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8249475A - 一种充电方法、充电模块、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 Google Patents
一种充电方法、充电模块、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8249475A CN118249475A CN202410659975.9A CN202410659975A CN118249475A CN 118249475 A CN118249475 A CN 118249475A CN 202410659975 A CN202410659975 A CN 202410659975A CN 118249475 A CN118249475 A CN 118249475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urrent
- voltage
- charging
- charging unit
- constan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 238000007600 charging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423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50
- 238000003860 storage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8
- 230000001105 regula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10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3
- 238000010280 constant potential charg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2
- 239000000446 fue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3
- 238000004590 computer program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0000008878 coupling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8000010168 coup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8000005859 coupling rea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8000009826 distribu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0000005611 electricity Effects 0.000 claims 1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2
- 230000033228 biological regul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84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1
- 230000015654 memor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4
- 238000007726 management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7
- 230000006870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6
- 230000007423 decrea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3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2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9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
- 238000010295 mobile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
- 238000012360 tes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101100233916 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strain ATCC 204508 / S288c) KAR5 gene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6243 chemical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17525 heat dissip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4364 calcul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1276 controll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5236 sound signal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29920001621 AMOLED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3
- 101000827703 Homo sapiens Polyphosphoinositide phosphatase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2
- 102100023591 Polyphosphoinositide phosphatase Human genes 0.000 description 2
- 101100012902 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strain ATCC 204508 / S288c) FIG2 gene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5855 radi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9877 render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101001121408 Homo sapiens L-amino-acid oxidase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1
- 102100026388 L-amino-acid oxidase Human gen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133 accele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044 adap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473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528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190 augmenta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10000000988 bone and bone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422 calculation algorith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413 cellular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352 clar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277 constant-current charg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500 data storag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38 design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862 health statu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20169 heat gene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872 improvem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973 liquid crystal related substanc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287 opt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457 optimiz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096 quantum do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6395 saturated elastom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065 semiconduc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068 static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007—Regulation of charging or discharging current or voltage
- H02J7/00712—Regulation of charging or discharging current or voltage the cycle being controlled or terminated in response to electric parameters
- H02J7/00714—Regulation of charging or discharging current or voltage the cycle being controlled or terminated in response to electric parameters in response to battery charging or discharging current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42—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rvicing or maintenance of secondary cells or secondary half-cells
- H01M10/44—Methods for charging or discharging
- H01M10/441—Methods for charging or discharging for several batteries or cells simultaneously or sequentially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H—EMERGENCY PROTECTIVE CIRCUIT ARRANGEMENTS
- H02H7/00—Emergency protective circuit 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types of electric machines or apparatus or for sectionalised protection of cable or line systems, and effecting automatic switching in the event of an undesired change from normal working conditions
- H02H7/18—Emergency protective circuit 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types of electric machines or apparatus or for sectionalised protection of cable or line systems, and effecting automatic switching in the event of an undesired change from normal working conditions for batteries; for accumulators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00032—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characterised by data exchange
- H02J7/00036—Charger exchanging data with battery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00032—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characterised by data exchange
- H02J7/00038—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characterised by data exchange using passive battery identification means, e.g. resistors or capacitors
- H02J7/00041—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characterised by data exchange using passive battery identification means, e.g. resistors or capacitors in response to measured battery parameters, e.g. voltage, current or temperature profile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0029—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with safety or protection devices or circuits
- H02J7/00304—Overcurrent protection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0047—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with monitoring or indicating devices or circuits
- H02J7/005—Detection of state of health [SOH]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007—Regulation of charging or discharging current or voltage
- H02J7/00712—Regulation of charging or discharging current or voltage the cycle being controlled or terminated in response to electric parameters
- H02J7/007182—Regulation of charging or discharging current or voltage the cycle being controlled or terminated in response to electric parameters in response to battery voltag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Medical Informatics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终端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充电方法、充电模块、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充电方法包括:确定充电模块的第一目标输出电流;基于第一目标输出电流和各个充电单元的类型,确定每个充电单元的第二目标输出电流,各充电单元的第二目标输出电流之和等于第一目标输出电流;分别对每个充电单元,基于充电单元的输入电流与输出电流之间的关系和第二目标输出电流,确定充电单元的目标输入电流。本申请提供的充电方法、充电模块、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能够实现对不同类型的充电单元的联合控制,以利用不同类型的充电单元同时对电池进行充电,从而能够在减小对电子设备的小型化设计的影响以及降低电子设备的成本负担的情况下,进一步提高充电效率。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终端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充电方法、充电模块、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当电子设备内的电池电量不足时,电子设备可以利用内部的充电模块外接充电器和电源,以对电池进行充电。为了实现对电池的安全、高效充电,电子设备内的充电模块可以包括降压(BUCK)充电芯片和电荷泵(chargerpump)充电芯片。当充电模块连接的充电器为非快充充电器时,充电模块能够只利用BUCK充电芯片,采用恒压调流充电模式对电池进行充电。当充电模块连接的充电器为快充充电器时,充电模块可以只利用chargerpump充电芯片,根据快充协议对电池进行快速充电,从而提高充电效率。但是,目前的充电效率受chargerpump充电芯片的转换效率上限限制,难以实现更高的充电效率。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充电方法、充电模块、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能够实现对不同类型的充电单元的联合控制,以利用不同类型的充电单元同时对电池进行充电,从而能够在减小对电子设备的小型化设计的影响以及降低电子设备的成本负担的情况下,进一步提高充电效率。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第一方面,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充电方法,应用于充电模块,充电模块包括多个充电单元,方法包括:确定充电模块的第一目标输出电流;基于第一目标输出电流和各个充电单元的类型,确定每个充电单元的第二目标输出电流,各充电单元的第二目标输出电流之和等于第一目标输出电流;分别对每个充电单元,基于充电单元的输入电流与输出电流之间的关系和第二目标输出电流,确定充电单元的目标输入电流。
本实施例提供的充电方法中,通过在充电模块中设置不同类型的充电单元,实现充电模块不同的充电模式。同时,在快充模式下,可以将第一目标输出电流根据各个充电单元的类型分配给各个充电单元,以确定各个充电单元的第二目标输出电流,从而利用各个充电单元同时为电池进行充电,以提高充电功率。此外,在确定各个充电单元的第二目标输出电流后,为了避免各个充电单元的输入电流过大或过小影响实际输出电流,导致各个充电单元的实际输出电流与第二目标输出电流不同,影响充电功率和充电安全。本实施例基于各个充电单元的第二目标输出电流以及通过各个充电单元的输入电流与输出电流之间的关系确定各个充电单元的目标输入电流,从而能够提高充电模块的充电功率和充电安全,改善用户使用体验。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多个充电单元包括至少一个恒流调压充电单元和至少一个恒压调流充电单元,恒流调压充电单元的输出电流与输入电流之间具有比例对应关系,恒压调流充电单元的输出电流与输入电流之间具有功率对应关系。这样,恒流调压充电单元和恒压调流充电单元实现快充模式和非快充模式,提高充电模块的适用范围。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分别对每个充电单元,基于充电单元的输入电流与输出电流之间的关系和第二目标输出电流,确定充电单元的目标输入电流,包括:基于恒流调压充电单元的第二目标输出电流以及输出电流与输入电流的比例对应关系,确定恒流调压充电单元的目标输入电流;基于恒压调流充电单元的第二目标输出电流以及输出电流与输入电流的功率对应关系,确定恒流调压充电单元的目标输入电流。这样,能够利用恒流调压充电单元和恒压调流充电单元各自的输出电流与输入电流的对应关系确定各自的目标输入电流。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基于恒压调流充电单元的第二目标输出电流以及输出电流与输入电流的功率对应关系,确定恒流调压充电单元的目标输入电流,包括:获取恒压调流充电单元的实际输入电压和实际输出电压;基于恒压调流充电单元的实际输入电压和实际输出电压确定工作效率;基于恒压调流充电单元的第二目标输出电流、实际输入电压、实际输出电压、工作效率以及功率对应关系确定恒压调流充电单元的目标输入电流。这样,恒压调流充电单元能够基于输入电流与输出电流的功率对应关系确定目标输入电流,以利用目标输入电流实现对第二目标输出电流的控制。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基于恒压调流充电单元的实际输入电压和实际输出电压确定工作效率,包括:获取第一列表,第一列表包括恒压调流充电单元的至少一组输入电压、输出电压以及工作效率的对应关系;基于恒压调流充电单元的实际输入电压和实际输出电压,查询第一列表,获取恒压调流充电单元的实际输入电压和实际输出电压对应的工作效率。这样,能够利用第一列表获取恒压调流充电单元的实际输出电压和实际输入电压对应的工作效率。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第一列表的确定方法包括:确定恒压调流充电单元的最大输出电流;在目标温度的环境下,使恒压调流充电单元的输出电流为最大输出电流,调整输出电压和输入电压;记录恒压调流充电单元每组输出电压和输入电压对应的工作效率,形成第一列表。这样,能够确定恒压调流充电单元在不同的输入电压和输出电压对应的工作效率。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基于第一目标输出电流和各个充电单元的类型,确定每个充电单元的第二目标输出电流,各充电单元的第二目标输出电流之和等于第一目标输出电流,包括:基于第一目标输出电流与第二列表,确定恒压调流充电单元的第二目标输出电流以及恒流调压充电单元的第二目标输出电流,恒压调流充电单元的第二目标输出电流与恒流调压充电单元的第二目标输出电流之和等于第一目标输出电流;其中,第二列表包括的充电模块的多组不同的输出电流与恒压调流充电单元的输出电流和恒流调压充电单元的输出电流的对应关系。这样,能够基于第二列表将第一目标输出电流合理分配至恒流调压充电单元和恒压调流充电单元。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在第一目标输出电流未记载于第二列表的情况下,基于第二列表,利用线性插值法或等比例分配法,确定恒压调流充电单元的第二目标输出电流和恒流调压充电单元的第二目标输出电流。这样,能够将为记载于第二列表中的第一目标输出电流分配至恒流调压充电单元和恒压调流充电单元。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还包括:获取充电模块的实际进电池电流;在充电模块的实际进电池电流小于或等于第一目标输出电流的情况下,继续充电,在充电模块的实际进电池电流大于第一目标输出电流的情况下,调整充电模块的实际输出电流,直至充电模块的实际进电池电流小于或等于第一目标输出电流。这样,能够实现对充电模块的控流作用,以避免实际进电池电流过大,损坏电池。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还包括:获取恒流调压充电单元的实际输入电流;基于恒流调压充电单元的实际输入电流确定恒流调压充电单元的实际输出电流;在恒流调压充电单元的实际输出电流小于或等于恒流调压充电单元的第二目标输出电流的情况下,继续充电,在恒流调压充电单元的实际输出电流大于恒流调压充电单元的第二目标输出电流的情况下,调整恒流调压充电单元的实际输出电流,直至恒流调压充电单元的实际输出电流小于或等于恒流调压充电单元的第二目标输出电流。这样,能够对恒流调压充电单元的实际输出电流进行控流,以避免恒流调压充电单元的实际输出电流大于第二目标输出电流,影响充电安全。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还包括:获取恒压调流充电单元的实际输入电流;在恒压调流充电单元的实际输入电流小于或等于恒压调流充电单元的目标输入电流的情况下,继续充电,在恒压调流充电单元的实际输入电流大于恒压调流充电单元的目标输入电流的情况下,调整恒压调流充电单元的实际输入电流,直至恒压调流充电单元的实际输入电流小于或等于恒压调流充电单元的目标输入电流。这样,能够对恒压调流充电单元的实际输入电流进行控流,以避免恒压调流充电单元的实际输入电流大于目标输入电流,导致恒压调流充电单元的实际输出电流过大,损坏电感和电池,影响充电安全。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还包括:获取恒压调流充电单元的实际进电池电流;在恒压调流充电单元的实际进电池电流小于或等于恒压调流充电单元的进电池电流限值的情况下,继续充电,在恒压调流充电单元的实际进电池电流大于恒压调流充电单元的进电池电流限值的情况下,调整恒压调流充电单元的实际进电池电流,直至恒压调流充电单元的实际进电池电流小于或等于恒压调流充电单元的进电池电流限制。这样,能够对恒压调流充电单元的实际进电池电流进行控流,以避免恒压调流充电单元的实际进电池电流大于进电池电流限值,损坏电池,影响充电安全。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还包括:在电池的电压达到预设电压值的情况下,电池进入恒压充电阶段;恒流调压充电单元基于充电协议降低输出电压;获取恒流调压充电单元降低输出电压后的输入电流;基于恒流调压充电单元降低输出电压后的输入电流确定恒流调压充电单元降低输出电压后的输出电流;基于恒流调压充电单元降低输出电压后的输出电流与恒流调压充电单元降低输出电压前恒流调压充电单元与恒压调流充电单元的第二目标输出电流的比例,获取恒压调流充电单元降低输出电压后的输出电流。这样,能够在恒压充电阶段实现对恒压调流充电单元和恒流调压充电单元的输出电流的联动控制。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还包括:设置恒压调流充电单元降低输出电压后的进电池电流限值等于恒压调流充电单元降低输出电压后的输出电流。这样,能够在恒压充电阶段限制恒压调流充电单元的实际进电池电流,避免损坏电池。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还包括:恒压调流充电单元在恒压充电阶段输出至电池端的实际输出电压等于进电池电压与补偿电压之和,补偿电压等于进电池电流与通路阻抗之积。这样,能够对恒压调流充电单元的输出电压进行补偿,以避免输出电压过小限值输出电流,影响充电功率。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还包括:在电池的电压达到预设电压值的情况下,电池进入恒压充电阶段;在第一目标输出电流小于或等于恒流调压充电单元的最大输出电流的情况下,关闭恒压调流充电单元。这样,在第一目标输出电流小于恒流调压充电单元的最大输出电流时,可以只利用恒流调压充电单元进行充电,简化控制方式。
第二方面,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充电模块,包括:多个充电单元,多个充电单元的一端耦接于电源端,另一端耦接于电池端;控制单元,控制单元与多个充电单元建立通信连接;控制单元被配置为,确定充电模块的第一目标输出电流,基于第一目标输出电流和各个充电单元的类型,确定每个充电单元的第二目标输出电流,各充电单元的第二目标输出电流之和等于第一目标输出电流,各个充电单元被配置为,基于充电单元的输入电流与输出电流之间的关系和第二目标输出电流,确定目标输入电流。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充电模块能够用于实现上述第一方面的充电方法,在便于实现小型化设计的同时还可以提高对电池的充电功率,改善用户的使用体验。此外,本实施例提供的充电模块还能够降低充电模块以及电子设备的制造成本负担。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多个充电单元包括至少一个恒流调压充电单元和至少一个恒压调流充电单元,恒流调压充电单元的输出电流与输入电流之间具有比例对应关系,恒压调流充电单元的输出电流与输入电流之间具有功率对应关系。这样,恒流调压充电单元和恒压调流充电单元实现快充模式和非快充模式,提高充电模块的适用范围。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恒压调流充电单元包括恒压调流充电芯片和电感组;恒压调流充电芯片的输入端耦接于电源端;电感组的一端耦接于恒压调流充电芯片的输出端,另一端耦接于电子设备的系统供电模块和电池端;电感组包括多个串联电感或多个并联电感。这样,能够提高电感组的通流能力,以提高恒压调流充电单元在输出电流较大的情况下的安全性。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恒流调压充电单元包括数模转换器;恒压调流充电单元被配置为,通过数模转换器确定恒压调流充电单元的实际输入电流和实际输入电压。这样,能够利用数模转换器监测并获取恒流调压充电单元、恒压调流充电单元的实际输入电流和实际输入电压。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还包括:电量计,电量计耦接于电池的正负极之间,控制单元被配置为,通过电量计确定恒压调流充电单元的实际输出电压。这样,能够利用电量计获取实际进电池电压以及实际进电池电流以及恒压调流充电单元的实际输出电压。
第三方面,本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电池和如上述第二方面提供的充电模块,充电模块用于连接外部电源端为电池充电。
第四方面,本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包括计算机指令,当计算机指令在电子设备上运行时,使得电子设备执行如上述第一方面提供的充电方法。
第五方面,本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当计算机程序产品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如上述第一方面提供的充电方法。
可以理解地,上述提供的第三方面至第五方面提供的技术方案所能达到的有益效果,可参考第一方面及其任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的有益效果,此处不再赘述。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充电场景示意图;
图2是本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内的充电装置的结构框图;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充电方法的第一个流程图;
图5是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充电方法的第二个流程图;
图6是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充电方法的第三个流程图;
图7是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充电方法的第四个流程图;
图8是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充电方法的第五个流程图;
图9是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充电方法的第六个流程图;
图10是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充电方法的第七个流程图;
图11是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充电方法的第八个流程图;
图12是采用本实施例提供的充电方法的充电流程曲线示意图;
图13是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充电模块的结构框图;
图14是本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充电模块的结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申请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实施例。基于本申请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得到的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以下,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此外,本申请中,“上”、“下”、“内”、“外”等方位术语是相对于附图中的部件示意置放的方位来定义的,应当理解到,这些方向性术语是相对的概念,它们用于相对于的描述和澄清,其可以根据附图中部件所放置的方位的变化而相应地发生变化。
图1是本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充电场景示意图。
图2是本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内的充电装置的结构框图。
结合图1和图2所示,在电子设备电量不足时,电子设备可以利用内部的充电装置100外接充电器10和电源20,以对电子设备内的电池40进行充电,从而维持电子设备的正常运行。充电装置100除了能够对电池40进行充电,还能够将电源输送至系统供电模块30,以在电子设备的充电过程中,满足电子设备的用电需求。这样,在充电装置100对电池40进行充电时,还能够满足用户在此期间使用电子设备的需求。
可以理解的是,电子设备的系统供电模块30可以为显示屏、处理器、摄像头以及扬声器等用电器件进行供电,在本实施例中对用电器件不作限定。
结合图1中的(a)和图2所示,连接于电子设备的充电器10可以为有线充电器(或者适配器),有线充电器可以连接于充电装置100的充电器连接座子101。其中,充电器连接座子101可以是Type-C接口。结合图1中的(b)和图2所示,连接于电子设备的充电器10可以为无线充电器,充电装置100中的无线充电线圈102能够用于接收无线充电输入。
如图2所示,为了实现对电池40的安全、高效充电,电子设备内的充电装置100通常会包括降压(BUCK)充电芯片。BUCK充电芯片103能够将外接电源的高电压降低至电池40所需的充电电压,从而为电池40提供安全的充电电压和电流,并提高充电效率。
为了进一步提高对电池40的充电效率,充电装置100内还可以设置电荷泵(chargerpump)充电芯片。在对电池40进行充电时,若充电装置100连接的充电器10为非快充充电器,充电装置100会处于非快充模块,可以只利用BUCK充电芯片103,采用恒压调流充电模式对电池40进行充电;若充电装置100连接的充电器10为快充充电器,并且能够与chargerpump充电芯片104连接的快充协议模块识别握手成功,充电装置100会处于快充模式,可以只利用chargerpump充电芯片104并根据快充协议对电池40进行快速充电,从而提高充电效率。
其中,快充协议可以包括快速充电(quick charge,QC)协议、电力输送(powerdelivery,PD)协议、融合快充标准(universal fast charging specification,UFCS)、超级充电协议(super charge protocol,SCP)等。可以理解的是,为实现快速充电,电子设备内的充电装置100与充电器10支持的快充协议应该相同。
在充电装置100为电池40进行充电的过程中,在非快充模式下,BUCK充电芯片103的转换效率在91%左右;快充模式下,chargerpump充电芯片104的转换效率在98%左右。可以看出,chargerpump充电芯片104的转换效率要高于BUCK充电芯片103的转换效率。因此,大功率充电过程一般会采用chargerpump充电芯片104实现,从而实现快速充电。
当充电装置100包括一个BUCK充电芯片103和一个chargerpump充电芯片104时,充电装置100利用chargerpump充电芯片104进行快速充电时,充电功率可以达到40W。若想进一步提高充电功率,一种方式可以提高单个chargerpump充电芯片104的充电功率,另一种方式可以增加chargerpump充电芯片104的数量,例如同时采用两个或三个以及更多数量的chargerpump充电芯片104并联充电,从而提高充电功率。
然而,上述的两种方式中,单个chargerpump充电芯片104的充电功率难以提升,而多个chargerpump充电芯片104同时并联充电必然会导致chargerpump充电芯片104占有的空间增大,充电装置100的整体体积增大,影响电子设备的小型化设计,同时多个chargerpump充电芯片104的成本也会增加,增大电子设备的设计和制造负担。
考虑到上述问题,为了能够在不影响电子设备的小型化设计以及制造成本压力的情况下,进一步提高充电功率,可以采用将一个BUCK充电芯片103和一个chargerpump充电芯片104同时并联充电的方案。在利用一个BUCK充电芯片103和一个chargerpump充电芯片104同时进行充电时,需要BUCK充电芯片103的输出电流与chargerpump充电芯片104的输出电流配合调整。其中,chargerpump充电芯片104的输出电流可以利用chargerpump充电芯片104的输入电流进行控制。但是,BUCK充电芯片103的输出电流与BUCK充电芯片103的输入电流没有固定的对应关系,导致无法实现对BUCK充电芯片103的输出电流的控制,从而无法实现对BUCK充电芯片103的输出电流与chargerpump充电芯片104的输出电流的联合控制,进而难以利用一个BUCK充电芯片103和一个chargerpump充电芯片104同时进行充电。
综上所述,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充电方法,能够实现对不同类型的充电单元的联合控制,以利用不同类型的充电单元同时对电池进行充电,从而能够在减小对电子设备的小型化设计的影响以及降低电子设备的成本负担的情况下,进一步提高充电功率。
本实施例提供的充电方法可以应用于电子设备中。在一些实施例中,该电子设备可以是手机、平板电脑、手持计算机、个人计算机(personal computer,PC),超级移动个人计算机(ultra-mobile personal computer,UMPC)、上网本,以及蜂窝电话、个人数字助理(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PDA)、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AR)设备、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设备、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设备、可穿戴式设备、车载设备、等电子设备,本申请实施例对该电子设备的具体类型不作特殊限制。
示例性的,以电子设备是手机为例,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参照图3所示,电子设备可以包括处理器310,外部存储器接口320,内部存储器321,通用串行总线(universal serial bus,USB)接口330,充电管理模块340,电源管理模块341,电池40,天线1,天线2,移动通信模块350,无线通信模块360,音频模块370,传感器模块380,显示屏393,用户标识模块(subscriber identification module,SIM)卡接口394,以及摄像头395等。其中,传感器模块380可以包括压力传感器,陀螺仪传感器,气压传感器,磁传感器,加速度传感器,距离传感器,接近光传感器,指纹传感器,温度传感器,触摸传感器,环境光传感器,骨传导传感器等。
处理器310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单元,例如:处理器310可以包括应用处理器(application processor,AP),调制解调处理器,图形处理器(graphics processingunit,GPU),图像信号处理器(image signal processor,ISP),控制器,存储器,视频编解码器,数字信号处理器(digital signal processor,DSP),基带处理器,和/或神经网络处理器(neural-network processing unit,NPU)等。其中,不同的处理单元可以是独立的器件,也可以集成在一个或多个处理器中。
控制器可以是电子设备的神经中枢和指挥中心。控制器可以根据指令操作码和时序信号,产生操作控制信号,完成取指令和执行指令的控制。
处理器310中还可以设置存储器,用于存储指令和数据。在一些实施例中,处理器310中的存储器为高速缓冲存储器。该存储器可以保存处理器310刚用过或循环使用的指令或数据。如果处理器310需要再次使用该指令或数据,可从所述存储器中直接调用。避免了重复存取,减少了处理器310的等待时间,因而提高了系统的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处理器310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接口。接口可以包括集成电路(inter-integrated circuit,I2C)接口,集成电路内置音频(inter-integrated circuitsound,I2S)接口,脉冲编码调制(pulse code modulation,PCM)接口,通用异步收发传输器(universal asynchronous receiver/transmitter,UART)接口,移动产业处理器接口(mobile industry processor interface,MIPI),通用输入输出(general-purposeinput/output,GPIO)接口,用户标识模块(subscriber identity module,SIM)接口,和/或通用串行总线(universal serial bus,USB)接口等。
外部存储器接口320可以用于连接外部的非易失性存储器,实现扩展电子设备的存储能力。外部的非易失性存储器通过外部存储器接口320与处理器310通信,实现数据存储功能。例如将音乐,视频等文件保存在外部的非易失性存储器中。
内部存储器321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 )和一个或多个非易失性存储器(non-volatile memory, NVM)。随机存取存储器可以由处理器310直接进行读写,可以用于存储操作系统或其他正在运行中的程序的可执行程序(例如机器指令),还可以用于存储用户及应用程序的数据等。非易失性存储器也可以存储可执行程序和存储用户及应用程序的数据等,可以提前加载到随机存取存储器中,用于处理器310直接进行读写。
充电管理模块340用于从供电设备(例如充电器、笔记本电能等)接收充电输入。其中,充电器可以是无线充电器,也可以是有线充电器。在一些有线充电的实施例中,充电管理模块340可以通过USB接口330接收有线充电器的充电输入。在一些无线充电的实施例中,充电管理模块340可以通过电子设备的无线充电线圈接收无线充电输入。
充电管理模块340为电池40充电的同时,还可以通过电源管理模块341为电子设备供电。其中,电池40具体可以为多个电池串联组成。电源管理模块341用于连接电池40、充电管理模块340与处理器310。
电源管理模块341用于连接电池40,充电管理模块340与处理器310。电源管理模块341接收电池40和/或充电管理模块340的输入,为处理器310,内部存储器321,显示屏393,摄像头395,和无线通信模块360等供电。电源管理模块341还可以用于监测电池的电压、电流、电池循环次数、电池健康状态(漏电,阻抗)等参数。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电源管理模块341也可以设置于处理器310中。
电子设备的无线通信功能可以通过天线1,天线2,移动通信模块350,无线通信模块360,调制解调器以及基带处理器等实现。
天线1和天线2用于发射和接收电磁波信号。电子设备中的每个天线可用于覆盖单个或多个通信频带。不同的天线还可以复用,以提高天线的利用率。
移动通信模块350可以提供应用在电子设备上的包括2G/3G/4G/5G等无线通信的解决方案。移动通信模块350可以由天线1接收电磁波,并对接收的电磁波进行滤波,放大等处理,传送至调制解调处理器进行解调。移动通信模块350还可以对经调制解调处理器调制后的信号放大,经天线1转为电磁波辐射出去。在一些实施例中,移动通信模块350的至少部分功能模块可以被设置于处理器310中。在一些实施例中,移动通信模块350的至少部分功能模块可以与处理器310的至少部分模块被设置在同一个器件中。
调制解调处理器可以包括调制器和解调器。其中,调制器用于将待发送的低频基带信号调制成中高频信号。解调器用于将接收的电磁波信号解调为低频基带信号。随后解调器将解调得到的低频基带信号传送至基带处理器处理。低频基带信号经基带处理器处理后,被传递给应用处理器。应用处理器通过音频设备输出声音信号,或通过显示屏393显示图像或视频。在一些实施例中,调制解调处理器可以是独立的器件。在另一些实施例中,调制解调处理器可以独立于处理器310,与移动通信模块350或者其他功能模块设置在同一个器件中。
无线通信模块360可以提供应用在电子设备上的包括无线局域网(wirelesslocal area networks,WLAN)(如无线保真(wireless fidelity,Wi-Fi)网络),蓝牙(bluetooth,BT),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GNSS),调频(frequency modulation,FM),近距离无线通信技术(near field communication,NFC),红外技术(infrared,IR)等无线通信的解决方案。无线通信模块360可以是集成至少一个通信处理模块的一个或多个器件。无线通信模块360经由天线2接收电磁波,将电磁波信号调频以及滤波处理,将处理后的信号发送到处理器310。无线通信模块360还可以从处理器310接收待发送的信号,对其进行调频,放大,经天线2转为电磁波辐射出去。
音频模块370用于将数字音频信息转换成模拟音频信号输出,也用于将模拟音频输入转换为数字音频信号。音频模块370还可以用于对音频信号编码和解码。在一些实施例中,音频模块370可以设置于处理器310中,或将音频模块370的部分功能模块设置于处理器310中。
在一些实施例中,电子设备可以包括1个或N个摄像头395,N为大于1的正整数。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摄像头395的类型可以根据硬件配置以及物理位置进行区分。例如,设置在电子设备的显示屏393那一面的摄像头可以称为前置摄像头,设置在电子设备的后盖那一面的摄像头可以称为后置摄像头;又例如,焦距短、视越大的摄像头可以称为广角摄像头,焦距长、视角小的摄像头可以称为普通摄像头。其中,焦距的长短、视角的大小为相对概念,并无具体的参数限定,因此广角摄像头和普通摄像头也是一个相对概念,具体可以根据焦距、视角等物理参数进行区分。
电子设备通过GPU,显示屏393,以及应用处理器等实现显示功能。GPU为图像编辑的微处理器,连接显示屏393和应用处理器。GPU用于执行数学和几何计算,用于图形渲染。处理器310可包括一个或多个GPU,其执行程序指令以生成或改变显示信息。
电子设备可以通过ISP,摄像头395,视频编解码器,GPU,显示屏393以及应用处理器等实现拍摄功能。GPU用于执行数学和几何计算,用于图形渲染。处理器310可包括一个或多个GPU,其执行程序指令以生成或改变显示信息。本申请实施例中,每个图像帧的帧绘制过程中,都会使用的GPU的功能,以使得最终显示的画面获得更好的显示效果和性能表现。
ISP用于处理摄像头395反馈的数据。例如,拍照时,打开快门,光线通过镜头被传递到摄像头感光元件上,光信号转换为电信号,摄像头感光元件将所述电信号传递给ISP处理,转化为肉眼可见的图像。ISP还可以对图像的噪点,亮度进行算法优化。ISP还可以对拍摄场景的曝光,色温等参数优化。在一些实施例中,ISP可以设置在摄像头395中。摄像头395用于捕获静态图像或视频。
数字信号处理器用于处理数字信号,除了可以处理数字图像信号,还可以处理其他数字信号。例如,当电子设备在频点选择时,数字信号处理器用于对频点能量进行傅里叶变换等。
显示屏393用于显示图像,视频等。显示屏393包括显示面板。显示面板可以采用液晶显示屏(liquid crystal display,LCD),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 light-emittingdiode,OLED),有源矩阵有机发光二极体或主动矩阵有机发光二极体(active-matrix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AMOLED),柔性发光二极管(flex light-emittingdiode,FLED),Miniled,MicroLed,Micro-oLed,量子点发光二极管(quantum dot lightemitting diodes,QLED)等。在一些实施例中,电子设备可以包括1个或N个显示屏393,N为大于1的正整数。
本申请实施例中,显示屏393可用于显示电子设备需要的页面(例如,向导页面(包括亮点推荐页面和外部模块接入页面)等),并在该界面中显示来自任一个或多个摄像头395拍摄的图像。
SIM卡接口394用于连接SIM卡。SIM卡可以通过插入SIM卡接口394,或从SIM卡接口394拔出,实现和电子设备的接触和分离。电子设备可以支持一个或多个SIM卡接口。SIM卡接口394可以支持Nano SIM卡,Micro SIM卡,SIM卡等。同一个SIM卡接口394可以同时插入多张卡。SIM卡接口394也可以兼容外部存储卡。电子设备通过SIM卡和网络交互,实现通话以及数据通信等功能。一个SIM卡对应一个用户号码。
可以理解的是,本发明实施例示意的各模块间的接口连接关系,只是示意性说明,并不构成对电子设备的结构限定。在本申请另一些实施例中,电子设备也可以采用上述实施例中不同的接口连接方式,或多种接口连接方式的组合。
当然,可以理解的,上述图3所示仅仅为电子设备的形态为手机时的示例性说明。若电子设备是平板电脑,手持计算机,PC,PDA,可穿戴式设备(如:智能手表、智能手环)等其他设备形态时,电子设备的结构中可以包括比图3中所示更少的结构,也可以包括比图3中所示更多的结构,在此不作限制。
可以理解的是,一般而言,电子设备功能的实现除了需要硬件的支持外,还需要软件的配合。电子设备的软件系统可以采用分层架构,事件驱动架构,微核架构,微服务架构,或云架构,在本实施例中不作限定。
图4是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充电方法的第一个流程图。
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充电方法应用于充电模块,充电模块包括多个充电单元,该充电方法包括:
步骤S110:确定充电模块的第一目标输出电流。
在本实施例中,在充电模块对电池进行充电之前,充电模块首先需要根据电子设备内的电池的充电能力,确定一个合适的输出电流。电池的充电能力是指电池能够承受的最大充电电流,电池的充电能力通常取决于电池的设计和规格,不同类型的电池具有的充电能力不同。因此,在对电池进行充电前首先需要了解电池的充电能力,从而能够使得充电模块向电池输出一个相对安全且合适的第一目标输出电流,以确保充电过程安全可靠。
可以理解的是,电子设备内的电池的充电能力及相关参数可以存储于电子设备的存储器内,也可以在充电模块内部集成存储单元,以存储相关信息,从而便于获取。
进一步地,在对电池进行充电时,充电模块以及电池会产生发热现象。电子设备内通常会设置有过热保护,以防止充电过程产生的高温损坏电池或电路元件,还能够防止对用户安全造成影响。在确定充电模块的第一目标输出电流时,除了考虑电池的充电能力,还需要结合电子设备的散热能力,从而能够在快速充电的同时保证充电的安全。
步骤S120:基于第一目标输出电流和各个充电单元的类型,确定每个充电单元的第二目标输出电流。
其中,各充电单元的第二目标输出电流之和等于第一目标输出电流。
在本实施例中,多个充电单元中可以包括不同类型的充电单元,从而能够适配于快充充电器以及非快充充电器,提高充电便捷性。同时,为了能够在快充模式下进一步提高充电功率,可以将充电模块的第一目标输出电流分配给各个充电单元,以利用各个充电单元同时为电池进行充电。
在将第一目标输出电流分配至各个充电单元时,可以根据各个充电单元的类型确定第二目标输出电流。这样,能够避免不同类型的充电单元被分配至不合适的第二目标输出电流,影响充电效率和充电功率。
示例性的,若多个充电单元中包括支持快充的充电单元和支持非快充的充电单元,且快充的充电单元的充电效率高于非快充的充电单元的充电效率时,可以使得支持快充的充电单元的第二目标输出电流大于非快充的充电单元的第二目标输出电流,以实现对第一目标输出电流的合理分配,提高充电功率。
一些实施例中,多个充电单元中,可以包括至少一个恒流调压充电单元和至少一个恒压调流充电单元。其中恒流调压充电单元为支持快充的充电单元,恒压调流充电单元为支持非快充的充电单元,恒流调压充电单元的充电效率高于恒压调流充电单元的充电效率,因此恒流调压充电单元的第二目标输出电流可以高于恒压调流充电单元的目标输出电流。
此外,在将第一目标输出电流分配至恒流调压充电单元和恒压调流充电单元时,还需要考虑不同类型的充电单元的电流能力,充电单元的电流能力为充电单元能够输出的最大电流。恒流调压充电单元的电流能力通常会大于恒压调流充电单元的电流能力,因此恒流调压充电单元的第二目标输出电流可以高于恒压调流充电单元的目标输出电流。
可以理解的是,为了实现对充电单元的保护,避免充电单元以过高的电流进行充电,充电单元的电流能力需要在饱和电流的情况下降额使用。换言之,充电单元的电流能力小于充电单元的饱和电流,例如若一个充电单元的饱和电流为5.5A,该充电单元安全的最大输出电流可以为4A。
具体地,多个充电单元可以包括一个恒流调压充电单元和一个恒压调流充电单元。非快充模式下,可以只利用恒压调流充电单元进行充电。快充模式下,可以使得恒流调压充电单元和恒压调流充电单元同时充电。这样,充电模块能够仅利用两个充电单元就能够具有充电功率更高的快充模式和非快充模式,相较于三个、四个以及更多数量的充电单元,两个充电单元的占用面积更小,充电模块的整体体积更小,能够在提高充电功率的同时减小对电子设备的小型化设计的影响,还能够降低电子设备的制造成本压力。
示例性的,若恒流调压充电单元为电荷泵(chargerpump)充电单元,chargerpump充电单元的充电效率大约为98%,chargerpump充电单元的最大输出电流为8A。恒压调流充电单元为降压(BUCK)充电单元,BUCK充电单元的充电效率大约为91%,BUCK充电单元的最大输出电流为4A。当chargerpump充电单元与BUCK充电单元均为一个时,若在步骤S110中确定的第一目标输出电流为12A,那么chargerpump充电单元的第二目标输出电流可以为8A,BUCK充电单元的第二输出电流可以为4A。chargerpump充电单元与BUCK充电单元同时充电时,充电功率可以到达66W,相较于chargerpump充电单元单独进行充电时的40W充电功率,chargerpump充电单元与BUCK充电单元同时充电的充电功率更高。
步骤S130:分别对每个充电单元,基于充电单元的输入电流和输出电流之间的关系和第二目标输出电流,确定充电单元的目标输入电流。
在本实施例中,在确定各个充电单元的第二目标输出电流后,还需要确定各个充电单元的目标输入电流,以使得各个充电单元在输入电流为目标输入电流时,能够输出第二目标输出电流。这样,能够通过确定充电单元的与第二目标输出电流对应的目标输入电流,从而防止由于输入电流不足,导致充电单元的实际输出电流小于第二目标输出电流,无法实现在第一目标输出电流下对电池进行充电,影响充电功率。同时,通过确定充电单元的与第二目标输出电流对应的目标输入电流,还能够防止由于输入电流过大,导致充电单元的实际输出电流大于第二目标输出电流,使得充电模块以大于第一目标输出电流的实际输出电流对电池进行充电,影响各个充电单元以及电池的充电安全。
本实施例提供的充电方法中,通过在充电模块中设置不同类型的充电单元,实现充电模块不同的充电模式。同时,在快充模式下,可以将第一目标输出电流根据各个充电单元的类型分配给各个充电单元,以确定各个充电单元的第二目标输出电流,从而利用各个充电单元同时为电池进行充电,以提高充电功率。此外,在确定各个充电单元的第二目标输出电流后,为了避免各个充电单元的输入电流过大或过小影响实际输出电流,导致各个充电单元的实际输出电流与第二目标输出电流不同,影响充电功率和充电安全。本实施例基于各个充电单元的第二目标输出电流以及通过各个充电单元的输入电流与输出电流之间的关系确定各个充电单元的目标输入电流,从而能够提高充电模块的充电功率和充电安全,改善用户使用体验。
由上述说明可知,充电模块可以包括多个充电单元,且多个充电单元中至少包括两个不同类型的充电单元,从而使得充电模块具有快充模式和非快充模式。同时,充电单元的数量越多,充电功率越容易提高。在快充模式中,相较于一个具有支持快充的充电单元进行充电,一个支持快充的充电单元与另一个不同类型的充电单元同时进行充电时的充电功率能够得到明显提高。
为了便于说明,以下以充电模块包括一个恒流调压充电单元和一个恒压调流充电单元为例进行介绍。
图5是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充电方法的第二个流程图。
如图5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充电模块包括一个恒流调压充电单元和一个恒压调流充电单元,该充电方法包括:
步骤S210:开启恒压调流充电单元。
在本实施例中,在开启恒压调流充电单元之前,当充电模块与充电器进行连接后,若充电器为快充充电器,充电模块可以进入快充模式。充电模块可以先关闭恒压调流充电单元,并根据快充协议对恒流调压充电单元进行直充检测,直充检测包括对充电模块进行阻抗检测和漏电检测。充电模块在完成直充检测后,可以再次进入模式选择。在经过直充检测后,若恒流调压充电单元的相关参数满足快充协议的要求,可以进行快充,并选择恒流调压充电单元和恒流调压充电单元同时进行充电的模式。这时,充电模块可以再次开启恒压调流充电单元,以利用恒流调压充电单元和恒压调流充电单元共同为电池进行充电。
步骤S220:确定充电模块的第一目标输出电流。
在本实施例中,利用恒流调压充电单元和恒压调流充电单元并联并同时对电池进行充电时,可以首先根据电池的充电能力、整机散热能力等条件确定在对电池进行充电时,充电模块能够输出的最大电流值作为第一目标输出电流,并以第一目标输出电流作为充电条件对恒流调压充电单元和恒压调流充电单元的输出电流进行控制。
在确定第一目标输出电流时,可以根据充电功率确定最大输出电流,例如,在快充模式下,充电功率为66W的最大输出电流为12A,那么第一目标输出电流可以为12A。结合电池的充电能力以及整机散热能力等条件,可以设置多档第一目标输出电流。这样,第一目标输出电流可以是12A、10.9A、10A、9A、8.5A以及8A等。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目标输出电流的具体值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本实施例不作限定。
值得说明的是,步骤S220的说明可以参照上述步骤S110,此处不再赘述。
步骤S230:基于第一目标输出电流与第二列表,确定恒压调流充电单元的第二目标输出电流以及恒流调压充电单元的第二目标输出电流。
其中,恒压调流充电单元的第二目标输出电流与恒流调压充电单元的第二目标输出电流之和等于第一目标输出电流。
在本实施例中,当采用恒压调流充电单元和恒流调压充电单元同时并联对电池进行充电时,可以将第一目标输出电流分配至恒压调流充电单元和恒流调压充电单元,并使得恒压调流充电单元的第二目标输出电流与恒流调压充电单元的第二目标输出电流之和等于第一目标输出电流,从而防止恒压调流充电单元的第二目标输出电流与恒流调压充电单元的第二目标输出电流之和过大或过小,影响对电池的充电功率和充电安全。
进一步地,第二列表中包括充电模块的多组不同的输出电流与恒压调流充电单元的输出电流和恒流调压充电单元的对应关系。
表1
示例性的,第二列表可以参照上述表1所示,当充电模块的第一目标输出电流为12A时,恒流调压充电单元的第二目标输出电流为8A,恒压调流充电单元的第二目标输出电流为4A。当充电模块的第一目标输出电流为10.9A时,恒流调压充电单元的第二目标输出电流为8A,恒压调流充电单元的第二目标输出电流为2.9A。当充电模块的第一目标输出电流为10A时,恒流调压充电单元的第二目标输出电流为8A,恒压调流充电单元的第二目标输出电流为2A。当充电模块的第一目标输出电流为9A时,恒流调压充电单元的第二目标输出电流为7.5A,恒压调流充电单元的第二目标输出电流为1.5A。当充电模块的第一目标输出电流为8.5A时,恒流调压充电单元的第二目标输出电流为7A,恒压调流充电单元的第二目标输出电流为1.5A。当充电模块的第一目标输出电流为8A时,恒流调压充电单元的第二目标输出电流为6.5A,恒压调流充电单元的第二目标输出电流为1.5A。
值得说明的是,恒流调压充电单元和恒压调流充电单元各自的电流能力不同,恒流调压充电单元和恒压调流充电单元各自分配的第二目标输出电流也可以是不同的。表1中所示的多组不同的输出电流与恒压调流充电单元的输出电流和恒流调压充电单元的对应关系仅为一种示例,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第二列表可以包括更多组对应关系,或者第二列表也可以包括与表1所示的对应关系不同的分配安排,在本实施例中不作限定。
具体地,第二列表可以提前存储于充电模块的存储单元中,或者也可以存储至电子设备的存储器中,当需要将第一目标输出电流分配给各个充电单元时,可以向存储单元或存储器获取相关数据。
在本实施例中,尽管第二列表中能够记载多组不同的输出电流与恒压调流充电单元的输出电流和恒流调压充电单元的对应关系,但是第二列表中能够列举出来的对应关系也是有限的。而在确定第一目标输出电流时,结合电池充电能力以及电子设备的温度、散热能力等条件,可能会导致第一目标输出电流未记载于第二列表中,这时充电模块无法直接根据第二列表对第一目标电流进行分配。
基于上述情况,若第一目标输出电流未记载于第二列表,充电模块可以基于第二列表采用线性插值法或等比例分配法确定恒流调压充电单元的第二目标输出电流以及恒压调流充电单元的第二目标输出电流。
以线性插值法为例,若第二列表如表1所示,当第一目标输出电流为11.5A时,11.5A落在第一组和第二组对应的充电模块的输出电流之间,可以将11.5A在第一组和第二组对应关系之间进行插值运算,能够得到恒流调压充电单元的第二目标输出电流为8A,恒压调流充电单元的第二目标输出电流为3.5A。当第一目标输出电流为10.6A时,10.6A落在第二组和第三组对应的充电模块的输出电流之间,可以将10.6A在第二组和第三组对应关系之间进行插值运算,能够得到恒流调压充电单元的第二目标输出电流为8A,恒压调流充电单元的第二目标输出电流为2.6A。当第一目标输出电流为9.3A时,9.3A落在第三组和第四组对应的充电模块的输出电流之间,可以将9.3A在第三组和第四组对应关系之间进行插值运算,能够得到恒流调压充电单元的第二目标输出电流为7.65A,恒压调流充电单元的第二目标输出电流为1.65A。当第一目标输出电流为8.7A时,8.7A落在第四组和第五组对应的充电模块的输出电流之间,可以将8.7A在第四组和第五组对应关系之间进行插值运算,能够得到恒流调压充电单元的第二目标输出电流为7.2A,恒压调流充电单元的第二目标输出电流为1.5A。当第一目标输出电流为8.3A时,8.3A落在第五组和第六组对应的充电模块的输出电流之间,可以将8.3A在第五组和第六组对应关系之间进行插值运算,能够得到恒流调压充电单元的第二目标输出电流为6.8A,恒压调流充电单元的第二目标输出电流为1.5A。
若采用等比例分配法时,可以选取与第一目标输出电流最相近的组别进行等比例分配。例如,当第一目标输出电流为11A时,与11A最相近的充电模块输出电流为10.9A,这时,可以根据第二组的分配比例将第一目标输出电流分配至恒流调压充电单元和恒压调流充电单元。
除了上述的两种分配方法,恒流调压充电单元和恒压调流充电单元的第二目标输出电流也可以不参照第二列表。例如,若第一目标输出电流大于等于10A时,可以直接令恒流调压充电单元的第二目标输出电流为8A,令恒压调流充电单元的第二目标输出电流为10A-8A=2A。若第一目标输出电流小于10A时,如9.2A时,可以直接令恒压调流充电单元的第二目标输出电流为1.5A,令恒流调压充电单元的第二目标输出电流为9.2A-1.5A=7.7A。这样,可以使得恒压调流充电单元和恒流调压充电单元在较高的工作效率进行充电,从而能够便于提高充电功率。
在上述提供的对第一目标输出电流的分配方法中,不管是直接根据第二列表进行分配,还是要结合第二列表和其他手段进行分配,或者直接利用其他手段进行分配,都可以使恒流调压充电单元的第二目标输出电流更大,这样可以减小充电模块以及电子设备的充电发热,从而提高充电过程的安全性。可以理解的是,对于第一目标输出电流的具体分配,还可以采用其他方式,在本实施例中不作限定。
步骤S240:基于恒流调压充电单元的第二目标输出电流以及输出电流与输入电流的比例对应关系,确定恒流调压充电单元的目标输入电流。
在本实施例中,恒流调压充电单元的输出电流与输入电流具有固定的比例对应关系。例如恒流调压充电单元的输出电流与输入电流的比例可以为2:1、4:1等。在确定恒流调压充电单元的第二目标输出电流后,可以基于上述比例关系确定目标输入电流,从而便于对恒流调压充电单元的实际输入电流进行控制,以避免恒流调压充电单元的实际输出电流大于或小于第二目标输出电流。
示例性的,若恒流调压充电单元的第二目标输出电流为8A,恒流调压充电单元的输出电流与输入电流的比例为2:1,那么此时恒流调压充电单元的目标输入电流为4A。
步骤S250:基于恒压调流充电单元的第二目标输出电流以及输出电流与输入电流的功率对应关系,确定恒流调压充电单元的目标输入电流。
在本实施例中,恒压调流充电单元的输入电流和输出电流没有固定的比例对应关系,但是恒压调流充电单元的输入电流和输出电流之间具有功率对应关系。恒压调流充电单元的输入功率与工作效率的乘积等于输出功率,其中,输入功率等于输入电流与输入电压的乘积,输出功率等于输出电压与输出电流的乘积。在确定恒压调流充电单元的第二目标输出电流后,可以结合功率对应关系确定恒压调流充电单元的目标输入电流,从而便于对恒压调流充电单元的实际输入电流进行控制,以避免恒压调流充电单元的实际输出电流大于或小于第二目标输出电流。
图6是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充电方法的第三个流程图。
如图6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步骤S250可以通过以下方法实现:
步骤S251:获取恒压调流充电单元的实际输入电压和实际输出电压。
在本实施例中,基于恒压调流充电单元的功率对应关系,恒压调流充电单元的输入电流、输入电压以及工作效率的乘积等于输出电压和输出电流的乘积。在基于第二目标输出电流和功率对应关系确定目标输入电流时,还需要获取恒压调流充电单元的实际输入电压和实际输出电压以及工作效率。
示例性的,恒压调流充电单元的实际输入电压和实际输出电压可以利用充电模块中的数模转换器(Analog-to-Digital Converter,ADC)进行获取。ADC能够实现对恒压调流充电单元的实际输入电压和实际输出电压进行监控,从而便于实现对恒压调流充电单元的实际输入电压和实际输出电压的获取。
一种示例中,恒流调压充电单元可以包括ADC,恒压调流充电单元的实际输入电压和实际输出电压可以借用恒流调压充电单元的ADC进行监控和获取。
另一种示例中,恒压调流充电单元可以包括ADC,从而能够实现对恒压调流充电单元的实际输入电压和实际输出电压进行监控和获取。
再一种示例中,ADC可以独立于恒压调流充电单元,并耦接于恒压调流充电单元,从而能够实现对恒压调流充电单元的实际输入电压和实际输出电压进行监控和获取。
可以理解的是,恒压调流充电单元的实际输入电压和实际输出电压还可以采用其他方式进行获取,在本实施例中不作限定。
步骤S252:基于恒压调流充电单元的实际输入电压和实际输出电压确定工作效率。
在本实施例中,恒压调流充电单元的工作效率会随输入电压、输入电流、输出电压以及温度等参数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因此,在获取到恒压调流充电单元的实际输入电压和实际输出电压之后,还需要确定该实际输入电压和实际输出电压对应的工作效率。
具体地,上述步骤S252的实现方法可以包括:
步骤S2521:获取第一列表。
其中,第一列表包括恒压调流充电单元的至少一组输入电压、输出电压以及工作效率的对应关系。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列表的确定方法可以包括:
步骤S25211:确定恒压调流充电单元的最大输出电流。
在确定恒压调流充电单元在不同的工作状态下的工作效率时,需要考虑不同的输出电流的影响。恒压调流充电单元的输出电流越大,工作效率往往越高。在相同的输入功率的情况下,恒压调流充电单元的工作效率越高,输出功率越大。为了简化对恒压调流充电单元的工作效率的确定方式,可以只考虑恒压调流充电单元在最大输出电流下的工作效率。这样,根据最大输出电流确定的工作效率往往可以覆盖其余输出电流对应的工作效率。例如,若恒压调流充电单元的最大输出电流为4A,那么在确定恒压调流充电单元的工作效率时,可以直接测试输出电流为4A时的工作效率,不需要考虑3A、2A等电流对应的效率值,从而简化对恒压调流充电单元的工作效率确定工作。
步骤S25212:在目标温度的环境下,使恒压调流充电单元的输出电流为最大输出电流,调整输出电压和输入电压。
在本实施例中,恒压调流充电单元在不同的温度下工作效率是不同的。一般来讲,环境温度越低,恒压调流充电单元的工作效率越高。在确定恒压调流充电单元的工作效率时,首先需要在目标环境温度下,使得恒压调流充电单元的输出电流为最大输出电流,并逐步调整恒压调流充电单元的输出电压和输入电压,从而得到恒压调流充电单元在不同的输出电压和输入电压的工作效率。
步骤S25213:记录恒压调流充电单元每组输出电压和输入电压对应的工作效率,形成第一列表。
在本实施例中,由于不同的环境温度会对恒压调流充电单元的工作效率造成影响。在记录恒压调流充电单元每组输出电压和输入电压对应的工作效率时,需要考虑环境温度的影响。
可选地,由于恒压调流充电单元所处的环境温度越低,工作效率越高,在对恒压调流充电单元的工作效率进行测试时,可以直接将恒压调流充电单元设置于低温(-10℃~0℃)环境中,以测试恒压调流充电单元在低温环境下,不同的输出电压和输入电压对应的工作效率。这样,低温环境下得到的不同的输出电压和输入电压对应的工作效率能够直接记载于第一列表,从而使得第一列表中记载对应于不同的输出电压和输入电压的最大工作效率。
或者,在对恒压调流充电单元的工作效率进行测试时,可以直接将恒压调流充电单元设置于常温(25℃左右)环境中,以测试恒压调流充电单元在常温环境下,不同的输出电压和输入电压对应的工作效率。由于常温环境中的工作效率要小于低温环境中的工作效率,在将常温环境中测试得到的工作效率记载于第一列表之前需要对其进行调整。这时,可以将常温环境测试得到的不同的输出电压和输入电压对应的工作效率乘以调整系数,该调整系数大于1,并将计算结果记载于第一列表中,从而能够将恒压调流充电单元在常温下的工作效率换算为恒压调流充电单元在低温下的工作效率,以使得第一列表中能够记载对应于不同的输出电压和输入电压的最大工作效率。
除了上述在低温、常温的环境中进行测试,测试工作效率也可以在高温(35℃~45℃)环境中进行。在高温环境中得到的工作效率也需要进行调整再记载于第一列表,以使得第一列表中能够记载对应于不同的输出电压和输入电压的最大工作效率。
根据上述说明可知,恒压调流充电单元的输出电流越大,工作效率越高,恒压调流充电单元工作的环境温度越低,工作效率越高。在第一列表中记载的工作效率为在输出电流为最大输出电流、工作温度为低温环境下的工作效率。这样,第一列表中的每组输出电压和输入电压都能够对应一个较大的工作效率。根据恒压调流充电单元的功率对应关系可知,在第二目标输出电流相同的情况下,恒压调流充电单元的工作效率越大,目标输入电流越小,对于恒压调流充电单元来讲越安全。因此,在第一列表中记载较大的工作效率,在确定恒压调流充电单元的目标输入电压时更安全,同时也可以简化对恒压调流充电单元的工作效率的确定方式,以及简化恒压调流充电单元的目标输入电流的确定方式。
步骤S2522:基于恒压调流充电单元的实际输入电压和实际输出电压,查询第一列表,获取恒压调流充电单元的实际输入电压和实际输出电压对应的工作效率。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列表可以提前制作并存储于充电模块的存储单元,或者存储于恒压调流充电单元,再或者可以存储于电子设备的存储器中,在本实施例中对第一列表的存储位置不作限定。
在获取到恒压调流充电单元的实际输入电压和实际输出电压之后,可以查询第一列表,从而获取恒压调流充电单元的实际输入电压和实际输出电压对应的工作效率。
表2
示例性的,若第一列表如上述表2所示,当恒压调流充电单元的实际输入电压为6.8V,实际输出电压为3.47V时,基于第一列表,恒压调流充电单元的工作效率为91.72%。当恒压调流充电单元的实际输入电压为6.8V,实际输出电压为3.87V时,基于第一列表,恒压调流充电单元的工作效率为92.11%。
值得说明的是,上述步骤S2521-S2522中记载了在获取到恒压调流充电单元的实际输入电压和实际输出电压之后,能够通过查询第一列表的方式确定工作效率。在其他实施例中,在获取到恒压调流充电单元的实际输入电压和实际输出电压之后,也可以通过查询恒压调流充电单元的工作效率曲线获取工作效率。其中,恒压调流充电单元的工作效率曲线的确定方式可以参照第一列表的确定方式。在本实施例中对基于恒压调流充电单元的实际输入电压和实际输出电压确定工作效率的具体方式不作限定。
步骤S253:基于恒压调流充电单元的第二目标输出电流、实际输入电压、实际输出电压、工作效率以及功率对应关系确定恒压调流充电单元的目标输入电流。
在本实施例中,恒压调流充电单元的输入功率与输出功率的对应关系为:输入功率×工作效率=输出功率,具体可以为:输入电流×输入电压×工作效率=输出电流×输出电压。由此可以推出恒压调流充电单元的输入电流的计算公式为:
(1)
参照上述公式(1)可知,恒压调流充电单元的。这样,可以依据目标输入电流实现对恒压调流充电单元的实际输出电流进行控制。
在一些实施例中,恒压调流充电单元还连接于系统供电模块。在对电池进行充电时,若用户使用电子设备,恒压调流充电单元还能够为电子设备进行工作,以满足用户在充电过程中的使用需求。这时,恒压调流充电单元的第二目标输出电流的一部分流向系统供电模块,一部分流向电池。由于用户在充电过程中操作电子设备的不同功能时,系统抽载电流也是不同的。其中,系统抽载电流为恒压调流充电单元流向系统供电模块的电流。在对恒压调流充电单元进行控制时,只能够控制输入电流和进电池电流,不能控制系统抽载电流。
示例性的,在利用恒压调流充电单元进行充电时,恒压调流充电单元的饱和电流为5.5A,设定恒压调流充电单元的进电池电流为4A,对恒压调流充电单元的输入电流不作控制。这时,若系统抽载电流为2A,那么恒压调流充电单元的总输出电流为6A大于饱和电流5.5A,导致恒压调流充电单元内的电感电流超出电感所能够承受的电流值,损坏电感,从而损坏恒压调流充电单元。同时,若恒压调流充电单元的输入电流偏小,会导致输出电流和进电池电流偏小,充电功率达不到预期的满载功率。
基于上述原因,本实施例基于恒压调流充电单元的第二目标输出电流获取目标输入电流,从而通过对恒压调流充电单元的输入电流的控制,实现对恒压调流充电单元的输出电流的控制,进而在提高充电功率的同时实现对恒压调流充电单元以及电池的安全保护。
值得说明的是,上述的步骤S240和S250的顺序可以更换,也可以同时进行,本实施例对恒压调流充电单元的目标输入电流以及恒流调压充电单元的目标输入电流的获取顺序不作限定。
图7是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充电方法的第四个流程图。
如图7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基于图5所示的充电方法,还包括:
步骤S310:获取恒流调压充电单元的实际输入电流。
在本实施例中,在恒流调压充电单元为电池进行充电的过程中,充电模块还设置了控流保护的功能,从而防止各个充电单元实际输出的电流过大,对充电单元以及电池造成损害。
在对恒流调压充电单元进行控流保护时,由于恒流调压充电单元的输入电流和输出电流具有比例对应关系,可以通过获取恒流调压充电单元的实际输入电流确定实际输出电流。
示例性的,恒流调压充电单元的实际输入电流可以通过ADC获取。关于利用ADC获取恒流调压充电单元的具体方法可以参照步骤S251的相关说明,此处不再赘述。
步骤S320:基于恒流调压充电单元的实际输入电流确定恒流调压充电单元的实际输出电流。
由于恒流调压充电单元的输入电流和输出电流具有比例对应关系,在获取恒流调压充电单元的实际输入电流后,可以直接根据比例对应关系计算恒流调压充电单元的实际输出电流。
示例性的,若获取到的恒流调压充电单元的实际输入电流为4A,根据恒流调压充电单元的输入电流和输出电流的比例为1:2的关系可以确定,恒流调压充电单元的实际输出电流为8A。
值得说明的是,上述步骤S310-S320的过程为获取恒流调压充电单元的实际输出电流的过程。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也可以采用ADC直接获取恒流调压充电单元的实际输出电流,在本实施例中不作限定。
步骤S330:比较恒流调压充电单元的实际输出电流是否小于或等于恒流调压充电单元的第二目标输出电流。
在本实施例中,在对恒流调压充电单元进行控流保护时,需要比较恒流调压充电单元的实际输出电流与第二目标输出电流,从而确定恒流调压充电单元实际输出电流是否在安全范围内。
步骤S340:在恒流调压充电单元的实际输出电流小于或等于恒流调压充电单元的第二目标输出电流的情况下,继续充电。
在本实施例中,当恒流调压充电单元的实际输出电流小于或等于恒流调压充电单元的第二目标输出电流时,说明恒流调压充电单元的实际输出电流在安全范围内,可以继续充电。
步骤S350:在恒流调压充电单元的实际输出电流大于恒流调压充电单元的第二目标输出电流的情况下,调整恒流调压充电单元的实际输出电流。
在本实施例中,当恒流调压充电单元的实际输出电流大于恒流调压充电单元的第二目标输出电流时,说明恒流调压充电单元的实际输出电流过大,可能会影响充电安全,需要对实际输出电流进行调整。
在对恒流调压充电单元的实际输出电流进行调整时,可以通过调整恒流调压充电单元的实际输入电流。通过降低恒流调压充电单元的实际输入电流,降低恒流调压充电单元的实际输出电流,直至实际输出电流小于或等于第二目标输出电流,从而能够对恒流调压充电单元的及时调整,提高充电过程的安全性。
图8是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充电方法的第五个流程图。
如图8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基于图5所示的充电方法,还包括:
步骤S410:获取恒压调流充电单元的实际输入电流。
基于上述说明可知,恒压调流充电单元的实际输出电流是不可控的,可以通过恒压调流充电单元的实际输入电流进行控制。在对恒压调流充电单元进行控流保护时,可以直接获取恒压调流充电单元的实际输入电流,以便于后续进行控流保护。
步骤S420:比较恒压调流充电单元的实际输入电流是否小于或等于恒压调流充电单元的目标输入电流。
在本实施例中,恒压调流充电单元的目标输入电流的确定能够实现对电感等电子元件的保护。在对恒压调流充电单元进行控流保护时,可以直接比较实际输入电流与目标输入电流的大小,从而确定恒压调流充电单元的充电过程是否安全。
步骤S430:在恒压调流充电单元的实际输入电流小于或等于恒压调流充电单元的目标输入电流的情况下,继续充电。
在本实施例中,当恒压调流充电单元的实际输入电流小于或等于恒压调流充电单元的目标输入电流时,说明恒压调流充电单元的实际输出电流也不会超过第二目标输出电流,从而能够防止经过恒压调流充电单元内的电感电流过大,可以确定恒压调流充电单元处于安全充电过程中,可以继续充电。
步骤S440:在恒压调流充电单元的实际输入电流大于恒压调流充电单元的目标输入电流的情况下,调整恒压调流充电单元的实际输入电流。
在本实施例中,当恒压调流充电单元的实际输入电流大于恒压调流充电单元的目标输入电流时,说明恒压调流充电单元的实际输出电流可能会超过第二目标输出电流,导致经过恒压调流充电单元内的电感电流过大,影响恒压调流充电单元的充电安全。因此,需要对恒压调流充电单元的实际输入电流进行调整。
在对恒压调流充电单元进行调整时,可以降低恒压调流充电单元的实际输入电流,从而降低恒压调流充电单元的实际输出电流,直至恒压调流充电单元的实际输入电流小于或等于目标输入电流,从而能够对恒压调流充电单元的及时调整,提高充电过程的安全性。
图9是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充电方法的第六个流程图。
如图9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基于图5所示的充电方法,还包括:
步骤S510:获取恒压调流充电单元的实际进电池电流。
基于上述说明可知,恒压调流充电单元的进电池电流是可控的。为了避免恒压调流充电单元和恒流调压充电单元共同为电池进行充电时,实际进电池电流大于电池的充电能力。在进行控流保护时,可以首先对恒压调流充电单元的实际进电池电流进行控制。
步骤S520:比较恒压调流充电单元的实际进电池电流是否小于或等于恒压调流充电单元的进电池电流限值。
在本实施例中,恒压调流充电单元的实际输出电流为进系统供电电流与进电池电流之和。换言之,恒压调流充电单元的第二目标输出电流为进系统供电电流与进电池电流之和。由于系统抽载电流是不可控的,在利用恒压调流充电单元对电池进行充电时,还需要确定恒压调流充电单元的进电池电流限值,从而防止恒压调流充电单元的实际进电池电流过大,损坏电池。
步骤S530:在恒压调流充电单元的实际进电池电流小于或等于恒压调流充电单元的进电池电流限值的情况下,继续充电。
在本实施例中,当恒压调流充电单元的实际进电池电流小于或等于恒压调流充电单元的进电池电流限值时,说明恒压调流充电单元的实际进电池电流在安全范围内,可以继续充电。
示例性的,恒压调流充电单元的第二目标输出电流与恒流调压充电单元的第二目标输出电流之和为第一目标输出电流,而恒压调流充电单元的实际进电池电流往往小于或等于恒压调流充电单元的实际输出电流。这时,恒压调流充电单元的进电池电流限值可以等于恒压调流充电单元的第二目标输出电流,从而能够使得恒压调流充电单元在系统抽载电流较小的情况下,进电池电流能够接近于第二目标输出电流,以实现满功率充电。可以理解的是,恒压调流充电单元的进电池电流限值也可以为小于恒压调流充电单元的第二目标输出电流的其他值,在本实施例中不作限定。
步骤S540:在恒压调流充电单元的实际进电池电流大于恒压调流充电单元的进电池电流限值的情况下,调整恒压调流充电单元的实际进电池电流。
在本实施例中,当恒压调流充电单元的实际进电池电流大于恒压调流充电单元的进电池电流限值时,可能会导致恒压调流充电单元和恒流调压充电单元的总的进电池电流大于电池的充电能力,损坏电池。因此,需要对恒压调流充电单元的实际进电池电流进行调整。
在对恒压调流充电单元的实际进电池电流进行调整时,可以降低恒压调流充电单元的实际进电池电流,从而能够降低恒压调流充电单元和恒流调压充电单元的总的进电池电流,提高电池充电过程的安全性。
图10是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充电方法的第七个流程图。
如图10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基于图5所示的充电方法,还包括:
步骤S610:获取充电模块的实际进电池电流。
在本实施例中,充电模块的控流保护功能除了可以针对各个充电单元进行控流保护,还可以直接对电池进行控流保护。充电模块的实际进电池电流包括各个充电单元的实际进电池电流之和,从而利用充电模块的实际进电池电流实现总控流。
一种示例中,充电模块可以包括电量计。电量计耦接于电池的正负极之间,电量计能够用于获取实际进电池电流和实际进电池电压,充电模块的实际进电池电流可以通过电量计获取。
另一种示例中,充电模块可以利用ADC获取实际进电池电流和实际进电池电压。可以理解的是,充电模块的实际进电池电流还可以通过其他方式获取,在本实施例中不作限定。
步骤S620:比较充电模块的实际进电池电流是否小于或等于第一目标输出电流。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目标输出电流是充电模块基于电池的充电能力和电子设备的散热能力确定的,当充电模块的实际进电池电流小于或等于第一目标输出电流时,能够实现对电池的安全保护。
步骤S630:在充电模块的实际进电池电流小于或等于第一目标输出电流的情况下,继续充电。
在本实施例中,当充电模块的实际进电池电流小于或等于第一目标输出电流时,说明充电模块的实际进电池电流在安全范围内,可以继续充电。
步骤S640:在充电模块的实际进电池电流大于第一目标输出电流的情况下,调整充电模块的实际进电池电流。
在本实施例中,当充电模块的实际进电池电流大于第一目标输出电流时,可能会对电池造成损坏,需要对充电模块的实际进电池电流进行调整。当充电模块的实际进电池电流调整至小于或等于第一目标输出电流后,可以继续充电,从而提高电池充电过程的安全性。
在对充电模块的实际进电池电流进行调整时,可以分别降低恒流调压充电模块的实际进电池电流和恒压调流充电单元的实际进电池电流,或者只降低其中一个充电单元的实际进电池电流,在本实施例中不作限定。
值得说明的是,上述的图7至图10所示的方法流程均为充电模块对于不同的充电单元实施的不同的控流保护方法。在充电过程中,图7至图10所示的方法可以同时进行,也可以依次进行,或者也可以按照指定的顺序进行,在本实施例中不作限定。
示例性的,在充电过程中图7至图9的方法可以同时进行,图10所示的方法可以在图7至图9所示的方法之后执行。
图11是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充电方法的第八个流程图。
如图11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基于上述的充电方法,还包括:
步骤S710:在电池电压达到预设电压值的情况下,充电模块进行恒压充电阶段,恒流调压充电单元基于充电协议降低输出电压。
在恒流调压充电单元和恒压调流充电单元同时并联为电池进行充电时,在恒流充电阶段,可以先以大电流对电池进行充电,随着电池电压的升高,充电模块可以根据第二列表中的电流组别分配进行逐步限流进行充电。当电池电压达到预设电压值的情况下,充电模块可以进入恒压充电阶段。在恒压充电阶段,恒流调压充电单元和恒压调流充电单元的输出电流需要随电池电量的增加而逐渐减小。若其中一个充电单元的进电池电流减小,而另一个不变,可能会导致充电过程中的整体发热变大,影响整体的充电效率。
在恒压充电阶段,恒流调压充电单元可以根据快充协议通过降低输出电压来降低输出电流,但是恒压调流充电单元的输出电流不会随输出电压的下降而下降,这时需要使得恒压调流充电单元的输出电流随恒流调压充电单元的输出电流的下降而下降。在对恒压调流充电单元与恒流调压充电单元的输出电流进行联动下调时,可以首先以恒流调压充电单元的快充协议为准,降低恒流调压充电单元的输出电压。
示例性的,根据恒流调压充电单元的快充协议要求,恒流调压充电单元的输出电压可以按照最小步进电压降低。如,恒流调压充电单元以20mV的步进逐步降低输出电压。
步骤S720:获取恒流调压充电单元降低输出电压后的输入电流。
在本实施例中,恒流调压充电单元的输出电流会随输出电压的下降而下降,基于输出电流与输入电流的对应关系,恒流调压充电单元的输入电流也会下降。在恒流调压充电单元的输出电压下降后,可以通过获取恒流调压充电单元的输入电流确定此时的输出电流。
示例性的,恒流调压充电单元降低输出电压后的输入电流可以通过ADC进行获取,此处不再赘述。
步骤S730:基于恒流调压充电单元降低输出电压后的输入电流确定恒流调压充电单元降低电压后的输出电流。
在本实施例中,恒压调流充电单元的输出电流随恒流调压充电单元的输出电流的下降而下降,若需要确定恒压调流充电单元的输出电流的变化,首先需要获取恒流调压充电单元降低输出电压后的输出电流,从而便于实现对恒压调流充电单元的控制。
值得说明的是,上述步骤S720-S730的过程为获取恒流调压充电单元降低输出电压后的输出电流的过程,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直接通过ADC进行获取,在本实施例中不作限定。
步骤S740:基于恒流调压充电单元降低输出电压后的输出电流与恒流调压充电单元降低输出电压前恒流调压充电单元与恒压调流充电单元的第二目标输出电流的比例,获取恒压调流充电单元降低输出电压后的输出电流。
这样,能够实现恒压调流充电单元和恒流调压充电单元的输出电流的联动下调,从而能够降低整体发热现象严重,影响充电效率的情况发生的可能性。
示例性的,若恒流调压充电单元降低输出电压前,恒流调压充电单元的第二目标输出电流为6.5A,恒压调流充电单元的第二目标输出电流为1.5A,恒流调压充电单元和恒压调流充电单元的第二目标输出电流的比例为6.5:1.5。当恒流调压充电单元降低输出电压后的输出电流为6A时,恒压调流充电单元的输出电流为。
步骤S750:设置恒压调流充电单元降低输出电压后的进电池电流限值等于恒压调流充电单元降低输出电压后的输出电流。
在本实施例中,为了实现在恒压充电阶段的控流保护,除了需要及时调整恒压调流充电单元的输出电流,还需要及时调整恒压调流充电单元的进电池电流限值,以防止恒压调流充电单元的实际进电池电流过大,影响电池安全。
进一步地,在恒压充电阶段,若恒压调流充电单元的输出电流较大时,为了避免输出电压限值恒压调流充电单元对输出电流的限制,可以对恒压调流充电单元的输出电压进行动态补偿。
具体地,在电池的恒压充电阶段,恒压调流充电单元输出至电池端的实际输出电压等于进电池电压与补偿电压之和,其中,补偿电压等于进电池电流与通路阻抗之积。这样,能够通过补偿电压将恒压调流充电单元的输出端至电池电芯所经过的线路消耗的电压进行补偿,从而适当放大恒压调流充电单元的实际输出电压,以避免对恒压调流充电单元的实际输出电流造成限制。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电池进入恒压充电阶段时,若第一目标输出电流小于或等于恒流调压充电单元的最大输出电流,也可以直接关闭恒压调流充电单元,只利用恒流调压充电单元为电池进行充电即可,从而能够简化控制过程,并使得恒流调压充电单元以较高的工作效率进行充电。
在一些实施例中,当电池进入恒压充电阶段时,在恒压充电阶段初期,电池电压会成阶梯状上升。换言之,在恒压充电阶段初期,电池会经历几个小的恒压充电过程,在这几个小的恒压充电过程中,也可以采用上述步骤S710-S750的方法进行控制。
图12是采用本实施例提供的充电方法的充电流程曲线示意图。图12中的横坐标为充电时间,左侧纵坐标为电流值,单位为mA,右侧纵坐标为电压值,单位为mV。曲线①表示充电过程中进电池电压的变化,曲线②表示充电过程中进电池电流的变化,曲线③表示充电过程中恒流调压充电单元的输入电流的变化,曲线④表示充电过程中恒压调流充电单元的输入电流的变化。当恒压调流充电单元的输入电流为0时,说明恒压调流充电单元未参与充电工作。
由图12可知,在采用本实施例提供的充电方法进行充电时,整个充电过程从12时28分02秒开始,到13时51分02秒结束。在12时28分02秒至13时26分50秒恒压调流充电单元和恒流调压充电单元同时为电池进行充电,以使得进电池电流能够到达8A以上,从而加快充电速度,提高充电功率。在13时26分50秒后,进电池电流小于8A后,关闭恒压调流充电单元,可以只利用恒流调压充电单元进行充电。这样,恒流调压充电单元能够在整个充电阶段以较大的工作效率进行充电,直至电池的恒压充电阶段电流逐渐减小。
图13是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充电模块的结构框图。
图14是本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充电模块的结构框图。
如图13和图14所示,充电模块200包括控制单元210以及多个充电单元220,其中,多个充电单元220中至少两个充电单元220的类型不同。多个充电单元220的一端耦接于电源端,另一端耦接于电池40端,以对电池40进行充电。控制单元210与各个充电单元220建立通信连接,从而实现对各个充电单元220进行控制。
控制单元210被配置为,确定充电模块200的第一目标输出电流,基于充电模块200的第一目标输出电流和各个充电单元220的类型,确定每个充电单元220的第二目标输出电流,各充电单元220的第二目标输出电流之和等于充电模块200的第一目标输出电流。
在本实施例中,控制单元210能够与各个充电单元220建立通信连接,并控制各个充电单元220同时输出电流,以使得各个充电单元220的第二目标输出电流的总和为充电模块200的第一目标输出电流,从而能够利用多个充电单元220同时为电池40进行充电,进一步提高充电功率。控制单元210能够基于各个充电单元220的类型,将第一目标输出电流分配至各个充电单元220,以使得各个充电单元220能够以合适的第二目标输出电流为电池40进行充电,从而能够在实现对各个充电单元220的保护的同时使得各个充电单元220能够以较大的工作效率进行充电。
同时,各个充电单元220被配置为,基于充电单元220的第二目标输出电流和充电单元220的输入电流与输出电流之间的关系,确定目标输入电流。这样,各个充电单元220能够基于自身的输入电流和输出电流的关系,分别确定各自的目标输入电流,以使得各个充电单元220的实际输出电流能够满足第二目标输出电流的要求,从而能够提高充电功率,减少充电时间,给用户带来更好的充电体验。
示例性的,控制单元210可以包括片上系统(system on chip,SoC)芯片、双倍数据率(Double Data Rate,DDR)、通用闪存存储(Universal Flash Storage,UFS)/嵌入式多媒体卡(Embedded MultiMediaCard,EMMC)。
SoC芯片211能够与各个充电单元220建立通信连接,并实现对各个充电单元220进行控制。
DDR 212和UFS/EMMC 213能够与SoC芯片211建立通信连接,从而能够为SoC芯片211对各个充电单元220的控制提供数据支持。
具体地,上述的充电方法中的第一列表、第二列表或者工作效率曲线可以存储于DDR 212或者UFS/EMMC 213中,以便于获取。
在本实施例中,充电模块200还可以包括有线充电单元230和无线充电单元240。
有线充电单元230可以是Type-C接口的有线充电器连接座子,或者也可以是其他接口的有线充电器连接座子,以连接有线充电器。
无线充电单元240可以包括充电线圈241和无线充电芯片242,以利用充电线圈241连接无线充电器,并利用无线充电芯片242将外部电源输入至各个充电单元220中。
具体地,有线充电单元230和无线充电单元240可以汇聚于图13中的A点,且各个充电单元220的输入端也耦接于A点。这样,充电模块200连接的充电器不管是有线充电器还是无线充电器,各个充电单元220均能够从A点获取输入电流。
在一些实施例中,充电模块200可以包括至少一个恒流调压充电单元221和至少一个恒压调流充电单元222。其中,恒流调压充电单元221为快充充电单元220,恒压调流充电单元222可以为非快充充电单元220。这样,当对电池40进行充电时,若连接的充电器为非快充充电器,充电模块200可以利用恒压调流充电单元222进行充电,若连接的充电器为快充充电器,充电模块200可以同时利用恒压调流充电单元222和恒流调压充电单元221对电池40进行充电。相较于只利用恒流调压充电单元221进行充电的过程,利用多个不同类型的充电单元220同时充电能够进一步提高充电功率,改善用户体验。此外,充电模块200至少包括一个恒压调流充电单元222和一个恒流调压充电单元221时,能够使得充电模块200可以适配于连接快充充电器和非快充充电器,以满足充电模块200能够在各种环境下对电池40进行充电,适用范围广。
进一步地,充电模块200可以只包括一个恒压调流充电单元222和一个恒流调压充电单元221,充电模块200不仅能够利用恒压调流充电单元222和恒流调压充电单元221同时进行充电,提高充电功率,还能够避免在充电模块200内设置更多的充电单元220,从而减小充电模块200的整体体积,以便于实现电子设备的小型化设计。并且,两个充电单元220相较于三个、四个甚至更多数量的充电单元220所需的制造成本更低,以在提高充电功率的同时降低电子设备的制造成本压力。
在一些实施例中,恒流调压充电单元221的输出电流与输入电流之间具有比例对应关系,恒压调流充电单元222的输出电流与输入电流之间具有功率对应关系。这样,恒流调压充电单元221可以采用上述步骤S240的方法确定目标输入电流,恒压调流充电单元222可以采用上述步骤S250的方法确定目标输入电流,此处不再赘述。
在一些实施例中,恒流调压充电单元221包括恒流调压充电芯片2211和快充协议模块2212。
具体地,快充协议模块2212与SoC芯片211、有线充电单元230和恒流调压充电芯片2211建立通信连接。当有线充电单元230连接于有线充电器时,快充协议充电模块200能够利用有线充电单元230的D+/D-/CC引脚与有线充电器进行交互,从而对有线充电器的充电协议进行识别。若快充协议模块2212能够与有线充电器支持的快充协议进行握手,快充协议模块2212可以控制恒流调压充电芯片2211进入快充模式。
可选地,快充协议模块2212支持的快充协议可以包括但不限于快速充电(quickcharge,QC)协议、电力输送(power delivery,PD)协议、融合快充标准(universal fastcharging specification,UFCS)、超级充电协议(super charge protocol,SCP)等。
具体地,恒流调压充电芯片2211的输入端耦接于A点,恒流调压充电芯片2211的输出端耦接于电池40。在快充模式下,恒流调压充电模块200可以根据快充协议对从A点输入的电流进行调整,并输出至电池40。
可选地,恒流调压充电芯片2211可以是chargerpump充电芯片。
进一步的,恒流调压充电单元221还可以包括ADC,以利用ADC实现对输入电流、输出电流、输入电压以及输出电压的监测,从而便于获取恒流调压充电单元221的实际输入电流、实际输入电压、实际输出电流以及实际输出电压等。同时恒流调压充电单元221的ADDC还可以用于监测恒压调流充电单元222的输入电流和输入电压,以便于获取恒压调流充电单元222的实际输入电流和实际输入电压。
值得说明的是,上述的快充协议模块2212和ADC可以集成于恒流调压充电芯片2211,也可以独立于恒流调压充电芯片2211,在本实施例中不作限定。
此外,恒流调压充电单元221还包括保护电路2213,保护电路2213的一端耦接于恒流调压充电芯片2211,另一端A点。在保护电路2213与A点之间包括两个第一开关元件250,且保护电路2213耦接于各个第一开关元件250。当保护电路2213监测到恒流调压充电芯片2211内的电压超过设定值时,保护电路2213可以控制开关元件断开,从而能够避免充电器向恒流调压充电单元221输送电源,以防止恒流调压充电芯片2211受损。
示例性的,第一开关元件250可以为金属氧化物半导体(metal-oxide-semiconductor,MOS)管。MOS管的控制端耦接于保护电路2213,MOS管的第一端耦接于有线充电单元230,MOS管的第二端耦接于恒流调压充电芯片2211。其中,控制端可以指该MOS管的栅极(gate),第一端可以指该MOS管的源极(source),第二端指MOS管的漏极(drain),或者第一端可以指该MOS管的漏极,第二端指MOS管的源极。
值得说明的是,第一开关元件250的设置数量和具体种类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在本实施例中不作限定。
示例性的,恒压调流充电单元222可以包括恒压调流充电芯片2221和电感组2222。
具体地,恒压调流充电芯片2221的输入端耦接于A点,恒压调流充电芯片2221的输出端C耦接于电感组2222。这样,恒压调流充电芯片2221从A点接收输入电流和输入电压后,可以对输入电流和输入电压进行调整,并从输出端C将输出电流和输出电压输出至电感组2222。
可选地,恒压调流充电芯片2221可以是BUCK充电芯片。
电感组2222耦接于电子设备的系统供电模块30和电池40。由上述的充电方法中的说明可知,当用户在电子设备的充电过程中,对电子设备进行操作时,恒压调流充电芯片2221的输出电流一部分会流向系统供电模块30,一部分流向电池40。电感组2222在接收到恒压调流芯片的输出电流和输出电压后,输出电流于B点可以分流至系统供电模块30和电池40。
在一些实施例中,电感组2222可以是一个电感,也可以是两个及以上的电感串联或者两个及以上的电感并联,只要能够满足充电要求即可,在本实施例中不作限定。
由上述说明可知,恒压调流充电芯片2221的输出电流首先需要经过电感组2222,当恒压调流充电单元222与恒流调压充电单元221同时并联为电池40进行充电时,恒压调流充电芯片2221需要输出的电流较大。若充电模块200想要实现66W的充电功率,恒流调压充电芯片2211需要输出8A的电流,恒压调流充电芯片2221需要输出4A的电流,那么经过电感组2222的电流也为4A。如果电感组2222能够承受的通流能力小于4A,那么恒压调流充电芯片2221输出4A的输出电流时,会直接损坏电感,影响对系统供电模块30和电池40的充电过程。可以看出,电感组2222能够承受的通流能力直接限制了恒压调流充电单元222的最大输出电流。
在实际设计过程中,若电感组2222只有一个电感时,需要选取通流能力更大的电感连接至恒压调流充电芯片2221的输出端。但是,常用电感的电感值通常为1微亨,或者是0.47微亨。1微亨的电感的最大通流能力是温升电流5.5A,饱和电流5.5A。在电感进行工作时,电感的通流能力需要降额使用,以满足安全要求,这导致1微亨的电感可能无法承受4A及以上的通流能力。
为了同时满足电感的安全要求与恒压调流充电芯片2221的输出电流要求,本实施例可以采用两个及以上的电感串联(如图13所示)或两个及以上的电感并联(如图14所示)来实现。
示例性的,当电感组2222包括两个串联电感时,每个电感的电感值可以为0.47微亨。两个电感串联可以降低对单个电感的负载,有助于提高器通流能力。当电感组2222包括两个并联电感时,每个电感的电感值可以为2.2微亨。两个电感并联时,电流分流,使得每个电感中的电流较小,能够降低电感内阻,从而减少电感中的能量损耗,以提高通流能力。
在一些实施例中,恒压调流充电芯片2221的输出电流经过电感组2222后,自B点一部分流向系统供电模块30,一部分流向电池40。流向电池40的电流可以由输入端D再次进入恒压调流充电芯片2221,再由恒压调流充电芯片2221的输出端E输出至电池40。这样,恒压调流充电芯片2221能够对其自输出端E输出至电池40的电流大小进行控制,以避免输出至电池40的电流过大,影响电池40的充电安全。
示例性的,恒压调流充电芯片2221中可以包括第二开关元件2223,第二开关元件2223耦接于输入端D和输出端E之间,恒压调流充电芯片2221可以通过对第二开关元件2223进行控制,实现对输出端E输出至电池40的输出电流的控制。
可以理解的是,第二开关元件2223可以与第一开关元件250为相同类型的开关或不同类型的开关,本实施例不作限定。
进一步地,充电模块200还可以包括电量计260,电量计260耦接于电池40的正负极之间以及电池40内的检测电阻270的两端。耦接于电池40的正负极两端的引脚能够实现对实际进电池电压的监测,耦接于检测电阻270两端的引脚能够实现对实际进电池电流的监测。这样,电量计260能够对实际进电池电流和实际进电池电压进行监测。同时,电量计260耦接于SoC芯片211,以便于SoC芯片211获取实际进电池电流和实际进电池电压,从而实现上述充电方法中的控流保护等过程。
此外,电池40的实际进电池电压还等于恒压调流充电单元的实际输出电压(B点电压)与B点至电池电芯的压降之和,B点至电池40电芯的压降等于实际进电池电流与B点至电池40电芯的通路阻抗之积。这样,还可以利用电量计260获取恒压调流充电单元的实际输出电压。在确定恒压调流充电单元的实际输出电压时,补偿电压可以为B点至电池电芯的压降,恒压调流充电单元的实际输出电压等于实际进电池电压与补偿电压之和。
本实施例提供的充电模块200中,在快充模式下,恒压调流充电单元222与恒流调压充电单元221可以同时并联对电池40进行充电,外部电源的输入电流自A点分流至恒压调流充电芯片2221和恒流调压充电芯片2211,恒流调压充电芯片2211根据快充协议模块2212以及SoC芯片211的控制指令将输出电流输出至F点,再由F点流入电池40。恒压调流充电单元222在SoC芯片211的控制指令下对输入电流进行调整后,首先将输出电流自输出端C输出至电感组2222,电感组2222将输出电流自B点分流至系统供电模块30和输入端D。经过输入端D的电流再次流经恒压调流充电单元222。这时,恒压调流充电单元222对由输入端D流入的电流进行调整,并由输出端E输出至F点,再由F点流向电池40。
在上述的充电过程中,恒压调流充电单元222自输出端C输出的电流为第二目标输出电流,恒流调压充电单元221输出至F点的电流为第二目标输出电流。恒压调流充电单元222的第二目标输出电流与恒流调压充电单元221的第二目标输出电流之和为第一目标输出电流。
此外,在上述充电过程中,电量计260和保护电路2213均处于工作状态,以配合SoC芯片211实现对输出电流的实时调整,从而实现对各个充电单元220和电池40的安全保护。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充电模块200能够用于实现上述的充电方法,在便于实现小型化设计的同时还可以提高对电池40的充电功率,改善用户的使用体验。此外,本实施例提供的充电模块200还能够降低充电模块200以及电子设备的制造成本负担。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电子设备,结合图3和图13所示,充电模块200可以是图3所示的电子设备中的充电管理模块340中的一部分,或者也可以是与充电管理模块340相对独立的模块,在本实施例中不作限定。充电模块200能够为电子设备的电池40进行充电。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计算机存储介质,该计算机存储介质包括计算机指令,当计算机指令在上述电子设备上运行时,使得该电子设备执行上述方法实施例中电子设备执行的各个功能或者步骤。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当计算机程序产品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上述方法实施例中电子设备执行的各个功能或者步骤。
通过以上实施方式的描述,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为描述的方便和简洁,仅以上述各功能模块的划分进行举例说明,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需要而将上述功能分配由不同的功能模块完成,即将装置的内部结构划分成不同的功能模块,以完成以上描述的全部或者部分功能。
容易理解的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本申请提供的几个实施例的基础上,可以对本申请的实施例进行结合、拆分、重组等得到其他实施例,这些实施例均没有超出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在本申请所提供的几个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装置和方法,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例如,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模块或单元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例如多个单元或组件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装置,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另一点,所显示或讨论的相互之间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接口,装置或单元的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电性,机械或其它的形式。
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一个物理单元或多个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不同地方。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单元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
另外,在本申请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也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上述集成的单元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
集成的单元如果以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可以存储在一个可读取存储介质中。基于这样的理解,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或者该技术方案的全部或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个设备(可以是单片机,芯片等)或处理器(processor)执行本申请各个实施例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U盘、移动硬盘、只读存储器(read only memory,ROM)、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需要说明的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在考虑说明书及实践这里公开的申请后,将容易想到本申请的其它实施方案。本申请旨在涵盖本申请的任何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这些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遵循本申请的一般性原理并包括本申请未公开的本技术领域中的公知常识或惯用技术手段。说明书和实施例仅被视为示例性的,本申请的真正范围由权利要求指出。
应当理解的是,本申请并不局限于上面已经描述并在附图中示出的精确结构,并且可以在不脱离其范围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本申请的范围仅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来限制。
Claims (24)
1.一种充电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充电模块,所述充电模块包括多个充电单元,所述方法包括:
确定所述充电模块的第一目标输出电流;
基于所述第一目标输出电流和各个所述充电单元的类型,确定每个所述充电单元的第二目标输出电流,各个所述充电单元的所述第二目标输出电流之和等于所述第一目标输出电流;
分别对每个所述充电单元,基于所述充电单元的输入电流与输出电流之间的关系和所述第二目标输出电流,确定所述充电单元的目标输入电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方法,其特征在于,
多个所述充电单元包括至少一个恒流调压充电单元和至少一个恒压调流充电单元,所述恒流调压充电单元的输出电流与输入电流之间具有比例对应关系,所述恒压调流充电单元的输出电流与输入电流之间具有功率对应关系。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充电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分别对每个所述充电单元,基于所述充电单元的输入电流与输出电流之间的关系和所述第二目标输出电流,确定所述充电单元的目标输入电流,包括:
基于所述恒流调压充电单元的所述第二目标输出电流以及输出电流与输入电流的比例对应关系,确定所述恒流调压充电单元的所述目标输入电流;
基于所述恒压调流充电单元的所述第二目标输出电流以及输出电流与输入电流的功率对应关系,确定所述恒流调压充电单元的所述目标输入电流。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充电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所述恒压调流充电单元的第二目标输出电流以及输出电流与输入电流的功率对应关系,确定所述恒流调压充电单元的所述目标输入电流,包括:
获取所述恒压调流充电单元的实际输入电压和实际输出电压;
基于所述恒压调流充电单元的所述实际输入电压和所述实际输出电压确定工作效率;
基于所述恒压调流充电单元的所述第二目标输出电流、所述实际输入电压、所述实际输出电压、所述工作效率以及所述功率对应关系确定所述恒压调流充电单元的所述目标输入电流。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充电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所述恒压调流充电单元的实际输入电压和实际输出电压确定工作效率,包括:
获取第一列表,所述第一列表包括所述恒压调流充电单元的至少一组输入电压、输出电压以及工作效率的对应关系;
基于所述恒压调流充电单元的实际输入电压和实际输出电压,查询所述第一列表,获取所述恒压调流充电单元的实际输入电压和实际输出电压对应的工作效率。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充电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列表的确定方法包括:
确定所述恒压调流充电单元的最大输出电流;
在目标温度的环境下,使所述恒压调流充电单元的输出电流为最大输出电流,调整输出电压和输入电压;
记录所述恒压调流充电单元每组输出电压和输入电压对应的工作效率,形成所述第一列表。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充电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所述第一目标输出电流和各个所述充电单元的类型,确定每个所述充电单元的第二目标输出电流,各个所述充电单元的所述第二目标输出电流之和等于所述第一目标输出电流,包括:
基于所述第一目标输出电流与第二列表,确定所述恒压调流充电单元的所述第二目标输出电流以及所述恒流调压充电单元的所述第二目标输出电流,所述恒压调流充电单元的所述第二目标输出电流与所述恒流调压充电单元的所述第二目标输出电流之和等于所述第一目标输出电流;
其中,所述第二列表包括所述充电模块的多组不同的输出电流与所述恒压调流充电单元的输出电流和所述恒流调压充电单元的输出电流的对应关系。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充电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目标输出电流未记载于所述第二列表的情况下,基于所述第二列表,利用线性插值法或等比例分配法,确定所述恒压调流充电单元的所述第二目标输出电流和所述恒流调压充电单元的所述第二目标输出电流。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获取所述充电模块的实际进电池电流;
在所述充电模块的实际进电池电流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一目标输出电流的情况下,继续充电,在所述充电模块的实际进电池电流大于所述第一目标输出电流的情况下,调整所述充电模块的实际输出电流,直至所述充电模块的实际进电池电流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一目标输出电流。
10.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充电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获取所述恒流调压充电单元的实际输入电流;
基于所述恒流调压充电单元的实际输入电流确定所述恒流调压充电单元的实际输出电流;
在所述恒流调压充电单元的实际输出电流小于或等于所述恒流调压充电单元的所述第二目标输出电流的情况下,继续充电,在所述恒流调压充电单元的实际输出电流大于所述恒流调压充电单元的所述第二目标输出电流的情况下,调整所述恒流调压充电单元的实际输出电流,直至所述恒流调压充电单元的实际输出电流小于或等于所述恒流调压充电单元的所述第二目标输出电流。
11.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充电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获取所述恒压调流充电单元的实际输入电流;
在所述恒压调流充电单元的实际输入电流小于或等于所述恒压调流充电单元的目标输入电流的情况下,继续充电,在所述恒压调流充电单元的实际输入电流大于所述恒压调流充电单元的目标输入电流的情况下,调整所述恒压调流充电单元的实际输入电流,直至所述恒压调流充电单元的实际输入电流小于或等于所述恒压调流充电单元的目标输入电流。
12.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充电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获取所述恒压调流充电单元的实际进电池电流;
在所述恒压调流充电单元的实际进电池电流小于或等于所述恒压调流充电单元的进电池电流限值的情况下,继续充电,在所述恒压调流充电单元的实际进电池电流大于所述恒压调流充电单元的进电池电流限值的情况下,调整所述恒压调流充电单元的实际进电池电流,直至所述恒压调流充电单元的实际进电池电流小于或等于所述恒压调流充电单元的进电池电流限制。
1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充电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在电池的电压达到预设电压值的情况下,所述电池进入恒压充电阶段;所述恒流调压充电单元基于充电协议降低输出电压;
获取所述恒流调压充电单元降低输出电压后的输入电流;
基于所述恒流调压充电单元降低输出电压后的输入电流确定所述恒流调压充电单元降低输出电压后的输出电流;
基于所述恒流调压充电单元降低输出电压后的输出电流与所述恒流调压充电单元降低输出电压前所述恒流调压充电单元与所述恒压调流充电单元的所述第二目标输出电流的比例,获取所述恒压调流充电单元降低输出电压后的输出电流。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充电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设置所述恒压调流充电单元降低输出电压后的进电池电流限值等于所述恒压调流充电单元降低输出电压后的输出电流。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充电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所述恒压调流充电单元在恒压充电阶段输出至电池端的实际输出电压等于进电池电压与补偿电压之和,所述补偿电压等于进电池电流与通路阻抗之积。
1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充电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在电池的电压达到预设电压值的情况下,所述电池进入恒压充电阶段;
在所述第一目标输出电流小于或等于所述恒流调压充电单元的最大输出电流的情况下,关闭所述恒压调流充电单元。
17.一种充电模块,其特征在于,包括:
多个充电单元,多个所述充电单元的一端耦接于电源端,另一端耦接于电池端;
控制单元,所述控制单元与多个所述充电单元建立通信连接;
所述控制单元被配置为,确定所述充电模块的第一目标输出电流,基于所述第一目标输出电流和各个所述充电单元的类型,确定每个所述充电单元的第二目标输出电流,各所述充电单元的所述第二目标输出电流之和等于所述第一目标输出电流,
各个所述充电单元被配置为,基于所述充电单元的输入电流与输出电流之间的关系和所述第二目标输出电流,确定目标输入电流。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充电模块,其特征在于,
多个所述充电单元包括至少一个恒流调压充电单元和至少一个恒压调流充电单元,所述恒流调压充电单元的输出电流与输入电流之间具有比例对应关系,所述恒压调流充电单元的输出电流与输入电流之间具有功率对应关系。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充电模块,其特征在于,
所述恒压调流充电单元包括恒压调流充电芯片和电感组;
所述恒压调流充电芯片的输入端耦接于电源端;
所述电感组的一端耦接于恒压调流充电芯片的输出端,另一端耦接于电子设备的系统供电模块和电池端;
所述电感组包括多个串联电感或多个并联电感。
20.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充电模块,其特征在于,
所述恒流调压充电单元包括数模转换器;
所述恒压调流充电单元被配置为,通过所述数模转换器确定所述恒压调流充电单元的实际输入电流和实际输入电压。
21.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充电模块,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电量计,所述电量计耦接于电池的正负极之间,
所述控制单元被配置为,通过所述电量计确定所述恒压调流充电单元的实际输出电压。
22.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电池和如权利要求17-21任一项所述的充电模块,
所述充电模块用于连接外部电源端为所述电池充电。
23.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包括计算机指令,当所述计算机指令在电子设备上运行时,使得所述电子设备执行如权利要求1-16任一项所述的充电方法。
24.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其特征在于,当所述计算机程序产品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所述计算机执行如权利要求1-16任一项所述的充电方法。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410659975.9A CN118249475A (zh) | 2024-05-27 | 2024-05-27 | 一种充电方法、充电模块、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410659975.9A CN118249475A (zh) | 2024-05-27 | 2024-05-27 | 一种充电方法、充电模块、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8249475A true CN118249475A (zh) | 2024-06-25 |
Family
ID=9155910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410659975.9A Pending CN118249475A (zh) | 2024-05-27 | 2024-05-27 | 一种充电方法、充电模块、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8249475A (zh) |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4056962A (ja) * | 2002-07-23 | 2004-02-19 | Honda Motor Co Ltd | 二次電池の充放電制御装置 |
CN111525646A (zh) * | 2020-04-30 | 2020-08-11 | 深圳传音控股股份有限公司 | 充电电路、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
US20210296923A1 (en) * | 2018-12-21 | 2021-09-23 |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 Wireless charging methods and device to-be-charged |
CN114814408A (zh) * | 2022-03-23 | 2022-07-29 | 国网北京市电力公司 | 充电模块的运行状态监测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
CN115360782A (zh) * | 2022-07-31 | 2022-11-18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充电方法、电子设备、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和芯片系统 |
CN117360312A (zh) * | 2023-09-26 | 2024-01-09 | 联合汽车电子有限公司 | 一种车辆的升压充电双环控制方法、系统、以及设备 |
-
2024
- 2024-05-27 CN CN202410659975.9A patent/CN118249475A/zh active Pending
Patent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4056962A (ja) * | 2002-07-23 | 2004-02-19 | Honda Motor Co Ltd | 二次電池の充放電制御装置 |
US20210296923A1 (en) * | 2018-12-21 | 2021-09-23 |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 Wireless charging methods and device to-be-charged |
CN111525646A (zh) * | 2020-04-30 | 2020-08-11 | 深圳传音控股股份有限公司 | 充电电路、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
CN114814408A (zh) * | 2022-03-23 | 2022-07-29 | 国网北京市电力公司 | 充电模块的运行状态监测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
CN115360782A (zh) * | 2022-07-31 | 2022-11-18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充电方法、电子设备、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和芯片系统 |
CN117360312A (zh) * | 2023-09-26 | 2024-01-09 | 联合汽车电子有限公司 | 一种车辆的升压充电双环控制方法、系统、以及设备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WO2018184577A1 (zh) | 无线充电装置和无线充电方法 | |
WO2020132891A1 (zh) | 可选配终端充电的方法、图形用户界面及电子设备 | |
KR102331825B1 (ko) | 배터리를 충전하는 방법과 전자 장치 | |
CN114859258B (zh) | 应用于多电池的电量计和电子设备 | |
CN112737028B (zh) | 充电转换设备及充电控制方法 | |
CN113009995B (zh) | 一种供电装置及供电方法 | |
CN114865755B (zh) | 多电池电源及充放电方法和电子设备 | |
WO2023197699A1 (zh) | 充电电路、充电控制方法和电子设备 | |
WO2019242020A1 (zh) | 充电装置、移动终端和充电控制方法 | |
CN114123385A (zh) | 一种充电和放电电路、充电的方法以及电子设备 | |
CN114844144A (zh) | 充电方法、电子设备、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和芯片系统 | |
CN114094647B (zh) | 一种电芯的连接状态切换方法、电源系统和电子设备 | |
CN116031964B (zh) | 充电控制的方法及终端设备 | |
CN118249475A (zh) | 一种充电方法、充电模块、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 |
EP4418668A1 (en) | Photograph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device and storage medium | |
CN112186823B (zh) | 无线充电方法、电路及系统 | |
CN116937983A (zh) | 一种电压变换电路及电子设备 | |
CN116054297B (zh) | 一种充电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 |
WO2022022436A1 (zh) | 充电方法和电子设备 | |
CN216489841U (zh) | 充放电电路及电子设备 | |
CN118472493B (zh) | 电子设备及其控制方法、充电系统 | |
CN118472494B (zh) | 电子设备及其控制方法、充电系统 | |
CN116031966B (zh) | 温度补偿方法及电子设备 | |
EP4459837A1 (en) | Wireless charging control method and electronic device | |
CN116566202A (zh) | 一种开关电容电路sc及电子设备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