m统称为油墨盒200。又,将黑色(K)油墨盒安装部Sk、青绿色(C)油墨盒安装部Sc、黄色(Y)油墨盒安装部Sy和深红色(M)油墨盒安装部Sm统称为油墨盒安装部S。
如后所述,各油墨盒安装部S设置有:安装对应的油墨盒200用的油墨盒安装机构100、向打印机打印机构60供给被安装的油墨盒200内的油墨用的油墨供给机构80、以及向被安装的油墨盒200内的油墨施加来自正压泵36的正压用的正压施加机构90。从油墨供给机构80延伸有向打印机打印机构60内供给油墨用的油墨供给用管子T。具体地讲,从黑色(K)油墨盒安装部Sk、青绿色(C)油墨盒安装部Sc、黄色(Y)油墨盒安装部Sy和深红色(M)油墨盒安装部Sm分别延伸出黑色(K)油墨供给用管子Tk、青绿色(C)油墨供给用管子Tc、黄色(Y)油墨供给用管子Ty和深红色(M)油墨供给用管子Tm。下面将黑色(K)油墨供给用管子Tk、青绿色(C)油墨供给用管子Tc、黄色(Y)油墨供给用管子Ty和深红色(M)油墨供给用管子Tm统称为油墨供给用管子T。
在壳体30的底面上的油墨盒收纳部P的后侧配置有未图示的废油墨吸收构件等,在其上面配置有打印机打印机构60。打印机打印机构60具有打印机构外壳62。在打印机构外壳62的后面形成有接受从给纸盘22供给来的用纸用的未图示的用纸搬入口。在打印机构外壳62的前面形成有将由打印机打印机构60记录的用纸向排纸部D排出用的打印机构用纸排出口64。在打印机构外壳62内规定有从用纸搬入口至打印机构用纸排出口64的用纸搬送路径。在盖体40将壳体30包覆时,因该打印机构用纸排出口64与已述的用纸排出口46(图4)对向,故可将已记录用纸排出到排纸部D上。在打印机构外壳62的前面除了将黑色(K)油墨供给用管子Tk和青绿色(C)油墨供给用管子Tc导入打印机打印机构60内用的KC管子用开口66、以及将黄色(Y)油墨供给用管子Ty和深红色(M)油墨供给用管子Tm导入打印机打印机构60内用的YM管子用开口68之外,还形成有将与未图示的主基板等连接的电缆导入打印机打印机构60内用的电缆用开口等。
如图8所示,在打印机构外壳62的内侧设置有由多个滚子对组成的用纸搬送机构76,将从给纸滚柱23供给来的用纸在用纸搬送路径上向打印机构用纸排出口64搬送。托架扫描轴72在用纸搬送路径的上方并沿与用纸搬送方向正交的方向延伸。托架74在托架扫描轴72上可沿着托架扫描轴72进行往复移动。压电型喷墨头70搭载在托架74下侧面,具有各自与上述多种颜色相配的喷嘴群(未图示)。各喷嘴朝向下方,将油墨向下喷射在用纸上。在压电型喷墨头70上对应于各喷嘴群的4个油墨供给用管子T(Tk、Tc、Ty、Tm)与电缆连接可供给4色(黑色、青绿色、黄色、深红色)的油墨和驱动信号。托架74沿着托架扫描轴72,压电型喷墨头70按照与各喷嘴群的宽度相对应的宽度进行记录。每当1次扫描结束后,用纸搬送机构76只送出与记录宽度对应量的用纸。在托架扫描轴72上离开用纸搬送路径的位置设置有未图示的具有公知的盖板和泵的净化装置78。当出现压电型喷墨头70的喷嘴被堵塞的场合等,将压电型喷墨头70移动到与净化装置78对向的位置,盖体将喷嘴包覆,泵进行从喷嘴吸引油墨的净化动作。
这样,在托架74上只搭载有压电型喷墨头70,通过管子将收纳在油墨盒收纳部P中的油墨盒200的油墨向压电型喷墨头70供给。又,由于压电型喷墨头70被配置在高于油墨盒收纳部P的垂直方向的上侧,因此利用压电型喷墨头70与油墨盒200的水位差,可将负的压力(即背压)作用于压电型喷墨头70喷嘴内的油墨。这样,可防止油墨无意识地从压电型喷墨头70滴下。
如图9所示,设置在所有4个油墨盒安装部S上的油墨供给机构80、正压施加机构90和油墨盒安装机构100采用了相互同一的结构。
如图9和图10所示,油墨供给机构80由油墨导出用的中空针82和与油墨供给用管子T连接的缓冲容器84构成。油墨导出用的中空针82向前面开口部0的方向延伸。中空针82是公知的中空状,在其侧面形成有与内部连通的1对针孔。一旦将油墨盒200装入油墨盒安装部S内,则可将油墨导出用的中空针82插入油墨盒200内而向缓冲容器84供给油墨。缓冲容器84是一种将由油墨导出用的中空针82供给的油墨保持、并对油墨内的灰尘进行过滤用的构件。经过滤的油墨通过油墨供给用管子T向压电型喷墨头70供给。
正压施加机构90是一种向油墨盒200内的油墨施加正的空气压力用的构件。正压施加机构90由与正压气泵36连接的正压施加构件91构成。另外,设置在所有4个油墨盒安装部S上的合计4个正压施加构件91与正压气泵36相对并经管子92串联连接。又,在正压气泵36与正压施加管子92之间设置有未图示的安全阀(抽去压力),通过气泵36的驱动,经由管子92分别将均等压力的气流从4个正压施加构件91向油墨盒200吐出。
如图10所示,正压施加构件91由环状的弹性密合构件93和利用弹簧94沿前面开口部0方向对该环状的弹性密合构件93施力并予以保持的保持构件96构成。环状的弹性密合构件93由橡胶盖构成,在其中心具有与来自正压泵36的正压施加管子92连通的正压施加孔98,正压施加孔98与前面开口部0对向。
油墨盒安装机构100具有隔壁110、底壁32上的凹陷部102、导向用凸壁120、针保护板130、该针保护板130的锁定构件180(参照图11)、锁定解除操件片150、防脱出锁定用凸部160以及油墨残留量检测用光电传感器170。
隔壁110在各油墨盒安装部S的两侧形成为从底壁32上向上方凸出并从前面开口部0向里延伸,对油墨盒安装部S的宽度进行规定。另外,位于相邻的油墨盒安装部S之间的隔壁110还起着将相邻的油墨盒安装部S隔开的作用。
在此,各油墨盒安装部S的宽度制成了与对应的油墨盒200宽度相符的大小,可安装对应的油墨盒200。如后所述,青绿色(C)油墨盒200c、黄色(Y)油墨盒200y和深红色(M)油墨盒200m的宽度相互同一,为了增大内部容量,使用油墨频度高的黑色(K)油墨盒200k的宽度大于青绿色(C)油墨盒安装部Sc、黄色(Y)油墨盒安装部Sy和深红色(M)油墨盒安装部Sm。由此,青绿色(C)油墨盒安装部Sc、黄色(Y)油墨盒安装部Sy和深红色(M)油墨盒安装部Sm的宽度相互同一,黑色(K)油墨盒安装部Sk的宽度大于其它油墨盒安装部的宽度。
油墨盒安装部S的底壁32延伸至与前面开口部0相比跟前侧。由于顶板44面即盖部44的长度到达前面开口部0的位置,因此,在前盖50开放的状态下,延伸至跟前侧的底壁32部分的上面开放,在安装油墨盒200时,具有将油墨盒200导向前面开口部0的作用。
针保护板130、油墨残留量检测用光电传感器170、锁定解除用的操件片150和防脱出用凸部160从油墨导出用中空针82侧开始按其顺序配置在油墨导出用的中空针82的跟前(中空针82的延长方向轴线上)。导向用凸壁120及其解除用的操作片150、油墨残留量检测用光电传感器170沿宽度方向设置在将中空针82的延长方向轴线夹持的两侧的位置。导向用凸壁120向深度方向延伸,针保护锁定解除片150沿深度方向位于导向用凸壁120的跟前侧端与里侧端之间。针保护板130沿深度方向位于导向用凸壁120的跟前侧端与里侧端之间,并位于锁定解除用的操作片150的里侧。油墨残留量检测用光电传感器170沿深度方向也位于导向用凸壁120的跟前侧端与里侧端之间,位于锁定解除用的操作片150更里侧。
又,在导向用凸壁120与相邻接的隔壁110的宽度方向的距离(导向隔壁间距离)以及导向用凸壁120与油墨残留量检测用光电传感器170的宽度方向的距离(导向传感器间距离)上,青绿色(C)油墨盒安装部Sc、黄色(Y)油墨盒安装部Sy和深红色(M)油墨盒安装部Sm的导向隔壁间的距离La相互同一,导向传感器间的距离Lb也相互同一。另外,黑色(K)油墨盒安装部Sk的导向隔壁间的距离La与其它油墨盒安装部的导向隔壁间的距离La相同,但黑色(K)油墨盒安装部Sk的导向传感器间的距离Lb2大于其它油墨盒安装部的导向传感器间的距离Lb。
隔壁110从底壁32向上延伸至盖体40的下面。在隔壁110的前面开口部0侧端部的上部形成有鼓出部112。该鼓出部112的下侧形成锥状,在将油墨盒200插入时,便于油墨盒收纳部P进入该鼓出部112的下面,插入后,对油墨盒收纳部P的高度方向的位置和倾斜度进行限制。又,在隔壁110深度方向上的里侧的上部也形成有同样的鼓出部112,对高度进行限制。另外,在隔壁110深度方向的中间的上部也形成有同样的鼓出部112,但在该鼓出部112上设置有对油墨盒200向下施力用的弹簧114,对油墨盒200的上下方向的动作进行限制。
导向用凸壁120的结构是在邻近于锁定解除用操作片150的位置上,从底壁32向上方凸出,导向用凸壁120与其邻近的隔壁110的间隔a配置在比一般使用者的手指粗细要小得多的位置,由此可避免使用者的手指与操作片150接触而解除针保护板130的锁定。又可用于向深度方向引导从前面开口部0侧插入油墨盒安装部S的油墨盒200并进行定位。导向用凸壁120的跟前侧和里侧的两端的宽度大。这样,在宽度大的部位大致与油墨盒200形成点接触,由此可高精度地进行宽度方向的定位。另外,油墨盒200的导向和定位也可由隔壁110进行,也可由隔壁110和导向用凸壁120共同来进行。
油墨残留量检测用光电传感器170由红外线发光部172和红外线受光部174构成,用于检测油墨盒200内的油墨的残留量。光电传感器170从配置在底壁32下面的回路基板伸出至底壁32的上方。在红外线发光部172与红外线受光部174各自的前面开口部0侧,从底壁32凸出状地设置有插入油墨盒200时保护这些构件用的传感器保护装置176。在传感器保护装置176的前面开口部0侧的相互对向部分形成带圆度的表面。
针保护板130有间隔地位于油墨导出用的中空针82的前面开口部0侧,其前端可将前面开口部0盖住。如图11所示,在底壁32的下侧绕与上述深度方向正交的针保护板转动轴132周围可转动地支承,并可在从形成于底壁32的开口部104凸出在底壁32上的上述盖体位置与隐没在开口部104内的开放位置之间进行移动,由弹簧183始终向上述盖板位置施力。锁定构件180可绕轴184周围转动地支承在底壁32的下侧,由弹簧182向从其一端立起的压板140沿与针保护板130的中空针82侧的面对向的方向施力。又,锁定构件180在轴184与压板140之间具有一体状的锁定解除用的操作片150,利用所述弹簧182的弹力,将其操作片150从形成于底壁32的开口部106伸出在导向用凸壁120与隔壁110之间。
在此状态下,一旦将油墨盒200正规地从正面开口0插入,则如后所述,在油墨盒200的下面,首先推压解除用的操作片150,使锁定构件180转动,将压板140从针保护板130的背面向下方退避。若将油墨盒200继续向安装部S的深度方向推进,则由油墨盒200的前面推压针保护板130,但由于在针保护板130的背面不存在阻止其转动的压板104,因此针保护板130向压板104倾倒,结果是油墨盒200与中空针82连结。
若将油墨盒200从安装部S取出,则首先针保护板130在弹簧183的作用下在盖住中空针82的位置上立起,然后,油墨盒200下面与操作片150错开,并在弹簧182的作用下将压板140返回到针保护板130的背面。
即使不推压解除用的操作片150而由外力从正面开口0侧作用于针保护板130,针保护板130的背面也可与压板140抵接,中空针82不会相对于正面开口0侧露出。
防脱出锁定构件190的作用是向被安装的油墨盒200提供阻力,以克服正压施加构件91的弹簧94的脱出方向施力,具有从形成于底壁32的开口部108凸出在底壁32上的凸部160。防脱出锁定构件190可绕轴192的周围转动地支承在底壁32的下面,并利用弹簧182向上方施力,通常是将凸部160从开口部108凸出在底壁32上,嵌入安装位置上的油墨盒200的后述防脱出锁定凹部246(图18)内。然而,如后所述,由于将油墨盒200装取时的力,一旦油墨盒200与凸部160抵接,则防脱出锁定构件190绕轴192周围转动,凸部160退避在底壁32的下面,可进行油墨盒200的装取。
上述结构的油墨盒安装部S沿宽度方向并列在与构成盖体40的油墨盒收纳盖部44的顶板的下面的同一平面上(底壁32上)而构成油墨盒收纳部P。这样,油墨盒收纳部P总体上呈扁平的大致长方体形状。由此,组合机1整体的结构也成为便携式的薄型形状。
下面参照图12~图39说明本实施形态的油墨盒200。
本实施形态的青绿色、黄色、深红色和黑色用的油墨盒200都是图12所示的形状。即,都是由大致透明的树脂制的本体外壳230和盖210构成,总体上呈扁平的大致长方体形状。另外,青绿色、黄色、深红色和黑色用的油墨盒200(彩色用油墨盒)的大小相互同一。并且,黑色用的油墨盒200与彩色用的油墨盒200的长度相同。但黑色用的油墨盒的宽度大于彩色用油墨盒。
本体外壳230在宽度方向的两侧具有平坦的侧壁232,该侧壁232间的距离(即本体外壳230的宽度)与设置在油墨盒安装部S两侧的隔壁110间的距离相对应。
盖210具有大致平坦的形状。盖210在其大致中央部,具有球面状向外侧弯曲的球面状外侧弯曲部212,又,在前端部分也具有残留有宽度方向两端部分、平坦状隆起的凸形部分213。在盖210的球面状外侧弯曲部212的周围及其凸形部分213的左右两侧形成有平坦部214。平坦部214中的位于球面状外侧弯曲部212及凸形部分213的宽度方向两侧的部分向油墨盒200的长度方向延伸。该长度方向延伸的平坦部214在将油墨盒200插入油墨盒安装部S时与所述鼓出部112的下面对向,该平坦部214相对于弹簧114(图10)滑动。弯曲部212及凸形部分213与位于其两侧的鼓出部112下面相比更朝向盖部44的下面(即顶面)方向凸出。
另外,油墨盒200具有比盖部44深度方向的长度大得多的长度,在安装于安装部S的状态下,后端部分从盖部44伸出。该油墨盒200的后端部的宽度变狭而成为捏手部202。采用这种捏手部202,在将图6所示的多个油墨盒200收纳在油墨盒收纳部P中时,容易地将所需的1个捏住。反之,在邻接的油墨盒收纳部P中收纳有油墨盒200时,也容易地捏住。又,在盖210的后端附近形成有宽度方向延伸的直线状延伸的肋217。这样,将手指握住该肋217,将油墨盒200向跟前方向拉,也可用1只手指从油墨盒收纳部P中取出油墨盒200。
如图13所示,在本体外壳230的前面壁234形成有向上方凸出于该宽度方向中央区域的凸部分235。前面壁234的大致中央开口有油墨供给孔260。油墨供给孔260是将油墨从设置在本体外壳230内的油墨收容部300(图14)向外供给用的孔,并压入安装有油墨供给用橡胶栓262(图39(a))。又,油墨注入孔270与油墨供给孔260邻接并开口。油墨注入孔270是将油墨从外部向油墨收容部300注入用的孔,并压入安装有油墨注入用橡胶栓272(图39(a))。并且开口有大气连通孔280。大气连通孔280是小径的细长孔,在将油墨盒200安装在油墨盒安装部S上时,与正压施加构件91的正压施加孔98连通。并且,导向用槽236和传感器收容槽240设于本体外壳230的前面壁234和底面壁上,在前面及下面开口形成。导向用槽236是在将油墨盒200安装在油墨盒安装部S上时与导向用凸壁120(图10)卡合用的凹部。另外,导向用槽236与其旁边的侧壁232之间的部分的前面及底面具有锁定解除部238的功能,在将油墨盒200安装在油墨盒安装部S上时,起着推压锁定解除操作片150的作用。传感器收容槽240是在将油墨盒200安装在油墨盒安装部S上时收纳油墨残留量检测用光电传感器170用的凹部。
如图14所示,外壳本体230在内部具有油墨收容部300,其上侧开口。具体地讲,本体外壳230具有前面壁234、两侧的侧壁232和后壁237。侧壁232将前面壁234与后壁237连接。后壁237的后方与捏手部202连接。油墨收容部300由这些前面壁234、两侧的侧壁232和后壁237围住。油墨收容部300的结构是在形成于本体外壳230内的后述的收纳凹部310(图15)贴有可挠性薄膜302。可挠性薄膜302被熔接在收纳凹部310的开口部周缘312上,在与收纳凹部310之间积存有油墨。在油墨充填满的状态下,薄膜302向上侧膨胀成球面状。油墨供给孔260及油墨注入孔270与油墨收容部300内连通。具体地讲,油墨供给孔260通过比油墨供给孔260直径小的油墨供给连通路径268与油墨收容部300内连通。又,油墨注入孔270通过比油墨注入孔270直径小的油墨注入连通路径278与油墨收容部300内连通。
在可挠性薄膜302上设置有大致长方形板状的张力板306,形成该长度方向与油墨盒200长度方向平行延伸的形态。张力板306的长度方向中心部由双面带贴合在可挠性薄膜302的大致中心部。
另外,外壳本体的长度方向剖面形状(图21)无论是黑色用还是彩色用都相同。由于张力板306沿长度方向贴合,由于预先贴合对所有色都是相同长度的张力板306,因此可提供同一的张力。张力板36的长度略短于油墨收容部300长度方向的尺寸。又,张力板306的材质例如是PET薄膜等的树脂制薄膜。另外,有关该张力板306的详细作用见后述。
在油墨收容部300的周围形成有与大气连通孔280连通的大气室290。具体地讲,在前面壁234的后侧形成有隔壁282,并连接两侧的侧壁232。又,从盖210开始形成有本体外壳230的隔壁282、侧壁232以及与后壁237接合用的外侧凸壁211。通过将盖210安装在本体外壳230上,将外侧凸壁211与隔壁282、侧壁232及后壁237接合,大气室290被隔壁282、侧壁232和后壁237围住,并对将包覆在盖210上的油墨收容部300围住的区域进行规定。大气室290成为只有大气连通孔280与外部连通的大致密闭状态。该大气连通孔280是延伸在前面壁234与隔壁282之间并在前面壁234和隔壁282上开口的连通路径。又,油墨供给连通路径268和油墨注入连通路径278贯通隔壁282与油墨收容部300连通。通过将盖210安装在本体外壳230上将本体外壳230的开口包覆,大气室290成为只有大气连通孔280与外部连通。通过向大气室290施加大气压或正压,可对油墨收容部300的可挠性薄膜302从油墨收容部300的外侧施加压力。这样,也可将油墨收容部300内的油墨经由油墨供给孔260向外侧排出。
另外,在大气室290内形成有多个肋292(图15),以确保本体外壳230的强度。
图14表示盖210中的安装在本体外壳200上的内侧面。从该图中可以看出,盖210呈大致平坦状,形成于该大致中心部的球面状外侧弯曲部212是一种将可挠性薄膜302的膨胀部包住的形状。将球面状外侧弯曲部212的所定宽度的环状部分对后述的油墨收容周缘部216进行规定。另外,从该图中可以看出,为了将环状的油墨收容周缘部216分断,形成有槽状的切口218。在将盖210与本体外壳230接合的状态下,盖侧的周缘部216虽然设计成与接合于本体外壳侧的球开口周缘部312接合的可挠性薄膜302之间留有间隔的形态,但在将后述的油墨盒进行真空包装时,即使盖210与本体外壳230在相互接近的方向塑性变形,盖侧的盖侧的周缘部216与可挠性薄膜302密合,也可通过槽状的切口218和后述的凸缘切口219起到将球面状外侧弯曲部212与可挠性薄膜302之间的空间与大气室290连通的作用。又,在油墨收容周缘部216的外侧即外侧凸壁211的内侧形成有将油墨收容周缘部216围住的从盖210凸出延伸的凸壁215。在将盖210安装在本体外壳230上时,凸壁215形成将后述的收纳凹部周缘部312的外周围住的形态(图27)。并且,凸壁215沿着本体外壳的侧壁232的外侧凸壁211邻接的部分被切开,并与该外侧凸壁211连接。结果是在油墨收容周缘部216中与形成有切口218的位置相对应的位置以及在油墨收容周缘部216中与形成有切口218的位置反向侧的位置上,由被切开的凸壁215的部分对凸壁切口219进行规定。该凸壁切口219的作用也是将球面状外侧弯曲部212与可挠性薄膜302间的空间与大气室290连通,来自大气连通孔280的正压不是由凸壁215来遮断。
如图15所示,收纳凹部310由围住开口周缘部312并上面开口的凹面部320构成。开口周缘部312呈圆形(或椭圆形),其一部分328为向外侧鼓出的形状。凹面部320具有球面状部324,该球面状部324大致球面状向下弯曲,比处于与开口周缘部312同一高度的圆形(或椭圆形)状周围边缘322低,其大致中心处于最低的位置。另外,球面状部324的一部分为笔直倾斜的斜面部326。在向开口周缘部312的外侧鼓出的部分与圆形(或椭圆形)状周围边缘322之间形成有水平延伸的平坦肩部328。通过将可挠性薄膜302与开口周缘部312贴合,将凹面部320包覆,可将油墨积存在可挠性薄膜302与包含斜面部326的球面状部324以及平坦肩部328之间。
另外,平坦肩部328的高度大致与开口周缘部312的高度一致,平坦肩部328上的可挠性薄膜302的膨胀量小。即使将盖210安装在外壳本体230上,也可通过积存在平坦肩部328与可挠性薄膜302间的油墨,从盖210的上部看清油墨的颜色。换言之,凹面部320内的油墨若在该处已被填满油墨的状态下,因油墨层厚,故看上去颜色几乎为黑色,但在平坦肩部328与可挠性薄膜302间的油墨是薄层时则是本来的油墨色。
当收纳凹部310内几乎没有油墨时,可挠性薄膜302预先形成大致与收纳凹部310的内面密合的大致球面形状。将可挠性薄膜302制作成该形状的方法详见后述。这样,从可挠性薄膜302与收纳凹部310间填满了油墨的状态开始一直到收纳凹部310内几乎没有油墨为止,可挠性薄膜可随着油墨的量而灵活地变形,可挠性薄膜本身利用弹性产生伸缩等,基本上不对油墨作用压力。
在凹面部320的底面形成有与油墨注入孔270(油墨注入连通路径278)连通的油墨注入槽330以及与油墨供给孔260(油墨供给连通路径268)连通的排气兼油墨供给槽332。在凹面部320的底面设置有检测残留在凹面部320上的油墨残剩量用的传感机构340。
如图16所示,传感机构340由传感器杆收容槽350、配置在该传感器杆收容槽350内的传感器杆360以及T字形薄膜342构成。传感器杆收容槽350具有在凹面部320的底面开口、沿着外壳本体230的下面(图18)的底面352。传感器杆收容槽350的形状是从凹面部320的球面状部324的中心位置向外壳本体的长度方向偏开45度的方向延伸,在到达凹面部320的圆形(或椭圆形)状周围边缘322的位置上进行45度弯曲,并与外壳本体的长度方向平行状延伸。另外,将传感器杆收容槽350中的与外壳本体的长度方向平行延伸的部分称为槽端部354。槽端部354在平坦肩部328上开口。这样,传感器杆收容槽350在从凹面部320的球面状部324的中心部横跨至斜面部326的位置开口,形成相对于外壳本体的长度方向偏开45度的方向延伸的形态。传感器杆收容槽350的深度在球面状部324大致一定,在斜面部326急剧增大,在平坦肩部328再次大致一定。传感器杆收容槽350的槽端部354向凹面部320的外部延伸,并沿着传感器收容槽240内凸出的壁即凸部372(图18)到达该传感器收容槽240内。又,传感器杆收容槽350具有与其长度方向正交的槽351。
传感器杆360由比油墨的比重大的黑色树脂形成,可将红外线遮蔽。传感器杆360配置在传感器杆收容槽350内。传感器杆360是板状构件,具有三角柱形状的转动支点部362,在其两侧具有动作支臂部364和传感支臂部366。在动作支臂部364的端部设置有半球面状支点365(油墨残留量检测点)。传感器杆360配置在传感器杆收容槽350内,半球面状支点365(油墨残留量检测点)位于凹面部320的球面状部324的中心位置。又,传感支臂部366在其端部弯曲成45度,该弯曲的端部367配置在传感器杆收容槽350的槽端部354(在平坦肩部328上开口的部分),具有传感点367的功能。转动支点362配置在传感器杆收容槽350的正交槽351内,转动支点362的剖面三角形的顶点下沉在油墨内,与该槽351的底面接触。结果是传感器杆360可将转动支点362作为支点转动。在此,传感支臂部366的重量比动作支臂部364的重量大。例如,传感支臂部366的重量是动作支臂部364的重量5倍以上。这样,如图17中的实线所示,当油墨剩余很多时,传感器杆360的传感支臂端部367侧位于传感器杆收容槽350的底面352上,半球面状支点365(油墨残留量检测点)从底面352浮起,伸出在凹面部320的底面上。另一方面,如图17中的双点划线所示,当油墨消耗到可挠性薄膜302下降至凹面部320时,通过可挠性薄膜302将半球面状支点365(油墨残留量检测点)推向下侧,利用杠杆原理使传感支臂端部(367传感点)上升。这样,由于将传感器杆360收容在从凹面部320的下部向凹面部320外延伸的传感器杆收容部350中,传感器杆360不会阻碍向凹面部320变形的可挠性薄膜302,因此能可靠地进行油墨残留量的检测。
又,传感器杆360的传感支臂部366的长度L1大于动作支臂部364的长度L2。例如,传感支臂部366的长度L1大约是动作支臂部364的长度L2的4倍。由此,即使可挠性薄膜302使半球面状支点365(油墨残留量检测点)略微下降也可使传感支臂端部367大幅度上升,能可靠地进行后述的残留量检测传感器70的检测或非检测动作。
在本实施形态中,由于设置有PET薄膜制的张力板306,因此,在油墨基本用完的状态下,可使传感器杆360可靠地动作即可最大限度地使用完油墨。也就是说,在可挠性薄膜302随着油墨的减少而下降时,有时会发生局部起皱并与收纳凹部320密合的现象。在该起皱部分与收纳凹部320之间残留着油墨的状态下使传感器杆360动作并产生油墨的使用剩余。
如前所述,张力板306只有其中央部分与可挠性薄膜302的中央部分接合,如图17中的实线所示,当油墨较多时处于载置在膨胀的可挠性薄膜302上的状态,随着油墨的减少而下降。但是,随着油墨的减少,张力板306在比凹面部320最低位置更低的位置上,使其两端与收纳凹部320的内周面抵接,对下降进行限制。结果是可挠性薄膜302的周边部分虽然沿着收纳凹部320的内周面密合,但中央部分成为由张力板306提起的状态。此时,被提起的可挠性薄膜302的中央部分与传感器杆360的半球面状支点365间隔并对向。
若油墨继续减少,则可挠性薄膜302的中央部分克服张力板306的弹性,进一步下降,一旦油墨基本用完,则推压传感器杆360的半球面状支点365。此时,沿着收纳凹部320的内周面密合的可挠性薄膜302周边部分的面积向中心逐渐增大,直至可挠性薄膜302的中心推压传感器杆360为止。即,由于可挠性薄膜302在途中减少了起皱的产生,又将油墨集中在凹面部320的中心部,并且可挠性薄膜302下降,故能在油墨基本用完的状态下使传感器杆360可靠地动作。
张力板306只要是上述的形状即配置成在限制下降时可将可挠性薄膜302与传感器杆360的半球面状支点365间隔状,则不仅可使用上述的大致长方形,而且也可是三角形、星形、圆形等任意的形状。另外,其外周部分不仅与收纳凹部320的内周面抵接,而且也可载置在开口周缘部312上。
上述张力板306的重量和弹性不会影响油墨收容部300内的压力,但最好是也可通过对其适当地进行设定来调整油墨收容部300内的压力。当油墨较多时,由于张力板306只有中央部形成了与可挠性薄膜302接触的状态,因此利用张力板306的自重部分可作为正压向油墨收容部300内提供。随着油墨的减少,张力板306的作用是如梁那样将可挠性薄膜302的中央部向上方提起。结果是向油墨收容部300提供负压。通过调整张力板306的弹力(与油墨少量时的负压力相关)、重量(与油墨多量时的正压力相关)和长度(与从提供正压转变为提供负压的定时相关),向油墨收容部300提供符合于油墨消耗状况相应的适当压力。
在本实施形态中,将张力板306与可挠性薄膜302连结成跟随可挠性薄膜302移动至残留量减少到几乎没有的状态。另一方面,张力板306在油墨残留量减少到几乎没有状态之后受到本体外壳的凹面部320的限制,具有向可挠性薄膜302施加从支点(油墨残留量检测点)365分离方向力的弹性。张力板306虽然至少在残留量减少到几乎没有状态之后容许除了可挠性薄膜302中的与支点(油墨残留量检测点)365对向部分之外的部分大致沿着凹面部320,但对于可挠性薄膜302中的与支点(油墨残留量检测点)365对向部分则从支点(油墨残留量检测点)365分离的方向向其施力。并且,在残留量减少到几乎没有状态之后,随着油墨的减少而克服张力板306的弹力,可挠性薄膜302向支点(油墨残留量检测点)365接近。这样,能可靠地将油墨使用完。
如图16所示,T字形薄膜342是PET制品并设置成在传感器杆收纳槽内从传感器杆360的上方向下推压传感器杆360的形态。具体地讲,薄膜342一体地具有固定部分342a和推压传感支臂部366的弹性板部分342b。传感器杆收容槽350中收容有转动支点362的槽351形成台阶,从该台阶开始形成有1对凸部356。在固定部分342a上形成有1对孔344,通过将1对凸部356嵌入1对孔344内,将该1对凸部356压住,可将固定部分342a固定在凹面部320上。这样,可将转动支点362在与T字形薄膜342之间留有间隙地保持在槽351内,传感器杆360将该转动支点362作为支点可自由转动。弹性板部分342b插入配置在槽350内,形成了从固定部分342a向传感支臂部366侧延伸的形态。这样,由于传感支臂部366利用弹性板部分342b向下施力即沿凸出在浴缸式凹部320底面上的方向对半球面状支点365施力,因此,即使在油墨盒的输送中出现了油墨盒上下反转的现象,也可确保半球面状支点365凸出在凹面部320的底面上。另外,弹性板部分34的弹性强度大致为不会随着油墨的减少而妨碍传感支臂部366的上升那样的大小。
另外,传感器杆收容槽350中的收容有传感支臂部366的部分形成斜面部326。因斜面部326的倾斜度大于球状面部的倾斜度,故可充分确保传感支臂部366的上升移动量,不会与可挠性薄膜302接触而造成妨碍。
如图18所示,本体外壳230的下面具有可相对油墨盒安装部S的底面滑动的平滑面242。平滑面242与两侧的侧壁连结。在本体外壳230的下面形成有导向用槽236和传感器收容槽240。如图30所示,导向用槽236与其宽度方向附近的侧壁232的距离Lac就是与油墨盒安装部S上的导向隔壁间的距离La相对应的距离。又如图35所示,导向用槽236从前面壁234沿长度方向只形成有可收容导向用凸壁120的长度Lcc(具体地讲,至少是油墨盒安装部S上的正压施加构件91与导向用凸壁120的前面开口部0侧端部的距离Lc以上的长度)。这样,在将油墨盒200安装在油墨盒安装部S上时,导向用槽236可收容导向用凸壁120。如图30所示,导向用槽236与传感器收容槽240的距离Lbc就是与油墨盒安装部S上的导向传感器间的距离Lb相对应的距离。又,如图35所示,传感器收容槽240从前面壁34沿长度方向只形成有正压施加构件91与油墨残留量检测用光电传感器170的距离Ld相对应的长度Ldc,在将油墨盒200安装在油墨盒安装部S上时,可收容油墨残留量检测用光电传感器170。
又,在本体外壳230的下面形成有从其里面支承凹面部320用的多个肋243。另外,在本体外壳230宽度方向的中心位置形成有向本体外壳230长度方向延伸的底中心线肋244。在将油墨盒200不断地在油墨盒安装部S的底面上滑动时,底中心线肋244继续地将防脱出锁定用凸部160(图10)向底面下退避。在本体外壳230下面的底中心线肋244的后侧形成有防脱出锁定凹部246。在将油墨盒200安装在油墨盒安装部S上时,通过防脱出锁定用凸部160与防脱出锁定凹部246卡合,可阻止油墨盒200的脱出。
在本体外壳230的下面还形成有向凹面部320外凸出的传感器杆收容部370,该传感器杆收容部370的内部形成有所述传感器杆收容槽350。传感器杆收容部370中的传感器杆收容槽350的收容有槽端部354的部分(传感器杆收容凸部372)沿长度方向凸出在传感器收容槽240内的宽度方向中心的位置上。由于在传感器保护装置176的前面开口部0侧的相互对向部分形成带圆度的表面,容易将传感器杆收容凸部372插入油墨残留量检测用光电传感器170的传感器保护装置176间及红外线发光部172与红外线受光部174之间。如图35所示,一旦将油墨盒200安装在油墨盒安装部S上,将油墨残留量检测用光电传感器170收容在传感器收容槽240内,则传感器杆收容凸部的位置处于油墨残留量检测用光电传感器170的红外线发光部172与红外线受光部174之间。位于传感器杆360中的传感器杆收容凸部372内的槽端部354内的传感支臂端部367(传感点)的位置处于红外线发光部172与红外线受光部174之间。另外,本体外壳中的至少传感器杆收容凸部372由可透过红外线的材料构成。
图19为具有上述结构的本实施形态的油墨盒200(安装有本体外壳230和盖210时)的平面概略图,由虚线划分出内部结构。图20为图19的A-A向视图、即表示油墨盒200前面的正面图。图21~图28分别是表示图19的B-B剖面、C-C剖面、D-D剖面、E-E剖面、F-F剖面、G-G剖面、H-H剖面、I-I剖面的剖视图。另外,为了便于看清,未示出可挠性薄膜302和肋(243、292)。但在局部图中示出底中心线肋244。
如图15和图27所示,在本体外壳230上形成有从规定凹面部320的开口部的开口周缘部312开始一体性连续并向本体外壳230的底面侧(凹面部320的深度方向)延伸的周壁231。并形成有将周壁231、侧壁232与平滑面242连结并从周围将凹面部320支承的周壁部233。在此,周壁231与侧壁232之间由多个肋292相互连结。又,盖的平坦部214作为与周壁部233对向的外周缘部与周壁部233的上端接合。这样,即使油墨收容部300的下面是大致球面形状,也可由周壁部233的下面242稳定地放置,容易在组合机1本体上进行装取。又,由于将可挠性薄膜202与开口周缘部312贴合,将盖210与周壁部233的上端接合,因此盖210不会干扰可挠性薄膜202的贴合部分,能可靠地封止油墨。又,由于周壁部233是由侧壁231和周壁232构成的双重结构,采用了由多个肋292将两者连接的结构,因此,即使对后述的油墨盒200进行真空密封处理,也可防止周壁部233的变形。并且,从图18中可以看出,多个肋243形成了将凹面部320的下面与周壁部233连结的形态。这样,即使对后述的油墨盒200进行真空密封处理,肋243也可防止凹面部320和周壁部233的变形。
具有上述结构的油墨盒200的下面呈平坦状,但其上面如图29所示,宽度方向的中心部(球面状外侧弯曲部212)弯曲,其高度比宽度方向的两端(侧壁232)的高度高。在此,宽度方向两端的高度(从平滑面242至平坦部214之间的高度)与油墨盒安装部S上的形成于隔壁110的前面开口部0侧端部的上部的鼓出部112与底壁32的距离大致相同。这样,可将油墨盒200插入油墨盒安装部S内。另一方面,由于弯曲部212和凸形部分213的高度大于宽度方向两端的高度,再加上安装部S的顶面的曲线状凸壁47是一种沿着油墨盒200的球面状外侧弯曲部212的形状,因此可防止将油墨盒200上下反向地插入。
由于本体外壳230的下面平滑,并形成有沿长度方向延伸的底中心线肋244,因此只要将油墨盒200插入油墨盒安装部S内、在底面上滑动即可在使防脱出锁定用凸部160退避的状态下安装油墨盒200。并且,油墨盒200的宽度与油墨盒安装部S两侧的隔壁110间的距离对应,导向用槽236与其宽度方向附近的侧壁232间的距离Lac对应于油墨盒安装部S上的导向隔壁间的距离La,导向用槽236与传感器收容槽240间的距离Lbc对应于油墨盒安装部S上的导向传感器间的距离Lb。这样,在将油墨盒200插入油墨盒安装部S内时,导向用槽236由导向用凸壁120引导并使油墨盒滑动,由此能可靠地将油墨残留量检测用光电传感器170收容在传感器收容槽240中,并可将传感器收容槽240内的传感点367插入光电传感器的发光部172与受光部174之间。
另外,在油墨盒安装部S上,如图9和图30所示,导向用凸壁120的前面开口部0侧的端部位置比传感器170的前面开口部0侧的端部(传感器保护装置176)的位置更靠近前面开口部0。并且,在油墨盒200上,与导向用槽236的前面壁234反向侧的端部位置比与传感器收容槽240的前面壁234反向侧的端部位置离前面壁234更远。这样,一旦将油墨盒200插入安装部S并在底壁32上滑动,则首先在将导向用槽236收容在导向用凸壁120之后,传感器收容槽240到达传感器170,通过导向用槽236与导向用凸壁120的卡合进行油墨盒200宽度方向的定位,传感器收容槽240到达传感器170,故可将传感器收容槽240内的传感点367插入光电传感器的发光部172与受光部174之间。
又,由于在油墨盒安装部S上,导向用凸壁120沿宽度方向位于锁定解除操作片150的附近,并且,在油墨盒200上,导向用槽236沿宽度方向位于锁定解除部238的附近,因此,在将油墨盒200插入油墨盒安装部S内时,锁定解除部238可靠地与操作片150抵接,可将其退避。并且,在油墨盒安装部S上,由于弹簧构件114从导向用凸壁120附近的隔壁110的上方沿下方向抑止油墨盒200,故能更加可靠地进行操作片150的退避操作。
如图29和图35所示,从前面壁234一侧看,油墨盒200为在夹持油墨供给孔260的两侧位置具有收容传感器170的传感器收容槽240和收容导向用凸壁120的导向用槽236,这些槽在前面壁234及其下面侧开口。并且,在传感器收容槽240内设置有与导向用槽236邻接的锁定解除部238,可使收容有插入发光部172与受光部174间可移动的传感支臂端部367的传感器杆收容凸部372凸出。这样,油墨盒200构成扁平状,可相对于油墨盒安装部S的底面32稳定地滑动,便于装取,并由于安装在油墨盒安装部S上,能可靠地检测油墨残留量。
本实施形态的油墨盒200如图30~图35所示安装在油墨盒安装部S上。
使用者使前盖50转动并使油墨盒收纳部P露出,将油墨盒200插入油墨盒安装部S的前面开口部0,相对安装部底面32在其下面持续地滑动。这样,首先如图30和图31所示,油墨盒前面壁234使防脱出锁定用凸部160退避。接着如图32所示,油墨盒在滑动前进过程中由底中心线肋244继续退避。并使油墨盒的导向用槽236与导向用凸壁120卡合继续进行滑动。一旦油墨盒前面壁234的锁定解除部238推开锁定解除用的操作片150,则锁定构件180将针保护板130的锁定解除(压板140下降)。然后如图33所示,一旦油墨盒的前面壁234推压针保护板130,则针保护板130退避。若油墨盒继续前进直至完全插入油墨盒安装部S内,则油墨导出用的中空针82刺入油墨供给孔260内的油墨供给用橡胶栓262(图39(a))。然后如图34和图35所示,油墨盒的前面壁234与正压施加构件91的橡胶盖93抵接。油墨盒克服正压施加构件91的弹簧94的力,被推入到再略微前进的位置。此时,最好是油墨盒的前面与未图示的止动壁相碰,以阻止油墨盒前进。然后,油墨盒虽然会因弹簧94的力而稍许退回,但防脱出锁定用凸部160与油墨盒下面的防脱出锁定凹部246内卡合。结果是油墨盒被锁定,以防止脱出。这样,可将油墨盒200安装在油墨盒安装部S上。由于油墨盒200的前面壁234中的与橡胶盖93抵接的部分是图35所示的大致平坦状,因此橡胶盖93的正压施加孔98和大气连通孔280能可靠连通,不会引起漏气。
另外,由于黑色用的油墨盒的宽度比其它彩色用的油墨盒大,因此不会错误地地插入彩色用的油墨盒安装部S中,但有可能将其它彩色用的油墨盒错误地插入黑色油墨盒用的安装部。然而,彩色用油墨盒上的导向用槽236与传感器收容槽240的宽度方向的距离Lb1小于黑色油墨盒用的收纳部上的导向用凸壁120与油墨残留量检测用光电传感器170的宽度方向的距离Lb2。这样,即使导向用槽236与导向用凸壁120卡合进行滑动,也可使导向用槽236与导向用凸壁120卡合而不会超越前进。又,彩色用油墨盒的宽度即使是可插入黑色用油墨盒的收纳部中的导向用凸壁120和与离该导向用凸壁120远的一侧的隔壁110之间的尺寸,只要导向用槽236与导向用凸壁120不卡合,就不能使锁定解除用的操作片150退避,因此不能使针保护板130退避,油墨盒前面与针保护板130抵接,不能将油墨导出用的中空针82插入油墨供给孔260。
一旦将油墨盒200安装在油墨盒安装部S上,则油墨导出用的中空针82将油墨收容部300内的油墨向缓冲容器84供给。油墨从缓冲容器84经由油墨供给用管子T向压电型喷墨头70供给,以供记录动作使用。
这里,通常印字时及待机时,虽然正压气泵36停止,但通过该泵36、管子92、正压施加构件91、大气连通孔280,大气压作用于油墨盒200内的大气室290。这样,随着油墨的减少,可挠性薄膜302不断地变形,不对油墨施加压力,使预先形成的形状大致沿着凹面部320密合,因此,始终使供给喷墨头70的油墨压力大致保持一定,可稳定地进行喷墨头70的油墨吐出动作。又,因可挠性薄膜302最终大致沿着收纳凹部320密合,故可减少油墨使用的残留量。并且,由于凹面部320至少一部分是随着从其上侧(开口部侧)的离开而逐渐缩小剖面积的大致球面状部324,因此,在油墨残留量不断减少期间,可挠性薄膜302容易沿着凹面部320,可减少油墨使用的残留量,可将供给到最后的油墨压力大致保持一定。
在此,由于安装有油墨盒200的油墨盒安装部S位于垂直方向的比压电型喷墨头70更低的下面(参照图3),由于其水位差,与一般性的油墨喷射记录装置同样的负压力会始终作用于压电型喷墨头70的喷嘴内的油墨,但在常态下,利用喷嘴内形成的油墨结构性的表面张力克服该负压力,可将油墨保持在喷嘴内。通过由公知的净化装置78的清除动作即用盖子将喷嘴包覆并在由泵的动作进行吸引喷嘴内的油墨的动作之后,一旦停止由泵的吸引动作,则在盖子内起泡的油墨利用上述水位差进入喷嘴内,然后在由喷头70进行印字动作时可能会引起吐出不良。为此,在本实施形态中,从清除动作后(也可从动作过程中开始)至盖子开放的期间使正压气泵36动作。由此,正压的气流向油墨盒内的大气室290供给,并通过可挠性薄膜302将正压施加在油墨上。结果是可从油墨盒侧向喷头70的喷嘴内的油墨施加正压,可防止将气泡导入喷嘴内。此时,由正压泵36施加的压力只要是不会将气泡导入喷嘴内那样程度的压力即可,虽然不需要积极地从喷嘴压出油墨那样程度的大小,但在本实施形态中,也不妨碍使用那样大的压力。
又,如上所述,在将油墨盒200安装在油墨盒安装部S上时,油墨导出用的中空针82刺入油墨供给孔260内的油墨供给用橡胶栓262之后,大气连通孔280与正压施加材料92抵接(具体地讲,如图35所示,油墨盒安装部S上的正压施加构件91的橡胶栓93前面与油墨导出用的中空针82的针孔的距离A大于油墨供给用橡胶栓262从油墨盒200的前面闭塞油墨供给孔260内的距离B)。在从油墨盒安装部S上取出油墨盒200时,也可在大气连通孔280与正压施加构件91隔离之后,将油墨导出用的中空针82从油墨供给孔260内的橡胶栓拔出。这样,例如,在正压泵36向油墨盒200施加正压期间,即使使用者错误地将油墨盒200从油墨盒安装部S中取出,也由于在原有的中空针82刺入的状态下,大气连通孔280首先从正压施加构件91脱出,因此可防止油墨从油墨盒200中漏出。
又,在将油墨盒200安装在油墨盒安装部S上时,如图35所示,油墨残留量检测用光电传感器170的红外线发光部172和红外线受光部174被收容在传感器收容槽240内,形成将收容有传感器杆360的传感支臂端部367(传感点)的传感器杆收容凸部372夹持的对置状态。由此,传感器杆360的传感支臂端部367(传感点)的位置处于红外线发光部172与红外线受光部174之间。这样,就可完成检测油墨盒200内的有无油墨状态用的油墨传感的机构。即,本实施形态的油墨传感的机构通过将其传感器部分170(发光部172+受光部174)设置在记录装置本本侧的油墨盒安装部S内,将检测传感器部分170的开闭的杆(黑色树脂制的传感器杆360)设置在油墨盒200内,再将油墨盒200安装在油墨盒安装部S上即可完成。
如前所述,传感器杆360根椐油墨的残留量,在传感支臂端部367(传感点)进行上下移动。当油墨残留量十分充足时,传感支臂端部367位于发光部172与受光部174之间,将红外线遮蔽。一旦油墨残留量几乎用完,则从发光部172与红受光部174中脱出,使受光部174接受红外线光。这样,作业者就可容易地通过变换油墨的有无来控制记录装置的动作。所述传感器170不仅检测油墨的有无,而且还可用于检测是否安装有油墨油墨盒。
如上所述,本实施形态的油墨盒200仅由树脂组件构成,基本结构是将薄膜铺在树脂盒上,在其间储存油墨。即,将1枚薄膜铺在本体外壳230的凹面部320,在本体外壳230与薄膜之间储存油墨。通过将盖210安装在本体外壳230上,使用者无法直接触摸到薄膜,可防止薄膜破损。
再具体地讲,本体外壳230是具有耐油墨性的树脂制成。例如,本体外壳230采用几乎不含添加剂的无添加型聚丙烯(PP)制成。这是因为本体外壳230(收纳凹部310)直接与油墨接触,一旦含有添加剂就会使添加剂溶出到油墨中的缘故。另外,盖210因不与薄膜直接触,故为了确保强度而采用添加有添加剂的聚丙烯(PP)制成。这样,通过将本体外壳230和盖210采用同一的树脂材料(PP),可由超声波熔接将两者接合。
又,在本实施形态中,将油墨收容部300规定在凹面部320与可挠性薄膜302之间。由于为收容油墨而不使用泡沫塑料,故可使用完油墨。又,由于不使用泡沫塑料,只用树脂作成油墨盒200,因此,在使用完油墨之后,即使油墨盒200燃烧也不会发生二恶烷(ダイオキシン),可减少因废弃物对环境的影响。又,与将油墨收容部300制成袋状的场合不同,因不需要袋状所必需的耳部和喷口部等,故可在小体积的外壳本体内收容更多的油墨。又,在本实施形态中,可以作成收纳凹状并与其贴合薄膜的简单结构来制成油墨收容部300。采用这种结构,还可容易地与变更油墨容量对应。
在本实施形态中可挠性薄膜302采用双层结构。即,将聚丙烯(厚度30μm)制的内侧层与尼龙制的外侧层接合而作成。聚丙烯(厚度30μm)具有热熔化特性,尼龙具有耐热特性和耐冲击特性。在此,聚丙烯(厚度30μm)采用几乎不含添加剂的无添加型。这是因为内侧层与油墨接触,一旦含有添加剂就会溶出到油墨中的缘故。但是,聚丙烯(厚度30μm)对于承受机械冲击非常弱。为此由尼龙的外侧层吸收冲击。由聚丙烯(厚度30μm)制的内侧层和尼龙制的外侧层构成的双层结构具有加热延伸的特性和透气性,极其适用于以下说明的本实施形态的可挠性薄膜302。
在本实施形态中,将上述2层结构的可挠性薄膜302成形为如下的与收纳凹部310贴合并向外侧鼓出的形状。另外,可挠性薄膜302由聚丙烯(厚度30μm)制的内侧层内侧层302a和尼龙制的外侧层302b构成。
首先,如图37(a)所示,将可挠性薄膜302在平坦的状态下配置成包覆凹面部320的开口部的形态。接着,对开口周缘部312进行加热。结果是只使内侧层302a(聚丙烯层)熔化,对开口周缘部312进行热熔化。然后如图37(b)所示,将未图示的真空装置连接凹面部320连通的油墨供给孔260,对形成于可挠性薄膜302与凹面部320间的空间进行减压。由于从外侧向可挠性薄膜302施加大气压,因此,可挠性薄膜302与凹面部320密合。在与此抽真空的同时,利用设置在可挠性薄膜302上侧的未图示的外部热源对整个可挠性薄膜302加热。结果是可挠性薄膜302塑性变形为沿着凹面部320的形状。这样,可挠性薄膜302成形为与凹面部320紧贴的形态。结果是可挠性薄膜302的形状与凹面部320底面的形状相仿。一旦在凹面部320与可挠性薄膜302之间注入油墨,则可挠性薄膜302向与凹面部320隔离的方向膨胀,可收容凹面部320体积2倍的油墨。随着油墨逐渐消耗,可挠性薄膜302逐渐向凹面部320靠近。一旦油墨全部用完,则可挠性薄膜302完全与凹面部320密合。由此,可将油墨完全用完。
另外,外侧层302b的尼龙位于未图示的外部热源的附近位置,但因尼龙具有耐热特性,故不会熔化。另一方面,内侧层302a的聚丙烯层位于远离外部热源位置,故不会热熔化,而只是塑性变形。这样,与由聚丙烯单层形成可挠性薄膜302的场合不同,不用担心可挠性薄膜302因外部热源而熔化。
又,若想要将可挠性薄膜302通过压延来冲压成形,则可能在可挠性薄膜302上起皱而引起油墨和空气漏出。然而,采用上述方法,则无此可能性。
并且,在本实施形态中,凹面部324自身是成形型,采用了将可挠性薄膜302伸延后再将凹面部324的形状复制给可挠性薄膜302的方法。这样,即使凹面部324是任意形状,也可容易地模仿它的形状,将可挠性薄膜302成形。因此,可简单地对应于形状变更。又,通过在凹面部324形成多个后述的油墨注入槽330和油墨供给槽332、或者形成皱纹状的凹凸,可防止上述加热时将可挠性薄膜302贴合在凹面部324。
并且,与在将冲压而膨胀的可挠性薄膜302作成多个之后再与开口周缘部312贴合的场合不同,因工序数少,故还可减少灰尘等进入油墨收容部300内的可能性。又由于不需要另外配置冲压用的金属模,故设备也简单。
另外,也可不使用尼龙而是用不易熔化的添加型聚丙烯制成外侧层302b,使用无添加聚丙烯制成内侧层302a,由两种不同性质的聚丙烯作成内侧层302a和外侧层302b。
又如图38所示,也可在凹面部320上另外再设置具有与凹面部320形状对称的收纳凹形状的模型400。在此场合,在将可挠性薄膜302平坦状热熔化在开口周缘部312之后,将加压气体经由油墨供给孔260压送到可挠性薄膜302与凹面部320之间,并对模型400进行加热。这样,可挠性薄膜302膨胀,将模型400的收纳凹形状复制给可挠性薄膜302。另外,也可不将气体压送到可挠性薄膜302与凹面部320之间的内部空间来提高该内部空间的内部压力,而是改为对可挠性薄膜302与模型400之间的空间进行减压。
下面参照图39(a)、(b),对将油墨注入成形为上述膨胀形状的可挠性薄膜302与凹面部320之间(油墨收容部300)的方法进行说明。
在此,如图39(a)所示,在油墨供给孔260的内部设置有止回阀264和油墨供给用橡胶栓262(硅橡胶套筒)。又,在油墨注入孔270的内部设置有油墨注入用橡胶栓272(硅橡胶套筒)。油墨注入用橡胶栓272由油墨供给用橡胶栓262和环部分266连接。在油墨注入用橡胶栓272上形成有相互偏置状态的油墨注入用插入用凹部274和栓用山形部276。各橡胶栓262、272如后所述刺入针,但具有在将该针拔出后可利用自己的弹性封止刺入痕迹的性质。
首先如图39(a)所示,将油墨供给用橡胶栓262和油墨注入用橡胶栓272与油墨供给孔260和油墨注入孔270嵌合。此时,将油墨注入用橡胶栓272嵌入到途中,形成栓用山形部276与油墨注入连通路径278分离的状态。本体外壳230的前面壁234以向垂直上方的姿势将脱气用中空针502刺入油墨供给用橡胶栓262中,并将油墨注入用针504刺入油墨注入用橡胶栓272中。此时,使各针502、504的针孔露出在各橡胶栓的凹部内。在此,脱气用中空针502与未图示的脱气用减压泵连通,油墨注入用针504与油墨泵连通。在油墨泵不工作的状态下将油墨收容部300内的空气经由油墨供给孔260排出,内部形成真空状态。然后使油墨泵工作,将油墨注入油墨注入孔270内。在此,因油墨注入用插入用凹部274细,故残留在该部分的空气无论怎么减压都不会排出。并且,一旦在油墨收容部300内混入该空气,则有可能在以后膨胀而造成油墨残留量检测的误动作或者对头部供给油墨的障碍。为此,在注入油墨结束后,将油墨注入用橡胶栓272完全推入油墨注入孔270的内侧。结果是如图39(b)所示,栓用山形部276将油墨注入连通路径278完全堵塞。这样可防止残留在注入用插入用凹部274内的少量空气进入油墨收容部300内。
另外,如图15所示,油墨注入槽330在凹面部320中与油墨注入孔270(油墨注入连通路径278)连通,并适宜沿着凹面部324而形成,是一种将油墨围住的形状。在注入油墨时,因油墨沿着油墨注入槽330进入凹面部320内,故可促进空气排出。又,因脱气兼油墨供给槽332与油墨供给孔260(油墨供给连通路径268)连通而适宜沿着凹面部324形成环状,并且也与油墨注入槽330连通,故排出空气时,空气容易排出。即,在空气排出期间,即使可挠性薄膜302紧密地与凹面部324密合,在脱气兼油墨供给槽332上也容易地形成空气排出用空间,故可从整个油墨收容部300将空气排出。另外,也可不在凹面部320上形成脱气兼油墨供给槽332,改为在绉纹状的多个凸部间形成凹部。又,脱气兼油墨供给槽332和绉纹也延伸到凹面部324的最低位置即残留量检测点365的周围,在向喷射头供给油墨时,即使油墨残留量少也可容易地从最低位置引出油墨以及防止凹面部324与可挠性薄膜302的密合力减小而使背压上升等,可积极地控制油墨的流动。
这样,一旦将油墨注入油墨收容部300后,将盖210安装在本体外壳230上,即可完成油墨盒200。然后,对油墨盒200进行真空密封包装。即,如图36所示,将整个油墨盒200包入树脂薄膜材料的片材500中抽出真空。因压电式喷头70采用了由压力波将油墨吐出的方式,故油墨内一旦有气泡,则气泡吸收压力,油墨不会吐出。该气泡是在溶存于油墨中的空气随着时间的过程中的增加而形成,在本实施形态中,为了限制收容在油墨盒200内的油墨中的溶存空气的量而进行真空密封。
在此,注入油墨收容部300的油墨已经达到了某种程序的脱气。即,该空气的含有量相对于饱和量约30~35%。若将这种油墨收容在油墨收容部300内,将整个油墨盒200包在薄膜材料中抽取真空,则油墨内的空气透过由聚丙烯和尼龙形成的可挠性薄膜302和由聚丙烯制的树脂作成的本体外壳230的壁,引出到真空密封内。这样,可促进油墨盒的油墨脱气,经过数天后,油墨盒内的油墨的空气含有量降至20%左右。由此,将真空密封后的油墨盒提供给使用者,就可向使用者提供脱气度高的油墨。
又,在将油墨盒200安装在油墨盒安装部S上时,可将油墨盒导出用的中空针82插入油墨供给孔260内的油墨供给用橡胶栓262。在此,油墨盒导出用的中空针82经由缓冲容器84和油墨供给用管子T与压电型喷墨头70连通。在此,溶存于油墨中的空气随着时间的过程增加而形成气泡而附在缓冲容器84和油墨供给用管子T的内壁上,并由温度变化等进一步增加。在此,油墨供给孔260内的止回阀264被设计成即使从外部施加有微小的压力也能关闭的形态,这样,一旦气泡在缓冲容器84和油墨供给用管子T内增加,即使有少量的压力施加给止回阀264,止回阀264也能关闭。另一方面,止回阀264对于压电型喷墨头70吸引油墨的力是自由的。这样,止回阀264无论有多少油墨供给,也可防止一旦有气泡的压力就关闭的气泡进入油墨盒的油墨收容部300内。由此,可防止产生气泡进入油墨盒内后再从油墨盒进入头部而引起的吐出不良的问题。
在本实施形态中是将油墨注入孔270和油墨供给孔260分开设置的,并将其设置在在油墨盒的前面形成左右并列开口的形态。在此,在油墨盒的前面只设置1个孔,若从该孔中进行所有的油墨收容部300内的抽真空、油墨注入和油墨供给,则必须对安装在该1个孔上的橡胶栓用针刺3次。为了在相互不同的3个位置上刺针,必须加大孔径本身,必须加大油墨盒本身厚度。对此,采用本实施形态,由于将油墨注入用和油墨供给用的孔各自分开,故可减小各孔的直径;将这些孔并列在左右方向上,故可减小油墨盒的厚度。
另外,关于油墨供给孔260,由于也作为油墨注入时的减压使用,因此只要使脱气用中空针502在油墨供给用橡胶栓262上刺入的位置不同于安装在油墨盒安装部S上时油墨导出用的中空针82刺入的位置即可。在此,在本实施形态中,如图20所示,油墨供给孔260形成在前面壁234中的宽度方向的大致中央上的其高度方向的大致中央。在此,因在前面壁234的宽度方向的大致中央形成有凸部分235,故其高度(厚度)大于宽度方向两端。这样,可加大油墨供给孔260的直径,也可加大油墨供给用橡胶栓262的直径。可在与油墨盒导出用的中空针82刺入位置不同的位置上简单地进行脱气用中空针502的刺入。
本实施形态中是对油墨盒200进行真空密封,但此时在本体外壳230与盖210相互邻近的方向上施加有压力。为此,在本实施形态中为了克服这种压力,将凹面部320和盖210的球面状外侧弯曲部212制成大致球面形状,采用肋的加强结构。
在本实施形态中,形成有图40所示的盖210的球面状外侧弯曲部212,形成球面状外侧弯曲部212周围的油墨收容周缘部216的位置处于略微超过本体外壳230侧的开口周缘部312的内侧边缘的外侧。即,油墨收容周缘部216的内周边缘部216a与开口周缘部312的内侧边缘和外侧边缘的中间部分呈对向状。在此,若边缘部216a处于比开口周缘部312的内周更内侧,则当盖210和凹面部320受到由真空密封而相互靠近的方向的力时,存在着边缘部216a与可挠性薄膜302相碰而损伤的可能性。然而,在本实施形态中,盖210的位置处于略微超过开口周缘部312的内侧边缘的外侧即碰靠在开口周缘部312上。在此,可挠性薄膜302被牢牢地与开口周缘部312熔合而与本体外壳230的树脂一体化。这样,即使盖210的油墨收容周缘部216在开口周缘部312上与可挠性薄膜302直接相碰也不会损伤可挠性薄膜302。
本发明的油墨盒及其油墨盒的制造方法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形态,而可在权利要求记载的范围内作各种变形和改良。
例如,如图41所示,也可为将导向用槽236和传感器收容槽240切开到侧壁232的形状。这是因为若使这种导向用切口凹部236’的侧面沿导向用凸壁120对应的侧面滑动则可进行引导的缘故。另外,在此场合,如图42所示,只要将针保护锁定解除片150设置在导向用凸壁120的附近即配置有油墨导出用的中空针82的一侧即可。可使油墨盒200的前面壁234中的大气连通孔280下面的位置附近的部分其作为锁定解除部238的作用。
针保护板130、针保护锁定构件180、防脱出锁定构件190的结构不限定于图11所示的结构。
以下参照图43(a)至图53(b)对按照实施形态的第1-11变更例的油墨盒进行说明。
图43(a)和43(b)表示按照实施形态的第1变更例的油墨盒200,其中,多个肋243配置成龟壳状。
图44(a)和44(b)表示按照实施形态的第2变更例的油墨盒200,其中,在与环绕边缘322同心的圆上配置有多个肋243。
图45(a)和45(b)表示按照实施形态的第3变更例的油墨盒200,其中,多个肋243配置成菱形。
图46(a)和46(b)表示按照实施形态的第4变更例的油墨盒200,其中,油墨盒200的下表面平滑无肋。
图47(a)和47(b)表示按照实施形态的第5变更例的油墨盒200,其中,捏手部202和侧壁232的形状不同于实施形态。
图48(a)和48(b)表示按照实施形态的第6变更例的油墨盒200,其中,捏手部202和侧壁232的形状不同于实施形态。
图49(a)和49(b)表示按照实施形态的第7变更例的油墨盒200,其中,捏手部202和侧壁232的形状不同于实施形态。
图50(a)和50(b)表示按照实施形态的第8变更例的油墨盒200,其中,捏手部202和侧壁232的形状不同于实施形态。
图51(a)和51(b)表示按照实施形态的第9变更例的油墨盒200,其中,捏手部202和侧壁232的形状不同于实施形态。
图52(a)和52(b)表示按照实施形态的第10变更例的油墨盒200,其中,部分212具有龟壳状而非球面外侧弯曲状。
图53(a)和53(b)表示按照实施形态的第11变更例的油墨盒200,其中,部分212为正方形而非球面外侧弯曲状。
Claims (13)
1.一种油墨盒,其特征在于,包括:
具有凹面部、并具有收容油墨用的油墨收容凹部的本体外壳,以及
将该油墨收容凹部的凹面部的开口侧包覆的可挠性膜,该可挠性膜在油墨收容凹部内实际上没有油墨的状态下具有实际上沿着所述凹面部的形状。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油墨盒,其特征在于,所述凹面部的至少一部分是一种随着与所述凹面部的开口侧分离而使剖面积逐渐变小的大致球面形状。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油墨盒,其特征在于,所述凹面部的开口侧为大致圆形或椭圆形。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油墨盒,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外壳具有与所述油墨收容凹部连通、形成有对该油墨收容凹部内减压用的减压口的壁部,所述凹面部具有沿着该凹面部的至少一部分形成相互连续、并与所述减压口连续的凹部。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油墨盒,其特征在于,所述凹部是一种沿着所述凹面部形成弯曲状的槽。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油墨盒,其特征在于,所述凹部是一种形成于皱纹状的多个凸部间的凹部。
7.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油墨盒,其特征在于,所述减压口具有在将油墨充填在油墨收容凹部的状态下作为向外部供给油墨用的油墨供给口的功能。
8.一种油墨盒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设有具有凹面部的收容油墨用的油墨收容凹部的本体外壳的准备工序;
由可挠性膜将该油墨收容凹部的该凹面部的开口侧包覆的工序;以及
对由该可挠性膜包覆的该油墨收容凹部的内部进行减压、同时通过从外侧对所述可挠性膜进行加热、将该可挠性膜沿着该油墨收容凹部的该凹面部的表面变形的工序。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油墨盒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油墨收容凹部的所述凹面部弯曲成球面状。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油墨盒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可挠性膜由具有耐热特性的耐热层和具有热熔化特性的热熔化层构成,
所述由可挠性膜将所述油墨收容凹部的该开口部包覆的工序是使该热熔化层与围住所述本体外壳的该油墨收容凹部的该凹面部的开口侧的边缘部接触,通过对该凸缘部进行加热将该热熔化层热熔化在该边缘部上,
所述加热·变形工序是从该耐热层一侧对该可挠性膜进行加热。
11.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油墨盒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本体外壳具有使所述油墨收容凹部内部与外部连通的连通口,
所述加热·变形工序通过从该连通口吸出该油墨收容凹部内的空气,对由该可挠性膜包覆的该油墨收容凹部的内部进行减压。
12.一种油墨盒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设有具有凹面部的收容油墨用的油墨收容凹部的本体外壳的准备工序;
由可挠性膜将该油墨收容凹部的该凹面部的开口侧包覆的工序;
配置与由该可挠性膜包覆的该凹面部的开口侧对向、具有所需形状的表面的模型的工序;以及
提高由该可挠性膜包覆的该油墨收容凹部的内部压力或对可挠性膜与模型间的空间进行减压、同时通过对所述可挠性膜进行加热将该可挠性膜沿着该模型的该表面变形的工序。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油墨盒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模型具有与凹面部对称的形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8)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2090322 | 2002-03-28 | ||
JP2002090322A JP3818194B2 (ja) | 2002-03-28 | 2002-03-28 | 記録装置 |
JP2002214079A JP4193435B2 (ja) | 2002-07-23 | 2002-07-23 | インク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そのインク充填方法 |
JP2002214079 | 2002-07-23 | ||
JP2002218192 | 2002-07-26 | ||
JP2002218192 | 2002-07-26 | ||
JP2002225293 | 2002-08-01 | ||
JP2002225293A JP4161634B2 (ja) | 2002-08-01 | 2002-08-01 | インクカートリッジの製造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405002A true CN1405002A (zh) | 2003-03-26 |
CN1277683C CN1277683C (zh) | 2006-10-04 |
Family
ID=2748277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02144008.5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277683C (zh) | 2002-03-28 | 2002-09-30 | 油墨盒及其油墨盒的制造方法 |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 Link |
---|---|
EP (1) | EP1348557B1 (zh) |
CN (1) | CN1277683C (zh) |
AT (1) | ATE275479T1 (zh) |
DE (1) | DE60201172T2 (zh) |
ES (1) | ES2229039T3 (zh) |
HK (1) | HK1054717A1 (zh) |
Cited By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133816A (zh) * | 2010-01-08 | 2011-07-27 | 施乐公司 | 固体油墨印刷头的油墨储存容器 |
CN104070822A (zh) * | 2013-03-27 | 2014-10-01 |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 印刷装置、以及油墨容器 |
CN104647904A (zh) * | 2013-11-15 | 2015-05-27 |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 记录装置 |
CN105774254A (zh) * | 2012-03-05 | 2016-07-20 |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 液体喷射装置 |
US10421283B2 (en) | 2017-09-06 | 2019-09-24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Ejection material receiving unit, ejection material ejecting apparatus,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flexible member |
TWI680063B (zh) * | 2017-09-06 | 2019-12-21 | 日商佳能股份有限公司 | 噴出材料接收單元、噴出材料噴出設備及撓性構件之製造方法 |
CN113386462A (zh) * | 2020-03-11 | 2021-09-14 |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 记录装置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462410B (zh) * | 2008-12-31 | 2011-11-02 | 珠海纳思达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用于喷墨打印机的墨盒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5853473A (ja) | 1981-09-25 | 1983-03-30 | Seiko Epson Corp | インク容器 |
JPS58131071A (ja) * | 1982-01-25 | 1983-08-04 | Konishiroku Photo Ind Co Ltd | インクジエツト記録装置 |
US4509062A (en) | 1982-11-23 | 1985-04-02 | Hewlett-Packard Company | Ink reservoir with essentially constant negative back pressure |
US4604633A (en) * | 1982-12-08 | 1986-08-05 | Konishiroku Photo Industry Co., Ltd | Ink-jet recording apparatus |
DE3708865C2 (de) * | 1986-03-19 | 2001-04-19 | Canon Kk | Einrichtung zur Tintenrestmengenermittlung bei einem Tintenstrahldrucker |
EP0426661A1 (de) | 1988-07-25 | 1991-05-15 | Siemens Aktiengesellschaft | Tintenvorratsbehälter für tintendruckeinrichtungen mit einer einrichtung gegen unberechtigtes wiederfüllen |
JPH0699588A (ja) * | 1992-09-18 | 1994-04-12 | Fuji Electric Co Ltd | インク切れ検知装置 |
US6243117B1 (en) * | 1995-05-12 | 2001-06-05 | Lexmark International, Inc. | Print head cartridge and method of making a print head cartridge by one-shot injection molding |
JPH10202896A (ja) * | 1997-01-22 | 1998-08-04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 インク記録装置用インクタンク |
EP1244558B1 (en) * | 2000-10-23 | 2013-02-27 | Hewlett-Packard Industrial Printing Ltd. | A closed ink delivery system with print head ink pressure control and method of same |
-
2002
- 2002-09-27 EP EP02021658A patent/EP1348557B1/en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 2002-09-27 AT AT02021658T patent/ATE275479T1/de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 2002-09-27 DE DE60201172T patent/DE60201172T2/de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 2002-09-27 ES ES02021658T patent/ES2229039T3/es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 2002-09-30 CN CN02144008.5A patent/CN1277683C/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3
- 2003-09-26 HK HK03106944A patent/HK1054717A1/xx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Cited By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133816A (zh) * | 2010-01-08 | 2011-07-27 | 施乐公司 | 固体油墨印刷头的油墨储存容器 |
CN102133816B (zh) * | 2010-01-08 | 2014-12-24 | 施乐公司 | 固体油墨印刷头的油墨储存容器 |
CN105774254A (zh) * | 2012-03-05 | 2016-07-20 |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 液体喷射装置 |
CN104070822A (zh) * | 2013-03-27 | 2014-10-01 |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 印刷装置、以及油墨容器 |
CN104070822B (zh) * | 2013-03-27 | 2017-10-27 |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 印刷装置、以及油墨容器 |
CN104647904A (zh) * | 2013-11-15 | 2015-05-27 |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 记录装置 |
US10421283B2 (en) | 2017-09-06 | 2019-09-24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Ejection material receiving unit, ejection material ejecting apparatus,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flexible member |
TWI680063B (zh) * | 2017-09-06 | 2019-12-21 | 日商佳能股份有限公司 | 噴出材料接收單元、噴出材料噴出設備及撓性構件之製造方法 |
CN113386462A (zh) * | 2020-03-11 | 2021-09-14 |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 记录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HK1054717A1 (en) | 2003-12-12 |
EP1348557A1 (en) | 2003-10-01 |
CN1277683C (zh) | 2006-10-04 |
DE60201172T2 (de) | 2005-11-17 |
ATE275479T1 (de) | 2004-09-15 |
EP1348557B1 (en) | 2004-09-08 |
ES2229039T3 (es) | 2005-04-16 |
DE60201172D1 (de) | 2004-10-14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601172Y (zh) | 墨盒 | |
CN1081552C (zh) | 喷墨记录设备的液盒装置 | |
CN1803459A (zh) | 记录装置及其油墨盒 | |
CN1261304C (zh) | 墨水供应系统及其容纳和补充容器、喷墨记录装置及墨盒 | |
CN1198729C (zh) | 用于喷墨记录装置的墨盒 | |
CN1184529C (zh) | 带有内部打印机的数字照相机装置 | |
CN2582877Y (zh) | 油墨盒 | |
CN1191941C (zh) | 油墨盒 | |
CN1277683C (zh) | 油墨盒及其油墨盒的制造方法 | |
CN1621237A (zh) | 墨盒 | |
CN1579776A (zh) | 液体喷射装置及其液体容器座 | |
CN1277682C (zh) | 油墨盒 | |
CN2582876Y (zh) | 油墨盒 | |
CN2582878Y (zh) | 油墨盒 | |
CN1623788A (zh) | 液体容器 | |
CN2649338Y (zh) | 记录装置及其油墨盒 | |
CN1142064C (zh) | 墨盒装置及其灌装方法与装置及一种控制墨液的单向阀体 | |
CN101041299A (zh) | 液体容器 | |
CN2803706Y (zh) | 墨盒、阀装置和喷墨记录设备 | |
CN1919609A (zh) | 用于喷墨记录装置的墨盒 | |
CN1723130A (zh) | 液体喷射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61004 Termination date: 201909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