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360782A - 充电方法、电子设备、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和芯片系统 - Google Patents

充电方法、电子设备、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和芯片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360782A
CN115360782A CN202210915486.6A CN202210915486A CN115360782A CN 115360782 A CN115360782 A CN 115360782A CN 202210915486 A CN202210915486 A CN 202210915486A CN 115360782 A CN115360782 A CN 11536078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harging
current
charging path
direct charging
direc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915486.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贤
刘勤凯
杨永祥
吴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0915486.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360782A/zh
Publication of CN11536078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360782A/zh
Priority to PCT/CN2023/107720 priority patent/WO2024027492A1/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007Regulation of charging or discharging current or voltage
    • H02J7/00712Regulation of charging or discharging current or voltage the cycle being controlled or terminated in response to electric parameters
    • H02J7/007182Regulation of charging or discharging current or voltage the cycle being controlled or terminated in response to electric parameters in response to battery voltag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42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rvicing or maintenance of secondary cells or secondary half-cells
    • H01M10/44Methods for charging or discharging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0029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with safety or protection devices or circuits
    • H02J7/00308Overvoltage protection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007Regulation of charging or discharging current or voltage
    • H02J7/00712Regulation of charging or discharging current or voltage the cycle being controlled or terminated in response to electric parameters
    • H02J7/00714Regulation of charging or discharging current or voltage the cycle being controlled or terminated in response to electric parameters in response to battery charging or discharging current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申请适用于终端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充电方法、电子设备、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和芯片系统,所述方法包括:终端设备与适配器连接后,启动非直充通路进行充电,所述适配器的电压可调;所述终端设备根据电池电压,启动直充通路,通过所述非直充通路和所述直充通路共同进行充电,所述电池电压为所述终端设备的电池两端的电压。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终端设备在通过直充通路进行充电的同时,也通过非直充通路进行充电,从而可以通过直充通路和非直充通路同时为终端设备充电,在充电功率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可以降低对直充通路输出的充电功率的要求,相应可以降低对直充电路中直充元件的器件规格的要求,进而可以降低直充元件的成本。

Description

充电方法、电子设备、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和芯片系统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终端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充电方法、电子设备、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和芯片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终端设备的不断发展,终端设备的电池容量不断增加。相应的,为终端设备充电所花费的时间也相应增加。因此,终端设备可以采用快充方案进行充电,以减少充电所花费的时间。
相关技术中,终端设备的充电电路可以包括直充通路和非直充通路。若终端设备不支持快充方案,则可以通过非直充通路为终端设备进行充电;若终端设备支持快充方案,则可以通过直充通路或非直充通路分别为终端设备进行充电,从而通过直充通路减少充电所花费的时间。
但是,在快充方案中,对直充通路的通流能力具有一定的要求,使得直充通路中元器件的成本较高。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充电方法、电子设备、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和芯片系统,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对直充通路的通流能力具有一定的要求,使得直充通路中元器件的成本较高的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申请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第一方面,提供一种充电方法,包括:
终端设备与适配器连接后,启动非直充通路进行充电,所述适配器的电压可调;
所述终端设备根据电池电压,启动直充通路,通过所述非直充通路和所述直充通路共同进行充电,所述电池电压为所述终端设备的电池两端的电压。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充电方法,终端设备在通过直充通路进行充电的同时,也通过非直充通路进行充电,从而可以通过直充通路和非直充通路同时为终端设备充电,在充电功率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可以降低对直充通路输出的充电功率的要求,相应可以降低对直充电路中直充元件的器件规格的要求,进而可以降低直充元件的成本。
而且,通过同时采用直充通路和非直充通路为终端设备充电,可以进一步地提高流入终端设备的电池的电流大小,从而可以提高终端设备的充电功率,减少终端设备充电所花费的时间,提高终端设备进行充电的效率。
在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终端设备根据电池电压,启动直充通路,包括:
当所述电池电压大于第一电压阈值时,所述终端设备启动所述直充通路;
当所述电池电压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一电压阈值时,所述终端设备继续采用所述非直充通路进行充电,直至所述电池电压大于所述第一电压阈值。
通过比较电池电压与第一电压阈值的大小关系,可以确定终端设备能否开启直充通路进行快速充电,可以提高终端设备进行快速充电的准确性。
在第一方面的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启动直充通路,包括:
所述终端设备调整所述适配器输出的充电电压;
当所述充电电压大于或等于第一目标电压时,所述终端设备启动所述直充通路,所述第一目标电压高于或等于直充通路启动时所需的电压。
通过在启动直充通路前提高适配器所输出的电压,使得适配器输出的电压达到第一目标电压,之后再开启直充通路,可以提高终端设备进行快速充电的安全性。
基于第一方面的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一方面的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所述终端设备启动所述直充通路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终端设备根据预先设置的第一基准输入电流,对输入所述直充通路的第一实际输入电流进行调整。
通过对输入直充通路的第一基准输入电流进行调整,可以提高终端设备充电的安全性,也可以减少终端设备充电所花费的时间,从而可以提高终端设备充电的效率。
在第一方面的第四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所述终端设备根据电池电压,启动直充通路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终端设备确定所述非直充通路输出的第二实际输出电流;
所述终端设备根据预先设置的第二基准输出电流,对所述第二实际输出电流进行调整。
在启动直充通路后,再次对非直充通路输出的第二实际输出电流进行调整,可以提高终端设备充电的安全性,也可以减少终端设备充电所花费的时间,从而可以提高终端设备充电的效率。
基于第一方面的第四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一方面的第五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终端设备确定所述非直充通路输出的第二实际输出电流,包括:
所述终端设备对所述非直充通路的输出端的电流进行检测,得到所述第二实际输出电流;
或者,所述终端设备对所述电池的输入端的电流进行检测,得到实际充电总电流,并对所述直充通路的输入端的电流进行检测,得到第一实际输入电流;
所述终端设备根据所述实际充电总电流和所述第一实际输入电流进行计算,得到所述第二实际输出电流。
基于第一方面的第四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一方面的第六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终端设备根据预先设置的第二基准输出电流,对所述第二实际输出电流进行调整,包括:
所述终端设备判断所述第二实际输出电流与所述第二基准输出电流之间的大小关系;
所述终端设备根据所述第二实际输出电流与所述第二基准输出电流之间的大小关系,结合预先设置的电流变化量进行计算,得到第二目标输出电流;
所述终端设备根据所述第二目标输出电流,对所述第二实际输出电流进行调整。
基于第一方面的第六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一方面的第七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终端设备根据所述第二目标输出电流,对所述第二实际输出电流进行调整,包括:
当所述第二实际输出电流大于所述第二基准输出电流时,所述终端设备判断所述第二目标输出电流是否小于最小电流阈值,所述第二目标输出电流为所述第二实际输出电流与所述电流变化量之间的差值;
当所述第二实际输出电流小于所述第二基准输出电流时,所述终端设备判断所述第二目标输出电流是否大于最大电流阈值,所述第二目标输出电流为所述第二实际输出电流与所述电流变化量之间的和值;
当所述第二目标输出电流大于或等于所述最小电流阈值,或者,所述第二目标输出电流小于或等于所述最大电流阈值时,所述终端设备根据所述第二目标输出电流,对所述第二实际输出电流进行调整;
当所述第二目标输出电流小于所述最小电流阈值,或者,所述第二目标输出电流大于所述最大电流阈值时,所述终端设备停止对所述第二实际输出电流进行调整。
基于第一方面的第六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一方面的第八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终端设备判断所述第二实际输出电流与所述第二基准输出电流之间的大小关系,包括:
所述终端设备根据所述第二基准输出电流和预先设置的第二电流误差允许值,确定第二基准电流范围;
所述终端设备判断所述第二实际输出电流是否位于所述第二基准电流范围内;
当所述第二实际输出电流位于所述第二基准电流范围内时,所述终端设备确定所述第二实际输出电流与所述第二基准输出电流相等,并停止对所述第二实际输出电流进行调整;
当所述第二实际输出电流位于所述第二基准电流范围外、且所述第二实际输出电流大于所述第二基准电流范围上限时,所述终端设备确定所述第二实际输出电流大于所述第二基准输出电流;
当所述第二实际输出电流位于所述第二基准电流范围外、且所述第二实际输出电流小于所述第二基准电流范围下限时,所述终端设备确定所述第二实际输出电流小于所述第二基准输出电流。
根据第二实际输出电流与第二基准输出电流之间的大小关系,结合预先设置的最小电流阈值、最大电流阈值和第二电流误差允许值,可以对第二实际输出电流进行准确调整,并且可以及时发现在调整过程中出现的异常,可以提高终端设备充电的安全性,也可以减少终端设备充电所花费的时间,从而可以提高终端设备充电的效率。
基于第一方面的任意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一方面的第九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所述终端设备根据电池电压,启动直充通路,通过所述非直充通路和所述直充通路共同进行充电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终端设备根据所述电池电压,关闭所述直充通路;
所述终端设备根据所述电池电压,采用恒压模式通过所述非直充电路进行充电。
基于第一方面的第九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一方面的第十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终端设备根据所述电池电压,关闭所述直充通路,包括:
所述终端设备根据所述电池电压,更新充电参数,所述充电参数包括:第二电压阈值、第一基准输入电流和基准充电总电流,所述基准充电总电流为所述第一基准输出电流和/或第二基准输出电流;
所述终端设备根据更新后的基准充电总电流,关闭所述直充通路。
基于第一方面的第十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一方面的第十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终端设备根据所述电池电压,更新充电参数,包括:
所述终端设备检测所述电池电压;
当所述电池电压大于第二电压阈值时,所述终端设备更新充电参数,并根据更新后的充电参数,通过所述直充通路和所述非直充通路进行充电;
当所述电池电压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二电压阈值时,所述终端设备根据所述充电参数,通过所述直充通路和所述非直充通路进行充电。
基于第一方面的第十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一方面的第十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终端设备根据更新后的基准充电总电流,关闭所述直充通路,包括:
所述终端设备检测更新后的基准充电总电流是否小于预先设置的非直充电流阈值;
当所述更新后的基准充电总电流小于所述非直充电流阈值时,所述终端设备关闭所述直充通路,并调整所述非直充通路的第二基准输出电流,通过所述非直充通路进行充电;
当所述更新后的基准充电总电流大于或等于所述非直充电流阈值时,所述终端设备通过所述直充通路和所述非直充通路进行充电。
在终端设备的电池所需的充电电流较小的情况下,通过关闭直充通路,仅通过非直充通路进行充电,可以降低终端设备充电所引起的功耗,提高终端设备的能耗比。
基于第一方面的第九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一方面的第十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终端设备根据所述电池电压,采用恒压模式通过所述非直充电路进行充电,包括:
所述终端设备检测所述电池电压;
当所述电池电压大于或等于第三电压阈值时,所述终端设备采用恒压模式通过所述非直充通路进行充电;
当所述电池电压小于所述第三电压阈值时,所述终端设备再次调整所述非直充通路的所述第二基准输出电流,并通过所述非直充通路进行充电。
通过检测电池电压是否达到第三电压阈值,可以确定终端设备是否可以采用恒压模式进行充电,进而可以减少较大的充电电流对电池造成的损伤,可以提高电池的使用寿命,可以提高终端设备充电的安全性。
基于第一方面的第十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一方面的第十四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所述终端设备检测所述电池电压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当所述电池电压大于更新后的第二电压阈值时,所述终端设备再次更新所述充电参数。
基于第一方面的第九种至第十四种中的任意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一方面的第十五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所述终端设备根据所述电池电压,采用恒压模式通过所述非直充电路进行充电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终端设备根据所述电池电压或实际充电总电流,确定所述电池是否充电完毕;
当所述电池充电完毕时,所述终端设备关闭所述非直充通路,停止充电;
当所述电池未充电完毕时,所述终端设备继续采用恒压模式通过所述非直充通路进行充电。
通过检测电池电压或实际充电总电流,确定电池是否充电完毕,可以及时停止充电,可以降低终端设备充电所引起的功耗,提高终端设备的能耗比,可以提高终端设备充电的安全性。
基于第一方面的任意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一方面的第十六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终端设备根据电池电压,启动直充通路,通过所述非直充通路和所述直充通路共同进行充电,包括:
所述终端设备根据电池电压,启动直充通路,并关闭所述非直充通路;
在所述终端设备根据电池电压,启动直充通路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当输入所述直充通路的第一实际输入电流,与预先设置的第一基准输入电流相匹配时,所述终端设备启动所述非直充电路。
在调整输入直充通路的第一实际输入电流的过程中,终端设备先关闭非直充通路,避免对非直充通路输出的第二实际输出电流造成影响,从而可以提高终端设备进行充电的安全性。
基于第一方面的第十六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一方面的第十七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当输入所述直充通路的第一实际输入电流,与预先设置的第一基准输入电流相匹配时,所述终端设备启动所述非直充电路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终端设备根据预先设置的所述第一基准输入电流,对输入所述直充通路的所述第一实际输入电流进行调整。
再次开启非直充通路后,可以再次对非直充通路输出的第二实际输出电流进行调整,可以提高终端设备充电的安全性,也可以减少终端设备充电所花费的时间,从而可以提高终端设备充电的效率。
基于第一方面的任意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一方面的第十八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启动非直充通路进行充电,包括:
所述终端设备采用恒流充电的方式,通过所述非直充通路输出预充电电流进行充电。
通过采用恒流充电的方式进行充电,可以减少充电电流对电池造成的损伤,可以提高电池的使用寿命,可以提高终端设备充电的安全性。
第二方面,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包括:控制器、电池、直充通路、非直充通路、过压保护模块和充电端口;
所述充电端口与所述过压保护模块的输入端连接,所述过压保护模块的输出端分别与所述直充通路的输入端和所述非直充通路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直充通路的输出端和所述非直充通路的输出端均与所述电池连接,所述直充通路和所述非直充通路还均与所述控制器连接;
所述控制器用于运行存储器中存储的计算机程序,以使得所述电子设备实现如第一方面中任一项所述的充电方法。
第三方面,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第一方面中任一项所述的充电方法。
第四方面,提供一种芯片系统,所述芯片系统包括存储器和处理器,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存储器中存储的计算机程序,以实现如第一方面中任一项所述的充电方法。
可以理解的是,上述第二方面至第四方面的有益效果可以参见上述第一方面中的相关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附图说明
图1A为本申请实施例提出的一种充电方法所涉及的充电电路的框架示意图;
图1B为本申请实施例提出的一种充电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1C为本申请实施例提出的另一种充电方法所涉及的充电电路的框架示意图;
图2A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充电方法的示意性流程图;
图2B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过非直充通路进行预充电的示意性流程图;
图2C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启动直充通路进行充电的示意性流程图;
图2D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调整非直充通路输出的第二实际输出电流的示意性流程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充电方法的示意性流程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终端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描述中,为了说明而不是为了限定,提出了诸如特定系统结构、技术之类的具体细节,以便透彻理解本申请实施例。然而,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清楚,在没有这些具体细节的其它实施例中也可以实现本申请。在其它情况中,省略对众所周知的充电电路中的直充通路和非直充通路、适配器调整输出的电压电流的方法、终端设备控制直充通路和非直充通路的方法,以及电子设备的详细说明,以免不必要的细节妨碍本申请的描述。
以下实施例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而并非旨在作为对本申请的限制。如在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那样,单数表达形式“一个”、“所述”、“上述”和“该”旨在也包括例如“一个或多个”这种表达形式,除非其上下文中明确地有相反指示。
随着终端设备的不断发展,终端设备所具备的功能越来越多,终端设备所需求的电量也越来越多。因此,终端设备的电池容量不断增加,则终端设备充电所花费的时间也相应增加。为了减少终端设备充电所花费的时间,终端设备可以采用快充方案进行充电。
其中,终端设备的充电电路可以包括:直充通路和非直充通路,终端设备可以分别通过直充通路和非直充通路进行充电,从而实现快充。
而且,直充通路中包括直充元件,非直充通路中包括非直充元件。直充元件的充电效率高,但是需要搭配具备电压调节功能的适配器,需要的成本较高。而非直充元件可以搭配输出电压固定的适配器,成本较低,但是充电效率也比直充元件的充电效率低。
具体地,直充元件可以为具备电流检测功能的开关电容充电元件,直充元件可以通过开关电容电路实现N:M的电压变换,其中N和M均为正整数。非直充元件可以为通过传统buck电路(一种常用电路拓扑结构)、boost电路(一种常用电路拓扑结构)或buck-boost电路(一种常用电路拓扑结构)实现电压变换的充电元件。
例如,直充元件可以包括1:1直充元件和2:1直充元件等。
需要说明的是,在实际应用中,上述充电电路中的直充通路和非直充通路可以为终端设备中设置的电路,也可以为集成在芯片中的电路模块,本申请实施例对在终端设备中设置直充通路和非直充通路的方式不做限定。
但是,快充方案对直充电路的通流能力有较高的要求,也即是对直充电路输入电池的电流大小具有一定的要求,则直充电路中的直充元件也需要满足相应的条件,而满足相应条件的直充元件的成本较高。
因此,本申请提出一种充电方法,终端设备在通过直充通路进行充电的同时,也通过非直充通路进行充电,从而可以通过直充通路和非直充通路同时为终端设备充电,在充电功率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可以降低对直充通路输出的充电功率的要求,相应可以降低对直充电路中直充元件的器件规格的要求,进而可以降低直充元件的成本。
而且,通过同时采用直充通路和非直充通路为终端设备充电,可以进一步地提高流入终端设备的电池的电流大小,从而可以提高终端设备的充电功率,减少终端设备充电所花费的时间,提高终端设备进行充电的效率。
下述基于直充通路和非直充通路,对本申请提出的充电方法和该充电方法所涉及的充电电路进行介绍。
参见图1A,图1A为本申请实施例提出的一种充电方法所涉及的充电电路的框架示意图,该充电电路中可以包括:充电端口110、过压保护(OVP)模块120、非直充通路130、直充通路140、控制器150和电池160。
其中,非直充通路130和直充通路140并联连接在充电端口110和电池160之间,OVP模块120的一端与充电端口110连接,OVP模块120的另一端分别与非直充通路130的输入端和直充通路140的输入端相连接。
而且,控制器150的输入端可以通过电流检测线和电压检测线(如图1A中所示的点划线)与电池160的输入端相连接,用于采集电池160输入端的电流和电位等参数。相应的,控制器150的输出端可以分别通过第一控制总线和第二控制总线(如图1A中所示的虚线)与直充通路140和非直充通路130相连接,用于根据电池160的电流和电位等参数,分别控制非直充通路130和直充通路140开启或关闭。另外,控制器150还可以通过端口信号总线(如图1A中所示的虚线)与充电端口110相连接,用于根据电池160的电流和电位等参数,指示与充电端口110相连接的适配器调整输出的电压和/或电流。
此外,直充通路140中也设置有电流检测子电路和电压检测子电路,电流检测子电路可以通过与直充通路140连接的电流检测线(如图1A中所示的点划线),对输入直充通路140的电流进行检测;类似的,电压检测子电路可以通过与直充通路140连接的电压检测线(如图1A中所示的点划线),对直充通路140输入端处的电位进行检测,以便控制器150可以根据直充通路140检测的电流和电压参数,调整适配器提供的充电电流和充电电压。
例如,充电端口110可以通过端口功率线与OVP模块120连接,OVP模块120可以分别通过第一功率输入线和第二功率输入线(如图1A中所示的实线)与直充通路140和非直充通路130连接,直充通路140和非直充通路130分别可以通过第一功率输出线和第二功率输出线(如图1A中所示的实线)与电池160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在实际应用中,不但可以通过直充通路140对输入直充通路140的电流和直充通路140输入端处的电位进行检测,还可以通过控制器150进行检测。例如,可以将直充通路140内的电流检测子电路和电压检测子电路,设置在控制器150内或控制器150外,并将电流检测子电路和电压检测子电路与控制器150连接,从而通过控制器150对输入直充通路140的电流和直充通路140输入端处的电位进行检测,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而且,上述电流检测子电路和电压检测子电路,不但可以对输入直充通路140的电流和直充通路140输入端处的电位进行检测,也可以对直充通路140输出的电流和直充通路140输出端处的电位进行检测,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此外,控制器150可以通过端口信号总线与充电端口110连接,与适配器实现数据交互;也可以通过第一控制总线与直充通路140相连接,与直充通路140实现数据交互;还可以通过第二控制总线与非直充通路130相连接,与非直充通路130实现数据交互。
参见图1B,图1B为本申请实施例提出的一种充电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应用于上述充电电路所在的终端设备中,该方法可以包括:
S1、若适配器与终端设备连接,基于适配器提供的充电电压和充电电流,结合非直充通路对终端设备进行充电,直至终端设备的电池电压达到第一电压阈值。
其中,电池电压为终端设备的电池两端的电压。
S2、调整适配器输出的充电电压,并根据调整后的充电电压启动直充通路,结合非直充通路共同为终端设备进行充电,直至终端设备的电池电压达到第二电压阈值。
S3、关闭直充通路,通过非直充通路为终端设备进行充电,直至电池电压达到第三电压阈值。
S4、采用恒压模式通过非直充通路进行充电,直至充电完毕。
其中,恒压模式为非直充通路保持电压恒定,输出的充电电流逐渐减小的模式。
终端设备可以通过充电端口110与适配器连接,并基于适配器提供的充电电压和充电电流,结合终端设备中预先设置的非直充通路130和/或直充通路140,对终端设备的电池160进行充电。相应的,适配器输出的电流经过充电端口110后,可以流经OVP模块120,再通过非直充通路130和/或直充通路140,对适配器输出的充电电流以及适配器提供的充电电压进行变换,输出变换后的电流对电池160进行充电。
其中,终端设备可以根据输入电池160的电流大小,以及电池160两端的电压大小,通过控制器150分别控制非直充通路130和直充通路140的开启或关闭,从而采用非直充通路130和/或直充通路140进行充电。
具体地,终端设备通过充电端口110与适配器连接后,可以通过非直充通路130对终端设备进行充电。在通过非直充通路130充电一段时间后,若电池电压达到第一电压阈值,说明预充电结束,可以开启直充通路140进行充电。
之后,终端设备可以通过控制器150向与充电端口110连接的适配器发送指令,指示适配器提高输出的充电电压,以便根据调整后的充电电压开启直充通路140。相应的,在适配器提供的充电电压升高后,控制器150可以控制直充通路140中的开关器件导通,从而开启直充通路140,通过直充通路140对终端设备进行充电。
类似的,在通过直充通路140充电一段时间后,若电池电压达到第二电压阈值,说明电池电量已经充电达到一定程度,无需继续通过直充通路140进行充电,则控制器150可以控制直充通路140中的开关器件关断,从而关闭直充通路140,仅通过非直充通路130进行充电。
之后,在通过非直充通路130进行充电的过程中,可以通过持续调整非直充通路130的占空比,从而可以持续对非直充通路130输出的电流大小进行调整,直至终端设备的电池电压达到第三电压阈值。此时,终端设备可以控制非直充通路130采用恒压模式进行充电,直至充电完毕。
需要说明的是,在电池电压达到第一电压阈值、适配器调整输出的充电电压的过程中,终端设备可以持续开启非直充通路130,通过非直充通路130进行充电;终端设备也可以暂时关闭非直充通路130,在直充通路140可以稳定输出后,可以再次启动非直充通路130,从而同时通过非直充通路130和直充通路140进行充电,本申请实施例对非直充通路130和直充通路140的启动时机和关闭时机不做限定。
此外,直充通路140和非直充通路130均属于终端设备的充电电路,适配器输出的充电电流均可以输入直充通路140和非直充通路130,而直充通路140和非直充通路130均可以对输入的充电电流进行转换,得到转换后的输出电流为终端设备充电。
其中,适配器实际输入直充通路140的充电电流可以为第一实际输入电流,适配器实际输入非直充通路130的充电电流可以为第二实际输入电流。相应的,直充通路140实际输出的电流可以为第一实际输出电流,非直充通路130实际输出的电流可以为第二实际输出电流。
而且,终端设备在充电过程中,终端设备可以通过控制器150设定并更新目标电流,通过设定的目标电流不断对直充通路140输出的电流,以及非直充通路130输出的电流进行调整,使得直充通路140输出的电流,以及非直充通路130输出的电流不断接近直至与预先设置的基准输出电流相匹配。
例如,终端设备可以预先设置第二基准输出电流,并通过控制器为非直充通路130设定第二目标输出电流,再根据第二目标输出电流调整非直充通路130输出的第二实际输出电流,并不断更新第二目标输出电流,使得第二实际输出电流逐渐接近第二基准输出电流,直至第二实际输出电流与第二基准输出电流相匹配。
此外,针对直充通路140对应的第一基准输入电流和第一基准输出电流,控制器150可以通过设定第一目标电流,调整输入直充通路140的第一实际输入电流,使得第一实际输入电流与第一基准输入电流相匹配,从而控制直充通路140输出的第一实际输出电流与第一基准输出电流相匹配。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在实际应用中,参见图1C,OVP模块120可以包括:开关器件1201和防反灌器件1202,开关器件1201与防反灌器件1202并联,开关器件1201的控制端可以与控制器150相连接。其中,开关器件1201可以为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Metal-Oxide-Semiconductor Field-Effect Transistor,MOSFET)(下述简称为MOS管)或三极管,防反灌器件1202可以为二极管,本申请实施例对开关器件和防反灌器件不做限定。
具体地,图1C中以OVP模块120包括2个PMOS(PMOS-A和PMOS-B)和2个二极管(二极管X和二极管Y)为例进行说明,PMOS-A和PMOS-B的栅极均与控制器150连接,PMOS-A的源极与充电端口110连接,PMOS-A的漏极与PMOS-B的源极连接,PMOS-B的漏极与非直充通路130的输入端连接,直充通路140的输入端连接在PMOS-A与PMOS-B之间。
而且,二极管X的阳极与PMOS-A的漏极连接,二极管X的阴极与PMOS-A的源极连接;二极管Y的阳极与PMOS-B的源极连接,二极管Y的引极与PMOS-B的漏极连接。
此外,控制器150可以为集成控制单元,电池160可以为电池组,本申请实施例对控制器150和电池160不做限定。
以下基于上述提供的包括直充通路和非直充通路的充电电路,对本申请提出的充电方法进行介绍。
图2A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充电方法的示意性流程图,作为示例而非限定,该方法可以应用于上述充电电路所在的终端设备中,参见图2A,该方法包括:
步骤201、检测到与适配器相连接后,启动非直充通路进行充电。
终端设备可以通过预先设置的充电端口与适配器连接,基于适配器提供的充电电压,并通过预先设置的充电电路,对适配器输出的充电电流进行转换,得到输入电池、用于充电的电流,从而实现对终端设备的充电。
终端设备在检测到与适配器连接后,可以先与适配器进行数据交互,确定能否通过连接的适配器进行快速充电。若适配器不支持快速充电,则终端设备可以持续开启非直充通路进行充电;若适配器支持快速充电,则终端设备可以采用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充电方法,根据电池当前存储的电量,选取非直充通路和/或直充通路进行充电,以减少终端设备的充电时间,提高终端设备的充电效率。
终端设备在确定能够根据适配器进行快速充电后,可以先开启非直充通路。基于适配器提供的充电电压,非直充通路的输入端可以接收适配器输出的充电电流,经由非直充通路进行调整后,向终端设备的电池输出第二实际输出电流,通过第二实际输出电流为电池充电。
在一种可选实施例中,终端设备可以通过预先设置的控制器,控制非直充通路中的开关器件导通,从而启动非直充通路,通过非直充通路进行充电。而且,在充电过程中,终端设备可以通过控制器,控制非直充通路按照预充电参数对应的预充电电流,恒流输出第二实际输出电流。
例如,第二实际输出电流为I-Bat2,预充电电流为I-pre,控制器可以调整非直充通路输出的第二实际输出电流,使第二实际输出电流与预充电电流相匹配,即I-Bat2=I-pre。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以终端设备在电池电量较低时进行充电为例进行说明。而在实际应用中,终端设备可以在存储有任意电池电量的情况下与适配器连接,通过适配器对终端设备进行充电,则终端设备也可以先采用非直充通路进行充电,再结合电池电压和电池电量等参数,确定采用非直充通路和/或直充通路进行充电。
步骤202、检测电池电压是否大于第一电压阈值。
其中,电池电压为终端设备的电池两端的电压,第一电压阈值用于确定是否需要对终端设备进行预充电。若电池电压大于第一电压阈值,则说明无需对电池进行预充电;若电池电压小于或等于第一电压阈值,则说明仍需要对电池进行预充电,避免对电池造成损伤,造成安全隐患。
具体地,终端设备在通过非直充通路进行充电后,可以通过控制器检测电池电压,并将检测到的电池电压与预先设置的第一电压阈值进行比较,得到电池电压与第一电压阈值之间的大小关系。
若电池电压小于或等于第一电压阈值,则说明电池电量仍然较低,需要继续采用预充电的方式进行涓流充电,也即是返回步骤201,继续通过非直充通路进行涓流充电。但是,若电池电压大于第一电压阈值,则终端设备可以执行步骤203,通过直充通路进行充电。
例如,参见图2B,图2B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过非直充通路进行预充电的示意性流程图,可以包括如下步骤:
S1、若检测到与适配器连接,启动非直充通路进行充电,并控制直充通路关闭。
S2、通过控制器调整非直充通路输出的第二实际输出电流与预充电电流相匹配。
S3、检测电池电压是否大于第一电压阈值。
S4、若电池电压大于第一电压阈值,则启动直充通路进行充电。
其中,S1至S3的过程与步骤201至步骤202的过程类似,S4的过程可以参见下述步骤203对应的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步骤203、启动直充通路进行充电。
终端设备在确定电池电压大于第一电压阈值后,说明电池已经存储有一定的电量,可以采用大电流对电池进行充电,也即是开启直充通路对电池进行充电。但是,直充通路与非直充通路工作时所需的电压不同,启动直充通路所需的电压高于启动非直充通路所需的电压。
因此,终端设备可以先通过控制器,经由充电端口向适配器发送指令,通过该指令指示适配器提高输出的充电电压,从而在适配器输出的充电电压满足直充通路所需求的电压的基础上,控制器可以控制直充通路中的开关器件导通,进而开启直充通路。
可选的,参见图2C,图2C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启动直充通路进行充电的示意性流程图,可以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203a、调整适配器输出的充电电压。
终端设备在确定需要启动直充通路后,可以通过控制器向适配器发送电压调整指令,通过该电压调整指令,指示适配器对输出的充电电压进行升高,达到与启动直充通路相匹配的充电电压,以便在后续步骤中,终端设备可以根据调整后的充电电压,启动直充通路。
步骤203b、检测适配器输出的充电电压是否达到第一目标电压。
其中,第一目标电压高于或等于直充通路启动时所需的电压。
终端设备在向适配器发送电压调整指令后,可以通过充电端口检测适配器输出的充电电压,并将检测的充电电压与预先设置的第一目标电压进行比较,确定二者之间的大小关系,从而确定适配器输出的充电电压是否达到第一目标电压。
若充电电压并未达到第一目标电压,说明适配器当前输出的充电电压较低,无法根据该充电电压启动直充通路,仍需要继续对适配器输出的充电电压进行升高,则终端设备可以返回步骤203a,继续对适配器输出的充电电压进行调整。
若充电电压已经达到第一目标电压,说明适配器当前输出的充电电压已经达到启动直充通路的要求,则终端设备可以执行步骤203c,根据适配器输出的充电电压启动直充通路。
进一步地,在实际应用中,终端设备中可以预先设置有第一电压误差允许值,该第一电压误差允许值用于表示适配器输出的充电电压的误差范围。相应的,在检测适配器输出的充电电压是否达到第一目标电压的过程中,终端设备可以根据第一目标电压,结合第一电压误差允许值,计算得到第一目标电压范围,也即是,根据第一目标电压与第一电压误差允许值之间的差值与和值,确定第一目标电压范围的参数值,再将适配器输出的充电电压与第一目标电压范围进行比较,确定适配器输出的充电电压是否位于第一目标电压范围内。
若适配器输出的充电电压位于第一目标电压范围内,则确定充电电压已经达到第一目标电压;若适配器输出的充电电压位于第一目标电压范围外,则确定充电电压仍未达到第一目标电压。
例如,适配器输出的充电电压Vbus1,第一目标电压为Vbus0,第一电压误差允许值为Verror,则第一目标电压范围可以为(Vbus0-Verror,Vbus0+Verror)。若Vbus1>Vbus0-Verror,且Vbus1<Vbus0+Verror,则说明适配器输出的充电电压位于第一目标电压范围内,可以确定充电电压已经达到第一目标电压。
步骤203c、启动直充通路进行充电。
在确定适配器输出的充电电压达到第一目标电压后,终端设备可以通过控制器,控制直充通路中的开关器件导通,使得适配器输出的充电电流在流入直充通路后,可以通过直充通路对该充电电流进行变换,得到第一实际输出电流,从而通过直充通路输出的第一实际输出电流为电池充电。
步骤203d、根据第一基准输入电流,调整输入直充通路的第一实际输入电流。
其中,第一基准输入电流为终端设备预先设定的电流参数,用于表示在充电过程中需要输入直充通路的电流大小。而且,该第一基准输入电流可以根据直充通路中各元器件的参数规格,以及终端设备的电池能够接收的充电电流进行设定,本申请实施例对第一基准输入电流不做限定。
在通过直充通路进行充电的过程中,终端设备可以根据预先设定的第一基准输入电流,对输入直充通路的第一实际输入电流进行调整,从而可以对直充通路输出的第一实际输出电流进行调整,进而可以提高直充通路输出的第一实际输出电流,提高终端设备的充电效率。
与步骤203b类似的,终端设备也可以根据预先设置的第一电流误差允许值,确定直充通路输出的第一实际输出电流,是否与预先设定的第一基准输入电流相匹配,从而不断调整直充通路输出的第一实际输出电流,直至第一实际输出电流与第一基准输入电流相匹配,也即是,使得调整后的第一实际输出电流位于与第一基准输入电流相对应的第一基准电流范围内。
其中,该第一电流误差允许值用于表示输入直充通路的第一实际输入电流的误差范围。
具体地,终端设备可以根据设定的第一基准输入电流,结合预先设置的第一电流误差允许值进行计算,得到第一基准输入电流与第一电流误差允许值之间的差值与和值,从而可以将二者之间的差值与和值,确定为第一基准电流范围的下限与上限。
之后,终端设备可以将第一实际输入电流与第一基准电流范围进行比较,确定第一实际输入电流是否在第一基准电流范围内。若第一实际输入电流在第一基准电流范围内,则说明输入直充通路的第一实际输入电流符合预先设置的要求,第一实际输入电流与第一基准输入电流相匹配,无需继续调整适配器输入直充通路的第一实际输入电流。
但是,若第一实际输入电流在第一基准电流范围外,则说明输入直充通路的第一实际输入电流与第一基准输入电流相差较大,无法满足预先设置的输入要求,需要返回步骤203a,通过控制器向适配器发送指令,使得适配器可以根据接收的指令,再次调整适配器输出的充电电压和输入直充通路的第一实际输入电流,直至第一实际输入电流与第一基准输入电流相匹配。
例如,第一实际输入电流为Ibus,第一基准输入电流为Ibus_set,第一电流误差允许值为Ierror,则第一基准电流范围可以为(Ibus_set-Ierror,Ibus_set+Ierror)。若Ibus>Ibus_set-Ierror,且Ibus<Ibus_set+Ierror,则说明输入直充通路的第一实际输入电流位于第一基准电流范围内,可以确定第一实际输入电流与第一基准输入电流相匹配。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在步骤201中已经启动非直充通路进行充电,而本步骤203又启动直充通路进行充电,则终端设备同时通过非直充通路和直充通路进行充电,在充电功率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可以降低对直充通路输出的充电电流的要求,也即是降低对直充通路输出的充电功率的要求,从而可以降低对直充电路中直充元件的器件规格的要求,进而可以降低直充元件的成本,以及降低终端设备的成本。
步骤204、根据实际充电总电流和输入直充通路的第一实际输入电流,确定非直充通路输出的第二实际输出电流。
其中,实际充电总电流可以为流入终端设备的电池、用于为电池充电的各电流的和值,也即是,实际充电总电流可以通过直充通路和/或非直充通路进行充电的电流和值。例如,若终端设备同时通过直充通路和非直充通路进行充电,则实际充电总电流为第一实际输出电流和第二实际输出电流的和值;若终端设备通过直充通路或非直充通路进行充电,则实际充电总电流为第一实际输出电流或第二实际输出电流。
与步骤203相对应的,终端设备同时通过直充通路和非直充通路进行充电,则控制器在电池处检测得到的实际充电总电流为第一实际输出电流和第二实际输出电流的和值。再结合检测的输入直充通路的第一实际输入电流,终端设备根据直充通路的输入电流与输出电流之间的电流计算公式,即可确定直充通路输出的第一实际输出电流。再根据实际充电总电流,结合第一实际输出电流,即可计算得到非直充通路输出的第二实际输出电流,即为实际充电总电流与第一实际输出电流之间的差值,以便在后续步骤中,终端设备可以根据确定的第二实际输出电流,继续对非直充通路输出的第二实际输出电流进行调整。
例如,实际充电总电流为Ibat,第一实际输入电流为Ibus,根据预先设置的电流计算公式可以得到第一实际输出电流为Ibus*2,则第二实际输出电流可以为Ibat2=Ibat-Ibus*2。
需要说明的是,在实际应用中,终端设备也可以对第一实际输入电流和第二实际输出电流进行检测,计算得到实际充电总电流;或者,终端设备还可以对实际充电总电流和第二实际输出电流进行检测,计算得到第一实际输入电流。也即是,终端设备可以对实际充电总电流、第一实际输入电流和第二实际输出电流中的任意两个电流进行检测,从而计算得到第三个电流,本申请实施例对终端设备确定实际充电总电流、第一实际输入电流和第二实际输出电流的方式不做限定。
此外,终端设备还可以对第一实际输出电流进行检测,从而可以根据第一实际输出电流,结合实际充电总电流确定第二实际输出电流,或者,可以根据第一实际输出电流,结合第二实际输出电流确定实际充电总电流,本申请实施例对检测第一实际输入电流或第一实际输出电流不做限定。
步骤205、根据第二基准输出电流,调整非直充通路输出的第二实际输出电流。
其中,第二基准输出电流可以为预先设定的非直充通路需要输出的电流,以便终端设备可以根据第二基准输出电流,对非直充通路输出的第二实际输出电流进行调整,使得第二实际输出电流与第二基准输出电流相匹配,从而可以提高终端设备的充电效率。
相对应的,终端设备可以通过控制器,对非直充通路输出的第二实际输出电流与预先设置的第二基准输出电流进行比较,再根据比较结果,确定是否需要对第二实际输出电流进行调整。若需要对第二实际输出电流进行调整,则可以确定对第二实际输出电流进行调整的策略,并根据确定的策略对第二实际输出电流进行调整。
可选的,参见图2D,图2D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调整非直充通路输出的第二实际输出电流的示意性流程图,可以包括如下步骤:
205a、比较第二实际输出电流和第二基准输出电流,确定第二实际输出电流与第二基准输出电流之间的大小关系。
终端设备在确定第二实际输出电流后,可以将第二实际输出电流与预先设置的第二基准输出电流进行比较,确定第二实际输出电流与第二基准输出电流之间的大小关系,以便在后续步骤中,可以根据该大小关系,确定对第二实际输出电流的调整方式。
具体地,终端设备可以先将预先设置的第二基准输出电流与采集得到的第二实际输出电流进行比较,判断二者之间的大小关系。若第二实际输出电流与第二基准输出电流相等,则无需继续对第二实际输出电流进行调整,可以执行步骤206。
但是,若第二实际输出电流大于或小于第二基准输出电流,则说明第二实际输出电流与第二基准输出电流之间存在差异。而在实际应用中,非直充通路输出的电流可能存在波动,则终端设备可以结合与第二基准输出电流对应的第二电流误差允许值,确定是否需要对第二实际输出电流进行调整。
其中,该第二电流误差允许值用于表示非直充通路输出的第二实际输出电流的误差范围。
与步骤203d类似的,终端设备可以根据预先设定的第二基准输出电流,结合预先设置的第二电流误差允许值进行计算,得到第二基准输出电流与第二电流误差允许值之间的差值与和值,从而可以将二者之间的差值与和值,确定为第二基准电流范围的下限与上限。
之后,终端设备可以将第二实际输出电流与第二基准电流范围进行比较,确定第二实际输出电流是否在第二基准电流范围内。若第二实际输出电流在第二基准电流范围内,则说明非直充通路输出的第二实际输出电流符合预先设置的输出要求,无需继续调整非直充通路输出的第二实际输出电流,可以执行步骤206。
但是,若第二实际输出电流在第二基准电流范围外,则说明非直充通路输出的第二实际输出电流与第二基准输出电流相差较大,无法满足预先设置的输出要求,需要执行步骤205b或步骤205c,继续对非直充通路输出的第二实际输出电流进行调整。
进一步地,若第二实际输出电流小于第二基准电流范围下限,或第二实际输出电流大于第二基准电流范围上限,则说明第二实际输出电流与第二基准输出电流之间相差较大,需要及时对第二实际输出电流进行调整。
相应的,若第二实际输出电流小于第二基准电流范围下限,则终端设备可以确定第二实际输出电流小于第二基准输出电流,并执行步骤205b,以提高第二实际输出电流;若第二实际输出电流大于第二基准电流范围上限,则终端设备可以确定第二实际输出电流大于第二基准输出电流,并执行步骤205c,以降低第二实际输出电流,从而可以分别采用不同的方式对第二实际输出电流进行调整,以使调整后的第二实际输出电流更加接近第二基准输出电流。
205b、若第二实际输出电流小于第二基准输出电流,则结合预先设置的电流变化量提高第二目标输出电流,并判断第二目标输出电流是否大于最大电流阈值。
其中,电流变化量可以根据终端设备的电池,以及非直充通路所输出的电流灵敏度进行设置;最大电流阈值可以根据终端设备的电池,以及适配器能够输出的最大电流进行设置,本申请实施例对电流变化量和最大电流阈值均不做限定。
而且,第二目标输出电流用于调整非直充通路输出的第二实际输出电流,使得调整后的第二实际输出电流更加接近第二基准输出电流。此外,第二目标输出电流可以根据第二实际输出电流不断更新,直至第二实际输出电流与第二基准输出电流相匹配。
与步骤205a相对应的,在确定第二实际输出电流小于第二基准输出电流后,终端设备可以根据预先设置的电流变化量,结合第二实际输出电流更新得到第二目标输出电流,使得更新后的第二目标输出电流高于第二实际输出电流。
之后,终端设备可以判断第二目标输出电流是否大于预先设置的最大电流阈值,以提高终端设备充电的安全性,避免造成安全隐患。若第二目标输出电流大于最大电流阈值,则说明终端设备可能出现异常,通过第二目标输出电流调整第二实际输出电流的效果较小,暂时停止对第二实际输出电流进行调整,并执行步骤206。
但是,若第二目标输出电流小于或等于最大电流阈值,则说明终端设备可以返回执行步骤204,继续通过更新后的第二目标输出电流调整第二实际输出电流,也即是,通过控制器调整非直充通路的占空比,使得非直充通路输出的第二实际输出电流升高,并再次检测第二实际输出电流,直至再次检测的第二实际输出电流与第二基准输出电流相匹配,或者第二目标输出电流大于最大电流阈值。
例如,若第二实际输出电流为Ibat2,则可以基于Ibat2,结合预先设置的电流变化量ΔI,更新得到第二目标输出电流Ibat_a=Ibat2+ΔI,从而可以根据大于第二实际输出电流的第二目标输出电流,对第二实际输出电流进行升高,使得升高后的第二实际输出电流与第二基准输出电流相匹配。
205c、若第二实际输出电流大于第二基准输出电流,则结合预先设置的电流变化量降低第二目标输出电流,并判断第二目标输出电流是否小于最小电流阈值。
其中,最小电流阈值可以根据终端设备的电池,以及适配器能够输出的最小电流进行设置,本申请实施例对最小电流阈值不做限定。
与步骤205b类似的,在确定第二实际输出电流大于第二基准输出电流后,终端设备可以根据预先设置的电流变化量,结合第二实际输出电流更新得到第二目标输出电流,使得更新后的第二目标输出电流小于第二实际输出电流。
之后,终端设备可以判断第二目标输出电流是否小于预先设置的最小电流阈值,以提高终端设备充电的安全性,避免造成安全隐患。若第二目标输出电流小于最小电流阈值,则说明终端设备可能出现异常,通过第二目标输出电流调整第二实际输出电流的效果较小,暂时停止对第二实际输出电流进行调整,并执行步骤206。
但是,若第二目标输出电流大于或等于最小电流阈值,则说明终端设备可以返回执行步骤204,继续通过更新后的第二目标输出电流调整第二实际输出电流,也即是,通过控制器调整非直充通路的占空比,使得非直充通路输出的第二实际输出电流降低,并再次检测第二实际输出电流,直至再次检测的第二实际输出电流与第二基准输出电流相匹配,或者第二目标输出电流小于最小电流阈值。
例如,若第二实际输出电流为Ibat2,则可以基于Ibat2,结合预先设置的电流变化量ΔI,更新得到第二目标输出电流Ibat_a=Ibat2-ΔI,从而可以根据小于第二实际输出电流的第二目标输出电流,对第二实际输出电流进行降低,使得降低后的第二实际输出电流与第二基准输出电流相匹配。
步骤206、判断电池电量是否大于预先设置的电量阈值,或者判断电池电压是否大于第二电压阈值。
终端设备在充电过程中,电池电量不断增加,电池电压也不断升高,则电池所需的用于充电的电流大小不断降低。因此,在充电过程中,可以多次检测电池电量,确定当前所在的充电阶段,以便在后续步骤中,可以根据各个充电阶段,对各个基准电流进行调整。
其中,电量阈值和第二电压阈值均用于确定终端设备当前所在的充电阶段。若电池电量大于电量阈值,或者电池电压大于第二电压阈值,则说明终端设备当前的充电阶段已经完成,可以对电量阈值和第二电压阈值等充电参数进行更新,从而进入下一充电阶段。
但是,若电池电量不大于电量阈值、且电池电压不大于第二电压阈值,则说明终端设备当前所在的充电阶段并未充电完毕,需要继续根据当前的充电参数进行充电,直至电池电量大于电量阈值,或者电池电压大于第二电压阈值。
在确定输入直充通路的第一实际输入电流与第一基准输入电流相匹配、且非直充通路输出的第二实际输出电流与第二基准输出电流相匹配后,终端设备可以检测电池电量和电池电压等参数,从而确定当前阶段是否充电完成,能否进入下一充电阶段。
若电池电量不大于电量阈值、且电池电压不大于第二电压阈值,则可以返回步骤204,继续对第一实际输入电流和第二实际输出电流进行调整,直至电池电量大于电量阈值,或者电池电压大于第二电压阈值。
若电池电量大于电量阈值,或者电池电压大于第二电压阈值,则可以执行步骤207,对电量阈值和第二电压阈值等充电参数进行更新,进入下一充电阶段,并根据更新后的充电参数继续对第一实际输入电流和第二实际输出电流进行调整。
步骤207、更新充电参数。
其中,充电参数可以包括:第一基准输入电流、电量阈值、第二电压阈值和基准充电总电流等,第一基准输入电流、电量阈值和第二电压阈值可以参考前述,在此不再赘述。而基准充电总电流为第一基准输出电流和/或第二基准输出电流对应的参数值,当终端设备采用直充通路和非直充通路同时充电时,基准充电总电流为第一基准输出电流与第二基准输出电流之间的和值;当终端设备采用直充通路或非直充通路同时充电时,则基准充电总电流为第一基准输出电流或第二基准输出电流。
与步骤206相对应的,在确定终端设备可以进入下一充电阶段后,终端设备可以对步骤203至步骤206中所涉及的充电参数进行更新,从而降低输入电池的总充电电流,以提高终端设备充电的安全性。
例如,终端设备可以对第一基准输入电流、电量阈值、第二电压阈值和基准充电总电流进行更新,按照预先设置的电流参数降低第一基准输入电流和基准充电总电流,并按照预先设置的电压参数提高电量阈值和第二电压阈值。
步骤208、检测更新后的基准充电总电流是否小于非直充电流阈值。
随着充电过程的不断进行,终端设备所需的基准充电总电流越来越小,在基准充电总电流减小到一定程度后,则无需同时采用直充通路和非直充通路进行充电,仅通过非直充通路即可完成充电。
因此,终端设备可以检测更新后的基准充电总电流是否小于非直充电流阈值,通过该预先设置的非直充电流阈值,确定能否仅通过非直充通路进行充电,以便可以根据判断结果,确定是否需要关闭直充通路。
具体地,终端设备在对充电参数更新完毕后,可以将更新后的基准充电总电流,与预先设置的非直充电流阈值进行比较,得到更新后的基准充电总电流与非直充电流阈值之间的大小关系。
若更新后的基准充电总电流仍大于或等于非直充电流阈值,则说明终端设备仍然需要通过直充通路和非直充通路进行充电,终端设备可以返回步骤204,继续根据更新后的充电参数进行充电。
若更新后的基准充电总电流仍小于非直充电流阈值,则说明终端设备可以仅通过非直充通路进行充电,终端设备可以执行步骤209,关闭直充通路。
步骤209、关闭直充通路,并调整非直充通路的第二基准输出电流。
终端设备在确定可以仅通过非直充通路进行充电后,可以通过控制器控制直充通路中的开关器件关断,从而关闭直充通路。而且,终端设备还可以对非直充通路对应的第二基准输出电流进行调整,以便非直充通路输出的第二实际输出电流与电池所需的基准充电总电流相匹配。
例如,终端设备可以对非直充通路对应的第二基准输出电流进行更新,将第二基准输出电流对应的参数,替换为基准充电总电流所对应的参数,从而完成对第二基准输出电流的调整,以便在后续步骤中,通过非直充通路进行充电。
需要说明的是,在实际应用中,终端设备在关闭直充通路后,可以根据非直充通路进行充电,直至电池电量达到满电量状态,也即是电池电量充满,本申请实施例对通过非直充通路进行充电直至电池电量充满的过程不再赘述。
可选的,参见步骤210至步骤215,说明了终端设备在关闭直充通路后,仅通过非直充通路进行充电的过程。
步骤210、判断电池电量是否大于更新后的电量阈值,或者判断电池电压是否大于更新后的第二电压阈值。
步骤211、再次更新充电参数。
步骤210至步骤211的过程,与步骤206至步骤207的过程类似,在此不再赘述。
需要说明的是,若步骤210中电池电量大于更新后的电量阈值,或者电池电压大于更新后的第二电压阈值,则终端设备可以执行步骤211,再次对充电参数进行更新,并在更新完毕后执行步骤212,确定是否需要采用恒压模式进行充电。
若步骤210中电池电量不大于更新后的电量阈值、且电池电压不大于更新后的第二电压阈值,则终端设备可以继续充电,直至电池电量大于更新后的电量阈值,或者电池电压大于更新后的第二电压阈值。
步骤212、检测电池电压是否大于或等于第三电压阈值。
其中,第三电压阈值用于确定终端设备是否需要采用恒压模式进行充电。若电池电压大于或等于第三电压阈值,则说明终端设备的电池可以采用恒压模式进行充电,避免对电池造成损伤,造成安全隐患;若电池电压小于第三电压阈值,则说明终端设备仍然需要根据非直充通路的第二基准输出电流进行充电,以提高终端设备的充电效率。
而且,本步骤212的检测判断过程,与步骤202的判断过程类似,在此不再赘述。
需要说明的是,若电池电压大于或等于第三电压阈值,则终端设备可以执行步骤213,采用恒压模式通过非直充通路进行充电;若电池电压小于第三电压阈值,则终端设备可以返回步骤209,继续根据第二基准输出电流进行充电,直至电池电压大于或等于第三电压阈值。
步骤213、采用恒压模式通过非直充通路进行充电。
其中,恒压模式用于指示非直充通路在充电过程中,非直充通路的充电电压保持不变,从而可以逐渐减小非直充通路输出的第二实际输出电流,避免对电池造成损伤。
具体地,在确定电池电压大于或等于第三电压阈值后,则终端设备可以采用恒压模式通过非直充通路进行充电,通过调整非直充通路中开关器件的占空比,使得非直充通路的充电电压保持恒定,并通过逐渐降低的第二实际输出电流为终端设备进行充电。
步骤214、检测电池是否处于满电量状态。
终端设备在采用恒压模式进行充电后,说明终端设备的电池电量已接近满充,则终端设备可以对实际充电总电流进行检测,根据检测到的实际充电总电流进行判断,确定电池是否处于满电量状态。
若电池电压越高,则说明电池电量越高。另外,随着电池电压的升高,非直充通路向电池传输的第二实际输出电流也越小。相应的,当充电完毕时,电池电量最高、电池电压最高、第二实际输出电流也最小。
当电池的电量逐渐升高时,电池电压也逐渐升高,则电池电压与非直充通路之间的电压差逐渐减小,非直充通路所输出的第二实际输出电流也逐渐减小。当非直充通路所输出的第二实际输出电流减小到一定程度时,即可认为电池电压与非直充通路的电压接近或相同,电池已经充电完毕。
相应的,终端设备在通过控制器对实际充电总电流进行采集后,可以通过控制器将该实际充电总电流与预先设置的满充电流阈值进行比较,确定二者之间的大小关系,从而可以根据实际充电总电流与满充电流阈值之间的大小关系,确定是否已经充电完毕。
若实际充电总电流大于满充电流阈值,则说明电池仍未充电完毕,电池电压与目标充电电路的当前充电电压仍有一定的压差,可以继续采用恒压模式对电池进行充电,也即是可以返回步骤213,继续对终端设备进行充电,并再次检测输入电池的实际充电总电流,直至实际充电总电流小于或等于满充电流阈值。
若实际充电总电流小于或等于满充电流阈值,则说明电池处于满电量状态,已经充电完毕,则可以执行步骤215停止充电。
步骤215、关闭非直充通路,并停止充电。
终端设备在确定充电完毕后,即可通过控制器控制非直充通路中的开关器件断开,从而关闭非直充通路,停止通过非直充通路继续为终端设备进行充电。
而且,终端设备还可以提醒用户电池已经充电完毕,可以拔出适配器,以降低安全隐患,提高终端设备充电的安全性。
综上所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充电方法,终端设备在通过直充通路进行充电的同时,也通过非直充通路进行充电,从而可以通过直充通路和非直充通路同时为终端设备充电,在充电功率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可以降低对直充通路输出的充电功率的要求,相应可以降低对直充电路中直充元件的器件规格的要求,进而可以降低直充元件的成本。
而且,通过同时采用直充通路和非直充通路为终端设备充电,可以进一步地提高流入终端设备的电池的电流大小,从而可以提高终端设备的充电功率,减少终端设备充电所花费的时间,提高终端设备进行充电的效率。
上述提供了一种基于直充通路和非直充通路共同为终端设备进行充电的充电方法,而在实际应用中,可以继续对启动或关闭直充通路和非直充通路的时机进行调整,以提高终端设备进行充电的安全性。
参见图3,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充电方法的示意性流程图,作为示例而非限定,该方法可以应用于上述充电电路所在的终端设备中,参见图3,该方法包括:
步骤301、检测到与适配器相连接后,启动非直充通路进行充电。
步骤302、检测电池电压是否大于第一电压阈值。
其中,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步骤301至步骤302的过程,与步骤201至步骤202的过程类似,在此不再赘述。
步骤303、关闭非直充通路,并启动直充通路进行充电。
在确定电池电压大于第一电压阈值后,说明终端设备无需继续进行预充电,可以启动直充通路进行充电。而且,在启动直充通路后,需要提高适配器输出的充电电压,以调整输入直充通路的第一实际输入电流。
但是,在启动直充通路之前,终端设备可以对非直充通路进行关闭,避免在对第一实际输入电流进行调整的过程中对非直充通路造成安全隐患,从而可以提高终端设备充电的安全性。
需要说明的是,本步骤303中启动直充通路进行充电的过程,与步骤203中步骤203a至步骤203d的过程类似,在此不再赘述。
步骤304、启动非直充通路。
与步骤303相对应的,在终端设备启动直充通路,并对输入直充通路的第一实际输入电流调整完毕后,说明终端设备可以通过直充通路进行稳定充电,则终端设备可以再次开启非直充通路,从而通过直充通路和非直充通路共同为终端设备进行充电。
其中,本步骤304开启非直充通路的过程与步骤301启动非直充通路的过程类似,在此不再赘述。
步骤305、根据实际充电总电流和输入直充通路的第一实际输入电流,确定非直充通路输出的第二实际输出电流。
步骤306、根据第二基准输出电流,调整非直充通路输出的第二实际输出电流。
其中,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步骤305至步骤306对第二实际输出电流进行调整的过程,与步骤204至步骤205中对第二实际输出电流进行调整的过程类似,在此不再赘述。
步骤307、根据预先设置的第一基准输入电流,再次对输入直充通路的第一实际输入电流进行调整。
尽管在步骤303中在开启直充通路后,对输入直充通路的第一实际输入电流进行了调整。但是,终端设备又在步骤304中开启了直充通路,导致输入直充通路的第一实际输入电流受到影响。
相应的,终端设备在对非直充通路输出的第二实际输出电流调整完毕后,可以再次对输入直充通路的第一实际输入电流进行调整,使得第一实际输入电流与预先设置的第一基准输入电流相匹配。
其中,本步骤307中对输入直充通路的第一实际输入电流进行调整的过程,与步骤303中对输入直充通路的第一实际输入电流进行调整的过程类似,在此不再赘述。
需要说明的是,若第一实际输入电流与第一基准输入电流相匹配,则终端设备可以执行步骤308;若第一实际输入电流与第一基准输入电流不匹配,则终端设备可以采用与步骤303类似的方式,继续对第一实际输入电流进行调整,直至第一实际输入电流与第一基准输入电流相匹配。
步骤308、判断电池电量是否大于预先设置的电量阈值,或者判断电池电压是否大于第二电压阈值。
步骤309、更新充电参数。
步骤310、检测更新后的基准充电总电流是否小于非直充电流阈值。
步骤311、关闭直充通路,并调整非直充通路的第二基准输出电流。
步骤312、判断电池电量是否大于更新后的电量阈值,或者判断电池电压是否大于更新后的第二电压阈值。
步骤313、再次更新充电参数。
步骤314、检测电池电压是否大于或等于第三电压阈值。
步骤315、采用恒压模式通过非直充通路进行充电。
步骤316、检测电池是否处于满电量状态。
步骤317、关闭非直充通路,并停止充电。
其中,上述步骤308至步骤317的过程,与步骤206至步骤215的过程类似,在此不再赘述。
综上所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充电方法,终端设备在通过直充通路进行充电的同时,也通过非直充通路进行充电,从而可以通过直充通路和非直充通路同时为终端设备充电,在充电功率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可以降低对直充通路输出的充电功率的要求,相应可以降低对直充电路中直充元件的器件规格的要求,进而可以降低直充元件的成本。
而且,通过同时采用直充通路和非直充通路为终端设备充电,可以进一步地提高流入终端设备的电池的电流大小,从而可以提高终端设备的充电功率,减少终端设备充电所花费的时间,提高终端设备进行充电的效率。
此外,在调整输入直充通路的第一实际输入电流的过程中,终端设备先关闭非直充通路,避免对非直充通路输出的第二实际输出电流造成影响,从而可以提高终端设备进行充电的安全性。
应理解,上述实施例中各步骤的序号的大小并不意味着执行顺序的先后,各过程的执行顺序应以其功能和内在逻辑确定,而不应对本申请实施例的实施过程构成任何限定。
下面以终端设备为例,介绍本申请实施例涉及的电子设备。请参阅图4,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终端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终端设备可以包括处理器410,外部存储器接口420,内部存储器421,通用串行总线(universal serial bus,USB)接口430,充电管理模块440,电源管理模块441,电池442,天线1,天线2,移动通信模块450,无线通信模块460,音频模块470,扬声器470A,受话器470B,麦克风470C,耳机接口470D,传感器模块480,按键490,马达491,指示器492,摄像头493,显示屏494,以及用户标识模块(subscriber identification module,SIM)卡接口495等。其中传感器模块480可以包括压力传感器480A,陀螺仪传感器480B,气压传感器480C,磁传感器480D,加速度传感器480E,距离传感器480F,接近光传感器480G,指纹传感器480H,温度传感器480J,触摸传感器480K,环境光传感器480L,骨传导传感器480M等。
可以理解的是,本发明实施例示意的结构并不构成对终端设备的具体限定。在本申请另一些实施例中,终端设备可以包括比图示更多或更少的部件,或者组合某些部件,或者拆分某些部件,或者不同的部件布置。图示的部件可以以硬件,软件或软件和硬件的组合实现。
处理器410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单元,例如:处理器410可以包括应用处理器(application processor,AP),调制解调处理器,图形处理器(graphics processingunit,GPU),图像信号处理器(image signal processor,ISP),控制器,存储器,视频编解码器,数字信号处理器(digital signal processor,DSP),基带处理器,和/或神经网络处理器(neural-network processing unit,NPU)等。其中,不同的处理单元可以是独立的器件,也可以集成在一个或多个处理器中。
其中,控制器可以是终端设备的神经中枢和指挥中心。控制器可以根据指令操作码和时序信号,产生操作控制信号,完成取指令和执行指令的控制。
处理器410中还可以设置存储器,用于存储指令和数据。在一些实施例中,处理器410中的存储器为高速缓冲存储器。该存储器可以保存处理器410刚用过或循环使用的指令或数据。如果处理器410需要再次使用该指令或数据,可从所述存储器中直接调用。避免了重复存取,减少了处理器410的等待时间,因而提高了系统的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处理器410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接口。接口可以包括集成电路(inter-integrated circuit,I2C)接口,集成电路内置音频(inter-integrated circuitsound,I2S)接口,脉冲编码调制(pulse code modulation,PCM)接口,通用异步收发传输器(universal asynchronous receiver/transmitter,UART)接口,移动产业处理器接口(mobile industry processor interface,MIPI),通用输入输出(general-purposeinput/output,GPIO)接口,用户标识模块(subscriber identity module,SIM)接口,和/或通用串行总线(universal serial bus,USB)接口等。
I2C接口是一种双向同步串行总线,包括一根串行数据线(serial data line,SDA)和一根串行时钟线(derail clock line,SCL)。在一些实施例中,处理器410可以包含多组I2C总线。处理器410可以通过不同的I2C总线接口分别耦合触摸传感器480K,充电器,闪光灯,摄像头493等。例如:处理器410可以通过I2C接口耦合触摸传感器480K,使处理器410与触摸传感器480K通过I2C总线接口通信,实现终端设备的触摸功能。
I2S接口可以用于音频通信。在一些实施例中,处理器410可以包含多组I2S总线。处理器410可以通过I2S总线与音频模块470耦合,实现处理器410与音频模块470之间的通信。在一些实施例中,音频模块470可以通过I2S接口向无线通信模块460传递音频信号,实现通过蓝牙耳机接听电话的功能。
PCM接口也可以用于音频通信,将模拟信号抽样,量化和编码。在一些实施例中,音频模块470与无线通信模块460可以通过PCM总线接口耦合。在一些实施例中,音频模块470也可以通过PCM接口向无线通信模块460传递音频信号,实现通过蓝牙耳机接听电话的功能。所述I2S接口和所述PCM接口都可以用于音频通信。
UART接口是一种通用串行数据总线,用于异步通信。该总线可以为双向通信总线。它将要传输的数据在串行通信与并行通信之间转换。在一些实施例中,UART接口通常被用于连接处理器410与无线通信模块460。例如:处理器410通过UART接口与无线通信模块460中的蓝牙模块通信,实现蓝牙功能。在一些实施例中,音频模块470可以通过UART接口向无线通信模块460传递音频信号,实现通过蓝牙耳机播放音乐的功能。
MIPI接口可以被用于连接处理器410与显示屏494,摄像头493等外围器件。MIPI接口包括摄像头串行接口(camera serial interface,CSI),显示屏串行接口(displayserial interface,DSI)等。在一些实施例中,处理器410和摄像头493通过CSI接口通信,实现终端设备的拍摄功能。处理器410和显示屏494通过DSI接口通信,实现终端设备的显示功能。
GPIO接口可以通过软件配置。GPIO接口可以被配置为控制信号,也可被配置为数据信号。在一些实施例中,GPIO接口可以用于连接处理器410与摄像头493,显示屏494,无线通信模块460,音频模块470,传感器模块480等。GPIO接口还可以被配置为I2C接口,I2S接口,UART接口,MIPI接口等。
USB接口430是符合USB标准规范的接口,具体可以是Mini USB接口,Micro USB接口,USB Type C接口等。USB接口430可以用于连接充电器为终端设备充电,也可以用于终端设备与外围设备之间传输数据。也可以用于连接耳机,通过耳机播放音频。该接口还可以用于连接其他终端设备,例如AR设备等。
可以理解的是,本发明实施例示意的各模块间的接口连接关系,只是示意性说明,并不构成对终端设备的结构限定。在本申请另一些实施例中,终端设备也可以采用上述实施例中不同的接口连接方式,或多种接口连接方式的组合。
充电管理模块440用于从充电器接收充电输入。其中,充电器可以是无线充电器,也可以是有线充电器。在一些有线充电的实施例中,充电管理模块440可以通过USB接口430接收有线充电器的充电输入。在一些无线充电的实施例中,充电管理模块440可以通过终端设备的无线充电线圈接收无线充电输入。充电管理模块440为电池442充电的同时,还可以通过电源管理模块441为终端设备供电。
电源管理模块441用于连接电池442,充电管理模块440与处理器410。电源管理模块441接收电池442和/或充电管理模块440的输入,为处理器410,内部存储器421,外部存储器,显示屏494,摄像头493,和无线通信模块460等供电。电源管理模块441还可以用于监测电池容量,电池循环次数,电池健康状态(漏电,阻抗)等参数。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电源管理模块441也可以设置于处理器410中。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电源管理模块441和充电管理模块440也可以设置于同一个器件中。
终端设备的无线通信功能可以通过天线1,天线2,移动通信模块450,无线通信模块460,调制解调处理器以及基带处理器等实现。
天线1和天线2用于发射和接收电磁波信号。终端设备中的每个天线可用于覆盖单个或多个通信频带。不同的天线还可以复用,以提高天线的利用率。例如:可以将天线1复用为无线局域网的分集天线。在另外一些实施例中,天线可以和调谐开关结合使用。
移动通信模块450可以提供应用在终端设备上的包括2G/3G/4G/5G等无线通信的解决方案。移动通信模块450可以包括至少一个滤波器,开关,功率放大器,低噪声放大器(low noise amplifier,LNA)等。移动通信模块450可以由天线1接收电磁波,并对接收的电磁波进行滤波,放大等处理,传送至调制解调处理器进行解调。移动通信模块450还可以对经调制解调处理器调制后的信号放大,经天线1转为电磁波辐射出去。在一些实施例中,移动通信模块450的至少部分功能模块可以被设置于处理器410中。在一些实施例中,移动通信模块450的至少部分功能模块可以与处理器410的至少部分模块被设置在同一个器件中。
调制解调处理器可以包括调制器和解调器。其中,调制器用于将待发送的低频基带信号调制成中高频信号。解调器用于将接收的电磁波信号解调为低频基带信号。随后解调器将解调得到的低频基带信号传送至基带处理器处理。低频基带信号经基带处理器处理后,被传递给应用处理器。应用处理器通过音频设备(不限于扬声器470A,受话器470B等)输出声音信号,或通过显示屏494显示图像或视频。在一些实施例中,调制解调处理器可以是独立的器件。在另一些实施例中,调制解调处理器可以独立于处理器410,与移动通信模块450或其他功能模块设置在同一个器件中。
无线通信模块460可以提供应用在终端设备上的包括无线局域网(wirelesslocal area networks,WLAN)(如无线保真(wireless fidelity,Wi-Fi)网络),蓝牙(bluetooth,BT),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GNSS),调频(frequency modulation,FM),近距离无线通信技术(near field communication,NFC),红外技术(infrared,IR)等无线通信的解决方案。无线通信模块460可以是集成至少一个通信处理模块的一个或多个器件。无线通信模块460经由天线2接收电磁波,将电磁波信号调频以及滤波处理,将处理后的信号发送到处理器410。无线通信模块460还可以从处理器410接收待发送的信号,对其进行调频,放大,经天线2转为电磁波辐射出去。
在一些实施例中,终端设备的天线1和移动通信模块450耦合,天线2和无线通信模块460耦合,使得终端设备可以通过无线通信技术与网络以及其他设备通信。所述无线通信技术可以包括全球移动通讯系统(global 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s,GSM),通用分组无线服务(general packet radio service,GPRS),码分多址接入(code divisionmultiple access,CDMA),宽带码分多址(wideband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WCDMA),时分码分多址(time-division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TD-SCDMA),长期演进(long term evolution,LTE),BT,GNSS,WLAN,NFC,FM,和/或IR技术等。所述GNSS可以包括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GPS),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lobal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GLONASS),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eidou navigationsatellite system,BDS),准天顶卫星系统(quasi-zenith satellite system,QZSS)和/或星基增强系统(satellite based augmentation systems,SBAS)。
终端设备通过GPU,显示屏494,以及应用处理器等实现显示功能。GPU为图像处理的微处理器,连接显示屏494和应用处理器。GPU用于执行数学和几何计算,用于图形渲染。处理器410可包括一个或多个GPU,其执行程序指令以生成或改变显示信息。
显示屏494用于显示图像,视频等。显示屏494包括显示面板。显示面板可以采用液晶显示屏(liquid crystal display,LCD),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 light-emittingdiode,OLED),有源矩阵有机发光二极体或主动矩阵有机发光二极体(active-matrix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AMOLED),柔性发光二极管(flex light-emittingdiode,FLED),Miniled,MicroLed,Micro-oLed,量子点发光二极管(quantum dot lightemitting diodes,QLED)等。在一些实施例中,终端设备可以包括1个或N个显示屏494,N为大于1的正整数。
内部存储器421可以用于存储计算机可执行程序代码,所述可执行程序代码包括指令。处理器410通过运行存储在内部存储器421的指令,从而执行终端设备的各种功能应用以及数据处理。内部存储器421可以包括存储程序区和存储数据区。其中,存储程序区可存储操作系统,至少一个功能所需的应用程序(比如声音播放功能,图像播放功能等)等。存储数据区可存储终端设备使用过程中所创建的数据(比如音频数据,电话本等)等。此外,内部存储器421可以包括高速随机存取存储器,还可以包括非易失性存储器,例如至少一个磁盘存储器件,闪存器件,通用闪存存储器(universal flash storage,UFS)等。
终端设备可以通过音频模块470,扬声器470A,受话器470B,麦克风470C,耳机接口470D,以及应用处理器等实现音频功能。例如音乐播放,录音等。
音频模块470用于将数字音频信息转换成模拟音频信号输出,也用于将模拟音频输入转换为数字音频信号。音频模块470还可以用于对音频信号编码和解码。在一些实施例中,音频模块470可以设置于处理器410中,或将音频模块470的部分功能模块设置于处理器410中。
扬声器470A,也称“喇叭”,用于将音频电信号转换为声音信号。终端设备可以通过扬声器470A收听音乐,或收听免提通话。
受话器470B,也称“听筒”,用于将音频电信号转换成声音信号。当终端设备接听电话或语音信息时,可以通过将受话器470B靠近人耳接听语音。
麦克风470C,也称“话筒”,“传声器”,用于将声音信号转换为电信号。当拨打电话或发送语音信息时,用户可以通过人嘴靠近麦克风470C发声,将声音信号输入到麦克风470C。终端设备可以设置至少一个麦克风470C。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终端设备可以设置两个麦克风470C,除了采集声音信号,还可以实现降噪功能。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终端设备还可以设置三个,四个或更多麦克风470C,实现采集声音信号,降噪,还可以识别声音来源,实现定向录音功能等。
按键490包括开机键,音量键等。按键490可以是机械按键。也可以是触摸式按键。终端设备可以接收按键输入,产生与终端设备的用户设置以及功能控制有关的键信号输入。
马达491可以产生振动提示。马达491可以用于来电振动提示,也可以用于触摸振动反馈。例如,作用于不同应用(例如拍照,音频播放等)的触摸操作,可以对应不同的振动反馈效果。作用于显示屏494不同区域的触摸操作,马达491也可对应不同的振动反馈效果。不同的应用场景(例如:时间提醒,接收信息,闹钟,游戏等)也可以对应不同的振动反馈效果。触摸振动反馈效果还可以支持自定义。
指示器492可以是指示灯,可以用于指示充电状态,电量变化,也可以用于指示消息,未接来电,通知等。
SIM卡接口495用于连接SIM卡。SIM卡可以通过插入SIM卡接口495,或从SIM卡接口495拔出,实现和终端设备的接触和分离。终端设备可以支持1个或N个SIM卡接口,N为大于1的正整数。SIM卡接口495可以支持Nano SIM卡,Micro SIM卡,SIM卡等。同一个SIM卡接口495可以同时插入多张卡。所述多张卡的类型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SIM卡接口495也可以兼容不同类型的SIM卡。SIM卡接口495也可以兼容外部存储卡。终端设备通过SIM卡和网络交互,实现通话以及数据通信等功能。在一些实施例中,终端设备采用eSIM,即:嵌入式SIM卡。eSIM卡可以嵌在终端设备中,不能和终端设备分离。
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为了描述的方便和简洁,仅以上述各功能单元、模块的划分进行举例说明,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需要而将上述功能分配由不同的功能单元、模块完成,即将所述装置的内部结构划分成不同的功能单元或模块,以完成以上描述的全部或者部分功能。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模块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也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上述集成的单元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另外,各功能单元、模块的具体名称也只是为了便于相互区分,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上述系统中单元、模块的具体工作过程,可以参考前述方法实施例中的对应过程,在此不再赘述。
在上述实施例中,对各个实施例的描述都各有侧重,某个实施例中没有详述或记载的部分,可以参见其它实施例的相关描述。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结合本文中所公开的实施例描述的各示例的单元及算法步骤,能够以电子硬件、或者计算机软件和电子硬件的结合来实现。这些功能究竟以硬件还是软件方式来执行,取决于技术方案的特定应用和设计约束条件。专业技术人员可以对每个特定的应用来使用不同方法来实现所描述的功能,但是这种实现不应认为超出本申请的范围。
在本申请所提供的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装置和方法,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例如,以上所描述的系统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所述模块或单元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例如多个单元或组件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系统,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另一点,所显示或讨论的相互之间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讯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接口,装置或单元的间接耦合或通讯连接,可以是电性,机械或其它的形式。
所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单元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
另外,在本申请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也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上述集成的单元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
所述集成的单元如果以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基于这样的理解,本申请实现上述实施例方法中的全部或部分流程,可以通过计算机程序来指令相关的硬件来完成,所述的计算机程序可存储于一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该计算机程序在被处理器执行时,可实现上述各个方法实施例的步骤。其中,所述计算机程序包括计算机程序代码,所述计算机程序代码可以为源代码形式、对象代码形式、可执行文件或某些中间形式等。所述计算机可读介质至少可以包括:能够将计算机程序代码携带到电子设备的任何实体或装置、记录介质、计算机存储器、只读存储器(ROM,Read-Only 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RAM,Random Access Memory)、电载波信号、电信信号以及软件分发介质。例如U盘、移动硬盘、磁碟或者光盘等。在某些司法管辖区,根据立法和专利实践,计算机可读介质不可以是电载波信号和电信信号。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5)

1.一种充电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终端设备与适配器连接后,启动非直充通路进行充电,所述适配器的电压可调;
所述终端设备根据电池电压,启动直充通路,通过所述非直充通路和所述直充通路共同进行充电,所述电池电压为所述终端设备的电池两端的电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终端设备根据电池电压,启动直充通路,包括:
当所述电池电压大于第一电压阈值时,所述终端设备启动所述直充通路;
当所述电池电压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一电压阈值时,所述终端设备继续采用所述非直充通路进行充电,直至所述电池电压大于所述第一电压阈值。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启动直充通路,包括:
所述终端设备调整所述适配器输出的充电电压;
当所述充电电压大于或等于第一目标电压时,所述终端设备启动所述直充通路,所述第一目标电压高于或等于直充通路启动时所需的电压。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终端设备启动所述直充通路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终端设备根据预先设置的第一基准输入电流,对输入所述直充通路的第一实际输入电流进行调整。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终端设备根据电池电压,启动直充通路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终端设备确定所述非直充通路输出的第二实际输出电流;
所述终端设备根据预先设置的第二基准输出电流,对所述第二实际输出电流进行调整。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终端设备确定所述非直充通路输出的第二实际输出电流,包括:
所述终端设备对所述非直充通路的输出端的电流进行检测,得到所述第二实际输出电流;
或者,所述终端设备对所述电池的输入端的电流进行检测,得到实际充电总电流,并对所述直充通路的输入端的电流进行检测,得到第一实际输入电流;
所述终端设备根据所述实际充电总电流和所述第一实际输入电流进行计算,得到所述第二实际输出电流。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终端设备根据预先设置的第二基准输出电流,对所述第二实际输出电流进行调整,包括:
所述终端设备判断所述第二实际输出电流与所述第二基准输出电流之间的大小关系;
所述终端设备根据所述第二实际输出电流与所述第二基准输出电流之间的大小关系,结合预先设置的电流变化量进行计算,得到第二目标输出电流;
所述终端设备根据所述第二目标输出电流,对所述第二实际输出电流进行调整。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任一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终端设备根据电池电压,启动直充通路,通过所述非直充通路和所述直充通路共同进行充电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终端设备根据所述电池电压,关闭所述直充通路;
所述终端设备根据所述电池电压,采用恒压模式通过所述非直充电路进行充电。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终端设备根据所述电池电压,关闭所述直充通路,包括:
所述终端设备根据所述电池电压,更新充电参数,所述充电参数包括:第一基准输入电流和基准充电总电流,所述基准充电总电流为所述第一基准输出电流和/或第二基准输出电流;
所述终端设备根据更新后的基准充电总电流,关闭所述直充通路。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终端设备根据更新后的基准充电总电流,关闭所述直充通路,包括:
所述终端设备检测更新后的基准充电总电流是否小于预先设置的非直充电流阈值;
当所述更新后的基准充电总电流小于所述非直充电流阈值时,所述终端设备关闭所述直充通路,并调整所述非直充通路的第二基准输出电流,通过所述非直充通路进行充电;
当所述更新后的基准充电总电流大于或等于所述非直充电流阈值时,所述终端设备通过所述直充通路和所述非直充通路进行充电。
11.根据权利要求8至10任一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终端设备根据所述电池电压,采用恒压模式通过所述非直充电路进行充电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终端设备根据所述电池电压或实际充电总电流,确定所述电池是否充电完毕;
当所述电池充电完毕时,所述终端设备关闭所述非直充通路,停止充电;
当所述电池未充电完毕时,所述终端设备继续采用恒压模式通过所述非直充通路进行充电。
12.根据权利要求1至11任一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终端设备根据电池电压,启动直充通路,通过所述非直充通路和所述直充通路共同进行充电,包括:
所述终端设备根据电池电压,启动直充通路,并关闭所述非直充通路;
在所述终端设备根据电池电压,启动直充通路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当输入所述直充通路的第一实际输入电流,与预先设置的第一基准输入电流相匹配时,所述终端设备启动所述非直充电路。
13.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控制器、电池、直充通路、非直充通路、过压保护模块和充电端口;
所述充电端口与所述过压保护模块的输入端连接,所述过压保护模块的输出端分别与所述直充通路的输入端和所述非直充通路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直充通路的输出端和所述非直充通路的输出端均与所述电池连接,所述直充通路和所述非直充通路还均与所述控制器连接;
所述控制器用于运行存储器中存储的计算机程序,以使得所述电子设备实现如权利要求1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充电方法。
14.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充电方法。
15.一种芯片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芯片系统包括存储器和处理器,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存储器中存储的计算机程序,以实现如权利要求1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充电方法。
CN202210915486.6A 2022-07-31 2022-07-31 充电方法、电子设备、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和芯片系统 Pending CN115360782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915486.6A CN115360782A (zh) 2022-07-31 2022-07-31 充电方法、电子设备、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和芯片系统
PCT/CN2023/107720 WO2024027492A1 (zh) 2022-07-31 2023-07-17 充电方法、电子设备、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和芯片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915486.6A CN115360782A (zh) 2022-07-31 2022-07-31 充电方法、电子设备、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和芯片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360782A true CN115360782A (zh) 2022-11-18

Family

ID=8403219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915486.6A Pending CN115360782A (zh) 2022-07-31 2022-07-31 充电方法、电子设备、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和芯片系统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5360782A (zh)
WO (1) WO2024027492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4027492A1 (zh) * 2022-07-31 2024-02-08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充电方法、电子设备、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和芯片系统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810877A (zh) * 2014-01-28 2015-07-29 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电池充电装置及方法
CN104967200A (zh) * 2015-08-05 2015-10-07 青岛海信移动通信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快速充电方法及移动终端
WO2017000573A1 (zh) * 2015-06-30 2017-01-05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适配器及其实现充电的方法
CN109088459A (zh) * 2018-09-29 2018-12-25 出门问问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充电电路和充电设备
CN113949123A (zh) * 2021-10-09 2022-01-18 展讯通信(深圳)有限公司 电子设备及充电控制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912514B2 (ja) * 2011-12-22 2016-04-27 ローム株式会社 電子機器
CN103972942B (zh) * 2013-02-04 2016-08-10 国基电子(上海)有限公司 电子设备
CN105140985B (zh) * 2015-08-05 2017-08-25 青岛海信移动通信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移动终端、可直充电源适配器及充电方法
CN115360782A (zh) * 2022-07-31 2022-11-18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充电方法、电子设备、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和芯片系统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810877A (zh) * 2014-01-28 2015-07-29 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电池充电装置及方法
WO2017000573A1 (zh) * 2015-06-30 2017-01-05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适配器及其实现充电的方法
CN104967200A (zh) * 2015-08-05 2015-10-07 青岛海信移动通信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快速充电方法及移动终端
CN109088459A (zh) * 2018-09-29 2018-12-25 出门问问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充电电路和充电设备
CN113949123A (zh) * 2021-10-09 2022-01-18 展讯通信(深圳)有限公司 电子设备及充电控制方法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4027492A1 (zh) * 2022-07-31 2024-02-08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充电方法、电子设备、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和芯片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4027492A1 (zh) 2024-02-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750772B (zh) 一种电子设备及传感器控制方法
CN113163435B (zh) 确定回退功率的方法和调整发射功率的方法
CN112737566B (zh) 一种接口转换电路及电子设备
WO2023185685A1 (zh) 充电方法、电子设备、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和芯片系统
CN112806092B (zh) 一种麦克风mic切换方法及设备
CN114859258A (zh) 应用于多电池的电量计和电子设备
WO2024027492A1 (zh) 充电方法、电子设备、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和芯片系统
CN111385777A (zh) Tws耳机低电量提醒方法及电子设备
EP4307692A1 (en) Method and system for adjusting volume, and electronic device
CN113438364B (zh) 振动调节方法、电子设备、存储介质
CN112738794B (zh) 驻网方法、芯片、移动终端及存储介质
CN112099741B (zh) 显示屏位置识别方法、电子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15665632B (zh) 音频电路、相关装置和控制方法
CN116054299B (zh) 电子设备
CN116056064B (zh) 一种双卡通信的方法和终端设备
EP4050754B1 (en) Power supply system, and electronic device
CN114554012B (zh) 来电接听方法、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4189576B (zh) 电子设备
CN112448039B (zh) 锂离子电池以及锂离子电池充放电控制方法及装置
CN116937983A (zh) 一种电压变换电路及电子设备
CN114123385A (zh) 一种充电和放电电路、充电的方法以及电子设备
CN219834364U (zh) 音频电路和终端设备
CN113099734A (zh) 天线切换方法及装置
CN113630823B (zh) 网络测量方法、装置、终端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13972955B (zh) 距离确定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