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94865A - 部份碱性和分子中有碱性化学结构药物的苏糖酸盐 - Google Patents

部份碱性和分子中有碱性化学结构药物的苏糖酸盐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94865A
CN1194865A CN97120928A CN97120928A CN1194865A CN 1194865 A CN1194865 A CN 1194865A CN 97120928 A CN97120928 A CN 97120928A CN 97120928 A CN97120928 A CN 97120928A CN 1194865 A CN1194865 A CN 119486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hreonic acid
salt
acid
threonic
medicin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9712092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7321C (zh
Inventor
高秉元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B97120928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7321C/zh
Publication of CN119486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9486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7321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7321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Pharmaceuticals Containing Other Organic And Inorganic Compounds (AREA)
  • Medicinal Preparation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碱性和分子中有碱性化学结构药物的苏糖酸盐,是在我国最新创立的分子补钙理论启示下,用本发明提出药物与维生素C降解主要产物、结合常数适中的苏糖酸络合成盐,创制的一批生物利用度高新药物。药物苏糖酸盐比原药物水溶性、脂溶性有所提高,且在生理pH范围内主要以分子态存在,以苏糖酸为载体,药物较易透膜及膜孔而吸收,在需要地方缓慢释放,达到分子态给药目的。因而,药物苏糖酸盐比原药物吸收率利用率高。

Description

部份碱性和分子中有碱性化学结构药物的苏糖酸盐
部份碱性和分子中有碱性化学结构药物的苏糖酸盐,是在我国最新创立的分子补钙理论基础上,本申请人扩大应用范围,用维生素C降解主要产物L型苏糖酸或DL型苏糖酸与本专利提出药物络合成盐,创制的一批生物利用度高新药物。
左旋苏糖酸,又名L-苏糖酸、R,S-2,3,4-三羟基丁酸(R,S-2,3,4-trihydroxy-butyic aid)。
L-苏糖酸是维生素C的主要降解物之一,它保持丁Vc的左旋光学活性结构,并且客观存在于某些动植体中。据英国文献报告,用作食品添加剂的维生C在食品加工过程中,有80%转变为L-苏糖酸的形式。由于L-苏糖酸伴随着Vc的存在,国外如英国、日本以及美国都对L-苏糖酸的毒理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如28天和120天的动物长毒实验以及致畸变实验都表明它无任何毒副作用。最近,美国的科学家指出:维生素C的代谢机理作用(如预防感冒、增强机体免疫力、预防癌症和降低胆固醇等)完全是由其降解物产生的,这些降解物的存在又对维生素C的代谢机理发生影响。所有这些都证明L-苏糖酸有高度生物活性。它还具有适中结合常数,在生理PH条件下,络合物在溶液中主要以络合状态方式存在;络合的前体药仍具有左旋结构,即有可以被生物膜识别的光学特性;能改善药物的水溶性及脂溶性,较容易穿透细胞膜及膜孔。所以,L-苏糖酸络合的前体药具有比原药物吸收率利用率高,而且还可减少药物对胃肠刺激的副作用。
于凯等四位博士后、博士创立的分子补钙理论指出:当钙源中与钙离子结合的物质具有生物活性时,它能够:(1)直接充当钙离子在机体中的运载体,使钙离子顺利到达细胞组织;(2)使钙制剂本身成为被细胞膜识别并允许通过的生物活性物质;(3)有非常之高的吸收率和利用率。这样,扩散作用就不再是次要的了。相反,该过程所占的份额发生了大幅度的增加而上升为钙吸收的主要途径。
国外已有口服及注射的布洛芬赖氨酸盐制剂出售,商品名:Imbum。口服吸收很快,口服吸收500mg,血药峰浓度31ug/ml,平均达峰时间45分钟(布洛芬达峰时间1.2-2.1小时)。布洛芬赖氨酸盐中布洛芬的绝对生物利用度为102.7%,显示其吸收完全。口服布洛芬赖氨酸盐与静脉注射布洛芬赖氨酸盐有同样好的耐受性。由于赖氨酸具有同样的适中结合常数,其布洛芬的前体药布洛芬赖氨酸盐性质稳定,在生理PH条件下,主要以分子态方式在溶液中存在,而且有较高水溶性和酯溶性。
盐酸L-赖氨酸在解离氯离子过程中,使赖氨酸消旋,其产品为DL-赖氨酸,与布洛芬络合成DL-赖氨布洛芬,分子量较小,且在生理PH范围内主要以分子态存在,以透膜及膜孔两种途径吸收。因而布洛芬赖氨酸盐具备分子给药基本条件,用分子补钙理论就不难解释布洛芬赖氨酸盐中布洛芬绝对生物利用度高达102.7%,显示其吸收完全的原理,为此,本申请人认为于凯等四位博士后、博士创立的分子补钙理论可延伸扩展至分子态给药理论,为我们创制新的生物利用度高前体药,提供理论依据。
为提高某些药物的溶解性和药物生物利用度,制药工艺中也采用助溶工艺技术,利用助溶剂与药物络合、缔合、形成复合盐或复分解反应形成可溶性盐,增加药物溶解度。由分子补钙理论延伸扩展的分子态给药理论区别于助溶的基本不同点,就是强调运载体(相似助溶剂)应有如下特点:
1、络合结构具有适中的结合常数,以保证(i)药物与载体络合的前体药,在生理PH条件下主要以分子态方式存在;(ii)不易受某些与药物形成难溶性化合物的物质如磷酸干扰;(iii)在需要药物的地方能缓慢释放药物。
2、有较好水溶性,这是前体药能够在胃肠道吸收的前题。
3、有适中脂溶性,以保证前体药穿透细胞膜。
如载体分子量适中,其前体药分子量不大的状态下,仍可以透膜孔吸收;载体具有左旋结构,络合的前体药如保持其光学活性,且脂溶性好,还可以主要以透膜吸收,可使分子态方式给药获得更高吸收率和利用率。但最首要的是络合药物的载体应具有本说明书的三个基本特点,才能达到分子态方式给药的目的,提高药物的吸收率和生物利用度。
L-苏糖酸(R,S-2,2,3,4-三羟基丁酸)有适中结合常数,它与钙络合的L-苏糖酸钙有良好的水溶性和脂溶性,而且水溶液呈中性(PH=7);在生理PH范围内,溶液中钙主要以络合分子态方式存在;它在体内代谢时间慢、半衰期长,分别为240分钟以上和120分钟以上,这样有助于人体对钙的吸收利用,吸收率高达95%。说明L-苏糖酸是分子补钙方式的有效载体,同时也可是分子态给药方式的有效载体。
药物一股为分子量较大的有机物,而且有相当数量一部分药物是有弱碱性化学结构或呈弱碱性有机物,具有与L型和DL型苏糖酸络合适中的结合常数,其前体药性质稳定,在生理PH范围内不受磷酸等干扰,在溶液中前体药成高比例分子态方式存在;前体药与原药物的水溶性和酯溶性对比都有所提高,以苏糖酸为载体均能在胃肠道穿透吸收,在药物需要的地方缓慢释放。如果络合工艺合理,不使L-苏糖酸的光学结构消旋,仍保持其具有的光学活性,还可提高前体药中药物的吸收率和生物利用度;又可减少药物对胃肠道的刺激作用,必然受到患者和医生的欢迎,所产生的社会效益好和企业经济效益高。
在于凯等四位博士后、博士的分子补钙理论未创立前,药物研究工作者解决难溶性药物的生物利用度问题,也采用了很多方法,如提高制剂技术,提高药物的溶出度和溶出速率;开发新的剂型,缩短崩解时限;添加助溶剂,提高药物溶解度。在药物合成工艺中,研制水溶性高的前体药,也有采用助溶工艺等。对于呈碱性或具有碱性化学结构的药物,现采用结合常数较大或不同时具有较好水溶性及脂溶性的矿酸或有机酸成盐,开发的前体药较多。我国GB95版药典收载的盐酸盐药物88种,硫酸盐药物26种,硝酸盐药物7种,磷酸盐药物13种,丙酸盐药物1种,戊酸盐药物1种,马来酸盐药物3种,十一烯盐药物1种,十一酸盐药物1种,亚叶酸盐药物1种,苯甲酸盐药物2种,硬脂酸盐药物3种,乳糖酸盐药物1种,乳酸盐药物2种,枸橼酸盐药物8种,酒石酸盐药物4种,葡萄糖酸盐药物3种,棕榈酸盐药物1种。上述盐类药物和我国已上市而未收载入药典盐类药物,绝大部份都是不具备分子态给药所必备的特性。目前在新药开发中,对难溶碱性药物的前体药研制开发中,仍采用上述矿酸或有机盐或盐,它只能起到助溶剂作用,不能成为药物的运载体而提高药物穿透分子膜的能力,因此也不能达到分子态给药效果。
前已阐述的布洛芬赖氨酸盐,适中结合常数、良好水溶性(1∶1)和适中的脂溶性,已具备分子态给药理论所规定的特性,所以口服布洛芬赖氨酸盐中布洛芬的绝对生物利用度高达102.7%,血药达峰浓度时间缩短到原来的二分之一。上述药理实验成果说明分子态给药理论应用的实用价值高。
阿昔洛韦是目前国内外公认的抗病毒疗效好一种药物。具有抑制单纯疱疹病毒I、II型,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及E-B病毒的作用。用于皮肤科的单纯疱疹和带状疱疹,眼科的单纯疱疹性的角膜炎,较其它抗病毒药作用均强。但其口服生物利用度很低,目前有报道国外已在研制阿昔洛韦缬氨酸酯衍生药的消息,现已进入二期临床试验。
阿昔洛韦,化学名:9-(2-羟乙氧甲基)鸟嘌呤,口服吸收很差,约15~30%由胃肠吸收。其鸟嘌呤环上结合有呈碱性NH2基团,可与L型或DL型苏糖酸络合成盐。苏糖酸和阿昔洛韦结合常数都适中,阿昔洛韦苏糖酸盐性质稳定;在溶液中不被某些可同阿昔洛韦结合形成难溶性药物和磷酸干扰,有良好的水溶性和酯溶性;在生理PH值范围内,溶液中阿昔洛韦主要以络合态即分子态方式存在,有较高的吸收率和利用率。阿昔洛韦苏糖酸盐可改变目前阿昔洛韦主要以注射的给药方式为口服的给药方式,为患者和医生带来医疗上的便利。
阿替洛尔,本品用于治疗心律失常、高血压、心绞痛、甲状腺机能亢进、嗜铬细胞瘤、心肌梗塞。由于疗效确切、价格低廉,不但已收入我国GB95版药典,其片剂而且还列入了国家基本药品。但口服吸收率较低,约为50%。本品有呈碱性NH2基因,所以它溶于稀酸。如以本品与L型或DL型苏糖酸络合成阿替洛尔苏糖酸盐,即能达到分子态给药理论所规定基本要求,可提高阿替洛尔苏糖酸盐中阿替洛尔的吸收率和利用率,成为一个疗效好且适销对路的新药物。
利血平,用于治疗高血压和高血压危象。本品在水、甲醇、乙醇或乙醚中几乎不溶,但溶于稀酸。是我国治疗高血压的常用药品,遍及城市农村。本品吸收快,但生物利用度低,约为50%。我国卫生部、财政部卫公医发(1994)第1号公布的公费医疗用药报销范围,只收载其注射剂,而口服片剂未列入公费医疗报销范围。本品可在胃液中胃酸的作用下,提高其水溶性,吸收较快。如与L-苏酸酸络合成盐,性质稳定,在生理PH范围内,前体药在胃液中主要以络合态即分子态方式存在,不但可提高水溶性,而且还具有脂溶性和光学活性。以L-苏糖酸为运载体,使利血平顺利穿透细胞膜而吸收,并以扩散作用为主要途径,使利血平到达细胞组织。可提高利血平苏糖酸盐中利血平的利用率,提高药物疗效。
环丙沙星是合成的喹诺酮类抗菌药之一,是目前我国临床使用抗菌谱广使用频率高的药物。空腹口服后吸收迅速,口服吸收率约为70%,食物的存在可使吸收延迟。我国已开发其盐酸盐和乳酸盐上市。如环丙沙星与L-苏糖酸络合成盐,使其前体药具有光学活性,比盐酸环丙沙星与乳酸环丙沙星具有更强的穿透分子膜能力,必可提高环丙沙星苏糖酸盐中环丙沙星的吸收率和生物利用度。
诺氟沙星是我国临床使用频率很高的抗菌药物之一。目前不但在大、中城市医院普通使用,而且遍及农村。其空腹时口服吸收迅速,但不完全,只有30~40%由胃肠道吸收。诺氟沙星与环丙沙星一样,在分子结构中有呈碱性的哌嗪基团,与L-苏糖酸络合成盐,不但提高其水溶性和酯溶性,而且性质稳定,在生理PH范围内,以络合态的分子态方式存在比例较高。还有光学特性,因此具有较强穿透分子膜能力。诺氟沙星苏糖酸盐比原诺氟沙星的生物利用度高,定会成为我国药品市场畅销药品。
分子态给药理论不但在合成药的前体药开发有普遍指导意义,而且也适用于抗生素类抗菌药的前体药开发。
四环素,我国GB95版药典收载品种为盐酸盐。具有抗菌、抗寄生虫作用,为广谱抑菌剂,高浓度时具有杀菌作用。本品口服后可吸收但不完全,约可吸收30~70%;口服吸收受金属离子影响,后者与药物形成络合物使吸收减少,进食后服药的血药浓度较空服服用者约降低一半。究其原因为:盐酸是一个强矿酸,在胃液中电离度大,四环素在胃液中成离子状态的比例大,口服时易受金属离子影响,后者与药物形成不溶性或难溶性络合物使吸收减少,所以盐酸四环素在碱性溶液中易破坏失效。
L-苏糖糖,化学名R.S-2.3.4-三羟基丁酸,是酸性较弱有机酸,比盐酸电离度小,与四环素络合成盐,性质稳定,在生理PH范围内,不易受金属离子影响,在胃液中以络合态即分子态存在比例较盐酸四环素有大幅度提高,还有比盐酸四环素较强分子膜穿透能力,其吸收率利用率必然提高,可成为四环素类药品中颇具竞争力的药品。
抗生素类药物还有相当一部份是具有四环素类似性质。如硫酸丁胺卡那霉素、硫酸小诺霉素等,药典还未收载其口服制剂。但其分子结构中都有NH2基因,可与L型或DL型苏糖酸络合成盐。由于苏糖酸络合常数适中,丁胺卡那霉和小诺霉素的苏糖酸盐,性质稳定,在生理PH条件下,同样主要以分子态存在,并以苏糖酸为载体,丁胺卡那霉素和小诺素均能顺利达细胞组织,有较高生物利用度,而且由于其性质稳定,还能改变给药方式,开发出口服制剂药品,适应不同临床需求。
我国GB95版药典和地方药典,收载的抗生素类药物,有相当多一部份药物在生理PH条件下,性质不稳定,不宜口服或口服生物利用度低,药典只收载其注射制剂药品。如氨苄西林,口服吸收率仅为50%,而仑氨西林为酯类衍生物,吸收好,可增强氨苄西林疗效2~4倍。这类抗生素类药物,有待于我们进一步开发以L型或DL型苏糖酸络合的前体药,提高其在生理PH条件下稳定性、水溶性、酯溶性,开发出生物利用度高口服制剂药品,适应不临床使用需求,不但社会效益好,而且企业经济效益也高。
综上所述,无论是合成药、半合成药、生化药,只要是药物呈碱性(PH>7)或分子结构中有呈碱性化学结构,且药物络合结构的结合常数适中和略高或偏低,大部份可与L型或DL型苏糖酸络合成盐,达到分子态给药目的,提高药物吸收率和利用率。所以说分子态给药理论应用于前体药开发,适用范围广,药品疗效佳,社会效益好,企业经营效益高。
在L-苏糖酸和药物成盐工艺中,尽可能保持络合物中L-苏糖酸的光学特性。为此,在络合工艺应可能达到以下几条要求:
1、络合的溶剂中不应有强酸、强碱及强酸强碱的盐类物质存在。
2、络合温度应控制在常温或常温以下(或保持在0-5℃,或控制在0℃以下),视药物性质而定。
3、浓缩或烘干的温度应控制在80℃以下,尽可能时间不要过长。也可采取喷雾干燥法,虽温度高但时间相对而极短,仍可保持络合物中L-苏糖酸光学活性。
下面以诺氟沙星与L型或DL型苏糖酸络合为例,阐述工艺过程:
500ml三预瓶中加入甲醇250ml和L型或DL型苏糖酸0.1mol 13.8g,搅拌混溶后再加入诺氟沙星0.1mol31.9g,搅拌至诺氟沙星完全溶解后,常温下搅拌反应1~2小时,反应毕。
反应毕,真空浓缩(控制料液温度在55℃以下)到络合物含量达30~40%时,真空抽滤,滤饼用适量甲醇洗涤2~3次,合并滤液和洗液至0~5℃静置过夜结晶。真空抽滤,滤饼用适量甲醇洗涤2~3次后至50℃以下烘干,得租品。
在250ml三颈瓶中加入甲醇150ml,再加入粗品,控制在50℃以下加热搅拌溶解,真空抽滤,滤饼用适量甲醇洗涤2~3次,合并滤液、洗液至0~5℃静置过夜结晶。真空抽滤、滤饼用适量甲醇洗涤2~3次后至50℃以下烘干,得成品。
母液和洗液合并回收、精制得成品。
药物L型或DL型苏糖酸盐也可采用药物的盐类与L型或DL型苏糖酸盐的复分解反应制得。
本专利提出药物苏糖酸均可采用前述诺氟沙星苏糖酸盐类似工艺络合成盐,或采用复分解反应制得。根据药物理化性质不同,络合工艺可作下列调整:
1、可按上法,用无离子水作溶剂络合,冷冻结晶或喷雾干燥得粗品,再按诺氟沙星苏糖酸盐精制工艺精制得成品。
2、如药物及络合物不溶于水、甲醇、乙醇、乙醚、丙酮等低沸点溶剂,可采用两种相溶的混合溶剂中进行络合。
3、也可以L-苏糖酸或DL苏糖酸既是原料,又作溶剂。
4、也可选择使药物及络合物溶解且溶解度较大溶剂或混合溶剂中络合,但投料顺序按此溶剂中溶解度大的原料先投方法进行。
如抗生素类药物络合,溶剂选择,络合、浓缩、烘干的控制温度范围,都应根据抗生素的理化性质进行选择,确保其效价在工艺全过程不降低。
根据药物的理化特性,各种不同药物的反应条件均应作适当调整,如摩尔比、料液比、温度、溶剂、反应时间等。
L-苏糖酸是维生素C的主要降解物,L-苏糖酸钙是早在70年代后期已合成的化合物,此后未见其应用和研究的报道。但直到1989年美国科学家Anthony在研究大剂量维生素C对抗肿瘤作用的药效时,才偶然发现L-苏糖酸钙能够促进Vc在体内的吸收速率和延长Vc在体内代谢时间,Anthony形象地把L-苏糖酸钙比作Vo进入体内的开门者或动力。但国外一直未开展L-苏糖酸及其钙盐与补钙相关理论研究。
本申请入为查核L-苏糖酸的英文词汇,阅览了汉译海氏有机化合物辞典(册数不全)、化合物命名词典、英汉药物词汇三本英中文对照词典,查L-苏糖酸、苏糖酸、三羟基丁酸的英文词汇,未发现收载。后在医药化工词典查到三羟基丁酸英文词汇trihydroxy-butyic aid。在阅读中,意外读到药物与维生素C络合成盐衍生药物词汇较多,而维生素C降解主要产物L-苏糖酸盐前体药英文词汇一个都未阅读到。通过L-苏糖酸钙药理研究,证明L-苏糖酸钙比维生素C钙的生物利用度高。但三本词典记载L-苏糖酸盐和DL苏糖酸盐前体药词汇却此之少,以上查阅情况,说明药物与L-苏糖酸和DL苏糖酸络合成盐的前体药研制领域有待开发,分子态给药理论应用于药物前体药研究有待于深入开展。
我国GB95版药典收载的矿酸盐类药物物137种,有机酸盐类药物32种;除此以外,还有相当多药物呈碱性或分子结构中有碱性化学结构,但未与酸类物质络合开发前体药;地方药典收载药物类似上述二种类型性质也很多;新近国家批准试生产和正式生产药物中类似上述一、二种类型性质药物也有。上述药物有一个共同特性,都是呈碱性或分子结构中有碱性化学结构,且绝大部份药物结合常数适中或偏低,只有少数药物结合常数偏高,大多数可与L-苏糖酸络合成化学性质比较稳定络合物,在生理PH条件下,在胃液中络合物主要以分子态方式存在,具备分子态给药理论指出基本条件,以分子态给药为主要方式吸收,在药物需要的地方缓慢释放利用,提高这类型性质药物生物利用度。
本专利提出以维生素C降解主要产物L型苏糖酸或DL型苏糖酸与下到药物成盐,可提高药物吸收率利用率,成为市场上新一代不但疗效好,而且适销对路新药品,所产生社会效益好和经济价值高。所以说,本专利申请具有独创性、新颖性和实用性。为此,本申请人请求本专利请求书中提出下列的碱性和分子结构中有碱性化学结构药物的L型和DL型苏糖酸盐为本专利申请保护药物。
1、苏糖酸青霉素V盐                              2、苏糖酸苄青霉素盐
3、苏糖酸氨苄青霉素盐                           4、苏糖酸羟氨苄青霉素盐
5、苏糖酸头孢氨苄盐                             6、苏糖酸头孢羟氨苄盐
7、苏糖酸头孢氨噻肟盐                           8、苏糖酸头孢三嗪盐
9、苏糖酸头孢拉定盐                            10、苏糖酸妥布霉素盐11、苏糖酸去甲万古霉素盐                        12、苏糖酸琥乙红霉素盐13、苏糖酸红素盐                                14、苏糖酸多西霉素盐15、苏糖酸土霉素盐                              16、苏糖酸新霉素盐17、苏糖酸四环素盐                              18、苏糖酸庆大霉素盐19、苏糖酸氯霉素盐                              20、苏糖酸洁霉素盐21、苏糖酸氯洁霉素盐                            22、苏糖酸磺胺嘧啶盐23、苏糖酸甲氧苄啶盐                            24、苏糖酸磺胺甲基异噁唑盐25、苏糖酸丁胺卡那毒素盐                        26、苏糖酸利福霉素盐27、苏糖酸大观霉素盐                            28、苏糖酸小诺霉素盐29、苏糖酸链霉素盐                              30、苏糖酸牛磺酸盐31、苏糖酸替硝唑盐                              32、苏糖酸甲硝唑盐
33、苏糖酸羟苄唑盐                           34、苏糖酸小檗碱盐
35、苏糖酸诺氟沙星盐                         36、苏糖酸环丙沙星盐
37、苏糖酸三苯氧胺盐                         38、苏糖酸阿昔洛韦盐
39、苏糖酸三氮唑核苷盐                       40、苏糖酸普鲁卡因胺盐
41、苏糖酸奥美拉唑盐                         42、苏糖酸法莫替丁盐
43、苏糖酸雷尼替丁盐                         44、苏糖酸多潘立酮盐
45、苏糖酸芬氟拉明盐                         46、苏糖酸对乙酰氨基酚盐
47、苏糖酸异烟肼盐                           48、苏糖酸阿替洛尔盐
49、苏糖酸地尔硫草盐                         50、苏糖酸氟桂利嗪盐
51、苏糖酸沙丁胺醇盐                         52、苏糖酸特布他林盐
53、苏糖酸麻黄碱盐                           54、苏糖酸伪麻黄碱盐
55、苏糖酸可待因盐                           56、苏糖酸右美沙芬盐
57、苏糖酸格列齐特盐                         58、苏糖酸吉非罗齐盐
59、苏糖酸咪康唑盐                           60、苏糖酸氟康唑盐
对于上述药物无论采用何种合成工艺方法,络合成药物的L型和DL型的1~3苏糖酸分子与1个药物分子络合的苏糖酸盐类药物(含结晶水分子个数不同的药物苏糖酸盐),或在制剂处方及工艺中采用L型或DL型苏糖酸与本专利请求书中列出药物助溶(成盐)技术,进行技术转让、合作,或以产品投放市场,视为侵权,请求专利法提供保护。
参考文献:分子补钙理论,天津大学生物化工博士后于凯、北京医科大学医学博士王志文、浙江大学无机化学博士后冠福平、南开大学理论化学博士后朱守荣、中国医药报,1997年9月30日第七版。

Claims (1)

  1. 下列碱性和分子中有碱性化学结构药物的苏糖酸盐,提出药物与维生素C降解主要产物、结合常数适中的苏糖酸络合成盐,创制的一批生物利用度高新药物。
    下列药物苏糖酸盐比原药物的水溶性、脂溶性有所提高,且在生理PH条件下主要以分子态方式存在,以L型或DL型苏糖酸为载体,药物较易透膜及膜孔而吸收,在肌体需要地方缓慢释放,达到主要以分子态给药目的,因而,下列药物苏糖酸盐比原药物吸收率利用率高,为此,本专利申请下列药物与苏糖酸无论用何种工艺方法,络合成下列药物的L型和DL型的1~3个苏糖酸分子与一个药物分子络合的苏糖酸盐类药物(含结晶水分子个数不同的苏糖酸盐):
     1、苏糖酸青霉素V盐                      2、苏糖酸苄青霉素盐
     3、苏糖酸氨苄青霉素盐                   4、苏糖酸羟氨苄青霉素盐
     5、苏糖酸头孢氨苄盐                     6、苏糖酸头孢羟氨苄盐
     7、苏糖酸头孢氨噻肟盐                   8、苏糖酸头孢三嗪盐
     9、苏糖酸头孢拉定盐                    10、苏糖酸妥布霉素盐
    11、苏糖酸去甲万古霉素盐                12、苏糖酸琥乙红霉素盐
    13、苏糖酸红素盐                        14、苏糖酸多西霉素盐
    15、苏糖酸土霉素盐                      16、苏糖酸新霉素盐
    17、苏糖酸四环素盐                      18、苏糖酸庆大霉素盐
    19、苏糖酸氯霉素盐                      20、苏糖酸洁霉素盐
    21、苏糖酸氯洁霉素盐                    22、苏糖酸磺胺嘧啶盐
    23、苏糖酸甲氧苄啶盐                    24、苏糖酸磺胺甲基异噁唑盐
    25、苏糖酸丁胺卡那霉素盐                26、苏糖酸利福霉素盐
    27、苏糖酸大观霉素盐                    28、苏糖酸小诺霉素盐
    29、苏糖酸链霉素盐                      30、苏糖酸牛磺酸盐
    31、苏糖酸替硝唑盐                      32、苏糖酸甲硝唑盐
    33、苏糖酸羟苄唑盐                      34、苏糖酸小檗碱盐
    35、苏糖酸诺氟沙星盐                    36、苏糖酸环丙沙星盐
    37、苏糖酸三苯氧胺盐                    38、苏糖酸阿昔洛韦盐
    39、苏糖酸三氮唑核苷盐                  40、苏糖酸普鲁卡因胺盐
    41、苏糖酸奥美拉唑盐                    42、苏糖酸法莫替丁盐
    43、苏糖酸雷尼替丁盐                    44、苏糖酸多潘立酮盐
    45、苏糖酸芬氟拉明盐                    46、苏糖酸对乙酰氨基酚盐
    47、苏糖酸异烟肼盐                      48、苏糖酸阿替洛尔盐
    49、苏糖酸地尔硫草盐                    50、苏糖酸氟桂利嗪盐
    51、苏糖酸沙丁胺醇盐                    52、苏糖酸特布他林盐
    53、苏糖酸麻黄碱盐                      54、苏糖酸伪麻黄碱盐
    55、苏糖酸可待因盐                      56、苏糖酸右美沙芬盐
    57、苏糖酸格列齐特盐                    58、苏糖酸吉非罗齐盐
    59、苏糖酸咪康唑盐                      60、苏糖酸氟康唑盐
CNB971209286A 1997-11-04 1997-11-04 一种制备左旋苏糖酸盐化合物或络合物的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147321C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B971209286A CN1147321C (zh) 1997-11-04 1997-11-04 一种制备左旋苏糖酸盐化合物或络合物的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B971209286A CN1147321C (zh) 1997-11-04 1997-11-04 一种制备左旋苏糖酸盐化合物或络合物的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94865A true CN1194865A (zh) 1998-10-07
CN1147321C CN1147321C (zh) 2004-04-28

Family

ID=517607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971209286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147321C (zh) 1997-11-04 1997-11-04 一种制备左旋苏糖酸盐化合物或络合物的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47321C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0010962A1 (fr) * 1998-08-18 2000-03-02 Beijing Juneng Asia Pacific Life Scientific Research Center L-threonate de chrome, son procede de preparation et son application
CN110037998A (zh) * 2018-01-16 2019-07-23 镇学初 二甲双胍盐在治疗脑梗死中的用途
CN110604730A (zh) * 2018-06-15 2019-12-24 镇学初 二甲双胍盐在治疗脑梗死中的用途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0010962A1 (fr) * 1998-08-18 2000-03-02 Beijing Juneng Asia Pacific Life Scientific Research Center L-threonate de chrome, son procede de preparation et son application
US6548687B1 (en) 1998-08-18 2003-04-15 Kai Yu Chromium L-threonate, process for preparation of the same and their use
CN110037998A (zh) * 2018-01-16 2019-07-23 镇学初 二甲双胍盐在治疗脑梗死中的用途
CN110604730A (zh) * 2018-06-15 2019-12-24 镇学初 二甲双胍盐在治疗脑梗死中的用途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7321C (zh) 2004-04-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S2259981T3 (es) Composicion laxante que contiene simeticona.
CN1371366A (zh) 具有组蛋白脱乙酰酶抑制剂活性的苯甲酰胺制剂
CN1064363C (zh) 取代的羧酸盐型的阴离子非麻醉性镇痛剂的吗啡和二乙酰吗啡盐
HU197770B (en) Process for producing the new 9-square brackets open (2'r, 3'r, 4's)-3',4'-bis(hydroxymethyl)-2'-oxetanyl square brackets closed-hypoxanthine and pharmaceutical compositions comprising same as active ingredient
EP0019403A2 (en) Hydroxyalkyl-starch drug carrier
CN1103339C (zh) 药用级泥炭黄腐植酸钠的制备方法
CN1147321C (zh) 一种制备左旋苏糖酸盐化合物或络合物的方法
EP2995312A1 (en) Anti-inflammatory composition based on strontium compounds
CN1022023C (zh) 含哌啶子基链烷醇衍生物的液体药物组合物的制备方法
CN1123279A (zh) 阿奇霉素水溶性盐、其注射剂型以及它们的用途
JPS63253022A (ja) バクロフエン外用製剤
CN1990487A (zh) 小檗碱离子对化合物、制备方法及含有该化合物的药物
US4556663A (en) Benzoylecgonine, benzoylnorecgonine and ecgonine as active agents for the treatment of rheumatoid arthritis and osteoarthritis
CN1292750C (zh) 植物来源总生物碱组合物及其药物制剂
CN1240648A (zh) 非甾类抗炎药的过渡金属配合物
US4892876A (en) Method for inhibiting HIV and an pharmaceutical composition therefor
CN113082219A (zh) 一种基于π-π作用的疏水药物的增溶方法
CN1398861A (zh) 秦皮总香豆素的制备方法及其在制药中的应用
Fabre et al. The behaviour in man of CP 15,464, a carbenicillin absorbed following oral administration
CN102093234B (zh) 一种二元酯酸的氨丁三醇盐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药物应用
Hayton et al. Pharmacokinetics and biliary concentrations of fleroxacin in cholecystectomized patients
RU2238730C1 (ru) Лекарственный препарат
CN1157824A (zh) 阿奇霉素磷酸二氢盐复盐及其制剂
US3291688A (en) Anthelmintic tetrahydropyrimidines
CN1056137C (zh) 阿斯匹林缓血酸氨盐及其制备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AD01 Patent right deemed abandoned
C20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deemed to be abandoned or is abandoned
C19 Lapse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the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