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242823C - 自动麻将桌 - Google Patents

自动麻将桌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242823C
CN1242823C CN 03156751 CN03156751A CN1242823C CN 1242823 C CN1242823 C CN 1242823C CN 03156751 CN03156751 CN 03156751 CN 03156751 A CN03156751 A CN 03156751A CN 1242823 C CN1242823 C CN 1242823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oard
assortment
cards
mentioned
pile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 03156751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494938A (zh
Inventor
渡边贞男
森冈章
野口真吾
孟繁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IANYUAN AUTOMATIO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DIANYUAN AUTOMATIO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IANYUAN AUTOMATION Co Ltd filed Critical DIANYUAN AUTOMATION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49493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49493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242823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242823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pecific Conveyance Elements (AREA)
  • Toys (AREA)
  • Finishing Wal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自动麻将桌,要解决的问题是:当将双摞配列牌组与发牌配列牌组一同向天板上供给时,设法使供给到各庄的双摞配列牌组在各长度上没有不谐调感。本发明的要点是:在使由汲上机构拾取上来的牌形成发牌配列牌组BA和双摞配列牌组BB向天板上供给的自动麻将桌中,将需要向天板上供给的发牌配列牌组和双摞配列牌组的各配列模式的数据事先储存到ROM30A内,然后基于该数据决定各庄的发牌数和双摞牌数。并且,将通过运算装置驱动控制进入口开闭机构,以便使所决定的发牌数的牌作为发牌配列牌组形成用牌送入整列机构,同时使所决定的双摞牌数的牌作为双摞配列牌组形成用牌送入整列机构。

Description

自动麻将桌
[发明所属的技术领域]
本发明为一种有关自动麻将桌的产品,该自动麻将桌可以在对投入其桌内的一副麻将牌进行搅拌处理后,形成发牌用配列牌组和除去发牌部分的双摞配列牌组,并将这2种配列牌推升至桌面板上。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的自动麻将桌几乎都属下类产品:将行牌结束后的牌投入麻将桌的内部,一面进行搅拌一面拾取牌,然后在各庄使均等数量的双摞牌形成正方形配列,进行待机;当下局开始时,再将其排列成正方形的双摞牌向桌面板上推出。在这种以往型号麻将桌的发牌上,习惯上有几种方法。一般,由根据庄家投出的2个骰子点的合计数所指定的牌位置开始,以庄家为序,按反时针方向,一个接一个地反复抓取3次每次2列2摞共4张牌;第4次时,庄家因要进行俗称的“起庄”,故共取14张牌,而其它各庄则分别再取一张共13张牌,然后结束发牌。在此,庄家多取一张牌就等于为行牌方便起见,同时进行了第一次的抓牌。在剩下的双摞牌中,还要由开始发完牌后的位置按反时针方向将第3列上摞的牌翻开作为悬赏牌(宝)。
这样,在以往的自动麻将桌中就存在如下的问题:即,在靠人手来进行发牌的同时还要进行翻悬赏牌;此举不仅麻烦,而且还容易出错,或者将双摞牌碰倒。
为解决此项问题,在专利公开平成9-276545号公报上至少公开了自动形成悬赏牌的机构。另外,在专利公开平成6-59345号公报上还公开了具备悬赏牌选出机构的麻将桌。然而,在这些方面,有关发牌的烦恼并没有解除。
另一方面,在专利公开昭和62-49879号公报,以及专利公开58-152579号公报上还公开了可以在桌内自动形成双摞配列牌(牌墙牌)及发牌用配列牌,并将这些配列牌分别推出至桌面板上的自动麻将桌。然而,在这些以往技术上存在如下问题:由于在排列上都是使双摞牌大致均等地分散,因此双摞配列牌断断续续不衔接,尤其是设定为3人用时更为明显,不仅在双摞配列牌的排列上会产生不谐调感,而且牌手还有可能搞错自己应该抓取牌的场所,很不实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解决以往技术上的上述问题的自动麻将桌。
用以解决上述课题的本发明特征在于:提供一种具备下述构件的自动麻将桌:
(1)带有桌面板的主体,其桌面板设有四个开口,用于向各庄供牌;
(2)设在上述主体内的搅拌装置,用以搅拌埋设有磁性体的牌;
(3)四个拾取机构,用于由上述搅拌装置中拾取牌;
(4)对应上述拾取机构设置的四个形成与供给机构,用于使由上述拾取机构拾取上来的牌形成发牌配列牌组和双摞配列牌组,并由所对应的开口向各庄供给;在由上述构件组成的自动麻将桌中,还具备如下形式:
A:计数形式,用于分别对由上述四个拾取机构拾取上来的牌进行计数;
B:供牌允许与禁止手段,用于分别允许或禁止向上述形成与供给机构供牌;
C:数据储存形式,用于储存供给至桌面板上的发牌配列牌组和双摞配列牌组的各种配列模式数据;
D:决定形式,用于根据上述数据决定各庄的发牌数和双摞牌数;
E:用于控制上述供牌允许与禁止手段的手段,通过上述形成与供给机构分别在各庄,按照响应上述决定形式和上述计数形式由上述决定形式决定的发牌数和双摞牌数,形成、供给发牌配列牌组和双摞配列牌组。
并且,还可以使拾取机构与形成与供给机构之间进一步具有翻牌机构,以便可以形成悬赏牌。另外,还可以使上述决定形式利用任意的计数器数值或随机数等,在决定各庄的发牌数和双摞牌数的分配上具有偶然性。
根据本发明所建议的麻将桌,其特征在于:
(1)具备带有桌面板的主体,该桌面板设有四个开口,用于向各庄供牌;
(2)具备设在上述主体内的搅拌装置,用于搅拌埋设有磁性体的牌;
(3)具备用于由上述搅拌装置拾取牌,并形成规定牌数的发牌配列牌组和双摞配列牌组,再由上述四个开口向各庄供给的机构。
在由上述构件组成的麻将桌中,又具备如下形式:
A.数据储存形式,用于储存提供到桌面板上的发牌配列牌组和双摞配列牌组的各种配列模式数据;
B.决定形式,用于根据上述数据储存形式的上述数据决定各庄的发牌数和双摞牌数;
C.用于控制上述机构的形式,以便分别在各庄,按照响应上述决定形式做出上述决定的发牌数和双摞牌数,形成发牌配列牌组和双摞配列牌组。
[附图的简要说明]
[图1]
为概略表示通过本发明所实施的自动麻将桌形态之一例的斜视图。
[图2]
为表示在图1中所示自动麻将桌中所使用的麻将牌结构的图。
[图3]
为卸下桌面板时自动麻将桌主体内的俯视示意图。
[图4]
为用于说明用来拾取图3中所示旋转盘上的牌的拾取机构俯视图。
[图5]
为图4的斜视图。
[图6]
为图4中所示的圆柱旋转体正视图。
[图7]
为图4中所示的圆柱旋转体俯视图。
[图8]
为图4中所示的进入口开闭机构斜视图。
[图9]
为用于对拾取机构的1系列动作进行说明的斜视图。
[图10]
为说明通过整列机构对牌进行整列动作之1例的图。
[图11]
为用于说明通过整列机构对牌进行整列动作的另1例的图。
[图12]
为图9中所示的圆盘旋转体主视图和侧视图。
[图13]
为用于说明图9中所示分配板的图。
[图14]
为说明分配板朝向下载置台时牌的移送状态图。
[图15]
为说明分配板朝向上载置台时牌的移送状态图。
[图16]
为说明分配板朝向上载置台时牌的移送状态图。
[图17]
为说明通过翻牌机构使牌翻转时动作的图。
[图18]
为说明通过翻牌机构使牌翻转时动作的图。
[图19]
为说明通过翻牌机构使牌翻转时动作的图。
[图20]
为图19中所示推牌机构的载置部斜视图。
[图21]
为推出机构的斜视图。
[图22]
为推出机构的正视图
[图23]
为用于对图22中所示待机台升降的结构进行说明的图。
[图24]
为用于对驱动待机机构、升降台机构、推板机构的结构进行说明的俯视图。
[图25]
为用于对图22所示发牌台的回转运动进行说明的图。
[图26]
为发牌台、待机台与升降台机构、推板机构的简略结构图。
[图27]
为图26中所示升降台机构斜视图。
[图28]
为升降台机构主视图。
[图29]
为图27所示滑动构件的驱动机构说明图。
[图30]
为用于对图26中所示推板机构进行说明的正视图。
[图31]
为用于表示自动麻将桌控制系统结构的方块图。
[图32]
为表示发牌及双摞牌的配列模式的图。
[图33]
为表示控制信息的图。
[图34]
为用于说明图1所示的自动麻将桌一系列控制动作的流程图。
[图35]
为用于准备控制信息以便与通过各种开关所指定的条件相吻合的处理的说明图。
[图36]
为用于说明各庄发牌数和双摞牌数的决定方法之一例的图。
[图37]
为图34的一部分详细流程图。
[图38]
为表示图37的庄处理步骤详细流程的一部分的图。
[图39]
为表示图37的庄处理步骤详细流程的一部分的图。
[图40]
为表示图37的庄处理步骤详细流程的一部分的图。
[图41]
为表示图37的庄处理步骤详细流程的一部分的图。
[图42]
为表示设定为4人用(136张牌)、无悬赏牌、无发牌场合的双摞牌配列模式的俯视图。
[图43]
为表示设定为4人用(136张牌)、有发牌场合的发牌配列模式的俯视图。
[图44]
为表示设定为4人用(136张牌)、有发牌场合的双摞牌配列模式的俯视图。
[符号的说明]
1  自动麻将桌
2  体
3  桌面板
4A 投牌口
6  操作板
6A 启动开关
7A、7B、7C、7D 出牌口
10  牌
11  磁铁
30  运算装置
30A ROM
30B RAM
52  玩法选择开关
53  玩法模式显示器
54  悬赏牌有/无选择开关
55  发牌有/无选择开关
100 搅拌机构
200 拾取机构
403 入口传感器
450 进入口开闭机构
500 整列机构
600 分配机构
604 分配板
650 翻牌机构
700 推出机构
702 下载置台
703 上载置台
709 上侧推入板
710 下侧推入板
800 待机机构
801 发牌台
802 待机台
900 升降台机构
1000推板机构
1004推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图纸就本发明的实施形式进行详细说明。
图1为概略地表示通过本发明的自动麻将桌实施形式其中一例的斜视图。自动麻将桌1的主体2靠支架3支承着,在设置于主体2上的桌面板4中间部分形成投牌口4A,用于投入牌。投牌口4A为可通过盖5开闭的结构,盖5通过不加图示的开闭机构进行开关。通过操作设在主体中间的操作面板6上的启动开关6A,使开闭机构开始工作,这时便可以使盖5向下方移动,将牌由投牌口4向下方投入了。
在桌面板4上的投牌口4A与桌面板4的周边之间,与牌手相向形成4个狭长的矩形出牌口(开口)7A、7B、7C、7D,用于将分发牌用的配列牌(以下称发牌配列牌组)BA,以及使用于行牌开始后各牌手依次抓取的牌形成两摞的双摞配列牌(以下称双摞配列牌组)BB,由主体2的内部提供到桌面板4的上面;这些出牌口7A、7B、7C、7D在结构设计上为只有提供各配列牌时才会打开,后面将进一步叙述。
图2为表示在自动麻将桌1中所使用的牌10结构图。牌10结构为:制作成合成树脂的成形体,并在其内部埋设有磁性体。在本实施形式中,作为该磁性体采用着磁铁11,磁铁11被埋设在牌10的中间部位。另外,在自动麻将桌1的结构设计上为,采用2副牌,用其中一副进行比赛,而另一副牌则在自动麻将桌1内进行搅拌,使其事先形成发牌配列牌组和双摞配列牌组两种配列牌进行待机。
在图1中将图解省略了,其实在自动麻将桌1的主体2下方设有发牌有/无选择开关和悬赏牌有/无选择开关以及比赛规则选择开关,随意操作这些开关,就可以进行一定规则的比赛了。并且,还可以通过比赛规则选择开关选择3人用3种类、4人用3种类共6种类的比赛模式,适用于与各比赛模式相应的配列模式。
图3为卸下桌面板4时自动麻将桌1主体2内的平面示意图,用于对自动麻将桌1的内部机构进行说明。在主体2的中间部分设有搅拌机构100,用于对所投入的牌进行搅拌,在主体2内的4角处分别设有拾取机构200,用于拾取经搅拌机构100搅拌过的牌。
搅拌机构100在结构上备有如下构件:
(1)外侧比中间部位略低而形成的圆形旋转盘101;
(2)围在旋转盘101周围形成的外壁102;
(3)一端分别固定在旋转盘101中心附近的两个棒状弹性体103.103;
(4)位于旋转盘101下面一侧沿其周边等间距配设的4个翻牌用磁铁104;
(5)旋转盘驱动机构105。
在旋转盘101的下面设有齿轮,旋转盘101在结构设计上为:与齿轮106同步旋转。
齿轮106分别与4个拾取机构200的各驱动用齿轮201啮合。旋转盘驱动机构105为了驱动4个驱动用齿轮201中的一个旋转,备有借助与其驱动用齿轮201为一体运动的同步皮带轮202和同步皮带203连接着的驱动电机204。因而,当驱动电机204被驱动时,其旋转借助同步皮带203传动给同步皮带轮202,又因为驱动用齿轮201与同步皮带轮202为一体旋转,同时与驱动用齿轮201啮合着的齿轮106也开始旋转,于是,旋转盘101便会沿箭头方向旋转。并且,由于旋转盘101的旋转,其它3个驱动用齿轮201也会同时旋转。在图22中可见齿轮106与驱动用齿轮201的啮合状态。
参照图22,在驱动用齿轮201的中心开设有孔,该孔内穿有支承轴205,以保持着驱动用齿轮201旋转自如。在驱动用齿轮201的下方即齿轮201上固定着同步皮带轮202。而且,在结构设计上为:使在固定于支承轴205上的扭矩限制器206上部形成的凸部与在驱动用齿轮201的下方形成的凹部相配合。因而,当驱动用齿轮201随着齿轮106的旋转而旋转时,则配合在驱动用齿轮201上的扭矩限制器206就会旋转,而支承轴205也会因此而旋转。扭矩限制器206的配备目的是为了在支承轴205产生过载冲击时起到缓冲作用。
在旋转盘101的略上方,通过各将其一端固定在位于中央部位的保持体112上,呈放射状配置有由具有适度挠性的螺旋弹簧构成的棒状弹性体103、103。由于保持体112始终处于静止状态而不进行旋转,因此当旋转盘101旋转并将牌10由投牌口4A(参见图1)投入到旋转盘101上且形成堆状时,就会通过棒状弹性体103将其牌10拔开,并使牌10向棒状弹性体103一侧集中,进行搅拌。这时牌10通过旋转盘101的旋转力自然而然地推向棒状弹性体103,使其弯曲并随其不断地向外壁102缓慢移动。
下面参照图4及图5对用于拾取移向旋转盘101外壁102侧的牌的拾取机构200进行说明。
如上所述,虽然拾取机构200设有4个,但因4个拾取机构200在构造上完全相同,故在此仅对其中1个机构200进行说明。拾取机构200为用于拾取移到外壁102侧的牌的机构,由用于靠磁力吸附牌10的圆柱旋转体401和圆柱旋转体驱动机构404构成。
首先,参照图6及图7对圆柱旋转体401进行说明。图6为圆柱旋转体401的正视图,图7为圆柱旋转体401的俯视图。圆柱旋转体401由长度(1L)即视图上的高度尺寸略等于牌10长度的圆柱形合成树脂材料构成,在其1侧端面至相当于牌宽度部分的长度(1S)位置上设有槽401A。在圆柱旋转体401的圆柱面部位有2处等间距的吸附面401B,该吸附面401B按等同于平卧牌的面积削成平面,在其中心部位埋设有磁铁401C,埋设深度为紧靠吸附面401B埋设。
在圆柱旋转体401上形成有内侧边缘带锥度幅宽比较窄的凸缘部401E,并在凸缘部401E对应吸附面401B的部分形成与上述吸附面401B为同一平面的缺口401F,该缺口401F的后端稍微留有坡度部401D。
再重新参照图4及图5,在圆柱旋转体401的中心装配有旋转轴405,使圆柱旋转体401固定于该旋转轴405上,该旋转轴405靠将圆柱旋转体401挟于中间的导向构件501和设在对侧固定侧壁的基座(不做图示)支承着,使其旋转自如。
在固定着圆柱旋转体401的旋转轴405上以固定形式装配有同步皮带轮405A。另外,在驱动齿轮201的上方设有另一个旋转轴406,在该旋转轴406上又以固定形式装配有同步皮带轮406A。旋转轴405的同步皮带轮405A与旋转轴406的同步皮带轮406A通过同步皮带407连接着,而旋转轴406则借助支承轴205与伞齿轮408连接着。此处在结构设计上为:当驱动用齿轮201旋转一周时,则圆柱旋转体401也旋转一周。如向旋转盘101内所视,圆柱旋转体401悬起着,且圆柱旋转体401与旋转盘101之间保持着比牌10厚度稍大程度的间隙,以便能够靠埋设在圆柱旋转体401内的磁铁401C(参见图6、图7)将通过其间平卧状牌10吸附上,而对牌进行拾取。
关于埋设在圆柱旋转体401内磁铁401C的极性与埋设在牌10内磁铁11的极性关系方面,规定为以牌10的字面朝上状态吸附在圆柱旋转体401上。比如:当以牌10的字面侧为S极时,则在吸附面401B侧埋设的各磁铁在吸附面侧应为N极。
对于上述吸附在圆柱旋转体上的牌10,为能达到对其可否拾取进行控制,在靠近圆柱旋转体401的圆柱面处,设有进入口开闭机构450。
进入口开闭机构450,其结构为:为使挡板451可处在允许牌10进入的开位置或禁止牌10进入的闭位置上,挡板451借助联杆机构452与电磁线圈453连接。
参照图8对进入口开闭机构450进行说明。挡板451为板状构件,组装在支承轴454上,并保持摆动自如(参见图5)。并且,在挡板451上还借助联杆机构452连接着用于驱动挡板451开闭的电磁线圈453。如图5及图8所示,在挡板451的上部设有套管455,套管455通过穿通导向构件501和设在相反侧的侧壁之间的支承轴454支承着档板451,保证其摆动自如。联杆机构452的短联杆456的下端456A支承在导向构件501上,并保持摆动自如;在上端456B上设有支轴457,支轴457以适当的深度嵌入挡板451内。在电磁线圈453的柱塞453A上设有螺旋弹簧453B,始终保持使长联杆458推向前方。因此,当向电磁线圈453通电时,长联杆458就会被拉向电磁线圈453侧,挡板451便向电磁线圈453侧回转,定位在禁止牌10进入的闭位置上。另外,当中止向电磁线圈453通电时,长联杆458就会被螺旋弹簧453B推向前方,挡板451便向离开电磁线圈453的方向回转,定位在允许牌10进入的开位置上。
在这里,参照图3对牌10由旋转盘101至拾取机构200移动的状态进行说明。设在旋转盘101下面的翻牌用磁铁104在极性规定上要使字面朝下的平卧牌能翻转过来。就上述的例子而言,为将S极朝上侧设置。通过该翻牌用磁铁104的作用,使在旋转盘101的周边附近移动的牌中字面朝下的牌10,在该翻牌用磁铁104的上头受到排斥力而翻转过来,这样,字面便朝向上侧了。
在靠近圆柱旋转体401侧,距旋转盘101比牌厚度稍高的位置上设有由外壁102向内侧隆起的弯曲状障碍壁113;对于在旋转盘101的周边移动的牌10中平卧牌来说,使其可较容易地在障碍壁113下通过,而字面朝向侧面的站立牌则会受到该障碍壁113的妨碍而跌倒,或者以站立牌状态沿着弯曲边缘移动。这样,字面朝上的牌10就会到达圆柱旋转体401下方。
参照图9对拾取机构200由旋转盘101拾取牌时的一系列动作进行说明。当圆柱旋转体401的吸附面处于与旋转盘101面相向的状态时,若在旋转盘101上字面朝上载放的牌10进入到旋转盘101与圆柱旋转体401的吸附面401B之间,则在埋设于圆柱旋转体401内吸附面401B下方的磁铁401C与牌10内的磁铁11之间,就会产生磁吸引力作用,从而将牌10吸附在吸附面401B上。而将牌10吸附在其吸附面401B上的圆柱旋转体401则会通过向X方向旋转,对牌10进行拾取。
下面,对用于使通过拾取机构200拾取的牌10沿纵长方向整列的整列机构进行说明。整列机构500由导向构件501与导路504构成。在结构设计上为:使通过拾取机构200拾取的牌10通过导向构件501改变方向,以便向其纵长方向行进,同时被送入诱导路504内。
参照图10及图11,对以各种角度吸附在吸附面401B上的牌10通过整列机构500使其向纵长方向排列的工作原理进行说明。虽然在靠近导向构件501的入口处脱出吸附面401B的侧面与导向构件前端502接触会受到阻力,但是埋设于牌10内的磁铁11的中心将受到埋设于圆柱旋转体401内的磁铁401C的中心吸引,使其一面旋转着一面改变方向,于是该侧面便与导向构件501的内壁面501A成平行状态,从而进入到整列机构500的内部。
图10为牌的长边侧面与导向构件前端502接触情形的示意图,表示牌10以纵长的状态进入整列机构500的内部。以该状态进入的牌10经过在导向构件501的中途预留的缺口503到达上部。导向构件501的内壁在靠近上部的部分平缓地引向外侧,牌10在向外侧调转方向的同时,将越出吸附面401B。当牌10的中心经过最高点时,虽然牌10会向下方改变方向,但是这时牌10的前头部分已到达诱导路504的入口附近。诱导路504由两侧围在导向构件501与侧壁之间的斜面构成,如图所示,斜面前端的一部分向槽沟401A内突出着。通过导向构件501使由吸附面401B向外侧脱离出去的牌10的前端跨过该斜面的前端,而进入到诱导路504内。
图11为牌10短边侧面接触导向构件502情形的示意图。虽然牌10的短边侧面接触导向构件前端502与图10的情形同样会进行旋转,但是牌10在跨过倾斜部401D的形态上为以横长状态进入内部。这时,由于埋设于牌10内的磁铁11的中心脱离埋设于圆柱旋转体401内的磁铁401C的中心而偏向外侧,因此牌10会在内侧受到吸引力,于是该侧面便以与导向构件501的内壁面501A对接的状态进入整列机构500的内部。
当牌10的中心到达缺口503时,由于与内壁对接着的侧面受到阻挡,因此牌10便会以缺口前端505为中心进行旋转,牌10的一部分则进入缺口503内。这时,通过倾斜部401D,使略微浮起的牌10的一端在倾斜部401D上滑落,加速牌10的旋转。另外,因为倾斜部401D只是用于辅助旋转的,所以也可不必特别设置。当牌10以该状态进一步前进时,牌的长边侧面就会与缺口后端接触而再度旋转,使长边侧面紧靠在导向构件501的内壁面501A上前进。如上所述,牌10以各种角度吸附在圆柱旋转体401上后,都会通过整列机构500控制其一定的方向。
如图4、图5、图9所示,在靠近导向构件501的顶点设于内壁上的孔内设有由反射式光敏元件构成的入口传感器403,通过入口传感器403以电的形式检测到牌10的进入。并且,在结构上设计如下:由圆柱旋转体401送上来的牌10在靠近圆柱旋转体401的顶部被诱导路504的一端504A捉拿,并随着圆柱旋转体401的旋转,由吸附面401B上将其剥离,然后朝向下方通过自重沿着倾斜的诱导路504自然落下,并朝向分配机构600前进。在诱导路504的延长线上设有由电磁线圈与一端靠轴支承使其旋转自如的可动片601构成的翻牌机构650。翻牌机构650是用来使牌10翻转的,靠电磁线圈620驱动的可动片601通常处于图示的位置。在结构设计上如下:可动片601内埋设有磁铁602,使字面朝下落下来的牌10通过磁铁602吸引停止在可动片601上。关于翻牌机构的工作原理,以后加以叙述。
下面,对分配机构加以说明。分配机构600是用于使通过翻牌机构650由整列机构500送过来的牌10有选择地送入到以后将详细说明的载置部701的下载置台702或上载置台703任意一方的机构。分配机构600具有为使牌移动所必需的圆盘旋转体603及其驱动机构,以及用于控制牌的轨道的分配板604及其驱动机构。
参照图12对圆盘旋转体603加以说明。圆盘旋转体603具有圆柱形的基部605,在基部605的侧面形成有呈法兰状的薄板606,在薄板606上又进一步等间隔地配置有2个厚度与基部605同样程度的棒状推板607,基部605的中心紧固在支轴406(参照图5)上。
下面,参照图13对分配板604进行说明。分配板604具备与圆盘旋转体603的基部605(参见图12)同半径的扇形基部608,在延长设置于扇形基部608一端的平板状基部609上,如图所示,形成有侧壁610及上板611,同时在图示的位置还设有牌托612。在基部608的中心形成有孔613,将支轴406(参见图5)贯穿于孔613内,于是分配板604便靠支轴406支承着,并使其旋转自如。
在此一并参照图4,圆盘旋转体603的薄板606与分配板604的侧壁610之间的间隔保持在比牌宽度稍大的程度。并且,在结构设计上如下:分配板604借助弹簧630,使其平时朝向下侧,同时又借助联杆615与电磁线圈614连接着,可以通过驱动电磁线圈614使牌的出口改为朝向上方,以便可以将牌10分放到配置于前方以后将要叙述的推出机构700的载置部701的下载置台702或上载置台703上的任意一方。
对通过具有上述结构的分配机构600所进行的分牌工作原理加以说明。在图13中表示了分配板604朝向下载置台702时的状态,并出示了拾取途中的牌10和位于诱导路504上的牌10以及后端被棒状推板607推着移送中的牌10。在这里还表示出了磁铁401C与棒状推板607的相位关系大致为90度的状态。
在图14中表示了原本在图13上被棒状推板607推着的牌10被推入到下载置台702上时的状态,这时,曾在诱导路504上的牌10被可动片601内的磁铁602所吸引,而曾在拾取途中的牌10则被拾取至圆柱旋转体401上部。
图15及图16是用来说明分配板604朝向上载置台703时牌的移送状态的。在图15上,位于可动片601上的牌10被棒状推板607向上推其后端的下侧,使其由磁铁602上被剥离,并在分配板604的平板上基部609上被推出。然后接下来是,如图16中所示,牌10在平板上基部609上被推板607向前方推着前进,进一步向前推,就会使牌10的前端前进到上载置台703上的中心,这时则被载置部701的上壁704内S极朝下埋设的磁铁705所吸引,并被载放到上载置台703上的指定位置。
下面,参照图17至图19,对在进入分配机构600之前通过翻牌机构650使牌10翻转时的工作原理进行说明。首先,在图17中,当牌10被圆柱旋转体401所拾取,并通过入口传感器403检测到牌10被拾取时,电磁线圈410则响应其检测结果而开始工作,使档板402处在禁止牌10通过的闭位置。即,当通过翻牌机构650使牌10翻转时,应该翻转的牌被入口传感器403检测到,对其做出响应,使进入口开闭机构450工作,将档板402切换至闭位置。这时,翻牌机构650的电磁线圈620开始工作,可动片601则向图示的位置后退,置于诱导路504的下方,从而形成间隙616。在这种状态下,于诱导路504上滑落下来的牌10落入间隙616内。
图18表示落入间隙616内的牌10被牌托612接住的状态。如图18所示,牌托612在结构设计上如下:当右肩朝上倾斜着接住牌10时,牌10处于向左倾斜的静止状态。另外,也可以辅助性地在分配板604的扇形基部608里侧的适当位置上埋设磁铁。
图19表示载放于牌托612上的牌10通过棒状推板607以字面10B朝上的状态沿扇形基部移送的情形。牌10被以字面朝上的状态移动过去,将会成为悬赏牌。虽然该牌10其后在平板状基部609上移动,将被载放于下载置台702上,但是关于牌10由平板状基部609向下载置台702的移动原理,因曾与采用图13及图14说明的内容完全相同,故在此不再赘述。
如上所述,牌10由分配机构600载放到推出机构700的载置部701的下载置台702上或上载置台703上。参照图4,通过分配机构600所分配的牌10,由分配机构600移送到设在牌10行进方向上的推出机构700。
图20为推出机构700的载置部701的斜视图,图21为推出机构700的斜视图,图22为推出机构700的正视图。参照图13、图20~图22,对推出机构700进行说明。
推出机构700由载置部701与推出部730构成。推出机构700的载置部701具有双层结构部,其双层结构部备有用于载放牌10的下载置台702和上载置台703;在下载置台702及上载置台703的尽头设有起挡墙作用的侧壁706。其结构为被板状推片607推入任意载置台702、703上的牌10,又被侧壁706档住。在上载置台703的上方,余出比牌10厚度部分大一些间隔,设有上壁704。这样一来,在载置部701上就形成了用于容纳牌10的上部空间471和下部空间742。
在上部空间741中,通过分配机构600,经与侧壁706相向的开口将牌10推入上部空间741内,并载放到上载置台703上。
在下部空间742中也是同样,通过分配机构600,经与侧壁706相向的开口,将牌10推入下部空间742内,并载放到下载置台702上。侧壁706内设有反射式光敏元件707及708,载放于下载置台702上的牌10靠反射式光敏元件707检测,而载放于上载置台703上的牌10则靠反射式光敏元件708检测。
在位于牌10进入方向的左侧与载置部701邻接设有推出部730。推出部730具有上侧推入板709及下侧推入板710,推入板709及710分别与上部空间741及下部空间742相向安装在L形连接臂712的一端,连接臂的另一端连接在滑动件711上。滑动件711镶嵌在保持水平的支承棒713上,使其水平滑动自如;另一方面,在连接臂712的下侧设有滚轮714,以便保持连接臂712的水平运动,同时,如图22所示,安装着各推入板709、710的连接臂712的一端贯穿在与载置部701保持水平的支承棒712A上,以便抑制推入板709、710的侧向振摆。(参照图9)
在这里一并参照图4,在驱动用齿轮201的上方等间距配置两个滚轮715的旋转板716被紧固在支轴205上;另一方面,在滑动件711的下方突起形成抵板717,在滚轮715沿箭头方向旋转并与抵板717接触的期间,滑动件711向虚线所示的位置前进。在滑动件711的上部有复位弹簧718,在滚轮715离开抵板717的同时,滑动件711退回原来位置。在结构设计上如下:滚轮715与棒状推板607的相位关系为,当棒状推板607将牌10刚推入下载置台702上不久,其棒状推板607大致保持水平时,滚轮715便与抵板717接触。
因为推出机构700正是如上述那样构成的,又因为载放于上载置台703上的牌10在刚被推入上载置台703上后不久,上侧推入板709便沿X方向(参照图22)水平移动,并前进至虚线所表示的位置,所以牌会由上载置台703上的上部空间741内脱出,并由推出机构700推出。在牌10被载放到下部空间742内的下载置台702上的场合,因为牌10刚被推入下载置台702上后不久,下侧推入板710便沿着X方向水平移动,并前进至虚线所表示的位置,所以牌将由下载置台702上的下部空间742内脱出,并由推出机构700推出。
如在图22中所示,为了依次接收到由推出机构700推出的牌10,并使其排成列,在推出机构700的牌10推出侧设有待机机构800。
参照图22对待机机构800加以说明。待机机构800是用于当一度被载放到载置台701上的牌10被推出部730推出时,接收该推出的牌10,并依次使其形成单层或双层配列,由此而形成所需要的发牌配列牌组或双摞配列牌组后使其事先待机的机构。待机机构800由形成单摞发牌配列牌组的发牌台801及形成双摞配列牌组的待机台802构成,待机台802与以后将要叙述的驱动机构连接着。当待机台802位于始点位置(通常位置)时,待机台802与下载置台702处于同一水平面,或比其略低的水准。另一方面,发牌台也与以后将叙述的驱动机构连接着,当发牌台801位于始点位置(通常位置)时,则发牌台801静止在与上载置台703同一水平面上,或比其略低的水准上。
被分放在推出机构700的下载置台702上的牌10,又被下侧推入板710推出,向与下载置台702邻接的待机台802上移动。然后,当后面的牌10被载放到下载置台702上,并被下侧推入板710推出来时,先放在待机台802上的牌10则被后面的牌10所推,仅向图22的方向即下侧推出板710的推出方向前进一个牌部分的距离。由于上述动作要按所需要的次数反复进行,所以被分放于下载置台702上的牌10,在待机台802上,首先按需要的牌数如数排成第1段列。
这样,当第1段列排列完毕时,待机台802则下降至相当于牌10厚度部分的距离,然后与上述完全一样,在第1段列的牌10上,用于排列第2段列的牌10被下侧推入板710依次由下载置台702中推出。载放于第1段列的牌10之上的牌10,在紧接着推撞过来的牌10作用下,在第1段列的牌上,向下侧推入板710的推出方向移动。该动作按照所需要的次数反复进行后,在第1段列的牌10上排成了第2段牌10的段列,使其形成所需要的双摞配列牌组。
另一方面,被分放于上载置台703上的牌10,被上侧推入板709推出,向发牌台801上移动。然后,当下一个牌10被载放到上载置台703上,并由上侧推入板709推出时,先载放到发牌台801上的牌10,被接着推出来的牌10推撞,仅向上侧推入板709的推出方向移动一个牌部分的距离。由于该动作要按所需要的次数反复进行,所以被分放于上载置台703上的牌10,将在发牌台801上进行排列,并根据所需要的数以单层单列的形式排成一个段列,使其形成所需要的发牌配列牌组。
由于上述的待机台802不仅用于接收由推出机构700推出的牌,而且还将在待机台802上形成双摞配列牌组,并将其移放到以后将要叙述的升降台901上,所以在结构设计上是可以升降的。另外,发牌台801在结构上设计如下:当待机台802向上方移动时,会做回转运动,以免妨碍向待机台802上方的移动。
参照图23、图24对用于使待机台802升降的结构进行说明。待机台802于下面2处固定在长方体状的保持构件803上,设在该保持构件803中间的导向孔贯穿于垂直竖立在座板115上的支承轴804中,保持构件803则靠此支承待机台802,使其上下滑动自如。在保持构件803的下方侧面形成横槽805,在该横槽805内配合有设在摇臂806一端的滚轮807。
摇臂806支承在设于将座板115弯曲成日语假名“コ”字状的侧板840上的固定轴808上,同时通过侧翼弹簧809向下方斜拉着。在摇臂806的上方设有贯穿座板115的侧板并使其旋转自如地支承着的凸轮轴810。在摇臂806的另一方端部设有滚轮811,滚轮811在设置上要能与配置在凸轮轴810上的凸轮812接触上。
凸轮轴810通过齿轮813、814与驱动电机815连接着,当起动驱动电机815使凸轮轴810旋转一周时,待机台802则在图中以虚线和实线所表示的位置之间上下运动1次。另外,在凸轮轴810的一侧端部,为了检测回转角并对驱动电机815进行停止控制,还配置有带缺口的传感器板816和光电管818a~818c,根据由这3组传感器检测出的凸轮轴810的回转角,可检测出待机台802的始点位置、下降位置,以及上升位置。
下面参照图24及图25对发牌台801的回转运动进行说明。发牌台801固定在靠设于座板115的侧板840上的固定轴820支承并使其回转自如的摇臂821的前端。摇臂821靠弹簧822斜拉着,在摇臂821的另一侧端部设有滚轮822,与设在凸轮轴810上的凸轮812接触着,当使凸轮轴810沿箭头方向旋转一周时,则发牌台在虚线和实线所示的位置之间往复回转运动一次。
这样一来,因为要通过1根凸轮轴810旋转1周来使待机台802进行垂直往复运动和使发牌台801进行回转往复运动1次,所以下面要对凸轮轴810与凸轮812的关系进行说明。
当凸轮轴810位于始点位置时,待机台802则象上述那样处在下载置台702的高度位置,而发牌台801则处在上载置台703的高度位置。当在待机台802上形成第1段列(下列)的段列牌时,将启动驱动电机815,使凸轮轴810沿箭头方向旋转,并使待机台802下降。而发牌台801则保持在下降位置。光电管818b在待机台802下降到1个牌部分的下降位置上检测到传感器板816的缺口起始端后,使驱动电机停止。于这种状态,在待机台802上形成第2段列(上列)的段列牌。并于这种状态,在发牌台801上形成发牌,而在待机台802上形成双摞牌。
通过以上说明可知,由分配机构600、推出机构700以及待机机构800构成用于事先使由整列机构500送出的牌10在第1台即发牌台801上形成发牌配列牌组并使其在此待机,使由整列机构500送出的牌10在第2台即待机台802上形成双摞配列牌组并使其在此待机的配列牌组形成/待机机构。
这样一来,在结构上,便可使在发牌台801上形成并进行待机的发牌配列牌组和在待机台802上形成并进行待机的双摞牌配列牌组,通过起移载作用的推板机构1000有选择地将其移放至升降机构900的升降台901上。
由图3可知,为了接收在起到上述功能的发牌台801、待机台802上形成的发牌配列牌组或双摞配列牌组,并使其上升到桌面板4的水平面上,在发牌台801、待机台802的近旁设有升降台机构900,以及推板机构1000。若一并参照图26,则为表示发牌台801、待机台802及升降台机构900、推板机构1000结构的简图。
在图26中出示了在发牌台801及待机台802上尚未形成任何配列牌组时的状态。在发牌台801、待机台802的主体2的中心侧设有可升降的升降台901;在发牌台801的主体2的周边侧则设有包括可前后水平移动的推板1004的推板机构1000。
图27为升降台机构900的斜视图,图28为升降台机构900的正视图。参照图24、图27、图28对升降台机构900进行说明。在L字状的升降台901的大致中间固定有保持构件902。在保持构件902中设有导孔,因为该导孔贯穿在垂直固定于座板115上的支轴903中,所以保持构件902及升降台901可沿着支轴903上、下运动。在保持构件902与座板115之间设有拉簧904,通过拉簧904使升降台901始终保持朝座板115的方向斜拉着。
在保持构件902的下方贯穿于支轴903上设有滑动构件906,在滑动构件906的背面左右对称形成有长孔槽905,在滑动构件906一侧的侧面前后方向形成横槽964。于滑动构件906的两侧,分别在前端配有滚轮907的摇臂908固定在保持构件909上,该保持构件909靠固定销910支承,使其旋转自如。保持构件909前端的滚轮911在设置上,为嵌入滑动构件906的长孔槽905内,当使滑动构件906升降时,则与其连动,以便使升降台901可以上、下运动。
图29为滑动构件906的驱动机构说明图。当参照图24及图29对滑动构件906的驱动机构进行说明时,则该驱动机构设在与滑动构件906邻接设置的“コ”字状板金件960上,在上述“コ”字状板金件960的侧面由凸轮轴1010支承着,使其旋转自如。该凸轮轴的一端与驱动电机912直接耦合设置,在凸轮轴1010上配置有升降台驱动用凸轮1011。在升降台驱动用凸轮1011的下方,通过设于板金件960侧面间的保持轴1007支承着摇臂961,使其回转自如。在摇臂961的前端设有滚轮962、并在中间设有滚轮963,滚轮962嵌入横槽964内,而滚轮963则与凸轮1011接触着。在凸轮的另一端设有带缺口的传感器板965,通过光电管966检测到其缺口来操纵驱动电动912旋转一周。滑动构件906在结构设计上是通过驱动电机912进行上、下运动的,而升降台901因与滑动构件906的升降连动也会进行上、下运动。
图30为用来说明用于在具有上述结构的升降台机构900的升降台901上,使发牌台801上形成的发牌配列牌组,或待机台802上形成的双摞配列牌组推出,并使其移动的推板机构1000的正视图,参照图24、图30对推板机构1000进行说明。
“コ”字状固定板1001固定于座板115的侧面840上方(参照图26)。如图3所示,在该固定板1001上设有1对支承轴1051。在这一对支承轴1051上贯穿有带直槽1002的滑板1003,使其水平往复滑动自如。如在图26中所示,断面为L状推板1004的上面中间部位隆起,形成T字状,将该隆起的部位固定在滑板1003上,同时在两侧,位于推板1004和固定板1001之间设有一对侧翼弹簧1005。
摇臂1006由保持轴1007所保持着,在一端设有滚轮1008。滚轮1008在设置上,与在滑动板1003上形成的直槽1002接触着。设在摇臂另一端的滚轮1009则与在凸轮轴1010上与凸轮1011相邻设置的凸轮1012接触着。并且,当使上述的驱动电机912旋转一周时,则推板1004在虚线所示的位置和实线所示的位置之间进行水平往复运动1次。
这样一来,就等于是靠1根凸轮轴1010旋转1周,而使升降台901进行垂直往复运动和使推板1004进行水平往复运动的,因此在升降台驱动用凸轮1011与凸轮1012的关系上,其结构设计如下:启动驱用电机912,使位于桌面板4的高度位置上的升降台901下降至所规定的下降位置,在此状态下,使位于后退位置的推板1004前进,对配列牌进行移载,当移载完毕,推板1004开始后退时,再使升降台901上升,并将配列牌向桌面板上推出;当升降台901到达桌面板4的位置,而推板1004达到后退位置时,则使驱动电机912停止工作。
在结构设计上,要使待机机构800、升降台900、推板机构1000能实现上述动作。参照图23~图25对在发牌台801上的发牌向桌面板4上移动之后,待机台802上的双摞牌上升至桌面板4上的高度位置时的工作过程进行说明。首先使驱动电机912旋转一周,以便驱动升降台900和推板1004,当将发牌台上的发牌推出至桌面板4上时,驱动电机815则开始启动,于是,凸轮轴810便沿箭头的方向旋转。
通过凸轮轴810的旋转,发牌台801便后退至图中虚线所示的位置,并保持其状态,在这期间,位于所规定的下降位置的待机台802则开始上升。当待机台802上升至升降台901下降位置的高度位置时,光电管818c则检测到传感器板816的缺口,并响应其检测,使驱动电机815停止工作。
在这种状态下,驱动电机912又旋转一周,再次驱动升降台901和推板1004,将双摞牌向桌面板4上推出。当凸轮轴1010复位至始点位置后,驱动电机815再次旋转时,则待机台802通过其旋转而开始下降。正当待机台802脱离发牌台801的移动轨迹时,发牌台801便开始进行向始点位置复位的动作,而在发牌台801及待机台802复位至始点位置的位置上,光电管818A则检测出传感器板816的缺口,于是驱动电机815便响应其检测结果而停止。另外,当不进行发牌时,当然并不进行发牌的移载、上升动作。
这样,自动麻将桌1便具备用于由搅拌装置100拾取牌的复数拾取机构200,并具备为使由拾取机构200拾取上来的牌10形成发牌配列牌组BA和双摞配列牌组BB,再由所对应的开口向各庄供给而对应拾取机构200设置的用于牌的形成及供给的复数机构。
图31为表示自动麻将桌1的控制系统结构的方块图。在自动麻将桌1中设有实施控制运算用的运算装置30,用于响应来自对操作用的各种开关以及牌10的位置、各构件的位置等进行检测的传感器的输出,对驱动各种部件用的电磁线圈或电机进行控制,使其完成所需要的动作。运算装置30由采用微机的数据处理装置构成,预存有为实施上述各种控制所需要的各种控制程序。
另外,在运算装置30的ROM30A内,于所规定的储存区域还储存有对应图32所示的6种玩法模式所规定的双摞牌及发牌的配列模式。并且,在设于运算装置30内的RAM30中还设有暂时保存为实施图33所示各种控制所需要的各种信息区域。在运算装置30内又进一步备有与电脑的时钟脉冲同步动作的各种计时器及计数器等,以便可以对其进行适当的操作。
在自动麻将桌1中,于东、南、西、北各庄分别设有1组由拾取上述牌10至形成发牌配列牌组及双摞配列牌组并将其提升到桌面板上的一系列机构。在图31中,出示了东庄采用两个输入输出接口41、42使输入输出信号输入输出到运算装置30内的详细结构,因对于其它各庄也是同样,故在此对其不做图示。
使档板回转用的电磁线圈453、入口传感器403、翻转机构用的电磁线圈620、分配板用的电磁线圈614、以及设置在上、下载置台上的反射式光敏元件707、708皆通过接口41与运算装置30连接着。
升降台用的驱动电机912及光电管966、待机台用的驱动电机815和3个光电管818a、818b、818c皆通过接口42与运算装置30连接着。
另外,在运算装置30上还连接有其他4个输入输出接口43、44、45、46,在结构安排上要使运算装置30能够分别向各输入输出接口43~46输入输出各自所需要的输入输出信号。
桌面板开关51及驱动拾取机构以及旋转盘的驱动电机204通过输入输出接口43与运算装置30连接着。另外,玩法选择开关52、玩法显示器53、悬赏牌有/无选择开关54、发牌有/无选择开关55皆通过输入输出接口44与运算装置30连接着。
在输入输出接口45上连接有盖开闭电机56、开传感器57、闭传感器58,这些电机及各传感器皆通过输入输出接口45与运算装置30连接着。启动开关6A、启动指示灯59,以及其它各种开关、指示灯、传感器等皆通过输入输出接口46与运算装置30连接着。
在图34中出示了用于说明为形成发牌配列牌组以及双摞配列牌组并向桌面板4上推出所进行的对各部一系列控制动作的说明图。自动麻将桌1设有发牌有/无选择开关55、悬赏牌有/无选择开关54、以及玩法选择开关52,以便可以通过对这些开关进行适当操作来选择并使用对应玩法模式的仅为双摞配列牌组的组合或配置有悬赏牌的双摞配列牌组的组合、或者既配置有发牌又配置有悬赏牌的双摞配列牌组的组合。以下根据图34,对自动麻将桌1的控制动作进行说明。
当开始实施控制程序时,在步骤S1中识别启动开关6A是否设定为ON。若启动开关6A未设定为ON,则在OFF这一场合,再一次实施步骤S1。若启动开关6A设定为ON时,则进入步骤S2。
在步骤S2中进行打开投牌口4A的处理,然后进入步骤S3。另外,虽然在该流程图中并设有图示,但是在步骤S2中还同时进行关闭各庄档板451的处理和启动驱动电机204的处理。在步骤S3中识别启动开关6A是否设定为ON。若启动开关6A未设定为ON,则在OFF这一场合返回步骤S3。当启动开关6A设定为ON时,则进入步骤S4。
在步骤S4中进行关闭投牌口4A的处理后,在接下来的步骤S5中识别是否有发牌配列牌组。当识别为无发牌配列牌组时,则进入步骤S6,而当识别为有发牌配列牌组时,则进入步骤S17。
首先,对识别为无发牌配列牌组时的处理进行说明。在步骤S7中进行使启动指示灯59设为OFF的处理后,在步骤S7中进行将事先形成并待机的双摞配列牌组向桌面板4上推出的处理。
在步骤S8中对各种标志位及计数器等进行初始化,同时还要进行如下处理:即,为了使在步骤S2中投入的牌以通过上述各种开关所指定的形式在桌面板上进行整列而准备必要的控制信息。
图35为用于说明准备控制信息以便与通过各种开关所指定的条件相吻合的处理的说明图。在此,当作为一例选择了玩法模式4的场合,对选择为无悬赏牌、无发牌时的例子进行说明。首先,通过各种开关所选择的条件被运算装置30借助接口44读出,并写入设于RAM30B内的控制信息(全部)中。即,在图33(a)中,玩法模式G位写入4,悬赏牌有/无标志位F1写入0,发牌有/无标志位F2写入0。另外,当有悬赏牌时,则在标志位F1写入1,再者,当有发牌时,则在标志位F2写入1。然后根据所写入的控制信息(全体)的信息,参照事先在ROM30A内编目的数组信息,在各庄的控制信息块内写入规定的数据。即,根据玩法模式G=4,悬赏牌有/无标志位F1=0,发牌有/无标志位F2=0的信息,参照图32所示的玩法模式4、无发牌的各庄双摞牌列数的数据:东=17、南=17、西=17、北=17,在图33(b)所示控制信息(庄)内的双摞牌列数A中写入东=17、南=17、西=17、北=17。然后在悬赏牌位置B、有悬赏牌的庄F3、发牌数C中全部写入0。这样,当初始化(Dataset)完毕时,则进入步骤S9。
在步骤S9中根据被初始化的控制信息识别是否进行发牌配列牌组的形成。当进行发牌配列牌组的形成时,则进入步骤S21。当不进行发牌配列牌组的形成时,则进入步骤S10。
对不形成发牌配列牌组的场合进行说明。在步骤S10中根据被初始化的控制信息识别是否翻出悬赏牌。当要翻出悬赏牌时,则进入步骤S14。当不翻出悬赏牌时,则进入S11。
在步骤S11中进行形成双摞配列牌组的处理,然后在步骤S12中识别双摞配列牌组的形成处理是否已完毕。当双摞配列牌组形成处理尚未完毕时,则步骤S12的识别结果为NO,返回步骤S11。当双摞配列牌组的形成处理已完毕时,则步骤S12的识别结果为YES,进入步骤S13,并在此进行使表示准备完毕的启动指示灯设为ON的处理,然后返回步骤S1。
当在步骤S10中识别为翻出悬赏牌时,则进入步骤S14。在步骤S14中通过随机数决定悬赏牌的位置。通过随机数所进行的悬赏牌位置决定要在上摞上进行。首先,通过随机数决定翻出悬赏牌的庄,接着再通过随机数决定悬赏牌的位置。当翻出悬赏牌的庄和位置被决定时,则该信息被写入相应庄的控制信息组内。
以下对通过随机数所进行的悬赏牌的庄的决定,以及通过随机数所进行的悬赏牌的位置的决定进行说明。如上所述,在运算装置内设有与电脑的时钟脉冲同步动作的8bit计数器,在结机设计上为可便于读入该计数器的计数值。在通过随机数进行产生悬赏牌的庄的决定上,首先读入该计数器的值,然后当用庄的数即4除以该计数值,求出所得的余数时,则余数为0~3的任意数。于是,当余数分别为0、1、2、3时,则分别决定在东庄、南庄、西庄、北庄翻出悬赏牌。
下面,用11除以在通过随机数决定悬赏牌的位置上先读入的计数器值,求其余数。用11去除,这是起因于当掷2个骰子时,其点的合计数为11。然后根据相应余数事先在表格中依照各玩法模式决定在双摞配列牌组的哪个位置翻出悬赏牌,并将该信息预存在ROM30A内的指定区域,当通过上述计算决定出余数时,则参照上述表格决定悬赏牌的位置。
在步骤S15中与形成双摞配列牌组同时进行各部的控制,以便将悬赏牌配置在其中所指定的位置上。在步骤S16中识别配置有悬赏牌的双摞配列牌组的形成处理是否完毕。当配置有悬赏牌的双摞配列牌组的形成处理尚未完毕时,则步骤S16的识别结果为NO,返回步骤S15。当配置有悬赏牌的双摞配列牌组的形成处理完毕时,则步骤S16的识别结果为YES,进入步骤S13,并在此进行使表示准备完毕的启动指示灯59设为ON的处理,然后返回步骤S1。
下面,对在步骤S5中识别为有发牌配列牌组时的处理进行说明。这时,要进入步骤S17,进行将发牌配列牌组向桌面板4上推出的处理,然后在接下来的步骤S18中识别启动开关6A是否设为ON。当启动开关6A未设为ON,而是OFF时,则再次实施步骤S18。当启动开关6A设为ON时,则进入步骤S19,使启动指示灯59设为OFF,并在下一个步骤S20中进行将双摞配列牌组推出至桌面板4上的处理。当在步骤S20中的处理完毕时,则进入步骤S8。
在步骤S8中要进行初始化,如上所述。在此对使各种开关中发牌有/无选择开关55设定为有时的初始化进行说明。虽然当实施步骤S8时,是以与上述同样的程序对控制信息进行初始化的,但是这时,由于要使控制信息的发牌有/无标志F2设置为1,因此根据图32所示的数据将有发牌的配列模式写入各庄的控制信息中。被初始化的双摞配列牌组的配列为如图37所示除去发牌部分的形式的配列模式,由于要将王牌码在东庄,因此就会自动地使出现悬赏牌的庄设定为东庄。
在步骤S9中根据被初始化的控制信息识别是否进行发牌配列牌组的形成。因为在控制信息组中设有表示发牌有/无的标志位F2,所以在步骤S9中识别为有,进入步骤S21。
在步骤S21中通过随机数进行决定有王牌的庄,即出现悬赏牌的庄的处理。对于通过随机数决定出现悬赏牌的庄的处理,以下将详细进行说明。
如上所述,在运算装置30内设有与电脑的时钟脉冲同步工作的8bit计数器,在通过随机数所进行的决定悬赏牌的庄的处理上,首先读入该计数器的计数值,然后用庄的数4除以该计数值,求出余数。余数为0~3的任意数。接着,仅以所求得的余数反复将被初始化的各庄双摞配列牌组的列数和悬赏牌的位置以及悬赏牌有/无信息进行移位,即将东庄信息移向南庄,将南庄信息移向西庄,将西庄信息移向北庄,将北庄信息移向东庄的处理。例如:当余数为2时,则进行将处于最后一次被初始化状态的东庄初始信息转移至西庄,将南庄初始信息转移至北庄,将西庄初始信息转移至东庄,将北庄初始信息转移至南庄的处理。因而,当余数分别为0、1、2、3时,则分别决定在东庄、南庄、西庄、北庄翻出悬赏牌。图36是表示余数为1时上述动作的图。当通过随机数决定产生悬赏牌的庄的处理完毕时,则进入步骤S22。
在步骤S22中进行通过随机数决定发牌开始时间的处理。在该处理上,将用“双摞牌数-a”除以在前面的处理中实施通过随机数决定悬赏牌产生的庄的处理时所读入的计数器的计数值而求出的余数,决定为发牌开始时间。双摞牌数为牌的总数减去发牌部分后的数;另外,“a”是根据以后将要叙述的理由,为了避免产生发牌数的不足而预先决定下来的常数。例如:当对在玩法模式4中设定为“a=2”的场合进行说明时,则因为牌的总数为136张牌,而用于发牌的牌的总数为“13×4=52”,所以用于形成双摞牌的牌的总数为84。因而,可将用82除以计数器的计数值所得的余数即“0~81”的任意数值作为发牌的开始时间。这样所得的数值被写入控制信息内后,便结束步骤S22,进入步骤S23。
在步骤S23中与形成发牌配列牌组以及双摞配列牌组同时,进行将悬赏牌配置在其中的处理。在步骤S24中识别与形成发牌配列牌组及双摞配列牌组同时进行将悬赏牌配置在其中的处理是否完毕。当与形成发牌配列牌组及双摞配列牌组同时进行将悬赏牌配置在其中的处理尚未完毕时,则步骤S24的识别结果为NO,返回步骤S23。当与形成发牌配列牌组及双摞配列牌组同时进行将悬赏牌配置在其中的处理完毕时,则步骤S24的识别结果为YES,进入步骤S13。在步骤S13中,启动指示灯59被设为ON后返回步骤S1。
下面,基于图37至图41,对在步骤S22、S23中形成发牌配列牌组以及双摞配列牌组,直到将悬赏牌配置在其中的处理完毕的控制动作进行更为详细的说明。另外,对于在S11、S12中的双摞配列牌组的形成及结束处理和在S15、S16中与形成双摞配列牌组同时将悬赏牌配置在其中的处理,因与步骤S22、S23的处理相同,故不再冗述。
图37为用于简要说明S22、S23的流程图。在步骤N1中进行将形成双摞配列牌组的庄的挡板451设为开的处理。在步骤N2中进行预先设置不进行双摞配列牌组形成处理的庄的双摞牌终了标志位F5(F5=1)的处理。在步骤N3中识别东庄处理是否完毕。若尚未完毕,则进入步骤N4,实施东庄处理。若完毕时,则进入步骤N5。往后同样,直到进入步骤N11,在步骤N11中识别全部的庄处理是否完毕。若尚未完毕,则返回步骤N3。若完毕,则进入图34的步骤S13。
图38至图41为用于说明庄处理的流程图。在图38中于步骤n1识别庄的处理是否完毕。若完毕,则进入下一个庄的处理。若尚未完毕,则进入步骤n2,并在此监视入口传感器403的状态,判断新的牌是否被检测到。当新的牌未被检测到时,则进入步骤n12。当新的牌被检测到时,则进入步骤n3,进行计数处理。
在步骤n3中对设在图33所示控制信息内的各种计数器值进行更新。在此,入口计数器需加1,同时总计器也要加1。另外,当处于双摞配列牌组的下摞形成过程中时,则下摞计数器加1,当又处于形成其上摞过程中时,则上摞计数器加1。再者,若在发牌中有,则发牌计数器加1。当计数处理完毕时,则进入步骤n4。
在步骤n4中,参照正在实施中的庄控制信息,识别是否为翻出悬赏牌的庄;若步骤n4的识别结果为NO,则进入步骤n8;若步骤n4的识别结果为YES,则进入步骤n5。在步骤n5中,参照上摞计数器值和正在实施中的庄的悬赏牌位置信息,识别被检测到的牌是否为悬赏牌的前一张牌。若步骤n5的识别结果为YES,则在步骤n6进行关闭档板451的处理,同时在步骤n7中设置悬赏牌处理标志位F6。
在步骤n8中通过控制信息识别是否有发牌,若其识别结果为NO,则进入步骤n12。若步骤n8的识别结果为YES,则进入步骤n9。在步骤n9中识别总计数值是否与在步骤S22中写入的发牌开始时间相一致。若步骤n9的识别结果为NO,则进入步骤n12;若为YES,则进入步骤n10。在此,进行关闭4个庄的档板451的处理,并在步骤n11中设置4个庄的发牌处理标志位F7。
在步骤n12中监视反射式光敏元件707的输出状态,识别新的牌是否到达下载置台702上。若其识别结果为NO,则进入步骤n14;若为YES,则进入步骤n13,并使下载置台计数器加1。
在步骤n14中监视反射式光敏元件708的输出状态,识别新的牌是否到达上载置台703上。若其识别结果为NO,则进入步骤n16;若为YES,则进入步骤n15,并使上载置台计数器加1。
在步骤n16中识别是否设置了悬赏牌处理标志位F6。若其识别结果为YES,则进入步骤n35(图40);若为NO,则进入步骤n17,识别是否设置了发牌处理标志位F7。若在步骤n17中的识别结果为YES,则进入步骤n45(图41);若为NO,则进入步骤n18(图39)。
在步骤n18中识别双摞牌形成处理是否完毕,若为YES,则转移至步骤n32。若步骤n18的识别结果为NO,则进入步骤n19,在此识别是否为上摞处理。若步骤n19的识别结果为YES,则进入步骤n27。若步骤n19的识别结果为NO,则进入步骤n20。在此识别下摞计数器值与该庄信息的双摞牌列数是否相等。若步骤n20的识别结果为NO,则进入步骤n32。若步骤n20的识别结果为YES,则进入步骤n21,进行关闭档板451的处理。
在步骤n22中识别下载置台计数器和上载置台计数器的合计值是否与入口计数器的值相等。此时,Ca=Cf+Cg。若步骤n22的识别结果为NO,则转移至步骤n32。若步骤n22的识别结果为YES,则视为入口传感器403与设在下载置台上的传感器707之间不存在牌,而进入步骤n23。在步骤n23中参照光电管818b的状态识别待机台802是否处于下降位置。若步骤n23的识别结果为NO,则进入步骤n24。
在步骤n24中进行待机台下降处理。对待机台下降处理不进行详细图示。当参照反射式光敏元件707的状态识别出到达下载置台702的第1摞的最后1张牌被下侧推板710推至待机台802上时,则设在运算装置30内的计时器被启动。在结构设计上为能够进行如下处理:当通过参照上述计时器识别出规定时间已到时,则待机台电机815被启动,使待机台802下降。
当在步骤n23中识别到待机台802为下降位置时,则进入步骤n25,在此将待机台电机815设为OFF状态,同时设置上摞处理标志位F8。接着,在步骤n26中进行打开档板451的处理之后,进入步骤n32。
当步骤n19的识别结果为YES时,则进入步骤n27,在此对上摞计器值和被写入庄控制信息的双摞牌列数信息进行比较,识别被送入到待机台802上的双摞牌的上摞数是否为规定的列数。若未达到规定的数(Cd≠A),步骤n27的识别结果为NO,则进入步骤n32。若达到了规定的数(Cd=A),步骤n27的识别结果为YES的话,则在步骤n28中进行关闭档板451的处理后,进入步骤n29。在步骤n29中识别下载置台计数器和上载置台计数器的合计值(Cf+Cg)是否与入口计数器的值(Ca)相等。若步骤n29的识别结果为NO,则进入步骤n32。若步骤n29的识别结果为YES,则在步骤n30中进行双摞配列牌组的形成终了处理,并进入步骤n31,在此设置双摞牌终了标志位F5之后,进入步骤32。
当在步骤n16中识别到悬赏牌处理标志位F6已设置时(图38),则进入步骤n35,在此对上摞计数器值和庄控制信息的悬赏牌位置信息进行比较,识别由入口传感器检测到的牌是否为悬赏牌。当步骤n35的识别结果为NO时,则进入步骤n36,在此识别下载置台计数器与上载置台计数器的合计值是否与入口计数器的值相等。当步骤n36的识别结果判别为NO时,则进入步骤n32。若步骤n36的识别结果判别为YES,则在步骤n37中进行将翻牌用电磁线圈620设为ON状态的处理,并在步骤n38中进行打开档板451的处理。
当在步骤n35中被识别为YES时,则在步骤n39中进行关闭档板451的处理,接着在步骤n40中识别下载置台计数器与上载置台计数器的合计值(Cf+Cg)是否与入口计数器的值(Ca)相等。若步骤n35的识别结果为NO,则进入步骤n32。若步骤n40的识别结果为YES,则在步骤n41中将电磁线圈620设为OFF状态,而在步骤n42中清除悬赏牌处理标志位F6后,进入步骤n43。在步骤n43中识别发牌处理标志位F7是否已被设置。若步骤n43的识别结果为YES,则转移至步骤n32。若步骤n43的识别结果为NO,则在步骤n44中进行打开档板451的处理,并进入步骤n32。
当在步骤n17中发牌处理标志位F7已被设置时,则步骤n17的识别结果为YES,进入步骤n45。在步骤n45中识别电磁线圈614是否为ON状态。当电磁线圈614为ON状态时,则分配板604朝向上侧。若步骤n45的识别结果为NO,则进入步骤n46,在此识别下载置台计数器与上载置台计数器的合计值是否与入口计数器的值相等。若步骤n46的识别结果为YES,则在步骤n47中将电磁线圈614设为ON状态,并进一步在步骤n48中进行打开档板451的处理后,进入步骤n32。
当在步骤n45中识别到电磁线圈614为ON状态时,则步骤n45的识别结果为YES,进入步骤n49,在此识别发牌计数器的值(Ce)是否与写入庄控制信息内的发牌数(C)相等。若步骤n49的识别结果为NO,则进入步骤n32。若步骤n49的识别结果为YES,则进入步骤n50,进行关闭档板451的处理。在步骤n51中识别下载置台计数器与上载置台计数器的合计值是否与入口计数器的值相等。若步骤n51的识别结果为NO,则进入步骤n32。若步骤n51的识别结果为YES,则在步骤n52中将电磁线圈614设为OFF状态,使分配板604控制在下侧。在接下来的步骤n53中进行发牌形成终了处理,同时在步骤n54中清除发牌处理标志位F7。在下一个步骤n55中识别双摞配列牌组的形成是否完毕。当已经完毕时,则步骤n55的识别结果为YES,进入步骤n32。当步骤n55的识别结果判别为NO时,则在步骤n56中进行打开档板451的处理后,转移至步骤n32。
参照图39,在步骤n32中识别双摞配列牌组的形成和发牌配列牌组的形成是否都已完毕,若步骤n32的识别结果为NO,则完成庄处理后进入下一个庄处理。若步骤n34的识别结果为YES,则在步骤n33中进行庄处理终了处理,并在步骤n34中设置庄终了标志位F4,结束该庄处理。
正如以上说明的那样,在其结构上为:基于RAM30B内的控制信息对各庄牌的拾取、整列机构进行控制,使其形成发牌配列牌组以及双摞配列牌组。
即,自动麻将桌1备有如下形式和装置:
1.为了对分别由拾取机构200拾取上来的牌进行计数而包括入口传感器403所构成的用于对通过牌进行计数的计数形式;
2.为了分别控制牌向拾取机构200内的进入而分别对应各庄的拾取机构200设置的进入口开闭机构450;
3.为了分别对上述这些进入口开闭机构450进行控制,通过在作为利用电脑的数据处理装置所构成的运算装置30内储存为实施上述规定的各种控制动作所需要的各种控制程序而构成的控制手段。
并且,该控制手段还具备用作数据储存形式的ROM30A,以储存供给到桌面板4上的发牌配列牌组和双摞配列牌组的各配列模式数据;并具备决定形式,用于根据ROM30A内的各配列模式数据决定各庄的发牌数和双摞牌数;同时还具备用于驱动控制进入口开闭机构450的驱动控制手段,以便将响应该决定形式和上述计数形式于上述决定形式决定的发牌数的牌,作为发牌配列牌组形成用牌,送给形成/供给机构。这里,在形成/供给机构的组成上包括整列机构500、分配机构600、推出机构700、待机机构800、升降台机构900、以及推板机构1000;在结构形成上为:可使由拾取机构200拾取上来的牌形成发牌配列牌组和双摞配列牌组,并由桌面板4的出牌口7A、7B、7C、7D(开口)向各庄供给。如上所述,用于驱动控制进入口开闭机构450的驱动控制手段,通过在运算装置30中执行规定的程序完成其功能。
另外,虽然通过本实施形式所组成的自动麻将桌具有悬赏牌形成机构,但是当然也可以构成不具备悬赏牌形成机构,而只形成发牌及双摞牌的麻将桌。
下面对麻将桌1的动作进行说明。参照图1及图35对麻将桌1设定为4人用(136张牌)、无悬赏牌、无发牌时的动作进行说明。图35为表示这时双摞牌配列的俯视图。行牌结束后所使用的牌在桌面板上杂乱无章地散放着,则另一副牌正在以双摞配列状态在主体2内待机。在这一状态下,配置于桌面板4中间的启动开关6A内的照明灯(启动指示灯59)亮起,表示可进行麻将桌1的使用操作了。
当使用者操作启动开关6A时,则桌面板4中间的投牌口4A被打开,使用者将使用完的牌10由投牌口4A投入到主体2的内部。另外,因为当进行开关操作的同时,驱动电机204开始运转,则搅拌机构100设为工作状态,所以向主体2内投入的牌10便在旋转盘101上缓缓地向外侧扩散。拌随着搅拌机构100的运转,拾取机构200、整列机构500、分配机构600、以及推出机构200也同时开始工作,而位于拾取机构200入口的档板451则被关闭,以禁止牌10的拾取。
当使用者再次操作启动开关6A时,则驱动电机912进入工作状态,将双摞牌推升至桌面板4上。在该动作完毕的同时,驱动电机815开始工作,发牌台801及待机台802则停止在始点位置。当启动开关6A内的照明灯熄灭,表示不可以操作的同时,则档板451开始工作,转换为开状态,使拾取牌成为可能。
旋转盘101上的牌10一面被搅拌一面缓缓地向周边移动。在周边移动中的牌10中字面朝下的牌,受翻牌用磁铁104排斥而翻转,使其字面朝上。另外,即使是字面朝向侧面的站立牌,也会根据其状态受到回转力,而改为字面朝上的状态。字面朝向侧面的站立牌10,随着搅拌机构100的搅拌动作,逐渐改为平卧状态。这样,沿旋转盘101的周边移动的牌10,将到达障碍壁113,这时,平卧牌会由下方挤过去,另一方面站立牌则会撞到障碍壁而翻倒,或保持着站立状态沿着障碍壁移动。
当旋转中的圆柱旋转体401的吸附面401B处于下降位置时,则在其下方移动中字面朝上的牌10很容易被吸附,而被拾取到上方。吸附在圆柱旋转体401上的牌10,经由导向构件501使其统一为纵长方向,而被拾取到上方,同时通过入口传感器403检测,进行计数。
当被拾取的牌10进入诱导路504,并被从吸附面401B上剥离,在诱导路上滑行后,将受到可动片601吸引而停止。可动片601上的牌10被正在旋转着的棒状推板607所推,由磁铁602上剥离,同时沿着分配板604的扇形基部608前进,在棒状推板607大致呈水平状态时,则牌10被送入到下载置台702上。
下载置台702上的牌10靠设在侧壁706内的反射式光敏元件707检测。当棒状推板607将牌10推入到下载置台702上之后,稍迟片刻,下侧推入板710便开始前进,将下载置台702上的牌10推入到待机台802上去。这样一来,牌10便一个接一个地被推入到待机台802上去,形成第1段列的配列牌。
另外,当通过设在拾取机构200入口的入口传感器403检测到第17张牌时,则入口的档板451便受到控制,以禁止牌10的拾取。当第17张牌的牌10到达下载置台702,并被下侧推入板710推入至待机台802上这一情况被反射式光敏元件707检测到时,则经过规定时间后(考虑到下侧推入板710运动时间的数值),使驱动电机815启动,待机台802便下降至1个牌部分的高度。当靠光电管818b检测到下降位置时,则驱动电机815停止,同时,当入口的档板451被设定为开状态,重新恢复牌10的拾取时,则再次进行牌的整列动作,并在待机台802上形成第二段列的配列牌。
然后,当被入口传感器403检测到第34张牌时,则档板451受到控制,禁止牌的拾取。当通过反射式光敏元件707,检测到第34张牌的牌10被推入待机台802上时,在考虑到下侧推入板710的运动时间即规定的时间后,则驱动电机815被启动,而待机台802便开始上升;当光电管818c检测到待机台802的上升位置时,则驱动电机815停止。这样一来,当全部的双摞牌都已形成时,则驱动电机204停止,同时,启动开关6A内的启动指示灯59亮起,表示为待机状态。
当在桌面板4上行牌结束,操作启动开关6A打开投牌口4A,将牌10由投牌口A4投入到主体2内之后,再次操作启动开关6A时,则投牌口4A复位至元位置,同时,使驱动电机912启动,升降台901开始下降,并通过推板1004使待机台802上的双摞牌移放至升降台901上,当升降台901上升,并由光电管818a检测到双摞牌上升至桌面板4上的位置时,则驱动电机912停止。
在动作结束的同时,驱动电机815开始工作,发牌台801及待机台802于始点位置上停止。在启动开关6A内的启动指示灯59熄灭表示不能操作的同时,档板451开始工作,使拾取牌成为可能。正如上述那样,双摞牌被推出至桌面板4上,于是便可以开始进行下一局的行牌了。另外,虽然在本实施形式中出示了将用于分别允许或禁止向各形成/供给机构供牌的供牌允许/禁止手段,作为进入口开闭机构450构成的一部分的例子,但是该供牌允许/禁止手段还可以作为其它结构的适宜手段,例如:使拾取机构200的驱动电机停止等。因而,可以将与进入口开闭机构450同样的结构设在拾取机构200的出口侧,改为可禁止由拾取机构200拾取上来的牌被送到所对应的形成/供给机构。即,自动麻将桌1具备用于由搅拌装置200拾取牌并形成规定数的发牌配列牌组和双摞配列牌组后,再由四个开口向各庄供给的机构,并且还具备用于控制该机构的手段,以便当各庄的发牌数和双摞牌数被决定时,按照其决定的发牌数和双摞牌数,分别在各庄形成发牌配列牌组和双摞配列牌组。
下面,对在上述条件下使用悬赏牌的情况进行说明。由于一系列的动作都与上述的动作大致相同,所以只对不同的部分进行说明。在操作启动开关6A将待机台中的双摞牌向桌面板4上推出以前的动作上,与上述完全相同。在打开档板451,开始拾取牌10之前,运算装置30将事先采取随机数决定悬赏牌的位置。
例如:在这里假设为由控制装置决定了使在东庄的第5张牌上产生悬赏牌。当悬赏牌的位置被决定时,则设在入口的档板451被打开,于是便开始拾取牌,并形成双摞牌。对于不产生悬赏牌的庄,即南庄、西庄、北庄,则进行与前述相同的动作。
对于产生悬赏牌的东庄,因为产生悬赏牌为上摞,所以对于下摞的形成,则与上述动作同样进行。当在待机台802上形成第1段列,待机台802下降至1个牌部分的高度之后,档板451便被打开,恢复牌的拾取,并开始形成上摞的配列牌。
当入口传感器403检测到第21张牌(17+4)时,则档板451一度关闭,牌的拾取被禁止。当通过反射式光敏元件707确认到第21张的牌10到达下载置台702上时,则电磁线圈614开始工作,可动片601向后退,同时在重新打开档板451,拾取1张第22张牌之后,再次关闭档板451,以禁止牌的拾取。
然后,当通过反射式光敏元件确认到靠翻牌机构使字面朝上的牌10(悬赏牌)到达下载置台702时,则使电磁线圈614的工作停止,并使可动片601返回到原位置,同时重新打开档板451,进行牌的拾取。并且,当通过入口传感器403检测到第34张牌时,则关闭档板451,禁止牌的拾取。对于以后方面,则与前述完全相同。
下面对在使用上要使其产生悬赏牌和发牌的场合进行说明。因本实施例是在设定为4人用(136张牌)的场合下进行说明的,故适用于图32所示玩法模式4的配列模式。这时,悬赏牌的位置被自动决定为东庄的上摞,由里面数第3张牌。行牌结束后所使用的牌杂乱无章地在桌面板4上放着,则另一副牌已经以发牌及双摞牌的状态在桌内待机。于这种状态时,位于桌面板4中央的启动开关6A内的启动指示灯亮起,表示可以进行操作了。
使用者操作启动开关6A,打开投牌口4A,将使用完的牌投入到内部。当再次操作启动开关6A时,则启动驱动电机912,使升降台901下降,在通过推板1004将发牌台801上的发牌移放到升降台901上之后,则使升降台901上升。当由光电管139检测到发牌上升至桌面板4上的位置时,则使驱动电机912停止,同时启动驱动电机815,使待机台802上升;当光电管818c检测到上升位置时,则使驱动电机815停止。在该状态下,则启动开关6A内的启动指示灯59亮起,表明可进行将双摞牌向桌面板4上推出的操作了。
当由各使用者确认所有发牌皆由升降台901上被去掉后再次操作起动开关6A时,则驱动电机912开始启动,升降台901随之下降,于是待机台802上的双摞牌便通过推板1004被移放至升降台901上。当载放着双摞牌的升降台901开始上升,并由光电管139检测到双摞牌上升至桌面板4上的位置时,则驱动电机912停止。在该动作完毕的同时,驱动电机815开始启动,发牌台801以及待机台802便于始点位置上停止。然后启动开关6A内的启动指示灯59熄灭,表明不能操作。
另外,还可以通过运算装置30采用计数器的计数值决定翻出悬赏牌的庄以及由何时进行发牌。并且,该决定除了基于计数器的计数值以外,还可以使其采取随机数进行决定。如上所述,当采用图32所示的玩法模式4的配列模式时,因为悬赏牌决定了为东庄,所以是可以决定在哪个庄翻出悬赏牌的。而且,如图44所示,当决定为南庄时,还会决定使其在南庄形成8列的双摞牌,在西庄形成17列的双摞牌,在北庄形成17列的双摞牌。而东庄则不形成双摞牌。另外,如图44所示,在南庄将于由里侧第3列的上摞,即从右数第6张牌的位置上产生悬赏。并且,如图43所示,在各庄形成发牌数13张的发牌。
下面,对何时进行发牌加以说明。例如:当决定了于N牌拾取后进行发牌时,则首先打开位于南庄、西庄、北庄入口的档板451,开始进行拾取牌,并形成双摞牌。而东庄的档板451则不打开。被拾取上来的牌分别通过各入口传感器403进行计数,当其总数值达到N时,则一度停止双摞牌的形成,开始一齐进行发牌。象这样基于各庄拾取牌的总数值使其一齐进行发牌,是因为当初在以往的行牌上就是根据2个骰子体现的点数的偶发性进行发牌的,所以并不是事先商量决定发牌时间,而是通过随机数随时决定发牌时间更能体现到偶发性,而且还接近现实。
另外,虽然在本实施例中发牌数为13张牌,但是本发明并不仅限于此数。还有,发牌模式以及发牌形成正时等也只是1个例子,并不局限于此方法,当然也可以有其它的发牌模式以及发牌形成正时。
对于如上所述,决定悬赏牌为南庄,并在拾取第30张牌后开始发牌时的自动麻将桌1的动作,以下将进行详细说明。当运算装置30采取计数器的计数值或随机数决定悬赏牌出现的庄和由何时进行发牌时,则除东庄以外,所有庄的档板451将一齐被打开。
在通过各庄的拾取机构200一齐开始拾取牌10的同时,由各入口传感器403对牌10进行计数。当总数达到30时,则正在拾取中的庄的档板451一齐被设为闭塞状态,随之,东庄的档板451被打开,同时分配板604向上侧动作。假设这时的南庄计数值为8,西庄的计数值为10,北庄的计数值为12,当在南庄通过设在下载置台702上的反射式光敏元件707检测到第8张牌时,则分配板604被控制在上侧,同时,打开档板451,恢复牌的拾取。
对于其它庄也是同样,当通过各自的反射式光敏元件707在西庄检测到第10张牌,在北庄检测到第12张牌时,则分配板604被控制在上侧,同时,打开档板451,恢复牌的拾取。
这样,当在发牌台801上逐渐形成发牌,并由入口传感器403检测到发牌数13张牌,且分别在东庄检测到第13,在南庄检测到第21,在西庄检测到第23,在北庄检测到第25张时,则各自的档板451皆一度被关闭。然后当分别在各庄通过反射式光敏元件708检测到所规定数的13张牌被送入到发牌台801上时,则分配板604被控制在下侧,同时,打开档板451,恢复牌的拾取。但是由于东庄不进行双摞牌的形成,故档板451并不打开。在档板451被打开的南庄、西庄、北庄,曾一度停止的双摞牌的形成则以与前述完全相同的程序进行。对于在南庄发生悬赏牌的方面也是同样。另外,由于检测到本例中的总数30时的南庄第8张牌相当于第1段列的规定数,因此,在档板451敞开之前,待机台802的下降也与前述动作一并进行。
如上所述,当发牌形成及双摞牌形成全部完毕时,则启动开关6A内的指示灯亮起,表明可以操作了。正如以上所叙述的那样,本实施例中的自动麻将桌可以在桌面板4上形成发牌、以及双摞牌。另外,虽然前面阐述过:当计算到总数值N的时候,将使档板451一齐设为闭塞状态,以禁止牌的进入,但是由于这时,除了检测到总数值N的庄以外,在其它庄发生了后续牌已经进入的问题,并且所进入的牌仍旧被处理,因此将发生超出总数值N(最高N+2)的计算。所以,当通过随机数决定N数时,就要考虑到此项问题,以免出现发牌数的不足。不过,在本质上,本发明的意义并没有发生变化。
本发明的效果是:如上所述,本发明为可形成发牌配列牌组和双摞配列牌组的自动麻将桌,并且连悬赏牌都能形成,因此可解除与行牌无直接关系的作业。而且,对于双摞配列牌组,还可以使其类似先码成正方形的双摞配列牌组再切下发牌部分后的形状,因此可以在行牌时觉得没有不谐调感。

Claims (4)

1、一种自动麻将桌,其特征在于:
(1)具备带有桌面板的主体,该桌面板设有四个开口,用于向各庄供牌;
(2)具备设置于上述主体内的搅拌装置,用于搅拌埋设有磁性体的牌;
(3)具备四个拾取机构,用于由上述搅拌装置中拾取牌;
(4)具备四个形成与供给机构,该形成与供给机构对应上述拾取机构设置,用于使由上述拾取机构拾取的牌形成发牌配列牌组和双摞配列牌组,再由所对应的开口向各庄提供;
在由上述主体、搅拌装置、拾取机构、形成与供给机构所构成的自动麻将桌中,还具备如下形式:
A.计数形式,用于分别对通过上述四个拾取机构拾取上来的牌进行计数;
B.供牌准许与禁止手段,用于分别允许或禁止向上述形成与供给机构供牌;
C.数据储存形式,用于储存提供到桌面板上的发牌配列牌组和双摞配列牌组的各种配列模式的数据;
D.决定形式,用于根据上述数据决定各庄的发牌数和双摞牌数;
E.用于控制上述供牌允许与禁止手段的手段,以便控制其可否通过上述形成与供给机构分别在各庄,按照响应上述决定形式和上述计数形式由上述决定形式决定的发牌数和双摞牌数,形成、供给发牌配列牌组和双摞配列牌组。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麻将桌中,其特征是:位于上述拾取机构和上述形成与供给机构之间还具有翻牌机构,使其能够形成悬赏牌。
3、按照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自动麻将桌中,其特征是:上述决定形式在决定各庄的发牌数和双摞牌数的分配上,能使其具有偶然性。
4、一种自动麻将桌,其特征在于:
(1)具备带有桌面板的主体,该桌面板设有复数开口,用于向各庄供牌;
(2)具备设置于上述主体内的搅拌装置,用于搅拌埋设有磁性体的牌;
(3)具备用于由上述搅拌装置拾取牌,形成规定牌数的发牌配列牌组和双摞配列牌组,并由上述四个开口向各庄供给的机构;
在由上述构成的自动麻将桌中,还具备如下形式:
A.数据储存形式,用于储存提供到桌面板上的发牌配列牌组和双摞配列牌组的各种配列模式的数据;
B.决定形式,用于根据上述数据储存形式的上述数据决定各庄的发牌数和双摞牌数;
C.用于控制上述机构的形式,以便分别在各庄,按照响应上述决定形式做出上述决定的发牌数和双摞牌数,形成发牌配列牌组和双摞配列牌组。
CN 03156751 2002-09-24 2003-09-09 自动麻将桌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242823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2278178A JP3996025B2 (ja) 2002-09-24 2002-09-24 自動麻雀卓
JPJP2002278178 2002-09-24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494938A CN1494938A (zh) 2004-05-12
CN1242823C true CN1242823C (zh) 2006-02-22

Family

ID=3227352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03156751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242823C (zh) 2002-09-24 2003-09-09 自动麻将桌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3996025B2 (zh)
CN (1) CN1242823C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503641B2 (ja) * 2007-10-05 2010-07-14 大洋化学株式会社 手牌と壁牌の自動組上げ装置
JP5256497B2 (ja) * 2009-04-08 2013-08-07 株式会社 ディエィアィ 自動麻雀卓
JP5455127B2 (ja) * 2010-06-07 2014-03-26 株式会社 ディエィアィ 4人及び3人麻雀用の配牌と2段積牌ブロックとを形成する自動麻雀卓
CN102228740B (zh) * 2011-06-24 2013-07-31 绍兴市科纬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全自动游戏牌机
CN107890662A (zh) * 2016-06-14 2018-04-10 艾爵斯特有限公司 自动麻将桌
CN108568104B (zh) * 2017-03-10 2021-06-08 深圳市合度知识产权管理有限公司 一种可快速有序出牌的自动麻将机
CN108568105B (zh) * 2017-03-10 2021-06-08 深圳市合度知识产权管理有限公司 一种防作弊的自动麻将机
CN108568103B (zh) * 2017-03-10 2021-05-11 刘少宏 可自动运牌的自动麻将机
CN108096828A (zh) * 2018-02-12 2018-06-01 王彬 一种新型免抓牌过山车式全自动麻将机
CN110201385A (zh) * 2019-06-10 2019-09-06 浙江宣和电器有限公司 麻将机及其拾牌搬运系统、叠推装置
CN210933743U (zh) * 2019-06-10 2020-07-07 浙江宣和电器有限公司 一种麻将机
CN111054055A (zh) * 2019-12-30 2020-04-24 杭州天计科技有限公司 防作弊麻将机及麻将机防作弊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04113312A (ja) 2004-04-15
JP3996025B2 (ja) 2007-10-24
CN1494938A (zh) 2004-05-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242823C (zh) 自动麻将桌
CN100345604C (zh) 游戏机和游戏系统
CN1535746A (zh) 游戏系统及其游戏机
CN1636614A (zh) 游戏机
CN1152730C (zh) 移动和去除影视游戏中的目标的影视游戏系统及方法
CN100345603C (zh) 游戏机
CN1177634C (zh) 控制器和电子装置
CN1236459A (zh) 存储器装置、控制器及电子装置
CN1714900A (zh) 游戏系统、服务器以及游戏控制方法
CN1714901A (zh) 游戏系统、服务器以及游戏控制方法
CN1299875C (zh) 零件安装机
CN1502412A (zh) 保管装置
CN1669610A (zh) 具有游戏效果的游戏机
CN1582185A (zh) 基于书本的游戏
CN1846821A (zh) 大量玩家参与游戏型游戏机
CN1228116C (zh) 自动麻将桌
CN1861235A (zh) 轮盘台及控制该轮盘台的方法
CN1766936A (zh) 纸张类处理装置
CN1449298A (zh) 在终端设备上显示奖励选择和输赢结果的系统和方法
CN1743040A (zh) 纸牌游戏机
CN1231112A (zh) 电子零件安装装置及其安装方法
CN1781567A (zh) 游戏机
CN1135544C (zh) 记录介质卡盘的自动加载系统
CN1810340A (zh) 游戏机和游戏系统
CN1157241C (zh) 符号选择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9 Lapse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the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