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205129C - 污水处理装置 - Google Patents

污水处理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205129C
CN1205129C CNB981042139A CN98104213A CN1205129C CN 1205129 C CN1205129 C CN 1205129C CN B981042139 A CNB981042139 A CN B981042139A CN 98104213 A CN98104213 A CN 98104213A CN 1205129 C CN1205129 C CN 1205129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ode
waste disposal
stripping
sewage
disposal pla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B98104213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87466A (zh
Inventor
山本康次
西村佳展
横井幸夫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anyo Electri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anyo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anyo Electr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Sanyo Electric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8746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8746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205129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205129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1/00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 C02F1/46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by electrochemical methods
    • C02F1/461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by electrochemical methods by electrolysis
    • C02F1/463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by electrochemical methods by electrolysis by electrocoagulation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1/00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 C02F1/46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by electrochemical methods
    • C02F1/461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by electrochemical methods by electrolysis
    • C02F1/46104Devices therefor; Their operating or servicing
    • C02F1/46109Electrodes
    • C02F2001/46133Electrode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2201/00Apparatus for 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 C02F2201/46Apparatus for electrochemical processes
    • C02F2201/461Electrolysis apparatus
    • C02F2201/46105Details relating to the electrolytic devices
    • C02F2201/4612Controlling or monitoring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2301/00General aspects of water treatment
    • C02F2301/04Flow arrangements
    • C02F2301/043Treatment of partial or bypass stream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W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WASTEWATER TREATMENT OR WASTE MANAGEMENT
    • Y02W10/00Technologies for wastewater treatment
    • Y02W10/10Biological 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Water Supply & Treatment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Hydrology & Water Resour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Water Treatment By Electricity Or Magnetism (AREA)
  • Removal Of Specific Substances (AREA)
  • Purification Treatments By Anaerobic Or Anaerobic And Aerobic Bacteria Or Animals (AREA)
  • Activated Sludge Processes (AREA)
  • Catalys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污水处理装置,其具有处理生活污水的排水的至少一个污水处理部,该污水处理装置具有:溶出装置,其具有至少一个电极对及供给电流的电源装置,至少阳极使用铁或铝以溶出铁离子或铝离子并供给污水铁离子或铝离子;此外还设有控制所述溶出装置的离子溶出量的控制装置,所述控制装置包括控制电路,并与所述电源装置电连接。

Description

污水处理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将污水净化的污水处理装置,特别是有关于从污水中除去磷的污水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的污水处理装置例如特开平3-89998号公报(C02 F3/12)。此种污水处理装置,是将铁电极电解所溶出的铁离子供给于污水处理部,然后铁离子与处理水中的正磷酸反应而产生难溶性磷化合物凝集,再从处理水中沉淀而去除磷离子。
污水处理装置的大小,是依据建筑物用途种类的粪尿净化槽的处理对象人员计算基准(JIS A 3302)所决定,所以并非根据实际使用人数所决定,而是由居住面积所决定。
因此,例如在居住面积很宽、居住人数很少的家庭的情况下,即使污水量很小,也必须设置具有居住人数以上处理能力的污水处理装置,并溶出超过与污水中磷离子反应所需含量的铁离子。
于是,铁离子与正磷酸反应之外,也与氢氧基反应以生成氢氧亚铁,并变成难溶性的盐类污泥沉淀,所以一旦使铁离子过剩地溶出,氢氧亚铁的污泥则增加,从而导致污泥去除次数增加等问题。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污水处理装置,可适当控制铁离子的溶出量,并有效去除磷。
为解决上述问题的,本发明提供一种污水处理装置,其具有处理生活污水的排水的至少一个污水处理部,该污水处理装置具有:溶出装置,其具有至少一个电极对及供给电极电流的电源装置,至少阳极使用铁或铝以溶出铁离子或铝离子并供给污水铁离子或铝离子;此外还设有控制所述溶出装置的离子溶出量的控制装置,该控制装置包括控制电路,并与电源装置电连接。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第1实施例的污水处理装置的剖面图;
图2为本发明第1实施例的污水处理装置的其他方向的剖面图;
图3为本发明第1实施例的污水处理装置的分水计量装置的立体图;
图4为本发明第1实施例的污水处理装置的溶出槽的放大剖面图;
图5为本发明第1实施例的污水处理装置的开关的正视图;
图6为本发明第1实施例的污水处理装置的控制方块图;
图7为施加于本发明第2实施例的电极的直流电流图形;
图8为本发明第3实施例的控制方块图;
图9为本发明第4实施例的电极单元的立体图;
图10为本发明第4实施例的溶出槽的分解立体图;
图11为本发明第4实施例的溶出槽的立体图;
图12为本发明第4实施例的溶出槽的剖面图;
图13为本发明第4实施例的溶出槽的分解立体图;
图14为施加于本发明第5实施例的溶出装置的电极的直流电流图形;
图15为施加于本发明第6实施例的溶出装置的电极的直流电流图形;
图16为施加于本发明第7实施例的溶出装置的电极的直流电流图形;
图17为本发明第8实施例的溶出槽的放大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利用图1至图17所示的污水处理装置详述本发明的第1实施例。
附图标记1表示埋设于地下的贮槽。该贮槽1内部利用第1隔开壁2、第2隔开壁3、与第3隔开壁4,区分成后述的第1厌氧滤床槽5、第2厌氧滤床槽10、接触曝气槽14、沉淀槽19、以及消毒槽21。
附图标记5表示具有供生活杂排水等污水流入的流入口6的第1厌氧滤床槽,附图标记7是装设于前述第1厌氧滤床槽5内的第1厌氧滤床,其可将流入第1厌氧滤床槽5内的生活杂排水中所混入的难分解夹杂物沉淀分离,并且藉助附着在第1厌氧滤床7的厌氧性微生物,将有机物厌氧分解。并且,将有机氮厌氧分解为氨氮。
附图标记8表示装设于前述第1厌氧滤床槽5内的第1移流管,其可将经过上述第1厌氧滤床槽5内厌氧分解的污水,经过贯通第1隔开壁2上方的第1给水管9,供给到后述的第2厌氧滤床槽10。
附图标记10表示藉助上述第1隔开壁2,而与第1厌氧滤床槽5隔开的第2厌氧滤床槽10。附图标记11则表示装设于第2厌氧滤床槽10内的第2厌氧滤床,利用该第2厌氧滤床11,可捕捉浮游物质,且藉助厌氧性微生物,将有机物厌氧分解,同时将有机氮厌氧分解成氨氮。
附图标记12表示第2移流管,其可将经过上述第2厌氧滤床槽10厌氧分解的污水,经过贯通第2隔开壁3上方的第2给水管13,供给到后述的接触曝气槽14。
附图标记14表示藉助上述第2隔开壁3,而与第2厌氧滤床槽10隔开的接触曝气槽,用以将经过第2厌氧滤床槽10厌氧处理的污水,经过移流管12送入。附图标记15表示装设于上述接触曝气槽14内的接触部件,用以促进需氧性微生物的培养。附图标记16表示设置于上述接触曝气槽14底部的第1出气管,其形成多个空气出口,同时连接于第1鼓风机17,用以将第1鼓风机17所供给的空气由空气出口逸出,使接触曝气槽14维持在需氧状态,并且利用需氧性微生物将污水需氧分解,同时藉助硝酸菌与亚硝酸菌的作用,将氨氮转变为硝酸性或亚硝酸性的氮。
附图标记18表示设置于上述接触部件15下方,且具有多个空气出口的第2出气管,其与上述第1鼓风机17连接。可藉助图未显示的切换阀,切换上述第1鼓风机17所供给的空气,供给到第1出气管16或第2出气管18其中一者。
通常,上述切换阀将第1鼓风机17所供给的空气切换到第1出气管16,而空气会从第1出气管16的空气出口逸出,使接触曝气槽14维持在需氧状态,而洗净接触部件15时,第1鼓风机17所供给的空气切换到第2出气管18,而空气会从第2出气管18的空气出口逸出,使附着于接触部件15且增殖而慢慢变厚的生物膜剥离。
附图标记19表示利用上述第3隔开壁4与接触曝气槽14隔开的沉淀槽,用以将经过设置于第3隔开壁4底部,并连接接触曝气槽14与沉淀槽19的连通口20流入,并经接触曝气槽14需氧分解的处理水,分离为沉淀物与上澄清液。并且,为了将堆积于上述沉淀槽19底部的沉淀物从连通口20回流至接触曝气槽14,所以使沉淀槽19底部倾斜于接触曝气槽14的一侧。
附图标记21表示设置于上述沉淀槽19上方的消毒槽,其用以供经过上述沉淀槽19分离的上澄清液流入。附图标记22表示设置于上述消毒槽21内的杀菌装置,藉助该杀菌装置22内所备的卤素药品,将流入消毒槽21的污水加以消毒,且经过排水口23,将经过消毒的处理水排出贮槽1之外。
附图标记24表示连通于上述接触曝气槽14底部与上述第1厌氧滤床槽5上方的第1回流管。附图标记25表示装设于第1回流管24内的第3出气管,其形成多个空气出口,同时,连接到第2鼓风机26,藉助从空气出口逸出第2鼓风机26所供给的空气,而将堆积于接触曝气槽14底部的污泥,与从沉淀槽19回流至接触曝气槽14的沉淀物,通过吸入第1回流管24,回流至第1厌氧滤床槽5。
附图标记27表示连通于上述沉淀槽19与后述的分水计量装置29的流入室30的第2回流管,附图标记28表示设于上述第2回流管27内的第4出气管,其形成多个空气出口,同时,连接于上述第2鼓风机26,可藉助图未显示的切换阀,切换上述第2鼓风机26所供给的空气,供给到第3出气管25或第4出气管28其中一者。
通常,上述切换阀切换至第4出气管28时,第2鼓风机26所供给的预定量空气从第4出气管28的空气出口逸出,而使沉淀槽19内预定量的上澄清液,吸入第2回流管27内,送至后述的分水计量装置29的流入室30。将上述接触部件15洗净之后,切换阀切换至第3出气管25,藉助从第3出气管25的空气出口将空气逸出,使接触曝气槽14内的处理水经过第1回流管24流入第1厌氧滤床槽5。伴随此流动的有堆积于接触曝气槽14底部的污泥,以及由沉淀槽19流至接触曝气槽14回流的沉淀物,其被吸入第1回流管24回流至第1厌氧滤床槽5。
附图标记29表示装设于上述沉淀槽19上方的矩形箱状分水计量装置,可调整利用第2回流管27所移送的上澄清液,向溶出槽37供给的流量。且分水计量装置29区分为与第2回流管27连接的流入室30、利用下部形成连通于该流入室30的开口的隔开壁31以区隔的中间室32、用以供该中间室32内的处理水流入的第1分水室33、与第2分水室34。
上述第1分水室33连通于后述的溶出槽37,同时,中间室32与将壁上方切开成V字形的缺口部35相连通。上述第2分水室34与上述接触曝气槽14上方连通,同时,中间室32与高度可调整的溢流堰板36上方所形成的开口相连通。调整上述溢流堰板36的高度,可变化形成于溢流堰板36上方的开口大小,而使从第2回流管27供给于分水计量装置29的预定量处理水,藉助设定从第2分水室34回流至接触曝气槽14的处理水量,而调整从第1分水室33流入溶出槽37的预定的处理水量。
附图标记37表示用以供上述第1分水室33内的预定量处理水流入的矩形箱状溶出槽,该溶出槽37内装设有以铁材制成的4对电极38(电极A、电极B、电极C、电极D)。附图标记39表示用以供给直流恒定电流到上述电极38的电源装置。40是用以控制上述第1鼓风机17、第2鼓风机26、电源装置39、以及后述的第3鼓风机42的控制电路。
藉助施加电源装置39供给的直流恒定电源于上述4对电极38之间,使各电极38溶出铁离子,而将铁离子供给流入溶出槽37内的处理水中。利用上述溶出槽37、电极38、以及电源装置39构成溶出装置。
附图标记41表示装设于上述溶出槽37的底部,且具有多个空气出口的第5出气管,其与第3鼓风机42连接。上述第3鼓风机42所供给的空气,可洗净附着在溶出槽37的电极38的污泥,并且供给将电极38所溶出的2价离子氧化成3价离子所需的最小空气量。
附图标记43表示用以调整铁离子溶出量的开关,施工者转动开关43的调整钮44,使指针45落在与实际使用人数相符合的数字位置上,控制电路40根据上述开关43所调整的数字,控制施加在电极38的电流值,从而控制铁离子溶出量为符合实际使用人数的量。
附图标记46表示在溶出槽37以及第1厌氧滤床槽5上方具有开口的第3回流管,用以回流包含在溶出槽37溶出的铁离子的处理水于第1厌氧滤床槽5,并倾斜于第1厌氧滤床槽5的方向。
附图标记47表示设置于第1隔开壁2上方,对应于第1厌氧滤床槽5与第2厌氧滤床槽10位置的第1出入口,用以在吸引排除堆积于第1厌氧滤床槽5与第2厌氧滤床槽10底部的污泥时成开关状态。附图标记48表示设置于溶出槽37相对位置的第2出入口,用以在交换电极时成开关状态。附图标记49表示设置于上述杀菌装置22相对位置的第3出入口,用以在补给卤素药物于杀菌装置22时成开关状态。
于是,家庭排出的生活杂排水从流入口6流入第1厌氧滤床槽5之中。利用第1厌氧滤床槽5的第1厌氧滤床7将生活杂排水中的卫生纸等较粗大的夹杂物去除,且进行用以使后续流入各处理槽的处理更顺利进行的前处理,而且,利用厌氧性微生物的作用,将去除的固形物、夹杂物、以及通过的第1厌氧滤床7的污水加以厌氧分解而减低BOD,同时,因污水分解所产生的污泥堆积于第1厌氧滤床槽5的底部。再者,有机氮厌氧分解为氨氮。
将流入第1厌氧滤床槽5的新鲜生活杂排水,利用上述第1厌氧滤床槽5厌氧分解后的处理水,从第1移流管8的第1给水管9流入第2厌氧滤床槽10。流入第2厌氧滤床槽10的处理水藉助厌氧性微生物的作用,将有机物厌氧分解,以减低BOD,同时,因污水分解所产生的污泥堆积于第2厌氧滤床槽10的底部。再者,有机氮厌氧分解为氨氮。
将流入第2厌氧滤床槽10的新鲜处理水,利用上述第1厌氧滤床槽5厌氧分解后的处理水,从第2移流管12的第2给水管13流入接触曝气槽14。流入接触曝气槽14的处理水,利用由第1出气管16的空气出口逸出第1鼓风机17所供给的空气,而进行搅拌。藉助上述空气供给,使处理水中溶入氧,而且藉助附着在接触部件15表面的多种需氧性微生物的作用,将处理水进行需氧分解,同时,将有机磷酸盐等分解成正磷酸,并且将氨氮分解成为硝酸性、亚硝酸性等氮。再者,因污水分解所产生的污泥堆积于接触曝气槽14的底部。
将流入接触曝气槽14的新鲜处理水,利用附着于接触部件15的需氧性微生物需氧分解的处理水,从接触曝气槽14底部的连通口20流入沉淀槽19。流入沉淀槽19的处理水,在上升于沉淀槽19内的期间,沉降性物质会往下沉降,而从连通口20回流至接触曝气槽14上澄清液则流入消毒槽21。流入消毒槽21的上澄清液,藉助备有卤素的药品的消毒装置22进行消毒,而将病原菌等细菌杀死,然后,由排水口23排水至贮槽1之外。
藉助第4出气管28的空气出口逸出预定量的空气,使沉淀槽19内可流入预定量的处理水于分水计量装置29的流入室30,再以中间室32整流而流入第1分水室33与第2分水室34。藉助调整溢流堰板36的高度,可变化形成于连通第2分水室34与中间室32的溢流堰板36上方的开口大小,而决定从第2分水室34回流至接触曝气槽14的处理水量,所以可调整从第1分水室33流入溶出槽37的处理水成预定量。
在流入溶出槽37的预定量处理水中,供给藉助施加直流恒定电流于铁材所构成的电极38之间所溶出的铁离子。
再者,使从第3鼓风机42所供给的空气,从第5出气管41的空气出口逸出,以搅拌流入溶出槽37的处理水,以防止因溶出槽37内的污泥等附着于电极38的表面所导致的铁离子溶出效率降低,同时,利用第3鼓风机42所供给的空气之中的氧,使从电极38溶出的2价铁离子,氧化成可与正磷酸反应的3价铁离子,进而提升脱磷效率。
在溶出槽37内形成的3价铁离子与存在于处理水中的正磷酸反应,而产生难溶性的磷化合物而凝集、沉淀,同时,经过第3回流管46回流至第1厌氧滤床槽5。回流至第1厌氧滤床槽5的处理水中的3价铁离子,可与存在于第1厌氧滤床槽5内的正磷酸反应,而产生难溶性的磷化合物而凝集、沉淀。
而且,回流至第1厌氧滤床槽5的处理水中所含的硝酸性、亚硝酸性氮,可藉助存在于第1厌氧滤床槽5中的许多脱氮菌使其还原成氮气,逸散至空气中而去除。
从溶出槽37回流至第1厌氧滤床槽5的处理水,不像接触曝气槽14的处理水那样有极高溶氧浓度,其是由沉淀槽19所供给,而且,为了使从溶出槽37溶出的2价铁离子氧化成为3价铁离子,从第3鼓风机42仅供给所需的必要空气量,所以,即使将溶出槽37内的处理水回流至第1厌氧槽5,对于厌氧微生物进行厌氧分解的影响也很小。
在居住面积很宽、但居住人数很少家庭的情况,也必须设置具有居住人数以上磷去除功能的污水处理装置,则过剩溶出的铁离子除了与正磷酸反应之外,也与氢氧基反应而生成氢氧亚铁,变成难溶性的盐类污泥沉淀,从而导致污泥去除次数增加等问题。
所以本实施例是依据建筑物用途种类、粪尿净化槽的处理对象人员计算基准(本实施例为8人),而装设对应量的铁材所构成的电极38(本实施例为4对)于溶出槽37内。
因为电极38所溶出的铁离子量与施加于电极38的电流值成比例变化,所以如图5或图6所示,施工者转动开关43的调整钮44,使调整钮44的指针45落在与实际使用人数相符合的数字位置上,控制电路40根据上述开关43所调整的数字,控制施加于电极38的电流值,从而控制对应于实际使用人数量的铁离子溶出。
例如在8人的家庭,将开关43的调整钮44转动至调整钮44的指针45于指向显示8的位置,则控制电路40可控制施加于各电极38的直流电流,为对应于8人家庭排出的磷所需溶出的铁离子的电流值(本实施例约为1-1.2A)。
例如在4人的家庭,将开关43的调整钮44转动至调整钮44的指针45于指向显示4的位置,则控制电路40可控制施加于各电极38的直流电流,为对应于4人家庭溶出铁离子的电流值(本实施例约为8人情况的一半,约0.5-0.6A),可防止因铁离子过剩溶出所产生的氢氧亚铁,同时,可减少电能消费。
再者,不论开关43所选择的数字如何,供给于4对电极38的电流皆相同,所以4对电极38均一地减少,各电极可同时更换,故非常容易保养。
一旦污水处理装置连续使用,附着于接触部件15的微生物膜慢慢地增殖而变厚,所以为了防止堆积阻塞,切换第1鼓风机17的空气供给至第2出气管18,然后从第2出气管18的空气出口使空气逸出,可将生物膜剥离
剥离的生物膜会堆积于接触曝气槽14的底部,其藉助切换至第2鼓风机26的空气供给至第3出气管25,而从第3出气管25的空气出口使空气逸出,使第1回流管24内的处理水流入第1回流管24上升,再流入第1厌氧滤床槽5。伴随上述流动的有堆积于接触曝气槽14底部的污泥以及从沉淀槽19回送至接触曝气槽14的沉淀物,它们被吸入第1回流管24而回流至第1厌氧滤床槽5。
再者,上述第1实施例,虽然施加直流恒定电流而溶出铁离子的电极的两极皆使用铁材,然而,即使阳极电极使用铁材,而阴极电极使用钛及白金等不溶性材料所构成,亦可控制铁离子的溶出量。
上述第1实施例,虽然根据开关43的调整,以控制施加于各电极的电流值,从而控制铁离子的溶出量,然而,如图7所示的第2实施例,控制电路40利用开关43的操作,而控制4对电极38(电极A、电极B、电极C、电极D)之中施加电流的电极对的数目,以控制铁离子的溶出量也可以。
上述构成,施工者与第1实施例相同,利用开关43的操作,而调整对应于使用人数的铁离子溶出量。例如开关43的指针45指向显示4的位置时,控制电路40从4对电极38之中选择2对电极,在时间a-b之间施加直流恒定电流(约1-1.2A)于电极A与电极B、b-c之间施加于电极B与电极C、c-d之间施加于电极C与D、d-e之间施加于电极D与电极A、e-f之间施加于电极A与电极B,使溶出对应于4人家庭的铁离子,而防止因铁离子过剩溶出所产生的氢氧亚铁污泥,同时,可减少电能消耗。
并且,为了使4对电极均一减少,而同时交换各电极,使得施加直流恒定电流的2对电极对的数目每经过预定时间规则变化,而控制施加于4对各电极38的电流量大约相同。
又,开关43的指针45指向显示8时,施加约1-1.2A的直流恒定电流于4对电极38,而溶出对应于8人家庭的铁离子。
图8显示有第3实施例。流入污水处理装置的磷,大部分皆为人体排出的粪尿中所含有,所以本实施例在洗手间管件设置用以检测从洗手间排出的污水量的感测器50,以取代第1及第2实施例所设置的用以调整铁离子溶出量的开关43,而根据感测器50所检测的污水量,以控制铁离子溶出量。
污水量检测感测器可使用藉助非接触流量测定方式的电磁流量计。
若为上述结构,藉助感测器50检测从洗手间排出的污水量,且控制电路40算出一天从洗手间所排出的总污水量。每人的人体一天从洗手间所排出的污水量标准约为50公升,所以,例如一天从洗手间所排出的总污水量约为200公升时,控制电路40供给对应于4人家庭的铁离子量于污水,从而可供给对应于实际使用人数的最适合的铁离子量于污水,自动防止了因铁离子溶出过剩所产生的氢氧亚铁污泥,同时,可防止因铁离子量溶出不足而降低磷去除效率。
另外,铁离子的溶出方法,可以如第1实施例所述施加直流恒定电流于各电极38的控制方法,或是如第2实施例所述施加直流恒定电流于电极对的数目的控制方法。
图9-图13显示了第4实施例。附图标记51表示铁材所构成的电极,附图标记52表示绝缘体所形成的下电极遮盖物,用以使一对电极51保持间隔。附图标记53表示将电极51固定于下电极遮盖物52的螺丝。附图标记54表示电极51的端子,其利用给电线58与设置于形成在下电极遮盖物52一端的突出部55的连接器A56,以及设置于连接器A56的另一端的连接器B57连接。
附图标记59表示用以覆盖下电极遮盖物52的绝缘体所形成的上电极遮盖物,其在设置连接器A56的一侧设有凸部60,且在设置连接器B57而相对于连接器A56的另一侧设置有凹部61,且利用超音波熔接方法固定于下电极遮盖物52。藉助上述一对电极51、下电极遮盖物52、以及上电极遮盖物59等可构成电极单元62。
附图标记63表示装设于溶出槽37的电源供给部,其形成与上电极遮盖物59的凹部61相同形状的凹处64,而且,在凹处64底部装设有与连接器B57相同形状,而可从电源装置39给电的连接器C65。附图标记66表示设置于凹部61另一方且具有凸处67的绝缘体所制成的盖体。
电极单元62装设在溶出槽37,是将一对电极单元62的凸部60插入电源供给部63的凹处64,而装设电极单元62的同时,连接器C65与连接器A56会连接。再者,装设的电极单元62的连接器B57会依序连接于下一个电极单元62的连接器A56,使4对电极单元62以电连接状态装设于溶出槽37。再者,最后装设的电极单元62的连接器B57露出,会有触电危险,所以将盖体66的凸处67装设于电极单元62的凹部61以保护。
并且,利用各电极单元62的下电极遮盖物52、上电极遮盖物59、盖体66覆盖溶出槽37,以防止尘埃等进入溶出槽37。又,附图标记68表示设于溶出槽37的孔,用以供电极51的电解所产生的氢气等排出。
若如上述第4实施例,电极单元62可分别独立装设于溶出槽37,所以设置污水处理装置时,可根据装设于溶出槽37的电极单元62的数目,控制铁离子溶出量。
例如8人家庭的场合,完全使用预先装设的4对电极单元62,且施加直流恒定电流(1-1.2A)于上述4对电极单元62,使溶出对应于8人家庭的铁离子量。
再者,4人家庭的场合,设置污水处理装置时,从溶出槽37去除2对电极单元62,且为了防止尘埃侵入,在溶出槽37装设从电极单元62去除电极51所构成的覆盖物69。
然后,若施加直流恒定电流(约1-1.2A)于装设的2对电极单元62,可溶出对应于4人家庭的铁离子量,所以防止因铁离子溶出过剩所产生的氢氧亚铁污泥的同时,也可减少电能消费。
上述第1实施例-第4实施例之中,由铁材构成的电极38、51长期经过溶出槽37内处理水的浸渍,在电极表面产生氧化被覆膜,使得呈不动态化状态的铁离子的溶出慢慢地减少,导致脱磷效率降低。
因此,图14所示的第5实施例,施加直流恒定电流于铁材构成的一对电极之间,且最好使上述电流每经过预定时间转换极性。虽然阳极铁材表面经过长期使用产生氧化被覆膜,但是藉助阴极铁材表面所产生的氢气洗净阴极铁材表面,故阴极铁材表面不产生氧化被覆膜。因此,因阳极铁材表面产生氧化被覆膜,所以利用直到铁离子溶出量减少的时间间隔将极性转换,使铁离子的溶出可维持一定的量,故可以维持一定的脱磷性能。
再者,上述结构利用铁材作为两电极,因为从阳极电极的铁材经常溶出铁离子而供给于处理水,可经常维持脱磷性能在一定状态。
上述第5实施例是施加1-1.2A的直流恒定电流。再者,将电流极性转换的时间间隔,当铁离子实际溶出量为理论溶出量的90%时,时间间隔约为4分钟以上,而在铁材表面产生氧化被覆膜为2个月以内,然而,为了提升转换极性的开关元件的耐久性,以及防止仅有当作阳极电极的铁材的铁离子溶出减少,而使两电极成略为均一的减少状态,较好的时间间隔为1周之内,最好为1天之内,而本实施例每经过4小时即将极性转换。
如图15所示的第6实施例,其为至少在电极的阳极使用铁材,且施加直流恒定电流于两电极之间,每经过预定时间增加施加电流为脉冲状也可以。上述结构藉助增加施加电流为脉冲状,可使形成于阳极铁材表面的氧化被覆膜剥离,且铁离子的溶出维持略为一定,故可维持一定的脱磷性能
上述第6实施例为施加1-1.2A的直流恒定电流,每4小时,施加24分钟3-4A的脉冲电流。
再者,如图16所示的第7实施例,为第5实施例与第6实施例的组合,其施加直流恒定电流于铁材所构成的一对电极之间,而且每经过预定时间将其电流的极性转换,同时,增加施加电流为脉冲也可以。极性转换的时间较长的情况,阳极铁材表面会产生氧化被覆膜,而利用由极性转换所产生的氢气洗净,可剥离氧化被覆膜,但是使氧化被覆膜剥离需要若干时间,使氧化被覆膜直到剥离期间的电阻抗很大,所以具有增加电能消费的弊端。
因此,上述结构为藉助增加施加的电流为脉冲状,可在短时间内去除从阳极转换成阴极的铁材表面的氧化被覆膜,而防止消费电能的增加。
上述第7实施例中,在施加电流的极性转换时期、施加电流、施加电流增加的时间等可设定为与第5实施例及第6实施例详述的条件相同。
上述第1实施例-第7实施例,虽然在溶出槽37设置第5出气管41,使溶出的铁离子从2价氧化成3价,但是如图17所示的第8实施例,在溶出槽37内装设氧化催化剂70(氧化钛光催化剂)也可以。
若根据上述结构,不增加流入溶出槽37的处理水的溶氧含量,而可利用氧化催化剂70将电极38溶出的2价铁离子氧化成3价铁离子,所以,不致改变去除磷的性能,并可提升回流至第1厌氧滤床槽5中的厌氧处理效率。
上述第1实施例-第8实施例虽然使用铁材当作电极,但是使用铝也可以。
如上所述结构,可防止因铝过剩溶出所产生的非水溶性氢氧化铝,且可减少污泥去除的次数,并防止因过剩溶出的铝离子排出污水处理装置之外,所导致的周围环境恶化的问题。

Claims (13)

1.一种污水处理装置,其具有处理生活污水的排水的至少一个污水处理部,所述污水处理装置具有:溶出装置,其具有至少一个电极对及供给电极(38)电流的电源装置(39),至少阳极使用铁或铝以溶出铁离子或铝离子并供给污水铁离子或铝离子;其特征在于,设有控制所述溶出装置的离子溶出量的控制装置,所述控制装置包括控制电路(40),并与所述电源装置(39)电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设有回流装置,经溶出装置将所述污水处理部的污水回流至污水处理部。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装置控制电源装置(39)所施加的电流。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设有调整由所述电极(38)溶出的铁离子或铝离子量的调整装置,而且所述控制装置根据该调整装置的输出控制所述电源装置(39)所施加的电流。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设有检测流入所述污水处理部的污水量的感测器(50),而且所述控制装置根据所述感测器(50)的输出控制所述电源装置(39)所施加的电流。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设有多个至少阳极使用铁或铝的电极对且设有调整从所述电极对溶出的离子量的调整装置,而且所述控制装置根据所述调整装置的输出控制所述多个电极对中施加电流的电极对数目。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设有多个至少阳极使用铁或铝的电极对,同时设有检测流入污水处理部的污水量的感测器(50),而且所述控制装置根据所述感测器(50)的输出控制所述多个电极对中施加电流的电极对数目。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设有多个至少阳极使用铁或铝的电极对,而且所述控制装置每经过预定时间使施加电流的电极对变更。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设有检测流入所述污水处理部的污水量的感测器(50),而且所述控制装置根据所述感测器(50)的输出每经过预定时间使施加电流的电极对变更。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溶出装置具有溶出槽(37),同时所述电极对装设于一电极单元(62)上。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装置每经过预定时间转换电极(38)之间的极性。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装置每经过预定时间增加脉冲状的施加至所述电极(38)内的电流。
1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装置每经过预定时间转换电极(38)之间的极性并且增加脉冲状的施加电流。
CNB981042139A 1997-01-07 1998-01-05 污水处理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205129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616/1997 1997-01-07
JP61697A JPH10192869A (ja) 1997-01-07 1997-01-07 汚水処理装置
JP616/97 1997-01-07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87466A CN1187466A (zh) 1998-07-15
CN1205129C true CN1205129C (zh) 2005-06-08

Family

ID=1147867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981042139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205129C (zh) 1997-01-07 1998-01-05 污水处理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H10192869A (zh)
KR (1) KR19980070337A (zh)
CN (1) CN1205129C (zh)
TW (1) TW574147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0051894A (ja) * 1998-08-07 2000-02-22 Sanyo Electric Co Ltd 汚水処理装置
KR100421515B1 (ko) * 1999-08-25 2004-03-11 산요덴키가부시키가이샤 오수처리장치
JP4548955B2 (ja) * 2001-03-14 2010-09-22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汚水処理装置用電解槽
JP4548958B2 (ja) * 2001-03-19 2010-09-22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汚水処理装置用電解処理槽
JP3768128B2 (ja) * 2001-09-04 2006-04-19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水処理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H10192869A (ja) 1998-07-28
TW574147B (en) 2004-02-01
KR19980070337A (ko) 1998-10-26
CN1187466A (zh) 1998-07-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6424C (zh) 污水处理装置
CN102070268A (zh) 一种有机污水环保处理方法及装置
CN1205129C (zh) 污水处理装置
JP2008049343A (ja) 有機性排水処理装置
CN1120809C (zh) 污水处理装置
CN103011528B (zh) 一种综合污水处理系统及方法
CN1068856C (zh) 污水处理装置
KR20100052962A (ko) 초음파전해침전조 및 이를 이용하는 오, 폐수 처리방법
CN1068855C (zh) 污水处理装置
CN1138708C (zh) 污水处理装置
CN211255615U (zh) 一种生活污水处理设备
JP2008114209A (ja) 汚泥の処理方法
JP4351504B2 (ja) 有機性排水処理装置
CN215667564U (zh) 一种屋面雨水处理一体化装置
JP3796032B2 (ja) 汚水処理装置
JP3913580B2 (ja) 電解式汚水処理装置及びこれを用いた汚水処理施設
JP2004089916A (ja) 有機物を含む廃水の処理方法
CN214571384U (zh) 一种撬装式农村医疗机构废水处理系统
EP4140959A1 (en) Phosphate precipitation module
CN1259156C (zh) 废弃物处理系统
JP3819528B2 (ja) 汚水処理装置
KR20100032941A (ko) 전기응집공정을 이용한 병원폐수처리장치
CN1220975A (zh) 污水处理装置
JPH10263548A (ja) 汚水処理装置
JPH10263552A (ja) 汚水処理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7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50608

Termination date: 2011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