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316483C - 像差校正器件和光记录介质再现装置 - Google Patents

像差校正器件和光记录介质再现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316483C
CN1316483C CNB2004100749134A CN200410074913A CN1316483C CN 1316483 C CN1316483 C CN 1316483C CN B2004100749134 A CNB2004100749134 A CN B2004100749134A CN 200410074913 A CN200410074913 A CN 200410074913A CN 1316483 C CN1316483 C CN 1316483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ptical recording
aberration
recording media
effective diameter
wave fro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B200410074913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591625A (zh
Inventor
佐藤充
小笠原昌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ioneer Corp
Original Assignee
Pionee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ioneer Corp filed Critical Pioneer Corp
Publication of CN159162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59162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316483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316483C/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7/12Heads, e.g. forming of the optical beam spot or modulation of the optical beam
    • G11B7/135Means for guiding the beam from the source to the record carrier or from the record carrier to the detector
    • G11B7/1392Means for controlling the beam wavefront, e.g. for correction of aberration
    • G11B7/13925Means for controlling the beam wavefront, e.g. for correction of aberration active, e.g. controlled by electrical or mechanical mean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2007/0003Recording, reproducing or erasing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structure or type of the carrier
    • G11B2007/0006Recording, reproducing or erasing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structure or type of the carrier adapted for scanning different types of carrier, e.g. CD & DVD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Optical Head (AREA)
  • Optical Recording Or Reproduction (AREA)

Abstract

一种盘再现装置,用于使用BD物镜来再现作为三种盘BD、DVD和CD的任何一种的盘,所述盘再现装置当再现DVD时仅仅校正在DVD的有效直径内出现的像差。同样,当再现CD时,盘再现装置仅仅校正在CD的有效直径内出现的像差,并且留下在有效直径外部的像差。

Description

像差校正器件和光记录介质再现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像差校正器件和光记录介质再现装置。
背景技术
传统上,在用于读取盘的记录信息的光拾取器的技术领域中,进行使用液晶板的像差校正以利用一物镜来读取多种盘。例如,在JP-A-9-128785中,为了使用一物镜来再现DVD和CD,已经公开了通过按照盘厚度控制液晶板的施加电压来校正在物镜中发生的像差的光拾取器。
JP-A-9-128785被作为现有技术。
使用上述的传统技术,虽然在物镜中发生的像差被校正,但是不直接处理每个盘的数值孔径(NA)。这导致一个问题:必须通过遮蔽通过液晶快门的光来处理数值孔径而将孔径限制与像差校正分离。
因此,本发明要解决的问题之一是“当具有不同孔径的物镜用于某个盘时,需要将孔径限制与像差校正分离。”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像差校正器件,用于校正在使用一物镜记录或再现预定的光记录介质时出现的像差,所述物镜具有第二有效直径,所述第二有效直径与另一物镜的第一有效直径不同,所述另一物镜用于预定的光记录介质,所述像差校正器件包括:校正部分,用于仅仅校正在第一有效直径内外的各像差中的、在第一有效直径内发生的像差。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像差校正器件,用于校正当使用一物镜用于多种光记录媒体时出现的像差,所述多种光记录媒体的记录密度和覆盖层的厚度中至少一个彼此不同,所述像差校正器件包括:液晶元件,被布置在物镜和光源之间,并且控制其折射率按照施加的电压而改变;电压施加部分,用于向液晶元件施加电压,以便透过液晶元件的光的波阵面形成具有预定相位分布的透射波阵面,其中所述电压施加部分施加电压,以便形成具有相位分布的透射波阵面,用于仅仅校正在记录或再现光记录介质时在有效直径内的区域中发生的像差。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像差校正器件,用于校正当专用于第一光记录介质的一物镜用于第二光记录介质和用于第三光记录介质时发生的像差,所述第二光记录介质具有比第一光记录介质的有效直径小的在记录或再现光记录介质时的有效直径,所述第三光记录介质具有比第二光记录介质的有效直径小的有效直径,所述像差校正器件包括:液晶元件,被布置在物镜和光源之间,并且控制其折射率按照施加的电压而改变;电压施加部分,用于向液晶元件施加电压,以便透过液晶元件的光的波阵面形成具有预定相位分布的透射波阵面,其中所述电压施加部分施加电压以便当所述物镜用于第二光记录介质时形成具有相位分布的透射波阵面,用于仅仅校正在记录或再现第二光记录介质时在第一有效直径内的区域中发生的像差,并且所述电压施加部分施加电压以便当所述物镜用于第三光记录介质时形成具有相位分布的透射波阵面,用于仅仅校正在记录或再现第三光记录介质时在第二有效直径内的区域中发生的像差。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光记录介质再现装置,它具有像差校正器件,其中所述像差校正器件校正像差以再现在光记录媒体中记录的信息。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光记录介质再现装置,用于校正在使用一物镜来记录或再现预定的光记录介质中发生的像差,所述物镜具有与用于所述预定光记录介质的另一物镜的第一有效直径不同的第二有效直径,所述光记录介质再现装置还用于再现在预定光记录媒体中记录的信息,所述光记录介质再现装置包括:校正部分,用于仅仅校正在第一有效直径内外的各像差中的、在第一有效直径内发生的像差。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光记录介质再现装置,用于校正当使用一物镜用于多种光记录媒体时出现的像差,所述多种光记录媒体的记录密度和覆盖层的厚度中至少一个彼此不同,所述光记录介质再现装置还用于再现在每个光记录媒体中记录的信息,所述光记录介质再现装置包括:液晶元件,被布置在物镜和光源之间,并且控制其折射率按照施加的电压而改变;电压施加部分,用于向液晶元件施加电压,以便透过液晶元件的光的波阵面形成具有预定相位分布的透射波阵面,其中所述电压施加部分施加电压,以便形成具有相位分布的透射波阵面,用于仅仅校正在记录或再现光记录介质时在有效直径内的区域中发生的像差。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光记录介质再现器件,用于校正当专用于第一光记录介质的一物镜用于第二光记录介质和用于第三光记录介质时发生的像差,所述第二光记录介质具有比第一光记录介质的有效直径小的在记录或再现光记录介质时的有效直径,所述第三光记录介质具有比第二光记录介质的有效直径小的有效直径,并且所述光记录介质再现器件用于在每个光记录介质中记录的信息,所述光记录介质再现器件包括:液晶元件,被布置在物镜和光源之间,并且控制其折射率按照施加的电压而改变;电压施加部分,用于向液晶元件施加电压,以便透过液晶元件的光的波阵面形成具有预定相位分布的透射波阵面,其中所述电压施加部分施加电压以便当所述物镜用于第二光记录介质时形成具有相位分布的透射波阵面,用于仅仅校正在记录或再现第二光记录介质时在第一有效直径内的区域中发生的像差,并且所述电压施加部分施加电压以便当所述物镜用于第三光记录介质时形成具有相位分布的透射波阵面,用于仅仅校正在记录或再现第三光记录介质时在第二有效直径内的区域中发生的像差。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盘再现装置的配置的方框图;
图2A和2B是示出BD、DVD和CD的主要规格和有效直径的表格;
图3是示出当BD物镜用于DVD时出现的波阵面像差的示例的图示;
图4是示出当BD物镜用于CD时出现的波阵面像差的示例的图示;
图5A-5C是示出液晶板的构成的视图;
图6A和6B是示出液晶板(分段型)的构成示例的视图;
图7A-7D是示出校正波阵面像差的示例的图示;
图8A-8C是示出液晶板(分级型)的构成示例的视图;
图9是示出当BD物镜用于DVD时校正的像差的范围的图示;
图10是示出当BD物镜用于CD时校正的像差的范围的图示;
图11A和11B是示出AOD、DVD和CD的主要规格和有效直径的表格;
图12A和1 2B是示出在示例1中的液晶板的构成示例的视图;
图13A-13C是示出在示例1中的施加电压的图示;
图14A-14C是示出在示例1中的透射波阵面的图示;
图15A和15B是示出在示例1的改进中的液晶板的构成示例的视图;
图16是示出在示例2中的液晶板的构成示例的视图;
图17是示出在示例2中的施加电压的图示;
图18是示出在示例2中的电压选择的视图;
图19是示出在示例2中的DVD的透射波阵面的示例的图示;
图20是示出透射波阵面的幅度比率的图示;
图21是示出在示例2中的CD的透射波阵面的示例的图示;
图22是示出在示例2的改进中的CD的透射波阵面的示例的图示;
图23是示出在示例2的改进中的CD的透射波阵面的示例的图示;
图24是示出在示例2的改进中的CD的透射波阵面的示例的图示;
图25是示出在示例2的改进中的液晶板的构成示例的视图;
图26是示出在示例2的改进中的施加电压的视图;
图27是示出在示例2中的电压选择的视图;
图28是示出在示例2的改进中的DVD的透射波阵面的示例的图示;
图29是示出在示例2的改进中的CD的透射波阵面的示例的图示;
图30是示出在示例3中校正的波阵面像差的示例的图示;
图31是示出在示例3中的液晶板的构成示例的视图;
图32是示出在示例3中的透射的波形的示例的图示;
图33是示出在示例3中的电压选择的视图;
图34是示出在示例3中的DVD的透射波阵面的示例的图示;
图35是示出在示例3中的CD的透射波阵面的示例的图示;
图36是示出在示例4中的液晶板的构成示例的视图;
图37是示出在示例4中的施加的电压的视图;
图38是示出在示例4中的电压选择的视图;
图39是示出在示例4中的DVD的透射波阵面的示例的图示;
图40A-40C是示出在示例4中的DVD的透射波阵面的效果的图示;
图41是示出在示例4中的CD的透射波阵面的一个示例的图示;
图42A-42C是示出在示例4中的CD的透射波阵面的效果的图示;
图43是示出在示例4的改进中的液晶板的构成示例的视图;
图44是示出在示例4的改进中的液晶板的构成示例的视图;
图45是示出在示例4的改进中的CD的透射波阵面的示例的图示;
图46A-46C是在示例4的改进中的CD的透射波阵面的效果的图示;
图47是示出在示例4的改进中的CD的透射波阵面的示例的图示;
图48A-48C是示出在示例4的改进中的CD的透射波阵面的效果的图示。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来说明按照本发明的像差校正器件和光记录介质再现装置的优选实施例。以下,在解释了实施例中使用的主要术语后,将说明涉及实施例的各种示例,最后说明它们的改进。
[术语的说明]
首先说明在本说明书中使用的主要术语。在此使用的术语“盘(对应于在权利要求书中限定的“光记录介质”)”指的是从其中以光学方式读取记录的信息的一种信息记录介质,具体地说,包括BD(Blu-ray盘)、DVD(数字多用途盘)、CD(紧密盘)和AOD(高级盘)。这些盘在记录密度或覆盖层的厚度方面至少一个不同(参见图2和11)。
在此使用的术语“波阵面像差(对应于在权利要求书中定义的“像差”)”指的是当具有不同孔径的物镜用于盘时出现的像差(主要是球面像差),更具体而言,包括当BD物镜或AOD物镜用于DVD或CD时和当将在BD、DVD和CD之间兼容的物镜用于BD、DVD和CD时,在物镜中出现的波阵面像差(参见图3和图4)。在此使用的“像差校正”指的是对于这样的像差的校正。
在此使用的术语“盘再现装置(对应于在权利要求书中定义的“盘记录介质再现装置”)”指的是用于读取和再现在盘中记录的信息的装置,更具体而言,包括用于再现三种记录媒体BD、DVD和CD的装置,和用于再现三种记录媒体AOD、DVD和CD的装置。
在此使用的术语“有效直径”指的是用于通过用以记录/再现的光束点成像的物镜的直径。而且,在此使用的术语“步差(step difference)”指的是其中在液晶的透射波阵面上不连续的包络面的部分。在本实施例中,通过使得步差成为波长的整数倍,具有步差的状态在光学上等同于没有步差的状态。
[概况和特性]
参见图1-11,下面将说明按照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盘再现装置的概况和特性。图1是示出盘再现装置10的配置的方框图。一般说来,盘再现装置10使用BD物镜来再现三种盘1,即,BD、DVD和CD。盘再现装置10包括BD光学系统11、DVD光学系统12、CD光学系统13、两个二向色棱镜14、BD物镜15、盘识别部分16和像差校正器件17,如图1所示。
其中,BD光学系统11是这样一个单元,它具有BD光源,准直透镜和检测系统,并且通过使得光从BD光源经由二向色棱镜14、液晶板20和BD物镜15入射在BD上来读取BD的记录信息。同样,DVD光学系统12是用于通过使得光从DVD光源入射到DVD上而读取DVD的记录信息的单元,CD光学系统13是通过使得光从CD光源入射到CD上来读取CD的记录信息的单元。
而且,盘识别部分16是用于识别被插入到盘驱动器(未示出)中的盘类别的处理部分,并且按照识别结果来激活BD光学系统11、DVD光学系统12和CD光学系统13中的任何一个,以及向像差校正器件17输出被插入的盘的类别信息。
在这种构成中,盘再现装置10使用BD物镜15来再现BD、DVD或CD,BD物镜15是对于焦距为2.35毫米和半径为2毫米的有效直径(φ4毫米)的BD优化过的物镜。另一方面,DVD和CD在使用波长、NA和覆盖层的厚度方面与BD不同,如图2A所示,并且在有效直径方面与BD不同,如图2B所示。
因此,当BD物镜15用于DVD时,发生波阵面像差,如图3所示。而且,当BD物镜15用于CD时,发生波阵面像差,如图4所示。这样的波阵面像差扰乱了来自光源的光(光束)点形成,因此不直接读取在DVD和CD上记录的信息,但是像差校正器件17可以以下列方式来校正像差。
一般而言,像差校正器件17校正波阵面像差,并且具有液晶板20(对应于在权利要求书中限定的“液晶元件”)和液晶板控制部分30(对应于在权利要求书中限定的“电压施加部分”),如图1所示。其中,液晶板20被布置在BD物镜15和光源与其折射率被可变地控制的折射率改变媒体之一之间,从而按照施加的电压来可变地控制折射率。
更具体而言,液晶板20通常包括:液晶(液晶分子)21,其折射率按照施加的电压来被可变地控制;透明电极层(透明电极)22a和22b(以下适当地简称为“电极”),所述液晶被夹在所述透明电极之间,通过液晶板控制部分30来对所述透明电极施加电压;玻璃板23,其中夹有透明电极层,如图5A所示。
在具有这种结构的液晶板20中,液晶分子21在未通过两个透明电极22a和22b施加电压的情况下在一个方向上对齐,但是在施加电压的情况下产生的电场的影响下改变方位,如图5 B所示。即,因为在其中通过施加电压而改变方位的液晶分子21的区域中改变折射率,因此透过液晶板20的光仅仅在这个区域中产生具有预定相差φ的透射波阵面。同样,按照施加的电压的幅度来任意地控制所述相差φ,如图5C所示。因此,可以通过任意地形成电极22的形状和任意地控制施加的电压的幅度来配置具有任何相差和形状的透射波阵面。
液晶板控制部分30是折射率控制部分之一,用于可变地将液晶分子21的折射率控制到与光轴同心,以便透过液晶板20的光的波阵面可以形成具有与光轴同心的任何相差的透射波阵面,其中电压通过液晶板20的透明电极22被施加到液晶分子21。
在此,下面将说明液晶板20的构成。为了形成如上所述的与光轴同心地扩展的透射波阵面,需要构成液晶板20使得多个电极22沿着在液晶板20的玻璃板23上的液晶分子21与光轴同心地排列。在构成示例中典型的是“分段型”和“分级型”。以下,将给出“分段型”和“分级型”的构成示例,但是为了方便说明,假定透明电极层22b接地(在整个表面上电势为0V),并且透明电极层22a被提供“分段型”和“分级型”的电极图形。
图6A和6B是示出液晶板20的构成示例(分段型)的视图。这个分段型的液晶板20具有多个透明电极,它们具有低电阻和同心的圆形,其中在相邻的电极之间连接由与透明电极相同的材料构成的电阻元件,并且来自液晶板控制部分30的电压被施加到预定电极(A、B、C、D)的每个,如图6A和6B所示。
而在液晶板20是分段型的情况下,通过向电极(A、B、C、D)施加任何幅度的电压来形成电压与光轴同心地步进扩展的电压分布,如图7A所示,从而在液晶板20上形成与光轴同心地扩展的透射波阵面,如图7B所示。因此,即时当如图7C所示发生波阵面像差时,也向液晶板20施加透射的波阵面(以对应于波阵面像差的反相位),如图7B所示。由此校正波阵面像差,如图7D所示。
同样,图8A-8C是示出液晶板20的构成示例(分级型)的视图。这种分级型的液晶板20具有多个电极(A、B、C、D),它们具有低电阻和在具有高电阻和不分割的透明电极(ITO)上的同心的圆形,其中来自液晶板控制部分30的电压被施加到预定电极(A、B、C、D)的每个,如图8A和8B所示。
而在液晶板20是分级型的情况下,通过向电极(A、B、C、D)施加任何幅度的电压来形成电压与光轴同心地平滑扩展的电压分布,如图8C所示,从而在液晶板20上形成与光轴同心地平滑扩展的透射波阵面。因此,即时当液晶板20是分级型时,也有可能通过以对应于波阵面像差的反相位向液晶板20施加透射的波阵面来校正波阵面像差。
因此,按照本实施例的盘再现装置10具有液晶板20,它能够以对应于波阵面像差的反相位来形成透射的波阵面,其先决条件是预先假定当BD物镜15用于DVD时发生的波阵面像差和当BD物镜15用于CD时发生的波阵面像差,从而通过从液晶板控制部分30向液晶板20施加预定的电压来校正波阵面像差。
按照本实施例的盘再现装置10具有在像差校正器件17(液晶板20和液晶板控制部分30)中的像差校正的主要特性。更具体而言,传统上,即使校正了当BD物镜15用于DVD或CD时发生的波阵面像差,也不直接处理DVD或CD的有效直径(参见图2B),从而以使用液晶快门来遮蔽光的方式将孔径限制与像差校正相分离。
相反,对于当BD物镜15用于DVD或CD时出现的像差,按照所述实施例的盘再现装置10仅仅校正在每个盘1(DVD和CD)的有效直径(参见图2B)内外发生的各像差中的、在有效直径内发生的像差。即,当再现DVD时,像差校正器件17仅仅校正在DVD的有效直径内发生的像差,剩下在有效直径外部的像差,如图9所示。同样,当再现CD时,它仅仅校正在CD的有效直径内发生的像差,剩下在有效直径外部的像差,如图10所示。作为像差校正的结果,通过DVD或CD的有效直径的外部的光无助于在剩余像差影响下的点形成,使得产生与当在DVD或CD的有效直径内限制孔径时实质相同的效果。
因此,按照本实施例的盘再现装置10(更详细而言是像差校正器件17)仅仅通过像差校正来实质地执行孔径限制,即时当BD物镜15用于DVD或CD时也是如此,从而在再现盘时在信号记录平面上简单地获得极好的光束点。
顺便提及,上面已经使用用于使用BD物镜15再现BD、DVD和CD的盘再现装置10的一个示例来说明了本实施例的概况和特性,但是本实施例的概况和特性不限于这种盘再现装置10。例如,当对盘使用具有不同孔径的物镜时,诸如当使用用于具有如图11A所示的的规格的AOD、DVD和CD的AOD物镜来再现每个盘时,以及当使用与BD、DVD和CD兼容的物镜来再现每个盘(BD、DVD和CD)时,可以类似地应用上述的内容。即,当发生波阵面像差时,使用具有用于各种盘1的不同孔径的物镜,仅仅需要校正在盘1的有效直径内发生的像差。
下面,将说明按照所述实施例的盘再现装置10的各种示例(改进)。因为每个示例的示意构成与盘再现装置10的相同,因此省略每个部分的详细说明,并且将主要说明在盘再现装置10中的像差校正器件17。
[示例1]
在示例1中,将参照图12-14来说明用于使用与BD、DVD和CD兼容的物镜来再现BD、DVD和CD的盘再现装置10。这个物镜不是对于任何盘最佳的,当这个物镜用于BD、DVD和CD时,发生对于每种盘来说不相同的相位零的径向位置的非相似形状的波阵面像差,如图12A所示。
示例1的液晶板20具有在BD的有效直径内的分级型的电极图形,其中从液晶板控制部分30向每个电极(A、B、C、D、E、F、G)独立地施加电压,如图12B所示。在BD的有效直径内构成所述电极图形的原因是BD、DVD和CD是校正对象盘。
而且,这种液晶板20被提供所述电极图形,以便当随意改变被施加到每个电极(A、B、C、D、E、F、G)的电压的幅度时,可以形成使用与在再现BD期间在BD的有效直径内的区域中发生的波阵面像差对应的逆相位的透射波阵面、使用与在再现DVD期间在DVD的有效直径内的区域中发生的波阵面像差对应的逆相位的透射波阵面、使用与在再现CD期间在CD的有效直径内的区域中发生的波阵面像差对应的逆相位的透射波阵面。在假定每个盘的波阵面像差的情况下构成电极图形的原因是所述波阵面像差具有非相似形状。同样,在假定在每个盘的有效直径内的波阵面像差的情况下构成电极图形的原因是在每个盘的有效直径外部不校正波阵面像差,如下所述。
在这种液晶板20中,共享电极以减少在大致校正在再现每个盘(BD、DVD和CD)时发生的非相似形状的像差的范围内的电极数量,如图12B所示。即,虽然在对应于每个盘的有效直径的位置布置电极(图12B中的D、E、G),但是使用最小数量的电极(图12B中的B、C、F)来在每个盘的有效直径之间构成电极图形以近似地对应于每个像差,而不布置大量电极以形成完全对应于每个盘的非相似形状的像差的透射波阵面。
示例1的液晶板控制部分30按照盘的类别(从盘识别部分16输入的类别信息)选择性地切换将要施加到液晶板20的每个电极(A、B、C、D、E、F、G)的电压幅度。更具体而言,当再现CD时,假定波阵面像差,则预设幅度的电压被施加到在CD的有效直径内的每个电极(A、B、C),但是在不考虑像差的情况下,同一电压被施加到在CD的有效直径之外的电极(D、E、F、G),如图13A所示。
类似地,当再现DVD时,假定波阵面像差,则预设幅度的电压被施加到在DVD的有效直径内的每个电极(A、B、C、D),但是在不考虑像差的情况下,同一电压被施加到在DVD的有效直径之外的电极(E、F、G),如图13B所示。而且,当再现BD时,假定波阵面像差,则预设幅度的电压被施加到在DVD的有效直径内的每个电极(A、B、C、D、E、F)。
结果,在液晶板20中,仅仅在每个盘的有效直径内的区域中出现的像差被校正,但是在每个盘的有效直径之外的像差仍然没有被校正,如图14A-14C所示。由此,通过每个盘的有效直径之外的光在剩余像差的影响下对光点的形成不做贡献,从而导致与当孔径被限制在每个盘的有效直径内的时候实质相同的效果。
如上所述,在所述示例1中,对于当对于BD、DVD和CD使用一物镜时发生的像差,施加电压以形成具有用于校正仅仅在每个盘的有效直径内的区域中发生的像差的相位分布的透射波阵面。由此,因为所述孔径被限制在每个盘的有效直径中,则实质上仅仅通过像差校正来进行孔径限制,即时当具有不同孔径直径的物镜用于盘时也是如此,借此有可能简单地在再现每个盘时在信号记录平面上产生极好的光束点。
而且,在所述示例1中,在围绕沿着液晶21的光轴同心地布置的多个电极中,预定幅度的电压被施加到在每个盘的有效直径内的区域中布置的多个电极以形成具有对应于在这个区域中出现的像差的形状的透射波阵面,而预定幅度的电压被施加到在每个盘的有效直径外部的区域中排列的多个电极以形成没有对应于在这个区域中出现的像差的形状的透射波阵面。由此,可以仅仅通过在每个盘的有效直径内外不同地执行电压控制来进行像差校正以及实质孔径限制。
同样,在所述示例1中,通过下述方式来共享电极:降低在可以大致地校正当再现每个盘(BD、DVD和CD)时出现的非相似形状的像差的范围内的电极数量,并且按照盘的类别来切换被施加到每个电极的电压的幅度。由此,降低要控制的电极数量,并且在简单的控制下实现像差校正和像差限制。
[示例1的改进]
顺便提及,虽然已经描述了示例1,但是除了上述的说明之外,还可以以各种其他方式来实践示例1的内容。例如,在所述示例1中,同一电压被施加到在盘的有效直径之外的多个电极(参见图13A-13C)。虽然这种构成用于实现简单控制,但是本发明不限于这种形式。不同的电压可以被施加到每个电极,只要不校正在有效直径外部的像差。
同样,在所述示例1中,使用与BD、DVD和CD兼容的物镜,但是本发明不限于这种物镜,也可以被应用到使用对BD最佳的BD物镜15的情况。而且,在这种情况下,仅仅必须校正在DVD的有效直径内的像差,如图15A所示,借此通过仅仅在DVD的有效直径内布置电极来进一步降低要控制的电极数量,如图15B所示。
同样,在这个示例1中,BD、DVD、CD被再现,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本发明类似地被应用到具有不同孔径的物镜用于所述盘的情况,诸如通过一物镜来再现具有如图11A所示的规格的AOD、DVD和CD的情况、通过与BD和DVD兼容的物镜来再现BD和DVD的情况。
在所述示例1中,液晶板20具有分级型的电极图形,但是本发明不限于分级型。本发明也可应用于具有所谓的分段型的电极图形的液晶板。而且,电极图形的构成仅仅是示意性的,只要形成透射波阵面就可以适用。
[示例2]
在示例2中,将参照图16到21来描述盘再现装置10,用于使用BD物镜15来再现BD、DVD和CD。即,虽然在上述的“示例1的改进”中使用BD物镜15来再现BD、DVD和CD,但是在示例2中给出了示例1的进一步的变化及其改进。在示例2中,BD物镜15对于BD是最佳的(例如2.35毫米的焦距和半径为2毫米的有效直径),并且只有当仅仅用于DVD和CD的时候,出现似形状的波阵面像差,其相位零的径向位置在DVD的有效直径上重叠,如图15A所示。
示例2的液晶板20具有在DVD的有效直径内的分段型的电极图形,其中与液晶板控制部分30无关地将电压经由每个电极( V01,Vin1,Vin2,V02)施加到对应于CD的有效直径内的区域A和对应于DVD的有效直径内和CD的有效直径外的区域,如图16所示。即,液晶板20的构成使得任何幅度的电压被施加到在区域A的最外侧上的电极Vin1和在区域B的最内侧上的电极Vin2,同时偏压被施加到在区域A的最内侧上的电极V01和在区域B的最外侧上的电极V02,如图17所示。
电极图形被构成在DVD的有效直径之内的原因是DVD和CD为校正对象盘。电极图形的构成使得电压可以独立地施加到区域A和B的原因是对于区域A和B进行不同的电压控制,如下所述。
而且,在这个液晶板20中,电极图形的构成使得当电极V01和V02的偏压是固定电压(V01=V02)、并且预定的相同幅度的电压被施加到电极Vin1和Vin2时,可以形成对应于当再现DVD时在DVD的有效直径内的区域(区域A和B)中出现的波阵面像差的反相的透射波阵面。
假定DVD的波阵面像差而构成电极图形的原因是DVD和CD的波阵面像差具有相似形状以便仅仅通过幅度改变(改变施加的电压)来处理CD的波阵面像差。即,任意改变要施加到电极Vin1和Vin2的电压的幅度,以便仅仅可以独立地改变在区域A和B中形成的透射波阵面的幅度来处理DVD和CD的波阵面像差,如图17所示。同样,假定在DVD的有效直径内的波阵面像差而构成电极图形的原因是在DVD的有效直径外不校正波阵面像差。
示例2的液晶板控制部分30按照盘的类别(从盘识别部分16输入的类别信息)选择性地将要施加的电压的幅度切换到液晶板20的每个电极(V01、Vin1、Vin2、V02),如图18所示。更具体而言,当再现BD时,零电压被施加到每个电极(V01、Vin1、Vin2、V02)以禁止操作液晶板20。
同样,当再现DVD时,施加电压以形成“具有对应于在每个区域中发生的像差的幅度的透射波阵面”。即,假定在区域A和B中出现波阵面像差,电极V01和V02的偏压是固定电压(V01=V02),并且相同幅度的预设电压被施加到电极Vin1和Vin2。
结果,在如图19所示的液晶板20中,因为仅仅在DVD的有效直径内的区域(区域A和B)中出现的像差被校正,因此通过DVD的有效直径外部的光在剩余像差的影响下不对光点形成起作用,从而导致与当孔径被限制在DVD的有效直径内时实质相同的效果。
另一方面,当再现CD时具有用于校正波阵面像差的相差的透射波阵面与DVD的透射波阵面具有大约1.58的幅度比率(见图19),如图20所示。因此,液晶板控制部分30施加电压以当再现CD时形成“在区域A中与DVD的透射波阵面具有大约1.58的幅度比率(见图19)、而在区域B中不是大约1.58的透射波阵面”。即,预设幅度的电压被施加到电极Vin1以具有幅度比率(大于1.58),但是预设幅度的电压被施加到电极Vin2以具有与上述幅度不同的幅度比率(例如大约0.79)。
结果,在如图21所示的液晶板20中,因为仅仅校正在CD的有效直径内的区域(区域A)中出现的像差,因此通过CD的有效直径外部的光在剩余像差的影响下不对光点形成发生作用,从而导致与当孔径被限制在CD的有效直径内时实质相同的效果。
如上所述,在示例2中,对于当BD物镜15用于DVD和CD时出现的像差,当使用BD物镜15来用于DVD时,施加电压以形成具有仅仅用于校正在DVD的有效直径内的区域中出现的像差的相位分布的透射波阵面,或者当BD物镜15用于CD时,施加电压以形成具有仅仅用于校正在CD的有效直径内的区域中出现的像差的相位分布的透射波阵面。由此,因为仅仅通过像差校正来实质地进行孔径限制,即时当BD物镜15用于DVD和CD时,也有可能简单地在再现每个盘的过程中在信号记录平面上产生极好的光束光点。
同样,在所述示例2中,任何幅度的电压被独立地施加到对应于CD的有效直径内的区域A,以及对应于CD的有效直径外与DVD的有效直径内的区域B,借此可变地控制在每个区域中形成的透射波阵面的幅度。更具体而言,当再现DVD时,预定幅度的电压被施加到区域A和B以形成具有对应于在每个区域中出现的像差的幅度的透射波阵面,预定幅度的电压被施加到区域A以形成具有对应于在所述区域中出现的像差的幅度的透射波阵面,或者预定幅度的电压被施加到区域B以形成不具有对应于在所述区域中出现的像差的幅度的透射波阵面。以这种方式,可以仅仅通过在区域A和B中不同地执行电压控制来进行像差校正以及实质孔径限制。
同样,在所述示例2中,当再现CD时,预定幅度的电压被施加到区域A以形成与当再现DVD时在区域A中形成的透射波阵面具有预定幅度比(例如1.58)的透射波阵面,或者预定幅度的电压被施加到区域B以形成具有不同幅度比率的透射波阵面(例如0.79)。以这种方式,可以仅仅通过在区域A和B中产生具有不同幅度比率的透射波阵面来进行像差校正以及实质孔径限制。
同样,在示例2中,当再现DVD时,相同幅度的电压被施加到区域A和B。以这种方式,可以平滑地链接区域A的透射波阵面和区域B的透射波阵面。
[示例2的改进]
顺便提起,虽然上面已经说明了示例2,但是除了上面的说明之外,还可以以各种其他方式来实践示例2的内容。例如,在示例2中,电压被施加到电极Vin2以具有大约0.79的幅度比率,但是本发明不限于这种形式。可以施加电压以具有如图22所示的大约3.16的幅度比率,可以施加与电极V02的偏压相等的电压,如图23所示,或者可以向电极Vin2和V02施加零电压,如图24所示。即,在结果仅仅校正在CD的有效直径内的区域(区域A)中出现的像差的形式(不校正在区域B中出现的像差)中,什么幅度的电压被施加到电极Vin2无关紧要。
同样,在示例2中,再现BD、DVD和CD,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本发明也可以被应用到下述情况:专用于第一光记录介质的物镜被用于具有比第一光记录介质小的有效直径的第二光记录介质,以及用于具有比第二光记录介质小的有效直径的第三光记录介质,例如利用AOD物镜(例如2.3毫米的焦距,在半径是1.5毫米的有效直径)再现具有图11B所示的规格的AOD、DVD和CD。
在此,简单地描述下述情况:其中使用AOD物镜再现AOD、DVD和CD,液晶板20如图25和26所示那样来构成,其中液晶板控制部分30切换图27所示的电压幅度。即,当再现DVD时,施加电压以形成“具有对应于在区域A和B的每个中出现的像差的幅度的透射波阵面”,如图28所示。另一方面,当再现CD时,施加电压以形成“在区域A中具有对于DVD的透射波阵面(见图28)大约8的幅度比率的透射波阵面,但是在区域B中没有大约8的幅度比率的透射波阵面”。结果,仅仅在每个盘的有效直径内的区域中出现的像差被校正,以便通过每个盘的有效直径外部的光不在剩余像差的影响下对于光点形成起作用,从而导致与当孔径被限制在每个盘的有效直径内时实质相同的效果。
在所述示例2中,液晶板20具有分段型的电极图形,但定不限于此。本发明也可以应用于具有所谓分级型的电极图形的液晶板。而且,电极图形的构成仅仅是示意性的,只要形成透射波阵面就可以适用。
[示例3]
接下来,在示例3中,将参照图30到35描述用于使用AOD物镜来再现AOD、DVD和CD的盘再现装置10。即,虽然在上述的“示例2的改进”中,使用AOD物镜来再现AOD、DVD和CD,但是在示例3中给出了这个改进2的进一步的变化形式。在此,在图11A中示出了每个盘的规格,其中DVD具有0.65的NA,它大于考虑到记录特性而通常使用的0.60的NA。即,AOD和DVD的有效直径在这个示例中是相等的。在这个示例3中,AOD物镜对于AOD是最佳的(例如焦距2.3毫米,半径1.5毫米的有效直径),并且仅仅当被用于DVD和CD时,出现类似形状的波阵面像差,其中相位零的径向位置在CD的有效直径中重叠,如图30所示。
示例3的液晶板20具有在DVD(AOD)的有效直径内的分段型的电极图形,其中与液晶板控制部分30无关地经由每个电极(V1、V2、V3、V4)向对应于CD的有效直径内的区域A和对应于DVD(AOD)的有效直径内和CD的有效直径外的区域B施加电压,如图31所示。电极图形被构成在DVD的有效直径内的原因是DVD和CD是校正对象盘。
而且,在这个液晶板20中,电极图形被构成以使得当预定幅度的电压(固定电压)施加到每个电极(V1、V2、V3、V4)时,可以在存在电极V1和V2的区域A中形成对应于当再现CD时出现的波阵面像差的反相的透射波阵面,并且可以在存在电极V3和V4的区域B中形成对应于当再现DVD时出现的波阵面像差的反相的透射波阵面,如图32所示。不像示例2那样,不假定在区域A中的DVD的波阵面像差而构成电极图形的原因是在区域A中出现的波阵面像差足够小而不用校正就可以适合(见图30),并且布置校正对象。因此,假定CD的波阵面像差,在区域A中构成电极图形。
示例3的液晶板控制部分30按照盘的类别(从盘识别部分16输入的类别信息)来选择性地切换要施加到液晶板20的每个电极(V1、V2、V3、V4)的电压的幅度,如图33所示。因为在示例3中,仅仅在区域A和B中形成一种透射波阵面(如上所述),因此可以通过通断来控制电压。
更具体而言,当再现AOD时,向每个电极(V1、V2、V3、V4)施加零电压以禁止操作液晶板20。同样,当再现DVD时,假定在区域B中发生波阵面像差,则向电极V1和V2施加零电压以形成“具有对应于在区域A和B的每个中发生的像差的幅度的透射波阵面”,并且向电极V3和V4施加预设的固定电压。
在此,虽然对于区域A未进行校正,但是在这个区域A中发生的像差足够小而不用校正就可以适合(见图30),并且作为施加电压的结果,剩余像差在液晶板20中足够小,如图34所示,借此校正在DVD的有效直径内的区域(区域A和B)中出现的相差。在这个示例中,可以使用对于AOD的孔径限制手段直接进行对于DVD的孔径限制,因为DVD和AOD的有效直径是相等的。
另一方面,当再现CD时,假定在区域A中出现波阵面像差,向电极V3和V4施加零电压以形成“具有对应于在区域A中出现的像差的幅度、但是不具有对应于在区域B中出现的像差的幅度的透射波阵面”,并且向电极V1和V2施加预设的固定电压。
结果,在图35所示的液晶板20中,因为仅仅校正在CD的有效直径内的区域(区域A)中出现的像差,因此通过CD的有效直径外部的光在剩余像差的影响下不对光点形成发生作用,从而导致与当在CD的有效直径内限制孔径时实质相同的效果。
如上所述,在示例3中,对于当将AOD物镜用于DVD和CD时出现的像差,当AOD物镜用于DVD时,施加电压以形成具有仅仅用于校正在DVD的有效直径内的区域中出现的像差的相位分布的透射波阵面,或者当AOD物镜用于CD时,施加电压以形成具有仅仅用于校正在CD的有效直径内的区域中出现的像差的相位分布的透射波阵面。由此,因为在CD的有效直径内限制孔径,即使当AOD物镜用于CD时,也有可能仅仅通过像差校正来实质地进行孔径限制。同样,当AOD物镜被用于DVD时,有可能在再现每个盘时在信号记录平面上简单地产生极好的光束点,因为通过用于AOD的孔径限制手段来进行适当的孔径限制。
而且,在示例3中,任何幅度的电压被独立地施加到对应于CD的有效直径内的区域A和对应于CD的有效直径外和DVD的有效直径内的区域B,借此仅仅可变地控制在每个区域中形成的透射波阵面的幅度。更具体而言,当再现DVD时,向区域B单独施加预定幅度的电压以形成具有对应于在区域B中出现的像差的幅度的透射波阵面。同样,当再现CD时,向区域B单独施加预定幅度的电压以形成具有对应于在区域A中出现的像差的幅度的透射波阵面。以这种方式,可以通过在区域A和B中不同地执行电压控制来进行像差校正以及实质孔径限制。
同样,在示例3中,固定幅度的电压被施加到区域A和B的每个。由此,不必提供用于将要施加的电压的多个值切换到一个电极的电路,并且有可能仅仅通过通断来进行简单的电压控制。
[示例3的改进]
顺便提及,虽然上面已经描述了示例3,但是除了上述的说明之外,还可以以各种其他的方式来实践示例3的内容。例如,在示例3中,当再现DVD时向电极V1和V2的每个施加零电压,但是本发明不限于这个形式。当其他相同幅度的电压被施加到区域A和B的时候,只要在DVD的有效直径内的区域(区域A和B)中出现的像差结果被校正,则向电极V1和V2的每个施加什么幅度的电压无关紧要。类似地,当再现CD时,只要在CD的有效直径内的区域(区域A)中出现的像差结果被校正,则向电极V3和V4的每个施加什么幅度的电压无关紧要。
在示例3中,液晶板20具有分段型的电极图形,但是不限于此。本发明也可以应用于具有所谓分级型的电极图形的液晶板。而且,电极图形的构成仅仅是示意性的,只要形成透射波阵面就可以适用。
[示例4]
接下来,在示例4中将参照图36-42来说明用于使用BD物镜15来再现BD、DVD和CD的盘再现装置10。即,虽然在上述的“示例2”中使用BD物镜15来再现BD、DVD和CD,但是在示例4中给出了示例2及其改进的进一步的变化形式。在示例4中,BD物镜15对于BD是最佳的(例如焦距2.35毫米,半径为2毫米的有效直径),并且仅仅当用于DVD和CD时,出现相似形状的波阵面像差,其中相位零的径向位置在DVD的有效直径中重叠,如图15A所示。
示例4的液晶板20具有在DVD的有效直径内的分段型的电极图形,其中任何幅度的电压被同时地从液晶板控制部分30通过电极(V0,Vin)施加到对应于CD的有效直径内的区域A和对应于DVD的有效直径内和CD的有效直径内的区域B,如图36所示。即,液晶板20被构成以使得任何幅度的电压施加到在区域A和B中的多个径向位置处连接的电极Vin,同时偏压被施加到在区域A和B中的多个径向位置处连接的电极V0,如图37所示
不像示例2和3那样、构成电极图形以整体地将电压施加到区域A和B的原因是对于区域A和B整体地进行电压控制。即,这是仅仅通过任意改变要施加到电极Vin的电压的幅度来一起改变在区域A和B中形成的透射波阵面的幅度,如图36所示。
而且,在这个液晶板20中,构成电极图形使得当电极V0的偏压是固定电压并且预定幅度的电压被施加到电极Vin时,在区域A中形成对应于当再现DVD时的波阵面像差的反相的透射波阵面,并且在区域B中形成透射波阵面,其包络面具有多个步差,所述步差具有波长的整数倍的深度(depth)。
不像示例2和3中那样在假定在区域B中其包络面具有多个具有波长的整数倍的深度的步差的透射波阵面的情况下构成电极图形的原因是在具有波长的整数倍的深度的波阵面上的步差在光学上没有意义,并且等同于没有步差(像差被校正)。而且,仅仅通过改变要施加到电极Vin的电压的幅度来在区域B中形成这样的透射波阵面(像差未被校正),其包络面具有步差,所述步差具有不是波长的整数倍的深度。
示例4的液晶板控制部分30按照盘的类别(从盘识别部分16输入的类别信息)选择性地切换将要施加到液晶板20的每个电极(V0,Vin)的电压的幅度,如图38所示。更具体而言,当再现BD时,向每个电极(V0,Vin)施加零电压以禁止操作液晶板20。
同样,当再现DVD时,施加电压以形成“具有对应于在区域A中出现的像差的幅度的透射波阵面和在区域B中、其包络面具有多个具有波长的整数倍的深度的步差的透射波阵面”,如图39所示。即,在假定如上所述的透射波阵面的情况下,电极V0的偏压是固定电压,并且预定幅度的电压被施加到电极Vin。在图39中,包络面在光学上等同于“用于消除像差的波阵面”。
因此,在液晶板20中,在区域A中不发生波阵面像差,并且在区域B中保留步进的像差(stepwise aberration),如图40A所示。但是,这种步进的像差具有等于一个波长的步差的尺寸,并且在光学上没有意义,因此等效地校正了波阵面像差。即,图40B中示出了被减去波长的整数倍而剩余的像差,其中在区域A和B中充分地校正像差。另一方面,像差不被校正,并且仍然保持在区域B之外,如图40C所示。因此,通过DVD的有效直径外部的光在剩余像差的影响下对光点形成不做贡献,从而导致与当在DVD的有效直径内限制孔径时相同的效果。
另一方面,当再现CD时,施加电压以形成“具有对应于在区域A中发生的像差的幅度的透射波阵面和在区域B中、其包络面具有多个具有波长的整数倍的深度的步差的透射波阵面”,如图41所示。即预设幅度的电压施加到电极Vin,以便获得对于如上所述的DVD的透射波阵面的预定幅度比(大约1.58)。
结果,在如图42A中所示的液晶板20中,在区域A中不出现波阵面像差,在区域B中保留步进的像差。但是,这个步进像差具有不等于波长的整数倍的步差的大小,因此不校正波阵面像差,这不像DVD那样。即,图42B中示出了被减去波长的整数倍的剩余像差,但是在区域A中充分地校正像差,并且在区域B中不校正像差并且保留像差。而且,在区域B外部,像差不被校正,并且仍然保留,如图42C所示。因此,通过CD的有效直径外部的光不在剩余像差的影响下对光点像差起作用,从而导致与当在CD的有效直径内限制孔径时实质相同的效果。
如上所述,在示例4中,对于当BD物镜15用于DVD和CD时发生的像差,当BD物镜15用于DVD时,施加电压以形成具有仅仅用于校正在DVD的有效直径内的区域中出现的像差的相位分布的透射波阵面,并且施加电压以形成具有仅仅用于校正在CD的有效直径内的区域中出现的像差的相位分布的透射波阵面。由此,因为在DVD和CD的有效直径内实质地限制了孔径,即时当BD物镜15用于DVD和CD时,也有可能仅仅通过像差校正来实质地进行像差限制,并且在再现每个盘时在信号记录平面上简单地产生极好的光束点。
同样,在示例4中,任何幅度的电压被整体地施加到对应于CD的有效直径内的区域A和对应于CD的有效直径外和DVD的有效直径内的区域B,借此可变地控制在每个区域中形成的透射波阵面的幅度。更具体而言,当再现DVD时,预定幅度的电压被整体地施加到区域A和B以形成具有对应于在区域A中出现的像差的幅度的透射波阵面和在区域B中、其包络面具有多个具有波长的整数倍的深度的步差的透射波阵面。同样,当再现CD时,预定幅度的电压被整体地施加到区域A和B以形成具有对应于在区域A中出现的像差的幅度的透射波阵面以及在区域B中的、其包络面具有多个具有波长的整数倍的深度的步差的透射波阵面。以这种方式,仅仅通过在区域A和B中整体地执行电压控制来进行像差校正以及实质孔径限制。而且,不必构成具有仅仅对应于波阵面像差的形状的厚度的液晶板20,借此可以使用薄的液晶板20来执行像差校正和像差限制。
[示例4的改进]
顺便提及,虽然上面已经描述了示例4,但是除了上述的说明之外,还可以以各种其他的方式来实践示例4的内容。例如,在示例4中,在区域B中、其包络面具有多个具有一个波长的整数倍的深度的步差的透射波阵面,但是本发明不限于这种形式。要求透射波阵面可以具有下述包络面,它具有波长的整数倍深度的步差,诸如两个或三个波长。
而且,可以通过使用液晶板来产生在示例4中期望的透射波阵面,在所述液晶板中,液晶21的厚度按照在期望的波阵面上的相位分布的形状变化,如图43所示。即,在图43所示的液晶板中,仅仅通过改变施加到透明电极22的电压来改变透射波阵面的幅度,借此产生与如图39或41所示的包络面相同的波阵面。因此,可以使用这种液晶板来获得与在示例4中相同的效果。
同样,在示例4中,任何幅度的电压被整体地施加到区域A和B,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任何幅度的电压可以独立地被施加到区域A和B,如图44所示。更具体而言,当再现DVD时,预定幅度的电压被施加到区域A以形成具有对应于在所述区域中出现的像差的幅度的透射波阵面,预定幅度的电压被施加到区域B以形成其包络面具有多个具有波长的整数倍的深度的步差的透射波阵面。同样,当再现CD时,预定幅度的电压被施加到区域A以形成具有对应于在区域A中出现的像差的幅度的透射波阵面,预定幅度的电压被施加到区域B以形成其包络面具有多个具有波长的整数倍的深度的步差的透射波阵面。以这种方式,在区域A和区域B中不同地执行电压控制,以便当再现CD时与区域A分离地安全控制在区域B中形成的透射波阵面的幅度。
顺便提及,在上述的说明中,已经说明所谓的无限系统(平行光的入射),其中通过仅仅改变液晶的电压来进行像差校正,但是也可以在不改变在有限系统中的电压的情况下校正CD的像差。即,在不改变电压的DVD的像差校正的情况下,不改变在透射波阵面上的相差量,但是改变波长(入的值)。例如,当DVD(使用650nm的波长)具有相差1入时,CD(使用780nm的波长)具有650/780=0.83入的相差。
例如,因为如图39所示的透射波阵面具有沿着纵轴的波长,因此当在将电压保持在同一状态的同时使用CD系统(780nm的波长)的时候,波阵面在纵轴方向上是0.83倍,如图45所示。当物距(从在光源端上的物镜的表面到光源的距离)是43.3毫米时,这个波阵面与用于消除在CD的有效直径内的像差所需要的波阵面极好地匹配,如图45所示,借此可以发现在这个透射波阵面上校正了像差。
在这种情况下,在液晶板20中,在区域A中消除了波阵面像差,但是在区域B中保留具有步差的像差,所述步差具有不是波长的整数倍的深度,从而未校正波阵面像差,如图46A所示。即,图46B示出了被减去波长的整数倍的剩余像差,其中在区域A中充分地校正像差,但是在区域B中像差不被校正并且被保留。而且,在区域B外像差不被校正并且被保留,如图46C所示。因此,通过CD的有效直径外部的光不在剩余像差的影响下对光点形成起作用,从而导致与当在CD的有效直径内限制孔径时相同的效果。
以这种方式,在不改变在有限系统中的电压的情况下进行CD的像差校正,也可以通过改变有限系统中的电压来进行CD的像差校正。即,图47示出了当物距是100毫米时消除像差所需要的波阵面和具有大约1.26倍的、DVD的透射波阵面幅度的波阵面。在这种情况下,两个波阵面在CD的有效直径内极好匹配,借此可以发现在这个透射波阵面上校正了像差。
即在液晶板20中,在区域A中消除波阵面像差,但是在区域B中保留具有多个具有波长的整数倍的深度的步差的像差,从而波阵面像差未被校正,如图48A所示。即,图48B示出了被减去波长的整数倍的剩余像差,其中在区域A中充分地校正了像差,但是在区域B中像差未被校正并且仍然保留。而且,在区域B外部像差未被校正并且仍然保留,如图48C所示。因此,通过CD的有效直径外部的光不在剩余像差的影响下对光点形成起作用,从而导致与当在CD的有效直径内限制孔径时候实质相同的效果。
因此,即使在CD的有效直径外部的包络面的相位步差是当仅仅通过改变电压校正像差时波长的整数倍,或当仅仅通过改变物距来校正像差的时候,相位步差的大小通过适当地组合如上所述的电压改变和物距改变被安全地置于波长的整数倍之外。
在示例4中,再现BD、DVD和CD,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只要专用于第一光记录介质的物镜用于具有比第一光记录介质小的有效直径的第二光记录介质和用于具有比第二光记录介质小的有效直径的第三光记录介质,诸如当使用AOD物镜(例如焦距是2.3毫米,并且半径1.5毫米的有效直径是)来再现具有图11A和11B所示的规格的AOD、DVD和CD的时候,本发明也类似地适用。
在示例4中,液晶板20具有分段型的电极图形,但是本发明不限于分段模型。本发明也适用于具有所谓的分级型的电极图形的液晶板。而且,电极图形的构成仅仅是示意性的,只要形成上述的透射波阵面就可以适用。
[其他实施例]
顺便提及,虽然已经说明了所述实施例和所述示例,但是可以在其他实施例中实践那些内容。例如,在上述的说明中通过向液晶板20施加电压来形成任何透射波阵面,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只要通过可变地控制其折射率被可变地控制的、折射率可变介质的折射率来形成任何波阵面像差,上述的容纳就可以适用。
同样,在上述的说明中,在液晶板20的一个透明电极层22a上形成多个电极图形,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上述的内容类似地适用于在透明电极层22b上而不是在透明电极层22a上构成电极图形的情况,以及在透明电极22a和22b上都构成电极图形的情况(例如通断对于DVD构成的透明电极层22a和对于CD构成的透明电极层22b)。可以通过透明电极层22来校正波阵面像差,并且可以通过透明电极层22b来校正其他像差(例如逗号像差)。
而且,在上述的说明中,通过在示例1-4中不同地进行电压控制来不同地像差透射波阵面,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在用于再现多个盘的一个盘再现装置10中,对于特定组的盘执行示例1的电压控制,但是对于其他组的盘执行示例2的电压控制,借此可以在一个盘再现装置10中组合所述示例的内容。
可以随机地改变在说明书或附图中所示的、处理流程、控制流程、具体名称、包括各种数据或参数的信息,除非具体指示。同样,所图解的所述装置的部件是功能性的或概念性的,但是可以不必如在所述附图中图解的那样物理地构成。而且,可以通过CPU或由CPU分析或执行的程序来总体地或部分地实现在图解的所述装置中执行的处理功能的每个,或者可以将其实现为具有有线逻辑的硬件。

Claims (17)

1.一种像差校正器件,用于校正在使用一物镜记录或再现预定的光记录介质时出现的像差,所述物镜具有第二有效直径,所述第二有效直径与另一物镜的第一有效直径不同,所述另一物镜用于所述预定的光记录介质,所述像差校正器件包括:
校正部分,用于仅仅校正在第一有效直径内外的各像差中的、在第一有效直径内发生的像差。
2.按照权利要求1的像差校正器件,
其中所述校正部分包括:
折射率可变介质,被布置在所述另一物镜和光源之间,并且控制改变其折射率;以及
折射率控制部分,用于可变地控制折射率可变介质的折射率,使得透过折射率可变介质的光的波阵面形成具有预定相差的透射波阵面,以便仅仅校正在第一有效直径内发生的像差。
3.按照权利要求2的像差校正器件,
其中折射率可变介质是液晶元件,其折射率按照施加的电压被可变地控制,而且
折射率控制部分向折射率可变介质施加电压,以便透过折射率可变介质的光的波阵面形成具有预定相差的透射波阵面。
4.一种像差校正器件,用于校正当使用一物镜用于多种光记录媒体时出现的像差,所述多种光记录媒体的记录密度和覆盖层的厚度中至少一个彼此不同,所述像差校正器件包括:
液晶元件,被布置在物镜和光源之间,并且控制其折射率按照施加的电压而改变;
电压施加部分,用于向液晶元件施加电压,以便透过液晶元件的光的波阵面形成具有预定相位分布的透射波阵面,
其中所述电压施加部分施加电压以便形成具有相位分布的透射波阵面,用于仅仅校正在记录或再现光记录介质时在有效直径内的区域中发生的像差。
5.按照权利要求4的像差校正器件,
其中所述电压施加部分独立地向沿着液晶元件排列的多个电极的每个施加预定的电压,以可变地控制透射波阵面的形状,
其中所述电压施加部分向在光记录介质的有效直径内的区域中排列的多个电极施加预定的电压,以便形成具有对应于在所述区域中出现的像差的形状的透射波,并且所述电压施加部分向在光记录介质的有效直径外部的一个区域中排列的多个电极施加预定电压,以便形成没有对应于在所述区域中出现的像差的形状的透射波。
6.一种像差校正器件,用于校正当专用于第一光记录介质的一物镜用于第二光记录介质和用于第三光记录介质时发生的像差,所述第二光记录介质具有比第一光记录介质的有效直径小的在记录或再现光记录介质时的有效直径,所述第三光记录介质具有比第二光记录介质的有效直径小的有效直径,所述像差校正器件包括:
液晶元件,被布置在物镜和光源之间,并且控制其折射率按照施加的电压而改变;
电压施加部分,用于向液晶元件施加电压,以便透过液晶元件的光的波阵面形成具有预定相位分布的透射波阵面,
其中所述电压施加部分施加电压以便当所述物镜用于第二光记录介质时形成具有相位分布的透射波阵面,用于仅仅校正在记录或再现第二光记录介质时在第一有效直径内的区域中发生的像差,并且所述电压施加部分施加电压以便当所述物镜用于第三光记录介质时形成具有相位分布的透射波阵面,用于仅仅校正在记录或再现第三光记录介质时在第二有效直径内的区域中发生的像差。
7.按照权利要求6的像差校正器件,
其中所述电压施加部分独立地向对应于第二有效直径内的第一区域和对应于第二有效直径外部和第一有效直径内的第二区域施加预定电压,以可变地仅仅控制在每个区域中形成的透射波阵面的幅度,
其中所述电压施加部分向所述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施加预定电压,以便当将物镜用于第二光记录介质时,形成具有对应于在每个区域中发生的像差的幅度的透射波阵面,并且当将物镜用于第三光记录介质时,所述电压施加部分向所述第一区域施加预定电压以便形成具有对应于在所述第一区域中发生的像差的幅度的透射波阵面,并且向所述第二区域施加预定电压以便形成不具有对应于在所述第二区域中发生的像差的幅度的透射波阵面。
8.按照权利要求7的像差校正器件,其中所述电压施加部分向第一区域施加预定电压,以便当所述物镜用于第二光记录介质时形成具有对应于在第一区域中形成的透射波阵面的预定幅度比的透射波阵面,并且所述电压施加部分向第二区域施加预定电压,以便当所述物镜用于第三光记录介质时形成具有与所述预定幅度比不同的幅度比的透射波阵面。
9.按照权利要求7的像差校正器件,其中当所述物镜用于第二光记录介质时,所述电压施加部分分别向第一区域的最外周和第二区域的最内周施加相等的电压。
10.按照权利要求6的像差校正器件,
其中所述电压施加部分独立地向对应于第二有效直径内的第一区域和对应于第二有效直径外部和第一有效直径内的第二区域施加预定电压,以可变地仅仅控制在每个区域中形成的透射波阵面的幅度,
其中所述电压施加部分向所述第二区域单独施加预定电压,以便当将物镜用于第二光记录介质时,形成具有对应于在第二区域中发生的像差的幅度的透射波阵面,并且当将物镜用于第三光记录介质时,所述电压施加部分向所述第一区域单独施加预定电压以便形成具有对应于在所述第一区域中发生的像差的幅度的透射波阵面。
11.按照权利要求10的像差校正器件,其中所述电压施加部分向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的每个施加固定值的电压。
12.按照权利要求6的像差校正器件,
其中所述电压施加部分整体地向对应于第二有效直径内的第一区域和对应于第二有效直径外部和第一有效直径内的第二区域施加预定电压,以可变地、整体地控制仅仅在每个区域中形成的透射波阵面的幅度,
其中所述电压施加部分整体地向所述第一区域和所述第二区域施加预定电压,以便所述透射波阵面的包络面在第一区域内具有对应于在第一区域中发生的像差的幅度,并且当所述物镜用于第二光记录介质时在第二区域内具有多个具有在记录或再现所述第二光记录介质时使用的波长的整数倍的深度的步差,
所述电压施加部分整体地向所述第一区域和所述第二区域施加预定电压,以便所述透射波阵面的包络面在第一区域内具有对应于在第一区域中发生的像差的幅度,并且当所述物镜用于第三光记录介质时在第二区域内具有多个具有除了在记录或再现所述第三光记录介质时使用的波长的整数倍之外的深度的步差。
13.按照权利要求6的像差校正器件,
其中所述电压施加部分独立地向对应于第二有效直径内的第一区域和对应于第二有效直径外部和第一有效直径内的第二区域施加预定电压,以可变地仅仅控制在每个区域中形成的透射波阵面的幅度,
其中所述电压施加部分向所述第一区域和所述第二区域独立地施加预定电压,以便所述透射波阵面的包络面在第一区域内具有对应于在第一区域中发生的像差的幅度,并且当所述物镜用于第二光记录介质时在第二区域内具有多个具有在记录或再现所述第二光记录介质时使用的波长的整数倍的步差,并且
所述电压施加部分向所述第一区域和所述第二区域独立地施加预定电压,以便所述透射波阵面的包络面在第一区域内具有对应于在第一区域中发生的像差的幅度,并且当所述物镜用于第三光记录介质时在第二区域内具有多个具有除了在记录或再现所述第三光记录介质时使用的波长的整数倍之外的深度的步差。
14.一种光记录介质再现装置,包括:
按照权利要求1-13的任何一个的像差校正器件,
其中所述像差校正器件校正像差以再现在光记录媒体中记录的信息。
15.一种光记录介质再现装置,用于校正在使用一物镜来记录或再现预定的光记录介质中发生的像差,所述物镜具有与用于所述预定光记录介质的另一物镜的第一有效直径不同的第二有效直径,所述光记录介质再现装置还用于再现在预定光记录媒体中记录的信息,所述光记录介质再现装置包括:
校正部分,用于仅仅校正在第一有效直径内外的各像差中的、在第一有效直径内发生的像差。
16.一种光记录介质再现装置,用于校正当使用一物镜用于多种光记录媒体时出现的像差,所述多种光记录媒体的记录密度和覆盖层的厚度中至少一个彼此不同,所述光记录介质再现装置还用于再现在每个光记录媒体中记录的信息,所述光记录介质再现装置包括:
液晶元件,被布置在物镜和光源之间,并且控制其折射率按照施加的电压而改变;
电压施加部分,用于向液晶元件施加电压,以便透过液晶元件的光的波阵面形成具有预定相位分布的透射波阵面,
其中所述电压施加部分施加电压,以便形成具有相位分布的透射波阵面,用于仅仅校正在记录或再现光记录介质时在有效直径内的区域中发生的像差。
17.一种光记录介质再现器件,用于校正当专用于第一光记录介质的一物镜用于第二光记录介质和用于第三光记录介质时发生的像差,所述第二光记录介质具有比第一光记录介质的有效直径小的在记录或再现光记录介质时的有效直径,所述第三光记录介质具有比第二光记录介质的有效直径小的有效直径,并且所述光记录介质再现器件用于在每个光记录介质中记录的信息,所述光记录介质再现器件包括:
液晶元件,被布置在物镜和光源之间,并且控制其折射率按照施加的电压而改变;
电压施加部分,用于向液晶元件施加电压,以便透过液晶元件的光的波阵面形成具有预定相位分布的透射波阵面,
其中所述电压施加部分施加电压以便当所述物镜用于第二光记录介质时形成具有相位分布的透射波阵面,用于仅仅校正在记录或再现第二光记录介质时在第一有效直径内的区域中发生的像差,并且所述电压施加部分施加电压以便当所述物镜用于第三光记录介质时形成具有相位分布的透射波阵面,用于仅仅校正在记录或再现第三光记录介质时在第二有效直径内的区域中发生的像差。
CNB2004100749134A 2003-08-28 2004-08-30 像差校正器件和光记录介质再现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316483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9416/03 2003-08-28
JP209416/2003 2003-08-28
JP2003209416A JP2005071424A (ja) 2003-08-28 2003-08-28 収差補正装置および光学式記録媒体再生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591625A CN1591625A (zh) 2005-03-09
CN1316483C true CN1316483C (zh) 2007-05-16

Family

ID=3410073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4100749134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316483C (zh) 2003-08-28 2004-08-30 像差校正器件和光记录介质再现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7428207B2 (zh)
EP (1) EP1511023A3 (zh)
JP (1) JP2005071424A (zh)
CN (1) CN1316483C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030035519A (ko) * 2001-10-31 2003-05-09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위상보정기 및 이를 채용한 호환형 광픽업
KR100716812B1 (ko) * 2004-11-04 2007-05-09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수차보정소자, 이를 구비한 광학시스템 및 광학기기
WO2006092968A1 (ja) * 2005-03-03 2006-09-08 Citizen Holdings Co., Ltd. 液晶光学素子
JP4583444B2 (ja) * 2005-03-31 2010-11-17 パイオニア株式会社 収差補正装置、光ピックアップおよび球面収差補正方法
US8928845B2 (en) * 2005-04-22 2015-01-06 Citizen Holdings Co., Ltd. Liquid crystal optical element, optical device, and aperture control method
JP2006323380A (ja) * 2005-04-22 2006-11-30 Citizen Watch Co Ltd 液晶光学素子、光学装置及び開口制御方法
JP4709582B2 (ja) * 2005-05-23 2011-06-22 シチズン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液晶光学素子、光学装置及び開口制御方法
JP2007026540A (ja) * 2005-07-15 2007-02-01 Toshiba Samsung Storage Technology Corp 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及び光学的情報処理装置
JP4557869B2 (ja) * 2005-11-18 2010-10-06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光ディスク種別判別方法、光ディスク装置
JP4609301B2 (ja) 2005-12-14 2011-01-12 船井電機株式会社 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
JP2008052824A (ja) * 2006-08-24 2008-03-06 Funai Electric Co Ltd 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
JP2008159216A (ja) * 2006-12-26 2008-07-10 Funai Electric Co Ltd 光ピックアップ
JP2008293600A (ja) 2007-05-25 2008-12-04 Funai Electric Co Ltd 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
JP5291906B2 (ja) * 2007-08-24 2013-09-18 日立マクセル株式会社 対物光学素子及び光ヘッド装置
TWI440019B (zh) * 2008-03-20 2014-06-01 Sunplus Technology Co Ltd 一種補償光碟機像散差的方法與裝置
JP4489131B2 (ja) * 2008-07-31 2010-06-23 株式会社東芝 収差補正素子、光ヘッド及び光ディスク装置
US9280020B2 (en) * 2009-06-19 2016-03-08 Kent State University Tunable electrode-optic liquid crystal lenses having resistive bridges and methods for forming the lenses
CN114815435A (zh) 2016-04-12 2022-07-29 E-视觉智能光学公司 具有凸起电阻性桥的电活性透镜
US10599006B2 (en) 2016-04-12 2020-03-24 E-Vision Smart Optics, Inc. Electro-active lenses with raised resistive bridges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81833A (zh) * 1996-03-08 1998-05-13 菲利浦电子有限公司 物镜和采用该物镜的扫描设备
EP0881634A1 (en) * 1997-05-29 1998-12-02 Nec Corporation Optical head device
EP1136993A1 (en) * 1999-09-02 2001-09-26 Asahi Glass Company Ltd. Optical head
EP1168055A2 (en) * 2000-06-30 2002-01-02 Pioneer Corpor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aberration correction
CN1399260A (zh) * 2001-07-20 2003-02-26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球面像差补偿器以及利用其的光学拾取头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77031B2 (ja) * 1991-10-16 1995-08-16 インターナショナル・ビジネス・マシーンズ・コーポレイション 収差補償装置
JP3443226B2 (ja) 1995-08-31 2003-09-02 パイオニア株式会社 光ピックアップ
US6934226B2 (en) * 2001-04-12 2005-08-23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Optical disk apparatus
JP4338534B2 (ja) * 2003-05-09 2009-10-07 パイオニア株式会社 光ピックアップ、光学部材及び情報再生装置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81833A (zh) * 1996-03-08 1998-05-13 菲利浦电子有限公司 物镜和采用该物镜的扫描设备
EP0881634A1 (en) * 1997-05-29 1998-12-02 Nec Corporation Optical head device
EP1136993A1 (en) * 1999-09-02 2001-09-26 Asahi Glass Company Ltd. Optical head
EP1168055A2 (en) * 2000-06-30 2002-01-02 Pioneer Corpor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aberration correction
CN1399260A (zh) * 2001-07-20 2003-02-26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球面像差补偿器以及利用其的光学拾取头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050047311A1 (en) 2005-03-03
EP1511023A2 (en) 2005-03-02
EP1511023A3 (en) 2006-04-26
CN1591625A (zh) 2005-03-09
JP2005071424A (ja) 2005-03-17
US7428207B2 (en) 2008-09-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316483C (zh) 像差校正器件和光记录介质再现装置
US6172957B1 (en) Optical pickup and multi-layer disc playback apparatus
CN1855259B (zh) 光学拾取器和使用其的光盘驱动装置
JP4857359B2 (ja) 光ディスク装置
JP4217395B2 (ja) 光ディスク装置及び多層光ディスクの記録再生方法
CN100501845C (zh) 光头装置、使用该装置的光信息装置及光盘记录器
CN101228580B (zh) 光学头及光盘装置
US7796495B2 (en) Optical disk
CN100449622C (zh) 物镜光学系统、光拾取装置以及光信息记录再生装置
CN102402996A (zh) 物镜、光学拾取器和光学驱动装置
CN101197141B (zh) 在信息存储介质上记录数据的系统
CN1697046B (zh) 波长选择元件、物镜光学系统、光拾取和光盘驱动装置
CN101458940B (zh) 物镜和具有该物镜的光学信息记录/再现装置
WO1999042993A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reading multiple tracks and writing at least one track of an optical disk
CN101785054A (zh) 光学拾取、记录/再现装置以及记录/再现方法
CN101160626A (zh) 光拾取装置用对物光学元件、光学元件、对物光学元件单元及光拾取装置
KR101041063B1 (ko) 정보 기록 장치 및 정보 기록 방법
CN100530408C (zh) 信息记录装置和方法以及计算机程序
EP1843336A2 (en) Aberration correcting unit, optical pickup device, information reproducing apparatus, and aberration correcting method
CN100580780C (zh) 记录介质、记录装置和记录方法
US20070237052A1 (en) Aberration correcting device, optical pickup device, information reproducing apparatus, aberration correcting program, and aberration correcting method
CN100444256C (zh) 光头及具备它的光记录再生装置
CN101288123A (zh) 光控制装置、光信息记录再生装置、光信息记录介质、光头控制方法
CN101452110B (zh) 物镜、光拾取装置、光记录介质记录及/或再生装置
US20070171344A1 (en) Liquid crystal element and optical pickup device having the sam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7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70516

Termination date: 2009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