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216512C - 碳化硅电热元件及生产工艺 - Google Patents
碳化硅电热元件及生产工艺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216512C CN1216512C CN 01107837 CN01107837A CN1216512C CN 1216512 C CN1216512 C CN 1216512C CN 01107837 CN01107837 CN 01107837 CN 01107837 A CN01107837 A CN 01107837A CN 1216512 C CN1216512 C CN 1216512C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arborundum
- adhesive
- silicon carbide
- weight
- electric heat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Landscapes
- Ceramic Produc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碳化硅电热元件,其特征在于由碳化硅及粘合剂组成,所述粘合剂为纤维素类物质,粘合剂占碳化硅重量的0.5~2.0%,最佳为0.8~1.2%。生产工艺采用连续高温烧成工艺。得到的硅碳棒发热部各项性能指标均达到了硅碳棒行业标准,电阻值偏差缩小,红热均匀度偏差缩小,烧成成品率提高。生产周期缩短,耗能大大降低。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碳化硅电热元件及其生产工艺。
背景技术
碳化硅电热元件是广泛用于各种电炉、电窑的发热体,可以制成棒状、U型、管状等形式。现有技术中其主料均为碳化硅,还需加入碳类物质如石墨粉、碳黑等,利用结合剂,结合剂采用煤沥青。以硅碳棒为例,硅碳棒是由中部发热的发热部及两端电阻小的冷端部组成。生产工艺为:在配料、成型后,经1000~1250℃素烧后,再埋覆于电阻炉内,电阻炉为间歇式炉,在炉芯两侧及上部埋覆棒及反应料等。在电阻炉中由炉料中的二氧化硅蒸气与棒坯中的碳反应形成次生碳化硅,并与原生碳化硅在2200℃左右的炉温下完成再结晶过程。现有烧成工艺炉温差大,不易控制,为提高棒体性能,需要在电阻炉内烧成二次,耗能高,环境差,从成型到烧成生产周期长,占时40天左右。且由于烧成温差大及炉内二氧化硅气体浓度差大、微量杂质变化等,使棒的电阻值不易控制,电阻值偏差大于±30%,其它指标如红热均匀度的均一性亦较差,质量难以控制,成品率二次烧成仅为60%左右,且生产中排出大量一氧化碳气体,不利于环保。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新配方的碳化硅电热元件及生产工艺,碳化硅电热元件的电阻值稳定性高,质量性能好,生产工艺周期缩短,成品率提高。
本发明的碳化硅电热元件,其特征在于由碳化硅及粘合剂组成,所述粘合剂为纤维素类物质,粘合剂占碳化硅重量的0.5~2.0%,最佳为0.8~1.2%。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的不同是主料全部采用碳化硅,用粘合剂代替结合剂。纤维素类物质最好采用甲基纤维素、乙基纤维素、羧甲基纤维素,优选甲基纤维素。对甲基纤维素的优选条件是甲氧基含量为27.5~31.5%,粘度为1500~8000mPa.s(20℃,2%时)。对乙基纤维素,最好是其醚化度为γ=100~150,羧甲基纤维素的醚化度为γ=30~60,粘度为≥800mPa.s(20℃,2%时)。
粘合剂的使用一是可以与碳化硅粉料直接混合后加水再成型;二是粘合剂先与水形成水溶液,再与碳化硅粉料混合。因此作为本发明的原料组成为碳化硅、粘合剂及水,配料时粘合剂与水的重量为碳化硅重量的8~20%,最佳为10~15%。配制粘合剂的水溶液时,可以使粘合剂的浓度为3~8%。
碳化硅采用绿碳化硅适宜,纯度为99%以上。其粒度在24#~36#的粗粒占10~40%,60#~90#的中粒占10~30%,220#以上的细粒占30~60%时为最佳配料。
本发明的碳化硅电热元件为硅碳棒的发热部,也可以是其他形式的电热元件。
本发明碳化硅电热元件的生产工艺,在碳化硅与粘合剂混匀,成型后,经干燥、烧成及烧成后处理,所述烧成为连续高温烧成工艺,预热温度为300~800℃,高温烧成温度为2400~2500℃。
烧成过程中利用碳化硅再结晶原理,经过连续高温烧成工艺,减少了影响碳化硅电热元件性能的可变因素,使碳化硅电热元件的质量和性能的稳定性、均一性得到了提高。
在上述工艺中,本发明与现有技术工艺的区别还在于,不同粒径的碳化硅配料后与粘合剂混匀,先经过常温预压,然后常温下压力成型。本发明成型不需要加热,克服了现有技术采用沥青结合剂一边加热,一边压力成型的不足,减化了操作,降低了能耗。
粘合剂的加入方式可以是与碳化硅混合后加水混匀,也可以是粘合剂与水形成水溶液后再与碳化硅混匀。
本发明一种优选的工艺条件如下:以硅碳棒为例
1、配料:不同粒度的碳化硅配料。
2、混料:分干混和湿混两步进行。将粉状料搅拌均匀后,再加入粘合剂的水溶液,经搅拌碾压进行湿混,使粘合剂均匀分布,坯料塑性增加,呈片状或其它形状。混料时间控制在30~60分钟。
3、预压:将坯料在油压机上挤压两遍,挤成φ30毫米左右的料柱,进一步增大坯料的粘结力,坯料预压压力为20~40Mpa,之后压成料饼或其它形状备用。
4、成型:根据所需直径规格,换以适宜的中心针及模嘴,将料饼加入成型模筒中,挤压成型,成型时,控制模筒内坯料压力为20~80Mpa内。
5、干燥:先在20~40℃下干燥24~48小时,再在100~150℃下干燥3小时以上。
6、烧成:烧成为连续高温烧成工艺,预热温度为300~800℃,高温烧成温度为2400~2500℃,烧成时间为30~60分钟。烧成保护气氛为高纯氮气或其它惰性气体。
7、烧成后处理:在氧化气氛下,对烧成的棒体进行退火或涂层处理,提高棒体性能。处理温度为1300~1450℃,时间3~12小时。
本发明高温连续烧成工艺可以在连续式高温碳管炉内烧成。其结构如图1所示,为其中一种实施方式,并不受此限制:
图中:1推料机 2预热带 3高温带 4冷却带 5卸料台 6导轨
推料机1、预热带2、高温带3、冷却带4、卸料台5呈一字形排列,高温带3用地脚螺栓固定,推料机1、预热带2、冷却带4均装有可调节高低的V形和平形支承轮,可在V形和平形的道轨6上灵活移动,推料机1与预热带2对中留有间隙,预热带2、高温带3、冷却带4经法兰互连成一体,卸料台5与冷却带4对中留有间隙。预热带2、高温带3中装有电加热元件。载有硅碳棒的移进管人工放入推料机1送料支架上,由推料件均匀低速推移进管经预热带2预热,至高温带3高温下移进管四周均温受热,碳化硅再结晶烧成硅碳棒,到冷却带4逐渐冷却,最终在卸料台5人工取下移进管。隧道式连续烧成硅碳棒,可以设计为自动进、出炉方式,操作者劳动强度低。
本发明的优点:
通过本发明的配方及烧成工艺,得到的硅碳棒发热部各项性能指标均达到了硅碳棒行业标准(JB/T3890-1999《硅碳棒》)。电阻值偏差由原来的±30%以上缩小为±15%以内,红热均匀度偏差由50℃降为20℃以内且基本无红热不均废品。抗折强度符合标准要求,≥40Mpa,烧成成品率由原来的60%左右提高到85%以上。生产周期缩短,由原来的40天缩短为7天左右,无污染气体产生,耗能大大降低。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实施例按本发明工艺生产。其中碳化硅W63、W20-----等是按照国家标准规定的220#以细的微粉料。
实施例1:
称取绿碳化硅24# 2250克、36# 750克、60# 4500克、W63 4500克、W5 3000克,干混10分钟,甲基纤维素溶液1500克(浓度为5%),经搅拌碾压混合30分钟后,在压力机上预压成φ30毫米料柱两遍,压力分别为28Mpa和21Mpa,再压成φ110×80毫米料饼,挤压成型φ14毫米,长度为800毫米棒45支,压力为30Mpa,在23℃室温下凉干24小时,经130℃干燥炉内5小时,转连续式高温碳管炉烧成,炉内预热区内温度400℃,高温区温度为2420℃,碳管长1700毫米,推进速度25毫米/分钟,氮气保护。
烧成后测试性能:红热均匀度良好,完全符合<20℃的优等品要求,电阻值4.5Ω±0.5Ω,抗折强度测试,经1300℃退火5小时后,大于45Mpa.综合合格率达85%.
对棒作老化试验,在炉内使棒温达1500℃连续送电50小时,棒电阻值增长20%且增长趋势已呈非常缓慢状,与现有工艺棒较好水平相仿.
实施例2:硅碳棒发热部
碳化硅:24# 6000克、90# 3000克、W20 3000克、W3.5 3000克
浓度为5%的甲基纤维素溶液,1900克
实施例3:
碳化硅:36# 1500克、80# 4500克、W63-0 9000克
浓度为8%的甲基纤维素溶液,2250克
实施例4:
碳化硅:24# 6000克、90# 4500克、W20 3000克、W3.5 1500克
浓度为5%的甲基纤维素溶液,1900克
实施例5:
碳化硅:24# 4500克、90# 1500克、W20 3000克、W3.5 6000克
浓度为7.5%的乙基纤维素溶液,3000克
实施例6:碳化硅:24# 6000克、60# 4500克、W20 3000克、W3.5 1500克
浓度为6.25%的羧甲基纤维素溶液,1200克
实施例7:碳化硅:36# 4500克、60# 1500克、W20 3000克、W3.5 6000克
甲基纤维素95克,与碳化硅混合后加水1805克。
实施例8:
碳化硅:24# 6000克、80# 3000克、W20 3000克、W3.5 3000克
浓度为7.5%的甲基纤维素溶液,3000克
实施例9:
碳化硅:碳化硅:36# 1500克、80# 4500克、220# 9000克
浓度为6.25%的甲基纤维素溶液,1200克。
Claims (9)
1、一种碳化硅电热元件,其特征在于由碳化硅及粘合剂组成,所述粘合剂为甲基纤维素、乙基纤维素或羧甲基纤维素,粘合剂占碳化硅重量的0.5~2.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热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粘合剂为甲基纤维素,其甲氧基含量为27.5~31.5%,在温度为20℃、甲基纤维素质量浓度为2%时的粘度为1500~8000mpa.s。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热元件,其特征在于原料为碳化硅、粘合剂和水,配料时粘合剂与水的重量为碳化硅重量的8~20%。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热元件,其特征在于配料时粘合剂与水的重量为碳化硅重量的10~15%。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热元件,其特征在于碳化硅为绿碳化硅,24#~36#的粗粒占10~40%,60#~90#的中粒占10~30%,220#以上的细粒占30~60%。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热元件,其特征在于为硅碳棒发热部。
7、一种碳化硅电热元件的生产工艺,其特征在于不同粒径的碳化硅配料后与粘合剂混匀,先经过常温预压,然后常温下压力成型,然后干燥、烧成及烧成后处理,所述烧成为连续高温烧成工艺,预热温度为300~800℃,高温烧成温度为2400~2500℃。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工艺,其特征在于粘合剂与碳化硅混合后加水混匀,或者粘合剂与水形成水溶液后再与碳化硅混匀。
9、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工艺,其特征在于碳化硅与粘合剂混匀后,在20~40Mpa下预压,然后在20~80Mpa下挤压成型,在20~40℃下干燥24~48小时,再在100~150℃下干燥3小时以上,烧成时间为30~60分钟,烧成后处理温度为1300~1450℃,时间3~12小时。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 01107837 CN1216512C (zh) | 2001-02-27 | 2001-02-27 | 碳化硅电热元件及生产工艺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 01107837 CN1216512C (zh) | 2001-02-27 | 2001-02-27 | 碳化硅电热元件及生产工艺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371235A CN1371235A (zh) | 2002-09-25 |
CN1216512C true CN1216512C (zh) | 2005-08-24 |
Family
ID=465674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 01107837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216512C (zh) | 2001-02-27 | 2001-02-27 | 碳化硅电热元件及生产工艺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216512C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293020C (zh) * | 2004-06-24 | 2007-01-03 | 西安交通大学 | 一种碳化硅发热元件发热部的制备工艺 |
CN101315822B (zh) * | 2007-05-30 | 2011-07-20 | 郑州嵩山电热元件有限公司 | 一种高温结晶碳化硅电热元件的生产方法 |
CN102219528A (zh) * | 2011-04-26 | 2011-10-19 | 大连金玛硼业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 碳化硼陶瓷冷压成型用结合剂 |
CN103274690A (zh) * | 2013-04-22 | 2013-09-04 | 登封市钰锋电热材料有限公司 | 一种碳化硅复合电热元件的生产方法 |
CN103281814A (zh) * | 2013-04-23 | 2013-09-04 | 登封市钰锋电热材料有限公司 | 碳化硅复合电热元件 |
CN104602371B (zh) * | 2015-01-28 | 2016-06-08 | 周献 | 复合碳化硅电热元件及其生产方法 |
CN106336218A (zh) * | 2016-08-17 | 2017-01-18 | 山东大学 | 高致密性碳化硅陶瓷的制备方法 |
CN108190890A (zh) * | 2018-04-09 | 2018-06-22 | 青岛元汇丰企业管理咨询服务有限公司 | 一种高性能活性炭碳棒的制造方法 |
CN113061035A (zh) * | 2021-03-26 | 2021-07-02 | 宜兴市荣利钨钼制品有限公司 | 一种新型碳化硅电热元件及其制备方法 |
-
2001
- 2001-02-27 CN CN 01107837 patent/CN1216512C/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371235A (zh) | 2002-09-25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1980583B (zh) | 一种用于制备石英坩埚的石墨电极的制备方法 | |
CN102515706B (zh) | 一种高性能陶粒及其制备方法 | |
CN1216512C (zh) | 碳化硅电热元件及生产工艺 | |
US20220250987A1 (en) | Process for producing microcrystalline alpha-alumina by microwave calcination | |
CN1948219A (zh) | 超大型高炉用高导热高强度石墨砖及生产工艺和应用 | |
CN114604866A (zh) | 一种短流程制备高性能等静压石墨的方法 | |
CN112125680A (zh) | 碳化硼微粉提纯方法、碳化硼陶瓷及碳化硼陶瓷制备方法 | |
CN103274690A (zh) | 一种碳化硅复合电热元件的生产方法 | |
CN112457031A (zh) | 一种低蠕变高铝砖及其制备方法 | |
CN110668819A (zh) | 一种短流程高功率石墨电极及生产工艺 | |
CN101591190A (zh) | 一种铝电解槽侧墙用新型Si3N4-SiC-C耐火砖及其制备方法 | |
CN101562914B (zh) | 硅碳棒冷端部生产工艺 | |
CN101412510A (zh) | 用于锂二次电池的复合石墨及其制造方法 | |
CN102070347A (zh) | 一种高铝砖的制备方法 | |
CN111253165A (zh) | 一种低成本多孔氮化硅耐火砖的制备方法 | |
CN106315524A (zh) | 一种推板窑生产氮化钒的方法 | |
CN1266827A (zh) | 烧成蜡浸镁白云石砖及制作工艺 | |
CN115433009A (zh) | 一种电池负极石墨化及提纯用匣钵及其制备方法 | |
CN113651626A (zh) | 一种热风炉用优质硅砖及其制备方法 | |
CN114853489A (zh) | 低结合相含量的β-SiC结合SiC耐火材料及其制备方法与制品 | |
CN1562883A (zh) | 铝电解槽侧墙用氮化硅结合碳化硅耐火砖及其制备方法 | |
CN108546139A (zh) | 一种莫来石晶须掺杂刚玉-莫来石承烧板及其制造方法 | |
CN1048967C (zh) | 烧成油浸镁白云石砖及制作工艺 | |
CN113981293A (zh) | 一种铝钼锆中间合金及其制备方法 | |
CN113061035A (zh) | 一种新型碳化硅电热元件及其制备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50824 Termination date: 20150227 |
|
EXPY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