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387387A - 振荡防止电路 - Google Patents

振荡防止电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387387A
CN1387387A CN02120244A CN02120244A CN1387387A CN 1387387 A CN1387387 A CN 1387387A CN 02120244 A CN02120244 A CN 02120244A CN 02120244 A CN02120244 A CN 02120244A CN 1387387 A CN1387387 A CN 138738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ircuit
microphone
amplifier
leading
charge switch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0212024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濑户信次
谷口泰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AP ENTPR CO Ltd
Fukuok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Original Assignee
NAP ENTPR CO Ltd
Fukuok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1152283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02344617A/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1189037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4596688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NAP ENTPR CO Ltd, Fukuok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filed Critical NAP ENTP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38738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38738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3/00Line transmission systems
    • H04B3/02Details
    • H04B3/20Reducing echo effects or singing; Opening or closing transmitting path; Conditioning for transmission in one direction or the other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3/00Circuits for transducers, loudspeakers or microphones
    • H04R3/02Circuits for transducers, loudspeakers or microphones for preventing acoustic reaction, i.e. acoustic oscillatory feedback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25/00Deaf-aid sets, i.e. electro-acoustic or electro-mechanical hearing aids; Electric tinnitus maskers providing an auditory perception
    • H04R25/45Prevention of acoustic reaction, i.e. acoustic oscillatory feedback
    • H04R25/453Prevention of acoustic reaction, i.e. acoustic oscillatory feedback electronically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Otolaryngology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Acoustics & Sound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Headphones And Earphones (AREA)
  • Amplifiers (AREA)
  • Circuits Of Receivers In General (AREA)
  • Oscillators With Electromechanical Resonators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Dc-Dc Converters (AREA)
  • Circuit For Audible Band Transducer (AREA)
  • Telephone Function (AREA)
  • Transceivers (AREA)

Abstract

本振荡防止电路的特征在于第一放大器电路和第二放大器电路中间串联一个充电开关电路和一个传送开关电路;并且还设置有一个控制电路,该控制电路使在充电开关电路为“通”时传送开关电路变为“断”,而在传送开关电路为“通”时充电开关电路变为“断”,以便防止两个开关电路都同时变为“通”。

Description

振荡防止电路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振荡防止电路,该电路可应用于单向通信(如助听器)的麦克风放大器;聋哑人或声带受损者的麦克风放大器;旅行导游通信设备;扩音器;广播员用通信设备;火车乘务员用通信设备;和操作员的头戴送受话器;以及应用于交互式通信收发机,如耳机用麦克风放大器;移动通信(如移动电话)用的从属装置;通用电话机;以及防止这些装置及工具发生振荡的变换机。
背景技术
在通常的技术中,当试图藉助麦克风收集语音和声音并通过放大电路使用扬声器或耳机使语音和声音放大时,有时会出现振荡现象,因为由于包括声音收集单元和声音放大单元中间的声波传输的电连接会形成环路。在与信号处理相关的通信设备中,当通信设备用于交互式通信时,有时会由于包括在两个收/发设备中间的语音和声音的空间传播的电连接形成环路而引起其振荡现象。此振荡现象的出现是因为在包含声波传播的电连接中的环路增益大于1,并且为了保证环路增益永远不大于1,要采取相应的对策,比如使麦克风等等的声音收集单元永远远离扬声器或耳机的麦克风放大器,或在前者之中使用锐方向性麦克风,或是使声音收集单元和声音放大单元互相远离就像在前者中那样,或者在后者之中保持通信设备中的增益小,而这些要求在通信设备的尺寸和重量减小方面造成很大问题。
发明概述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解决上述通常技术中的这一问题而提供一种振荡防止电路,此振荡防止电路既不会在应用于单向通信的麦克风放大器中引起振荡,也不会在应用于交互式通信中的收/发设备中引起振荡,而且特别是在用于交互式通信的收发机中可并行进行发送和接收语音和声音并可保证交互式通信稳定进行。
为达到上述目的,根据本发明的振荡防止电路使用于单向通信麦克风放大器中,其构成包括麦克风,第一放大器电路,第二放大器电路,以及扬声器或耳机,其中在第一放大器电路和第二放大器电路中间串联一个充电开关电路和一个传送开关电路;在充电开关电路和传送开关电路中间设置一个过渡信号储存元件;充电开关电路将来自第一放大器电路的信号提供给过渡信号储存元件;传送开关电路将来自过渡信号储存元件的信号提供给第二放大器电路;并且还设置有一个控制电路,该控制电路提供控制信号使在充电开关电路为“通”时传送开关电路变为“断”,而在传送开关电路为“通”时充电开关电路变为“断”,以便防止两个开关电路都同时变为“通”。
根据本发明的振荡防止电路是一种使用于交互式通信收发机中并具有发送单元的振荡防止电路,其构成包括麦克风,第一放大器电路,第二放大器电路和由第三放大器电路、第四放大器电路以及扬声器构成的接收单元,并且此振荡防止电路的特征在于其中在第一和第二放大器电路中间,或在第三放大器电路和第四放大器电路中间,串联一个充电开关电路和一个传送开关电路;在充电开关电路和传送开关电路中间设置一个过渡信号储存元件;充电开关电路将来自第一放大器电路或第三放大器电路的信号提供给过渡信号储存元件;传送开关电路将来自过渡信号储存元件的信号提供给第二放大器电路或第四放大器电路;并且还设置有一个控制电路,该控制电路提供控制信号使在充电开关电路为“通”时传送开关电路变为“断”,而在传送开关电路为“通”时充电开关电路变为“断”,以便防止两个开关电路都同时变为“通”。
根据本发明的振荡防止电路具有如上所述的配置,因此即使是在麦克风和扬声器或耳机互相距离很近并且通常会出现振荡的状态中也不会出现振荡现象。结果就很容易设计像助听器或移动电话这样的电子设备,在通常的技术中这些设备中的麦克风和扬声器或耳机的位置关系是受到严格条件限制的。另外,因为不要求控制环路增益以防止振荡,所以对麦克风放大器的音量控制没有限制。此外,这一配置很简单,所以生产成本比较低。
附图简述
图1为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麦克风放大器的透视图;
图2为示出麦克风放大器中的振荡防止电路及其他相关部件的方框图;
图3为示出充电开关电路及传送开关电路的切换定时的示图;
图4为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收发机中的振荡防止电路及其他相关部件的方框图;
图5为示出充电开关电路及传送开关电路的切换定时的示图;
图6为示出图4示出的振荡防止电路安装于耳机麦克风中的示例的纵向正面剖视图;
图7为沿着图6中的线A-A的纵向侧面剖视图;
图8为示出耳机放在使用者耳内的状态的示图,是从使用者正面观察的状态;
图9为示出通过固定于使用者的耳背将带有一个耳部悬夹的链条设置于使用者的耳后的示图;
图10为示出在示于图6的耳机麦克风上添加助听功能的示例的纵向正面剖视图;
图11为示出插入侧的对侧的侧视图;
图12为示出将耳机麦克风设置于使用者的耳内的状态的纵向剖视图,是从使用者正面观察的状态;
图13为示出通过固定于使用者的耳背将带有一个耳部悬夹的链条设置于使用者的耳后的示图。
实施发明的具体方式
下面参考附图对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予以说明。在第一实施方式中,本发明应用于麦克风放大器中来放大微弱声频信号和利用扬声器将声音放大。此麦克风放大器的使用环境通常如图1所示,并且在图1中,以标号1表示的是麦克风放大器,此麦克风放大器在使用时像助听器一样部分或整个插入使用者的耳内,并且此麦克风放大器具有一个圆柱形主体2,在其一个端面的中心部有一个用来收集微弱语音和声音的麦克风3,并且在对侧还有一个从背面的中心部突出的小直径的扬声器5。标号6表示电池。
图2为示出麦克风放大器1中的振荡防止电路及其他相关部件的方框图,并且不需要在此处予以说明的部件,如电池6,从图中省略。标号8表示第一放大器电路,而标号9表示第二放大器电路,并且在此图中,放大器电路8与麦克风3相连接,而放大器电路9与扬声器5相连接。在这两个放大器中间串联有一个充电开关电路11和一个传送开关电路12,充电开关电路11与放大器电路8相连接,而传送开关电路12与放大器电路9相连接。在充电开关电路11和传送开关电路12中间有一个电容器13用作过渡信号储存元件。充电开关电路11将信号,比如来自放大器电路8的声频输出电压转移值,通过充电提供给电容器13,而传送开关电路12将信号,比如来自电容器13的充电电压,提供给放大器电路9。在此配置中,放大器电路9驱动扬声器5。
与充电开关电路11及传送开关电路12连接的有控制电路15,该电路通过生成时钟脉冲驱动并控制这两个开关的“通”/“断”操作。控制电路15的构成包括开关驱动电路16,17;触发器电路18;以及振荡电路19。开关驱动电路16与充电开关电路11相连接,而开关驱动电路17与传送开关电路12相连接。触发器电路18与两个开关驱动电路16,17相连接,并且这两个开关驱动电路受到控制以使在充电开关电路11为“通”时传送开关电路12变为“断”,而在充电开关电路11为“断”时传送开关电路12变为“通”,以便防止两个开关电路11,12都同时变为“通”。图3示出两个开关电路11,12的切换定时。另外,振荡电路19与触发器电路18相连接以使触发器电路18工作。
在实际使用时,麦克风放大器1是通过将图中未示出的开关转换到“通”而设定为备用状态,而主体2置于耳内使得在工作状态中突出部分插入到耳孔内。当从外部有声音来到时,声音由麦克风3收集并从放大器电路8发送到充电开关电路11。此充电开关电路11由控制电路15根据一个不会被认为是人声的重复频率,比如频率在30-50KHz范围,的脉冲波转换为“通”或“断”,并且在充电开关电路11为“通”时发送到充电开关电路11的信号当电容器13充电时写入并存储于电容器13中。之后,当以类似的方式由控制电路15转换为“通”/“断”的传送开关电路12为“通”时,此存储信号传送到放大器电路9。如图3所示,由控制电路15提供“通”/“断”控制以使传送开关电路12在充电开关电路11为“通”时转换为“断”,而在充电开关电路11为“断”时转换为“通”,并且充电开关电路11保持为“通”的时间永远不会与传送开关电路12为“断”的时间重合。经放大器电路9放大的信号通过扬声器5作为声音放大送出。
采用上述操作可进行单向通信。在这种配置中,麦克风3与扬声器5互相距离很近,于是由扬声器5放大的声音可为麦克风3接收并形成在图2中由虚线表示的信号流所形成的环路而引起振荡现象,但因为由控制电路15对充电开关电路11和传送开关电路12进行如上所述的“通”/“断”控制,所以不会生成信号流环路,也从不会发生振荡现象。特别是,与通常的技术不同,不需要增益调节等等来防止振荡,于是不论音量放大到多大都绝不会出现振荡。由于这一特点,就不再需要专门用于增益调节的配置电路等等及增益调节电路的功率消耗,这将有助于大大降低生产成本和运行费用。
在上述工作顺序中,首先运行振荡电路19以防止控制充电开关电路11,12的“通”/“断”的控制电路15失稳,在启用振荡抑制控制之后,所有的电路,包括放大器电路8,都设定为备用状态。当电源转换为“断”时,工作顺序与上述相反。
图4与图5示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其中本发明用在收发机中作为交互式通信移动电话的从属装置。此收发机应用的环境大致如图4的方框图所示,并且尽管在此图中未示出,也是在此实施方式中,此收发机部分或整个插入到耳孔内,与麦克风放大器1一样。标号31表示包含移动电话或无线电波中继部分的发送系统,并且位于此发送系统左侧的部分示出一个发射机单元32和一个接收机单元33,每一个都设置在收发机的发射机/接收机部分中作为,比如,发送侧的移动电话的从属装置,而位于此发送系统右侧的部分示出一个发射机部分35和一个接收机部分36,每一个都设置在应用于接收侧的通信设备的发射机/接收机部分中。发送侧的发射机单元32的构成包括麦克风38,与麦克风38相连接的第一放大器电路39,以及与发送系统31相连接的第二放大器电路40,在两个放大器电路中间串联有充电开关电路41和传送开关电路42,并且充电开关电路41连接于放大器电路39,而传送开关电路42连接于放大器电路40。在充电开关电路41和传送开关电路42中间设置有一个电容器43作为过渡信号储存元。充电开关电路41将信号,比如来自放大器电路39的声频输出电压转移值,通过充电提供给电容器43,而传送开关电路42将信号,比如来自电容器43的充电电压,提供给放大器电路40。
与充电开关电路41及传送开关电路42连接的有控制电路45,该电路通过生成时钟脉冲驱动并控制这两个开关交替地转换为“通”和“断”。控制电路45的构成包括开关驱动电路46,47;触发器电路48;以及振荡电路49。开关驱动电路46与充电开关电路41相连接,而开关驱动电路47与传送开关电路42相连接。触发器电路48与两个开关驱动电路46,47相连接,并且对这两个开关驱动电路提供“通”/“断”控制以使在充电开关电路41为“通”时传送开关电路42变为“断”,而在充电开关电路41为“断”时传送开关电路42变为“通”,以便防止两个开关电路41,42都同时变为“通”。图5示出两个开关电路41,42的切换定时。另外,振荡电路49与触发器电路48相连接以使触发器电路48工作。发送侧的接收机单元33的构成包括与发送系统31相连接的第三放大器电路51,与此放大器电路相连接的第四放大器电路52,以及与此放大器电路相连接的扬声器53。至于接收侧的发射机部分35和接收机部分36,只示出其一部分,并且像放大器电路这种部件在此图中未示出。就是说,在接收侧的发射机部分35有一个麦克风55,而其中的接收机部分36有一个扬声器56。
在使用时,收发机是通过将图中未示出的开关转换到“通”而设定为备用状态,并且在此状态中由发射机部分32中的麦克风38收集的声音从放大器电路39发送到充电开关电路41。在此步骤中,充电开关电路41由控制电路45根据一个不会被认为是人声的重复频率(比如频率在30-50KHz范围)的脉冲波转换为“通”或“断”,并且在充电开关电路41为“通”时发送到充电开关电路41的信号当电容器43充电时写入并存储于电容器43中。之后,当也是由控制电路45转换为“通”/“断”的传送开关电路42为“通”时,此存储信号传送到放大器电路40。如图5所示,由控制电路45提供“通”/“断”控制以使传送开关电路42在充电开关电路41为“通”时转换为“断”,而在充电开关电路41为“断”时转换为“通”,并且因此充电开关电路41保持为“通”的时间永远不会与传送开关电路42为“断”的时间重合。另外,当传送到放大器电路40的信号发送到发送系统31时,由添加到放大器电路40的滤波器等等将装载于传送开关电路42中的开关部件替换掉,并且在信号传输到发送系统31之前由放大器电路40放大。通过发送系统31发送的信号通过接收侧的移动电话或接收机的接收机部分36中的扬声器56作为声音放大送出。另一方面,听到此声音的接收侧通过发射机部分35中的麦克风55将此声音发送到发送系统31。从此发送系统31发送出去的信号通过接收机部分33中的放大器电路51,52由扬声器53作为声音放大送出。
采用这一配置,可进行交互式通信。在这种配置中,因为发射机部分32中的麦克风38与扬声器53互相距离很近,于是由扬声器53放大的语音和声音可为麦克风38接收,之后通过接收侧的发送系统31传输并经扬声器56放大的语音和声音为接收侧的麦克风55所接收并形成在图4中由虚线表示的环路而引起振荡现象,但因为由控制电路45对充电开关电路41和传送开关电路42进行如上所述的“通”/“断”控制,所以不会像在第一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的麦克风放大器1的场合那样形成信号流环路,从而可以防止振荡现象。
采用上述配置,当接收侧是不具有像本实施方式中的振荡防止电路功能的通常的移动电话或电话机时,在交互式通信中不会发生问题,但当安装了同样的振荡防止电路时,如两个通信设备中的振荡防止电路的控制定时频率相同或相差很小时,就会发生通信故障,并且在此场合,就如前所述,要求在像语音和声音这样的信号传送到发送系统31之前利用在接收侧的滤波器替换在接收侧的开关部件。
在上述场合,为了防止在收发机的电源接通时控制两个充电开关电路41,42的“通”/“断”的控制电路45失稳,先启动振荡电路49,并在启用振荡抑制控制之后,收发机电路中的所有电路,包括由放大器电路39构成的发射机部分32和由放大器电路51构成的接收机部分33,都设定为备用状态。当电源转换为“断”时,工作顺序与上述相反。
在此实施方式中,充电开关电路41和传送开关电路42串联在发射机部分32的第一放大器电路39和第二放大器电路40中间,并且电容器43设置在充电开关电路41和传送开关电路42中间,不过也允许采用另外一种配置,充电开关电路41和传送开关电路42串联在接收机部分33的第三放大器电路51和第四放大器电路52中间,并且电容器43设置在充电开关电路41和传送开关电路42中间。在此场合,控制电路45的开关驱动电路46与充电开关电路41相连接,开关驱动电路47与传送开关电路42相连接,并且充电开关电路41和传送开关电路42通过生成时钟脉冲来转换为“通”或“断”。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使用了扬声器5,但这只是一个示例,也可以,比如,使用耳机。此外,在第一和第二实施方式中是使用电容器13,43作为过渡信号储存元件,但并不要求永远使用电容器,而是可以使用任何其他元件或电路,条件是它们具有存储功能。另外,控制电路15,45只是优选示例,也可以使用其他电路,条件是可以取得同样的效果。
图6至图9分别示出将上述振荡防止电路应用于耳机麦克风中的场合。标号61表示耳机麦克风,耳机麦克风具有一个中空的主体65,带有一个插入部分63,该插入部分63的开口62可插入到耳孔中。主体65由柔软的合成树脂制作,大致为圆柱形,其侧面为圆形,在插入部分63上除了开口62之外没有其他开口,内部是密封的中空部分。插入部分63从主体65的侧面中心部分突出,并且尖端部分由弹性件,如橡胶,构成,带有一个适配部分66用来适应任何大小的耳孔(耳道)。
在主体65的内部容纳有这样一些部件,如用来经过插入部分63的开口62接收发自耳道作为振动传播的声频信号的麦克风68,扬声器69,以及具有振荡防止电路的无线电电路70。就是说,在第二实施方式中描述并示于图4中的振荡防止电路与无线电电路70结合在一起。在主体65内与插入部分63的开口62相对的大致中心的位置设置有一个对着开口62的扬声器69,而麦克风68设置于在开口62一侧的扬声器保护片71的中心处(在扬声器69的中心),麦克风68对着开口62的大致中心部分,其外围表面和底表面以吸音材料72覆盖。吸音材料72也具有将扬声器69与麦克风68分隔开的功能,以防止扬声器69的机械振动直接传输给麦克风68。
无线电电路70的构成包括一组各种类型的电子零件,每个电子零件都是由基板上的电路构成,无线电电路70将接收到的麦克风68发出的声频信号传送到图中未示出的外部收发机,或接收来自外部的声频信号。所接收到的声频信号由扬声器69放大。作为外部收发机可以使用,比如,移动通信设备,像移动电话,通信终端装置,或内置于其中或外附于其上的应用于耳机麦克风的专用收发机。主体65由类似于吸音材料72的材料制作以使麦克风只能接收从耳道传播到麦克风的声频信号。
下面对上述的动作予以描述。首先,耳机麦克风61的插入部分63通过插入到左耳或右耳的耳道E中来安置。图8示出耳机麦克风61安置于耳内的状态。当不用手进行交互式通信时,除了将示于图9的插入部分63插入之外,将连到主体65的带有一个耳部悬夹的链条利用置于耳后的悬夹固定于耳后。使用这一链条75可以利用具有一定重量的悬夹76将链条75稳定地置于左耳或右耳上。
在接收时,从外部收发机传输来的声频信号由设置于耳机麦克风61的主体65的内部的无线电电路70接收,通过扬声器69的放大,在图8中的箭头B指示的方向上传播并作为语音提供。这一语音也由设置于扬声器69的中心部的麦克风68接收,但由于设置在无线电电路70中的振荡防止电路的控制,振荡环路被切断,所以绝不会出现振荡现象。另外,因为麦克风68由吸音材料72将其与扬声器69分隔开,所以当由扬声器69接收到语音时,噪声或其他声音引起的扬声器69的机械振动绝不会被接收。于是,在通常的技术中造成麻烦的由声频信号从扬声器69传输到麦克风68所引起的时延可以大大减小。尽管在此实施方式中振荡防止电路是设置于无线电电路70内,但此振荡防止电路也可设置于上述的外部收发机中。
当传送声频信号时,在声带中产生并从鼓膜通过耳道E作为空气振动传播的声频信号是沿着图8中箭头C表示的方向传播而被麦克风68所接收,之后由无线电电路70发送而提供给外部收发机。当接收到此声频信号时,适配部分66紧紧地贴附在耳道E上,于是通过骨头传播的声频信号在适配部分66中被吸收而其传送受到抑制。由于这一特点,通过骨头传播的大部分声频信号可以忽略。此外,由于适配部分66贴附得很紧,可有效地切断外部的声音,并且耳机麦克风61可设置于很稳定的条件下。因此,耳机麦克风61只对从耳道E传播出来的声频信号响应灵敏,而在通常的技术中一直是麻烦问题的在传播方法上的差异引起的声频信号的时延可大大减小。至于耳机麦克风61和外部收发机之间的信号传送,无论是在无线电通信方面还是在缆线通信方面都不会出现问题,在两种场合都可以进行交互式通信。
图10至13各图示出上述振荡防止电路应用于带有助听功能的耳机麦克风上的示例。除助听功能之外此配置与图4所示的相同,所以同样的部件以同样的标号标识,其详细描述则予以省略。标号81表示第二麦克风,第二麦克风81设置于主体65的外表面中央的凹部与麦克风68相对。此麦克风81接收来自外部作为空气振动而传播的声频信号。虽然图中未示出,在此示例中,一个提供对第二麦克风81和麦克风68进行“通”/“断”控制的电路设置于其中,因此当耳机麦克风61不处于通信模式时在麦克风68为“断”时第二麦克风81为“通”,而当耳机麦克风61处于通信模式时在麦克风68为“通”时第二麦克风81为“断”。具体说,就是“通”/“断”控制是通过对每个麦克风的开关的“通”和“断”进行控制而实现。
就是说,正常情况下(在非通信状态时),来自外部的声频信号,如图12中的箭头D所示,由第二麦克风81接收并通过扬声器69放大,之后沿着图12中的箭头B所示的方向传播并作为语音和声音传送。外部的语音和声音的传送如上所述,于是就可以获得助听功能。当从外部收发机传送的声频信号为无线电电路70接收到时,第二麦克风81由控制电路转换为“断”而麦克风68为“通”,于是就启动交互式通信,可以进行如图8所示的场合的声频信号的发送和接收。当声频信号的处理结束而通信停用时,第二麦克风81由控制电路转换为“通”而麦克风68为“断”,并且助听功能重新启用。
如果通信结束,处于通信备用模式,或不使用助听功能而不需要使用耳机麦克风61时,可以将耳机麦克风61的插入部分63从耳道E中抽出而将耳机麦克风61从耳中取出。在此场合,最好是而且很方便的是将耳机麦克风61存放于前胸口袋中或放到领子的里面上并利用耳部悬夹将链条75的悬夹76固定于口袋或领子的边缘。
采用上述配置,即使是在为了集成而将麦克风和扬声器紧靠着安装,也可以大大抑制从扬声器传输到麦克风所引起的时延和在传播方法上的差异引起的时延。因此,就可以像自然的口头交流一样进行交互式通信。
在此示例中,主体65的直径比插入部分63的直径大,但这一配置并不限于这一种,而主体65的直径可以大致等于插入部分63的直径。另外,图中示出的主体65的部件的形状和结构只是示例性质的,当然,此设计可以按照需要自由地改变。

Claims (12)

1.一种使用于单向通信麦克风放大器中的振荡防止电路,该麦克风放大器包括一个麦克风、一个第一放大器电路、一个第二放大器电路、以及一个扬声器或一个耳机,其中在所述第一放大器电路和所述第二放大器电路之间串联有一个充电开关电路和一个传送开关电路;在所述充电开关电路和所述传送开关电路中间设置有一个过渡信号储存元件;所述充电开关电路将来自第一放大器电路的信号提供给过渡信号储存元件;所述传送开关电路将来自过渡信号储存元件的信号提供给第二放大器电路;并且还设置有一个控制电路,该控制电路提供控制从而使在充电开关电路为“通”时传送开关电路变为“断”,而在传送开关电路为“通”时充电开关电路变为“断”,以防止两个开关电路都同时为“通”。
2.如权利要求1的振荡防止电路,其中麦克风放大器在使用时像助听器一样部分或整个插入使用者的耳内。
3.如权利要求1的振荡防止电路,其中过渡信号储存元件是电容器。
4.如权利要求1的振荡防止电路,其中所述控制电路的构成包括用来驱动充电开关电路的第一开关驱动电路,用来驱动传送开关电路的第二开关驱动电路,用来交替地使第一和第二开关驱动电路转换为“通”和“断”以防止两个开关电路都同时变为“通”的触发器电路,以及使此触发器电路工作的振荡电路。
5.一种使用于交互式通信收发机中并具有发送单元的振荡防止电路,该收发机包括一个麦克风、一个第一放大器电路、一个第二放大器电路以及一个接收机部分,该接收机部分包括一个第三放大器电路、一个第四放大器电路以及一个扬声器,其中在第一和第二放大器电路之间,或在第三放大器电路和第四放大器电路之间串联有一个充电开关电路和一个传送开关电路;在该充电开关电路和传送开关电路之间设置一个过渡信号储存元件;所述充电开关电路将来自第一放大器电路或第三放大器电路的一个信号提供给过渡信号储存元件;所述传送开关电路将来自过渡信号储存元件的一个信号提供给第二放大器电路或第四放大器电路;并且还设置有一个控制电路,该控制电路提供控制从而使在充电开关电路为“通”时传送开关电路变为“断”且在传送开关电路为“通”时充电开关电路变为“断”,以便防止两个开关电路都同时为“通”。
6.如权利要求5的振荡防止电路,其中收发机在使用时像助听器一样部分或整个插入使用者的耳内。
7.如权利要求5的振荡防止电路,其中过渡信号储存元件是电容器。
8.如权利要求5的振荡防止电路,其中所述控制电路的构成包括用来驱动充电开关电路的第一开关驱动电路,用来驱动传送开关电路的第二开关驱动电路,用来交替地使第一和第二开关驱动电路转换为“通”和“断”以防止两个开关电路都同时变为“通”的触发器电路,以及使此触发器电路工作的振荡电路。
9.如权利要求5的振荡防止电路,其中收发机是一个耳机麦克风,具有一个中空的主体,带有一个插入部分,该插入部分的开口的尺寸适于插入到耳孔中并可在所述主体的插入部分以可拆卸方式置于耳孔中时启动与外部收发机的交互式通信。
10.如权利要求9的振荡防止电路,其中所述耳机麦克风具有用来经过插入部分的开口接收发自耳道内部作为振动传播的声频信号的麦克风;以及用来放大主体中的外部收发机接收到的声频信号的扬声器,并且其中扬声器位于插入部分的开口的对面对着开口处;所述麦克风中心部设置于比扬声器更靠近插入部分的开口的位置并且大致对着所述开口的中心;麦克风和扬声器由吸音材料分隔开以防止扬声器的机械振动直接传输给麦克风。
11.如权利要求10的振荡防止电路,其中耳机麦克风具有一个设置于外表面上的第二麦克风,用来接收来自外部通过空气传播的声频信号。
12.如权利要求10的振荡防止电路,其中设置有一个对第二麦克风和麦克风进行“通”/“断”控制的控制电路,因此当耳机麦克风不处于通信模式时在麦克风为“断”时第二麦克风为“通”,而当耳机麦克风处于通信模式时在麦克风为“通”时第二麦克风为“断”。
CN02120244A 2001-05-22 2002-05-21 振荡防止电路 Pending CN1387387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152283/2001 2001-05-22
JP2001152283A JP2002344617A (ja) 2001-05-22 2001-05-22 発振防止回路
JP2001189037A JP4596688B2 (ja) 2001-06-22 2001-06-22 イヤホーンマイク
JP189037/2001 2001-06-22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387387A true CN1387387A (zh) 2002-12-25

Family

ID=2661547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02120244A Pending CN1387387A (zh) 2001-05-22 2002-05-21 振荡防止电路

Country Status (9)

Country Link
US (1) US20020176588A1 (zh)
EP (1) EP1263262A3 (zh)
KR (1) KR20020089146A (zh)
CN (1) CN1387387A (zh)
AU (1) AU784161B2 (zh)
BR (1) BR0201866A (zh)
CA (1) CA2386004A1 (zh)
SG (1) SG114546A1 (zh)
TW (1) TW552821B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394490A (zh) * 2014-10-30 2015-03-04 中名(东莞)电子有限公司 具有降噪效果的入耳式耳机
CN113207072A (zh) * 2020-01-31 2021-08-03 声扬荷兰有限公司 在管嘴中包括传感器的组件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08008898B3 (de) * 2008-02-13 2009-05-20 Siemens Medical Instruments Pte. Ltd. Verfahren und Vorrichtung zum Überwachen einer Hörhilfe
TWM479558U (zh) * 2014-01-24 2014-06-01 Coremate Technical Co Ltd 聽筒可分離式手機
CN105959873A (zh) * 2015-12-30 2016-09-21 天津天地伟业数码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麦克风和线性音频输入的兼容电路
CN108882088B (zh) * 2018-06-26 2019-11-26 歌尔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耳机充电盒
BR112022015138A2 (pt) 2020-04-30 2022-11-29 Shenzhen Shokz Co Ltd Aparelho de entrada e saída acústica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1110784A (en) * 1964-06-13 1968-04-24 Emi Ltd Improvements relating to wide band radio transmitters
HU169185B (zh) * 1974-06-05 1976-10-28
US5091952A (en) * 1988-11-10 1992-02-25 Wisconsin Alumni Research Foundation Feedback suppression in digital signal processing hearing aids
JPH0761190B2 (ja) * 1990-01-16 1995-06-28 パイオニア株式会社 ハウリング防止機能を備えた音響装置
EP0681366B1 (en) * 1994-05-03 2000-02-02 R.F. Monolithics, Inc. Sequential amplifier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394490A (zh) * 2014-10-30 2015-03-04 中名(东莞)电子有限公司 具有降噪效果的入耳式耳机
CN113207072A (zh) * 2020-01-31 2021-08-03 声扬荷兰有限公司 在管嘴中包括传感器的组件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1263262A3 (en) 2003-12-10
TW552821B (en) 2003-09-11
KR20020089146A (ko) 2002-11-29
AU4235402A (en) 2002-11-28
US20020176588A1 (en) 2002-11-28
CA2386004A1 (en) 2002-11-22
BR0201866A (pt) 2003-03-25
SG114546A1 (en) 2005-09-28
AU784161B2 (en) 2006-02-16
EP1263262A2 (en) 2002-12-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5430803A (en) Bifunctional earphone set
CN101766036B (zh) 音频设备
US5280524A (en) Bone conductive ear microphone and method
JP2007214883A (ja) 受話装置
US20110038503A1 (en) Earphone
KR20060129062A (ko) 발진·에코 캔슬러 시스템
EP2846556B1 (en) Electronic device
CN102547519A (zh) 具有多个用户感觉传感器的手持电子设备与方法
WO2004064443A3 (en) Two-way voice communication device having external acoustic noise reduction
CN112640484B (zh) 便携式扬声器设备和方法
CN1387387A (zh) 振荡防止电路
JPH07107146A (ja) 骨伝導イヤホンマイクを用いたコードレス電話装置
JPH0626328U (ja) トランシーバ
CA2421100A1 (en) Near-field speaker/microphone acoustic/seismic dampening communication device
JP2008182296A (ja) 携帯端末装置
KR101119787B1 (ko) 발진?에코 방지 회로 및 마이크 스피커
JP2979875B2 (ja) 携帯電話
KR100678898B1 (ko) 진동 간섭이 억제된 평판 스피커
KR20150085673A (ko) 스피커를 구비한 핸드폰 사운드 케이스
KR200216321Y1 (ko) 마이크겸용 이어폰
JP2004221638A (ja) 送受信兼用回路
KR101094867B1 (ko) 휴대용 전자장치
KR200267088Y1 (ko) 접촉식 마이크로폰을 이용한 핸즈프리장치
KR20200050126A (ko) 베젤리스 전자장치용 근접 센서
JP2002344617A (ja) 発振防止回路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REG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WD

Ref document number: 1051950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