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282015C - 照明装置及液晶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照明装置及液晶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282015C
CN1282015C CNB031042392A CN03104239A CN1282015C CN 1282015 C CN1282015 C CN 1282015C CN B031042392 A CNB031042392 A CN B031042392A CN 03104239 A CN03104239 A CN 03104239A CN 1282015 C CN1282015 C CN 1282015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liquid crystal
light guide
guide plate
fa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B03104239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437059A (zh
Inventor
杉浦琢郎
大泉满夫
山下龙∴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lps Alpin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Alps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lps Electr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Alps Electric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43705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43705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282015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282015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000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 G02B6/001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 light guides being planar or of plate-like form
    • G02B6/0013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in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source into the light guide
    • G02B6/0023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in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source into the light guide provided by one optical element, or plurality thereof, placed between the light guide and the light source, or around the light source
    • G02B6/0028Light guide, e.g. taper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000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 G02B6/001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 light guides being planar or of plate-like form
    • G02B6/0013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in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source into the light guide
    • G02B6/0023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in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source into the light guide provided by one optical element, or plurality thereof, placed between the light guide and the light source, or around the light source
    • G02B6/0031Reflecting element, sheet or layer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000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 G02B6/001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 light guides being planar or of plate-like form
    • G02B6/0033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out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guide
    • G02B6/0035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out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guide provided on the surface of the light guide or in the bulk of it
    • G02B6/00362-D arrangement of prisms, protrusions, indentations or roughened surfac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000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 G02B6/001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 light guides being planar or of plate-like form
    • G02B6/0033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out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guide
    • G02B6/0035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out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guide provided on the surface of the light guide or in the bulk of it
    • G02B6/0038Linear indentations or grooves, e.g. arc-shaped grooves or meandering grooves, extending over the full length or width of the light guide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000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 G02B6/001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 light guides being planar or of plate-like form
    • G02B6/0033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out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guide
    • G02B6/0058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out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guide varying in density, size, shape or depth along the light guide
    • G02B6/0061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out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guide varying in density, size, shape or depth along the light guide to provide homogeneous light output intensity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 Liquid Crystal (AREA)
  • Light Guides In General And Applications Therefor (AREA)

Abstract

一种照明装置及液晶显示装置,在导光板(12)的一面侧上,形成有由缓斜面部(14a)和陡斜面部(14b)组成的俯视观察呈波纹状的多个棱柱体槽(14),所述缓斜面部(14a)的倾斜角度为1°~10°,所述陡斜面部(14b)的倾斜角度为41°~45°,在导光板面上的所述陡斜面部(14b)的宽度,随远离导光板的入光面而展宽,当使所述入光面的最近位置的陡斜面部(14b)的宽度为1.0时,使最远位置的所述陡斜面部(14b)的宽度为1.1~1.5。从而实现了可以在大面积进行均匀且明亮照明的低功耗的照明装置以及具有该照明装置的高亮度且显示质量优良的液晶显示装置。

Description

照明装置及液晶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照明装置及液晶显示装置,特别涉及即使用1个灯的光源,也可以对较大面积进行均匀且明亮照明的照明装置以及使用它的液晶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在反射型液晶显示装置的前置灯中,采用了由光源、中间导光体、导光板、以及将上述物体保持为一体且内面具有反射性的壳体所构成的单元。
图23A是表示这种构成的液晶显示装置的立体结构图,图23B是图23A所示的液晶显示装置的俯视图。这些图所示的液晶显示装置由液晶显示单元120、和设置在该液晶显示单元120的前面侧的前置灯110构成。液晶显示单元120的详细情况图中没有示出,它是通过使从其前面一侧入射的光产生反射而实现显示的反射型的液晶显示单元,其构成是在相互对向设置的上基板121与下基板122之间夹置液晶层,通过控制该液晶层的液晶取向状态,使光的透过状态产生变化而实现显示。
前置灯110包括:平板状的导光板112、配设在该导光板112的侧端面112a上的棒状的中间导光体113、以及配设在该中间导光体113的一端面部的发光元件115,在导光板112的上面侧,形成有截面呈楔状的多个凸部114相互平行地形成的棱柱体形状。另外,为了防止波纹图形,这些凸部114相对于导光板侧端面112a呈稍稍倾斜的状态。
并且,所述前置灯110使自发光元件115射出的光,经中间导光体113照射到导光板112的侧端面112a上并进入导光板112内,通过形成有棱柱体形状的导光板112上面使该光产生反射从而改变光的传播方向,形成从导光板112的(图23)下面朝向液晶显示单元120进行照射的状态。
在便携式信息终端或便携式游戏机等便携式电子机器中,由于电池的驱动时间对其实用性会产生较大影响,所以在用作它们的显示部的液晶显示装置中为了降低前置灯的电力消耗,如图23A所示的前置灯110那样,到目前为止采用了只具有1个灯的发光元件的1个灯型前置灯。也就是说,通过减少发光元件来实现低电力消耗。另外,随着便携式电子机器的小型化,还需要将前置灯110的板厚减薄到1mm左右。
但是,在这种1个灯型的前置灯中,通过薄型导光板和1个灯的发光元件的组合,几乎不可能对显示画面大于几英寸的大面积进行均匀且明亮的照明。也就是说,在图23A所示的前置灯110中,若是在单侧设置发光元件115,则为了将来自该发光元件115的光均匀地引导至导光板112,首先需要通过中间导光体113在导光板112的侧端面112a长度方向上使入射光均匀,但由于通过中间导光体113使向导光板112的入射光均匀本身较难,所以在导光板112的前面获得均匀的出射光就极其困难。因此,在特别明显时,会在导光板112的发光元件115侧的边端部(图23左侧边端部)上,产生像图23B所示的俯视观察为三角形的暗部118的问题,从而造成使液晶显示装置的视认性产生下降。
这样,虽然对使用1个灯的发光元件作为光源的前置灯的需求较高,但至今仍没有既薄,又可以对大面积进行均匀且明亮照明的前置灯。
发明内容
本发明就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出的,其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可以对大面积进行均匀且明亮的照明的低电力消耗的照明装置。
另外,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所述照明装置,高亮度且显示质量优良的液晶显示装置。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了以下的构成。
一种照明装置,包括光源、和从一侧端面导入该光源的光并把在其内部传播的所述光从一面侧射出的导光板,且所述导光板延长形成;
导入所述光的侧端面为入光面,在所述导光板的一面侧,形成有由缓斜面部和具有比该缓斜面部陡的倾斜角度的陡斜面部所形成的俯视观察呈条纹状的多个棱柱体槽,
所述棱柱体槽的缓斜面部的倾斜角度为1°以上10°以下,所述陡斜面部的倾斜角度为41°以上45°以下,
所述反射面的所述陡斜面部的宽度,随着远离所述入光面而展宽,当使所述入光面的最近位置的陡斜面部的宽度为1.0时,使最远位置的所述陡斜面部的宽度为1.1以上1.5以下;
固定所述棱柱体槽的倾斜角度,通过调整间距和深度,加大陡斜面的宽度。
在所述液晶显示单元的前面侧配设有所述照明装置,设定所述导光板的棱柱体槽的间距(P1),相对所述液晶显示单元的像素间距(P0),在(1/2)P0<P1<(3/4)P0的范围内。
依据上述构成,通过将形成在导光板的反射面侧的棱柱体槽的形状及尺寸设定在上述范围,可以得到在导光射出面内的射出光量均匀一致,且光源的利用效率高的高亮度照明装置。当所述缓斜面部的倾斜角度θ1的范围不足1°时,得不到作为照明装置的足够的亮度,而超过10°时,由导光板的射出面的射出光量的均匀性会降低,因而是不希望的。另外,所述陡斜面部的倾斜角度θ2不足41°以及超过45°时,因照明装置的亮度会下降所以是不希望的。
另外,所述陡斜面部的宽度是指,向与所述棱柱体槽的延伸方向正交的方向的所述斜面部的宽度,该陡斜面部的宽度越大,通过棱柱体槽向下反射的光的比例越大。因此,在本构成的照明装置中,该陡斜面部的宽度是根据离开导光板的入光面的距离形成了适当的宽度。更具体地说,在导光板内部传播的光量相对较大的入光面附近使陡斜面部的宽度相对较窄从而减小向下反射的光的比例,反过来在远离入光面的位置通过增大陡斜面部的宽度使向下反射的光的比例增大,从而使导光板整体的的射出光量的分布均匀一致。并且,本发明的陡斜面部的宽度,当形成在最靠近入光面的的陡斜面部的宽度为1.0时,通过使形成在离入光面最远的位置的陡斜面部的宽度处于1.1~1.5的范围内,可以使射出光量的分布均匀一致。此外,本发明人通过后面的实施例证明了上述斜面部的倾斜角度及陡斜面部的宽度的设定范围的正确性。
其次,本发明的照明装置的构成可以是,所述多个棱柱体槽的陡斜面部,沿该棱柱体槽的延伸方向具有大致相同的宽度,离开所述入光面的平均距离越远的棱柱体槽,所述陡斜面部的宽度越大。
也就是说,本构成的照明装置,形成有从最靠近导光板的入光面的棱柱体槽开始具有逐渐增大宽度的陡斜面部的宽度的棱柱体槽,离入光面最远的棱柱体槽的陡斜面部的宽度,是所述最近位置的陡斜面部的宽度的1.1~1.5倍。通过这种构成,由于离导光板的入光面越远位置的棱柱体槽,由其陡斜面部向下反射的光的比例越多,所以可以使导光射出内的射出光量均匀一致。
其次,本发明的照明装置的构成可以是,所述棱柱体槽的延伸方向是与所述入光面交叉的方向。
通过这种构成,当由该照明装置照明的被照明物具有所定间隔的周期性形状或模样时,可以抑制导光板的棱柱体槽与所述被照明物的形状或模样产生光学干涉而出现的波纹图形。例如,当被照明物为液晶显示单元时,有时会带来形成矩阵状的像素的排列与所述棱柱体槽之间产生光学干涉的问题,但通过上述构成,可以抑制这种波纹图形的发生,而得到优良的视认性。
其次,本发明的照明装置的构成也可以是,所述棱柱体槽中的每一个的陡斜面部的宽度,从所述入光面的近侧开始向远侧在棱柱体槽的延伸方向上连续地增大。
通过这种构成,当所述棱柱体槽的方向与入光面交叉时,可以使离入光面越远位置的陡斜面部具有越大的宽度,因而可以加大离开入光面越远位置的向下反射的光的比例,从而可以使在导光射出内的射出光量均匀一致。
其次,在本发明的照明装置中,最好使所述棱柱体槽的延伸方向与所述入光面的长度方向所构成的棱柱体槽的倾斜角α在0°~15°的范围。处于6.5°~8.5°的范围更好。
通过这种构成,可以提高在导光射出方向的射出光量的均匀性。另外,可以更有效地抑制被照明物与导光板之间的光学干涉。特别是,当被照明物的周期性形状或模样是包括与导光板的入光面平行的直线部的形状或模样,该周期性反复的方向是与所述导光板的入光面正交的方向时可以起到更加显著的效果。
当棱柱体槽的倾斜角α超出0°~15°时,得不到上述效果。另外,通过使所述棱柱体槽的倾斜角α处于6.5°~8.5°的范围,可以得到射出光量分布更加均匀且与被照明物之间不易产生波纹图形的照明装置。
其次,本发明的照明装置可以是,所述光源包括由沿所述导光板的入光面和与该入光面邻接的导光板侧端面而配置的俯视观察呈L字形的2根导光部组成的中间导光体、和配设在所述2根导光部中的至少1根的基端部上的发光元件。
通过这种构成,可以由导光板的二侧端面供给光,在现有的1个灯型照明装置中的容易发生射出光量降低的发光元件侧的导光板端部上,可以供给更多的光,因而可以提高在导光射出内的射出光量的均匀性。
其次,本发明的照明装置的构成也可以是,所述光源包括沿所述导光板的入光面配设的中间导光体、和配设在该中间导光体的端面部上的发光元件,在与所述导光板的入光面邻接的侧端面上,形成有金属反射膜。
依据上述构成的照明装置,通过在与入光面邻接的导光板侧端面上配设反射膜,特别是,可以防止从发光元件侧的导光板侧端面向外部的光的泄漏,并且,通过该反射膜所反射的光返回导光板侧,因而特别是可以有效地防止发光元件侧的导光板端部的射出光量的降低,从而可以得到优良的射出光量的均匀性。
其次,本发明的照明装置的构成可以是,所述光源包括沿所述导光板的入光面配设的中间导光体、和配设在该中间导光体的端面部上的发光元件,在所述导光板面内,透过显示有由该照明装置所照明的被照明物的区域为显示区域,所述导光板,在所述入光面的长度方向上,与所述显示区域相比被延长。上述构成的照明装置,通过将在导光板面内特别是射出光量容易偏低的位置的导光板的发光元件侧部向中间导光体的延伸方向延长,从作为显示区域利用的范围中去除了所述射出光量较低的部分,从而提供实际上射出光量均匀的照明装置。另外,本发明的照明装置中的所谓显示区域是指,配置在照明装置背面侧的被照明物透过导光板所显示的导光板面内的区域,实际上是指所述被照明物的俯视外形或相对于被照明物的显示区域的导光板上的区域。
其次,本发明的照明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导光板的延长宽度为ΔW,该延长宽度ΔW、所述棱柱体槽的倾斜角α、及与所述入光面邻接的导光板侧端面的长度L之间满足ΔW≥L×tanα的关系。
上述构成的照明装置,通过将所述导光板的延长宽度设定为满足上述关系式,可以将在导光板的发光元件侧产生的暗部可靠地配置在导光板的显示区域以外的外侧,从而可以实现显示区域的射出光量的均匀性优良的照明装置。
其次,在本发明的照明装置中,最好使所述中间导光体的外侧面为形成有多个剖面呈梳状的槽的棱柱体面,在该棱柱体面上形成有金属反射膜。
由所述发光元件入射到中间导光体中的光,在中间导光体内部传播,并经所述棱柱体面的反射,从与棱柱体面对向的面射出,射入导光板。依据上述构成,通过在所述棱柱体面上形成反射膜,可以提高棱柱体面的反射率,而增加向导光板方向的反射光量。这样,增加了射入导光板中的光量,其结果可以提高照明装置的亮度。
其次,本发明的液晶显示装置的特征在于,包括上述任一所述的照明装置、和由该照明装置照明的液晶显示单元。
上述构成的液晶显示装置,因具有在大面积内均匀且可以以高亮度进行照明的照明装置,所以可以实现高亮度且亮度均匀的优良显示质量。另外,即使照明装置的发光元件为1个灯,因亮度的均匀性不会降低,所以可以得到优良显示质量且低功耗的液晶显示装置。
其次,本发明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液晶显示单元的前面侧配设有所述照明装置,所述导光板的棱柱体槽的间距P1,与所述液晶显示单元的像素间距P0之间满足(1/2)P0<P1<(3/4)P0的关系。
通过使液晶显示单元的像素间距P0与棱柱体槽的间距P1满足上述关系,可以抑制因它们的周期性结构而引起的光学干涉,因而可以防止所述干涉的波纹图形带来的液晶显示装置的视认性下降。
上述棱柱体槽的间距P1在(1/2)P0以下、或(3/4)P0以上时,容易产生两者间的干涉而引起的波纹图形。
其次,在本发明的液晶显示装置中,最好使所述棱柱体槽的延伸方向与沿所述导光板的入光面的液晶显示单元的像素的配列方向所构成的角度β在0°~15°的范围。在6.5°~8.5°的范围更好。
也就是说,所述角度β是相对于棱柱体槽的像素排列方向的倾斜角。倾斜角β为0°时,不易得到抑制波纹图形的效果。另外,超过15°时,显示亮度会下降,并存在照明装置的导光板上的暗部对变大的缺点。另外,通过使所述倾斜角β在6.5°~8.5°的范围,可以几乎完全抑制光学干涉,从而可以实现视认性极好的液晶显示装置。本构成的棱柱体槽与液晶显示单元的像素排列方向之间构成的角度β,在液晶显示单元的像素排列方向与照明装置的导光板的入光面为平行配置时,与前面的棱柱体槽倾斜角α为相同角度。
其次,本发明的液晶显示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液晶显示单元包括对向配置的上基板及下基板、和夹持在所述上下基板之间的具有正向介电各向异性的液晶分子,在所述下基板的内面侧,叠加形成有反射层和彩色滤色膜,所述反射层,在相对于该液晶显示单元的显示面的法线的10°~40°的反射角度范围内,具有反射率大致一定的反射特性。
通过这种构成,由于可以在较宽的视野角得到一定亮度的显示,所以可以实现使用舒适的液晶显示装置。
其次,本发明的液晶显示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反射层,以入射光的镜反射角度为中心具有大致对称的反射率分布的反射特性。
通过这种构成,可以得到在从入射光的正反射方向的所定角度范围内反射光会产生扩散的液晶显示装置。
其次,本发明的液晶显示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反射层,相对于入射光的镜反射角度具有非对称的反射率分布的反射特性。
通过这种构成,可以提高所定方向的反射光(显示光)的亮度,例如,即使使用者不是处于正对液晶显示装置的正反射方向的状态进行使用,也可以确保向使用者的亮度,从而可以实现使用感更舒适的液晶显示装置。
其次,本发明的液晶显示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液晶显示单元为有源矩阵型液晶显示单元。
其次,本发明的液晶显示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液晶显示单元为有无源矩阵型液晶显示单元。
在上述任一构成的液晶显示装置中,通过将本发明的照明装置设置在液晶显示单元的前面,可以得到在显示区域的整个面具有均匀的亮度且没有波纹图形的高质量显示。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案1的液晶显示装置的剖面图。
图2是液晶显示装置的俯视图。
图3是液晶显示装置的剖面图。
图4是将图2所示的中间导光体放大的俯视图。
图5是前置灯的局部剖面图。
图6是将图2所示的液晶显示单元的像素组放大的俯视图。
图7是图3所示的反射层的立体图。
图8是表示图7所示的凹部的剖面形状的说明图。
图9是具有图8所示的凹部的反射层的反射特性图。
图10是反射层的变形例1的凹部的立体图。
图11是沿图10所示的纵向剖面X的剖面图。
图12是具有图10、图11所示的凹部的反射层的反射特性图。
图13是反射层的变形例2的凹部的立体图。
图14是沿图13所示的纵向剖面X的剖面图。
图15是沿图13所示的纵向剖面Y的剖面图。
图16是具有图13~15所示的凹部的反射层的反射特性图。
图17是将有源矩阵形液晶显示单元的像素放大的俯视图。
图18是沿图17的18-18线的剖面图。
图19是本发明的实施方案2的液晶显示装置的俯视图。
图20是本发明的实施方案3的前置灯的俯视图。
图2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案4的前置灯的俯视图。
图22是本发明的实施方案5的前置灯的俯视图。
图23A是现有的液晶显示装置的立体图,图23B是图23A所示的前置灯的俯视图。
其中:10、40、50、60-前置灯(照明装置);20-液晶显示单元(被照明物);20c-像素;20D-显示区域12、42、52、62-导光板;12a-入光面(侧端面);12b-射出面;12c-反射面13、43、53、63-中间导光体;14、44、54、64-棱柱体槽;15、45、55、65-发光元件;14a、64a-缓斜面部;14b、64b-陡斜面部;13b-槽;17-反射膜;25-反射层;43a、43b-导光部;57-反射膜。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案进行说明。
(实施方案1)
(液晶显示装置的整体构成)
图1是本发明实施方案1的液晶显示装置的剖面结构图,图2是图1所示的液晶显示装置的俯视结构图,图3是图1所示的液晶显示装置的剖面结构图。如图1~3所示,本实施方案的液晶显示装置的构成包括:前置灯(照明装置)10和配置在其背面侧(图1的下面侧)的反射型液晶显示单元20。
前置灯10的构成包括:近似平板状的透明导光板12;沿其侧端面12a配设的中间导光体13;配设在该中间导光体13的单侧的端面部上的发光元件15;自中间导光体13侧套装并覆盖所述中间导光体13、发光元件15及导光板12的侧端部的壳体(遮光体)19。也就是说,在本实施方案的前置灯10中,发光元件15和中间导光体13为光源,导光板12的侧端面12a为导光板12的入光面。另外,如图2所示,在导光板12的外面侧,相对配设有中间导光体13的入光面12a,以倾斜角α倾斜地排列形成有多个棱柱体槽14。
液晶显示单元20的构成包括:对向配置的上基板21和下基板22,图2中以虚线所示的矩形状区域20D为液晶显示单元20的显示区域,另外,如图2所示,在显示区域20D内矩阵状地形成有像素20c。
所述构成的液晶显示装置,在液晶显示单元20的显示区域20D上配设导光板12,并可透过该导光板12视认液晶显示单元20的显示。另外,在没有外界光的暗处,使发光元件15点亮,从而使其光经过中间导光体13从导光板12的入光面12a导入导光板12内部,并从导光板12的下面12b朝着液晶显示单元20射出,实现对液晶显示单元20的照明。
其次,参照附图对本实施方案的液晶显示装置的各部分进行详细的说明。
(前置灯)
前置灯10的导光板12,是配置在液晶显示单元20的显示区域20D上面、将自发光元件15射出的光向下射到液晶显示单元20上的平板状部件,它是由透明的丙稀树脂等构成的。如图3的局部剖面图所示,导光板12的上面(与液晶显示单元20相反一侧的面),被加工成从剖面观察呈相互平行的梳状的棱柱体槽14而俯视观察呈条纹状的反射面12c,下面(与液晶显示单元20构成对向的面)是射出用于照亮液晶显示单元20的照明光的射出面12b。所述棱柱体槽14由相对于反射面12c的基准面N而言倾斜地形成的一对斜面部构成,其中的斜面部的一方为缓斜面部14a,而另一方形成为具有比该缓斜面部14a陡的倾斜角度的陡斜面部14b。通过将该缓斜面部14a加工成导光板12的光传播方向的长度越短则使倾斜角度越大,而所述长度越长则使倾斜角度越小的形状,可以提高前置灯10的亮度均匀性。并且,使在导光板12内部从图3右侧传播至左侧的光,通过反射面12c的陡斜面部14b反射向射出面12b侧,并朝着配置在导光板12的背面侧的液晶显示单元20射出。
在本实施方案的前置灯10中,图3所示的缓斜面部14a的倾斜角度θ1,以反射面12c的基准面N为基准则处于1°以上10°以下的范围,所述陡斜面部14b的倾斜角度θ2为41°以上45°以下的范围。通过设置这样的范围,可以使在导光板12内传播的光高效地向下射到液晶显示单元20上,从而可以构成可明亮显示的液晶显示装置。因而可以得到在导光板12的射出面12b内射出光量均匀、且光源的利用效率高的高亮度照明装置。所述缓斜面部14a的倾斜角度θ1的范围不到1°时,前置灯10的平均亮度低,而当超过10°时,就无法使在导光板12的射出面12b内的射出光量均匀。另外,当所述陡斜面部14b的倾斜角度θ2不到41°及超过45°时,会使由陡斜面部14b反射的光的传播方向与射出面12b的法线方向的偏差增大,从而使自射出面12b的射出光量(也就是前置灯10的亮度)降低,因而是不希望的。
另外,在本实施方案的前置灯10中,所述陡斜面部14b的宽度被加工成越远离所述入光面12a的位置越大的形状,并且棱柱体槽14被加工成当使所述入光面12a的最近位置处的陡斜面部14b的宽度为1.0时,则最远位置(与入光面12a对向的导光板12的端部)处的所述陡斜面部14b的宽度处于1.1以上1.5以下的范围内。该陡斜面部14b的宽度,在本实施方案的前置灯10中是指,与棱柱体槽14的延伸方向正交的方向的陡斜面部14b的宽度。
通过这种构成,本实施方案的前置灯10在导光板12的射出面12b内的射出光量的均匀性方面具有优良的性能。更具体地说,在导光板12的内部传播的光量,在入光面12a处最大,在导光板12内传播的过程中它的一部分受到棱柱体槽14的反射而从射出面12b射出,因而越远离入光面12a在内部传播的光量越少。本实施方案的前置灯10,由于是相应这种导光板12内部光量的变化,使相对所传播的光量的向下射出光量的比例相应自入光面12a的距离而变化,所以可以使导光板12的射出面12b内的射出光量的分布均匀一致,因而可以实现亮度分布均匀的液晶显示装置。
如上所述,所述棱柱体槽14虽然只要加工成相应其陡斜面部14b离开入光面12a的距离而增加陡斜面部的宽度,从而使所述入光面12a的最近位置处的陡斜面部14b的宽度为1.0时,使最远位置(与入光面12a对向的导光板12的端部)处的所述陡斜面部14b的宽度处于1.1以上1.5以下的状态即可,但在邻接的棱柱体槽14之间,它们的陡斜面部14b的宽度被加工成离入光面12a较远侧的陡斜面部14b一方具有较大宽度。更具体地说,沿着朝向与入光面12a对向的端部的方向,陡斜面部14b的宽度被加工成按规定的长度或长度的规定比例不断增加。
另外,所述棱柱体槽14的间隔P1(棱柱体槽14的底顶部的间隔),在导光板12的反射面12c面内为恒定。也就是说,棱柱体槽14以规定的间隔形成为相互平行的状态。并且,在本实施方案的前置灯10中,棱柱体槽14的深度(基准面N与棱柱体槽14的底顶部之间的距离)在反射面12c的面内为固定。
这样,形成在反射面12c上的棱柱体槽14,其间隔P1和深度为固定,并且如上所述,由于距离导光板12的入光面12a越远的棱柱体槽14的陡斜面部14b的宽度越大,所以陡斜面部14b的倾斜角度θ2在入光面12a一侧的棱柱体槽14处为最大,并相应离开入光面12a的距离逐渐减小。
此外,所述棱柱体槽14的间隔P1及深度并不一定在反射面12c的面内为固定,即使使其变化地形成棱柱体槽14也不算超出本发明的技术范围。也就是说,也可以将各棱柱体槽14的倾斜角度θ1及θ2固定,通过调整间隔P1及深度来确定陡斜面部14b。
在本实施方案的前置灯10中,如图2所示,其反射面12c的棱柱体槽14,被加工成具有其延伸方向与导光板12的侧端面12a会相交的方向的倾斜状态。更具体地说,如图2所示,最好将棱柱体槽14加工成,通过由棱柱体槽14与导光板12侧端面12a构成的角度所形成的棱柱体槽14的倾斜角α在0°~15°的范围。通过将其控制在这一范围,可以使导光板12的射出面12b方向上的射出光量的分布均匀一致。另外,使所述倾斜角α在6.5°~8.5°的范围更好,通过将其控制在这一范围,可以实现不易产生波纹图形且射出光均匀性优良的前置灯。
作为构成导光板12的材料,除了丙稀类树脂之外,可以采用聚碳酸酯类树脂、环氧树脂等透明的树脂材料或玻璃等。另外,若举一具体的例子,虽然不是特别限定但作为适当材料可以举出AUTON(商品名,JSR公司制造)或ZEONOA(商品名,日本ZEON公司制造)等。
另外,由于越是加大导光板12的板厚就可以使导光板12整体的射出光量越均匀,所以最好使板厚为0.8mm以上,1.0mm以上更好。另外,由于板厚大于1.5mm后,与1.0mm~1.5mm的板厚时的亮度没有很大区别,所以从前置灯10的薄型化的角度出发,使板厚的上限为1.5mm即可。
中间导光体13是沿导光板12的侧端面(入光面)12a的四方柱形的透明部件,在它的一侧的侧端面上配设有发光元件15。图4是表示将该中间导光体13放大的俯视图。如图4所示,中间导光体13的图4下面(与导光板12对向的侧面),是相互平行地形成有多个俯视观察呈梳状的槽13b的棱柱体面13a,由发光元件15射出的光,在中间导光体13的内部沿中间导光体13的长度方向传播,并经所述梳状的槽13b的内面反射,射向导光板12一侧。如图4所示,所形成的该梳状的槽13b是,越远离发光元件15所形成的槽越深,从而可以使均匀的光照射在导光板12的侧端面12a上。
另外,在形成有所述梳状的槽13b的中间导光体13的棱柱体面13a上,形成有由Al或Ag等高反射率的金属薄膜组成的反射膜17,通过该反射膜17提高棱柱体面13a的反射率从而使射进导光板12的光量增加。
所述中间导光体13除了丙稀类树脂之外,可以采用聚碳酸酯类树脂、环氧树脂等透明的树脂材料或玻璃等。另外,发光元件15若可以配置在中间导光体13的端面部,并不是作特别限定,可以采用白色LED(Light Emitting Diode)或有机EL元件等。
此外,当然该发光元件15也可以设置在中间导光体13的两端部,甚至,也可以根据需要沿导光板12的入光面12a直接并列设置一个或多个发光元件。
另外,在前置灯10的中间导光体13一侧,包覆有壳体19。图5示出了包括该壳体19的前置灯10的剖面图。如图5所示,在壳体19的内面侧上形成有由Al或Ag等高反射率的金属薄膜组成的反射膜19a,通过用该反射膜19a使由中间导光体13及导光板12的侧端部漏向外侧的光产生反射,再次射入中间导光体13中,从而可以作为照明光进行利用。通过这种结构,本实施方案前置灯10可以更有效地利用发光元件15的光,从而可以以高亮度照亮液晶显示单元20。
此外,在图5中是将反射膜19a设置在壳体19的内侧面,但并不局限于此,只要是具有能使从中间导光体13泄漏的光返回中间导光体13侧的结构,也可以采用其它结构。例如,既可以用具有反射性的金属材料构成壳体19本身,也可以在中间导光体13的外面及导光板12的侧端部面上,通过溅射法等的形成膜的方法形成反射性金属薄膜,从而阻止光从中间导光体13或导光板12侧端部泄漏。
(液晶显示单元)
液晶显示单元20是可以进行彩色显示的反射型的无源矩阵型液晶显示单元,如图3所示,在对向配置的上基板21与下基板22之间,夹持有液晶层23,在上基板21的内面侧,具有向图3左右方向延伸的俯视呈薄长方形的多个透明电极26a和形成在该透明电极26a上的取向膜26b,在下基板22的内面侧,依次形成有反射层25、彩色滤色层29、多个俯视呈薄长方形的透明电极28a、及取向膜28b。
上基板21的透明电极26a和下基板22的透明电极28a均为薄四方形的平面形状,俯视观察呈条纹状排列。并且,透明电极26a的延伸方向与透明电极28a的延伸方向,俯视观察为相互正交的配置。因此,在一个透明电极26a与一个透明电极28a相交叉的位置上形成有液晶显示单元20的一个像点,对应各个像点配置有后面将要叙述的3色(红、绿、蓝)滤色膜中的1色滤色膜。并且,发出R(红)、G(绿)、B(蓝)颜色的3像点,如图3所示,构成了液晶显示单元20的1像素20c。另外,如图2所示,俯视观察时,在显示区域20D内矩阵状地配置有多个像素20c。
滤色膜层29具有将红、绿、蓝各滤色膜29R、29G、29B按周期排列的构成,各滤色膜形成在各自对应的透明电极28a的下侧,各像素20c中的每一个配置有一组滤色膜29R、29G、29B。并且,通过驱动控制与各滤色膜29R、29G、29B对应的电极,控制像素20c的显示颜色。
在本实施方案的液晶显示装置中,形成在前置灯10的导光板12上的棱柱体槽14的延伸方向,与液晶显示单元20的像素的配列方向为相交叉的朝向。也就是说,通过使在液晶显示单元20上构成周期性的模样的滤色膜层29的RGB的重复方向,与棱柱体槽14的延伸方向不构成平行,来防止因二者的光学干涉而引起的波纹图形的发生。
图6是表示将图2所示的液晶显示单元20的邻接的像素组放大的俯视图。如该图所示,在液晶显示单元20中,俯视观察矩阵状地形成有多个像素20c,各像素20c具有一组红、绿、蓝的滤色膜29R、29G、29B。并且,如图6所示,本实施方案的液晶显示装置中,图6中用两点划线表示的前置灯10的棱柱体槽14的延伸方向,与液晶显示单元20的像素20c的配列方向(图6的左右方向)构成倾斜角β地倾斜配置。
该棱柱体槽14相对于像素20c的配列方向(图6的左右方向)的倾斜角β,最好在0°~15°的范围,6.5°~8.5°的范围更好。通过使其处于这一范围,可以防止与液晶显示单元20的像素的周期性结构产生光学干涉而造成波纹图形。超出上述范围时降低波纹图形的效果变小。另外,使上述倾斜角β为6.5°~8.5°的范围更佳。通过使其处于这一范围,防止波纹图形的效果更好。
在本实施方案的液晶显示装置中,如图2所示,由于前置灯10的导光板12侧端面12a,与液晶显示单元20的像素配列方向配置成平行的状态,所以所述棱柱体槽14的延伸方向与导光板12侧端面12a构成的角度α,与棱柱体槽14的延伸方向与像素20c的配列方向构成的角度β是一致的,但当所述导光板12侧端面12a与像素20c的配列方向不是平行状态时,所述倾斜角α与β为不同的角度。此时,为了降低波纹图形使所述倾斜角β比倾斜角α优先处于上述范围较好。当确定倾斜角β后,棱柱体槽14的延伸方向就被确定,因而,为了使导光板12的射出光量分布均匀一致,只要将导光板侧端面12a的方向相对于棱柱体槽14的延伸方向调整到使所述倾斜角α处于上述的范围内即可。
另外,由于液晶显示单元20的像素20c(及滤色膜)的配列呈周期性的重复模样,所以与导光板12的棱柱体槽14有可能产生光学干涉。图3及图6所示的前置灯10的棱柱体槽14的间距,与像素20c的间距之间,具有紧密的关联,通过将二者的间距控制在适当的范围,可以更有效地抑制光学干涉。更具体地说,通过将图6所示的棱柱体槽14的间距P1与像素20c的间距P0设定成使其二者的间距具有(1/2)P0<P1<(3/4)P0的关系,可以有效地降低波纹图形。一般来说,由于液晶显示单元20的像素间距P0,取决于安装有液晶显示装置的电子机器的规格(屏幕的尺寸及清晰度),所以通过将该像素间距和前置灯10的棱柱体槽14的间距P1一同设定在上述范围内,可以实现不会产生波纹图形且视认性优良的液晶显示装置。
其次,形成在图3所示的下基板22的内面侧的反射层25的构成中,如图7的立体图所示,具有Al或Ag等高反射率的反射膜25b,和用于使该金属反射膜25b形成规定的表面形状的由丙稀树脂材料等组成的有机膜25a。在反射层25的表面上,设置有多个在基材表面具有光反射性的多个凹部25c。
有机膜25a,可以通过在下基板22上平面状地形成由感光性树脂等组成的树脂层后,在上述树脂层的表面上压接由与所需的有机膜25a的表面形状具有相反凹凸的表面形状的丙稀类树脂等组成的复制模而形成,或者通过采用多层掩膜的多层曝光的光刻等而形成。这样,通过这种加工,在表面上形成有凹部的有机膜25a上形成反射膜25b。反射膜25b可以通过对铝或银等具有高反射率的金属材料进行溅射法或真空蒸镀法等的形成膜的方法来形成。
在本实施方案中,最好使反射层25具有以入射光的镜反射角度为中心的大致对称的反射率分布的反射特性。为了实现这种反射特性,在形成反射层25时,对形成在反射膜25b的表面的多个凹部25c的内面形状进行控制。
在本实施方案中,最好使凹部25c的深度随机地处于0.1μm~3μm的范围中,使相邻的凹部25c的间距随机地处于5μm~100μm的范围中,并将上述凹部25c内面的倾斜角设定在-18°~+18°的范围内。
此外,在本说明书中,所谓“凹部25c的深度”是指从没有形成凹部25c的部分的反射膜25b的表面到凹部25c的底部之间的距离,所谓“相邻的凹部25c的间距”是指当俯视观察时圆形凹部25c的中心间的距离。另外,所谓“凹部内面的倾斜角”是指,如图8所示,在凹部25c的内面的任意位置上取0.5μm宽的微小的范围时,针对该微小范围内的斜面的水平面(基材表面)的角度θc。该角度θc的正负是以没有形成凹部25c的部分的反射膜25b的表面上的法线为准,例如将图8的右侧的斜面定义为正,而将左侧的斜面定义为负。
在本实施方案中,尤其是将凹部25c的内面的倾斜角分布设定在-18°~+18°的范围内这一点,以及将相邻的凹部25c的间距随机地配置在平面的全方位这一点非常重要。其原因是,如果相邻的凹部25c的间距有规律,则会出现光的干涉色而造成使反射光带有颜色的不利后果。另外,当凹部25c内面的倾斜角分布超过-18°~+18°的范围时,会使反射光的扩散角张得太大而使反射强度下降,造成无法得到明亮的显示(反射光的扩散角在空气中55°以上)。
另外,凹部25c的深度不足0.1μm时,在反射层25的表面形成凹部25c的光扩散效果不明显,而当凹部25c的深度超过3μm时,为了获得足够的光扩散效果必须加大间距,这样一来容易造成波纹的产生。
另外,相邻的凹部25c的间距,从压力加工成形的制作加工时间和光刻等的掩膜加工时间上考虑,实际上最好在5μm~100μm的范围。
图9是表示从本实施方案的液晶显示单元20的显示面(上面)侧以入射角30°进行光的照射,以显示面的正反射方向的30°为中心,使受光角从垂直位置(0°;法线方向)开始摆到60°时的受光角(单位:°)与亮度(反射率、单位:%)之间的关系。如该图所示,以正反射方向为中心对称地在大受光角范围得到了大致均等的反射率。特别是,在正反射方向和中心的±10%的受光角范围内反射率近似恒定,这就说明在这个视角范围内,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可以得到近似相同的亮度的显示。
这样,通过将图7所示的凹部25c的深度和间距控制在上述范围,并将凹部25c的内面作成球面的一部分的形状,可以在以正反射方向为中心的对称的大受光角范围内使反射率大致恒定。也就是说,通过控制凹部25c的深度和间距,使决定光的反射角的凹部25c的内面的倾斜角被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因而能够使反射膜25b的反射效率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另外,通过使凹部25c的内面为旋转对称的球面的一部分从而可以在反射膜25b的大反射角的范围得到均匀的反射率。
(反射层的变形例1)
替代上述实施方案的液晶显示单元20中的以上述正反射方向为中心具有近似对称的反射率分布的反射特性的反射层25,也可以使用反射率分布相对正反射方向为非对称的反射特性的反射层。下面,参照图10及图11对这种反射特性的反射层进行说明。
具有上述反射特性的反射层可以通过改变图7所示的凹部25c的内面形状而形成。也就是说,本例的反射层与图7的立体图所示的上一实施方案的反射层25同样,在使反射膜侧上的多个凹部25c相互重叠地邻接形成的有机膜25a上,具有形成了高反射率的反射膜25b的构成,而仅有所述凹部25c的内面形状不同。因此,也用图7对构成本例的反射层的各部分进行说明。
图10及图11示出了在具有以正反射方向为非对称的反射率分布的本例的反射层上所形成的多个凹部25c中的一个,图10是其立体图,图11是图10所示的特定纵向剖面X的剖面图。
如图11所示,在凹部25c的特定纵向剖面X中,凹部25c的内面形状由从凹部25c的一个周边部S1开始至最深点D的第1曲线A,和与该第1曲线A连接、从最深点D开始至另一周边部S2的第2曲线B组成。这两条曲线A、B在最深点D处相对于反射膜表面S的倾斜角都成为0,并相互连接。
在此,所谓“倾斜角”是指在特定的纵向剖面上的凹部25c的内面的任意的位置的连接线相对于水平面(在此是指没有形成凹部25c的部分的反射膜表面S)的角度。
第1曲线A相对于反射膜表面S的倾斜角大于第2曲线B的倾斜角,最深点D处于由凹部25c的中心O偏向x方向的位置。也就是说,第1曲线A相对于反射膜表面S的倾斜角的绝对值的平均值,大于第2曲线B相对于反射膜表面S的倾斜角的绝对值的平均值。形成在扩散性反射层的表面上的多个凹部25c的第1曲线A相对于反射膜表面S的倾斜角的绝对值的平均值,在1~89°的范围呈不规则的离散状态。另外,凹部25c的第2曲线B相对于反射膜表面S的倾斜角的绝对值的平均值,在0.5~88°的范围呈不规则的离散状态。
由于两曲线A、B的倾斜角均为圆滑的变化,所以第1曲线A的最大倾斜角δa(绝对值),大于第2曲线B的最大倾斜角δb(绝对值)。另外,第1曲线A和第2曲线B接触的最深点D相对于基材表面的倾斜角为0,倾斜角为负值的第1曲线A与倾斜角为正值的第2曲线B之间为圆滑连接。
形成在反射层的表面的多个凹部25c中的各自的最大倾斜角δa,虽然在2~90°的范围呈不规则的离散状态,但大多数凹部25c的最大倾斜角δa在4~35°的范围呈不规则的离散状态。
另外,凹部25c的凹面具有单一的极小高度点(倾斜角为0的曲面上的点)D。并且,该极小高度点D与基材的反射膜表面S之间的距离构成了凹部25c的深度d,该深度d对多个凹部25c的每个来说在0.1μm~3μm的范围呈不规则的离散状态。
另外,在本变形例中,多个凹部25c中的每一个的特定纵向剖面X,均为相同的方向。另外,各第1曲线A配置成单一的方向。也就是说,在所有的凹部25c中图10、11中用箭头所示的x方向都朝向同一方向。
在相关构成的反射层中,由于多个凹部25c的第1曲线A配置为单一的方向,所以从图11中的x方向(第1曲线A侧)的斜上方入射到这种反射层上的光的反射光,会从正反射方向向反射膜表面S的法线方向侧移动。反之,从与图11中的x方向相反方向(第2曲线B侧)的斜上方入射的光的反射光,会从正反射方向向反射膜表面S侧移动。
因此,作为特定纵向剖面X的综合的反射特性,由第2曲线B周边的面所反射的方向的反射率会增加,因而可以获得有选择地提高了特定方向的反射效率的反射特性。
图12示出了在采用了本变形例的反射层的反射面(反射膜25b表面)上,从上述x方向以入射角30°进行光的照射,并以反射面的正反射方向的30°为中心,使受光角从垂直位置(0°;法线方向)开始摆到60°时的受光角(单位:°)与亮度(反射率、单位:%)之间的关系。另外,在图12中,还同时示出了形成图8所示的剖面形状的凹部25c时的受光角与反射率之间的关系。如图12所示,在本例中相对于入射角为30°的正反射方向的反射角度30°而言,反射角度较小处的反射率变得最高,以该方向为最大值其附近的反射率也变高。
因此,依据相关构成的反射层,由于构成其反射面的反射膜25b是上述的形状,所以可以对从导光板12射出的光高效率地进行反射、散射,同时,由于反射层具有在特定的方向上反射率较高这种指向性,所以不仅可以增大经反射层射出的反射光的射出角度,还可以提高在特定的射出角度上的射出效率。
(反射层的变形例2)
另外,作为相对于入射光的正反射方向为非对称的反射率分布,也可以采用以下的构成。下面,作为反射层的变形例2对这种构成进行说明。
对于本例的反射层也与上述变形例1同样,可以通过改变图7所示的凹部25c的内面形状而形成。也就是说,本例的反射层与图7的立体图所示的实施方案1的反射层25同样,在与反射面侧多个凹部25c重叠地邻接形成的有机膜25a上,具有形成了高反射率的反射膜25b的构成,只有所述凹部25c的内面形状不同。因此,也用图7对构成本例的反射层的各部分进行说明。
图13~15示出了形成在采用本变形例的反射层的反射膜25b的表面的1个凹部25c的内面形状。
图13是凹部25c的立体图,图14示出了沿凹部25c的X轴的剖面(称为纵向剖面X),图15示出了沿与凹部25c的X轴垂直的Y轴的剖面(称为纵向剖面Y)。
如图14所示,凹部25c的纵向剖面X的内面形状,由从凹部25c的一个周边部S1开始至最深点D的第1曲线A’,和与该第1曲线连接并从最深点D开始至另一周边部S2的第2曲线B’组成。在图14中,向右下降的第1曲线A’与向右上升的第2曲线B’,在最深点D处与反射膜表面S的倾斜角均为0,相互呈圆滑连接。
在此,所谓“倾斜角”是指在特定的纵向剖面上的凹部25c的内面的任意的位置的连接线相对于水平面(在此是指没有形成凹部25c的部分的反射膜表面S)的角度。
第1曲线A’相对于反射膜表面S的倾斜角大于第2曲线B’的倾斜角,最深点D处于由凹部25c的中心O沿X轴偏向周边部S1的方向(x方向)的位置。也就是说,第1曲线A’的倾斜角的绝对值的平均值,大于第2曲线B’的倾斜角的绝对值的平均值。形成在反射层的表面上的多个凹部25c的第1曲线A’的倾斜角的绝对值的平均值,在2°~90°的范围呈不规则的离散状态。另外,多个凹部25c的第2曲线B’的倾斜角的绝对值的平均值,也在1~89°的范围呈不规则的离散状态。
另一方面,如图15所示,凹部25c的纵向剖面Y的内面形状以通过凹部25c中心O的垂直线为中心大致构成左右对称,凹部25c的最深点D的周边曲率半径大,也就是说,呈近似直线的浅形曲线E。另外,浅形曲线E的左右为曲率半径小的深形曲线F、G,形成在反射层25的表面上的多个凹部25c的所述浅形曲线E的倾斜角的绝对值约为10°以下。另外,这些多个凹部25c的深形曲线F、G的倾斜角的绝对值也呈不规则的离散状态,如2°~90°。另外,最深点D的深度d在0.1μm~3μm的范围内呈不规则的离散状态。
在本例中,形成在反射层的表面上的多个凹部25c,所述纵向剖面X均为同一方向,且所述纵向剖面Y也均为同一方向,同时,配置成从最深点D开始经第1曲线A’朝着周边部S1的方向均为同一方向。也就是说,形成在反射层表面上的所有凹部25c的图13、14中箭头所示的x方向均朝向同一的方向。
在本例中,由于形成在反射层表面上的各凹部25c的朝向被统一,从最深点D开始经第1曲线A’朝向周边部S1的方向都一样,所以从图13、14中的x方向(第1曲线A’侧)的斜上方入射到该反射层上的入射光的反射光,会从正反射方向偏移向反射膜表面S的法线方向侧。
反之,从与图13、14中的x方向的相反方向(第2曲线B’侧)的斜上方入射的入射光的反射光,会从正反射方向偏移向反射膜表面S的表面侧。
另外,与纵向剖面X垂直的纵向剖面Y,由于由曲率半径大的浅形曲线E和在浅形曲线E的两侧的曲率半径小的深形曲线F、G构成,所以反射层的反射面的正反射方向的反射率也被提高。
其结果,如图16所示,作为纵向剖面X的综合反射特性,可以得到既充分保证正反射方向的反射率,还使特定方向的反射光适当地集中的反射特性。图16示出了在本变形例的反射层上,从比反射膜表面S的法线方向更靠近所述x方向的方向以入射角30°进行光的照射,并使视角以相对反射面表面S的正反射方向的30°为中心,从垂直位置(0°)开始连续变化到60°时的视角(θ)与亮度(反射率)之间的关系。该曲线所示的反射特性,小于正反射的角度30°的反射角度范围的反射率的积分值,比大于正反射的角度30°的反射角度范围的反射率的积分值,反射方向具有从正反射方向偏向法线侧的倾向。
因此,依据具有上述构成的反射层的液晶显示单元,由于构成其反射面的反射膜25b是上述的形状,所以可以对从导光板12射出的光高效率地进行反射、散射,同时,由于反射层具有在特定的方向上反射率较高这种指向性,所以不仅可以增大经反射层射出的反射光的射出角度,还可以提高在特定的射出角度上的射出效率。
(有源矩阵型液晶显示单元)
在上述实施方案中,采用了无源矩阵型液晶显示单元20,但在本发明的液晶显示装置中,也可以采用有源矩阵型的液晶显示单元。此时,因液晶显示单元的平面构成与图2所示的上述实施方案的液晶显示单元20同样,所以下面也采用图2进行说明。也就是说,本构成的液晶显示单元具有俯视观察呈矩阵状的多个像素20c。
图17示出了本构成的液晶显示单元中形成的像素20c的俯视图,图18示出了图17中沿18-18线的剖面图。图17、18所示的液晶显示单元具有在对向配置的上基板31与下基板32之间夹置有液晶层33的结构,在上基板31的内面侧,具有俯视观察呈矩阵状排列的多个近似长方形的透明电极36,和形成在这些透明电极36的每一个上的像素开关用的晶体管元件T,在下基板32的内面侧,具有反射层35、形成在该反射层35上的彩色滤色膜层39、以及形成在该彩色滤色膜层39的整个面上的透明电极38。并且,形成有与R、G、B对应的3个透明电极36的区域,对应于1个像素20c。此外,在图17中,为了便于理解而采用了晶体管元件T的等效电路图。
用于控制上述透明电极36开关的晶体管元件T的一端侧,与透明电极36连接,而晶体管元件T的另外两端,连接在透明电极36之间的沿图17左右方向延伸的扫描线G1~G3中的一条、以及沿图17的上下方向延伸的信号线S1上。另外,在与下基板32的所述透明电极36对应的位置的彩色滤色膜层39上,分别配置有彩色滤色膜39R、39G、39B,在邻接的彩色滤色膜39R、39G、39B之间,形成有俯视观察呈栅格状的黑矩阵M。另外,图18中虽未示出但在上基板31的内面侧上,也形成有俯视观察呈栅格状的围住透明电极36的黑矩阵,使由上面侧入射的光不会入射到晶体管元件T或与其连接的扫描线及信号线上。
另外,作为本例的液晶显示单元的反射层35,可以采用在上述实施方案及变形例中所说明的构成中的任一种反射层。
上述构成的液晶显示单元,通过晶体管元件T控制透明电极36的电位,从而控制透明电极36与下基板32的透明电极38之间的液晶层33的透光状态,来实现显示。
在有源矩阵型液晶显示单元中,形成有俯视观察呈栅格状的围住透明电极36的遮光性的BM(黑矩阵),另外,因可以提高显示的对比度,所以具有使像素20c的周期性条纹比无源矩阵型液晶显示单元更加清楚的倾向。也就是说,具有使像素20c的周期性配列与前置灯10的棱柱体槽14之间的光学干涉易于产生的倾向,但在本变形例的液晶显示装置中,通过使棱柱体槽14在与像素20c的配列方向交叉的朝向延伸,可以抑制所述干涉,并有效地防止因波纹图形而引起的视认性下降。这样,在采用有源矩阵形液晶显示单元而构成本发明的液晶显示装置时,也可以实现在其显示区域不会产生波纹图形且能以均匀明亮的显示的具有高显示质量的液晶显示装置。
此外,在图18中虽然示出了在反射层35侧上形成彩色滤色膜层的情况,但也可以在下基板32侧形成相对开关用的电极,并使该电极兼有反射层的作用,在上基板31侧形成彩色滤色膜层。
(实施方案2)
下面,参照图19对本发明的实施方案2的液晶显示装置进行说明。图19是本实施方案的液晶显示装置的俯视图。图19所示的液晶显示装置的构成中包括前置灯10A、和设置在其背面侧的反射型液晶显示单元20。前置灯10A的构成中包括导光板12A、沿其侧端面(入光面)12B而配设的中间导光体13A、以及配设在中间导光体13A的图19左侧端面部的发光元件15,液晶显示单元20是与图1及图3所示的液晶显示单元相同的,在其显示区域20D内矩阵状地形成有多个像素20c。
如图19所示,本实施方案的液晶显示装置的特点是,前置灯10A的导光板12A大于液晶显示单元20的显示区域20D,并且,俯视观察导光板12A配置成比液晶显示单元20更向发光元件15侧突出的状态,除了以上构成之外,因与图2所示的前置灯10同样,所以略其说明。
如图19所示,在本实施方案的液晶显示装置中,导光板12的图19左右方向的长度,具有比向液晶显示单元20的显示区域20D的中间导光体13A延伸方向的长度大的宽度W,配置成比显示区域20D向外侧延伸图19所示的延长宽度ΔW。通过这种构成,可以提高向液晶显示单元20的显示区域20D的照明光的均匀性,从而提供视认性优良的液晶显示装置。
也就是说,仅设置一个发光元件15,在棱柱体槽14对入光面12B倾斜形成的前置灯上,导光板12的发光元件15侧的侧端部侧的射出光量具有容易下降的倾向,有时会产生图19所示的俯视观察呈三角形的暗部18。因此,在本实施方案的前置灯10A中,产生在导光板12A的发光元件15侧的暗部(射出光量比周围少的区域)18,不会与液晶显示单元20的显示区域20D重叠,在显示中仅利用导光板12A的照明光为均匀的区域,从而可以实现均匀且明亮的显示。
图19所示的1个灯型前置灯10A的暗部18,沿导光板12A的侧方侧端部呈中间导光体13A侧窄而向着与中间导光体13A相反侧的导光板12A端面变大的三角形状。因此,为了不使该暗部18与液晶显示单元20的显示区域20D重叠,最好使上述导光板12A的延长宽度ΔW,在导光板12A的图19上侧侧端部(暗部18的宽度最大的位置),至少是大于暗部18的宽度的长度。但前置灯10A大多个部12A的延长宽度ΔW,从液晶显示装置的小型化和制造成本出发,应尽可能地小。若用导光板12A的棱柱体槽14的倾斜角α和导光板12A的长度L来表示,则最好使本发明的导光板12A的延长宽度ΔW的下限值为L×tanα的长度。
也就是说,上述暗部18的宽度与导光板12A的棱柱体槽14的倾斜角α成正的相关关系,使倾斜角α越大暗部18的宽度也越宽。这是因为在导光板12A内部传播的光比在与棱柱体槽14垂直的方向容易传播的缘故。由此可以认为,暗部18的宽度大致等于采用棱柱体槽14的倾斜角α和图示上下方向(导光方向)的导光板12A的长度L的L×tanα,只要使上述导光板12A的延长宽度ΔW至少大于L×tanα,则暗部18就会处于液晶显示单元20的显示区域20D的外侧,从而可以在显示中仅利用导光板12A的照明光为均匀的区域。
(实施方案3)
下面,作为本发明的照明装置的实施方案3,对图20所示的前置灯进行说明。
图20是作为本发明的照明装置的实施方案3的前置灯的俯视图。图20所示的前置灯40的构成中包括导光板42、沿其两侧端面配设的俯视观察呈L形的中间导光体43、以及配设在该中间导光体43的端面部的发光元件45。
导光板42是与图1~图3所示的实施方案1的导光板12大致相同的近似平板状,在其一面侧形成有俯视观察呈相互平行的多个棱柱体槽44,而另一面侧为平坦面。并且,具有使从其侧端面42a、42b导入的光经所述棱柱体槽44反射而射出照明光的结构。另外,上述棱柱体槽44与导光板42的侧端面42a构成倾斜状态,使从仅1个灯的发光元件45射出的光,在导光板42面内均匀地传播,并防止与被照明物(液晶显示单元等)的光学干涉。该棱柱体槽44的倾斜角度最好与上述实施方案1的棱柱体槽14的倾斜角α相同。
中间导光体43具有将棒状的导光部43a、43b配置成L字形的结构,在导光部43a的与导光部43b的连接部侧的端面部上,配设有发光元件45。并且,导光部43a沿导光板42的侧端面42a配置,而导光部43b沿导光板42的侧端面42b配置。另外,图20中虽未示出,但在与导光板42对向的导光部43a、43b的侧面的相反侧的侧面上,形成有多个与图4所示的中间导光体13同样形状的俯视观察呈梳状的槽。另外,在形成有该槽的面上,也可以视需要形成反射膜。
在上述构成的本实施方案的前置灯40中,由发光元件45射出的光的大部分,在配设有发光元件45的导光部43a内传播,并从导光板42的侧端面42a导入导光板42。并且,入射到导光部43a内的光的一部分,从导光部43b的基端部侧的端面部43c导入导光部43b内,并从导光板42的侧端面42b导入导光板42。通过这种构成,本实施方案的前置灯40,对在1个灯型的前置灯40中的射出光量容易偏低的发光元件45侧的侧端部,可以通过与导光部43a正交配置的导光部43b导入光。因此,即使是1个灯型也可以在导光板42的整个射出面上获得均匀的射出光量。
(实施方案4)
下面,作为本发明的照明装置的实施方案4,对图21所示的前置灯进行说明。
图21是本发明实施方案4的前置灯的俯视图。图21所示的前置灯50的构成中包括导光板52、沿其侧端面52a配设的棒状的中间导光体53、以及配设在该中间导光体53的端面部的发光元件55。本实施方案的前置灯50的特点是,在配设有发光元件55的一侧的导光板52的侧端面52b上,形成有由Al或Ag等高反射率的金属薄膜组成的反射膜57。
导光板52是与图1~图3所示的实施方案1的导光板12大致相同的近似平板状,在其一面侧形成有俯视观察呈相互平行的多个棱柱体槽54,而另一面侧为平坦面。并且,具有使从其侧端面52a经中间导光体53而导入的光,通过所述棱柱体槽54进行反射而射出照明光的结构。另外,所述棱柱体槽54与导光板52的侧端面52a构成倾斜状态,使从仅1个灯的发光元件55射出的光,在导光板52面内均匀地传播,并防止与被照明物(液晶显示单元等)的光学干涉。该棱柱体槽54相对于入光面52a的倾斜角度最好与上述实施方案1的棱柱体槽14的倾斜角α相同。
另外,作为本实施方案的中间导光体53及发光元件55,因可以采用与上述实施方案1的中间导光体13及发光元件15相同的构成,所以在此省略其详细说明。
依据上述构成的本实施方案的前置灯50,通过对在1个灯型的前置灯50中的射出光量容易偏低的发光元件55侧的侧端部,在该侧端部侧的侧端面52b上形成反射膜57,就可以防止从侧端面52b在导光板52内部传播的光的泄漏,另外,由于经反射膜57反射的光作为照明光被利用,所以可以提高射出光量容易偏低的部分的亮度。因此,通过本实施方案的前置灯50,即使是1个灯型也可以在导光板52的整个射出面上获得均匀的射出光量。
(实施方案5)
下面,作为本发明的照明装置的实施方案5,对图22所示的前置灯进行说明。
图22是本发明说是反5的前置灯的俯视图。图22所示的前置灯60的构成包括导光板62、沿其侧端面(入光面)62a配设的棒状的中间导光体63、以及配设在该中间导光体63的端面部上的发光元件65。本实施方案的前置灯60的特点是,形成在其反射面上的棱柱体槽64的陡斜面部64b的宽度,随着远离导光板62的入光面62a而变大。
导光板62是与图1~图3所示的实施方案1的导光板12大致相同的近似平板状,在其一面侧形成有俯视观察呈相互平行的多个棱柱体槽64,而另一面侧为平坦面。并且,具有使从其侧端面(入光面)62a经中间导光体63而导入的光,通过所述棱柱体槽64进行反射而射出照明光的结构。另外,所述棱柱体槽64的延伸方向与导光板62的侧端面62a构成倾斜状态,使从仅1个灯的发光元件65射出的光,在导光板62面内均匀地传播,并防止与被照明物(液晶显示单元等)的光学干涉。该棱柱体槽64相对于入光面62a的倾斜角度最好与上述实施方案1的棱柱体槽14的倾斜角α相同。
另外,作为本实施方案的中间导光体63及发光元件65,因可以采用与上述实施方案1的中间导光体13及发光元件15相同的构成,所以在此省略其详细说明。
形成在本实施方案的导光板62上的棱柱体槽64,包括剖面观察呈梳状配置的缓斜面部64a、和以比该缓斜面部64a陡的倾斜角度而形成的陡斜面部64b,在一个棱柱体槽64中,陡斜面部64b配置在比缓斜面部64a更靠近导光板62的入光面62a侧。另外,所述缓斜面部64a及陡斜面部64b的倾斜角度,处于与上述实施方案1的缓斜面部14a及陡斜面部14b同样的倾斜角度的范围。
并且,如图22所示,在本实施方案的前置灯60中,棱柱体槽64以固定的间距形成为条纹状,但构成该棱柱体槽64的缓斜面部64a与陡斜面部64b的宽度之比,在反射面内连续地变化。更具体地说,在相对于导光板62的入光面62a而言倾斜形成的棱柱体槽64的延伸方向上,随着逐渐远离入光面62a,陡斜面部64b的宽度连续地变大(缓斜面部64a的宽度变小)。通过这种构成,本实施方案的前置灯60,通过相应逐渐远离入光面62a而增加由陡斜面部64b向下射出的光的比例,从而可以使射出光量在导光板62的射出面内均匀一致。
另外,在本实施方案的前置灯60中,在离入光面62a的距离相等的位置上的棱柱体槽64的陡斜面部64b的宽度,在多个棱柱体槽64中为一定。也就是说,在图22所示的直线D1与棱柱体槽64相交叉的位置的陡斜面部64b的宽度为一定。通过这种构成,可以抑制在图22左右方向上的射出光量的离散。
下面,通过实施例对本发明作更详细的说明。但下面的实施例并不是对本发明的限定。
(实施例1)
在本实施例中,分别制作在图1~图3所示的构成中,对入光面12a的最近位置的陡斜面部14b的宽度,与最远位置的陡斜面部的宽度之间的比进行各种变化的前置灯,并测量导光板12射出面内的亮度分布。
首先,通过对树脂材料进行注射成形来制作中间导光体和导光板。中间导光体的材料采用丙稀树脂,形成36.3mm×3.0mm×1.0mm的四方柱状,并在其一侧面上形成多个间距为0.24μm的110°角的V字状槽。该V字状槽越靠近配设有中间导光体的发光元件侧的端面部越浅,更具体地说,被形成的槽的深度从发光元件侧开始在12μm~71μm的范围依次变深。另外,在形成有该V字状的槽的中间导光体侧面上,形成有由Ag组成的膜厚为200nm的反射膜。其次,在上述中间导光体的一侧的端面部上,配设了LED。该LED采用了NSCW215T(商品名:日亚化学公司制造)。
导光板制作了36.3mm(宽度)×50.2mm(长度)×1.0mm(厚度)的大小,在一面侧上形成有多个棱柱体槽的图1所示的构成。作为成形材料采用了ATON(商品名:JSR公司制造)。此时,设棱柱体槽的延伸方向与配设有中间导光体的侧端面之间的角度(倾斜角α)为0°,棱柱体槽的间距为0.16mm。另外,制作了使构成棱柱体槽的两斜面部的倾斜角度的陡斜面部为43°缓斜面部为2.3°且一致,使入光面12a的最近位置的陡斜面部14b的宽度与最远位置的陡斜面部的宽度之比,按表1所示进行各种变化的5种导光板。更具体地说,例如在表1所示的No.1-3的导光板的情况下,使入光面12a的最近位置的陡斜面部的宽度为7.91μm,使最远位置的陡斜面部的宽度为10.29μm,对于形成在中间的陡斜面部是将所述两者之间按正比分配后形成的。也就是说,陡斜面部的宽度与离开入光面12a的距离成正比。另外,对于其它的导光板,使入光面2a的最近位置的陡斜面部的宽度与上述No.1-3相同,使除此之外的棱柱体槽的陡斜面部相应表1所示的陡斜面宽度比进行变化。
接着,在通过上述方法所得到的各导光板的侧端面上配设棒状的中间导光体而得到本例的前置灯。
其次,使通过上述方法制作的各前置灯点亮,测量其亮度分布。此时,亮度的测量位置各导光板相同,若参照图2进行说明时,是将导光板12按图2的上下方向分割成3区域,以各区域的中心点为测量点。因此,表1所示的测量点2相对于导光板12的中心,测量点1是从所述测量点2开始向图2的上方向离开约12.5mm的位置,测量点3是从所述测量点2开始向图2的下方向离开约12.5mm的位置。
上述亮度测量的结果也记入表1中。如表1所示,在各前置灯中,陡斜面宽度比在1.0∶1.1~1.0∶1.5的范围内,测量点间的亮度差小22%,是实际使用中可视为亮度分布均匀的范围。
当用作反射型液晶显示装置的前置灯时,实际使用中不会感到有问题的亮度差的上限是25%左右,若在导光板12的射出面内产生大于该上限的亮度差时,亮度太高(或太低)的位置的视认性会显著下降。因此,陡斜面宽度比为1∶1的No.1-1的前置灯,在测量点1的亮度不够。另外,具有使最远位置的陡斜面宽度越大测量点1的亮度越高的倾向,在No.1-5中由于测量点1与测量点3之间的亮度差已经达到20%,所以表示陡斜面宽度比的上限是1∶1.5。
(表1)                                                  单位:(%)
  试样No.   1-1   1-2   1-3   1-4   1-5
  陡斜面宽度比   1.0∶1.0   1.0∶1.1   1.0∶1.2   1.0∶1.3   1.0∶1.5
  测量点1   67.6   78   88.4   99.7   120
  测量点2   83.7   88.5   93.3   97   111
  测量点3   100   100   100   100   100
(实施例2)
其次,为了搞清形成在导光板的反射面上的棱柱体槽的陡斜面部的倾斜角度的适当范围,制作具有由表2所示的倾斜角度θ1、θ2的缓斜面部及陡斜面部组成的棱柱体槽的7种导光板,并构成前置灯后测量其平均亮度。此外,本实施例的各前置灯的制作工艺,与上述实施例1的前置灯基本相同,但在各前置灯中使陡斜面宽度比在1.0∶1.3一致,棱柱体槽的缓斜面部的倾斜角度θ1也在2.3°一致。
在表2中也记入上述平均亮度的测量结果。如表2所示,陡斜面部的倾斜角度θ2在41°~45°的范围内,可以得到约15cd/cm2以上的平均亮度,当超过所述范围时平均亮度具有下降的倾向。因此,从表中可以看出,为了使光源(发光元件)的利用效率最大而构成高亮度的前置灯,就应使陡斜面部的倾斜角度处于41°~45°。
(表2)
  试样No.   θ1(°)   θ2(°)   间距P1(mm)   平均亮度(cd/cm2)
  2-1   2.3   40   0.16   13.7
  2-2   2.3   41   0.16   14.8
  2-3   2.3   42   0.16   15.9
  2-4   2.3   43   0.16   16.9
  2-5   2.3   44   0.16   15.2
  2-6   2.3   45   0.16   14.5
  2-7   2.3   46   0.16   13
(实施例3)
在本实施例中,制作图1~图3所示结构的前置灯,并制作在液晶显示单元的前面侧配置有该前置灯的液晶显示装置。从而验证了依据本发明的构成不易产生波纹图形且可以得到均匀的亮度显示。
首先,通过对树脂材料进行注射成形来制作中间导光体和导光板。中间导光体的材料采用丙稀树脂,形成73.5mm×4.8mm×1.0mm的四方柱状,并在其一侧面上形成多个间距为0.24μm的110°角的V字状槽。该V字状槽越靠近配设有中间导光体的发光元件侧的端面部越浅,更具体地说,被形成的槽的深度从发光元件侧开始在12μm~71μm的范围依次变深。另外,在形成有该V字状的槽的中间导光体侧面上,形成有由Ag组成的膜厚为200nm的反射膜。
其次,在上述中间导光体的一侧的端面部上,配设了LED。该LED采用了NSCW215T(商品名:日亚化学公司制造)。
按照73.5mm(宽度)×50mm(长度)×1.0mm(厚度)的尺寸,制作了在一面侧上形成有多个棱柱体槽的图1所示结构的导光板。作为成形材料采用了ATON(商品名:JSR公司制造)。此时,对棱柱体槽的间距进行各种变化使其成为图3所示的间距地进行制作。此外,在本实施例中,由于与导光板组合使用的液晶显示单元(后面叙述)的像素的配列方向,与导光板的侧端面配置为大致平行的状态,所以上述倾斜角α与棱柱体槽的延伸方向与液晶显示单元的像素配列方向之间所构成的角度(倾斜角β)相同。
另外,在这些导光板中,构成棱柱体槽的二斜面部的倾斜角度使陡斜面部在43°缓斜面部在2.3°一致。
其次,在通过上述方法所制成的导光板的侧端面上配设棒状的中间导光体而构成前置灯。
其次,将上述前置灯配设在液晶显示单元的前面侧而构成液晶显示装置,并使该液晶显示装置动作,对波纹图形和配设有发光元件侧的导光板的暗部进行目测。对于导光板的暗部,测量了向导光板的宽度方向(图2左右方向)的暗部的宽度。这些分析结果也记入表3。
此外,液晶显示单元采用了像素间距0.255mm的有源矩阵形彩色液晶显示单元。另外,该有源矩阵形液晶显示单元的彩色滤色膜的配列为图6所示的纵向条纹型。
从表3中可以看出,在使棱柱体槽的倾斜角α为7.5°时的试样中,棱柱体槽的间距在超过0.12mm不到0.2mm的范围(试样No.3-2~3-4)中可以得到良好的结果,对于液晶显示单元的像素间距为0.255mm而言,超过像素间距的1/2不足3/4的间距为好。
(表3)
  试样No.   倾斜角α(°)   棱柱体槽间距P1(mm)   像素间距P0(mm)   P1/P0   波纹
  3-1   7.5   0.12   0.255   0.471   有
  3-2   7.5   0.16   0.255   0.627   无
  3-3   7.5   0.18   0.255   0.706   无
  3-4   7.5   0.19   0.255   0.745   几乎没有
  3-5   7.5   0.255   0.255   1   有
如以上的详细说明所述,本发明的照明装置包括光源和将该光源的光从一侧端面导入并使在内部传播的所述光从一面侧射出的导光板,导入所述光的侧端面为入光面,在所述导光板的一面侧,连续地形成有俯视观察呈条纹状的由缓斜面部和具有比该缓斜面部陡的倾斜角度的陡斜面部所形成的多个棱柱体槽,所述棱柱体槽的缓斜面部的倾斜角度θ1为1°以上10°以下,所述陡斜面部的倾斜角度θ2为41°以上45°以下,所述反射面的所述陡斜面部的宽度,离开所述入光面的位置越远变得越大,当使所述入光面的最近位置的陡斜面部的宽度为1.0时,通过使最远位置的所述陡斜面部的宽度为1.1以上1.5以下,可以使所述棱柱体槽的结构最佳,提高配置在照明装置上的光源的利用效率,能进行高亮度的照明,并且可以提高导光板射出面内的射出光量的均匀性。
其次,本发明的液晶显示装置,因具有本发明的照明装置和配设在该照明装置的导光板射出面侧的液晶显示单元,因而可以实现高亮度且亮度均匀的优良的显示质量。另外,即使使照明装置的发光元件为1个灯,因亮度的均匀性不会下降,所以可以得到具有优良的显示质量且消耗功率低的液晶显示装置。

Claims (19)

1.一种照明装置,包括光源、和从一侧端面导入该光源的光并在其内部传播的所述光在一面侧反射,从另一面侧射出的导光板,
其特征在于:
导入所述光的侧端面为入光面,在所述导光板的一面侧,形成有由缓斜面部和具有比该缓斜面部陡的倾斜角度的陡斜面部所形成的俯视观察呈条纹状的多个棱柱体槽,且所述导光板在所述入光面的长度方向上比显示区域长;
所述棱柱体槽的缓斜面部的倾斜角度为1°以上10°以下,所述陡斜面部的倾斜角度为41°以上45°以下,
所述一面侧的所述陡斜面部的宽度,随着远离所述入光面而展宽,当使所述入光面的最近位置的陡斜面部的宽度为1.0时,使最远位置的所述陡斜面部的宽度为1.1以上1.5以下;
固定所述棱柱体槽的倾斜角度,通过调整间距和深度,加大陡斜面的宽度;
在液晶显示单元的前面侧配设有所述照明装置,
设定所述导光板的棱柱体槽的间距P1,相对所述液晶显示单元的像素间距P0,在(1/2)P0<P1<(3/4)P0的范围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棱柱体槽的陡斜面部,沿该棱柱体槽的延伸方向具有大致相同的宽度,
自所述入光面的平均距离越远的棱柱体槽,所述陡斜面部的宽度越宽。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棱柱体槽的延伸方向是与所述入光面交叉的方向。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棱柱体槽中的每一个的陡斜面部的宽度,从所述入光面的近侧开始向远侧在棱柱体槽的延伸方向上连续地增大。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棱柱体槽的延伸方向与所述入光面的长度方向所构成的棱柱体槽的倾斜角α在0°~15°的范围。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棱柱体槽的延伸方向与所述入光面的长度方向所构成的棱柱体槽的倾斜角α在6.5°~8.5°的范围内。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光源包括中间导光体和发光元件,所述中间导光体由沿所述导光板的入光面和与该入光面邻接的导光板侧端面而延伸的成L字形的2根导光部组成,所述发光元件配设在所述2根导光部中的至少1根的端面部上。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光源包括沿所述导光板的入光面配设的中间导光体、和与该中间导光体的端面部相邻设置的发光元件,
在与所述导光板的入光面邻接的侧端面上,形成有金属反射膜。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光源包括沿所述导光板的入光面配设的中间导光体、和配设在该中间导光体的端面部上的发光元件,
在所述导光板面内,把透射显示由该照明装置所照明的被照明物的区域作为显示区域。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设所述导光板的延长宽度为ΔW,使该延长宽度ΔW、所述棱柱体槽的延伸方向与所述入光面的长度方向所构成的棱柱体槽的倾斜角α及与所述入光面邻接的导光板侧端面的长度L之间满足ΔW≥L×tanα的关系。
11.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中间导光体的一个导光部的侧面上形成由多个棱柱体状的槽构成的棱柱体面,在该棱柱体面上形成有金属反射膜,其中所述的导光部的侧面与导光板的入光面相对。
12.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所述的照明装置和由该照明装置照明的液晶显示单元。
13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包括权利要求3所述的照明装置、和配设在照明装置的在背面侧的液晶显示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棱柱体槽的延伸方向与沿所述导光板的入光面的液晶显示单元的像素的配列方向所构成的角度(β)在0°~15°的范围内。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棱柱体槽的延伸方向与沿所述导光板的入光面的液晶显示单元的像素的配列方向所构成的角度(β)在6.5°~8.5°的范围内。
15.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所述液晶显示单元包括对向配置的上基板及下基板、和夹持在所述上下基板之间的具有正向介电各向异性的液晶分子,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下基板的内面侧,叠加形成有反射层和彩色滤色膜,
所述反射层,在以该液晶显示单元显示面的法线为中心的10°~40°的反射角度范围内,具有反射率大致一定的反射特性。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射层具有以入射光镜反射角度为中心呈大致对称的反射率分布的反射特性。
17.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射层具有以入射光镜反射角度呈非对称反射率分布的反射特性。
18.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液晶显示单元为有源矩阵型液晶显示单元。
19.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液晶显示单元为无源矩阵型液晶显示单元。
CNB031042392A 2002-02-05 2003-02-08 照明装置及液晶显示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282015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2028230 2002-02-05
JP2002028230A JP4162900B2 (ja) 2002-02-05 2002-02-05 照明装置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437059A CN1437059A (zh) 2003-08-20
CN1282015C true CN1282015C (zh) 2006-10-25

Family

ID=2762136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031042392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282015C (zh) 2002-02-05 2003-02-08 照明装置及液晶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6734929B2 (zh)
EP (1) EP1336876A1 (zh)
JP (1) JP4162900B2 (zh)
KR (1) KR100520262B1 (zh)
CN (1) CN1282015C (zh)
TW (1) TW200307163A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674562B1 (en) 1994-05-05 2004-01-06 Iridigm Display Corporation Interferometric modulation of radiation
WO1999052006A2 (en) 1998-04-08 1999-10-14 Etalon, Inc. Interferometric modulation of radiation
US8928967B2 (en) 1998-04-08 2015-01-06 Qualcomm Mems Technologies, Inc. Method and device for modulating light
JP2000081848A (ja) * 1998-09-03 2000-03-21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 Co Ltd 液晶表示装置を搭載した電子機器
JP4125016B2 (ja) * 2002-02-06 2008-07-23 アルプス電気株式会社 照明装置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JP2003242818A (ja) * 2002-02-13 2003-08-29 Alps Electric Co Ltd 面発光装置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JP4198975B2 (ja) * 2002-11-28 2008-12-17 アルプス電気株式会社 照明装置、導光体、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TWI289708B (en) 2002-12-25 2007-11-11 Qualcomm Mems Technologies Inc Optical interference type color display
US7099553B1 (en) * 2003-04-08 2006-08-29 Poa Sona, Inc.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generating a lamina of light
JP2005135899A (ja) * 2003-10-06 2005-05-26 Omron Corp 面光源装置及び表示装置
US7342705B2 (en) 2004-02-03 2008-03-11 Idc, Llc Spatial light modulator with integrated optical compensation structure
US7706050B2 (en) 2004-03-05 2010-04-27 Qualcomm Mems Technologies, Inc. Integrated modulator illumination
US7855824B2 (en) 2004-03-06 2010-12-21 Qualcomm Mems Technologies, Inc. Method and system for color optimization in a display
JP2005257908A (ja) * 2004-03-10 2005-09-22 Fujitsu Kasei Kk 液晶照明装置
JP2005308789A (ja) * 2004-04-16 2005-11-04 Alps Electric Co Ltd 反射体及びこれを用いた液晶表示装置
WO2006004160A1 (ja) * 2004-07-07 2006-01-12 Fuji Photo Film Co., Ltd. 導光部材及びそれを用いた面状照明装置並びに棒状照明装置
US7710632B2 (en) 2004-09-27 2010-05-04 Qualcomm Mems Technologies, Inc. Display device having an array of spatial light modulators with integrated color filters
US7807488B2 (en) 2004-09-27 2010-10-05 Qualcomm Mems Technologies, Inc. Display element having filter material diffused in a substrate of the display element
US7813026B2 (en) 2004-09-27 2010-10-12 Qualcomm Mems Technologies, Inc. System and method of reducing color shift in a display
US7750886B2 (en) 2004-09-27 2010-07-06 Qualcomm Mems Technologies, Inc. Methods and devices for lighting displays
US7898521B2 (en) 2004-09-27 2011-03-01 Qualcomm Mems Technologies, Inc. Device and method for wavelength filtering
US7911428B2 (en) 2004-09-27 2011-03-22 Qualcomm Mems Technologies, Inc. Method and device for manipulating color in a display
US8362987B2 (en) 2004-09-27 2013-01-29 Qualcomm Mems Technologies, Inc. Method and device for manipulating color in a display
US7928928B2 (en) 2004-09-27 2011-04-19 Qualcomm Mems Technologies, Inc.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reducing perceived color shift
US7674028B2 (en) 2006-01-13 2010-03-09 Avery Dennison Corporation Light enhancing structures with multiple arrays of elongate features of varying characteristics
US7866871B2 (en) 2006-01-13 2011-01-11 Avery Dennison Corporation Light enhancing structures with a plurality of arrays of elongate features
US20070086207A1 (en) * 2006-01-13 2007-04-19 Optical Research Associates Display systems including light enhancing structures with arrays of elongate features
US7916980B2 (en) 2006-01-13 2011-03-29 Qualcomm Mems Technologies, Inc. Interconnect structure for MEMS device
US7551814B1 (en) 2006-02-21 2009-06-23 National Semiconductor Corporation Optical detection of user interaction based on external light source
CN100371803C (zh) * 2006-03-08 2008-02-27 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导光结构
US8004743B2 (en) 2006-04-21 2011-08-23 Qualcomm Mems Technologie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roviding brightness control in an interferometric modulator (IMOD) display
TWI337677B (en) * 2006-05-24 2011-02-21 Wintek Corp Backlight module and light guide plate used in the same
US7813045B2 (en) 2006-06-02 2010-10-12 Sabic Innovative Plastics Ip B.V. Prism pitch optimization
US20070279552A1 (en) * 2006-06-02 2007-12-06 General Electric Company Prism pitch optimization
US7766498B2 (en) 2006-06-21 2010-08-03 Qualcomm Mems Technologies, Inc. Linear solid state illuminator
KR100829015B1 (ko) * 2006-08-22 2008-05-14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면 광원 장치, 이를 구비한 백라이트 유닛 및 액정 표시장치
US7845841B2 (en) 2006-08-28 2010-12-07 Qualcomm Mems Technologies, Inc. Angle sweeping holographic illuminator
KR101535805B1 (ko) 2006-10-06 2015-07-09 퀄컴 엠이엠에스 테크놀로지스, 인크. 디스플레이 장치 및 디스플레이 형성방법
US7855827B2 (en) 2006-10-06 2010-12-21 Qualcomm Mems Technologies, Inc. Internal optical isolation structure for integrated front or back lighting
US8107155B2 (en) 2006-10-06 2012-01-31 Qualcomm Mems Technologies,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reducing visual artifacts in displays
EP1943551A2 (en) 2006-10-06 2008-07-16 Qualcomm Mems Technologies, Inc. Light guide
WO2008045311A2 (en) 2006-10-06 2008-04-17 Qualcomm Mems Technologies, Inc. Illumination device with built-in light coupler
EP1958010A2 (en) 2006-10-10 2008-08-20 Qualcomm Mems Technologies, Inc Display device with diffractive optics
US7864395B2 (en) 2006-10-27 2011-01-04 Qualcomm Mems Technologies, Inc. Light guide including optical scattering elements and a method of manufacture
US7777954B2 (en) 2007-01-30 2010-08-17 Qualcomm Mems Technologies, Inc. Systems and methods of providing a light guiding layer
US7733439B2 (en) 2007-04-30 2010-06-08 Qualcomm Mems Technologies, Inc. Dual film light guide for illuminating displays
TW200900801A (en) * 2007-06-29 2009-01-01 Coretronic Corp Backlight module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having the same
US8068710B2 (en) 2007-12-07 2011-11-29 Qualcomm Mems Technologies, Inc. Decoupled holographic film and diffuser
US7949213B2 (en) 2007-12-07 2011-05-24 Qualcomm Mems Technologies, Inc. Light illumination of displays with front light guide and coupling elements
WO2009099547A2 (en) 2008-01-30 2009-08-13 Digital Optics International, Llc Thin illumination system
US8721149B2 (en) 2008-01-30 2014-05-13 Qualcomm Mems Technologies, Inc. Illumination device having a tapered light guide
US8654061B2 (en) 2008-02-12 2014-02-18 Qualcomm Mems Technologies, Inc. Integrated front light solution
WO2009102731A2 (en) 2008-02-12 2009-08-20 Qualcomm Mems Technologies, Inc. Devices and methods for enhancing brightness of displays using angle conversion layers
WO2009102733A2 (en) 2008-02-12 2009-08-20 Qualcomm Mems Technologies, Inc. Integrated front light diffuser for reflective displays
WO2009129264A1 (en) 2008-04-15 2009-10-22 Qualcomm Mems Technologies, Inc. Light with bi-directional propagation
CN101576229A (zh) * 2008-05-07 2009-11-11 富准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路灯发光模组及发光元件及其透镜
US8118468B2 (en) 2008-05-16 2012-02-21 Qualcomm Mems Technologies, Inc. Illumination apparatus and methods
CA2726120A1 (en) 2008-05-28 2009-12-23 Qualcomm Mems Technologies, Inc. Front light devices and methods of fabrication thereof
JP5169594B2 (ja) * 2008-08-01 2013-03-27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照明装置、および液晶表示装置
JP5492899B2 (ja) 2008-10-10 2014-05-14 クォルコム・メムズ・テクノロジーズ・インコーポレーテッド 分配型照明システム
JP2010123309A (ja) * 2008-11-18 2010-06-03 Nittoh Kogaku Kk 光学素子および発光装置
EP2387690A1 (en) 2009-01-13 2011-11-23 Qualcomm Mems Technologies, Inc. Large area light panel and screen
CN102293057A (zh) 2009-01-23 2011-12-21 高通Mems科技公司 集成式光发射与光检测装置
US8172417B2 (en) 2009-03-06 2012-05-08 Qualcomm Mems Technologies, Inc. Shaped frontlight reflector for use with display
KR20120090772A (ko) 2009-05-29 2012-08-17 퀄컴 엠이엠에스 테크놀로지스, 인크. 조명장치 및 그의 제조방법
US8848294B2 (en) 2010-05-20 2014-09-30 Qualcomm Mems Technologies, Inc. Method and structure capable of changing color saturation
KR101012312B1 (ko) * 2010-07-08 2011-02-09 정구봉 다웰바
US8402647B2 (en) 2010-08-25 2013-03-26 Qualcomm Mems Technologies Inc. Methods of manufacturing illumination systems
US8902484B2 (en) 2010-12-15 2014-12-02 Qualcomm Mems Technologies, Inc. Holographic brightness enhancement film
US8581832B2 (en) 2011-08-22 2013-11-12 Lsi Corporation Illumination device having user-controllable light sequencing circuitry configured to select a light sequencing mode
DE102011087543A1 (de) * 2011-12-01 2013-06-06 Osram Opto Semiconductors Gmbh Optoelektronische anordnung
DE102012200903A1 (de) 2012-01-23 2013-07-25 Fraunhofer-Gesellschaft zur Förderung der angewandten Forschung e.V. Optikanordnung und Verfahren zur optischen Abtastung einer Objektebene mit einem Mehrkanalabbildungssystem
TWI475309B (zh) * 2012-11-06 2015-03-01 Wistron Corp 電子紙顯示器
KR101481677B1 (ko) * 2012-11-30 2015-01-13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백 라이트 유닛과 이를 포함하는 액정표시장치 및 백라이트 유닛의 제조방법
TWI499800B (zh) 2013-01-22 2015-09-11 Innolux Corp 顯示裝置及其發光模組
JP6050712B2 (ja) * 2013-03-27 2016-12-21 株式会社ジャパンディスプレイ 反射型液晶表示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CN103292219A (zh) * 2013-06-04 2013-09-11 北京京东方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WO2016019290A2 (en) * 2014-07-31 2016-02-04 Rambus Delaware Llc Light guide and lighting assembly having light redirecting features
JP6873050B2 (ja) * 2015-05-15 2021-05-19 コーニング 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ッド 光取り出し特徴構造物を含むガラス物品およびその製作方法
CN106950641A (zh) * 2017-05-11 2017-07-14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导光板、光学模组及全反显示装置
JP7097450B2 (ja) * 2018-01-10 2022-07-07 コーニンクレッカ フィリップス エヌ ヴェ 光ガイドユニット
CN112987401A (zh) * 2021-03-01 2021-06-18 捷开通讯(深圳)有限公司 反射式显示器
CN114355671A (zh) 2022-01-10 2022-04-15 Tcl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光源模组、液晶显示装置以及显示设备
CN114355672A (zh) 2022-01-10 2022-04-15 Tcl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光源模组、液晶显示装置以及显示设备
CN114355670A (zh) * 2022-01-10 2022-04-15 Tcl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光源模组、液晶显示装置以及显示设备
CN114779524A (zh) * 2022-04-02 2022-07-22 Tcl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反射式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6736429A (zh) * 2022-05-12 2023-09-12 苏州维旺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高分光比导光板及其制备方法、光源模块、显示组件

Family Cites Families (2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349503A (en) * 1991-12-31 1994-09-20 At&T Bell Laboratories Illuminated transparent display with microtextured back reflector
JPH07294745A (ja) * 1994-04-25 1995-11-10 Fanuc Ltd バックライトパネル
JP3012462B2 (ja) * 1994-09-26 2000-02-21 富士通株式会社 導光板並びにこれを用いた面光源及び非発光型表示装置
JP3563521B2 (ja) * 1996-02-02 2004-09-08 三菱レイヨン株式会社 標示装置
JPH10133591A (ja) * 1996-08-07 1998-05-22 Seiko Instr Inc 導光型照明装置及び導光型表示装置
JP3743990B2 (ja) * 1997-04-10 2006-02-08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面光源装置
EP0879991A3 (en) * 1997-05-13 1999-04-21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Illuminating system
JPH11242105A (ja) * 1998-02-24 1999-09-07 Alps Electric Co Ltd 反射体形成用母型とその製造方法および反射体と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反射型液晶表示装置
JP3869914B2 (ja) 1997-09-30 2007-01-17 アルプス電気株式会社 照光ユニット及びそれを使用した液晶表示装置
WO1999022268A1 (en) * 1997-10-28 1999-05-06 Koninklijke Philips Electronics N.V. Display device
EP1134488A4 (en) * 1998-11-27 2002-06-12 Sharp Kk ILLUMINATOR, LIGHTING DEVICE, FRONT LIGHT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US6629764B1 (en) * 1999-03-30 2003-10-07 West Electric Co., Ltd. Illuminator and LCD device comprising the illuminator
JP2000330112A (ja) * 1999-05-20 2000-11-30 Sharp Corp 照明装置および表示装置
JP3500098B2 (ja) * 1999-09-22 2004-02-23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照明装置及び表示装置
JP4387014B2 (ja) * 1999-12-06 2009-12-16 日東電工株式会社 液晶表示装置
JP3456976B2 (ja) * 2000-03-31 2003-10-14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フロントライト、反射型液晶表示装置および携帯情報端末
JP3301752B2 (ja) * 2000-03-31 2002-07-15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フロントライト、反射型液晶表示装置および携帯情報端末
TW594218B (en) * 2000-07-03 2004-06-21 Alps Electric Co Ltd Reflector and reflectiv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JP2002025326A (ja) * 2000-07-13 2002-01-25 Seiko Epson Corp 光源装置、照明装置、液晶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JP2003045215A (ja) * 2001-07-27 2003-02-14 Alps Electric Co Ltd 面発光装置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1336876A1 (en) 2003-08-20
KR20030066461A (ko) 2003-08-09
US6734929B2 (en) 2004-05-11
JP4162900B2 (ja) 2008-10-08
CN1437059A (zh) 2003-08-20
KR100520262B1 (ko) 2005-10-11
JP2003229012A (ja) 2003-08-15
US20030174261A1 (en) 2003-09-18
TW200307163A (en) 2003-12-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282015C (zh) 照明装置及液晶显示装置
CN1234038C (zh) 照明装置和液晶显示装置
CN1198168C (zh) 液晶显示装置
CN1303460C (zh) 背面照明装置和液晶显示装置
CN1249498C (zh) 反射显示装置和棱镜排列薄片
CN1170192C (zh) 面发光装置及其制造方法和液晶显示装置
CN1285000C (zh) 背面照明装置及液晶显示装置
CN1293406C (zh) 液晶显示器
CN1204442C (zh) 前置光源、反射型液晶显示装置及便携式信息终端
CN1878984A (zh) 面光源装置和使用该面光源装置的设备
CN1184517C (zh) 液晶显示装置
CN1763603A (zh) 发光二极管和采用它的透镜
CN1180295C (zh) 液晶显示设备
CN1908764A (zh) 面光源装置
CN1782818A (zh) 液晶显示装置
CN1932593A (zh) 光源、显示、终端设备、光源单元和驱动光源设备的方法
CN1969203A (zh) 漫射板及面光源装置
CN1525211A (zh) 图像显示设备和使用该设备的便携式终端设备
CN1285960C (zh) 照明装置和液晶显示装置
CN1918428A (zh) 面光源装置
CN1866057A (zh) 光学板、具有该光学板的背光组件和显示装置
CN1755401A (zh) 光学膜、具有该膜的后光组件和具有该膜的显示装置
CN1723363A (zh) 导光板、面光源及图像显示装置
CN1576991A (zh) 扩散反射膜及其制造方法与包括该膜的光学组件和装置
CN1264056C (zh) 照明装置及液晶显示装置与扩散性板的制造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7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61025

Termination date: 20120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