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8120283A - 数据传输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及存储介质 - Google Patents

数据传输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及存储介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8120283A
CN118120283A CN202180103223.9A CN202180103223A CN118120283A CN 118120283 A CN118120283 A CN 118120283A CN 202180103223 A CN202180103223 A CN 202180103223A CN 118120283 A CN118120283 A CN 11812028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ata
rlc entity
split
link
radio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80103223.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林雪
王淑坤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ublication of CN11812028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8120283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8/00Network traffic management; Network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28/02Traffic management, e.g. flow control or congestion control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及存储介质,属于无线通信技术领域。方法包括:当所述终端设备处于双连接场景下时,通过两种无线链路中的目标链路传输分裂承载上的数据;其中,所述目标链路是基于两种所述无线链路各自的无线链路质量确定的;两种所述无线链路对应不同的网络节点。上述方案提高了分裂承载上的数据的传输效率,进而提高了双连接场景下的上行传输效率和上行传输的吞吐量。

Description

数据传输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及存储介质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无线通信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数据传输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及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多无线接入技术(Radio Access Technology,RAT)的双连接(Multi-RAT Dual Connectivity,MR-DC)场景是一种同时利用两种无线接入技术进行数据通信的场景。
在双连接场景中,终端中可以存在三个无线承载,分别为主小区组的无线承载、辅小区组的无线承载以及分裂承载。其中,终端可以根据待发送的数据量,选择两个无线链路中的一个来发送分裂承载上的数据。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数据传输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及存储介质。所述技术方案如下:
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数据传输方法,所述方法由终端设备执行,所述方法包括:
当所述终端设备处于双连接场景下时,通过两种无线链路中的目标链路传输分裂承载上的数据;
其中,所述目标链路是基于两种所述无线链路各自的无线链路质量确定的;两种所述无线链路对应不同的网络节点。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两种所述无线链路包括与主节点通信的无线链路,以及与辅节点通信的无线链路;
所述目标链路是基于与所述主节点通信的无线链路对应的第一无线链路质量,以及与所述辅节点通信的无线链路对应的第二无线链路质量之间的高低关系确定的。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通过两种无线链路中的目标链路传输分裂承载上的数据,包括:
通过分组数据汇聚协议(Packet Data Convergence Protocol,PDCP)层,将所述分裂承载上的数据的PDCP协议数据单元(Protocol Data Unit,PDU)递交给所述目标链路对应的(Radio Link Control,RLC)实体;所述目标链路是与所述主节点通信的无线链路以及与所述辅节点通信的无线链路中,无线链路质量高的无线链路。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通过两种无线链路中的目标链路传输分裂承载上的数据之前,还包括:
获取第一数据量,所述第一数据量包括PDCP层、主RLC实体、以及分裂辅RLC实体中的数据量之和;所述主RLC实体以及所述分裂辅RLC实体中的数据量为待传输的新传数据量;
所述通过两种无线链路中的目标链路传输分裂承载上的数据,包括:
当所述第一数据量大于或等于数据量门限时,通过两种无线链路中的目标链路传输分裂承载上的数据。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通过两种无线链路中的目标链路传输分裂承载上的数据之前,还包括:
获取第一数据量,所述第一数据量包括PDCP层、主RLC实体、以及分裂辅RLC实体 中的数据量之和;所述主RLC实体以及所述分裂辅RLC实体中的数据量为待传输的新传数据量;
所述通过两种无线链路中的目标链路传输分裂承载上的数据,包括:
当所述第一数据量小于数据量门限时,通过两种无线链路中的目标链路传输分裂承载上的数据。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通过两种无线链路中的目标链路传输分裂承载上的数据之前,还包括:
基于两种所述无线链路各自的无线链路质量之间的高低关系,确定主RLC实体以及分裂辅RLC实体。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通过两种无线链路中的目标链路传输分裂承载上的数据,包括:
通过PDCP层,将所述分裂承载上的数据的PDCP PDU递交给主RLC实体。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基于两种所述无线链路各自的无线链路质量之间的高低关系,确定主RLC实体以及分裂辅RLC实体之前,包括:
获取第一数据量,所述第一数据量包括PDCP层、主RLC实体、以及分裂辅RLC实体中的数据量之和;所述主RLC实体以及所述分裂辅RLC实体中的数据量为待传输的新传数据量;
所述基于两种所述无线链路各自的无线链路质量之间的高低关系,确定主RLC实体以及分裂辅RLC实体,包括:
当所述第一数据量不大于数据量门限时,基于两种所述无线链路各自的无线链路质量之间的高低关系,确定主RLC实体以及分裂辅RLC实体。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两种所述无线链路包括与主节点通信的无线链路,以及与辅节点通信的无线链路;
所述目标链路是基于与所述主节点通信的无线链路对应的第一无线链路质量,以及与所述辅节点通信的无线链路对应的第二无线链路质量之间的差值确定的。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通过两种无线链路中的目标链路传输分裂承载上的数据,包括:
当所述第一无线链路质量与所述第二无线链路质量之间的差值的绝对值大于差值阈值时,将所述分裂承载上的数据的PDCP PDU递交给所述目标链路的RLC实体;所述目标链路是与所述主节点通信的无线链路以及与所述辅节点通信的无线链路中,无线链路质量高的无线链路。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通过两种无线链路中的目标链路传输分裂承载上的数据,包括:
当所述第一无线链路质量与所述第二无线链路质量之间的差值的绝对值不大于差值阈值时,获取第一数据量;所述第一数据量包括PDCP层、主RLC实体、以及分裂辅RLC实体中的数据量之和;所述主RLC实体以及所述分裂辅RLC实体中的数据量为待传输的新传数据量;
当所述第一数据量不大于数据量门限时,通过PDCP层,将所述分裂承载上的数据的PDCP PDU递交给主RLC实体;
当所述第一数据量大于所述数据量门限时,通过PDCP层,将所述分裂承载上的数据的PDCP PDU递交给所述主RLC实体或者分裂辅RLC实体。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无线链路质量包括对下行参考信号进行测量获得的测量指标。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测量指标包括参考信号接收功率RSRP、参考信号接收质量RSRQ以及信干噪比SINR中的至少一种。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无线链路质量时通过无线资源管理RRM流程获取的。
又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数据传输装置,所述装置包括:
传输模块,用于当所述终端设备处于双连接场景下时,通过两种无线链路中的目标链路传输分裂承载上的数据;
其中,所述目标链路是基于两种所述无线链路各自的无线链路质量确定的;两种所述无线链路对应不同的网络节点。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两种所述无线链路包括与主节点通信的无线链路,以及与辅节点通信的无线链路;
所述目标链路是基于与所述主节点通信的无线链路对应的第一无线链路质量,以及与所述辅节点通信的无线链路对应的第二无线链路质量之间的高低关系确定的。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传输模块,用于通过分组数据汇聚协议PDCP层,将所述分裂承载上的数据的PDCP协议数据单元PDU递交给所述目标链路对应的RLC实体;所述目标链路是与所述主节点通信的无线链路以及与所述辅节点通信的无线链路中,无线链路质量高的无线链路。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装置还包括:
数据量获取模块,用于在所述传输模块通过两种无线链路中的目标链路传输分裂承载上的数据之前,获取第一数据量,所述第一数据量包括PDCP层、主RLC实体、以及分裂辅RLC实体中的数据量之和;所述主RLC实体以及所述分裂辅RLC实体中的数据量为待传输的新传数据量;
所述传输模块,用于当所述第一数据量大于或等于数据量门限时,通过两种无线链路中的目标链路传输分裂承载上的数据。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装置还包括:
数据量获取模块,用于在所述传输模块通过两种无线链路中的目标链路传输分裂承载上的数据之前,获取第一数据量,所述第一数据量包括PDCP层、主RLC实体、以及分裂辅RLC实体中的数据量之和;所述主RLC实体以及所述分裂辅RLC实体中的数据量为待传输的新传数据量;
所述传输模块,用于当所述第一数据量小于数据量门限时,通过两种无线链路中的目标链路传输分裂承载上的数据。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装置还包括:
实体确定模块,用于在所述传输模块通过两种无线链路中的目标链路传输分裂承载上的数据之前,基于两种所述无线链路各自的无线链路质量之间的高低关系,确定主RLC实体以及分裂辅RLC实体。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传输模块,用于通过PDCP层,将所述分裂承载上的数据的PDCP PDU递交给主RLC实体。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装置还包括:
数据量获取模块,用于获取第一数据量,所述第一数据量包括PDCP层、主RLC实体、以及分裂辅RLC实体中的数据量之和;所述主RLC实体以及所述分裂辅RLC实体中的数据量为待传输的新传数据量;
所述实体确定模块,用于当所述第一数据量不大于数据量门限时,基于两种所述无线链路各自的无线链路质量之间的高低关系,确定主RLC实体以及分裂辅RLC实体。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两种所述无线链路包括与主节点通信的无线链路,以及与辅节点通信的无线链路;
所述目标链路是基于与所述主节点通信的无线链路对应的第一无线链路质量,以及与所述辅节点通信的无线链路对应的第二无线链路质量之间的差值确定的。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传输模块,用于当所述第一无线链路质量与所述第二无线链路质量之间的差值的绝对值大于差值阈值时,将所述分裂承载上的数据的PDCP协议数据单元PDU递交给所述目标链路的RLC实体;所述目标链路是与所述主节点通信的无线链路以及与所述辅节点通信的无线链路中,无线链路质量高的无线链路。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传输模块,用于,
当所述第一无线链路质量与所述第二无线链路质量之间的差值的绝对值不大于差值阈值时,获取第一数据量;所述第一数据量包括PDCP层、主RLC实体、以及分裂辅RLC实体中的数据量之和;所述主RLC实体以及所述分裂辅RLC实体中的数据量为待传输的新传数据量;
当所述第一数据量不大于数据量门限时,通过PDCP层,将所述分裂承载上的数据的PDCP PDU递交给主RLC实体;
当所述第一数据量大于所述数据量门限时,通过PDCP层,将所述分裂承载上的数据的PDCP PDU递交给所述主RLC实体或者分裂辅RLC实体。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无线链路质量包括对下行参考信号进行测量获得的测量指标。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测量指标包括参考信号接收功率RSRP、参考信号接收质量RSRQ以及信干噪比SINR中的至少一种。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无线链路质量时通过无线资源管理RRM流程获取的。
另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计算机设备,所述计算机设备实现为终端设备,所述计算机设备包括处理器、存储器和收发器;
所述收发器,用于当所述终端设备处于双连接场景下时,通过两种无线链路中的目标链路传输分裂承载上的数据;
其中,所述目标链路是基于两种所述无线链路各自的无线链路质量确定的;两种所述无线链路对应不同的网络节点。
又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存储介质中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由处理器加载并执行以实现上述数据传输方法。
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或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产品或计算机程序包括计算机指令,该计算机指令存储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计算机设备的处理器从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读取该计算机指令,处理器执行该计算机指令,使得该计算机设备执行上述数据传输方法。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带来如下有益效果:
对于处于双连接场景下,且具有对应不同网络节点的两种无线链路的终端设备,其可以基于种无线链路各自的无线链路质量,选择通过两种无线链路中的目标链路传输分裂承载上的数据。也就是说,在上述方案中,在双连接场景下,终端设备可以基于无线链路的无线链路质量来选择分裂承载上的数据的发送链路,从而提高了分裂承载上的数据的传输效率,进而提高了双连接场景下的上行传输效率,提高双连接场景下的上行传输的吞吐量。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申请一个实施例提供的通信系统的网络架构的示意图;
图2和图3是本申请涉及的MR-DC场景下用户面协议栈结构图;
图4是本申请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数据传输方法的流程图;
图5是本申请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数据传输流程的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数据传输方法的流程图;
图7是本申请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数据传输方法的流程图;
图8是本申请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数据传输方法的流程图;
图9是本申请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数据传输装置的框图;
图10是本申请一个实施例提供的计算机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实施方式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本申请实施例描述的网络架构以及业务场景是为了更加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并不构成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的限定,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知,随着网络架构的演变和新业务场景的出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对于类似的技术问题,同样适用。
请参考图1,其示出了本申请一个实施例提供的通信系统的网络架构的示意图。该网络架构可以包括:终端10和基站20。
终端10的数量通常为多个,每一个基站20所管理的小区内可以分布一个或多个终端10。终端10可以包括各种具有无线通信功能的手持设备、车载设备、可穿戴设备、计算设备或连接到无线调制解调器的其它处理设备,以及各种形式的用户设备(User Equipment,UE),移动台(Mobile Station,MS),终端设备(terminal device)等等。为方便描述,本申请实施例中,上面提到的设备统称为终端。
基站20是一种部署在接入网中用以为终端10提供无线通信功能的装置。基站20可以包括各种形式的卫星基站、宏基站,微基站,中继站,接入点等等。在采用不同的无线接入技术的系统中,具备基站功能的设备的名称可能会有所不同,例如在第5代移动通信(5th-Generation,5G)新空口(New Radio,NR)系统中,称为gNodeB或者gNB。随着通信技术的演进,“基站”这一名称可能会变化。为方便描述,本申请实施例中,上述为终端20提供无线通信功能的装置统称为基站。
可选的,图1中未示出的是,上述网络架构还包括其它网络设备,比如:中心控制节点(Central Network Control,CNC)、接入和移动性管理功能(Access and Mobility Management Function,AMF)设备、会话管理功能(Session Management Function,SMF)或者用户面功能(User Plane Function,UPF)设备等等。
本公开实施例中的“5G NR系统”也可以称为5G系统或者NR系统,但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其含义。本公开实施例描述的技术方案可以适用于5G NR系统,也可以适用于5G NR系统后续的演进系统。
在介绍本申请后续各个实施例所示的方案之前,首先对本申请涉及的几个名词概念进行介绍。
双连接(Dual-Connectivity,DC)是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3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3GPP)组织引入的重要技术。通过双连接技术,长期演进(Long Term Evolution,LTE)宏站和小站可以利用非理想回传(non-ideal backhaul)X2接口来实现载波聚合,从而为用户提供更高的速率,以及利用宏/微组网提高频谱效率和负载平衡。支持双连接的终端设备可以同时连接两个基站,增加单用户的吞吐量。
在5G网络的部署过程中,5G小区既可以作为宏覆盖独立组网,也可以作为小站对现有 的LTE网络进行覆盖和容量增强。无论采用哪种组网方式,双连接技术都可以用来实现LTE-5G系统的互连,从而提高整个移动网络系统的无线资源利用率,降低系统切换的时延,提高用户和系统性能。3GPP组织在LTE双连接技术基础上,定义了LTE和5G的双连接技术。LTE-5G双连接是运营商实现LTE和5G融合组网、灵活部署场景的关键技术。在5G早期可以基于现有的LTE核心网实现快速部署,后期可以通过LTE和5G的联合组网来实现全面的网络覆盖,提高整个网络系统的无线资源利用率、降低系统切换时延以及提高用户和系统性能。
当前,随着人们对速率、延迟、高速移动性、能效的追求以及未来生活中业务的多样性、复杂性,为此3GPP国际标准组织开始研发5G。5G的主要应用场景为:增强移动超宽带(Enhanced Mobile Broadband,eMBB)、低时延高可靠通信(Ultra Reliable Low Latency Communication,URLLC)、大规模机器类通信(Massive Machine Type Communication,mMTC)。
eMBB仍然以用户获得多媒体内容、服务和数据为目标,其需求增长十分迅速。另一方面,由于eMBB可能部署在不同的场景中,便如室内,市区,农村等,其能力和需求的差别也比较大,所以不能一概而论,必须结合具体的部署场景详细分析。URLLC的典型应用包括:工业自动化,电力自动化,远程医疗操作(手术),交通安全保障等。mMTC的典型特点包括:高连接密度,小数据量,时延不敏感业务,模块的低成本和长使用寿命等。
在NR早期部署时,完整的NR覆盖很难获取,所以典型的网络覆盖是广域的LTE覆盖和NR的孤岛覆盖模式。而且大量的LTE部署在6GHz以下,可用于5G的6GHz以下频谱很少。所以NR必须研究6GHz以上的频谱应用,而高频段覆盖有限、信号衰落快。同时为了保护移动运营商前期在LTE投资,提出了LTE和NR之间tight interworking的工作模式。
为了能够尽快实现5G网络部署和商业应用,3GPP在2017年12底前首先完成第一个5G版本,即EN-DC(LTE-NR Dual Connectivity,LTE-NR双连接)。这里LTE作为MN(主节点,Master Node),NR作为SN(辅节点,Secondary Node)。
其中MN节点主要的无线资源控制(Radio Resource Control,RRC)控制功能以及通向核心网(Core Network,CN)的控制面,SN节点可以配置辅助的信令,例如信令无线承载(Signaling Radio Bearer,SRB)3,主要提供数据传输功能。
在R15后期,将支持其他DC模式,即NR和演进的通用无线接入(Evolved Universal Terrestrial Radio Access,E-UTRA)双连接(NR-E-UTRA Dual Connectivity,NE-DC),5G核心网(5G Core Network,5GC)E-UTRA和NR双连接(5GC-EN-DC),和NR DC。对于EN-DC,接入网络连接的核心网是EPC,而其他DC模式连接的核心网是5GC。
从终端角度,MR-DC场景下用户面协议栈结构如图2和图3所示。其中,图2示出了EN-DC场景下终端侧协议栈架构,核心网为演进型分组核心网(Evolved Packet Core network,EPC);图3示出了下一代E-UTRA和NR双连接(NG-RAN E-UTRA-NR Dual Connectivity,NGEN-DC)、NE-DC或者NR-DC场景下终端侧协议栈架构,核心网为5GC。
处于MR-DC下的终端存在三种类型的无线承载(Radio Bearer),分别为主小区组(Master Cell Group,MCG)承载(MCG bearer),辅小区组(Secondary Cell Group,SCG)承载(SCG bearer)和分裂承载(split bearer)。当一个无线承载的RLC,介质访问控制(Media Access Control,MAC),物理层(Physical,PHY)协议栈位于MN的时候,这样的无线承载称为MCG bearer,反之称为SCG bearer。Split bearer在MN和SN上都有无线链路,但是只有一个PDCP协议栈,可能在MN侧,也可能在SN侧。Split bearer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无线接口的流量。当PDCP层允许对PDCP数据包在不同链路之间进行重发的时候,split bearer还可以提高无线承载的可靠性。
请参考图4,其示出了本申请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数据传输方法的流程图,该方法可以由 终端设备执行,其中,上述该终端设备可以是图1所示的网络架构中的终端。该方法可以包括如下几个步骤:
步骤401,当终端设备处于双连接场景下时,通过两种无线链路中的目标链路传输分裂承载上的数据;目标链路是基于两种无线链路各自的无线链路质量确定的;两种无线链路对应不同的网络节点。
综上所述,本申请实施例所示的方案,对于处于双连接场景下,且具有对应不同网络节点的两种无线链路的终端设备,其可以基于种无线链路各自的无线链路质量,选择通过两种无线链路中的目标链路传输分裂承载上的数据。也就是说,在上述方案中,在双连接场景下,终端设备可以基于无线链路的无线链路质量来选择分裂承载上的数据的发送链路,从而提高了分裂承载上的数据的传输效率,进而提高了双连接场景下的上行传输效率,提高双连接场景下的上行传输的吞吐量。
请参考图5,其示出了本申请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数据传输流程的示意图。如图5所示,终端设备501处于双连接场景下,同时与主节点502和辅节点503建立无线链路。
在图5中,终端设备501对主节点502对应的无线链路进行测量,得到第一无线链路质量(步骤S1);并且,终端设备501对辅节点503对应的无线链路进行测量,得到第二无线链路质量(步骤S2);之后,终端设备501根据第一无线链路质量和第二无线链路质量,选择通过其中的目标无线链路传输分裂承载上的数据(步骤S3)。
请参考图6,其示出了本申请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数据传输方法的流程图,该方法可以由终端设备执行;其中,上述终端设备可以是图1所示的网络架构中的终端。如图6所示,该方法可以包括如下几个步骤:
步骤601,当终端设备处于双连接场景下时,获取与主节点通信的无线链路对应的第一无线链路质量,以及与辅节点通信的无线链路对应的第二无线链路质量。
其中,上述两种无线链路对应不同的网络节点。
可选的,上述两种无线链路是基于不同的无线连接技术建立的无线链路。
上述两种无线链路包括与主节点通信的无线链路,以及与辅节点通信的无线链路。
步骤602,终端设备基于第一无线链路质量与第二无线链路质量之间的高低关系确定目标链路。
也就是说,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目标链路是基于与主节点通信的无线链路对应的第一无线链路质量,以及与辅节点通信的无线链路对应的第二无线链路质量之间的高低关系确定的。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上述目标链路是与主节点通信的无线链路以及与辅节点通信的无线链路中,无线链路质量高的无线链路。
也就是说,终端设备可以将与主节点通信的无线链路以及与辅节点通信的无线链路中,无线链路质量高的无线链路,确定为目标链路。
步骤603,终端设备通过两种无线链路中的目标链路传输分裂承载上的数据。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终端设备可以通过分组数据汇聚协议PDCP层,将分裂承载上的数据的PDCP协议数据单元PDU递交给目标链路对应的RLC实体。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通过两种无线链路中的目标链路传输分裂承载上的数据之前,终端设备可以获取第一数据量,第一数据量包括PDCP层、主RLC实体、以及分裂辅RLC实体中的数据量之和;主RLC实体以及分裂辅RLC实体中的数据量为待传输的新传数据量。
当第一数据量大于或等于数据量门限时,终端设备可以通过两种无线链路中的目标链路传输分裂承载上的数据。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终端设备可以先获取PDCP层、主RLC实体、分裂辅RLC实体中的待传输的新传数据量之和,作为第一数据量,并在第一数据量过大(大于数据量门限)时, 通过分组数据汇聚协议PDCP层,将分裂承载上的数据的PDCP协议数据单元PDU递交给目标链路对应的RLC实体。
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终端设备在通过两种无线链路中的目标链路传输分裂承载上的数据之前,获取上述第一数据量;当第一数据量小于数据量门限时,终端设备通过两种无线链路中的目标链路传输分裂承载上的数据。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终端设备也可以先获取PDCP层、主RLC实体、以及分裂辅RLC实体中的数据量之和,作为第一数据量,并在第一数据量过小(不大于数据量门限)时,通过分组数据汇聚协议PDCP层,将分裂承载上的数据的PDCP协议数据单元PDU递交给目标链路对应的RLC实体。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上述RLC中的数据可以包含待传输的初传数据。
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无线链路质量包括对下行参考信号进行测量获得的测量指标。
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测量指标包括参考信号接收功率RSRP、参考信号接收质量RSRQ以及信干噪比SINR中的至少一种。
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无线链路质量时通过无线资源管理RRM流程获取的。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对于配置了MR-DC的UE,提供了一种PDCP层传输split bearer上新传数据的方法,该方法可以包括:
S1,终端设备判断第一数据量大小,第一数据量包括PDCP层数据量+primary RLC数据量+split secondary RLC数据量。其中,primary RLC层以及split secondary RLC层的数据量为待传输的新传数据的数据量。
S2,若第一数据量大于等于第一数据量门限,终端进一步判断MN和SN侧无线链路质量;例如,primary RLC entity对应MN侧无线链路,MN侧无线链路质量为A;split secondary RLC entity对应SN侧无线链路,SN侧无线链路质量为B。
S3,若A大于或等于B,则PDCP将PDCP PDU递交到primary RLC entity。
S4,若A小于或等于B,则PDCP将PDCP PDU递交的split secondary RLC entity。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对于配置了MR-DC的UE,还提供了另一种PDCP层传输split bearer上新传数据的方法,该方法可以包括:
S1,终端设备判断第一数据量大小,第一数据量包括PDCP层数据量+primary RLC数据量+split secondary RLC数据量。其中,primary RLC层以及split secondary RLC层的数据量为待传输的新传数据的数据量。
S2,若第一数据量不大于第一数据量门限,终端进一步判断MN和SN侧无线链路质量;例如,primary RLC entity对应MN侧无线链路,MN侧无线链路质量为A;split secondary RLC entity对应SN侧无线链路,SN侧无线链路质量为B。
S3,若A大于或等于B,则PDCP将PDCP PDU递交到primary RLC entity。
S4,若A小于或等于B,则PDCP将PDCP PDU递交的split secondary RLC entity。
其中,MN和SN侧的无线链路质量可以为下行参考(包括同步信号块(Synchronization Signal Block,SSB)和/或信道状态指示参考信号(Channel Status Indicator Reference Signal,CSI-RS))测量结果,测量指标为参考信号接收功率(Reference Signal Received Power,RSRP)、参考信号接收质量(Reference Signal Received Quality,RSRQ)、以及信号与干扰加噪声比(Signal to Interference plus Noise Ratio,SINR)中的一种或多种;其中,上述测量结果可以基于无线资源管理(Radio Resource Management,RRM)流程获取。
综上所述,本申请实施例所示的方案,对于处于双连接场景下,且具有对应不同网络节点的两种无线链路的终端设备,其可以基于种无线链路各自的无线链路质量,选择通过两种无线链路中的目标链路传输分裂承载上的数据。也就是说,在上述方案中,在双连接场景下,终端设备可以基于无线链路的无线链路质量来选择分裂承载上的数据的发送链路,从而提高 了分裂承载上的数据的传输效率,进而提高了双连接场景下的上行传输效率,提高双连接场景下的上行传输的吞吐量。
请参考图7,其示出了本申请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数据传输方法的流程图,该方法可以由终端设备执行;其中,上述终端设备可以是图1所示的网络架构中的终端。如图7所示,该方法可以包括如下几个步骤:
步骤701,当终端设备处于双连接场景下时,获取与主节点通信的无线链路对应的第一无线链路质量,以及与辅节点通信的无线链路对应的第二无线链路质量。
其中,上述两种无线链路对应不同的网络节点。
可选的,上述两种无线链路是基于不同的无线连接技术建立的无线链路。
上述两种无线链路包括与主节点通信的无线链路,以及与辅节点通信的无线链路。
步骤702,基于两种无线链路各自的无线链路质量之间的高低关系,确定主RLC实体以及分裂辅RLC实体。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若与主节点通信的无线链路的无线链路质量低于与辅节点通信的无线链路的无线链路质量,则终端设备切换主RLC实体以及分裂辅RLC实体,也就是说,将主RLC实体切换为分裂辅RLC实体,并将分裂辅RLC实体切换为主RLC实体。否则,终端设备保持主RLC实体以及分裂辅RLC实体。
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若与主节点通信的无线链路的无线链路质量低于与辅节点通信的无线链路的无线链路质量,且与主节点通信的无线链路的无线链路质量和与辅节点通信的无线链路的无线链路质量之间的差值大于差值阈值,则终端设备可以切换主RLC实体以及分裂辅RLC实体。否则,终端设备保持主RLC实体以及分裂辅RLC实体。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终端设备可以获取第一数据量,第一数据量包括PDCP层、主RLC实体、以及分裂辅RLC实体中的数据量之和;主RLC实体以及分裂辅RLC实体中的数据量为待传输的新传数据量;当第一数据量不大于数据量门限时,基于两种无线链路各自的无线链路质量之间的高低关系,确定主RLC实体以及分裂辅RLC实体。
步骤703,通过PDCP层,将分裂承载上的数据的PDCP PDU递交给主RLC实体。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无线链路质量包括对下行参考信号进行测量获得的测量指标。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测量指标包括参考信号接收功率RSRP、参考信号接收质量RSRQ以及信干噪比SINR中的至少一种。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无线链路质量时通过无线资源管理RRM流程获取的。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对于配置了MR-DC的UE,提供了一种PDCP层传输split bearer上新传数据的方法,该方法可以包括:
S1,终端设备根据MN和SN侧的无线链路质量,调整primary RLC entity,PDCP将PDCP PDU递交到primary RLC entity。
例如,若A小于或等于B,终端将split secondary RLC entity转换为primary split RLC entity。
S2,终端设备通过PDCP,将split bearer上的新传数据的PDCP PDU递交到primary RLC entity。
其中,MN和SN侧的无线链路质量可以为下行参考(SSB和/或CSI-RS)测量结果,测量指标为RSRP/RSRQ/SINR中的一种或多种;其中,上述测量结果可以基于RRM流程获取。
综上所述,本申请实施例所示的方案,对于处于双连接场景下,且具有对应不同网络节点的两种无线链路的终端设备,其可以基于种无线链路各自的无线链路质量,选择通过两种无线链路中的目标链路传输分裂承载上的数据。也就是说,在上述方案中,在双连接场景下,终端设备可以基于无线链路的无线链路质量来选择分裂承载上的数据的发送链路,从而提高了分裂承载上的数据的传输效率,进而提高了双连接场景下的上行传输效率,提高双连接场 景下的上行传输的吞吐量。
请参考图8,其示出了本申请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数据传输方法的流程图,该方法可以由终端设备执行;其中,上述终端设备可以是图1所示的网络架构中的终端。如图8所示,该方法可以包括如下几个步骤:
步骤801,当终端设备处于双连接场景下时,获取与主节点通信的无线链路对应的第一无线链路质量,以及与辅节点通信的无线链路对应的第二无线链路质量。
其中,上述两种无线链路对应不同的网络节点。
可选的,上述两种无线链路是基于不同的无线连接技术建立的无线链路。
上述两种无线链路包括与主节点通信的无线链路,以及与辅节点通信的无线链路。
步骤802,获取与主节点通信的无线链路对应的第一无线链路质量,以及与辅节点通信的无线链路对应的第二无线链路质量之间的差值。
也就是说,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目标链路是基于两种无线链路各自的无线链路质量确定的。
步骤803,当第一无线链路质量与第二无线链路质量之间的差值的绝对值大于差值阈值时,将分裂承载上的数据的PDCP协议数据单元PDU递交给目标链路的RLC实体;目标链路是与主节点通信的无线链路以及与辅节点通信的无线链路中,无线链路质量高的无线链路。
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当第一无线链路质量与第二无线链路质量之间的差值的绝对值不大于差值阈值时,获取第一数据量;第一数据量包括PDCP层、主RLC实体、以及分裂辅RLC实体中的数据量之和;主RLC实体以及分裂辅RLC实体中的数据量为待传输的新传数据量。当第一数据量不大于数据量门限时,通过PDCP层,将分裂承载上的数据的PDCP PDU递交给主RLC实体。当第一数据量大于数据量门限时,通过PDCP层,将分裂承载上的数据的PDCP PDU递交给主RLC实体或者辅RLC实体。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于,无线链路质量包括对下行参考信号进行测量获得的测量指标。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测量指标包括参考信号接收功率RSRP、参考信号接收质量RSRQ以及信干噪比SINR中的至少一种。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无线链路质量时通过无线资源管理RRM流程获取的。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对于配置了MR-DC的UE,提供了一种PDCP层传输split bearer上新传数据的方法,该方法可以包括:
S1,终端设备判断MN和SN侧的无线链路质量差值是否大于第一质量门限;例如,MN侧无线链路质量为A,SN侧无线链路质量为B。
S2,若|A-B|大于或等于第一质量门限,则PDCP将PDCP层split bearer上的新传数据的PDCP PDU递交到具有较好无线链路质量的RLC entity。
S3,若|A-B|小于或等于第一质量门限,UE进一步判断第一数据量大小,如果当前PDCP层和其关联的RLC层的总数据量等于或大于ul-DataSplitThreshold(分割阈值),则将PDCP层split bearer上的新传数据的PDCP PDU递交到primary RLC entity或secondary RLC entity(实体);否则(即,数据量小于ul-DataSplitThreshold),将PDCP层split bearer上的新传数据的PDCP PDU递交到primary RLC entity。
其中,MN和SN侧的无线链路质量可以为下行参考(SSB和/或CSI-RS)测量结果,测量指标为RSRP/RSRQ/SINR中的一种或多种;其中,上述测量结果可以基于RRM流程获取。
综上所述,本申请实施例所示的方案,对于处于双连接场景下,且具有对应不同网络节点的两种无线链路的终端设备,其可以基于种无线链路各自的无线链路质量,选择通过两种无线链路中的目标链路传输分裂承载上的数据。也就是说,在上述方案中,在双连接场景下,终端设备可以基于无线链路的无线链路质量来选择分裂承载上的数据的发送链路,从而提高 了分裂承载上的数据的传输效率,进而提高了双连接场景下的上行传输效率,提高双连接场景下的上行传输的吞吐量。
请参考图9,其示出了本申请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数据传输装置的框图。该装置可以用于终端设备中。如图9所示,该装置可以包括:
传输模块901,用于当所述终端设备处于双连接场景下时,通过两种无线链路中的目标链路传输分裂承载上的数据;
其中,所述目标链路是基于两种所述无线链路各自的无线链路质量确定的;两种所述无线链路对应不同的网络节点。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两种所述无线链路包括与主节点通信的无线链路,以及与辅节点通信的无线链路;
所述目标链路是基于与所述主节点通信的无线链路对应的第一无线链路质量,以及与所述辅节点通信的无线链路对应的第二无线链路质量之间的高低关系确定的。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传输模块901,用于通过分组数据汇聚协议PDCP层,将所述分裂承载上的数据的PDCP协议数据单元PDU递交给所述目标链路对应的RLC实体;所述目标链路是与所述主节点通信的无线链路以及与所述辅节点通信的无线链路中,无线链路质量高的无线链路。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装置还包括:
数据量获取模块,用于在所述传输模块901通过两种无线链路中的目标链路传输分裂承载上的数据之前,获取第一数据量,所述第一数据量包括PDCP层、主RLC实体、以及分裂辅RLC实体中的数据量之和;所述主RLC实体以及所述分裂辅RLC实体中的数据量为待传输的新传数据量;
所述传输模块901,用于当所述第一数据量大于或等于数据量门限时,通过两种无线链路中的目标链路传输分裂承载上的数据。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装置还包括:
数据量获取模块,用于在所述传输模块901通过两种无线链路中的目标链路传输分裂承载上的数据之前,获取第一数据量,所述第一数据量包括PDCP层、主RLC实体、以及分裂辅RLC实体中的数据量之和;所述主RLC实体以及所述分裂辅RLC实体中的数据量为待传输的新传数据量;
所述传输模块901,用于当所述第一数据量小于数据量门限时,通过两种无线链路中的目标链路传输分裂承载上的数据。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装置还包括:
实体确定模块,用于在所述传输模块901通过两种无线链路中的目标链路传输分裂承载上的数据之前,基于两种所述无线链路各自的无线链路质量之间的高低关系,确定主RLC实体以及分裂辅RLC实体。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传输模块901,用于通过PDCP层,将所述分裂承载上的数据的PDCP PDU递交给主RLC实体。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装置还包括:
数据量获取模块,用于获取第一数据量,所述第一数据量包括PDCP层、主RLC实体、以及分裂辅RLC实体中的数据量之和;所述主RLC实体以及所述分裂辅RLC实体中的数据量为待传输的新传数据量;
所述实体确定模块,用于当所述第一数据量不大于数据量门限时,基于两种所述无线链路各自的无线链路质量之间的高低关系,确定主RLC实体以及分裂辅RLC实体。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两种所述无线链路包括与主节点通信的无线链路,以及与辅节点通信的无线链路;
所述目标链路是基于与所述主节点通信的无线链路对应的第一无线链路质量,以及与所述辅节点通信的无线链路对应的第二无线链路质量之间的差值确定的。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传输模块901,用于当所述第一无线链路质量与所述第二无线链路质量之间的差值的绝对值大于差值阈值时,将所述分裂承载上的数据的PDCP协议数据单元PDU递交给所述目标链路的RLC实体;所述目标链路是与所述主节点通信的无线链路以及与所述辅节点通信的无线链路中,无线链路质量高的无线链路。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传输模块901,用于,
当所述第一无线链路质量与所述第二无线链路质量之间的差值的绝对值不大于差值阈值时,获取第一数据量;所述第一数据量包括PDCP层、主RLC实体、以及分裂辅RLC实体中的数据量之和;所述主RLC实体以及所述分裂辅RLC实体中的数据量为待传输的新传数据量;
当所述第一数据量不大于数据量门限时,通过PDCP层,将所述分裂承载上的数据的PDCP PDU递交给主RLC实体;
当所述第一数据量大于所述数据量门限时,通过PDCP层,将所述分裂承载上的数据的PDCP PDU递交给所述主RLC实体或者分裂辅RLC实体。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无线链路质量包括对下行参考信号进行测量获得的测量指标。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测量指标包括参考信号接收功率RSRP、参考信号接收质量RSRQ以及信干噪比SINR中的至少一种。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无线链路质量时通过无线资源管理RRM流程获取的。
综上所述,本申请实施例所示的方案,对于处于双连接场景下,且具有对应不同网络节点的两种无线链路的终端设备,其可以基于种无线链路各自的无线链路质量,选择通过两种无线链路中的目标链路传输分裂承载上的数据。也就是说,在上述方案中,在双连接场景下,终端设备可以基于无线链路的无线链路质量来选择分裂承载上的数据的发送链路,从而提高了分裂承载上的数据的传输效率,进而提高了双连接场景下的上行传输效率,提高双连接场景下的上行传输的吞吐量。
需要说明的一点是,上述实施例提供的装置在实现其功能时,仅以上述各个功能模块的划分进行举例说明,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而将上述功能分配由不同的功能模块完成,即将设备的内容结构划分成不同的功能模块,以完成以上描述的全部或者部分功能。
关于上述实施例中的装置,其中各个模块执行操作的具体方式已经在有关该方法的实施例中进行了详细描述,此处将不做详细阐述说明。
请参考图10,其示出了本申请一个实施例提供的计算机设备1010的结构示意图。该计算机设备1000可以包括:处理器1001、接收器1002、发射器1003、存储器1004和总线1005。
处理器1001包括一个或者一个以上处理核心,处理器1001通过运行软件程序以及模块,从而执行各种功能应用以及信息处理。
接收器1002和发射器1003可以实现为一个通信组件,该通信组件可以是一块通信芯片。该通信芯片也可以称为收发器。
存储器1004通过总线1005与处理器1001相连。
存储器1004可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处理器1001用于执行该计算机程序,以实现上述方法实施例中的终端设备执行的各个步骤。
此外,存储器1004可以由任何类型的易失性或非易失性存储设备或者它们的组合实现,易失性或非易失性存储设备包括但不限于:磁盘或光盘,电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静态随时存取存储器,只读存储器,磁存储器,快闪存储器,可编程 只读存储器。
上述计算机设备可以实现为上述各个方法实施例中的终端设备。
在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计算机设备包括处理器、存储器和收发器(该收发器可以包括接收器和发射器,接收器用于接收信息,发射器用于发送信息);
当上述计算机设备实现为上述各个方法实施例中的终端设备时,
所述收发器,用于当所述终端设备处于双连接场景下时,通过两种无线链路中的目标链路传输分裂承载上的数据;
其中,所述目标链路是基于两种所述无线链路各自的无线链路质量确定的;两种所述无线链路对应不同的网络节点。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两种所述无线链路包括与主节点通信的无线链路,以及与辅节点通信的无线链路;
所述目标链路是基于与所述主节点通信的无线链路对应的第一无线链路质量,以及与所述辅节点通信的无线链路对应的第二无线链路质量之间的高低关系确定的。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通过两种无线链路中的目标链路传输分裂承载上的数据,包括:
通过分组数据汇聚协议PDCP层,将所述分裂承载上的数据的PDCP协议数据单元PDU递交给所述目标链路对应的RLC实体;所述目标链路是与所述主节点通信的无线链路以及与所述辅节点通信的无线链路中,无线链路质量高的无线链路。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通过两种无线链路中的目标链路传输分裂承载上的数据之前,还包括:
获取第一数据量,所述第一数据量包括PDCP层、主RLC实体、以及分裂辅RLC实体中的数据量之和;所述主RLC实体以及所述分裂辅RLC实体中的数据量为待传输的新传数据量;
所述通过两种无线链路中的目标链路传输分裂承载上的数据,包括:
当所述第一数据量大于或等于数据量门限时,通过两种无线链路中的目标链路传输分裂承载上的数据。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通过两种无线链路中的目标链路传输分裂承载上的数据之前,还包括:
获取第一数据量,所述第一数据量包括PDCP层、主RLC实体、以及分裂辅RLC实体中的数据量之和;所述主RLC实体以及所述分裂辅RLC实体中的数据量为待传输的新传数据量;
所述通过两种无线链路中的目标链路传输分裂承载上的数据,包括:
当所述第一数据量小于数据量门限时,通过两种无线链路中的目标链路传输分裂承载上的数据。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通过两种无线链路中的目标链路传输分裂承载上的数据之前,还包括:
基于两种所述无线链路各自的无线链路质量之间的高低关系,确定主RLC实体以及分裂辅RLC实体。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通过两种无线链路中的目标链路传输分裂承载上的数据,包括:
通过PDCP层,将所述分裂承载上的数据的PDCP PDU递交给主RLC实体。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基于两种所述无线链路各自的无线链路质量之间的高低关系,确定主RLC实体以及分裂辅RLC实体之前,包括:
获取第一数据量,所述第一数据量包括PDCP层、主RLC实体、以及分裂辅RLC实体中的数据量之和;所述主RLC实体以及所述分裂辅RLC实体中的数据量为待传输的新传数 据量;
所述基于两种所述无线链路各自的无线链路质量之间的高低关系,确定主RLC实体以及分裂辅RLC实体,包括:
当所述第一数据量不大于数据量门限时,基于两种所述无线链路各自的无线链路质量之间的高低关系,确定主RLC实体以及分裂辅RLC实体。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两种所述无线链路包括与主节点通信的无线链路,以及与辅节点通信的无线链路;
所述目标链路是基于与所述主节点通信的无线链路对应的第一无线链路质量,以及与所述辅节点通信的无线链路对应的第二无线链路质量之间的差值确定的。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通过两种无线链路中的目标链路传输分裂承载上的数据,包括:
当所述第一无线链路质量与所述第二无线链路质量之间的差值的绝对值大于差值阈值时,将所述分裂承载上的数据的PDCP PDU递交给所述目标链路的RLC实体;所述目标链路是与所述主节点通信的无线链路以及与所述辅节点通信的无线链路中,无线链路质量高的无线链路。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通过两种无线链路中的目标链路传输分裂承载上的数据,包括:
当所述第一无线链路质量与所述第二无线链路质量之间的差值的绝对值不大于差值阈值时,获取第一数据量;所述第一数据量包括PDCP层、主RLC实体、以及分裂辅RLC实体中的数据量之和;所述主RLC实体以及所述分裂辅RLC实体中的数据量为待传输的新传数据量;
当所述第一数据量不大于数据量门限时,通过PDCP层,将所述分裂承载上的数据的PDCP PDU递交给主RLC实体;
当所述第一数据量大于所述数据量门限时,通过PDCP层,将所述分裂承载上的数据的PDCP PDU递交给所述主RLC实体或者分裂辅RLC实体。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无线链路质量包括对下行参考信号进行测量获得的测量指标。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测量指标包括参考信号接收功率RSRP、参考信号接收质量RSRQ以及信干噪比SINR中的至少一种。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无线链路质量时通过无线资源管理RRM流程获取的。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存储介质中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由处理器加载并执行以实现上述图4、图6、图7或图8所示的数据传输方法中,由终端设备执行的各个步骤。
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或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产品或计算机程序包括计算机指令,该计算机指令存储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计算机设备的处理器从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读取该计算机指令,处理器执行该计算机指令,使得该计算机设备执行上述图4、图6、图7或图8所示的数据传输方法中,由终端设备执行的各个步骤。
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包括计算机指令,该计算机指令存储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计算机设备的处理器从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读取该计算机指令,处理器执行该计算机指令,使得该计算机设备执行上述图4、图6、图7或图8所示的数据传输方法中,由终端设备执行的各个步骤。
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芯片,该芯片用于终端设备中,该芯片可以执行上述图4、图6、图7或图8所示的数据传输方法中,由终端设备执行的各个步骤。
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可以意识到,在上述一个或多个示例中,本申请实施例所描述的功能可以用硬件、软件、固件或它们的任意组合来实现。当使用软件实现时,可以将这些功能存储在计算机可读介质中或者作为计算机可读介质上的一个或多个指令或代码进行传输。计算机可读介质包括计算机存储介质和通信介质,其中通信介质包括便于从一个地方向另一个地方传送计算机程序的任何介质。存储介质可以是通用或专用计算机能够存取的任何可用介质。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申请,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33)

  1.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由终端设备执行,所述方法包括:
    当所述终端设备处于双连接场景下时,通过两种无线链路中的目标链路传输分裂承载上的数据;
    其中,所述目标链路是基于两种所述无线链路各自的无线链路质量确定的;两种所述无线链路对应不同的网络节点。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两种所述无线链路包括与主节点通信的无线链路,以及与辅节点通信的无线链路;
    所述目标链路是基于与所述主节点通信的无线链路对应的第一无线链路质量,以及与所述辅节点通信的无线链路对应的第二无线链路质量之间的高低关系确定的。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通过两种无线链路中的目标链路传输分裂承载上的数据,包括:
    通过分组数据汇聚协议PDCP层,将所述分裂承载上的数据的PDCP协议数据单元PDU递交给所述目标链路对应的RLC实体;所述目标链路是与所述主节点通信的无线链路以及与所述辅节点通信的无线链路中,无线链路质量高的无线链路。
  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通过两种无线链路中的目标链路传输分裂承载上的数据之前,还包括:
    获取第一数据量,所述第一数据量包括PDCP层、主RLC实体、以及分裂辅RLC实体中的数据量之和;所述主RLC实体以及所述分裂辅RLC实体中的数据量为待传输的新传数据量;
    所述通过两种无线链路中的目标链路传输分裂承载上的数据,包括:
    当所述第一数据量大于或等于数据量门限时,通过两种无线链路中的目标链路传输分裂承载上的数据。
  5.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通过两种无线链路中的目标链路传输分裂承载上的数据之前,还包括:
    获取第一数据量,所述第一数据量包括PDCP层、主RLC实体、以及分裂辅RLC实体中的数据量之和;所述主RLC实体以及所述分裂辅RLC实体中的数据量为待传输的新传数据量;
    所述通过两种无线链路中的目标链路传输分裂承载上的数据,包括:
    当所述第一数据量小于数据量门限时,通过两种无线链路中的目标链路传输分裂承载上的数据。
  6.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通过两种无线链路中的目标链路传输分裂承载上的数据之前,还包括:
    基于两种所述无线链路各自的无线链路质量之间的高低关系,确定主RLC实体以及分裂辅RLC实体。
  7.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通过两种无线链路中的目标链路传输分裂承载上的数据,包括:
    通过PDCP层,将所述分裂承载上的数据的PDCP PDU递交给主RLC实体。
  8. 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两种所述无线链路各自的无线链路质量之间的高低关系,确定主RLC实体以及分裂辅RLC实体之前,包括:
    获取第一数据量,所述第一数据量包括PDCP层、主RLC实体、以及分裂辅RLC实体中的数据量之和;所述主RLC实体以及所述分裂辅RLC实体中的数据量为待传输的新传数据量;
    所述基于两种所述无线链路各自的无线链路质量之间的高低关系,确定主RLC实体以及 分裂辅RLC实体,包括:
    当所述第一数据量不大于数据量门限时,基于两种所述无线链路各自的无线链路质量之间的高低关系,确定主RLC实体以及分裂辅RLC实体。
  9.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两种所述无线链路包括与主节点通信的无线链路,以及与辅节点通信的无线链路;
    所述目标链路是基于与所述主节点通信的无线链路对应的第一无线链路质量,以及与所述辅节点通信的无线链路对应的第二无线链路质量之间的差值确定的。
  10. 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通过两种无线链路中的目标链路传输分裂承载上的数据,包括:
    当所述第一无线链路质量与所述第二无线链路质量之间的差值的绝对值大于差值阈值时,将所述分裂承载上的数据的PDCP PDU递交给所述目标链路的RLC实体;所述目标链路是与所述主节点通信的无线链路以及与所述辅节点通信的无线链路中,无线链路质量高的无线链路。
  11. 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两种无线链路中的目标链路传输分裂承载上的数据,包括:
    当所述第一无线链路质量与所述第二无线链路质量之间的差值的绝对值不大于差值阈值时,获取第一数据量;所述第一数据量包括PDCP层、主RLC实体、以及分裂辅RLC实体中的数据量之和;所述主RLC实体以及所述分裂辅RLC实体中的数据量为待传输的新传数据量;
    当所述第一数据量不大于数据量门限时,通过PDCP层,将所述分裂承载上的数据的PDCP PDU递交给主RLC实体;
    当所述第一数据量大于所述数据量门限时,通过PDCP层,将所述分裂承载上的数据的PDCP PDU递交给所述主RLC实体或者分裂辅RLC实体。
  12. 根据权利要求1至11任一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无线链路质量包括对下行参考信号进行测量获得的测量指标。
  13. 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测量指标包括参考信号接收功率RSRP、参考信号接收质量RSRQ以及信干噪比SINR中的至少一种。
  14. 根据权利要求1至11任一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无线链路质量时通过无线资源管理RRM流程获取的。
  15. 一种数据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
    传输模块,用于当所述终端设备处于双连接场景下时,通过两种无线链路中的目标链路传输分裂承载上的数据;
    其中,所述目标链路是基于两种所述无线链路各自的无线链路质量确定的;两种所述无线链路对应不同的网络节点。
  16. 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两种所述无线链路包括与主节点通信的无线链路,以及与辅节点通信的无线链路;
    所述目标链路是基于与所述主节点通信的无线链路对应的第一无线链路质量,以及与所述辅节点通信的无线链路对应的第二无线链路质量之间的高低关系确定的。
  17. 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传输模块,用于通过分组数据汇聚协议PDCP层,将所述分裂承载上的数据的PDCP协议数据单元PDU递交给所述目标链路对应的RLC实体;所述目标链路是与所述主节点通信的无线链路以及与所述辅节点通信的无线链路中,无线链路质量高的无线链路。
  18. 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还包括:
    数据量获取模块,用于在所述传输模块通过两种无线链路中的目标链路传输分裂承载上的数据之前,获取第一数据量,所述第一数据量包括PDCP层、主RLC实体、以及分裂辅 RLC实体中的数据量之和;所述主RLC实体以及所述分裂辅RLC实体中的数据量为待传输的新传数据量;
    所述传输模块,用于当所述第一数据量大于或等于数据量门限时,通过两种无线链路中的目标链路传输分裂承载上的数据。
  19. 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还包括:
    数据量获取模块,用于在所述传输模块通过两种无线链路中的目标链路传输分裂承载上的数据之前,获取第一数据量,所述第一数据量包括PDCP层、主RLC实体、以及分裂辅RLC实体中的数据量之和;所述主RLC实体以及所述分裂辅RLC实体中的数据量为待传输的新传数据量;
    所述传输模块,用于当所述第一数据量小于数据量门限时,通过两种无线链路中的目标链路传输分裂承载上的数据。
  20. 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还包括:
    实体确定模块,用于在所述传输模块通过两种无线链路中的目标链路传输分裂承载上的数据之前,基于两种所述无线链路各自的无线链路质量之间的高低关系,确定主RLC实体以及分裂辅RLC实体。
  21. 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传输模块,用于通过PDCP层,将所述分裂承载上的数据的PDCP PDU递交给主RLC实体。
  22. 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还包括:
    数据量获取模块,用于获取第一数据量,所述第一数据量包括PDCP层、主RLC实体、以及分裂辅RLC实体中的数据量之和;所述主RLC实体以及所述分裂辅RLC实体中的数据量为待传输的新传数据量;
    所述实体确定模块,用于当所述第一数据量不大于数据量门限时,基于两种所述无线链路各自的无线链路质量之间的高低关系,确定主RLC实体以及分裂辅RLC实体。
  23. 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两种所述无线链路包括与主节点通信的无线链路,以及与辅节点通信的无线链路;
    所述目标链路是基于与所述主节点通信的无线链路对应的第一无线链路质量,以及与所述辅节点通信的无线链路对应的第二无线链路质量之间的差值确定的。
  24. 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传输模块,用于当所述第一无线链路质量与所述第二无线链路质量之间的差值的绝对值大于差值阈值时,将所述分裂承载上的数据的PDCP协议数据单元PDU递交给所述目标链路的RLC实体;所述目标链路是与所述主节点通信的无线链路以及与所述辅节点通信的无线链路中,无线链路质量高的无线链路。
  25. 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传输模块,用于,
    当所述第一无线链路质量与所述第二无线链路质量之间的差值的绝对值不大于差值阈值时,获取第一数据量;所述第一数据量包括PDCP层、主RLC实体、以及分裂辅RLC实体中的数据量之和;所述主RLC实体以及所述分裂辅RLC实体中的数据量为待传输的新传数据量;
    当所述第一数据量不大于数据量门限时,通过PDCP层,将所述分裂承载上的数据的PDCP PDU递交给主RLC实体;
    当所述第一数据量大于所述数据量门限时,通过PDCP层,将所述分裂承载上的数据的PDCP PDU递交给所述主RLC实体或者分裂辅RLC实体。
  26. 根据权利要求15至25任一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无线链路质量包括对下行参考信号进行测量获得的测量指标。
  27. 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测量指标包括参考信号接收功率 RSRP、参考信号接收质量RSRQ以及信干噪比SINR中的至少一种。
  28. 根据权利要求15至25任一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无线链路质量时通过无线资源管理RRM流程获取的。
  29. 一种计算机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设备实现为终端设备,所述计算机设备包括处理器、存储器和收发器;
    所述收发器,用于当所述终端设备处于双连接场景下时,通过两种无线链路中的目标链路传输分裂承载上的数据;
    其中,所述目标链路是基于两种所述无线链路各自的无线链路质量确定的;两种所述无线链路对应不同的网络节点。
  30. 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存储介质中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用于被处理器执行,以实现如权利要求1至14任一项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
  31. 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计算机指令,所述计算机指令存储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计算机设备的处理器执行所述计算机指令,使得所述计算机设备执行如权利要求1至14任一项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
  32. 一种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程序包括计算机指令,计算机设备的处理器执行所述计算机指令,使得所述计算机设备执行如权利要求1至14任一项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
  33. 一种芯片,其特征在于,所述芯片用于执行如权利要求1至14任一项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
CN202180103223.9A 2021-12-21 2021-12-21 数据传输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及存储介质 Pending CN118120283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CN2021/139914 WO2023115301A1 (zh) 2021-12-21 2021-12-21 数据传输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及存储介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8120283A true CN118120283A (zh) 2024-05-31

Family

ID=8690083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80103223.9A Pending CN118120283A (zh) 2021-12-21 2021-12-21 数据传输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及存储介质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8120283A (zh)
WO (1) WO2023115301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961732A (zh) * 2023-08-11 2023-10-27 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技术创新中心 双连接数据分流方法、装置、电子设备以及存储介质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429368B (zh) * 2017-06-23 2022-03-01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消息发送方法、系统、装置、网元、存储介质及处理器
US10785778B2 (en) * 2017-08-12 2020-09-22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for handling for an uplink split operation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a device therefor
ES2980658T3 (es) * 2019-01-16 2024-10-02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Métodos de transmisión de datos, dispositivo terminal y dispositivo de red
US11146992B2 (en) * 2019-02-25 2021-10-12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handling uplink bearer split configuration in multi-connectivity system
CN113301611A (zh) * 2020-02-21 2021-08-2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通信方法及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3115301A1 (zh) 2023-06-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4054244A1 (en) Device and method for performing handover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EP3537842B1 (en) Transmitting data packets in multi-rat networks
US8494441B2 (en) Identification of relay base stations in wireless networks
CN109005562B (zh) 传输数据的方法、装置和系统
US20240064600A1 (en) Handover processing method, terminal, and storage medium
CN104160769B (zh) 无线通信系统、通信方法、基站装置以及通信终端
CN114788365B (zh) 在无线电接入网通信系统中经由e2接口进行服务订阅的设备和方法
KR20200039518A (ko)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데이터를 송수신하는 방법 및 장치
US20230362596A1 (en)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CN113825167B (zh) 链路可达性的确定方法及装置
CN112566186B (zh) 通信方法及装置
CN114079934A (zh) 一种中继通信方法及通信装置
US20110075634A1 (en) Handover method, radio base station, and mobile terminal
US20160066310A1 (en) Base station device, radio terminal device, network apparatus, and communication method
CN118120283A (zh) 数据传输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5885558A (zh) 配置辅助上行链路sul的方法和装置
CN109246825B (zh) 上行信令传输方法及装置、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终端
CN104038986A (zh) 处理基地台的选择的方法及其通信装置
CN112566182B (zh) 网络协同控制方法、控制器、控制系统、设备及介质
CN115190466A (zh) 信息传递方法及装置
CN116250324A (zh) 一种通信方法、装置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US20200029381A1 (en) Method and device for determining radio bearer mode
US20230124364A1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failure recovery of master cell group in integrated access and backhaul system
US20240064588A1 (en) Base station, and communication control method
EP4408071A1 (en)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