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388416A - 驱动力传递装置及使用该装置的成像装置 - Google Patents
驱动力传递装置及使用该装置的成像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388416A CN1388416A CN01138585A CN01138585A CN1388416A CN 1388416 A CN1388416 A CN 1388416A CN 01138585 A CN01138585 A CN 01138585A CN 01138585 A CN01138585 A CN 01138585A CN 1388416 A CN1388416 A CN 1388416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flat rubber
- rubber belting
- driving force
- image
- hol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75—Details relating to xerographic drum, band or plate, e.g. replacing, testing
- G03G15/757—Drive mechanisms for photosensitive medium, e.g. gear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G—BELTS, CABLES, OR ROPES, PREDOMINANTLY USED FOR DRIVING PURPOSES; CHAINS; FITTINGS PREDOMINANTLY USED THEREFOR
- F16G1/00—Driving-belts
- F16G1/28—Driving-belts with a contact surface of special shape, e.g. toothed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7/00—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by endless flexible members
- F16H7/02—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by endless flexible members with belts; with V-belts
- F16H7/023—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by endless flexible members with belts; with V-belts with belts having a toothed contact surface or regularly spaced bosses or hollows for slipless or nearly slipless meshing with complementary profiled contact surface of a pulley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01—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for producing multicoloured copies
- G03G2215/0103—Plural electrographic recording memb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photography Configuration And Component (AREA)
- Electrostatic Charge, Transfer And Separation In Electrography (AREA)
- Pulleys (AREA)
- Devices For Conveying Motion By Means Of Endless Flexible Members (AREA)
- Discharging, Photosensitive Material Shape In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Abstract
在至少一个平带1中,多列通孔3沿平带1的运行方向形成,而在至少一个张紧元件2上,与平带1的通孔3配合的多列突起4沿张紧元件2的旋转方向设置,平带1在该张紧元件2上摩擦。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总地涉及一种用在成像装置,如复印机、打印机、传真机或这些应用构成的组合型机器中的驱动力传递装置。更具体地说,本发明涉及一种在用于通过在多个张紧元件上磨损或拉伸环状平带而传递驱动力的驱动力传递装置中的改进,也涉及在采用这种驱动力传递装置的成像装置中的改进。
背景技术
用于如打印机和复印机的成像装置中的驱动力传递装置具有如下的特定特征,即,这些驱动力传递装置的结构缺陷可以直接导致图像缺陷。在这种情况下,存在各种类别以及诸如高的啮合比、高的传递比和转动波动的抑制的较高需求。
作为根据现有技术成像装置的驱动力传递装置,为了实现较高的啮合比和较高的传递比,或为了实现较好的低转动波动性能,已经提出了通过利用斜齿轮(例如,见日本公开的专利申请Hei-9-80840和Hei-5-72862)将驱动力传递到图像载体上的技术。
同样,已经提出了利用配备有齿的带的另一项技术,作为驱动力传递元件,这是由于采用配备有齿的带可以实现比采用斜齿轮更低的转动波动性能。
此外,为了实现比采用配备有齿的带所实现的更低的转动波动性能,已经提出了利用斜齿带的另一项技术(例如,见日本公开的专利申请Hei-9-160332和Hei-10-26903)。
一般地,与直齿轮用作驱动力传递元件的情况相比,在斜齿轮作为驱动力传递元件的情况下,啮合比容易地做成较大,同样,驱动齿轮和从动齿轮之间的啮合进行较慢。结果,可以发现,传导到从动齿轮上的啮合振动可以显著降低。然而,在齿轮用作这种驱动力传递元件的情况下,如下的技术问题不可避免,即,转动波动由于齿隙而产生。
换句话说,当驱动齿轮啮合时,或与被动齿轮啮合以便旋转驱动该被动齿轮时,驱动齿轮的齿仅与被动齿轮的齿相互形成接触一预定时间段。然而,在该时间段消逝后,驱动齿轮的齿和被动齿轮的齿进入非接触状态,直到下面的各齿彼此啮合为止,这暗示着齿隙(跳动)的存在。结果,当这些驱动/从动齿轮的下一个齿彼此啮合时,齿隙产生振动,而从动齿轮构成发生间歇转动波动的一个因素(即,各齿轮的齿之间重复地啮合)。
在使用齿轮的情况下,这种齿隙在原理上不能避免。在齿轮被用作成像装置的驱动力传递元件的情况下,从动齿轮被这种啮合振动,而在非啮合状态下仅通过对应于齿隙的运动即可轻易移动。结果,即使这种由啮合振动造成的较小的振动力也可导致在输出图像上产生间歇性的浓度(强度)的起伏。
同样,即使当采用斜齿轮时,与使用直齿轮的情况相比,啮合的齿的总数不能大量增加。结果,当考虑到关于齿的变形问题时,斜齿轮需要通过使用具有特定高的硬度的材料制造,尤其是在其啮合接触部分。
然而,在具有高硬度材料制成的驱动齿轮与由高硬度材料制成的从动齿轮啮合时,由于在驱动力传递路径中(即,在多个转动元件由齿轮排驱动情况下的传递路径中)不存在能够吸收由这种齿轮啮合所产生的振动的部分,驱动齿轮与从动齿轮的啮合所产生的啮合振动不会被衰减,而是直接传递到从动齿轮上。结果,存在在输出图像中产生间歇性的浓度起伏的另一技术问题。
另一方面,在采用配置有齿的带的驱动力传递装置中,由于配置有齿的带与诸如具有上乘柔性的橡胶材料的材料制成的带轮啮合,期望由带轮与配备齿的带的啮合所产生的振动小于由齿轮所产生的振动。然而,实际测量的结果是,在配备有齿的带和齿轮所产生的振动之间没有显著差异,该原因解释如下:
也就是说,图31是用于表示在直齿带和直齿轮被用作驱动力传递元件情况下的转动波动。
如图31所示,即使采用直齿带时,所获得的其导致的转动波动与直齿轮所导致的没有差别。
显而易见的是,转动波动可以通过缩小齿间距而予以改善。然而,当齿间距过度缩小时,产生由负载增大所造成的所谓的“跳齿现象”。从而齿轮实际上不能驱动。因此,不能期望有很大的改善。结果,即使采用直齿带时,也不可能避免在输出图像中出现浓度起伏。
图32表示浓度起伏允许值与在诸如打印机的成像装置中的图像承载鼓的转动波动之间的关系。
在该图中,图像承载鼓的含于输出图像中的浓度起伏可以被认可的转动波动程度大致等于ΔV0-p(%)的速度波动比的0.3%,该值构成这种转动波动的标志。当大于或等于该波动程度的这种速度波动比出现时,存在涉及输出图像浓度起伏的问题。结果,在该浓度(强度)起伏角度上,在齿轮和配备有齿的带中产生的啮合波动程度导致非常严重的问题。
换句话说,至于成像装置需要的转动波动,需要非常高的程度。即使采用斜齿轮带时,也会以与直齿轮带类似的方式出现所谓的“跳齿现象”。尤其是难于实现将图31所示的直齿轮带的转动波动值降低到小于或等于允许值这样的改进。
结果,作为根据现有技术中能够解决这种技术问题的技术,例如,已经提出了以下的驱动力传递装置(见,日本公开的专利申请Hei-7-319254)。即,作为用于将多个图像承载鼓的外圆周面分别移动相同移动量的驱动力传递装置,环状平带在驱动带轮和从动带轮之间摩擦,以便传递该驱动力。
在这种类型的驱动力传递装置中,由于驱动力在平带和带轮(驱动带轮和从动带轮)之间通过摩擦力传递,原理上,在平带和带轮之间不会产生由齿轮和配备有齿的带之间啮合产生的这种啮合振动。结果,根据现有技术的这种技术能够有效地防止在输出图像中产生在采用齿轮和配备有齿的带情况下会出现的间歇性浓度起伏。
然而,在根据现有技术利用平带的这种驱动力传递装置中,由于平带和带轮之间的驱动力传递通过利用摩擦传递而实现,新近出现了另一技术问题,即,在平带和带轮之间出现打滑。
在这种情况下,图33为示出在采用平带的驱动力传递装置中的从动带轮平均转速和负载扭矩之间的关系曲线。
如图33所示,从动带轮的平均转速当负载扭矩超过一界限值时迅速下降。原因如下:即,虽然正常打滑量随着施加到从动带轮轴(即,从动轴)上的负载增大而类似地增加,但当负载变得大于或等于一定的界限值时,或平带和从动带轮之间的打滑快速增大,从而,从动带轮的平均转速极大地降低。
当在这种情况下驱动力在从动带轮轴的负载量附近传递时,该从动带轮的速度随着时间的消逝而进入不稳定状态。结果,在输出图像中出现色彩偏移(色彩偏离)和/或转印波动,因此,不能进行正常的成像操作。在最差的情况下,成像设备停机或发生故障。
同样,为了改善负载扭矩的界限值,有利的是增大带的初始张力。换句话说,由于带的初始张力增大,用于将带压抵在带轮表面上的压力增大。结果,由于摩擦驱动力增大,该负载扭矩的界限值增大。
然而,在采用橡胶带和/或树脂带的情况下,带本身的刚性较差,并从而不能对其施加较大的张力。结果,可以构想利用金属带,以便确保驱动力传递系统的刚性,并同时获得稳定的驱动力。然而,由于这种金属带和带轮之间的摩擦系数比橡胶带或树脂带与带轮之间的摩擦系数低很多,如图33所示,施加到从动带轮轴上的负载界限值不能较大地提高。即使双倍的张力施加到这些橡胶和树脂带上时,带也不能被驱动而获得成像装置的目标负载量。
同样,为了通过利用金属带来提高负载扭矩的界限值,在非常大的带初始张力施加到该金属带时,用于支承带轮的轴弯曲。结果,相应带轮轴的对准被偏移,而金属带被极大程度地曲折。于是,由于平带在较大力情况下相对设置在带轮上的带边缘导引装置摩擦,在带边缘部分产生变形,从而使平带在不稳定的情况下驱动。
结果,在实际成像装置中可预测的这种驱动负载条件下,存在致命的缺陷,如,不能实现稳定的成像操作。这种金属带的采用也不能构成满意的方案。
此外,带到带轮的缠绕角度增大,从而由张力施加到带轮上的带压力增大。结果,带缠绕角度相对带轮的增大对于带的打滑是有效的。
例如,如图34所示,已经提出了以下技术,即,在驱动带轮(未示出)相对多个感光鼓500(500Y、500M、500C、500K)以同轴方式设置而作为用于多个感光鼓的驱动力传递装置的同时,平带510缠绕在该驱动带轮上。除了驱动张紧带轮501和从动张紧带轮502之外,提供了若干件辅助张紧轮511到515,从而可以确保平带510相对用于驱动感光鼓500的这种带轮的缠绕角度较大(例如,见日本公开的专利申请Hei-7-319254,Hei-10-111586和Hei-10-161384)。顺便地说,在图34中,附图标记505标识用在中间传输操作中的带单元或用于传输纸张的带单元。
然而,在这种类型的驱动力传递装置中,不可避免地需要大量的空间以便张紧带(平带510),且也必须提供用于支承辅助张紧轮511到515的支承元件。在小型化/低成本方面,这种结构不是优选采用的。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了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因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驱动力传递装置以及采用该驱动力传递装置的成像装置。也就是说,在这种其中环状平带在多个张紧元件上摩擦的驱动力传递装置中,在消除由环状平带和诸如带轮的张紧元件之间产生的打滑而造成的驱动力传递错误的同时,驱动力可以在稳定的状态下传递,甚至在重载施加到要被驱动的元件的情况下。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成像装置,其包括:用于产生驱动力的驱动源;由所述驱动源驱动的图像载体;以及用于将由所述驱动源产生的驱动力传递到所述图像载体的驱动力传递装置,其中,所述驱动力传递装置包括:沿其运行方向具有多个通孔的环状平带;以及具有多个突起的旋转元件,平带的所述多个通孔配装到所述突起上。
附图说明
图1是用于示出根据本发明的驱动力传递装置的轮廓解释性视图;
图2a是用于示出根据本发明另一种形式的驱动力传递装置的轮廓解释性视图;而图2b是用于示出其主要部分的解释性视图;
图3是用于示出根据本发明另一种形式的驱动力传递装置的轮廓解释性视图;
图4是用于示出根据实施例1的成像装置的总体结构的解释性视图;
图5是用于详细示出在实施例1中采用的驱动力传递装置的解释性透视图;
图6a是示出实施例1中所采用的驱动力传递装置的解释性前视图;而图6b是示出其的解释性平面图;
图7a是用于示出实施例1中所采用的驱动力传递装置的主要部分的示例性视图,图7b是从图7a的方向“B”看到的视图,而图7c是从图7a的方向“C”看到的视图;
图8a是用于示出在对比形式中平带通孔和带轮突起之间啮合状态的解释性视图;图8b是用于示出在该实施例中平坦通孔和带轮突起之间啮合状态的解释性视图;图8c是在该实施例的改进形式中当平带蛇行时平带的通孔和带轮突起之间的啮合关系的解释性视图;而图8d是用于示出在该实施例中当平带蛇行时平带的通孔和带轮突起之间的啮合状态的解释性视图;
图9是用于示出在实施例1中采用的驱动力传递装置的改进形式的解释性视图;
图10是用于示出根据实施例2的成像装置的整个结构的解释性视图;
图11a到图11b是用于示出根据实施例3的驱动力传递装置和其改进的实施例的解释性视图;
图12是用于示出根据实施例4的驱动力传递装置的解释性视图;
图13a是用于示出在该实施例中采用的张紧辊的解释性视图;图13b是用于示出在该实施例中采用的平带形状的解释性视图;而图13c是该张紧辊的分解透视图;
图14是用于示出根据该实施例的驱动力传递装置的工作的解释性视图;
图15是用于示出根据实施例5的驱动力传递装置的主要部分的解释性视图;
图16a是用于示出根据实施例6的驱动力传递装置的主要部分的解释性视图,而图16b是用于示出该驱动力传递装置的工作的解释性视图;
图17是用于示出根据实施例7的成像装置的主要部分的解释性视图;
图18是用于示出实施例7中所采用的驱动力传递装置的轮廓的解释性透视图;
图19是用于示出从图18后表面侧看到的在实施例7中采用的驱动力传递装置的解释性透视图;
图20a是用于示出自由旋转元件的具体示例的解释性视图,而图20b是用于示出相对自由旋转元件的轴向位置约束的示例的解释性视图;
图21是实施例7中采用的驱动力传递装置的改进形式的解释性视图;
图22a是用于示出根据实施例8的驱动力传递装置的解释性视图,而图22b是用于示出在该实施例中采用的平带的结构的解释性视图;
图23a是用于示出根据该实施例的驱动力传递装置的靠近通孔部分的解释性视图,而图23b是用于示出根据该实施例的驱动力传递装置的工作的解释性视图;
图24是用于示出根据对比形式的驱动力传递装置的工作的解释性视图;
图25是表示该实施例中采用的平带的制造方法的解释性视图;
图26是用于详细示出图25中所示的平带制造方法中边缘部分焊接步骤的解释性视图;
图27是用于示出在根据示例1的驱动力传递装置中所采用的从动带轮中的转动波动的解释性视图;
图28是用于示出根据示例1的驱动力传递装置的驱动结果的解释性视图;
图29是用于示出根据对比示例的驱动力传递装置的驱动结果的解释性视图;
图30是用于示出根据示例2的驱动力传递装置所采用的从动带轮中的转动波动的解释性视图;
图31是用于示出根据现有技术的驱动力传递装置中的问题的解释性视图;
图32是用于示出在利用根据现有技术的驱动力传递装置的成像装置中浓度波动可允许值和图像承载元件的转动波动之间的关系的解释性视图;
图33是用于示出在根据现有技术利用平带的驱动力传递装置中从动带轮的平均转速与负载扭矩之间的关系的解释性视图;
图34是用于示出根据现有技术的利用平带的驱动力传递装置的一个示例的解释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发明特征在于一种驱动力传递装置,其用于通过一组或多组环状平带1在多个张紧元件2(例如,2a到2d)上摩擦而传递驱动力,多列通孔3沿平带1的运行方向形成在至少一个平带1上,多列与通孔3啮合的突起4设置在至少一个张紧元件2上,沿张紧元件2的旋转方向平带1在其上摩擦。
然后在图1中,例如,当由驱动源(未示出)产生的驱动力被传导到一个张紧元件2a时,驱动力经由张紧元件2a传递到平带1上,接着,驱动力经由该平带1传递到被驱动的元件(未示出),该元件以与(例如)张紧元件2b和2c同轴的方式设置。
在这种技术装置中,作为环状平带1,本发明不限于仅为单独组的环状平带,而可以为多组环状平带。
同样,张紧元件2可以从任何能够张紧平带1的元件中选择,并从而可以广泛地包括带轮、辊等。
此外,鉴于驱动力的稳定传递,构成驱动力传递装置的每个元件的刚性优选地选择为较高。结果,优选的是,上述平带1和张紧元件2采用具有较高刚性的材料例如金属材料而制造。作为适宜种类的金属材料,不锈钢由于其耐久性而被优选地采用。
此外,在平带1中,多个通孔3沿该平带1的运行方向排列。由于通孔3与在旋转张紧元件2上形成的突起4配装,因此这些通孔3以预定的间隔沿该平带1的运行方向设置。
突起4和通孔3的形状可以任意选定。一般地说,考虑到突起4和通孔3二者的配装特性,突起4的形状可以选择为半球形,而通孔3的形状被选择为圆形。
尤其是,根据本发明,多列上述形成于平带1中的通孔3可以沿平带1的运行方向形成。
在这种情况下,“多列通孔沿平带1的运行方向形成”的表达意味着多列这些通孔3相对垂直于平带1运行方向的宽度方向排列,而这种排列方法可以任意选择。
如上所述,当提供了多列这种通孔3时,甚至当重载扭矩施加到与要被驱动的元件连接的张紧元件2(例如,2b和2c)的轴上时,力可以以分散的方式由多列这些通孔3接收。因此,可以有效防止在通孔3的部分中出现的损坏。
同样,至于这些通孔3的优选排列,相对垂直于平带1运行方向的宽度方向彼此邻近定位的这种通孔3优选地布置在这些通孔3相对平带1的运行方向不彼此重叠的位置。
通过这种通孔布置,确保了在这些通孔3之间的带的刚性,并从而,甚至在较大张力作为带初始张力施加时,也可以有效地防止由带的蛇行工作所造成的通孔3的孔部分中出现破损。
此外,当涉及上述驱动力传递装置的本发明应用到成像装置中时,实现了以下的成像装置。
换句话说,根据本发明的成像装置为这样的成像装置,其具有用于产生驱动力的驱动源;通过接收从驱动源产生的驱动力而被旋转驱动的图像载体;以及用于将从驱动源产生的驱动力传递到图像载体的驱动力传递装置,如图1所示。该驱动力传递装置包括多个在驱动源和图像载体之间布置的张紧元件2;以及一个或多个环状平带1,它们在所述多个张紧元件2上摩擦;其中,多列通孔3沿平带1的运行方向形成在至少一个平带1中;而与通孔3啮合的多列突起4设置在至少一个张紧元件2上,平带1在所述张紧元件2上沿张紧元件2的旋转方向摩擦。
在此,作为图像载体,除了感光元件、中间传导元件和如纸张的片材之外,还包括传输元件。作为这些图像载体元件的形式,除了鼓形(圆柱形)元件外,还包括环状带元件。
根据这种成像装置,在上述驱动力传递装置用作成像装置的情况下,与根据现有技术的利用齿轮和配备有齿的带的驱动力传递方式相比,当通孔与突起啮合时不会产生振动,并从而有可能防止诸如在输出图像中间歇性图像浓度(强度)起伏的图像缺陷。
同样,驱动力通过每个张紧元件2的突起4与平带1的通孔3相互啮合而传递。结果,即使在施加重载的情况下,与其中驱动力通过利用平带和带轮之间施加的摩擦力而传递的现有技术相比,平带和带轮不会打滑。此外,即使在施加较大负载情况下,也没有通孔3的孔部分破坏的风险。因此,有可能防止例如色彩偏移或色彩偏离,以及/或在输出图像中发生的图像转移起伏的图像缺陷。从而,可以进行稳定的成像操作。
此外,鉴于节能方面和减小成本方面,存在着施加到图像载体上的旋转负载在下述情况下增大的趋势:即,不仅这种图像载体,而且诸如转印辊和静电充电辊的旋转元件都由单个驱动源旋转驱动,而这些旋转元件以与图像载体相接触的方式被旋转驱动;以及为了减小元件的总的数量,采用滑动轴承替代滚子轴承而用作这些图像载体和其它旋转元件的轴承。结果,本发明优选地应用于这种成像装置中。
同样,在各种成像装置中,存在配备有多个图像载体系统的图像成像装置。
在这种情况下,为了利用本发明的优点,即,即使在旋转负载较大时,在平带1和张紧元件2,如带轮之间不会出现打滑;可以防止形成于平带1中的通孔3的孔部分的损坏;以及不会产生图像缺陷,如没有颜色偏移、在输出图像中也不会出现转印起伏,本发明优选地应用于施加较重旋转负载的多个成像载体系统中。
在这种情况下,本发明的成像装置通过如下的成像装置予以实现,即,该成像装置包括:用于产生驱动力的驱动源;通过接收由驱动源产生的驱动力而被旋转驱动的图像载体;以及用于将从驱动源产生的驱动力传递到图像载体的驱动力传递装置,如图1所示的驱动力传递装置可以被用作能够将驱动力传递到多个图像载体系统之中的一个图像载体系统上的驱动力传递装置,在该图像载体系统中,施加的旋转负载最大。
在该实施例中,“能够将驱动力传递到被施加最大负载的图像载体系统上的驱动力传递装置”的表达意味着这样的一种驱动力传递系统,其在具有多个属于特定系统的图像载体的假设之下为从属的图像载体设置,而用于相应的图像载体的驱动力传递系统以并联方式设置。同样,在存在属于特定系统的多个图像载体的假设之下,“驱动力传递装置”意味着用于包括具有最大旋转负载的图像载体的多个图像载体的整个驱动力传递装置,而用于相应的图像载体的驱动力传递系统以串联方式设置。
此外,在多个图像载体系统被单独的驱动源旋转驱动的情况下,存在施加到图像载体的一个系统上的干扰会影响另一图像载体的风险。作为这种干扰,可以构想以下的情况:例如,清洁系统与转印装置相接触,及/或其与该转印装置分离,以及物品压制记录纸张,及/或物品从记录纸张上落下(ridedown)。
在这种情况下,在设置有两个图像载体系统的成像装置中,根据本发明,驱动力传递装置可以包括:用于从一个驱动源向图像载体的第一系统传递驱动力的第一平带;以及用于从一个驱动源向图像载体的第二系统传递驱动力的第二平带。
由于成像装置以某种方式构造,甚至在一定的干扰施加到图像载体的第一系统上并然后该干扰经由第一平带传递到驱动源上的情况下,驱动源可以基于其特性而抵消这种干扰,从而,该干扰不会经由第二平带传递到图像载体的第二系统上。至于驱动源的这种特性,具体地说,在驱动源从其本身的驱动源产生驱动扭矩(即,施加到第一平带和第二平带上的负载扭矩的总和)以旋转的同时,干扰穿过较大的DC扭矩发生源,通过该发生源,相对该干扰的不利影响变得较小,而不同于从动带轮直接从平带接收干扰(扭矩变化)的情况,这是由于驱动源的稳定功率(hold power)起作用。相反,当干扰施加到图像载体的第二系统上时,会产生较小的影响。
在这种情况下,关于图像载体的两个系统的关系,可以构想各种实施例:即,例如,1)图像载体的第一系统直接与记录纸张相接触,而图像载体的第二系统不直接与该记录纸张相接触;2)在属于第一系统的图像载体表面上保持的墨粉图像的颜色不同于属于第二系统的图像载体表面上所保持的墨粉图像的颜色;3)清洁装置未临近,但也未与图像载体的第一系统相分离,而清洁装置临近,并与图像载体的第二系统相分离;4)转印装置未临近,但也未与图像载体的第一系统相分离,而转印装置临近,并与图像载体的第二系统相分离;以及5)清洁装置和转印装置二者在不同时刻与这些图像载体的第一和第二系统临近并分离。
同样,如图2a所示,根据本发明另一种形式的驱动力传递装置特征在于这样一种驱动力传递装置,其用于通过在多个张紧元件2(例如,2a到2d)上摩擦一个或多个环状平带1而传递驱动力,在垂直于平带1的运行方向的宽度方向上伸长的细长孔形通孔3a沿平带1的运行方向形成在至少一个平带1上;而柱形突起4a形成在至少一个张紧元件上,在该张紧元件上,平带1沿张紧元件2的转动方向摩擦,柱形突起4a与平带1的细长孔形通孔3a配合,此外,该突起沿垂直于张紧元件2的旋转方向的宽度方向伸长。
在这种技术装置中,平带1和张紧元件2的材料类似于上述图1所示的形式中的材料。
同样,平带1具有沿运行方向布置的细长孔形通孔3a。由于采用相应的通孔3a以便与旋转的张紧元件2上形成的柱形突起4a相配合,这些通孔3a以预定间隔沿平带1的运行方向设置。
在这种情况下,一般地,细长孔形通孔3a的形状存在沿其纵向的直线部分,但也具有曲线部分。
另一方面,一般地,柱形突起4a的形状为半圆柱形,但也不局限于这种形状,只要其相对该细长孔形通孔3a的啮合/分离操作可以以平顺方式进行即可。
此外,该形式可以涵盖所有包括细长孔形通孔3a和柱形突起4a的驱动力传递装置。另一种方案是,该形式可以包括这样的驱动力传递装置,其中设置了圆形通孔3b(例如,见图2b),而不是细长孔形通孔3a,或设置了半球性突起4b(例如,见图2b),而不是柱形突起4a。
如上所述,如果设置了细长孔形通孔3a,即使在较大负载扭矩施加到连接到要被驱动的元件上的张紧元件2(例如,2b、2c)的轴上时,平带1的细长孔形通孔3a和张紧元件2的柱形突起4a之间的接合(啮合)方式不同于具有不同直径的圆(即,圆形通孔和半球形突起)的点接触,而是与线性接触部分相同。即,驱动力可以被分散以被细长孔形通孔3a的纵向线形部分(直线部分或曲线部分)和形成在张紧元件2上的柱形突起4a的线形部分之间建立的线形接触部分接收。结果,可以有效防止在细长孔形通孔3a的孔部分内出现破坏。
此外,当涉及上述驱动力传递装置的本发明的思想应用于成像装置时,可以实现以下的成像装置。
换句话说,根据本发明的成像装置特征在于这样一种成像装置,其包括用于产生驱动力的驱动源;通过接收从驱动源产生的驱动力而被旋转驱动的图像载体;以及用于将从驱动源产生的驱动力传递到图像载体的驱动力传递装置,如图2a所示,其中,驱动力传递装置包括:多个布置在驱动源和图像载体之间的张紧元件2;以及一个或多个环状平带1,它们在所述多个张紧元件3上摩擦;沿垂直于平带1运行方向的宽度方向布置的细长孔形通孔3a沿平带1的运行方向形成在至少一个平带1中;而与平带1的细长孔形通孔3a配合同时也在垂直于张紧元件2的旋转方向的宽度方向上伸长的柱形突起4a设置在至少一个张紧元件2上,平带1在该张紧元件2上沿张紧元件2的旋转方向摩擦。
在这种情况下,作为图像载体,可以包括感光元件、以及传送诸如中间转印元件和纸张的纸张传送元件。作为这些图像载体元件的形式,可以包括鼓形(圆柱形)元件和环带元件。
同样,根据这种形式,可以实现与图1所示的形式类似的操作和效果。
同样,如图2a和2b所示,在这种形式的驱动力传递装置之内存在以下的形式:即,至少一个平带1具有细长孔形通孔3a或是细长孔形通孔3a和圆形通孔3b二者,而至少一个张紧元件2既具有柱形突起4a又具有半球形突起4b。柱形突起4a与细长孔形通孔3a配合,而半球形突起4b与细长孔形通孔3a或圆形突起3b配合。
此时,在提供了圆形通孔3b的形式中,这些圆形通孔3b以预定间隔设置,而半球形突起4b可以对应于这些圆形通孔3b而设置。
在这种情况下,至于柱形突起4a和半球形突起4b之间的布置,可以采用任意的正确选择突起的布置,例如,相对相应的通孔,可以形成每一个突起,或形成每两个突起。至于这些突起4a和4b的数量,突起4a和4b的总数不总是彼此相同,但可以基于适宜的分布比例分布。
此外,在未提供圆形通孔3b的形式中,半球形突起4b配合到细长孔形通孔3a上。在这种情况下,虽然与柱形突起4a和半球形突起4b二者相配合的细长孔形通孔3a的形状可以做成与突起4a/4b的形状不同,但当考虑到平带1的结构可以被简化的技术方面时,优选的是采用具有相同结构的细长孔形通孔3a。
同样,一般地,与细长孔形通孔3a配合的一对半球形突起4b沿纵向设置在细长孔形通孔3a的两侧上。然而,本发明不限于这种结构。例如,可以形成三组或更多组半球形突起4b。
在这种形式中,如图2a和图2b所示,基于以下假设,优选地满足关系“d1≤d3≤d2”。即,柱形突起4a的边缘部分与细长孔形通孔3a的边缘部分之间沿平带1运行方向的空间假设为“d1”;柱形突起4a的边缘部分与细长孔形通孔3a的边缘部分之间沿宽度方向的空间假设为“d2”;且半球形突起4b的边缘部分和细长孔形或圆形通孔3a或3b的边缘部分之间沿宽度方向的空间假设为“d3”。
在这种情况下,柱形突起4a可以主要相对施加到张紧元件2上的负载扭矩而分散操纵力,而半球形突起4b主要相对平带1的蛇行方向约束位置。
结果,在平带1的蛇行工作可以被有效避免的同时,扭矩可以被分散,且可以防止这些通孔部分(即,细长孔形通孔3a和圆形通孔3b)的损坏。
同样,本发明涉及这样一种成像装置,其中安装了能够满足上述关系(d1≤d3≤d2)的驱动力传递装置。
在这种情况下,本发明的成像装置可以通过这样的成像装置实现,其包括:用于产生驱动力的驱动源;通过接收从驱动源产生的驱动力而被旋转驱动的图像载体;以及用于将从驱动源产生的驱动力传递到图像载体的驱动力传递装置,如图2a和2b所示,其中:驱动力传递装置包括:多个在驱动源和图像载体之间布置的张紧元件2;以及一个或多个环状平带1,它们在所述多个张紧元件3上摩擦;且这种驱动力传递装置能够满足上述的关系(d1≤d3≤d2)。
虽然在这些成像装置中存在一些配备有多个图像载体系统的成像装置,但本发明的发明思想可以优选地以与上述成像装置类似的方式应用到属于旋转负载较大的系统的图像载体,在上述成像装置中组装了如图1所示的驱动力传递装置。
在这种情况下,本发明的成像装置可以由如此一种成像装置予以实现,该成像装置包括:用于产生驱动力的驱动源;通过接收从驱动源产生的驱动力而被旋转驱动的图像载体;以及用于将从驱动源产生的驱动力传递到图像载体的驱动力传递装置,如图2所示的驱动力传递装置可以用作能够将驱动力传递到图像载体的多个系统中施加最大旋转负载的图像载体系统上的驱动力传递装置。
此外,在图像载体的两个系统利用单一的驱动源旋转驱动的情况下,根据本发明,配备有两个图像载体系统的成像装置特征在于驱动力传递装置可以包括:用于将驱动力从一个驱动源传递到图像载体第一系统的第一平带;以及用于将驱动力从一个驱动源传递到图像载体第二系统的第二平带。
同样,根据本发明另一方面的驱动力传递装置的特征在于这种用于通过在多个张紧元件2(例如,2a到2c)上摩擦一个或多个环状平带1而传递驱动力的驱动力传递装置,如图3所示,其中,自由旋转元件5设置在这些张紧元件2的至少一个(例如2a)上,驱动力以自由旋转元件5可自由转动的方式传递到该张紧元件2上,并且自由旋转元件5以与该张紧元件2a同轴方式布置;并且,平带1经由自由旋转元件5在不同于其上设置了自由旋转元件5的张紧元件(例如2a)的张紧元件2(例如,2b和2c)上摩擦,并彼此邻近地定位。
然后,在图3中,当驱动力传递到张紧元件2(例如,2a)上时,驱动力经由这个张紧元件2a传递到平带1上,并接着,驱动力通过该平带1传递到要被驱动的元件(未示出)上,该元件以与(例如)张紧元件2b和2c同轴的方式设置。
此时,由于平带1经由自由旋转元件5相对张紧元件2b和2c摩擦,平带1相对张紧元件2b和2c的缠绕角度可以被保证为足够大的缠绕角度,并且,该平带1和从动元件所连接的张紧元件2b/2c之间的摩擦阻力可成为足够高的摩擦阻力。从而,来自平带1的驱动力可以牢靠地传递到张紧元件2b和2c上。
另一方面,由于自由旋转元件5以同轴方式自由旋转地设置在张紧元件2(例如,2a)的转轴上,故不需要特别地保证自由旋转元件5的设置空间。
结果,不需要用于传统上支承辅助张紧轮的额外元件以及特别空间。同样,平带1的缠绕角度可以相对驱动元件所连接的张紧元件2(例如2b和2c)设定为足够大的缠绕角度。
在这种技术装置中,作为平带1,本发明不仅限于单独一组平带,而也可以使用多组平带。同样,张紧元件2可以广泛地包括带轮、辊等。
在这种情况下,“驱动力所传递的张紧元件2(例如2a)”的表达意味着张紧元件2可以直接连接到驱动源上,或张紧元件2可以由另一驱动力传递系统驱动。
此外,“自由旋转元件5”的表达意味着可以自由旋转,并必须相对驱动力所传递的张紧元件2(例如2a)的旋转轴以同轴方式设置的元件,其可以广泛地包括轴承、卡圈等。
同样,在图3所示的形式中,平带1可以包括普通的带。另一种方案是,鉴于有效地避免平带1和张紧元件2之间产生的打滑,优选地采用以下的改进形式。即,在一列或多列通孔(未示出)沿平带运行方向形成在至少一个平带1内的同时,与平带1的通孔配合的突起(未示出)设置在至少一个张紧元件2上,平带1在该张紧元件2上摩擦。
根据这种改进形式,由于平带1相对张紧元件2的缠绕角度可以做得较大,施加到与这些突起配合的通孔上的力可以被分散,且可以有效地避免这些通孔部分的损坏。
此外,当自由旋转元件5沿张紧元件2的转轴方向移动时,由于在该自由旋转元件5上摩擦的平带1蛇行,鉴于平带1的蛇行操作被有效地防止的这项技术方面,优选的是沿轴的方向限制该自由旋转元件5的位置。
在这种情况下,自由旋转元件5可以由位置约束元件(未示出)相对张紧元件2的转轴的轴向而限定位置。
此外,即使在自由旋转元件5本身沿轴向位置限定时,仍存在在自由旋转元件5上摩擦的平带1本身蛇行的风险。鉴于能够有效防止这种带蛇行工作产生的技术方面,自由旋转元件5设置有位置约束部分,用于限制自由旋转元件5相对垂直于在该自由旋转元件5上摩擦的平带的运行方向的宽度方向的位置。
在这个方面,“位置约束部分”的表达可以广泛包括在平带1设置有通孔情况下与该通孔配合的突起,以及能够防止平带1蛇行工作的约束壁。
此外,当涉及上述驱动力传递装置的本发明的思想应用到成像装置中时,可以实现以下的成像装置。
换句话说,根据本发明的成像装置特征在于如此一种成像装置,其包括:用于产生驱动力的驱动源;通过接收从驱动源产生的驱动力而被旋转驱动的图像载体;以及用于将从驱动源产生的驱动力传递到图像载体的驱动力传递装置,如图4所示,其中:驱动力传递装置包括:多个在驱动源和图像载体之间布置的张紧元件2(例如,2a到2c);以及一个或多个环状平带1,它们在所述多个张紧元件3上摩擦;可自由转动并相对张紧元件2中的一个张紧元件(例如,2a)的旋转轴以同轴方式布置的自由旋转元件5设置在驱动力所传递的至少一个张紧元件2a上;并且,平带1通过自由旋转元件5相对不同于该自由旋转元件5所设置的张紧元件2a的彼此相邻定位的这种张紧元件2(例如,2b和2c)摩擦。
根据这样一种成像装置,图3所示的驱动力传递装置可以确保平带1相对多个张紧元件2的较大的缠绕角度,不需不必要地增大布置空间,并也可以减小驱动力的传递误差。结果,在这种成像装置可以满足小型化/低成本方面的需求的同时,其有可能避免产生图像缺陷,例如:颜色偏移、或颜色偏离,以及/或在输出图像中的图像转印起伏。从而,可以进行稳定的成像操作。
此外,鉴于节能方面以及降低成本方面,在下述情况中存在着施加给图像载体的旋转负载增大的趋势:即,不仅这种图像载体,而且诸如转印辊和静电充电辊的旋转元件也由单一驱动源旋转驱动,同时,这些旋转元件与图像载体相接触地被旋转驱动;以及,为了减少元件总量,采用滑动轴承以取代滚子轴承作为用于这些图像载体和其它旋转元件的轴承。结果,本发明的发明思想可以优选地应用于这种成像装置中。
同样,在各成像装置中存在着配备有多个成像载体系统的成像装置。在这种情况下,本发明的发明思想可以优选地应用于较重旋转负载所施加的多个图像载体系统中,类似于其内安装了图1所示的驱动力传递装置的成像装置。
在这种情况下,本发明的成像装置可以由如此一种成像装置予以实现,该成像装置包括:用于产生驱动力的驱动源;通过接收从驱动源产生的驱动力而被旋转驱动的图像载体;以及用于将从驱动源产生的驱动力传递到图像载体的驱动力传递装置,如图3所示的驱动力传递装置可以被用作能够将驱动力传递到多个图像载体系统中最大旋转负载所施加的那个图像载体系统上的驱动力传递装置。
此外,在两个图像载体系统由单一驱动源旋转驱动的情况下,根据本发明的成像装置可以由配备有两个图像载体系统的成像装置实现,驱动力传递装置可以包括:用于将来自一个驱动源的驱动力传递到图像载体的第一系统的第一平带;以及用于将来自一个驱动源的驱动力传递到图像载体第二系统的第二平带。
在驱动力传递装置和/或成像装置中,一般地,平带1的结构由一片带元件构成。然而,考虑到平带1可以在张紧元件2上轻易地摩擦,以及更牢靠地防止在相应通孔(3、3a、3b)的孔部分内出现破坏这些技术方面,至少一个平带1优选地如下形成:即,具有相同材料或大致相同材料特征的多个带元件以这些带元件的至少一部分固定的方式彼此重叠,且此外,这些带元件可以独立地压缩/膨胀。
换句话说,该实施例的平带1以具有相同材料或基本相同材料特性(具体地说,拉伸强度和弯曲强度)的多个带元件彼此重叠的方式缠绕在张紧元件2或自由旋转元件5上。
此时,即使在多个带元件彼此重叠情况下,平带1的弯曲刚性基本与一片带元件所具有的弯曲刚性相同,即,可以获得较小的弯曲刚性。结果,平带1可以在稳定的状态下缠绕在张紧元件2和自由旋转元件5上。
同样,由于具有相同材料或基本相同材料特性的带元件彼此重叠,并使用重叠的带元件,平带1相对于施加到通孔(3、3a、3b)孔部分上的力的刚性可以增大。同样,在负载扭矩施加到平带1围绕其缠绕的张紧元件2上时,多个带元件响应带张力的变化而以基本相同的形状变形。结果,操纵力不会以集中的方式施加到单独平带1的通孔部分,从而,可以有效地防止通孔部分的损坏,导致稳定的带驱动操作。
此外,在该实施例中,由于平带1配备有相应的通孔3、3a、3b,彼此重叠的带元件是优选的,且彼此相互定位。
在这种情况下,带元件的至少一部分需要固定。作为带元件的固定方法,这些带元件的一部分彼此焊接或粘结。结果,这些带元件可以一直并牢固地彼此重叠,这些带元件中的每一个不需初始定位(即,沿带运行方向和沿垂直于该带运行方向的方向的初始定位)。
参照附图,将详细描述本发明。
[实施例1]
图4是用于示意性说明本发明所应用的复印机(成像装置)80的实施例1的剖面图。
在该图中,将解释这个复印机80的结构,同时该结构被细分成图像输入系统、成像系统和纸张传输系统。
图像输入系统设置有:其上安装原件的原件安装基体70、用于读取安装在该原件安装基体70上的原件的原件读取装置71、以及用于处理由该原件读取装置71读取的图像信息的图像处理装置72。
成像系统设置有:成像站10、曝光装置13、两个第一中间转印鼓31以及一个第二中间转印鼓32。成像站10(具体地说,附图标记10K、10Y、10M、10C,即,附图中由虚线围绕的部分)对应于黑色、黄色、深红色和氰色中每一种。曝光装置13(具体地说,附图标记13K到13C)响应从图像处理装置72提供的图像数据使成像站10曝光。在相应的成像站10中形成的图像依次被传输并固定到两个第一中间转印鼓31上(具体地说,附图标记31a和31b)。
在这种情况下,成像站10的每一个配备有:如感光鼓11(具体地说,附图标记11K到11C)的电子照相装置;给感光鼓11充电的充电装置12(具体地说,附图标记12K到12C);显影装置14(具体地说,附图标记14K到14C),其利用相应颜色的墨粉等将通过曝光装置13写到被充电的感光鼓11上的潜像显影。
顺便地说,(初级)转印装置(未示出)布置在相应的感光鼓11(11K到11C)和第一中间转印鼓31a和31b彼此面对的位置,而(次级)转印装置(未示出)设置在第一中间转印鼓31a和31b与第二中间转印鼓32彼此面对的部分。
此外,纸张传输系统设置有纸张托架40,其上堆叠/安放诸如纸的记录纸张;用于一张接一张地拾取纸张托架41内的记录纸张的拾取辊41;用于定位被拾取的记录纸张的定位辊42;用于将第二中间转印鼓上的图像转印到记录纸张上的(第三)转印辊43;用于定影转印到记录纸张上的图像的定影辊44;以及用于其内存放被弹出的记录纸张的弹出托架45。
以下,将描述这种复印机80的基本的全彩色复印操作。
首先,用户将要被读取的原件安装在原件安装基体70上,并然后利用用户界面(未示出)指示全彩色复印操作时,图像读取装置71扫描该原件以便光学读取该被扫描原件的内容,并然后将读取的原件内容转化为电信号(图像数据“I”)。在图像处理装置72中,这个图像数据I被颜色分离成黑色、黄色、深红色和氰色。同样,该图像处理装置72进行以下的图像处理操作,即,将其内考虑了标记装置/方法特性的预定加权因子运用到具有这些颜色的图像数据“I”(即,IK、IY、IM、IC)上。
另一方面,在相应的成像站10中所采用的感光鼓11被带驱动装置100(见图5和图6,将在下面描述)沿附图中箭头所示的方向驱动。这些感光鼓11的表面被充电装置12均匀充电为预定的电势。然后,相应的曝光装置(13K到13C)对应在相应感光鼓11(11K到11C)上的相应的图像数据I(IK到IC)在预定时刻露出曝光光线,从而,潜像由相应感光鼓11(11K到11C)上的电势差所形成。潜像以如下方式转换成墨粉图像“T”(K、Y、M、C),即,墨粉通过相应的显影装置14(14K到14C)静电附着到这些潜像上。
另一方面,第一中间转印鼓31a/31b和第二中间转印鼓32二者都被带驱动装置100(见图5和图6,将在下面描述)沿箭头所示方向旋转驱动,如图所示。然后,这个墨粉图像T(K、Y)从感光鼓11(11K、11Y)被初级转印装置(未示出)静电转印到第一中间转印鼓31a上,而墨粉图像T(M、C)从感光鼓11(11M、11C)被静电转印(初级转印)到第一中间转印鼓31b上。在这种情况下,墨粉图像T(K、Y)彼此在第一中间转印鼓31a的表面上重叠,而墨粉图像T(M、C)彼此在第一中间转印鼓31b上重叠。
此外,彼此在第一中间转印鼓31a上重叠的墨粉图像T(KY)由次级转印装置(未示出)静电转印(次级转印)到第二中间转印鼓32上,类似地,彼此在第一中间转印鼓31b上重叠的墨粉图像T(MC)被静电转印到第二中间转印鼓32上。在这种情况下,墨粉图像T(KY)与墨粉图像T(MC)在第二中间转印鼓32的表面上重叠,从而在其上形成了全彩色墨粉图像(KYMC)。
如上所述,在墨粉图像T(KYMC)形成的同时,存储在纸张托架40内的一片记录纸张“S”被拾取辊41拾取,并然后被传输到定位辊42。例如,定位辊42从停止状态开始转动预定时间,从而在第二中间转印鼓32上静电形成的全彩色墨粉图像T(KYMC)相对传输辊43到达辊隙部分(未示出)的时刻与记录纸张S到达该辊隙部分的另一时刻同时。从而,形成在第二中间转印辊32上的全彩色墨粉图像T(KYMC)静电转印到记录纸张S上。
此后,当记录纸张S穿过定影辊44的辊隙部分时,全彩色墨粉图像T(KYMC)被静电固定到该记录纸张S的表面上,这个全彩色墨粉图像T(KYMC)通过接收由相应的定影辊44提供的热量(热能)和压力及其效应而定影到该表面上,然后,其上定影有全彩色墨粉图像的记录纸张S弹出到复印机80外侧设置的弹出托架45上。
虽然如此的一系列复印步骤被定义为一个循环,这种复印循环连续地进行,从而,可以连续复印全彩色图像。
图5是示出驱动该复印机80的带驱动装置100的透视图。该图示出了从图4的后表面侧看到的这种带驱动装置100的结构。顺便地说,图6a示出图5的带驱动装置100的前视图,而图6b示出其平面图。
在附图中,采用带驱动装置100以便驱动相应的感光鼓11(11K到11C)、第一中间转印鼓31a、31b,也驱动第二中间转印鼓32。这种带驱动装置100设置有两个平带101/102,以及各种张紧元件,在该张紧元件上平带101和102被张紧或摩擦。
在这种情况下,作为上述的张紧元件,可以为从动带轮111到117和张紧轮121及122,用于使相应的平带101/102循环。从动带轮111到117沿其轴向安装在相应的感光鼓11(11K到11C)、第一中间转印鼓31a/31b以及第二中间转印鼓32的一端。
顺便地说,在该实施例中,安装在第二中间转印鼓32上的从动带轮117具有两级的带悬挂平面,其上分别悬挂第一平带101和第二平带102。
然后,第一平带101悬挂在张紧轮121、安装在相应感光鼓11(11K到11C)轴上的从动带轮111到114,以及安装在第二中间转印鼓32的轴上的从动带轮117上。
另一方面,第二平带102悬挂在张紧轮122、安装在第一中间转印鼓31a/31b轴上的从动带轮115和116、以及安装在第二中间转印鼓32的轴上的从动带轮117上。
顺便地说,设置有相应的带轮111到117、121以及122的带轮轴(未示出)由相应的滑动轴承支承,该滑动轴承设置在复印机80的侧表面上,从而,这些带轮轴可以自由旋转。
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将来源于驱动电机(即,驱动源,未示出)的动力施加到那个轴上的方式为:优选地采用如此的结构以便将来源于驱动电机的驱动力输入到平带和带轮之间具有较大缠绕角度的带轮轴上。
在该实施例中,例如,来源于驱动电机的驱动力可以设定为输入到第二中间转印鼓32的轴上。另一种方案是,来源于驱动电机的驱动力输入到另一带轮轴上。
树脂材料可以用作这些平带101和102的制造材料。然而,鉴于耐久性和加工精度等,优选地使用诸如不锈钢、镍和钛的金属材料。更具体地说,鉴于成本、耐久性以及机械强度等,优选地使用不锈钢。
类似地,树脂材料可以用作这些带轮的制造材料。然而,鉴于耐久性和加工精度等,优选地使用诸如不锈钢、铝和碳钢的金属材料。更具体地说,一般地与树脂制成的带轮相比,金属制成的带轮具有较大的惯性运动。结果,这种金属带轮可以具有相对诸如啮合振动的高频振动的衰减作用,该高频振动会导致问题,即,从成像装置输出的图像缺陷。鉴于这种衰减效果,金属材料优选地被用作带轮材料。尤其是,在金属材料中,鉴于它们的成本、耐久性以及机械强度,不锈钢优选地用作带轮材料。
图7是详细示出平带和带轮结构的解释性视图。
在这种情况下,现在将作为示例描述用来驱动图4的中间转印鼓的平带101/102和相应的带轮110(即,111到117、121、122)。
未示出的清洁器抵靠图4所示的第一中间转印鼓31a和31b,从而,与其他鼓相比,相对较重的载荷施加到这些第一中间转印鼓上。结果,在该实施例中,多列(在该示例中为3列)通孔130沿平带运行方向形成在第一平带101和第二平带102中。同样,多列(在该示例中为3列)突起140形成在这些带轮110的所有或一部分中(在该示例中说明了形成在所有带轮上的情况)。这些突起140对应平带101和102的通孔130定位。由于带轮110的突起140与平带101/102的通孔130配合,从而实现了平带101/102稳定的驱动工作。
在该实施例中,例如,圆形孔用作通孔130,而半球形突起用作突起140。
在图7a、7b、7c所示的实施例中,这些通孔1 30沿所有列的间距被设定为在平带101和102中相同间隔(等间隔)。然而,本发明不限于此,而间隔可以在相应的列中改变。同样,在三列通孔之中,中间列通孔130b的间距“p”制成与两侧列通孔130a和130c的间距“p”相等。然而,相位“θ”被偏移180度。
这种相移被用于避免由于带蛇行(后面将解释)而导致的通孔部分损坏。
同样,在该实施例中,虽然多列通孔130形成在平带101和102中,多列突起140相应于上述通孔130形成在带轮110中,然而,这些突起140不需与所有通孔130相对应地设置,而是至少在具有最大负载的带轮110上设置。
结果,突起140不需要与所有列通孔130配合,而是可以仅与三列中的一列配合。另一种方案是,这些突起140的间距制成与比通孔间距大整数倍的间距相等。结果,其内形成多列通孔130的平带101/102的配合特性以及围绕其缠绕平带101和102的若干带轮110的配合特性可以根据每种使用情况自由设计。
图8a和图8b示出相对根据该实施例的成像装置结构的负载的效果的概况,而图8c和图8d详细示出关于带蛇行工作的后果的概况。
图8示出以循环方式在由箭头所示方向移动的穿孔带(即,配备有通孔的平带)以及设置在带轮上并与该平带内形成的通孔配合的突起。
图8a示出在其内形成一列通孔130′的对比形式(平带101′和102′)中的驱动条件。在重载情况下,如该图所示,平带101′和102′沿相对于通孔130′的循环方向的方向移动,从而,在这些通孔130′与突起140′相啮合的部分产生变形。当这种变形量变得大于或等于一定大小时,通孔130′的带部分被损坏,从而,带驱动工作成为不稳定驱动工作。
为了减小这种变形对稳定条件下驱动带的不利影响,在该实施例中,如图8b所示,多列通孔130相对循环方向形成在平带101和102中。结果,可以减小施加有重载的带轮110被驱动时一个通孔130部分内出现的变形,从而,驱动力可以在稳定状况下被传递。
图8c示出一种改进形式,其中多列通孔130形成在平带101和102中以具有与该实施例中相同的相位条件。
在这种情况下,相对负载可以获得与图8b所示相类似的效果,并从而可以减小通孔130每一单独孔部分出现的变形。然而,在形成带蛇行工作的条件下,通孔130孔部分的间距相对蛇行方向被极大地缩小,从而,没有了能够吸收变形的区域,这将容易地导致这些通孔130的孔部分的损坏。
为了避免这个问题,当考虑到带蛇行方向时,如该实施例中所述,优选的是采用图8d所示的带结构。
为此目的,在平带宽度被做得足够宽的情况下,由于多列通孔沿蛇行方向的间距较大,即使采用图8c的带结构也不会出现问题。然而,在要求诸如成像装置的装置紧凑性的情况下,优选的是采用图8d所示的带结构。结果,由于如图8b和8d所示的带结构用作该实施例中,可以实现稳定的带驱动工作。
因此,根据该实施例,不存在平带101和102内形成的通孔130的孔部分损坏的风险,此外,来源于驱动电机的驱动力可以牢靠地传递到感光鼓11(11K到11C)、第一中间转印鼓31a/31b、以及第二中间转印鼓32。
这个事实在示例1中印证(将在下面描述)。
更具体地说,在当前有利发展的彩色成像装置的技术领域中,为了减小电能消耗和制造成本,要求具有如下驱动系统,其中不仅感光鼓、而且中间转印鼓和中间转印带、以及转印辊和充电辊都由单一的驱动电机驱动。存在着负载扭矩逐渐增大的趋势,而驱动力传递元件应承受这种增大的负载扭矩,以实现彩色成像工作。
另外,为了减小零件成本,存在多种可能方式,即,对于用于支承相应图像载体鼓旋转轴的轴承,传统使用的滚子轴承被滑动轴承取代。在这种改变了轴承的情况下,负载扭矩将由于用滑动轴承替换这些滚子轴承而增大。
该实施例即使在这种需求的情况下也可以实现非常好的效果。该优点在下述实施例中可以同样达到。
顺便地说,在该第一实施例中,作为带驱动装置100,采用了由两个平带101和102以及用于悬挂这些平带的带轮110(111到117、121、122)构成的带驱动装置。然而,本发明不限于这种带驱动装置,而可以应用于如图9所示的另一种带驱动装置。即,虽然这个带驱动装置100设置有单一平带103以及用于悬挂该单一平带103的带轮(即,从动带轮111到117、和张紧轮121),例如,来源于驱动电机的驱动力可以施加到与第二中间转印鼓32相连的从动带轮,并且该驱动力也可以经由悬挂在相应带轮110之上的单一平带103传递到相应的带轮110,从而驱动感光鼓11(11K到11C)、第一中间转印鼓31a/31b、以及第二中间转印鼓32。
[实施例2]
图10是用于示意性表示应用本发明的复印机(成像装置)90的实施例2的剖面图。
在该附图中,现在将解释这个复印机90的结构,而这个结构被细分成图像输入系统、成像系统、以及纸张传输系统。
图像输入系统设置有原件安装基体70、原件读取装置71、以及图像处理装置72。
成像系统设置有:成像站10、曝光装置13、两个第一中间转印鼓31、以及一个中间转印鼓32。成像站10(具体地说,附图标记10K、10Y、10M、10C,即,在该图中由虚线圈出的部分)对应于黑色、黄色、深红色和氰色每一种。曝光装置13(具体地说,附图标记13K到13C)响应从图像处理装置72提供的图像数据使成像站10曝光。
在这种情况下,成像站10(10K到10C)配备有:电子照相装置,如感光鼓11(具体地说,附图标记11K到11C);充电装置12(具体地说,附图标记12K到12C);显影装置14(具体地说,附图标记14K到14C);鼓清洁器15(具体地说,附图标记15K到15C);以及转印辊22(具体地说,附图标记22K到22C)。充电装置12给感光鼓11充电。显影装置14利用相应颜色的墨粉通过曝光装置13将写在被充电的感光鼓11上的潜像显影。鼓清洁器15清洁留在感光鼓11上的墨粉。转印辊22将在感光鼓11上形成的图像转印到记录纸张“S”上。
尤其是,在该实施例中,感光鼓11(附图标记11K到11C)分别被带驱动装置50(具体地说,附图标记50K到50C)驱动。在带驱动装置50中(附图标记50K到50C),来源于单个驱动电机的驱动力经由整个带驱动装置(未示出)提供到每个带驱动装置50的驱动力传递轴上。
此外,纸张传输系统设置有纸张传输带20、以及定影辊22等。该纸张传输带20对应于每个成像站10(附图标记10K到10C)传输记录纸张S,并定位在定位辊42的支柱位置。定影辊44设置在该纸张传输带20的支柱位置。
那么,在该实施例中,纸张传输带20在包括至少一个驱动辊24a的多个张紧辊24(附图标记24a到24e)上张紧并摩擦。围绕该纸张传输带20,提供了带清洁器26、带擦净装置27、吸取静电充电装置28以及剥离静电充电装置29。吸取静电充电装置28将记录纸张S吸取并固定到纸张传送带20上。而剥离静电充电装置29从纸张传送带20上剥离记录纸张“S”。
以下,将给出这种复印机80的基本的全彩色复印工作的描述。
首先,当用户将要被读取的原件安装到原件安装基体70上,并然后利用用户界面(未示出)指示进行全彩色复印操作时,图像读取装置71扫描该原件,以便光学地读取被扫描原件的内容,并然后将读取的原件内容转化成电信号(图像数据“I”)。在图像处理装置72中,该图像数据I被色彩分离成黑色、黄色、深红色、以及氰色。同样,该图像处理装置72进行如下的图像处理工作,即,考虑了标记装置/方法特性的预定加权因数被运用到具有这些颜色的图像数据“I(即,IK、IY、IM、IC)”。
另一方面,在相应的成像站10内采用的感光鼓11被带驱动装置50(附图标记50K至50C)沿箭头所示方向驱动,如该图所示。这些感光鼓11(附图标记11K到11C)的表面被充电装置12(附图标记12K到12C)均匀充电为预定的电势。然后,相应的曝光装置13(13K到13C)对应在相应的感光鼓11(11K到11C)表面上的相应的图像数据I(IK到IC)在预定时刻暴露出曝光光线,从而,潜像由相应感光鼓11(11K到11C)表面上的电势差形成。潜像以如下方式被转化为墨粉图像“T”(K、Y、M、C),即,墨粉通过相应的显影装置14(14K到14C)静电附着到这些潜像上。
如上所述,在墨粉图像T(K、Y、M、C)形成的同时,存储在纸张托架(未示出)中的一片记录纸张“S”被拾取辊41(未示出)拾取,并然后传送到定位辊42处。例如,由于定位辊42从静止状态开始转动到预定时刻,记录纸张S沿附图中箭头所示方向被传送到由驱动装置(未示出)驱动的纸张传输带20。
顺便地说,在记录纸张“S”从定位辊42向纸张传输带20传输的同时,电荷从吸取静电充电装置28以该记录纸张“S”被吸取到纸张传输带20上的方式提供到纸张传输带20。
然后,形成在感光鼓11(11K到11C)上的墨粉图像T(K、Y、M、C)通过转印辊22(22K到22C)以静电方式依次从相应的感光鼓11(11K到11C)传递到纸张传输带20上。在这种情况下,墨粉图像T(K)首先转印(初级转印)到记录纸张S上,墨粉图像T(Y)转印到该墨粉图像T(K)上,然后,墨粉图像T(M)转印到该墨粉图像T(Y)上,此外,墨粉图像T(C)以顺次的方式叠加到这个墨粉图像T(M)上,结果,形成了全彩色墨粉图像T(K、Y、M、C)。
顺便地说,在初级转印操作后,局部遗留在相应感光鼓11(11K到11C)表面上的诸如墨粉的物品被鼓清洁器15(附图标记15K到15C)清除。同样,在纸张传输带20上残留的诸如墨粉的物品被带清洁器26去除。此外,遗留在纸张传输带20上的电势痕迹被带擦净装置27消除。
此后,当记录纸张S穿过定影辊44的辊隙部分,全彩色图像T(K、Y、M、C)被静电保持在记录纸张S的表面上时,通过接收相应的定影辊22所施加的热量(热能)和压力以及其效果,这个全彩色墨粉图像T(K、Y、M、C)被定影在该表面上,然后,其上已经定影了全彩色墨粉图像的记录纸张“S”弹出到复印机90外侧设置的弹出托架45上。
在这种情况下,当记录纸张“S”从纸张传输带20向定影辊44传输时,由剥离静电充电装置29向记录纸张“S”施加如此一种电荷,这样记录纸张“S”从纸张传输带20上脱离。
虽然这样的一系列复印步骤被定义为一个循环,该复印循环连续进行,从而,可以连续复印全彩色的图像。
与实施例1相似,当配备有多列孔的平带和配备有多个突起的带轮应用于相应的带驱动装置50(50K到50C)和用作驱动复印机90的相应感光鼓11(11K到11C)的整个带驱动装置时,可以实现与实施例1中相似的操作和效果。
同样,类似与实施例1的带驱动装置也可以应用于纸张传输带20的驱动装置中。另一种方案是,类似于实施例1的带驱动装置可以应用于所有装置中。
[实施例3]
上述实施例1和2中任一个均示出了可应用于成像装置的带驱动装置。相反,该实施例示出了一种用于广泛驱动要被驱动元件的带驱动装置的典型形式。
涉及图11a到图11d的带驱动装置100配备有单独的平带105以及张紧元件,平带105在该张紧元件上摩擦。在图11a到11d的每一个中,作为这种张紧元件,提供了来源驱动电机(未示出)的驱动力所传递的驱动带轮151、两个从动带轮152、153、并还提供了张紧轮154。这些从动带轮152和153邻近于驱动带轮151定位,并连接到要被驱动的元件(未示出)上。张紧轮154被用于使平带105循环。
类似于上述的实施例1,在该实施例3中,多列(在该示例中为3列)通孔130沿平带105运行方向形成在平带105中。另外,多列突起140形成在这些带轮151到154的全部或一部分上(在该示例中,突起140形成在驱动带轮151、从动带轮152和153上)。这些突起140相应于平带105的通孔130定位。由于带轮110的突起140与平带105的通孔130配合,可以实现平带105的稳定驱动操作。
根据该实施例3,类似于实施例1,即使在重载施加到与要被驱动的元件所连接的从动带轮152和153上,并且平带105趋于蛇行,驱动力可以牢靠地传递到要被驱动的元件,同时施加给平带105通孔130的孔部分的操纵力被分散。
同样,涉及图11b的带驱动装置100以如下方式构造成具有三列通孔型,即,多列通孔131以沿带蛇行方向(即,垂直于运行方向定位的宽度方向)倾斜的方式排列,同时,所述多个通孔131彼此不重叠。此外,对应于上述通孔131的突起141设置在带轮151到154的全部或一部分上。结果,与图11a所示的带驱动装置的刚性相比,这种带驱动装置100可以相对带宽度方向刚性较强。
此外,涉及图11c的带驱动装置100以如下方式构造成具有两列通孔型,即,多列通孔132以沿带蛇行方向(即,垂直于运行方向定位的宽度方向)倾斜的方式排列,同时,所述多个通孔132彼此不重叠。此外,对应于上述通孔132的突起142设置在带轮151到154的全部或一部分上。
此外,涉及图11d的带驱动装置100以如下方式构成具有两列型,即,多列通孔133沿带蛇行方向(即,垂直于运行方向定位的宽度方向)以平行方式排列。此外,对应于上述通孔133的突起143设置在带轮151到154的全部或一部分上。
图11d所示的带驱动装置100的这种形式不适于在发生较大带蛇行工作的情况下使用。然而,当负载施加到从动带轮152和153上时,两列通孔133同时与突起啮合以驱动平带105。结果,当重载被带105驱动时,这种带驱动装置100的这些通孔和突起的排列获得有利的效果。
因此,根据该实施例的这些带驱动装置的几种形式根据要被应用的驱动特性而彼此结合,从而,带可以在稳定状态下被驱动,此外,可以实现较高的转动波动抑制精度。
[实施例4]
图12说明性示出了应用本发明的带驱动装置100的实施例4。
图12所示的带驱动装置100以大致与实施例3类似的方式排列,即,设置有单独的平带105和张紧元件(即,驱动带轮151、从动带轮152和153、以及张紧带轮154),在该张紧元件上平带105被张紧。与上述实施例3不同,在这个带驱动装置100中,具有细长孔形的通孔301形成在单独的平带105中,如附图所示。这些细长孔形通孔301沿垂直于平带105运行方向的宽度方向伸长。在这些带轮151到154的全部或一部分中(在该示例中为全部带轮),具有半圆柱形状的柱形突起302对应于上述细长孔形通孔301设置。形成在相应带轮151到154上的柱形突起302与形成在平带105中的细长孔形通孔301啮合,并从而实现了在稳定状态下驱动平带105。
下面,将详细描述在该实施例中所采用的带轮151到154和平带105。
在该实施例4中,如图13a所示,带轮151到153围绕其圆周表面设置有半圆柱形状的柱形突起302。例如,如图13c所示,在这些带轮151到153中,具有半圆柱形状的销接合槽312以适当选择的间隔形成在带轮主体311的圆周表面之内,圆柱形销313从带轮主体311的外侧沿带轮主体径向抵压并插入相应的销接合槽312中,从而形成了柱形突起302,而该带轮主体311夹在两个固定盘314和315中,且带轮主体311利用紧固元件316,如螺钉加以固定。
同样如图13b所示,平带105配备有细长孔形通孔301。这种细长孔形通孔301可以以如下方式形成,即,例如由SUS材料形成的平带105被蚀刻掉以成为细长孔形。
另一种方案是,这种细长孔形通孔301可以通过采用冲压加工和/或放电加工(discharging Working)而形成。
关于细长孔形通孔301和柱形突起302之间的关系,鉴于两个元件310和302之间的配合特性维持在良好状态下这点,细长孔形通孔301的尺寸优选地做得稍微大于柱形突起302的尺寸。那么,为了保持两个元件301/302之间的配合特性保持在良好条件下,细长孔形通孔301沿其纵向的边缘部分优选地做成弧形,而另一方面,柱形突起302沿其纵向的两端部也优选地做成平滑的曲面形。
结果,根据该实施例,如图14所示,即使在重载施加到要被驱动元件所连接的从动带轮152和153时,驱动力可以牢靠地传递到要被驱动的元件,同时施加到平带105细长孔形通孔301的孔部分的操纵力被该通孔301的直线部分301a所接收。
因此,采用根据该实施例的带驱动装置的结构,并从而可以进行稳定的带驱动工作,进一步可以实现较高的转动波动抑制精度。
[实施例5]
图15示出应用本发明的实施例5的带驱动装置的主体部分。
如图15所示,在该实施例5中,沿垂直于平带105运行方向延伸的细长孔形通孔321和圆形通孔322以预定的间距间隔交替地形成在该平带105中。同样,具有半圆柱形状的柱形突起323和半球形突起324对应于上述的通孔321和322形成在带轮151到154的全部或一部分中。带轮151到154的相应突起323和324与平带105中形成的相应通孔321和322配合,从而,可以实现稳定的平带105的驱动工作。
例如,在实施例4中,当带轮151到154通过图13c所示的方法制造,由于柱形突起302夹在两个固定盘315和316之间,优选的是采用圆柱形销313,其构成具有比被这些固定盘所夹持的中心带轮主体311的宽度小的宽度的柱形突起302。
然而,如果所制造的具有半圆柱形状的柱形突起302相对沿带轮151到154轴向的位置具有波动,在平带105以蛇行方式驱动的情况下,在最坏的情况下,只有这些细长孔形通孔301中的一部分限制平带105的蛇行驱动。结果,存在较大的操纵力施加到这种细长孔形通孔301上的风险。
如图15所示,根据该实施例,带驱动元件的结构基于以下假设以满足关系“d1≤d3≤d2”的方式设定。即,柱形突起323的边缘部分和细长孔形通孔321的边缘部分之间沿平带105的运行方向的空间假设为“d1”;在柱形突起323的边缘部分和细长孔形通孔321的边缘部分之间沿平带105宽度方向的另一空间假设为“d2”;并且,半球形突起324的边缘部分和圆形通孔322边缘部分之间沿平带105宽度方向的另一空间假设为“d3”。
当带驱动装置的结构元件被设定为满足该尺寸关系时,可以实现功能分离型带驱动装置。即,平带105的蛇行工作被半球形突起324和该平带105的圆形通孔322约束。同样,对于由负载扭矩导致的操纵力,平带105在按以下方式驱动/传动,即,该操纵力被具有半圆柱形状的柱形突起323和平带105的细长孔形通孔324分散。
结果,类似于实施例4,即使在重载施加到要被驱动元件所连接的从动带轮152和153上,并且平带105以蛇行方式被驱动时,驱动力可以牢靠地传递到要被驱动的元件上,同时,施加到平带105内形成的通孔(细长孔形通孔321和圆形通孔322)的操纵力被分散。该操纵力由沿平带运行方向施加的由负载导致的力和平带105沿基本垂直于运行方向的方向蛇行驱动所导致的力二者产生。
[实施例6]
图16示出应用本发明的带驱动装置的实施例6。
在该图中,根据该实施例的带驱动装置以基本与上述实施例5类似的方式布置。不同于实施例5,在该带驱动装置中,沿垂直于平带105运行方向的方向延伸的细长孔形通孔321以预定间距间隔形成在平带105中,如该图中所示,而具有半圆柱形状的柱形突起323和具有配对结构的半球形突起325以预定间距间隔(在该实施例中,该预定的间距间隔设定为比细长孔形通孔321的间距间隔的长二倍)对应于上述细长孔形通孔321交替地设置在带轮151到154的全部或一部分中,而带轮151到154的相应的突起323和325与在平带105中形成的相应通孔321配合,从而可以实现稳定的平带105的驱动工作。
结果,如图6a所示,根据该实施例,带驱动元件的布置基于以下假设以满足关系“d1≤d3≤d2”的方式设定。即,柱形突起323的边缘部分和细长孔形通孔321的边缘部分之间沿平带105的运行方向的空间假设为“d1”;在柱形突起323的边缘部分和细长孔形通孔321的边缘部分之间沿平带105宽度方向的另一空间假设为“d2”;并且,半球形突起325的边缘部分和圆形通孔322边缘部分之间沿平带105宽度方向的另一空间假设为“d3”。
当带驱动装置的结构元件被设定为满足图16b所示的尺寸关系时,可以实现功能分离型带驱动装置。即,平带105的蛇行工作被半球形突起325和该平带105的细长孔形通孔321约束。同样,至于由负载扭矩产生的操纵力,平带105在以下状态下被驱动/传动,即,该操纵力被具有半圆柱形状的柱形突起323和平带105的细长孔形通孔324分散。
于是,在该实施例形式中,即使在重载施加到要被驱动的元件所连接的从动带轮152和153上,且平带105以蛇行方式驱动时,驱动力可以牢靠地传递到要被驱动的元件上,同时施加到平带105中形成的细长孔形通孔321上的操纵力(沿平带运行方向施加的由负载导致的力,以及由平带105沿基本垂直于运行方向的方向蛇行驱动而导致的力)被分散。
尤其是,在该实施例中,由于细长孔形通孔321以预定的间距间隔形成在平带105中,增大了构造在带轮侧面上的各种突起形状的自由度。
例如,柱形突起301(321)可以在每细长孔形通孔321的布置间距中形成。同样,柱形突起323和成对构造的半球形突起325二者均可以以二倍长于细长孔形通孔321的布置间距的间隔形成。柱形突起323和成对构造的半球形突起325可以相对细长孔形通孔321以2∶1的比例形成。
[实施例7]
图17示出应用于采用本发明实施例7的复印机(成像装置)80的带驱动装置。
在该图中,复印机80的基本结构与实施例1的大致相同,并配备有四个感光鼓11(附图标记11K到11C)、两个第一中间转印鼓31a和31b、以及第二中间转印鼓32。然而,在该实施例7中所采用的带驱动装置160的结构不同于实施例1的。顺便地说,实施例1中所示的相同或相似的附图标记将被用作标识该实施例7的相同或相似的结构元件,并因此,省略了对其详细解释。
在该实施例中,如图17到19所示,带驱动装置160驱动相应的感光鼓11(11K到11C)、第一中间转印鼓31a、31b、以及第二中间转印鼓32。该带驱动装置160设置有两个平带171、172,以及各种其上张紧或摩擦这些平带171和172的张紧元件。
在这种情况下,作为上述张紧元件,包括从动(驱动)带轮181到187、以及用于使相应的平带171和172循环的张紧带轮191和192。从动带轮181到187沿其轴向分别安装在相应的感光鼓11(11K到11C)、第一中间转印鼓31a和31b以及第二中间转印鼓32的一端上。
顺便地说,在该实施例中,安装在第二中间转印鼓32上的从动带轮187具有两级带悬挂平面,第一平带171和第二平带172悬挂在该平面上。
然后,第一平带171悬挂在张紧轮191、安装在相应感光鼓11(11K到11C)轴上的从动带轮181到184、以及安装在第二中间转印鼓32的轴上的从动带轮117上。
另一方面,第二平带172悬挂在张紧轮192、安装在第一中间转印鼓31a和31b的轴上的从动带轮185和186、以及安装在第二中间转印鼓32的轴上的从动带轮187上。
顺便地说,分别设置有带轮181到187、191和192的带轮轴(未示出)由设置在复印机80侧面上的相应的滑动轴承支承,并因此这些带轮轴可以自由旋转。同样,在该实施例中,在从动带轮187的两级带悬挂平面中,为第一平带171设置的带悬挂平面的直径形成得比为第二平带172设置的带悬挂平面的直径大。
更具体地说,根据该实施例,在平带171和172沿这些平带171和172的运行方向分别配备有例如一列通孔175的同时,对应于上述通孔175的突起176设置在其上悬挂这些平带171和172的带轮的全部或一部分上。这些平带由能够通过将这些突起176与通孔175配合而传递驱动力的穿孔带。
在这种情况下,至于如何将来源于驱动电机(驱动源,未示出)的功率施加到那个轴上的方式,优选的是来源于驱动电机的驱动力输入其在平带和带轮之间的缠绕角度较大的带轮轴上。
在该实施例中,例如,来源于驱动电机的驱动力输入第二中间转印鼓32的轴上。另一种方案是,来源于驱动电机的驱动力可以输入另一个带轮轴中。
同样,相对于这些平带的材料和这些带轮的材料,可以按与实施例1类似的方式适当地选择某些材料。例如,作为这些平带,鉴于耐久性和加工精度等,诸如不锈钢、镍和钛的金属材料是优选使用的。另一方面,作为这些带轮的材料,鉴于耐久性和加工精度等,诸如不锈钢、铝和碳钢的金属材料是优选的。
尤其是,在该实施例中,自由旋转元件200(具体地说,附图标记200a和200b)安装在第一中间转印鼓31a和31b的从动带轮185和186上。自由旋转元件200可自由转动并以与这些从动带轮185和186的轴同轴的方式定位。平带171经由自由旋转元件200a在感光鼓11(11K、11Y)的从动带轮181和182上摩擦。另一方面,平带171经由自由旋转元件200b在感光鼓11(11M、11C)的从动带轮183和184上摩擦。
在这种情况下,作为自由旋转元件200,可以自由地选择各种元件,例如,可以选择轴环,只要所选择的元件相对从动带轮的轴可自由旋转。在该示例中,例如,如图20a所示,采用球轴承。这个球轴承由内环形壳体201和外环形壳体202构成。内环形壳体201在压力之下插入,并连接到上述从动带轮185和186的轴上。外环形壳体202经由球体203可旋转地设置在内环形壳体201的外侧上。
同样,自由旋转元件200可以优选地限制第一中间转印鼓31a和31b相对旋转轴310轴向的位置。
当上述自由旋转元件200沿轴向具有自由度时,这会导致出现平带171和172的蛇行工作。例如,在使用设置有孔的平带,如穿孔带的情况下,在为感光鼓11(即,在该实施例中为鼓11K和11Y)设置的从动带轮181和182上形成的突起176或者为感光鼓11(即,在该实施例中为鼓11M和11C)设置的从动带轮183和184形成的突起176与形成在平带171和172中的通孔175摩擦,从而,很容易破坏通孔175的孔部分。从动带轮181和182位于自由旋转元件200的上游侧,而从动带轮183和184位于其下游侧。
在这种情况下,作为自由旋转元件200的轴向约束,如图20b所示,例如,诸如E形环和O形环的位置限定元件210设置在自由旋转元件200的两侧上或一侧上。在该示例中,位置限定元件210设置在自由旋转元件200的两侧。
同样,在该实施例中,平带171和172在自由旋转元件200的圆周平面上磨损。如图20b中虚线所示,优选的是突起205对应于平带171和172的通孔175形成在自由旋转元件200的四周平面(在这种情况下,是外环形壳体202的圆周平面)上,相对轴向的位置约束在自由旋转元件200和平带171和172之间完成。
以下,将给出根据该实施例的成像装置的带驱动装置的操作的描述。
在该实施例中,当来源于驱动电机的驱动力输入到第二中间转印鼓32的旋转轴时,该第二中间转印鼓32的从动带轮187转动,从而,驱动力经由第二平带172、从动带轮185和186、以及张紧轮192传递到第一中间转印鼓31a和31b上。
另一方面,当第二中间转印鼓32的从动带轮187旋转时,驱动力经由第一平带171、从动带轮181到184、张紧轮192以及自由旋转元件200(即,元件200a和200b)传递到相应的感光鼓11(即,鼓11K到11C)上。
此时,第一平带171经由自由旋转元件200a、张紧带轮191、以及旋转元件200b在从动带轮181到184上摩擦,这些从动带轮以大于或等于约180度的缠绕角度位于相应的感光鼓11附近。
在这种状态下,由于第一平带171和相应的从动带轮181到184之间的缠绕区域增大,不仅传递提供给从动带轮181到184的驱动力是稳定的,而且,由于施加到通孔175的孔部分上的力被分散,可以有利地避免通孔175的孔部分的损坏,其中该力是由第一平带171的通孔175与从动带轮181到184的突起176的配合而产生的,而孔部分的损坏是由施加到通孔175的孔部分的局部应力而造成的。
尤其是,在该示例中,虽然第一中间转印鼓31a和31b的旋转轴方向相对自由旋转元件200的旋转轴方向相反,由于自由旋转元件200可以相对第一中间转印鼓31a和31的旋转轴自由旋转,因而不会阻碍第一平带171的运动。
现在,假设未采用自由旋转元件200,第一平带171直接在第一中间转印鼓31a和31b的旋转轴上摩擦。然而,在这种假设的情况下,施加到平带171的负载和驱动载荷增大,而由该摩擦将造成第一平带171的损坏,从而是不理想的。
另外,由于自由旋转元件200利用第一中间转印鼓31a和31b的旋转轴作为支承元件,不需要专用的张紧轮支承元件。同样,不用不必要地扩大自由旋转元件200的安装空间。
根据该实施例的带驱动装置160不仅限于上述结构,而是这种带驱动装置160的结构可以例如如图21所示那样改变。
图21所示的带驱动装置160利用一种采用了减速机构的形式。
在该图中,减速机构如下:来源于驱动电机(未示出)的驱动力输入到轴220中,通过该轴220,驱动带轮221旋转支承,转速通过带传动予以降低,且驱动力传递到输出轴上。
在这种情况下,从动带轮231的旋转轴和从动带轮232的旋转轴是公共的。第一平带241在接收从驱动电机提供的输入功率的驱动带轮221上摩擦,并在从动带轮231上摩擦。另一方面,第二平带242在从动带轮232和设置在输出轴250上的另一个从动带轮251之间摩擦。
在这种减速机构中,在重载施加到输出轴250的情况下,施加到第一平带241上的带张紧负载不同于施加到第二平带242上的带张紧负载。第二平带242接收较大的张紧负载力。结果,存在的风险是:对于打滑来说,在第一平带241中是足够的缠绕角度在第二平带242中则是不足够的。
在这种情况下,在围绕从动带轮251摩擦的第二平带242的缠绕角度增加的情况下,如图21所示,驱动带轮221的旋转轴(输入轴)220设置有自由旋转元件200,该元件200可自由旋转并以与这个旋转轴220同轴的方式定位。第二平带242相对这个自由旋转元件200缠绕,并从而增大了第二平带242相对从动带轮232和从动带轮251的缠绕角度,同时,未设置额外的张紧带轮支承元件,并也不需要额外的空间。
顺便地说,如从以上描述中显而易见的,该实施例的带驱动装置160(即,利用自由旋转元件200的形式)可以应用于根据实施例2的成像装置的带驱动装置中。
[实施例8]
图22a示出应用本发明的带驱动装置的实施例8。
根据该实施例的带驱动装置100同样基本类似于实施例1地布置。带驱动装置100驱动相应的感光鼓11(11K到11C),第一中间转印鼓31a、31b、以及第二中间转印鼓32。该带驱动装置100设置有两个平带401和402,以及各种张紧元件,在张紧元件上这些平带401和402被张紧或摩擦。
在这种情况下,作为上述张紧元件,包括从动带轮111到117以及用于使相应的平带401和402循环的张紧带轮121和122。从动带轮111到117沿其轴线分别安装到感光鼓11(11K到11C)、第一中间转印鼓31a和31b以及第二中间转印鼓32的一端上。
顺便地说,在该实施例中,安装在第二中间转印鼓32上的从动带轮117具有两级带悬挂平面,第一平带401和第二平带402分别在该平面上悬挂。
尤其是,如图22b所示,在该实施例中采用的平带401和402以如下方式制造,即,两个带元件411和412的各部分固定并彼此重叠。
那么,在该实施例中,布置了在平带401和402中形成的多列通孔130,并布置了多列带轮突起140。然而,该实施例不限于这些结构。另一种方案是,这些通孔的形状、这些通孔的排列、带轮突起的形状以及带轮突起的排列可以自由设计。
下面,将详细描述根据该实施例的带驱动装置100中的平带401和402与带轮突起140的接合(啮合)状态。
例如,如图23a所示,平带401/402和其内产生负载扭矩的带轮111等之间的接合形成通孔130的一侧相接触。
由于在通孔130和带轮突起140尺寸中形成了间隙D1和D2,形成在平带401和402内的通孔130被制成沿由于负载产生的压缩(拉伸)方向与带轮111等的突起140接触。
根据该实施例,如图23b所示,由于两片带材料411和412彼此重叠,以便使平带401和402的厚度加倍,可以抑制由啮合造成的通孔130的孔部分的变形。
顺便地说,至于该实施例的平带401和402,由于两片带元件411和412以这些平带可以按膨胀/压缩方式独立变形的方式彼此重叠,这些平带401和402的弯曲刚度基本与单独带元件的相同,因而,这些平带401和402可以在稳定的状态下缠绕在带轮111等上。
另一方面,至于由一片带元件制成的平带401′和402′,如图24所示,在通孔130的孔部分的强度不能承受负载扭矩的大小时,通孔130的该孔部分将以该孔部分跨到带轮111等的突起140上的方式变形。那么,当平带401′和402′内形成的通孔130的变形的孔部分与带轮111等分离时,这种变形恢复。
然而,在这种变形量的大小变得过大时,在平带401′和402′内形成的通孔130的孔部分塑性变形,如图24中符号“A”所示。那么,在依次啮合后,不会恢复的通孔130变形的孔部分与带轮突起140啮合。结果,传递到带轮111等上的转动量波动。同样,由于在带驱动工作过程中变形/恢复工作重复进行,在平带401′和402′中形成的这些通孔130的孔部分的强度逐渐下降。在最差的情况下,存在着在通孔130的孔部分内产生裂痕的风险,从而,损坏了这些平带。
同样,在该实施例中,图25示出了上述平带401和402的制造示例。
该示例示出了这样的例子:在两片带材料411和412彼此重叠以便它们的边缘部分对齐之后,这些对齐的边缘部分通过焊接过程等彼此连接。
在这种情况下,为了调节这两个带元件411和412之间的位置关系,或为了防止在该实施例中在这些平带401和402的蛇行方向彼此不同情况下所导致的效果的恶化,进行焊接等过程以将它们的边缘部分连接。
然而,在平带401和402的宽度较窄的情况下,由于这些平带401和402两侧的周长之间的差异可以做得很小,在由于周长差异引起的蛇行方向中没有变动。结果,几乎不存在两片带元件411和412沿不同方向蛇行的罕见情况。基本在所有情况下,由于平带通过使带轮倾斜而蛇行,在相同带轮上摩擦的两片带元件411和412将沿相同的方向蛇行运行。
在这种情况下,两片带元件411和412可以独立使用,同时这些带元件的边缘部分未彼此连接。顺便地说,由于必须避免通孔130的位置偏移,至少这些通孔130的一部分必须固定。
在图25所示的示例中,片状带元件411和412重叠,同时,调节这两片带元件的长度,并调节它们通孔的间距。然后,这些带元件411和412的边缘部分彼此抵靠在一起,并同时焊接到一起。结果,这两片带元件411和412可以在焊接部分处彼此连接。
为了避免可能在焊接部分内形成台阶状部分,如该图所示,优选的是进行对头焊接。同样,虽然在该示例中这些带元件中仅一部分被焊接,而它们的多个部分都可以被焊接。此外,取代焊接,可以采用粘结剂将两片带元件411和412彼此连接。
例如,当这些带元件411和412焊接时,如图26所示,通过利用焊接装置420进行焊接工作,同时采用用作固定通孔位置和通孔间距的夹具421。结果,有可能抑制在焊接过程中出现的扭曲,以及在这些通孔位置关系中的变动。
[示例1]
在根据实施例1的成像装置被用作试验模型的同时,本发明的发明者实际考察了输出图像中的浓度起伏和图像中的位置偏移。作为其试验的结果,即使在没有孔的平带不能够被驱动的从动带轮轴扭矩被施加的条件下,该成像装置也能够成功地使在输出图像中的浓度起伏和图像中的位置偏移减小至小于或等于可认可的界限值。
上述示例的一个例子示于图27中。
在该图中,在带的通孔部分和带轮的突起之间的啮合中的变动可以被减小到作为目标程度的ΔV0-p<0.3%的同时,在图像浓度中的起伏可减小到小于或等于可认可的极限值。
同样,根据这个示例,由增大带初始张力形成的带蛇行造成的不利影响可以被削弱。
图28示出一个示例。顺便地说,图29示出了对比例(带的通孔为一列)的结果。
首先,考虑对比例,图29示出当带如下被持续驱动时,在转动波动程度上的增大:即,1)带张力从“T0”增大到“T1”,未对从动带轮施加负载(见区域“C1”);2)接着,带张力恢复到“T0”,仅为目标值一半的负载施加到从动带轮上,而带张力以与先前情况(见区域“C2”)类似的方式从“T0”增大到“T1”;3)此外,带张力返回到“T0”,等于目标值的负载施加到从动带轮上,且带张力从“T0”增大到“T1”(见区域“C3”)。
从该图中可见,当带张力从情况1)向情况2)变化时,可以看出,虽然带张力返回到初始条件,转动波动的程度也未返回到初始条件。其原因如下:由于情况1)没有负载驱动,不存在负载造成的不利影响,而出现由带蛇行工作造成的不利影响,当带张力增大到“T1”时,这会对通孔的孔部分带轮损坏。
同样,在负载施加到从动带轮上的情况2)和3)中,可以看出转动波动程度逐渐恶化,并因此,由负载造成的不利影响与由带蛇行工作造成的不利影响混合。
该试验完成后,当观察带通孔的孔部分时,由啮合带通孔的孔部分造成的损坏导致孔部分塑性变形,且在某些孔部分内出现裂纹。如果发生这种现象,那么,实际上这难于作为成像装置的部件,并由此难于作为驱动力传递装置的部件。
相反,图28示出当带如下被连续驱动时,转动波动程度的增大,在如下情况中进行该试验:即,1)在带张力被设定为“T0”的同时,施加到从动带轮上的负载逐渐从0增大到目标值(见区域“A1”);2)接着,带张力返回到“T0”,带张力被设定为T1(T0×1.4),且施加到从动带轮上的负载逐渐从0增大到目标值(见区域“A2”);3)此外,在带张力返回到“T0”后,带张力被设定为T2(T0×1.7),且施加到从动带轮上的负载逐渐从0增大到目标值(见区域A3)。
从该图可以看出,当施加到从动带轮上的负载增大时,存在转动波动稍微恶化的趋势。然而,该恶化的转动波动程度很小。同样,几乎不存在由带蛇行工作造成的不利影响,其中带蛇行工作是由带张力增大而产生的。换句话说,在本试验进行的同时,在带张力返回到初始条件以便设定无负载状态的情况下,转动波动程度也返回到初始状态,导致复现性。
相反,由于带张力增大,在带轮和平带之间施加的夹持力增大,而由带轮和平带之间啮合造成的转动波动减小。
结果,由于实施了该示例1,对应于输出图像的浓度波动可认可极限值的“ΔV0-p”可以减小到小于或等于0.3%,从而可以提供相对负载和带蛇行工作具有较高可靠性的驱动力传递系统。
[示例2]
根据实施例7的成像装置用作试验模型,且本发明的发明者实际考察了在输出图像中的浓度起伏和图像中的位置偏移。根据由发明者进行的试验,即使在该模型利用没有孔的平带时,由于平带相对带轮的缠绕角度可以充分地增大,可以有效避免在平带和带轮之间出现打滑。
即使在无孔平带打滑且不能够被驱动的从动带轮轴扭矩被施加时,这个成像装置可以成功地使输出图像中的浓度起伏和图像的位置偏移减小到小于或等于可认可临界值。
一个示例示于图30中。
在该图中,在带的通孔部分和带轮突起之间啮合的变动可以减小到作为目标值的ΔV0-p<0.3%的同时,图像浓度中的起伏可以减小到小于或等于可认可临界值。
如前面详细所述,根据本发明的驱动力传递装置,可以实现以下效果。即,在用于通过环状平带在多个张紧元件上摩擦而传递驱动力的系统中,对沿着平带运行方向而排列在平带中的通孔的结构作出改进,并且也对形成在平带所摩擦的至少一个带轮张紧元件上的突起的结构作出改进。(即,在多个通孔、突起阵列、以及细长孔形通孔和柱形突起之间的组合中的改进)。在通孔和突起之间的啮合状态可以可靠地维持的同时,驱动力传递装置具有能够避免操纵力在通孔孔部分上集中的结构。结果,明显的是,该驱动力传递装置可以有效地防止在平带和张紧元件之间出现打滑,并且,在较重的旋转负载施加到与任一个张紧元件连接的从动元件上的条件下,也可有效地分散施加到通孔孔部分上的力。在有效防止通孔孔部分的破坏的同时,驱动力传递装置可以在稳定的状态下将驱动力传递到从动元件。
结果,在采用这种驱动力传递装置的成像装置中,由于在具有通孔的平带中形成的通孔孔部分的损坏可以被有效地抑制,并且,驱动力可以稳定地传递到对应于要被驱动的元件的图像载体上,这个成像装置可以产生没有任何图像缺陷的输出图像,同时可以延长具有通孔的平带的寿命。
同样,根据本发明的驱动力传递装置,可以获得以下效应。即,在用于通过在多个张紧元件上摩擦环状平带而传递驱动力的系统中,在可以自由旋转的自由旋转元件以相对传递有驱动力的多个张紧元件中的至少一个张紧元件的旋转轴同轴的方式设置,平带经由自由旋转元件相对不同于该自由旋转元件所设置的张紧元件的邻近张紧元件摩擦。结果,例如,平带相对邻近张紧元件的缠绕角度可以被设定成较大的角度。此外,不再需要特定空间以作为自由旋转元件的安装空间。
结果,在该实施例中,例如,要被驱动的元件连接到这些邻近张紧元件的至少一个上,即使在较重的转动负载施加到要被驱动的元件的条件下,不特定需要用于摩擦平带用的辅助张紧元件支承元件的安装空间,且驱动力可以稳定地传递到要被驱动的元件上,而不用不必要地扩大布置空间。
此外,在采用这种驱动力传递装置的成像装置中,不特别需要辅助张紧元件支承元件以摩擦平带。另外,由于驱动力可以在稳定条件下传递到对应于要被驱动元件的图像载体,该成像装置可以产生没有图像缺陷的输出图像,同时避免成像装置制作得体积大的问题。
Claims (15)
1.一种成像装置,包括:
用于产生驱动力的驱动源;
由所述驱动力驱动的图像载体;以及
用于将由所述驱动源产生的驱动力传递到所述图像载体的驱动力传递装置,
其中,所述驱动力传递装置包括:
第一环状平带,沿其运行方向具有多个通孔;以及
旋转元件,其具有与第一平带的所述多个通孔相配合的多个突起。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平带沿带运行方向具有多列通孔。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平带具有细长孔形通孔,该通孔在垂直于带运行方向的带宽度方向上伸长。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环状平带由彼此重叠的多片平带形成。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装置,其特征在于,驱动力传递装置还包括:
第二环状平带,沿其运行方向具有多个通孔;以及
第二旋转元件,所述第一环状平带和所述第二环状平带在其上摩擦,
第二旋转元件的轴与第一旋转元件的轴相同。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装置,其特征在于,驱动力传递装置还包括:
第二环状平带,沿其运行方向具有多个通孔;以及
多个第二旋转元件,所述第一环状平带和所述第二环状平带在其上摩擦,
第一旋转元件为多个第一旋转元件;
至少一个第二旋转元件的轴与任意的第一旋转元件的轴相同。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成像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相同轴的旋转元件之一为自由旋转元件,其跟随围绕其的平带的运动。
8.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成像装置,其特征在于,驱动力传递装置还包括位置限定元件,用于约束所述第二旋转元件沿轴向运动。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装置,其特征在于,图像载体是多个图像载体。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成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力传递装置具有用于将来自驱动源的驱动力传递到第一图像载体的装置和用于将来自所述驱动源的驱动力传递到第二图像载体的装置。
11.一种驱动力传递装置,包括:
多个环状平带,沿其运行方向具有多个通孔,多个环状平带在所述通孔彼此重合的状态下彼此重叠;以及
旋转元件,其具有多个突起,所述多个平带的所述通孔与该突起配合。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驱动力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平带的各部分彼此连接。
13.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驱动力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平带沿带运行方向具有多列通孔。
14.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驱动力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平带具有细长孔形通孔,该通孔沿垂直于带运行方向的宽度方向伸长。
15.一种平带,
其中,多个带元件的至少一部分彼此固定;并且
多个带元件可彼此独立拉伸地布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157832/01 | 2001-05-25 | ||
JP2001157832 | 2001-05-25 | ||
JP281921/01 | 2001-09-17 | ||
JP2001281921A JP4081644B2 (ja) | 2001-05-25 | 2001-09-17 | 駆動力伝達装置及びこ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388416A true CN1388416A (zh) | 2003-01-01 |
CN1322376C CN1322376C (zh) | 2007-06-20 |
Family
ID=2661574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B011385855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322376C (zh) | 2001-05-25 | 2001-11-19 | 驱动力传递装置及使用该装置的成像装置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6778795B2 (zh) |
JP (1) | JP4081644B2 (zh) |
KR (1) | KR100583654B1 (zh) |
CN (1) | CN1322376C (zh) |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329526B (zh) * | 2007-06-22 | 2011-03-02 |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 图像形成装置 |
CN102033473A (zh) * | 2009-09-25 | 2011-04-27 | 夏普株式会社 | 定影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
CN106681120A (zh) * | 2015-11-09 | 2017-05-17 | 佳能株式会社 | 驱动力传递装置和成像装置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4086645B2 (ja) * | 2002-12-12 | 2008-05-14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媒体搬送シミュレーション方法、プログラム、記憶媒体及び媒体搬送設計支援システム |
US6967669B2 (en) * | 2003-03-20 | 2005-11-22 | Lexmark International, Inc. | Accumulator drum and method of use for a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JP2008286355A (ja) * | 2007-05-21 | 2008-11-27 | Nitta Ind Corp | 平ベルト用プーリ |
DE102008018759A1 (de) | 2008-02-21 | 2009-08-27 | Ludwig Dierl | Synchronflachriementrieb |
CN104948692A (zh) * | 2015-07-03 | 2015-09-30 | 苏州昌飞自动化设备厂 | 皮带摩擦力测试机的皮带驱动防跑偏装置 |
CN109812566A (zh) * | 2019-03-29 | 2019-05-28 |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惰轮 |
WO2021053894A1 (ja) * | 2019-09-20 | 2021-03-25 |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CN114174931A (zh) * | 2019-09-20 | 2022-03-11 | 富士胶片商业创新有限公司 | 图像形成装置 |
US12000482B2 (en) * | 2021-12-17 | 2024-06-04 | Gates Corporation | Ring tensioner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017291A (en) * | 1933-12-04 | 1935-10-15 | Us Electrical Mfg Company | Flexible belt |
US2054619A (en) * | 1934-02-21 | 1936-09-15 | Dayton Rubber Mfg Co | Belt |
US2181001A (en) * | 1936-11-12 | 1939-11-21 | John W Smith | Power-transmitting belt |
US4890140A (en) * | 1987-04-03 | 1989-12-26 | Asahi Kogaku Kogyo K.K. | Image fixing apparatus |
JP3067303B2 (ja) | 1991-09-12 | 2000-07-17 |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 カラープリンタ |
US5342250A (en) * | 1993-08-31 | 1994-08-30 | Sanders Ronald W | Process for the manufacture of an endless transfer belt |
JP3420829B2 (ja) | 1994-05-23 | 2003-06-30 | 沖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 記録装置 |
JPH0980840A (ja) | 1995-09-13 | 1997-03-28 | Canon Inc | ギア列及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H09160332A (ja) | 1995-12-01 | 1997-06-20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 カラー電子写真装置 |
JP3826438B2 (ja) * | 1996-06-28 | 2006-09-27 |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 ガス器具栓装置 |
JPH1026903A (ja) | 1996-07-11 | 1998-01-27 | Unitta Co Ltd | 画像処理用ドラムの駆動システム |
JPH10111586A (ja) | 1996-08-13 | 1998-04-28 | Fuji Xerox Co Ltd | 画像形成装置 |
JP3141800B2 (ja) | 1996-11-26 | 2001-03-05 |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の駆動システム |
US5778287A (en) * | 1997-01-21 | 1998-07-07 | Xerox Corporation | Electrophotographic imaging apparatus having an improved belt drive system |
US5899603A (en) * | 1998-01-07 | 1999-05-04 | Xerox Corporation | Imaging module employing frictional drive |
JP2001265165A (ja) * | 2000-03-14 | 2001-09-28 | Fuji Xerox Co Ltd |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駆動力伝達装置 |
-
2001
- 2001-09-17 JP JP2001281921A patent/JP4081644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1-11-09 US US09/986,714 patent/US6778795B2/en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1-11-19 CN CNB011385855A patent/CN1322376C/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1-11-20 KR KR1020010072214A patent/KR100583654B1/ko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329526B (zh) * | 2007-06-22 | 2011-03-02 |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 图像形成装置 |
CN102033473A (zh) * | 2009-09-25 | 2011-04-27 | 夏普株式会社 | 定影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
CN106681120A (zh) * | 2015-11-09 | 2017-05-17 | 佳能株式会社 | 驱动力传递装置和成像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322376C (zh) | 2007-06-20 |
US20020176722A1 (en) | 2002-11-28 |
JP4081644B2 (ja) | 2008-04-30 |
JP2003042242A (ja) | 2003-02-13 |
US6778795B2 (en) | 2004-08-17 |
KR100583654B1 (ko) | 2006-05-26 |
KR20020090291A (ko) | 2002-12-02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499311A (zh) | 离接机构和图像形成装置 | |
CN1143183C (zh) | 显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 |
CN1591233A (zh) | 图像形成装置 | |
CN1388416A (zh) | 驱动力传递装置及使用该装置的成像装置 | |
CN101058375A (zh) | 纸张传送装置,图像扫描设备和图像形成设备 | |
CN1166504C (zh) | 树脂模制产品的连接方法、处理盒及其装配方法 | |
CN1237416C (zh) | 显影装置、处理盒、显影框架与显影剂框架之间的连接方法和柔性密封件 | |
CN1154888C (zh) | 处理盒、电子摄影图象形成设备和盒安装方法 | |
CN1577140A (zh) | 图像形成装置 | |
CN1265250C (zh) | 显影剂残余量检测机构及印刷装置 | |
CN1655071A (zh) | 显影设备、图像形成装置和系统及制造显影设备的方法 | |
CN1467585A (zh) | 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 |
CN1253363C (zh) | 纸材供给方法及其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 |
CN1959553A (zh) | 调色剂颗粒承载辊、显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 |
CN101038466A (zh) | 调色剂容器和使用调色剂容器的调色剂供应装置 | |
CN1351285A (zh) | 图像形成方法及其装置 | |
CN101046659A (zh) | 调色剂供应装置、成像设备和调色剂供应方法 | |
CN1335528A (zh) | 光扫描设备和使用该光扫描设备的成像装置 | |
CN1503070A (zh) | 显影剂载体、显影装置、图像形成装置及计算机系统 | |
CN100351712C (zh) | 显影剂充电单元、显影设备、成像装置和计算机系统 | |
CN101046657A (zh) | 色粉补给装置、图像形成装置及色粉不足检测方法 | |
CN1276286C (zh) | 光学扫描装置以及使用该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 |
CN1834724A (zh) | 扫描光学装置及使用这种装置的彩色成像设备 | |
CN1252356A (zh) | 双面打印机 | |
CN101034270A (zh) | 色粉容器及色粉填充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70620 Termination date: 20161119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