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201308A - 信息编码方法和装置,信息解码方法和装置,以及信息记录介质 - Google Patents

信息编码方法和装置,信息解码方法和装置,以及信息记录介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201308A
CN1201308A CN98108790A CN98108790A CN1201308A CN 1201308 A CN1201308 A CN 1201308A CN 98108790 A CN98108790 A CN 98108790A CN 98108790 A CN98108790 A CN 98108790A CN 1201308 A CN1201308 A CN 120130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de stream
coding
signal
information
decod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9810879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筒井京弥
下吉修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ony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ony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ony Corp filed Critical Sony Corp
Publication of CN120130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201308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20/00Signal processing not specific to the method of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Circuits therefor
    • G11B20/10Digital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 G11B20/10009Improvement or modification of read or write signals
    • G11B20/10305Improvement or modification of read or write signals signal quality assessment
    • G11B20/10361Improvement or modification of read or write signals signal quality assessment digital demodulation process
    • G11B20/1037Improvement or modification of read or write signals signal quality assessment digital demodulation process based on hard decisions, e.g. by evaluating bit error rates before or after ECC decod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00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overed by a single one of groups H04B3/00 - H04B13/00; 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haracterised by the medium used for transmission
    • H04B1/66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overed by a single one of groups H04B3/00 - H04B13/00; 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haracterised by the medium used for transmission for reducing bandwidth of signals; for improving efficiency of transmission
    • H04B1/665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overed by a single one of groups H04B3/00 - H04B13/00; 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haracterised by the medium used for transmission for reducing bandwidth of signals; for improving efficiency of transmission using psychoacoustic properties of the ear, e.g. masking effect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20/00Signal processing not specific to the method of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Circuits therefor
    • G11B20/10Digital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 G11B20/12Formatting, e.g. arrangement of data block or words on the record carriers
    • G11B20/1217Formatting, e.g. arrangement of data block or words on the record carriers on discs
    • G11B20/1258Formatting, e.g. arrangement of data block or words on the record carriers on discs where blocks are arranged within multiple radial zones, e.g. Zone Bit Recording or Constant Density Recording discs, MCAV discs, MCLV disc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20/00Signal processing not specific to the method of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Circuits therefor
    • G11B20/10Digital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 G11B20/14Digital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using self-clocking codes
    • G11B20/1403Digital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using self-clocking code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two levels
    • G11B20/1407Digital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using self-clocking code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two levels code representation depending on a single bit, i.e. where a one is always represented by a first code symbol while a zero is always represented by a second code symbol
    • G11B20/1415Digital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using self-clocking code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two levels code representation depending on a single bit, i.e. where a one is always represented by a first code symbol while a zero is always represented by a second code symbol conversion to or from pulse frequency coding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20/00Signal processing not specific to the method of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Circuits therefor
    • G11B20/00007Time or data compression or expansion
    • G11B2020/00072Time or data compression or expansion the compressed signal including a video signal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20/00Signal processing not specific to the method of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Circuits therefor
    • G11B20/10Digital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 G11B20/12Formatting, e.g. arrangement of data block or words on the record carriers
    • G11B20/1217Formatting, e.g. arrangement of data block or words on the record carriers on discs
    • G11B2020/1218Formatting, e.g. arrangement of data block or words on the record carriers on discs wherein the formatting concerns a specific area of the disc
    • G11B2020/1225Formatting, e.g. arrangement of data block or words on the record carriers on discs wherein the formatting concerns a specific area of the disc frame, i.e. a subunit of a sector containing user data, e.g. a sync fram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Compression, Expansion, Code Conversion, And Decoders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For Digital Recording And Reproducing (AREA)
  • Television Signal Processing For Recording (AREA)

Abstract

在老标准和新标准的码记录在相同记录介质上的情况下,希望老标准的信号能用符号老标准的再现装置再现,而用符合新标准的再现装置可再现两种信号。为此,如以大小不能控制的帧记录了多通道信号,则第一、第二编码电路对由符合老标准的再现装置再现的不同通道信号进行编码,但是第一编码电路以小于能分配给该帧的最大比特数的比特数进行编码。码流发生电路在第一编码电路编码时提供的一帧的空闲区域中排列由第二编码电路编码的码流。

Description

信息编码方法和装置, 信息解码方法和装置, 以及信息记录介质
本发明涉及适合于扩展编码信号格式的信息编码方法和装置、作为该信息编码方法和装置的对应物的信息解码方法和装置、以及在其上记录有该编码的信息的信息记录介质。
迄今为止,已经提出了能记录诸如已编码的声音信息或音乐信息之类信号(在下文称为音频信号)的例如磁光盘的信息记录介质。在对所述音频信号进行高效编码的各种方法中,有一种所谓的变换编码方法,这是通过正交变换把以规定时间为单位分成块的时域信号变换成频域信号、然后对每个频带中的频谱成份进行编码的分块频谱分割方法;还有一种子带编码(SBC)方法,这是把不分块的时域音频信号分割成多个频带、然后对所得的各频带信号进行编码的非分块频谱分割方法。还知道有一种子带编码和变换编码相组合的高效编码方法,其中,在用SBC把时域信号分割成多个频带之后,把所得的每个频带的信号正交变换成频谱成份,并且在每个频带中对这些经过变换的频谱成份进行编码。
在用于上述频带分割的滤波器中,有一种所谓的QMF(Quadrature MirrorFilter正交镜象滤波器)滤波器,如R.E.Crochiere的“在子频带中语音的数字编码(Digital Coding of Speech in Subbands)”(BELL Syst.Tech.J.Vol.55,No.8,1976)一文中所描述的。该QMF滤波器把频谱分割成带宽相等的两个频带,其特征在于在其后将分割的频带合成时不产生所谓的混叠。划分频谱的技术在Joseph H.Rothweiler的文章“多相正交滤波器-一种新的子带编码技术(Polyphase Quadrature Filter-ANew Subband Coding Technique)”,(ICASSP 83BOSTON)中公开。这种多相正交滤波器的特征在于信号一次能分割成等带宽的多个频带。
在上述的正交变换技术中,有这样一种技术,即其中输入音频信号以预定单位时间(比如每帧)分成块,然后将离散傅里叶变换(DFT)、离散余弦变换(DCT)或者改进的DCT(MDCT)施加于每个块,以把信号从时间域换至频率域。对MDCT的讨论在J.P.Princen和A.B.Bradley的文章“使用以时域混叠抵消为基础的滤波器组设计的子带/变换编码(Subband/Transform CodingUsing FilterBank Designs Based on Time Domain Aliasing Cancellation)”(ICASSP 1987)中可以找到。
如果用上述的DFT或者DCT作为把波形信号变换成为频谱信号的方法,并且根据由M个样本组成的时间块来进行变换,就获得M个独立的实数数据。应该注意,为了减少时间块之间的接合失真,一给定的时间块重叠有两个相邻的块的M1个样本,所以在DFT或者DCT中,对(M-M1)个样本数据进行平均为M个实数数据的量化和编码。即这些M个实数数据其后被量化和被编码。
另一方面,如果上述的MDCT被用作正交变换方法,M个独立的实数数据可从2M个样本中获得,该2M个样本中有两个相邻的时间块的M个样本是重叠的。这样,在MDCT中,对于M个样本,平均可获得M个实数数据,然后对其量化和编码。解码装置根据由MDCT获得的代码在各块中进行逆变换使获得的诸波形单元互相干涉地相加,以重建该波形信号。
通常,如果用于变换的时间块被延长,频谱的频率分辩率被改进,因此信号能量集中在所规定的频率分量中。因此,通过利用MDCT,其中使两个相邻块的每一个的一半重叠,以长的块长度实行变换,以及,其中仅增加相当于原来时间样本数的所得频谱信号的数量,编码能比利用DFT或者DCT以更高的效率进行。此外,由于相邻的块相互有充分的重叠,波形信号的块间失真能减少。然而,如果用于变换的变换块长度加长,为了变换则要求更多工作区域,因此妨碍了重放装置尺寸的减小。尤其是,当提高半导体的集成度有困难时,应该避免使用长变换块,因为会增加制造的成本。
通过量化由滤波器或正交变换分割成多个频带的信号,出现量化噪声的频带可被控制,因此通过利用声学特性,比如掩蔽效应,可获得心理声学上高效的编码。如果信号分量在各自的频带中以信号分量的绝对值的最大值加以规范化,编码能以更高的效率完成。
作为在量化频率分量的情况下在分割频谱时获得的频带宽度,已知要分割频谱以便考虑到人类听觉系统的心理声学特性。具体说,把音频信号划分成多个(诸如25个)其带宽随着频率增加而增加的频带。这些频带被称为临界频带。在基于频带的数数据编码中,根据频带用固定的或者自适应的比特分配来实行编码。在由MDCT处理的通过上述比特分配而获得的编码系数数据中,对于由基于块的MDCT处理获得的基于频带的MDCT系数,用自适应的比特分配数进行编码。作为这些比特分配技术,已知有下列两种技术。
例如,在R.Zelinsky和P.Noll的“语音信号的自适应变换编码(AdaptiveTransform Coding of Speech Signals)”(IEEE Transactions of Acoustics,Speechand Signal Processing,Vol.ASSP-25,NO.4,August 1977中,根据基于频带的信号的幅度来完成比特分配。利用这个系统,量化噪声频谱变平,使得量化噪声被最大限度地减少。然而,实际上对噪声的感觉不是心理声学的最佳选择,因为并未利用心理声学掩蔽效应。
在出版物ICASSP 1980的“临界频带编码器-根据听觉系统的感知需要而对语音信号进行的数字编码(The Critical Band Coder-digital encoding ofspeech signals based on the perceptual requirements of the auditory system)”(M.A.Krasner,麻省理工学院)一文中,心理声学掩蔽机制用来决定一种固定的比特分配,该比特分配为每一临界频带产生必要的信噪比。然而,如果这种技术用来测量正弦波输入的特性,因为在各临界频带中固定的比特分配,所以获得并非最优的结果。
为了克服这些问题,提出了一种高效编码装置,其中可用于比特分配的全部比特数的一部分用于一种固定的比特分配模式,该模式在每一个小块中预先固定,余下的部分用于按照各自的块的信号振幅的比特分配,以及其中按照与输入信号有关的信号,来确定固定的比特分配和按照信号幅度的比特分配之间的比特数划分比,使得信号频谱越平滑,划分给固定的比特分配的比特数比例就越大。
总的说来,这种技术通过分配更多比特给含有呈现集中信号能量的特定信号频谱的块,改进了信噪比。通过利用上述用于改进信噪比特性的技术,不仅增加了测得的值,而且提高了由听众感觉的声音的信号质量,因为人类听觉系统对有尖锐的频谱分量的信号敏感。
已经提出了各种各样不同的比特分配技术,模拟人类听觉机制的模型也曾变得更精细度,使得能从听觉上获得了更高效率的编码,如果编码装置的能力也有相应的提高的话。
按照这些技术,通常的做法是为比特分配求得实数参考值,实现由尽可能忠实的计算求得的信噪特性,并且利用接近该参考值的整数值作为分配的比特数。
为了构成一个实际的码流,只须使量化精细度信息和规范化系数信息以预定的比特数在每个规范化/量化频带中编码,并且对已规范化和已量化的频谱信号分量进行编码就足够了。在ISO标准(ISO,IEC 11172-3:1993(E),a993)中描述了一种高效编码系统,其中设置了表示量化精细度信息的比特数,以便从一个频带到另一个频带有所不同。具体说,把表示量化精细度信息的比特数设置成随着频率的增加而减少。
也已知在解码装置中根据例如规范化系数信息来决定量化精细度信息的方法。由于规范化系数信息和量化精细度信息之间的关系是在设立标准时设置的,不可能根据将来更先进的心理声学模型引入量化精细度控制。此外,如果在将要实现的压缩比中有一定宽度,就必须为每一种压缩比设置规范化系数信息和量化精细度信息之间的关系。
也已知有利用可变长度编码对已量化的频谱信号分量实现更有效编码的方法,象在D.A.Huffman的“最小冗余码的构成方法(A Method forConstruction of Mininum Redundancy Codes)”(Proc.I.R.E.,40,p.1098(1952))中所描述的。
在本受让人的日本专利申请No.7-500482中,披露了从频谱信号分离出在听觉上特别重要的音调分量、即具有信号能量集中在一规定频率附近的信号分量并把这些信号分量与余下的频谱分量分别编码的方法。这就使音频信号以高的压缩比进行有效的编码,基本上不损坏心理声学的声音质量。
上述各种编码技术能被运用于由多个通道构成的声音信号的各个通道。例如,这些编码技术能被运用于与左侧喇叭对应的左通道,以及与右侧喇叭对应的右通道的每一个。这些编码技术也能运用于对L通道和R通道信号求和而获得的(L+R)/2信号。上述技术也可以运用于(L+R)/2和(L-R)/2信号,用以实现有效的编码。同时,用于编码一个通道的信号的数据量只须等于对两个通道的信号进行独立编码所需数据量的一半。这样,在记录介质上记录信号的这种方法经常地被利用,其中设有一个通道的单声道记录模式和两个通道的立体声信号记录模式,并且如果需要进行长时间记录的话,可进行单声道记录。
同时,改进编码效率的技术在当前相继开发并问世,因此,如果包括一种新近开发的适当的编码的技术的标准被利用,就可能进行更长时间的记录,或在相同的记录时间内实现更高声音质量的音频信号的记录。
在设置上述标准中,考虑到将来对标准的修改或扩展,在信息记录介质上留有记录关于标准的标志信息的余地。例如,当最初设置或者修改标准时,作为1比特标志信息分别记录0或者1。符合修改后标准的再现装置检查标志信息是‘0’或是‘1’;如果标志信息是‘1’,信号被读出,并且依据修改后的标准从信息记录介质中再现。如果标志信息是‘0’,并且再现装置也符合最初设置的标准,就在该标准的基础上读出信号,并且从信息记录介质中再现。如果再现装置不符合最初设置的标准,信号就不再现。
然而,如果广泛使用仅能再现按过去设置标准(老标准或第一编码方法)记录的信号的再现装置,就不能用符合老标准设计的该再现装置来再现利用更高标准(新标准或第二编码方法)记录的信息记录介质,该更高的标准采用了更高效率的编码方法,这样的装置使用户困窘。仅能再现按照过去设置的标准记录的信号的再现装置在下面被称为符合老标准的再现装置。
特别是,老标准设置时的某些再现装置(符合老标准的再现装置)无视记录在信息记录介质上的标志信息,认为记录在该记录介质上的信号都是按照老标准编码而再现该信号。即,如果依据新的标准记录了信息记录介质,并非所有符合老标准的再现装置都能识别以这种方式记录的信息记录介质。因此,如果按老标准设计的再现装置再现在上面按新标准记录信号的信息记录介质,在假设该记录介质已经在上面记录了符合光盘标准信号的前提下,恐怕该装置不能正常工作或有可能产生有害噪声。
另一方面,如果同时在相同的记录介质上记录不同的标准的信号,例如,老标准的信号或者新的标准的信号,则分配给这两个信号的记录区域相应地减少,使得难以保持已记录或已再现信号的质量。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信息编码方法和装置以及信息解码方法和装置,其中,如果新标准和老标准的编码都记录在相同的记录介质上,老标准的信号能被符合老标准的再现装置再现,而新标准的信号和老标准的信号可由符合新标准的再现装置再现,以及,其中,因为在相同的记录介质上记录不同的标准的信号而产生的声音质量的恶化可以被减少。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与该信息编码方法和装置以及信息解码方法和装置结合的信息记录介质。
在一个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信息编码方法,包括:用第一种编码方法将多个通道的一部分的信号编码以产生第一码流,用第二编码方法进行多个通道其余部分的信号编码以产生第二码流,并且每帧或每多个帧排列第一码流和第二码流,其中每一帧具有固定的尺寸。
在另一个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信息编码装置,包括:第一编码装置,用于用第一编码方法来编码多个通道的一部分的信号,以产生第一码流;第二编码装置,用于用第二编码方法来编码其余通道的信号,以产生第二码流;以及码流排列装置,用于每帧或每多个帧排列第一码流和第二码流,其中每一帧具有固定的尺寸。
在再一个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信息解码方法,包括:分离由第一和第二码流形成的编码信息成为第一码流和第二码流,其中第一码流是由第一编码方法对每个或每多个固定尺寸的帧编码的多个通道的一部分的信号,第二码流是由第二编码方法编码的其它通道的信号;用与第一编码方法相关的第一解码方法来解码已分离的第一码流,以产生第一解码信号;用与第二编码方法相关的第二解码方法来解码已分离的第二码流,以产生第二解码信号。
在再一个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信息解码装置,包括:码流分离装置,用于分离由第一和第二码流形成的编码信息成为第一码流和第二码流,第一码流是由第一编码方法对每个或每多个固定尺寸的帧编码的多个通道的一部分的信号,第二码流是由第二编码方法编码的其它通道的信号;第一解码装置,用于用与第一编码方法相关的第一解码方法来解码已分离的第一码流,以产生第一解码信号;第二解码装置,用于用与第二编码方法相关的第二解码方法来解码已分离的第二码流,以产生第二解码信号。
在再一个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信息编码装置,包括:第一编码装置,用于用第一编码方法来编码多个通道的一部分的信号,以产生第一码流;第二编码装置,用于用第二编码方法来编码其余通道的信号,以产生第二码流;以及码流排列装置,用于在一帧内至少排列第一和第二码流的一部分。
在再一个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信息解码方法,包括:分离由第一和第二码流形成的编码信息成为第一码流和第二码流,其中第一码流是由第一编码方法在一帧内编码的多个通道的一部分的信号,第二码流是由第二编码方法编码的其它通道的信号;用与第一编码方法相关的第一解码方法来解码已分离的第一码流,以产生第一解码信号;用与第二编码方法相关的第二解码方法来解码已分离的第二码流,以产生第二解码信号。
在再一个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信息解码装置,包括:码流分离装置,用于分离由第一和第二码流形成的编码信息成为第一码流和第二码流,其中第一码流是由第一编码方法在一帧内编码的多个通道的一部分的信号,第二码流是由第二编码方法编码的其它通道的信号;第一解码装置,用于用与第一编码方法相关的第一解码方法来解码已分离的第一码流,以产生第一解码信号;第二解码装置,用于用与第二编码方法相关的第二解码方法来解码已分离的第二码流,以产生第二解码信号。
在再一个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信息记录介质,其上与由第一和第二码流形成的编码的信息一起记录有编码参数,其中第一码流是由第一编码方法在一帧内编码的多个通道的一部分的信号,第二码流是由第二编码方法编码的其它通道的信号。
在再一个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信息解码方法,包括:分离由第一和第二码流形成的编码信息成为第一码流和第二码流,对于每个或每多个固定尺寸的帧,第一码流是由第一编码方法编码的多个通道的一部分的信号,第二码流是由第二编码方法编码的其它通道的信号;用与第一编码方法相关的第一解码方法来解码已分离的第一码流,以产生第一解码信号;用与第二编码方法相关的第二解码方法来解码已分离的第二码流,以产生第二解码信号。
在还再一个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信息解码装置,包括:码流分离装置,用于分离由第一和第二码流形成的编码信息成为第一码流和第二码流,对于每个或每多个固定尺寸的帧,第一码流是由第一编码方法在一帧内编码的多个通道的一部分的信号,第二码流是由第二编码方法编码的其它通道的信号;第一解码装置,用于用与第一编码方法相关的第一解码方法来解码已分离的第一码流,以产生第一解码信号;第二解码装置,用于用与第二编码方法相关的第二解码方法来解码已分离的第二码流,以产生第二解码信号。
从上面可看到,在老和新的标准的码记录在相同的记录介质上的情况下,老标准的信号可由符合老标准的再现装置再现,而两种标准的信号则能由符合新标准的再现装置再现。此外,可以避免由于在相同记录介质上记录不同标准的信号引起的信号质量的降低。具体说,根据本发明,通过符合新标准的再现装置,延长时间的多通道再现是可能的,而符合老标准的再现装置可以保留再现,因此,可以扩展光盘之类的标准,而无须使用户惊慌。此外,由多通道系统引起的声音质量的降低能最大限度地减少。
图1是作为根据本发明的压缩数据的记录/再现装置一个实施例的记录再现装置的方框图。
图2是表示根据本发明的编码电路的说明性结构的方框电路图。
图3是表示根据本发明信号分量编码电路的说明性结构的方框电路图。
图4是表示根据本发明的变换电路的说明性结构的方框电路图。
图5是表示根据本发明的解码电路的说明性结构的方框电路图。
图6是表示根据本发明的逆变换电路的说明性结构的方框电路图。
图7是表示根据本发明的信号分量解码电路的说明性结构的方框电路图。
图8表示基本编码方法。
图9是表示根据本发明基本编码方法的帧编码的码流的结构图。
图10表示根据本发明的逐帧排列L和R通道的例子。
图11表示在一帧内排列(L+R)/2通道的例子。
图12表示对在音调和非音调成份中的信号分量分别编码的编码方法。
图13表示用对在音调和非音调成份中的信号分量分别编码的方法编码时获得的码流结构。
图14表示对在音调和非音调成份中的信号分量分别编码的信号分量编码电路结构的方框图。
图15是表示信号分量解码电路结构的方框图,该信号分量解码电路用于解码在音调和非音调成份中分别对信号分量编码时获得的编码信号。
图16表示记录A-CODEC的码流的记录格式。
图17表示在记录A-CODEC和B-CODEC的码流时的记录格式。
图18表示在记录A-CODEC和B-CODEC的码流的情况下,由符合老标准的再现装置达到防止B-COEDC错误再现的记录格式。
图19表示码流结构,其中A-CODEC和B-CODEC的信号安排在一帧中。
图20是表示信号分量编码电路的说明性结构的方框电路图,以产生码流,其中A-CODEC和B-CODEC的信号安排在一帧中。
图21是表示产生码流的一个处理例子的流程图,其中A-CODEC和B-CODEC的信号安排在一帧中。
图22是表示为产生码流所构成的信号分量解码电路的一种说明性的结构的方框电路图,在其中A-CODEC和B-CODEC的信号安排在一帧中。
图23是说明解码码流的一个处理的例子的流程图,其中A-CODEC和B-CODEC的信号安排在一帧中。
图24说明码流的结构,其中通道构成数据安排在一帧中。
图25是表示为产生码流而构成的信号分量编码电路的一种说明性的结构的方框电路图,在其中通道构成数据安排在一帧中。
图26是说明为产生码流而构成的信号分量编码电路的一个处理的例子的流程图,在其中通道构成数据安排在一帧中。
图27是表示为产生码流而构成的信号分量解码电路的一个处理的例子的方框电路图,在其中通道构成数据安排在一帧中。
图28是说明为产生码流而构成的信号分量解码电路的一个处理的例子的流程图,在其中通道构成数据安排在一帧中。
图29说明了码流的结构,其中通道构成数据未安排在一帧中。
图30是说明为产生码流而构成的信号分量编码电路的一个处理的例子的流程图,在其中通道构成数据未安排在一帧中。
图31是说明为解码码流所构成的信号分量解码电路的一处理的例子的流程图,在其中通道构成数据未安排在一帧中。
参考附图,下面将详细描述本发明的诸最佳实施例。
参考图1,在下文解释体现本发明的一种压缩数据记录和/或再现装置的例子。
在图1中显示的压缩数据记录和/或再现装置中,磁光盘1由主轴马达51旋转运行,它被用作为记录介质。为了在磁光盘1上记录数据,按照记录数据调制的磁场由磁头54加到磁光盘1上,而同时激光光束由光学头53照射到其上,通过磁场调制记录,以在磁光盘1上的记录轨道上记录数据。为了再现,磁光盘1的记录轨道由光学头53用激光束追踪,以光磁方式再现所记录的数据。
光学头53由光学元件组成,比如:激光源,例如,激光二极管;准直透镜;一个物镜;极化光束分离器或者圆柱形透镜;以及具有预定模式的光电探测器。为了在磁光盘1上记录数据,磁头54靠记录系统的磁头驱动电路66驱动,以便如稍后解释的,施加与记录数据相应的调制磁场;激光光束被照在磁光盘1的目标轨道上,以按照磁场调制系统进行热磁记录。光学头53也从目标轨道中检测反射激光,以通过象散方法和推拉方法分别检测聚焦误差和跟踪误差。为了再现聚焦误差和跟踪误差,光盘53检测聚焦误差和跟踪误差,而同时从目标轨道中检测反射的激光极化角(Kerr旋转角)的区别,以产生重放的信号。
向RF电路55供给光学头53的输出,从光学头53的输出提取聚焦误差信号和跟踪误差信号以向伺服控制电路56供给提取的信号,而把重放信号转化成为提供到再现系统的解码器71的双电平信号。
伺服控制电路56由如下组成,例如:聚焦伺服控制电路;跟踪伺服控制电路;主轴马达伺服控制电路;和给进伺服控制电路。为减少聚焦误差信号至零,聚焦伺服控制电路聚焦-控制光学头53的光学系统;跟踪伺服控制电路跟踪-控制光学头53的光学系统,以减少跟踪的误差信号至零。主轴马达伺服控制电路控制主轴马达51,使得该磁光盘1能以预定旋转速度,比如以预定线速度,旋转运行。给进伺服控制电路将光学头53和磁头54移向由系统控制器57指定的磁光盘1上的目标轨道位置。完成上述各种控制操作时,伺服控制电路56把由伺服控制电路56控制的各分量的操作状态的信息送到系统控制器57。
系统控制器57连接有键输入操作单元58和显示单元59。系统控制器57利用来自键输入单元58的操作输入信息来监视记录系统和再现系统。根据由来自磁光盘1记录轨道的头标时间或子码Q数据而再现的以扇区为单位的地址信息,基于系统控制器57也监示由光学头53和磁头54跟踪的记录轨道的记录位置或重放位置。系统控制器57也根据压缩数据记录/再现装置的数据压缩速率和在记录轨道上的重放位置信息而完成在显示单位59上显示重放时间的控制。
对于重放时间显示,由来自磁光盘1的记录轨道的头标时间或子码Q数据再现的以扇区为单位的地址信息(绝对时间信息)被乘以数据压缩比的倒数,诸如对于1/4压缩比乘以4,以便求出显示在显示单元59上的实际时间信息。对于记录,如果绝对时间信息被预先记录(预格式化)在比如磁光盘的记录轨道上,该预格式化的绝对时间信息可被读出并乘以数据压缩比的倒数,以显示与实际记录时间对应的当前位置。
在盘记录/再现装置的记录系统中,在输入端60的模拟音频输入信号AIN经由低通滤波器61加到量化该模拟音频输入信号AIN的A/D转换器62。来自输入端67的数字音频输入信号DIN经由数字输入数据接口电路68加到ATC(自适应变换编码)编码器63。按照对预定传输速率的数字音频PCM数据进行的预定数据压缩比,该ATC编码器63进行比特压缩(数据压缩),该数字音频PCM数据是由A/D转换器62对输入信号进行转换时获得的。以预定数据压缩比输出的压缩的数据(ATC数据)加到存储器64。假设数据压缩比为1/8,数据传输速率减少到CD-DA格式的数据传输速率(75扇区/秒)的1/8(9.375扇区/秒)。
存储器(RAM)作为缓冲存储器使用,其数据的写入/读出由系统控制器57控制,它被如此地构成,在需要时临时在存储器中保存ATC编码器63提供的ATC数据,以在盘上记录数据。即如果数据压缩比是例如1/8,来自ATC编码器63的压缩的音频数据的数据传输速率减少到标准CD-DA格式的数据传输速率75扇区/秒的1/8(9.375扇区/秒)。该压缩的数据(ATC数据)继续不断在存储器64中记录。如上所述,对于这些压缩数据(ATC数据),只须以1个扇区对8个扇区的比率记录该数据,然而,由于实际上不可能每八个区这样记录,所以必须进行扇区连续的记录,其说明如下。以脉冲串方式以与标准CD-DA格式(75扇区/秒)相同的数据传输速率进行记录,具有预定的多个扇区,比如32个扇区加几个扇区,作为一个记录单元。
即,具有1/8数据压缩比的ATC音频数据以9.375(=75/8)扇区/秒的低传输速率连接地写入,并从该存储器64中以脉冲串方式以上述75区/秒的传输速率被读出作为记录数据。如此读出和记录的数据的整个数据传输速率,包括非记录周期,为上述的9.375扇区/秒的低速率。然而,在脉冲串的记录操作的时间之内的即时的数据传输速率是75扇区/秒的上述的标准速率。因此,如果盘的旋转速度是CD-DA格式(恒定线速度)的上述的标准速度,该记录具有与CD-DA格式相同的记录密度和记录模式。
从存储器64中以脉冲串方式以(即时)传输速率75扇区/秒读出的ATC音频数据,即记录数据,被加到编码器65。在从存储器64加到编码器65的数据串中,每次记录的接连记录单元由多个扇区比如32个扇区的簇及排列在该簇前后的若干个簇间互连的扇区所组成。该簇间互连的扇区被设置成比编码器65交错长度要长,因此交错不会影响其它簇的数据。
编码器65将比如奇偶附加和交错之类的纠错码,或EFM编码,加到以脉冲串方式从存储器64提供的记录数据上。由编码器65编码的记录数据被送到磁头驱动电路66。磁头54被连接到该磁头驱动电路66,因此驱动该磁头54,将按照记录数据调制的磁场加到磁光盘1上。
系统控制器57在存储器64中进行上述的存储控制,也控制记录位置,以把通过该存储控制而以脉冲串方式从存储器64读出的记录数据连续地记录在磁光盘1的记录轨道上。为了以这种方式控制记录位置,以脉冲串方式从存储器64中读出的记录位置由系统控制器57监示,以把指示磁光盘1的记录轨道上记录位置的控制信号供给伺服控制电路56。
现在解释图1所示盘记录/再现装置的再现的系统,这个再现的系统被构成以便再现由上述记录系统继续不断记录在磁光盘1的记录轨道上的记录数据。该再现的系统包括解码器71,它被提供有由RF电路55从重放输出中获得的双电平信号,该重放输出又是由跟踪磁光盘1记录轨道的具有激光光束的光学头53获得的。应注意,不仅磁光盘,类似于高密盘(CD)的只读光盘也能被阅读。
解码器71是上述记录系统的编码器65的相应装置。靠RF电路55转变成为双电平信号的重放输出被纠错解码或EFM解码,以用75扇区/秒的传输速率再现具有1/8压缩比的ATC音频数据,该传输速率大于正常传输速率。由解码器71获得的重放数据提供给第72存储器。
在存储器(RAM)72中,其数据的写入/读出用系统控制器57控制,从解码器71以75扇区/秒的传输速率供给的重放数据,以脉冲串方式以75扇区/秒的传输速率被写入。在存储器72中,以75扇区/秒的上述的传输速率写入的上述重放数据继续不断以与1/8的数据压缩速率相应的9.375扇区/秒的传输速率被读出。
系统控制器57完成存储控制,以在存储器72中以75扇区/秒的传输速率写入重放数据,而以9.375扇区/秒的传输速率从存储器72读取重放数据。如上所述,系统控制器57完成存储器72的存储控制后,继续不断读取控制重放位置,以便从磁光盘的记录轨道连续再现根据存储控制以脉冲串方式从存储器72写入的重放数据。重放位置的控制方法是,通过监督由系统控制器57从存储器72以脉冲串方式读出的重放数据的重放位置,和向伺服控制电路56供给在光盘1或磁光盘1的记录轨道上指定重放位置用的控制信号。
ATC音频数据从存储器72以9.375扇区/秒的传输速率继续不断读出。向ATC解码器73供给。这个ATC解码器73是记录系统的ATC编码器63的相对应装置。并且通过扩展ATC数据八倍而再现16比特数字音频数据。从ATC解码器73来的数字音频数据提供给D/A转换器74。
D/A转换器74将从ATC解码器73输出的数字信号转换为模拟信号,以形成模拟音频输出信号Aout。这种从D/A转换器74获得的模拟音频输出信号通过低通滤波器75在输出端76处输出。
以下详尽解释高效编码。具体说,将结合图2及以后各图来解释对输入数字信号比如音频PCM信号用子带编码(SBC)技术、自适应的变换编码(ATC)以及自适应的比特分配技术进行高效编码的技术。
在执行本发明的信息(声音波形信号)编码装置(图1的编码器63)中,输入信号波形110a由转换电路111a转换成为信号频率分量110b。这些信号频率分量110b然后由信号分量编码电路111b编码以产生一个编码的信号110c。码流产生电路111c然后从由信号分量编码电路111b产生的编码信号110c中产生码流110d。
转换电路111a通过频带分割滤波器112a分割输入信号120a成两个频带,并且结果的两频带信号120b,120c由正向正交变换电路112b,112c用MDCT变换成频谱信号分量120d,120e。输入信号120a对应于图2的信号波形110a,而频谱信号分量120d,120e对应于图2所示的信号频率分量110b。在图3中显示的转换电路111a中,两个频带分割的信号120b,120c是输入信号120a的一半带宽,即,输入信号120a被窄化1/2。当然,除本说明性的例子之外,转换电路111a的任何其它结构都可以被利用。例如,输入信号可以由MDCT直接变换成为频谱信号,而输入信号也可以由DFT或者DCT变换而不用MDCT。虽然输入信号可以被频带分割滤波器分割成频率分量,但是输入信号最好用上述的正交变换方法变换成为频率分量,因为此后可用少量的处理工作获得大量频率分量。
通过规范化电路113a,信号分量编码电路111b从每个预定频带中对信号分量130a进行规范化,而由量化精细度确定电路113b从信号分量130a计算量化精细度信息130c,如图4所示。基于量化精细度信息,量化电路113c对从规范化电路113a来的规范化的信号130b进行量化。同时,信号分量130a对应于图2的已编码信号110c。除已量化的信号分量之外,输出信号130d包括用于规范化的规范化系数信息和上述的量化精细度信息。
在用于从上述的信息编码器产生的码流中再现音频信号的信息解码装置(图1的解码器73)中,信号分量的码140b从码流140a由码流分解电路114a提取,如图5所示。从这些码140b中,信号分量140c由码流解码电路114b恢复,然后,根据恢复的信号分量140c,声音波形信号由逆变换电路114c再现。
信息解码器的逆变换电路114c的构成如图6所示,并且与在图3中所示的转换电路相关。在逆变换电路114c中,如图6中所示,逆正交变换电路115a,115b分别对输入信号150a,150b进行逆正交变换,以恢复频带信号,然后用频带合成滤波器115c合成这些频率信号。输入信号150a,150b对应于信号140c,其信号分量由信号分量解码电路114b恢复。合成滤波器115c的输出信号150e对应于图5的声音波形信号140d。
图5的信号分量解码电路114b的构成如图7所示,对来由于码流分解电路114a的码140b即频谱信号进行去量化和去规范化处理。在信号分量解码电路114b中,在图7中显示,去量化电路116a对输入码160a进行去量化,而去规范电路116b对在去量化时获得的信号160b进行去规范化,以输出信号成份160c。上述码160a对应于从图5的码流分解电路114a来的码140b,而输出信号分量160c对应于图5的信号分量140c。
在图3中所示的上述信息解码器的转换电路所获得的频谱信号作为例子在图8中显示。频谱分量,在图8中所示,用dB指示在进行电平转化之后MDCT的频谱分量的绝对值。即,在这个信息解码器中,输入信号被转化成为64个频谱分量,从一个预定变换块到另一个,并且对八个频带进行规范化和量化,在这里把频带称为编码单元,如图8中的[1]至[8]所示。如果每一个编码单元的量化精细度随频率分量分布而变化,则保证了编码具有听觉上的高效率,同时把声音质量的损坏减到最小。
图9表示在上述编码情况下的码流的一种说明性的结构。
在本说明性的结构的码流中,安排有信息,它们是用于恢复每个变换块的频谱信号的数据,并与多个帧结合地被编码,每个帧都由预定比特数构成,在每帧的开头(头部)安排有这样的信息,它们是控制数据,诸如先前已编码的编码单元和同步信号,用预定比特数进行编码。头部信息之后为这样的信息,它是在对编码单元的量化精细度数据和规范化系数数据以编码单元频率增加的次序而依次编码获得的信息。在每一个头部的结束处是频谱系数数据,它们是按照上述规范化系数数据和量化精细度数据从一个编码单元到另一个以编码单元的频率增加的次序而被规范化和量化的。
为恢复变换块的频谱信号而实际要求的比特数的设置取决于已编码的编码单元的数目和每个编码单元的量化精细度信息规定的量化比特数,并可逐帧地变化。只有上述来自每个帧开头的所需比特数在再现时是重要的,每一帧余下的区域是不影响重放信号的空闲区域。通常,有效地使用较多的比特数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每一个区域的空闲区域。
通过对与预定比特数的帧关连的每个变换块进行编码,一个优选的变换块的记录位置能容易被计算,这样就能够有利于随机访问,即从任选的位置重放数据。
图10和11表示按时间先后在记录介质上记录帧数据的情况下,记录格式的例子。图10显示交替地安排两个通道的信号的例子,诸如左(L)通道和右(R)通道,以帧为基础,而图11显示了这样的例子,其中以帧为基础安排了由左(L)和右(R)通道产生的一个通道信号(从左和右通道产生的单声道信号)。
通过利用图10所示的记录格式,L和R的两个通道可记录在相同的记录介质上。另一方面,如果使用以帧为基础只安排一个(L+R)/2的记录格式,如图11所示,则增加一倍持续时间的信号记录/再现变得可能,这是与那种记录格式相比,其中L和R的两个通道以帧为单元被交替地安排,如图10所示;这可以简化再现,并且不会使再现电路复杂化。
如果在图10中所显示的记录格式被称为标准时间方式,则用较少通道数允许长时间记录/再现的记录格式可称为长时间方式,它允许记录/再现为上述标准时间方式的两倍。如果,在图10的例子中,记录L和R通道之一,而不是L和R通道二者,该信号可被记录的时间是记录L和R通道所需时间的两倍。此记录方式也称为长时间方式。
虽然上面的描述被限制到图9所解释的编码的方法的技术,但是对于图9的编码的方法可进一步改进编码的效率。
例如,所谓的可变长度编码,其中一个短的码长度和一个较长的码长度被分配给出现频率较高和较低的已量化频谱信号,可以用于改进编码的效率。
此外,如果在对输入信号编码的上述预定变换块,即正交变换的时间块的长度被设置到更长值,则辅助信息的量,即量化精细度信息或者规范化系数信息,能在每块相对地减少,而频率分辨力得到改进,因此使量化精细度在频率轴上得到更精细的控制,因此提高了编码效率。
由本受让人在日本专利申请No.7-500482中公开了:一种从频谱信号成份中分离听觉上特别重要的音调信号分量的方法,以独立于其它频谱信号成份而编码。如果这种方法被利用,音频信号之类能以高压缩比有效地被编码,而基本上不产生信号的听感恶化。
把音调信号分量分离和编码的方法参考图12来解释。在图12的例子中,显示了三个音调分量组作为音调信号分量从频谱信号分量中被分离的状态。由这些音调分量组构成的信号分量与频率轴上的音调分量的各自的位置数据一同被编码。
通常,音调分量的信号分量,其中信号能量集中在少数频谱分量中,这需要极高精细度的量化。在每个去除音调成份后的编码单元中的频谱成份(非音调的频谱信号分量)可用相对少的比特数来量化,而不会恶化听觉上的声音质量。
虽然为了简化在图12中仅示出相对少量的频谱信号分量,但是信号能量却集中在组成给定编码单位的几十个信号分量的少量信号分量中。因此,作为音调分量分离的结果,数据的量不会显著地增加,使得总的说来编码效率能通过分离音调分量来提高。
图13显示在参考图12所解释的方法进行编码的情况下码流的一种说明性结构。在本说明性的结构中,作为每帧的开头部分,在其中安排包括控制数据,诸如同步信号、和用预定比特数编码的编码单元的已编码数目等信息。开头部分之后安排了作为音调分量数据的已编码音调分量数据的信息。
作为音调分量数据,在音调分量中的信号分量的已编码数目的信息首先被安排,其后依次是频率轴上的音调分量的已编码位置信息、关于规范化系数的已编码信息的信息、以及已规范化已量化和已编码的音调信号分量的信息。
音调分量数据之后安排了这样的信息,它是在从原来频谱信号分量中减去音调信号分量的剩余信号的已编码数据。这个剩余信号也可称为噪声信号分量。这个剩余信号包括每个编码单元的量化精细度数据和规范化系数数据和根据规范化系数及量化精细度数据而规范化和量化的以编码单元频率增加的次序编码的频谱成份信号(音调分量之外的信号分量)。应注意的是:音调分量和其它信号分量(系数数据)的频谱信号分量由VLC(可变长度码)编码。
图14显示了当把音调信号分量从上述的各自信号分量分离时,图2的信号分量编码电路111b的一个说明性的例子。
在图14所示的信号分量编码电路111b中,从图2的转换电路111a所发送的信号分量170a(110b)被送到音调分量分离电路117a。信号分量170a被分离成音调信号分量170b和其它信号分量170c(非音调信号分量)。音调信号分量170b送到音调分量编码电路117b,而非音调信号分量170c送到非音调分量编码电路117c。音调分量编码电路117b和非音调分量编码电路117c对提供给其的信号分量编码,以输出结果的输出信号170d,170e。在对构成图13的音调分量数据的信息编码的同时,音调分量编码电路117b产生构成图13的音调分量数据的信息。在音调分量编码电路117b中的信号编码装置和非音调分量编码电路117c中的信号编码装置与在图4中所显示的那些相同。
图15显示在音调信号分量已从各自的信号分量分离的情况下,信号分量解码电路114b的一个说明性的例子。
在信号分量解码电路114b中,在图15中显示,从图5的码流分解电路114a供给的码140a由音调分量数据180a和非音调分量数据180b组成,它们被分别送到相关的音调分量解码电路118a和非音调分量解码电路118b。音调分量解码电路118a根据从在图13中所显示的音调分量数据而解码音调信号分量,以输出结果的音调信号分量180c。非音调分量解码电路118b根据非音调分量数据而解码非音调信号分量,以输出结果的非音调信号分量180d。这些音调信号分量180c和非音调信号分量180d送到频谱信号合成电路118c,然后基于上述的位置数据来合成音调信号分量和非音调信号分量,以输出所得的信号分量180e。该音调分量解码电路118a和非音调分量解码电路118b的解码配置与在图7中所显示的那些相同。
图16显示了在上述已编码的信号被记录在比如磁光盘上的情况下的格式化例子。在图16的实施例中,记录了对应于比如4个音乐乐曲的音频信号数据。
在图16中,在盘上与这四个音乐相应的音频信息数据一同记录了用于记录/再现音频信号数据的管理数据。在管理数据区域的地址0和1中分别记录了开头数据号和结束数据号。在图16的例子中,1和4作为开头数据号和结束数据号被分别记录。由此可看出,从1号至4号的四份音频信号数据记录在这个盘上。
在管理数据区域的地址5至8中记录了说明在盘上的什么地方记录各份音频信号数据的数据即地址信息(关于地址存储位置的信息)。这个关于地址存储位置的信息以音频信号数据的再现次序(乐曲演奏次序)被记录,使得关于首先再现音频信号数据的地址存储信息的信息和关于其次再现音频信号数据的地址存储信息的信息在地址5和6被分别存储。通过利用这些管理数据,第一和第二乐曲的重放次序能通过交换地址5和6的内容而得到交换,而不是交换音频信号数据的实际记录位置。在管理数据区域中为未来的扩展设置了储备区域。在这个储备区域中记录0数据。
应该注意,开发了某种编码技术(在下文称作老标准或者A-CODEC),而且盘记录格式利用这种技术被标准化了,其后开发了更高的效率的编码技术,在这里称为新的标准或者B-CODEC,它扩展了A-CODEC。在这样的情况下,用B-CODEC编码的信号能记录在与用A-CODEC记录的同类盘上。如果用B-CODEC的信号能被记录为用A-CODEC的信号,就可能在盘上连续记录更长时间的信号,因此使将要记录的信号具有更高的声音质量,以扩展盘的用途。
如果在本发明的上述实施例中,根据图9所解释的编码方法被设想为A-CODEC,则所谓的可变长度编码技术可以被设想作为B-CODEC,其中较短码长度分配给较经常出现的已量化频谱信号,而较长码长度被分配给不经常出现的那些。同样地,一种编码方法可以被设想为B-CODEC,在其中把输入信号编码中的变换块长度选择得较长以便相对地减少辅助信息的量,诸如每块的量化精细度信息或者规范化系数信息的量。同样,上述的将频谱信号分量分别作为音调和非音调分量的编码的方法也可被设想为B-CODEC。此外,这些高效编码方法的结合也可以被设想为B-CODEC。
在将由B-CODEC编码的信号在盘上进行记录时,如上所述B-CODEC是A-CODEC的扩展,在图17中显示的方式指定信息在地址2中记录,它在盘中被用作为保留区域,被指定只处理图16所示的老标准(A-CODEC)。如果方式指定信息为0或者1,它表明记录是分别按照老(A-CODEC)或新标准(B-CODEC)进行的。因此,如果在盘再现时方式指定信息为1,那么按照新标准(B-CODEC)记录的概率就高。
如果用B-CODEC在盘上记录信号,如图16所示紧跟在记录地址信息(开始地址和结束地址)之后的一个预备区域被用作为codec指定信息区域。如果codec指定信息为0,它表明由开始和结束地址组成地址信息说明的音频信号数据已经按照老标准(A-CODEC)被编码,而,如果它是1,它表明由地址信息指定的音频信号数据已编码的音频信号数据依据新的标准(B-CODEC)被编码。这使由A-CODEC编码的音频信号数据和用B-CODEC编码的音频信号数据能够同时记录在相同的盘上,而使该盘能由适于处理新标准(B-CODEC)的再现装置再现,下面称该再现装置为符合新标准的再现装置。
然而,从外观上不能被辩明用A-CODEC和B-CODEC数据同时记录了数据的盘是按照A-CODEC即老标准记录数据的盘,还是按照B-CODEC即新标准记录数据的盘。这样,用户用符合老标准的再现装置再现该盘时容易出错。由于按照老标准构成的符合老标准的再现装置假定所有的信号都是按照A-CODEC记录来再现记录在盘上的信号,所以不检查如图16所示在任何时候都设置为0的地址2的内容,信号不能再现,或者产生随机危险噪音,这样使用户感到难受。
在这些情况下,本受让人曾在日本专利申请No.8-228968中提出了一种方法,其中,如果依据附加的标准(新的标准)进行记录,则把告知“所记录的信号中一部分不能由只适应该老标准的再现装置再现”的事实的信号按照老标准(A-CODEC)记录,以及,在其中,如果信号由符合老标准的再现装置再现,不同于依据老标准记录的信号不被再现,以防止用户惊慌或者产生噪声。日本专利申请No.8-228968也教导了一种方法,其中按照老标准(A-CODEC)把消息信号预先记录在记录介质上;同时,如果记录准备按照新的标准进行,就操作重放管理信息的内容,使得如果信号被符合老标准的再现装置再现,上述消息信号被再现,以使信号能够在一个廉价的符合新标准的记录装置上记录。日本专利申请No.8-228968也教导了一种方法,其中,如果信号准备由符合老标准的再现装置再现,消息信号与由新标准记录的信号部分相关地被再现,以通知符合老标准的再现装置的用户哪个乐曲号已经用老标准记录了。即,日本专利申请No.8-228968教导了这样一种方法,其中不能用符合老标准的再现装置再现的数据本身不能被错误地再现,并把用于通知用户的记录介质内容的消息传送给用户,以便防止符合老标准的再现装置的用户受惊。
图18显示一个例子,其中记录已按照日本专利申请No.8-228968中公开的方法在盘上进行。在图18的例子中,用于新标准(B-CODEC)的管理数据与用于老标准(A-CODEC)的管理数据分离地记录。
在图18中,符合老标准的再现装置首先阅读地址0处的老标准开头数据号和地址1处的老标准结束数据号(这些号对应于图16中的开头数据号和结束数据号)。在图18的例子中,根据老标准开头数据号和老标准结束数据号,可认为记录在盘上的数据只是一个从数据号1开始并在数据号1终止的数据。然后,按照老标准,符合老标准的再现装置检查地址5的内容(即地址存储位置信息),以得知管理区域中的地址数据的位置。符合老标准的再现装置然后检查由地址5中的地址存储位置信息说明的地址(地址118)中的内容,以得知存储了数据号0的音频信号的位置(地址200000)。
应该注意,当符合老标准的再现装置忽视在地址118中说明的CODEC指定信息时,具有数据号0的音频信号用在上述的日本专利申请No.8-228968中描述的方法被由A-CODEC实际编码,因而没有问题。具有数据号0的音频信号的内容是这样的信息:“请利用符合B-CODEC的再现装置来再现这个盘的信号”。如果这个信号再现,符合老标准的机器的用户就可受到保护,以免落入苦恼的状态。
如果符合老和新的标准两者的一种再现装置,即符合新标准的一种再现的装置,来再现这个盘,在图18的地址2中方式指定信息的内容首先被依据新的标准检查。这就通知符合新标准的机器,该盘是按照方式指定信息为1的新标准(B-CODEC)记录的。基于方式指定信息为1的条件有效,则符合新标准的机器忽略老标准在地址0处的开头数据号和老标准在地址1处的结束数据号,并且假设根据新标准在地址3处的开头数据号的内容和新标准在地址4处的结束数据号的内容,要由该盘再现的数据是从数据号2至5来的四个数据,则符合新标准的机器就再现已记录的信号。即,在这种情况下,不再现符合老标准的再现装置的消息(具有数据号0的信号)。然而,为了引起该盘的用户的注意,即使是在符合新标准的再现装置中,也能再现该消息。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在地址3处新标准的开头数据号的值被设置为1,就足够了。
从上面可以看出,如果在上述的日本专利申请No.8-228968中所公开的方法被利用,不仅由符合新标准的装置记录在盘上的所需要的音频信号数据能被再现,而且仅仅有关盘再现的警告信息能由符合老标准的再现装置再现,这样就防止了用户落入不希望的苦恼状态。
然而,能由符合老标准的再现装置用上述的方法再现的是消息信号而不是真想再现的信号。
这样,利用本实施例,下列技术是这样被使用的,如果A-CODEC的信号和B-CODEC的信号记录在相同的盘上,A-CODEC的信号甚至能由符合老标准的再现装置再现,而A-CODEC的信号和B-CODEC的信号都能再现,如果符合新标准的再现装置被利用的话。
另一方面,如果不同的标准的信号即老标准的信号和新标准的信号在相同的盘中共同记录,分配给这两个信号的记录区域减少,因此有可能降低记录或者再现信号的质量(在音频信号的情况下为声音质量)。本实施例可以压制声音质量的降低。
为此,下列措施用于本实施例。即,如果码流被规定使得长时间信号记录/再现成为可能,如果通道的数量小的话,正如图11所示的记录格式或如图10所示记录的单声道信号,小于可分配给每帧总比特数的比特数被分配给这些少量通道号。换言之,对于A-CODEC,用少于分配给每帧比特总数的比特数来编码,因此在一帧内将产生空闲记录区域,然后不由符合老标准的装置再现的信号即B-CODEC信号被记录在一帧内的结果空闲记录区域。为了产生上述的空闲记录区域,除调整上述的所分配的比特数之外,可把采用A-CODEC编码方法的通道在带宽上变窄。
如果A-CODEC和B-CODEC信号以比分配给一帧的比特数小的比特数编码,如上所述,与将全部比特分配给A-CODEC的情况相比,为编码A-CODEC所分配的比特数减少了,因此用符合老标准的再现装置再现的声音在声音质量上降低了。然而,由于本发明采用了比A-CODEC编码方法更高效率的编码方法,诸如为B-CODEC编码利用长时间变换块的方法,用于编码B-CODEC的比特数是相当小的,以增加可用于编码A-CODEC的比特数,因此抑制了声音质量的恶化。
也就是说,通过本实施例,对符合老标准的再现装置所不再现的通道的信号即B-CODEC信号,采用比对符合老标准的再现装置再现的通道的信号(A-CODEC信号)编码的方法更有效的方法进行编码,就可能如上所述地多通道化并且尽量减少由于减少分配给由符合老标准的再现装置再现的比特数而引起的声音质量的降低。
用于实际上提高编码的效率的方法,可以列举有使用变换块的长时间化或可变长度码、或分离音调分量等。这些方法包括在本发明的方法中。为了简化描述,下面将解释利用时间块长度的长时间化或可变长度码或对音调分量的分离。
图19显示采用上述本发明的方法的码流的例子。
在图19的例子中,由预定比特数组成的每一帧被分离成两个区域。具体说,在图19的区域1和3中,用上述的A-CODEC编码方法编码的通道(L+R)/2的信号被记录,用上述B-CODEC编码方法编码的通道(L-R)/2的信号被记录在用阴影线表示的区域2和4中,而区域2和4对应于空闲记录区域。
上述A-CODEC编码方法是参考图9所解释的编码的方法,B-CODEC编码方法例如可以是图13的方法,用于对用两倍于A-CODEC的变换块长度变换成的频谱分量信号的信号编码,B-CODEC的变换块长度是A-CODEC的变换块长度的两倍,因此与该变换块对应的码被横跨两帧地记录。
在图19的例子中,固定长度的编码方法用于A-CODEC。因此,用于由上述A-CODEC编码方法获得的码流(在下文被称为A-CODEC码流)能被容易计算。如果由A-CODEC所用的比特数可被计算,则用上述B-CODEC编码方法(下面称为B-CODEC方法)获得的码流的开始位置可容易被计算。作为另一种方法,可从一帧的末端开始采用B-CODEC码流。在这种情况下,B-CODEC码流的开始位置能容易知道,如果比如把可变长编码方法用作为A-CODEC编码方法的话。如果以这种方法B-COEDC码流的开始位置能容易计算,符合A-CODEC和B-CODEC的再现装置(符合新标准的再现装置)就可能通过并行工作来迅速处理两个码流,因此达到高速处理。
另外,在图19的实施例中,由于A-CODEC编码方法利用了固定长度编码方法,由用A-CODEC编码方法获得的码流(A-CODEC码流)所用的比特数可容易计算。如果以这种方式能容易计算由A-CODEC码流所用的比特数,便可容易地知道用B-CODEC的码流(B-CODEC码流)的开始位置。作为另一种方法,B-CODEC码流可被指定在一帧的结束处开始。在这种情况下,B-码码流的开头能被容易知道,即使例如将可变长度编码方法用作为A-CODEC编码方法。如果以这种方式B-码流的开始位置能容易计算,符合A-CODEC和B-CODEC的再现装置(符合新标准的再现装置)就可能通过并行工作来迅速处理两个码流,因此达到高速处理。
如果A-CODEC编码方法如图9那样地包含关于编码单元的数量的信息,以及如上所述地把用A-CODEC编码方法编码的通道的带宽变窄,以获得其它通道的信号记录区域(空闲记录区域),则例如在高频侧可方便地省略量化精细度数据或者规范化系数数据。在这种情况下,用A-CODEC编码方法编码的比特数能被计算容易。
在图19的上述实施例中,(L+R)/2的通道信号被记录为A-CODEC码流,而(L-R)/2的通道信号被记录为B-CODEC码流。这样,只要再现和解码比如已经在其中记录了A-CODEC信号的区域,(L+R)/2的单声道信号就能再现,而,如果记录了A-CODEC信号的区域和记录了B-CODEC信号的区域二者都被再现和解码,则求出两个所解码的信号的总和,左(L)通道信号就能被再现。另一方面,如果两个所解码的信号之间的差被求出,右(R)通道信号就被再现,因此进行了立体声再现。
在其上记录有图19的码流的记录介质上,符合老标准的再现装置忽略由B-CODEC编码方法编码的上述区域,因此从具有上述记录的码流的记录介质上可再现单声道信号。另一方面,具有A-CODEC解码电路和B-CODEC解码电路的再现装置(符合新标准的再现装置)能从已在其记录了图19所示的码流的记录介质中再现立体声信号。因此,如果,在符合老标准的再现装置进入广泛使用之后,符合新的标准的再现装置已经引入了图19所示的编码方法作为立体声再现的标准,则符合老标准的再现装置能再现单声道信号。同时,由于用于解码A-CODEC码的解码电路能由一个比较小规模的硬件执行,实行这样的解码电路的再现的装置能以一个低的成本构成。
图20显示了编码电路的一种说明性的结构,以利用上述本发明的方法来产生图19的码流。
在图20中,L通道输入信号190a和R通道输入信号190b由通道变换电路119a分别变换成为与(L+R)/2相应的信号190c和与(L-R)/2相应的信号190d。(L+R)2信号190c和(L-R)/2信号190d被分别送到第一编码电路119b和第二编码电路119c。
第一编码电路119b等同于有图4的配置的图2的信号分量编码电路111b。将上述的A-CODEC编码方法应用于第一编码电路119b。另一方面,第二编码电路119c具有的变换块长度是第一编码电路119b的两倍,并且等同于信号分量编码电路111b,具有图14的配置。对于这第二编码电路119c而言,应用了上述B-CODEC编码方法。第一编码电路119b的A-codec码流190e和第二编码电路119c的B-CODEC码流190f都被送到码流产生电路119d。
如图19中所示,该码流产生电路119d从码流190e、190f中产生码流,以输出所产生的码流作为输出码流信号190g。
图21显示了图20的码流产生电路119d的处理流程,以产生图19的码流。
在图21中,在步骤S101中帧号F被初始化为1。在下一步S102,A-CODEC码流190e被从第一编码电路119b中接收。在步骤S103,判断帧号是奇数还是偶数。如果帧号是偶数,过程移到步骤S106;而,如果帧号是奇数,过程转入步骤S104。
在步骤S104,从第二编码电路119c接收B-CODEC码流190f。在下一步S105,从码流190e、190f合成上述图19中的码流。
在步骤S106,对所有帧检查它是否结束,如果结果是YES,图21的过程被终止;如果相反,则在过程回到步骤S102以重复上述处理之前,在步骤S107中帧号F增加1。
在图21的处理中,帧号F从1开始,然而,由于B-CODEC的编码方法的处理单元是两个帧,它是A-CODEC编码方法所用的两倍,所以每两帧产生该码流一次。
图22显示符合新标准的解码电路的一种说明性的结构,用以解码通过上述本发明的编码方法所产生的图19的码流。
在图22中,输入码流200a,这是图19的码流,由码流分离电路120a分离成A-CODEC码流200b和B-CODEC码流200c,它们被分别送到第一解码电路120b和第二解码电路120c。
第一解码电路120b等同于图5的信号分量解码电路114b。并对A-CODEC码进行解码。第二解码电路120c,它具有的变换块长度为第一解码电路120b的两倍,等同于具有图5的配置的信号分量解码电路114b并对B-CODEC码进行解码。由第一解码电路120b解码的信号200d等同于信号(L+R)/2 190c,由第二解码电路120c解码的信号200e等同于信号(L-R)/2190d。
由于信号(L+R)/2 200d和信号(L-R)/2 200e具有不同的变换块长度,因而具有不同的处理的时间延迟,来自第一解码电路120b的信号(L+R)/2200d和来自第二解码电路120c的信号(L-R)/2 200e被分别送到存储电路120d和存储电路120e,其中,上述的处理时间延迟被吸收。信号(L+R)/2 200d和信号(L-R)/2 200e通过存储电路120d,120e,被送到通道转换电路120f。
这个通道转换电路120f对信号(L+R)/2 200f和信号(L-R)/2 200g求和,以产生L通道信号200h,并从信号(L+R)/2 200f中减去信号(L-R)/2200g,以产生R通道信号200i,以输出这些L和R通道信号。
图23显示了当码流分离电路120a分离图19的码流时的流程图。
在图23中,帧号F在步骤S201中被始化为1。在步骤S202,将要被送到第一解码电路120b的A-CODEC码流被分离和发送。在步骤S203,检查帧号F是奇数还是偶数。如果帧号不是奇数,过程转入步骤S205;如果相反,过程便转入步骤S204。
在步骤S204,用于送到第二解码电路120c的B-CODEC码流被分离和被发送。
在步骤S205,对所有帧检查是否结束。如果结果是YES,图23的过程被终止,相反,在过程回到步骤S202以重复上述处理之前,在步骤S206帧号F增加1。
在图23的处理中,帧号从1开始。然而,由于B-CODEC编码方法的处理单元是两帧,它是A-CODEC编码方法的两倍,所以每两个帧地分离该码流。
在对最佳实施例的上述描述中,仅仅把附加通道的信号(B-CODEC信号)记录在每一帧的空闲记录区域中。作为一种修正,如果在空闲区域中所记录的空数据的内容被设置为0,也可以在空闲记录区域中记录例如规定通道结构的信息。如果通道结构在一帧中被记录,就可能实现标准的扩展,其中,在利用盘作为记录介质的情况下,通道的数量得到增加,而不修改在所谓的目录(TOC)区域中记录的内容。在上述实施例中,每一帧划分成A-CODEC区域以及B-CODEC区域。在这种情况下,就必须在TOC中记录说明已经进行这种记录的信息。如果如在本修正中把说明通道结构的信息记录在空闲记录区域中,就不必要修改TOC内容。当然,该方法可以结合本发明上述其它方法一起使用,如此做了,就可实现高效率的编码,而无须修改TOC部分。
使用这种方法的修正在下文解释。为了简化解释,我们假定变换块在A-CODEC编码方法和B-CODEC编码方法中有相同的长度,而且B-CODEC编码方法的变换块的数据在一帧内编码。当然,本发明的方法能运用B-CODEC编码方法的变换块长度比A-CODEC编码方法的变换块的长度要长的情况。
图24显示与该修正相关的码流的一个说明性的例子。
在这种修正中,仅仅(L+R)/2的一个通道的音频信号在A-CODEC通道(称为A通道)上记录,如图19所示,在空闲记录区域中,通道构成数据在空闲记录区域中与(L-R)/2通道一起记录。
这样就可能用符合新标准的再现装置从(L+R)/2和(L-R)/2两个通道再现L和R立体声,而不必修改TOC内容。在图24的例子中,在图24的实施例中,在(L-R)/2信号后面提供了记录通道构成数据(标志)的空间,同时通道构成数据被设置为1。如果通道构成数据为0,不产生任何空闲记录区域。
图25显示了为产生体现本发明的图24中所显示的码流的一个编码电路的实施例。
在图25中,输入信号210a包括L通道和R通道信号,并且由通道转换电路121a分别转化成为信号(L+R)/2 210b和信号(L-R)/2 210c,它们被送到第一编码电路121b和第二编码电路121c。
第一编码电路121b等同于具有图4所示结构的图2的信号分量编码电路111b。对手第一编码电路121b而言,应用了上述A-CODEC编码方法。第一编码电路121b的A-CODEC码流210d和第二编码电路121c的B-CODEC码流210e提供给码流产生电路121d。
该码流产生电路121d根据码流210d与210e产生在图24中所显示的码流,以输出所产生的码流作为输出码流信号210h。
图25的装置包括控制电路121e。该控制电路121e响应于指定编码方式的输入信号210f,以产生控制信号210g,它控制从码流分离电路120a至码流发生电路121d的部件,以产生图24的码流,下面将结合图26的流程图来解释。
图26显示当基于控制信号210g产生图24所示的码流时处理的流程。
同时,我们假定每帧被分配有例如200个字节,即如果记录/再现是立体声形式出现的,如上所述,150个字节,49个字节以及1字节被分别分配给信号(L+R)/2,信号(L-R)/2和通道构成数据。
在图26中,在步骤S301检查记录/再现是否以立体声形式出现。如果图25的方式指定信号表明是立体声方式,过程转入步骤S302f及以后的步骤;否则,步骤转入S305。
在步骤S302,上述信号(L+R)/2是以A-CODEC编码的,利用150个字节。在下一步S303,一个字节用来产生通道构成数据(=1),并且对所产生的数据进行编码。然后,在步骤S304,信号(L-R)/2由B-CODEC编码,利用49个字节。
另一方面,信号(L+R)/2在步骤S305中利用一个字节编码。然后,在步骤S304,用49个字节由B-CODEC将信号(L-R)/2编码。
在步骤S305,用200个字节来把信号(L+R)/2以A-CODEC编码。
图27显示了一个符合标准的再现装置的解码电路的实施例,用于解码图24所示的码流。
在图27中,输入码流220a,作为图24的码流,由码流分离电路122a分离成码流信号(L+R)/2 220b和码流信号(L-R)/2 220c。该码流信号(L+R)/2 220b和码流信号(L-R)/2 220c分别对应于码流信号(L+R)/2 210d和码流信号(L-R)/2 210e。码流信号(L+R)/2 220b和码流信号(L-R)/2220c被分别送到第一解码电路122b和第二解码电路122c。
第一解码电路122b对应于图5的信号分量解码电路114b,具有图7的结构,并且解码A-CODEC的码。第二解码电路122c对应于图5的信号分量解码电路115b,具有图15的结构,并且解码B-CODEC的码。由第一解码电路122b解码的码流信号(L+R)/2 220d对应于码流信号(L+R)/2 210b,而由第一解码电路122c解码的码流信号(L+R)/2 220e对应于码流信号(L-R)/2 210c。
在码流信号(L+R)/2 220d和码流信号(L-R)/2 220e中的处理时间延迟有区别。这样,来自第一解码电路122b的信号(L+R)/2 220d和来自第二解码电路122c的信号(L-R)/2 220e被分别送到存储电路122d和存储电路122e,其中上述的处理时间延迟被吸收。该信号(L+R)/2 220f和信号(L-R)/2 220g,通过这些存储电路220f,220g,被送到通道转换电路122f。
这个通道转换电路122f对信号(L+R)/2 220f和信号(L-R)/2 220g求和,以产生L通道信号,而从信号(L+R)/2 220f中减去信号(L-R)/2 220g以产生R通道信号,以输出这些L和R通道信号。
在图27的装置中,码流分离电路122a从输入码流220a中分离通道构成数据。如果通道分离数据符合立体声方式,从码流分离电路122a至通道转换电路122f的码流分离电路122a的分量产生完成上述解码操作的控制信号220h,以把所产生的控制信号送到各个分量。如果通道分离数据符合单声道方式,码流分离电路122a仅仅输出码流信号(L+R)/2 220b,以由第一解码电路122b的下游配置来再现单声道信号。
图28显示了该流程,其中图27配置的码流分离电路122a产生控制信号220g,以控制各个部件。
在图28中,在步骤S401中通过计算求出输入码流220a的第一码流即码流信号(L+R)/2 220b的字节数L1。在步骤S402,检查字节数L1是否小于200。如果L1比200更小,过程转入步骤S403f及以后各步骤,而,如果L1不比200小(L=200),过程转入步骤S405。
在步骤S403,检查通道构成数据的值是否为1。如果通道构成数据的值是1,过程转入步骤S404;如果相反,转入步骤S405。
在步骤S404,由于方式是立体声方式,用于解码信号(L+R)/2和信号(L-R)/2的控制信号220h被产生并被送到各个部件。在步骤S405,由于方式是单声道方式,用于解码信号(L+R)/2的控制信号220h被产生和被送到各个部件。
如果上述的通道构成数据被省略,同时用A-CODEC编码方法编码的信号的码流的数据数量比该帧中的数据数量更小,由B-CODEC编码的其它通道的码可以被规定以便包含进去。通过那么做,通道构成数据的数据数量能被分配进行实际信号的编码。在这种情况下,然而,如果仅仅记录了由A-CODEC编码方法编码的通道,该数据数量需要与分配给该帧的数据数量一致,或者由B-CODEC编码方法编码的其它通道的信号必须基本上是无音数据。
图29显示了在通道构成数据如上所述被省略的情况中码流的结构。
如果在图29中所显示的码流被利用,与在图25中所显示的编码电路的相同的结构就能加以利用,与在图27中所显示的解码电路相同的结构就能加以利用。
图30显示了为产生图29所显示的码流的处理例子的流程图。
在图30中,在步骤S501检查记录/再现是否为按以上描述的立体声方式。在方式指定信号210f中表明立体声方式时,过程转入步骤S502f及以后各步;否则,转入步骤S504。
在步骤S502,150个字节用于把信号(L+R)/2按A-CODEC编码。在下一步S503,使用50个字节将信号(L-R)/2用B-CODEC进行编码。
在步骤S504,用200个字节将信号(L+R)/2用A-CODEC编码。
图31显示当解码图29的码流时说明性的流程图。
在图31中,在步骤S601通过计算求出输入码流220a的第一码流即码流信号(L+R)/2 220b的字节数L1。在步骤S602,检查字节L1的数量是否比200更小。如果L1比200更小,过程转入步骤S603f及以后各步,而,如果L1不比200更小(L=200),过程便转入步骤S604。
在步骤S603,由于方式是立体声方式,信号(L+R)/2和信号(L-R)/2将被解码。在步骤S604,由于方式是单声道方式,(L+R)/2信号被解码。
以上,信号(L+R)/2由A-CODEC编码,而信号(L-R)/2由B-CODEC编码。能容易理解的是:如果信号(L+R)/2由A-CODEC编码方法编码,同时L通道信号由B-CODEC编码方法编码,解码电路能如此构成,使得由符合老标准的再现装置和符合新的标准的再现装置能分别实现单声道再现与立体声再现。即,通过从相应于信号(L+R)/2乘2的信号中减去L信号,符合新标准的再现装置就能产生R通道信号,因此提供L和R通道。
从上可看出,在本发明的范围内包括编码方法与装置、解码方法与装置、以及其上记录有该编码信号的记录介质,其中小数量的通道能由符合老标准的再现装置再现,同时大数量的通道可由符合新的标准的再现装置再现。
另外,作为A-CODEC编码方法,利用了这样一种方法,在其中整个信号分割成两个频带并进行正交转变,以便产生频谱系数,它们然后被规范化和量化,以用固定长度编码编码。另一方面,作为B-CODEC编码方法,利用了这样一种方法,其中整个信号分割成两频带并进行正交转变,以便产生频谱系数,然后它们被分割成音调分量和其它分量,其后用可变长度编码方法编码。不同于上述的那些编码方法的方法也可被利用。例如,可以使用这样的A-CODEC编码方法,其中,由频带分割并随后按照带宽进行子样本而获得的时域信号被规范化和量化,然后用固定长度编码方法进行编码,同时可使用这样一种B-CODEC编码方法,其中整个范围的时域信号被正交变换,以便产生频谱系数,它们然后被规范化,量化和被编码。作为B-CODEC编码方法,在由符合老标准的再现装置再现的情况下,需要使用实现最优编码效率的技术来减少声音质量的降低。
在上述实施例中,以音频信号作为例子,然而,如果由符合老标准的再现装置再现的信号是视频信号,本发明的方法也能被利用。也就是说,如果亮度信号作为老的标准码流编码,本发明的方法可用于添加色度信号或者色调信号至该码流中。如果信号是视频信号,本发明中的通道就意味着包括亮度信号、色度信号或者以及色调信号。
虽然前面结合在记录介质上记录已编码的比特流进行了描述,本发明的方法也可以运用于比特流的传输。
作为记录介质,不仅是诸如光学盘的记录介质,随机存取的半导体存储器也可以利用。

Claims (88)

1.一种信息编码方法,包括:
用第一种编码方法将多个通道的一部分的信号编码,以产生第一码流;
用第二编码方法进行其余通道的信号编码,以产生第二码流;并且
每帧或每多个帧排列所述第一码流和所述第二码流,其中每一帧具有固定的尺寸。
2.按照权利要求1的信息编码方法,其中
每个第一码流是这样的码流,它包含了用于编码的实际比特率确定信息。
3.按照权利要求1的信息编码方法,其中,所述第一编码方法是不同于所述第二编码方法的编码方法。
4.按照权利要求1的信息编码方法,其中,所述第二编码方法将时域通道信号按预定时间宽度的每个变换块变换成频谱信号成份,并对所得的频谱信号成份进行编码。
5.按照权利要求4的信息编码方法,其中,所述第一编码方法将时域通道信号按小于所述第二编码方法中的变换块长度的每个变换块变换成频谱信号成份,并对所得的频谱信号成份进行编码。
6.按照权利要求4的信息编码方法,其中,所述第二编码方法跨越多帧地对一变换块的频谱信号成份进行编码。
7.按照权利要求1的信息编码方法,其中,所述第二编码方法用可变长度编码方法来对通道信号进行编码。
8.按照权利要求1的信息编码方法,其中,所述第二编码方法分离通道信号为具有集中能量的音调成份和其它非音调成份。
9.按照权利要求1的信息编码方法,其中,第一编码方法分配给每个通道的比特率不同于第二编码方法分配给每个通道的比特率。
10.按照权利要求1的信息编码方法,其中,所述第一编码方法将时域通道信号按预定时间宽度的每个变换块变换成频谱信号成份,并用固定长度编码方法按预定单位的每个编码单元来编码所述频谱信号成份的已量化数据。
11.按照权利要求10的信息编码方法,其中,所述编码单元的数目也被编码。
12.按照权利要求1的信息编码方法,其中,所述第一码流按固定尺寸的每帧或每多个帧的排列方向与所述第二码流的排列方向相反。
13.按照权利要求1的信息编码方法,其中,也安排了还说明所述第二码流存在的信息。
14.一种信息编码装置,包括:
第一编码装置,用于用第一编码方法来编码多个通道的一部分的信号,以产生第一码流;
第二编码装置,用于用第二编码方法来编码其余通道的信号,以产生第二码流;以及
码流排列装置,用于按每帧或每多个帧排列所述第一码流和第二码流,其中每一帧具有固定的尺寸。
15.按照权利要求14的信息编码装置,其中,每个第一码流是这样的码流,它包含了用于编码的实际比特率确定信息。
16.按照权利要求14的信息编码装置,其中,所述第一编码方法是不同于所述第二编码方法的编码方法。
17.按照权利要求14的信息编码装置,其中,所述第二编码装置具有
变换装置,它以预定时间宽度的变换块为单元分割时域通道信号以将所述通道信号变换为频谱信号成份;
信号成份编码装置,用于编码所述的频谱信号成份;以及
码流发生装置,用于根据已编码的频谱信号成份产生所述第二码流。
18.按照权利要求17的信息编码装置,其中,所述第一编码装置具有
变换装置,用于将时域通道信号分割成小于所述第二编码方法中的变换块长度的变换块单元,以将所述时域通道信号变换为频谱信号成份;
信号成份编码装置,用于编码所述的频率信号成份;以及
码流发生装置,用于根据已编码的频谱信号成份产生所述第一码流。
19.按照权利要求17的信息编码装置,其中,所述第二编码装置中的信号成份编码装置跨越多帧地对一变换块的频谱编号成份进行编码。
20.按照权利要求14的信息编码装置,其中,所述第二编码装置用可变长度编码方法来对通道信号进行编码。
21.按照权利要求14的信息编码装置,其中,所述第二编码装置具有
音调成份分离装置,用于分离通道信号为具有集中能量的音调成份和其它非音调成份;
音调成份编码装置,用于编码所述的音调成份;
非音调成份编码装置,用于编码所述非音调成份;和
码流发生装置,用于从已编码的音调和非音调成份产生所述第二码流。
22.按照权利要求14的信息编码装置,其中,所述第一编码装置分配给每个通道的比特率不同于所述第二编码方法分配给每个通道的比特率。
23.按照权利要求14的信息编码装置,其中所述第一编码装置具有
变换装置,用于以预定时间宽度的变换块为单位分割时域通道信号以将所述时域通道信号变换成频谱信号成份;
信号成份编码装置,用于对在量化所述频谱信号成份时获得的数据,用固定长度编码方法按预定长度的每个编码单元来编码。
码流发生装置,用于从已编码的频谱信号成份中产生所述第一码流。
24.按照权利要求23的信息编码装置,其中,所述第一编码装置的信号成份编码装置还编码所述编码单元的数目。
25.按照权利要求14的信息编码装置,其中,所述码流排列装置使在固定尺寸的每帧或每多个帧内排列的所述第一码流的排列方向与所述第二码流的排列方向相反。
26.按照权利要求14的信息编码装置,其中也排列了还说明所述第二码流存在的信息。
27.一种信息解码方法,包括:
分离由第一和第二码流形成的已编码信息成为第一码流和第二码流,其中所述第一码流是由第一编码方法对固定尺寸的每帧或每多个帧编码的多个通道的一部分的信号,所述第二码流是由第二编码方法编码的其它通道的信号;
用与第一编码方法相关的第一解码方法来解码已分离的第一码流,以产生第一已解码信号;以及
用与第二编码方法相关的第二解码方法来解码已分离的第二码流,以产生第二已解码信号。
28.按照权利要求27的信息解码方法,其中
每个第一码流是这样的码流,它包含了用于编码的实际比特率确定信息。
29.按照权利要求27的信息解码方法,其中,所述第一解码方法是不同于所述第二解码方法的解码方法。
30.按照权利要求27的信息解码方法,其中,所述第二解码方法包括
解码所述第二码流以恢复频谱信号成份,该码流是将时域通道信号按预定时间宽度的每个变换块变换成频谱信号成份、并编码所得的频谱信号成份而获得的;
按每个所述变换块将该频谱信号成份变换成时域信号并合成所得的信号。
31.按照权利要求30的信息解码方法,其中,所述第一解码方法
解码所述第一码流以恢复频谱信号成份,该码流是将时域通道信号按长度小于所述第二编码方法中变换块的每个变换块变换成频谱信号成份、并编码所得的频谱信号成份而获得的,
按每个所述的较短变换块将该频谱信号成份变换成时域信号并合成所得的信号。
32.按照权利要求30的信息解码方法,其中,所述第二解码方法解码所述第二码流,该码流是如此编码的,使得变换块的频谱信号成份跨越多帧。
33.按照权利要求27的信息解码方法,其中,所述第二解码方法解码具有可变长度编码的通道信号的所述第二码流。
34.按照权利要求27的信息解码方法,其中,所述第二解码方法解码具有通道信号的所述第二码流,该通道信号被分离为具有集中能量的音调成份和其它非音调成份并以该分离状态编码。
35.按照权利要求27的信息解码方法,其中,所述第一解码方法解码所述第一码流以恢复频谱信号成份,而所述第一码流是将时域通道信号按预定时间宽度的每个变换块变换成频谱信号成份、并用固定编码方法以预定长度的编码单元为单位编码所述频谱信号成份的已量化数据而获得的;
所述第一解码方法将所述频谱信号成份变换成基于变换块的时域信号,并合成所得的信号。
36.按照权利要求35的信息解码方法,其中,所述编码单元的已编码数被解码,以按照编码单元的所述数来解码。
37.按照权利要求27的信息解码方法,其中,从已编码信息中分离出所述第一码流和第二码流,其中所述第一码流的排列方向与所述第二码流的排列方向相反。
38.按照权利要求27的信息解码方法,其中,说明所述第二码流存在的信息从所述已编码信息中被分离,以按照所述分离的信息来解码第二码流。
39.按照权利要求38的信息解码方法,其中,从所述已编码的信息中得出所述第一码流的数据量,而且其中,如果所述数据量小于预定值,就从所述已编码信息中分离出所述第二码流存在的信息。
40.按照权利要求38的信息解码方法,其中,从所述已编码的信息中得出所述第一码流的数据量,而且其中,如果所述数据量小于预定值,就从所述已编码信息中分离出所述第二码流。
41.一种信息解码装置,包括:
码流分离装置,用于分离由第一和第二码流形成的已编码信息成为第一码流和第二码流,其中所述第一码流是由第一编码方法对固定尺寸的每帧或每多个帧编码的多个通道的一部分的信号,所述第二码流是由第二编码方法编码的其它通道的信号;
第一解码装置用于用与第一编码方法相关的第一解码方法来解码所述已分离的第一码流,以产生第一已解码信号;
第二解码装置,用于用与第二编码方法相关的第二解码方法来解码所述已分离的第二码流,以产生第二已解码信号。
42.按照权利要求41的信息解码装置,其中
每个第一码流是这样的码流,它包含了用于编码的实际比特率确定信息。
43.按照权利要求41的信息解码装置,其中,所述第一解码方法是不同于所述第二解码方法的解码方法。
44.按照权利要求41的信息解码装置,其中,所述第二解码装置包括
信号成份解码装置,用于解码所述第二码流以恢复频谱信号成份,该码流是将时域通道信号按预定时间宽度的每个变换块变换成频谱信号成份、并编码所得的频谱信号成份而获得的;
变换装置,用于将该频谱信号成份变换成以所述变换块表示的时域信号;以及
合成装置,用于合成所得的信号。
45.按照权利要求44的信息解码装置,其中,所述第一解码装置具有
信号成份解码装置,用于解码所述第一码流以恢复频谱信号成份,该码流是将时域通道信号按长度小于在所述第二编码方法中变换块的每个变换块变换成频谱信号成份、并编码所得的频谱信号成份而获得的;
变换装置,用于按所述的较短变换块将该频谱信号成份变换成时域信号;以及
合成装置,用于合成所得的信号。
46.按照权利要求44的信息解码装置,其中,所述第二解码装置的信号成份解码装置解码所述第二码流,该码流是如此编码的,使得变换块的频谱信号成分跨越多帧。
47.按照权利要求41的信息解码装置,其中,所述第二解码装置解码所述第二码流,其中通道信号已用可变长度编码方法编码。
48.按照权利要求41的信息解码装置,其中,所述第二解码装置具有
音调成份分离装置,用于从由已编码的能量集中的音调成份和其它非音调成份组成的所述第二码流中分离所述的已编码的能量集中的音调成份和其它非音调成份;
音调成份解码装置,用于解码已分离已编码的音调成份;
非音调成份解码装置,用于解码已分离已编码的非音调成份;和
成份合成装置,用于合成所述已解码的音调和非音调成份。
49.按照权利要求41的信息解码装置,其中,所述第一解码装置包括
信号成份解码装置,用于解码所述第一码流以恢复频谱信号成份,所述第一码流是将时域通道信号按预定时间宽度的每个变换块变换成频谱信号成份、并用固定编码方法以预定长度的编码单元为单位编码所述频谱信号成份的已量化数据而获得的。
变换装置,用于将所述频谱信号成份变换成基于变换块的时域信号;和
合成装置,用于合成所得的基于变换块的时域信号。
50.按照权利要求49的信息解码装置,其中,所述第一解码装置也解码编码单元的所述编码数,以按照编码单元的所述数来解码。
51.按照权利要求41的信息解码装置,其中,所述码流分离装置从所述已编码信息中分离出所述第一码流和第二码流,其中所述第一码流的排列方向与所述第二码流的排列方向相反。
52.按照权利要求41的信息解码装置,其中,所述码流分离装置将说明所述第二码流存在的信息从所述已编码信息中分离,所述第二解码装置按照说明所述第二码流存在的信息来解码第二码流。
53.按照权利要求52的信息解码装置,其中,所述码流分离装置从所述已编码的信息中得到所述第一码流的数据量,而且其中如果所述数据量小于预定值,就从所述已编码的信息中分离出说明所述第二码流存在的信息。
54.按照权利要求41的信息解码装置,其中,所述码流分离装置从所述已编码的信息中得到所述第一码流的数据量,而且其中如果所述数据量小于预定值,就从所述编码的信息中分离出说明所述第二码流。
55.一种信息记录介质,其上随着由第一和第二码流形成的已编码信息一起记录有编码参数,其中所述第一码流是由第一编码方法为固定尺寸的每帧或每多个帧编码的多个通道的一部分的信号,所述第二码流是由第二编码方法编码的其它通道的信号。
56.一种信息编码方法,包括:
用第一编码方法将多个通道的一部分的信号编码,以产生第一码流;
用第二编码方法进行其余通道的信号编码,以产生第二码流;并且
在一帧内排列所述第一码流和第二码流的至少一部分。
57.一种信息编码装置,包括:
第一编码装置,用于用第一编码方法来编码多个通道的一部分的信号,以产生第一码流;
第二编码装置,用于用第二编码方法来编码其余通道的信号,以产生第二码流;以及
码流排列装置,用于在一帧内排列所述第一码流和第二码流的至少一部分。
58.一种信息解码方法,包括:
分离由第一和第二码流形成的已编码信息成为第一码流和第二码流,其中所述第一码流是由第一编码方法在一帧内编码的多个通道的一部分的信号,所述第二码流是由第二编码方法编码的其它通道的信号;
用与所述第一编码方法相关的第一解码方法来解码已分离的第一码流,以产生第一已解码信号;
用与所述第二编码方法相关的第二解码方法来解码已分离的第二码流,以产生第二已解码信号。
59.一种信息解码装置,包括:
码流分离装置,用于分离由第一和第二码流形成的已编码信息成为第一码流和第二码流,其中所述第一码流是由第一编码方法在一帧内编码的多个通道的一部分的信号,第二码流是由第二编码方法编码的其它通道的信号;
第一解码装置,用于用与所述第一编码方法相关的第一解码方法来解码已分离的第一码流,以产生第一已解码信号;
第二解码装置,用于用与所述第二编码方法相关的第二解码方法来解码已分离的第二码流,以产生第二已解码信号。
60.一种信息记录介质,其上随着由第一和第二码流形成的已编码信息一起记录有编码参数,其中所述第一码流是由第一编码方法在一帧内编码的多个通道的一部分的信号,所述第二码流是由第二编码方法编码的其它通道的信号。
61.一种信息解码方法,包括:
为固定尺寸的每帧或每多个帧分离由第一和第二码流形成的已编码信息成为第一码流和第二码流,其中所述第一码流是由第一编码方法编码的多个通道的一部分的信号,所述第二码流是由第二编码方法编码的其它通道的信号;
用与所述第一编码方法相关的第一解码方法来解码已分离的第一码流,以产生第一已解码信号;和
用与所述第二编码方法相关的第二解码方法来解码已分离的第二码流,以产生第二已解码信号。
62.按照权利要求61的信息解码方法,其中
每个第一码流是这样的码流,它包含了用于编码的实际比特率确定信息。
63.按照权利要求61的信息解码方法,其中,所述第一解码方法是不同于所述第二解码方法的解码方法。
64.按照权利要求61的信息解码方法,其中,
所述第二解码方法解码所述第二码流,以产生频谱信号成份;
将所述频谱信号成份变换成预定时间长度的时域信号变换块;和
合成所述的时域信号的变换块,以产生时域通道信号。
65.按照权利要求64的信息解码方法,其中,
所述第一解码方法解码所述第一码流,以产生频谱信号成份;
将所述频谱信号成份变换成小于所述第二编码方法中的变换块的预定时间宽度的时域信号变换块;和
合成所述时域信号的变换块以产生时域通道信号。
66.按照权利要求64的信息解码方法,其中,所述第二解码方法解码所述第二码流,以产生频谱信号成份,所述第二码流跨越多帧。
67.按照权利要求61的信息解码方法,其中,所述第二解码方法解码具有可变长度编码的通道信号的所述第二码流。
68.按照权利要求61的信息解码方法,其中,所述第二解码方法
从所述第二码流中分离所述已编码的音调成份和其它非音调成份;
解码该已分离已编码的音调成份;
解码该已分离已编码的非音调成份;和
合成该已解码的音调和非音调成份。
69.按照权利要求61的信息解码方法,其中,所述第一解码方法
解码所述第一码流以恢复频谱信号成份,所述第一码流是将时域通道信号按预定时间宽度的变换块变换成频谱信号成份、并以预定单位的编码单元编码所述频谱信号成份的已量化数据而获得的。
所述第一解码方法将所述频谱信号成份变换成基于变换块的时域信号并合成所得的信号。
70.按照权利要求69的信息解码方法,其中,所述编码单元的已编码数被解码,以按照编码单元的所述数来解码。
71.按照权利要求61的信息解码方法,其中,从所述已编码信息中分离出所述第一码流和第二码流,其中所述第一码流的排列方向与所述第二码流的排列方向相反。
72.按照权利要求61的信息解码方法,其中,说明所述第二码流存在的信息从所述已编码信息中被分离,以按照所述已分离的信息来解码所述第二码流。
73.按照权利要求72的信息解码方法,其中,从所述已编码信息中得出所述第一码流的数据量,而且其中如果所述数据量小于预定值,就从所述已编码信息中分离出说明所述第二码流存在的信息。
74.按照权利要求61的信息解码方法,其中,从所述已编码信息中得出所述第一码流的数据量,而且其中如果所述数据量小于预定值,就从所述已编码信息中分离出所述第二码流。
75.一种信息解码装置,包括:
码流分离装置,用于为固定尺寸的每帧或每多个帧分离由第一和第二码流形成的已编码信息成为第一码流和第二码流,其中第一码流是由第一编码方法编码的多个通道的一部分的信号,第二码流是由第二编码方法编码的其它通道的信号;
第一解码装置,用于用与所述第一编码方法相关的第一解码方法来解码已分离的第一码流,以产生第一已解码信号;
第二解码装置,用于用与所述第二编码方法相关的第二解码方法来解码已分离的第二码流,以产生第二已解码信号。
76.按照权利要求75的信息解码装置,其中
每个第一码流是这样的码流,它包含了用于编码的实际比特率确定信息。
77.按照权利要求75的信息解码装置,其中,所述第一解码方法是不同于所述第二解码方法的解码方法。
78.按照权利要求75的信息解码装置,其中,所述第二解码装置包括
信号成份解码装置,用于解码所述第二码流成为频谱信号成份;
变换装置,用于将该频谱信号成份变换成预定时间宽度的时域信号;
合成装置,用于合成所得的信号。
79.按照权利要求78的信息解码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解码装置解码所述第一码流,以产生频谱信号成份;
将所述频谱信号成份变换成其预定时间宽度小于在所述第二编码方法中的变换块的时域信号的变换块;和
合成这些时域信号变换块,以产生时域通道信号。
80.按照权利要求78的信息解码装置,其中,所述第二解码装置解码所述第二码流,以产生频谱信号成份,所述第二码流跨越多帧。
81.按照权利要求41的信息解码装置,其中,所述第二解码装置解码具有可变长度编码通道信号的所述第二码流。
82.按照权利要求75的信息解码装置,其中,所述第二解码装置具有
音调成份分离装置,用于从所述第二码流中分离所述已编码的音调成份和非音调成份;
音调成份解码装置,用于解码已分离已编码的音调成份;
非音调成份解码装置,用于解码已分离已编码的非音调成份;和
成份合成装置,用于合成所述已解码的音调和非音调成份。
83.按照权利要求75的信息解码装置,其中,所述第一解码装置包括
信号成份解码装置,用于解码所述第一码流以恢复频谱信号成份,所述第一码流是将时域通道信号按预定时间宽度的变换块变换成频谱信号成份、并以预定单位的编码单元编码所述频谱信号成份的已量化数据而获得的;
变换装置,用于将所述频谱信号成份变换成基于变换块的时域信号;和
合成装置,用于合成所述基于变换块的时域信号。
84.按照权利要求49的信息解码装置,其中,所述第一解码装置也解码编码单元的已编码数,以按照编码单元的所述数来解码。
85.按照权利要求75的信息解码装置,其中,所述码流分离装置从所述已编码信息中分离出所述第一码流和第二码流,其中所述第一码流的排列方向与所述第二码流的排列方向相反。
86.按照权利要求75的信息解码装置,其中,所述码流分离装置将说明所述第二码流存在的信息从所述已编码信息中分离,所述第二解码装置按照说明所述第二码流存在的所述信息来解码所述第二码流。
87.按照权利要求86的信息解码装置,其中,所述码流分离装置从所述已编码信息中得出所述第一码流的数据量,而且其中如果所述数据量小于预定值,就从所述已编码信息中分离出说明所述第二码流存在的信息。
88.按照权利要求75的信息解码装置,其中,所述码流分离装置从所述已编码信息中得出所述第一码流的数据量,而且其中如果所述数据量小于预定值,就从所述已编码信息中分离出所述第二码流。
CN98108790A 1997-02-26 1998-02-26 信息编码方法和装置,信息解码方法和装置,以及信息记录介质 Pending CN1201308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4251497 1997-02-26
JP042514/97 1997-02-26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201308A true CN1201308A (zh) 1998-12-09

Family

ID=1263818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98108790A Pending CN1201308A (zh) 1997-02-26 1998-02-26 信息编码方法和装置,信息解码方法和装置,以及信息记录介质

Country Status (14)

Country Link
US (1) US6314391B1 (zh)
EP (1) EP0867867A3 (zh)
KR (1) KR100565017B1 (zh)
CN (1) CN1201308A (zh)
AU (1) AU757422B2 (zh)
BR (1) BR9800778A (zh)
CA (1) CA2230156A1 (zh)
ID (1) ID20232A (zh)
MX (1) MX9801478A (zh)
PL (1) PL325044A1 (zh)
RU (1) RU2221329C2 (zh)
SG (1) SG74613A1 (zh)
TR (1) TR199800315A3 (zh)
TW (1) TW429700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1998046045A1 (fr) * 1997-04-10 1998-10-15 Sony Corporation Procede et dispositif de codage, procede et dispositif de decodage et support d'enregistrement
JP2000057695A (ja) * 1998-08-13 2000-02-25 Sony Corp 情報記録再生装置および方法、並びに提供媒体
JP2001126407A (ja) * 1999-10-27 2001-05-11 Sony Corp 情報管理方法及び装置
US6931370B1 (en) * 1999-11-02 2005-08-16 Digital Theater Systems,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providing interactive audio in a multi-channel audio environment
US6678647B1 (en) * 2000-06-02 2004-01-13 Agere Systems Inc. Perceptual coding of audio signals using cascaded filterbanks for performing irrelevancy reduction and redundancy reduction with different spectral/temporal resolution
JP4622164B2 (ja) * 2001-06-15 2011-02-02 ソニー株式会社 音響信号符号化方法及び装置
US8918316B2 (en) * 2003-07-29 2014-12-23 Alcatel Lucent Content identification system
WO2005039200A2 (en) * 2003-10-13 2005-04-28 Realnetworks, Inc. Compact signal cod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EP1711938A1 (en) * 2004-01-28 2006-10-18 Koninklijke Philips Electronics N.V. Audio signal decoding using complex-valued data
WO2006126859A2 (en) 2005-05-26 2006-11-30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of encoding and decoding an audio signal
US8917874B2 (en) 2005-05-26 2014-12-23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decoding an audio signal
JP4988716B2 (ja) 2005-05-26 2012-08-01 エルジー エレクトロニクス 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ィド オーディオ信号のデコーディング方法及び装置
AU2006266579B2 (en) 2005-06-30 2009-10-22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encoding and decoding an audio signal
JP2009500657A (ja) 2005-06-30 2009-01-08 エルジー エレクトロニクス 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ィド オーディオ信号をエンコーディング及びデコーディングするための装置とその方法
EP1946294A2 (en) 2005-06-30 2008-07-23 LG Electronics Inc. Apparatus for encoding and decoding audio signal and method thereof
US7788107B2 (en) 2005-08-30 2010-08-31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for decoding an audio signal
RU2473062C2 (ru) * 2005-08-30 2013-01-20 ЭлДжи ЭЛЕКТРОНИКС ИНК. Способ кодирования и декодирования аудиосигнала и устройство для его осуществления
US7987097B2 (en) 2005-08-30 2011-07-26 Lg Electronics Method for decoding an audio signal
US8577483B2 (en) 2005-08-30 2013-11-05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for decoding an audio signal
AU2006285538B2 (en) 2005-08-30 2011-03-24 Lg Electronics Inc. Apparatus for encoding and decoding audio signal and method thereof
US7696907B2 (en) 2005-10-05 2010-04-13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ignal processing and encoding and decod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therefor
US7646319B2 (en) 2005-10-05 2010-01-12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ignal processing and encoding and decod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therefor
US8068569B2 (en) 2005-10-05 2011-11-29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ignal processing and encoding and decoding
KR100857115B1 (ko) 2005-10-05 2008-09-05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신호 처리 방법 및 이의 장치, 그리고 인코딩 및 디코딩방법 및 이의 장치
US7751485B2 (en) 2005-10-05 2010-07-06 Lg Electronics Inc. Signal processing using pilot based coding
EP1946302A4 (en) 2005-10-05 2009-08-19 Lg Electronics Inc SIGNAL PROCESS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ENCODING AND DECODING METHOD, AND ASSOCIATED APPARATUS
US7672379B2 (en) 2005-10-05 2010-03-02 Lg Electronics Inc. Audio signal processing, encoding, and decoding
US7716043B2 (en) 2005-10-24 2010-05-11 Lg Electronics Inc. Removing time delays in signal paths
JP4806031B2 (ja) 2006-01-19 2011-11-02 エルジー エレクトロニクス 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ィド メディア信号の処理方法及び装置
KR100983286B1 (ko) 2006-02-07 2010-09-24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부호화/복호화 장치 및 방법
ATE532350T1 (de) * 2006-03-24 2011-11-15 Dolby Sweden Ab Erzeugung räumlicher heruntermischungen aus parametrischen darstellungen mehrkanaliger signale
KR101049143B1 (ko) 2007-02-14 2011-07-15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오브젝트 기반의 오디오 신호의 부호화/복호화 장치 및 방법
RU2394283C1 (ru) * 2007-02-14 2010-07-10 ЭлДжи ЭЛЕКТРОНИКС ИНК. Способы и устройства для кодирования и декодирования объектно-базированных аудиосигналов
US20090319279A1 (en) * 2008-06-19 2009-12-24 Hongwei Kong Method and system for audio transmit loopback processing in an audio codec
KR101599884B1 (ko) * 2009-08-18 2016-03-04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멀티 채널 오디오 디코딩 방법 및 장치
US9025261B1 (en) * 2013-11-18 2015-05-05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Writing and reading data in tape media

Family Cites Families (2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602295A (en) * 1982-10-23 1986-07-22 Pioneer Electronic Corporation Recording and reproducing method for video format signal
US4605963A (en) 1983-08-15 1986-08-12 Rca Corporation Reduction of control bits for adaptive sub-nyquist encoder
US4815068A (en) * 1987-08-07 1989-03-21 Dolby Ray Milton Audio encoder for use with more than one decoder each having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KR920009642B1 (ko) 1990-08-24 1992-10-22 삼성전자 주식회사 데이타 압축 회로
KR100268623B1 (ko) 1991-06-28 2000-10-16 이데이 노부유끼 압축 데이타 기록 재생 장치 및 신호 처리 방법
DE4225434A1 (de) 1991-08-02 1993-02-04 Sony Corp Vorrichtung zur aufzeichnung und wiedergabe von komprimierten digitalen daten auf bzw. von einem aufzeichnungstraeger und dabei anwendbares verfahren zur bitentfernung
CA2090052C (en) * 1992-03-02 1998-11-24 Anibal Joao De Sousa Ferreira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he perceptual coding of audio signals
DE4209544A1 (de) 1992-03-24 1993-09-30 Inst Rundfunktechnik Gmbh Verfahren zum Übertragen oder Speichern digitalisierter, mehrkanaliger Tonsignale
JP3186307B2 (ja) 1993-03-09 2001-07-11 ソニー株式会社 圧縮データ記録装置及び方法
KR950008637B1 (ko) * 1993-04-08 1995-08-03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부밴드 코딩시스템의 신호처리장치
JP3336617B2 (ja) * 1993-05-31 2002-10-21 ソニー株式会社 信号符号化又は復号化装置,及び信号符号化又は復号化方法,並びに記録媒体
TW327223B (en) * 1993-09-28 1998-02-21 Sony Co Ltd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encoding an input signal broken into frequency components,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decoding such encoded signal
US5488665A (en) * 1993-11-23 1996-01-30 At&T Corp. Multi-channel perceptual audio compression system with encoding mode switching among matrixed channels
DE4405659C1 (de) 1994-02-22 1995-04-06 Fraunhofer Ges Forschung Verfahren zum kaskadierten Codieren und Decodieren von Audiodaten
WO1995027335A1 (fr) * 1994-04-01 1995-10-12 Sony Corporation Methode et dispositif de codage et de decodage d'informations, methode de transmission d'informations et support d'enregistrement de l'information
JP3498375B2 (ja) * 1994-07-20 2004-02-16 ソニー株式会社 ディジタル・オーディオ信号記録装置
JP3371590B2 (ja) * 1994-12-28 2003-01-27 ソニー株式会社 高能率符号化方法及び高能率復号化方法
DE19510226C1 (de) 1995-03-23 1996-11-21 Sican Gmbh Verfahren und Einrichtung zur Decodierung von, im Layer 1 oder 2 des MPEG-Formats codierter, digitaler Toninformation
KR0154387B1 (ko) * 1995-04-01 1998-11-16 김주용 음성다중 시스템을 적용한 디지탈 오디오 부호화기
DE19524688C1 (de) 1995-07-06 1997-01-23 Siemens Ag Verfahren zur Dekodierung und Kodierung eines komprimierten Videodatenstroms mit reduziertem Speicherbedarf
US5867819A (en) * 1995-09-29 1999-02-02 Nippon Steel Corporation Audio decoder
JP3475985B2 (ja) 1995-11-10 2003-12-10 ソニー株式会社 情報符号化装置および方法、情報復号化装置および方法
US6049517A (en) 1996-04-30 2000-04-11 Sony Corporation Dual format audio signal compression
DE19754297A1 (de) * 1997-12-08 1999-06-10 Thomson Multimedia Sa Audiodatendekoder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MX9801478A (es) 1998-11-30
PL325044A1 (en) 1998-08-31
AU757422B2 (en) 2003-02-20
KR19980071716A (ko) 1998-10-26
RU2221329C2 (ru) 2004-01-10
CA2230156A1 (en) 1998-08-26
TR199800315A2 (xx) 1998-09-21
TR199800315A3 (tr) 1998-09-21
KR100565017B1 (ko) 2006-10-31
US6314391B1 (en) 2001-11-06
SG74613A1 (en) 2000-08-22
BR9800778A (pt) 1999-11-23
ID20232A (id) 1998-10-29
EP0867867A3 (en) 2003-10-01
AU5631398A (en) 1998-09-03
TW429700B (en) 2001-04-11
EP0867867A2 (en) 1998-09-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201308A (zh) 信息编码方法和装置,信息解码方法和装置,以及信息记录介质
CN1145894C (zh) 编码方法和设备
CN1205842C (zh) 编码方法和装置、解码方法和装置
CN1108012C (zh) 多压缩模式的数字输入信号压缩装置、方法和系统
CN1104689C (zh) 编码方法和设备、译码方法和设备
CN1126264C (zh) 宽频带声音信号编码装置和宽频带声音信号编码解码装置
CN1101087C (zh) 信号编码方法及装置、信号解码方法及装置和信号传送方法
CN1139842A (zh) 数字信号处理方法及装置,数字信号解码方法及装置,数字信号传输方法及记录介质
CN1167385A (zh) 音频信号压缩方法
CN1278332C (zh) 再现dvd盘的装置和方法
CN1211775C (zh) 在数字音频产生过程中用于适应主要内容音频和次要内容剩余音频能力的方法
CN1090846C (zh) 数字声频信号低比特率编译码器和编译码方法及其编码记录媒体
JP3485958B2 (ja) 記録媒体再生装置及び記録媒体再生方法
CN100345206C (zh) 音频信号的编码方法及记录重放方法
CN1120490C (zh) 用于数据记录或传输的数据配置方法及其信号处理装置
CN1100850A (zh) 用于记录、再生、传输和/或接收压缩数据的方法及装置,以及采用的记录介质
CN1457483A (zh) 内容提供系统和信息处理方法
CN1107382C (zh) 数字信号处理方法和设备以及记录介质
CN1700757A (zh) 用于以高质量的可变速度播放视听媒体的系统和方法
CN1457482A (zh) 信号再生设备和方法,信号记录设备和方法,信号接收设备以及信息处理方法
CN1130719C (zh) 多声道音频再现设备
CN1091567A (zh) 用于音乐及歌词广播的方法及设备
JP2005149608A (ja) 音声データ記録/再生システムとその音声データ記録媒体
CN1177470C (zh) 具备编辑器的数字信号记录/重放装置
JP3529542B2 (ja) 信号の伝送/記録/受信/再生方法と装置及び記録媒体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