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283141C - 双壳贝类稚贝高密度培育装置及培育方法 - Google Patents
双壳贝类稚贝高密度培育装置及培育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283141C CN1283141C CNB2004100236985A CN200410023698A CN1283141C CN 1283141 C CN1283141 C CN 1283141C CN B2004100236985 A CNB2004100236985 A CN B2004100236985A CN 200410023698 A CN200410023698 A CN 200410023698A CN 1283141 C CN1283141 C CN 1283141C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ultivating container
- breeding
- juvenile mollusk
- bait
- bivalve shellfish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40/00—Adaptation technologies in agriculture, forestry, livestock or agroalimentary production
- Y02A40/80—Adaptation technologies in agriculture, forestry, livestock or agroalimentary production in fisheries management
- Y02A40/81—Aquaculture, e.g. of fish
Landscapes
- Farming Of Fish And Shellfish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双壳贝类稚贝高密度培育装置,其特点是:所述的培育装置主体由上部的管状结构蓄养室与底部的倒置帽状底座组成培育器,在培育器中间设置一层筛绢,饵料和进水导管经底座的侧壁引入到培育器的底部;在管状蓄养室内上部设有外面为筛绢的滤鼓,有一排水管一端接在滤鼓上,另一端穿过培育器管状蓄养室侧壁上部的排水口伸出培育器。一种在上述培育装置中的双壳贝类稚贝高密度培育方法,其特点是:稚贝在培育器中的密度为5000~6000粒/cm2左右;饵料添加量为金藻或硅藻或扁藻,或这些饵料混合投喂,培育器中流水量为10~100个回转/天。提高了稚贝培育密度及成活率,克服传统暂养方式占地面积大、生产效率低的弱点。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水产养殖技术中的双壳贝类种苗培育技术,是在生产规模下对牡蛎、贻贝、菲律宾蛤仔和泥蚶等贝类苗种进行高密度蓄养的一种设施和培育方法。具体说是一种双壳贝类稚贝高密度培育装置及培育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我国双壳贝类苗种蓄养(保苗)的主要方式为室内大池保苗、室外土池保苗和海上保苗。以壳长3mm的菲律宾蛤仔为例,由于现有设备技术含量低、可控性差,海区和土池保苗的密度一般只有5~20粒/cm2,而室内大池保苗的密度最大也只能达到100粒/cm2。这种方法的缺点是:育苗场占地面积大,可控程度差;换水间隔时间长,(室内蓄养)倒池劳动强度大,致使水环境容易恶化;饵料密度不易掌握,经常由于缺乏饵料而影响稚贝的生长速度;贝苗暂养的密度不容易控制,分布不均匀,直接影响了贝类幼虫的摄食和正常生长发育。总之,现有的双壳贝类稚贝蓄养设施及工艺落后,占地面积大,能源浪费较严重,蓄养效率低,水中培育环境较差,不利于贝类苗种的生长;稚贝生长速度慢,成活率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可直接应用于大规模生产的双壳贝类稚贝高密度培育装置及培育方法,其结构合理、紧凑,培育环境条件好,培育方法合理,培育密度在现有基础上提高到5000粒/cm2以上,成活率稳定在70%以上,克服传统育苗方式占地面积大、能源浪费较严重、生产效率低的弱点。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双壳贝类稚贝高密度培育装置,包括培育装置主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培育装置主体分为上、下两个部分,由上部的管状结构蓄养室与底部的倒置帽状底座组成玻璃钢培育器,培育器内壁涂层为食品胶衣,且各个连接处光滑无裂缝,在培育器底座和上部管状蓄养室之间设置一层120~20目的筛绢,筛绢周边夹紧在玻璃钢蓄养室和玻璃钢底座之间,并用螺丝和橡胶垫圈固定,饵料导管和进水导管经底座的侧壁引入到培育器的底部;在管状蓄养室内上部设有外面为120~20目筛绢的滤鼓,有一排水管一端接在滤鼓上,另一端穿过培育器管状蓄养室侧壁上部的排水口伸出培育器。
所述的饵料导管为流速可调的静脉输液管。
一种利用上述双壳贝类稚贝高密度培育装置培育双壳贝类稚贝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将双壳贝类的稚贝选入双壳贝类稚贝高密度培育装置的培育器中培养,双壳贝类稚贝在培育器中的密度至少为5000粒/cm2,饵料随进水由饵料导管和进水导管引入培育器底部,废水流经滤鼓和排水管从培育器上部的排水口流出;培育器中流水量随水温而变化,当水温在22~25℃时,流水量应不少于50个回转/天;在冬季低水温期,应采取一定的加温方法,使水温维持在5℃以上,以保证稚贝的生长和成活率,一般流水量可以适当减小,只要10~20个回转/天即可。
在上述培育方法中,按育苗总流水量计算饵料藻类投喂量,若单独投喂一种饵料,则每天投喂量为:金藻3×103~3×104细胞/ml,硅藻用量为2×103~2×104细胞/ml,扁藻用量为1×103~1×104细胞/ml,上述饵料混合投喂,效果更佳。
在上述培育方法中,所述的饵料导管由顶部饵料藻类输送管分流,然后通过进水导管引入到培育装置的底部;新鲜海水输送导管水平铺设于稚贝蓄养器的近旁,通过垂直分管道上引到培育器高度,然后通过一个三通分成两股水流,经进水导管下引到培育器底座的入水口,进水导管在高点有开口,以联接饵料导管。
在上述培育方法中,如果育苗场现有设备不能保证供水量的充足和稳定,从而有可能导致苗种缺氧的情况下,则需要配备充气设备。以罗茨鼓风机或电动气泵为供气源,压缩空气通过管道输送到苗种培育室,并分枝连接在各培育器的充气石上。在培育器中垂直设置一充气管,把充气石吊在培育器底部,并与筛绢保持一定距离,气石为50~70目普通金刚砂气石,通气量为0.25~0.75升/分钟。
本发明培育方法的技术要点是控制好引入培育器的稚贝数量,使其保持合理的培育密度;同时保证适宜的饵料添加量和流水量,充分发挥高密度培育器的技术优势,从而保证稚贝拥有较高的生长速度和成活率。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有许多优点和积极效果:
本发明双壳贝类稚贝高密度蓄养装置的主体是一种由上部的管状结构蓄养室与底部倒置的帽状底座组成培育器。新鲜海水经进水导管从培育器底部进入,水流需保持一定的压力,使稚贝处于微悬浮状态,以利于稚贝开口呼吸和摄食,同时也利于污物的排出。饵料随进水由进水导管引入培育器底部,饵料分布均匀,有利于提高养殖密度;废水流经滤鼓和排水管从培育器上部的排水口流出。随时加入新鲜水,并将废水及时排出,使培育水体保持干净,有利于提高成活率。采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可使双壳贝类稚贝蓄养实现换水、投饵自动化,培育密度在现有基础上提高50~250倍(目前双壳贝类稚贝在海区和土池保苗的密度一般为5~20粒/cm2,而室内大池保苗的密度最大也只能达到100粒/cm2左右),成活率稳定在70%以上,克服了传统育苗方式占地面积大、生产效率低的弱点,是贝类育苗工艺的新突破。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双壳贝类稚贝高密度培育装置的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根据具体生产规模和厂房面积,一般的培育系统由50~100个培育器组成。培育器可以多排并列放置,每排10~20个。此外,还需要根据生产规模配备一定数量的饵料培养水体。
如图1所示,培育器的主体用玻璃钢制造,为圆柱形,内径为35cm,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的蓄养室3有效高度为50cm,有效水体为48升;下部的底座5高度为10cm。在底座5和上部蓄养室3之间为一层筛绢4,用螺丝和橡胶垫圈固定,夹紧在上下两个玻璃钢桶之间,筛绢4型号为120~20目。
培育器的玻璃钢桶内壁涂层为食品胶衣,光滑细腻;采用合理的铸造工艺和处理方法,使各个连接处光滑无缝隙。
饵料存储槽设置在培育器上方,通过自动控制的水泵向槽内输送饵料,保持饵料量基本恒定。饵料导管由饵料存储槽的饵料藻类输送管分流,然后引入到进水导管10,利用饵料导管上的小阀门调节流量,饵料随进水导管10引入培育器底部。进水是经过砂滤的自然海水,储存在高位蓄水池中,通过自动控制的水泵向蓄水池打水,保持水位和压力基本恒定。海水通过管道进入培育器底部,水量通过球型阀门8调节。输送海水的分管道水平放置于贝类幼虫培育器的近旁,通过垂直分管道上引到培育器高度,然后通过一个三通7分成两股水流,经进水导管10下引到培育器底座的入水口,进水导管在高点有开口6,以联接饵料导管。输送海水的管道由PVC材料制造,主管道管径为20.0cm,分管道管径为5.0cm和2.0cm。排水口在培育器上部,废水流经滤鼓1和排水管2流出。滤鼓1设置在培育器内上部,其直径为5cm,上附筛绢的型号为120~20目(根据稚贝的大小,在清洗培育器的时候进行更换)。排水管2由PVC材料制造,管径为3.2cm。
本发明的培育器装置一般不需要充气,水中溶氧量靠进水速度调节;稚贝在水中的悬浮情况也靠进水压力调节。但是,如果受基础设施的限制,换水量达不到要求时,为防止贝苗缺氧,也可以采取充气的办法;即把充气管垂直放置于培育器中间,把充气石吊在培育器底部,但要注意与筛绢保持一定距离。气石为60目普通金刚砂气石,通气量一般0.25~0.75升/分钟。
双壳贝类的苗种生产主要步骤包括亲贝催产、受精卵孵化、浮游幼虫培育、附着变态及稚贝培育等;本发明适用于双壳贝类苗种生产中的稚贝蓄养阶段。另外,育苗用单胞藻饵料的培养应提前开始并与贝类育苗同时进行。在生产过程中,贝类的眼点幼虫在附着变态以后,由于生活习性的改变,由浮游生活转为底栖生活;从这时起就可以在高密度培育器中进行蓄养。
用高密度培育器蓄养稚贝的技术要点是:控制好稚贝的培育密度、饵料添加量和流水量,以及其他环境条件,充分发挥高密度培育器的技术优势,从而保证稚贝拥有较高的生长速度和成活率。
下面通过实例(最佳实例工艺操作过程)详细叙述本发明的生产应用:
在育苗前20天左右开始扩种,培养各种单胞藻饵料。常见的藻类品种包括金藻、牟氏角毛藻、小硅藻和扁藻等;饵料品种多一些,可以使幼虫营养全面,利于生长。一般半连续培养采用营养盐一次全量加入的方法,按比例加入N、P、(Si)、Fe(100∶10∶(10)∶1)等各类营养盐,其中硝酸钠添加量为60~100ppm。单胞藻一次性培养,到第4天进入快速生长期后期,饵料密度亦达到高峰,即可收获,投喂贝苗。
亲贝催产方法包括:a.阴干,b.阴干+流水,c.阴干+流水+升温等措施。成熟好的亲贝只需阴干刺激就能产卵;如果采用综合技术措施催产仍不能顺利产卵,就应暂养亲贝或另外再购入一批亲贝,因为成熟不好的卵即使产出,也不能保证幼虫的正常发育。
受精卵的孵化一般在大池中进行,孵化密度在30-60个/ml。受精卵孵化后,D形幼虫即可选入高密度培育器中培养,或在室内水泥池中培养;根据培养方式的不同,培育密度分别为140~160个/ml或10~20个/ml。
在浮游幼虫80%以上出现眼点后,就要把幼虫倒入有附着基的室内水泥池进行附着变态;或者采用无附着变态技术,将眼点幼虫直接投放到稚贝培育器中蓄养。目前,无附着变态技术还不够成熟,变态成活率最高只能达到50%。另外,还可以通过从进水管排水,从出水管进水的方式,利用“下降流”促使眼点幼虫附着。
培养阶段最重要的是保证饵料的充足供应和水质的清新,同时保证进水有一定压力,使已经变态附底的稚贝处于微悬浮或半悬浮状态,以利于稚贝的呼吸、运动和摄食。控制好培育器中的饵料添加量、充气量和流水量,是利用该系统培育稚贝的技术关键。
根据稚贝的营养需求,以及不同培养时间和不同水温条件下培养各种饵料的难易程度,稚贝饵料应以金藻、硅藻和扁藻为主。按育苗总流水量计算,若单独投喂一种饵料,则金藻投喂量为3×103~3×104细胞/ml,硅藻用量为2×103~2×104细胞/ml,扁藻用量为1×103~1×104细胞/ml;最好是这些饵料混合投喂,此时则根据各种饵料的搭配比例进行数量的增减。
流水量应根据稚贝密度适当调整,密度越高,流水量越大。当水温在22~25℃,稚贝密度为5000粒/cm2左右时,流水量应不少于50个回转/天;即每个培育器有效水体以48升计,则流水量应为1~3升/分钟以上。在冬季低水温期,应采取一定的加温方法,使水温维持在4.5~5℃以上,以保证稚贝的生长。低水温期一般流水量可以适当减小,只要10~20个回转/天即可。
需要指出的是,利用常规的双壳贝类稚贝蓄养方法,壳长3mm稚贝的培育密度一般只能达到500~600粒/cm2(室内水泥池)或5~10粒/cm2(室外土池)左右;而采用高新技术的新型蓄养方法,稚贝培育密度可以达到5000~6000粒/cm2左右。在我们的生产实践中,利用20个培育器(有效底面积约1.9m2),一共培育出壳长4~6mm稚贝1亿粒,预计销售收入30万元。下表是利用稚贝高密度培育器和常规稚贝蓄养方法在稚贝生长速度和成活率等方面的比较:
附表 利用稚贝高密度培育器和常规蓄养方法培养稚贝的生长速度和成活率
时间(2003年) | 9月15日 | 10月1日 | 10月16日 | 10月29日 | 11月15日 | 11月25日 | 12月2日 |
自然海水水温(℃)利用培育器培养稚贝的平均壳长(μ)、成活率土池培养稚贝的平均壳长(μ)、成活率 | 14.0300100%300100% | 20.543295%43593% | 17.272588.6%74089% | 13.5118081.2%125084.5% | 12.4218077%198073.5% | 7.6299875.5%234068.8% | 5.0351675%317064.5% |
可以看出,利用高密度稚贝培育器进行贝类苗种蓄养,只要稚贝密度控制得当,(例如稚贝密度不超过7000粒/cm2),换水率和饵料添加合理,水质及其他环境条件良好,其生长指标均好于常规育苗方法。保证饵料充足和水质清新仍然是管理的主要方面。同时,室内蓄养也要经常倒池,刷洗培育器,并适时更换筛绢,从而保持培育器内外清洁、筛绢透水性良好;这也是确保稚贝正常生长发育的关键步骤。
值得注意的是,在稚贝蓄养后期,室外土池的稚贝生长速度明显低于室内上升流高密度培育器中稚贝的生长速度,成活率也下降很快。这是由于土池敌害生物(螃蟹和野杂鱼等)很多,把生长较快、个体较大的稚大量残食所致。
Claims (7)
1、一种双壳贝类稚贝高密度培育装置,包括培育装置主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培育装置主体分为上、下两个部分,由上部的管状结构蓄养室与底部的倒置帽状底座组成玻璃钢培育器,培育器内壁涂层为食品胶衣,且各个连接处光滑无裂缝,在培育器底座和上部管状蓄养室之间设置一层120~20目的筛绢,筛绢周边夹紧在玻璃钢蓄养室和玻璃钢底座之间,并用螺丝和橡胶垫圈固定,饵料导管和进水导管经底座的侧壁引入到培育器的底部;在管状蓄养室内上部设有外面为120~20目筛绢的滤鼓,有一排水管一端接在滤鼓上,另一端穿过培育器管状蓄养室侧壁上部的排水口伸出培育器。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壳贝类稚贝高密度培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饵料导管为流速可调的静脉输液管。
3、一种利用权利要求1所述双壳贝类稚贝高密度培育装置培育双壳贝类稚贝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将双壳贝类的稚贝选入双壳贝类稚贝高密度培育装置的培育器中培养,双壳贝类稚贝在培育器中的密度至少为5000粒/cm2,饵料随进水由饵料导管和进水导管引入培育器底部,废水流经滤鼓和排水管从培育器上部的排水口流出;培育器中流水量随水温而变化,当水温在22~25℃时,流水量应不少于50个回转/天;在冬季低水温期,应采取一定的加温方法,使水温维持在5℃以上,以保证稚贝的生长和成活率,一般流水量可以适当减小,只要10~20个回转/天即可。
4、按照权利要求3所述的培育双壳贝类稚贝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按育苗总流水量计算饵料藻类投喂量,若单独投喂一种饵料,则每天金藻投喂量为3×103~3×104细胞/ml,硅藻用量为2×103~2×104细胞/ml,扁藻用量为1×103~1×104细胞/ml,上述饵料混合投喂,效果更佳。
5、按照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培育双壳贝类稚贝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饵料导管由顶部饵料藻类输送管分流,然后通过进水导管引入到培育装置的底部;新鲜海水输送导管水平铺设于稚贝蓄养器的近旁,通过垂直分管道上引到培育器高度,然后通过一个三通分成两股水流,经进水导管下引到培育器底座的入水口,进水导管在高点有开口,以联接饵料导管。
6、按照权利要求3所述的培育双壳贝类稚贝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培育器中垂直设置一充气管,把充气石吊在培育器底部,并与筛绢保持一定距离,气石为50~70目普通金刚砂气石,通气量为0.25~0.75升/分钟。
7、按照权利要求5所述的培育双壳贝类稚贝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培育器中垂直设置一充气管,把充气石吊在培育器底部,并与筛绢保持一定距离,气石为50~70目普通金刚砂气石,通气量为0.25~0.75升/分钟。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B2004100236985A CN1283141C (zh) | 2004-03-14 | 2004-03-14 | 双壳贝类稚贝高密度培育装置及培育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B2004100236985A CN1283141C (zh) | 2004-03-14 | 2004-03-14 | 双壳贝类稚贝高密度培育装置及培育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561705A CN1561705A (zh) | 2005-01-12 |
CN1283141C true CN1283141C (zh) | 2006-11-08 |
Family
ID=3448028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B2004100236985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283141C (zh) | 2004-03-14 | 2004-03-14 | 双壳贝类稚贝高密度培育装置及培育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283141C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5724293B (zh) * | 2016-03-08 | 2018-04-17 | 临沂大学 | 一种用麦饭石桶高密度培养翡翠贻贝幼虫的方法 |
CN105875457B (zh) * | 2016-05-11 | 2019-09-10 | 金华市九色珍珠研究所 | 一种防止贝苗堆积的育苗方法 |
CN109169441B (zh) * | 2018-11-02 | 2023-07-25 |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 一种用于双壳贝类苗种中间培育的开放充气式上升流培育装置及其培育方法 |
CN109169442B (zh) * | 2018-11-02 | 2023-09-08 |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 一种用于双壳贝类苗种中间培育的封闭充气式上升流培育装置及其培育方法 |
-
2004
- 2004-03-14 CN CNB2004100236985A patent/CN1283141C/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561705A (zh) | 2005-01-12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3004666B (zh) | 一种花鳗苗种标粗培育的养殖方法 | |
CN103503820B (zh) | 采用循环水养殖兼繁殖系统促使洄游性鱼类自然繁殖的方法 | |
CN104273074B (zh) | 一种培育乌贼种苗的方法 | |
CN1846480A (zh) | 沙塘鳢人工繁殖方法及其孵化装置 | |
CN101669452A (zh) | 一种美国鲥鱼养殖亲鱼的仿生态繁殖方法 | |
JP2017148007A (ja) | 魚類種苗の育成システム | |
CN108684590B (zh) | 一种马氏珠母贝植核贝术后低比重海水休养方法 | |
CN103444610B (zh) | 一种云南光唇鱼的人工繁殖方法 | |
CN201393474Y (zh) | 三疣梭子蟹亲本循环水养殖装置 | |
CN114600806B (zh) | 一种利用虾塘藻培育西施舌亲贝的促熟方法 | |
CN109349189A (zh) | 一种海浪驱动的贝类自动投喂养殖装置及养殖方法 | |
CN1911003A (zh) | 一种三茬工厂化对虾养殖方法及其养殖池 | |
CN106577410A (zh) | 水蛭庭院式立体养殖方法 | |
CN102187834A (zh) | 中华绒螯蟹家系选育中的定向交配及育苗方法 | |
CN101664005A (zh) | 奥尼罗非鱼工厂化的人工育苗方法 | |
CN1232169C (zh) | 上升流贝类幼虫培育装置及培育方法 | |
CN112970634B (zh) | 一种小丑鱼鱼菜共生循环水繁育方法 | |
CN111771777B (zh) | 一种利用工程化池塘培育黄条鰤苗种的方法 | |
CN102077790B (zh) | 大獭蛤的人工育苗方法 | |
CN1401225A (zh) | 一种文蛤育苗越冬及中间育成方法 | |
CN1194609C (zh) | 松江鲈鱼水花鱼苗生产技术 | |
CN1283141C (zh) | 双壳贝类稚贝高密度培育装置及培育方法 | |
CN203482762U (zh) | 一种底层水过滤系统与循环水养殖兼繁殖系统 | |
CN111328755A (zh) | 海马养殖装置、系统和方法 | |
CN114946717A (zh) | 一种美洲鲥立体综合式生态养殖的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19 | Lapse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the annual fee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