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247846C - 使用横机的收针方法 - Google Patents

使用横机的收针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247846C
CN1247846C CN 97100721 CN97100721A CN1247846C CN 1247846 C CN1247846 C CN 1247846C CN 97100721 CN97100721 CN 97100721 CN 97100721 A CN97100721 A CN 97100721A CN 1247846 C CN1247846 C CN 1247846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il
knitting
narrowing
knitted fabric
lin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Lifetime
Application number
CN 97100721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60786A (zh
Inventor
冈本一良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ima Seiki Mfg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ima Seiki Mfg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ima Seiki Mfg Ltd filed Critical Shima Seiki Mfg Ltd
Publication of CN116078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078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247846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247846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Knitting Of Fabric (AREA)
  • Knitting Machines (AREA)

Abstract

相对整个针织宽度,针织下一横列的线圈群后,使针织物侧端的线圈向内侧移动,接着仅相对针织物侧端的线圈针织下一横列的线圈后,使侧端的线圈向针织物的内侧移动。通过仅侧端线圈的针织,可以沿收针线进行追加针织,同时可以增加侧端线圈的移动次数。

Description

使用横机的收针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使用横机成形编织针织物的方法,特别是涉及一种逐渐减少针织宽度而形成收针线的方法。
背景技术
使用横机编织针织物时,利用线圈的移圈和针床的横移等使线圈移动,增加或减少针织宽度,能够将针织物编织成期望的形状。将这样的针织称作成形针织,没有针织物裁剪时的损失,能降低针织制品的制造成本。本发明涉及在成形针织中减小针织宽度的技术,即涉及到收针。
收针主要有明收针和暗收针两种方法。在明收针中,使针织物侧端的1个线圈向内侧移动1个线圈,而重合在内侧的线圈上。在暗收针中,使针织物侧端的例如4~7左右的线圈群,即侧端的线圈群向内侧移动,重合在侧端的线圈群最内侧的未移动1~2个线圈的线圈上,形成重合线圈。利用明收针,在针织物的侧端容易形成锯齿状,利用暗收针,针织物的侧端变得平滑。因此,暗收针针织后的制品质量优于明收针。
在暗收针中,在针织物侧端的内侧形成重合线圈的线,即成为所谓的成形线。例如在前后身和袖等的衣服部件的袖笼部分等进行暗收针时,在该部分产生成形线。而且在针织后用套口机等将各部件的侧端线圈彼此缝合,制成毛衣等衣服。同样,暗收针也用于背心等无袖衣服的制造。
暗收针伴随针织物的针织而进行,通常每针织2~4横列左右的线圈列进行1次暗收针。1次暗收针的线圈数的减少最多是2线圈,若在此之上则容易产生断头等问题。
图4-a、b表示按照以往的暗收针织成的针织物10的收针部分的针织组织。各长方形部分表示按照暗收针而移动的侧端的线圈群,大长方形内的小长方形表示个别的线圈。20表示移动6线圈、收针1线圈时的线圈。在针织物100中,移动6线圈,进行2线圈的收针,以200表示此时收针部分的线圈。针织物10、100每针织2横列都进行暗收针。如图所示,在图4-a中以10次的暗收针减少10线圈的纵行,在图4-b中以10次暗收针减少20线圈的纵行。在此期间针织的线圈横列数都是20横列。在1次的暗收针中2线圈的收针是上限,因而收针线L1、L2的角度(相对于收针部分以外的线圈横列的角度,相对于图的横向的角度),图4-b的情况为下限。这就成为对成形针织设计的制约。
在图4-a和图4-b中,收针线L1、L2的长度不同,沿收针线需要的线圈数目也不同。可是在以往的暗收针中,在此期间针织的线圈横列数是相同的。不仅如此,沿收针线的线圈数与针织物的内侧相同。因此,在按照以往的暗收针而针织的针织物中,在收针线附近,针织物与其他部分相比收缩,线圈从针织物的内侧被拉向收针部分。因此不能得到所期望的收针线。这种情况随着从图4-a向图4-b收针线变得尖锐而变得显著。在这样的针织物存在变形,在衣服上容易发生皱褶。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基本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相对针织宽度方向能以任意的角度进行收针,在收针部分不产生变形的收针方法。
本发明是一种用于在编织针织物的同时逐渐减少针织物的针织宽度的使用横机的收针方法,其特征在于,具有:
a.仅相对针织物侧端的至少1个线圈,针织下一横列的线圈的工序;
b.相对比上述至少1个线圈更大范围的线圈群,针织下一横列的线圈的工序;以及
c.在上述a、b工序之间,仅使上述至少1个线圈向针织物的内侧移动1或2个线圈并与针织物内侧相应线圈重叠的工序。
这里,上述至少1个线圈优选为由针织物侧端的多个线圈组成的线圈群。
优选根据相对针织物的形状、也就是相对针织宽度方向的收针线的方向,改变上述a、c工序的次数和上次b工序的次数。
特别优选使上述a、c工序的次数与上述b工序的次数之比,在每个编织位置上一定,使针织物的针织宽度连续减小。
优选地,所述b工序的次数由针织宽度减少部分上的针织物长度来决定,所述c工序的次数由针织宽度减少部分上的所减少宽度和在所述c工序中移动1个线圈还是移动2个线圈来决定,决定所述c工序的次数,以便针织宽度减少部分上的针织物侧端的长度和不进行收针的部分上垂直于线圈横列方向的线圈大小之比变为所述b工序的次数和所述c工序的次数之和。
对本发明的作用进行说明。伴随收针而移动的线圈可以是1线圈,此时变成明收针。但是优选进行暗收针,使针织物侧端的例如3~10、优选4~7个线圈移动。将这些线圈称作侧端的线圈群。另外将进行收针部分上的针织物侧端的线称作收针线。另外,将整个针织宽度或者至少比侧端的线圈群更大范围的线圈群称为比侧端的线圈群更大范围的线圈群。横列是指针织宽度方向的线圈列,尤其是指以1次编织而织成的线圈列。所谓纸样用于在设计上指定针织物形状,是指书写的纸样或者以CAD等设计装置指定针织物形状的数据。由于本发明的对象是收针,因而不做特别说明则仅指进行收针的部分。
若仅相对针织物侧端的至少1个线圈追加针织,则沿收针线线圈数目相比其他部分增加。在收针部分由于使线圈移动,因而线圈方向变化。因此,为了在针织物上不发生变形,就需要比其他部分更多的线圈。该线圈可以以侧端的至少1个线圈的针织来补充,以防止针织物的变形。收针本身通过侧端的至少1个线圈向内侧的移动而进行,1次移动优选移动1个线圈或2个线圈。通过仅追加侧端的至少1个线圈的针织,可以追加线圈的移动工序,也就是可以追加收针工序,可以相对针织宽度方向以任意角度进行收针。收针工序,例如每进行1横列或者2横列就做一次上述的追加针织。
在这里,为了在针织物上不发生变形,需要决定沿收针线的线圈数。在明收针中,移动的线圈被拉长,不易发生变形,因此容易发生变形的暗收针就成为问题。在暗收针中,侧端的线圈群是与收针线并行的方向,因而按收针线的长度和线圈的大小确定必要的线圈数。例如使用不进行收针,线圈处于自然状态时、垂直于针织宽度的方向上的线圈大小为线圈的大小。该大小是不进行收针部分上垂直于线圈横列的方向的线圈大小。因此,优选使用收针线的长度和线圈大小,求出收针线上需要的线圈数。它是仅侧端线圈群的针织次数与更大范围上的针织次数之和。
若纸样确定,针织物的设计确定时,考虑线圈的大小确定收针线的长度及在该部分上的针织物长度,从针织物长度确定比侧端线圈群更大部分上的针织次数。另外,从收针线的长度确定仅侧端线圈群的针织次数与更大范围上的针织次数之和。其结果决定了侧端线圈群的针织次数。从纸样确定针织物的减小宽度,这样可决定侧端线圈群的移动次数,以及每次移动多少线圈。因此,只要规则地重复仅侧端线圈群的针织、更大范围上的针织、侧端线圈群的移动3个工序,就能得到期望的收针线。例如若沿收针线均等地分配上述的3个工序,就形成直线状均匀整齐的收针线。
结果,在本发明中,可以在针织物上不发生变形,从而在制成衣服等时不发生皱褶,而以任意的角度进行收针。另外,优选按纸样和线圈的大小决定仅侧端线圈群的针织次数、更大范围上的针织次数、以及侧端线圈群的移动次数。在这样决定的数据中有不合适情况时,可以用设计的微修正等消除不合适情况。这样,能够简单地决定暗收针部分的针织顺序。进而只要适当地分配仅侧端线圈群的针织(追加针织)、更大范围上的针织(通常针织)、以及侧端线圈群的移动(收针)3个工序,就可以不限于直线而得到期望形状的收针线。
附图说明
图1表示实施例中的针织物暗收针的设计。
图2是实施例的针织框图。
图3是变形例的针织框图。
图4-a、图4-b表示利用以往例的暗收针针织成的针织物。
具体实施方式
图1表示纸样1中的收针部分的设计,由纸样1可知针织宽度方向的线AB的长度、作为收针部分上针织物长度的线BC的长度、以及收针线2的线AC的长度。下面说明根据纸样1以规定的线圈大小进行针织时的暗收针方法。线圈大小例如可以由每10cm针织物的x、y方向的线圈数求出。例如,如特开平7-133562(USP5511,394)记载,预先改变线圈大小而针织多种质量风格的样品,选择最适质量风格的样品,求出线圈大小。将该线圈大小适用于纸样1的尺寸,决定线圈数。
从各部分的尺寸和线圈大小可知以下的数据。从线AB的长度确定通过收针减少的线圈数。其可通过收针的次数和1次收针减少1个线圈还是减少2个线圈而决定。以通常针织的次数决定线BC的针织物长度。
线AC的长度,即收针线2的长度可由追加针织的次数与通常针织的次数之和来决定。在收针线2的附近,线圈朝向收针线2的方向,这是侧端的线圈群的方向。因此,从线AC的长度可决定沿收针线2使针织物上不发生变形所需要的线圈数。该线圈数,使线圈朝向线AC方向,并用线圈的大小去除线AC的长度而求出。该线圈大小在设计时由最适质量风格的样品求出,是垂直于针织宽度的方向上的线圈大小。另外,在实际针织物上,该大小是不进行收针部分上垂直于线圈横列的方向的线圈大小。从线AC需要的线圈数减去线BC需要的线圈数,确定追加针织的次数。这样可以决定追加针织的次数、通常针织的次数和收针次数。
沿线AC需要的线圈数也可以用沿线BC的线圈数和线AC与线BC的长度比的积求出。例如若线AC的长度是线BC的长度的2倍,则沿线AC需要2倍于沿线BC的线圈的线圈。但是,针织物具有伸缩性,即使沿线AC的线圈数从上述值偏离±10%左右,沿线AC也不会发生成为问题程度的变形。
规则地针织收针线2而织成针织物W。例如,沿线2以相同比率均等地分配追加针织、收针及通常针织,就得到直线的规则的收针线2。另外,是否能得到如纸样所示的针织物依赖于线圈大小,在进行追加针织的地方和进行收针的地方的分配时,在产生端数等过于不足的情况下,可以稍微调整线BC和线AC等的长度。另外,也可以调整1次收针进行减少1线圈还是减少2线圈。
图2表示以线圈大小和纸样为基础,相对针织物长度(线BC的长度)以1∶3的比例确定收针线2的长度(线AC的长度)时的针织框图。在该例中,针织物W每进行2次通常针织,就对5个纵行的侧端的线圈群K进行4次追加针织,在此期间3次进行1次2线圈的收针。
从图2的框1、2开始伴随暗收针的成形编织,针织纱1个往复供给于针a~r,在针织物W的整个宽度上针织2横列的线圈。框3的箭头表示线圈的移动方向,钩挂于前针床的针a~e的侧端的5个线圈群K移到后针床后,使后针床向右方移动二根针的距离,再移至前针床的针c~g。由此针织物W的针织宽度减少2个线圈。
接着,在框4、5中,将针织纱1往复供给于针c~g,而针织2横列的线圈,其中,针c~g钩挂有在框3移动的侧端线圈群K。在框6中,与框3相同地,使侧端的线圈群K移到后针床之后,向针织物的内侧移动2个线圈,移至前针床的针e~i。由此针织宽度又减少2个线圈(R1内的P)。接着在框7~9中,反复进行与上述框4~5相同的针织横列,使针织物W的针织宽度再减少2个线圈。
在框10、11中上,将针织纱1往复供给于针织物W的整个针织宽度上的针g~r,而针织2横列的线圈。
框12以后的框,相当于框3以后的框的重复,将图中R2的针织循环反复进行需要的次数,就能进行暗收针而形成收针线2。
像这样规则地分配通常针织、追加针织和收针。因此沿收针线2的线圈数比沿针织物长度(线BC)的线圈数增加,同时针织宽度减小。因此可以抑制针织物的变形,能够得到近似于纸样的形状的针织物。
图3表示上述针织循环R3的变形例,表示相对针织物长度(线BC)部分,以1∶2的比例沿收针线2(线AC)配置线圈的情况。针织物W每针织2横列,5纵行的侧端的线圈群K织成2个横列,在此期间线圈数减少3个。在图2中,在针织循环R1之间2次进行副循环P,但在图3中进行1次与P等同的针织循环P′。
即,在框1中向针p~a供给针织纱,针织物W的线圈针织1横列。接着在框2中,钩挂在前针床的针a~e上的侧端的线圈群K移向后针床,然后使后针床向右方向移动一根针的距离,使线圈群K再移向前针床的针b~f。由此针织物W的针织宽度减少1个线圈。
接着在框3、4中,将针织纱1往复供给于针b~f而针织2横列的线圈横列,其中,针b~f钩挂有在前框中移动的针织物W的侧端的线圈群K。在框5中,钩挂在上述同一根针上的侧端的线圈群K移到后针床后,向针织物的内侧移动1个线圈,钩挂在前针床的针c~g上。因此针织宽度减少1个线圈。接着在框6内只进行暗收针,使侧端的线圈群K移到针d~h,针织宽度再减少1个线圈。在框7中向整个针织宽度上的针d~p供给针织纱,从而针织物W针织1个横列。
从上述各例可知,仅侧端的线圈群K的针织次数和收针次数可以根据收针线的角度进行种种变化。随着角度成为锐角,即随着相对针织物长度(线BC)的收针线圈数目(线AB)变多,增加追加针织和收针的次数。在本发明中,在使针织宽度急剧减小的情况下,增加相对于通常针织次数的追加针织次数,随之增加收针的次数。这样,能进行任意角度的收针。
在实施例中,虽然说明了用于得到直线的收针线的针织,但是即使收针线为曲线也可以使用本发明。在此情况下可以与实施例同样地根据曲线部的形状和尺寸而决定追加针织和收针的次数。另外,为了得到针织数据而使用CAD,使包含应针织的针织物尺寸的纸样数据和线圈大小数值化,根据这些数值数据求出相对于线BC的线AC长度,由此也可求出追加针织的次数和收针次数。此时,优选可以在CAD内自动修正纸样和收针的次数,以使针织的针织物与纸样接近。这样就能简单地得到针织数据。

Claims (5)

1.一种使用横机的收针方法,用于在针织针织物的同时逐渐减小针织物的针织宽度,其特征在于,包括:
a.仅相对针织物侧端的至少1个线圈,针织下一横列的线圈的工序;
b.相对比所述至少1个线圈更大范围的多个线圈,针织下一横列的线圈的工序;以及
c.在所述的a、b工序之间,使所述至少1个线圈向针织物的内侧移动1或2个线圈并与针织物内侧相应线圈重叠的工序。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使用横机的收针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1个线圈是由针织物侧端的多个线圈组成的线圈群。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使用横机的收针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针织物的形状,改变所述a、c工序的次数和所述b工序的次数。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使用横机的收针方法,其特征在于,使所述a、c工序的次数与所述b工序的次数之比在每个编织位置上一定,使针织物的针织宽度连续减小。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使用横机的收针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b工序的次数由针织宽度减少部分上的针织物长度来决定,
所述c工序的次数由针织宽度减少部分上的所减少宽度和在所述c工序中移动1个线圈还是移动2个线圈来决定,
决定所述c工序的次数,以便针织宽度减少部分上的针织物侧端的长度和不进行收针的部分上垂直于线圈横列方向的线圈大小之比变为所述b工序的次数和所述c工序的次数之和。
CN 97100721 1996-02-15 1997-02-14 使用横机的收针方法 Expired - Lifetime CN1247846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748696 1996-02-15
JP27486/96 1996-02-15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0786A CN1160786A (zh) 1997-10-01
CN1247846C true CN1247846C (zh) 2006-03-29

Family

ID=516526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97100721 Expired - Lifetime CN1247846C (zh) 1996-02-15 1997-02-14 使用横机的收针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247846C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9125548A1 (ja) * 2008-04-11 2009-10-15 株式会社島精機製作所 重ね目を有する編地の編成方法および編地
JP5766452B2 (ja) * 2011-01-28 2015-08-19 株式会社島精機製作所 編地の編成方法
JP5905221B2 (ja) * 2011-09-16 2016-04-20 株式会社島精機製作所 編地の接合方法、および編地
CN103320950A (zh) * 2013-07-08 2013-09-25 宁波慈星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双面紧密度收针的方法
CN106480592B (zh) * 2016-12-29 2018-12-04 湖州汉和制衣有限公司 一种立体毛衣编织结构及其编织方法
CN110042546B (zh) * 2019-05-06 2020-10-09 嘉兴市蒂维时装有限公司 一种全成型前后变化收针的编织方法及其成型织物
CN113699660B (zh) * 2021-08-10 2023-04-07 信泰(福建)科技有限公司 无锯齿感一体收针、加针编织的编织工艺、织物及鞋面
CN114687052B (zh) * 2022-03-28 2023-06-13 嘉兴市蒂维时装有限公司 一种全成型大角度有边领编织方法及针织物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0786A (zh) 1997-10-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6151922A (en) Method of knitting inlaid fabric and inlaid fabric knitted by the method
CN1024574C (zh) 针织加工织物末端部分的方法
CN1232194C (zh) 针织手套
CN1023136C (zh) 具有开缝部位的圆筒状针织物的编织方法
EP0839940A2 (en) A method of knitting tubular fabric having 2 x 1 rib stitch
CN103031660B (zh) 针织物的编织方法
US5956975A (en) Method of knitting a collar
CN1247846C (zh) 使用横机的收针方法
CN1226476C (zh) 用横机形成的针织物的衣领针织方法及其针织设计装置
CN101068963A (zh) 用横机编织的针织衣物及其编织方法
US6655175B1 (en) Method for joining knitted fabrics and joined knitted fabrics
CN1167840C (zh) 具有不同成圈高度的成型针织物生产方法
EP1990451A1 (en) Method of forming increase and knitted fabric where increases are formed inner side of knitting width direction end of knitted fabric
CN1867271A (zh) 具有高支撑特性的无缝手套
CN1057498A (zh) 接缝织物的针织方法
CN100347367C (zh) 在横机上生产针织物的方法
CN1086751C (zh) 在横机上编织一种针织物的方法
US5444995A (en) Process for manufacturing a complete garment on a two needle bed flat knitting machine
CN102619008B (zh) 针织物的编织方法
CN1304667C (zh) 在筒状针织物上编织绞花花样的方法
KR100351612B1 (ko) 횡편기에서의실길이제어방법과그장치
CN110592788B (zh) 一种仿席编针织物的编织方法
EP0416800A2 (en) Knitting method for thick fabric of reduced elasticity
CN102345197B (zh) 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及针织物
US6079232A (en) Widening method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60329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