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266965A - 滑动面的润滑结构 - Google Patents

滑动面的润滑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266965A
CN1266965A CN 99107387 CN99107387A CN1266965A CN 1266965 A CN1266965 A CN 1266965A CN 99107387 CN99107387 CN 99107387 CN 99107387 A CN99107387 A CN 99107387A CN 1266965 A CN1266965 A CN 126696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slip surface
main body
body portion
ho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 99107387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横井淳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OKOI INDUSTRIES Inc
Original Assignee
YOKOI INDUSTRIES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OKOI INDUSTRIES Inc filed Critical YOKOI INDUSTRIES Inc
Priority to CN 99107387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266965A/zh
Publication of CN126696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26696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earings For Parts Moving Linearly (AREA)

Abstract

滑动面的润滑构造,它可防止一对滑动面在面对面配合相接触的状态下,在高的表面压力下进行高速滑动的部分发生烧蚀等故障,本发明提供的滑动面的润滑结构是在轴103的外周面103a上设置供给润滑剂的流出孔104,在这流出孔104的周围、用放电加工等工艺措施、设置由细凹部集合而构成的粗糙表面状的保湿部105。从流出孔104流出的润滑剂滞留在这保湿部105上,能确实、常时地将轴承侧构件102的内周面102a与轴的外周面间保持成润滑状态。

Description

滑动面的润滑结构
本发明涉及滑动面的润滑结构,该结构用在具有必需时常供给润滑剂的滑动部分的机构、装置等较宽领域里,能使滑动部分时常实质地保持在润滑状态。
虽然轴(或者导轨)和轴承的组合等结构常被用于机械中的各种滑动的部分中,这些滑动包括有单向回转或正反交替回转、或者沿轴向的移动或行程比较短的往复轴向移动等,但是在上述这些相对滑动的部分之间中通常都必需供给油。尤其是在以高速进行上述滑动的场合下,能确实地给油、而且能时常保持给油状态,用以防止机械零件的磨耗或烧蚀乃至其他损伤等就显得相当重要。
现有技术中的一个给油结构最一般的例子是:在轴上设置沿轴向的给油孔,在轴的与轴承相对应的位置上设置径向的流出孔,并与给油孔连通,借助从给油孔侧压送润滑剂而使润滑剂从流出孔流出到轴的外周面和轴承的内周面的界面上。
另外、还有在轴承上设置流出孔的给油结构,在这种场合下,在支承轴承的安装台上设置径向给油孔,在轴承部分上设置与给油孔连通的径向流出孔。
另一方面,在轴和轴承之间进行轴向移动的场合下,常在轴或轴承的固定侧上采用上述结构中的任意一种,或者用人工涂敷润滑油等,这些都是一般的描施。
下面,以织机为例进行说明。
在织机上由适当传动机构把凸轮机构或多臂机构等开口驱动装置的驱动传递给综框,使这综框上下移动,由此使经线进行开口动作,使其能进行与纬线的织制。其中作为开口驱动装置的传动机构大致可区分为消极式和积极式,前者是用弹簧实现综框的上下移动中的一方,后者是驱动综框的上下移动的双方(参照特开平4-228654号公报)。
在消极式的传动机构上一般把金属线用作对综框的驱动传递构件,用来支持这金属线的张紧状态的滑轮在规定角度范围内进行往复摆动。
另一方面,在积极式的传动机构上一般把连杆机构用作对综框的驱动传递构件,组装到这连杆机构中的摆动杆在规定角度范围内进行往复摆动。
在上述这些滑轮或摆动构件上,相对于其中的一方,作为它们动作的支点而设置的轴构件都具有外嵌在其上的轴承构件。而且由于在这些轴构件的外周面和轴承构件的内周面相互面对面配合相接的部分上,都是在高速而且高的表面压力的状态下、并反复地进行往复转动或往复摆动的苛刻条件下进行的,因而必需将其保持在润滑状态下。
在这种场合下,一般采用的给油结构是在轴构件的轴心部设置轴向的油孔,并在相对轴构件设置轴承构件的位置上、设置与上述油孔相连通的径向流出孔。由于在这种结构上,相对1根轴向油孔可设置多个流出孔,因而如上述织机等机械那样,在有必要与设置的件数相对应地设置多个滑轮或摆动杆等的场合下,能使结构简洁。
另外,对应滑轮或摆动杆,也有设置通向每个轴承构件的油孔的结构(参照上述公报)。
在如上所述的轴构件的外周面和轴承构件的内周面以面配合方式相接触部分那样的、一对相互滑动面的以高速、高表面压力进行滑动部分,尤其是该滑动在规定范围内往复移动(不具有旋转那样的连续性的反复动作)的部分上,由润滑剂的粘性或单位时间的供给量使润滑剂的散逸性或消失性与浸透(流动)性的相互平衡等成为难关,实际上要时常保持润滑状态是非常困难的。
即,虽说处于供给侧上时常处于供给润滑剂状态、然而未必就能在必要部位时常保持润滑状态(处于保湿状态。因此时而会引起由于断油而形成的烧蚀或早期磨耗。
在前面所说的现在的在轴构件上设置轴向油孔或径向流出孔的给油结构上,要把这油孔的直径做小,这在加工技术上是困难的。轴向长度或径向长度越长,就越更加困难。
因此,只能把轴向油孔、径向流出孔的直径加大,但一旦做成这样时,若沿整个轴长方向实现高压供油供给润滑剂是困难的,并时常发生断油,结果就会发生烧蚀。另外,以高压供给油压进行油的供给会使给油装置大型化,因此难以采用这种机构。
另一方面,在设置连通到每个轴承构件的油孔的场合下,必需定期补充润滑油,由于每次补给润滑油时都必需停止机械,因而就降低了机械的操作效率,并且作业变得麻烦。
本发明是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而作出的,其目的是提供一种滑动面的润滑结构,它是能确实地时常保持润滑状态,能防止烧蚀或早期磨耗等,而且能不伴有机械操作效率降低或作业麻烦等问题。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而作出的本发明的滑动面润滑结构是在面配合的能自由滑动地相接触的一对滑动面中的至少一方上设置着润滑剂的流出部,而且在该流出部周围设置着保湿部,该保湿部使从上述流出部流出的润滑剂滞留在与另一方的滑动面之间。
上述保湿部是做成与流出部的开口部相对应地凹下设置的润滑剂滞留部,或做成多个细凹部集合的粗糙面,或者是由设置在与流出部相交叉方向上的细沟构成的。
若采用这种结构,借助流出部供到滑动面相互间的润滑剂就能暂时滞留在保湿部里。这样就能防止烧蚀或早期磨耗。
也可在没设置流出部的滑动面这一方的滑动面上设置保湿部。
最好,在设有保湿面那一方的滑动面上、在滑动方向上、保湿部的形成区域的边缘位置上设置刮板部,它能与相对侧的滑动面水密封地相接触。通过设置这刮板,保湿部的形成区域就有限制(譬如只是高表面压力作用区域),能防止润滑剂从这区域漏到外边。
上述本发明的滑动面的润滑结构,说到底是能采用在把设有上述流出部的滑动面形成在轴式本体部中,另一方的滑动面形成在能轴状外嵌的轴承式本体部中的场合下。
在这种场合下,上述流出部是借助沿轴式本体部的轴向形成的润滑剂供给孔、沿轴向插入保持在这个润滑剂供给孔里的第1导引件、从轴式本体部的滑动面起、横断连通上述润滑剂供给孔地形成的狭缝状切口、在这切口内、与上述第1导引件相结合、同时成贯穿状地保持在切口的横断方向两侧的第2导引件、与上述切口内的第2导引件以外的不要部分相嵌合的填块构件,从润滑剂供给孔起在切口内表面和第2导引件外表面之间形成的间隙而形成的。
流出部可以是与上述不同的结构,它可由沿轴向形成在轴式本体部的滑动面上的润滑剂供给沟、将这润滑剂供给沟的沟开口部闭塞而使沟底侧形成流路的盖构件、在这盖构件中的轴向必要部位沿沟深方向贯通的连通孔从润滑剂供给沟内的流路起、借助连通孔而形成的。
通过采用这些结构能简单地在轴式本体部的轴向多个部位,相互空开规定间隔地设置流出部,因此能与这多个流出部相对应地设置多个轴承式本体部。譬如能较好地用在织机所用的开口驱动装置的各种传动机构里。
在本发明的滑动面的润滑结构中,在设有滑动面的本体部上,在上述滑动面上形成能较容易加工的油沟,使这油沟与给油路连通、在油沟的端部形成相对滑动面的流体的流出口。并在这油沟中装入在与油沟内表面之间形成联系上述给油路与流出口的间隙状的支流路的导引构件,使流体能从油沟的端部流出。
用这种结构就能容易地形成油沟,而且能使这油沟与导引构件之间形成的支流路的开口面积微小化。这导引构件对润滑剂流具有较强的诱导性,能提高供给压力。
这种结构能在把滑动面形成在筒状的本体部的内周面上的场合下采用,也可在将滑动面作为本体部外部的平面而形成时被采用。
在将滑动面形成为筒状本体部的内周面的场合下,通过在本体部的周部上沿轴向地形成,即使轴承是沿轴向较长的场合下,也能用较低的成本将润滑油供到较宽范围。而且通过在滑动面的周向多个部位、在各个部位沿轴向空开规定间隔地设置多个油沟,再使这些油沟配置成这样,即周向上邻接的油沟彼此交错地配置,则能尽可能地扩大润滑面积,还能有效地提高润滑效率。
最好将上述油沟形成并从滑动面侧下陷的狭缝状,将上述给油路形成为沿着滑动面的方向的孔、而且与上述油沟相互连通地与该油沟局部地交叉;在这种场合下,上述导引构件包括有流体导引件和填块构件,上述流体导引件是从上述油沟的与给油路连通部起、到达狭缝状开口两端部、沿油沟的内部底面而装入的,上述填块构件把油沟中的流体导引体的装入部位以外所产生的空间闭锁。
在如上所述地将线材用作流体导引件的场合下,最好是在流体导引件的两端部设有朝着将填块构件抱入的方向弯曲的抱持部,以便防止填块构件脱出,并能防止流体导引件发出晃动。
最好在滑动面上的油沟开口部的周部设置形成为粗糙面状或凹部状等的保湿部,由此能促进润滑剂的滞留。
另外,本发明的滑动面的润滑结构,如上所述地在轴状的本体部上形成沿轴向比较容易加工的下孔,在这下孔里沿全长插入棒状的流体导引件。而且由下孔的开口面积和流体导引件断面积之差形成作为润滑剂流路的间隙。
采用这种结构能容易地形成下孔,能确实地得到开口面积微小的在下孔和流体导引件之间形成的间隙。通过插入流体导引件,给流体带来直进到末端的诱导性,能提高送给压力。
在把这种下孔的内周面和流体导引件的外周面之间的间隙形成流路的结构用在将上述本体部形成为轴状、形成沿其轴向的本流部的场合下是最有效的。
在这种场合下,虽然必需在这本流部上连通状地设置朝本体部的径向外方的支流部,但该支流部可采用下孔和流体导引件组合的结构。
即、在将本体部上所设置的轴向下孔作为第1下孔时,与这第1下孔相对地设置狭缝状的切口,该切口从本体部的外表面起形成与轴向垂直、且有容易加工的宽度。在这切口内形成连通到第1下孔的连通部分。
而且将板状的填块构件嵌入到这切口里,将不需要部分闭塞,由此在该切口内形成第2下孔,该第2下孔横跨第1下孔的连通部分并穿通到切口的两侧。还把第2流体导引件插通在这第2下孔里。
在采用这种结构时,可在上述第2流体导引件上设置能从第2下孔内朝第1下孔内突出的轮部。即,做成由子杆构件和主杆构件形成插入在第1下孔里的第1流体导引件;当用其中的子杆构件将突出到第1下孔内的第2流体导引件的轮部做成穿钎子状时,就能与第1流体导引件的紧定部件相配合地将第2流体导引件系紧。
本发明在本体或流体导引体的形状、大小、材料等方面没有限定,而且作为流体使用润滑剂、把本发明的结构的使用对象作为织机或给油装置等也没任何限定。
譬如,把本体部做成由框架构件和排列板重合的结构,在其中的排列板的外周部形成多个切口状的下孔,即使这样,也能基本上得到同样的作用效果。
这种场合下,可把插入到各个下孔里的流体导引件根据各个下孔的配置而相互连接起来,形成导引件连体。
当采用这种结构时,由于在下孔与流体导引体之间形成的间隙是沿排列板的表面方向设置多个,因而能使流体淋浴状地扩散出,甚至扩散喷出,能将其用途扩展到多方面。
图1是把中间省略后表示本发明的滑动面润滑结构的第1实施例的正视图。
图2是沿图1的A-A线方向的视图。
图3是第1实施例中所用的轴式本体部的顶视放大图。
图4是沿图3的B-B线的放大断面图。
图5是沿图4的C-C线的放大断面图。
图6是把第1实施例所用的轴式本体部的局部切断并分解地表示的斜视图。
图7是把第1实施例中设置在轴式本体部的滑动面上的保湿部(作成细凹部组的)放大地表示的顶视图。
图8是把图5的D部进一步放大地表示的示意图。
图9是表示第1实施例中所用的轴式本体部的一个端部的斜视图。
图10是便于把第1实施例使用与图4所示的形状不同的第2导引件的例子、与图4作比较而描述的图。
图11是便于把用另一种形状的第2导引件、而且使与其配合的设在轴式本体部上的切口也形状不同的场合,与图4相比较而进行描述的图。
图12是图11所示的第2导引件的斜视图。
图13是表示对轴式本体部设置多个流出部时的实例的断面图。
图14是把图15中的主要部分放大地表示的正视断面图。
图15是表示本发明的润滑面的润滑结构的第2实施例的正视图。
图16是沿图15的A-A线所示方向的视图。
图17是沿图15的B-B线所示方向的扩大部剖视图。
图18是把第2实施例的主要部分加以分解地表示的斜视图。
图19是把图14中的主要部分进一步放大地表示的正视断面图。
图20是图19的C-C线放大的断面图。
图21是表示第2实施例的一部分(轴的一个端部)的斜视图。
图22是表示第2实施例的一部分(安装到滑轮外周部上的金属线系紧器)的斜视图。
图23是把滑轮本体的轮毂中的另一实施例分解地表示的斜视图。
图24是表示本发明的润滑面的润滑结构的第3实施例的主要部分的正视断面图。
图25是表示本发明的润滑面的润滑结构的第4实施例的正视图。
图26是把图25中的主要部分放大地表示的正视断面图。
图27是把图25中的一部分(侧方突出的臂部分和连接杆的连接部)放大地表示的正视图。
图28是把图25中的一部分(下方突出的臂部分和连接杆的连接部)放大地表示的正视图。
图29是表示本发明的润滑面的润滑结构的第5实施例的正视图。
图30是与图29相对应的侧视图。
图31a是表示在第5实施例中所用的排列板的正视图;图31b是它的侧视图。
图32a是表示在第5实施例中所用的导引件连体的正视图;图32b是它的侧视图。
图33是把本发明的滑动面的润滑结构用于轴承的第6实施例的斜视图。
图34是沿图33的A-A线放大的断面图。
图35是沿图34的B-B线放大的断面图。
图36是沿图35的C-C线放大的断面图。
图37是表示第6实施例的组装状况的分解斜视图。
图38是便于把本发明的滑动面的润滑结构的第7实施例与图35相比较而描绘的断面图。
图39是表示在下孔的开口周部设置保湿部的实例的示意图。
图40(a)是表示把本发明的滑动面润滑结构用到有平的滑动面的机械零件的第8实施例的斜视图,图40(b)是沿图40(a)的D-D线放大的断面图。
下面,参照看附图来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
图1至图9表示本发明的滑动面的润滑结构的第1实施例。
该第1实施例适用于滑轮的轴承部分,该滑轮设置在织机所用的开口驱动装置的消极式传动机构(图中没表示)中,将滑轮作为轴承式本体部102,把插通在滑轮上的轴作为轴式本体部103。
由于在轴承式本体部102和轴式本体部103之间有一对相互面对面地相接触、同时能相对自由滑动的滑动面102a、103a,因此要将润滑剂(例如黄油等)供到这一对滑动面102a、103a相互之间。
即、在轴式本体部103上设有流出部104,借助其内部(轴心部)将润滑剂送到滑动面103a上;而且在上述流出部104周围设置保湿部105,将流出的润滑剂暂时滞留在轴承式本体部102的滑动面102a和轴式本体部103的滑动面103a之间。
如图1所示,本第1实施例是用1根轴式本体部103上象穿钎子式地窜过多个轴承式本体部102,形成相互连接的结构。因此如图3和图6所示,在轴式本体部103上还设置着多个流出部104,它们是与各个轴承式本体部102分别1对1对应配置的。
在这第1实施例中,上述保湿部105有第1保湿部和第2保湿部等2种,在每1个流出部104上分别并设着上述第1保湿部和第2保湿部,先说明其中的第1保温部105。
第1保湿部105如图3和图6所示,它是在轴式本体部103的轴向上形成夹住各个流出部104两侧的配置,而且在轴式本体部103的周向上遍及到规定范围(与下述流出部104的开口形状相吻合)。若对各配置部分进行更详细地说明则如图7和图8所示,是使多个细凹部106集合,将轴式本体部103的滑动面103a的一部分区域形成粗糙表面状的结构,这样,就能用这些细凹部106滞留润滑剂。
在轴式本体部103的轴向相互邻接的流出部104之间设置有不设有保湿部105的区域107,这区域107(在与轴承式本体部102的相邻接处)使润滑剂不会发生漏出。
构成保湿部105的各个细凹部106是用放电加工或电场腐蚀加工或者用轧压或加压、喷丸等机加方法形成,用这些加工方法时凹凸(特别是凹侧)的大小、形状及相互邻接单元的彼此间隔等都能自由决定。因此、在图中,各个单元都表示成各自独立的半球状结构,但实际并不局限于这种结构。
如图7和图8所示,最好把保湿部105的形成部位上的周面105a做成直径比其他轴式本体部103的周面103a的直径略小,使其与轴承式本体部102的滑动面102a之间产生极微小的间隙,在这种情况下,就能利用上述间隙确实地把从上述流出部104流出的润滑剂过渡到各个细凹部106上,能提高保湿部105的机能。
下面说明第2保湿部105。
在轴式本体部103上如下所述地形成流出部104。即、如图3至图6所示,在轴式本体部103上,在与其轴心位置偏心的位置上、沿轴向设置着润滑剂供给孔110。而且相对于轴外面侧上的装置多个轴承式本体部102的位置、形成与轴向垂直的狭缝状切口111。
润滑剂供给孔110是沿轴式本体部103的全长贯通的,在其两端开口部中的至少一方上设有润滑油嘴(图中没表示),在另一方、根据需要设有盲塞112(参见图1)。与此相对、各个切口111是横切润滑剂供给孔110状的,形成与润滑剂供给孔111内部连通的结构。
在润滑剂供给孔110中还沿其轴向插入保持着呈棒状的第1导引件115。在切口111上还设置着第2导引件116,该第2导引件116与第1导引件115相结合、同时朝切口111的横断方向两侧贯通;在切口111上还嵌装着填块构件117,它将切口111内的第2导引件116以外的不需要部分塞住。
第1导引件115可用树脂、橡胶或者用合适的金属材料等形成,尤其是可用一些在一般情况下、被用作油密封材料的软性材料形成。
上述第1导引件115的断面形状是长方形的一端侧为半圆形,使半圆形断面的端部侧朝向润滑剂供给孔110的径向内侧地配置。由于上述第1导引件115比润滑剂供给孔110的内径细,因而在润滑剂供给孔110内、在其内周面和第1导引件115的外面之间形成间隙119,在这间隙119中传送润滑剂。
与此相对,第2导引件116是把切口111的沟幅作为直径的断面呈圆形的金属材料新弯成规定形状而形成的,它的折弯形状由系紧部116a、主轴部116b和拆回部116c构成。上述系紧部116a是沿着第1导引件115上的半圆形断面的端部而弯曲的;上述主轴部116b是从这系紧部116a朝相反的两侧进行弯曲而形成的,上述折回部116c是在上述两个主轴部1 16b的两端部朝轴式本体部103的外面侧弯曲的。
其中的系紧部116a能从切口111内插入到润滑剂供给孔110内的连通部分中,而且在润滑剂供给孔110内被插入第1导引件115,这时形成两侧的主轴部116b与切口111的沟底侧相结合的状态。两个折回部116c能将填块构件117抱入在其相互间而使其定位。
压块构件117由橡胶、塑料或适当的金属材料等形成。可将这个压块构件117做成在嵌入到切口111内的状态下,其外面117a与轴式本体部103的滑动面103a(轴外表面)成同一面,但是如图所示地做成低于滑动面103a,就能在该处形成凹部状的润滑剂滞留部120。
即、这个润滑剂滞留部120构成上述第2保湿部105。
压块构件117相对轴式本体部103的固定方法较合适的是过盈嵌入或粘接等。在本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地将压块构件117嵌入到切口111中之后,用铆接工艺将切口111的开口缘部倒角,形成朝压块构件117外表面117a上的突出部121,由此将压块构件117固定。
由此可见,使上述系紧部116a成为前端地将第2导引件116嵌入轴式本体部3的切口111,在这基础上将第1导引件115从润滑剂供给孔110的一端侧插入,接着使其依次穿过各个第2导引件116的系紧部116a,然后以第2导引件116的两个折回部116c作为导轨,将压块构件117嵌入各个切口111,用适当方法将其固定。
由此,使第2导引件116不会从切口11内脱落,使第1导引件115不会从润滑剂供给孔110拔出,将它们不会晃荡地按规定定位。
结果,与切口111的四方形的沟底侧相反,第2导引件116(主轴部116b)的断面呈圆形,而且除了这第2导引件116以外的切口111内部由填块构件117闭塞,由此如图5所示、在切口111的内表面和第2导引件116的外表面之间(四角部)形成了间隙123,从润滑剂供给孔110经由这间隙123便形成了流出部104。
另外,这时沿着压块构件117的外表面117a形成的润滑剂滞留部120,即第2保湿部105还有使流出部104在轴式本体部103的滑动面103a(外表面)上、沿其周向成为长的开口部的作用。
根据上述轴式本体部103的直径,可将上述润滑剂供给孔110的内径取成8mm等粗直径,可将切口111的沟宽作成1.5mm(正公差)程度,可第2导引件116可用相同直径(负公差)的材料,则都能容易地加工或组装。
在具有这样结构的本发明的润滑结构中,当把润滑剂从设置着润滑油嘴(图中省略)一侧供给于润滑剂供给孔110时,润滑剂从第1导引件115沿着第2导引件116的外表面而从轴式本体部103的流出部104流出到该轴的外表面侧、即流到滑动面103a。
而且在润滑剂从流出部104流出时,将第2保湿部105(润滑剂滞留部120)充满而形成滞留状态,在这基础上,在与轴承式本体部102的滑动面102a的滑配合中,浸透到流出部104周围的作为细凹部106组的第1保湿部105,在此形成暂时滞留状态。
此后,只要继续向润滑剂供给孔110供给润滑剂,在轴承式本体部102的滑动面102a和轴式本体部103的油动面103a之间就能时常维持保湿状态。由此在象织机的滑轮那样、在一定角度范围中,以高速、高表面压力进行反复转动的结构中能取得特别显著的润滑效果。
在该第1实施例中,装在轴式本体部103上的多个轴承式本体部102,由于分别卷绕的的金属丝125(参照图2)的连接前端配置的不同,因而必需分别调节相对于轴式本体部103的安装角度。
因此在轴承式本体部102上设有标记用的突起126,而且在轴式本体部103上、在其一端部设置工具127用的工具结合部128,能使上述调节作业容易进行。特别是上述的工具结合部128还能有助于轴式本体部103中对流出部104方向性的识别。
由于在轴承式本体部102上设置着安装在金属线125上的金属线系紧用具129的结合部130,从而不产生由轴式本体部103上产生的瞬间冲击的反转动力所引起的轴承式本体部102和金属线125间的打滑,能保护金属线125。
轴式本体部103和轴承式本体部102相对转动的动作范围,经过调节或根据开口驱动装置(图中省略)的机种不同,当然会有宽的范围或狭的范围。
在相对转动的动作范围较宽的场合下,如图10所示,在轴式本体部103上所设置的流出部104中,使第2导引件116的主轴部116b笔直地形成(即不设置折回部116c),由此可使润滑剂供给方向沿着主轴部116b有意地指向相反方向。
另外,虽然图中没表示,但也可使图10所示的两侧的主轴部116b向左方和右方的斜下方折弯,而且将设置在轴式本体部103上的切口111形成[^]字状的山形倾斜面,使沟底与主轴部116b的折弯角度相吻合。
在与此相反的相对转动的动作范围较狭窄的场合下、在作用在滑动面间的表面压力是较高的表面压力场合下、或者以高速进行相对转动的场合下,如图11和图12所示、可使设置在轴式本体部103上的流出部104中的第2导引件116的两侧主轴部1 16b、朝图11中的左方和右方的斜上方倾斜。当然轴式本体部103上所设置的切口111形成为沟底与主轴部116b吻合的凹状。
特别是在这种场合下,如图所示、当第2导引件116的主轴部116b和切口111沟底带有弯曲时,从主轴部116b的前端朝轴式本体部103的中心作用在第2导引件116上的压缩力(这个压缩力是随着轴式本体部103和轴承式本体部102相对转动而产生)变成近似于从主轴部116b前端向着系紧部116a的方向。
因此与图4或图10所示的两个主轴部116b成一个轴状的场合相比较、能将产生在主轴部116b上的挠曲抑制成较小,其结果能提高第2导引件116的耐久性。
在图11和图12所示的第2导引件116上,在主轴部116b的前端部同样不设置折回部116c,取而代之,用丁腈橡胶等软的而且有弹性的材料制造第2导引件116,此外、在主轴部116b上设有能吸收压缩力的缓冲部132,并从两侧的主轴部116b的顶端设置朝向轴式本体部103的轴向的呈棒状地突出的刮杆133。
这个刮杆133稍许从轴式本体部103的滑动面103a突出地配置,与轴承式本体部102的滑动面102a水密封地相接触。也可在轴式本体部103的滑动面103a上形成能防止刮杆133位置偏移的浅沟(图中没表示)。
在这种结构中,由于在轴式本体部103和轴承式本体部102相对转动的动作方向(两个滑动面间的滑动方向)上,有限地形成保湿部105(细凹部106组)区域,因而就能防止润滑剂从这区域向外漏泄。
由于在轴式本体部103和轴承式本体部102进行连续的相对回转的场合下,就有高速而且高的表面压力作用在轴式本体部103的整个圆周表面上,因此最好常时将这周面保持成润滑状态,所以如图13所示,可在轴式本体部103的同一断面上设置多个(图中表示4个部位)流出部104。当然,可与这些流出部104相对应地设置上述的各种保温部105。
在这种场合下,虽然最好使轴式本体部103持有充分粗的直径,以使沿其周向上相互邻接的切口111呈相互间不干涉,但在不得不缩小直径时,可将流出部104做在2个相互面对着的部位上、并且沿轴向错开地配置。
在轴式本体103的同一断面上设置1个流出部104的上述实施例所示场合下(即图1所示),第1保湿部105(细凹部106)不仅可在与流出部104的开口相吻合的周向规定范围内形成,也可沿轴式本体部103的全周形成。在形成这样结构时,当然是把轴式本体部103和轴承式本体部102之间进行连续相对回转场合下的整个周面都保持润滑状态,而在一定角度范围内进行反复转动动作、而且高的表面压力部位又是沿周向变化的场合下,最好将该部位保持成润滑状态。
图14~图22表示将本发明的滑动面的润滑结构用在滑轮202的轴承部分上的第2实施例,该滑轮是设置在织机所用的开口驱动装置的消极式传动机构中的。
即、第2实施例的滑动面的润滑结构是把能够自由相对回转地插通在滑轮202上的轴203作为结构中的核心的本体部的(下面将这本体部改称为[轴203]而加以说明),沿着设置在这轴203内部的轴向的本流部204提供润滑剂(例如黄油),在滑轮202的安装部分上,借助从本流部204分支的径向支流部205而将润滑剂供给这轴承部分。
如图15和图16所示,滑轮202是在轴203上连续地穿插多个,形成穿钎子状。在各个滑轮202上卷挂着金属线206,但因金属线206卷挂的前端定位不同而使金属线206相对于各个滑轮202的卷挂角度范围或卷挂位置等有种种不同。
如图15和17所示,各个滑轮202设有下列构件,即、由树脂材料将轮毂208a和轮缘208b形成一体的滑轮本体208;装配在滑轮本体208的轮毂中央部分上所形成的构件装配凹部209里的固定轴衬210、可动轴衬211和解放操作部212等各种内部构件;用铆钉或螺栓等连接紧固件213安装在滑轮本体208的轮毂两侧面上的、将上述各种内部构件夹在其中的金属制的轮毂盖板214。
在固定轴衬210和可动轴衬211上、在与轴203的外周面相接触的面上、与上述支流部215连通地形成油沟215、216。下面对滑轮202的其他细节部分的结构进行说明。
如图18、图19所示,在轴203上、在其断面内的偏心位置上、沿轴向设置着第1下孔218;在与第1下孔218相同的靠近偏心位置的外面部分上、与各个滑轮202相对应地设有沿轴向垂直于轴外表面并且与第1下孔218部分连通地形成狭缝状的切口219。
第1下孔218是沿轴203的全长贯通的,在其两端开口部分中至少一方上设置着润滑油嘴(图中没表示),在另一侧上根据需要设置盲塞221(参照图16)。
这个第1下孔218的内径取成约8.2mm,可使其容易加工。
在切口219上除了横跨与第1下孔218相连通的部分的较深区域外,其它不需要的部分都嵌入填块构件222,将其堵塞。这样,由这切口219和压块构件222形成了第2下孔223,它将轴203的靠近外周部分形成垂直于轴向并贯通的方孔状。
填块构件222由橡胶或塑料等形成,将其过盈地嵌入压入到切口219里,也可用粘接固紧。此外,填块构件222还可用与轴203相同性质的金属材料构成,在嵌入到切口219里后、用焊接加以固紧,这种情况下有这样的优点,即能防止因设置切口219而使轴203的强度降低。
形成这第2下孔223的切口219的狭缝宽度取为约1.5mm(正公差),使其能容易加工。
在上述第1下孔218中插入第1流体导引件227,该第1流体导引件227具有直径比第1下孔218的内径小的棒状主杆构件225和直径比其更小的子杆构件226;在第2下孔223里插入地设有第2流体导引件228。
插入在第2下孔223里的第2流体导引件228是将外径约为1.5mm(负公差)的断面呈圆形的金属丝折弯成规定形状而构成。
这个第2流体导引件228的折弯形状是分别设有下列几部分,即在纵长方向的中央部分上设有借助连通部分从第2下孔223内朝第1下孔218内突出的轮部232a以及从这轮部232a向两侧延伸的主轴部232b;在该两个主轴部232b的两端部分上并在第2下孔223内设有能将上述填块构件222夹住地定位的朝向轮部232的相反侧弯折的折曲部232c。
由此可见、如图19所示地在第2下孔223内、在它的四棱角部分的内表面和第2流体导引件228中的主轴部232的外周面之间形成了间隙235。
因此就形成了将这4个间隙235的开口面积相加的那部分流路。该流路与上述支流路205相当。
在比第2流体导引件228的两个折曲部232c更外侧部分上,就切口219来说有没被填块222堵塞的区域,但由于流过上述间隙235内的润滑剂,其中的大部分一边保持沿面接触状态、一边从第2流体导引件228的主轴部232b导入两个折曲部232c,因而即使把上述区域用作流路,其使用的频率也是不怎么高的。
插入第1下孔218里的第1流体导引件227如上所述地设有主杆构件225和子杆构件226,其中的子杆构件226插入在朝第1下孔218内突出的第2流体导引件228的轮部232a内。而且主杆构件225插入在子杆构件226的插通部分以外的第1下孔218内。
这些主杆构件225和子杆构件226最好由软质树脂或橡胶等材料形成,最好是由用作油密封的一般材料形成。
由此可见、如图18所示,在第1下孔218内、主要在其内周面和主杆构件225上的两侧外周面之间形成了间隙237。这样,就形成了将这2个间隙237的开口面积相加的那部分流路。这个流路相当于上述的本流部204。
第1下孔218和第2下孔223的连通部分沿轴203的轴向、在一个轴上并排地形成,第2流体导引件228的轮部232a也按此关系配置在一个轴上,为此子杆构件226就由第2流体导引件228的轮部232a定位成一直线。又因为子杆构件226成一直线,主杆构件225也成一直线,结果上述间隙237形成一直线,所以有能够减少润滑剂管路阻力的优点。
这些本流部204和支流部205的形成顺序是先将第2流体导引件228按规定方向插入到轴203的全部切口219中。
接着将第1流体导引件227的子杆构件226从第1下孔218的一端侧插入,依次地象穿钎子式地穿过各个第2流体导引件228的轮部232a。由此,第2流体导引件228就不会从切口219内脱落,子杆构件226也不会从第1下孔218脱落,而且能借助子杆构件226的弹性将这两者朝相互接近方向贴紧,按规定定位。
接着将第1流体导引件227的主杆构件225插入到第1下孔218内的子杆构件226以外的部分上。由此,就由主杆构件225支撑着子杆构件226,在切口219内的第2流体导引件228的晃荡就完全被消除。
最后将填块222嵌入到全部切口219里,用适当方法进行固定。这个填块构件222由第2流体导引件228的折曲部232c定位,这点是如上所述的。
在具有这样结构的本发明的滑动面的润滑结构中,当对于第1下孔218从设置着润滑油嘴(图中没表示)侧供给润滑剂时,这润滑剂沿第1流体导引件227(主杆构件225和子杆构件226)、沿轴向流过本流部204内。
接着,当润滑剂到达各个滑轮202的安装部分时,一边沿着向第1下孔218内突出的第2流体导引件228的轮部232a、一边借助第1下孔218和第2下孔223的连通部分而分流到支流部205内。
接着,在这支流部205内、将润滑剂从第2流体导引件228的主轴部232b、沿着两个折曲部232c导向轴203的外面侧,供到设置在滑轮202上的固定轴衬210的油沟215和可动轴衬211的油沟216(参照图1和图4)。
上述油沟215、216,其两端是堵塞着止流部215a、216a的,由油沟215、216和止流部215a、216a形成贮油部,由这贮油部的作用,润滑剂就不会流到外部。特别是在象织机的滑轮那样的进行一定角度摆动的结构中,最好形成这样的贮油部,由此、即使用少量的润滑油也能进行充分润滑,而且能获得一边长时期地保持润滑机能、一边能长时期保持轴承体(固定轴衬、可动轴衬)的机能相叠加效果。
下面参照着图14对设置在上述滑轮202的构件安装部209上的内部构件进行简单的说明。
固定轴衬210由尼龙树脂等形成,以连接紧固件213形成的固定位置为中心、形成二股分叉状。
能由相对滑轮本体208从其外周部朝径向埋设状地设置的背撑螺杆240将背压加到上述分成二股叉状的各部分上。这样,在需要调节由固定轴衬210形成的向轴203的接触压和磨损度等时,只要操作上述背撑螺杆240就实现上述的调节。
与上述固定轴衬相对应,可动轴衬211具有由尼龙树脂等形成的弹簧盒242和轴衬本体243。弹簧盒242由多个定位突起244定位在构件安装部209内,而轴衬本体243是做成连接紧固件213插通在靠一端设置的长孔245里的状态,容许其沿着接近或离开轴203的方向的移动。
而且轴衬本体243由保持在弹簧盒242里的3根弹簧246推向轴203侧。
在轴衬本体243上的由多个弹簧246形成的相接触位置间设置切口247,由此轴衬本体243就容易产生挠性或弹性。
设置这种可动轴衬2 11在轴衬本体243相对轴203的接触程度方面能取得柔软性和迫从性,由此能构成滑轮202的作为轴承部分的晃动吸收装置。由于可动轴衬211的轴衬本体243本身也产生由切口247形成的挠性或弹性,因而使上述柔软性和迫从性等增加,这就提高了作为晃动吸收装置的作用效果。
解放操作部212如图14和图15所示,设有被夹持在轮毂盖板214(参照图15、图17)相互间而且能自由转动的挡块部250、做成能从这挡块部250露出在轮毂盖板214外侧的工具结合部251、自挡块部250的径向朝外突出的分离爪252。
这个解放操作部212设置在可动轴衬211上的轴衬本体243的长孔245相反侧的端部附近,使其分离爪252插入到该轴衬本体243与固定轴衬210的相互接近部中,但分离爪252接触上固定轴衬210侧的状态是由弹簧常时弹压着的(图中没表示)。
上述工具结合部251上能嵌入六角板手等工具。由此可根据需要,将工具装到工具结合部251上,通过操作工具来克服弹簧的作用,就可由分离爪252使可动轴衬211的轴衬本体243脱离轴203。
这种解放操作部212的操作在调节轴203和滑轮202的安装角度时,特别是在调节固定轴衬210和可动轴衬211与轴203的油孔位置的对合时是必须的。
在这个第2实施例中、为了使轴203和滑轮202的安装角度调节容易进行,如图15所示地、在滑轮本体208上的,在金属线206不卷绕部分设有作为标记的突起255,而且如图21所示地、在轴203的一端部设置工具结合用切口256,附属地设置能与这切口256相结合的板手状工具。
而且在这第2实施例中,如图15和图22所示地在相对于滑轮202的金属线206卷绕部分上设置着金属线系紧件260,它能将这些滑轮202和金属线206的相对位置保持不变。
这个金属线系紧件260设有下列零件,即、做成支架式的金属线贯通件261,拧紧在这金属线贯穿件261上的螺栓262和金属线按压件263;其中的金属线按压件263是根据上述螺栓262的拧紧程度、能放宽或缩小地改变形成在金属线贯穿件261内的金属线用通过间隙的。金属线贯穿件261设有龙骨部265,该龙骨部265从做成能与滑轮本体208的轮缘208b相接触的金属线贯穿件261的底部中心处向轮缘底部突出的。
与此相对,在滑轮本体208上的轮缘208b处设置着能与金属线贯穿件261的底部相结合的定位用切口267以及龙骨部265能插入的龙骨孔268。
由此可见。一旦调节好相对于金属线系紧件260的金属线206的定位之后,这个金属线系紧件260和滑轮202的相对位置就能不变,由此也就能使滑轮202和金属线206的相对位置不变。
必需设置金属线系紧件260的理由是因为在这第2实施例中,安装在滑轮202中的轴203上的轴承部分不是采用以前常识的轴承,而是采用固定轴衬210和可动轴衬211。
因为在使用轴承的场合下,有轴203与滑轮202的相对转动阻力小的优点,但是,轴承的钢球或滚柱等总是容易产生磨损,甚至还时常发生偏向磨损,这些都是容易产生晃动的原因。
与此相对,在采用固定轴衬210和可动轴衬211的场合下,通过采用本发明的滑动面的润滑结构就能消除与磨损有关的缺点。相反,有滑轮202与轴203的相对转动阻力使其不能如轴承那样程度轻快的问题。
因此,如织机用开口驱动装置的传动机构那样,有对轴203产生瞬间冲击的相反转动力的问题,与此相关地由于滑轮202对轴203的转动阻力,有时会使与轴203的反转成一体地引起滑轮202急剧的相反转动,随此有在滑轮202和金属线208之间产生瞬间的但却是过激的摩擦的问题。这就会使金属线206的耐久性降低。
但,通过使用上述金属线系紧件260,由于在滑轮202和金属线206之间的摩擦不会再生,因而滑轮202和轴203之间能产生适当的滑动。
上述金属线系紧件260与上述标记用的突起255将轴203夹在中间地配置在相互面对着的位置上,由此,借助上述突起255能更容易而且确实地进行滑轮202相对于金属线206的定位(金属线系紧件260相对于金属线206的定位)。
如图23所示,滑轮本体208的轮毂208a上设有直径较大的圆形开口270,而且作为另一体而形成能安装在圆形开口中的正八角形盘状的芯子衬套271。而且与这芯子衬套271相对地设有构件安装部209。
在这芯子衬套271的表里外周部上形成周缘倒角状的台阶部272,安装在滑轮本体208的轮毂两侧面上的轮毂盖板214上形成正八角形的定位口273,它能嵌合芯子轮毂271的台阶部272。
这样,就轮毂盖板214和芯子衬套271的相对嵌装角度而言,能从将1周正确地8等分中选择。即、在优先决定轴203和芯子衬套271的安装角度中,能够按照滑轮本体208相对于芯子衬套271的安装角度那样地选择,因而即使在使金属线206相对滑轮本体208的卷挂角度有较大的变更,仍能容易地对应。
图24表示本发明滑动面的润滑结构的第3实施例,与第2实施例不同之点在于:在轴203的同一断面上,在4个部位设有本流部204和支流部205的组合。
这样,在这个实施例中,相对于轴203上的轴向同一位置、能同时在周向的4个位置加润滑剂。在这种场合下的“同时“不是时间的问题,而是指一次能给油的部位数。
在这第3实施例中,由于轴203有充分的直径,因而设置在轴203外周面上的切口219中的相互邻接的切口不会相互干涉,但在轴203的直径较小的场合下,将本流部204和支流部205的组合只设在2个相互对着的部位上,只要将它们沿轴向稍许错开、交错状地交替配置,或者在同一断面上减少成3个组合即可。相反、如果轴203的直径能更大,则可能将本流部204和支流部205的组合设置5个部位以上。
图25~图28表示把本发明的滑动面润滑结构用于摆动杆280的轴承部分里的第4实施例,其中的摆动杆用在织机中所用的开口驱动装置的积极式传动机构中。
在摆动杆280中,在向轴203的上方突出的臂部分281上,连接着开口驱动装置的推拉连杆282,在向轴203下方突出的臂部分283上连接着与横向并排状地设置的摆动杆(图中没表示)相连接的连接杆284;在向轴203的侧方突出的臂部分285上连接着与综框(图中没表示)相连接的连接杆286。
该第4实施例与第1实施例相比,虽然包含了如上所述把滑轮202替换成摆动杆280和不用金属线206这2点,其他地方多少有点不同,但由本流部204和支流部205构成本身的结构,几乎是与第1实施例同样的。
下面说明与第2实施例不同的结构。
如图26所示,在这第4实施例中、与轴203的同一断面相应的2个面对着的部位上设有本流部204和支流部205的组合,借助这2个组合,分别对固定轴衬210和可动轴衬211供给润滑剂。
在杆本体287上安装着塞住构件安装部209的侧部开口的侧部闭锁板289,在这侧部闭锁板289上连接着油回收管290、291。这些油回收管290、291借助从侧部闭锁板289到杆本体287而设置的回收油路292、293,与设置在固定轴衬210上的油沟215或设置在可动轴衬211上的油沟216相连通。
因此,能使借助本流部204和支流部205供给的润滑剂不断循环。当然,通过适当的阀门操作,能使润滑剂循环停止,而只在必要时才使其循环。
就上述油沟215、216而言,也可通过形成如第2实施例所示的流止部,而不需要油回收管290、291的构造,而且,当然可根据轴和轴承体(固定轴衬、可动轴衬)的润滑性能,可选择任何的构造。
可动轴衬211设有轴衬本体243和弹簧反射体296,而且这个弹簧反射体296由背压施加机构297的作用而构成背撑。
背压施加机构297设有调节螺栓298和凸轮片2101,前者是拧入贯通地设置在侧部闭锁板289上的;后者是能自由摆动地连接在这调节螺栓298的前端部上、在构件安装部209内、围绕着枢支销、能沿长孔2100作圆弧移动地设置的。
凸轮片2101具有这样的凸轮形状,即在把调节螺栓298朝拉出方向回转操作时能推压弹簧反射体296;通过相反操作调节螺栓298、能使推压力减缓的。
因此,由这背压施加机构297能容易而且迅速地进行可动轴衬211中的施向轴203的推压力调节或推压力解除等。
如图27和图28所示,在这第4实施例中,侧方突出的臂部分285和连接杆286的连接部、或下方突出的臂部分283和连接杆284的连接部都采用由固定轴衬210和可动轴衬211形成的轴承结构。
虽然在图27和图28中都表示用螺栓2105直接地推压任意一个可动轴衬211的轴衬本体243,但在这螺栓2105上设弹簧当然是可以的。
上述第2~第4实施例中的滑动面的润滑结构不仅可利用在轴和轴承体的润滑,而且还能利用在洁净室的净气器、各种洗净装置上。这时,在洗净槽等组件内,把上述实施例所述的本流部205(间隙237)作为空气或水的流路,沿上下方向或横向配置,将作为喷出用的喷嘴的多个支流部204(间隙235)整列状或交错状地配置在本流部205的纵长方向上,由此能对本流部205高密度地设置多个喷嘴;而且通过把轴203做成能绕轴心自由回转,由此能不影响槽内容积、省空间地使洗净流体等充分扩散,此外可减少洗净流体等的用量,能有效地进行洗净。
图29至图32是表示把本发明的滑动面的润滑结构用于流体扩散装置的头部的第5实施例。
在这第5实施例的滑动面的润滑结构中,构成结构的核心的本体部(下面用符号2110表示)设有框架构件2112和排列板2113。而且在这本体部2110上组装着导引件连体2116,该引件连体2116由多个流体导引体2115连接成一体而构成,这些流体导引体2115结合在流体供给管2117的前端部上。
本体部2110的框架构件2112呈正方形框架式,其框内的开口部2119也呈正方形状。
与此相对,排列板2113(参照图31)则是外侧较大,里侧较小的带台阶的正方形盘体状(下面、将外侧部分称为“大振摆盘部2113a”、将里侧部分称为“小振摆盘部2113b”)。小振摆盘部2113b的大小和厚度做成正好嵌入到框架构件2112的开口部2119里。
而且在这排列板2113上、从大振摆盘部2113a的外周部起、以稍许凹入在小振摆盘部2113b的外周部上的深度,形成下孔2123,它们是做成贯通上述排列板2113的板厚方向(里外两面间)的切口状的。
这样,当把小振摆盘部2113b嵌入框架构件2112的开口部2119里地将排列板2113重合到框架构件2112上时,小振摆盘部2113b的外周面与框架构件2112的开口部2119的内周缘部相接触,各个下孔2123凹入到框架构件2112的开口部2119内而成为圆孔状,而且大振摆盘部2113a能闭塞这开口部2119。
另一方面,上述导引件连体2116设有下列部分,即、用粗细能插通在上述下孔2123里的金属丝形成的网板状部分2116a、从这网板状部分2116a的外周部起、各个金属丝材被折弯的直立部2116b、在各个直立部2116b的突端部向外方折弯的系紧部2116c。
网板状部分2116a的面积大小基本与排列板2113的小振摆盘部2113b相同,各个网眼的一边与排列板2113上的各个下孔2123相互间的间隔相等。而直立部2116b与小振摆盘部2113b的厚度相等。
由此可见,在使排列板2113和框架构件2112重合之前,将导引件连体2116夹入到上述两构件之间时,将导引件连体2116的直立部2116b和系紧部2116c插通到各个下孔2123内,由此就形成流体导引件2115。
而且,由下孔2123的开口面积和流体导引件2115(直立部2116b)的截面积之差形成作为流路的间隙。
另外,在上述导引件连体2116中,可以不设从直立部2116b到系紧部2116c的弯曲部,即直立部2116b直线延伸到终端。
由于在第5实施例中沿这样的排列板2113的外周部形成多条流路,所以流体的流出乃至喷出是以面方向扩展地被配置,因而能使流体扩散(包括从喷雾状态到淋喷状态)。
如图29和图30所示,也可在上述网板状部分2116a的背面张设四方锥状的导引体2130,将其装入在流体供给管2117内,这时流体从流体供给管2117沿导引体而导引到各条直立部2116b,能更进一步促进诱导。
虽然在本实施例中把本体部2110、导引件连体等都分别形成四方形状,但各自也可形成圆形(圆盘状),这时喷出流路可呈圆状地配置。也可把导引体2130不形成四方锥状,而形成圆锥状,特别是在把喷出流路配置成圆形时,最好能做成圆锥状。
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例。
例如,如第2实施例乃至第4实施例所示,把本发明用作向构件供给流体的场合下,流体并不局限于润滑剂,也可是冷却用或洗净用的水或油、气体等。
如果是使用第5实施例的方法,由于它能用于内燃机上的燃料喷射、各种洗净装置或水或空气的淋喷装置等,因而作为对象的流体其适用于更广范围。
第5实施例不仅能用于流体的流出乃至喷出,也可用于吸引方向上。
图33~图37表示把本发明的滑动面的润滑结构301用于轴承的第6实施例。
由图33可见,这个轴承301是滑动轴承(即、没有滚珠或滚柱等转动构件),因此它的本体部302是圆筒形,内周面作成圆滑的滑动面303。
在这轴承301上,如图34和图35所示,在滑动面303周向的多个部位、而且在各个部位的多个轴向位置上,面向滑动面303地设置下孔(油沟)305。
这些下孔305有长度方向朝周向的狭缝状开口,从横向看深度方向的形状(参见图35的状态)呈月牙状。这下孔305是从本体部302的筒孔内部(即从滑动面303侧)、用铣刀加工或用放电加工等工艺往下挖而形成。
下孔305的开口部分的狭缝幅度取为约1.5mm(正公差),使其容易加工。
各个下孔305的配置成在轴向上相互并排且相互间隔一定,而且沿周向相互邻接的下孔305被此在轴向上交替地错开,结果全体成交错状配置。
各个下孔305沿轴向并排、相互形成一组301,各用1条给油路306将它们互相连通。这条给油路306是将滑动面303开始的深度保持一定、同时相对于本体部302的周部、沿轴向而形成,在本体部302的一端开放,另一端由塞子307塞住。
给油路306与各个下孔305的连通是通过将给油路306的位置定成下述方式而形成,即、给油路306的一部分内周面在位置上与下孔305的最深部位(狭缝状的纵长方向的中央位置)交叉(干涉)。
给油路306的内径取成约为8.2mm左右,使其加工容易。
在全部下孔305上、不完全闭塞这些下孔305内部地嵌装着导引构件309,它具有流体导引件310和填块构件311。
即、流体导引件310是通过将圆形断面的线材弯曲成规定形状而形成。在与下孔305的狭缝幅度约为1.5mm的关系上,作为基材的线材,其线径用约1.5mm(负公差)。
这个流体导引件310的弯曲形状是把能从下孔305朝向给油路306可突出的U形圈状轮部(突部)310a位于中央,在这轮部310a的两侧设有沿着下孔305的底部形状(月牙曲线)的主轴部310。
填块构件311是能充填下孔305内的流体导引件310装入部分以外所生成的空间,大致做成与下孔305的开口形状(梭床圈形)相似的形状。如图36所示,在把这填块构件311嵌入在下孔305里的状态下,下孔305的开口内产生相对于滑动面303的一些凹陷312,当这凹陷312形成较小时,凹陷312内成了润滑剂积存部,可用于润滑剂的滞留。
可将橡胶或塑料、或者与本体部302相同性质的金属材料等用作构成上述填块构件311的基材。可用过盘嵌装、粘接或焊接等方法将填块构件311固定到下孔305内。
由此可见,在下孔305内,除了能被填块构件311填充的部分、在四方形空间的内表面(即四角部分)和流体导引件310的主轴部310b外表面之间形成了呈三角形间隙状的支流路313,由这支流路313联着给油路306侧和滑动面302侧,在下孔的周向两端部形成润滑剂的流出口314。这样,用这些支流路313开口面积的相加部分就能将润滑剂供给滑动面303。
由此,1个下孔305上就形成了2个直径小的流出孔314,与分别穿孔加工出2个流出孔314的相比,能使其容易形成。由于在下孔305的两端部形成流出孔314,因而在周向上、增大了由1个下孔305所能润滑的范围。
若能确保本体部302的内径是100mm左右(最好是150mm以上),则完全可考虑采用上述润滑结构。
在上述给油路306里插有直径比给油路的内径还小的棒状子杆构件315,这个子杆构件315以签子穿钎子式地穿插在向给油路306内突出的流路导引件310的轮部310a内。
该子杆构件315最好用软性树脂或橡胶等材料形成,若能用一般用作油密封材料来构成子杆构件315则更好。当然也可用金属或树脂等硬质材料形成。
由此可见,上述结构还能防止流体导引件310从下孔305脱落,能防止子杆构件315从给油路306脱出。在子杆构件315是由弹性材料制成时,还具有这样特别的优点,即能由其弹性使流体导引件310和子杆构件315朝相互接近方向靠近,并能防止晃动。
给油路306由于子杆构件315的存在而使通路面积变窄(即由给油路306的内表面和子杆构件315的外表面之间所产生的间隙形成了通路),因而其有提高润滑剂的供给压力的优点。而且还能将给油路306的内径适当增大某种程度地进行加工形成(即不拘泥于约8.2mm的尺寸、可适当放大地形成),从而有容易加工的优点,由此就有可能形成轴向较长的给油路306。
子杆构件315还有如下优点,即它把与给油路306连通的下孔305大致在其中央处分断,起到将润滑剂与支流路313相对地分成2分、同时加以诱导的作用,从左右流出口314将润滑剂大致均等地排出。
给油路306和下孔305的连通部分沿本体部302的轴向并排地形成在同一轴上,按此关系流体导引件310的轮部310a也成为同一轴地配置,因此子杆构件315也定位成直线状。这样,润滑剂的管路阻力就变小,而且有容易产生沿着多个流体导引件310的(朝支流路313方向)润滑剂流动的优点。
这个轴承301的组装顺序如图37所示、把流体导引件310插入到沿沿本体部302轴向排列的下孔305里,使它的轮部310a向给油路306内突出,接着从给油路306的一端插入子杆构件315,从人的跟前侧依次地将子杆构件3 15如用穿钎子式地穿过各个流体导引件310的轮部310a。将填块构件311嵌入全部下孔305里,用适当方法加以固定。
在给油路306内的子杆构件315以外的部分上,插入棒状构件(图中没表示)、用于在这子杆构件315和给油路306内表面之间反弹地进行背撑,能使给油路306的通路面积更加缩小。这时,若用弹性材料制造这棒状构件,能防止给油路306内的子杆构件315的晃动不必说、就连下孔305内的流体导引件310的晃动也能完全防止。
在具有上述滑动面润滑结构的轴承中,当从给油路306的开放端供给润滑剂(黄油或者其他油或液体等)时,这润滑剂就沿着子杆构件315朝轴向流动在给油路306内,在流体导引件310的轮部310a被穿过的部分,沿着这流体导引件310的主轴部310b并经过下孔305内小直径的支流路313而从流出口314导入到滑动面303上。
这样,本发明的滑动面润滑结构是能适用于轴承301上的,不管与轴之间的润滑范围多宽,(不能润滑的区域可能极狭窄),都能尽可能地抑制润滑剂的漏出。而且,即使在轴承的轴向长度长的场合下,也能容易地在轴向较宽范围形成多个流出口314。
这样,由于润滑(和冷却)具有万全的性能,因而能尽可能地防止轴和轴承301的热膨胀,由此就能把与轴的嵌装公差朝极小方向控制,能形成晃动小的结构。能适用于超高速旋转或超高速轴移动、并在压延轧辊等高负荷荷重作用的场合下的轴承等,能适于更高精度移动。
下孔305的狭缝幅度可根据轴承301的内径或长度而作适当变更,关于周向配置和轴向配置(即、配置密度)也可根据润滑的必要性作适当的变更。下孔305的狭缝的长度方向也可沿轴向地配置。
轴承301的本体部302并不限于圆筒形,也可做成周向切去一部分的(C形等)筒形或方筒形等。
图38是表示把本发明的滑动面的润滑结构用于轴承301的第7实施例,这第7实施例与上述第6实施例不同点在于流体导引件310的主轴部310b的两端部设有抱持部310c,它沿着将压块构件311抱入方向折弯。
由于有这样的结构,因而与第6实施例相比,能进一步防止压块构件311脱出,能防止流体导引件310的晃动,是较合适的。
其他结构和作用效果都与第6实施例大致相同。
如图39所示,可在滑动面上设置保湿部320,用来使润滑剂围着下孔305的开口周部地滞留存积。
这种保湿部320是这样形成的,即把对应区域形成粗糙面状、密集地设置微小的凹部(以半球状为首的凹部形状没有任何限定),或刻设网眼模样,可用放电加工、电场腐蚀加工、滚轧压力加工、喷丸加工、压力加工等适当加工方法进行加工。
图40是表示把本发明的滑动面润滑结构用在机械零件上的第8实施例,其中的机械零件具有把平面作为滑动面303的本体部302的。
即使对具有这样形体的本体部302,主要也还是在滑动面这面上设置下孔305,与这下孔305连通地设置给油路306、在下孔305里嵌入导引构件309等这几方面都是与第6实施例所说的相同。
在这第8实施例中所示的机械零件虽然图中省略了,但以加工作机械的基座或刀具台等的移动面部分为首,可应用在各种机械中的附属在位置调整机构等的平面配对的滑动零件部分上。
即、一般在工作机械的可动基座等构件上,在将机械制动状态下或滑动过程中,由人工将润滑剂滴下,但通过采用上述给油结构,给油作业就较省力,而且能提高滑动效率,能防止断油。
即使在这第8实施例中,仍可根据用途等实际情况,适当变更本体部302的形状、滑动面303的形状(能形成导轨用凸条等的凹凸)、下孔的配置或数量等。
本发明除了上述各个实施例以外,还可能有各种变更。
譬如,流体导引件310并不局限于用线材形成,在把树脂等用作基材时,可做成如图36所示的将主轴部310b和填块构件311合并在一起的断面形状,而形成为一体的。
在第6实施例(图33~图37)所示的结构,可把周向上以180度位置关系设置的下孔305(支流路313)和给油路306作为排出侧,把与这些构件错开90度地设置的下孔305(支流路313)和给油路306作为吸引侧,使润滑剂在它们之间循环。由此,不仅能对轴和轴承、而且能对润滑剂本身都能进行有效的冷却,能提高润滑效率。
由上述说明可见,由于本发明的滑动面的润滑结构在滑动面上形成油沟,在这油沟上设置了导引构件,由此使导引构件和油沟面之间形成了间隙状的支流路,因而就能容易地形成作为下孔的油沟,能形成开口面积微小的支流路。又因为由导引构件使其具有对润滑剂流的强的诱导性,能提高供给压力,所以能确实而且常时地供给润滑剂。当然不会伴有机械侧的滑动效率的降低和作业的麻烦。
由上述说明可见,由于在本发明的滑动面的润滑结构中,在配对的面上能自由滑动地相接的一对滑动面中,至少在一方上设置润滑剂的流出部,在这流出部周围或相对侧的滑动面上设置保湿部,用来使流出部流出的润滑剂滞留,因而就能借助流出部暂时把供到滑动面相互间的润滑剂滞留在保湿部里。
因此,能确实地常时保持润滑状态,能防止滑动面相互间发生烧蚀或早期磨损等故障。
另外,由于不必为了供给润滑剂而将机械侧的滑动一一停止,因而不会造成滑动效率的降低、不会使作业变得更麻烦。
若在保湿部的形成区域设置刮板部,将保湿部有限地加以限制,则能阻止润滑剂漏出到不必要的区域,具有能节省润滑剂的优点。
由上述说明可见,由于在本发明的滑动面的润滑结构上,在本体部上形成了能够比较容易加工的下孔,通过将流体导引件插入这下孔,由下孔的开口面积与流体导引件的断面积之差形成了构成流路的间隙。因而就能容易地形成下孔,而且能得到开口面积微小的流路用的间隙。
在把本体部形成轴状、将上述流路用的间隙沿这轴向的场合下,在本体部上必需有把流体从流路用的间隙导引到本体部外部的径向支流部。因此在这支流部上也可采用下孔与流体导引件组合的结构,由此能得到与上述同样的优点。
在把本体部做成框架构件与排列板重合的结构,在其中的排列板的外周部形成开有切口状的多个下孔时,由于在每个下孔和插在其中的流体导引件的之间形成的间隙,形成具有面方向扩大的多个配置,因而就能成淋浴状地扩散流出、甚至扩散喷出,能多方面扩大它的应用。

Claims (23)

1、滑动面的润滑结构,其特征在于:在面配合的能自由滑动地相接触的一对滑动面(102a、103a)中的至少一方上设置着润滑剂的流出部(104),在该流出部(104)周围设置着能在其与另一方的滑动面之间滞留从上述流出部(104)流出的润滑剂的保湿部(105)。
2、滑动面的润滑结构,其特征在于:在面配合的能自由滑动地相接触的一对滑动面(102a、103a)中的至少一方上设置着润滑剂的流出部(104),在另一方的滑动面上设置着能在其与流出部(104)侧的滑动面间滞留从上述流出部(104)流出的润滑剂的保湿部(105)。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滑动面的润滑结构,其特征在于:上述保湿部(105)是做成与流出部(104)的开口部相对应地凹下设置的润滑剂滞留部(120)。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滑动面的润滑结构,其特征在于:上述保湿部(105)是做成多个细凹部(106)集合而成的粗糙面。
5、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滑动面的润滑结构,其特征在于:上述保湿部(105)是由设置在与流出部(104)相交叉方向上的细沟形成的。
6、如权利要求1-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滑动面的润滑结构,其特征在于:在设有保湿面(105)那一方的滑动面上、在滑动方向上保湿部(105)的形成区域的边缘位置上设置着刮板部(133),它能与相对侧的滑动面水密地相接触。
7、如权利要求1-6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滑动面的润滑结构,它是用在把设有上述流出部(104)的滑动面(103)形成在轴式本体部(103)中,另一方的滑动面(102)形成在能轴状外嵌的轴承式本体部(102)中,其特征在于:上述流出部(104)是借助沿轴式本体部(103)的轴向形成的润滑剂供给孔(110)、沿轴向插入保持在这个润滑剂供给孔(110)里的第1导引件(115)、从轴式本体部(103)的滑动面(103a)起、以横断并连通上述润滑剂供给孔(110)的形式形成的狭缝状切口(111)、在这切口(111)内、与上述第1导引件(115)相结合、同时成贯穿状地保持在切口(111)的横断方向两侧的第2导引件(116)、嵌合在上述切口内的第2导引件(116)以外的不要部分内的填块构件(117)从润滑剂供给孔(110)起在切口(111)内表面和第2导引件(116)外表面之间形成的间隙(123)而形成的。
8、如权利要求1-6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滑动面的润滑结构,它是用在设有上述流出部(104)的滑动面(103a)形成在轴式本体部(103)中,另一方面的滑动面(102a)形成在能轴状外嵌成的轴承式本体部(102)中的,其特征在于:上述流出部(104)是借助沿轴向形成在轴式本体部(103)的滑动面(103a)上的润滑剂供给沟(137)、将这润滑剂供给沟(137)的沟开口部闭塞而使沟底侧形成流路(141)的盖构件(138)、在这盖构件(138)中的轴向必要部位沿沟深方向贯通的连通孔(143)从润滑剂供给沟(137)内的流路(141)起、通过连通孔(143)而形成的。
9、如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滑动面的润滑结构,其特征在于:在上述轴式本体部(103)上、沿其轴向设置着多个流出部(104),与各个流出部(104)一一对应地设置多个轴承式本体部(102)。
10、滑动面的润滑结构,它是在轴式本体部(103)和外嵌在这轴式本体部(103)上的轴承式本体部(102)的滑动面(102a、103a)中,在轴式本体部(103)侧的滑动面(103a)上形成润滑剂的流出部(104),其特征在于:上述流出部(104)是借助沿轴向形成在轴式本体部(103)上的滑动面(103a)上的润滑剂供给沟(137)、将这润滑剂供给沟(137)的沟开口部闭塞而使在沟底侧形成流路(141)的盖构件(138)、在这盖构件(138)上的轴向必要部位上沿轴向贯通的连通孔(143),从润滑剂供给沟(137)内的流路(141)起、通过连通孔(143)而形成的。
11、滑动面的润滑结构,其特征在于:设有本体部(203)和流体导引件(227、228),在本体部(203)上形成尺寸大小容易加工的下孔(218)(223);流体导引件(227)(228)是插入在上述本体部(203)的下孔(218)、(223)内的;由下孔(218)、(223)的开口面积和流体导引件(227、228)的断面积之差,形成了构成流路的间隙(237)、(235)。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滑动面的润滑结构,其特征在于:设有将上述本体部(203)形成轴状,而且设有在这本体部(203)内部轴向延伸的本流部(224)和从这本流部(204)起的、与本体部(203)的径向外部连通的支流路(205);其中的本流部(204)由沿本体部(203)的轴向至少贯通一个端部的下孔(218)的内周面、与沿着上述下孔(218)的全长而插入的直径比下孔(218)小的棒材状流体导引件(227)的外周面之间的间隙所形成。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滑动面的润滑结构,其特征在于:上述支流部(205)设有狭缝状的切口(219)、板状填块构件(222)和第2流体导引件(228);上述切口(219)是从本体部(203)的外表面起而形成的,它与沿本体部(203)的轴向设置的上述第1下孔(218)垂直相交、而且有容易加工的幅度;板状压块构件(222)是横跨切口(219)内的与第1下孔(218)的连通部分、为形成穿通到切口两侧的第2下孔(223)而将上述切口(219)内的不需要部分嵌合闭塞的;上述第2流体导引件(228)插入在由切口(219)和压块构件(222)形成的第2下孔(223)内。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滑动面的润滑结构,其特征在于:在上述第2流体导引件(228)上设有能从第2下孔(223)向第1下孔(218)内突出的轮部(232),这时,插入在第1下孔(218)里的第1流体导引件(227)设有穿钎子式状地插入第2流体导引件(228)的轮部(232)的子杆构件(226)、和插入到这子杆构件(226)的插通部分以外的第1下孔(218)内的主杆构件(225)。
15、如权利要求12-1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滑动面的润滑结构,其特征在于:在上述本体部(203)上沿轴向空开规定间隔地设有多个支流部(205),在各个支流部(205)周围借助适当的轴承构件设置着适当的动作体。
16、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滑动面的润滑结构,其特征在于:上述本体部(2110)设有框架构件(2112)和排列板(2113),该排列板的外周部与框架构件(2112)的开口部(2119)的内周缘部相接触、并能将开口部(2119)闭塞;在排列板(2113)上形成多个下孔(2123),它们是从其外周部凹入框架构件(2112)的开口部(2119)内地形成朝板厚方向贯通的切口状;把插入到这些下孔(2123)里的流体导引件(2115)、按照各个下孔(2123)的配置、借助相互连接而形成导引件连体(2116)。
17、滑动面的润滑结构,其特征在于:在设有滑动面(303)的本体部(302)上设有油沟(305)、给油路(306)和流出口(314),上述油沟(305)是形成在上述滑动面(303)一面上的;上述给油路(306)是与油沟(305)连通而导引流体地形成在本体部(302)上的;上述流出口(314)是能把流体排出到滑动面(303)上地形成在油沟(305)的端部上;在上述油沟(305)上、在与油沟(305)的内面之间设置着形成间隙状支流路(313)的导引构件(309),其将上述给油路(306)和流出口(314)联系起来。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滑动面的润滑结构,其特征在于:上述油沟(305)形成为从滑动面(303)侧下陷的狭缝状,上述给油路(306)形成为沿着滑动面(305)的方向的孔、而且与上述油沟(305)相互连通地在这油沟(305)的最深部位局部地交叉;上述导引构件(309)设有流体导引件(310)和填块构件(311);上述流体导引件(310)是从上述油沟(305)的与给油路(306)连通部起、到达狭缝状开口两端部、沿油沟(305)的内部底面而装入的;上述填块构件(311)是把油沟(305)中的流体导引件(310)的装入部位以外所产生的空间闭锁的。
19、如权利要求17或18所述的滑动面的润滑结构,其特征在于:上述本体部(302)是形成筒状、在其内周上形成上述滑动面的;上述给油路(306)是在本体部(302)的周部上、沿轴心方向形成的。
20、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滑动面的润滑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滑动面(303)的周向多个部位上、而且分别沿轴向、空开一定间隔地设置多个上述油沟(305),在周向上邻接的油沟(305)交错地配置着。
21、如权利要求17或18所述的滑动面的润滑结构,其特征在于:上述本体部(302)的滑动面(303)形成为平面。
22、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滑动面的润滑结构,其特征在于:在上述流体导引件(310)的两端设置着将填块构件(311)向抱入方向弯曲的抱持部(310)。
23、如权利要求17-22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滑动面的润滑结构,其特征在于:在上述滑面(303)上设置着保湿部(320),使润滑剂滞留在油沟(305)的开口部的周部上。
CN 99107387 1999-03-16 1999-03-16 滑动面的润滑结构 Pending CN1266965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99107387 CN1266965A (zh) 1999-03-16 1999-03-16 滑动面的润滑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99107387 CN1266965A (zh) 1999-03-16 1999-03-16 滑动面的润滑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266965A true CN1266965A (zh) 2000-09-20

Family

ID=527274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99107387 Pending CN1266965A (zh) 1999-03-16 1999-03-16 滑动面的润滑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266965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235165A (zh) * 2013-06-21 2014-12-24 深圳市能源环保有限公司 一种轴与轮的配合装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235165A (zh) * 2013-06-21 2014-12-24 深圳市能源环保有限公司 一种轴与轮的配合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1457A (zh) 模件式钻头
CN1148514C (zh) 油压缸
CN1254625C (zh) 带有凸的圆形螺纹表面的梯形螺纹的螺纹管连接
CN1128078C (zh) 安全带卷取装置
CN1640596A (zh) 阶梯孔形成用钻头
CN1132721C (zh) 具有金属结合相的磨具
CN1136406C (zh) 调节高压流体流动的控制阀
CN1692001A (zh) 用于紧固螺纹构件的设备
CN1507542A (zh) 涡旋型流体机械
CN1558992A (zh) 用于可拆卸地连接对接结构件的装置和方法以及用于构成所述装置的连接杆构件
CN1735476A (zh) 对齐驱动机构及具有该机构的定位装置
CN1480646A (zh) 压缩装置
CN1533856A (zh) 辐条轮制造方法及辐条轮产品和用于该产品的工具部件
CN1500591A (zh) 驱动机构及设有该驱动机构的可动工作台组件
CN1382553A (zh) 多刃刀片
CN1265891C (zh) 流体喷出装置
CN1318124A (zh) 连接器、连接器施工用的打入杆、及下部侧凹孔加工用钻头
CN1342122A (zh) 橡胶履带
JP2009125848A (ja) スポット溶接用電極切削用バイト
CN101031378A (zh) 不重磨插入物以及装有该不重磨插入物的旋削工具
CN1245271A (zh) 滑动面的润滑结构
CN1266965A (zh) 滑动面的润滑结构
CN1863641A (zh) 定位装置和具有该定位装置的夹持系统
CN1174175C (zh) 螺纹连接构造及螺纹连接方法
CN1871098A (zh) 定位装置和具有该定位装置的夹持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