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8272275A - 降解pet微生物及其培养方法、用途、pet的降解方法 - Google Patents

降解pet微生物及其培养方法、用途、pet的降解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8272275A
CN118272275A CN202410645431.7A CN202410645431A CN118272275A CN 118272275 A CN118272275 A CN 118272275A CN 202410645431 A CN202410645431 A CN 202410645431A CN 118272275 A CN118272275 A CN 11827227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et
culture medium
microorganism
concentration
degrad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410645431.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志锋
范金威
陈烨
王志鹏
张海琛
童俊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oshan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Foshan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oshan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Foshan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2410645431.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8272275A/zh
Publication of CN11827227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827227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Micro-Organisms Or Cultivation Processes Thereof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属于PET分解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降解PET微生物的培养方法,该方法以PET塑料作为唯一碳源的培养基对微生物进行培养;所述微生物选自假单胞菌、红球菌、丛毛单胞菌中的至少一种;所述培养基为以PET塑料作为唯一碳源的液体培养基或固体培养基;培养过程中,培养基的温度为25~40℃,培养基的pH值为6~9,培养基的溶解氧浓度为20~100%;通过上述设计,通过此种培养方式,使得微生物对PET材料的适应程度得到提高,并且在实际使用的过程中发现,使用此种方法培养得到的至少含有两种细菌的微生物在对PET塑料的分解过程中的分解率高于单一菌种,此外,本申请还公开了上述培养方法得到的微生物以及上述微生物的用途、降解PET的方法。

Description

降解PET微生物及其培养方法、用途、PET的降解方法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PET分解技术领域,尤其涉及降解PET微生物及其培养方法、用途、PET的降解方法。
背景技术
塑料由于其稳定的化学结构、较高的分子量、极强的疏水性和结晶度,在自然界中很难被降解,主链中具有可水解酯键的PET、PU较具有碳链骨架的PE、PP、PS、PVC更容易被生物降解。已报道的具有塑料降解能力的微生物主要是PE和PU降解菌,其它塑料降解菌的报道较少,细菌主要有假单胞菌属和芽孢杆菌属,真菌主要有曲霉菌属和地霉菌属;有关PE和PET降解酶的研究报道相对较多,还未发现与PP和PVC降解相关的酶。大多数PE降解酶只能对PE进行末端氧化和亚末端氧化。PET生物降解近年来在微生物和酶机制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更接近工业化实施,处于更高的技术水平。Tournier等通过饱和突变和定向进化构建了LCC的突变体ICCG,以此为基础,建立了PET循环工艺,为PET的工业化循环利用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目前除了PE和PET,其它塑料的生物降解的完整途径和机制尚不清楚。在PE降解过程中C-C键在烷烃羟化酶的作用下羟基化,释放伯醇或仲醇,氧化生成酮或醛,随后生成亲水羧酸。PET降解酶PETase可以将PET降解成单(2-羟乙基)对苯二甲酸(MHET),同时产生微量的双(2-羟乙基)对苯二甲酸(BHET),MHET可以进入细胞,被MHETase进一步降解成乙二醇(EG)和对苯二甲酸(TPA)。
经楠楠、刘文红等人于2024年2月在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第37卷第1期发表了《PET塑料降解及其降解酶改造方法的研究进展》,文中指出,现阶段降解塑料的主要方法包括光降解法、热降解法以及生物降解法,其中光降解法使塑料经光降解一般变为二氧化碳和水等无害物质。一些塑料经紫外线照射后化学键之间的相互作用减弱,因此机械性能降低,致使塑料分子长链分裂为许多分子质量小的短链,短链在外部作用下继续分解,并被空气中的物质不断还原氧化,最终成为可被自然界生物分解的物质;
热降解法对废弃塑料中的高分子聚合物进行加热,使之较为彻底地分解而回到小分子或单体状态,从而产出燃料油、固体燃料和不凝天然气等,实现对废弃塑料的资源化、无害化、减量化处置;
生物降解法是通过微生物的作用将塑料解聚为小低聚体碎片的方法,主要分为微生物降解法和酶降解法。
其中微生物降解法在降解过程中,微生物首先分泌胞外降解酶,将塑料降解为可溶性小分子物质,然后这些小分子物质被微生物吸收至体内;微生物体内分泌的胞内降解酶进一步将这些小分子物质降解为二氧化碳以及水等物质;
而酶降解法是将能够降解塑料的细菌或能在生物体外发挥作用的酶提取出来,以此作为降解PET的原料。
中国专利申请202310.654729.X公开了一种假单胞菌降解PET塑料的方法,所述假单胞菌为假单胞菌(Pseudomonassp.)BC1815,保藏在中国典型培养物保藏中心,保藏号为CCTCCNO:M2022905,其菌株的16SrDNA序列如SEQIDNO:1所示;具体包括如下步骤:将假单胞菌(Pseudomonassp.)BC1815接种至加入PET塑料膜的矿物盐液体培养基进行发酵培养,培养过程即为降解PET塑料的过程。本发明的方法中假单胞菌降解PET塑料产生对苯二甲酸双(2-羟乙基)酯(BHET)、对苯二甲酸单(2-羟乙基)酯(MHET)、对苯二甲酸(TPA)和乙二醇(EG),再进一步利用乙二醇(EG)进行生长;
该方案所提供的方法中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p .)BC1815降解PET塑料后利用降解产物乙二醇(EG)进行代谢生长,而现有已知的PET降解微生物均利用PET降解产物对苯二甲酸(TPA)进行生长,该方案所提供的方法为PET塑料的生物降解提供了一种新的模式。
本申请需要解决的问题:如何提供新的用于降解PET的微生物及其培养方法。
发明内容
本申请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降解PET的微生物;
本申请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上述于降解PET的微生物的培养方法以及用途和一种PET的降解方法。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公开了一种降解PET微生物的培养方法,以PET塑料作为唯一碳源的培养基对微生物进行培养;所述微生物选自假单胞菌、红球菌、丛毛单胞菌中的至少两种;
所述培养基为以PET塑料作为唯一碳源的液体培养基或固体培养基;
培养过程中,培养基的温度为25~40℃,培养基的pH值为6~9,培养基的溶解氧浓度为20~100%。
优选地,所述微生物为假单胞菌和红球菌,所述假单胞菌、红球菌的质量比为1:0.5~0.8。
优选地,所述培养基为液体培养基,所述液体培养基按质量百分数计,包括以下组分:
基础培养液25~30%;
PET塑料20~50%;
矿物盐添加剂20~50%;
所述基础培养液为磷酸钾、磷酸氢钾、硝酸铵、氯化钠的混合水溶液,所述基础培养液中磷酸钾的浓度为0.4~0.6g/L,磷酸氢钾的浓度为0.4~0.6g/L,硝酸铵的浓度为0.6~0.8g/L、氯化钠的浓度为0.01~0.03g/L;
所述矿物盐添加剂为含有铵根离子和金属离子的溶液;
所述金属离子选自锌离子、铁离子、锰离子、钴离子、铜离子、钾离子中的至少一种。
优选地,所述培养基为液体培养基,所述液体培养基按质量百分数计,包括以下组分:
基础培养液25~30%;
PET塑料30~45%;
矿物盐添加剂25~45%;
所述基础培养液为磷酸钾、磷酸氢钾、硝酸铵、氯化钠的混合水溶液,所述基础培养液中磷酸钾的浓度为0.4~0.6g/L,磷酸氢钾的浓度为0.4~0.6g/L,硝酸铵的浓度为0.6~0.8g/L、氯化钠的浓度为0.01~0.03g/L;
所述矿物盐添加剂为含有铵根离子和金属离子的溶液;
所述金属离子选自锌离子、铁离子、锰离子、钴离子、铜离子、钾离子中的至少一种。
此外,本申请还公开了一种降解PET微生物,通过上述的降解PET微生物的培养方法制得。
此外,本申请还公开了一种PET的降解方法,向PET中添加上述的降解PET微生物降解。
优选地,所述PET为经过表面活性剂处理后的PET,所述表面活性剂选自十二烷基硫酸钠、吡咯烷酮、聚乙二醇、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十六烷基三甲基硅氧烷、十六烷基吡啶盐、十六烷基三甲基磺酸盐中的至少一种。
优选地,表面活性剂对PET进行表面处理的方法具体为:将表面活性剂溶解得到表面活性剂溶液,随后将表面活性剂溶剂涂覆至PET表面、加热、干燥,得到经过表面活性剂处理后的PET。
优选地,所述PET的降解方法具体为:
向待降解的经过表面活性剂处理后的PET中添加降解PET微生物,同时加入复合氨基酸,静置;
所述复合氨基酸选自赖氨酸、色氨酸、苯丙氨酸、缬氨酸、苏氨酸中的至少三种;
所述复合氨基酸与PET的质量比为2~5:100。
此外,本申请还公开了使用上述的降解PET微生物用于降解PET的用途。
本申请的有益效果是:本申请通过对假单胞菌、红球菌、丛毛单胞菌中的至少两种细菌的混合培养,一方面提升了微生物的生长速度,另一方面,通过此种培养方式,使得微生物对PET材料的适应程度得到提高,并且在实际使用的过程中发现,使用此种方法培养得到的至少含有两种细菌的微生物在对PET塑料的分解过程中的分解率远高于单一菌种。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的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实施例中未注明具体条件者,按照常规条件或制造商建议的条件进行。所用试剂或仪器未注明生产厂商者,均为可以通过市售购买获得的常规产品。
实施例1:以PET塑料作为唯一碳源的培养基对微生物进行培养24h,得到降解PET微生物;所述微生物为假单胞菌、从毛单胞菌,且假单胞菌、从毛单胞菌的质量比为1:0.6;
所述培养基为以PET塑料作为唯一碳源的液体培养基;
液体培养基按质量百分数计,包括以下组分:
基础培养液30%;
PET塑料35%;
矿物盐添加剂35%;
所述基础培养液为磷酸钾、磷酸氢钾、硝酸铵、氯化钠的混合水溶液,所述基础培养液中磷酸钾的浓度为0.5g/L,磷酸氢钾的浓度为0.5g/L,硝酸铵的浓度为0.7g/L、氯化钠的浓度为0.03g/L;
所述矿物盐添加剂为含有铵根离子和金属离子的溶液;
其中铵根离子的浓度为0.01mol/L;
所述金属离子的浓度为0.1mol/L;
所述金属离子包括铁离子、锰离子、镁离子、铜离子;
所述铁离子、锰离子、镁离子、铜离子的1:1:1:1。
培养过程中,培养基的温度为30℃,培养基的pH值为7,培养基的溶解氧浓度为60%。
实施例2:与实施例1基本相同,区别在于,所述微生物为假单胞菌、红球菌,且假单胞菌、红球菌的质量比为1:0.6。
实施例3:与实施例1基本相同,区别在于,所述微生物为假单胞菌、红球菌、从毛单胞菌,且假单胞菌、红球菌、从毛单胞菌的质量比为1:0.3:0.3。
实施例4:与实施例1基本相同,区别在于,所述微生物为假单胞菌、红球菌,且假单胞菌、红球菌的质量比为1:0.5。
实施例5:与实施例1基本相同,区别在于,所述微生物为假单胞菌、红球菌,且假单胞菌、红球菌的质量比为1:0.8。
实施例6:与实施例1基本相同,区别在于,所述微生物为假单胞菌、红球菌,且假单胞菌、红球菌的质量比为1:0.3。
实施例7:与实施例1基本相同,区别在于,所述微生物为假单胞菌、红球菌,且假单胞菌、红球菌的质量比为1:1。
实施例8:与实施例1基本相同,区别在于,所述矿物盐添加剂含有铵根离子和金属离子的溶液;
其中铵根离子的浓度为0.01mol/L;
所述金属离子的浓度为0.1mol/L;
所述金属离子包括铁离子、锰离子、钴离子、铜离子;
所述铁离子、锰离子、钴离子、铜离子的1:1:1:1。
对比例1
与实施例1基本相同,区别在于,所述微生物仅包含假单胞菌。
对比例2
与实施例1基本相同,区别在于,所述微生物仅包含红球菌。
应用例
对待降解的PET膜进行一次称重处理,随后将微生物与PET膜混合培养7天,7天后对PET膜进行二次称重,并计算微生物对PET膜的分解率;
其中微生物对PET膜的分解率=(一次称重重量-二次称重重量)/一次称重重量*100%;
各应用例的具体方法如下:
应用例1-8:依次使用实施例1-8中培养一周后得到的微生物对PET进行降解,具体方法为:
向待降解的经过表面活性剂处理后的PET中添加降解PET微生物,同时加入复合氨基酸,静置;
所述复合氨基酸选自赖氨酸、色氨酸、苯丙氨酸,且赖氨酸、色氨酸、苯丙氨酸的质量比为1:1:1;
所述复合氨基酸与PET的质量比为3:100;
其中表面活性剂对PET进行表面处理的方法具体为:将表面活性剂溶解至有机溶剂内得到表面活性剂溶液,随后将表面活性剂溶剂涂覆至PET表面、加热、干燥,得到经过表面活性剂处理后的PET,其中所述表面活性剂为十二烷基硫酸钠、吡咯烷酮、聚乙二醇,所述表面活性剂溶液中,十二烷基硫酸钠的质量分数为1%、吡咯烷酮的质量分数为1%、聚乙二醇的质量分数为1%。
应用例9:与应用例1基本相同,区别在于,所述表面活性剂为十六烷基三甲基磺酸钠、吡咯烷酮、聚乙二醇,所述表面活性剂溶液中,十六烷基三甲基磺酸钠的质量分数为1%、吡咯烷酮的质量分数为1%、聚乙二醇的质量分数为1%。
应用例10:与应用例1基本相同,区别在于,所述表面活性剂为十六烷基三甲基磺酸钠、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乙二醇,所述表面活性剂溶液中,十六烷基三甲基磺酸钠的质量分数为1%、十二烷基硫酸钠的质量分数为1%、聚乙二醇的质量分数为1%。
应用例11:与应用例1基本相同,区别在于,所述表面活性剂为聚乙二醇,所述表面活性剂溶液中,聚乙二醇的质量分数为3%。
应用例12:与应用例1基本相同,区别在于,所述表面活性剂为十六烷基三甲基磺酸钠、吡咯烷酮,所述表面活性剂溶液中,十六烷基三甲基磺酸钠的质量分数为1.5%,吡咯烷酮的质量分数为1.5%。
应用例13:与应用例1基本相同,区别在于,复合氨基酸的总量不变且为赖氨酸、色氨酸,且赖氨酸、色氨酸的质量比为1:1。
应用例14:与应用例1基本相同,区别在于,复合氨基酸的总量不变且仅包含苯丙氨酸。
应用例15:与应用例1基本相同,区别在于,复合氨基酸与PET的质量比为2:100。
应用例16:与应用例1基本相同,区别在于,复合氨基酸与PET的质量比为5:100。
应用例17:与应用例1基本相同,区别在于,复合氨基酸与PET的质量比为1:100。
应用例18:与应用例1基本相同,区别在于,复合氨基酸与PET的质量比为10:100。
应用例19:与应用例1基本相同,区别在于,使用实施例1中制得的微生物对PET进行降解,具体方法为:
向待降解的PET中添加降解PET微生物,同时加入复合氨基酸,静置;
所述复合氨基酸选自赖氨酸、色氨酸、苯丙氨酸,且赖氨酸、色氨酸、苯丙氨酸的质量比为1:1:1;
所述复合氨基酸与PET的质量比为3:100。
应用例20:与应用例1基本相同,区别在于,使用实施例1中制得的微生物对PET进行降解,具体方法为:
向待降解的经过表面活性剂处理后的PET中添加降解PET微生物,静置;
其中表面活性剂对PET进行表面处理的方法具体为:将表面活性剂溶解至有机溶剂内得到表面活性剂溶液,随后将表面活性剂溶剂涂覆至PET表面、加热、干燥,得到经过表面活性剂处理后的PET,其中所述表面活性剂为十二烷基硫酸钠、吡咯烷酮、聚乙二醇,所述表面活性剂溶液中,十二烷基硫酸钠的质量分数为1%、吡咯烷酮的质量分数为1%、聚乙二醇的质量分数为1%。
应用例21-22:依次使用对比例1-2中培养一周后得到的微生物对PET进行降解,具体方法为:
向待降解的经过表面活性剂处理后的PET中添加降解PET微生物,同时加入复合氨基酸,静置;
所述复合氨基酸选自赖氨酸、色氨酸、苯丙氨酸,且赖氨酸、色氨酸、苯丙氨酸的质量比为1:1:1;
所述复合氨基酸与PET的质量比为3:100;
其中表面活性剂对PET进行表面处理的方法具体为:将表面活性剂溶解至有机溶剂内得到表面活性剂溶液,随后将表面活性剂溶剂涂覆至PET表面、加热、干燥,得到经过表面活性剂处理后的PET,其中所述表面活性剂为十二烷基硫酸钠、吡咯烷酮、聚乙二醇,所述表面活性剂溶液中,十二烷基硫酸钠的质量分数为1%、吡咯烷酮的质量分数为1%、聚乙二醇的质量分数为1%。
一次称、二次称重记录以及微生物对PET膜的分解率的计算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组别 一次称重重量(mg) 二次称重重量(mg) 分解率(%)
应用例1 3.63 2.44 32.68%
应用例2 3.75 2.48 33.79%
应用例3 3.52 2.36 32.88%
应用例4 3.72 2.48 33.45%
应用例5 3.77 2.52 33.06%
应用例6 3.69 2.63 28.75%
应用例7 3.58 2.59 27.63%
应用例8 3.64 2.45 32.74%
应用例9 3.79 2.51 33.69%
应用例10 3.71 2.57 30.86%
应用例11 3.54 2.44 31.02%
应用例12 3.55 2.42 31.78%
应用例13 3.77 2.60 31.04%
应用例14 3.59 2.49 30.67%
应用例15 3.65 2.47 32.38%
应用例16 3.76 2.54 32.45%
应用例17 3.54 2.49 30.74%
应用例18 3.66 2.64 27.79%
应用例19 3.76 2.61 30.68%
应用例20 3.56 2.47 30.59%
应用例21 3.54 2.62 26.12%
应用例22 3.73 2.75 26.39%
结果分析:
1.通过应用例1-3可见,当微生物为假单胞菌和红球菌的复合微生物时,应用例2相对应用例1、应用例3具有更好的分解率,其在7天内分解了33.79%的PET膜,明显优于应用例1的32.68%以及应用例3的32.88%;
2.通过应用例1和应用例4-7可见,当小幅度改变假单胞菌、红球菌的质量比时,应用例4、5的分解率呈现出一定程度的下滑趋势,但下降幅度相对较小,而当应用例6、7大幅度的改变假单胞菌、红球菌的质量比时,二者的PET分解能力出现了明显的下滑趋势,推测造成此现象的原因可能是,由于假单胞菌会率先将PET降解生成一级降解产物,并能够有效的分解大部分一级降解产物,而红球菌则更多的起辅助作用对假单胞菌难以分解的一级降解产物及小部分PET进行分解,因此,当应用例6、7大幅度改变假单胞菌、红球菌的质量比时,两种细菌之间的配合效率受到影响,进而使得应用例6、7的分解率下降;
3.通过应用例1和应用例9-12可见,当表面活性剂为十六烷基三甲基磺酸钠、吡咯烷酮、聚乙二醇的混合物时,应用例9的分解率明显优于应用例10-12;对此推测应用例9之所以具有如此优异的分解率的原因是十六烷基三甲基磺酸钠、吡咯烷酮、聚乙二醇对PET的表面处理使得PET表面的化学性质改变或形成一层覆盖膜,使其更适合细菌的附着,从而增加细菌的附着力;而实施例10中由于阳离子型的十六烷基三甲基磺酸钠与阴离子型的十二烷基硫酸钠二者共同作用使得PET表面的部分电荷相互抵消,进而使其相对应用例9的附着力下降;
并且通过应用例9和应用例11、12可见,即使表面活性剂的添加量相同,但当表面活性剂为阳离子表面活性剂、聚合物表面活性剂以及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混合物时,其拥有更加优异的附着力提升能力;
另外,通过应用例11、12、19可见,当应用例11、12分别使用聚乙二醇以及十六烷基三甲基磺酸钠、吡咯烷酮的混合物时,二者相对应用例19的分解率分别提升了约0.4%、1.1%,而应用例1相对应用例19则提升了约2%,可见,应用例1之所以取得如此优异的PET分解率并非聚乙二醇、十六烷基三甲基磺酸钠、吡咯烷酮三者简单叠加后的结果,而是三者之间的协同作用促进了应用例一的分解率取得了如此大幅的提升。
4.通过应用例1和应用例13-14可见,当复合氨基酸为赖氨酸、色氨酸、苯丙氨酸的混合物时,微生物的分解率相对应用例13-14更具优势,可见当赖氨酸、色氨酸、苯丙氨酸共同使用时能够有效的提升微生物的繁殖能力,进而提升体系中微生物的浓度,并且结合应用例20可见,当应用例20不适用任何氨基酸时,其分解率为30.59%,而当应用例13-14分别使用赖氨酸、色氨酸以及苯丙氨酸时,其分解率分别为31.04%、30.67%,相对应用例20仅提升约0.5%和0.1%,而应用例1则提升约2%,可见,应用例1之所以取得如此优异的PET分解率并非三种氨基酸之间简单叠加的结果,而是三种氨基酸产生的协同作用使其分解率得到显著的提升;
5.通过应用例1和应用例15-18可见,当小幅度的改变氨基酸的添加量时,应用例15、16的PET分解率尽管有一定程度的下降,但下降幅度相对较小,而当应用例17、18大幅调整氨基酸的添加量时,PET的分解率出现明显的下滑,可见,当大幅降低氨基酸的添加量时,尽管其仍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微生物的繁殖,促进效果明显下降,而当大幅提升氨基酸的添加量时,实则为微生物的繁殖提供了过多的除PET外的碳源,进而使得微生物过于依赖氨基酸,从而使PET分解率下降;
6.通过应用例1和应用例21-22可见,当使用单一细菌代替复合细菌时,应用例21、22的分解率明显下降,可见,应用例21、22使用单一细菌时无法发挥细菌之间的配合能力,并且不利于单一细菌分解能力的最大限度发挥。
上述实施例为本发明较佳的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并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其他的任何未背离本发明的精神实质与原理下所做的改变、修饰、替代、组合、简化,均应为等效的置换方式,都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降解PET微生物的培养方法,其特征在于,以PET塑料作为唯一碳源的培养基对微生物进行培养;所述微生物选自假单胞菌、红球菌、丛毛单胞菌中的至少两种;
所述培养基为以PET塑料作为唯一碳源的液体培养基或固体培养基;
培养过程中,培养基的温度为25~40℃,培养基的pH值为6~9,培养基的溶解氧浓度为20~10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降解PET微生物的培养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微生物为假单胞菌和红球菌,所述假单胞菌、红球菌的质量比为1:0.5~0.8。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降解PET微生物的培养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培养基为液体培养基,所述液体培养基按质量百分数计,包括以下组分:
基础培养液25~30%;
PET塑料20~50%;
矿物盐添加剂20~50%;
所述基础培养液为磷酸钾、磷酸氢钾、硝酸铵、氯化钠的混合水溶液,所述基础培养液中磷酸钾的浓度为0.4~0.6g/L,磷酸氢钾的浓度为0.4~0.6g/L,硝酸铵的浓度为0.6~0.8g/L、氯化钠的浓度为0.01~0.03g/L;
所述矿物盐添加剂为含有铵根离子和金属离子的溶液,其中铵根离子的浓度为0.001~0.1mol/L,金属离子的浓度为0.05~0.2mol/L;
所述金属离子选自锌离子、铁离子、锰离子、钴离子、铜离子、钾离子中的至少一种。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降解PET微生物的培养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培养基为液体培养基,所述液体培养基按质量百分数计,包括以下组分:
基础培养液25~30%;
PET塑料30~45%;
矿物盐添加剂25~45%;
所述基础培养液为磷酸钾、磷酸氢钾、硝酸铵、氯化钠的混合水溶液,所述基础培养液中磷酸钾的浓度为0.4~0.6g/L,磷酸氢钾的浓度为0.4~0.6g/L,硝酸铵的浓度为0.6~0.8g/L、氯化钠的浓度为0.01~0.03g/L;
所述矿物盐添加剂为含有铵根离子和金属离子的溶液,其中铵根离子的浓度为0.001~0.1mol/L,金属离子的浓度为0.05~0.2mol/L;
所述金属离子选自锌离子、铁离子、锰离子、钴离子、铜离子、钾离子中的至少一种。
5.一种降解PET微生物,其特征在于,通过权利要求1-4中任一所述的降解PET微生物的培养方法制得。
6.一种PET的降解方法,其特征在于,向PET中添加权利要求5所述的降解PET微生物降解。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PET的降解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PET为经过表面活性剂处理后的PET,所述表面活性剂选自十二烷基硫酸钠、吡咯烷酮、聚乙二醇、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十六烷基三甲基硅氧烷、十六烷基吡啶盐、十六烷基三甲基磺酸盐中的至少一种。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PET的降解方法,其特征在于,表面活性剂对PET进行表面处理的方法具体为:将表面活性剂溶解得到表面活性剂溶液,随后将表面活性剂溶剂涂覆至PET表面、加热、干燥,得到经过表面活性剂处理后的PET。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PET的降解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PET的降解方法具体为:
向待降解的经过表面活性剂处理后的PET中添加降解PET微生物,同时加入复合氨基酸,静置;
所述复合氨基酸选自赖氨酸、色氨酸、苯丙氨酸、缬氨酸、苏氨酸中的至少三种;
所述复合氨基酸与PET的质量比为2~5:100。
10.使用权利要求5所述的降解PET微生物降解PET的用途。
CN202410645431.7A 2024-05-23 2024-05-23 降解pet微生物及其培养方法、用途、pet的降解方法 Pending CN118272275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410645431.7A CN118272275A (zh) 2024-05-23 2024-05-23 降解pet微生物及其培养方法、用途、pet的降解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410645431.7A CN118272275A (zh) 2024-05-23 2024-05-23 降解pet微生物及其培养方法、用途、pet的降解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8272275A true CN118272275A (zh) 2024-07-02

Family

ID=9164693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410645431.7A Pending CN118272275A (zh) 2024-05-23 2024-05-23 降解pet微生物及其培养方法、用途、pet的降解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8272275A (zh)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750437A (zh) * 2021-09-23 2021-12-07 天津工业大学 一种加强界面活化以高效生物降解pet的方法
CN115768902A (zh) * 2020-04-06 2023-03-07 美利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用katg酶酶促降解聚烯烃聚合物塑料
CN115927149A (zh) * 2022-11-09 2023-04-07 浙江大学杭州国际科创中心 一种恶臭假单胞菌工程菌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768902A (zh) * 2020-04-06 2023-03-07 美利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用katg酶酶促降解聚烯烃聚合物塑料
CN113750437A (zh) * 2021-09-23 2021-12-07 天津工业大学 一种加强界面活化以高效生物降解pet的方法
CN115927149A (zh) * 2022-11-09 2023-04-07 浙江大学杭州国际科创中心 一种恶臭假单胞菌工程菌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Non-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美)KAREN C.CARROLL等: "临床微生物学手册 第12版 第1卷", 31 March 2021, 中华医学电子音像出版社, pages: 763 - 764 *
周庭银著: "临床微生物学诊断与图解 第3版", 31 May 2012,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pages: 148 - 149 *
姜成林等著: "放线菌分类学", 31 October 1995, 云南大学出版社, pages: 159 - 160 *
张顺三等: "临床细菌学检验", 31 March 2009, 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 pages: 255 - 256 *
王桂琴等: "全国普通高等医学院校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十四五规划教材 医学微生物学 第2版", 31 January 2023, 中国医药科学技术出版社, pages: 150 *
王金鹏等主编: "检验医学质量保证与临床应用", 31 October 2011, 山东人民出版社, pages: 256 *
谢轶主编: "临床微生物检验解释报告 第1版", 30 April 2022, 四川大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pages: 67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outny et al. Biodegradation of polyethylene films with prooxidant additives
CN110066082B (zh) 一种同步强化产酸与除磷的污泥厌氧发酵处理方法
CN105645710B (zh) 一种利用复合微生物制剂进行污泥减量的方法
CN108265087B (zh) 一种促进污泥厌氧发酵生产挥发性脂肪酸的方法
Ayed et al. Advanced oxidation process and biological treatments for table olive processing wastewaters: constraints and a novel approach to integrated recycling process: a review
CN111252902A (zh) 一种处理脱氢醋酸混合废水的工艺方法及应用
CN108866115B (zh) 利用酒糟和污泥联合厌氧发酵高效生产挥发性脂肪酸的方法
CN108117221B (zh) 一种反渗透浓水的处理方法
Kumar et al. Recent advances in physicochemical and biological treatment approaches for distillery wastewater
Naik et al. Microbial decolorization of spentwash: a review
CN112795560A (zh) 一种用于治理工业废水的生物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Feng et al. Mechanism of contaminant removal by algae-bacteria symbiosis in a PBR system during the treatment of anaerobic digestion effluents
CN110511894B (zh) 一种复合生物菌剂及其制备和应用
Kronemberger et al. Fed-batch biosurfactant production in a bioreactor
CN118272275A (zh) 降解pet微生物及其培养方法、用途、pet的降解方法
CN113149238A (zh) 一种光催化偶合微生物处理含异型生物质废水的方法
KR100624783B1 (ko) 고효율의 폐수 처리방법
RU2502569C1 (ru) Способ очистки почвы от углеводородных загрязнений
CN111925965B (zh) 一种生物污水处理复合菌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09019874A (zh) 一种用于造纸废水的生物促生剂及其制备方法
JP2011031217A (ja) 有機廃棄物の処理方法並びに有機物分解活性を有する複合菌群の培養方法及び該複合菌群が培養された培地
CN114164153A (zh) 产酸菌及其处理食用明胶生产废水一锅煮工艺的系统和方法
CN106630190B (zh) 降解cod真菌菌剂及其制备方法
JPH08192180A (ja) 有機性廃水の活性汚泥処理方法
JP5247047B2 (ja) エーテル類の分解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Country or region after: China

Address after: 528200 No. 33, Guangyun Road, Shishan town, Nanhai District, Fosha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Applicant after: Foshan University

Address before: 528200 No. 33, Guangyun Road, Shishan town, Nanhai District, Fosha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Applicant before: FOSHAN University

Country or region before: China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