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311469C - 盘片装置 - Google Patents

盘片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311469C
CN1311469C CNB038251043A CN03825104A CN1311469C CN 1311469 C CN1311469 C CN 1311469C CN B038251043 A CNB038251043 A CN B038251043A CN 03825104 A CN03825104 A CN 03825104A CN 1311469 C CN1311469 C CN 1311469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teat
disk apparatus
support
disk media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B03825104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695196A (zh
Inventor
深泽昭浩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filed Critical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ublication of CN169519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69519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311469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311469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17/00Guiding record carriers not specifically of filamentary or web form, or of supports therefor
    • G11B17/02Details
    • G11B17/04Feeding or guiding single record carrier to or from transducer unit
    • G11B17/05Feeding or guiding single record carrier to or from transducer unit specially adapted for discs not contained within cartridges
    • G11B17/053Indirect insertion, i.e. with external loading means
    • G11B17/056Indirect insertion, i.e. with external loading means with sliding loading mean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17/00Guiding record carriers not specifically of filamentary or web form, or of supports therefor
    • G11B17/02Details
    • G11B17/022Positioning or locking of single discs
    • G11B17/028Positioning or locking of single discs of discs rotating during transducing operation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17/00Guiding record carriers not specifically of filamentary or web form, or of supports therefor
    • G11B17/02Details
    • G11B17/022Positioning or locking of single discs
    • G11B17/028Positioning or locking of single discs of discs rotating during transducing operation
    • G11B17/0284Positioning or locking of single discs of discs rotating during transducing operation by clamper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25/00Apparatu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of record carrier employed but not specific to the method of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e.g. dictating apparatus; Combinations of such apparatus
    • G11B25/04Apparatu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of record carrier employed but not specific to the method of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e.g. dictating apparatus; Combinations of such apparatus using flat record carriers, e.g. disc, card
    • G11B25/043Apparatu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of record carrier employed but not specific to the method of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e.g. dictating apparatus; Combinations of such apparatus using flat record carriers, e.g. disc, card using rotating disc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33/00Constructional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not provided for in the other groups of this subclass
    • G11B33/02Cabinets; Cases; Stands; Disposition of apparatus therein or thereon

Landscapes

  • Feeding And Guiding Record Carriers (AREA)
  • Holding Or Fastening Of Disk On Rotational Shaft (AREA)

Abstract

盘片装置包括支承转台(30)等的旋转底盘(20),和可旋转地支承该旋转底盘(20)的主底盘(10)。旋转底盘(20)具有彼此同轴的一对突出部(21a、21b),主底盘(10)具有支承旋转底盘(20)的突出部(21a、21b)的突出部支承部(1a、1b)。突出部(21a、21b)的前端形成有突起(22a、22b),通过这些突起(22a、22b)与突出部支承部(1a、1b)抵接,抑制突出部支承部(1a、1b)向彼此离开的方向变形,防止突出部(21a、21b)从突出部支承部(1a、1b)上脱落。

Description

盘片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小型盘片播放器等的信息记录和/或再生、对盘片状的信息记录介质进行信息写入和/或读取的盘片装置。
背景技术
人们早就知道盘片装置具有在装置内部的收放位置和装置外部的排出位置之间搬送圆盘状的信息记录介质(以下简称盘片介质)的装载机构。这种盘片装置,例如在特开2002-93013号公报(第7页、图2~图4)中公开了。在这种盘片装置中,为了避免与所搬送的盘片介质产生干涉,把使盘片介质转动的转台和光拾取器等安装在沿上下方向移动的基座(称作中间基座)上。
在这种现有的盘片装置中,在中间基座的两侧形成有一对轴部,这对轴部嵌合在形成于盘片装置的装置基座上的支承部上。支承部是上方开口的半圆形切口,轴部从上方嵌合在该支承部上。在支承部的附近设有施力机构,该施力机构对轴部施力以防止其从支承部脱落。由于是这种结构,故盘片装置因落下等原因而受到冲击时,该冲击使支承部和施力机构变形从而使轴部脱落,结果存在着支承在中间基座上的整个组合件(含转台和光拾取器等)从装置基座上脱落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作出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防止因受落下等冲击而导致组合件脱落的盘片装置。
本发明的盘片装置包括:具有保持盘片介质并使其旋转的转台、对盘片介质进行信息的写入或读取之中的至少一方的光拾取器、以及支承上述部件的旋转底盘(traverse chassis)的旋转组件;在收放位置和排出位置之间搬送盘片介质的搬送机构;以接近和离开收放位置的盘片介质的方式可旋转地支承旋转组件的主底盘。旋转底盘具有旋转用的、彼此同轴的一对旋转轴,主底盘具有分别支承一对旋转轴用的一对支承部。旋转轴具有可与支承部抵接的抵接部,以抑制一对支承部向彼此离开的方向变形。
通过设在旋转底盘的各旋转轴上的抵接部来抑制支承部向彼此离开的方向变形,故不容易产生因支承部的变形而引起的旋转轴脱落问题。因此,可抑制旋转组件从盘片装置上脱落。
本发明的盘片装置也包括:具有保持盘片介质并使其旋转的转台、对盘片介质进行信息的写入或读取的至少一方的光拾取器、以及支承上述部件的旋转底盘(traverse chassis)的旋转组件;在收放位置和排出位置之间搬送盘片介质的搬送机构;以接近和离开收放位置的盘片介质的方式可旋转地支承旋转组件的主底盘。旋转底盘具有旋转用的、彼此同轴的一对旋转轴,主底盘具有分别支承一对旋转轴的一对支承部,上述支承部具有在平行于上述搬送机构搬送上述盘片介质的搬送方向的方向上开口的槽部,在上述槽部,上述旋转轴向平行于上述搬送机构搬送上述盘片介质的搬送方向的方向插入,上述支承部还具有位置限制部件,所述位置限制部件是在平行于上述搬送机构搬送上述盘片介质的搬送方向的方向上较长的长条部件,限制位置以防止上述旋转轴从上述槽部脱落。
由于旋转轴向各支承部插入的插入方向与盘片介质的搬送方向是大致平行的方向,故不必在因落下等而受到最强烈冲击的方向(与盘片介质的搬送方向大致垂直的方向)上设置装卸各旋转轴用的开口,不易产生装在该开口上的旋转轴脱落现象。因此,可抑制旋转组件从盘片装置上脱落。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盘片装置之立体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盘片装置之旋转底盘的立体图。
图3是表示从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盘片装置上卸下了旋转组件的状态之立体图。
图4是表示即将把旋转组件组装到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盘片装置上的状态之立体图。
图5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盘片装置之立体图。
图6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盘片装置的托盘位于排出位置的状态之立体图。
图7(a)及图7(b)是用于说明利用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盘片装置所取得的效果的概略图。
图8是从Z轴方向正侧看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盘片装置组装后的系统之立体图。
图9(a)、图9(b)和图9(c)是表示使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盘片装置落下时的冲击加速度之测定例的图。
图10是表示即将把旋转组件组装到本发明实施方式2的盘片装置上的状态之立体图。
图11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2的盘片装置之立体图。
图12是将本发明实施方式2的盘片装置的突出部支承部放大后表示的立体图。
图13是表示即将把旋转组件组装到本发明实施方式3的盘片装置上的状态之立体图。
图14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3的盘片装置之立体图。
图15是用于说明利用本发明实施方式3的盘片装置所取得的效果的概略图。
图16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4的盘片装置之旋转底盘的立体图。
图17是表示即将把旋转组件组装到本发明实施方式4的盘片装置上的状态之立体图。
图18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4的盘片装置之立体图。
图19是用于说明利用本发明实施方式4的盘片装置所取得的效果的概略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用于实施本发明的最佳形式具体地作说明。
实施方式1
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盘片装置之立体图。盘片装置包括主底盘10、由主底盘10可旋转地支承着的旋转底盘20、以及由主底盘10可往复移动地支承着的托盘4。托盘4具有水平地保持着盘片介质100的载置面40,在盘片装置内的收放位置和盘片装置外的排出位置之间水平地进行搬送。
以下的说明如图1所示,以垂直于托盘4的载置面40的方向为Z轴、以托盘4的移动方向为Y轴。另外,以垂直于Y轴和Z轴的方向为X轴。在此,关于Z轴,以从托盘4朝向盘片介质100的方向为正侧,以其相反方向为负侧。Y轴,以托盘4向着排出位置移动的方向为负侧,以其相反方向为正侧。X轴,图1中以向右上方的方向为正侧,以向左下方的方向为负侧。另外,图1和后述的图8,Z轴方向正侧表示为上侧。这是盘片装置组装在小型盘片播放器等系统9(图8)内时的姿势。其他的图,Z轴方向负侧示为上侧。这是在进行将旋转底盘20组装到主底盘10上的作业时的姿势。
在旋转底盘20上设有转台30。该转台30固定在安装于旋转底盘20的未图示的马达之旋转轴上。在转台30的上端面上固定着环状金属板1。在隔着托盘4、且与主底盘10相反一侧设有夹板18。夹板18,被形成于X轴方向两端部的一对脚部18a(图1仅表示了一个)固定在主底盘10上。在夹板18的X轴方向中央部、在其与转台30之间,安装有夹持盘片介质100的夹持器32。夹持器32的内侧具有磁体33,用于磁性地吸附转台30的环状金属板31。
在旋转底盘20上,以与转台30上保持的盘片介质100对置的方式设有光拾取器35。该光拾取器35,向盘片介质100写入信息、读取记录在盘片介质100中的信息、或进行写入和读取两种动作。拾取器35,通过设在旋转底盘20上的未图示的拾取器驱动机构,可在盘片介质100的半径方向上移动。旋转底盘20、转台30、光拾取器35和拾取器驱动机构构成旋转组件2。
图2~图6是以Z轴方向负侧为上侧、以Y轴方向正侧为右下侧表示的立体图。图2表示旋转底盘20。图3表示卸下了旋转组件2的状态的盘片装置,图4表示将要组装旋转组件2的盘片装置。图5表示组装了旋转组件2的盘片装置,图6表示托盘4位于排出位置时的盘片装置。图7是示意地表示实施方式1的效果之概略图,是以Z轴方向负侧为上侧、以X轴方向正侧为右侧表示的。
如图2所示,旋转底盘20沿Z轴方向看为近似矩形形状,具有在X轴方向上延伸的外周壁201、203,和垂直于外周壁201、203的外周壁202、204。在外周壁包围的区域中形成有组装各种驱动系统用的安装部205、以及安装光拾取器35和拾取器驱动机构(未图示)用的开口部206等。在外周壁202、204的Y轴方向正侧的端部附近,分别突出形成有突出部21a、21b。突出部21a、21b从外周壁202、204向X轴方向外侧彼此同轴地突出。如图4或图7所示,在突出部21a、21b的前端附近形成有向Z轴方向的正侧突出的突起22a、22b。又,在突出部21a、21b的根部附近形成有加强板24a、24b。
如图3所示,主底盘10向Z轴方向看为近似矩形形状,具有在X轴方向上延伸的外周壁101、103,和在Y轴上延伸的外周壁102、104。在外周壁102、104的内侧形成有从外周壁103向Y轴方向负侧延伸的一对侧壁11a、11b。在侧壁11a和外周壁102之间形成有顶端板105,在侧壁11b和外周壁104之间形成有顶端板106。
在侧壁11a、11b的与突出部21a、21b对置的位置上,形成有支承旋转底盘20的突出部21a、21b的槽部12a、12b。槽部12a、12b是在Z轴方向负侧开口的矩形切口,突出部21a、21b插入各切口的内侧。又,如图5所示,突出部21a、21b插入槽部12a、12b时,突出形成于突出部21a、21b前端上的突起22a、22b与侧壁11a、11b的X轴方向外侧的面可抵接地对置。
如图4所示,在槽部12a、12b的X轴方向外侧设有弹性爪13a、13b。该弹性爪13a、13b,是以从顶端板105、106向Z轴方向的负侧突出的方式分别形成的长条部件。在弹性爪13a、13b的前端分别形成有向X轴方向内侧突出的突出部14a、14b。突出部14a、14b用于保持突出部21a、21b以使其不从槽部12a、12b中脱落。突出部14a、14b的彼此对置一侧的面,具有越靠近Z轴方向正侧就越向X轴方向内侧突出的倾斜。在比该倾斜面更靠Z轴方向正侧处,形成有平行于XY平面、且向着Z轴方向正侧的水平面。在将突出部21a、21b插入槽部12a、12b时,突出部21a、21b与突出部14a、14b的倾斜面抵接,由此,弹性爪13a、13b向彼此离开的方向弹性变形。突出部21a、21b通过突出部14a、14b之间向槽部12a、12b内插入时,弹性爪13a、13b恢复原状,由上述水平面将突出部21a、21b保持在槽部12a、12b内。又,将侧壁11a、槽部12a和弹性爪13a作为突出部支承部1a(图7)。将侧壁11b、槽部12b和弹性爪13b作为突出部支承部1b(图7)。
凸轮销23立设在旋转底盘20的外周壁201上。在主底盘10的外周壁101内侧设有凸轮部件15,该凸轮部件具有与旋转底盘20的凸轮销23卡合的凸轮槽16。该凸轮部件15,通过未图示的凸轮驱动机构在X轴方向上往复移动。随着该凸轮部件15的移动,凸轮销23向大致Z轴方向移动,旋转底盘20便以突出部21a、21b为中心旋转。凸轮销23不仅与凸轮槽16卡合,而且,还与形成于主底盘10上的、在Z轴方向上延伸的定位槽19卡合,对旋转底盘20进行X轴方向上的定位。
旋转底盘20的转动,是为了避免转台30和光拾取器35与在XY平面内水平移动的托盘4(及搬送的盘片介质100)的干涉而进行的。即,旋转底盘20平行于XY平面时,转台30可与盘片介质100的中心部卡合,光拾取器35与盘片介质100对置。另外,如图6所示那样,在托盘4搬送盘片介质100时,旋转底盘20相对于XY平面倾斜,在这种状态下转台30和光拾取器35便从托盘4及盘片介质100的移动范围退避到下方。
下面,对这样构成的盘片装置的动作进行说明。在盘片介质100插入盘片装置之前的状态下,旋转组件2相对于XY平面倾斜。要将盘片介质100收放在盘片装置内时,如图6所示,托盘4被未图示的装载机构移动至盘片装置外部的排出位置。接着,使用者将盘片介质100装载在托盘4上之后,托盘4从排出位置移动至盘片装置内的收放位置。然后,凸轮部件15通过未图示的凸轮驱动机构而移动,于是旋转底盘20便以突出部21a、21b为中心进行旋转,变成平行于XY平面的状态(图1、图5)。接着,如图1所示,转台30与托盘4所保持的盘片介质100的中心部卡合。转台30和夹持器32,由于环状金属板31和磁体33的磁性吸引力作用而夹持盘片介质100。通过转台30使盘片介质100旋转时,光拾取器35通过未图示的拾取器驱动机构在盘片介质100的外周与内周之间移动,对盘片介质100进行信息的写入、读取或两种动作都进行。
在将盘片介质100排出到盘片装置外时,通过凸轮部件15的移动,旋转底盘20便以突出部21a、21b为中心进行旋转,并相对于XY平面倾斜。由此,保持在旋转底盘20上的转台30和光拾取器35向下而离开盘片介质100。其后,如图6所示,托盘4移动至排出位置,使用者从托盘4上取出盘片介质100之后,托盘4再移至盘片装置内。
下面,对实施方式1所取得的效果作说明。首先,对搬送时等盘片装置受到的冲击作说明。图8所示为安装有该盘片装置(图8中用标记1表示)的小型盘片播放器等的系统9包装后的状态之立体图,是以Z轴方向正侧为上侧、以X轴方向正侧为右下侧表示的。系统9具有大致长方体形状的筐体91,在其水平面(XY平面)的4个角部用缓冲材料即缓冲垫92保持的状态下,装在瓦楞纸制的包装箱93内。
图9所示为将图8所示那样包装好的系统9从90cm的高度自由落下到混凝土地面上时,盘片装置所产生的加速度(称作冲击加速度)之图。图9(a)、图9(b)和图9(c)分别表示使盘片装置的X轴方向的正侧、Y轴方向的正侧、以及Z轴方向的负侧落下时的冲击加速度之测定值。在图9(a)~图9(c)中,纵轴表示冲击加速度(A)、横轴表示经过时间(T)。另外,在分别使盘片装置的X轴方向负侧、Y轴方向的负侧和Z轴方向的正侧落下的情况下,分别得到了相对于图9(a)~图9(c)来说极性(正负)相反的波形。大家知道,随着盘片装置的落下等的冲击所引起的部件脱落和破损,取决于冲击加速度或冲击能(冲击加速度和时间之积)的大小,但,从图9(a)~图9(c)可知冲击加速度和冲击能都是在Z轴方向落下时最大。这是因为冲击能和冲击加速度基本上取决于与落下时的接地面对置的筐体91的表面积大小的缘故,组装了盘片装置的系统中这可以看作是普遍的倾向。因此,可知必须提高盘片装置对Z轴方向之冲击的耐性。
根据这一点,对实施方式1的效果作说明。图7(a),如上所述是说明实施方式1的效果用的概略图。图7(b),是对实施方式1的比较例、即对突出部21a、21b没有设突起22a、22b的场合进行说明用的概略图。盘片装置受到上述Z轴方向的冲击时,相当于旋转组件2的重量的数十倍的冲击作用在突出部支承部1a、1b上。由于这种冲击而使突出部21a、21b碰撞到弹性爪13a、13b时,如图7(b)所示,突出部支承部1a(侧壁11a、槽部12a和弹性爪13a)、与突出部支承部1b(侧壁11b、槽部12b和弹性爪13b)要向彼此离开的方向弹性变形。但是,根据实施方式1,如图7(a)所示利用旋转底盘20的突起22a、22b可抑制侧壁11a、11b向彼此离开的方向之弹性变形,故,即使弹性爪13a、13b产生弹性变形,也可抑制突出部支承部1a、1b作为整体的弹性变形。这样,由于可抑制突出部支承部1a、1b作为整体的弹性变形,故,突出部21a、21b很难产生脱落现象。结果,旋转组件2不易从主底盘10上脱落,耐冲击性能提高。
另外,在突起22a、22b前端部的彼此对置侧的面上,形成有锥面26a、26b。该锥面26a、26b,用于在突出部21a、21b插入槽部12a、12b时将突起22a、22b导向侧壁11a、11b的外侧。
如上所述,根据实施方式1的盘片装置,旋转组件2不容易从主底盘10上脱落,耐冲击性能提高。又,构成为利用设在突出部21a、21b上的突起22a、22b可抑制突出部支承部1a、1b的弹性变形,故用于抑制弹性变形的结构变得简单。另外,通过设置弹性瓜13a、13b,可防止突出部21a、21b从槽部12a、12b脱落,并且可简单地将突出部21a、21b组装到槽部12a、12b内。尤其是可将突出部21a、21b沿着Z轴方向组装到主底盘10的槽部12a、12b内,故盘片装置的组装作业变得简单。
实施方式2
图10和图11是以Z轴方向负侧为上侧、以Y轴方向正侧为左下侧表示的立体图。图10表示即将把旋转组件2组装到实施方式2的盘片装置上的状态,图11表示将旋转组件2组装到盘片装置上之后的状态。
如图10和图11所示,在主底盘10中,在旋转底盘20的X轴方向外侧,分别形成有支承旋转底盘20的突出部21a、21b的突出部支承部5a、5b。突出部支承部5a、5b分别具有从主底盘10的外周壁103向Y轴方向延伸的侧壁6a、6b。侧壁6a、6b均具有朝向Z轴方向负侧的水平端面(平行于XY平面的端面)。在这些侧壁6a、6b的X轴方向外侧,设有从外周壁102、104向X轴方向内侧突出形成的块部件(block)50a、50b。
图12是表示将盘片装置的一侧的突出部支承部放大后表示的立体图,是以Z轴方向负侧为上侧、以Y轴方向正侧为右下侧表示的图。如图12所示,突出部支承部5a的块部件50a具有与主底盘10的外周壁103对置的垂直面51、与外周壁102平行的垂直面52、和形成于这些垂直面51、52的Z轴方向正侧的水平面53。在Z轴方向上、在水平面53和侧壁6a之间,设有稍大于突出部21a的直径的间隙。又,块部件50a具有与侧壁6a的Y轴方向负侧邻接并与外周壁103对置的垂直面54。利用块部件50a的水平面53和侧壁6a的水平端面来限制突出部21a的Z轴方向的位置。另外,利用块部件50a的垂直面54来限制突出部21a的Y轴方向负侧的位置。这些块部件50a的水平面53和垂直面54以及侧壁6a的水平端面所围着的部分成为插入突出部21a的槽部60a。
从主底盘10的外周壁103到槽部60a,长条部件即弹性爪7a在Y轴方向上延伸。该弹性爪7a,以固定在外周壁103上的部分为中心可弹性变形地构成。该弹性爪7a具有与块部件50a的垂直面54对置的前端面,利用该前端面将突出部21a保持在槽部60a内,由此对突出部21a的Y轴方向的位置进行限制。在弹性爪7a的前端部分,形成有在将突出部21a向Z轴方向推压而碰到弹性爪7a时与突出部21a抵接的倾斜面71。通过将突出部21a向Z轴方向推压而碰到倾斜面71,弹性爪7a便在外周壁102侧进行弹性变形。
在弹性爪7a的外周壁102侧形成有沿Z轴方向延伸的销75a。在仅将突出部21a推压到倾斜面71上并不能使弹性爪7a充分进行弹性变形的场合,作业者用手指等对销75a施力便可使弹性爪7a进行弹性变形。在弹性爪7a的前端部,形成有向着与外周壁102侧相反侧突出的突出部76。突出部76,用于使突出部21a不容易在Y轴方向上从槽部60a脱落。
图12中未图示的另一侧的突出部支承部5b,以主底盘10的X轴方向的中心部为中心与突出部支承部5a大致对称地构成。即,如图11所示,突出部支承部5b将突出部21b支承在由侧壁6b和块部件50b形成的槽部60b内,由弹性爪7b限制位置。
在该实施方式2中,旋转底盘20的突出部21a、21b没有实施方式1中说明的突起22a、22b。其他结构和实施方式1相同。
将突出部21a、21b插入突出部支承部5a、5b时,如图10所示,将突出部21a、21b在Z轴方向上推压在弹性爪7a、7b的各倾斜面71(图12)上,使弹性爪7a、7b向彼此离开的方向弹性变形。在突出部21a、21b与侧壁6a、6b抵接处,使突出部21a、21b向Y轴方向负侧移动。这样,突出部21a、21b便越过弹性爪7a、7b的各突出部76(图12)地移动,如图11所示插入槽部60a、60b中。这样,突出部21a、21b向突出部支承部5a、5b插入的插入方向成为Y轴方向。突出部21a、21b插入槽部60a、60b内时,弹性爪7a、7b恢复到弹性变形前的状态。在该状态下,突出部21a、21b的Y轴方向的位置由块部件50a、50b的各垂直面54(图12)和弹性爪7a、7b的各前端面来限制。突出部21a、21b的Z轴方向的位置,由侧壁6a、6b的各水平端面和块部件50a、50b的各水平面53(图12)来限制。
在盘片装置因落下等原因而受到Z轴方向的冲击时,和实施方式1一样,相当于旋转组件2的重量之数十倍的冲击作用在突出部支承部5a、5b上。但是,在该实施方式2中,突出部21a、21b向突出部支承部5a、5b插入的插入方向是Y轴方向,受最大冲击的不是Z轴方向,故突出部21a、21b不容易从突出部支承部5a、5b上脱落。换句话说,突出部21a、21b利用较难变形的块部件50a、50b和侧壁6a、6b限制Z轴方向的位置,故不容易从突出部支承部5a、5b上脱落。
由于这样构成,因此,根据实施方式2,旋转组件2更不容易产生脱落现象,耐冲击性能进一步提高。而且,将突出部21a、21b插入突出部支承部5a、5b时,使突出部21a、21b沿着弹性爪7a、7b移动,可插入槽部60a、60b中,故,突出部21a、21b的组装变得简单。
实施方式3
图13和图14是以Z轴方向负侧为上侧、以Y轴方向正侧为左下侧表示的立体图。图13所示为实施方式3的盘片装置将要组装旋转组件2之前的状态,图14所示为旋转组件2组装到盘片装置上的状态。在实施方式3的盘片装置中,其主底盘10的突出部支承部5a、5b和实施方式2一样构成。即,突出部21a、21b向突出部支承部5a、5b插入的插入方向是Y轴方向,由此,突出部21a、21b的结构成为不容易从突出部支承部5a、5b上脱落的结构。此外,在该实施方式3中旋转底盘20的突出部21a、21b的前端部形成有和实施方式1一样的突起22a、22b。该突起22a、22b,可与突出部支承部5a、5b之侧壁6a、6b的外侧面相抵接地对置。
图15是示意地表示实施方式3所取得的效果之概略图,是以Z轴方向负侧为上侧、以X轴方向正侧为右侧表示的图。如上所述,形成于突出部21a、21b前端上的突起22a、22b可与突出部支承部5a、5b的侧壁6a、6b之外侧面相抵接地对置,故因盘片装置落下等产生的冲击作用于突出部支承部5a、5b上时,即使突出部支承部5a、5b要向彼此离开的方向弹性变形,该弹性变形也可被突起22a、22b抑制。
这样,实施方式3在实施方式2的结构的基础上,还利用突出部21a、21b的突起22a、22b来抑制突出部支承部5a、5b向彼此离开的方向的弹性变形,故,只要突出部21a、21b或突出部支承部5a、5b不破损,突出部21a、21b就极难从突出部支承部5a、5b上脱落。因此,可进一步抑制旋转组件2的脱落,耐冲击性能得到进一步提高。
实施方式4
图16是以Z轴方向负侧为上侧、以Y轴方向正侧为右下侧表示的图,图17和图18是以Z轴方向负侧为上侧、以Y轴方向正侧为左下侧表示的立体图。图16所示为实施方式4的盘片装置的旋转底盘20。图17表示实施方式4的盘片装置即将组装旋转组件2之前的状态,图18表示已将旋转组件2组装到盘片装置上的状态。如图16和图17所示,在实施方式4的旋转组件20的突出部21a、21b各自的前端部上,除了实施方式3中所说明的突起22a、22b之外还具有突起25a、25b。突起25a,比突起22a更靠近突出部21a的前端侧形成,向突起22a相反一侧突出。同样,突起25b比突起22b更靠近突出部21b的前端侧形成,且向突起22b相反一侧突出。
图19是示意地表示实施方式4所取得的效果之概略图,是以Z轴方向负侧为上侧、以X轴方向正侧为右侧表示的图。将突出部21a、21b插入突出部支承部5a、5b时,除了突出部21a、21b的突起22a、22b可与侧壁6a、6b的外侧面相抵接地对置之外,突出部21a、21b的突起25a、25b还可与形成于块部件50a、50b上的切口部55a、55b的里面(向着X轴方向外侧的面)56a、56b相抵接地对置着。
由于这样构成,故在因盘片装置的落下等所产生的冲击作用于突出部支承部5a、5b上的情况下,即使突出部支承部5a、5b要向彼此离开的方向弹性变形,通过突出部21a、21b的突起25a、25b与块部件50a、50b的里面56a、56b抵接,也可抑制该弹性变形。又,和实施方式3一样,通过突出部21a、21b的突起22a、22b与侧壁6a、6b抵接,也可抑制突出部支承部5a、5b的弹性变形。
这样,实施方式4除了实施方式3的结构外,还可通过形成于突出部21a、21b上的突起25a、25b进一步抑制突出部支承部5a、5b的弹性变形,故只要突出部21a、21b或突出部支承部5a、5b不破损,突出部21a、21b就不容易从突出部支承部5a、5b上脱落。因此,可进一步抑制旋转组件2的脱落,耐冲击性得到进一步提高。

Claims (3)

1.一种盘片装置,包括:旋转组件,具有保持盘片介质并使其旋转的转台、对上述盘片介质进行信息的写入或读取的至少一方的光拾取器、以及支承上述部件的旋转底盘;在收放位置和排出位置之间搬送上述盘片介质的搬送机构;以接近和离开上述收放位置的上述盘片介质的方式可旋转地支承上述旋转组件的主底盘,
上述旋转底盘具有上述旋转用的彼此同轴的一对旋转轴;
上述主底盘具有分别支承上述一对旋转轴的一对支承部;
上述支承部具有在平行于上述搬送机构搬送上述盘片介质的搬送方向的方向上开口的槽部,在上述槽部,上述旋转轴向平行于上述搬送机构搬送上述盘片介质的搬送方向的方向插入,
上述支承部还具有位置限制部件,所述位置限制部件是在平行于上述搬送机构搬送上述盘片介质的搬送方向的方向上较长的长条部件,限制位置以防止上述旋转轴从上述槽部脱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盘片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旋转轴具有与上述支承部抵接的抵接部,以抑制上述一对支承部向彼此离开的方向变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盘片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抵接部包括垂直于上述旋转轴的轴向且彼此向不同的两个方向突出的两个以上的突起。
CNB038251043A 2002-11-12 2003-09-16 盘片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311469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2327701A JP3647839B2 (ja) 2002-11-12 2002-11-12 ディスク装置
JP327701/2002 2002-11-12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695196A CN1695196A (zh) 2005-11-09
CN1311469C true CN1311469C (zh) 2007-04-18

Family

ID=3231052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038251043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311469C (zh) 2002-11-12 2003-09-16 盘片装置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1) US7461387B2 (zh)
EP (1) EP1569233B1 (zh)
JP (1) JP3647839B2 (zh)
CN (1) CN1311469C (zh)
HK (1) HK1083385A1 (zh)
TW (1) TWI241560B (zh)
WO (1) WO2004044915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867855B2 (ja) 2003-01-31 2007-01-17 船井電機株式会社 光ディスク再生装置
JP4285327B2 (ja) * 2004-05-21 2009-06-24 船井電機株式会社 ディスク装置
JP2009043351A (ja) * 2007-08-09 2009-02-26 Toshiba Corp ディスク駆動装置
KR20120082199A (ko) * 2011-01-13 2012-07-23 엘지이노텍 주식회사 스핀들 모터용 턴 테이블 및 이를 갖는 스핀들 모터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2093013A (ja) * 2000-09-14 2002-03-29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光ディスク装置
CN1412773A (zh) * 2001-10-19 2003-04-23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光盘记录或播放装置和该装置的组装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538473Y2 (zh) * 1987-11-05 1993-09-29
EP0528424A2 (en) * 1991-08-21 1993-02-24 Sony Corporation Disc loading mechanism for disc driving apparatus
JP3114329B2 (ja) 1992-03-04 2000-12-04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軸受構造
JPH08263910A (ja) * 1995-03-22 1996-10-11 Sanyo Electric Co Ltd 光ディスク装置の保護機構
JPH10106231A (ja) * 1996-09-25 1998-04-24 Victor Co Of Japan Ltd ディスク駆動装置
JPH10134467A (ja) * 1996-10-24 1998-05-22 Toshiba Corp ディスク再生装置
CA2232078C (en) * 1997-03-14 2004-05-25 Sanyo Electric Co., Ltd. Disk playback device
US6782543B2 (en) * 1998-11-10 2004-08-24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Apparatus for driving an optical disc and method thereof
JP3478336B2 (ja) * 2001-09-27 2003-12-15 船井電機株式会社 ディスク装置
JP3963806B2 (ja) * 2001-10-19 2007-08-22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ディスク記録又は再生装置及び該装置の組立方法
JP3867855B2 (ja) * 2003-01-31 2007-01-17 船井電機株式会社 光ディスク再生装置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2093013A (ja) * 2000-09-14 2002-03-29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光ディスク装置
CN1412773A (zh) * 2001-10-19 2003-04-23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光盘记录或播放装置和该装置的组装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695196A (zh) 2005-11-09
EP1569233A4 (en) 2009-01-14
US7461387B2 (en) 2008-12-02
EP1569233A1 (en) 2005-08-31
TW200407851A (en) 2004-05-16
EP1569233B1 (en) 2012-08-08
WO2004044915A1 (ja) 2004-05-27
JP2004164721A (ja) 2004-06-10
HK1083385A1 (en) 2006-06-30
TWI241560B (en) 2005-10-11
US20060064704A1 (en) 2006-03-23
JP3647839B2 (ja) 2005-05-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787081A (zh) 用于移动硬盘驱动器的致动器的运载梳形件
CN1288650C (zh) 光学头、悬挂机构、以及光学头的组装方法
KR100723533B1 (ko) Hsa 및 이를 구비한 하드디스크 드라이브
CN101034555A (zh) 硬盘驱动器、其操作方法及硬盘驱动器致动器的悬置组件
CN1767041A (zh) 盘驱动单元
CN1311469C (zh) 盘片装置
JP3583008B2 (ja) 磁気ヘッド支持機構と磁気ディスク装置
CN1190791C (zh) 浮动式磁头滑块和使用该磁头滑块的记录/再现装置
CN1224960C (zh) 磁头装置、磁头支承机构和磁记录装置
CN1410979A (zh) 光学拾取装置
EP1128388A2 (en) Supporting structure of floating chassis of disc apparatus
CN1573952A (zh) 光学拾取致动装置和使用其的光盘驱动器及方法
CN1538440A (zh) 头支承装置及使用该装置的盘装置
CN1725363A (zh) 防振装置及具有该装置的光盘驱动器
CN1851813A (zh) 光拾取器
JP2004164721A5 (zh)
CN1244102C (zh) 盘驱动装置
CN1120489C (zh) 夹持盘盒的装置和方法
JP3708106B2 (ja) ディスク装置
CN100511430C (zh) 盘驱动设备
CN1385850A (zh) 夹持机构
JP2004206875A5 (zh)
CN1871650A (zh) 盘装置
CN1480942A (zh) 盘装置
CN1897135A (zh) 光盘读取装置的夹持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G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DE

Ref document number: 1083385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70418

Termination date: 20200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