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054299B - 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054299B
CN116054299B CN202210725580.5A CN202210725580A CN116054299B CN 116054299 B CN116054299 B CN 116054299B CN 202210725580 A CN202210725580 A CN 202210725580A CN 116054299 B CN116054299 B CN 11605429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terface
charging
controller
switching element
link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725580.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6054299A (zh
Inventor
张庭唯
王丰
栗忠明
赵礼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or Devic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or Devic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or Device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or Devic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0725580.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054299B/zh
Priority to CN202311668868.4A priority patent/CN117833394A/zh
Publication of CN11605429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054299A/zh
Priority to PCT/CN2023/092588 priority patent/WO2023246340A1/zh
Priority to EP23825990.7A priority patent/EP4407831A1/en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605429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05429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0029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with safety or protection devices or circuits
    • H02J7/0036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with safety or protection devices or circuits using connection detecting circuit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00032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characterised by data exchange
    • H02J7/00034Charger exchanging data with an electronic device, i.e. telephone, whose internal battery is under charge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00047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with provisions for charging different types of batteri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0042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characterised by the mechanical construction
    • H02J7/0045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characterised by the mechanical construction concerning the insertion or the connection of the batteri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0047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with monitoring or indicating devices or circuit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007Regulation of charging or discharging current or voltage
    • H02J7/00712Regulation of charging or discharging current or voltage the cycle being controlled or terminated in response to electric parameter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34Parallel operation in networks using both storage and other dc sources, e.g. providing buffering
    • H02J7/342The other DC source being a battery actively interacting with the first one, i.e. battery to battery charging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电池、至少一个充电接口、PD控制器、电池充电控制器、第一反充链路、至少一条第二反充链路、控制器。第一反充链路耦合电池充电控制器;电池充电控制器包括正充态和反充态。充电接口通过第一反充链路耦合至电池,还通过第二反充链路耦合至PD控制器的电源输出端。PD控制器用于获取充电接口的连接信息;连接信息用于指示充电接口的连接状态以及指示外部设备和/或电子设备的设备类型。控制器用于在根据至少一个充电接口的连接信息,确定电子设备未处于正向充电状态,且任一个或多个充电接口连接接收设备时,控制电池充电控制器切换至反充态,且控制连接接收设备的充电接口对应的第二反充链路关断。

Description

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快充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便携式终端设备的发展,便携式终端设备的续航需求得以空前关注。目前,便携式终端设备大多数支持反向充电功能,利用便携式终端设备的反向充电功能对需要充电的便携式终端设备进行充电,成为当前比较热门的充电方案。
然而,现有的反向充电方案存在对外充电功率较小的问题,无法满足用户期望的大功率快充需求。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电子设备,用于解决实现大功率反向充电,满足用户的大功率反向快充需求。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申请的实施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电子设备,包括电池、至少一个充电接口、PD控制器、第一反充链路、至少一条第二反充链路、控制器。其中,充电接口用于连接外部设备。PD控制器与充电接口耦合,用于获取充电接口的连接信息;连接信息用于指示充电接口的连接状态,连接状态为连接态或非连接态;连接信息还用于在充电接口处于连接态时,指示外部设备和/或电子设备的设备类型,设备类型为输出设备或接收设备;PD控制器具有至少一个电源输出端。第一反充链路包括电池充电控制器;电池充电控制器包括正充态和反充态。充电接口通过第一反充链路耦合电池。一个充电接口还通过一条第二反充链路连接到一个电源输出端。控制器与PD控制器、电池充电控制器及第二反充链路耦合。控制器用于在根据至少一个充电接口的连接信息,确定电子设备满足第一预设条件时,控制电池充电控制器切换至反充态,且控制目标链路关断。其中,第一预设条件包括电子设备未处于正向充电状态,且任一个或多个充电接口连接接收设备;目标链路包括连接接收设备的充电接口对应的第二反充链路。
该电子设备中,在电子设备未处于正向充电状态的情况下,利用电池充电控制器的反向输出功能(即反充态),让电池通过电池充电控制器经目标链路向充电接口连接的接收设备提供功率输出,实现反向充电功能。由于该电子设备是通过容量更大的电池实现反向充电,因此,可以实现更大功率输出,满足用户的大功率快充需求。
在本申请的一些设计方案中,控制器还用于:在确定电子设备满足第二预设条件时,控制电池充电控制器切换至正充态,且控制目标链路导通;其中,第二预设条件包括电子设备处于正向充电状态。
需要说明的是,电池充电控制器具有正向输出功能(即正充态)和反向输出功能(即反充态)。由于目前仅使用了电池充电控制器的正向输出功能,因此在硬件的设计上面只有一条通路,因此无法支持两个功能同时存在。基于此,本实施例为优先保证电子设备自身的正常工作,在电子设备处于正向充电状态时,控制电池充电控制器切换至正充态,以保证电子设备的正向充电功能,与此同时,控制目标链路导通,使得PD控制器可以提供功率输出。如此,当充电接口为两个以上时,可以利用PD控制器提供的功率输出实现反向充电,从而满足用户利用电子设备对外部设备进行反向充电的需求。
在本申请的另一些设计方案中,控制器还用于:在确定电子设备满足第二预设条件时,控制电池充电控制器切换至正充态,且控制目标链路导通;其中,第二预设条件包括如下情况中的一种:电子设备处于正向充电状态;第二预设条件还包括电子设备未处于正向充电状态,且任一充电接口均未连接接收设备。
该设计方案中,不仅在电子设备处于正向充电状态时,通过关闭电池充电控制器的反向输出功能,同时打开PD控制器对外输出功能,以保证电子设备的正向充电功能,还在第一接口和第二接口均处于非连接态的非正向充电状态(即电子设备未处于正向充电状态)下,保证电子设备的正向充电功能。也就是说,本设计方案在未充电(既未正向充电也未反向充电)时,将电子设备默认调整为提供正向充电功能的准备状态,能够在需要正向充电的情况下,无需进行链路切换而实现正向充电,从而有利于保证电子设备的正向充电功能这一常用功能的使用体验。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目标链路还包括至少一条第二反充链路中,除连接接收设备的充电接口对应的第二反充链路之外的其它链路。
需要说明的是,当电子设备满足第一预设条件时,由第一反充链路进行反向充电,所有的第二反充链路均未使用,因此,可以将所有的第二反充链路中,除连接接收设备的充电接口对应的第二反充链路之外的其它第二反充链路同时关断。当电子设备满足第二预设条件时,由第二反充链路进行反向充电,从而控制所有的第二反充链路导通。相比于目标链路仅包括连接接收设备的充电接口对应的第二反充链路的实施例而言,本实施例中,在电子设备满足第一预设条件时,控制所有的第二反充链路关断,并在满足第二预设条件时,控制所有的第二反充链路导通,无需识别连接接收设备的充电接口,并控制其对应的第二反充链路关断或导通,显然,该实施例中有利于降低控制复杂度。
示例性地,至少一个充电接口包括第一接口以及第二接口;至少一条第二反充链路包括第一子链路以及第二子链路;至少一个电源输出端包括第一电源输出端和第二电源输出端。第一接口通过第一子链路连接到第一电源输出端,第二接口通过第二子链路连接到第二电源输出端。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当第一接口和/或第二接口连接输出设备时,电子设备处于正向充电状态。当第一接口和第二接口均未连接输出设备时,电子设备未处于正向充电状态。
具体地,第一接口和/或第二接口连接输出设备,包括如下情况中的一种:
第一接口连接输出设备,且第二接口连接输出设备;
第一接口连接输出设备,且第二接口连接接收设备;
第一接口连接输出设备,且第二接口处于非连接态;
第一接口连接接收设备,且第二接口连接输出设备;
第一接口处于非连接态,且第二接口连接输出设备。
具体地,第一接口和第二接口均未连接输出设备,包括如下情况中的一种:
第一接口连接接收设备,且第二接口处于非连接态;
第一接口连接接收设备,且第二接口连接接收设备;
第一接口处于非连接态,且第二接口连接接收设备;
第一接口处于非连接态,且第二接口处于非连接态。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子链路包括第一开关元件。第二子链路包括第二开关元件。第一开关元件的第一端与第一接口耦合,第一开关元件的第二端与第一电源输出端耦合。第二开关元件的第一端与第二接口耦合,第二开关元件的第二端与第二电源输出端耦合。第一开关元件的第三端、以及第二开关元件的第三端均与控制器耦合;控制器用于输出第一控制指令和第二控制指令,第一控制指令用于指示第一开关元件切换至闭合状态或断开状态,第二控制指令用于指示第二开关元件切换至闭合状态或断开状态;其中,当第一开关元件和第二开关元件切换至闭合状态时,第一子链路和第二子链路关断;当第一开关元件和第二开关元件切换至断开状态时,第一子链路和第二子链路导通。
本实施例通过在第一子链路和第二子链路上分别设置第一开关元件和第二开关元件,通过控制第一开关元件和第二开关元件的通断,可以实现第一子链路和第二子链路的通断,从而可以实现电子设备的反充链路的切换。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上述电子设备还包括第三开关元件。第三开关元件的第一端与电池充电控制器耦合,第三开关元件的第二端与参考地耦合,第三开关元件的第三端与控制器耦合。控制器还用于输出第三控制指令。其中,第三控制指令用于指示第三开关元件在闭合状态和断开状态之间切换;当第三开关元件切换至闭合状态时,电池充电控制器切换至反充态;当第三开关元件切换至断开状态时,电池充电控制器切换至正充态。
本实施例通过设置第三开关元件,并通过控制第三开关元件的通断,实现电池充电控制器的状态切换,从而可以实现电子设备的反充链路的切换。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连接信息还用于当外部设备为接收设备时,指示外部设备所需的电流参数以及电压参数。控制器与电池充电控制器耦合,控制器还用于根据电流参数和电压参数,控制电池充电控制器切换至反充态进行反向充电时的电流和电压。
在一些设计方式中,控制器还用于:在反向充电之前,判断电子设备的输出功率是否大于预设阈值。当电子设备的输出功率大于预设阈值时,控制电池充电控制器切换至反充态进行反向充电。
本实施例中,在电子设备的输出功率大于预设阈值(即自身电量足够)时,才对外提供功率输出,有利于保证电子设备自身的正常工作。
可选地,电子设备为个人计算机PC。PC的电池具有容量大的特点,适用于提供反向充电功能。
附图说明
图1为一种可能的电子设备的反向充电方案的电路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的电子设备反向充电时的流程图;
图3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4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充电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示例性地”或者“例如”等词用于表示作例子、例证或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被描述为“示例性地”或者“例如”的任何实施例或设计方案不应被解释为比其它实施例或设计方案更优选或更具优势。确切而言,使用“示例性地”或者“例如”等词旨在以具体方式呈现相关概念。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
应理解,在本文中对各种所述示例的描述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特定示例,而并非旨在进行限制。如在对各种所述示例的描述中所使用的那样,单数形式“一个(“a”,“an”)”和“该”旨在也包括复数形式,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地指示。
本申请中,“至少一个”是指一个或者多个,“多个”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以下至少一项(个)”或其类似表达,是指的这些项中的任意组合,包括单项(个)或复数项(个)的任意组合。例如,a,b,或c中的至少一项(个),可以表示:a,b,c,a-b,a-c,b-c,或a-b-c,其中a,b,c可以是单个,也可以是多个。
还应理解,本文中所使用的术语“和/或”是指并且涵盖相关联的所列出的项目中的一个或多个项目的任何和全部可能的组合。术语“和/或”,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另外,本申请中的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还应理解,在本申请中,术语“耦合”是指可以传输电信号的一种电连接方式。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耦合”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
还应理解,术语“包括”(也称“includes”、“including”、“comprises”和/或“comprising”)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时指定存在所陈述的特征、整数、步骤、操作、元素、和/或部件,但是并不排除存在或添加一个或多个其他特征、整数、步骤、操作、元素、部件、和/或其分组。
应理解,说明书通篇中提到的“一实施例”、“另一实施例”、“一种可能的设计方式”意味着与实施例或实现方式有关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包括在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因此,在整个说明书各处出现的“在本申请一实施例中”或“在本申请另一实施例中”、“一种可能的设计方式”未必一定指相同的实施例。此外,这些特定的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任意适合的方式结合在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
为了更好的理解本申请的方案,首先对本申请实施例涉及到的技术术语进行解释。
随着便携式终端设备的发展,便携式终端设备的续航需求得以空前关注。目前,便携式终端设备大多数支持反向充电功能,利用便携式终端设备的反向充电功能对需要充电的便携式终端设备进行充电,成为当前比较热门的充电方案。下面以个人计算机(personalcomputer,PC)为例,对便携式终端设备的反向充电方案进行说明。
请参照图1,图1为一种可能的电子设备的反向充电方案的电路示意图。该电子设备为PC,包括电力输送(power delivery,PD)控制器、电流充电控制器(也称为charger)、电池、以及接口C1和接口C2两个Type-C接口。其中,接口C1和接口C2用于连接外部设备,以实现外部设备和电子设备之间的某些功能,例如正向充电功能(由外部设备向电子设备充电)或者反向充电功能(由电子设备向外部设备充电);PD控制器用于和外部设备之间进行充电协议的交互通信;电池充电控制器用于将外部设备经接口C1或接口C2输入的电压转换成合适的电压,给到PC需要供电的器件和电池,从而实现正向充电。
其中,PD控制器具有电源输入端Vin、第一电源输出端Vout1、第二电源输出端Vout2。电源输入端Vin用于接收降压式变换(BUCK)电路输入的供电电压(如5V),以保证PD控制器的正常工作。与此同时,电源输入端Vin还通过位于PD控制器内部的开关K1、开关K2,分别与第一电源输出端Vout1以及第二电源输出端Vout2连接。应理解,通过控制开关K1和开关K2闭合,可以使得电源输入端Vin连通第一电源输出端Vout1以及第二电源输出端Vout2,从而将电源输入端Vin输入的供电电压输出给第一电源输出端Vout1以及第二电源输出端Vout2,使得PD控制器具有对外供电能力。在图1所示的电子设备中,第一电源输出端Vout1与接口C1连接,第二电源输出端Vout2与接口C2连接。如此,PD控制器可以通过第一电源输出端Vout1和第二电源输出端Vout2,分别向接口C1和接口C2提供电压输出,以实现反向充电功能。
下面结合图2,以接口C1为例对电子设备执行反向充电的过程进行详细说明。
请参照图2,图2为图1所示的电子设备反向充电时的流程图,包括如下步骤:
S201,电子设备识别到外部设备的接入,与外部设备之间进行CC握手通信。
具体实施过程中,当接口C1接入外部设备时,接口C1向PD控制器发送中断,PD控制器基于该中断信号识别到外部设备的接入,然后与该外部设备在通道配置(configurationchannel,CC)通道进行握手通信,确定电子设备以及外部设备的类型。其中,若电子设备的类型为输出设备(也称为source设备),外部设备为接收设备(也称为sink设备)时,则表示由电子设备对外部设备进行反向充电;若电子设备为sink设备,外部设备为输出设备,则表示由外部设备对电子设备进行正向充电。本示例中,电子设备为source设备,外部设备为sink设备。
S202,若确定电子设备为输出设备,外部设备为接收设备,电子设备打开开关K1,开始对外部设备进行反向充电。
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反向充电的过程中,根据PD协议规定,电流最大为3A。受规格限制因素的影响,电子设备输出的电流还可能进一步被限制。可见,上述图1中的电子设备最大只能对外提供15W(5V/3A)的充电电源,无法满足用户期望的大功率快充需求。需要说明的是,虽然图1和图2以两个接口为例,对电子设备无法满足用户期望的大功率快充需求的问题进行了说明,但在其它实施例中,包括更多或更少接口的电子设备仍然存在上述问题,产生上述问题的原理类似,此处不再赘述。
为了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提供一种电子设备。示例性地,该电子设备可以是充电宝、手机、平板电脑、桌面型、膝上型、手持计算机、笔记本电脑、超级移动个人计算机(ultra-mobile personal computer,UMPC)、上网本等支持反向充电功能的设备,本申请实施例对该设备的具体形态不作特殊限制。
需要说明的是,图1所示的反向充电方案中,电池充电控制器的作用是将外部设备的电源转换给到电池,但部分电池充电控制器还具有一个反向输出功能,可以让电池对电池充电控制器的输入端供电,如此电池充电控制器的输出端可以提供功率输出。目前仅使用了电池充电控制器的正向输出功能,因此硬件上面只有一条通路,无法支持两个功能同时存在。基于此,本申请实施例在图1的基础上,在电子设备未处于正向充电状态的情况下,利用电池充电控制器的反向输出功能,让电池通过电池充电控制器提供功率输出,实现反向充电功能。由于该电子设备是通过容量更大的电池实现反向充电,因此,可以实现更大功率输出,满足用户的大功率快充需求。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描述。
请参考图3,图3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一。如图3所示,电子设备300可以包括处理器310,外部存储器接口320,内部存储器321,通用串行总线(universal serial bus,USB)接口330,充电管理模块340,电源管理模块341,电池342,天线1,天线2,移动通信模块350,无线通信模块360,音频模块370,扬声器370A,受话器370B,麦克风370C,耳机接口370D,传感器模块380,按键390,马达391,指示器392,摄像头393,显示屏394,以及用户标识模块(subscriber identification module,SIM)卡接口396等。
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示意的结构并不构成对电子设备300的具体限定。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电子设备300可以包括比图示更多或更少的部件,或者组合某些部件,或者拆分某些部件,或者不同的部件布置。图示的部件可以以硬件,软件或软件和硬件的组合实现。
处理器310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单元,例如:处理器310可以包括应用处理器(application processor,AP),调制解调处理器,图形处理器(graphics processingunit,GPU),图像信号处理器(image signal processor,ISP),控制器,存储器,视频编解码器,数字信号处理器(digital signal processor,DSP),基带处理器,和/或神经网络处理器(neural-network processing unit,NPU)等。其中,不同的处理单元可以是独立的器件,也可以集成在一个或多个处理器中。
控制器可以是电子设备300的神经中枢和指挥中心。控制器可以根据指令操作码和时序信号,产生操作控制信号,完成取指令和执行指令的控制。
处理器310中还可以设置存储器,用于存储指令和数据。在一些实施例中,处理器310中的存储器为高速缓冲存储器。该存储器可以保存处理器310刚用过或循环使用的指令或数据。如果处理器310需要再次使用该指令或数据,可从存储器中直接调用。避免了重复存取,减少了处理器310的等待时间,因而提高了系统的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处理器310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接口。接口可以包括集成电路(inter-integrated circuit,I2C)接口,集成电路内置音频(inter-integrated circuitsound,I2S)接口,脉冲编码调制(pulse code modulation,PCM)接口,通用异步收发传输器(universal asynchronous receiver/transmitter,UART)接口,移动产业处理器接口(mobile industry processor interface,MIPI),通用输入输出(general-purposeinput/output,GPIO)接口,用户标识模块(subscriber identity module,SIM)接口,和/或通用串行总线(universal serial bus,USB)接口等。
需要说明的是,虽然图3仅仅示意了一个USB接口以及该USB接口的连接关系。但应理解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电子设备300包括一个或多个USB接口330。具体实施过程中,USB接口330可以为Type-C接口等。
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示意的各模块间的接口连接关系,只是示意性说明,并不构成对电子设备300的结构限定。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电子设备300也可以采用上述实施例中不同的接口连接方式,或多种接口连接方式的组合。
充电管理模块340用于从充电器接收充电输入。其中,充电器可以是无线充电器,也可以是有线充电器。在一些有线充电的实施例中,充电管理模块340可以通过USB接口330接收有线充电器的充电输入。在一些无线充电的实施例中,充电管理模块340可以通过电子设备300的无线充电线圈接收无线充电输入。充电管理模块340为电池342充电的同时,还可以通过电源管理模块341为电子设备供电。
PD模块343用于和电子设备300通过USB接口330耦合的外部设备之间,进行充电协议通信。
电源管理模块341用于连接电池342,充电管理模块340与处理器310。电源管理模块341接收电池342和/或充电管理模块340的输入,为处理器310,内部存储器321,外部存储器,显示屏394,摄像头393,和无线通信模块360等供电。电源管理模块341还可以用于监测电池容量,电池循环次数,电池健康状态(漏电,阻抗)等参数。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电源管理模块341也可以设置于处理器310中。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电源管理模块341和充电管理模块340也可以设置于同一个器件中。
电子设备300的无线通信功能可以通过天线1,天线2,移动通信模块350,无线通信模块360,调制解调处理器以及基带处理器等实现。
天线1和天线2用于发射和接收电磁波信号。电子设备300中的每个天线可用于覆盖单个或多个通信频带。不同的天线还可以复用,以提高天线的利用率。例如:可以将天线1复用为无线局域网的分集天线。在另外一些实施例中,天线可以和调谐开关结合使用。
移动通信模块350可以提供应用在电子设备300上的包括2G/3G/4G/3G等无线通信的解决方案。移动通信模块350可以包括至少一个滤波器,开关,功率放大器,低噪声放大器(low noise amplifier,LNA)等。移动通信模块350可以由天线1接收电磁波,并对接收的电磁波进行滤波,放大等处理,传送至调制解调处理器进行解调。移动通信模块350还可以对经调制解调处理器调制后的信号放大,经天线1转为电磁波辐射出去。在一些实施例中,移动通信模块350的至少部分功能模块可以被设置于处理器310中。在一些实施例中,移动通信模块350的至少部分功能模块可以与处理器310的至少部分模块被设置在同一个器件中。
调制解调处理器可以包括调制器和解调器。其中,调制器用于将待发送的低频基带信号调制成中高频信号。解调器用于将接收的电磁波信号解调为低频基带信号。随后解调器将解调得到的低频基带信号传送至基带处理器处理。低频基带信号经基带处理器处理后,被传递给应用处理器。应用处理器通过音频设备(不限于扬声器370A,受话器370B等)输出声音信号,或通过显示屏394显示图像或视频。在一些实施例中,调制解调处理器可以是独立的器件。在另一些实施例中,调制解调处理器可以独立于处理器310,与移动通信模块350或其他功能模块设置在同一个器件中。
无线通信模块360可以提供应用在电子设备300上的包括无线局域网(wirelesslocal area networks,WLAN)(如无线保真(wireless fidelity,Wi-Fi)网络),蓝牙(bluetooth,BT),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GNSS),调频(frequency modulation,FM),近距离无线通信技术(near field communication,NFC),红外技术(infrared,IR)等无线通信的解决方案。无线通信模块360可以是集成至少一个通信处理模块的一个或多个器件。无线通信模块360经由天线2接收电磁波,将电磁波信号调频以及滤波处理,将处理后的信号发送到处理器310。无线通信模块360还可以从处理器310接收待发送的信号,对其进行调频,放大,经天线2转为电磁波辐射出去。
在一些实施例中,电子设备300的天线1和移动通信模块350耦合,天线2和无线通信模块360耦合,使得电子设备300可以通过无线通信技术与网络以及其他设备通信。无线通信技术可以包括全球移动通讯系统(global 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s,GSM),通用分组无线服务(general packet radio service,GPRS),码分多址接入(codedivision multiple access,CDMA),宽带码分多址(wideband code division multipleaccess,WCDMA),时分码分多址(time-division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TD-SCDMA),长期演进(long term evolution,LTE),BT,GNSS,WLAN,NFC,FM,和/或IR技术等。GNSS可以包括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GPS),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GLONASS),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eidou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BDS),准天顶卫星系统(quasi-zenith satellitesystem,QZSS)和/或星基增强系统(satellite based augmentation systems,SBAS)。
电子设备300通过GPU,显示屏394,以及应用处理器等实现显示功能。GPU为图像处理的微处理器,连接显示屏394和应用处理器。GPU用于执行数学和几何计算,用于图形渲染。处理器310可包括一个或多个GPU,其执行程序指令以生成或改变显示信息。
显示屏394用于显示图像,视频等。显示屏394有时也称为显示模组,通常包括显示面板以及用于驱动显示面板进行显示的驱动电路。其中,显示面板可以采用液晶显示屏(liquid crystal display,LCD),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OLED),有源矩阵有机发光二极体或主动矩阵有机发光二极体(active-matrix organiclight emitting diode,AMOLED),柔性发光二极管(flex light-emitting diode,FLED),Miniled,MicroLed,Micro-oLed,量子点发光二极管(quantum dot light emittingdiodes,QLED)等。驱动模块包括显示驱动电路(display driver integrated circuit,DDIC)以及TFT器件构成的阵列等。
电子设备300可以通过ISP,摄像头393,视频编解码器,GPU,显示屏394以及应用处理器等实现拍摄功能。
ISP用于处理摄像头393反馈的数据。例如,拍照时,打开快门,光线通过镜头被传递到摄像头感光元件上,光信号转换为电信号,摄像头感光元件将电信号传递给ISP处理,转化为肉眼可见的图像。ISP还可以对图像的噪点,亮度,肤色进行算法优化。ISP还可以对拍摄场景的曝光,色温等参数优化。在一些实施例中,ISP可以设置在摄像头393中。
摄像头393用于捕获静态图像或视频。物体通过镜头生成光学图像投射到感光元件。感光元件可以是电荷耦合器件(charge coupled device,CCD)或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complementary metal-oxide-semiconductor,CMOS)光电晶体管。感光元件把光信号转换成电信号,之后将电信号传递给ISP转换成数字图像信号。ISP将数字图像信号输出到DSP加工处理。DSP将数字图像信号转换成标准的RGB,YUV等格式的图像信号。在一些实施例中,电子设备300可以包括1个或N个摄像头393,N为大于1的正整数。
数字信号处理器用于处理数字信号,除了可以处理数字图像信号,还可以处理其他数字信号。例如,当电子设备300在频点选择时,数字信号处理器用于对频点能量进行傅里叶变换等。
视频编解码器用于对数字视频压缩或解压缩。电子设备300可以支持一种或多种视频编解码器。这样,电子设备300可以播放或录制多种编码格式的视频,例如:动态图像专家组(moving picture experts group,MPEG)1,MPEG2,MPEG3,MPEG4等。
NPU为神经网络(neural-network,NN)计算处理器,通过借鉴生物神经网络结构,例如借鉴人脑神经元之间传递模式,对输入信息快速处理,还可以不断的自学习。通过NPU可以实现电子设备300的智能认知等应用,例如:图像识别,人脸识别,语音识别,文本理解等。
外部存储器接口320可以用于连接外部存储卡,例如Micro SD卡,实现扩展电子设备300的存储能力。外部存储卡通过外部存储器接口320与处理器310通信,实现数据存储功能。例如将音乐,视频等文件保存在外部存储卡中。
内部存储器321可以用于存储计算机可执行程序代码,可执行程序代码包括指令。处理器310通过运行存储在内部存储器321的指令,从而执行电子设备300的各种功能应用以及数据处理。例如,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处理器310可以通过执行存储在内部存储器321中的指令,检测显示屏394(即折叠屏)的折叠角度(即相邻屏的夹角),并响应于夹角的变化显示夹角对应的显示内容(即图像)。内部存储器321可以包括存储程序区和存储数据区。其中,存储程序区可存储操作系统,至少一个功能所需的应用程序(比如声音播放功能,图像播放功能等)等。存储数据区可存储电子设备300使用过程中所创建的数据(比如音频数据,电话本等)等。此外,内部存储器321可以包括高速随机存取存储器,还可以包括非易失性存储器,例如至少一个磁盘存储器件,闪存器件,通用闪存存储器(universal flashstorage,UFS)等。
电子设备300可以通过音频模块370,扬声器370A,受话器370B,麦克风370C,耳机接口370D,以及应用处理器等实现音频功能。例如音乐播放,录音等。
音频模块370用于将数字音频信息转换成模拟音频信号输出,也用于将模拟音频输入转换为数字音频信号。音频模块370还可以用于对音频信号编码和解码。在一些实施例中,音频模块370可以设置于处理器310中,或将音频模块370的部分功能模块设置于处理器310中。扬声器370A,也称“喇叭”,用于将音频电信号转换为声音信号。电子设备300可以通过扬声器370A收听音乐,或收听免提通话。受话器370B,也称“听筒”,用于将音频电信号转换成声音信号。当电子设备300接听电话或语音信息时,可以通过将受话器370B靠近人耳接听语音。麦克风370C,也称“话筒”,“传声器”,用于将声音信号转换为电信号。当拨打电话或发送语音信息或需要通过语音助手触发电子设备300执行某些功能时,用户可以通过人嘴靠近麦克风370C发声,将声音信号输入到麦克风370C。电子设备300可以设置至少一个麦克风370C。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电子设备300可以设置两个麦克风370C,除了采集声音信号,还可以实现降噪功能。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电子设备300还可以设置三个,四个或更多麦克风370C,实现采集声音信号,降噪,还可以识别声音来源,实现定向录音功能等。
耳机接口370D用于连接有线耳机。耳机接口370D可以是USB接口330,也可以是3.3mm的开放移动电子设备平台(open mobile terminal platform,OMTP)标准接口,美国蜂窝电信工业协会(cellular telecommunications industry association of the USA,CTIA)标准接口。
按键390包括开机键,音量键等。按键390可以是机械按键。也可以是触摸式按键。电子设备300可以接收按键输入,产生与电子设备300的用户设置以及功能控制有关的键信号输入。
马达391可以产生振动提示。马达391可以用于来电振动提示,也可以用于触摸振动反馈。例如,作用于不同应用(例如拍照,音频播放等)的触摸操作,可以对应不同的振动反馈效果。作用于显示屏394不同区域的触摸操作,马达391也可对应不同的振动反馈效果。不同的应用场景(例如:时间提醒,接收信息,闹钟,游戏等)也可以对应不同的振动反馈效果。触摸振动反馈效果还可以支持自定义。
指示器392可以是指示灯,可以用于指示充电状态,电量变化,也可以用于指示消息,未接来电,通知等。
SIM卡接口396用于连接SIM卡。SIM卡可以通过插入SIM卡接口396,或从SIM卡接口396拔出,实现和电子设备300的接触和分离。电子设备300可以支持1个或N个SIM卡接口,N为大于1的正整数。SIM卡接口396可以支持Nano SIM卡,Micro SIM卡,SIM卡等。同一个SIM卡接口396可以同时插入多张卡。多张卡的类型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SIM卡接口396也可以兼容不同类型的SIM卡。SIM卡接口396也可以兼容外部存储卡。电子设备300通过SIM卡和网络交互,实现通话以及数据通信等功能。在一些实施例中,电子设备300采用eSIM,即:嵌入式SIM卡。eSIM卡可以嵌在电子设备300中,不能和电子设备300分离。
请参照图4,图4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二(如图3所示的电子设备300)。该电子设备包括:电池、两个充电接口(分别为第一接口和第二接口)、PD控制器(如图3所示的PD模块343)、电池充电控制器、第一反充链路(图中标识第一反充链路的所有通路构成第一反充链路)、两条第二反充链路分别为第一子链路(图中标识第一子链路的所有通路构成第一子链路)和第二子链路(图中标识第二子链路的所有通路构成第二子链路)、以及控制器(如图3所示的处理器310中的控制器)。应理解,电池可以理解为图3所示的电池342,PD控制器可以理解为图3所示的PD模块343,控制器可以理解为图3所示的处理器310中的控制器。
其中,电池用于接收功率输入或提供功率输出。
第一接口以及第二接口均用于供电子设备连接外部设备,如向电子设备充电的充电器、需要被充电的手机等。具体实施过程中,第一接口和第二接口可以为Type-C接口。应理解,本实施例中,第一接口和第二接口可以处于以下三种状态:均未连接外部设备、其中一个连接外部设备而另一个连接外部设备、均连接外部设备。
PD控制器分别与第一接口和第二接口耦合(图4中,第一接口和PD控制器之间的CC线、以及第二接口和PD控制器之间的CC线示出该耦合关系),PD控制器用于获取第一接口的连接信息和第二接口的连接信息。连接信息用于指示充电接口的连接状态,连接状态包括连接态或非连接态。其中,连接态是指充电接口(如第一接口或第二接口)连接有外部设备,非连接态是指充电接口未连接外部设备。此外,连接信息还用于在充电接口连接外部设备(即处于连接态)时,指示外部设备的设备类型,设备类型包括source设备或sink设备。source设备是提供功率输出的设备,sink设备是接收功率输入的设备。下面以第一接口连接和未连接外部设备为例,对PD控制器获取连接信息的过程进行描述,具体如下:
当外部设备响应于用户的拔出操作而脱离第一接口时,第一接口向PD信号发送第一中断信号,PD控制器在接收到第一中断信号后,基于该第一中断信号确定第一接口处于非连接态;当外部设备响应于用户的接入操作而接入第一接口时,第一接口向PD信号发送第二中断信号,PD控制器在接收到第二中断信号后,基于该第二中断信号确定该第一接口处于连接态。需要说明的是,PD控制器具有和第一接口连接的外部设备之间进行充电协议通信的功能。基于此,当确定第一接口处于连接态时,PD控制器将与外部设备之间建立CC握手通信,以确定外部设备的设备类型。应理解,外部设备和电子设备互为source设备和sink设备,也就是说,外部设备和电子设备中的一个为source设备,外部设备和电子设备中的另一个为sink设备。
该实施例中,连接信息仅指示外部设备的设备类型。应理解,在其它实施例中,连接信息也可以指示电子设备的设备类型,或者同时指示电子设备和外部设备的设备类型。由于外部设备和电子设备互为source设备和sink设备,在确定其中一个设备的设备类型后,可以得到另一个设备的设备类型。本申请实施例对连接信息所指示的设备类型的对象不作具体限定。
此外,PD控制器具有两个电源输出端,分别为第一电源输出端Vout1和第二电源输出端Vout2。第一电源输出端Vout1和第二电源输出端用Vout2于提供功率输出,例如5V/3A的输出。
上述第一接口通过第一子链路耦合至PD控制器的第一电源输出端Vout1,上述第二接口通过第二子链路耦合至PD控制器的第二电源输出端Vout2。即一个充电接口通过一条第二反充链路连接到一个电源输出端。基于此,电子设备可以利用PD控制器的第一电源输出端Vout1经第一子链路向第一接口连接的外部设备进行反向充电;还可以利用PD控制器的第二电源输出端Vout2经第二子链路向第二接口连接的外部设备进行反向充电。应理解,第一子链路和第二子链路可以理解为图3所示的USB接口330至PD模块343的链路。
具体实施过程中,第一子链路包括第一开关元件Q1;第二子链路包括第二开关元件Q2。其中,第一开关元件Q1的第一端与第一接口耦合,第一开关元件Q1的第二端与第一电源输出端Vout1耦合。第二开关元件Q2的第一端与第二接口耦合,第二开关元件Q2的第二端与第二电源输出端Vout2耦合。
示例性地,第一开关元件Q1和第二开关元件Q2可以是N型晶体管。在此情况下,第一开关元件Q1和第二开关元件Q2的第一端可以为晶体管的源极,第一开关元件Q1和第二开关元件Q2的第二端可以为晶体管的漏极。在其它实施例中,第一开关元件Q1和第二开关元件Q2可以是开关芯片。本申请实施例中,当开关元件为晶体管时,开关元件的第一端是指晶体管的源极,开关元件的第二端是指晶体管的漏极,开关元件的第三端是指晶体管的栅极,后续不再赘述。
本实施例通过在第一子链路和第二子链路上分别设置第一开关元件Q1和第二开关元件Q2,通过控制第一开关元件Q1和第二开关元件Q2的通断,可以实现第一子链路和第二子链路的通断,从而可以实现电子设备的反充链路的切换。
此外,上述第一接口和第二接口还通过第一反充链路耦合至电池。其中,第一反充链路与电池充电控制器耦合。值得注意的是,本实施例中,电池充电控制器包括正充态(即上述正向输出功能)和反充态(即上述反向输出功能)。其中,电池充电控制器的第五端D5用于接收外部控制指令,响应于该外部控制指令,电池充电控制器可以切换至正充态或反充态。其中,当电池充电控制器工作在反充态时,电池充电控制器可以控制第一反充链路进行反向充电,此时,电子设备可以利用电池经第一反充链路向第一接口和第二接口连接的外部设备进行反向充电;当电池充电控制器工作在正充态时,电池充电控制器可以控制第一反充链路进行正向充电,此时,电子设备可以利用通过第一接口和第二接口接收外部设备提供的功率输入,然后经第一反充链路向电池进行正向充电,与此同时,在一些实施例中,也可以向电子设备的其它正在工作的部件进行供电。
具体实施过程中,上述电池充电控制器的型号可以为BQ25713。该型号的电池充电控制器可以工作在正充态和反充态两种状态。
应理解,第一反充链路可以理解为图3所示的USB接口330至电池342的链路,电池充电控制器可以理解为图3所示的充电管理模块340。
控制器,可以是嵌入式控制器(embed controller,EC)。该控制器的第一端P1(如GPIO1)与电池充电控制器的第五端D5耦合,控制器的第二端P2(如GPIO1)与第一子链路耦合,控制器的第三端P3(如GPIO1)与第二子链路耦合,控制器的第四端P4与PD控制器耦合(图中PD控制器与控制器之间的I2C示意出该耦合关系)。控制器用于通过控制器的第四端P4获取第一接口的连接信息和第二接口的连接信息,还用于在根据第一接口的连接信息和第二接口的连接信息,确定电子设备满足第一预设条件时,通过控制器的第一端P1控制电池充电控制器切换至反充态进行反向充电,且通过控制器的第二端P2和第三端P3控制目标链路关断。
其中,第一预设条件包括电子设备处于未正向充电状态,且第一接口和/或第二接口连接sink设备。此外,目标链路包括第一接口和第二接口中连接有sink设备的充电接口对应的第二反充链路,也就是说,若仅有第一接口连接sink设备,则目标链路包括第一子链路;若仅有第二接口连接sink设备,则目标链路包括第二子链路;若第一接口和第二接口均连接sink设备,则目标链路包括第一子链路和第二子链路。
具体实施过程中,控制器的第二端P2与第一开关元件Q1的第三端耦合,控制器的第三端P3与第二开关元件Q2的第三端耦合。控制器用于通过控制器的第二端P2输出第一控制指令,并通过控制器的第三端P3输出第二控制指令,第一控制指令和第二控制指令分别用于指示第一开关元件Q1和第二开关元件Q2切换至闭合状态或断开状态。其中,当第一开关元件Q1和第二开关元件Q2切换至闭合状态时,第一子链路和第二子链路关断;当第一开关元件Q1和第二开关元件Q2切换至断开状态时,第一子链路和第二子链路导通。
继续沿用上述示例,第一开关元件Q1和第二开关元件Q2的第三端可以为N型晶体管的栅极。
具体实施过程中,电子设备还包括第三开关元件Q3。控制器的第一端P1与第三开关元件Q3的第三端耦合,第三开关元件Q3的第二端与电池充电控制器的第五端D5耦合,第三开关元件Q3的第一端与参考地耦合。其中,控制器用于通过控制器的第一端P1输出第三控制指令,第三控制指令用于指示第三开关元件Q3切换至闭合状态或断开状态,从而使第三开关元件Q3输出上述外部控制指令。当第三开关元件Q3切换至闭合状态时,第三开关元件Q3发出第一外部控制指令,第一外部控制指令用于指示电池充电控制器切换至反充态;当第三开关元件切换至断开状态时,第三开关元件Q3发出第二外部控制指令,第二外部控制指令用于指示电池充电控制器切换至正充态。第三开关元件Q3的具体实现可以参照第一开关元件Q1的具体实施,此处不再赘述。
本实施例通过设置第三开关元件Q3,并通过控制第三开关元件Q3的通断,实现电池充电控制器的状态切换,从而可以实现电子设备的反充链路的切换。需要说明的是,鉴于电池充电控制器的状态控制端为高阻态,因此第三开关元件Q3的第一端还需要连接一个上拉电阻R。
需要说明的是,电子设备处于正向充电状态,是指电子设备接收外部设备提供的功率输入,从而向电池充电的状态;电子设备未处于正向充电状态,则是指电子设备未接收外部设备提供的功率输入,从而向电池充电的状态。
应理解,电子设备的第一接口和第二接口中的任一接口连接有外部设备,并接收该外部设备的功率输入,或两个接口均连接有外部设备并同时接收两个接口各自连接的外部设备的功率输入,均可以使得电子设备处于正向充电状态。除此之外,当第一接口和第二接口中任一接口均未接收外部设备的功率输入时,则可以使得电子设备未处于正向充电状态。
根据前述内容可知,若电子设备的充电接口所连接的外部设备的设备类型为source设备,则电子设备接收该充电接口所连接的外部设备提供的功率输入;反之,若电子设备的充电接口未连接source设备,则电子设备未接收外部设备的功率输入。基于此,当第一接口和/或第二接口连接source设备(即两个充电接口中有一个充电接口或全部都连接source设备)时,则表示电子设备处于正向充电状态;当第一接口和第二接口均未连接source设备时,则表示电子设备未处于正向充电状态。
示例性地,第一接口和/或第二接口连接source设备,包括如下情况中的一种:
第一接口连接source设备,且第二接口连接source设备;
第一接口连接source设备,且第二接口连接sink设备;
第一接口连接source设备,且第二接口处于非连接态;
第一接口连接sink设备,且第二接口连接source设备;
第一接口处于非连接态,且第二接口连接source设备。
示例性地,第一接口和第二接口均未连接source设备,包括如下情况中的一种:
第一接口连接sink设备,且第二接口处于非连接态;
第一接口连接sink设备,且第二接口连接sink设备;
第一接口处于非连接态,且第二接口连接sink设备;
第一接口处于非连接态,且第二接口处于非连接态。
显然,上述第一预设条件中,电子设备未处于正向充电状态,且第一接口和/或第二接口连接sink设备,包括如下情况中的一种:
第一接口连接sink设备,且第二接口处于非连接态;
第一接口处于非连接态,且第二接口连接sink设备;
第一接口连接source设备,且第二接口连接sink设备。
基于此,具体实施过程中,控制器可以基于第一接口的连接信息和第二接口的连接信息,确定第一接口和第二接口是否满足输出上述三种情况中的其中一种,若是,则确定其满足第一预设条件;若否,则确定其不满足第一预设条件。上述三种情况中,均是充电接口连接的外部设备的设备类型。因此,若连接信息所指示的设备类型为电子设备的设备类型,则可以将不同于该连接信息所指示的设备类型的另一个设备类型,确定为充电接口所连接的外部设备的设备类型。
图4所示的电子设备中,在电子设备未处于正向充电状态的情况下,利用电池充电控制器的反向输出功能,让电池通过电池充电控制器向充电接口连接的sink设备提供功率输出,实现反向充电功能。由于该电子设备是通过容量更大的电池实现反向充电,因此,可以实现更大功率输出,满足用户的大功率快充需求。
此外,业界通用的反向充电方案是在图1的基础上,再增加一个PD控制器和一个BUCK电路,单独用于向外部设备提供大功率快充,增加PD控制器和BUCK电路相当于一套小型的充电系统了,这种情况下软件配置会更复杂,调试难度更高,研发投入成本大很多。相比于该方案而言,图4所示的实施例只通过几个开关,外加一些逻辑控制就在当前架构上实现对外快充,节省了器件成本,降低了硬件电路设计复杂度,节省了PCB设计空间,降低了PCB、结构等设计的难度,并在软件配置、调试难度以及研发投入成本方面均具有很大优势。此外,更多器件的增加意味着产品失效风险的增加,所以本实施例同时降低了产品整体的失效率。
请继续参照图4,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控制器还用于:在确定电子设备满足第二预设条件时,控制电池充电控制器切换至正充态,且控制目标链路导通;其中,第二预设条件包括电子设备处于正向充电状态。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第二预设条件中,电子设备处于正向充电状态的五种情况已经在前文中进行了阐述,此处不再赘述。通过前述内容可知,电池充电控制器具有正向输出功能和反向输出功能。由于目前仅使用了电池充电控制器的正向输出功能,因此在硬件的设计上面只有一条通路,因此无法支持两个功能同时存在。基于此,本实施例为优先保证电子设备自身的正常工作,在电子设备处于正向充电状态时,控制电池充电控制器切换至正充态,以保证电子设备的正向充电功能,与此同时,控制目标链路导通,使得PD控制器提供功率输出,实现反向充电,从而满足用户利用电子设备对外部设备进行反向充电的需求。
当然,在本申请的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二预设条件也可以包括如下条件中的一种:
电子设备处于正向充电状态;
电子设备未处于正向充电状态,且任一充电接口均未连接sink设备,即第一接口和第二接口均未连接sink设备。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第二预设条件中,电子设备未处于正向充电状态,且任一充电接口均未连接sink设备是指,电子设备未处于正向充电状态的四种情况中的第四种情况:第一接口处于非连接态,且第二接口也处于非连接态。电子设备未处于正向充电状态的四种情况已经在前文中进行了阐述,此处不再赘述。
可见,区别于上一实施例,该实施例不仅在电子设备处于正向充电状态时,通过关闭电池充电控制器的反向输出功能,同时打开PD控制器对外输出功能,以保证电子设备的正向充电功能,还在第一接口和第二接口均处于非连接态的非正向充电状态(即未处于正向充电状态)下,保证电子设备的正向充电功能。也就是说,本实施例在未充电(既未正向充电也未反向充电)时,将电子设备默认调整为提供正向充电功能的准备状态,能够在需要正向充电的情况下,无需进行链路切换而实现正向充电,从而有利于保证电子设备的正向充电功能这一常用功能的使用体验。可以看出,该实施例中,第二预设条件和第一预设条件互补,覆盖电子设备的第一接口和第二接口的所有状态,因此,当电子设备不满足第一预设条件时,则满足第二预设条件;当电子设备不满足第二预设条件时,则满足第一预设条件。
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第一接口和第二接口均处于非连接态的情况也可以视为上述第一预设条件,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限定。
请继续参照图4,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目标链路还包括两条第二反充链路中,除连接sink设备的充电接口对应的第二反充链路之外的其它链路。也就是说,当控制器确定电子设备满足第一预设条件时,控制所有的第二反充链路关断;当控制器确定电子设备满足第二预设条件时,控制所有的第二反充链路导通。
需要说明的是,当电子设备满足第一预设条件时,由第一反充链路进行反向充电,两条第二反充链路均未使用,因此,可以将两条第二反充链路中,除连接sink设备的充电接口对应的第二反充链路之外的另一条第二反充链路同时关断。
当电子设备满足第二预设条件时,由第二反充链路进行反向充电。以第一接口连接source设备进行正向充电,第二接口连接sink设备进行反向充电为例,由于PD控制器检测到第一接口连接source设备,因此会控制内部的开关断开以切断通过第一子链路向第一接口提供功率输出的路径,基于此,当电子设备满足第二预设条件时,即使控制两条第二反充链路同时导通,PD控制器也无法通过第一子链路向第一接口提供功率输出,从而可以避免对第一接口的正向充电过程造成影响。相比于目标链路仅包括连接sink设备的充电接口对应的第二反充链路的实施例而言,本实施例中,在电子设备满足第一预设条件时,控制所有的第二反充链路关断,并在满足第二预设条件时,控制所有的第二反充链路导通,无需识别连接sink设备的充电接口,并控制其对应的第二反充链路关断或导通,显然,该实施例中有利于降低控制复杂度。
请继续参照图4,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连接信息还用于当外部设备为sink设备时,指示外部设备所需的电流参数以及电压参数。控制器的第五端P5还与电池充电控制器的第六端D6耦合(图中控制器与电池充电控制器之间的I2C示意出该耦合关系),控制器还用于根据电流参数和电压参数,控制电池充电控制器反向充电时的电流和电压。
具体地,反向充电时进行CC通信的过程中,外部设备将会告知电子设备其所需的电流参数以及电压参数。PD控制器通过和第一接口和第二接口之间的CC线,将接收到该电流参数以及电压参数,并上报给控制器,控制器基于该电流参数和电压参数,可以通过配置电池充电控制器的寄存器,实现电池充电控制器反向充电时的电流和电压的控制。
需要说明的是,具体实施过程中,电子设备使用控制电池充电控制器进行大功率反向充电时的电流和电压并不是一步到位的,而是逐渐升高的一个过程。示例性地,当电子设备开始反向充电时,电子设备首先将配置电池充电控制器反向输出5V的电压,以及外部设备初步告知的电流参数,通常最大为3A。之后外部设备在和PD控制器进行CC通信的过程中,继续告知其需求的电压参数和电流参数,PD控制器在接收到其电压参数和电流参数后,将上报给控制器,控制器重新配置电池充电控制器的寄存器中关于电流和电压的部分,实现大功率反向充电功能。
请继续参照图4,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控制器还用于:在反向充电之前,判断电子设备的输出功率是否大于预设阈值;当电子设备的输出功率大于预设阈值时,控制电池充电控制器切换至反充态进行反向充电。
具体实施过程中,在反向充电之前,控制器可以通过读取电池充电控制器的寄存器中关于电流和电压的部分,来得到电子设备可以提供的最大功率输出(即输出功率)。本实施例中,在电子设备的输出功率大于预设阈值(即自身电量足够)时,才对外提供功率输出,有利于保证电子设备自身的正常工作。具体实施过程中,预设阈值的大小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调整。
请继续参照图4,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反充链路位于节点X1与第一接口之间的链路上设置有第四开关元件Q4和第五开关元件Q5、第一反充链路位于节点X1与第二接口之间的链路上设置有第六开关元件Q6和第七开关元件Q7。其中,第四开关元件Q4的第一端与第一接口耦合,第四开关元件Q4的第二端与第五开关元件Q5的第二端耦合,第五开关元件Q5的第一端与电池充电控制器耦合,第四开关元件Q4的第三端和第五开关元件Q5的第三端与PD控制器耦合。第六开关元件Q6的第一端与第一接口耦合,第六开关元件Q6的第二端与第七开关元件Q7的第二端耦合,第七开关元件Q7的第一端与电池充电控制器耦合,第六开关元件Q6的第三端和第七开关元件Q7的第三端与PD控制器耦合。
其中,PD控制器分别与第四开关元件Q4、第五开关元件Q5、第六开关元件Q6和第七开关元件Q7耦合,用于在CC握手成功后,控制第四开关元件Q4、第五开关元件Q5、第六开关元件Q6和第七开关元件Q7闭合,实现第一反充链路的导通。第四开关元件Q4、第五开关元件Q5、第六开关元件Q6和第七开关元件Q7的具体实现可以参照第一开关元件Q1的具体实施,此处不再赘述。
本实施例中,第一反充链路位于节点X1与第一接口之间的链路上、以及第一反充链路位于节点X1与第二接口之间的链路上均设置两个开关器件的目的是为了防止漏电。在其它实施例中,也可以设置一个开关元件,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限定。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电子设备还包括第八开关元件Q8。第八开关元件Q8的第一端与电池充电控制器的第七端D7耦合,第八开关元件Q8的第二端与电池耦合;也就是说,电池充电控制器的第二端D2通过第八开关元件Q8耦合至电池。此外,第八开关元件Q8的第三端与电池充电控制器的第五端耦合,电池充电控制器用于通过电池充电控制器的第五端D5控制第八开关元件Q8的通断,来控制电池进行功率输出或功率输入。第八开关元件Q8可以是P型晶体管,也可以是开关芯片。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反充链路包括第九开关元件Q9、第十开关元件Q10、第十一开关元件Q11和第十二开关元件Q12。其中,第九开关元件Q9的第二端分别与第一接口和第二接口耦合,第九开关元件Q9的第一端与第十开关元件Q10的第二端耦合;第十开关元件Q10的第一端耦合到地。其中,第十一开关元件Q11的第二端与电池耦合,第十一开关元件Q11的第一端与第十二开关元件Q12的第二端耦合;第十二开关元件Q12的第一端耦合到地。此外,第九开关元件Q9的第一端与第十开关元件Q10的第二端还通过电感L耦合至第十一开关元件Q11的第一端以及第十二开关元件Q12的第二端,形成第一反充链路的通路。
其中,第九开关元件Q9的第三端耦合至电池充电控制器的第一端D1,第十开关元件Q10的第三端耦合至电池充电控制器的第二端D2,第十一开关元件Q11的第三端耦合至电池充电控制器的第三端D3,第十二开关元件Q12的第三端耦合至电池充电控制器的第四端D4。其中,电池充电控制器的第一端D1可以向第九开关元件Q9输出第一驱动指令,电池充电控制器的第二端D2可以向第十开关元件Q10输出第二驱动指令,第一驱动指令和第二驱动指令用于驱动第九开关元件Q9和第十开关元件Q10高速交替闭合和断开,从而控制第一反充链路进行正向充电;另外,电池充电控制器的第三端D3可以向第十一开关元件Q11输出第三驱动指令,电池充电控制器的第二端D2可以向第十二开关元件Q12输出第四驱动指令,第三驱动指令和第四驱动指令用于驱动第十一开关元件Q11和第十二开关元件Q12高速交替闭合和断开,从而控制第一反充链路进行反向充电。
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第九开关元件Q9和第十开关元件Q10这一组开关也可以用于实现升压,而第十一开关元件Q11和第十二开关元件Q12这一组开关用于实现降压,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限定。
具体实施过程中,第一驱动指令和第二驱动指令分别为脉宽调制(Pulse WidthModulation,PWM)信号。
请参照图5,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充电控制方法的流程图。该实施例在图4所示的电子设备的基础上,以第一接口在t1时刻接入外部设备,第二接口在t2时刻接入外部设备为例进行说明。此外,需要说明的是,图5所示的实施中,第一预设条件和第二预设条件非此即彼。该充电控制方法包括:
S501,控制器控制第一子链路和第二子链路导通,并控制电池充电控制器切换至正充态。
电子设备在上电后,默认情况下,关闭电池充电控制器的反向输出功能,并开启PD控制器至第一接口和第二接口的反向充电通路,以保证用户对常用的正向充电功能的使用体验。
具体实施过程中,控制器可以通过拉高P1、P2、P3来达到上述目的。
S502,控制器在t1时刻检测到第一接口有外部设备接入,基于第一接口的连接信息和第二接口的连接信息,判断电子设备是否满足第一预设条件。
若是,执行S503;若否,执行S501。
前述内容已经对如何检测以及如何基于连接信息判断电子设备是否满足第一预设条件的过程进行详细陈述,此处不再赘述。
S503,控制器控制第一子链路和第二子链路关断,并控制电池充电控制器切换至反充态。
具体实施过程中,控制器可以通过拉低P1、P2、P3来达到上述目的。
S504,控制器基于第一接口的连接信息,控制反向充电时电池充电控制器的电流和电压。
前述内容已经对如何控制电池充电控制器的电流和电压,来到达大功率充电的目的进行了详述,此处不再赘述。
S505,控制器在t2时刻检测到第二接口有外部设备接入,基于第一接口的连接信息和第二接口的连接信息,判断电子设备是否满足第一预设条件。
若是,继续执行S503;若否,继续执行S501。
需要说明的是,虽然图4和图5以电子设备包括两个充电接口为例进行说明,在其它实施例中,电子设备可以包括更多或更少的充电接口,具体实现和两个充电接口类似。区别在于,第二反充链路、PD控制器的电源输出端的数量、以及第一反充链路上节点X1至充电接口的支路的数量与充电接口一致,且一个充电接口通过一条第二反充链路连接至一个PD控制器的电源输出端,还通过第一反充链路上充电接口至节点X1的支路耦合至电池。本申请实施例不再详述。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3)

1.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电池;
至少一个充电接口,所述充电接口用于连接外部设备;
电力输送PD控制器,与所述充电接口耦合,用于获取所述充电接口的连接信息;所述连接信息用于指示所述充电接口的连接状态,所述连接状态为连接态或非连接态;所述连接信息还用于在所述充电接口处于所述连接态时,指示所述外部设备和/或所述电子设备的设备类型,所述设备类型为输出设备或接收设备;所述PD控制器具有至少一个电源输出端;
第一反充链路,所述充电接口通过所述第一反充链路耦合所述电池;
电池充电控制器,包括正充态和反充态,所述电池充电控制器与所述第一反充链路耦合;
至少一条第二反充链路,一个所述充电接口通过一条所述第二反充链路连接到一个所述电源输出端;
控制器,与所述PD控制器、所述电池充电控制器及所述第二反充链路耦合;所述控制器用于在根据所述至少一个充电接口的连接信息,确定所述电子设备满足第一预设条件时,控制所述电池充电控制器切换至反充态,且控制目标链路关断进行反向充电;
其中,所述第一预设条件包括所述电子设备未处于正向充电状态,且任一个或多个所述充电接口连接接收设备;所述目标链路包括连接接收设备的充电接口对应的第二反充链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器还用于:
在确定所述电子设备满足第二预设条件时,控制所述电池充电控制器切换至所述正充态,且控制所述目标链路导通;
其中,所述第二预设条件包括所述电子设备处于所述正向充电状态。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器还用于:
在确定所述电子设备满足第二预设条件时,控制所述电池充电控制器切换至所述正充态,且控制所述目标链路导通;其中,所述第二预设条件包括如下情况中的一种:
所述电子设备处于所述正向充电状态;
所述第二预设条件还包括所述电子设备未处于所述正向充电状态,且任一所述充电接口均未连接接收设备。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目标链路还包括所述至少一条第二反充链路中,除连接接收设备的充电接口对应的第二反充链路之外的其它链路。
5.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至少一个充电接口包括第一接口以及第二接口;所述至少一条第二反充链路包括第一子链路以及第二子链路;所述至少一个电源输出端包括第一电源输出端和第二电源输出端;
所述第一接口通过所述第一子链路连接到所述第一电源输出端,所述第二接口通过所述第二子链路连接到所述第二电源输出端。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当所述第一接口和/或所述第二接口连接输出设备时,所述电子设备处于所述正向充电状态;
当所述第一接口和所述第二接口均未连接输出设备时,所述电子设备未处于所述正向充电状态。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口和/或所述第二接口连接输出设备,包括如下情况中的一种:
所述第一接口连接输出设备,且所述第二接口连接输出设备;
所述第一接口连接输出设备,且所述第二接口连接接收设备;
所述第一接口连接输出设备,且所述第二接口处于非连接态;
所述第一接口连接接收设备,且所述第二接口连接输出设备;
所述第一接口处于非连接态,且所述第二接口连接输出设备。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口和所述第二接口均未连接输出设备,包括如下情况中的一种:
所述第一接口连接接收设备,且所述第二接口处于非连接态;
所述第一接口连接接收设备,且所述第二接口连接接收设备;
所述第一接口处于非连接态,且所述第二接口连接接收设备;
所述第一接口处于非连接态,且所述第二接口处于非连接态。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子链路包括第一开关元件;所述第二子链路包括第二开关元件;
所述第一开关元件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接口耦合,所述第一开关元件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电源输出端耦合;
所述第二开关元件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接口耦合,所述第二开关元件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电源输出端耦合;
所述第一开关元件的第三端、以及所述第二开关元件的第三端均与所述控制器耦合;所述控制器用于输出第一控制指令和第二控制指令,所述第一控制指令用于指示所述第一开关元件切换至闭合状态或断开状态,所述第二控制指令用于指示所述第二开关元件切换至闭合状态或断开状态;其中,当所述第一开关元件和所述第二开关元件切换至闭合状态时,所述第一子链路和所述第二子链路关断;当所述第一开关元件和所述第二开关元件切换至断开状态时,所述第一子链路和所述第二子链路导通。
10.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三开关元件;
所述第三开关元件的第一端与所述电池充电控制器耦合,所述第三开关元件的第二端与参考地耦合,所述第三开关元件的第三端与所述控制器耦合;所述控制器还用于输出第三控制指令;
其中,所述第三控制指令用于指示所述第三开关元件切换至闭合状态或断开状态;当所述第三开关元件切换至闭合状态时,所述电池充电控制器切换至所述反充态;当所述第三开关元件切换至断开状态时,所述电池充电控制器切换至所述正充态。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信息还用于当所述外部设备为接收设备时,指示所述外部设备所需的电流参数以及电压参数;
所述控制器与所述电池充电控制器耦合,所述控制器还用于根据所述电流参数和所述电压参数,控制所述电池充电控制器切换至反充态进行反向充电时的电流和电压。
12.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器还用于:
在反向充电之前,判断所述电子设备的输出功率是否大于预设阈值;
当所述电子设备的输出功率大于所述预设阈值时,控制所述电池充电控制器切换至反充态进行反向充电。
13.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设备为个人计算机PC。
CN202210725580.5A 2022-06-24 2022-06-24 电子设备 Active CN116054299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725580.5A CN116054299B (zh) 2022-06-24 2022-06-24 电子设备
CN202311668868.4A CN117833394A (zh) 2022-06-24 2022-06-24 电子设备
PCT/CN2023/092588 WO2023246340A1 (zh) 2022-06-24 2023-05-06 电子设备
EP23825990.7A EP4407831A1 (en) 2022-06-24 2023-05-06 Electronic device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725580.5A CN116054299B (zh) 2022-06-24 2022-06-24 电子设备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1668868.4A Division CN117833394A (zh) 2022-06-24 2022-06-24 电子设备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054299A CN116054299A (zh) 2023-05-02
CN116054299B true CN116054299B (zh) 2023-11-10

Family

ID=86120568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1668868.4A Pending CN117833394A (zh) 2022-06-24 2022-06-24 电子设备
CN202210725580.5A Active CN116054299B (zh) 2022-06-24 2022-06-24 电子设备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1668868.4A Pending CN117833394A (zh) 2022-06-24 2022-06-24 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EP (1) EP4407831A1 (zh)
CN (2) CN117833394A (zh)
WO (1) WO2023246340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833394A (zh) * 2022-06-24 2024-04-05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电子设备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026247A (zh) * 2016-06-17 2016-10-12 上海与德通讯技术有限公司 充电设备及其充电方法
CN108964182A (zh) * 2018-07-17 2018-12-07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反向充电设备、反向充电电流的调节方法及装置
CN113949167A (zh) * 2020-06-30 2022-01-18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一种充电装置及电子设备
WO2022022272A1 (zh) * 2020-07-27 2022-02-0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充电装置、电子设备、充电系统及充电方法
CN114597983A (zh) * 2020-12-04 2022-06-07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无线充电电路及系统、电子设备及控制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0594151B2 (en) * 2016-12-14 2020-03-17 Shenzhen Lvsun 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Conversion device for quick charger and method for realizing charging conversion
CN112564075B (zh) * 2020-12-21 2023-05-23 张成君 双向充电线结构
CN113162161A (zh) * 2021-04-07 2021-07-23 深圳维普创新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Type-c接口的充放电电路控制方法、电路以及控制器
CN117833394A (zh) * 2022-06-24 2024-04-05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电子设备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026247A (zh) * 2016-06-17 2016-10-12 上海与德通讯技术有限公司 充电设备及其充电方法
CN108964182A (zh) * 2018-07-17 2018-12-07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反向充电设备、反向充电电流的调节方法及装置
CN113949167A (zh) * 2020-06-30 2022-01-18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一种充电装置及电子设备
WO2022022272A1 (zh) * 2020-07-27 2022-02-0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充电装置、电子设备、充电系统及充电方法
CN114597983A (zh) * 2020-12-04 2022-06-07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无线充电电路及系统、电子设备及控制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Yun-Sung Kim et al..Development of a 3lKW Fast Battery Charger with Various Charging Modes and Parallel Operation .《2012 IEEE Vehicle Power and Propulsion Conference》.2013,第1211-1216页. *
杨奕等.QC3.0标准的双向非接触式充电系统设计.《产业创新研究》.2020,(第16期),第136-137页.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4407831A1 (en) 2024-07-31
WO2023246340A1 (zh) 2023-12-28
CN117833394A (zh) 2024-04-05
CN116054299A (zh) 2023-05-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2737566B (zh) 一种接口转换电路及电子设备
WO2024027492A1 (zh) 充电方法、电子设备、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和芯片系统
EP4266208A1 (en) Video switch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storage medium, and device
WO2023185685A1 (zh) 充电方法、电子设备、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和芯片系统
WO2023246340A1 (zh) 电子设备
CN113473013A (zh) 图像美化效果的显示方法、装置和终端设备
CN114498804A (zh) 用于开机或唤醒系统的电子设备和控制电路
CN113672534B (zh) 终端设备和开关电路
CN114123385A (zh) 一种充电和放电电路、充电的方法以及电子设备
EP4050754B1 (en) Power supply system, and electronic device
CN113950037B (zh) 一种音频播放方法及终端设备
WO2022007750A1 (zh) 屏幕共享方法、终端和存储介质
CN115113716A (zh) 一种息屏显示参数的调节方法和终端设备
CN113099734B (zh) 天线切换方法及装置
CN116937983A (zh) 一种电压变换电路及电子设备
CN219834364U (zh) 音频电路和终端设备
WO2023142820A1 (zh) 一种开关电容电路sc及电子设备
US20240223879A1 (en) Electronic Device and Camera Module
CN117134009B (zh) 充电方法及电子设备
CN114449492B (zh) 数据传输方法及终端设备
WO2024120297A1 (zh) 一种电子设备及充电系统
WO2024022154A1 (zh) 一种确定设备使用者的方法及相关装置
CN117724595A (zh) 电源管理电路、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
CN116723390A (zh) 一种控制摄像头模组的方法和装置
CN116149581A (zh) 一种多窗口对象投屏方法、电子设备及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